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重采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空间数据不对应,不吻合,不重叠的情况
dayon 2020-9-7 15:58
问题来源: 对于不同来源的数据,往往会因为,分辨率不同,坐标系不同,产生一定的偏移和不完全吻合(不能严丝合缝地重叠),这往往需要地理校准,若校准后完全重叠吻合,则可以进行叠加计算,对于矢量文件(.shp),可以进行“Spatial Adjustmen”(空间校准) 空间校准可参考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x411B7V7?p=14 (栅格图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x411B7V7?p=15 (矢量图形) 对于校准之后,发现仍然不能完全吻合的情况,个人觉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牺牲,如只抠出多个文件共有的部分进行分析。 栅格数据共有部分提取 Spatial Analyst Tools -- Map Algebra -- Raster Calcultor 提取出来的公共部分是一个值为1的(本身无意义)的栅格面,然后再以它为mask再取提取各个变量的tif,从而保证最后的结果可以完全吻合。 对于不同分辨率的栅格文件,如果想改变其分辨率,又想保持能够严丝合缝地吻合,可以使用 “重采样” 工具 Data Management Tools -- Raster -- Raster Processing -- Resample 注意:在重采样时,如果有参照文件,最好在“环境变量”中设置参考文件,以便于与其对应。
个人分类: ArcGIS|1 次阅读|2 个评论
粒子滤波中重采样到底靠不靠谱?
oldnewbird 2019-10-25 15:55
在粒子滤波中,重采样方法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预防粒子退化的step。 但重采样往往又会增加滤波的噪声。那么重采样引起的误差到底有多大呢? 这里对整个滤波过程不进行重复仿真,重点关注重采样方法引起的误差。 由于粒子滤波中最后一步进行状态估计的时候往往是对粒子及其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所得,因此这里给出一个简单的仿真。 粒子:我们以gamma(2,3)分布进行采样得到1000个随机点。 权重:再以normrnd(1,1)分布采样得到1000个随机点,对这里的1000个随机点 1. 先取绝对值;2. 进行归一化。得到与1000个粒子一一对应的权重 状态估计(模拟):利用这些粒子及其权重可以得到其状态估计 利用系统重采样依据权重对这1000个粒子进行重采样,得到重采样后的粒子 对重采样后的粒子进行状态估计 对这一过程执行100次得到如下图 总结: 首先,根据采样得到的粒子计算所得的状态估计结果并非是真正的后验概率的均值。但从统计意义上说随着粒子数的增加,根据采样得到的粒子计算所得的状态估计结果是逼近于后验概率均值的。与此同时,从统计意义上说,系统重采样所得的粒子的分布与原分布也是随着粒子数量的增加一直都在逼近的。但是粒子数量毕竟有限。当我们利用粒子滤波对动态系统的状态进行估计时,实际上上就已经只是在逼近后验分布了,而增加重采样步骤后,实际上是又进行了一次逼近。因此会出现重采样的二次误差。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重采样以后的粒子所估计出来的状态总是与原有的粒子估计所得的状态存在一些偏差。这大概就是由于重采样引起的误差吧。
个人分类: 粒子滤波|4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ENVI中重采样的三种方法优劣比较
YF2015 2016-4-22 11:35
ENVI中重采样的三种方法优劣比较: 重采样:由于输出图像的像元点在输入图像中的行列号不是或不全是整数关系,所以需要根据输出图像上的各像元在输入图像中的位置,对原始图像按一定规则重新采样,进行亮度值的插值运算,建立新的图像矩阵. 最邻近法: 将最邻近的像元值赋予新像元. 优点:不引入新的像元值,适合分类前使用;有利于区分植被类型,确定湖泊浑浊程度,温度等;计算简单,速度快。 缺点:最大可产生半个像元的位置偏移,改变了像元值的几何连续性,原图中某些线状特征会被扭曲或变粗成块状。 双线性内插法 : 使用邻近4 个点的像元值,按照其据内插点的距离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线性内插. 优点: 图像平滑,无台阶现象。线状特征的块状化现象减少;空间位置精度更高。 缺点: 像元被平均,有低频卷积滤波效果,破坏了原来的像元值,在波谱识别分类分析中,会引起一些问题。边缘被平滑,不利于边缘检测。 三次卷积内插法 : 使用内插点周围的16 个像元值,用三次卷积函数进行内插. 优点: 高频信息损失少,可将噪声平滑,对边缘有所增强,具有均衡化和清晰化的效果。 缺点: 破坏了原来的像元值,计算量大.内插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图像的显示要求及计算量外,在做分类时还要考虑内插结果对分类的影响,特别是当纹理信息为分类的主要信息时。 研究表明,最近邻采样将严重改变原图像的纹理信息。因此,当纹理信息为分类主要信息时,不宜选用最近邻采样。双线性内插及三次卷积内插将减少图像异质性,增加图像同构型,其中,双线性内插方法使这种变化更为明显。
个人分类: 遥感|22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粒子滤波重采样方法
热度 5 JRoy 2015-10-30 18:25
“滤波估计”是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广泛存在于信息电子技术、航天航空科学、控制工程以及机器人等科学、技术领域。然而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非线性系统往往并不存在解析解,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借助于各类工程模拟近似计算技术。得益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就是一种基于“随机数”的模拟计算方法。粒子滤波就是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近似实现的次优贝叶斯滤波方法,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一种非线性递归估计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IEEE Xplore数据库在过去二十年已收录上万余篇关于粒子滤波器的研究成果(自2010年来就高达4800多篇);中文CNKI数据库显示,涉及以粒子滤波为主题的国内博士毕业论文也已达三百余篇。 简单讲,粒子滤波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重要性采样、权值更新和重采样。然而实际上,粒子群的迭代演进具有颇多随机性,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权值退化和多样性匮乏是粒子滤波最为“臭名昭著”的一对耦合问题,长期困扰学术界、影响其工程应用。解决二者的难点在于其“此消彼长”:权值退化越严重,重采样之后多样性匮乏也就越严重。因此,如何在通过重采样解决权值退化的同时避免多样性匮乏问题粒子滤波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焦点。 本文作为作者新近发表于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Li, 2015) 的特色文章的后续,主要工作在于:1更为全面的补充了重采样相关研究最新进展(特别是一些并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一些新近方法),并首次对十余种重采样算法进行分类分析和性能对比(集大成者也?);2理论上严格定义了重采样同分布原则作为新方法设计的普遍原则,给出了三种同分布测度方法(各种方法鱼龙混杂,如何有个共同标准?);3进而在这一原则下提出了一种最小采样方差(MSV: Minimum sampling variance) 最优重采样,表现出良好理论特性(百兽群中我为王?)。同时,作者希望文章的全面回顾和综合对比工作以及所提出的重采样同分布理论原则有利于进一步重采样新方法的设计与工程选用。 下面这张大约说明了所提出的MSV重采样方法的思想和大体意思,不那么完全和严格。 原文 更有意思!! 有时候,将一件小小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真心不容易,两篇组合拳文章及其链接 T. Li , M. Bolic, P. Djuric, Resampling methods for particle filtering: Classification,implementation, and strategies ,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15, vol.32,no.3, pp. 70-86. @ IEEE Xplore T. Li , G. Villarrubia, S. Sun, J. M. Corchado, J. Bajo. Resampling methods forparticle filtering: identical distribution, a new method and comparable study, Frontiers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15, DOI:10.1631/FITEE.1500199. @ Springer 关于这些重采样方法的程序,我在科网发过一个 主题 ,我自己网站上也有(更全),后来发现很多网站转载的程序都是来自于我的版本。
个人分类: About me|1797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最全的粒子滤波重采样matlab程序代码
热度 23 JRoy 2013-11-23 12:14
9月份的把自己科研生涯目前为止最吐血的精力写好的一个关于粒子滤波重采样的 tutorial Resampling methods for particle filtering 投给了《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注:已经接受在印中 ),11月份初闲下来的时候就用Google创建了一个个人网站,将源程序代码分享。这几天有国外的读者给我写邮件(也可能国内有时候登录Google的网站稍显麻烦),这里也分享给科学网对粒子滤波研究有兴趣的同行,要不显得资料外泄而不内享 不仗义。我也把源代码刚刚传上CodeForge.cn了,本来还想再传几个国内开源网站,但是还都再注册很麻烦所以还是传到博客里吧。 自吹一下:重采样是我过去基于粒子滤波的一个研究重点,现在主要做多目标跟踪。我还没有见过论述过超过5种以上重采样方法的论文,而我的投给SPM的这篇文章抽丝剥茧(根据各自特征分为很多组)论述对比分析了超过15种方法,而且详尽而又干脆一点也不 显得 臃肿(21世纪居家必备好“教程”呀~~哈哈),给出了很有意思的一些结论和启示。文章也附在我的网站上了。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篇文章甚至任何一个人电脑(大约)都没有我能实现的重采样的方法多,而且 实现至少在matlab里面基本上是最优的(无偏性和效率速度),不服的可以挑战啊。单看当前研究领域重采样方法的论文发表和引用,我的第二作者(渥太华大学的Dr.Bolic)和第三作者之前的研究(纽约石溪大学prof. Djuric)应该是第一团队,尤其是解决重采样的并行化实现上。然而,近年来我在重采样方面发文(将)是最多的(无论理论上还是算法实现上),做的最全的,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2-3年),哥将取而代之。。。。。 牛B不是用来吹的,看文章和代码吧。 所以,俺的这次分享绝对是有质量保证和奉献精神的。回头我再在群组发个帖子,这里就不贴附代码了。可以到我的Google网站下: 文章链接: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articleDetails.jsp?arnumber=7079001queryText=resampling+methods+for+particle+filteringmatchBoolean=truenewsearch=truesearchField=Search_All My Webpag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ianchengli85/ Resampling codes: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ianchengli85/matlab-codes/resampling-methods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974 次阅读|4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