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未来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未来学预言:重大决定五年生效,二十年内梦想几乎都可实现
geneculture 2018-12-7 07:26
学校训练、工作锤炼和学术历练务必经历懂会熟巧用一系列循环往复的熔炉般萃取的思想升华过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及智能化变革发展所独有特征。记得80年前后自己阅读未来学两个定律:重大的决定五年内效果逐渐凸显,二十年内几乎任何梦想都可以实现(大小前提是:目标方向明确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效率)。国际国内无数例证及个人亲力亲为的实践都给予了这两个预言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把它们推荐给朋友们分享。-邹晓辉 中美塞尔研究中心 主任 研究员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观念体系制约认知体系且影响言行习惯
geneculture 2018-8-12 09:48
一个族群心态的改变直接受制于其观念体系 习惯势力是最大的阻力,已有的观念是最大的禁锢,这就是制约着一个人和一个族群发展的真正阻碍,因此,可以说,一个人乃至一个族群的命运改变根本上首先务必从这些方面改变。 -邹晓辉讲解、记录、再校对并优化 2018-08-12,晨,于珠海恒美花园
个人分类: 理论与实践|1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67)
罗非 2016-3-17 10:18
第十一章:分形进化 “一旦我们理解了进化的数学, 我们就将了解未来。” ——斯瓦米·贝雍达南达 未来学有未来吗? 在第一部分 信者得见 和第二部分 启示录中的四种错觉 中,我们提供了一份简短的西方文明史,这份历史是通过不断进化的基本范式这一镜头看到的。我们的重点是个人信念怎样地影响了我们的生物学,以及文化的范式信念如何塑造一个文明的命运。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把这些旧故事抛在脑后,与此同时为新的故事编织各种元素,这个新故事将引导我们通过真正的新千年这块未知之地。 在编写“我们是怎么来的”的故事时,我们得到了一个坐享其成的机会,可以从后知后觉的角度评估历史。然而,第三部分将介绍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故事——某种深入未来的愿景。提供 将 发生什么的信息显然和提供历史分析属于不同的努力。我们现在即将进入预测这个领域,或者更正式地称为 未来学 ,即根据对社会趋势的评估,系统地预报未来。 预测可以是精密的推理,也可能是彻底的猜测。从性质上讲,猜测所依据的是不充分的信息,因此它代表着某种不确定的预测。与此相反,推理所依据的是证据和逻辑,因此它代表了有很大概率可能正确的预测。然而,推理的准确性依赖于所知的证据和逻辑推演。显然,本该很坚实的推理也可能完全脱靶,只要它所依据的诸信念是不准确的或者扭曲的。 福特汽车公司为通过扭曲的镜头展望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实例。 1958 年,福特发布了一项 4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项目,旨在吸引公众的关注和购买力。福特雇佣了麦迪逊大道上最好的营销研究团队,设计出一个新的汽车系列,并将其吹捧为“……带有更多你的观念”的汽车。福特的这型埃德塞尔汽车,其设计目标是满足大众在流行款式上的趋势,其广告设计目的也是从科学角度上吸引购车者的动机。 但埃德塞尔却成了历史上最有名的营销灾难。事实上,该名称从此成为商业惨败的代名词,其他同样命运多舛的产品往往被诙谐地作为“埃德塞尔之流”弃置掉。营销专家们把埃德塞尔当做美国企业无法了解美国消费者的绝顶实例。有关这次失败的更有趣的因素之一,如《 时代 》杂志在其“ 50 种最差汽车”名单中所说的,是“文化评论家们推测,这辆车之所以是一个失败,是因为其垂直格栅看起来很像阴道。也许吧。美国在 1950 年代中对各种与女性相关的事物肯定都有恐惧症。” 使用传统诸信念和推理来做预测的未来学家有时会错得很离谱。就像一位弓手一样,他们有罪。预言者之罪的严重性可以从被误导的人数上来测量。那么如果某未来学家刚好是负责指导文明命运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的话,想一想这位未来学家的罪的后果吧。 在以下这个悲剧性的错觉和误导的实例中,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向全世界保证,战胜伊拉克所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几个星期。我们现在知道,拉姆斯菲尔德基于扭曲的证据和推理所犯的罪,已经让美国为这场所有战争中之埃德塞尔付出了——并且还将继续不断地付出——高昂的代价! 优秀的未来学家有能力评估数据并识别其中的固有模式。因此,模式识别是学习过程中的首要成分,也是规划未来之所必需。 下面给你一个机会,测试一下你作为未来学家的技能如何。请研究下面的四个序列,预测填空的数字或字母: (1) 13 – 26 – 39 – 52 – 65 –___ (2) C – F – I – L – O – R –___ (3) 7 – 3 – B – 16 – 2 – 9 –C – 0 – 4 – H – 1 – 1 – ___ (4) 3 – 1 – 4 – 1 – 5 – 9 –2 – 6 – ___ 只有当我们观察到某种可识别的模式之后,答案才会显现。在序列( 1 )中,模式显示每个新数字的导出方法是给前一个数字加 13 。在序列( 2 )中的模式是列出字母表中每次排第三位的字母。如果你第( 1 )和( 2 )题的答案分别是 78 和 U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看到了深入未来的景象! 然而,在预测序列( 3 )的未来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很显然,这个模式既没有节律也没有逻辑。因此,不论你用任何答案来填空,顾名思义,它所代表的都是彻底的猜测。因为这是某种随机序列,从哲学上说,任何猜测都可能对或者错——而且,正如适用于量子宇宙的情形,该猜测的准确性理所当然地依赖于观察者。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序列( 4 )似乎又是一个随机序列。令人惊讶的是,它的答案是 5 。也许你已经足够聪明地认出了这个表面看来的非模式其实是一串特定的数字序列,它代表着圆周率(π)的数学形式。因此,序列( 4 )强调了某种对未来学家而言重要的关注点,也就是自然界中这样的一些成分,它看上去似乎是随机的,实际上却是 混沌的 ,因为它们具有某种潜在但迄今未知的模式。 这个简单的练习说明了有关未来学的三个根本要点:首先,如果能够识别出某种模式,那么预测未来事件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其次,如果发现事件是随机的,那么所有的预测本质上都是猜测,其精确性是靠碰运气的。第三,表面看来缺乏某种模式并不意味着真的没有模式。有些模式显而易见,有些模式不易辨认,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模式! 生存有赖于模式识别。作为原始的例子,人族早期对自然界基本模式的知识包括昼夜周期,月周期,以及包括四季的恒星年周期。观察与预测天体模式的能力对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一步演化都十分重要,因为这种觉察给人们提供了方法和动机以规划未来的行动,例如春种秋收以待冬日。 同样,早期的人类文化能够把生老病死的生物模式与这颗行星上季节循环的模式联系起来。这些模式对于生存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各种文明都建立了许多巨型建筑和神殿,例如英国巨石阵和马丘比丘的印加太阳神殿,以观察和标记日月星辰的运转。 今天,日历成了我们记录这些每日的、季节性的以及年度的模式的标记物。只要日历在手,不论身处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知道,诸如海龟到加拉帕戈斯海滩产卵的繁殖季,或燕子返回卡波斯特拉罗的日子。 当早期人类把天文模式与人类行为模式相互联系时,他们发现了地球周期和人体生理学之间的关系。例如,月周期和女人月经周期的长度都是 28 天,这个事实并非某种巧合。 天空和人的生物学与行为之间的这种联系导致古代社会创建了占星术这门科学和艺术。事实证明,模式观测和人的行为预测这样的占星术实践是如此之有价值,以至于从最早记载的历史直到今天,各国政府的统治者与领袖们都在咨询占星学家以占卜他们国家的未来。 随着新文化信息的引入并被视为真理,先肇始于一神论者,后来又被科学唯物论者所加强,文明对地球艺术的觉察力逐渐退化,先是变成了历史,然后岁易时移,又变成了神话。今天的科学认为,这些古老的实践纯粹是违背自然法则的信仰。而我们当今这个基于科学的社会完全抛弃了这种古老的深入未来的占卜艺术,把它当做原始的超自然礼仪。 但是,或许正如新的前沿科学所揭示的,这些地源性实践仅仅是违背了传统科学家们那种受局限的视野而已,这些人仍然在通过那四种神话错觉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幸运的是,在我们中间还有能说这颗行星的语言的原住民后裔。但是,这些地球管家的人口正在迅速减少,所以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以确保他们的智慧不会丢失。 今天之文明的特征主要是由科学唯物论拿出来作为范式性真理的东西所塑造的,而这些东西其实是 19 世纪中叶达尔文介绍了他那个版本的进化论之后才开始被采纳的信念体系。尽管它们存在固有的缺陷,但这些被视为科学真理的东西仍然提供了某种重要的概念框架,使技术发展和文明成长成为可能。不过,尽管这些有缺陷的信念体系曾经为我们的现代世界提供了奇迹,但其缺点今天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其实是一些症状,它们反映出我们无法伸向未来。文明像一支任性的火箭,已经歪歪斜斜地从一个灾难飞往另一个灾难,充分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强大的但却没有任何有意导航的运载工具。 传统智慧正是促成人类历史的那种反复无常、并且经常是灾难深重的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尽管这种普遍接受的推理形式被用于勾画模式并展望未来,但它也可能被错误的知觉所扭曲,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对能量场、基因决定论和进化的本质有一个准确认识的时候。 因此,为了准确地看清我们的去向,必须首先了解我们导致现状的模式。然而,在向传统科学咨询进化中的固有模式问题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达尔文主义那种很有限制性的随机进化信仰会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他们的答案。 传统科学如何解释我们导致现状的过程? 噢——是在随机突变和遗传事故的驱动之下,通过数十亿年的时间逐步演变而来的。 那么,如果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那么我们可以预测进化将把我们带向何处吗? 也许是一路兜风……到地狱? 严肃地说,如果进化是由随机的、无模式的事件驱动的,有谁能预测我们会去往何方?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预测从概念上说都是一种纯粹的猜测。例如,想一想当初家用电脑热刚开始冲击大众的时候,未来学家们预测说,在若干世纪之后,人类将进化成身体更小、脑袋更大的状态,因为他们整天坐在电脑终端前。但是,如果我们看看目前流行的肥胖和智力萎缩,就可以看出这个预言纯粹是一场埃德塞尔猜测! Chapter 11 Fractal Evolution “Once we understand the math of evolution, we will understand the aftermath as well.” —Swami Beyondananda Is There a Future in Futurology? In Part I, BelievingIs Seeing, and Part II, FourMyth-Perceptions of the Apocalypse, we provided a brief history ofWestern civilization as seen through the lens of an evolving basal paradigm.Our focus was on the nature of how personal beliefs influence our biology andhow a culture’s paradigmatic beliefs shape the fate of a civilization. In PartIII, we leave the oldstories behind as we weave the elements of a new story that will guide usthrough the uncharted territory of a truly new millennium. In compiling the story of how we gothere, we were afforded the armchair opportunity of assessing history throughthe lens of 20–20 hindsight. But Part III introduces a completely differentkind of story—a vision into the future. Offering information as to what will be is clearly a different endeavor thanproviding an historical analysis. We are now entering into the domain of prediction,or, more formally, Futurology, a systematic forecasting ofthe future based on an assessment of societal trends. A prediction may range from an outrightguess to an astute inference. By its nature, a guess is based on in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nd,consequently, represents a chancy prediction . In contrast, an inference is based on evidence and reasoning and, therefore,represents a prediction that has a greater probability of being correct . Yet, the accuracy of aninference is dependent on perceived evidence and reason. Obviously, apresumably solid inference can totally miss the mark if the beliefs upon whichit is founded are inaccurate or distorted. The Ford Motor Company provided apowerful example of envisioning the future through a distorted lens. In 1958,Ford unveiled a $400 million venture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public’s attentionand purchasing dollars. Using the best Madison Avenue marketing research, Forddesigned a new line of automobiles touted as the carhaving “. . . more YOU ideas.” The Ford Edsel wasengineered to complement public trends in styling, and its advertising wasscientifically designed to elicit car buyers’ motivations. But the Edsel became the most famous marketing disaster in history. In fact, the namehas since become synonymous with commercial fiascos, and other similarlyill-fated products are often comically dismissed as being Edsels. Marketingexperts hold the Edsel up as a supreme example of corporate America’s inability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American consumer. One of the more interesting factorsfor the failure, as stated in TIME magazine’s list of “50 Worst Cars,” was that: “ Cultural critics speculated that the car was a flop because thevertical grill looked like a vagina. Maybe. America in the ’ 50swas certainly phobic about the female business.” Futurists who use conventional beliefs and reasoning totarget a prediction sometimes widely miss the mark. Like an archer, they sin.The gravity of a prognosticator’s sin can be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people who are misled. Consider the ramifications of a futurist’s sin when thatfuturist is a politician, economist, or sociologist responsible for guiding thefate of civilization. In a tragic example of misperception and misguidance,Secretary of Defense Donald Rumsfeld assured the world of a fast victory inIraq lasting no more than a few weeks. We now know that Rumsfeld’s sin, basedon distorted evidence and reasoning, has cost—and continues to cost—UnitedStates dearly in what has been the Edsel of all wars! A good futurist has the ability to assess data and identifyinherent patterns. Therefore, pattern recognition is aprimary compon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a necessity in projecting thefuture. Below is an opportunity to test yourskills at being a futurologist. Study the four sequences below and predict thenumber or letter that will fill the blank: (1) 13 –26 – 39 – 52 – 65 – ___ (2) C – F– I – L – O – R – ___ (3) 7 –3 – B – 16 – 2 – 9 – C – 0 – 4 – H – 1 – 1 – ___ (4) 3 –1 – 4 – 1 – 5 – 9 – 2 – 6 – ___ Answers only become obvious after weobserve a recognizable pattern. In sequence (1), the pattern reveals that eachnew number is derived by adding 13 to the previous number. In sequence (2) thepattern represents listing every third letter in the alphabet. If your answersfor (1) and (2) were respectively, 78 and U, congratulations—you have seeninto the future! However, problems arise in predicting thefuture in sequence (3) because, apparently, there is neither rhyme nor reason tothe pattern. Consequently, any answer you use to fill in the blank, bydefinition, represents an outright guess. Because this is a random equation,philosophically, any guess can be either right or wrong—and, as befitting aquantum Universe, the accuracy of that guess is dependent, of course, upon the observer. For most readers, sequence (4) might seemto be yet another random sequence. Surprisingly, the answer is 5. Perhaps you were sufficiently astute to haverecognized this apparent non-pattern as the specific sequence of numbers that representthe mathematical formula for Pi ( p ). Equation(4), therefore, underscores a relevant concern for futurologists, that is, somecomponents of Nature that appear to be random are actually chaotic in that they possess an underlying, butas yet, unrecognized pattern. This simple exercise illustrates threefundamentally important points concerning futurology: First, if a pattern canbe recognized, then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ng a future event is relativelyhigh. Second, if events are found to be random, then all predictions areessentially guesses with an accuracy based on chance. Third, the apparentabsence of a pattern does not imply the absence of a pattern. Some patterns areobvious, some patterns not readily recognizable, and some things simply don’thave a pattern! Survival is dependent on patternrecognition. As a primal example, humankind’s early knowledge of Nature’sfundamental patterns included the day-night cycle, the lunar cycle, and thesidereal yearly cycle with four seasons. The ability to observe and forecastcelestial patterns was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further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because this awareness provided humans with themeans and motivation to plan future actions, such as planting crops in thespring then harvesting and storing food for the coming winter. Likewise, early human cultures were ableto connect the biological patterns of birth, growth, and death with the planet’scyclic seasonal patterns. These patterns were so important to survival, thatcivilizations built great edifices and temples, such as Stonehenge and theIncan Sun Temple at Machu Picchu, to observe and mark the transit of the sun,moon and stars. Today, the calendar serves as ourmonument to these daily, seasonal and yearly patterns. With a calendar, aperson anywhere in the world can know, for example, the propagation season for turtleslaying their eggs on a Galapagos beach or the day swallows return toCapistrano. When early humans connected astronomicalpatterns with patterns of human behavior, they recognized a link betweenEarth’s cycles and human physiology. For example, the fact that the lunar cycleand a woman’s menstrual cycle are each 28 days long is not a coincidence. This link between the heavens and humanbiology and behavior led ancient societies to found the science and art of astrology.The practice in astrology of observing patterns and predicting human behaviorproved to be so valuable that, from earliest recorded history to the presentday, government rulers and leaders have consulted with astrologers to divinethe future of their natio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ultural information, perceived astruths, that was proffered by the monotheists and, later, by the scientificmaterialists, civilization’s awareness of Earth arts receded first into historyand, over time, into myth. Science today considers these ancient practices asbeliefs that are simply beyond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ur currentscience-based society totally dismisses the ancient divining arts of seeinginto the future as primitive metaphysical rituals. But perhaps, as new-edge science isrevealing, these Earth practices are only beyond the limited vision ofconventional scientists who still perceive the world through the flawed lensesof the four myth-perceptions. Fortunately, we have among us aboriginal descendentswho are still able t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planet. But, the populations ofthese Earth stewards are rapidly diminishing, so we must act quickly to ensurethat their wisdom will not be lost. The character of today’s civilization isprimarily shaped by what scientific materialism presents as paradigmatic truths,which are really the beliefs originally adopted after Darwin introduced hisversion of evolution theory in the mid-19th century. In spite of their inherentfaults, these perceived scientific truths, nonetheless, provided an important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growthof civilization. But while these flawed beliefs once provided the miracles ofour modern world, their shortcomings are a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today. The critical problems currently facinghumanity are symptoms that reflect our inability to project into the future.Like a wayward rocket, civilization has been careening from one disaster toanother, showing itself to be a forceful vector with no intentional direction. Conventional wisdom is a contributingfactor to history’s erratic and often calamitous course. While this commonly acceptedform of reasoning is used to envision patterns and project futures, it can alsobe distorted by faulty perceptions, especially when an accurate awareness ofenergy fields, genetic determinism and the nature of evolution is required.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curately seewhere we are going,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patterns of how we got here.However, when consulting conventional science about inherent patterns inevolution, we must recognize that limiting Darwinian beliefs concerning randomevolution will profoundly distort their answers. How does conventional science explain howwe got here? Oh—through billions of years of gradual evolution driven byrandom mutations and genetic accidents. So, if that’s how we got here, then canwe predict about evolution will take us? Perhaps on a joy ride . . . to Hell? Seriously, if evolution is driven byrandom, unpatterned events, how can anyone predict where we are going? Anyprediction, by definition, would be a sheer guess. For example, consider thefact that when the home computer rage first hit the public, futurists projectedthat, in the centuries ahead, humans would evolve smaller bodies and biggerheads from sitting at computer terminals all day. But if we look at the currentepidemic in obesity and dwindling intelligence, we see that that prediction wasan Edsel of a guess!
个人分类: 科普|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星际文明 – 太空时代
benlion 2015-8-2 04:18
西方国家,为什么科学和技术远远较我国发达? 这不仅是想象力,而且是实践力,尤其是科学管理体制,在科学和工业上,只要是人类想象得到的设想,就不仅不是“玄乎”,而是,能够实现的未来,如,美国航天局已经在做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课题,在我的网络日记有介绍。 而且,在本世纪有可能实现,在月球、火星等实现人工生态和机器人工厂,而且,人工生态系统,在非转基因生物层次,中国也在做,如,科学网就有介绍月宫一号。 (以色列-环地中海与中国-环太平洋) 我的哪些预言或思维已经成为现实? 1 、1992年-1994年提出系统医药学 – 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1994年论述21世纪将进入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世纪,并开发细胞仿生工程、生物分子计算机和人工设计基因组蓝图、装配生物机器等,刚进入21世纪伊始,国际上就已经全面进入了这些研究领域。 2 、2000年预言2002年国际和中国的危机,2004年预言2009年-2016年中国在经济上的危机,本世纪已经进入环太平洋文明时期,中国-太平洋与以色列-地中海文明同构。 3 、2007年预言将进入第3次工业革命时期,不仅是医药,而且将是生物制造工业,本世纪,人类将可能实现太阳系行星际的人工生态和机器人工厂 - 可能是最大的一个预言,未来预测学不同于科学幻想小说。 在美国Intel公司就设有未来学家的职位,而我国的企业在现已有技术上,仍然处于跟风和模仿西方发达社会的过程,第3次工业革命 – 工业5.0到来,中国将会面临的是什么?
个人分类: daily0815|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人类学与历史逻辑学
热度 1 benlion 2013-4-16 00:04
社会的核心结构为信仰 - 体制 - 产业,而产业的结构为金融 - 资讯 - 制造,文化以哲学 - 科技、文艺为核心体系,文化交流往往是在哲学思维和方法层面融合。 1 )公元前约 1500 年 - 公元元年 人类轴心时代,非洲 - 欧亚向东方的路径展开为宗教 - 自然 - 社会 - 精神哲学的文化奠基; 2 )公元元年 - 公元约 1500 年 希腊 - 罗马、波斯 - 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明发展,元朝的蒙古汗国疆域到了地中海和东欧, 16 世纪拜占廷(东罗马)、波斯、印度全线发生文明更替。 3 )公元约 1500 年 -21 世纪 大航海时代,欧洲延伸到环太平洋,从意大利到荷兰、英国和法国、德国的近现代科学范式与工业文明模式创建。 20 世纪未 -21 世纪,资金、知识和技术层面在太平洋、印度洋形成欧美 - 中国 - 非洲的国际流向,直到中国建立新的信仰伦理精神 - 创新型体制,才会形成新的文明和经济模式。 华人已产生不少诺贝尔奖得主和大型企业家;但是,在包括科学、艺术在内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家和技术发明家,依然有待于未来。 -(总结)-
个人分类: 2013|14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不是梦,未来就是梦
热度 1 benlion 2013-3-12 09:25
未来不是梦,未来就是梦
江苏教育晚间有一个未来学节目 - 《未来不是梦》介绍国际上正在研发和未来几十年到百年可能发明的技术和机器,这才是需要引起注意和投入研发的领域。 未来不是梦,这是在研究之中的重大技术领域,可能不久成为现实的发明,未来就是梦,这些设想和研究都是来自人的梦想,目前只是存在于未来学家设想和科幻电影里。 杰里米 • 里夫金 –“ 能源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结合 ” 、保罗 • 麦基里 – “ 制造业技术和数字制造的发展 ” ,基本停留于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信息技术信息化制造概念( 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26373 ),仍然属于信息技术革命 - 包括3D打印技术等,而不同于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整合导致的工业革命。 杰里米 • 里夫金( 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26446 )对前 2 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与产业顺序 - 实际是印刷、造纸技术在先,蒸汽机工业革命在后,电气和电子技术在先,通讯和互联网信息产业在后,而,第 3 次将是由于新的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导致新的能源、新机器发明的突破。 只有分辨清晰不同概念才能看到产业发展的脉搏,大量核心技术潜在水下,露出表面的只是冰山一角 - 该文( 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26466 )的科学、技术、产业和信息概念混淆或混杂,所谓“第 6 次”(将4次科技与2次工业革命加和了)科技革命,实质内容是指的第 4 次科学 - 已经发生的系统生物科学和第 4 次技术革命 - 正在发展中的系统生物工程技术;但是,这只是第 3 次工业革命的科学和技术先导,科学、技术、工业是不同概念。 附: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谜团,未来有许多未知,现在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茶马古道)
个人分类: 科学|289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学诸定律
热度 8 Wuyishan 2012-9-14 06:33
未来学诸定律 武夷山 未来学家 Ziauddin Sardar 提出过 4 条未来学定律。 未来学第一定律:未来学是诡异的。 其理由有三,首先,它要处理的问题是诡异的,复杂的; 其次,它是末端开放的,没有定论的;其边界是多孔的,不清晰的;它乐于从其他学科借用观念与工具; 第三,它不仅仅是多学科、跨学科的,而且可以说是无学科的,并且不以此为耻。它有意识地拒绝作为一个学科应有的地位和状态,而始终处于非常系统性的、批评性探究的模式。 未来学第二定律:未来学是疯狂的。 它具有互相保障的多样性。 未来学第三定律:未来学是怀疑性的。 它对于用一维的简单化解决方案去应对未来诡异问题的所有思路均持怀疑态度。 未来学第四定律:未来学是没有未来的。 既然我们并不拥有关于未来的真知识,那么,所有未来学探究所发生的影响,只能于当下进行评价。 (出处: Ziauddin Sardar , The Namesake: Futures; future studies; futurology; futuristic; foresight----What’s in a name? Futures, 2010, 42 (3): 177-184 ) Ziauddin Sardar 先生 1951 年生于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家庭,现为英国著名学者。英国《展望》杂志曾将其列为英国顶尖 100 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独立报》称他是“英国拥有的穆斯林大学问家”。(据 http://en.wikipedia.org/wiki/Ziauddin_Sardar )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4021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是一只宠物羊!【精彩视频】
热度 8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2-8-4 02:25
我是一只宠物羊! 最近,一个寓意深刻的视频,在全球火热播映! 虽然只有短短7分多钟,却内涵丰富,众多玄学家、宗教家、阴谋家、未来学家都在力图破译其中的奥秘。。。 二傻很欣赏此段视频,特与大家分享之。。。 http://www.tudou.com/v/aTHoofiVeCA/resourceId=0_04_02_99/v.swf 如果觉得上面画面太小 请点击这里欣赏一段7分27秒の精彩视频 《I, Pet Goat II》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THoofiVeCA/?resourceId=0_06_02_99 。。。 。。 。
个人分类: 地球危机|8221 次阅读|51 个评论
小趋势——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rbwxy197301 2010-1-2 23:01
   一本很厚也很有意思的书,读过之后,给人以许多感触。书的写作风格,写作的视角,书中的结论会给我们不少启发。大家经常喜欢看一些大趋势,其实大的趋势正是由这些小的趋势不断积累而成的;在一些小的范围内,小趋势其实就是大趋势。有很多时候1%和100%的界限其实很模糊。这本书从不同的标准对人进行分类,当某一个人群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他们就会由于某个共同点而形成一种共同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一种趋势。   下面是从当当网贴来的资料,也许这些更加详细的信息会引起你想读这本书的兴趣。 小趋势 (比尔盖茨和克林顿共同推荐) 作者:(美)佩恩( Penn,M.J. ),(美)扎莱纳( Zalesne,E.K. )著;刘庸安,贺和风,周艳辉 译,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1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52763 编辑推荐    一部揭示未来发展走向的神奇之作,美国前总统比尔 克林顿说:这本书会让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一本了解当今美国社会和全球局势不可或缺的读物。今天的美国也许就是明天的中国,本书不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也会让一般读者增长见识并拓宽观察当今时事的视野。    作者是全球顶级民意测验专家和 25 个国家元首的首席顾问,通过详细而真实的统计数据,得出了一个个惊人的结论,必将掀起又一轮的未来学的研究浪潮。    75 个社会趋势的揭示,加上作者独到的深入分析,每篇都充满了可以造就新行业的商机! 佩恩头脑敏锐,他对于推动美国和整个世界的动力有一种超强的感知,在本书的每一页你都能体会到。 比尔 盖茨 这本书会让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 比尔 克林顿 世界顶级的营销方案都有着独到睿智的视角,而马克 佩恩是一个总能发现它们的大师。 麦当劳餐厅全球首席营销官 玛丽迪林 这本书的力量在于马克 佩恩对每一个小趋势可能带来的机会和暗含商机的分析上它使企业家、商人和政客们能够在碎片化的社会中发现那些难以琢磨的群体,这将帮助重新建立新公司、开创新市场,并在新的竞争中获利! 《今日美国》 USA Today 内容简介 马克 J. 佩恩是位顶尖级的政治家的战略问题顾问,也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公共关系公司的 CEO 。他对美国乃至世界的观察都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常常能够从独到睿智的视角观察到只有细心人和聪明人才能观察到的事物。 E. 金尼扎莱纳也是美国联邦政府中的常客,一直以社会变革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从而以自己独到的精神见解为白宫效力。他们通过对美国社会的细心观察,发现了美国社会中的很多小趋势。 他们对小趋势的定义是:在美国 3 亿人口中,只要有 1% ,即 300 万人口在价值观或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甚至在身体特征上相同或近似,从而构成了一个群体,且具有目前社会不能满足的共同需求,即是一种小趋势。马克佩恩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趋势就是这些小趋势小趋势的形成。 马克佩恩通过可靠的信息和分析,让我们发现大量和直觉相违背的事实。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人数不多却充满活力的新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书中列举了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 75 个小群体的发展动向,那些貌似细微的发展正在决定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这将彻底改变你观察从现在到未来的视角,并由此发现你的处境在现在与未来之间会有怎样的改变。书中描述的 75 个小趋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这些连雷达都无法探测到的小趋势可以被用来推动一个新的行业,进行一场新的战役,开始一场新的运动,也可以用来作为投资战略指南。通过《小趋势》,你将真切感知我们未来世界的状态。 马克佩恩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趋势就是这些小趋势,他告诉读者如何去观察那些小群体的发展,它们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可以对一场选举胜负起决定性作用,它们还可能煽起一场运动,或者改变你个人的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小群体有大作用。小决定着大。 这是一部以全新的视角剖析当下生活的令人震撼之作。《纽约时报》称:对于揭示掩藏在这个时代背后的社会真相而言,《小趋势》无疑是一部完美的圣经。与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相比,《小趋势》是新世纪商业社会预言中最摩登的话题。 作者简介 马克佩恩: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从 1995 年至 2000 年为比尔克林顿总统担任战略顾问,并因此而闻名遐迩。 2000 年,《时代杂志》将佩恩称为信息大师,并被誉为美国政界最有洞察力的民意测验专家。佩恩是世界著名的博雅公关公司的 CEO ,希拉里克林顿竞选总统的首席顾问。也是财富 500 强里多家公司的顾问,更是 25 个国家元首的资深顾问。 对马克 佩恩的评价 一个大脑异常敏锐的人。英国前首相 托尼布莱尔 华盛顿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华盛顿邮报》 世界顶级的营销方案都有着独到睿智的视角,而马克 佩恩是一个总能发现它们的大师。 麦当劳餐厅全球首席营销官 玛丽迪林 这本书的力量在于马克 佩恩对每一个小趋势可能带来的机会和暗含商机的分析上它使企业家、商人和政客们能够在碎片化的社会中发现那些难以琢磨的群体,这将帮助重新建立新公司、开创新市场,并在新的竞争中获利! 《今日美国》 USA Today E .金尼扎莱纳:为白宫效力,是联邦政府的首席法律官员珍妮特 ? 雷诺( Janet Reno )的顾问,此外她还是两家社会变革组织的执行副总裁和董事长。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译者前言 英文版序言 第一部分 爱情、性与男女关系  性比例失调的单身男女  美洲狮  办公室里的恋人  通勤夫妻  通过互联网结成的夫妻 第二部分 工作生活  退而不休的老人  上班太远的人  在家工作的人  能说会道的女人  身强力壮的女人 第三部分 种族与宗教  打破彩色玻璃天花板的女人  喜欢找犹太人的人  跨种族通婚的家庭  信奉新教的墨西哥裔美国人  温和的穆斯林 第四部分 健康与快乐  不喜欢阳光的人  睡眠不足的人  不再受约束的左撇子  有病自医的人  有听力障碍的人 第五部分 家庭生活  高龄奶爸  宠物父母  溺爱孩子的父母  事后曝光的男同性恋者  孝顺的儿子 第六部分 政治  感情用事的精英  举足轻重的摇摆选民  奋起斗争的非法移民  基督教徒中的锡安主义者  有犯罪前科的人 第七部分 少男少女们  轻度精神失调的孩子  喜爱编织的年轻人  堪为楷模的黑人青年  中学里的大老板  立志成为狙击手的年轻人 第八部分 食品、饮料与节食  吃素食的孩子  肥胖的人  渴望长寿的人  痴迷咖啡因的人 第九部分 生活方式  能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人  被忽视的爸爸  讲母语的人  不区分性别的人 第十部分 金钱与阶级  购买第二居所的人  当代的玛丽波平斯  不事张扬的百万富翁  中产阶级与破产  非营利群体 第十一部分 外观与时尚  保留个性的文身人  忙碌的邋遢人  迷恋整形手术的人  强大的娇小女人 第十二部分 技术  喜爱社交的奇客  新一代的卢徳分子  技术红颜  买汽车的足球妈妈 第十三部分 休闲与娱乐  射箭妈妈?   XXX 人  玩电子游戏的成年人  新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第十四部分 教育  晚上学的聪明孩子  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  退学的大学生  对数字着迷的人 第十五部分 国际  小宗教  国际买房者   LAT 夫妻(英国)  妈妈的大男孩(意大利)  欧洲之星  越南企业家  法国的禁酒主义者  中国的毕加索  摇摆不定的俄罗斯人  崛起的印度妇女  受过教育的恐怖主义分子 结论 致谢 资料来源 译者简介 媒体评论 实让人着迷,《小趋势》通过可靠的信息和分析,让我们发现大量和直觉相违背的事实,这将彻底改变我们观察从现在到未来的视角。并由此发现你的处境即将会有怎样的改变。对于揭示掩藏在这个时代背后的社会真相而言,《小趋势》无疑是一本完美的圣经。 《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这本书的力量在于马克 佩恩对每一个小趋势可能带来的机会和暗含商机的分析上它使企业家、商人和政客们能够在碎片化的社会中发现那些难以琢磨的群体,这将帮助重新建立新公司、开创新市场,并在新的竞争中获利! 《今日美国》 USA Today 马克 佩恩不仅仅是发现了这些趋势,他同时也指出了该如何对待这些趋势,它们可以造就一个新公司,也可以让一个公司破产。 《新闻周刊》 Newsweek 与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相比,《小趋势》是 20 世纪末商业社会预言中最摩登的话题。然而,和那些夸夸其谈堆砌材料的书相比,马克 佩恩筛选了一堆社会趋势,又精心打磨成一个个好点子,引导我们将走向何方。 《信息周刊》 Information Week 如此引人入胜、富有想象力,佩恩不仅是一个政治迷,更是一个商业顾问!佩恩认为,改变今天这个世界的是那些雷达探测不到却又潜伏在我们中间的微小趋势。受大趋势影响的时代是福特那个年代,那时的经济提供大规模生产和有限的选择,而今天的世界是星巴克提供上千种组合给那些挑剔的顾客的时代了。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 佩恩的核心前提就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世界正在被分割成几千,至少是几百个群体。这是对美国出现的各种小群体进行诙谐有趣的深入思考。这本书有 15 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几个小部分,共提到了 75 个群体,这样的结构非常风趣,因为每个章节佩恩都阐述了一种清晰的观点,用很多引人注目的统计数据来支持它,并在相关的地方插入了他个人的经验评论。 《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今天的小趋势发现者们已经摒弃了他们的个人偏见,而是通过详实的数据调研,发现那些小的、新的,热情的群体,虽然他们的增长不超过 1% ,但是他们的确在塑造明天的时代精神和思潮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福布斯 Forbes.com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2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瞄准未来的科学才真的有力量
hhanb 2009-6-11 15:18
6 月 2 日有两篇大篇幅的报道不期而遇地见报,或许很多人没能同一时间读到,或许即使有人读到未必注意它们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一篇题为美国家科学院研究报告建议美军以神经科学打造未来士兵,刊登在《文汇报》上。另一篇题为未来信息社会在云中,刊登在《科技日报》上。幸运的是笔者偏偏在第一时间同时读到了这两篇报道,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我注意到两篇报道都事关科学,前者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后者是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更为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两篇报道的标题中都使用了未来一词,这是令笔者颇感兴趣的地方。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一直主张应该对金融危机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特别是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其中最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之一,就是重大科学政策的制订一定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模式的确定也一定要有预见性,否则类似的危机将不断发生。也因此,笔者在多个场合呼吁人们树立未来观,特别是科学的发展与规划一定着眼于未来。 面向未来,科学的作用不可替代。《文汇报》在同一版面同时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专门为此撰写的短文科学的力量,以佐证神经科学的未来价值。笔者以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面向未来的科学才真的有力量。 美国家科学院给军方的名为《神经科学在未来军事应用中的机遇》的报告中,科学家们认为,未来士兵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其装备和信息化程度,而且与每个士兵的心理承受能力、连续作战的抗疲劳能力和排除外界干扰的专注度等因素密不可分,而这些大都受制于人们的神经系统。让笔者惊叹的不仅是当下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而是美国科学家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未来意识以及对未来军事动向的遇见能力。我们相信这份报告的出炉,一定会引起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高度关注。这是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许多人,头回得知美国家科学院与美军方在未来科技合作方面有这么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至于我们是否有这方面的考虑至少从公开的信息,尚看不出。 同日刊登在《科技日报》上的未来信息社会在云中一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的蓝图。说实在话,云计算这个概念笔者还是头回听说,显然,它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信息化社会将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比如信息空间将取代物理空间,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将引导人类消费乃至生活、工作与交往等诸多行为深刻而广泛变革,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创造了条件,也使得信息服务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信息服务必将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问题是,我们为这样一个高度繁荣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了吗?正像举办首届云计算大会的主席李德毅院士所说的那样,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会议,引起国内同仁的高度关注,并积极探讨我们怎么办的对策。 科学的本质特性就是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准确地把握和遇见未来。美国是一个既不缺世界一流科学家又不乏世界一流未来学家的国家。二战时的曼哈顿工程,就是在一批具有远见的科学家的主张下,美国人赶在纳粹法西斯之前制造并首先使用了核武器;里根时期制订的星球大战计划,为美国在两同前苏联的较量中取得主动;后来的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人再次抓住了信息技术,在新经济方面抢在了日本人的前头;如今的奥巴马政府又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新能源以及生态科技优先战略,很可能帮美国人再次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 不过科学无国界,科学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关键看谁善于捕捉重大科技机遇。让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云计算领域,据有关专家介绍,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后来居上完全有可能,需要的是我们的有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我们的科学研究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上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市场条件,建设未来信息社会我们没有理由再次错失良机,我们不能输我们也输不起。 当然,必须指出我们往往容易犯急功近利的老毛病,我们又缺乏未来学的文化传统,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想唤起人们的未来意识和紧迫的未来感.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动世界的60双手
cuncaoxin 2009-5-1 22:25
推动世界的 60 双手 傅蕴德 2009 年 5 月 1 日 美国《时代》周刊 1996 年 6 月首次评选出了全美 最有影响力的 25 个人 。这 25 个人,分布于政界、传媒界、娱乐界、学术界等各行各业,其族裔不同,年龄各异,财富有别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或因独特个性,或因传奇生涯,或因事业成功,或因适应了时代社会需要,而显示了巨大的影响力。这 25 个人的年龄介乎 31 岁到 67 岁,道德宣传家威廉 博内特、网景通讯公司总裁吉姆 克拉克、管理学家斯蒂芬 柯威、微软产品开发的组织者派蒂 史东丝佛、生物学家 EO 威尔逊、物理学家艾德华 威顿等等入榜。《推动美国的 25 双手》( Top25: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The U.S. )一书一度成为美国 1997 年的畅销书。 时光过去 12 年,进入 21 世纪已经近 10 年,未来 50 年世界将如何变化,《 60 位巨人看未来》( The Way We Will Be 50 Years from Today )一书将给读者很多启示。该书编著者是 迈克 华莱士、比尔 阿德勒。 60 位当今最有 思想的人物,给出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构想,一个人就是一个未来, 60 个拼图构成了未来 50 年后的全新世界。这 60 位巨人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元首以及国际性组织的领袖等。该书的中文译本推荐序有两篇,世界的未来在于中国 - 提姆 马克(世界未来学会主席); 你,就是未来的创造 者- 林永青(价值中国网创始人)。该书把大未来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人脑的未来 ;第二象限 生物学、医疗及人类基因的突破 ;第三象限 能源、人口与地球环境的趋势 ;第四象限 人类的安全、和平与未来世界格局 。 继 推动美国的 25 双手之后, 推动世界的 60 双手已经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链接: The Way We Will Be 50 Years from TodayContributing Authors , http://bccp.lbl.gov
个人分类: 经济社会|1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唤中国的未来学大师
hhanb 2009-3-6 10:50
呼唤中国的未来学大师 笔者清楚地记得当年的一幅漫画,大意是说美日两国正在进行一场紧张激烈的登山比赛,眼看日本人就要在电子、汽车等传统工业抢得先机,成功登顶的时候,半路上突然杀出个新经济。由于美国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经济,这个潜藏在山顶附近,尚不为人知的未来机遇,结果最终还是美国人赢得了胜利。 就在日本汽车、电子产品充斥美国市场,对美国经济构成巨大挑战,美国人对政府怨声载道的时候,克林顿政府上台执政,紧紧抓住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信息经济,迎头赶上,成功实现了美国经济、社会乃至军事的转型。也就十多年的工夫,美国综合国力再次全面领先世界,把日本远远摔在后面。 为什么偏偏是美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最先看到并最终抓住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机遇呢?这使我想起上世纪 80 年代前后,掀起的新技术革命热,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紧随其后的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都是推手。笔者还清楚地记得观看《第三次浪潮》专题片时的那份激动,在南京大学还聆听了新技术革命系列知识讲座,按耐不住的激动,憧憬着未来知识社会美好前景。信息经济以它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巨大优势,为人类进入全新的知识型社会创造了条件。 如今,美国新一届政府刚刚登台,又面临新的现实问题和国际背景。无论是眼下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还是全球气候、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全球化趋势成了未来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此新的国际形势下,美国人开始认识到,曾经走过的路有些偏离未来正确的方向,奥巴马政府似乎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已经曝光的执政理念看,新的美国政府很可能再次抓住未来的机遇,确立了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的国策与战略。如果说,克林顿时期得益于信息经济,那么奥巴马时代生态经济将给未来美国经济乃至社会注入无限活力。 日前,美国科学促进会正在召开年会,协会主席对奥巴马政府寄予厚望,并且对未来充满乐观态度。作为气候变化专家在年会上他特别强调指出,目前的地球健康状况的确不佳,并有向更糟糕方向发展的可能。但是,他相信善待科学的白宫新主人的上台,与气候变暖作斗争的新思路的不断涌现,人类的未来将会比某些人担忧的好得多。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对奥巴马团队的信任,既是基于对政府组成人选的认可,也是基于新政府对未来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认同。 一个拥有未来学大师的民族将是一个幸运的民族。 时常念及未来的人好幻想,美国也是大批产生科学幻想大师的国家。卡尔萨根,阿西莫夫正是这些科幻大师创作的作品,不断召唤一代又一代美国青少年,焕发出无穷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性,这是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啊。 善于预见未来的民族最崇尚科学,毫无疑问美国也是一个国民科学素养最高的国家。由于长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当今世界最重大的科学原创成果,大多都是美国人发现的,难怪每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美国人居多。 2061 计划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项杰作,也可以说是美国政府面向未来的一项战略工程。该计划的要旨是:等到了 2061 年哈雷彗星再次光临地球时,美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仍然保持领先。 向往未来的民族往往具有豁达的情怀、包容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美国社会至今仍是全世界最开放的,全世界的人才趋之若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格局,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活动的舞台,将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其中的部分场景,也预言了全球化时代未来的走向。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也以从未有过的气魄和胆识接纳了这一思想,向全人类一再重申:改革开放的道路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们既要关心自己脚下的事务,也要积极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既要立足国内现实的需要,又要兼顾未来全球的发展,所谓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都是基于未来民族兴盛、长治久安的战略思量和部署。 温家宝总理曾寄语同济大学学生: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基以此文,热切呼唤中国的未来学大师。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