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學的民主化與自主化
jiangjinsong 2009-3-18 11:14
科學的民主化與自主化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281 次阅读|3 个评论
素食愤青觅平衡 (7)
jiangjinsong 2009-3-18 10:00
素食愤青觅平衡 新齋老蔣 的網名 ,看似平淡無奇 , 新齋 是辦公 所在 , 大陸 所有蔣姓 同學拜委員長所賜 都被調侃地稱為老蔣。然而,新、老二字的偶然相對,卻很能體現蔣勁松充滿矛盾的特點。 身 穿唐裝講授後現代哲學,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後現代。 江曉原 先生發現,老蔣愛護動物而堅持吃素,可是割起科學主義尾巴來卻也毫不留情。當年因著迷于黑格爾的辯證法,而棄科從哲,然而科學哲學的起家就是從掃除黑格爾思辨哲學開始的。 可以想見 在專業研究生涯中, 可憐年輕 老蔣的內心總是天人交戰,在黑格爾的思辨誘惑與分析哲學的冷靜之間難以取捨。然而,在老蔣所有矛盾中,最為突出的卻是激進的思想與尋覓平衡的性格之間的張力。 根據無所不知的 google ,天秤座總是在尋找著內心的穩定與平衡,沒有這種平衡就不能平靜地生活。這是一個能為生活中的矛盾開闢和解之路的人。雖然,占星術據說是偽科學,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不足為憑。但是,天秤座的老蔣的確有注重平衡的特點,可能是黑格爾辯證法中毒太深的緣故,在兩造辯論時,常常玩各打五十大板的 有把他看成是科學文化人的一員,覺得他更像是天地生人的一份子。這主要是因為他對東方的神秘文化頗有興趣,因此,在科學文化人中,他對天地生人在思想上最具同情心,也是最早提倡以中性和褒義使用民科一詞的。他也常常自嘲是偽科學哲學家。 有學界好友,希望老蔣不要學他們的浮躁,能更加學術化、更加沉潛一些,做一些更加扎實的工作。還有好友在酒酣之際居然對他策反, 力勸 他遠離這些名過其實,一心作秀的文化人,並指責老蔣功利心切,想要傍科學文化人以博取名利等等。他們鼓勵老蔣在專業上努力提升的好意,老蔣感恩不盡。他們對科學文化人不足的批評也不能說全無道理;但是公平地說,未免過於苛刻,也有輕視向大眾傳播學術思想 工作 的嫌疑。他們 也 不知道 這夥人其實是和而不同,各取所需的。從某種意義上, 老蔣混在這裡多少 也 有臥底 偷師 的意思 ,但即使將來分歧增大,爭論激烈,估計仍然會相互欣賞,并保持友情的。 最近,老蔣宣示未來十年的主要任務 是:解構科學,質疑民主。這聽來似乎是聳人聽聞,其實,其所關注的還是五四的母題,只不過後現代的傾向令人側目而已。雖然他稱呼五四領袖們為憤青教授,但自己熱心論辯,撰寫時評的憤青氣質也不遑多讓。因此,雖然具體觀點大相徑庭,就其以學術思想介入現實的策略而論,他和五四一代一樣,都繼承了中國儒家的一貫思路,了無新意。努力開闊境界,著眼於向上一著,也許是他將來有所突破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在向上超越中,困擾他的種種矛盾才能得到真正的化解,天人交戰化才能真正為人天逍遙。但是,這一高難度的動作,他能夠完成嗎?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2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詩酒李俠擔道義(6)
jiangjinsong 2009-3-17 17:02
詩酒李俠擔道義 在反科學文化人隊列中,李俠似乎是較晚加入組織的。但是,其實他早就在科學哲學層次上開始了對科學主義的系統批判。與這個群體的其他人不同,李俠更加關注科技政策研究,這樣反科學主義的思潮就從文化人的人文關懷進入到了更加現實性的公共生活中。多年來,我總感覺國內科技政策研究界普遍缺乏對科學主義的反省和批評,現在看來李俠多少有些填補空白的意思。這種關注現實,積極救世的熱心腸,的確當得起一個俠字。 《喧囂與凝視 : 透視轉型期的科技政策與公共生活》,以科學哲學專業的學養為依託,以科技政策為切入點,關注大變革時期公共生活的秩序建立,自然很容易就會喚起廣泛的共鳴,各種報刊上頻發的評論和專欄即是明證。然而,這位豪爽的東北漢子,卻在一片喧囂中獨自品嘗一種深刻的孤獨,詩酒遣懷,勉力支撐著破碎的堅持。由於眾所周知的某些原因,在政策層次批評現實原本就比較艱難。在一個急速現代化的國度,要獨排眾議,堅持反對科學主義,面臨的阻力就不僅會來自管理部門,還會遭遇到學界的異議,而且大學教授熱衷於時評,在學院派眼中也是不夠學術的標誌。所以與京滬反科學文化人在文化領域中高調玄談不同,李俠單刀赴會,千山獨行,直面現實,處境更為險惡,因此也更為難得。 閱讀他的文字,我常常暗自猜想,李俠大概會不時厭煩他的那些專欄時論的文字,會問自己:那些伴著夜雨青燈敲出的文字究竟有何意義?何處覓知音?就算產生了社會影響,說到底又有什麼意義,值得我耗費寶貴年華,更何況早已青春不再!與其徒勞無功地推石頭上山,不如三兩知己詩酒自娛;妄想拯救社會,何如獨自逍遙?這種高度個人化的矛盾和痛苦,給那些容易變得冷冰冰的公共政策研究,帶來了一絲可貴的溫柔。 雖然李俠在反對科學主義時常援引後現代主義作為學術資源,但總體上還是傾向于現代性價值;因此,他在反對科學主義,彰顯人文價值,與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之間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張力。他對現代性的曖昧態度,與田松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激烈批判,形成了有趣的對照。我認為,這種曖昧不明反映了目前李俠思想發展的在途中特徵,應該也是他的堅持之所以會破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以李俠的真誠與努力,假以時日,我相信總有撥雲見月之時。 2008.10.13 草于桂花飄香的莫干山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3625 次阅读|2 个评论
浪子田松反科學(5)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09-3-17 17:00
浪子田松反科學 田松是典型的文人,也常以文學青年自嘲,文字功夫相當了得,常讓我內心暗暗嫉妒。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幾個人中我最為嘆服的就是他。華傑曾公開吹噓田松是思想家,就目前而言,我卻多少有些保留。他最近這幾年寫了許多唱衰科學文明的垃圾文章,本質主義的立場與科學主義者相較也不遑多讓。在這夥人中,田松最喜歡以反科學文化人自稱,原先固然主要是調侃、反諷,現在正逐漸成為夫子自道。科學主義者指控反科學文化人是反科學主義者,大多屬於抹黑污蔑,但是對於田松來說,這一指控卻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 《有限地球時代的懷疑論 : 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嗎》,延續了田松一貫的所謂講故事、舉例子、打比方的華麗而煽情的文風,仍然博得了松哥粉絲們的讚賞,也被《中華讀書報》列為當年百佳圖書。然而,頗為吊詭的是,他努力反對科學主義,實際上卻採用了一種更強版本的物理學主義,甚至可以說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主義。而且,書中非常關鍵的熵概念的使用,在我看來也是頗有民科風格的。這樣的評論,不知那些對他很有意見的民科朋友們聽來感覺如何? 有趣的是,田松這個典型的放浪文人,卻每天熟練地用電腦敲文章大力提倡農民崇拜。田松版的兩個凡是大概可以這樣來表述,那就是:凡是農民做的就是對的,凡是科學產生的結果都是壞的。這種簡單的思路,當然是漏洞多如篩子。而且,正如我曾經批評過的那樣:他在對待現代文明的態度上多少有些言行不一。這在邏輯上當然並不構成對其觀點的批駁,但是,其公信力自然減少了許多。 然而,儘管如此,在中國當下科學主義盛行的今天,田松的那些胡言亂語還是很可以發揮震撼教育的功用的;善用的話,完全可以作為矯正科學主義狂熱症的某種偏方。他對傳統田園生活的那種原教旨主義式的歌頌,雖然未必能站得住腳,但他對現代化媽的奶最腥迷失的當頭棒喝卻入木三分,令人難以忘懷!科學主義迷魂大法中的種種忽悠,在這位同樣善於忽悠、長得也頗像胡萬林的大師面前無所遁形,一一被揭穿示眾,真是大快人心,令人豁然開朗。從那些華麗文字中流淌出來的對古老傳統的敬畏,對貌似落後弱小邊緣的尊敬,彰顯了現代社會日益匱乏的真正智慧。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3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樂活華傑觀風景(4)
jiangjinsong 2009-3-17 16:58
樂活華傑觀風景 我經常說,在這夥反科學文化人中,進步最快,生活方式最為健康的,非劉華傑莫屬。雖然,晚上九點就熄燈睡覺的江湖傳言並不可靠,但是每天六點半就必定早起卻是假一罰十的真情。樂活 (LOHAS,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一族的華傑最讓人佩服的是,他是從科學主義陣營反水投誠而來,雖然(或許是正因為)心直口快,常不給人面子,居然黑白通吃,在科學主義陣營中今天仍然還有好友。 華傑坦言,在攻讀科學哲學碩士 和 博士學位的時候,讀書的時間用在哲學上的遠遠少於科學。那時,他當然還是一位熱情的科學主義者,但可貴的是,他從來不是一個狂熱的、將科學意識形態化的科學主義者。即使在發生了反科學主義轉向之後,在反科學文化人群體中,他大概是仍然保持與科學的直接聯繫最多的一位。他所謂在科學傳播上一點二階的自覺定位,即兼顧一階科學傳播(直接傳播科學知識)與二階科學傳播(傳播關於科學的反思與批判),使得他總是能從科學的土壤,汲取思想的充足營養。從這一角度上講,也許華傑是這夥反科學文化人中,綜合科學素質最高者。更為難得的是,才華橫溢如吳 國盛 教授都盛讚華傑直覺很好,常常能悟出一些很有前途的想法。 在形形色色的科學中,華傑現在更加鍾情於所謂的博物科學,耗費大量時間去做不務正業的民科植物學研究。我行我素,絲毫不理會他所供職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同行們對這些工作的看法。在他看來,雖然在傳統的科學觀中,這些工作不入主流,卻是普通人在大自然中所能領會、把握和做出貢獻的科學。她和近代科學革命以來逐漸占主導地位的實驗科學大相徑庭。實驗科學更加強調專業人士對知識的壟斷,更強調人類對自然的征服關係,更強調科學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功利作用,強調科學的理性與審美、信仰的分裂。 而他現在努力推動和實踐的博物學傳播,和傳統的數理科普相比,在傳播目的和態度上更強調人文情懷、生活情趣、生態意義,不再特別強調博物學對於所謂發展生產力的意義,不特別強調經濟上的開發和利用。在科學的內容上改變一味強調數理實驗傳統,而輕視博物學傳統的習慣,在研究主體上則強調全民的參與,這些都在豐富著我們對科學的認識。從科學實驗室中的操縱與控制,轉向自然風景的從容欣賞,來培育意義豐富的人生,應該是《看得見的風景 : 博物學生存》的主旨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華傑雖然說他以前很少讀文學作品,現在他的寫作也不像田松那樣精雕細刻,常讓人感覺似乎他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寫完就交稿,時有讓人遺憾之處。但是,最近這兩年,也許是花草山川的感染,也許是博物學相關的文學作品的長期薰陶,他的文字也越發輕靈生動了。 但是,劉華傑有時似乎過於灑脫,常常給我不是很重視邏輯和論證的感覺。倒不是說他常犯邏輯錯誤,事實上他對此很敏感的。而是說,他往往費了半天的力氣搞些推理和論證;卻突然毫無徵兆地說這些推理和論證關係不大,無所謂。這會讓人感到納悶,當初何必費力?而且,他的相容並包有時也讓我覺得到了立場不夠堅定、科學主義尾巴沒有割盡的程度。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父劉兵守邊緣(3)
jiangjinsong 2009-3-17 16:54
教父劉兵守邊緣 在科學文化界,劉兵當然是教父級的人物。他常在博客上貼出與眾弟子在 KTV 包間的合影,只見一位黑臉漢子簇擁在一眾滿臉仰慕神情弟子的中間,顧盼自雄,確實很有些黑社會老大的風範。 教父的江湖地位不僅在於他與江曉原是科學文化概念共同提倡者,不僅在於他的科學文化創作質高量大面廣,更是說他在科學文化界獨一無二的人脈關係。在所謂科學文化界一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飯局上,閒聊中在場人士發現幾乎都是由劉兵拉下水的。當然,在科學文化這片江湖上,兵叔或者劉爺(多像黑幫老大的綽號)的人脈關係,都是真刀真槍砍殺出來的。從赤膊上陣親自撰文,一直到編輯叢書、策劃選題、培養弟子、炮製廣告,乃至招兵買馬,作為科學文化掮客穿針引線幫助編輯與作者聯絡,所有的環節,他都以一種重要的是摻和的陳佩斯精神樂在其中。 科學文化研究的新路徑,從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科技人類學到視覺文化研究等等,他都不遺餘力地介紹引進。從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是否應當反對科學主義、敬畏自然是不是反科學,中醫是不是偽科學,幾乎所有科學文化界的重要爭論,他都無役不與。劉兵的專業是科學史,對科學哲學也感興趣,本來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應該是青燈黃卷,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冷門學科。可是今天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某些研究者,卻對許多公共和文化論題高談闊論,在各種大眾媒體上頻頻發聲。傳媒界知道從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界找人來談論這些話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劉兵等人的啟發和推薦。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講,無論是科學文化界的形成,還是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專業人士介入社會,發揮影響,甚至撈些外快,劉兵都是功德無量。 怪不得 劉鈍 先生用記者的誇張哪里有科學,哪里就有劉兵來調侃他。吳 國盛 教授也以褒貶參半的劉兵的陣地意識最強來總結他的行徑。常被華傑嘲笑裝嫩的劉兵,不僅總是追蹤時尚動向,始終能理解青年人的愛好,這他認為是從事科學傳播必要的功力,而且與時俱進,不斷修正自己的立場。記得當年這夥科學文化人與天地生人宋正海等老先生掐架時,大多堅持狹義的科學觀,主張中國古代無科學。現在 宋 老師可以偷笑了,因為這夥人當中對科學持寬泛定義的寬麵條派已經漸成主流,其中劉兵是走在前面的一個。《面對可能的世界 : 科學的多元文化》,正是他近來這一傾向的生動體現。 然而,事難兩全。劉兵手伸得太長,精力畢竟有限,他這種貪事的帝國主義擴張欲,比江曉原更甚的貪玩心,孩子般的好勝心,的確害人不淺。他這些年健康水準下降,頭髮變白了許多。朋友和弟子們看得心疼,屢次勸誡效果並不明顯。要是他能節制一下到處觸摸的欲望,更絕情地推掉一些編輯們的約稿,以劉爺的才華和聰明,應該在事業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2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學曉原玩科幻(2)
jiangjinsong 2009-3-17 16:50
天學曉原玩科幻 說起來,江曉原算是反科學文化人的領軍人物,但立場轉變卻是最晚的,反科學主義的態度在這夥人中也是最為溫和的。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據 劉華傑 教授鑒定,那篇科學本身是否可以研究就是所謂跨過中線之作,因此,科學主義的尾巴留得最長。然而,據我的觀察, 江 教授的思想配置現在升級的速度越來越快,觀念日益激進。我猜,這不僅是因為狐朋狗友們的長期影響,更重要的是由於 江 教授摸索到了反科學主義的獨門秘笈,每每在夜深人靜之際獨自一人刻苦修煉。而這葵花寶典就是國內科學文化( Science studies )研究者們往往忽視的科幻影碟。 《我們準備好了嗎幻想與現實中的科學》一書主要是借助於科幻電影評論的形式,表達其對於科學文化的各種觀點。我們準備好了嗎,不啻當頭棒喝,警示我們,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畸形發展,已經綁架了我們的社會文化,綁架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剝奪了我們選擇的自由;我們由於科學主義頌歌的長期催眠,卻往往對此一無所知,更缺乏準備和應對。 江曉原將科幻電影的解讀引入科學傳播,不僅找到了一個非常親切生動的傳播介面,有利於提高科學傳播的效果,有效擴張科學文化的行銷市場;更重要的是,西方科幻電影對於科學技術的反思和批判的態度,為思考科學技術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照點。科幻電影的反事實推理結構:如果技術能力達到如此程度,則會產生何等結果,具有很強的解放想像力的功能,容易讓人們衝破既有的思維框架,重新審視流行的觀念。 江 教授在科學史上下過扎實功夫,《天學真原》甫一出世,就奠定了其在科學史研究領域中的江湖地位。他浸淫古典文學多年,文字功夫極好,所以當他和好友 劉兵 教授扯起科學文化大旗,嘯聚山林,招兵買馬之際,一干綠林草寇自然帶槍投靠,江湖上一時間也鬧出了一點不大不小的動靜來。 然而這些年中, 江 教授太過逍遙,玩心太重,文人習氣也越發猖獗,寫作《天學真原》時顯露出來的學者本色卻漸漸淡出,作品多為輕薄的隨筆,缺乏厚重的傳世之作,學界同仁頗有不同的看法。這在他自己固然是率性而為,不拘泥於流俗的學術評價標準,注重學術的娛樂功能,但在我看來,多少會影響科學文化事業長期發展的。因為,面向大眾的科學文化要蓬勃發展,必須要以相應的學術發展為前提,只有以嚴謹扎實的學術成就支撐,科學文化才有深度,耐人尋味。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3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齋老蔣話蝴蝶(1)
jiangjinsong 2009-3-17 16:44
新齋老蔣話蝴蝶 《火蝴蝶文叢》印象記 蔣勁松 火蝴蝶的意象,寓意相當豐富,《火蝴蝶文叢》總序和多篇書評已從不同角度有所發揮,如飛蛾撲火的悲壯,浴火重生的希望,蝴蝶效應的詭異,毛毛蟲變蝴蝶的驚豔,甚至莊生曉夢迷蝴蝶的迷惘與困惑,不一而足。其實,從科學出發,蝴蝶最重要的功能當然是傳花授粉,而火又是光明的象徵,因此,火蝴蝶也不妨理解為科學傳播的象徵。當然,火是很危險的,盜火的普羅米修士就曾惹下大禍而受到嚴厲懲罰。而這一夥提倡反思科學的文化人,顛覆大家習以為常的觀念,將一池貌似清水攪渾,弄得許多人心煩意亂,遭到科學主義者的抹黑與攻擊也就不足為奇了。 老早就想給《火蝴蝶文叢》諸位朋友的大作寫個評論,但由於都是好友,搞不好有互相吹捧之嫌,所以一直延宕至今。李俠兄聯繫了這次筆會,一時不知從何寫起,想來想去,決定還是結合平時與這幾位朋友交往的感受,不避嫌疑,不計工拙,不論褒貶,真誠地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印象。目的是為文叢的可能讀者提供一些閱讀線索。所謂的真,顯然不太可能是客觀真理意義上的如實反映,免不了有作為朋友的偏愛之見,但我還是儘量避免寫成全盤歌頌的悼詞。想來各位師友對不夠準確和公平的批評也會一笑置之,不會計較的。 拙著《人天逍遙:從科學出發》也忝列文叢,按說也應寫一篇自我評論,但這種反身性的文章不太好做,況且序言和後記已經講了不少,不必畫蛇添足了。列位看官從以下的評論中對本人的思想傾向、學術路數、欣賞趣味應該有算了解,也算是另類的自我評論吧。   喧嚣与凝视:透视转型期的科技政策与公共生活 作者: 李侠 丛书: 火蝴蝶文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涉及科技方面的政策制定为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全面地反思和探索。   在理论层面,对科技政策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反思,探索了转型期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根据,剖析了当前科技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尝试构建一...   面对可能的世界:科学的多元文化 作者: 刘兵 丛书: 火蝴蝶文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随着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对于科学的多学科人文研究,对于科学和世界的理解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一种典型的观点,就是关于科学的多元文化的观点。   本书基于科学史、人类学、科学传播等学科的研究,相对通俗地给合传播、反思、实践、历史等主题,对科学的多元...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 作者: 江晓原 丛书: 火蝴蝶文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收集了作者对著名幻想作品(电影、小说)的系列评论,以及对这些作品背后的科学思想资源的发掘和研究。这些评论和研究又与科学的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诸如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科学主义问题、乐观还是悲观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等。...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 作者: 田松 丛书: 火蝴蝶文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本书为作者关于全球化、现代化、工业文明、传统的价值等问题的文章大集成,从科学哲学及科学史的角度出发,通过若干具体的案例剖析,对当下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对当下大众话语中的一些流行观念进行了犀利的解构,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 作者: 刘华杰 丛书: 火蝴蝶文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近代自然科学博物传统意义的阐释,提出了新博物学的设想,并在此基础上用博物的眼光描述世界的图景,引领读者体会世界的复杂与不确定,并进而对人和作为人的自然科学在这样的图景下应当有怎样的伦理观念和科学观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思考和体验。...   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 作者: 蒋劲松 丛书: 火蝴蝶文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科学文化理念研究的思想集成,从对科学的重新审视出发,反思我们应如何对待自然,并重估科学之外其他文化传统的价值,追问如何才能避免科学沙文主义的危害,从而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服务;同时,还重新思考了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努力恢...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402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寻根,从科学出发【吳燕】
jiangjinsong 2009-3-16 21:31
寻根,从科学出发 文:吴燕 出处:中华读书报 2008年2月   我总是把火蝴蝶文丛说成是火凤凰文丛,即使是在第一次听到这套书的名字数月之后依然如此这大概是因为一想到火便会想到浴火重生的凤凰。不 过,虽说都是翻飞于烈焰之间,蝴蝶比凤凰少了些悲壮而多了些轻灵。虽然火蝴蝶们所谈论的话题本身都并不那么轻松,但能以轻灵之法开聊严肃的话题,照我的理 解其实是一件更见功力的事儿。   蒋兄劲松正是这六只火蝴蝶之一,他的书有一个让我羡慕的名字:人天逍遥正是我虽不能及却心向往之的境界。按照蒋兄自己的说法,其所以将 人天逍遥作为书名是希图以此作为高悬的努力目标,与同道者共勉,这是一句很有亲和力的表述,让我一下子就把他当成了自己人。该书的副标题很有意思 其实也是蒋兄博客的名字,叫作从科学出发,让人一看立刻就会联想到永远在路上的风尘仆仆的驴友一族,再一细想则更有深意。蒋兄自己肯定意识到 这五个字放在一起很容易产生歧义,因此先用了些篇幅对之加以解释云:他并不是要主张将科学知识和方法无限制地绝对化,应用其来解决一切问题,他想说的 是不要在科学已经获得的结论处驻足停留,而是要继续出发,超越科学,反思科学,批判科学,而这种超越、反思、批判为的是从唯科学主义的强势 话语霸权下,将人类生活的多维度视角从失语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元文化的自由发展。   以我现有的配置来理解,多元本身其实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比如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生态,抑或是一种视野与态度;而蒋兄在这本书里想要实现的 目标就是在以多元的视野或态度考察多元文化生态中的科学,超越科学,反思科学,批判科学。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问题:科学可不可以被超越反思以及批判。有人 说不可以,但蒋兄及其他几位说可以。可与不可之间虽说只差了一个不字,但反映的却就是一个立场与视野的差异。思考者所站的位置决定了其视野的宽窄与思 考时的变焦指数,置换成古人们爱说的话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我相信没有人能站在上帝老天爷的高度将世间世外所有的一切尽收眼底,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 因此拒绝以更高远的眼光观察,在更宽广的背景下思考。在蒋兄的书里,这种观察与思考首先就从科学开始。   在很多人的字典里,科学是一个特别牛的字眼,它像一个全能的魔法师,承诺给人类一个高质量的生活以及美好的明天;又仿如史上最牛判官,谁家有了难 缠的官司也都喜欢拿科学说事儿。比如收进该书的一篇文章中就写到这样一个现象:在由风水师职业之合理性引起的争议中,正反两方观点虽然针锋相对,却 都把科学当做最高的判据,而事实上,无论风水是否科学,都不影响风水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科学的强势地位使人几乎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欧洲近代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实也是产生于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的,这一地方性特征使其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有其局限性,因此,它既不能取代其他文化传统,更不适用 于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事务。回溯历史就会发现,这样的遗忘无论是有意无意,都很有些忘本之嫌,因为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就是由于科学在与其他文 化传统的竞争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不断奋发进取,综合创新所致。如果我们满足于目前所建立起的科学传统,沾沾自喜,排斥一切其他竞争者,不注意吸 收其他文化的宝贵财富,动辄以反科学和伪科学为名排斥诸如中医等文化传统,就违背了健康包容的科学精神,就会重蹈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覆辙。   科学不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的判断尺度,就好像人类不是自然的最高主宰。与之相应的将是,将科学归位,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从而让科学更健康的发展;让挟科 学之势而日益膨胀的人类归位,回到其在自然中的应有的位置,从而让人与自然更和谐地共生。而这也正是蒋兄在其文集中所要做的头等大事。该书逐一厘清科学在 人类文化中的位置以及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一种有根的追问,对根的追问。   出于多元的考虑,根这个字眼其实也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可以把它视作源泉根基抑或情感所系。当然,对于一个温情浪漫的人来说,将根置换成家 也未尝不可。老人们说,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回家了路。多年以前我曾用这句话来作一篇文章的结尾,而这一次,当我准备为这篇文章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我 又想起了它。 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 蒋劲松 书名: 人天逍遥 作者:蒋劲松 ISBN:978703019797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8 丛书名:火蝴蝶文丛 有售书店: 卓越网 当当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加剧,一些原本从事科学哲学、科学史等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科学文化问题,在学术界和公众传播领域都进行了坚持不 懈的努力,并因其科学与文化并重的特点,被媒体称为科学文化人。《火蝴蝶文丛》就是这个群体中有代表性的主要几位作者最新成果的集中呈现。   本文丛秉承科学文化人的核心理念,分别从科学幻想、科学文化、博物生活、科学观念、科技政策及现代化反思六个方面对潜入到我们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的 科学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体察与解读。丛书思想深刻,文风犀利,观念新颖且略带叛逆,语调幽默又不失文雅,几位作者积极、热情、自由、执著的生活态度极 具感染力,是一套很有欣赏和珍藏价值的科学时代思想读本。   本书为该文丛之一。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0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彷徨乎科學之側
jiangjinsong 2009-3-14 14:41
寫在科學邊上 (2008-03-28 13:41:02) var $tag='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科學,科學主義,科學文化,反科學文化人,雜談'; var $tag_code='f2916ce4548ff3727cf7b4a12b0e4e2b';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科學 科學主義 科學文化 反科學文化人 雜談 寫在科學邊上,顯然是對錢鐘書先生書名的效顰。 然而,我覺得將來用它來做書名是很恰當的。不僅我們的文字都是寫在科學邊上的,對科學說三道四,旁敲側擊;而且我們的工作、人生,也都是寄生在科學上,彷徨乎科學之側,用華杰已廣為接受的用法就是忙於二階乃至更高階的科學活動。 在這個科學時代中,這自然不入主流,無法進入主旋律,難有顯示度。劉兵教授的在《駐守邊緣》序中也承認,這種邊緣境地并非自愿的選擇,而是我等的宿命。然而,邊緣未嘗沒有邊緣之悠遊,在主流之中者難免身不由己,身陷漩渦之束縛。 圍棋術語有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說法,那是說要在中央區域圍成大摸樣是很難的。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後世非常推崇的成就,許多在當時都是不入流,缺乏顯示度。因為,作為主流的價值觀,往往其發展的可能性已經消耗殆盡了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3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崔健說過,
jiangjinsong 2009-3-14 14:36
崔健說過, (2008-03-28 22:53:05) var $tag='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科學,科學主義,科學文化,反科學文化人,雜談'; var $tag_code='664ac2ea21c7a340ead23c2ba97be22a';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科學 科學主義 科學文化 反科學文化人 雜談 分类: 科学文化 所遇到的阻力,可以約一約(讀作:yao一聲)自己做的事情的分量大小。我認為,具體來說,寫出的文章有無價值有時可以看看它是否讓編輯為難,甚至屢屢退稿;發表后是否招致瘋狂攻擊。 稿子寫出來后被退沒有關係,換一家繼續投,實在投不掉就放在網絡上好了。真有價值就會受到關注。如果真的沒有人理,那就是或者確實沒有價值,或者寫得不好,或者它的確不合時宜反正,生活從來都很公平。
个人分类: 胡思亂想|3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哲学:沟通科学与常识【張卜天】
jiangjinsong 2009-3-13 13:35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对世界似乎越来越失去了理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愈发显得尴尬。这个问题之所以基本,是因为我们现代人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苦闷,不断涌现的新的观念思潮和社会现象,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层关联。 哲学:沟通科学与常识 张卜天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先生最新出版的一本颇具原创性的著作,其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和常识或自然理解的关系。全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 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科学在什么意义上增加了我们的认识和困惑?科学和常识如何能够融通?科学给哲学带来了什么转变?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哲学还能起什 么作用?可以说,本书是作者对自己长期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初步总结。 1   陈嘉映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哲学家。他之所以著名,不仅在于他是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领域的专家,更在于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突破各家各派 的樊篱,不受各种浮泛之见的左右,进行自己独立而深入的思考。陈嘉映还属于国内极少数特别关注科学成果和西方科学史的哲学家。在我看来,他之所以如此,固 然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但更多地在于他有一种敏锐和清醒的眼光,能够把握住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深刻和最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对世界 似乎越来越失去了理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愈发显得尴尬。这个问题之所以基本,是因为我们现代人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苦闷,不断涌现的新的观念思潮和社 会现象,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层关联。   在陈嘉映看来,希腊人所处的世界大体上是经验的世界,而经验的世界及其背后隐秘的运行机制,大体是可以通过自然理解加以把握的,这 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信念。我们可以通过常识或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道理,为世界提供一个形式一致的解释。冰是冷的,火是热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地球是 不动的;石头往地上落是因为土本来就有回归地心的倾向;静止与运动有本质不同;鲸鱼是鱼。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就是它的典范。而发生在16、17世纪 的由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思想巨人发起并完成的近代科学革命,则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概念体系和思维模式。冰再冷,只是所含热量较少而已;实际上地 球在围绕太阳运动;静止与运动没有本质区别,只是速度一个为零,一个不为零罢了;石头下落是因为引力的作用(尽管引力到底是什么,直到现在也仍然是个问 题);鲸鱼本质上和老虎更近。按照科学思想史大师柯瓦雷的说法, 整个科学革命的最深层的意 义和目标,就是要粉碎一个充满着质和可感知觉的世界,一个沉醉于日常生活的世界,而代之以一个精确的、可以被准确度量、并且被严格决定了的宇宙。所有基于 价值、完满性、和谐、意义和目的的想法都要从科学思想中消失。在这个宇宙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唯独人失去了位置。科学世界变得与生活世界疏离了。 我 们一般人感觉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是因为我们对现代世界所固有的概念体系和思维模式早已习以为常,身在其中而浑然不觉。极端点说,只要我们真正 理解和适应了欧几里得几何、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现代世界的一切现象就见怪不怪了。对于现代世界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往往沿用其固有的逻辑和 方法短视地加以解决,而没有意识到应当从整个事情的根本处进行反思,看一看造成目前许多问题的根源来自何方。这样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近代科学所开创的 现代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代价都是很深刻的。陈嘉映借用了大量科学史研究成果,分析了运动、力、速度、加速度、质量、重量等近 代科学的关键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常识内涵经过了怎样的深刻改造,从而使自然可以直接用数学来把握。数学推理具有长程有效性,能够突破感性的樊篱,走 得很远,通达我们的自然认识无法企及的事物,但同时也使近代科学逐渐远离可感的经验世界。应当说,近代科学的术语并非更好地解释了自然的真相,而是适合于 让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到自然的某种真相。 2   面对着科学世界与常识世界的疏离,面对着科学主义的大行其道,陈嘉映固然心怀忧戚,但他坚决反对侈谈使科学与人文合二为一,而不做出真 正深入的思考,也并不同情那些试图把科学归结为意识形态或某种神话的科学的建构主义者。他认为,那样迎战科学主义未免轻率,那最多体现了自然态度和人文态 度对科学主义的本能反抗,丝毫没有触及科学的本质。陈嘉映深知,面对科学主义所提出的严厉挑战,我们需要比呼吁人文精神这种廉价的愉快活动远为艰巨的思 考。陈嘉映从来都认为,哲学与科学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冲突,它们关心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近代科学不是缩小了哲学的地盘,而是改变了哲学的性质。古代哲 学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任务,一是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一是以经验反省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前者由今天的哲学继承下来,后者则由科学继承下 来。今天的哲学不再可能以建立普适理论为目的。哲学不是脱开我们的概念来揭示世界的客观结构,也不是为了提出有待证明的假说,从而为实证的科学理论做准 备。我们并不能通过概念分析把握事物的客观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确不提供新知识,但哲学却使我们更加明白自己是怎样理解世界的,从而加深我们对 世界的理解。陈嘉映认为,理解经验反省和建立整体理论的区分,是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枢机。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从根本上说,即在于澄清概念分析与科学 探索的区别。   陈嘉映以其特有的冷冷的笔调,运用其深湛的语言分析功力,力图厘清理性、经验、实验、实证、常识、自然、 必然、预测、假说、实在、机制等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往往一知半解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其中隐含着怎样的历史语境和含糊不清。经过 这番努力,往往能够做出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的分析,兹举两例。比如对于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即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陈嘉映认为,这个问 题应该倒过来问,即为什么西方发展出了科学?反过来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游戏,而是我们只针对比较特殊的事情才会问为什么。比如我们会问一个人为什 么上课迟到,而不会问他为什么不迟到。在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点上,中国和大多数民族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发展出科学反倒是奇特的。再比如,对于 科学哲学上争论不休的物理学的实在性问题,陈嘉映并不直接讨论电子、引力、场等物理概念到底是否是真实的,他所注重的是问题的源流。他认为,这里的关键在 于:物理学的实在性何以会成为问题?为什么古典理论不产生实在的问题?物理学的实在性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实在问题,对物理学实在性所产生的怀疑,是以肯定日 常对象的实在性为一般背景的。物理学假说及其验证过程都是由数学来说明的。物理学的实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世界是否实在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这 个问题背后仍然是常识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疏离问题。像这样精彩的分析在书中并不鲜见。从中,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为什么陈嘉映把哲学说成是讲道理的科学,认 为哲学在当今的任务是对概念进行分析,也能真切体会到真正的哲学思考是多么有意义。 3   这本书不像一般中规中矩的哲学著作,有些地方像是漫谈,不过这样一来,倒是有了娓娓道来的感觉。至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恰 好在那个时候会出现科学革命?没有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科学革命是否一定会发生?这些极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可能在这本非科学史著作中详细讨论了。   本书虽然借用了大量科学史或科学哲学成果,但它并不是一本科学史或科学哲学专著。诚如作者所言,它关心的是哲学的命运或思想的命 运。它不仅适合所有对科学和哲学有兴趣的人阅读,也值得所有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阅读。那种纯正的学术研讨路数和深入思考问题的风范,相信能够感染每一位严肃 认真的读者。它能够帮助不少空谈人文精神的人回到问题的根本,避免无用功。   这不是一本易读的著作,但这并不是因为它晦涩,试图用谁也无法读懂的术语和句子来讲解本来很简单的道理;恰恰相反,书中没有空话套话,没有故弄玄虚。 其中每一句话之所以不能浮光掠影地一带而过,是因为它们很耐读,值得我们反复思考,悉心揣摩,是因为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32.00元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4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地生人”电子谈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09-3-11 16:45
天地生人电子谈 (2008-10-26 13:47:56) var $tag='天地生人,科学文化人,科学主义,文化'; var $tag_code='ecc379cb96a0c2df05ade79fc904d44e'; 标签: 天地生人 科学文化人 科学主义 文化 分类: 科学文化 天地生人电子谈 (5-1) 宋正海 蒋劲松 蒋(蒋劲松简称,下同) : 宋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通过email的访谈。 自 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发起了要求删除科普法中反对和抵制伪科学条款的签名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知名度大增,当然评价 分歧很大。但是外界对于天地生人并不了解,天地生人好像也没有什么全面的介绍。我作为科学哲学研究者,对于中国科学文化界重要的天地生人现象 很感兴趣,想通过这次访谈,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在访谈中,我会尽量持中立的立场,有可能会质疑、追问,要求您提供证据,要求您解释我的某些困惑, 希望您不会因此而反感。 首先说明一下,天地生人是个群体现象,非常复杂,您也只是其中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我们这次的访谈,仅 是您个人的观察和意见,并不完全代表天地生人。我早就和您很熟悉,您可以将此次对话看成是个人间的聊天。在此定位下,我想您应该没有什么顾虑,可以畅 所欲言。 1,幼年对大自然的好奇 请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您是什么地方人?家庭情况如何?儿时有什么理想?为什么会走上学术的道路,为什么会学习地理学?幼年的经历对您后来的学术发展有什么影响? 宋(宋正海简称,下同) : 谢谢您对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关注,欢迎您的采访。 我1938 年生于浙江海宁。196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分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至今。1993年评研究员。1998年退休。长期从事地理学史、海洋学 史、科学史理论、历史自然学研究。1990年在北京创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社会之间的大交叉问题,现办到第730讲 (约2000个报告)。 我兄弟姐妹10人,弟弟妹妹多人上山下乡,父亲早亡,生活一度十分艰难。我幼年身体较弱,但赶上时机仅我上了大学。我初中在当地海宁一中念;1954年在嘉兴一中念高中;1957年到北京,至今已半个世纪。 初 中时,就对自然科学有广泛兴趣,阅读了许多科普书和杂志,曾与好友经常一起谈论自然科学知识,还在小实验室做实验,晚上一起认星座等。高中时,继续保持对 自然科学的热情和对大自然的好奇。高中时代开始对自然辩证法有了兴趣,也集中读了不少小说。但我对语文、历史从没有产生大的兴趣,故成绩一般。 由于对大自然的感情,特别当时对《知识就是力量》等刊物介绍的前苏联的改造自然宏伟工程的新奇,我对自然地理学十分热爱。 幼 年经历对我后来的学术发展应当有所影响,如(1)海宁是钱塘江观潮胜地,潮汐文化熏陶可能在我从事自然科学史研究工作后,选择海洋文化和海洋学史为主要研 究方向。(2)我对语文、历史没有产生大的兴趣,而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所以在不得已从事自然科学史工作后,没有重视考证工作,而努力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 自然科学倾向(优势),如发展历史自然学、强调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科技价值等。 2,不得已转行科学史 蒋 :您说是不得已从事科学史研究的,能简单谈谈具体是什么因缘吗?您是不是认为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研究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更有价值?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从事的研究,在您看来是一种自然科学吗? 宋 :大学期间,我憧憬毕业后是一个投身大自然的地学工作者,从未准备将科学史作为终身职业。因身体原因不宜跑野外而分到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文 革开始前,我所就在朝内137号大院,在东北角,此大院俗称九爷府(现称孚王府,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建。此所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任务是发 掘中国古代科学遗产。图书馆中书不少,但现代科学的很少,主要是古籍和旧书。由于当时全书在外地搞四清,留守的研究人员很少,故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内。 室内有钱宝琮、王奎克、吴和梅和我。每周来两天是物理学家叶企荪。这个环境很安逸,人很和气,但我仍一度很不习惯,主要是住在这人少的古建筑中,读古书, 从事发掘遗产工作,这与我的思想准备和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活完全不同。我说的不得已从事科学史研究是指此。至于对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巨大社会价值,当时我 的认识是远远不足的。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是指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社会之间的大交叉、大综合研究。从学术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天 地生的综合研究,这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另一种是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主要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交叉研究。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天 地生人学术讲座还有多种大交叉研究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包括现代科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西文化(包括科技)的本质差异和优势互补等。由于天地 生人综合研究在思维和方法论上与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近代还原论科学有本质的差异,所以常被轻视、被误解乃至被打成伪科学。为了新学术领域生存和发展, 必定要重视整体论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以对抗强势的科学主义的压迫。 天地生综合研究、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是符合当代正迅猛崛起的科学整体化大趋势。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顺应也推动这科学大趋势的。顺应潮流,则事半功倍,得道多助,讲座在一穷二白情况下坚持17余年,办到730讲,组织2000个报告,是个明证。 3,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活 蒋 :我刚刚可能急了点,跳过了您的大学生活。能否请您简单谈谈您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活,入学和毕业是什么时间?除了学到的具体知识之外,思想上有那些重要的收获和发展,对后来的研究有什么样的影响? 宋 :我说生气勃勃的大学生活,是相对于当时的冷冷清清感受而说的。这不是说我在大学是个活跃人物,相反我是很不活跃的。 我1957年进入北大,在自然地理57届。58-59年因病休学一年,这样就到了58届。地质地理系是理科,是5年制。但在教育改革中,当时北大和清华可能有两届改成6年。这样我原本1962年毕业,64年才毕业。 大学7年是我人生打基础的时段,尽管与当前大学生生活相比有不理想地方,但也有收获和发展,对后来有深刻的影响,确值得回忆和总结的,初步考虑如下: (1)经常性的政治运动,使我经了大风雨见了大世面。 (2)学了许多门课,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有利于我后来的科学工作。例如,尽管自己从事地球史和地球科学史等整体论科学,但本人也能从力学、物理、化学等还原论科学来分析问题,并且也发表了多篇物理学史、化学史、天体力学史方面的论文和文章。 (3) 在20世纪50-60年代,学科分化和分类研究占主流,大学中也不例外。但是唯独自然地理学是个例外。这涉及到当时地理学面临着生存危机和提出了解决危机 的办法。在这场地理学空前危机中,苏联地理学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四个圈层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在这个综合体中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在联系,有着各个圈层所没有的特性和规律,而自然地理学就是研究这种复杂自然综合体的现状、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当时 中国地理学就是学习苏联这套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在还原论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学术大潮中,我能在高水平的大学中学习综合自然地理学,提前几十年接受了正规的系 统的综合训练,这使我对当前科学由还原论到整体论,由简单性探索到复杂性研究转型中,较敏感地看清科学大潮的变化,并能较早为促进天地生人大交叉研究、综 合研究做了些工作。 (4)接触了大自然,更多去了解大自然。尽管后来无缘再跑野外,但与大自然的感情是较深的,这也使我的科学史工作中有强的自然倾向。 (5) 北大兼收并蓄的学术民主精神的影响使我基本能耐心听取学术不同意见以提高自己的见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在组织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后,我能坚持学术平等,并且 有意识支持年青同志和民科,这不仅是扶植,更主要是他们更有创新的观点。从而我能长期坚持多学科交叉和不同学术观点平心静气交流,办好讲座。 天地生人电子谈(5之2) 宋正海 蒋劲松 4,同事的理解与支持 蒋 :那您进入自然科学史所之后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是您自己根据兴趣选择的,还是所里下达的研究任务?科学史所的老先生或者其他科学史研究者对您的影响如何?您觉得您的研究和科学史的同事们的工作有没有大的区别?他们怎么评价您的工作? 宋 :我进入自然科学史所正赶上连年政治运动,全所科研长期停顿。75年开始恢复业务,我所又提出文革前的编写大书(《中国古代科 技史》丛书)计划。我们地学史室则承担大书中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书。写书的分工基本是根据兴趣的,一些无人承担的章则请外单位同志。我本人受海宁观潮 文化的熏陶,对海洋有较深感情,自然要求承担了海洋学史章。 我所老先生和其他科学史研究者对我的影响总的讲是广泛而深刻的。他们大多很善良为人正派,是我们年青人学习做人的榜样。关于业务,当时全国尚没有专门培养 科学史的系或专业,我们新来所的大学生要搞科学史研究,均要补学许多知识。所内专门安排古文献课等课程,但更主要在实际工作中由老同志带着搞,边搞边教边 学。所以我所老同志实际上都是年青人的老师,他们均满腔热情帮助任一个向他们请教的年青人。很自然我也经常得到老先生的教导和帮助过。至于年青同志之间也 是相互关心、帮助的。虽文革中一度因派性影响了团结,但文革后随着派性的消除,又逐步恢复相互关心和帮助。在学术上年青同志间的帮助是十分普遍的,我是深 有体会的。 当对所的工作有了较清楚了解之后,我的确对我所只搞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并主要搞发掘、考证是有意见的,为此给所领导写了一份关于全面拓展我所研究领域的建 议书(可称万言书)。回忆起来,建议书大致是三个内容:不能只研究中国科技史也要研究世界的;不能只研究古代科技史也要研究近现代的;不能只搞科技史 考证研究也要搞理论研究。 我认为我所老先生和同事们绝大部分对我的评价是不错的。这是因为我所同志从理论上是同意我的观点的,他们作为科学史工作者能更多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和艰巨性,所以对科学研究的途径、方法、观点的多样性有很大的宽容性。但从我本人讲也有我个人的因素: (1)我主张我所全方位发展的建议是从全所利益出发的,因而得到绝大部分同事的理解乃至支持的。 (2)我对我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和考证工作一直是有较高评价并对一些老先生学术水平是十分佩服的。总之,我没有在学术领域具体(主动)贬低过人或伤人。事实上,在我所具体学术环境中,我自己也主要从事并努力发掘整理中国古代科学遗产,并对所涉疑题作必要考证的。 (3)我与自然辩证法界联系较多,故在这些领域发表了不少成果,但我的理论性文章纯理论的东西并不多,主要是科学史问题的综合研究。即使我与邢润川同志在 山西大学合作开设科学史理论课,我承担的部分也较少涉及很抽象的理论。因此我从事的这种科学史理论性工作,我所极大部分人并不反对的,相关文章也不少 发表在我所正统的《自然科学史研究》上,因而我曾被该学报评为优秀论文作者。在我所多届领导和广大同事的理解和支持下,我长期呼吁的又一个愿望在 1993年实现了,我所成立了科技史综合研究中心(组)。 (4)我在科学史工作中常常考虑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科学创新服务,这样使我的工作也得到现代科学界的认可和支持,这使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上的申请较为顺利,有关成果也比较容易得到出版社的支持。这些做法也得到了我所绝大部分同事的肯定和鼓励的。我与天地生人讲座一些同志努力申 请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华科学传统与21世纪科技原始创新。这得到我所领导和中科院有关院士的大力支持乃至领导。在我们编写的书中,《天地生人丛 书》等多次得到我国德高望重的学者的支持并成为顾问。如我与孙关龙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论文集,中科院卢嘉锡老院长题了书名;路甬祥院长 同意任顾问。任顾问的还有许多位老院士、国学大师和著名学者。 (5)文革之后,本人特别注重消除派性,努力恢复与原不同派同事的友好关系。我与老、中、青同事私人关系均较好。我的课题,我所同事参与较多,但从未见有人在合作上对我有大的意见,因此能多次合作。 鉴于我在发表成果上、在资料发掘整理上、在国家基金承担次数上、在学术成果得奖上、在争取我所同事参加合作上、在争取学术界支持上、在消除派性力争同事间 和谐友好上等均是持续努力去做好,所以我确信我所老先生和同事们对我有公正评价的。至于我组织的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民间科学、科学伪科学问题、蒋春暄现 象等学术敏感性问题的讨论并(合作)主编,出版了《相对论再思考》、《时空理论新探》、《自然国学》、《挑战丛书》等,虽学术敏感性比较大,但基本在我退 休之后搞的,并严格遵循百家争鸣方针以及公平、公正、不歧视的社会做人原则的,所以也会得到我所老先生和同事们的理解,反对者较少,不然,天地生人学术 讲座早已不能坚持17余年之久。 5,天地生人的创立因缘 蒋 :我注意到,您提到了 在科学史工作中常常考虑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科学创新服务,这样使我的工作也得到现代科学界的认可和支持,这的确是很有意义的科学史研究路线。 您还谈到了成功申办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华科学传统与21世纪科技原始创新。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活动是不是从这次香山科学会议之后开始的?请您 谈谈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立的因缘与动机。 宋: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1990年4月创办的,而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前沿发展是1996年6月召开的,所以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不是从这次香山会议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创新这一方向确实是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创新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而58次香山会议的申办成功及与 会高级专家呼吁书,鼓舞了讲座。 涉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立的因缘与动机可以分所外和所内两方面。先讲所外方面。7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明显紧张,引起全球的反思。在中国,邢台、海 城、唐山地震后,中央对地震工作十分重视;70年代气候异常也使中央十分关注气候变迁问题。于是灾害学,特别是灾害预报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许多学科的专 家向灾害学靠近探索预报难题,于是形成多学科大交叉形势。1983年5月20日,张衡学社在北京大学地学楼成立,旨在以地球科学综合研究为主,以研究地 震、旱涝等自然灾害为主要目标。 1983、1986、1989年在中国科协及其10多个学会的支持下,在张衡学社成员的具体组织下,第1、2、3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召开,有 力推动宇宙-地球-生物大交叉研究发展。但到了90年代,中国科协改革,虽同意继续召开第4届会乃至国际会,但不能再资助会议和论文集,需要我们自己筹集 经费,这对张衡学社是很困难的。 但在三届会的影响下,当时已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大交叉研究并已有许多成果急切要求交流,这成为推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产生的强大学术基础。 80 年代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会议,本身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灾害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等是人与自然关系。会上谢家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老院 长)提出的天地生人系统;陈之荣建立人类圈等均强调了人的因素,从而从理论上把人与自然关系提到新的高度。因此将1990年我们新创办的学术讲座定名为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自然的了。 早在张衡学社成立前,不少成员已广泛应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记录探索灾害的规律以及不同自然灾害间的相互关系。张衡学社成立大会上,学社顾问张家诚(中国气 象科学院院长)强调指出,在探索天地生相互关系综合研究中要发挥我们民族文化优势,这是有战略意义的。这个传统不仅在80年代三届会上已较明显,而且更成 为90年代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传统。 6,张衡学社 蒋:如此说来,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张衡学社了?您是不是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张衡学社?创立时主要组织者是谁,经费来源怎么样?从您介绍他们的学术活动看,好像规模还不小,现在它还存在吗? 宋:还不能说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前身是张衡学社,因为两者没有组织上直接联系。成立初参加具体组织的人虽有张衡学社主要成员,但仍以我所同事为 主;还有原我所科学史理论小组(李家明、林文照、宋正海等)和原北京科学史理论小组(樊洪业、李家明等)的学术传统也起作用。这使我所领导和同事们对天地 生人学术讲座有所理解和较大支持。我所和我本人长期与中国社科院同志关系密切,所以有哲学、史学、文学、经济等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参加;后还有医学、人体科 学、相对论、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参加。 但我认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基本发展路子是直接来自张衡学社开辟的大交叉新观念传统。并且张衡学社主要成员(包括本人)自始至终成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坚定成员,讲座和学社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均是整体思维的,均能为发展我国宇宙- 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综合研究事业做出最大努力,并均能自觉抵制科学主义,因而能团结越来越多其他的专家到这一大交叉大综合科学事业中来。 张衡学社是群众性学术团体,成员有中科院、国家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北京大学等中年科学工作者。第一任社长是北大地质系张淑媛老师。张老 师逝世后,先后有徐道一、张勤文、李致森、宋正海、高建国等教授任社长。现任社长仍为高建国。顾问是张家诚(气象科学院院长)、马宗晋(地震局研究员,中 科院院士)。张衡学社旨在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振兴中华,服务人民,以地球科学综合研究为主,以研究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为主要目标。开拓学术领域主 要有天文地质、天文地震、天文气象、地震气象、历史自然学、灾害学等大交叉学科。 学社主要活动在80年代:定期不定期召开多学科专家参加的学术交流会,也有报告会和讲课。在北京大学开设过天地生综合研究、历史自然学和自然史料整理等课。学社一般学术活动均在教室,估计不用化钱,似不存在大的经费问题。 学社还组织两次全国地球表层学学术讨论会;参与发起和组织1626年北京地区特大灾异综合研究学术研讨会、全国灾害与社会暨第三届全国灾害学学 术讨论会、首届《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全国学术讨论会。学社主要成员还参与组织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等多种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会出版有 论文集。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在第3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开幕式报告时,指着第2届和第3届会两本大论文集时说,翻看了这两本论文集,说明我国的 天地生综合研究是有世界水平的。学社成员均有各自的本学科成果,也有大量的大交叉研究成果,发表不少论文和专著。 天地生人电子谈(5之3) 宋正海 蒋劲松 7,张衡学社的衰微 蒋 : 既然张衡学社过去曾经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学生研究成果,而且同样坚持大交叉、大综合观念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能够长期坚持,为什 么张衡学社却已经停止活动了呢?原因究竟何在?是张衡学社的领导人的问题,还是张衡学社的组织机制的问题,还是研究路线不行了,还是得不到经费等资源的支 持?还是受到了有关政策的限制? 宋 : 张衡学社在80年代的短短10年 中,有如此巨大的影响,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因为她较自觉符合了70年代以来科学的整体化潮流,并以解决人与自然的日趋严重的冲突问题(主要是灾害问题)为主。至于她在80年代后逐步停止活动,是有多种原因的,我考虑主要有四个方面: (1)学社所以在80年代轰轰轰烈烈,主要有中国科协和所属学会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协成立了天地生综合研究联络组,由张衡学社主要成员组成。中国科协曾组 织和领导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每届会均由中国科协出经费用于会议和论文集。但第3届会后,中国科协经费问题实行改革,经费问题要我们自己解 决,而这对我们研究工作者是十分困难的。 (2)张衡学社第一任社长张淑媛老师对学社创办和在北京大学发展贡献很大。80年代中期她逝世使张衡学社伤了元气。后来学社成员又逝世多人。 (3)张衡学社成员在学社成立时已经是中、壮年,随着年龄增大,加上科研任务日重,所以很难经常一起进行学术活动。本人在城内,80年代还能经常骑自行车 到北大,但后来跑不动也不跑了。到现在主要成员均70岁上下,最年青的现任社长高建国(地震局研究员)也已退休。有的社长还已定居国外。 (4)张衡学社开创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她不同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只是学术交流平台,有一定程度的大课题组性质,这就不能吸引更多其他学科人士参加。 8,自然科学史所的支持 蒋:自然科学史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能长期支持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很了不起,对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您再谈谈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立的因缘与动机中所内的因素。 宋:我所长期称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旨在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文革后,我本人在从事中国古代地学史的同时,也积极思考并参加科学史整体发展工 作,如参加全国科学史发展规划制订,在山西大学合作开设科学史理论课并合作培养研究生,参加《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地学哲学、环境科学哲学)编写组,参 加组织多届全国地学史会,提议并参加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参加张衡学社,组织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会议,参加组织自然科学史所理论 小组、北京科学史理论小组、北京地学哲学讨论会等。这对后来组织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在业务上我努力探索中国古代科学史的功能,自然十分重视其现代功能。1987年发表古代科学遗产与当代四化建设(《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期)。1990年在创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科学史学科在天地生人综合研究中路子越走越宽,对社会有更大贡献。 我所由干校回京,无固定办公地。1990年所址总算安定下来。在所领导和广大同事支持下,我们借用我所会议室办起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原只是想临时办以替补 全国会议的学术交流功能,没想到全国会议因经费问题无法再开成,于是讲座坚持下来,由100讲到200讲直到今天740讲。 本人在80年代参加组织过几个学术交流系列,但持续时间均不长,究其原因是我们期望较急,均希望能尽快出学术成果,所以常集中某一个学术问题。这样实际把 不专门搞这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逐渐排在外面,于是人数越来越少,最后,小组因而办不下去了。正是从这个教训出发,我们在1990年4月决定举办天地生人学 术讲座时就书面规定:不把讲座上升为少数人感兴趣的课题组活动,我认为这也是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持续至今的基本原因之一。 9,天地生人的宗旨 蒋:您说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举办之初就有书面规定,这份规定保留下来了吗?除了强调广纳贤士之外,还有那些重要的规定?另外,据我看来,贵讲座低门 槛的策略,虽然您认为是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但弊病也不小。许多缺乏起码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民科、气功修炼者混迹其中,他们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 如何进行学术讨论。这是不是同时也影响了天地生人的学术形象,让天地生人在学术界越来越边缘化呢? 宋答 : 1990年5月30日举办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第1讲前的4月份,已有一个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办的介绍。现把介绍前三部分在这里先介绍如下:  一,宗旨:促进自然史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科技史研究和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综合;加强人与自然关系基本理论的探求;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提倡在研究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为在中国繁荣天地生人学术研究,促进四化建设作贡献。   二,原则:为使学术讲座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宗旨,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学术标准坚持百家争鸣和自由参加的原则。   三,主题和主题报告的选择:   1,有关天地生或天地生人的综合研究成果。   2,当代学术热点,或是估计会引起激烈争论的重大学术问题,或可能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生长点。凡对当前流行的重大学术理论问题,基本持反对意见并已有一 定研究深度的观点,尽可能安排报告。所以这样安排,只是为了贯彻百家争鸣,并不说明讲座组织人有很高的学术鉴别能力或有某种学术倾向。凡有重大争论的问 题,要争取双方在同一讲座中报告。凡有争议问题的讲座,报告后将安排充分时间进行讨论。 3,报告人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并有将与学术观点不同的同志一起讨论的勇气和准备。 4,讲座主题要及时更新以吸引参加者,不把讲座上升为少数同志感兴趣的课题组活动。 讲座不能有单学科中很专门的题目,这主要是为了与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交流以开辟综合研究的新学术领域。这当然有不少民科参加。对待民科过去因接触少了 解不多,但举办讲座接触多后,感到民科不仅是个庞大群体,更是科学上藏龙卧虎之地。民科人士常有奇思妙想。他们由于条件所限,学术水平整体不高,但水平高 的也不乏其人。 我个人认为,学术研究不能只是实验室、图书馆,也要走出象牙塔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呼声,吸收大众营养,最终更好为社会服务。这对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科学哲 学和自然科学史,尤为重要。事实是通过17年的讲座,我们在大交叉学术上已开辟许多全新的领域,并且通过研究和反复的争论,现整体水平均较高的。更可 喜的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传统还原论科学体系的整体论科学体系已见端倪。 关于讲座学术水平是有保障的:(1)讲座组织人(约 40位)绝大多数是有高级学术职称和高学术水平的,他们各自在本专业领域已功成名就,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的热情。(2)讲座报告人也大 多是有高级学术职称的。(3)天地生人学术会议是自由报名的,相对宽松些,但也是有学术底线的。(4)对重大的有争论的学术理论问题,我们是召开天 地生人学术座谈会进行深入讨论,这有课题组功能。这种座谈会是用于弥补讲座无课题组功能的不足的。 由于讲座追求当代学术热点,或是估计会引起激烈争论的重大学术问题,早期正赶上气功热,因此举办过气功外气是否存在的学术大讨论,有成果但也 有副作用。后来认识到副作用后,我也作了自我批评,并反复强调神秘文化可以研究,也应当研究,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不搞。这条规定至今仍坚持着。 10,为何后继无人? 蒋:您坚持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学术水平是有保障的,并且说水平高的也不乏其人, 但是如何解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多年来多是退休或接近退休的老人作为主力,还有许多学界评价不是很高的民科,但很少有年轻人的新鲜血液加入?难道不 是天地生人的学术形象不好所致吗?据说,科学史所址就要搬迁了,作为主持人的您年纪一天比一天大,天地生人讲座会不会走向终结? 宋 :您指出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多年来多是退休或接近退休的老人作为主力,还有许多学界评价不是很高的民科,但很少有年轻人的新鲜血液加入?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不能说明是天地生人的学术形象不好所致? 首先谈退休或接近退休的老专家学者。在当前除了极少数院士事实上不退休外,其他专家学者基本是一刀切赶回家的。有的单位人性化好一些,注意发挥老专家学者 的余热,可申请到少量科研经费,但许多单位则对老同志是扫地出门,不给经费,不留一席之地(办公室)的。我们中的不少老专家学者仍希望搞科研乃至开拓新的 学术领域,要把新成果新思想贡献给国家。因而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客观上就成了老教授俱乐部。讲座核心的40位成员中,不少是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 直属局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有首都高校的资深教授。仅我所知,其中国家级有杰出贡献(青年)科学家就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则更多(本人也算一 个);留苏的就有4人;文革前北京大学毕业的就更多。他们许多人的论文在百篇以上和多本专著,等等。不少德高望重院士、多位国学大师、多位著名学术界老领 导还是我们讲座和论文集的学术顾问。 再谈民科。在我们讲座,我们推荐的民科人士大多有较大创新科研成果的,其中可能有重大创新的,例如刘子华、张颖清、陆家羲、蒋春暄、王迪兴、陈光柱等。 您说的学术界估计不包括民科,应是主流派或科学共同体。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十多年,后 又在中科院从事科研工作近30年,不仅熟悉科学共同体的规则,而且一直对科学共同体是深信不疑的,并努力按共同体的规则办,这自然是应当的。但问题是现在 越来越显示出中国的科学共同体是有诸多问题,这已逐渐使她失去权威性。我们老说民科水平低,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当然如果人们抱着学历、职称的成见是无法 欣赏他们的。可是糟糕的是我国在人才选拔上就存在严重问题,忽视多元化人才培养;忽视学习目的纯洁性的培养。带着极大功利心是不可能完成以孤寂、困苦为代 价的科研探索工作的。我甚至可以说,如民科只得到官科十分之一的经费,就有可能干出等效的成果的。当然这需要时间的考验,我们可拭目以待。显然当前中国的 科学共同体是需要从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一个能包容官科民科,有极大创新能力,不压制或少压制非共识和重大创新成果的体制,并 且投入与产出比合理的科技体系,这样的科学共同体才能重建权威地位。 在我所搬到中关村前办到800讲应没有问题的。800讲也是一个完美的数字。明年我也正好70岁,也已力不从心。所以从我个人讲,到2008年天地生人学 术讲座应该见好就收,也算善始善终。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否停办,现已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数的。这种多学科的大交叉研究,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在 一起共同讨论自由发表学术见解;一种关心人类命运,涉及传统文化弘扬,和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构建的主旋律;一种不化钱,化小钱办大事的学术交流活动,可能是 会被更多人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讲座的诞生和持续发展的过程,正是全民一心搞经济建设的时期,其实讲座从一开始就在存亡的边界线上。而时至今日, 讲座犹如越挫越勇的红梅已到了怒放时期。至于今后,我们只希望春催百花争艳,我们在丛中笑。 对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如何评价,主要应留给历史去评说,这对我70岁老人是无所谓的。我自认为在世界科学潮流从还原论向整体论;从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过 渡中,我用晚年18年时间在中国首都北京办了一个多学科交流平台,作了一些科学整体化潮流的推动工作,这就安心了。但是说,因为 很少有年轻人的新鲜血液加入,而认为天地生人的学术形象不好那就错了。这涉及到几十位组织人、几百位资助人、几千位报告人和几万位参加人的荣誉问 题,更涉及对老年知识分子发挥余热;对民科的公正评价问题。 天地生人电子谈(5之4) 宋正海 蒋劲松 11,主要骨干 蒋:都有哪些人参加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最早的活动? 一直都在科学史所举办吗? 宋: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办时的组织人是宋正海、周嘉华、高建国、李安平。但随着时间进行,工作任务变动,组织人也有一定变动和大的增加。实际上组织人很 多。主要是张衡学社主要成员起作用,如徐道一、徐欽琦、徐好民、任振球、陈必忠、商宏宽等。我认为张衡学社的支持是讲座能继续下来的又一基本原因。另 一重要组织人是我所的同志,如漾正冈布、陈朝勇、张九辰、屈宝坤等。随着讲座在内容上不断地扩展,组织人也在变化着,陆续还有其他学科专家,如王玉 春、刘长林、马晓彤、郑继兵、孙关龙、周明、孙振远、王文光、胡祖尧、孙文鹏等同志参加。需要提出的是,讲座基本在我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举办, 但也在其他地方办过,主要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欽琦、刘振声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徐道一、徐好民等);中关村和欧洲(王玉 春、沈澄如等)、五大藏区(漾正冈布等)。 12,宋正海的工作 蒋:您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前沿发展这一科学史的新路线,请问在这一领域的开拓中,您本人的工作主要有哪些? 宋:我曾迷恋于现代科学的,只是因身体不好跑不了野外由于组织上照顾才搞科学史,故对现代科学仍情有独钟。因此当了解到,中国古代科技有现代科技创新功能时,就喜出望外并努力为开拓此功能努力工作,具体成果可谈四方面: (1)创建历史自然学(historical naturology) (2)强调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现代价值 (3)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努力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彻底平反。 (4)重视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联系。 13,学术路线 蒋:请问,您所说的科学史新路线是否已成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学术路线,还是仅仅是您个人的学术倾向呢? 宋: 1990年4月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办时确定宗旨是促进自然史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科技史研究和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综合;加强人与自然关系基本理论的探 求;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提倡在研究中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为在中国繁荣天地生人学术研究,促进四化建设作贡 献。17余年来,讲座正是遵循此宗旨,顺应了科学的历史潮流,才得持续和发展的。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是全方位大跨度的交叉研究、综合研究、系统研究,故思路广阔、观念新颖,富有启发性。通过文革后到90年代的学术活动,本人深信当代科学 正经历着由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过渡,由分析潮流向综合潮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整体论的思维和方法可以发挥借鉴作用。对于这种观点也是我们讲 座极大部分组织者和参与者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成为基本路线并有新的发展: (1)重点是周易与科学(即科学易)。 第1 讲即是徐道一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这引起极大兴趣,报告后争论热烈。于是在第3讲举办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象还是先进文化现象(4人对4人的专 题辩论会),发表两个笔谈:1990年《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象还是先进文化现象》(笔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5期);1991 年《科学》2期是与非专栏发表两篇:《周易》热是科学进步的必然(宋正海、徐道一、陈瑞平、寇长江);另一篇是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 象。科学易是讲座一个重点,报告较多。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内容的讲座很多,又专门组织了天地生人学术会议,并发表了笔谈,如1997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现代化》(笔 谈)(《科技智囊》,1期);1998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物理学》(笔谈)(《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4期)。 2004年,因杨振宁、吴文俊、何祚庥三院士贬低阴阳五行、《周易》,在全国学术界掀起激烈学术争论, 讲座因而召开了第17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周易阻碍科学发展还是促进科学发展研讨会,有54篇论文参加。讲座中有着不少高水平的科学易专家,如 徐道一、刘长林、商宏宽、周明等人。本人虽积极组织讲座、会议、笔谈等,也写了几篇综述性文章,但始终没有在《周易》研究上下功夫,这是遗憾的。 (2)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组织了许多讲座,并进而组织了专题讨论会和笔谈,如1991年,应如何理解和对待地理环境决定论(笔谈)(《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期);1998年,《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持续发展》(笔谈)(《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期)等。 (3)组织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的争论。 如第7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座谈会和《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笔谈)(《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4期)。 由于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引发了对中西科学本质的讨论,进而提出并发展自然国学。如第4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中西科技传统的本质性差异会议; 第 5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中西医哲学比较研究座谈会;《中西科技传统的本质差异》(笔谈)(《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中西医哲学本 质差异》(笔谈)(《中国气功科学》,2000年);第11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自然国学是否能形成体系和《自然国学能否形成体系》(笔谈)(《太 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2006年,孙关龙、宋正海主编,《自然国学21世纪必将发扬广大的国学》论文集出版(学苑出版社)。 由于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和对中西科学本质的思考,发展起什么是科学问题的讨论,如第10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赝科学,真科学与科技创新和《赝 科学与伪科学》(笔谈)(《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年3期)。由于方舟子、何祚庥等人制造三大伪科学冤案(蒋春暄数论、张颖清全息生物学、徐业 林无偏二极管),进而又把打假矛头针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再进而要废除中医。发现他们根本目的是要消灭中国传统文化、 打击民间科学和扼杀国家重大原始创新,这就不得不引发一场大争论。2006年12月1日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组织全国150位高级专家学者签名的《不要让伪 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以维护科普法的尊严。于是引发了全国 乃至世界华人参与的大争论。凤凰卫视组织公开的大辩论,许许多多媒体参与报导,至今不绝。 (4)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 鉴于90年代,科学的综合潮流已明显发展,科学潮流已由以还原论为主的近代科学进入到以整体论为主的现代科学阶段,因此学术界再不能同80年代那样过多沉 缅于李约瑟难题,而更迫切任务是抓紧机遇推动创新,推动科技大发展,要揭露已在中国泛滥的科学主义及其在一些领域对整体论思维的重大创新成果的压制和 排斥。所以讲座不再把80年代的热点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列为主要路线和内容,但讲座在早期还是对这一领域作了一些总结性工作, 如 1997年第2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方面会议,并《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笔谈)(《科学学研究》,1998年2期)。1999年宋 正海、孙关龙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其中第七编即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编。 当然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旨在全方位推动科学文化的大交叉大综合,所以在内容上是无框框的,不一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也不一定涉及科技内容,实际有着更广泛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查阅天地生人讲座网(www.tdsrjz.org)。 14,如何看待科学文化人? 蒋:说起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那是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与今天被媒体称之为科学文化人的那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学者之间 开展的。他们之中有上海交大的江晓原、清华大学刘兵、北京大学的吴国盛、刘华杰教授、北师大的田松等人。按刘华杰的说法,在中国科学文化界有三极分别 是 天地生人、科学文化人和以方舟子、何祚庥等人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者。有意思的是,这三极两两之间都曾发生过影响较大的交锋:天地生人与科 学文化人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科学文化人与科学主义者关于科学主义的争论;天地生人与科学主义者关于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争论等等。 您能否谈谈天地生人对于科学文化人的看法?多年过去了,您怎么评价当年这场争论。 宋 :我与科学文化人派的同志关系一直很好。我作为长期重视并努力推动我所科学史理论工作的老科学史工作者,自然十分欣赏他们年青 的活力,较强的理论水平和高产的学术成果。何况,他们每个人均与我有深一层关系:有的已是多年朋友;有的是同校同系的校友;有的是我们所培养的研究生;有 的是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哲学室时我就认识的(而我与此室许多老人是多年朋友)。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与科学文化人在许多问题上相同相通的。尽管我与他们在一些问题,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对民科的评价等问题上有所不同,但我认为这纯粹是 学术上的问题。这与我们的不同学术经历和知识结构有关的:天、地、生专业与数、理、化专业的不同;年龄和社会阅历的不同、中国古代科学史与西方近代科学史 的不同等。 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与科学文化人的某些学术观点不同是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与方舟子、何祚庥等人的争论是有本质不同的。 我认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与科学文化人各有长短,应该更多交流,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蒋 :您是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天地生人与科学文化人双方观点的主要分歧,经过那么多年,您觉得双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有无改变?您说 双方应该更多交流,相互启发,您觉得实际上双方有没有相互启发?也就是说,科学文化人有没有受到你们的什么影响?你们有没有受到他们的什么影响? 宋 :我们与科学文化人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近的,主要不同观点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对民科的评价这两个方面。由于经历不同、学 科不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一些问题上看法一时有差别是正常的,这是学术兴旺和双方共同提高的内动力。随着事物的进一步展示,双方观点自然会有变化 的,所以我们多应有平常心态坚持各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并努力去做,但也能重视、思考不同的看法,和而不同嘛! 由于我们与科学文化派在地域上离得较远,相互又忙于各自的工作,所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多,但我们的讲座海报、快讯、会议通知均及时用电子邮件发给科学文化人的。我们也很高兴,在京的科学文化派代表人物均接受邀请到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作过报告,影响启发了我们。 在九三学社总部,《科学与民主》杂志社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会曾联合组织过一次争论十分激烈的学术讨论会,我们难得与多位科学文化派人一起讨 论。会上,我深深感到,我们在许多方面观点是接近的,更值得高兴的是科学文化派对民科是同情和支持的,说了不少公道话。之后,科学文化派又重视民科调查。 由刘华杰和您编的《我们的科学文化》丛刊第2期,总题目就叫阳光下的民科,要展示民科阳光的一面,这很好,我们是支持的。田松先生最初的民科观点是我 们不能认同的,但他的民科研究引发了社会对民科这个巨大群体的注意、思考、调查、研究,这是有作用的。田松到北师大后,曾接受邀请到我们讲座作过一次有关 民科的报告。这次报告缓和了田松与民科的关系,有了较好的结果。吴国盛先生接受邀请到讲座作博物学传统的复兴的报告,对大家有启发的。几年前科学文化 派在上海集会,会议发表一个反对科学主义的宣言,这个宣言理论水平较高,对我们是有大的启发的。 天地生人电子谈(5之5) 宋正海 蒋劲松 15,如何看待科学主义者 蒋:谈完科学文化人,再请您谈谈科学主义者,您对他们怎么评价,对与他们的争论怎么评价,能否对天地生人两个争论对手与两场争论作一个简要的比 较?我有一位朋友认为,无论是科学文化人还是科学主义者都否定传统文化(如中医)是科学,他们是一唱红脸一唱白脸,并无本质区别,您同意这种说法 吗? 宋 :尽管中国古代整体论科学十分发达,但以还原论科学(实验科学)为主的近代科学则诞生在西欧。由于科学在近代阶段飞速发展,以 西方还原论(体系)为核心的科学主义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性强势文化,相应,各国民族科学体系被排挤,乃至在本土逐渐被遗忘。科学主义虽有片面性,但早期在科 学的进步中是有较大贡献的。当代,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已显现,人与自然的对立十分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主义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 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种越来越清楚的背景下,只要我们有一平常心,能尊重事实,有社会责任感,就会或迟或早,自觉或 不自觉起来批判科学主义的,科学文化派和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均在艰难地走这条路。我们主要是从复杂性研究(天地生人及其综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科学 等方面来认识科学主义的危害性;而科学文化派可能是从国外后现代研究,如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博物学等方面来认识科学主义的危害性的,实殊途同归。应当 说,两者各有优势,应优势互补,没有必要过多地强调曾有过的争论。 科学主义绝大部分是个认识问题,故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解决的。我们相信绝大部分人在更多的事实面前,迟早会对科学主义的危害性有彻底认识的。只要他们中 的少数绝对科学主义者不要滥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对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构成损害,就不必反击,大家可忙于自己工作就可以了。 对于何祚庥、方舟子等人则可能不是用一个科学主义所能解释的。半个世纪来,何祚庥一直是大批判高手,他的理论根据并非一贯是科学主义,难道不是吗!作 为一个院士,一个科学哲学家,仅根据陈晓旭一人之死就以点推面,说中医90%以上是糟粕;仅根据近代还原论科学不在中国产生,就说中华文化90%以上 是伪科学。这不仅仅是哗众取宠,而应认为是存心不良,利用自己的名人地位糟蹋中华文化,给中国人脸上抹黑,给西方文化中心论张目。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 到他的科学精神。 对于方舟子,科学主义只是一个棍子而已,高举这个棍子可有效打击我国在中华整体论启发下产生的重大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原始创新成果。目前已越来越证明他的打 假,许多是打错的,已有多起官司败诉。作为科技打假名人,他不在美国打假,专来中国打假,而打假手段之狠,矛头直指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中华整 体论科学思维启发下产生的重大科学成果。故他的打假真实目的是令人生疑的,特别是他作为三无人员他的高额的活动经费来源至今讲不清楚。如果在以前,方舟子 这样的人应该是马列主义哲学家何祚庥的批判对象,但现在两个人竟建立神圣同盟,实在令人费解。 16,关于废除反对伪科学条款 蒋 : 最近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颁布,删去了原来讨论稿中的反对伪科学,您和天地生人的朋友们大概一定很高兴吧,能不能简单地谈谈您和150名学者联名发 表公开信要求删去科普法中反对伪科学条款的想法?我注意到了您将伪科学界定为学术活动中的弄虚作假、不端行为,这是和学界一般理解完全不同的。我认 为,只要把非科学的学说、活动硬说成是科学的,这种做法就是伪科学,虽然也许它是很真诚的,根本没有弄虚作假,如黄维先生搞永动机就是,您的意见呢? 宋 科学技术进步法删去原来讨论稿中的伪科学一词是全国人民反对以何祚庥、方舟子为代表的妄图消灭中国传统文化和打击科技自主创新的一次重大胜利,大家为之高兴是自然的。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旨在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的大交叉研究,突破还原论科学主义禁锢,开拓科技新观念,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尽管我们力图把讲座 控制在学术范围内,尽管我们对方舟子反伪科学活动一度有些好感,但经过多年来的对伪科学问题的关注和辩论,特别当我们了解的蒋春暄数论、张颖清全 息生物学、徐业林无偏二极管、刘子华八卦宇宙论、翁文波可公度性灾害预报、多种非经典灾害预报法等重大创新成果以及《周易》、中医等中华科学文化被打成 伪科学后,我们也就越来越认清,何、方他们做法并非是其所标榜的维护科学精神而是亵渎科学精神。不管他们是否有国外政治背景,他们多年来力图操纵舆 论,以科学哲学家为外衣,以科学精神为幌子,已把整个学术界搞得乌烟瘴气。在他们制造和形成的中国学术界语境中,伪科学就等同学术弄虚作假。伪科 学一词成为中国学术界最大耻辱,其实际效果是要消灭中国传统文化、打击科技自主创新。这就自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警觉。2006年末,当张功耀要在网上发 动万人大签名废除中医时,何、方的政治目的已大白于天下。正是在这种危急时刻,我们讲座只能针锋相对,组织了150人(高级职称、职务)实名签名。但 主要是中央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了何、方等人的这一损害国家利益、民族荣誉的活动,扭转了乾坤。 由此可见,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科技工作者也不能以善良之心,从单纯学术问题来弄清是非曲直,以避免被利用。 另一个问题,对待科学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有人给它扣上永动机、水变油、人体特异功能、UFO等之后,就认定是假的、是非科学的 了,并进一步认定是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恩格斯说得对,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主要形式就是假设,故不能把假设等同于非科学,否则阻碍了创新。科 学、非科学的区分要通过反复的科学实践。但科学实践不等于科学实验,在经验科学、复杂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广大群众(包括科学工作者)的科学观察、经 验总结也是重要的。至于黄维搞永动机问题,我是第一次听到,故无从评论。但我们讲座多位专家看过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实验,是成功的;也专门组织过专题学术 讨论,参加者有不少是熟悉物理学、哲学的,还有物理学教授。讨论结果普遍认为这不是永动机,因为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实是指封闭系统中,而无偏二极管是开放 系统,由环境不断补充能量的。既然在应用权威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要具体分析,那么对西方哲学流派的证伪理论更不宜轻易认作金科玉律。 17,回顾与展望 蒋问 :多谢宋老师的耐心回答,关于天地生人的访谈,我觉得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暂时只能到这里了,以后有机会我会 继续向您请教。最后的问题:您对刚刚过去的2007年的天地生人及其事业如何评价?哪些事情让您感到欢欣鼓舞,哪些让您感到遗憾或者不满,08年天地生人 有什么重大动作和展望? 宋 : 经过2007整整一年的全国性大辩论,在中央英明决策下,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结果:(1)何、方等少数人以反伪科学为名,根本是要消灭中医等中国传统文 化;打击民科和非共识科技原始创新成果的险恶企图已彻底暴露;(2)中央政策明确支持中医药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 步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2月 29日修订通过,正式接受卢瑞华、杨兴富委员的意见删去了修订草案中的伪科学的提法,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群众的意志,维护了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 这是全国欢欣鼓舞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旨在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大交叉研究,这是非主流的,因而受到某些人的排斥,乃至受到方舟子等人的打压是意料之中的,讲座人没有得失的执着心,只是尽力做我们该做的事,也就没有遗憾和不满。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长期受我所支持提供会议室,而已坚持18年。但我所年内要搬迁到中关村。作为讲座主要组织人我家住建国门,今年已70岁,再去中关村 组织讲座恐能力不足。现有情况下2008年有可能是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最后一年,故今年将把总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如下:(1)坚持日常工作:讲座办 到第800讲、《快讯》办100期。(2)组织天地生人学术会议4个:中国南方特大冻雨雪灾成因的多学科研讨会、中国古代科技对近代世界文明的 贡献研讨会、构建科技创新型体制,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研讨会、离退休知识份子为祖国创新事业再立新功研讨会。(3)联合主办民间科技发展北京 论坛。(4)《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年表》;《离退休科技人员学术新成果汇编》。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5358 次阅读|2 个评论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出版了
jiangjinsong 2009-3-11 16:31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出版了! (2008-11-02 09:59:28) var $tag='天地生人,戈革,布鲁尔,居里夫人,双螺旋,文化'; var $tag_code='91517a34a7d43e86a7c7f594966ee088'; 标签: 天地生人 戈革 布鲁尔 居里夫人 双螺旋 文化 分类: 科学文化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异域 作  者: 江晓原,刘兵 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9-1 * 字  数: 280000 * 版  次: 1 * 页  数: 304 * 印刷时间: 2008/09/01 * 开  本: 16开 * 印  次: 1 * 纸  张: 胶版纸 * I S B N : 9787561763087 *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自然科学 总论 定价:¥32.00 当当价:¥26.00 折扣:81折 节省:¥6.00钻石vip价:¥24.70 目录 特稿 刘华杰:SSK的强纲领与科学主义 我眼中的戈革先生 天地生人电子谈 对天地生人电子谈之简要评论 一个自我学习的科学俱乐部对天地生人电子谈之简要评论 戈革自传未成稿残部 学术评论 作为环境问题根源的实验科学传统初探 江晓原:《宇宙创始新论》:求解费米佯谬一例 作为人类有限知行体系的科学 探索科学文化的新视角:定性研究 电视能否成功地进行科普?来自《娱乐至死》的启示 科技传播困境的一种经济学解释模式 专题 什么是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序 田松:规律可不可以被违背? 方晓庆:文化错位、性自虐与王晋康科幻小说深层解码 居里夫人绯闻考 三思纵横 于丹、风水与科学贼:科学文化散论 科学文化断想三则 好玩的双螺旋从双螺旋故事的传播看科学故事的娱乐功能 后萨顿时代的哈佛科学史系印象 科学文化书籍信息 科学文化书籍信息(三) 科学文化原版书简介(三) 学位论文摘要 百鸡术的历史研究 欧美传播理论背景中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 《宿曜经》研究 罗素的知识观研究 更正 《我们的科学文化》约稿 我接受这个口号:科学应当科学地认识自己。              大卫布鲁尔   今我动笔写下自己的惨痛经验,不是为了给现世的广大众生看,也不是为了仅仅给自己看,而是(主要)为了给后世为数不多的有缘者看。              戈革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存在,并不威胁到什么人和什么机构,它构成了学术多元性中的一元。虽然,按我个人估计,在短期内,它要得到主流学术共同体的普遍承认还不大可能,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兵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加剧,有害的空气必然要越来越多地飘向四周,并且逐渐到达越来越远的地方直到那些向第三世界转移污染产业的第一世界的富人庄园上空。              江晓原   英国文豪约翰逊曾说过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这样的名言。模仿约翰逊的名言,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主义是教条思想最后的庇护所。              蒋劲松 特稿   刘华杰:SSK的强纲领与科学主义 刘 华杰:我的学生和同事们都认为,您在2007年12月27日的回信中谈到的有关强纲领和科学主义的内容,非常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SSK。他们认为这封重 要的信函应当翻译成中文,在中文杂志((我们的科学文化》上发表(我本人是该杂志的编辑之一)。我觉得这主意不错。中国很多学者都会对您的解释感兴趣。您 是否介意以中文发表这封信函?我的学生熊姣已经将其译成了中文。 关于SSK和贵校的科学元勘小组,我还有一些问题。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想就此采访您。我建议将所有的访谈材料以中文发表。我想请您授权《我们的科学文化》杂志发表您的信件及访谈内容。 另 外,附上我的一篇论文不稳定性,分离规则和演绎的不确定性(见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01.1,N0.4,October 2006,PP.658-674),这篇文章与SSK以及您那本《知识和社会意象》(KSI)的最后一部分有点关系。布鲁尔:请原谅我隔了这么久才回信。 我一直在写我那本关于空气动力学的书籍的最后一章。  如果你觉得有点意思的话,我非常高兴你们能够发表我的信函,我也很乐意回答你访谈的问题。如果你们发表这篇访谈,很希望能告诉我此访谈文字发表时的详细文献出处,以便我在我的个人简介中能及时反映这一点。   我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你那篇论分离规则的论文。我还从来没想过将分离规则问题与浑沌理论(chaos theory)联系起来。我也没想过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休谟对因果性的讨论。非常感谢你让我注意到这些关联,同时把这些与麦克斯韦对稳定性的讨论联系起来。 麦克斯韦就出生在与我此刻写信的地方仅隔几条街的一所房子里。在((知识和社会意象》的第二版中,我自己也用到了三段论悖论(sorites paradox),并把它当作分离规则的一个直接反例。如果我对你的论点理解得没错,你依然把分离规则当作抽象形式上有效的,并使用这一悖论来说明另外还 需要稳定性或者说鲁棒性的前提条件。也许这只是表述同一事物的两种稍有不同的方式,尽管就目前来说我认为我的表述有某些好处。非常感谢你给我寄来这篇文 章。 我希望我对你的提问尽力做出的回答,会有点意思。请谢谢你那位翻译我信件的学生。 刘华杰:在英国,科学主义这个词不是一个贬义词吗?在 英国有多大比例的科学家能被归为科学主义的行列?在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科学家有科学主义倾向。某种程度上,他们认为在科学之外不存在真理、合理性或者任 何学术。中国的确存在很强的强科学主义,科学元勘甚至被一些人诋毁和斥责为反科学或反文明!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