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生素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学生负担沉重和素质差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热度 3 shehuiguanli 2013-11-25 22:58
1. 中国学生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采用的是错误的教学方法 第一,中国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全部是错误的 (见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73454-730072.html ) 知识的教学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是什么”的教学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知识的应用方法”的教学基本缺乏,大多以例题代替; “ 知识的思维过程 ” 的教学基本缺乏; “ 知识的综合利用方法 ” 的教学更是基本没有。 上述研究表明 , 中国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全部是错误的 第二, 教学方法错误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那么错了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吗?不是,也可以到达,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举例来说,人们希望从长沙到北京,正确的方法是长沙—武汉—郑州—北京;但有人采用的方法是长沙—广州—厦门—上海—济南—北京,目的都达到了。 显然后者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造成大量浪费,如果还要求同时到达,显然很多人无法到达,即使有人勉强到达,也是每天不得不“日夜兼程”。 因此 中国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错误是中国学生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 2. “学生负担沉重”原因错误,解决方法不恰当,是学生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 第一,“学生负担沉重”原因错误 由于我国将“学生负担沉重”的原因归结为:内容太复杂,课程太多等。显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第二,解决方法不恰当,是学生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 以高中数学为例,高中数学总要学习一下知识,为解决内容太复杂问题,将同一个内容分为很多部分,希望借此“分散难点”,这也是这一轮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实践表明,效果极差。 为解决课程太多问题,当然是减少很多学习内容,导致简单的思维教学都取消了。 导致高中学习内容大量减少。 特别为解决课程太多问题,高二就开始分“文科”、“理科”,导致很多该学习的内容没有学习。 我国学生学习的知识太少,同时由于很多知识是孤立的知识,形成很多知识“孤岛”,形成大量“无用的知识”。 这些知识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完善相关知识,才逐步使这些知识变得有用,当知识积累的差不多时,人生美好的时光也基本快达到“尽头”了。 特别是连简单的思维分析方法都没有学习,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差。 因此,我国学生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的知识太少”,同时学习了大量“无用的知识”。而“学习的知识太少”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而造成“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是中国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全部是错误的。 那么,要提高中国学生素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唯一的方法是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天下第一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 呼吁:各位专家,教育工作者,尽快推广 “天下第一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 ,重构 “ 中国教学体系 ”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使中国教育尽快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918 次阅读|3 个评论
请高抬贵手,别毁了下一代心目中神圣的“公益事业”形象
热度 6 lionbin 2011-11-9 09:16
早上开机看到的第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先是惊讶,之后感觉有点悲哀,仔细想想,觉得这似乎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更高权威机关的注意,否则会导致事与愿违的效果。 先看新闻吧: 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拟纳入学生素质评估 11月8日,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将先期在四川、甘肃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11万余册《慈善读本》,后期还将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今后,中华慈善总会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 中华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民政部公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组织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推动学校逐步把慈善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 这样的新闻,这样的政策,居然这些机构和组织还大言不惭,究竟要说你们无知呢,还是说你们无能,或者干脆说你们完全缺乏情商呢?好的,骂完了,但骂是不解决问题的,重要的还是要讲讲道理,虽然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有这样的政策出台,说明还是有人不懂的。 显然,我们大家都赞成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根据中华慈善总会自己公布的数据,其获捐赠的 70% 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 15% 还不到。被选入各种“慈善家排行榜”的 135 名个人,共捐款 9.85 亿元人民币,约合 1 亿多美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有过捐赠行为的比例却不到 1% 。而 2000 至 2004 年美国 50 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 650 亿美元,平均每年约 130 亿美元。这个数据确实能反映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方面的问题(数据来自有道百科)。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国内慈善组织数量缺少,与慈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管理混乱,而一些与慈善事业本身发展无关的负面新闻却频频出现,更是让普通老百姓对其公信力失去信心,能动员的社会资源能力极其有限。这些明显的问题是否是导致中华慈善总会与教育部门抛出上面这个政策的推动力呢?如果如此,是否太草率了,太急于求成了,太缺乏调查研究了,太缺乏常识了。 这里说缺乏常识,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中华慈善总会总应该知道“慈善”的定义吧。为了准确,我们在网上查查,首先能看到的解释是: 慈善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 显然,人人都几乎理解的是, 行善最大的特征是自愿,不管是给予方还是接受方都必须自愿,而且也不与任何其他利益相要挟或者强迫,否则,那就是被慈善、摊派、侵权,更严重地说,是抢劫!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政策将完全毁灭在下一代心目中“公益事业”的形象。中小学生并非自己赚钱的群体,他们的钱财来自家长,所以 这里不是自愿行为,而是为了慈善,利用家长对孩子的爱惜进行要挟的行为 。孩子没有自行支配钱财的权利,他们进行慈善,必须来自于家长的授权,而且由于政策上,慈善纳入学生素质的评估,我不知道这句话如何理解,是否有更深奥的东西,但不管其本意如何,相信在执行中一定会演变成简单根据孩子捐献(这里应该叫交钱)的多少而评定其素质高低。其实,在孩子心里,并不能领会慈善的意义是什么,或者本来有些朦胧的理解,但被这样简单的交钱量化后,完全不懂了,他们只知道,谁的家长有钱,谁交的钱多,谁的素质就高,谁就有了更多的特权,最终的结果完全毁灭在孩子心中神圣的“公益事业”的形象,甚至连“高素质”这个概念也毁了。 慈善事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她既是经济事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调节贫富差别的平衡器。社会通过市场实现收入的第一次分配,再通过政府调节实行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在习惯与道德影响下,个人出于自愿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社会,完成不可小觑的第三次收入分配,它有助于缩小两极分化,减弱“仇富”心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请各决策部门开动脑筋,别总是在办公室拍脑瓜出台一些匪夷所思的新政。为了孩子,为了中国的未来,求你们了! 顺便说一下,在网上查询资料时发现,各个国家对慈善事业的定义还是有些许差别的,列在这里,更大家参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慈善事业: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感觉是贬义的!)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慈善基金会: 一种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由捐赠人提供财产 文字并由它自己的职员进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务于对社会有益的目的 。 《大美百科全书》 - 慈善事业: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 ,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福祉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3827 次阅读|12 个评论
推免研究生面试感受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1-9-28 17:15
今天下午,对几个所属“ 211 工程”大学的推免研究生面试,总体感觉:( 1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 2 )回答问题不得要领;( 3 )基本功不扎实,如对基本概念“岩体”、“地应力”等名词解释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科生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知识素质须大力提升。 建议取消推免研究生入学制度或大幅减少推免名额,还是以“考研”为主要录取途径,这样至少让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把学到的知识梳理一遍,把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弄明白。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948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问题与共产主义
whitesun 2009-6-26 23:58
(转自2006-12-23日自己发在教育网的博文) 今天上网首先看到的新闻是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关键字教育怪事能在搜索引擎找到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教育怪事。想到今天又是cet4,cet6的考试日子,又会有很多考生作弊通过cet4或cet6,我也曾看到考cet4作弊的学生,甚至也算抓到过,但是被发现的是及其少数的。在私下里我和学生聊,他们说班里只有一个同学没有在考前买答案而通过cet4,大部分同学考过都要借助作弊,否则通不过。说句实话,我希望所有同学都能通过考试,但是我心里很清楚,在教育扩招的前提下,在三本生源很好的情况下,在学校要求只有通过cet4才发学位证的逼迫下,作弊能有效避免吗? 说到高等教育,我一直为学生着急,一直为学校,学院不能有效的让学生学到知识心痛,自己认识到问题也没有好的途径反映给负责人并得到解决。我相信教育部的领导也知道很多,也想给教育部领导写信,写公开信反映问题,但是我没有勇气,我怕得罪人,总之,我有很多后顾之忧。目前,教育部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对于本科教学而言,我认为此规定不好: 第一,教授们带的研究生很多,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等本科生很喜欢学的知识,也不愿意和本科生打交道。 第二,在IT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计算机精英都是年轻人,而当一个人上到博士才毕业,而后又要经讲师、副教授才能到教授,想必大部分教授的年龄已经超过40岁,而这个年龄的人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没什么优势了。 第三,已经上了教授职称的人,不奋斗什么已经很好了,不学习什么也没人怀疑他的知识,事实上,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很多教授不能用好WORD,不知道很多流行软件,不会配ADSL上网,不会配IP地址,更不不懂的什么ARP攻击,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很感兴趣,很愿意知道的。 上面的几点原因已经足以说明教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是年轻的讲师、助教有机会,有能力弥补上的。因此,我希望教育部的这一规定不要对计算机生效,也希望部长们能有抽点时间真正的和占大学生比例最多的普通高校的师生进行交流,尤其是职称低,学习差的学生交流。 教育相关问题很多,在此没有必要多讲, 难道解决教育问题就没有一个好方法吗?难道是教育资金投入不够没法解决的问题吗?其实我长期观察发现,教育系统的大大小小的工作人员,按正常的办学,都很少有灰色收入,都很少人能过上好的生活,按国家规定,教授所能领到的工资不足以买的起房,开的起车,何况学校基本上不给老师报销什么,福利也很少,因此,很多大学教师在外开公司,利用学校的名气,甚至多带的研究生发家致富,没有这样实力的申请国家经费搞科研,结果这部分钱往往成了他们家的买菜钱,再没能力的只能到处代课,挣点辛苦钱。对于既没资历又没阅历,更没关系的很多年轻教师,只能是成为老教师(教授)的免费打工仔。 其实要想解决教育诸多问题,一定要教育者本身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受教育者有信心,有机会,尤其是自愿的接受教育者(教师)的指导。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认为在部分高校可以针对教师实现共产主义式管理方式,尽量给他们自由,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我给出的建议办法是: 第一,为期为3年的合同期,提供100平米的住房等一系列生活补贴,对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三年共提供科研经费分别为10万,20万,70万,100万,其他博导,院士等可以更高些。 第二,一年要约有100(教授)、120( 副教授)、150(讲师)学时的讲台教学,300个学时以上应用技术学习与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有足够的了解,和对科研才能找到具体的应用。 第三,教师进行的科学研究,必须是实际的,不能是为了科研而文章,要确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 第四,在同一学校,要用随机的办法选出参加此管理方式的候选人,不能采用考试等有可能作弊的方式确定最终人选。 以上只是一些建议,并不详细,如果有幸被某教育部部长看到的话,不妨在某些方面采用类似方式改善教育制度和教学科研管理。 最后,要说的是操作系统好,操作系统好,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我们都要学习好操作系统,用好操作系统,只有好的操作系统,才能实现计算机领域的共产主义社会。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研究生,你看重的是什么?
cuishuwang 2009-3-6 22:25
很多准备考我研究生的学生问我,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当然我喜欢素质高的学生。但是如何来评判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呢?现在在手上的资料只有考研成绩。而我一般都不太关注。成绩高,有一定的素质含量,但是他不是科研的全部,也许你习惯了用成绩去衡量他时,恰恰埋没了他自主研究的天赋。只要仔细看看我们考题和我们的阅卷过程你就知道,为什么往往有突破成就的科研思路不是由他们给出的。 但是学生的创造性没有深入接触是看不出来。那我怎么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呢?
个人分类: 随感|3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