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抢菜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古今字义变——从抢菜刀的抢字说起
热度 10 fdc1947 2013-11-18 07:37
 前些天,科学网出现了几篇关于“磨剪子抢菜刀”中是否应该用“抢”字的文章,引得不少朋友的注意。有些朋友怀疑是否应当用这个抢字,有些人虽然承认《新华字典》的权威性,但是对于这样的用法总觉得有些别扭。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之中,有一个古今字义的变化问题。本文想简单地说几句。 “磨剪子抢菜刀” 中是否应该用这个抢字?我认为《新华字典》上说的基本上是对的。看到这个抢字,我们都很容易联想到“强盗”、“抢夺”、“抢劫”等词。但是,在古代(六朝以前),抢字并没有现代 “用暴力强夺” 的意思。先看几个唐朝以前的例句,《战国策》:“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庄子》:“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庾阐·扬都赋》:“ 艇子抢风,榜人逸浪 ”。这些句子中的抢字基本上都是 “ 迅速地对面碰撞 ” 的意思,这是抢字的原意。“磨剪子抢菜刀”中的抢,也与这个原意相近。直到元杂剧和明代小说中,抢字才出现“抢夺、强抢”这样的意思。到了现在,人们只熟悉“用暴力强夺”意义上的抢,而对于“迅速地对面碰撞”这个抢的原意,已经极其生疏了。如果仅仅看到“抢菜刀”这三个带有歧义的字,想起来的可能只是“用暴力抢夺一把菜刀”,而不是“抢出菜刀的刃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三个字有歧义而不这样写。 中国的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变迁,许多字的主要意思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只熟悉字的现在的意思,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在很多词语中,这些字仍然还是过去的意思甚至原意,这样,了解一下这些字的原意还是必要的。我们还是看几个常用字作为例子吧。 “去”字恐怕是小学一年级就要会写的字,古今的意思相差就很大。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上 关于“去”字的第一个例句是 “我要 去工厂 ”,意思是我要到工厂去,工厂是目的地。有意思的是,在商务印书馆的另一本权威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上,关于“去”字的第一个例句是《楚辞·哀郢》中“ 去故乡 而就远兮”,这里的“ 去 故乡”就绝不是到故乡去,而恰恰是 离开故乡 ,故乡是出发地。我们在读古文时就必须注意这一点,不然就会把意思弄反。比如,《孟子·公孙丑下》有“ 孟子去齐 ”一句,如果您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理解为孟子到齐国去,那就完全错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离开了齐国。 “走”也是一个最常用的字。它的原意是 跑 ,也就是 快走 ,而不是现在这样慢吞吞地“走”。成语守株待兔的出处《韩非子·五蠹》:“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说的是兔子在跑。又有一个成语, 走马观花 ,这里的所谓走马,就是骑着马儿奔驰。骑马跑着看花,可见其不能细看。有的领导不理解这个词,以为走马看花是骑着马慢慢走而看花,所以为自己的不能够深入了解自嘲说:我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是跑马观花。殊不知走马观花就是跑马观花。“走”字在古代经常用于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这里的意思不是拖着兵器走了,而是拖着兵器逃跑。逃跑当然必须要快速。实际上,许多以走为偏旁的字也隐含着快的意思,如:趋、超、越、赴、赳、赶等。 恨字是另一个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常用字。现在我们看到“恨”字,总是与仇恨甚至深仇大恨相联系。但是, 在古代,单用一个恨字,不过是表示遗憾而已,并没有现在的仇恨、怀恨在心的意思 。常用语“ 相见恨晚 ”就是一个例子。《史记·淮阴侯列传》中“ 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是韩信说很遗憾没有听从蒯通的对策。诸葛亮《出师表》有“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的句子。刘备自称继承汉业,他决不会在现代的意义上“痛恨”汉朝的前代皇帝桓帝和灵帝的,“痛恨”在这里只是痛心和遗憾的意思。白居易的《 长恨歌 》也不是说仇恨谁,就是表示遗憾而已。在古代,表示仇恨的词是“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说的是武安侯田蚡从此与灌夫和武安侯窦婴深深地结下了仇恨。成语“ 以怨报德 ”中,怨也是仇恨的意思。虽然恨和怨都表示不满,怨恨表示更大的不满,但是在古代,恨字表示不满的程度(遗憾)远远低于怨字(怨仇)。有意思的是,到了现在,这两个字表示不满的程度却颠倒过来了。如今,怨只是埋怨罢了,而恨却成了仇恨。 再看一个“怕”字。怕现在就是害怕。可是《说文解字》上对怕字的解释是“ 无为 ”,司马相如的名著《子虚赋》里有“ 怕乎无为,憺乎自持 ”的句子。在秦汉时期的著作中,怕字并没有害怕的意思,到了唐代以后,怕才成了害怕,而后人为了更清楚的表达,就把上面《子虚赋》里的“憺、怕”写成了“澹、泊”,以至出现“淡泊”这个词。在古代,表示害怕的字是恐和惧。其中恐的程度较浅,惧则程度较深。《论语》中“ 吾 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恐只是“恐怕”,有推测的意思。《老子》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中的惧才是“畏”、“害怕”。到现在,这两个字的表示害怕的程度也翻过来了,“恐”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恐怖”,而“惧”倒不过是“胆小畏惧”罢了。“怕”则成了最一般意义上的“害怕”。 再看一个“扛”字。现在的扛字是用肩支撑住重物的意思,音 kang2 。但是,古代的“扛”则是 用双手举起重物 ,如现在的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一般,音 gang1 。成语“ 力能扛鼎 ”说的是力量大得能够用双手举起大鼎。若干年以前,我去武汉的黄鹤楼。那时候黄鹤楼刚刚盖起来不久,楼里最显要的位置是一幅大型瓷壁画,画的是与楚地有关的古代英雄人物,其中有一位古代勇士的肩上扛着一只大鼎。作者大概是想画“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但是,画家的古文理解能力较差,把鼎放到楚霸王的肩上,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扛( kang2 ),这样就出了一个笑话。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说,这也降低了楚霸王的英雄形象。 类似于上面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许多多。汉字作为一种使用中的文字是活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而且许多字还是一字多义。我们在理解汉字现在的含义的同时,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一点它们过去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阅读,更确切地理解,更准确地表达。 理工医农科出身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在从事专业工作之余,如果略微学习一点文字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古文化素养,可以扩大自己的兴趣。这将是使自己一辈子受益的好事。 
个人分类: 汉语言|7252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