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观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古诗词中的鸟类学——写在鸟类学开讲之后
热度 12 woodenson 2012-3-31 16:09
昨天,鸟类学正式开讲。出于本身研究工作的性质,我并不很愿意开设这门课程。不过既然有不少学生选修,我也乐得再自我修炼提升一下。在准备第一次课中国鸟类学简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没有系统的鸟类学研究,但关于鸟类的文化却是绵延不绝,除了诸多久远的传说、著名的画作之外,诗词也蕴含了大量的鸟类学知识,这里,我也就着第一堂课的余温,摘其一二例举于此。 诗经 春秋时代的《诗经》(距今约 3000 年),不仅广泛地反映西周前、后期和春秋前期的社会面貌,而且确认鸟类有 35 种,其中有水禽、猛禽、攀禽和鸣禽。我列举其二,并加以解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句话或许是《诗经》中最著名的诗句,歌颂了周文王与洽川美女太姒之间的纯真爱情。‘关关’鸣叫的雎鸠, 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是好男儿的好配偶。什么是‘雎鸠’,‘雎’据说古代的一种鱼鹰,而‘鸠’按照现代鸟类学的解释,应该是鸽形目的典型代表。而两个字结合起来,查过相关古代的解释,应该还是鱼鹰。从现代鸟类学的理解而言,鱼鹰应该就是鹗,某些地方也可能是指鸬鹚,这两类虽然靠近水岸生活,但总觉得不合意境。毕竟,歌颂的是爱情,用不甚靓丽的鸬鹚不合适;而鹗作为猛禽,更多是盘旋于水面之上或者停歇于水边树上,用‘在河之洲’来形容,感觉也不甚合理。 那么会是哪种水鸟呢?我们都知道水鸟包括游禽和涉禽,而涉禽中的鸻形目鸟类很多都是一雌多雄,况且鸻形目鸟类相貌平平,必然不是歌咏的对象;涉禽中的大型种类,如鹭类,又多在树上营巢,也很少一夫一妻的聚集在在河边一起活动,因此,应该也不会是鹭。那么据此推断应该就是雁鸭类,雁鸭类多一夫一妻,喜欢在开阔的平静水面活动。 ‘ 关关 ’ 是指鸟类出的声音,那么什么鸟发出的声音是 ‘ 关关 ’ 呢?关关,单音节的重复,而且似乎也缺乏足够的高昂,所以我推测,这里的 ‘ 关关 ’ 可能是 ‘ 呱呱 ’ 的发音,也就是鸭类而不是雁类。 那么会是哪种鸭类呢?潜鸭类以及小型的绿翅鸭类通常都无声或声音尖细,明显不是 ‘ 呱呱 ’ 的声音,而且古人识鸟的水平应该有限,能够分辨的估计只是常见的几种,那么应该就集中在绿头鸭、斑嘴鸭,以及古人常常崇羡的鸳鸯上。先说鸳鸯,鸳鸯一般都比较安静,即便出声,也是短脆的哨音,因此应该可以排除。至此,我的推论就是,雉鸠应该就是绿头鸭或者斑嘴鸭之一。这两种都是常见种,也是我们家鸭的祖先,雌性的叫声也颇有 ‘ 呱呱 ’ 的意味。当然,具体是哪种,估计还得结合此诗的背景如地点、时间等来分析了。 黄鸟黄鸟,无集于 穀 ,无啄我粟 这句话出自《小雅 * 黄鸟》, ‘ 黄鸟呀黄鸟,不要聚集在楮树上,不要啄我的小米 ’ ,反映的是流落异乡的人,备受欺凌,渴望早日回家的情境。这里的黄鸟是哪种鸟呢?既然都说了是 ‘ 黄鸟 ’ ,自然是黄色的鸟,因此,有人认为,应该是黄鹂,在我国分布最广最常见的就是黑枕黄鹂了。 然而,我觉得并非黄鹂。因为黄鹂为食虫鸟,主要食物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而并非谷物,如诗中的小米。诗中还有另外两句, ‘ 无啄我粱 ’ 、 ‘ 无啄我黍 ’ ,说的皆是谷物,因此,这里的黄鸟必然不是黄鹂。 那么体色是黄色,停歇在树上,又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鸟是哪种呢?这个基本就没有悬念,非黄雀莫属了。黄雀, 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以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兼主食赤杨、桦木、榆树、松树、及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蓟草、中葵、茵草等杂草种子以及少量昆虫。 说到古诗,自然少不得唐诗。而唐诗数量甚巨,据不完全统计,有接近 50000 首,其中涉及鸟类的也相当多。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郭耕老师曾经翻阅一万多首唐诗,其中有 500 多首均涉及鸟类,他精选其中 300 首,出版了《鸟语唐诗三百首》,由此可见,鸟类也是唐朝诗人歌咏的重要对象。下面,我就按照各大类群,分别择一讲讲。 游禽:鸳鸯 长安古意 卢照邻 …… 借问吹萧向紫烟, 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 卢照邻的这首诗,描绘了古长安的种种繁华景象,其中 “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 更是成为歌颂忠贞爱情的名句。如果能够像比目一样永不分离,即使死又如何;如果能够像鸳鸯一样厮守一生,即使让我做神仙也不愿意。诗人的比喻是好的,但其实鸳鸯并不忠贞。现代的研究显示,单配制鸟类中的 85% 以上都存在婚外交配,也就是多数都存在 ‘ 二奶 ’‘ 二爷 ’ 或者 ‘ 三奶 ’‘ 三爷 ’ 的情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鸳鸯的喜爱,即便只是作为一个符号,鸳鸯也给我们的文化增添了诸多色彩。 涉禽:丹顶鹤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丹顶鹤,应该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知名的一个物种。诗中有,词中有,传说有,神话也有,清朝的九品官服中,丹顶鹤也高居一品。刘禹锡在《秋词》中,抒发了自己对秋日的喜爱,丹顶鹤直飞云上,诗人的情怀也跟着丹顶鹤飞入云霄。从这里,我们甚至还能推测出诗人当时的一些背景。既然是秋日,自然是丹顶鹤从东北迁往南方越冬的途中,也就是 10 月到 11 月。按照目前已知丹顶鹤的迁徙路线,我国丹顶鹤主要是沿扎龙、盘锦、黄河三角洲再到盐城。当然,古代应该还包括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石臼湖等地。因此,诗人的写这首诗的地点应该是在长江中下游,时间应该在 11 月左右。 猛禽:鹰 放鹰 白居易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 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 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 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 白居易的这首诗,应该是借训鹰来隐喻君王治国之道。训鹰的关键在于控制它的饥饱,不能让它长期饱食,那样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不能让它长期饥饿,那样就没有任何搏击的力量了。圣贤的君主,对于文臣武将的管理,也应该如此。我对猛禽不甚熟悉,不过按照诗中第一句 ‘ 草枯雉兔肥 ’ 来看,这里的鹰应该不会是小型的隼类,估计至少应该是猎隼、苍鹰之类的了。 陆禽:白鹇 黄山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 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 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 刷毛琪树间。 …… 我国是世界雉类分布的中心,红腹锦鸡、白鹇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诗中李白对白鹇的描述,颇为贴切。白鹇的白,白雪看了都自惭形秽。以水为镜,以树为梳,多美妙的神仙生活。只记得 2003 年在武夷山九曲溪顺流而下进行鸟类调查,看到岸边闲庭信步的白鹇,颇让人艳羡不已,得如此鸟,夫复何求,这其实就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可惜,浮躁的社会,浅薄的追求,让我们过着越加窒息的生活。 攀禽:戴胜 题戴胜 贾岛 星点花冠道士衣, 紫阳宫女化身飞。 能传上界春消息, 若到蓬山莫叙归。 戴胜,也是诗词中常见的鸟。贾岛诗中赋予了戴胜春之使者的称号。是啊,春天一到,就看到戴胜在草地上左啄啄,右挖挖,快快乐乐的找食吃。只可惜,戴胜的窝实在太臭,实在对不住他这身修行道士的行头。 鸣禽:乌鸦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一首名诗,月亮、乌鸦、枫树、渔火,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在此诗中,乌鸦只是作为一个中性描绘的对象,而更多的情况下,乌鸦常被看做不祥之鸟。虽然也有人给他平反,而且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乌鸦聪明到可以学人语、用工具,但它为人厌烦的形象仍旧深入人心。这也不奇怪,他们聪明到白天出城觅食,夜晚归来停宿中南海,并随地排泄,是以国家领导的地盘,你都敢放肆,‘领导不喜欢,百姓自然也不喜欢’。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5816 次阅读|32 个评论
邂逅翼龙版的海鸥
热度 15 博物 2012-1-1 22:24
邂逅翼龙版的海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隆冬时节,北京的我刚刚还是一身棉打扮儿,而这会儿在南中国海上漂泊的我,已经换上了一身短打扮儿。有幸参加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标本馆的西沙群岛标本采集工作, 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情。傍晚时分登船,在甲板上看够了日暮,晚上,我们的补给舰就摇篮般的在这看似满满无涯的大海里逛游,我也仿佛又回到了一岁时候的睡眠状态。这大海上没有互联网,联通和移动的信号也不大好,终于能从晚上7点开始,睡一个“漫长”而舒适的大觉(好在我不晕船)。 起个大早是为了看鸟,原以为看到的只有海鸥,可一到甲板上就惊呆了,一只翼龙版的巨大“海鸥”在转个不停的雷达天线上空盘旋。大鸟打了个弧线的回旋,回到我的头顶上,这回距离很近,透过熹微的晨光,我看清了,通体洁白,仅最外侧的飞羽为黑色,勾画出古怪脸谱的面颊和长长的喙都是蓝色的。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按捺住自己的心情,仍旧一动不动地仰头观看,享受着这突如其来的恩赐。  这是红脚鲣鸟,热带海洋上的奇异海鸟,全世界仅3个亚种,不用问,这是我此行的目的地西沙群岛上特有的一个亚种——西沙亚种,也是我国仅有的一种鲣鸟中仅有的亚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晨起时候的海风很大,而且有些凉,船上,不论是战士,还是乘客,大多都还没有起来,我独自享受着这让人陶醉的“早餐”,感到无比的畅快。 这鸟很大,有70多厘米长,红脚而蓝脸,脸周勾画着“眼影”与墨线,脖子上的羽毛呈现出淡淡的橙黄色 它飞翔和潜水的本领都很好,以鱼为食 蓝色波涛中的白色闪电 蓝色波涛中的白色闪电 蓝色波涛中的白色闪电 蓝色波涛中的白色闪电 蓝色波涛中的白色闪电 天高任鸟飞 全视角腹面呈现 比翼齐飞 清晨的海风,吹动起观鸟姑娘的秀发 这是我国的舰艇在南中国海上巡航 隐约见到的地平线就是这些大鸟的家,美丽的西沙 红脚鲣鸟的出现方式很怪,在清晨距离离岛很远的远海,我先发现了一只,大约1个小时候,出现了第二只,尾随着船只捕鱼,盘旋并突然入水下潜,速度很快,像蓝色波涛中的闪电。在距离永兴岛大约30海里的时候最多,出现了6只,至永兴岛最外侧珊瑚礁盘大约2海里时全部消失。(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鸟的天堂|5481 次阅读|30 个评论
百奥生物协会成立十周年讲稿
热度 2 woodenson 2011-3-24 20:54
这是月初为百奥生物协会写的讲稿。作为北林百奥的主要创建者,这里饱含了我几年的心血。明天下午就回北京了,去见十年前的自己! 百奥 10 年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以及为百奥奋斗十年的各位师弟师妹, 你们好!非常非常高兴,能够回到母校林大,参加百奥成立十周年庆典。十年前,我就曾想待到多年后我再回林大,要是还能见到百奥的时候,那会是多么欣慰和幸福的事!十年后的现在,梦想照进现实!我相信,第一届百奥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许,对于其他人,这个庆典无关轻重;但对于你我,对于关心关注百奥的人来说,十年庆典,既意味着丰硕的成果,也意味着崭新的开始。我想,此时此刻,所有在场的百奥人都会同样激动。 提到百奥,我心依旧澎湃。在场的人中,我想很少有人还知道百奥成立时的情境,十年前的老师、同学、百奥人,现在很多都已经各奔东西,今天也未能到场,所以,我愿意在此,再次诉说 10 年前的情境! 1997 年,生物学院及理科基地建立;直到 2000 年,学院及理科基地还没有自己的学生社团。这其实不奇怪,因为 79-99 三届,总共三个班,学院总人数不到 100 人。但 00 届一次就招了 6 个班, 2 个生科, 2 个生计, 2 个食品,人数众多,而社团活动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奥生物协会成立。最初的百奥,是以当时的院学生会实践部以及校科协的实践部为班底,主要工作人员包括了我、吉顺、杨乐、刘桂君,后来又加入进来张晨、崔胜男、刘亚杰等骨干力量。从社团策划到成立,花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准备。 2000 年到 2001 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成立前,百奥的名字是吉顺提出的;分不清协会和学会的区别,是当时的院长现在的华南农大校长陈晓阳教授给我们敲定;最初三只大雁展翅齐飞构成“生”字的会徽是肖艳青花几个昼夜苦思冥想而来;当然,也少不了院里的大力支持,李凤兰老院长联系了诸多知名学者的报告,比如成立大会当晚的郑光美院士的鸟类学讲座;动物学李镇宇和胡徳夫两位教授还专门捐助了部分社团经费等等。涉及到具体的活动,印象更为深刻, 3 月中旬的山西壶口瀑布植树、 4 月下旬的学术周、 10 月的秦皇岛鸟类环志以及登上人民日报的首届首都高校野鸭湖观鸟大赛。那段时光,忙碌、充实、紧张、兴奋! 我也忘不掉那些共同奋斗的兄弟姐妹!乐观实在的杨乐、张扬自信的张晨、稳重全面的吉顺、仗义豪爽的崔胜男、细心周到的刘桂君,他们就是当时百奥五虎上将!当然,因为百奥,也认识了一批校外同行,北京鸟王师大赵欣如教授,绿家园志愿者协会汪永晨女士等。百奥给了我结交挚友的机会! 百奥还给了我信心和基础,让我继续走在生物研究的路上!由百奥,爱上了观鸟;由观鸟,保送了动物所直博;由鸟兽研究,进入了南京大学!这一步步,都和百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十年之后的你们,或许也有这般感想! 离开百奥,九年;离开林大,七年;早已物是人非,但百奥依然茁壮!我希望,她一直发展,一直前进!在此,预祝十年庆典圆满成功! 李忠秋 2011-3-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天拍了几张鸟
antiscience 2011-1-4 15:59
科学网上传图片不方便,放在了俺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ea8790100nfr6.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发平民博物学:初学观鸟推荐读物
antiscience 2010-12-24 07:01
初学观鸟如何入门,有哪些较好的手册、图鉴?我请观鸟爱好者刘天天提供了如下材料,也许对一些朋友有用,贴在这里。注:天天是清华大学刘爷的女儿。 --------------- 观鸟图鉴选择 中文图鉴: 最基本的选择是《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这本书虽然有一些缺点(时间比较长导致分类没有更新,一些鸟种的图不是很完美,个别鸟种有错误等),但仍然是一本中文的经典鸟书,观鸟人几乎人手一册。这本书初学者使用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困难,不过如果经常翻看,上手能比较快。要是能找到观鸟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带领更会事半功倍。前半本图片,后半本文字。 还有一本《中国鸟类图鉴》,出版尚在《手册》之前(所以可以想象一些物种的分类也比较陈旧了)。精装,过于沉重,比较适合放在书架上有空随便翻翻,不适合带出门。 还有几本地方性比较强的或者类别比较强的图鉴,比如《上海水鸟》,《上海常见鸟类图鉴》,《香港及华南鸟类》(香港),《猛禽辨识图鉴》(台湾)等等,也很不错,可以看自己的需要购买。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地区原色图鉴或者志书类(比如《四川鸟类原色图鉴》等),可以中毒之后买来放在书架上作为资料。 北京本地目前没有什么太好的地域性图鉴,只有一本很多年前的《北京野鸟图鉴》,图片按现在的标准来看比较差,鸟种也不很全。但据说 高武 老师在修订这本书,要出新版,值得期待。 除去上面提到几本外,现在市场上绝大部分 中文照片鸟类图鉴 几乎都不是太好,拼凑感比较强,鸟种不够全面。而且作为照片图鉴,由于这些图鉴照片选择的比较不负责任,特征不突出或者不全面,对于野外辨识来说非常不实用。硬伤比较多,不建议在这些书上浪费银子。 还有像 DK 出的《鸟》一类的书,作为普通的科普书还可以,但是也不适合作为图鉴。因为鸟类图鉴(其实不只是鸟类图鉴)通常也要求比较高的地方特色,如果一本书全世界的鸟哪里都包括,用起来就乱了。 非中文图鉴 非中文观鸟图鉴浩如烟海(欧美很多地方一个市就会有自己的不止一本专属图鉴),价钱又大都不便宜,基本上大部分鸟友都是按需购买。只捡最常用的举几个例子,熟悉观鸟后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再决定比较好。 Bird of East Asia 东亚鸟类,中国大部可用,分为英版和美版,内容相同封面略有差别。好像是美版在国内印刷,潘家园可以淘到,不到 100 块钱。 Bird of South-east Asia 东南亚鸟类,云南四川广西之类的地方看鸟必备。很经典,亚马逊最近特价 11 刀。如果去西南看鸟非常值得收一本。 国家地理的一本 Field Guide of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 ,白头海雕封面,极其便宜,潘家园原来 25 就可以搞到,现在据说涨价了。图很不错。可以对照《手册》看中国也有的鸟种的绘图,很详细。 还有一些比较流行的类别图鉴亚洲水鸟世界猛禽世界鸮类世界鸥类等,属于进阶型,可以感兴趣再说。 Tips : * 对于初看鸟者,熟悉一个地方的鸟的种类最便捷的图鉴是当地鸟会编制的折页或者小册子。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鸟会,在网上可以搜索的到。 * 手册是绝对必要的 * 潘家园经常有比较便宜的国内印刷的英文图鉴。 * 很多图鉴网上可以找到 PDF 下载版。 * 《中国鸟类观察》虽然是非法出版物(),但还是不错的,现在也有些面向初学者的专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杜邦的两部博物学著作中译本即将面世
antiscience 2010-12-11 22:3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底出版,彩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迎接博物学时代的来临,北大社推出博物学图书4种
antiscience 2010-12-11 13:28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 是绅士博物学和强盗博物学的黄金时代,21世纪的今天,重续人与自然和谐亲情,我们将迎来平民博物学的新时代。 多识草木虫鱼之名,油然而生爱物之情。 沙发图书馆博物志(第一辑四种) 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自然的热爱,对动植物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本套丛书精选了中西方描写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经典著作,以及当代最出色的博物学作者的切身之作,为读者呈现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自然的珍爱。 【本丛书特色】历久不衰的博物经典,耐人品读的今人科普,优美流畅的文字,精美考究的图片,阅读与收藏兼得,全家人都可欣赏。 【销售对象】:从青少人群,到大学生,爱好者,高端收藏人群。 ■书名(1):《天涯芳草》 ISBN:978-7-301-18090-7 作者: 刘华杰 著 定价:68.00元 开本:16开 印刷: 四色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和科学思想史。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作者本人丰富多彩的观察、搜集、栽种、欣赏各种草木花卉的故事,作者以优美的文字从中外文学作品中搜寻植物的身影,从北大、京郊、全国各地、甚至异国他乡记录了他和几百种植物的美丽邂逅,而全书的图片则是从他上万张植物图片中精选而出。该书是当今不可多得的优秀随笔,为大众读者提供一个优美而又严谨的草木读本。    ■书名(2):《飞鸟天堂》 ISBN:978-7-301-18193-5 作者:奥杜邦 著 定价:128.00元 开本:大16开 印刷: 四色,精装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作者简介】美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也是最著名的动物绘画大师。 【内容简介】这部画册是奥杜邦经过了十几年的野外观察和苦心创作之后完成的。全书共有435幅手绘的鸟类图画。这些作品中展现了臻于完美的水彩绘画技巧和精细的层次、卓绝的画工。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精美的鸟类绘画。 ■书名(3):《走兽天下》 ISBN:978-7-301-18192-8 作者:奥杜邦 著 定价:68.00元 开本:大16开 印刷:四色,精装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作者简介】美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也是最著名的动物绘画大师。 【内容简介】该书是奥杜邦在完成他誉满天下的鸟类图谱之后的又一部巨著。在这部作品里,奥杜邦发展了他的绘画风格,除了他臻于完美的水彩绘画技巧之外,他还综合了油画的其他风格,使哺乳动物更具质感,更血肉如生。该书是大师奥杜邦的绝笔之作,也是艺术史上描绘野生动物的绝唱。 ■书名(4):《植物学通信》 ISBN:978-7-301-18191-1 作者:卢梭 著 定价:35.00元 开本:16开 印刷:四色,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作者简介】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植物学家。    【内容简介】在《忏悔录》(Confessions)中,卢梭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哪项研究比植物学研究更适合我天然的品味。这部写于卢梭晚年的作品不是这位思想巨人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植物学小品,原书名义上写给一个5岁小女孩的。文笔优美,对植物的讲解清晰有趣。这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撰写的最伟大的博物学经典。 传真:010-62750311 热线服务电话:010-62750672 网站: www.pup.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连云港之行小记
woodenson 2010-5-25 11:33
原本四月去连云港进行鸟类及栖息地考察的计划,由于家中事情一直拖到了五月底,错过了鸟类迁徙的高峰,实在有些可惜。不过好在我不是一个彻底的观鸟者,现在做了科研,原先的兴趣成了工作,反而对这些野外的考察有些懈怠。这次连云港,最重要的还是对城市建设对水鸟栖息地影响的一个大致了解。 简单记些行程,22日下午1点20分,常州至连云港;晚上7点到连云港,再从新浦到墟沟,入住山雀联系好的家庭旅馆,并简单进行了近期鸟况交流;23日一早七点半,从墟沟到赣榆县海头镇,见到泰国鸟友文宝达,9点半左右,出发去海头,沿海北上,经九里,至柘汪(还没到柘汪,就在国道上遇到罕有的堵车,只好作罢),这里的海滩属于淤泥和沙质海滩的结合部,再往北到日照青岛,就成为人类非常喜好的沙滩,因此,连云港可以说是一个由鸟类偏好的淤泥质海滩向人类偏好的沙质海滩的过渡带,也是迁徙水鸟北上能量补充的最后一站。看到的这条线上,看到了大概有十余种水鸟,包括红腹滨鹬、斑尾塍鹬、翘嘴鹬、翻石鹬、蒙古沙鸻、三趾鹬、灰斑鸻、黑尾鸥等,不过鸟类的数量并不多,总共加起来大概也就两三百只。 中午在海头镇吃海鲜,文宝达请客,我和司机王磊共三个人,四个菜,味道不错。下午1点半,到海头江苏北戴河公园看林鸟。这片林子不大,以槐树为主,不过郁郁葱葱,透过林缝散下斑斑驳驳的光阴,让人还真以为是进入了林海。鸟类种类也不多,见到了灰喜鹊、黑尾蜡嘴、白眉鸫、大山雀、山鹡鸰、黑枕黄鹂等七八种。 下午3点,返程,顺路去看临洪口。这本来是临洪河入海口,一个极好的鸟类栖息地,但沿海大开发启动以来,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司机王磊只是几个月没有过来,居然找不到去临洪口的路,经过三四次询问,才终于上了坝,可惜这里已经面目全非,盐田、高速路以及起重机、推土机等轰鸣声,这里俨然将成为新的开发区。鸟类只是在沿途见到大杜鹃、环颈雉、喜鹊,另外还见到一只死掉的鹬鸟,好像是红脚鹬。 下午4点半,接上山雀,南下埒子口。这里的条件明显比赣榆沿海要好,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多很多,除了刚才说到的几种,还有铁嘴沙鸻、大滨鹬、黑腹滨鹬、黄嘴白鹭等十余种,而且数量大的都在上百只。这里虽然也在开发,但明显要缓慢的多,或许,这里还可以看上几年的水鸟。 晚上7点半,天色已暗,返回墟沟吃饭,重庆水煮鱼,味道不错。9点晚饭后,返回新浦,睡觉已经是十一点多。24日早九点半,连云港大巴回南京。结束快乐劳累的旅程,呵呵!下面几张照片(感谢文宝达的摄影)。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日洞庭札记
robbi 2010-3-22 08:55
(一篇旧文,发表在此,记去年的洞庭湖鸟赛) 上周去了趟湖南,对周遭不熟的人,只道是出了趟野外,若再被仔细问起,只好略显不是非常自在地小声道,耍去了。 架不住朋友的热情,外加也从来没去参加个什么赛想体验下到底咋回事的心情,还有可以顺道去看看就在那里做研究的另一位朋友,种种理由,促使俺踏上了南下的行程。 目的地,湖南岳阳;事由,洞庭湖观鸟赛。 13个小时多一点儿的硬座后,我和雷大侠终于到了接待宾馆,晃眼一看,也,还是四星级的嗦。稍事洗漱,小坐片刻,可以去吃早餐了,吃得还算丰盛,味道也还 不错。但一不小心,还是被雷到了。一只可能是头天晚上饱餐了一顿鼠药的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不知啥时候迷迷瞪瞪地从藏身之处爬了出来,霍然横在地板上,一个四星级酒店餐厅的地板上。说实话,那个场景还是相当惊骇的,至少,现在想起,胃还觉有些不适。尽管也做过不少鼠类的剥制标本,必须承认,我还是很不习惯在室内看到这类活的啮齿动物。 终究还是太困,回到房间,便倒头大睡,褐家鼠带来的片刻不适,转瞬间也被忘记了。 随后是午餐,集合上车,向东洞庭保护区进发,沿途各个路口居然有警察叔叔们把守,海雕同学很兴奋道从来没享受过这种待遇。事后证明,这种待遇其实主要还是 为后来的官员准备的,我们这些道具无非只是附带沾了下光而已。 到了采桑湖管理站(暨保护区宣教中心),这次湖南之行让我最为反感的一幕出现了。数十名穿着一次性雨衣的孩子站在冬雨中,手捧鲜花,欲夹道欢迎来客于管理站门前。祖国的花朵,就是这样呵护的?不知这些孩子里面会不会有当地官员的公子和千金们?权力缺乏 制衡 (注意,不是监督哈),当权者自然为所欲为。民主,文明,这些字眼,总觉离我们还远,还很远。 然后是一帮人无所事事的等待,等待领导们的到来。号称国际观鸟赛,却没有一支来自国外的参赛队伍,就连港澳台同胞都没见到有前来掺和的。唯一的国际成分, 可能就算是评委里面的一个英国佬了。 X领导讲话,完了,XX领导,然后,XXX领导,最后,XXXX领导,所谓中国特色吧。毕竟,我们只是道具,政府作秀,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的观鸟,乏善可陈,天气实在太糟,雾转小雨转中雨再转小雨再转中雨 不过倒是验证了丝袜真的是好东西,防雾、防水、在低能见度下还能有不错的表现,实在是居家旅行观鸟打望之必备良品啊! 最后,我们仅收获了区区57种,幸好把雷大侠拉入伙了,不然估计也就30种老。从个人角度而言,低能见度下飞行中的雁鸭类,基本就是不认识了;看到了灰 鹤,角??,还是很开心;黑脸噪鹛的叫声惊人,真不负它的名字;林鸟还是要熟悉声音才行,等等。生命不息,看鸟不止,慢慢认,心态好了,就啥子都对老。 12号晚上安排的交流活动,结果没想到是那种政府开会形式,上去讲的人,大多也缺乏珍惜他人时间的意识,要么过于拖沓,要么放一大堆照片却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个啥子。雷大侠这个小愤青,在俺蛊惑下,也冲上台讲了几句,虽依然不赞同他的叙事方式,我和大家一样嘉许他的勇气和热情! 到这里,我对本次鸟赛的组织方算是彻底失望了,哪儿有什么交流啊?大家就这么互不相识地来到,然后又互不相识地离开了。还好,我脸厚,到处混,见到了传说 中的暴总、雷鸟,还见到了阙老师力荐的俊哥,四十多岁的人了,写出来的文字却相当细腻,读起来十分有味道。敬酒的时候,我说,俊哥,我可是你的读者哦,呵 呵。 14号上午,准备离开了。队员们张罗着要去岳阳楼,这么短的时间,这样的天气,而我恰恰又是个最反感到此一游的家伙。不愿为了去而去个什么地方以表示自己 到过什么地方,也不想扫大家的兴,遂躲到暴总房间摆龙门阵去了。四川话简直太好听老!!! 吃完午饭,采购了些所谓土特产,闪人。其实洞庭湖还是个好地方,以后有机会有时间,还是可以来慢慢逛、仔细看鸟的。也没能会到想会的朋友,下次吧,人生没得点儿遗憾,啷个得行。 不由得开始期待明年的瓦屋山了,呵呵。
个人分类: 观鸟者说|3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英格兰看鸟
antiscience 2010-3-20 16:52
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8 在英格兰看鸟 刘华杰 对于观鸟,我完全是外行,但从研究博物学史的角度,我倒是想着有机会一点一点介入一阶的观鸟。最近也试着拍鸟,在北大校园拍过虎斑地鸫、灰椋鸟、灰头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等。我对鸟的了解不多,认识的鸟太少了。我的行为只能算偶尔看看鸟,不能算发烧友观鸟(birdwatching 或birding)。 2010年初第一次去英国,究竟要带几只镜头?琢磨了好一阵,一开始装上了微距105mm, 标准变焦24-70mm和长焦150-500mm。考虑到太笨重,过了几天,只留下中间一种,另两种又拿出包。临行前,咬咬牙还是把大炮(即长焦头)装进行李,没准能用上呢,比如拍拍鸟。代价是,回来时东西太多,必须额外邮寄图书,运费165英镑! 没有预料到的是,在英格兰短短的二十几天,我有机会一次又一次看鸟、拍鸟。我的感受是,在英格兰,想不爱鸟都难。因为书店里有各种鸟类图书,一出门就能看到各种鸟。 我看鸟的地点分别是伦敦的海德公园、伦敦郊外皇家植物园邱园、牛津城外泰晤士小路、汉普郡塞耳彭。海德公园位于大都市内部,但树木、鸟类非常多。这里的动物多数不怕人,小松鼠和白天鹅会主动跟行人要吃的。水平伸出一只手,一群小鸟就会聚过来,以为你要喂它们。这一招我是跟一个小男孩学的。他显然是老手,专门带了多种谷物,不时从袋子里掏出一把,小鸟会直飞到手掌上啄食。我没有麦子、小米等,但包里有许多烤面包片,揉碎了也是不错的鸟食。靠着这种办法,我得以仔细观察青山雀和紫翅椋鸟。前者非常小,机灵得很,移动迅速,用相机跟踪很困难。明明看着它在树枝上,它瞬间飞到手掌上啄走食物并飞走,而我还没转过神。紫翅椋鸟的视力和预测能力颇惊人,很碎的面包碴平抛出去,在落地前,来自几个方向的若干只紫翅椋鸟能实施有效的空中拦截。海德公园中有宽阔的水体,水鸟很多,光潜鸭就拍摄到帆背潜鸭、凤头潜鸭、 赤嘴潜鸭、白眼潜鸭。在公园里,我还高清晰地拍摄到了苍鹭、海鸥、红领绿鹦鹉、白骨顶、大山雀。 但看鸟也是有代价的,到伦敦,大英博物馆和西敏寺是必去的地方,但我没时间去了。为了看鸟和植物,20多天内除了学习,我去了三次海德公园,两次邱园,在牛津走了四次泰晤士小路。不算邱园另外还看了两个植物园。 冬季,英格兰雨水很足,泰晤士河上游的各个支流水满外溢,水面上聚集了大量水鸟。我注意到在阴天拍摄飞行中的雁队很合适,英国晴天少,而晴天雁们反而不大起飞。雁飞行时声音较大,因此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调好光圈,特别是速度。经反复试验,速度定在一千分之一秒较好,低了影像会模糊。高了,感光度就得定得更高因而颗粒显得较粗。根据雁翅的声音,预测其飞行空域,为便于锁定目标,焦距要由150mm快速加大到500mm,并随目标平稳转动相机。当然,快门要随时按下,反正不花钱。我没带三角架,即使有,拍飞行的鸟也用不上。在英格兰先后见到欧洲雁、埃及雁和加拿大灰雁。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在邱园,我正在拍金缕梅花,突然一只红胸的小鸟跳到镜头前的枝头,歪着脑袋看我。接着,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在附近的枝头跳来跳去。显然它想引起我的注意,并想与我交流什么,样子十分可爱。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奇特的经历。将照片传回国,我的朋友、鸟类老师、《中国国家地理》的高新宇在邮件中告诉我,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欧亚鸲( Erithacus rubecula ),也叫红胸鸲,俗称robin。英国人非常喜爱这种小鸟,称其为上帝之鸟,据说1960年英国国民选它为国鸟。后来我想了一想,那只欧亚鸲并非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侵犯了其领地,它凑近我叫几声以示警告。如果是这样,这小鸟的确勇气可嘉。我查了一些资料,并分别听了此鸟唱歌和发出警告的MP3,不幸证实了这一猜测(详见http://www.garden-birds.co.uk/birds/robin.htm)。那天之后,我又三次见到这种鸟。 鸟有什么好看的?2008年《科学时报》一篇文章中说:拥有120年历史的皇家鸟类保护学会(RSPB),其会员有100多万,而英国人口才6000多万。100万人?可能吗?每60人中就有一人喜欢看鸟,而且成为会员?英国自雷(John Ray)以来有大批博物学家,其中鸟类看好者不少,但有如此数量吗?核对这些数字很容易,到网站http://www.rspb.org.uk瞧一下就行了。 英国竟有百万人观鸟,人们为什么观鸟?我以前也这样问过自己,三言两语无法回答这个问题。BBC博物学部的莫斯(Stephen Moss)写了一部有趣的书《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 A Bird in the Bush: A Social History of Birdwatching , 2004)很好地回答了这类问题。此书共17章,每章的标题都是一个动名词,再加上一则简要说明,这些动名词很有历史感,真切描述了历史上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observing, believing, understanding, collecting, traveling, protecting, watching, fighting, counting, escaping, learning, driving, flying等等。其中fighting一章不描述人打鸟,而是描述许多士兵在前线战壕中观鸟,他们的记录在英国的鸟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出来。剑桥大学著名学者拉汶(C.E.Raven)、约翰雷的传记作者,也是鸟类爱好者,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阵地观过鸟。 《丛中鸟》从塞耳彭的怀特(Gilbert White)写起,直接切入现代观鸟活动的起源。艾伦(Grant Allen)说,要想透彻地理解《塞耳彭自然史》,就应该去一趟塞耳彭。那里你会见一所老房子,临村子的主街而立,安静,不张狂,就是在这里面,怀特做出了他不朽的观察,在平静中,写下了他不朽的信。 这次真是幸运,我一个人能到依然保持着18世纪风貌的英格兰乡村塞耳彭住上三天。晚上看怀特传记、听温斯洛(Benjamin Whitrow)配乐(鸟的歌唱)朗读《塞耳彭自然史》片断,白天与怀特一样走在山毛榉、榛树、橡树林中听鸟歌唱。遗憾的是,去塞耳彭,我再三宣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同道。 莫斯从第二章起按历史顺序描写,从史前时期写到中世纪、现代早期。维多利亚时代写了三章,然后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前与战后各写了一章,当然也写到博物学家疯狂采集鸟类标本的时代。书中交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Edward Grey)和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是热心的观鸟人。罗斯福访问英国时,国事繁忙,但仍然优先安排一整天由格雷陪同罗斯福观鸟,不是在动物园,而是到汉普郡乡下。格雷卸任后,出版过畅销书《鸟的魅力》。 第16章写到女性与观鸟。标题下引了一句:女人喜欢鸟,而男人喜欢观鸟。观鸟与保护鸟,女性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前文提到的RSPB就是由中产阶级妇女于1889年创办的。在中国,鸟类学史研究就已经很边缘,观鸟史的研究,根本就不算学问。到户外观鸟,也不是中国人的习惯,人们喜欢在笼中养鸟并清晨遛鸟。直到最近才有类似西方的观鸟活动。 莫斯的好书实在应当翻译过来,我相信终有一天,现代中国人会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欣赏鸟,也会像如今的英国人一样,热衷于观鸟。在过去的两百年间,与看鸟有关的科学研究、美学欣赏以及五花八门的体育、社会活动,逐渐演变成由数百万人热衷的更加结构化的一种运动,一种我们今天称之为观鸟的休闲过程。观鸟人数的多寡,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观鸟是一种自愿的博物学活动,一种涉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活动。它与科学有关,而且可以达到相当专业的程度。但据我的经验,最好别把它硬扯到科学研究或科普题下。一个人可能不喜欢通常的科学,而喜欢观鸟;而一个叫喊喜欢科学的人,可能压根不知道有观鸟这一项活动。鸟类科学史与鸟类文化史,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希望有人在这方面做扎实的工作。 在牛津大学的Blackwell书店,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类别的书就占了四个书架,鸟类图书相当齐全。我见到一位年轻人取下一本厚厚的鸟类图册,坐下来用本子抄写一些鸟的名字。过了一会,书店的一位戴眼镜、很胖的清洁工坐下来与他轻声讨论。当然不是禁止小伙子抄写,而是与他讨论有关鸟的事情。半小时后我离开时,俩人还在认真地交流着。真希望在中国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下图:凤头潜鸭 下图:红领绿鹦鹉 下图:海鸥 下图:苍鹭 下图:紫翅椋鸟,摄于伦敦 下图:苍鹭 下图:蓝(青)山雀 下图:加拿大雁 下图:红嘴鸥,摄于牛津 下图:欧洲雁 下图:红胸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224 次阅读|6 个评论
窗前的低碳生活
kingstar 2010-2-28 22:24
常青藤的环境是越来越美了,我选择居住一楼,虽有冬至前后些许阳光的不足,但是平日给我的郁郁葱葱那是享用不尽的,这一点低层的空气好,噪声少,还有经常的花香与鸟鸣,枝头颤动的有阳光,有绿叶,也有不知名的鸟儿,前两天在家,因为要来上海进修。算一下日子,十年了吧,重回华师大,呵呵,莫名的心情。心情不用整理,行李是万万省不得的。看着窗外,猛然发现一只鸟儿,连忙去拿相机,因为前两天拍君子兰、拍瑞香、拍蟹爪兰,都还在书房摆着,一抓就好。 灰鸽? 拍花卉装的是百微,换小白肯定是来不及了,不然效果会更好。呵呵,这就是机遇中的机遇。 现在人已经在上海了,虎年的第一个月圆夜,天终于晴了,也好让我与家人对望了。于是改了QQ信息,佛曰,如来,于是我来了。
个人分类: 摄影艺术|2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月十五观鸟
antiscience 2010-2-28 18:30
上午到延庆野鸭湖想看鸟,不让进。据说冬天不营业,怕禽流感。想办法绕进去,没成功。进城,在动物园看了一会。下面贴出几种,名字是自己查的,未必准确,请行家批评指正。最近发现,观鸟很有趣,但我完全是外行。一部观鸟的社会史英文书也刚看完,有意思。 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001 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002 花脸鸭(Anas formosa) 鸳鸯(Aix galericula)001, 雄性 鸳鸯(Aix galericula)002, 雄性 白枕鹤(Grus vipio) 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鸿雁(Anser cygnoides) 豆雁(Anser fabalis) 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加拿大雁(Branta canadensis)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40 次阅读|3 个评论
拜访Gilbert White的家乡Selborne
antiscience 2010-2-15 15:22
拜访怀特(Gilbert White)的家乡塞耳彭(Selborne) 刘华杰 对我来说,英格兰即乡村,乡村即英格兰。这是英国前首相鲍德温(Stanley Baldwin)在论英格兰讲演中的话。 2010年1月底2月初,终于有机会拜访怀特(Gilbert White)的家乡塞耳彭(Selborne)。只有我一人,由牛津前往塞耳彭,换两次火车两个半小时后到达,住了三晚。塞耳彭保持着18世纪的样子。村里唯一住处The Queens Inn,此时却在装修。看我大老远来一次不容易,照顾我,仍然让我住下了。白天我在怀特走过的山毛榉、橡树、桦树林中休闲地走着,听着各种鸟的歌唱;晚上我可以看怀特传,听Benjamin Whitrow朗读《塞耳彭自然史》片段。(我购买了他的两张CD,以及BBC做的关于怀特的专题片DVD)。 Grant Allen说过,要想透彻地理解《塞耳彭的自然史》,就得亲自去一趟塞耳彭。此言不虚。 怀特是18世纪的博物学家,他也是现代生态学的鼻祖,《塞耳彭自然史》一书曾影响了达尔文,此书据称是英语第四畅销书。塞耳彭是个小村庄,位于伦敦西南方50多英里,属于Hampshire。周作人、叶灵凤等,都很重视怀特的作品。中文版《塞耳彭自然史》由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缪哲先生译出,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延伸阅读: [1]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Gilbert_White [2]塞耳彭的怀特纪念馆: http://www.gilbertwhiteshouse.org.uk/ [3]Donald Worster的 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的第一章,就从怀特写起。 [4]Stephen Moss的 A Bird in the Bush: A Social History of Birdwatching 的 第一章也由怀特切入。 [5]华盛顿欧文(1783-1859)的文章英格兰乡村生活: http://classiclit.about.com/library/bl-etexts/wirving/bl-wirving-rurallife.htm 以下图片由本人拍摄。 图1:摄于垂林(Hanger)的山岗上,由南向北望。山下的大园子就是怀特家的。上Hanger,我走的仍然是18世纪怀特兄弟开辟的之字型路(Zig-Zag)。一切的一切,与《塞耳彭自然史》描写的都一样。 怀特出生地、长期生活的地方、死后的长眠地点,相离不足100米!他的墓很难找,最后是小教堂北侧的墙根处找到。 我所住的村上唯一的小酒店The Queens Inn。我在二楼西北侧的房间住了三晚,酒店此时在重新装修,店里只有我一个房客。 怀特家,从西侧看。 怀特家的花园 怀特家的花园中苹果树上长了许多寄生植物:白果槲寄生。 从西侧望怀特家。 耍闹场,其英文是plestor,此地方处于教堂与怀特家之间,在《塞耳彭自然史》中的专门描述。 耍闹场(plestor)标牌放大图 Selborne的小教堂,怀特出生在这附近,长期居住在这附近,去世后长眠于这附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香港之旅(二)——尤德观鸟园的鸟儿
IrisXTBG1 2010-1-22 08:02
长冠八哥 鹦鹉们 这只鸟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此观鸟园位于香港公园,观鸟园用巨大的网围起来,面积3000平米,里面种植了很多植物,有鸟类80多种,每天给鸟儿定时投食。园内建有空中走廊,可以近距离观察它们,很多鸟都已经不害怕人了。可惜去的那天阴沉沉,光线不好,LX3就只拍到这么几张鸟儿了 来香港买不起东西就只好看一些便宜或者免费的场馆呵呵
个人分类: 出门看看|7508 次阅读|3 个评论
飞鸟集
IrisXTBG1 2009-12-15 08:35
太阳鸟,应该是黄腰太阳鸟吧,这是在一丛扶桑花里拍到的,它们用尖嘴吸食花蜜 鹊鸲 红耳鹎,在取食果子 而是一种鹎,白喉红臀鹎 不知道是不是棕背伯劳,认识的人确定一下啊? 这三张要的是个意境吧,第一张不知道是什么鸟 PS:上周和几个观鸟爱好者在植物园学习观鸟,初步认识了几种鸟儿,这个周末自己拿着望远镜和相机拍了一些。根据植物园一个泰国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植物园有150多种鸟类。喜欢观鸟的人可以来这里看看别忘了告诉我们,一起观鸟和学习交流啊
个人分类: 动物世界|4675 次阅读|4 个评论
江苏新记录黄嘴潜鸟——连云港之行
woodenson 2009-3-6 12:10
连云港之行(2.28)已经一周了,现在回忆起来仍旧很是兴奋! 和江苏野鸟会的第一次 活动 或者说是 合作 也很圆满。认识了拙石、辛夷、山雀、锤子、及格、二胡、东方等鸟友以及马克宝、有兔等专业鸟导,也如愿见到了江苏鸟类新记录黄嘴潜鸟。海上的七八个小时漂流,是一次美好的回忆! 闲话少说,还是看看我们的目标物种黄嘴潜鸟!提前说一声,由于大意,此行未带相机,文中图片为东方或辛夷所拍,先行致谢! 黄嘴潜鸟,目标物种! 长尾鸭,应该也是江苏的新记录!文宝达摄。 海上群照,辛夷摄。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直阴雨
woodenson 2009-2-26 22:19
南方的天气似乎真的是淫雨霏霏,从开学到现在已经10余天了,天空仍不见晴朗,搞的人心里也不舒坦!记得寒假开学之前的几天,南京温度一度达到27摄氏度,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冬夏倒转,可哪知一两天的工夫,温度居然能直降20度,真是变化无常。 天气的变换,也影响人的心境。最近一段忙着自然基金,想着丹顶鹤以及其他几个相关的项目,实在有点头大。好在原计划要开一学期的动物学实验集中到了下半学期,否则只能是手忙脚乱。 明天要去连云港出差,或许借着海上观鸟的机会,能让自己略略的放松一下。黄嘴潜鸟,我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翠鸟论坛旁听记
ricefrog 2008-11-4 13:31
翠鸟论坛是近两年在年轻鸟类学者和学生中比较受关注的学生交流会了,该论坛由丁平老师最早提议并得到了郑光美院士等鸟类学者大力支持的青年鸟类学者和学生参与的讨论交流会.到今年已经办了四届,今年的翠鸟论坛在北师大举办,所以我也有机会去当了回旁听生. 不得不承认,这个会有它自身的特点,给年轻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来自十多所院校的学生在论坛上讲了自己的论文设计和初步结果.这是一个老师搭台,学生唱主角的论坛.这个论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从组织,安排,到主持,都是学生担当,让人感觉气氛轻松活跃.这个论坛,几乎聚集了国内研究鸟类的所有高校,让学生们有一个彼此认识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