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森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汞(Hg)的富集规律
热度 1 zhpd55 2011-4-21 09:47
据《环境科技》(Environ. Sci. Technol.)网站2011年4月7日公布的美国9所大学与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以及沙漠研究所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的研究结果,对横跨美国大陆的14个森林土壤中的Hg含量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北部森林土壤中含Hg量竟然达到南部的森林土壤中含Hg量的16倍( Environ. Sci. Technol., DOI: 10.1021/es104384m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透露,每年进入大气层的汞在5000 t到8000 t之间。而自然的来源如火山喷发等仅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大多数是来源于工业生产,特别是燃煤发电厂。排向大气层的汞有些会迁入森林,因为森林中的树木、落叶层以及土壤均会吸收汞。因此森林已经成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富集着排向大气层的汞元素。正是因为如此,科学家怀疑在全球范围内,森林对大气层汞的富集可达数十万吨,但是研究人员对其汞的地理分布知之甚少,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变暖,是否会导致汞的循环加快,使更多的汞进入到大气层。科学家们希望了解汞的迁移规律,因为它完全可能从大气中或从森林土壤层进入水体,最终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沙漠研究所的 Daniel Obrist 领导的研究小组对横跨美国大陆的14个森林,每个森林中收集12个土样,在实验室里,采用冻干、粉碎后分析其样品中的汞和碳含量。研究人员发现,总的来说,高纬度森林土壤中汞含量较低纬度的更高一些。例如,来自美国缅因州Howland森林土壤中汞平均浓度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Gainesville, Fla.)森林土壤中汞含量的17倍。根据这种分析结果研究人员认为,低纬度由于日光照射充足,导致其更多的汞蒸发,这可能会导致其在土壤中滞留期缩短,而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甚至有些地区气候终年严寒,被吸附而富集的金属汞不易挥发,导致汞含量高也是在预料之中。关于汞与碳含量的关系,科学家发现碳含量越高,则汞浓度也较高,这可能因为汞常与有机分子结合,所以说高碳水平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美国北部森林土壤含有更多的汞。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系博士后Sue Natali认为,在凉爽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这可能使汞积累在土壤中,但是气候变化完全有可能扰乱这种格局。不断上升的气温可能会使有机物分解率加速、使汞逸出逃到大气中,并且最终将可能造成水体污染。这个过程是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过程,因为北纬地区气候变暖速度要快于世界其他地方。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继续深入研究,他们也承认他们拥有的实验数据非常有限。 更详细的信息请浏览: Mercury Distribution Across 14 U.S. Forests. Part I: Spatial Patterns of Concentrations in Biomass, Litter, and Soil s
个人分类: 新观察|4726 次阅读|2 个评论
母亲、我与孤独
热度 4 fengzhigu123 2011-3-22 12:57
   母亲生下我,犹如生下一株孤独   孤独尝试长大,我也悄然长大   长大的我像一颗茂盛的中空的竹         母亲怀抱着我,抱着她的儿子   我怀抱着母亲,深深抱着森林   母亲抱着自己,心中想着儿子   我抱着我自己,心中落满孤独           母亲让我住在她孤独背后的热情里   我却只在孤独时记起母亲   想要把她收藏,默温心中   心中早已满是竹子的空    空处笛声哽咽,孤独之草蔓生
个人分类: 诗流成河|274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决策树模型组合之随机森林与GBDT
frost 2011-3-22 08:46
博主按:我是在 CVChina 上看到这篇文章的,以下是 cvchina 上的原文: 前言: 决策树这种算法有着很多良好的特性,比如说训练时间复杂度较低,预测的过程比较快速,模型容易展示(容易将得到的决策树做成图片展示出来)等。但是同时, 单决策树又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说容易over-fitting,虽然有一些方法,如剪枝可以减少这种情况,但是还是不够的。 模型组合(比如说有Boosting,Bagging等)与决策树相关的算法比较多,这些算法最终的结果是生成N(可能会有几百棵以上)棵树,这样可以大 大的减少单决策树带来的毛病,有点类似于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的做法,虽然这几百棵决策树中的每一棵都很简单(相对于C4.5这种单决策树来说),但 是他们组合起来确是很强大。 在最近几年的paper上,如iccv这种重量级的会议, iccv 09 年 的里面有不少的文章都是与Boosting与随机森林相关的。模型组合+决策树相关的算法有两种比较基本的形式 – 随机森林与GBDT((Gradient Boost Decision Tree),其他的比较新的模型组合+决策树的算法都是来自这两种算法的延伸。本文主要侧重于GBDT,对于随机森林只是大概提提,因为它相对比较简单。 在看本文之前,建议先看看 机器学习与数学(3) 与其中引用的论文,本文中的GBDT主要基于此,而随机森林相对比较独立。 基础内容: 这里只是准备简单谈谈基础的内容,主要参考一下别人的文章,对于随机森林与GBDT,有两个地方比较重要,首先是information gain,其次是决策树。这里特别推荐Andrew Moore大牛的 Decision Trees Tutorial ,与 Information Gain Tutorial 。Moore的 Data Mining Tutorial系列 非常赞,看懂了上面说的两个内容之后的文章才能继续读下去。 决策树实际上是将空间用超平面进行划分的一种方法,每次分割的时候,都将 当前的 空间一分为二,比如说下面的决策树: 就是将空间划分成下面的样子: 这样使得 每一个叶子节点都是在空间中的一个不相交的区域 ,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根据输入样本每一维feature的值,一步一步往下,最后使得样本落入N个区域中的一个(假设有N个叶子节点)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随机森林是一个最近比较火的算法,它有很多的优点: 在数据集上表现良好 在当前的很多数据集上,相对其他算法有着很大的优势 它能够处理很高维度(feature很多)的数据,并且不用做特征选择 在训练完后,它能够给出哪些feature比较重要 在创建随机森林的时候,对generlization error使用的是无偏估计 训练速度快 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检测到feature间的互相影响 容易做成并行化方法 实现比较简单 随机森林顾名思义,是用随机的方式建立一个森林,森林里面有很多的决策树组成,随机森林的每一棵决策树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在得到森林之后,当有一个新的输 入样本进入的时候,就让森林中的每一棵决策树分别进行一下判断,看看这个样本应该属于哪一类(对于分类算法),然后看看哪一类被选择最多,就预测这个样本 为那一类。 在建立每一棵决策树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 采样与完全分裂。首先是两个随机采样的过程,random forest对输入的数据要进行行、列的采样。对于行采样,采用有放回的方式,也就是在采样得到的样本集合中,可能有重复的样本。假设输入样本为N个,那 么采样的样本也为N个。这样使得在训练的时候,每一棵树的输入样本都不是全部的样本,使得相对不容易出现over-fitting。然后进行列采样,从M 个feature中,选择m个(m M)。之后就是对采样之后的数据使用完全分裂的方式建立出决策树,这样决策树的某一个叶子节点要么是无法继续分裂的,要么里面的所有样本的都是指向的同一 个分类。一般很多的决策树算法都一个重要的步骤 – 剪枝,但是这里不这样干,由于之前的两个随机采样的过程保证了随机性,所以就算不剪枝,也不会出现over-fitting。 按这种算法得到的随机森林中的每一棵都是很弱的,但是大家组合起来就很厉害了。我觉得可以这样比喻随机森林算法:每一棵决策树就是一个精通于某一个窄领域 的专家(因为我们从M个feature中选择m让每一棵决策树进行学习),这样在随机森林中就有了很多个精通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一个新的问题(新的输入数 据),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最终由各个专家,投票得到结果。 随机森林的过程请参考 Mahout的random forest 。这个页面上写的比较清楚了,其中可能不明白的就是Information Gain,可以看看之前推荐过的Moore的页面。 Gradient Boost Decision Tree: GBDT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算法,可以用来做分类、回归。在很多的数据上都有不错的效果。GBDT这个算法还有一些其他的名字,比如说MART(Multiple Additive Regression Tree),GBRT(Gradient Boost Regression Tree),Tree Net等,其实它们都是一个东西(参考自 wikipedia – Gradient Boosting ),发明者是Friedman Gradient Boost其实是一个框架,里面可以套入很多不同的算法,可以参考一下机器学习与数学(3)中的讲解。Boost是”提升”的意思,一般Boosting算法都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每一次新的训练都是为了改进上一次的结果。 原始的Boost算法是在算法开始的时候,为每一个样本赋上一个权重值,初始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重要的。在每一步训练中得到的模型,会使得数据点的估计 有对有错,我们就在每一步结束后,增加分错的点的权重,减少分对的点的权重,这样使得某些点如果老是被分错,那么就会被“严重关注”,也就被赋上一个很高 的权重。然后等进行了N次迭代(由用户指定),将会得到N个简单的分类器(basic learner),然后我们将它们组合起来(比如说可以对它们进行加权、或者让它们进行投票等),得到一个最终的模型。 而Gradient Boost与传统的Boost的区别是,每一次的计算是为了减少上一次的残差(residual),而为了消除残差,我们可以在 残差减少的梯度(Gradient)方向 上建立一个新的模型。所以说,在Gradient Boost中,每个新的模型的简历是为了使得之前模型的残差往梯度方向减少,与传统Boost对正确、错误的样本进行加权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分类问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叫做Multi-Class Logistic,也就是多分类的Logistic问题,它适用于那些类别数2的问题,并且在分类结果中,样本x不是一定只属于某一个类可以得到 样本x分别属于多个类的概率(也可以说样本x的估计y符合某一个几何分布),这实际上是属于Generalized Linear Model中讨论的内容,这里就先不谈了,以后有机会再用一个专门的章节去做吧。这里就用一个结论: 如果一个分类问题符合几何分布,那么就可以用Logistic变换来进行之后的运算 。 假设对于一个样本x,它可能属于K个分类,其估计值分别为F1(x)…FK(x), Logistic变换如下 ,logistic变换是一个平滑且将数据规范化(使得向量的长度为1)的过程,结果为属于类别k的概率pk(x), 对于Logistic变换后的结果,损失函数为: 其中,yk为输入的样本数据的估计值,当一个样本x属于类别k时,yk = 1,否则yk = 0。 将Logistic变换的式子带入损失函数,并且对其求导,可以得到 损失函数的梯度 : 上面说的比较抽象,下面举个例子: 假设输入数据x可能属于5个分类(分别为1,2,3,4,5),训练数据中,x属于类别3,则y = (0, 0, 1, 0, 0),假设模型估计得到的F(x) = (0, 0.3, 0.6, 0, 0),则经过Logistic变换后的数据p(x) = (0.16,0.21,0.29,0.16,0.16),y – p得到梯度g:(-0.16, -0.21, 0.71, -0.16, -0.16)。观察这里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结论: 假设gk为样本当某一维(某一个分类)上的梯度: gk0时,越大表示其在这一维上的概率p(x)越应该提高,比如说上面的第三维的概率为0.29,就应该提高,属于 应该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越小表示这个估计越“准确” gk0时,越小,负得越多表示在这一维上的概率应该降低,比如说第二维0.21就应该得到降低。属于 应该朝着“错误的反方向”前进 越大,负得越少表示这个估计越“不错误 ” 总的来说, 对于一个样本,最理想的梯度是越接近0的梯度 。所以,我们要能够让函数的估计值能够使得梯度往反方向移动(0的维度上,往负方向移动,0的维度上,往正方向移动)最终使得梯度尽量=0),并且 该算法在会严重关注那些梯度比较大的样本,跟Boost的意思类似 。 得到梯度之后,就是如何让梯度减少了。这里是用的一个 迭代+决策树 的方法,当初始化的时候,随便给出一个估计函数F(x)(可以让F(x)是一个随机的值,也可以让F(x)=0),然后之后每迭代一步就根据当前每一个样本的梯度的情况,建立一棵决策树。就让函数往梯度的反方向前进,最终使得迭代N步后,梯度越小。 这里建立的决策树和普通的决策树不太一样,首先,这个决策树是一个叶子节点数J固定的,当生成了J个节点后,就不再生成新的节点了。 算法的流程如下:(参考自treeBoost论文) 0. 表示给定一个初始值 1. 表示建立M棵决策树(迭代M次) 2. 表示对函数估计值F(x)进行Logistic变换 3. 表示对于K个分类进行下面的操作(其实这个for循环也可以理解为向量的操作,每一个样本点xi都对应了K种可能的分类yi,所以yi, F(xi), p(xi)都是一个K维的向量,这样或许容易理解一点) 4. 表示求得残差减少的梯度方向 5. 表示根据每一个样本点x,与其残差减少的梯度方向,得到一棵由J个叶子节点组成的决策树 6. 为当决策树建立完成后,通过这个公式,可以得到每一个叶子节点的增益(这个增益在预测的时候用的) 每个增益的组成其实也是一个K维的向量,表示如果在决策树预测的过程中,如果某一个样本点掉入了这个叶子节点,则其对应的K个分类的值是多少。比如 说,GBDT得到了三棵决策树,一个样本点在预测的时候,也会掉入3个叶子节点上,其增益分别为(假设为3分类的问题): (0.5, 0.8, 0.1), (0.2, 0.6, 0.3), (0.4, 0.3, 0.3),那么这样最终得到的分类为第二个,因为选择分类2的决策树是最多的。 7. 的意思为,将当前得到的决策树与之前的那些决策树合并起来,作为新的一个模型(跟6中所举的例子差不多) GBDT的算法大概就讲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弥补一下上一篇文章中没有说清楚的部分:) 实现: 看明白了算法,就需要去实现一下,或者看看别人实现的代码,这里推荐一下wikipedia中的gradient boosting页面,下面就有一些开源软件中的一些实现,比如说下面这个: http://elf-project.sourceforge.net/ 参考资料: 除了文章中的引用的内容(已经给出了链接)外,主要还是参考Friedman大牛的文章:Greedy function approximation : A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本文由LeftNotEasy发布于 http://leftnoteasy.cnblogs.com , 本文可以被全部的转载或者部分使用,但请注明出处,如果有问题,请联系 wheeleast@gmail.com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6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猴子为啥不能进化成人
热度 2 sheep021 2011-3-15 13:55
都说人是由猿猴进化的吗,那为什么现在的猴子不能进化成人呢? 因为它们已经机会了。 假设有一只猴子由于基因变异,开始了直立行走,会是什么后果: 1.猴群的反应 哪里来的异种,群起而攻之,直至咬死为止。 2 人类的反应 万一这只猴子很幸运,逃过了同类的追杀,走出森林,希望与人类为伍。 人类一看,哎呀呀,这只猴子成精了啊,一棍子打死。 所以,现在的猴子已经没有独立行走的机会了。但有一种情况除外,耍猴的,会让他的猴子故意直立行走几步给大家看,以示炫耀。但是,如果他那只猴子真的会直立行走的话,估计小命也难保。 俺怀疑这里是不是有一个潜规则:坚决不允许猴子进化成人。
个人分类: 地震预测|166 次阅读|2 个评论
Riverhead 22公里森林越野行 - 艰苦的行军
热度 1 harveyho 2011-2-5 18:27
Riverhead 22公里森林越野行 - 艰苦的行军
四个素不相识的人组成了一个团队,参加4月在Taupo举办的100公里慈善行。四个人里,有两个来自葡萄园,一个刚大学毕业(室内设计),一个生物工程研究人员。团队名字叫'Strangers in the Night'。这个周末是第一次模拟训练,在Riverhead森林越野. 四个人里只有我有空参加。是一次很好的练兵,体会一下越野的滋味。这是营地。 有的队连续两天拉练,已安营扎寨: 注册点: Oxfam的人介绍路途特征,Oxfam的宗旨: 下午分三批出发,3:30, 4:30, 5:30, 看各个队期望有多长时间夜间行军而定。我一个人当然不想夜间行(后来才知这是个多么正确的决定!)3:32分出发。 先大路爬坡,这种路属于最好走的。 一边10公里跑,另一边32,22公里越野,不要走错: 伐木与成木: 这是艰苦行军前的最好风景:在山顶一览众山小。 马上转入真正的森林道路。 原来我们行走的trail也是山地自行车(MB)的trail,而MB上午刚举办过比赛,虽然天没下雨(谢天谢地),有些路段也非常泥泞。 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苦不堪言。我就一脚踩入泥水,滑倒,看我的手,及右下的一点血迹: 甚至没办法通过,有地方一定要淌水。还有个水塘,也是完全把路阻断。注意:我们是第一批行军,还有很多人是在夜间通过这些路段,全靠头灯! 大概有2/3的路在森林里,参天大树: 在森林转苦了,忽然看到: 真美啊: 视野开阔,这些路也很享受: 饮水也是问题。只带了600ML水,对水站不熟,不知有无供应,什么时候供应,所以省着喝。行走了两个小时已经dehydrated,才第一次喝水。还想如何把剩下的水留到6:30喝。下午天热,正是口干舌燥,撑不住时,看到: 觉得工作人员像天使一样:) 水太重要了! 她告诉已经走了12公里,用了两个小时二十分钟: 后半段虽然也有难过的路段,但泥泞路少了,这就好。这是后半段最美的风景: 跟另一组团队共同走了好几公里: 4个小时45分钟后终于到达营地,天已暗。谢天谢地没有在黑夜行军,但Oxfam就必须这样了。 走完后我的鞋袜: Course Description: With milling going on in some parts close to the base we’ll take you all the way up Barlow Road to start with (sorry about that, but don’t worry 95% of the trails are still there, and they are looking great!). Once you have made the trek up Barlow road, you’ll go left on to Trig Road for a minute or two before jumping into a cool little track off Trig Road. For the next 4km’s from this point you will generally be heading down! And we guarantee you will love this section of fast hard packed trails linked by very short gravel sections. You will then have a short climb before getting to you first drinks station. A really nice native section follows, you will enjoy this! And from there you can really get into your work on the flat trail’s and roads that follow for the next few km. Once off Campbell Road the ‘out the back loop’ is a wicked combination long downhill’s, a couple of short sharp uphill’s, and some magic view’s!! Once you pass your third drinks station, it’s a nice and flat last km or two back to base!
个人分类: 健身|3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学生课堂作文:森林运动会
sheep021 2010-11-6 09:48
森林运动会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每年春天森林里都会举行一场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 运动会的项目有溜旱冰、爬山、跳远等等。经过层层 PK ,最后一个项目来到了选手的眼前。是跳跳 1000 米 的穿森林比赛项目。小选手有小兔、袋鼠和狐狸。比赛开始了,只听拉拉队员大喊:嘿嘿!加油!嘿嘿!加油。。。。。。袋鼠飞快地跳哇,跳哇 三百米,二百米,一百米。快要到终点了,袋鼠想:即使我睡一觉也会赢得比赛的,还是睡一觉吧!谁知,小兔子超过了它,赢得了比赛。 袋鼠太骄傲了,这是自大的表现,在我们生活中也如此,有时打败自己的正是自己的骄傲。
个人分类: 家有千金|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增加森林和木材碳储量的策略
lianas 2010-5-15 08:33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Carbon Stored in Forests and Wood "Several strategies for offsetting carbon emissions have been proposed or are currently being implemented in the U.S.," says Mike Rya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and lead author of the paper. "Some of the important tradeoffs are worth mentioning because many people have viewed forests as a simple and uncomplicated partial solution to reducing CO2 in the atmosphere, and they are not." Mike Ryan and colleagues discuss eight strategies being used or proposed in the U.S., and the risks, uncertainties and tradeoffs of each. These include avoiding deforestation, afforestation (planting or replanting forests), decreasing harvests, increasing the growth rate of existing forests, using biomass energy from forest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using wood products in place of concrete or steel for building materials, implementing urban forestry and using fuel management to reduce fire threats. The tradeoffs of these strategies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accordingly. By reducing harvests, avoiding deforestation or afforestation, for example, we coul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forest carbon in the U.S. But the demand for forest products would still remain, so tree harvesting or other current land use may move to other areas, canceling out the carbon benefit to the atmosphere of the changes in the U.S. "The numbers are daunting because our fossil fuel use is so large," says Ryan. "Take increasing the use of wood for biomass energy: In order to offset just 10 percent of our fossil fuel use, we would need to harvest all of the annual forest production of U.S. forests. This practice also would lower the long term effects of carbon stored in forests." "To offset another 10 percent of our fossil fuel use with tree planting would require planting trees on one-third of our agricultural land," says co-author Robert B. Jackson from Duke University. These strategies are not yet cost effective and would require a price on carbon, regulation or incentives to succeed, say the authors. Another risk in relying on forests to lower atmospheric CO2 is that climate change may reduce carbon stored in forests by increasing fires, storms and insect outbreaks. "So, we need to make sure we focus on retaining the forests we have by making sure we get tree regeneration after these disturbances," says Ryan. The authors review these methods, and the cycle of forest growth, death and regeneration, and the use of wood removed from forests and how it ties into measuring carbon pools and flows. They also analyze the processes of measuring forest carbon and the science behind mechanisms proposed for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carbon stored in forests. "This topic could not be more relevant," says Jill Baron, Editor-in-Chief of Issues in Ecology. "The need for biological carbon storage is ever apparent, but the methods for making the most of our forest stores while not reducing other important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re still underexplored. This paper, like future Issues in Ecology, provides a synthesis of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topic. It should be on the desk of anyone interested in how to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ertainly anyone assigned with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forest carbon storage." "A Synthesis of the Science on Forests and Carbon in U.S. Forests" is published in the spring 2010 edition of Issues in Ecology, a pub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reporting the consensus on a specific issue from a panel of experts. This report, along with past and future issues, i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esa.org/science_resources/issues.php.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学图书推介(5)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lianas 2010-5-3 14:28
题目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Hawai'i as a Model System 作者 Peter M. Vitousek 获奖 Winner of the 2005 Marsh Ecology Book of the Year Award, British Ecological Society 出版信息 Paper | 2004 | $52.00 / 35.95 232 pp. | 6 x 9 | 10 halftones. 84 line illus. 18 tables. 介绍 The availability or lack of nutrients shapes ecosystems in fundamental ways. From forest productivity to soil fertility, from the diversity of animals to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are the bas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ecosystem ecology. In this book, Peter Vitousek builds on over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in Hawai'i to evaluate the controls and consequences of variation in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limitation. Integrating research from geochemistry, pedology, atmospheric chemistry, ecophysiology, and ecology, Vitousek address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How do the cycles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teract? How do biological processes operating in minutes or hours interact with geochemical processes operating over millions of years? How does biological diversity interact with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in ecosystems? The Hawaiian Islands provide the author with an excellent model system for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as he integrates across levels of biological organization. He evaluat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plant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within ecosystems, and nutrient input-output budgets of ecosystems. This book makes use of the Hawaiian ecosystem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that shape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in ecosystems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ll ecologist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Reviews: work began b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ve controls over nutrient limitation after forest disturbance. In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 Vitousek explores this theme on a grand canvas, basing it on his own work and that of a small army of students and collaborators. . . . This book will reward reading and re-reading, and is an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o biogeochemical ecology for those coming from other fields of science.--David Schimel, Nature 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aspects of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 is the scope of the material it cover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material is integrated to provide a truly ecosystem-level overview, that is itself placed neatly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 . . he book provides a wide-ranging and authoritative coverage of a crucial topic.--Graeme Hastwell, Austral Ecology Peter Vitousek's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biogeochemistry. . . . excellent book. . . . Nutrient Cycling and Limitation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students and scientists interested in terrestrial biogeochemistry. It is a model of good science writing and a crisp and clear introduction to some of the big ideas that intrigue ecosystem ecologists.--Jerry Melillo, Bioscience Endorsement: Peter Vitousek is tied closely to the 'aina--the land--of Hawaii, both by birth and by the successful scientific career he has nurtur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His personal, and sometimes passionate, presentation sweeps across habitats, across phyla and across disciplines. It is an authoritative account of his research and his vision.--David M. Karl, University of Hawaii 图书内容 TABLE OF CONTENTS: List of Tables xi List of Figures xiii Preface xix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 Chapter Two: The Hawaiian Islands as a Model Ecosystem 6 Model Systems 6 Microcosms and Well-studied Systems 8 A Brief Natural History 9 The Formation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9 Determinants of Climate 15 Isolation 19 Evolution, Conservation, and Culture 20 Evolution and Speciation 20 Conservation Biology 22 Cultural Evolution 22 Chapter Three: Gradient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Gradients in Ecosystems 24 The State Factor Framework 24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as Model Systems 26 Temperature 27 Precipitation 29 The Mauna Loa Matrix 30 A Substrate Age Gradient across the Hawaiian Islands 31 Age Control 35 Climate History 35 Basic Features of the Gradient 39 Chapter Four: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Long-term Ecosystem Development 42 A Theory for Nutrient Dynamics during Ecosystem Development 42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n the Substrate Age Gradient 45 Soil P Pools 45 C and N Pools 45 Available Nutrients 46 Foliar Nutrients 49 Forest Productivity 51 Efficiencies of Resource Use 53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generation 59 S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66 Plant-Soil-Microbial Feedbacks 66 Chapter Fiv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Nutrient Limit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Nutrient Cycling 70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s 71 Nutrient Limitation 74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Plant-Soil-Microbial Feedback 78 Tissu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78 Productivity 78 Resource Efficiencies 79 Decomposition 84 Nutrient Regeneration 87 Controls of Plant-Soil-Microbial Feedback 87 Chapter Six: Nutrient Inputs to Hawaiian Ecosystems: Pathways, Rates, and Controls 92 Inputs of Elements 92 Weathering 93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93 Approaches 94 Element Inputs via Weathering 97 Atmospheric Inputs 98 Background 98 Deposition Measurements 100 Inputs of Water 101 Nitrogen Inputs 101 Influence of an Active Volcano 102 Inputs of Other Elements 103 Long-Distance Dust Transport 105 Background 105 Methods 105 Element Inputs 106 The Fate of Dust 107 Biological N Fixation 109 Background 109 Approach 109 Rates of Fixation 110 Other Inputs 110 Combined Inputs by All Known Pathways 111 Strontium Isotopes: A Direct Test of Input Pathways 112 Chloride and Sulfate 114 Mobile Cations 114 Silicon and Aluminum 116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117 Chapter Seven: Nutrient Outputs: Pathways, Controls, and Input-Output Budgets 121 Output Pathways 122 Leaching 122 N-Containing Trace Gases 124 Erosion 126 Other Pathways of Loss 126 Rates and Controls of N and P Losses 128 Input-Output Budgets 133 Budget Calculations 134 Using These Element Budgets 142 Chapter Eight: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143 Interactions of Time Scales 143 An Exploratory Model 143 Supply versus Demand 144 Plant-Soil-Microbial Feedbacks 146 Sources and Sinks 148 Inputs and Outputs 150 Interactions across Scales 152 The Regulation of Nutrient Inputs and Outputs 154 Demand-Independent Pathways of Element Loss 155 Implications of Demand-Independent Nutrient Losses 159 Stoichiometry and Flexibility 160 Within-System Element Cycling 162 Inputs and Outputs 169 Biological N Fixation 173 Differences in Populations, Species, and Diversity 177 Bi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177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184 Three Final Points 188 References 191 Index 21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森林健康干扰与森林健康促进
zhguoqin 2010-4-21 15:13
点击下载全文: 森林健康干扰与森林健康促进 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 干扰与森林健康促进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246300 ) 摘要:本文论述了森林健康干扰源和森林干扰对森林的影响,提出了森林健康促进措施:营林措施为基础,使用快速恢复健康措施促进森林健康,采取生态调控措施,加强林火管理和公众生态意识教育,节约使用森林资源,维护森林健康。 关键词:森林,健康,干扰,促进 点击下载全文: 森林健康干扰与森林健康促进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2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
peinancai 2010-4-12 17:49
第三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于 2009 年 11 月 19-21 日在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来自海峡两岸 16 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 55 名学者与会,其中台湾方面的代表 11 人。共同探讨海峡两岸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的相关科学问题,会议取得了预期成果。 裴男才及导师葛学军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Barcode and community phylogeny of a subtropical forest plot
个人分类: 前沿会议|3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如何思考?说说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二)
liwei999 2010-4-5 17:33
如何思考?说说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二)。 (5200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pril 03, 2010 10:54PM 西南干旱,众人关心。大凡出现这类异常现象,人们总是有各类说法。从甲骨文的时代到今天都是如此。是老天爷的报应的说法属于一个间接的人祸的说法了。 镜某以为这种非常时刻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比如说地震、比如说南方下雪,这些事情大约不好说是人祸。发大水的事儿也许就有人要说是森林砍伐的人祸了。今天事儿变成了干旱,认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的声音就更大了些。显然这些都不是什么理性的思考。当然也算不上野性的思考。如果硬要分类的话,可以认为是个替罪羊的思考方式。 替罪羊思考方式的一个代表就是铿锵三人行的节目了。这要感谢张老师的文章和转载( , )。往妓女身上泼脏水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汪永晨女士的说法虽然有些过激,但也有些道理。在此不妨分析一下貌似理性文章中的漏洞,谈谈如何思考的话题。 这篇的题目叫《从树木是抽水机说起》( ),从某一个观点上看属于比较理性的文章。但是由于作者的见识少了一些,对稍微复杂的事态就不能把握了。如果分类的话,这也是属于不知道如何思考一类、是第二类的胡思乱想了。这段文字应该是相当犀利了,如果不是镜某修炼有方简直就要被压倒了。 引用: 鉴于森林具有截留降水,储藏水分,调节径流,削减洪峰等作用,曾有人把森林比喻为天然水库。另一方面,也有人把树木比作抽水机,这是问题的另一面。树木要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当然要消耗水分。在同样的时间内,单位面积的森林要比同样面积的裸地或草本植被消耗更多的水。 地球上的植被之所以有森林,草原和荒漠之分,水分是决定因素。即在水和森林的关系上是水决定森林的存在而不是森林决定降水的多少。 这应该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但也确实曾有人指望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造林来增加降水或增加径流。 这句看上去貌似很有些道理的文字错在哪里了呢? 显然,这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仅仅是描述(承认)了今天的降水空间分布。而谁决定谁的问题是要说明在时间轴的排列顺序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尤其是加入了人类活动的因素之后。空间-时间,差着行市呢!不知道作者是否是意识到这个思维层上的飞跃,添加了最后的但是那一句话。镜某推测那仅仅是个承认事实的表现吧。 这段文字没有大误,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有些见识。 引用: 天然林总是生长在降水量大于,至少是等于森林消耗量的地方。水少的地方长不了天然林。在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可以在降水不足以维持森林的草原带甚至荒漠带造林成功。但这种森林需要靠持续的人工灌溉。如果没有了灌溉水而降水量又不能满足森林生长的需要,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局部地方,树木还可以靠消耗地下水的补充而生存一个时期,例如几年甚至几十年,但肯定不能持久存在。当地下水位降低到树木根系再也不能到达时,树木就要开始衰亡。这在我国已经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 汪永晨一派的观点应该说是个生态学的主流见解。这个说法用在今天说明大旱显然是煽情,但是所述的机理是成立的。相比之下,转载科普文章的张老师文章里,由于过多的感情因素的干扰,犯了若干致命性的思考错误。这一点需要张老师能够认真学习党的文献,与时俱进。什么叫做与时俱进呢?就是昨天是正确的,到了今天就很可能是错误的了。昨天引进桉树以为是不错,昨天用DDT也以为是不错。但是风向变了,以为不错的事情就变成了以为是错误的事情了。 引用: 张老师说: 根据国家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不管在那里栽种什么种类的树木,都将是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 这就是感情用事、停止思考、与学术为敌的典型事例了。依照生态学的说法,应该有个合适的树种(群)适应各种不同的地区。 作物是人工栽培的东西,需要有人力物力的投入获得商品。并不存在着什么现在完全都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了的说法。 生长得快,对其它植物有排他性的影响是桉树的特点。这个事实是张老师不能够否认的。 引用: 张老师说: 桉树的生长速度确实比较快一些,吸收土地中的养料和水分也相对多一些。不过,桉树成长的速度快,恰恰说明它比其它树种能具有更强的固碳能力。我们植树造林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桉树的生长速度比别的树种快一倍,那么种植一亩桉树就相当于栽种两亩的普通树种。因此,种植桉树绝对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碳汇、利国利民、并有利于全世界的最佳选择。 以及 引用: 张老师说: 至于汪愚人的种了桉树以后,其他的植物都没有了,现在甚至海南,我前两天采访一个科学家,他告诉我,海南现在没有鸟了更是她经典的愚人杰作。不管她采访的科学家是真是假,其实揭开这种愚人说法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只要追问一下,在桉树自然生长的新西兰,是不是现在全国只有桉树这一种树?是不是新西兰根本就没有鸟了?就全都明白了。如果新西兰没出现这种情况,即使中国的海南真的没有鸟了,也绝不可能就是种桉树造成的。 两段里有些逻辑上混淆。森林生态与鸟类生存的相关已经有无数个调查证实了。海南的鸟很有可能不适应桉树的生态。 巨大的漏洞在这一段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停止思考了的证明。 引用: 张老师说: 桉树不是抽水机,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松树需要消耗1000升水,相思、黄檀、香蕉、咖啡需要800升以上,而桉树只需要510升。可见,桉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 每合成1公斤生物量(干重)是个示强性的量,用这个量的大小并不能说明桉树不是抽水机的命题。总不能说因为油比水的密度小, 所以一桶油就要比一瓶水要轻吧? 生态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比如桃子、苹果树本身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抑制自己的种子在自己的树底下发芽生长,因为这样作不利于母树自己的生存。将种子包在好吃的果实里,让猴子们拿走吃了,种子到别的地方发芽也是个响应的策略。这些仅仅是生态学中搞清楚了的一小部分,恐怕张老师们连这些常识都不知道,就来开牙了。 要理性对待持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因为那里很可能有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可惜,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做不到的人不少。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脑子还比较柔软的中学生一代。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3120,63123#msg-63123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霞客行:铜铃壶穴百丈漈(温州文成刘基故里)
kingstar 2010-2-28 17:47
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西部,距县城49公里,距温州市区130公里,因境内有一巨崖形似铜铃而得名。是集山水观光、森林探险、休闲度假、健身康复、科研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40872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0100亩,森林覆盖率达98.1%。境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植物类就有20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银钟花、莲香树、鹅掌楸等30多种;动物类有17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短尾猴、黄腹角雉、穿山甲等20多种。公园由铜铃山峡景区、小瑶池景区、铜铃寨景区、原始丛林景区、胜川桃溪景区五大景区组成,以林茂、谷幽、穴奇、湖秀为特色,其中壶穴奇观最为著名,享有华夏一绝的美誉。 所谓壶穴,潭如壶穴、如酒埕。瀑瀑相连、潭潭相注,俗称18埕。尽管养在深宫人未识,然名媛初现,惊艳不已 这分明和梅雨潭的绿是师出同门的。 静静流淌的水啊,清幽清,要不是寒冬,我已然是其中畅游的一尾小鱼 高高崖壁上的樱花悄然开放,竟然山中春来早,始信贵客进山来! 昨晚的一场大雪,让长满青苔的山石平添几多秀色。 虎口瀑下,是一圆形深潭,深潭口小中大。潭水碧绿,深不见底。潭外立着一块十余米高、数米宽的石屏;潭旁近百米高的岩壁,长满古藤古树,堪称一绝。 护林屋:这个对于生于七十年代初的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铜铃峡洪水急流啊,你千万年的旋转才冲刷成现在的模样。 经考证此为山樱花,蔷薇科,落叶乔木是也。皮日休诗句婀娜拔香拂酒壶......惟有春风独自扶说的就是她! 壶穴潭外右旁悬崖峭壁有一石洞,口高3米,深难测。据传此洞由宋代采银者开凿,附近仍遗存有石磨盘、踏碓、捣臼、洗银石槽。 都是冲出来的,旋转着冲,大自然的马桶,不好意思。 宝贝疙瘩,疙瘩宝贝 走这么近了,能说出这是什么岩石吗? 强烈建议给科学老师增设综合野外实习基地。。。 酒坛?酒潭! 瀑瀑相连,惊喜也是,在大自然的瑰丽里,再广角的镜头也无法纳入自己的惊喜! 所以,就重复一次! 峰回路转,石挡流湍宛如灵感总出其不意,所以惊叹连连! 又经考证,前方乃山茶花。 果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揭晓:流纹岩! 貌似小九寨 多亏了偏振镜,消除了水面反光,越发的清新自然,越发的成为一条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浙南山区果然偏温和啊,温州,温州,名不虚传。 再回首 在这里住了2天。 度假村旁咫尺之遥的小瑶池景区 拾阶而上,小心路滑 此处海拔1100米,境内有一碧池,传说为王母娘娘浴池,故名瑶池。 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啊,北国之春已来临 哥砍的不是树,是寂寞。 乱砍滥伐?人家这里是林场好不好! 从瑶池徒步上山百余米,便到观日台。 清晨,可观旭日从群山叠嶂间冉冉升起;傍晚,能见夕阳在密林深处缓缓西沉。春看百花争艳,夏观茫茫云雾,秋望晴空明月,冬眺林海雪原。 朝南和朝北的差异(我说的不是朝鲜和韩国) 天太冷,相机电池报警,赶紧取下在胸口捂热,紧要关头的紧急措施。以下照片均为老婆拍摄,备注。 水未滴下就冻住了。 好,电池又恢复了些体力。。。但却下山了。 热气从土壤中冒出就冻住,冰柱就像长出来似的。 冰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第二天,前往百丈漈 百丈漈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境内的瀑布群,处洞宫山脉,周围是海拔800米的高山平原,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故里。它是阶梯形瀑布,分为三漈,自古有头漈百丈高,二漈百丈深,三漈百丈宽的说法。   一漈百丈高。 深高207米,宽30余米素有天下第一瀑之称。三面绝壁如削,仰观绝壁直插云天:俯瞰壑底,如见地狱,惊心动魄。古人观渡,有浪滚银河千壑外,被翻赤壁万山巅。夏日云散漫天雪,冬季雷轰入地泉。的诗句(刘基孙刘貂《重游百丈漈观瀑》)。后拦坝蓄水发电,漈存流失;分引水成爆,胜景重现。近一深有一单拱石桥,名临漈桥。过桥有一亭,名观瀑亭,六柱六角。 仙人峰,貌似阿凡达! 不经历汗水(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二漈百丈深。瀑高65米,比黄果树瀑布(64米)高。瀑分上下水,当中折处有一个高27米,深8米,长50米的岩廊。岩廊西侧,是600多平方米的石坪,当中是一个长5米,宽3米的龙井。廊中观瀑,瀑流如帘,飘飘洒洒,犹如花果山水帘洞。《南田山志》载:瀑流飞溅,其声如雷,旁有石室,故传为昔日吕洞宾炼丹于此。 脚下瀑流跌入深潭,便是龙潭。龙潭方圆约五亩,平如镜,绿如碧,深不可测。 潭前十余米处有块10米长、5米高的大方石,相传龙女常从百丈深的龙潭跃出水面,在大方石上梳妆,这就是龙女梳妆台。 阶梯瀑布 三漈旁的高台上有石亭,六柱六角。于事内观景,其乐陶陶,便称陶然亭。 三漈旁边多巨石,人称八仙石,数来确有八块大石崩塌于此。 【后记】此次行程一波三折,如同这百丈漈,一折,到火车站动车快检票了,一摸车票不见了,回想是出门前给度假村打了订房的确认电话,肯定在书桌上了,赶紧出战打的回家,再原车返回,进站上车流水线,一气呵成,只剩一分钟;二折,上铜铃山,我们租的车子当地气温低,柴油冻住了,开3步停一下,郁闷最后不行,山路5公里多,很漫长,我的计步器测出来却只有3公里多!中饭无处着落。三折,赶回温州坐动车回宁波,途中大堵车,车队蔓延也有好几公里吧,那个急啊!最后竟然是前方逆向行车!堵了我们这边的车道,赶到车站,离开车还有20分钟!悬啊!
个人分类: 国家地理|4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热带森林,我的花香世界
paintinghrh 2009-8-5 09:52
雨季到了,热带雨林中的花卉应时而开,潮湿的空气中荡漾着各种花香。兰花是大家同认的君子,植株不高却借助榕树的挺拔把自己送到热带雨林的树冠空间中,充分享受温暖阳光与流动的空气。人们常用芳草香花等句子来赞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其实,在绿色植物里,臭花、臭草也还是不少的。臭牡丹就是这样的植物,它散发的特色味道被我们用一个臭字进行描述,其实它的花,它的叶也是美丽无比,片片花瓣抱在一起,白嫩细丝的雄蕊上顶着一团团金黄色的粉状体,是花卉授粉的最好进化选择形式,极具美感,由此我也把它收入我的画中进行认真地观察与描述,把它的美丽用线条与色彩分享给大家。 这就是热带雨林,厚重、密集,各种物种交叉生活在一个空间内,彼此照应又互相竞争,由此我的绘画就四面出枝,就密不透风,一个生物社会,一个美丽空间,就有了我的风格。
个人分类: 瑞华绘画|3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藏林芝森林砍伐仍在继续
antiscience 2009-7-27 14:02
地点: GPS GSP 纬度参照 北纬 GPS 纬度 29, 31.11' 0 GSP 经度参照 东经 GPS 经度 94, 51.8' 0 GPS 海拔参考 海平面 GPS 海拔 2920 m GPS 时间标签 3:37:15 GPS 卫星 05 GPS 大地坐标系统 WGS 84 GPS 日期标签 2009:07: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森林,每个城市都有一群午夜寂寞的人
iwinsert 2009-7-17 12:41
重庆没有森林。 北京也没有。 有的只是是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的: 一个人的孤独; 两个人加在一起的孤独; 被拒绝却无法遗忘; 最后是无望的坚持。 每个城市都有相同的事, 每个城市都有着一些合群而又孤独的动物。 我喜欢不讲道理的爱情, 相信两人不经意的对视,不小心的相撞,就可能是爱上一个人的理由; 而一瓶凤梨罐头或者一份厨师沙拉都会成为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是的,一年来,有段往事无法继续。 你以为可以拥有的,最终却会失去; 你期望能够永远的,往往才最为短暂。 没法对每个人解释北京和森林之间的关系,因为你自己也未必清楚。 重要的不是北京有没有森林,而是你心里有没有那片森林, 或者 你是否有一颗足以承载一片森林的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森林火灾谁之过
pony1984621 2009-5-30 21:52
文/马志飞 自全国假日办安排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三天小长假以来,每到这个时候,忙碌的不仅仅是各个景区,还包括国家土地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相关人员。因为,清明扫墓的人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引燃山中森林,酿成火灾。尽管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国家林业局一再强调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严禁在林内烧香烛、烧纸钱、燃放鞭炮,严禁将火种带入山林,但仍然引发了很多森林大火,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据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发布的消息, 2009 年 4 月 3 日至 6 日清明节期间,全国共监测热点 83 个,其中反馈林火 12 起,这与去年同期相比,已有大幅下降,值得庆幸。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森力资源,严格监管森林,新修订的《森令防火条例》已于 200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严重的森林火灾,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比较著名有: 1987 年大兴安岭的 5.6 大火,燃烧了 28 个昼夜,过火面积约有 120 万 130 万公顷,夺去了 213 人的生命,毁掉了 5.6 万多民众的家园; 1994 年 4 月 16 日~ 22 日内蒙古呼盟红花尔基特大森林火灾,火场面积 67127 公顷,其中受害森林面积 1450 公顷,给国家造成了 3300 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2002 年内蒙古大兴安岭 7.28 大火受害森林面积 1.38 万公顷 ,1.6 万多军警民和 11 架飞机连续奋战 23 个昼夜才将大火扑灭。案例之多,损失之严重,令人心寒。 目前,世界各地每年发生森林火灾达 20 多万次,平均每年烧毁的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 0.1 %以上。最严重的特大森林火灾主要有: 1915 年发生在西伯利亚的火灾燃烧 5 个月之久,烧毁森林 1200 万公顷; 1976 年发生在澳大利亚的火灾烧毁森林及草原达到 1.2 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 1983 年的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大火毁林 350 万公顷; 1998 年澳洲东南部的森林大火烧毁森林 150 万公顷; 2007 年 8 月 24 日的希腊发生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森林大火,过火面积接近其国土面积的一半,经济损失约 12 亿欧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0.6% ; 2007 年 10 月 21 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发生森林大火,毁林面积大约为 1970 平方公里,数万人紧急撤离,英国《泰晤士报》说,加州过火总面积已经相当于日本广岛在 1945 年原子弹爆炸中被毁面积的 160 倍,这场灾难因其危害惨重而被《时代》杂志评选为 2007 年度十大人为灾难之一; 2009 年 2 月 7 日,澳大利亚南部的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发生森林大火,燃烧了一个多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被称为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严重的山火,成为该国百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 根据历年来我国的统计数字,我们能够发现一些火灾发生的规律。 1968 年~ 1987 年的 20 年间,我国年均森林火灾次数为 12967 次; 1988 ~ 2006 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 7537 次,火灾烧毁森林面积 9.7 万公顷、火灾受害率为 0.56 ; 2006 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 7946 起; 2007 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 9260 起,受害森林面积 2.9 万公顷,人员伤亡 94 人; 2008 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 1.41 万起,伤亡 174 人,受害森林面积 5.25 万公顷。与前 3 年均值相比,火灾次数上升 47% ,但受害面积下降 69% ,人员伤亡下降 50% ; 2009 年仅 1 月到 2 月份,全国就发生森林火灾 4700 多起,伤亡 67 人,同比均大幅增加。据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卫星监测和跟踪反馈, 2 月 1 日至 2 月 11 日这短短的 11 天时间,全国就有 19 个省(区、市)发现林火热点 1884 个,发生林火 132 起。仅 2 月 11 日一天,就发现林火热点 505 个,各地反馈林火 52 起。 总体看来,近 20 年由于对森林资源加强监管,火灾发生次数比上一个 20 年明显减少,但 2008 年和 2009 年又有显著上升趋势,这不仅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森林火灾的防御,而且需要深思这其中的原因。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6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森林生态功能岂能用金钱衡量
蒋高明 2009-4-17 00:29
蒋高明 最近,生物多样性大省云南省发生的砍伐热带雨林事件令人心痛不已。据记者报道,在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景讷乡贺孔村,上千亩热带森林在十天内被砍光,用于发展所谓的橡胶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2日)。 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专家介绍,由于大量砍伐热带雨林,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约70%下降到目前的50%以下,30年来共损失了约40万公顷季雨林,其中很多天然森林被改变为橡胶林。橡胶产业收入几乎占西双版纳州财政收入的一半。天然森林消失后,西双版纳3个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日益变成孤岛。 除了云南,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广西、福建、海南等地,不断有砍伐天然林种植桉树、能源林的不幸消息传来。往往是新的树种没种上,成片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就被毁灭了。目前,不法分子贪婪的目光早已盯上了中国稀有的森林资源。我们担心,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中国森林将毁在旦夕。 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的要求总是希望能够带来点什么实惠,要么提供木材,要么提供油料,要么生产干鲜果,要么提供工业原料,森林一直是作为林业来经营的,完全没有考虑到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其它福祉。森林的生态功能,除了众所周知的涵养水源、释氧固碳、养分循环、净化环境、土壤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外,还给人类提供森林游憩、游览观光、净化心灵的精神享受,这些生态系统服务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我们可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发展经济理由将森林改变为其它用途,但当我们有了足够的钞票,再来恢复森林的时候,其代价是异常大的。如果林地发生了水土流失,恢复森林甚至是不可能的,如北方许多山地森林已无法恢复,那里的土壤已经没有了,山体裸露出岩石成为兔秃山。十年树木,是指在有一定森林立地条件的前提下的笼统说法,如果森林更新能力丧失了,恢复森林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十几年前,西方有个叫卡斯坦赞的学者,率先在全球提出生态服务功能的概念,并按照经济学的原理为不同生态系统明码标价。此风很快传到中国,上至院士,下到普通研究生,仿照他人做法,都试图对中国境内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不同生态系统计算其服务价值。笔者研究小组也曾对北京西山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过计算。所算出来的从几千亿到几万亿的费用,国家没有办法买账,老百姓更不理会,花花绿绿的生态系统服务账单,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成了摆设。殊不知,中外专家们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自然生态系统连同演化了亿万年的生物多样性在内,同阳光、空气一样,是无价的。世上有些东西能够用金钱买到,有些根本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试图以标价的形式唤醒人们对生态保护是徒劳的。 其实,对森林、草原、荒漠、山地、耕地最有感情是农民,是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居民,他们对自然保护是发自内心的。这次砍伐云南热带雨林的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两家公司,当地老百姓对于毁林活动是深恶痛绝的。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大省,但屡次发生的毁林、无序开发水电事件,恰说明他们对生物多样性大省的理解是肤浅的,在经济开发面前,生态环境总是被放在脑后的。 我国是森林相对贫乏的国家,现有森林面积175万平方公里,但人均与世界差距巨大,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排在世界的134位和122位;森林覆盖率虽号称18.2%,但森林质量不高,人工纯林占据一定的比重。中国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是那些原生植被或次生植被,甚至荒山都有可能发育成森林。对于经历了战火、大跃进、开发热幸存下来的天然森林,我们怎么保护都不为过。这里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实质上是如何考量官员政绩的问题。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天然草原、荒漠区域,对于官员政绩的考核,绝对不能用GDP来衡量。 在云南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对天然森林等自然植被的保护必须上升到国家行为的高度。热带森林不是云南的财富,而是国家的财富,任何打着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旗号、破坏森林的做法,都应当果断制止。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3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到版纳
ppchenhui 2009-3-7 16:53
回到版纳一月了,呵呵,比北方热乎多了! 爬上50多米高的铁塔,俯身看看30多米高的绒毛番龙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8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