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破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破除论文“SCI至上”:心理戒毒比生理戒毒更难
热度 10 zlyang 2020-4-13 15:03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 : 心理戒毒 比生理戒毒 更难 一、毒品:戒毒与复吸 国际社会戒毒的经验:“ 生理戒毒易, 心理戒毒难。 ” 目前国际上公布的复吸率高达90%。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毒瘾更难戒除。 破一时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几乎每一位戒毒人员部经历了“强戒——复吸——再强戒”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怪圈, 生理脱毒易、 心理脱隐 难 仍是教育戒治一大难题。 目前 国际上戒毒复吸率平均高达 91% ,科学比较发达、戒毒方法比较先进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复吸率一般也在90%左右,即使禁毒工作富有成效的新加坡,其复吸率也在70%——80%之间。 深埋在吸毒者体内的毒素,是支配他们渴望再次品尝毒品的一个最重要诱因。 禁毒斗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开展深人持久的斗争,才能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壮举。 戒毒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没有什么特效的方法可以解决毒瘾的所有问题。 众多戒治方法中,矫治戒毒人员不良心理只是从一个侧面的一种探索。 对于新型毒品依赖者的心瘾目前没有药物治疗,只有从心理治疗寻找突破,“ 毒品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敌人,不管是禁毒还是戒毒,都是持久的‘战斗’ ”。 林则徐1838年写到: 鸦片适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 使数十年后,中原凡无可以御敌之兵,既无可以充饷之银。 与其用常法而有名无实,讹诈正无了期,何如执重法而雷厉风行,吸食可以立断。 慈禧太后却在第一次吸食鸦片时说了最后一句这样无耻的话:“戒烟的确是该禁,但那是针对为国效力的青壮年而言, 我60多岁的老人吸食一点鸦片无伤大雅 , 不应该禁止 ”此话说完,瞬间让李莲英哑口无言。 二、学术界的鸦片“SCI”亟待改进 李连达 院士2016年说: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有些专家对“SCI”在我国学术界的现状及危害有大量报导及评论,数据可靠,论点正确,发人深省。 “SCI”之危害已甚于鸦片 ,不仅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版面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完全同意各位专家的远见卓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05840.html 我没什么要说的。林则徐和脊梁们已经说过了。我不过是抄写一遍。 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的是一种态度: 在对人类社会进步客观规律认识的背景之上,重点研究“科技发展”、“人才成长”和“教育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是未来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 对于我国,改善科技教育的环境,比选定人才更重要。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20-01-25,【新春走基层】高墙内的饺子餐和心灵宴——除夕夜探访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25/c_1125500439.htm 对于新型毒品依赖者的心瘾目前没有药物治疗,只有从心理治疗寻找突破,“毒品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敌人,不管是禁毒还是戒毒,都是持久的‘战斗’”。 郭文君. 喝止咳露不知不觉染毒瘾_少年吸毒人数增加,心理脆弱复吸率高 . 南方日报, 2015-06-24 第DC03版:东莞观察.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24/c_127944473.htm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6/24/node_306.htm 戒 毒之后,如果仍然回到 原来的环境 中, 再次受到 毒品的引诱 以及抗拒不了的心理因素, 很容易引起 复吸 。目前国际上公布的 复吸率高达90% 。 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毒瘾更难戒除。 南风. 国学引路 以文化人 弘扬传统文化戒毒从“心”开始 . 广东**,2017,(2):63. 破一时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几乎每一位戒毒人员部经历了“强戒——复吸——再强戒”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怪圈,生理脱毒易、心理脱隐难仍是教育戒治一大难题。 杨婕.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活救助问题实证研究 . 探求,2013,(S1期):54-5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filename=TAQU2013S1014dbname=CJFDHIS2uid=WEEvREcwSlJHSldRa1FhcTdnTnhYaCt3S1ord3FoMWhpN1lOLzBoaEM0T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 目前国际上戒毒复吸率平均高达91%,科学比较发达、戒毒方法比较先进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复吸率一般也在90%左右,即使禁毒工作富有成效的新加坡,其复吸率也在70%——80%之间。 陈鹏,陈华. 探索吸毒劳教人员的矫治对策 .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5):43-4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SF200304010.htm 禁毒斗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深人持久的斗争,才能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壮举。 马立骥,胡钟鸣. 构建以戒治戒毒人员不良心理为目标的“修心教育”心理矫治体系 . 中国**,2019,(4):109-1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SF201904026.htm 戒毒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没有什么特效的方法可以解决毒瘾的所有问题。众多戒治方法中,矫治戒毒人员不良心理只是从一个侧面的一种探索 河北网络,2020-02-10,慈禧第一次吸食鸦片,她说了这样一句无耻的话,李莲英都哑口无言 http://beifang.hebtv.com/lishi/bftt1717546.html 慈禧太后却在第一次吸食鸦片时说了最后一句这样无耻的话:“戒烟的确是该禁,但那是针对为国效力的青壮年而言,我60多岁的老人吸食一点鸦片无伤大雅,不应该禁止”此话说完,瞬间让李莲英哑口无言。 李连达院士,2016-09-30,学术界的鸦片“SCI”亟 待改进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05840.html “SCI”之危害已甚于鸦片,不仅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版面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完全同意各位专家的远见卓识。 相关链接: 2017-06-19, 吸毒人员心理脱毒更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698.html 2015-10-11,青少年戒毒:“渴望吸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27393.html 2019-12-26,无辜的 SCI “被”变成“爱死西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574.html 2019-7-26,积极探索“科学和技术”评价的好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1231.html 2020-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友情推荐: 赫荣乔,2020-03-03,原创真的太难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868-1221658.html 拜读了大家的博文,似乎想回到SCI路上去的人,占大多数。 原创真的很难! 季丹,2020-03-29,没有新的评价标准也要坚决去除“四唯”痼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590-1225811.html 不管未来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这个肯定不能要!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5382 次阅读|22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尊重客观规律是核心
热度 4 zlyang 2020-3-6 16:53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 尊重客观规律 是核心 宇宙演化是有客观规律的。 人类社会进步是有客观规律的。 科技发展是有自身客观规律的。 人才成长是有自身客观规律的。 教育是有自身客观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而自然存在,并且不能被人类创造、改变和消灭的。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运用规律。 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的是一种态度: 在对人类社会进步客观规律认识的背景之上,重点研究“科技发展”、“人才成长”和“教育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是未来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 对于我国,改善科技教育的环境,比选定人才更重要。 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土、肥、水”位于“种(选定人才)”之前,并且是多种因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能寄希望于大量的伯乐。当千里马有环境时,自然会显露出来。因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伯乐,即“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同行专家不会未卜先知,无法准确判断谁是牛顿。 营造合理的科技评价、资助环境,比选定人才更重要。“八字宪法”里的“密、保、管”,指的是“合理密植”、“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和“加强田间管理”。不用我多说了吧? “工”是指工具改革。 更广泛地说,除了有形的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方法、科学普及等的软工具。甚至是“科技政策”的导向。 立足于“中国社会进步”的“科技、教育”评价,是全社会的事情。破除论文“SCI至上”,核心是将“科技、教育”评价引导向“中国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进步”。具体的评价方式(包括“不评价”这种特殊的评价),来自“科技活动正确的目”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下的实现手段。 “科学外部史,与‘科学内部史’相对。指科学自身发展以外的因素对科学演化影响的历史。着重从社会制度、科研环境等外部因素研究科学的变迁,揭示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 破除论文“SCI至上”,是科学内部、科学外部共同的任务。经济学界流传的“眼镜蛇效应”,实际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1957-01-27,大专家说:“ 自古以来,没有先进的东西一开始就受欢迎,它总是要挨骂。 ” 避免“从0到1”核心原创“胎死腹中”的悲剧,“不评”是最好的选择。 1970年代以来,人类数学、物理的相对停滞,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然是重要的困难问题。 推荐阅读: 科学网,2020-03-03,五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3/436558.shtm 进一步,2020-02-18,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科技部,2020-02-17,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 科学网,2020-02-29,人大教授:“破五唯”对顶尖人才意义更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406.shtm 新华网,2018-11-09,如何答“钱学森之问”,何以解“钱理群之忧”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9/c_1123686364.htm 新华网,2019-04-02,聚焦“卡脖子”技术 培育重大原创成果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9-04/02/c_1124313697.htm 《科学网》专题:破除“论文至上”“SCI至上”大家谈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6.aspx?id=3580 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08-04-17,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Kill peer 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kill-peer-review-save-civilisation/401457.article?storyCode=401457site=cn 扼杀高新颖的工作并使领先的研究人员“几乎不可能”做出不可预测的发现的“灾难性”科学资助体系正威胁着我们文明的未来。 The future of our civilisation is under threat from a disastrous system of science funding that stifles radical work and makes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leading researchers to make unpredictable discoveries. 布拉本教授认为,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他说, 最激进的想法不太可能获得资助,因为在被证实之前很难打动同行。 “大约在1970年之前,科学家们相对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 新的规则几乎使不可能的继任者(对于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做出发现来促进21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 Professor Braben argu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1970s of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posals has led to a dearth of bi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e most radical ideas, he says, are unlikely to get funded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impress peers before they have been proven. Before about 1970, scientists were relatively free to do as they pleased but new rules have made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would-be successors (to the great scien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make discoveries that will boost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aid Professor Braben. 参考资料: Enago英论阁,2020-01-08, 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Richard N. Zare. 关于采用同行评议责任制的倡议 . 中国科学报,2019-04-29 第1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573.shtm The case for peer-informed review, by Richard N. Zare March 23, 2019 | APPEARED IN VOLUME 97, ISSUE 12 https://cen.acs.org/policy/research-funding/case-peer-informed-review/97/i12 武夷山,2016-04-07,短期引用与长期引用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68350.html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李江,2020-03-05,“破四唯”为什么第一个点名SCI?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21913.html 只有减少由于不必要的资源分配、奖项评选、人才认定而引发的跨单位、跨部门的评价需要,才是破除“SCI至上”的唯一出路。 中科院高能所 ,2017-10-01, 那些年被拒稿过的诺奖研究... https://www.sohu.com/a/195887008_376569 黄秀清,2010-11-16,准晶:被双料诺奖得主鲍林斥为Nonsense的伟大发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383415.html 2017-04-20, 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科技日报,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搜狐,2018-06-10,当今的物理学迷失方向了吗? https://www.sohu.com/a/234917479_99913565 2018-06-02,Why some scientists say physics has gone off the rails https://www.nbcnews.com/mach/science/why-some-scientists-say-physics-has-gone-rails-ncna879346 李侠,2020-03-04, 科研产出什么最终还是政策说了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1221735.html 武夷山,2020-03-04,旧文重发: JASIST主编谈计量学研究的挑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21726.html 文双春,2020-03-06,如何让论文更助力“防病治病”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222044.html 相关链接: 2020-01-06, “钱学森之问”总体上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096.html 2020-03-02,破除论文“SCI至上”:破除“数数”量化评价是核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409.html 2020-03-01,破除论文“SCI至上”:用基金来作为指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214.html 2020-02-29,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2020-02-28,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893.html 2020-02-24,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158.html 2020-01-08, 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354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破除“数数”量化评价是核心
热度 7 zlyang 2020-3-2 16:30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 破除“数数” 量化 评价 是核心 不少老师都提出:破除论文“SCI至上”,核心是破除简单化的数数评价。 苏联学者米·阿·克拉契柯认为:“在科学作品方面,数量指标起不了特别的作用,无论如何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每一个科学作品来说,最主要的是 质量 ,也就是向自然界提出的 问题的回答充分程度 如何和 所得答案的可靠程度 如何。 ” 科技评价,是个尚未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评价,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不必为评价而评价。许多自然现象往往接近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帕累托分布,Paretian Distribution),产生了“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的经验现象。 一、量化,是人脑的简单能力 根据罗杰·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钱学森(Qian Xue Sen,Hsue-shen Tsien)、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等人的研究, 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和思维能力。 数字能力,只是人类多种思维能力中比较低级的一项。例如很容易用计算机替人数数。 所以, 量化评价,实质上放弃了人类的多种高级智能。 二、相关研究结果或观点 (1) 罗杰·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1913年8月20日-1994年4月17日),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原因是“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即发现了左脑是量化的;而右脑是更重要的(空间、音乐的理解)。 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2)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43年7月11日 - )的“多元智能,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也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musical–rhythmic, visual–spatial, verbal–linguistic, logical–mathematical, bodily–kinesthetic, interpersonal, intrapersonal, and naturalistic”等多种智力。 (3) 钱学森提倡“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8E%E5%AE%9A%E6%80%A7%E5%88%B0%E5%AE%9A%E9%87%8F%E7%BB%BC%E5%90%88%E9%9B%86%E6%88%90%E6%B3%95 推荐阅读: 人大教授: “破五唯”对顶尖人才意义更大 ,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02-2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406.shtm 对于追求突破性、颠覆性发现和发明的那批科学家而言,意义会更大,可以让他们从“不断追求SCI论文数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将取得一流的成果作为努力的方向。 就评审的可行性而言,我建议 大幅减少评审数目,通过同行评议将最杰出的一部分人区分出来就可以了。 赵斌,2020-02-26,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 因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1220488.html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打破特权、消除歧视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SCI至上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计红梅,中国科学报,2020-03-02,席酉民:扭转“SCI至上”局面需要系统性方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3/436397.shtm 在目前的情况下, 要想系统性地扭转“SCI至上”的局面,需要从资源配置体系上动大手术。 相关链接: 2020-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2020-02-28,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893.html 2016-10-02,量化评价 ≈ 杀头便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6277.html Roger W. Sper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1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81/sperry/facts/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81/summary/ 戴汝为.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形成与现代发展 . 自然杂志, 2009, 31(6): 311-314,326. DAI Ru-Wei. The Proposal and Recent Development of Metasynthetic Method(M)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2009, 31(6): 311-314,326. http://www.nature.shu.edu.cn/CN/abstract/abstract7678.s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RZZ200906003.htm 2015-12-23, 孙小淳老师《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的真实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750 次阅读|21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用基金来作为指标?
热度 8 zlyang 2020-3-1 15:33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用基金来作为指标? 在我国,用各类“基金”项目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应该可以。 但是, 欧美等地区就不同了:他们那里基金评审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1)En ago英论阁 ,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机构高层说得中肯: 获得奖助就像中乐透,却没有乐透盲选省时省力公平的好处。 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行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2) 张章, 中国科学报 ,2017-04-18,荷兰试点经费分配新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4/373758.shtm Scheffer和Bollen表示,目前经费竞争日益激烈,对青年学者尤为如此,而 现有的同行评议体系十分无效且不公平 ,因为一些科学家得到大量经费,而一些人什么也没有。 Jop de VriezeApr. With this new system, scientists never have to write a grant application again. [EB/OL], 13, 2017 , 3:00 PM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4/new-system-scientists-never-have-write-grant-application-again (3) 李江,2017-12-19,如果科研经费改为平均分配......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90437.html Vaesen, K., Katzav, J. (2017). How much wouldeach researcher receive if competitive government research funding weredistributed equally among researchers?. PloS one, 12(9), e0183967.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3967 近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同行评议制度表示不满。 同行评议花销巨大,评议结果极不稳定, 可怜的欧美学者! 想想看,可怜的《 山中伸弥 抱怨经费不足 为发薪跑马拉松》, Brian Kobilka “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能保证funding(科研资助)每年都能顺利renew(更新)。虽然Brian现在每年都还在担心funding的问题(估计是被那几年搞怕了)”。更悲惨的是 Jeffrey Hall “研究的是生物钟工作机理,他在200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几年后却因为经费短缺而被迫关闭实验室。” 参考资料: 科学网,2012-10-18,山中伸弥抱怨经费不足 为发薪跑马拉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0630.shtm 杜洋,012-10-11,记我的博士后导师Brian Kobilka:当之无愧的科学英雄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902-621443.html 贾伟,2017-10-11,诺奖获得者的吐槽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1080133.html 刘进平,2017-10-12,2017诺奖得主 Jeffrey Hall因经费短缺关闭实验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080271.html 对。 Shinya Yamanaka,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2/yamanaka/facts/ Brian K. Kobilka,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2/kobilka/facts/ Jeffrey C. Hall,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7/hall/facts/ 刘庆生,2020-03-01,学者自律是科学评价的基石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221134.html 难的是评审专家学者的公正公平心。 推荐阅读: 人大教授:“破五唯”对顶尖人才意义更大,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2/2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406.shtm 对于追求突破性、颠覆性发现和发明的那批科学家而言,意义会更大,可以让他们从“不断追求SCI论文数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将取得一流的成果作为努力的方向。 就评审的可行性而言,我建议 大幅减少评审数目,通过同行评议将最杰出的一部分人区分出来就可以了。 相关链接: 2020-02-29,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103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4196 次阅读|24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热度 6 zlyang 2020-2-28 16:48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代表作”与“三类高质量论文”是什么关系? “三类高质量论文”在 科技部文件里的描述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 有关文件里,肯定有上级领导的具体方法。 一、真傻的一点猜想 (1)“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就是可以申报 1~5 篇。特殊情况下可以再多几篇。 (2)基础研究类“代表作”:不“以刊评文/以刊定文”,凡正式出版物都可以。 特殊情况下,各种“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均可作为代表作。如私人信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ArXiv等。 作为“代表作”的作品完成后,即“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与是否公开发表无关。 (3)“代表作”,可以是“三类高质量论文”;也可以不是“三类高质量论文”。 (4)“代表作”的选取,以实质性内容为主导,同时尽可能采用时间更早的作品。 (5)原创探索类,“代表作”不仅包括已经正式出版的作品,还应包括“未正式出版”作品。如私人信件、有效的演讲或讨论报告、网站文档(不可修改的、有时间戳的文件)等。 《科学网》博客里的博文,可以作为原创探索类的“代表作”。 (6)其它“非原创”基础研究类研究,鼓励采用“三类高质量论文”作为代表作。 …… “代表作”的实质,是“客观性的贡献”。只要能证明这点即可。 二、“代表作”的数量 一般的项目申请、结题、职称等,采用5篇上下即可。 大项目可以到20篇,如“亿元”水平的项目。可以按照主要参加成员的人数调整。如可以人均1、2篇。偏于工程或大型协作探索的项目,如引力波LIGO,则不必考虑人均。 对于“ 终身成就奖 ”类型的评审等,则可以考虑更多的代表作。一般以 水平 为标准, 不 对代表作 数量 做过多的 限制 。历史上柯西、高斯的高水平结果都在几十项。 感谢有关专家指出更具体的数目! 三、真实的例子 (1) 佩雷尔曼 ,俄罗斯数学家。2010-03-18获得“ Millennium Prize ”的代表作,是 ArXiv.org 的几个帖子(It was thus a huge surprise when Grigoriy Perelman announced, in a series of preprints posted on ArXiv.org in 2002 and 2003)。 (2) 朗兰兹 (Robert Phelan Langlands),美国数学家。2018年 Abel Prize , 1995/6 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 获奖理由“for his visionary program connecting representation theory to number theory.”其“代表作”,就是1967年1月写给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 私人信件 。 这可都是在数学界,只靠逻辑就行的领域。其它实体科技领域里,还有各种各样更多的 客观证据 吧? 参考资料: First 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Millennium Prize Announced Today Prize for Resolution of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 a Awarded to Dr. Grigoriy Perelman http://www.claymath.org/sites/default/files/millenniumprizefull.pdf http://www.claymath.org/millennium-problems/poincar%C3%A9-conjecture The Abel Prize Laureate 2018 https://www.abelprize.no/c73016/seksjon/vis.html?tid=73017 The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Abel Prize for 2018 to Robert P. Langlands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USA “for his visionary program connecting representation theory to number theory.” Robert P. Langlands, Wolf Prize Laureate in Mathematics 1995/6 https://wolffund.org.il/2018/12/10/robert-p-langlands/ Letter to André Weil,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https://publications.ias.edu/letter-to-Weil 相关链接: 2019-08-10, 1967年朗兰兹 Robert Phelan Langlands 写给韦伊的信里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3149.html 2020-02-24,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15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8471 次阅读|17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然是重要的困难问题
zlyang 2020-2-25 15:48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然是重要的困难问题 破除论文“SCI至上”,“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之后,依旧有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的难题。 科技评价的原则确定之后,谁去评价就是决定的因素。 科技评价的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实质性困难: (1)真正的核心困难:真理(客观规律)是客观的。 真理(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而自然存在。 一个科技成果是否真实,却是独立于人类的评价。 (2)短期同行评议:用现有知识来评判未知知识,本身就具有不可靠性 一位真正的大专家多次阐述说: 1957-01-27:“自古以来,没有先进的东西一开始就受欢迎,它总是要挨骂。” 1957-02-27:“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1962-01-30:“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学说曾经在一个长时间内不被多数人承认,反而被看作错误的东西,当时他们是少数。” 1964-03:“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正如华罗庚老师1978年指出的“早发表,晚评价。”这是科学的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也是他人生的体验,具有现实意义。 2019-03,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斯坦福大学Marguerite Blake Wilbur自然科学教授和化学系教授建议了“同行评议责任制”的新评议体系。 (3)真科技,主要来自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 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实践性的职业对于象我这样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拯救:因为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 陈省身说:“要做学问就要安静,甚至电话都不要接,不能打断思路。” 思考,需要大块的时间。 “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体会是,一流研究需要时间(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large continuous blocks of time)。科研不像搬砖,搬一块少一块,所以搬一阵歇一阵没关系。科研首先要有新想法,而好不容易冒出来的新想法,从申请项目,到开展研究,直至撰写论文,都需要大把时间。新想法往往娇贵而脆弱,每次打断都像一阵吹翻一屋子卡片的风。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中断片刻后重新专注于一项任务需要约23分钟。如果中断时间更长,一个想法可能就随风而去了。打个比方说,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100度让它开,否则,你即使烧到99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前功尽弃。” (4)过度竞争 科技界竞争越激烈,【同行评议】的消极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因为“你死我活”,只能“党同伐异”!!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置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 特别是评价结果绑定了“下岗”“升迁”等物质利益时。 同行之间的竞争,使得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被故意拒绝。这个结果,有可能解释众多的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只能在低影响力期刊发表。 美国科技中心,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创新,以大型实验为主。 陈希孺院士《数理统计学简史》第273页写到:“在美国有一个流行的口号:‘publish or purish’(不发表就 灭亡),提升职称等许多与个人利益有关的事情都取决于多发表,” 在1931年到1934年,美国更是多次发生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 (5)早发表,晚评价 1978年华罗庚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 但是,《越来越多的时间滞后威胁诺贝尔奖》。 (6)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把经费引向核心技术、实际难题吧! 核心技术 “烧钱、烧时间”。 核心技术,很可能需要那些“没出息”的工程师们干一辈子。 中国科研的两个基本目的: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人类科技进步的需求。发展中国家,把本国需求作为科技首要目标,合情合理。 总之,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旧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爱真理、学科学、用逻辑。 Love truth, learn science, use logic. 参考资料: 武夷山,2016-04-07,短期引用与长期引用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68350.html 他们认为,引文需要进一步区分为不同情形;短期引用说明了被引论文作者处于研究前沿,反映的是选题的时尚性;长期引用则能够说明,被引文献对于将知识主张转化为概念符号的编码化过程作出了贡献。研究前沿的知识主张很可能只是风光一时,因此将短期引用作为质量指标是不合适的。现在的引文影响力研究基本上都是关注短期引用,因此,相关数据所测度的并非认知质量,而只能反映出被引文章作者参与了当前的话语讨论。 孙小淳,2013-10-06,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评价科学,不能像评价生产大米、砖头那样论斤计量。“在科学作品方面,数量指标起不了特别的作用,无论如何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每一个科学作品来说,最主要的是质量,也就是向自然界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充分程度如何和所得答案的可靠程度如何。” 黄秀清,2010-11-16,准晶:被双料诺奖得主鲍林斥为Nonsense的伟大发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383415.html 张蕾,光明日报,2014-04-10,《自然》文章:时间滞后将威胁诺奖地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1709.shtm 本周的《自然》上刊登了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圣·福尔图纳托(Santo Fortunato)等人撰写的一篇报道《越来越多的时间滞后威胁诺贝尔奖》,表示这等待过程将会越来越常见,甚至发展到使原本有机会得奖的候选人活不到颁奖典礼那天。 Santo Fortunato. Prizes: Growing time lag threatens Nobels,Nature 508, 186 (10 April 2014) doi:10.1038/508186a, Published online 09 April 2014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08/n7495/full/508186a.html 文双春,2018-07-31,看这点就可判断一所大学能否“一流”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126801.html 2015-07-17 World-class research takes time: give us back our summers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5/jul/17/world-class-research-takes-time-give-us-back-our-summer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56329.html Richard N. Zare. 关于采用同行评议责任制的倡议 . 中国科学报,2019-04-29 第1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573.shtm The case for peer-informed review, by Richard N. Zare March 23, 2019 | APPEARED IN VOLUME 97, ISSUE 12 https://cen.acs.org/policy/research-funding/case-peer-informed-review/97/i12 人民网,2010-01-11,考古学家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 http://pic.people.com.cn/GB/166071/166816/10742962.html 搜狐: http://news.sohu.com/20100113/n269541623.shtml 中国青年网: http://news.youth.cn/kj/201312/t20131217_4393051.htm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表示,大金字塔正是在这一时期建筑的。1990年,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金字塔建筑工人的墓穴,类似这样的进一步发现显示建筑工人是有偿劳动者,而不是奴隶。哈瓦斯说:“这些墓穴就建在法老金字塔的旁边,说明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奴隶。如果他们是奴隶,他们的墓穴不可能建在法老金字塔附近。”   他指出,在墓穴遗址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1万多名建筑工人每天要吃掉21头牛和23只羊,所有这些牲畜都是从埃及北部和南部的农场运来的。此外,这些工人每3个月进行一次轮换。 Peer revie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 Game . 作者: Balietti, Stefano; Goldstone, Robert L.; Helbing, Dir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卷: 113, 期: 30, 页: 8414-8419 出版年: JUL 26 2016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3/30/8414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目前适合的审查人越来越难求,成为同行审查制度的重大限制。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相关链接: 2019-11-14, 什么是发表?什么是当前国际科技界承认的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144.html 2020-02-24,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158.html 2020-01-08,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2019-04-26,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评审人,任其“逍遥法外”:真是对真理莫大的讽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732.html 2020-01-06, “钱学森之问”总体上存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096.html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真傻,科技中国,2019-11-19,2019,(11):34-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 ,真傻,科技中国,2019-02-25,2019,(2):4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2019-06-09,科技成果依赖于研究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396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0 个评论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热度 7 zlyang 2020-2-24 15:09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教育部、科技部2020年2月18日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里,明确规范了SCI论文的使用,例如“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 应当说,这些指导性的意见,和近几年欧美等大数据对SCI期刊论文的录用、引用量与论文的实际价值、基金申请书的同行评议评语与其执行的最终结果之间的实证研究基本一致。 这些实证研究发现: (1)真正的高价值论文,难以在顶级期刊发表。 (2)包括诺贝尔奖成果在内的大多数高价值研究论文,并不是高引用论文。 (3)基金申请书的评语,与其执行结果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4)短期评价指标,阻碍科技创新。 基于天、月时间尺度的“同行评议”,具有阻碍创新的天然特性。正如华罗庚老师1978年指出的“早发表,晚评价。”这是科学的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也是他人生的体验,具有现实意义。 睁眼向洋看世界。冷眼向洋看世界。 不数数了,就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科技评价了?我们还没有悲惨到这种不堪的地步吧? 同行评议的社会化、制度化大约从1970年代开始。“回顾一下人类的科技史,不难发现:人类科技史上的3个‘奇迹年Annus mirabilis’,作为现代科学诞生年的1543年(维萨里的《人体构造》和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666年(牛顿)和1905年(爱因斯坦),科学巨人们所创造的科学奇迹,以及构成现代科技体系的大多数重大科技成果,都不是在同行评议下完成的。 ” 美国国家工程院 NAS 评出的“20项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大多数上都不是“同行评议”引出的。相反,倒是有一些典型的“同行评议”阻挠、扼杀它们的**例子。 “你能看见多久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将科技评价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岂有我们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反对瞎说!” 以论文为例,破除SCI迷信的目的,恰恰是促进“三类高质量论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对于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等的论文,要从严审核、加强管理。不允许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正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把经费引向核心技术、实际难题吧! 核心技术 “烧钱、烧时间”。 核心技术,很可能需要那些“没出息”的工程师们干一辈子。 中国科研的两个基本目的: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人类科技进步的需求。发展中国家,把本国需求作为科技首要目标,合情合理。 破除论文“SCI至上”, 科技评价“谁去评?怎么评?”依然是重要的困难问题。 一般而言,科技评价是当今世界的未解难题。不存在完美(尽善尽美)的具体科技评价方法或制度。不断改进科技评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爱真理、学科学、用逻辑。 Love truth, learn science, use logic. 参考资料: 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科技日报,2017-05-25,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5/25/content_370085.htm?div=-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413.shtm?id=377413 2017年05月,《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先生说: 如果问问科学家们,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研究发表在哪里,他们回答的往往是其他一些不太知名、不太被引用的期刊。 换言之,《自然》以及其他一些在选择上比较挑剔、又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仅代表了重要科研文献的一小部分。 Editor in chief of nature: it's time to change the rul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http://www.bestchinanews.com/Explore/4926.html If scientists are asked where they are most proud of their research, they tend to answer a list of other less well known and less cited journals. In other words, nature and other journals that are critically selective and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represent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importa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Nature自然科研,2019-01-11,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100篇论文有多少是诺奖级别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261950 发现高温超导体,确定DNA双螺旋结构,首次观测到宇宙膨胀加速……这些科研突破都收获了诺贝尔奖和国际声望,但是报告这些发现的论文却无一跻身有史以来引用次数最高的百篇论文之列。 NATURE, 2014-10-29,The top 100 papers, Nature explores the most-cited research of all time. https://www.nature.com/news/the-top-100-papers-1.16224 The discovery of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the determination of DNA’s double-helix structure, the first observations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is accelerating — all of these breakthroughs won Nobel prizes and international acclaim. Yet none of the papers that announced them comes anywhere close to ranking among the 100 most highly cited papers of all time. Conform and be funded, Joshua M. Nicholson John P. A. Ioannidis, Nature volume 492, pages 34–36 (06 December 2012)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2/n7427/full/492034a.html Too many US authors of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influential papers in the life sciences do not receive NIH funding, contend Joshua M. Nicholson and John P. A. Ioannidis. 科学网,2018-08-14,短效评价阻 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 李江,2018-08-25,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2017-04-20,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决策者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拿到资助)”,而不是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http://www.greatachievements.org/ 相关链接: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真傻,科技中国,2019-11-19,2019,(11):34-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 ,真傻,科技中国,2019-02-25,2019,(2):4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2020-02-22, 《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科技评价,瞎评不如不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9824.html 2020-01-20,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20-02-23,看到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官方文件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00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588 次阅读|22 个评论
看到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官方文件了
热度 7 zlyang 2020-2-23 16:51
看到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官方文件了 (1) 《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2) 新华网,2020-02-23,不作为职称评聘直接依据!两部委发文破除“SCI至上”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3/c_1125614740.htm (3) 人民网,2020-02-23,两部门:不把SCI论文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直接依据 http://edu.people.com.cn/n1/2020/0223/c1053-31600223.html (4) 央广网,2020-02-23,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论文指标作职称评聘依据 破除论文“SCI至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312408655669314wfr=spiderfor=pc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人类科技进步的需求,安心做点真科研吧! 爱真理、学科学、用逻辑。 Love truth, learn science, use logic. 相关链接: 2016-01-04,什么是“真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8052.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711 次阅读|25 个评论
把“引用量”当成“水平高”,本来就是很250的观点
热度 5 zlyang 2019-12-8 14:49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把“引用量”当成“水平高”,本来就是很250的观点 ( 1 ) 科学网,2019-03-07,破除“四唯”后,人才究竟该如何评价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3/423615.shtm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善聚善用各类人才,中国创新一定能更好发展”…… ( 2 ) 科学网,2018-08-16,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难点在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637.shtm “现在还存在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着重形式、重数量、轻本质的现象”。 建立一套“水平低的人评价高水平科研”的制度性评议能力,这是中国科研界的顶层设计。 ( 3 ) 苏联米·阿·克拉契柯: “在科学作品方面,数量指标起不了特别的作用,无论如何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每一个科学作品来说,最主要的是质量,也就是向自然界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充分程度如何和所得答案的可靠程度如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51670-730496.html ( 4 ) 苏联弗拉基米尔·阿诺德: 俄罗斯的工资(过去、现在)太低了,所以一个人去研究数学就意味着他把数学当成一种目标而不是挣钱的手段。在西方数学界,至今还是可以靠重写(或用现代术语改写)不为西方熟悉的俄罗斯克格勃数学著作或观点而获取名利。 俄罗斯人对知识、科学和数学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俄语“Intelligentsiya ” 的古老传统。这个词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因为没有其他国家有一个类似的由学者、医生、艺术家、教师等组成的阶层,他们永远把为社会作贡献为先,个人名利在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73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 5 ) 2014年10月29日,《 自然 》发表新闻:The top 100 papers(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100篇论文),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AyMDY0MQ==mid=2652544883idx=1sn=eb9d0275e0d58b093eceb35c6b0078b8chksm=80cd31fdb7bab8ebe53da56cd74b5d562ec52ab43c4079a13ef60cba5359491f9297b3f71b32mpshare=1scene=1srcid=0109o31qgx1DQut8PRCK3VkJ#rd 发现高温超导体,确定DNA双螺旋结构,首次观测到宇宙膨胀加速……这些科研突破都收获了 诺贝尔奖 和国际声望,但是报告这些发现的论文却 无一 跻身有史以来 引用次数最高 的百篇论文之列。 (5-2) The Top 100 Papers . 作 者: Van Noorden, Richard; Maher, Brendan; Nuzzo, Regina, NATURE 卷: 514 期: 7524 页: 550-553 出版年: OCT 30 201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14550a ( 6 ) 2016年《PNAS》的“Peer review and competition in the Art Exhibition Game”。该文构造了一个由23,627评审者参加的the Art Exhibition Game试验。结果表明: 同行之间的竞争,使得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被故意拒绝。 这个结果,有可能解释 众多的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只能在低影响力期刊发表。 ( 7 ) 黄晓磊,2013-05-17,《科学》社论和《旧金山宣言》: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 .cn/blog-111883-690753.html (7-2) Impact Factor Distortion s . 作者: Alberts, Bruce SCIENCE 卷: 340 期: 6134 页: 787-787 出版年: MAY 17 201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340/6134/787.full.pdf 所以: ( 1 ) 刘垠,唐婷,科技日报,2019-11-29,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入“深改时间” 国家自然科学奖取消SCI他引次数硬性规定并对外籍专家开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3271.shtm 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 ( 2 ) 刘立,2019-11-30,最高科学奖评选取消影响因子;其他科研评价呢?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208229.html 相关链接: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科技中国》,2019年第十一期pp.34-36,日期:2019-11-19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对科技成果代表作评价的具体建议 ,《科技中国》,2019年第二期p41,日期:2019-02-25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1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6453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531 次阅读|11 个评论
随想:“四唯”与科技教育的评价
热度 6 zlyang 2018-11-11 17:58
Zenas 公理的一般形式: ( 1 )科技发展,具有独立于人类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2)同行评审,是用“旧知识”去评“新知识”,从而具有阻碍创新的天然特性。 ( 3 )大量的历史经验表明: 新领域大多由拿小钱或不拿钱的人开创 , 钱堆不出创新。 随想:“四唯”与科技教育的评价 (1) 破除“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不是不要“论文、职称、学历、奖项”。 (2) 国际化,绝对不是万能的。 爱因斯坦是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的主要建议人,为什么没有进入“曼哈顿工程”? 我们有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经验, 为什么非得走资本主义道路? (3) “曼哈顿工程”是怎么立项的? 谁去评审的?发表多少论文?申请多少专利?获得多少奖项? 什么是“比基尼泳装”的真正含义?最重要的,是公开,还是保密? (4) “钱学森之问”,是谁制造的? (5) 袁隆平,屠呦呦,是特殊了一点。 加上怀尔斯(费马大定理),佩雷尔曼(庞加莱猜想),还特殊吗? 因为这些顶级成果很少见,所以就用“科技政策”杀死怀尔斯和佩雷尔曼? 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6) 自由竞争经济的结果,不是自由,而是垄断。 在美国,靠两个罗斯福总统采用政府的力量消除经济领域的“垄断”! (7) 俞立平:根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方法,这才是科学计量学的真谛。 古德哈特定律( Goodhart's law ): 当一个指标变成目标,它将不再是一个好的指标。 When a measure becomes a target, it ceases to be a good measure. (8) 记住真科研、真教育的基本目的。 真科研: 敬畏客观世界;发现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合理、更有意义。 真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促进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促进全人类的文明进步。 “比基尼泳装”告诉我们: 即使在欧美,最 有用 的还得 保密 。 权威链接: 新华网, 2018-10-24 , 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开展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24/c_1123603423.htm 新华网, 2018-07-10 , 人才评价:打破“唯论文”“帽子多”怪圈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7/10/c_1123101324.htm 避免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担各类国家科技 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 相关链接: 2012-06-03 ,随想:关于中国大陆的科研制度与文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78255.html 2012-07-25 ,随想:关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改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95572.html 2014-10-23 ,功利驱动:人类科技的坟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38043.html 一个让科技爱好者安心的研究环境,是正途! 一个竞争的环境,只能劣币驱逐良币!!!! 一个各行各业平等的社会! 一个由爱好决定的职业选择! 一个崇尚追求真理的信念! 2015-12-23 , 孙小淳老师《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的真实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2016-01-04 ,什么是“真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8052.html 2016-07-08 ,随想:过度竞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9413.html 2018-03-14 ,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03814.html 2018-07-26 ,随想:人才帽子,有效期 5 年左右 http://www.tech110.net/home.php?mod=spaceuid=11851do=blogid=78645 就像奥运冠军、美国总统(有效期 4 年)。 2018-08-24 ,随想: 5 篇代表作的评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939.html 2018-08-25 ,随想: SCI、IF (影响因子)与引用量,适用于常规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1076.html 2018-09-13 , 教育: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怎样实现正确的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4603.html 2018-10-16 , 人类科技教育(状态)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1161.html 2017-11-12 , 反思目前科学危机与科技评价(《科学网》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84895.html 2018-10-29 ,以 SCI 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已经丧失了我国科研的自主性,成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型的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3356.html 2018-08-23 ,随想:过度“评比/评价”可能产生危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682.html 2017-06-18,Zenas 公理: 2017 年继续领跑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527.html 2018-10-20 ,千万不要“诺奖基金之三:基金的评审与经费预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1864.html Zenas 公理的一般形式: ( 1 )科技发展,具有独立于人类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 2 )同行评审,是用“旧知识”去评“新知识”,从而具有阻碍创新的天然特性。 ( 3) 大量的历史经验表明:新领域大多由拿小钱或不拿钱的人开创,钱堆不出创新。 推荐阅读: 陈德旺, 2018-11-11 ,帽子热之四点建议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1145622.html 王善勇, 2018-11-11 ,老外如何看“四唯”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145601.html 范运年, 2018-11-09 ,点赞:长江学者开评,杰青回避!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1145384.html 刘立, 2015-07-13,Nature: 恰当运用计量指标进行科研评价十原则 [ 修改版 ]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05012.html 俞立平, 2018-10-2 1 ,科研绩效评价问题之一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142119.html 根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方法,这才是科学计量学的真谛。 张永祥, 2014-06-27 , 【弗拉基米尔·阿诺德】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 CNS ?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734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技教育界资料|5161 次阅读|20 个评论
被恶搞了的天尽头
热度 1 yag195544 2017-1-16 06:38
被恶搞了的天尽头 国内一些旅游景区本是不错的风景名胜,但却经不起一些人的恶搞,因此,从旅游名胜几近变成了旅游垃圾。 著名的山东成山头,或曰天尽头就是这样一处被恶搞了的景区。 天尽头 ……何等遥远,何其虚幻, 一个人若能 够走到天尽头,也不虚枉了此生。但这是许多正常的、喜欢旅游的人们的想法。不知从何年何月始,有人开始将一件、两件巧合的事情连在一起,编造出一个煞有介事的话题来,这个话题愈传愈真、愈传愈玄,搞得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在仕途上还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人们都不再去天尽头了。因为那些口耳相传的神话说了:谁要是到了天尽头,也就是走到了仕途的尽头,回来就得被撸了。 当地人为了将人们恶搞后的不良名声扭转过来,于是在刻有 “天尽头”字样的石碑的附近,又陆续栽放了刻有“天无尽头”、“好运角”等字样的石碑、石柱,以期将流失了的旅游人群再吸引回来。 抛开那些不着边际的神话成分来讲,成山头或曰天尽头可以算作一处十分了不起的地方。 这里是 中国海岸线 的 最东端,是 中国 大陆( 也包括一些大的岛屿,如台湾岛 )伸向海洋的东极地, 是中国大陆最早迎接海上日出的地方 。 大家总喜欢将中国大陆的版图比喻成一只大公鸡。若如此,成山头就 像一 只顽皮的小公鸡,它不愿意只是藏在父亲的颈项下面被保护,而是尽力伸长了脖颈,向东、再向东;向海、向着深海,努力一探 大海 的究竟。看到这里,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 台湾 本岛的最东端 ——卯澳才是中国陆地的东极。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待认真查阅了地图及有关资料才知晓,成山头竟向东超出台湾卯澳约 1.3 个经度 。 笔者为那些偏好抹黑天尽头的人们悲哀! 何来悲哀? 首先悲这些人胡乱对号入座。世间事本来就有许多巧合, “芝麻掉到针鼻儿里”的事也是时有发生的,绝不能认定,一旦发生了某种巧合就将其看成是事物的必然。如果真像某些人所说,一旦去了天尽头就要倒霉,那么,世世代代生活在成山头的人们岂不都要倒霉透顶啦!恰恰相反,笔者看到,当地人们靠海吃海,发家致富,日子过的是相当的滋润的。 其次是悲这些人心胸狭窄、迷信意识太盛。到了天尽头怎么了?难道到了天尽头就是到了世界末日了?绝对不是!连两千多年前的封建帝王都敢一而再地驾临此处,并为这里瑰玮的日出奇观所折服;而我们今人却自己封闭自己,无中生有。看似悲天悯人,实则不学无术,胡言乱语、自僝自僽。 第三是悲这些人裹足不前、不思进取。中国古代郑和敢于带领大型船队漂洋过海,去开辟商机,赚取海外的银两。近代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西班牙船队,去发现新的大陆,以期开疆扩土 ……这些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过往,都是十分励志的故事。为什么就有那么一些人一见到海就要哀叹——“到了天尽头,我没有活路啦!”对这样的不思进取者,真应该在他们的屁股上踢上一脚,将他们踢到大海当中去,让冰冷的海水刺激一下他们浑浑噩噩的头脑,使其清醒过来。 就在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们搞臭了天尽头景区后,还嫌不够,于是又开始去恶搞海南的天涯海角。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之处,不外是在仕途上的人们,一旦到了天涯与海角就会走背字,所以要慎去云云。当地的旅游部门为了应对这种无中生有的抹黑,马上有了应对的妙招,即,各旅行团队在游览了天涯海角风景区后,导游马上带着旅游团队前往一处叫做东山的小山,并振振有词地讲,刚才去了天涯海角,对一些官员们是不吉利的。没有关系,我们现在来到了东山,目的是为大家解开刚才的扣儿,扫一扫刚才的晦气,求得东山再起! 其实,海南人民真没有必要去被动地迎合那些抹黑者,他们喜欢烂喙枉谖就让他们去说好了,我们天涯海角的名声足够大,人气十分旺,凭你们几句迷信的枉言是无法毁掉这个著名景区的名声的。每年有无数多的旅游者到此一游就已说明了一切。 同是对待天之涯、海之角的态度,一些老外们的思维方式远胜于某些只愿意往歪处想的国人们。就拿南非的好望角来说,这座位于 非洲最南端的一个海岬, 曾经没有任何名气。后来,因 航船从欧洲到亚洲必须绕行 这个 海岬( 因为那时还未开凿苏伊士运河 ),而绕道 这个 海岬的时候往往遇到南纬 40度的“ 咆哮西风带 ”,会遇到非常强大的 海上风暴 ,而绕过它以后, 风暴 便 逐渐减少, 就 可 驶 向印度和东亚, 购 得获利颇丰的香料原料。所以, 经常航行在这条水路上的水手们就给这个 海岬 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 好望角, 意即 是 “过了它就有好盼头好希望”。好望角不远处有座山,山顶是平的,叫做“ 桌山 ”,看到它,就表明好望角快要到了。 看,人家对待类似地形、景观的态度是多么的积极,多么的乐观! 写到这里,笔者将前不久所作的一首小诗抄录如下,作为对本文的收笔。 天尽头 携着刍荛的信念不停地走 一直走到海之涯、天之角 瞥见石碑上书三字 ——天尽头 瞭望海天,莽莽苍苍旷渺 顾眄来路,脚印槎枒错蹂 向前行 该如何迈出乖舛的脚步 与天探赜 何路才可到达理想之真优 不想止步,暂缓逗留 绝不旋返,无须回头 求天降载我星槎 呼地赠负我楫舟 求天求地莫若求自己 拼天博地才可获天酬 海之涯畔闻得伐树砰砰 天之角旁听得凿木啁啁 压涛大船矗海边 从此远走莫再愁 乘风破浪挥挥手 冁然告别天尽头 作于 2016年8月14日
个人分类: 散文|669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