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发展高端生物资源产业的尴尬:究竟是谁被愚弄?
yangsk 2012-3-30 18:03
发展高端生物资源产业的尴尬:究竟是谁被愚弄?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近年,国家科技投入不算少,且逐年上升,但是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仍然是处于低效难于令人满意的。 处于我国西南地域本来是生物资源富集区,中科院生物口的国家队研究所就应该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着眼于发展资源生物学及工业生物技术为宗旨,努力开拓进取,为发展高端生物资源产业奠基。我们所多年来也是这样提口号,数十年来也积累了一定基础,但是总处于难于统合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更谈不上发展前沿交叉学科。因此目前在发展高端生物产业生长点方面,仍然处于令人尴尬无为效率低下状态。就以过去10年来本人亲历过的项目为例,就遭遇了在发展高端生物资源产业的尴尬事:究竟是谁被愚弄?至今无解。 例如,我亲历的项目之一就遭遇了产业化过程的尴尬。新世纪之初,一位被告知年轻有为来自港资背景,且有海外留学资质的女CEO来到CD高新区投资发展生物产业,注册的ZG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气魄够扯人眼球。总部办公机构与时俱进地现代化,出入驾座有凌志小车,人员组成来自五湖四海,且有通天渠道,声称开发生物产业的终极目标是要到纳斯达克上市。当时该CEO声称已经组合了国内若干家高水平的一流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家,已经在PZH市拥有数千亩土地,要建立起本公司的种植基地。本实验室的一个省科委于97年立项已于99年验收的川滇地域金沙江干热河谷蕃麻皂素资源开发成果自然很快被组合进该公司的技术及产品开发之一。本人也身体力行地奔波于北上京城,南下PZH市调研考察,选点筹集数据资料,甚至还上京参与在建国门国贸中心33楼的韩国SK公司中国总部研讨该宏大开发计划,力求拉韩国SK公司投资。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后,编著起厚厚的一大本向国家计委的项目申报书。走完了必要的程序后,最后代表四川到京参加项目答辩,每个项目20分钟报告时间,专家组均是含有两院院士参与的高级别专家组成参与项目评审。无独有偶,次第参与答辩的还有来自滇省的类似项目组参与答辩。到了那年底,突然宣布该公司解散,辞退了大部分员工。后来得知,该“国家级”项目(千万元级)被批准了,且川滇两省都皆大欢喜。至于后来的项目执行及项目进展情况就不得而至知了。无奈加无望之下,本实验室只得公开发表了论文:《金沙江干热河谷蕃麻皂素资源的开发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4):696. 转眼间就过了十年。近些年断断续续听闻,ZG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用一笔钱在FR古城购买了数套房产;而在PZH的种植基地蕃麻与荒草丛生,处于无人料理的野生状态;在该市的QLS厂址,原本用于加工蕃麻皂素的初级原料麻膏囤集了20多吨无人处置,反而投资数百万元建立起一座碱法水解植物单宁原料生产没食子酸的车间,至今也没生产出1公斤产品。而滇省的类似项目也久拖不决,深加工生产线建立起来而无产品下线。。。,总之问题多多,走马换将,难于交差。成了一具“僵尸”项目。何以至此,请诸位博友评说。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端访谈】西藏两万干部将下派驻村
whyhoo 2012-3-30 15:39
——专访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巴平措、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 编者按: 2012年3月28日,是西藏民主改革53周年。53年来,西藏的发展稳定,始终牵动人心。 今天的西藏,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维护稳定”的硬任务。不过,由于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和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西藏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并维护社会稳定,并不容易。 就这些问题,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原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白玛赤林。 2012年自治区五千多个行政村,都派了驻村工作组。这个不完全是为了维稳,主要还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驻村干部一年一换,三年之内,全区将有2万多干部驻村。 现在我们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全国都找不到,包吃包住包学费……把教育办好,老百姓就业问题解决好,这样就是人心所向。 缺乏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南方周末: 中央要求到2020年,西藏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藏也提出,要推进跨越式发展,目前有哪些有利条件? 向巴平措: 首先,中央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力度越来越大,现在西藏年税收90多亿元,2011年的中央转移支付是770多亿。 另外一个就是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过去各地援藏资金一直没有定数,援藏干部很多时间都在来回跑,向所在省市要资金,这也导致很多项目没有明确的上马时间。第五次座谈会之后,明确了17个对口支援的省市,每年要将预算资金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援藏。此外,还有17个国有大型企业和60多个部门支援西藏。 南方周末: 怎么看待援助对于西藏的作用。 向巴平措: 西藏要处理好“离不开”和“不依赖”的关系。西藏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但西藏要彻底改变面貌,进入小康社会,必须要西藏人民艰苦奋斗,自己创造。 南方周末: 说了优势,西藏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 向巴平措: 西藏的挑战,一是农牧业,全国提倡农业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农牧区还有很多是靠天吃饭的。 另外,基础设施还要进一步完善。交通是制约西藏发展的瓶颈,这几年虽然交通有很大发展,但路网没有。拉萨有了铁路,但川康铁路、林芝铁路还没有开通。电力也不足,2011年稍微好点,以前冬季拉萨全市都要限电。 南方周末: 这些是硬件,软件呢? 向巴平措: 人才还缺乏,特别缺乏科技人才。西藏一旦科技跟上去,会形成非常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关键是,西藏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还很缺乏。 有污染的项目一律不进 南方周末: 西藏发展、建设都要占用耕地,西藏耕地又非常有限,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向巴平措: 目前,建设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房地产开发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从长远来看,西藏的农田非常有限,非常宝贵。我们现在对土地采取了最严格的限制和保护办法。凡是占用农用土地,必须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 南方周末: 西藏的生态也很脆弱,如何避免发展经济时对环境的破坏? 白玛赤林: 原来提生态保护,现在是保护和建设并重。关于生态保护,国家已经批准了2009年到2030年西藏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规划,投资百亿以上。现在中央还有森林补偿资金、草原补偿资金,江河源头湿地湖泊也有补偿基金,关键我们自己要落实好。关键是矿产开发,我们要注意不能对环境有破坏。 向巴平措: 关于矿,我们现在坚决不全面开发。西藏很多地方都有矿,到处都在开发。因此我们抓大限小,刚开始说禁小,现在看来完全禁是禁不住的。最关键的是开矿时不要把水污染了。 南方周末: 都说现在西藏有很多的矿产资源在无序开发,你怎么监管他? 白玛赤林: 不能叫无序开发,现在也整合了。我们和国家国土资源部都有一些合作战略协议,就是在青藏高原找矿。以后就搞“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南方周末: 在引进项目时怎么确保不污染环境呢? 向巴平措: 在工业发展中,那些有污染的、对生态有影响的,咱们一概不进。 南方周末: 西藏这几年旅游人数增长很快,旅游对生态有何影响? 白玛赤林: 九寨沟一年就有几千万的游客,把九寨沟破坏了吗?西藏120万平方公里土地,2011年才来了六百多万人,把生态破坏了吗? 向巴平措: 游客影响不大,但还是要考虑环境因素。西藏地盘大,但游客来了不是到处跑,还是集中在了一些旅游景点上。 维稳确实有成本 南方周末: 西藏的民族团结是外界关心的话题,如何评价现在西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白玛赤林: 西藏民族团结是非常好的。那么多1950年代进藏的老同志,一代代都留在那儿,各民族非常融洽。再加上后面来的,大家都和睦相处,同呼吸共命运。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没有民族团结,什么事都办不成。 南方周末: 要民族团结就要社会稳定,现在西藏的领导有多少精力放在维稳方面? 向巴平措: 西藏的稳定,牵扯了领导的相当精力。中央领导也跟我们讲,稳定压倒一切。现在,我们常规的、非常规的维稳都在进行。所谓常规维稳,就是政法机关各司其职去维稳;非常规维稳,指敏感时期,实施特殊的管制措施,包括对街面实行一些控制。 南方周末: 像现在进藏查验身份证,算管制吗? 向巴平措: 2012年3月进藏区查验身份证,其实是不出格的。现在很多事项比如住宾馆、乘飞机都要身份证。根据法律,警察也有查验身份证的权力。这对防范一些流散人员、被追逃人员进西藏也有好处。 南方周末: 有没有算过维稳成本呢? 向巴平措: 维稳确实有成本,但不好计算,因为军队、武警、政法队伍有些常规工作就涉及到维稳,不过现在可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维稳上了。 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维稳作为第一责任。党政领导成员中,有一部分人集中精力抓维稳。此外,还抽调一些省级干部包括人大和政协干部,到自己联系点落实维稳。 南方周末: 各行政村的工作组算吗? 向巴平措: 2012年整个自治区的5000多个行政村,都派了驻村工作组。这个不完全是为了维稳,主要还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驻村干部一年一换,三年之内,全区将有2万多干部驻村。 宗教问题必须处理好 南方周末: 外界不少人觉得西藏神秘,除了地理位置,还有就是民族宗教问题,怎么让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西藏? 白玛赤林: 你如果戴着墨色眼镜去看西藏,那不是真实的西藏。只要是用正常的心态去看西藏,那才是真实的西藏。 向巴平措: 在国外,多年来总有一部分人怀有政治目的,对西藏进行歪曲宣传,把西藏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人权问题,包括自由问题在内,进行妖魔化。 但现在,随着国外到西藏旅游人数的增加,很多人来了之后改变了印象。每年有一二十万外国人进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另外,加强外宣很有必要,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西藏。现在有一些懂英语的人,直接用这些语言,比较生动地讲述西藏情况,而不是说教。这是人家能够接受的形式。 南方周末: 现在的西藏,您最担心的是什么问题? 白玛赤林: 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西藏各族干部怎么把中央政策落实好,怎样体现在老百姓生活改善上。就害怕打折扣、落实不下去。 向巴平措: 西藏有宗教问题,必须要处理好。我们要考虑宗教怎么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际上宗教本身有些很好的观念,比如富国利民、弃恶扬善、与世无争等。寺庙应该是个清静之地,不要搅到政治里面。 南方周末: 怎么科学处理西藏的宗教问题? 向巴平措: 一方面,要严防敌对势力,达赖集团和分裂势力利用宗教来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另一方面,对宗教既不能人为限制,也不要有意识地发展。 南方周末: 有外电报道说,一些青少年追随达赖,自治区党委政府该怎么应对? 白玛赤林: 现在达赖确实在争夺我们的青年人才,但青少年越境追随达赖的情况确实不多。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教育办好。现在我们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全国都找不到,包吃包住包学费。我相信,西藏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以后,会感谢政府,西藏人民是懂得感恩的。把教育办好,老百姓就业问题解决好,这样就是人心所向。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602
个人分类: 民族|1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园地干枯须得勤浇灌——停滞数月又来上科学网
yangsk 2012-3-4 16:15
近几个月忙于横向课题事务,终于又回到科学工作者之家——科学网,又能同网友交流沟通,令人欣慰。 近期,参加了2011中国甾体激素产业论坛(上海,2011-12-13),有很多感想要想抒发;其次,2012-01-12-14又再次赴福建福州参加了麦当集团有关生物工业园区扩建的论证研讨会;上个月在成都又参加了来自西藏发改委2个项目(生物制药,和生物化工)的验收会。 作为个人职业经历的见证者,一方面很高兴国内的高端产业发展很快,的确取得了长脚进步,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科技成果如何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进入产业化阶段,实现资格的产业高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地方媒体和官员的口号上。如何实施科技成果的《政产学研用》,这都是值得认真探讨对待的问题。 今日本短博文开了一个头,算是一个引子吧!后续博文将陆续发出。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2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
sunapple 2012-1-16 20:52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中,有90%的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有95%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进口,智能装备的对外依存度也高达70%。还有大部分机器人和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基本由国外垄断。 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约1.6万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8%左右。在我国装备制造的三大产业中,机床工具业产值达到3922亿元,但其高端产品比重只占30%;仪器仪表业产值3945亿元,其高端产品的比重只有18%;比例最低的是通用基础件工业,产值是4600亿元,而其中高端产品的比重只占到5%。 两组数据将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处境暴露无疑。日前,《中国政策论坛》邀请工信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共同探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如何发展,业界人士一致认为,自主创新是发展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戒备之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表示,“装备制造强国对于中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非常提防的。他们一方面在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端产品方面用贸易保护措施来削弱我们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不但越来越不愿向我们转让技术,而且仍然在高性能机床上对我们有严格的出口限制。为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高端装备制造业靠别人不行。”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机械设备2553亿美元,2011年预计会超过3000亿美元。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与国外差距还比较大。我国与日本机械设备进出口逆差高达500亿美元,与德国逆差高达400亿美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吴劲风用亲身经历讲述了美国封锁我们的蛮横劲。自1999年至今,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国务院的ITAR(国际武器交易规则),禁止美国制造,包括含有美国部件的卫星用中国火箭发射,因为欧洲和包括日本公司在内的多数卫星制造商都至少采用部分美国部件,因此这实际上阻止了中国进入全球商业发射市场。通过多年的实践,航天科技才通过与欧洲的合作打破这一封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30年来,为什么我们引进技术,合资合作越来越困难?因为以前我们买的是国外二流、三流的技术。因此,现在要买肯定就买世界一流的技术。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把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卖给我们。我国工业经济已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已经不能靠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来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这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的根本途径。 卡脖之痛 苏波指出,通过30年的发展,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一些关键领域差距还很大。比如核电装备里的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仍然要依靠进口。还有燃气轮机,其中最核心的高温燃烧室,国外不但不卖给我们,连合资工厂都不在国内建,让你永远无法掌握其核心技术。 以最能体现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数来说,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美国卡特比勒公司有专利11000多个,国内的中联重科只有500多个;以发电设备行业为例,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专利有12000多个,我国哈电只有300多个。上述数字说明我国许多装备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少,而专利少最核心的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差,而且创新意识也不够。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2%,而国际上的企业基本超过10%,有的达到30%。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60%是买软件、买仪器,而欧美先进装备制造企业60%的研发投入在设计、试验等自主研发上。 我国核心基础件的寿命和可靠性与国外对比,国产的寿命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3或1/2。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为大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做配套的装备,目前数量只占8%,价值只占3%。 蔡惟慈表示,从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高端装备制造的实力,我们还不行。国际公认的高端装备制造强国还是美国,德国、日本。美国在航空航天、燃气轮机、工程机械和智能测控装置方面;德国和日本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液压件方面世界领先。另外,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等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局部领域也明显超过我国。如瑞典的轴承、法国的核电装备等。 “瓶颈”之多 蔡惟慈认为,装备制造强国为什么能明显领先我国,因为他们在战略上非常重视高端装备的发展,非常重视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此引领了高端装备制造的方向。同时,他们非常重视核心关键零部件和智能测控装置的发展。这些国家具有很强的大型成套装备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整体设计的主动权。“以西屋公司三代核电AP1000来说。虽然第一套装备是在中国制造,但设计和标准都是由西屋公司来制定,现阶段,我们只能做个参与者。”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也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集中在核心技术缺失,同时,除产品开发是重要的瓶颈以外,还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生产制造技术;二是关键功能部件和重要基础件;三是先进的生产模式和信息化的全过程生产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史坚忠认为,制约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瓶颈很多,产业体系不健全也是个重要原因。现在表面上看是产品、企业的竞争,背地里实际上是产业链的竞争,我们国内完整产业链的构建还有很大的缺失。 为什么我们引进了那么多技术,而核心技术没有突破?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总顾问屈贤明认为,“国家在装备制造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上出现了偏差,我们买技术有钱,消化吸收没钱。 我国买技术花1元钱,在消化吸收上我们只花了0.26~0.36元,而德国是1∶3.3,日本是3~7倍。” 首台之功 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之所以能屡屡突破,首台首套工程功不可没。近年来,我国将装备制造业自主化的关键问题———首台(套)设备的使用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提出建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机制。此举对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与会专家强烈呼吁,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支持国产装备的首台首套的研发。 屈贤明表示,“高端装备现在面临首台(套)应用难的问题。我们很多高端装备制造难度比较大,技术含量比较高。用户应用产品有很多顾虑。我们制造企业要把产品做到可靠还便宜,另外政策上还要有一些导向。”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刚认为,“制造企业与用户的交流很不够也是个问题,我在与沈飞和成飞老总交流时发现,很多设备我们能做,但由于信息沟通不够,不了解用户的需求。或者说很多用户的注意力在‘外面’,我们需要机会。” 苏波指出,我们国内确实存在制造和使用“两张皮”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实际上制造和使用格局的形成有历史渊源,到现在还存在,所以在国家政策里重点体现推动首台首套的应用。 吴劲风希望在国内的采购中,尤其是财政拨款的政府采购要向国产设备倾斜。政策要继续支持国有和民营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强是“首台(套)”的受益者,他表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未来高端装备产品更需要政策支持。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没有品牌、没有业绩的制造企业是很难进去的。但中海油国内首台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油石油981”交给了我们,给了我们机会,加上国家的配套政策,我们才能把“海油石油981”干出来。“十一五”期间,企业的突破主要是政策的支持。 吴强表示,在“17万立方LNG船”、“海油石油981”等高端产品的机电配套上还要突破,目前“海油石油981”的机电配套的自给率只有10%,高端产品的机电配套还要集国家之力。他呼吁,“国内企业要互相支持,如我们和齐二机联合开发的船用曲轴,通过自己研发,以前进口要1亿美元,现在国产化后成本降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 装备未来 我国装备制造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苏波给出答案是,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府要提供支持创新的条件;企业要聚集一批人才;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如法国航空基地、美国休斯顿基地,日本丰田汽车生产基地都是可借鉴的样本。 苏波指出,作为七个国家制定的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最具有带动性的产业。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协同其他部委,制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发展的目标。 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值要达到6万亿元,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占整个制造业的25%。“十二五”期间,工信部要继续推动能源装备、通信装备、数控机床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工信部要重点发展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卫星制造装备及应用、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领域。 苏波表示,工信部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是尽快明确高端装备制造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尽快发布航空工业中长期规划。尽快发布船舶、轨道交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十二五”规划。二是实施五大工程。三是支持通用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等短板的发展。四是调整企业结构,通过兼并重组促进高端制造企业的发展。五是不断完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撑体系。(记者 陈祎淼)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端装备制造: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热度 1 sunapple 2012-1-3 20:54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 张国宝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很大,产量和产值都已成为世界首位。但我们高端制造业的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或者还不能生产,或者质量不敌国外产品,还是要依靠进口。国产产品主要分布在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原创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例如船舶工业,我国船舶生产量、新增船舶订单和累计手持订单2010年已居世界首位,但是导航仪表系统基本是国外的。发动机有的船东仍喜欢选择国外产品。LNG运输船、海工装备等高端船舶的设计制造能力仍不敌韩国。在2011年新增船舶订单上,高端产品大部分落入韩国造船企业之手。再如风力发电设备,我们这几年发展特别快,虽然风力发电机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但轴承,特别是变速箱里的轴承,大部分还是国外进口产品。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进口额2553亿美元,其中进口高档数控机床120亿美元。   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最前沿、最先进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装备制造的“心脏病”和“神经病”   高端装备制造没有一个量化的定义。泛指技术含量高、我们目前还难以掌握的重大装备就属于高端装备。例如前面讲的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高端轴承、液压件都可归为高端装备。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非常大。“国产装备,装备中国”是几代人的梦想,我认为这个梦现在百分之八九十实现了。2000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44万亿元,2005年达到4万亿元,2010年达到14.38万亿元,年均增长25%;2010年资产总额10.4万亿元,“十一五”比“十五”翻了一番,相当于5年再造一个机械工业。据统计,2009年机械产品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   有一个说法,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有两个“病”,一个是“心脏病”,一个是“神经病”。“心脏”就是发动机,比如飞机发动机,民用航空的发动机几乎100%还都是国外的。军机的发动机我们必须自己制造,但有一部分仍要进口。“神经”是指机械设备里的控制系统、传感系统。十年前几乎也都是用国外的,这几年我们培育了几个系统,电站、部分化工企业的控制系统开始采用国产产品,但核电站的关键控制系统我们还是不敢碰。数控机床的研发现在进步很大,但大部分分布在中低端,特别精密的控制系统还是和国外产品有差距。   高端装备在整个机械制造产业里的附加值非常高,技术含量非常高。我们讲的高端制造业主要指的是这部分,由于我们自己还不会做,所以不得不以高价从外国进口。   现在随着中国的制造能力增强,外国对我们的戒心也越来越大,不像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他们对我们没什么戒心,但是现在他们看见中国创造能力太强了,所以现在高端技术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研发。   实践证明,我们要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尽可能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国际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同时也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方针。   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有机结合   国产化和自主化并不矛盾。从字面上来讲,国产化是指在中国制造,引进国外的技术在中国制造也是国产化。而自主化是指技术本身是我自己研发出来的。国产化和自主化有交接点,自主化一般来说都是国产化,但是国产化不代表就是自主化。   拿汽车工业来讲,有一种观点批评说我们搞了大量合资企业,生产国外品牌的汽车,扼杀了中国的自主品牌。我认为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合资,不要全盘否定。在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在搞自主品牌,上海、东风、红旗、跃进、黄河、北京吉普不都是国产品牌吗?但国门一打开,我们的品牌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没办法和外国竞争,都垮掉了。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办合资企业我们开了眼界,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也培养了人才,改进了管理,汽车工业才突飞猛进发展起来,自主品牌才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起来。奇瑞的掌门人尹同耀最初就是在一汽大众的合资厂工作过。闭关的自主创新肯定是不对的。   有人提出有三种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就是别人没有的我们中国率先搞出来的,比如说人工合成胰岛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开始是人家的技术,但我们引进后掌握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升级,又开发出新的东西。   什么是集成创新?乔布斯就是典型的集成创新,苹果手机就是集成创新,无线通讯技术、触摸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他把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这就是集成创新。再比如数控机床,就是把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拒绝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切都要自己从零搞起才叫自主创新或一味依赖引进都是不正确的,都应该注意防止。这是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时必须牢记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过去在科技创新中犯过这个毛病,例如发展风力发电设备,有的投入巨资支持自己原创,从零搞起,花了大钱搞出一兆瓦风机;而有的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很快搞出1.5兆瓦风机,并迅速开发出3兆瓦、5兆瓦风机。自主创新的1兆瓦风机花了大量科研费却落在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面。   在燃汽轮机研发上也有同样问题,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要割裂开来,要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现在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体制有关,科技部管科研,产业部门、发改委管产业发展、项目安排,各把一摊,协调不够。我个人看法,科技部主要精力应放在基础科技研发上,产业化工作应与产业部门协调一致,由产业部门具体来落实。   国家意志+有效执行+配套政策+重点研发   自主创新很重要一点是要有国家意志。第一是国家想不想干这件事,这是最关键的。我们现在很多的成功,都是因为当年决心要干,两弹一星就是典型,建设造船第一大国也是例子。中国再穷,有那么多人力资源,集中起来也是不小的财富。政府投入资金倒是其次的事了。没有国家意志也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和制定振兴的政策。   发展高端制造业,中国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虽然我们有很多阻力,但是中国人总是有办法克服。最典型的就是“两弹一星”,那时还是在经济不很发达的时候。把“天宫”送上天也够难的了吧?我们也办到了,关键在于决心。因为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如果不造出来我们就要受别人的威胁。我觉得“两弹一星”精神既包含了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包含了国家意志。   韩国只有4000万人口,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制造业比我们起步要晚,中国1956年生产出汽车时韩国还没有汽车工业,1972年韩国的船舶产量和中国大体相当,但是现在在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造船工业上,韩国在有些方面走到中国前面去了。海上钻井平台,我们也做,但是高端部分韩国走在前面了。还有豪华游轮,我们国家目前还都不会做。我觉得只要想做我们都是能做到的,但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和国家意志来组织做这件事。韩国之所以这几个领域走在了我们前面,值得我们很好研究和深思。   在有了国家意志的前提下,中国从来不缺人力和智慧,最重要的是国家有没有决心形成统一意志干这件事,这是最关键的。第二就是要有一个有效的执行机构来推动这件事情。第三个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比如船舶工业,我过去曾提出我国要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那时候中国造船工业不像现在这么规模大,但那时我国制造的船舶80%出口,而我们自己用的船80%又都是进口的。为什么?因为政策不对,出口的船可以退税,要是卖给中国自己人则要上税,而进口船,特别是利用外资进口的船又可以免税。后来我国把税收政策调了过来,国民待遇就是进口和出口待遇应该是一样的,一下子就调动了积极性,这就是政策导向。   另外,应该把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研制结合起来。重大装备研发如不和重大工程需求结合,就成了两张皮,研发了也没人要,过去我们有过经验教训。上世纪80年代我们研制了一铲四车的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结果谁也不要,后来经过协调才落户迁安铁矿。这些年重大装备研发加快,硕果累累,也得益于机构精简了,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研制统一协调。2004年又恢复重大装备办公室,虽没有给编制,但职能放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挂在新华网上的重大装备网受到业内的称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既要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国家不要管得太死,也要有国家强有力的协调和国家意志的导向。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高端装备制造业规划月内出台
热度 1 sunapple 2011-12-17 10:27
位于长安街上的工信部大楼内,摆放着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船”的模型,这艘代表着海洋工程高端装备的“船”,马上就要驶出这座大楼,开始扬帆远航。   “《‘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送到规划司那里去了。之前,苗圩部长已经签过字,估计还在等发改委、财政部,到时候会联合下发通知。”12月14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的一位官员这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工信部规划司的另一位官员也向本报证实了上述情况。据这位官员透露,该规划将于本月底之前正式向外界公布。   本报记者获悉,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的发展思路是从五大方向重点突破,分别是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该《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将达20%以上,预计年销售产值将会达到6万亿元。    锁定五大产业   据了解,智能装备发展转型、卫星及应用发展专项目前已经开始落实,这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已进入实质操作层面。   上述装备工业司官员告诉本报记者,首批用于补贴智能装备制造的资金已经下达。第一批落实补贴资金的智能制造装备有19个项目,国家补贴资金9.5亿元,现已正式启动。尤其为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拓展市场,国家将划拨首台套补贴资金,补贴资金高达产品销售价格的25%至50%。   “率先扶持智能装备制造业,是因为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非常庞大,可是国产化水平又非常低,可提升的空间巨大。”该官员说。    数据 显示,目前智能装备的产业规模约为3000亿元,市场多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厂商市占率低,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为10%,工业 机器人(300024) 与专用装备为20%,中档数控机床为20%,高档数控机床为1%。而《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所需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2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   事实上,不仅智能装备制造业,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据上述装备工业司官员透露,高端装备制造业其他分项目的补贴资金也将陆续到位。   而除了直接补贴资金,国家相关部门还将在金融等方面加以支持。据上述装备工业司的官员介绍,工信部将组织地方企业申请创新产品, 贷款 可获得优惠。此外, 工商银行(601398) 、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目前也都在积极配合。   这意味着,我国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又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此前曾表示,“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建设装备制造强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华宝证券装备制造组分析师王合绪12月1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专项扶持资金的落实、相关规划和细则的出台,是“调结构”的重要一环。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王合绪说。    6万亿产值   据上述装备工业司官员透露,《规划》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而此前,张相木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容量进行了详尽的测算。除了智能装备制造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之外,中金公司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海洋工程设备建造年均市场容量为500亿到600亿 美元 ,未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将提升至60%以上,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到20%。   轨道交通装备方面,预计到2015年,全国地铁的通车里程将有望达到3904公里,总投资在8000亿以上。   航空产业方面,目前民用飞机制造产值约1300亿元左右。国内目前主要生产新舟60支线飞机、教练机、农用机和直升机等通用飞机。干线飞机尚无生产能力,被波音空客双寡头垄断。   卫星及应用产业方面,卫星制造和发射产业规模约为70亿元,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为600亿元。制造和发射产业分别被航天五院和航天一院垄断,卫星应用产业中GPS导航系统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北斗导航系统仅占1%。目前已发射8颗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到2012年,发射十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5年将形成价值1500亿到2000亿元的产业,202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   在王合绪看来,未来5到10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整个装备制造业里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有很强的替代作用,成长空间巨大。而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就已经超过14万亿,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达到6万亿不成问题。   根据2009年各国统计局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为2.2万亿美元,美国则由2万亿美元下降至1.5万亿美元,日本为1.23万亿美元。   “现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做大,下一步的目标是做强。”上述装备工业司官员表示。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7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国宝--关于我国装备制造业
sunapple 2011-12-12 19:11
●装备制造业患有“心脏病”和“神经病”。“心脏”就是发动机,民用航空发动机百分之百是国外的;“神经”指控制系统,特别精密的控制系统我们还生产不了 ●最前沿、最先进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我们能生产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设备,但仍要进口大量高端装备 问:国家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中国制造从低端迈向高端,这条路我们走了很多年,您如何评价制造业的现状? 张国宝:“国产装备,装备中国。”这是几代人的梦想,我认为这个梦现在百分之八九十都实现了。我国机械装备工业2000年工业总产值是1.44万亿元,2005年达到4万亿元,2010年达到14.38万亿元,年均增长25%;2010年资产总额10.4万亿元,“十一五”比“十五”翻了一番,相当于5年再造一个机械工业。据统计,2009年其销售额即达到1.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 我们的电机工业起步晚于世界82年,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自己生产,我们能生产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设备。但是,2010年,我国仍进口大量高端装备,进口额2553亿美元,其中进口高档数控机床120亿美元。 装备制造业患“心脏病”和“神经病” 问:所谓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的标准是什么?要迈向高端,我们还面临哪些问题? 张国宝:高端没有一个量化的定义。但是泛指而言,技术含量比较高、我们目前还难以掌握的重大装备就是高端装备。这些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进步非常大,从产量和产值上来讲成为世界首领。但仔细看来,我们的高端制造业当中有一些关键零部件还是要依靠进口。 什么叫高端?心脏、神经。有一个说法,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有两个“病”,一个是“心脏病”,一个是“神经病”。“心脏”就是发动机,比如飞机、战斗机的发动机,民用航空的发动机百分之百还都是国外的。“神经”是管传导的,指机械设备里面的控制系统,在前一段时间几乎都是用国外的,这几年我们也培育了几个系统,但比如说核电站里的控制系统我们不敢碰。数控机床的研发现在抓得很紧,但是几乎都分布在中低端,特别精密的控制系统还是不能做。 这两块在整个机械制造产业里的附加值非常高,技术含量非常高。我们讲的高端制造业主要指的是这部分,我们自己还不会做,所以不得不以高价从外国进口。包括船舶也是一样,我们造了这么多船,但是导航系统都是国外的。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和国家意志来组织 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为各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装备的目标,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何在? 张国宝:关键环节是国家的意志。我觉得第一是国家想不想干这件事,这是最关键的。我们现在很多成功的例子都是当年说决心要干。中国有那么多人力资源,再穷集中起来也是不小的财富。政府投入资金倒是其次的事了。 发展高端制造业,中国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虽然我们有很多阻力,但是中国人总是有办法克服。最典型的就是“两弹一星”,把火箭飞上天也够难的了吧?我们也造出来了,还是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问题在于有这个决心,如果不造出来我们就要受别人的威胁,我觉得“两弹一星”精神既包含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包含了国家意志。 韩国制造业比我们起步要晚,但是现在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造船工业都走到中国前面去了。海上钻井平台,我们也做,但是高端部分也被韩国走在前面了。另外,他们采取价格策略,把价格压得很低,占有了市场。我觉得只要想做我们都是能做到的,但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和国家意志来组织做这件事。 问:有观点认为,国产化和自主化相互矛盾,您怎么看? 张国宝:国产化和自主化并不矛盾。从字面上来讲,国产化是指在中国制造,引进国外的技术来中国制造也是国产化。而自主化是指这个技术本身是我自己研发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也很多。这两个有交接点,自主化一般来说都是国产化,但是国产化不代表就是自主化。 实践证明,我们要发展和拥有先进的工业机器设备,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尽可能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国际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那些最前沿、最先进的观念和核心技术从国外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自主创新。 总之,拒绝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者一味地依赖引进都是不正确的。这是我们创新先进技术过程中必须牢记的一条基本原则。 政府应该把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研制结合起来,要有强有力的协调 问:具体来说,国家要从哪些方面来推动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呢? 张国宝: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执行机构来推动这件事情。其次,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比如船舶工业,我过去曾提出来我国要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那时候中国造船工业不像现在这么大,但是我国制造的船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出口的,而我们自己用的船80%都是进口的。为什么?因为政策不对,出口的船都可以退税,要是卖给中国自己人则要上税。后来我国把税收政策调了过来,国民待遇就是进口和出口待遇应该是一样的,一下子就调动了积极性,这就是政策导向。 第三,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研制要结合起来。比如说乙烯装置里面有3大压缩机过去百分之百都是进口。现在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开始用户不放心,就得和用户协商:用一个是国产的行不行?后来用得都挺好的。政府应该把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研制结合起来。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能盲目发展,国家要有强有力的协调。 问:过去市场还能换来技术,现在国外的高端技术根本买不来,作为技术后进国家,您认为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张国宝:靠买是买不来现代化的,尤其像现在,中国强大了,外国不像在80年代初那时候对我们没什么戒心,认为中国不可能怎么样,但是现在他们看见中国创造能力太强了,所以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端技术真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研发。 弯道超车非常难,关键是国家要有意志,要列出哪些领域我们有这个可能。比如说,我认为我们的特高压就属于弯道超车,而且实践证明用得很好,它使我们的高压技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再比如说,无线通用技术也有弯道超车的可能,现在大家都在讲3G,现在我们都已经开发出4G了,中国搞了个TD—LTE,这既是原创也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关键是国家能不能把握住。(熊建 张璐晶)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必须把握八大关键环节
sunapple 2011-12-2 18:58
2011-11-17 09:04 来源:中国机械网 作者:佚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对如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机械工业由大变强,如何发展高端制造业,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见解。 工信部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日前,在徐州举办的2011年中国(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对如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机械工业由大变强,如何发展高端制造业,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见解。 蔡惟慈指出,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规模宏大、门类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尤其在“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之后,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产业大而不强、基础制造水平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这种状况,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机械工业近期运行态势产生了消极影响: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运行呈现明显增速回落现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前五个月产销增速趋缓,对外贸易出现持续逆差。这其中既有低端装备产品供过于求,产品库存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有行业内市场恶性竞争,比如电线电缆、变压器、开关等行业过度发展,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有高端装备内需巨大,机械产品进口倍增,对国内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的缘故。机械工业上述这些发展新动向,市场内在机制传递的这些新信号,前瞻性地预警:我国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装备。 蔡惟慈认为:当前,对机械行业来说,发展高端装备是推动结构调整、升级转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举措;对企业来说,发展高端装备是提高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减少对于进口产品的依赖,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获取更大产出的必由之路。从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厚积薄发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我国重工业化进入到提速阶段,轨道交通建设、航空航天产业、河海船舶工程、海洋石油工程、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后发优势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另一方面,“十二五”规划一个主导思想就是实现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而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要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其中主要的手段必须倚重于生产装备的高端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因此,有理由认为“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实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鼓励企业技术进步等政策的导向下,各行各业对装备的要求只能比前十年更高:一是要求有更高效的设备;二是要求高效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生产绿色化,低损耗、少污染、环境友好。届时,高端装备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巨大,机械工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端装备制造将成为支撑机械工业持续增长的新兴领域。 蔡惟慈说,高质量、高技术是高端装备的主要特征。追求高质量、高技术是摆脱中国机械工业低端形象的关键所在,也是所有装备制造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终身课题。目前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的程度不高,适应极端环境如超高(低)温、超高压、超高速、高腐蚀、高辐射、高磨损的能力不强;二是产品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突出表现在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差,某些产品在性能指标上技术含量较高但成熟度低,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可信度差。 如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我国机械工业结构调整,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蔡惟慈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必须把握以下八大关键环节。 一是攻高端必须夯实基础,突破技术瓶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突破并掌握高端测控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工作母机、特种专用优质原材料这四个瓶颈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高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基础工艺水平,例如高端液压件的毛坯铸造技术,等等。 二是攻高端必须自主创新,实现高端装备的国产化。发展高端装备不能仅仅满足于研制出了个别的高端产品,而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强化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开发并实施科技攻关重大专项,提升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攻克重点领域技术难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三是攻高端必须开放合作,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关门创新。要广泛利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争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充分吸收借鉴高端装备制造成熟经验,加快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同时要要重视发展产业创新联盟,促进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四是攻高端必须把握投资方向,用好自筹资金。加大投资调结构、促升级、求发展,决定了机械工业的明天和未来。据统计,近年来全国机械工业企业用于自身发展所完成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90%左右是自筹资金,国家预算仅占不到0.5%。但是,在这些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存在着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升、重加工制造轻研发试验、重成套主机轻配套基础、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以及跟风趋同多注重特色少等严重问题。所以,使用自筹资金发展高端装备,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必须慎之又慎,切忌盲目投资,一哄而上。毕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条件要求很高,盲目发展的风险很大,一定要根据自身能力,扬长避短,突出重点。 五是攻高端必须加快培育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加快制造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延伸发展的一项创新性内容。要融合信息化手段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方法为一体,将产品的产生过程与使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把服务向业务链的前端和后端延伸。 六是攻高端必须重视市场培育,加大应用示范力度。企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必须落实“依托工程”,即:加强与重点用户的紧密联系,组织实施高端产品应用示范工程,一方面通过为企业提供产品技术运用服务,以优质服务增强产品的可信度,从而创造影响,扩大影响,吸引潜在市场,从深度上挖掘市场、培育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应用示范发现问题,为产品今后的改进与提高积累经验。 七是攻高端必须提升传统产业素质,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高端装备制造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升级,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强力牵引拉动下,传统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向将会更加明确。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系统配套条件和环境的支撑,而且将加速全行业的由大变强。因此,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必须统筹协调、相互促进,两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必须把大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八是攻高端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企业的软实力。硬实力是衡量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标准,而软实力是通过整合利用硬实力,实现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软实力决定了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要素。软实力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而且更多地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作风素质、精神面貌和企业文化等隐形资源来协调联动。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还要重视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素质与修炼
热度 2 yuelugj 2011-11-28 21:34
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素质与修炼 刘继顺 2011-11-28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总工研讨班,2011年11月27日在长沙举办,邀请中南大学地学院部分教师开讲。 本次研讨班50余名成员,是来自中国冶金地质战线50余位地质总工和教授级高工。他们具有丰富的找矿实战经验和很高的成矿理论水平,为保障我国冶金矿山矿产资源储量的供给,新矿产地的发现,做出了骄人的贡献。 面对他们,我有着一种诚惶诚恐及班门弄斧的感觉。如何能与这些地质精英交流,并引起他们的共鸣,颇费了我一番心思。 常言道:弄斧到班门,草堂必赋诗,非狂妄之为,乃真本领学习也! 于是,2011年11月28日下午,我以“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素质与修炼”为题,做了三个小时的演讲,与他们倾心交流。 我们成矿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实践者,犹如股市中的散户,总是处于被套之中。 我们承担一个找矿勘查项目,就等于买了一支股票,主动经受股票被套的煎熬。为了找矿成功,我们不懈地爬山涉水,调查取证;分析研究,冥思苦想;用药开刀,活检病灶,为的是早日解套。 找矿一旦成功,等于股票解套。可尚未来得及享受股票解套(找矿成功)的喜悦,我们不得不承担下一个找矿项目,又得处于股票深套的漫漫长夜。 在不断地被套与解套之中,我们已经青春不再,华发早已占据头顶。这是我们地质研究与找矿人的宿命,也是我们“痛并快乐着”的浪漫情怀。甘于吃苦,苦中作乐,乐此不疲! 时间苦短,三个小时不觉过去。但言犹未尽,早先的惶恐,代之以我们内心相通的微笑。
个人分类: 地学课堂|505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创新释药技术,领引高端制剂发展
kejidaobao 2011-10-26 09:07
刘昌孝,湖南永兴人,药代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天津药学会理事长,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等职。曾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获得34项(次)国内和国际不同级别的科技成果奖。 当前,药物研发进入制剂创新时代,药物释放技术是药物创新的前沿,它推动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创新制剂的研发与新实体药物的研发比较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虽然中国药物释放技术近年有较迅速的发展,但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释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落后,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产业化研究欠缺,严重影响成果转化。近几年为加速释药技术发展,国家科技部采取和启动了释药技术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药开发风险越来越大,技术要求显著提高,药物研发进入了制剂创新的时代,新型高端制剂的研究已成为药物创新的前沿。因此国外一些大公司由新实体药开发转向制剂研发,其药物制剂创新之路值得中国借鉴。新型高端制剂的研究开发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和转型的必由之路,通过它的发展,可扭转低端原料药物生产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值出口的落后局面。在巨大的国际市场下,特别是国家出台了“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创新专项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都为中国制药业新型高端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内创新制剂发展面临挑战。首先,制剂研发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管理软件不足,不能达到国际注册要求的数据和cGMP条件;国际制剂技术人才、国际认证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专利起点低。其次,在策略上既要考虑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又需要兼顾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和国际合作,建立良好机制掌握创新制剂技术,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将高端制剂进入国际市场。第三,应对创新制剂国际化应突破技术瓶颈的挑战,实现高端制剂国际化,需要考虑研发的技术壁垒;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就要考虑回避已有专利。第四,研发高端制剂的关键是突破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以蛋白质多肽药物为例,长效药物微球可以长时间发挥体内疗效作用,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中代谢消除和药物毒副作用。而蛋白质多肽药物的产业技术瓶颈在于载药技术和制备技术研究。为此需要解决这类产品的设备、技术、工艺、辅料、质量标准等,而且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开发高端制剂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考虑制剂产品国际化的策略,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创新制剂,采用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和成本优势,找准制剂创新发展方向。以下发展方向值得思考: 1) 药物传输系统设计理论和技术:化学小分子药物新型口服缓释及控释系统的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无损伤给药系统的设计及相关方法学研究给制剂创新提出新目标。 2) 现代中药制剂:现代中药制剂的优势取决于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药效基础与中药理论的结合。 3) 生物技术制剂:生物大分子药物品种迅速增加,对非注射给药剂型,无损伤性的口服给药途径和经皮给药途径剂型研究的要求增加。 4) 生物芯片和基因治疗系统:生物芯片是药物制剂的重要组件,生物芯片的规范化、精确化和实用化是其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突破。生物芯片将加速基因疗法的发展,提高人类基因的破译速度。生物芯片、电脑芯片和微传输系统结合,实现生物传感、信息控制和反馈、药物传输的一体化。基因治疗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重组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靶细胞内,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其表达异常。利用灭活病毒、脂质体和其他微粒形成载体系统,通过传输系统的设计实现基因有效转移并顺利表达。 在自主创新的思想指导下,认清挑战严峻性,找准制剂创新发展方向,突破释药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的技术瓶颈,我国高端创新制剂发展一定前途光明!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4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观照中立国 : 佛法解释物理学 - 一五一十部落
zhping 2011-10-17 23:52
佛法解释物理学 / 观照中立国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起了听众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   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维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推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的讲演,他结合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并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断然说:“不行。”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的学者,均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前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 即寿命大致是 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   (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藏”)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1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期间还需要自己申请课题吗?
热度 3 pinjianlu 2011-9-28 17:50
昨天老板说在他这里读博需要自己看文献,然后自己申请到课题,这才算合格的博士,否则都是不合格的。 但是这样读博不知道需要好多年啊?这年头毕业晚了工作都不好找,高校招聘嘛,一般有年龄限制,而且好点儿的大学的招聘简章里,最后面才是博士,前面依次是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一般要海龟,最好是在海外拿到终生教职的大牛。现在土鳖博士已经成了高端人才的毛胚人才了。多呆几年又有何用? 其实学生申请课题的话还是要靠导师的面子,完全靠自己就算申请书写得再好,都有可能是申请不到的。 真的很迷惑现在国产博士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层次,高端人才吗?不太像!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472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饶毅下战书注定是一场孤独
zhuhong 2011-9-5 11:52
饶毅下战书注定是一场孤独 http://shanshibing.blog.sohu.com/183421471.html 饶毅,曾被《纽约时报》视为“美国流失的高端人才”,上个月落选院士,随后宣布“今后不再候选院士”。前两天,他写下“战书”,表示愿以十年为期,与同领域中科院院士开展一场公开的良性竞赛,看看到底能有多少中国院士的科学工作超过他。他强调称“目的不是让大家不如我,而是真心期盼很多人比我好。”   不以争论的方式,而是以激励互促的形式,来结束“落选院士事件”,饶毅“战书”就算有火药味,我觉得也温暖。这段时间,有太多对饶毅激赏的文字,也有很多借饶毅痛批学术体制积弊的声音,这里我无意重复。只是觉得,饶毅“下战书”的行为,在中国学术界的文化心理原野上,注定拖着长长的孤独感,得不到任何呼应。   回过头来看,当初对于饶毅“拒绝候选院士”,学术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处于静默状态。对于饶毅下战书,就更不大可能会有人伸手接下来了。即便会有院士对自己的科学工作很自信,内心很不服,但也不大会去与饶毅进行“科学比武”。这好比武侠小说中那种门派意识,一些自谓的名门正派,往往不屑于对那些江湖野路子拔剑。不过,事实证明,名门正派不仅会输在技艺上,连人品也未必靠得住。比如,《笑傲江湖》里那个华山派掌门岳不群,号称“君子剑”,其实是“君子贱”。   同样,饶毅也有点野,很生猛,很不符合中国国情下的正派学术领袖形象。中国国情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概念,本身有太深的文化涵盖,可以被扛出来为中国很多问题找到正当性的借口,哪怕是拿到学术这种很有普世特点的领域,都完全可以派生出“中国学术国情”这样的话语前提。对今天中国学术界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不仅会觉得饶毅下战书的行为很“二”,而且也会认为谁要去接饶毅这个招,也是“二”。这就是学术界一种普遍存在的成熟文化心理。   饶毅当然不是真的很傻很天真。他下战书激励院士积极做科研,本来体现的是一种学术理性。问题是,这种行为很容易给学术界产生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道德判断。其实饶毅也清楚这一点,他这样写道:“理想的孩子气,远远好于中国不良习俗下所谓的‘成熟’。在国际上畏畏缩缩不能上台面,在国内背后搞人水平高。”问题是,在中国学术土地上谈理想就是奢侈的,把“成熟”玩到勾心斗角、阴险狡诈的境界,往往才能经过权力通道成为那个学术领域的带头大哥。   比如,就算进行“学术比武”,人家也不会愿意跳到饶毅铺设的擂台上。事实上,评选院士就是他们认同的界定学术地位高低的舞台。无数事实证明,学术场域恰恰是潜规则最为隐秘盛行的地带,其权力运作机制最为细致,权力本位意识最为深厚。在这样的地带,要让学术的归学术,近乎是一种神话。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看到大师被权力树起来,又会不断看到大师被学术扳倒下去的原因。   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以文化视角来看待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象,是最容易进行有效求解的。这些年,有太多学术争论,最后都演绎着派别之间意气之争,甚至变成暴粗口的恶语攻讦,这也印证梁漱溟所说的 “凡是中国的学问大半是术非学,……与西方把学独立于术之外而有学有术的,全然是两个样子。”是术非学,术为权术,非学即无开放包容之文化。像饶毅这样充分呼吸过西风的“顶级海归”面对中国院士发下战书,注定落入门派陷阱,不会搞出一场不分门派让正邪都来参加的“华山论剑”了,最后只能成为埋剑的“独孤求败”了。
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知识结构
热度 1 yuelugj 2010-9-5 13:24
矿业地质高端人才知识结构 刘继顺 2010-09-05 一、基础知识 主干知识: 化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着重于元素周期表、元素与离子性质、溶解与沉淀、熔融、升华与凝固、氧化与还原、配合物、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软硬酸碱理论、热力学、平衡与非平衡 物理:力学--断裂变形流变、电磁学、重力 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空间几何、模糊数学 辅助知识:经济学与管理学;人文(侦探与武侠小说;人文修养;组织与协调;激情与低调) 二、地质基础知识 主干知识: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 辅助知识:结晶学、光性矿物学、矿相学、古生物与地史学、区域地质学、矿田构造学 三、成矿理论知识 主干知识:成矿作用(岩浆--熔离与结晶;热液--扩散渗滤与交代充填;变质-被变质与变成;沉积;风化与次生富集;矿床矿体定位-源运储变) 重点:成矿模式;成矿演化;主要矿种矿床类型;典型矿床;矿与非矿的可变性 四、野外工作方法知识 主干知识:地质填图与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异常与化探异常) 重点知识:矿化信息捕捉(矿物肉眼鉴定;地质观察与填图;化探取样与加工;地质编录与采样;探矿工程设计;地质图件编制;储量计算;勘查方法的优选组合) 辅助知识:勘查地球物理、遥感解译、GIS(物探异常、遥感异常、信息综合与处理)、计算机技能、测量学 五、勘查思维及训练 主干知识:侦探思维;系统思维;演化思维;空间思维;顺逆思维;异同思维;类比思维 重点:典型矿床发现史;矿床勘查过程 六、矿床经济评价与矿权评估知识 主干知识:实际投入估测;勘查成果评介与估值;开发前景评价;找矿前景评价 辅助知识:采矿概论、选矿概论、冶金概论(矿床的可采选冶性) 关注:水路电、吨矿价值与税后利润、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社区风险
个人分类: 地学课堂|7316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研人员的楷模,生理学教授李鹏教授
longfo 2010-7-16 13:53
前几日写了 真博士们在干吗 , 点击率很高,评论很多有褒有贬,还有一些人质问我,我在做什么,总体来说,作为一个在读的硕士,我做的工作很少,我现在已经在针刺方面作了一小部分的科研工作,下一步的具体工作计划局限在中药和针刺的科研上来。 那么什么样的中国科研人员才是我学习甚至是大家学习的呢,在此,我推荐一位生理学家,我老板的老板,著名生理学家, 李鹏 教授。百度和谷歌搜索很少可以查得到 李鹏 教授的信息。下面是 李鹏 教授的一个小小的简介。 李鹏 教授, 1988-1997 年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曾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理学会血液、循环和肾脏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应用生理杂志、中国生理科学杂志(英文版)、生理学报、临床神经科学杂志、上海针灸杂志等刊物的编委。在国外担任国际国际生理学会自主神经委员会委员,加入国际脑研究组织、国际化学感受器学会、英国生理学会、美国神经科学会、纽约科学协会,还荣获美国伯明翰大学荣誉研究员,日本产业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等称号。 李鹏 教授的研究课题 针刺治疗实验性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的机制分析 , 低血压、心前期收缩针刺对实验性高血压、低血压、心前期收缩,容量负荷和失血的调整作用 ,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在躯体传入冲动调整心血管功能中作用 , 针刺躯体神经传入冲动调整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分析 , 中枢胆碱能机制在高血压、心律失常与抗休克中的作用 , 紧张致高血压与针刺降夺的机制 , 刺激躯体神经调整异常心血管功能的机制 等八项获卫生部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发表科研论文 110 篇。此外,他还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中表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获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及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 对针刺科研不懈的执著和追求和对中国医学文化的传播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科研精神。做科研,研究什么, 李鹏 教授给我们一个方向,中国的传统,针刺作为中国传统的疾病治疗方法,如何深入推广,在世界上站住脚跟,给国家和中国人民挣得荣誉和财富才是科研发展的王道之一。 李鹏 教授穷其毕生精力为针刺的科研付出了心血。为针刺的全球性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鹏 教授不仅在供职期间深入研究针刺,退休以后还专门到美国传播针刺治疗,深入研究针刺的治病机制,为针刺的科研保驾护航。这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的传播,也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医学的保护和发展。 我们搞科研,搞什么科研,目的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国家更强大,国家强大了,国外的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杆,国内的科研人员可以扬眉吐气,团队的科研实力提高了,对于整体的科学发展也是有巨大价值的,尤其中国人,我们统治世界科研几千年,整体的科学发展,我们是有发言权的。那么中国科研的崛起必然对世界是积极的贡献。我们如何对世界做出贡献,其中把传统的知识积累转化成科学定律是比较有前途的,便于操作,可以领先世界,是取得话语权的正途之一。 科研要传播我们的文化。 和李鹏 教授合作的美 国 教授叫做 John C. Longhurst ,他的很多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相同,包括控制饮食,相信针刺、中医中药,虽然有时候观点固执,但是已经根本上接受了一些中国的文化(个人观察所得,可能有些出入,但是出入不大)。这些 和李鹏 教授的理念传播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我们中国文化理念很多都是对的,具有科学价值的,经得住考验的,所以才会在逐步揭开面纱后占据了人们文化的主体地位。 我反对拿着欧美的理念来控制我们的国人思想,欧美有很多科研方法是对的,但是有很多理念很难说是对的,如何利用我们的理念去影响别人,这是很重要的,不要以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所以利用老外的东西来唬人,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把自己的东西整理成体系,逐步的开拓属于中国的理论天地,这才是科研,也是中国人给世界科学的巨大贡献。如果所有的科学体系都统一在欧美理念之下的话,那么这对科学是个悲剧。 李鹏 教授就致力于中外科研理论的整合以及中国科研理念的传播和完善。他在讲座中提到了欧美科研理念的长处,也肯定了我们中国人思维的长处,这对于我们科研人员是个很好的榜样,现在很多人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好的,自己的就有些排斥,这都不是好的现象。 低调的做人和高调的科研原则。上面提到了,在百度和谷歌搜索里面, 李鹏 教授的信息很少,可见 李鹏 教授是一个低调的人,但是他的科研成果却蕴藏着巨大的魅力和逐步积累的威力。做人低调还有一方面就是不追求大而空,追求真而实,要求夯实自己的科研基础,打造属于自己的科研领域,而不是跟着别人发文章, 李鹏 教授也经常讲,发文章是必要的,是为了让人知道你在做,做得好,但是做科研不局限于做文章,应该是做科研。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一生献给科研,不追名逐利。 李鹏 教授一生都献给了科研事业,其在针刺方面的研究极具代表性和开创性。但是 李鹏 教授一生的愿望就是科研,做中国人的科研,退休以后还到欧洲学习,在美国做科研,退休后的科研成果十分丰厚,但是他一直致力于科研,整合中美科研资源,为科研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荣誉服务。针刺的科研成果就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助推器,所以做好中国的东西,这对于中国的科研帮助是巨大的,是无法用价值估量的,这为中国医学进入世界医疗范围提供了证据,也为中医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中国科研做什么,除了保家卫国的东西,那么自己的东西首当其冲的。所以,中国几千年的积淀是值得研究的,是有切入点的,除了这些传统的东西,我们还要进入世界前沿,那需要自己的科研逐步积累,具有规模和实力,而不是跑龙套,当然跑龙套也可以,能从宋兵甲变成著名的喜剧明星也可以,但是要有一颗奋斗的心,科研的心。 李鹏 教授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尤其是他对科研的执著和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不懈探索以及对于传统医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很多细节是个人的感触和师兄师姐口述,很多不能很好的传达和阐述,望大家谅解。) 相关连接 http://shmc.shmu.edu.cn/shenglibingshengjiaoyanshi/lipeng.html
个人分类: 伯乐论|2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三道坎: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转)
sunapple 2010-1-11 02:02
第三道坎: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转) 作者:房汉廷 分类:产业技术研究 在构成一个产业的技术链条中,通常会形成许多不同的产业环节。而真正具备战略产业特质的通常是指该产业的高端技术部分。因为一个经济体一旦掌握或控制了高端技术,其产业链条最具有附加价值和控制意义的部分就构成了其战略核心,而与此相对的以低端技术形成的产品环节,往往就失去了其产业的战略地位而只具有市场化的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衡量投资优劣的当期指标是获利水平的高低,衡量未来优劣的指标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大小。所以,企业并不总是选择那些风险很高的高端技术作为其市场化运作的目标,更多时候反倒是低端技术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这样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从国家或政府目标来说,战略产业必须维持在高端技术层面,而从企业目标出发,更倾向于低端技术层面即低端技术市场化和高端技术政治化,常常在发展战略产业上出现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冲突。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同一产业链条中的低端技术市场化和高端技术政治化,对发展中国的战略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低端技术市场化,是指在一国产业中所存在的技术层次普遍处于低级水平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具体表现为:( 1 )在主要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经过近3 0 年的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总量虽然已有很大提高,但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与设备仍然依赖国外,受制于人。关键技术落后,自主知识产权少,造成中国低水平产业增长快,高附加值产业增长缓慢。 ( 2 )产业装备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到一定程度以后,产业经济增长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产业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中国产业装备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国际水平 10~15 年 ,并且这种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 ( 3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脱节。据计算,中国目前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仅为 1:0.06 ,远远低于 1:1066 的国际水平。 ( 4 )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所谓高端技术政治化,是指一国的高级技术往往是与该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主要是为该国政府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从某种角度上说,战略产业本身已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战略意图的代表,是该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反映和体现。深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将最新研制或发明的高精尖技术用于最能提高或显示自己国家实力的产业和项目上。如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能打破美国一统天下,与其首先采用双发布局、双人驾驶舱和电传操纵等新技术,使飞机的经济性、舒适性明显提高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在 20 世纪 60 、 70 年代研制成功的两弹一星也是应用中国当时最新、最高技术的结晶。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COS合作资源系统
liux831 2009-3-6 13:05
COS全球合作资源系统包括两个独立模块: 1.战略人才 这个情报-信息系统包括省部级以上的国家领导。中国已经转过来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书记都是政治局委员。美国的克灵顿先是当州长,再当总统。实际上,是指向国家和世界层面的。 2.国防系统 国际战争,太空计划,核武,导弹计划...... 贺福初最近的一个蛋白质项目,100亿!也是牵动世界的行动! 美国拉动内需,救世,才7000亿啊! 我们想到了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海南撞机...... 我们想到了美国和俄罗斯战略导弹计划..... 在战略层面,也有信息专线,也有专门会议。 与此相关的是远程控制理论和远程控制系统。 我们不能只闭门造车,还需要联通世界。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