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真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真菌

相关日志

新冠病毒的“帮凶”们,看看都是谁在“作妖”
热度 1 hongkuan15 2020-2-18 11:43
人的体表和体内都分布着微生物,除了细菌,真菌,还有病毒和其它一些原生动物。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是病毒的一种,人体本身病毒种类就很多。 病毒感染人体之后,原本存在的细菌、真菌这些微生物就有可能变成坏人,也会跟着“病毒”感染人体,这就是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 病毒把人体细胞“攻陷”之后,屏障被打破了,细菌和真菌,还有其它病毒有可能跟病毒一起攻击人类。最近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新冠病毒有“帮凶”,细菌和真菌,还有其它病毒都不少。 病毒 新冠病毒有“帮凶”之一:其它病毒 研究人员对613名有发热症状的受试者进行了新冠病毒检测,212人检测结果为阴性,104人检测结果为阳性。同时对13种呼吸道病原体进行了检测。 我们来看看,那些已经确诊的104名新冠肺炎的受试者,是不是还有其它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发现,还真有, 有6人(5.8%)感染了其它病毒, 3个人感染了其它冠状病毒2.88%、2人感染了甲型流感病毒1.94%、2人感染了鼻病毒1.94%,1人感染了甲型H3N2流感病毒。 这些病毒就是新冠病毒的帮凶了,那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是不是也有病毒感染呢? 是的,那些阴性的212名受试者中, 有39人(18.4%)发生了其他病毒感染。 其中,11人感染了甲型流感病毒5.66%、11人感染了甲型H3N2病毒5.66%、10人感染了鼻病毒4.72%、7人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3.30%、6人感染了乙型流感病毒2.83%、4人感染了偏肺病毒1.89%、2人感染了冠状病毒0.94%。这些病毒就是新冠病毒最大的“捣乱分子”,它们也会产生类似症状,增加诊断难度。 需要注意,新冠病毒可以与其他病毒合并感染! 13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的结果 新冠病毒有“帮凶”之二:真菌 在导致合并感染的“帮凶”中,除了其它病毒,其它的微生物,如病原真菌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2020年1月29日,武汉金银潭医院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他们对以往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 99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有5名患者出现了疑似合并真菌感染的状况。 99例新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这些合并感染的患者中,分离出了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等病原真菌。 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 白色念珠菌 是人体共生微生物的一员,以酵母样形态分布于健康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等部位,但是,让人体免疫力变弱是,它们就会开始“变态”!白色念珠菌由无害的酵母形态转换为具有侵染能力的菌丝形态,感染侵入人体,侵入细胞和组织,导致浅部感染(如鹅口疮)甚至致命性的深部感染(如败血症)。 新生隐球菌和 烟曲霉 一般存在于环境中,一部分会通过人的呼吸系统进入肺部。它们能造成肺炎或支气管和肺部的曲霉病。其中侵袭性曲霉病死亡率高达30%。 对这些真菌,临床上没有太多的有效药物,对于细菌我们有抗生素,但对于真菌,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异常艰难,已发现的抗真菌药物毒性往往较大,近二十年以来没有任何抗真菌新药面世。 近年来,真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并且也出现了不少耐药性真菌。这跟抗生素的滥用有一定的关系。抗生素只杀细菌,无疑给了周围的真菌夸大自己地盘的机会。 新冠病毒有“帮凶”之三:细菌 研究发现,在99个病例中,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有一例。一些患者,特别是重病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患者继发细菌感染的细菌这样有: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鲍曼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是著名的“超级细菌”中的一种,它的抗生素耐药率很高,平时对抗它的感染就很困难,再结合上这次的新冠病毒,真可谓是“雪上加霜”,治疗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出现脓毒性休克的可能性会增加。 那些存在基础疾病,本身免疫力不太好的人,更需要多加注意。 参考资料: Clinical diagnosis of 8274 samples with 2019-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en,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LANCET. 201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网站:https://www.cdc.gov/fungal/diseases/index.html https://mp.weixin.qq.com/s/h01DAKve8uhFeFF-irwPHw https://mp.weixin.qq.com/s/KD268vf8pLJEx839IA-yoQ
6691 次阅读|4 个评论
真菌主导的控生作用(Regulobiosis)对于人类的意义
zhengjusheng11 2020-1-2 20:39
万事万物皆有缘起,2019年的因缘际会使我了解到了真菌的奇妙,遂将其当作一种美妙的追求和学术偏好。 就如一位将军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亦如蜂后对于蜂群的重要性,亦如船长对于一艘船的重要性,重要的东西不一定要多,不一定要稠密,但仍然是核心,仍然是一个众望所归的亮点。 真菌在人类肠道中极其少,可以说微乎其微,因此,很多人甚至认为它不存在长久定植的情况,其它人则认为他们只有致病性。本着对权威的不屑,以及对于地球千万年来进化的敬畏,本人与Wahlqvist教授随即突发奇想,经历半年的讨论,提出 'regulobiosis' 猜想,即真菌才是人体生态中至关重要的王者,他们调控、稳定着我们的细菌,我们的病毒,我们的整个人体微生态,直至我们人体本身的健康;同时,他们又对我们的饮食和环境及其敏感,他们也为全球变暖大环境下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信基于mycobiome的regulobiosis系统会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光芒。 Reference: Ju-Sheng Zheng, Mark L Wahlqvist. Regulobiosis: a regulatory and food system-sensitive role for fungal symbionts in human evolution and ecobiology.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9; http://doi: 10.6133/apjcn.201912/PP.0007 原文链接: http://www.apjcn.org/pdf/321921203.html?t=2
个人分类: 观点|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ence:转基因真菌迅速杀死了疟疾蚊子
zhpd55 2019-6-6 07:41
Science: 转基因真菌迅速杀死了疟疾蚊子 诸平 E tienne Bilgo, a co-author of the paper observes one of the breeding pools in MosquitoSphere wher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simple application of a transgenic fungus on a hanging black sheet safely reduced mosquito populations by more than 99%. Credit: Oliver Zid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的数据,疟疾影响着全球数亿人,每年夺去 40 多万人的生命。 据 《 2018 年世界疟疾报告 》 估计, 2017 年全球共发生 2.19 亿疟疾病例( 95% 置信区间: 2.03 亿至 2.62 亿)。与之相比, 2010 年疟疾病例数是 2.39 亿( 95% 置信区间: 2.19 亿至 2.85 亿), 2016 年是 2.17 亿( 95% 置信区间: 2.00 亿至 2.59 亿)。 虽然 2017 年疟疾病例估计比 2010 年减少了 2000 万,但 2015-2017 年数据表明,该阶段在减少全球疟疾病例方面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2017 年,大部分疟疾病例发生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 2 亿病例, 92% ),其次分别是世卫组织东南亚区域( 5% )和世卫组织东地中海区域( 2% )。 撒哈拉以南 15 个非洲国家和印度的疟疾负担占全球疟疾总负担的近 80% 。 5 个国家的疟疾病例占全球所有疟疾病例的近一半,这些国家依次为:尼日利亚( 25% ),刚果民主共和国( 11% ),莫桑比克( 5% ),印度( 4% ),乌干达( 4% )。 根据非洲 10 个负担最高国报告,与 2016 年相比, 2017 年疟疾病例数有所上升。据估计,其中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疟疾病例增加最多,均超过 50 万例。相比之下,印度同期报告病例减少 300 万,比 2016 年减少 24% 。 卢旺达注意到其疟疾负担降低, 2017 年病例数比 2016 年减少 43 万,埃塞俄比亚和巴基斯坦病例数同期减少 24 万多例。 2010 年至 2017 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从每千人 72 例降至 59 例。虽然该阶段发病率下降 18% ,但在过去 3 年中,每千人风险人群疟疾发病率停滞在 59 例。 世卫组织东南亚区域疟疾发病率继续下降,从 2010 年每千人 17 例降至 2017 年 7 例(下降 59% )。世卫组织所有其他区域或进展甚微或发病率有所上升。世卫组织美洲区域疟疾传播增加,主要在巴西、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疟疾发病率连续第二年保持在每千人风险人群 219 例。 恶性疟原虫是世卫组织非洲区域最流行的疟疾寄生虫,占 2017 年估计疟疾病例总数的 99.7% ,在东南亚占 62.8% 、东地中海占 69% 、西太平洋占 71.9% 。间日疟原虫是世卫组织美洲区域的主要寄生虫,占该区域疟疾病例的 74.1% 。 疟疾死亡 据估计, 2017 年,全球有 43.5 万人死于疟疾。与之相比, 2016 年疟疾死亡人数是 45.1 万人, 2010 年是 60.7 万人。 2017 年,世卫组织非洲区域疟疾死亡人数占所有疟疾死亡人数的 93% 。 2017 年全球报告疟疾死亡人数相对 2010 年下降 17.2 万例,虽然世卫组织非洲区域是 2017 年疟疾死亡人数最多的区域,但其在死亡人数下降中占比达 88% 。 2017 年全球疟疾死亡人数近 80% 集中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和印度等 17 个国家,其中 7 国占全球疟疾死亡人数的 53% ,依次为:尼日利亚( 19% ),刚果民主共和国( 11% ),布基纳法索( 6%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5% ),塞拉利昂( 4% ),尼日尔( 4% ),印度( 4% )。 除世卫组织美洲区域外,与 2010 年相比, 2017 年所有区域的死亡率均有下降。世卫组织东南亚区域降幅最大( 54% ),其次是非洲区域( 40% )和东地中海区域( 10%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自 2015 年以来,疟疾死亡率下降有所放缓,反映了疟疾发病率的预计趋势。 数十年的杀虫剂使用未能控制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并导致许多蚊子品种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作为回应,科学家们开始对蚊子和其他能够帮助消灭蚊子的有机体进行基因改造。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转基因方法能够通过实验室检测。 据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2019年5 月 31日提供的消息,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西非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 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转基因技术,将 转基因真菌 ( transgenic fungus )简单地应用于悬挂在黑色床单上的蚊子安全数量减少了 99% 以上。相关研究结果于 2019 年 5 月 31 日发表在《科学》 (Science) 杂志上—— Brian Lovett, Etienne Bilgo, Souro Abel Millogo, Abel Kader Ouattarra, Issiaka Sare, Edounou Jacques Gnambani, Roch K. Dabire, Abdoulaye Diabate, Raymond J. St. Leger. Transgenic Metarhizium rapidly kills mosquitoes in a malaria-endemic region of Burkina Faso . Science , 31 May 2019: Vol. 364, Issue 6443, pp. 894-897. DOI: 10.1126/science.aaw8737 . 图 1 就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 Etienne Bilgo观察了蚊子圈中的一个繁殖池,在那里,研究人员发现,将转基因真菌简单地应用于悬挂在黑色床单上的蚊子数量减少了99% 以上。 在 2019 年 5 月 31 日发表于《科学》 (Science) 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是来自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的一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介绍了首次在实验室之外进行的对抗疟疾转基因方法的试验。研究表明,在西非布基纳法索一个模拟的村庄里,一种天然真菌可以安全地将一种毒素传递给蚊子,从而使蚊子的数量减少了 99% 以上。 “目前还没有转基因疟疾控制技术在实际的田间试验中取得如此大的进展 ,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昆虫学系的研究生布莱恩·洛维特 (Brian Lovett) 说,“这篇论文标志着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为这种和其他转基因方法的发展开创了先例。” 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雷蒙德·圣·莱格 (Raymond St. Leger) 说:“我们证明了转基因真菌的效果比野生真菌好得多,因此有理由继续开发。” 真菌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病原体,在野外感染昆虫并慢慢杀死它们。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被用来控制各种害虫。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蚊子特有的真菌,并将其改造成一种毒素,这种毒素杀死蚊子的速度比蚊子繁殖的速度更快。这种转基因真菌导致蚊子在繁衍两代的期间数量锐减到不可持续的水平。 雷蒙德·圣·莱格说:“你可以把真菌想象成一根皮下注射针,我们用它把一种强效的昆虫特异性毒素注射到蚊子体内。”这种毒素是一种叫做 Hybrid 的杀虫剂。它是从澳大利亚蓝山漏斗网蜘蛛( Australian Blue Mountains funnel-web spider)的毒液中提取的,已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PA) 批准直接应用于农作物,以控制农业害虫。 布莱恩·洛维特说 : “我们把转基因真菌简单地涂在研究区域挂在墙上的一张纸上,导致蚊子数量在 45 天内锐减。”“而且它在杀死抗杀虫剂蚊子方面和不抗杀虫剂蚊子同样有效。” 布莱恩·洛维特说,实验室测试表明,这种真菌会感染所有携带疟疾病毒的蚊子。传播疟疾的物种数量之多阻碍了控制疟疾的努力,因为并非所有物种都对相同的治疗方法有反应。 为了修改这种真菌,使其能够产生并传递杂交后代,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标准方法,即利用一种细菌有意地将 DNA 转移到真菌中。科学家们设计并导入真菌的 DNA 为制造杂交菌提供了蓝图,同时控制开关告诉真菌何时制造毒素。 “蚊子圈( MosquitoSphere )”位于西非的布基纳法索,占地约 454m 2 ,采用封闭式结构,旨在模拟村庄环境,包括植物、棚屋、小水池和蚊子的食物来源。 控制开关是真菌自身 DNA 代码的拷贝。它的正常功能是告诉真菌何时在自己周围建立一个防御壳,这样它就能躲避昆虫的免疫系统。建造这种外壳对真菌来说是昂贵的,所以它只有在探测到合适的环境时才会付出努力——在蚊子的血液中。 通过将这种开关的遗传密码与制造杂交后代的密码结合起来,科学家们能够确保他们改良的真菌只在蚊子体内产生毒素。他们在马里兰州和布基纳法索对其他昆虫进行了改良真菌的试验,发现这种真菌对蜜蜂等有益物种无害。 “这些真菌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雷蒙德·圣·莱格说 , “它们通过化学信号和昆虫身体特征的形状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我们正在研究的病毒就像蚊子一样。当这种真菌发现自己在蚊子身上时,它会穿透蚊子的表皮,进入蚊子体内。但是它不会给其他昆虫带来这种麻烦,所以对蜜蜂等有益物种来说,它是相当安全的。” 布莱恩·洛维特和雷蒙德·圣·莱格在实验室里,展示了他们的转基因真菌的安全性后,与布基纳法索的科学同事和政府当局密切合作,在模拟自然的受控环境中对其进行了测试。在布基纳法索疟疾流行的一个农村地区,他们建造了一个大约 6,550 平方英尺 (约655 平方米 )的封闭式结构,他们称之为“蚊子圈”。在室内,多个经过筛选的房间包含实验小屋、植物、小型蚊子繁殖池和蚊子的食物来源。 在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涂有芝麻油的黑色棉布挂到三间小屋的墙上。其中 1 片涂有转基因 平沙绿僵 菌 ( Metarhizium pingshaense )与油混合, 1 片涂有野生型绿僵菌( wild-type Metarhizium )与油混合, 1 片只涂有芝麻油。然后,他们将 1000 只成年雄蚊和 500 只成年雌蚊释放到每一个蚊子空间中,建立繁殖种群。然后,研究人员连续 45 天每天在每个房间里清点蚊子数量。 在挂有含转基因真菌处理过的薄片的房间里,蚊子数量在 45 天内急剧下降,只有 13 只成年蚊子。对于雄性来说,这还不足以形成一个蚊子繁殖所必需的群体。相比之下,研究人员在 45 天后从挂有野生真菌处理过的薄片房间统计了 455只蚊子;而在挂有普通芝麻油处理过的薄片房间蚊子的数量达到了1396 只。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到了同样惊人的结果。 在实验室进行的类似实验中,科学家们还发现,感染了转基因真菌的雌性只产了 26 个卵子,其中只有 3 个发育成成年蚊子,而未感染的雌性产了 139 个卵子,最终有 74 个发育成成年蚊子。 根据研究人员的描述,新的抗疟疾技术,如本研究中测试的技术,对于当地社区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黑色棉布床单和芝麻油相对便宜,在当地很容易买到。这种做法也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因为真菌可以与现在常用的杀虫剂一起使用。 布莱恩·洛维特说 : “通过非常密切地遵守环境保护局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议定书,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以满足他们的标准,并与当地社区合作以获得认可,我们已经突破了一个障碍。”“我们的研究结果将对任何提出扩大用于消灭疟疾的新技术、复杂技术和潜在争议技术规模的项目产生广泛影响。” 接下来,国际科学家小组希望在当地村庄或社区测试他们的转基因真菌。在将这种新方法应用于一个开放的环境 ( 如村庄 )之前,需要满足许多监管和社会基准,但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为此类试验提供依据。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Targeting mosquitoes to target malaria Anopheline mosquitoes transmit the malaria parasite, but the insects themselves are prone to their own infections. Lovett et al. engineered a specific fungal pathogen of anophelines to carry insect-selective toxin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fungus for controlling mosquitoes was trialed in near-field conditions in Burkina Faso in a setup called MosquitoSphere. Approximately 75% of wild insecticide-resistant mosquitoes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 became infected with the transgenic fungus, causing population collapse within 45 days. Science , this issue p. 894 Abstract Malaria control efforts requir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at manag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etarhizium pingshaense provides an effective, mosquito-specific delivery system for potent insect-selective toxins. A semifield trial in a MosquitoSphere (a contained, near-natural environment) in Soumousso, a region of Burkina Faso where malaria is endemic, confirm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an insect-specific toxin (Hybrid) increased fungal lethality and the likelihood that insecticide-resistant mosquitoes would be eliminated from a site. Also, as Hybrid-expressing M. pingshaense is effective at very low spore doses, its efficacy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unmodified Metarhizium . Deployment of transgenic Metarhizium against mosquitoes could (subject to appropriate registration) be rapid, with products that could synergistically integrate with existing chemical control strategies to avert insecticide resistance.
个人分类: 新科技|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中的“双刃剑”:真菌在健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WileyChina 2018-10-25 11:52
哺乳动物的体表密集分布着大量共生真菌,正如哺乳动物的体表密集分布着大量共生细菌。真菌微生物群,也被称为真菌区系,越来越被认为是维持宿主健康和体内平衡的关键因素。 哺乳动物的体内和体表都分布着大量微生物群,包括人类。人们将这些微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群,它们不仅仅是身体里的免费乘客——它们调节宿主生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于机体健康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深入研究了微生物群中的细菌成员,因为它们在实验室中数量众多且易于操作。在 WIREs System Biology and Medicine Review 的一篇综述中,一个来自新加坡免疫学网络的研究小组重点研究了微生物群(也被称为真菌区系)中同样重要的真菌成分,重点介绍了共生真菌对哺乳动物健康和疾病的贡献,并探讨了塑造个体真菌微生物群组成的因素。 与其细菌对应物一样,真菌区系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宿主的基因组成、饮食、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群的其他成员。共生真菌也与共生细菌类似,它们能够不引起病原感染的情况下对宿主免疫反应产生深刻影响。例如,肠道真菌可以增强宿主抵御各种感染的天然防御能力,并在肠道受损时促进伤口愈合。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真菌区系可能会出错,进而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炎症性肠病和过敏等疾病,这并不奇怪。作者认为,一系列事件的累加——比如一个长期吃西餐的人长期服用抗生素,并携带使其免疫防御系统瘫痪的基因突变——可能会使真菌区系发生扭曲,从而导致顽固炎症和随之而来的疾病。 作者还强调了在我们体表或体内真菌的识别和表征方面的各种技术挑战。例如,真菌在大多数宿主组织中的数量远远超过细菌,并且由于其刚性细胞壁而难以通过现代测序方法检测到。然而,该研究小组还提出了解决上述真菌区系研究领域困难的方法,最终目标是通过治疗控制真菌区系来促进人类健康和减轻疾病。 \0 点击阅读文章: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wsbm.1438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1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菌的呼吸机制是什么呢?
jiangjiping 2018-10-25 09:28
真菌的呼吸机制是什么呢? 蒋继平 2018年10月25日 这个问题由我提出来好像有点奇怪。 这是因为我是植物病理学家, 一辈子与真菌打交道, 居然不知道真菌的呼吸机制。 是的, 我确实不知道真菌的呼吸机制。 我不记得在我22年(小学-高中, 12年, 大学4年, 硕士2年, 博士4年)的求学生涯中学到任何有关真菌的呼吸机制的内容。 我也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词条, 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 可靠的参考文献。 我知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吸进二氧化碳, 吐出氧气; 动物吸进氧气, 吐出二氧化碳,真菌是一种鉴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微生物。我也知道, 微生物中的细菌, 有喜氧型和厌氧型两种类型。 所谓喜氧型就是在有氧气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而厌氧型则刚刚相反, 喜欢在缺氧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 那么真菌是怎样呼吸的呢?我找不到这样的科学研究报道。不过, 我知道, 真菌在密封的环境下可以生存好几年。 这样看来, 真菌好像不需要氧气也能生存很长时间。 不管这么说, 真菌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有很多种类, 它们很可能也像细菌一样, 有喜氧型和厌氧型的区分。当然, 这仅是一个猜测。有待科学的验证。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9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竹篼上的菌子(20180707)
热度 2 Abies 2018-7-7 21:01
一丛慈竹生在在山坡上,下侧半边竹篼露出来。竹篼上张不少菌子,甚至在带毛的笋壳上也有。真菌我不认识,没有这方面的鉴别储备,唯一知道这是某类担子菌的子实体。后来我看到它(或者是表面看上相像的其他类群)也生在在快枯死的芒属种类杆或叶上,或者其他较纤细的枯枝上。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922 次阅读|4 个评论
煤污病菌-圆孢多臂菌Trichomerium gloeosporum的无性型
gamefungi 2017-8-7 21:04
The asexual morph of Trichomerium gloeosporum Hongsanan S, Tian Q, Hyde KD, Hu DM*. (2016) Mycosphere 7 (9), 1473–1479 Doi 10.5943/mycosphere/7/9/18 (可免费下载) 煤污病是植物常见的病害,经常在树叶子上看见一层像被烧煤的烟熏过了一样的黑灰,这种黑灰通常就是煤污病。本研究报道了一种煤污病菌-圆孢多臂菌的无性型。 Abstract: Trichomerium species are sooty molds that develop superficially on the host surface. There is little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for the genus. The asexual morphs of Trichomerium have been poorly studied, with also lack molecular data.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noted that Tripospermum is possibly the asexual morph of Trichomerium species.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Trichomerium like taxa from leaves in northern Thailand. The sexual structures found on the specimen were identified as Trichomerium gloeosporum , and Tripospermum like conidia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sexual morph. Cultures were obtained from single Tripospermum like conidia and sequenced. Phylogenetic analyses generated from maximum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analyses of combined LSU and ITS sequence data demonstrate that our strains isolated from Tripospermum _like conidia clustered with strains of T. gloeosporum with high statistical support. A description of the asexual morph of T. gloeosporum with molecular data is provided.
个人分类: 研究简报Mycological Study|4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比鞋底还“脏”?来看看上面都有啥微生物
热度 1 hongkuan15 2017-4-25 11:39
还记得那个手机培养细菌的实验吗?英国萨里大学 (University of Surrey) 的SimonPark教授带领生物系学生进行了一项手机细菌培养实验。实验中,他们将自己的手机印在培养皿上,而后对留在培养皿中的细菌进行培育。细菌在培养基的刺激下不断生长。3天后,他们对细菌进行研究。虽然看上去令人作呕,但他们发现的大部分手机细菌对身体无害。 其实,早在这个实验之前,就有一项研究采用了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详细比较了手机和鞋底的微生物组成。哎,歪果仁真会玩,没事比较这个干啥?看起来这么无聊的研究,其实是一项关于家庭微生物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由于人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这个项目主要是想了解家庭中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家里环境中的,如地板上,浴缸里,桌子上,水龙头里的微生物与人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他们用棉棒在几十人的手机和鞋底上进行采样,然后提取里面的DNA进行测序。手机上还好采,不过鞋底的样本得需要采样者的一点勇气了,如果碰到汗脚的家伙,那他可就有点遭罪了。经过如此折腾,他们到底有什么发现呢?一起来看看。 经过测序,发现了在这两个地方微生物有几百种,其中最主要的,含量最多的包括下面五种菌: Ø支原体(Mycoplasma ),是最小的细胞(直径仅0.1μm),大多与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呼吸道疾病有关,如肺炎; Ø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 ,包括多种菌,其中一些是牛红眼病的病原体,以及人的呼吸道疾病菌耐药性病原体。 Ø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 ,广泛分布在海洋和陆地栖息地的菌,其中一些物种在垃圾填埋场能够迅速降解塑料。 Ø蓝藻(Streptophyta) ,蓝藻类微生物,能够进行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Ø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 ,一组与鱼病有关的菌,如彩虹鳟鱼鱼苗综合征以及细菌性冷水病。 这些菌大多还是与疾病有关系的,但是这并不表示都会致病。那手机和鞋底上的微生物一样吗?答案肯定是不一样!这俩地方一个是人脸经常接触的地方,一个是最接地气的地方。特别是人脸可是人们最爱护的地方,尤其是美女们,每年给她投资的保养品成千上万啊,怎么能够跟地面一样呢。通过对比不同科水平的微生物组成,确实发现手机和鞋底的微生物不一样(见下图)。 手机上的微生物存在比较多的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的菌,有的手机上这类菌的含量可高达80%以上。而鞋底上的菌种类比较多,每类菌的比例上似乎比较均匀。如果说细菌的种类多代表“脏”的话,似乎鞋底上更脏,当然,这也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常识。 经过详细对比,发现两个地方分别有五十多个科的微生物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菌分别有四种。 手机上最具代表性的菌: Ø支原体(Mycoplasma)–占52%手机细菌。 Ø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占2.44%手机细菌–一些亚种与咽喉炎和脑膜炎有关。 Ø梭杆菌科(fusobacteriaceae)–占0.26%手机细菌–一些是喉咙中的病原菌。 Ø奈瑟氏菌科(Neisseriaceae)–占0.55手机细菌–能引起淋病和脑膜炎。 鞋底上最具代表性的菌: Ø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占6.8%鞋底细菌。 Ø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 占6.1%鞋底细菌。 Ø未知的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 占2.7%鞋底细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和弧菌。 Ø未知的放线菌(Actinomycetales)–占2.8%鞋底细菌。大多为革兰氏阳性菌,某些菌用于生产药品用于治疗癌症和感染。 看来手机上确实含有不少病原菌啊。另一项研究,采用培养法,对比了50个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和50个其它的手机上的微生物,结果发现,50个医护人员的手机中有10个检测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40%还含有耐药性;而50个其它人中有18个检测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且其中50%含耐药性。是的你没看错,这个结果表明医护人员的收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脏”。这可能跟他们的职业习惯有关系,因为他们必须要经常对手部进行消毒,减少了微生物的数量。这个结果也说明,无论是谁的手机,上面确实会沾染上病原菌。 有人说了,手机上这么多致病菌,怎么也不感染人呢?这就设计到致病菌的数量和感染途径了。比较手机上的细菌数量有限,也不是都拿着收集舔啊舔的,所以,即使上面有这些菌,也不用特别担心。也不用给手机消毒,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消毒了也杀灭不了。 可以看出,手机上和鞋底的微生物组成确实是不一样的,并且通过分析两个地方的菌的β多样性,两个地方的菌确实能够明显分开。似乎每个人的手机和鞋底的微生物组成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 既然每个人的手机和鞋底的微生物的组成不一样,那是不是可以通过检测这些部位的微生物来推测这个人是谁,TA到过哪里呢? 理论上可以的啊,每个人用的化妆品不一样,卫生习惯也不一样,像我这种每天只用清水洗脸的人,也不经常洗手的人,手机上的微生物一定跟别人的不一样。另外,鞋底上的菌基本上都是粘的走过的地方,如地板,马路,土地等,这些地方的应该是不一样的,所有,人如果去过不同的地方,上面的菌也应该不一样。 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实际上还真人做了这样的有研究,下次,我们再来解答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 Rana R, Joshi S, Lakhani S, et al. Cell Phones - Homes For Microbes! . Biomedscidirect Publications, 2013. Microbial Biodiversity of Cell Phones and Shoes. http://homemicrobiome.com/microbial-biodiversity-of-cell-phones-and-shoes/
86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闭症患者肠道细菌,真菌与健康人都不同
热度 1 hongkuan15 2017-3-6 08:52
自闭症(Autism或Autistic disorder)又称孤独症,是一种有生物基础的发育障碍类疾病,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自闭症的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来自不同国家的统计表明,自闭症在总人口的患病比例可达2%甚至更高。以往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和大脑神经发育存在异常。由于“西方”习惯(即饮食,药物和过度的整体卫生)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进而引起的自闭症发生率的升高。延伸阅读; 关注自闭症 最近一项研究为自闭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患者肠道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真菌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 研究中,来自意大利农业生物和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招募了40名临床诊断为自闭症的受试者(平均年龄11.1±6.8;性别,男性:女性=31:9),他们将与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40名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9.2±7.9;性别,男性:女性=28:12)进行了对比。其中,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炎性病症自闭症患者被排除。同时,对他们的便秘和炎症(即血清IgA,红细胞沉积速率和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也进行了评估。便秘根据罗马III标准(Rome III)。自闭症受试者由儿童神经精神病科大夫,依据DSM-5进行诊断,并评价使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和Autism Behaviour Checklist(ABC)和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等评定量表对自闭症状态进行评分。结果显示,这些人的平均CARS值为46.2±6.8(值范围32-57); 90%(36/40)被分类为严重ASDs(CARS值 37);10%(4/40)是中度严重的ASDs(CARS值从30到36)。 随后,提取这些自闭症患者的粪便DNA,高通量测序检测细菌16s rDNA的V3–V5区以及真菌的ITS区。结果发现自闭症患者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比对照组降低,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的比值明显增加(见下图)。以往研究发现,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增加与炎症状况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IBD)和肥胖个体都存在较高的比值。 在门水平上,自闭症患者肠道中拟杆菌门的比例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见下图)。 在属水平上,无论是自闭症还是健康对照,肠道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acteroides, Faecalibacterium等菌的比例都较高。而普氏菌(Prevotella)在自闭症患者肠道中的比例非常低。 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自闭症组和对照组在alpha多样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beta多样性上存在差异。如下图所示,自闭症组(红色)与健康对照组(蓝色)能够较为明显的区分开。说明两组在肠道菌群组成上存在不同。 通过分析两组的Biomarker的差异,发现自闭症患者肠道中Alistipes、嗜胆菌属、小杆菌属、帕拉杆菌属、韦荣球菌等属的肠道细菌相对丰度降低,而肠道中的Collinsella、棒状杆菌属、Dorea和乳酸杆菌属显著增加(见下图)。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常见的有益菌在自闭症的肠道菌群中比例更高,而Dialister和Veillonella菌比例降低。其中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为便秘是ASD患者常见的胃肠道的问题,他们比较了便秘和非便秘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发现肠道中的 Gemmiger 和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与便秘症状负相关,而埃希氏杆菌属/志贺氏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XVIII群的细菌与肠道症状正相关。便秘的个体其肠道中上述菌的比例更高。实际上,梭菌在自闭症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梭菌XVIII群可产生外毒素并促进炎症的发生。 然而,两组之间,在肠道炎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真菌发现,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与细菌类似,在肠道真菌多样性方面,自闭症组和对照组在alpha多样性上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beta多样性上存在差异。在具体的真菌组成方面,假丝酵母属在自闭症患者肠道中要比正常人高出近不止两倍,虽然如此,由于较大的分散值,这样的区别显著性不高。虽然念珠菌是最人肠道常见和丰富的属,但已有研究确实发现真菌生态失调可能影响自闭症。这个研究是首个分析自闭症患者肠道真菌的改变的研究。 已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特别是某些种类的乳酸杆菌,可以提供色氨酸衍生的芳烃受体配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IL-22,IL-17等,从而抑制念珠菌等肠道真菌的过度增殖。因此,未来可能通过改变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恢复细菌群落结构来缓解或治疗自闭症。 参考文献: Strati, F., Cavalieri, D., Albanese, D., Felice, C. D., Donati, C., Hayek, J., et al. (2017). New evidences on the altered gut microbiota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 5.              
96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崔胜研究小组最新研究动态(2016. 2)
热度 1 IPBCS 2016-2-15 22:20
崔胜研究小组最新研究动态:“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 (ASADH)二聚体和四聚体微妙变化”(2016.2) 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崔胜研究小组最新研究结果首次揭示:真菌和古菌中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 Aspartate-β-semialdehydedehydrogenase,ASADH)的活性构象(active conformation)为类似糖酵解中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的同源四聚体。这与细菌中二聚体ASADH构象截然不同。 ASADH的功能对于整个生物圈都是至关重要和不可取代的。因为ASADH存在于细菌,真菌,古菌和高等植物中,却不存在于动物中。ASADH催化反应的产物是四种必须氨基酸(MET,THR,ILE和LYS)生物合成不可或缺的前体(图1)。也就是说,ASADH的酶学功能保障了地球上包括人类等各种动物生存的物质来源。 我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以 NADP/NADPH为辅酶的一类酶分子的进化特征。根据其多聚性质,我们可将ASADH分为二聚体酶和四聚体酶两类。二聚体酶包括了所有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的ASADHs;四聚体酶包括了真菌和古菌中的ASADHs。有趣的是,真菌和古菌中ASADH保留了与GAPDH和MCR (Malonyl CoA reductase)等酶的相似的构象,但这些酶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聚体ASADH和四聚体ASADH在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这种结构差异甚至大于四聚体ASADH和GAPDH、MCR之间的差异),但二聚体ASADH和四聚体ASADH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我们认为这些发现支持了以下推论:(1)真菌和古菌的ASADH在进化上更相近,与细菌的ASADH距离更远。(2)ASADH,GAPDH和MCR等以NADP为辅酶的分子可能由共同的原始分子进化而来。进化过程中,活性中心发生了改变,但酶的构象却保留下来。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被认为ASADH是二聚体。四聚体ASADH的发现将ASADH与其他以NADP/NADPH为辅酶的蛋白联系在一起,提示了这一类分子在进化上的相关性。 ( 论文链接 :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1067 )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5151 次阅读|3 个评论
寄生的是真菌、虫、草还是什么?--肯定不是动力系统的分叉
热度 2 guanky 2015-4-30 15:31
我们密云住处附近,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樱桃林有个很美的小山包。 我们常沿小路上山看风景。前天,发现小路边的一丛不知名的小树丛的叶片上面长出几个奇怪的的小颗粒(见下面照片被红圈围起的部分)。树叶也就两三平方厘米,小颗粒高不过5毫米。 将镜头拉近的几张照片 在植物学、生物学方面我是门外汉,不知这些长在叶片上的小颗粒是什么。是寄生的真菌、虫、还是草或其它的什么?反正不是我研究的动力系统的分叉,更不是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 特请教专家。
5738 次阅读|4 个评论
真菌种类数量被大大高估了
热度 6 zhpd55 2015-3-20 18:01
真菌种类数量被大大高估了 诸平 真菌 ( Fungus )一词的 “ 拉丁文 ” ( fungi )原意是 蘑菇 (如野生蘑菇见图 1 ),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 类群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 1 万属 12 万余种(请注意此处“属”与“种”都是单位,而且“ 属 ”大于“种”),真菌学家 戴芳澜 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 4 万种(“种”为单位)。真菌像细菌和微生物一样都是 分解者 ,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机物的生物。真菌将生物分解为各类 无机物 ,使土地肥力增强。有些真菌也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可食用的蕈菌有 200 多种,如冬菇、草菇、木耳、云耳等。以及真菌所侵入后的生(动,植物)物空壳,如 冬虫夏草 。还有的真菌用于食物加工,例如酵母菌用于面包等加工,酿酒也需要真菌。真菌既有致病的也有抗病的,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中,真菌能引起植物多种病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欧洲由于 马铃薯 晚疫病的流行摧毁了 5/6 的马铃薯, 20 世纪 50 年代和 70 年代,我国由于 小麦锈病 和 稻瘟病 ,而使小麦和 水稻 各减产 60 亿 kg 。但是,具菌根(和真菌共生的根)的植物在没有真菌存在时不能正常生长,因此造林时须事先接种和感染所需真菌,以利于荒地上成功造林。能形成 菌根 的 高等植物 有 2000 多种,如侧柏、 毛白杨 、 银杏 、小麦、葱等均属于菌根类。真菌也可以使人类致病,如 真菌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中毒性疾病等。而抗病类真菌如 亚历山大 · 弗莱明 通过霉菌而发现了 青霉素 。由此可见,真菌可以说无处不在,有利也有弊,关键是如何进行控制和利用。 过去 估计全球真菌物种的丰富度在 150 万 ~510 万种之间。但是 据爱沙尼亚 塔尔图大学 ( University of Tartu )等多家单位的科学最新的联合研究, 2015 年 3 月 13 日报道 的结果,人类对于真菌种类数量的的过去估计是太高了,而实际的真菌种类数量并没有那么多。 图 1 野生蘑菇 对于爱沙尼亚( Estonian )的蘑菇采摘爱好者( mycophile )来说,有一条好消息 , 那就是对菌根真菌而言 , 其中包括了几乎所有可食用的和有毒的蘑菇 , 森林气候区中是真菌种类最富丰富的区域。 由塔尔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领导的此项研究发现 , 热带雨林是真菌群落最为丰富的地方。过去估计全球真菌物种的丰富度在 150 万 ~510 万种之间 , 然而 , 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数据发现,以前的估计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高估。塔尔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和此项目的负责人莱霍·特德索( Leho Tedersoo )说 , “ 和 35 家研究机构一起 , 我们收集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大约 1.5 万个土壤样本。然后我们用新一代的测序方法对收集的样本进行 DNA 测序。在分析土壤样本时,我们发现了 4.5 万多种真菌。据我们所知 , 这是迄今为止发表的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数据。参与此项研究的 所有合作伙伴,其样品采集活动都是对等的,而且对采集样品工作有书面许可文件。我们无法收集一些国家的样本,只是因为我们不能得到许可。然而 , 总体而言,我们收集到的样品材料的数量是足够多的。”此项研究的主要发现表明 , 真菌的物种丰富度模式一般随植物和动物的丰富度模式而变 , 即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适合生物地理学的一般规则。在过去 , 普遍认为后者不适用于微生物。其实无论是真菌还是微生物都无处不在,关键是取决于底质。新研究发现 , 世界上真菌物种的数量被大大高估了。 项目负责人莱霍·特德索 解释道: “ 我们发现特有现象( endemism ),那就是某些特定的真菌物种只生长在一个相当有限的区域内,在真菌中这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地方性特殊性现象”。 莱霍·特德索 补充说 , 也有很多种类 , 分布在世界各地 , 如霉菌( mould )和动物病原菌( animal pathogens )。 “ 尽管在北半球的温带气候区,动植物物种的传播仅限于大陆 , 但是许多真菌物种也同样在亚洲、北美和欧洲蔓延。这表明真菌有更有效的传播机制,与微孢子有密切关系。 ” 气候因素 , 其次是土壤和空间模式都是全球范围内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和区域组成最好的预测器。所有真菌和功能组的丰富度与其植物多样性之间无因果关系 , 外生菌根真菌根共生体例外 , 表明与植物 - 土壤反馈并不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植物对真菌丰富度比率( plant-to-fungi richness ratio )以指数形式向两极下降 , 表明当前全球预测——假设全球比值恒定——过高估计了真菌丰富度约 1.5 ~ 2.5 倍。除了几个主要分类和功能群是与整体模式相违背之外,真菌像植物和动物一样遵循类似的生物地理模式。强大的生物地理链接遥远的大陆,折射出与大型生物相比真菌微孢子长距离传播相对有效。 莱霍·特德索认为,虽然他们的 “ 研究结果不会拯救世界 , 但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全球生物过程。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和传播主要依靠降水、温度和植被 , 可以认为气候变化会强烈影响干燥和凉爽的地区真菌区系( mycobiota )。对于爱沙尼亚的采蘑菇爱好者( mycophile )来说的好消息,就是当提及到菌根真菌时 , 而菌根真菌其中包括几乎所有可食用的和有毒的蘑菇 , 是我们森林气候区中最富有的物种。古老的阿布鲁卡( Abruka )菩提树森林里就保存着相关记录。 ” 在未来 , 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工作小组,正计划专注于检测世界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生物的功能差异 , 显示这些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历史生物地理学因素 ( historical-biogeographical factors ) 。 莱霍·特德索 说:“这样的分析需要计算能力和云服务 , 不过这些特殊要求完全可以在塔尔图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得到解决。庞大的工作一直是由我的同事穆罕默德·巴赫拉姆( Mohammad Bahram )、塞奇·珀姆( Sergei Polme )、乌尔玛斯·克加戈( Urmas Kõljalg )以及凯西·阿巴若克夫( Kessy Abarenkov )来完成。这些天 , 这样大规模的分析甚至不能由一个研究者或小型工作组来完成了。 ” 参与此项研究的除了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之外,还有生态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arth Sciences )、爱沙尼亚生命科学大学( Estonian University ofLife Sciences )的科学家;来自其他国家的单位包括贝宁帕拉库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akou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mbo )、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荷兰天然生物多样性中心( Naturalis Biodiversity Center );越南林业科学院( Vietnamese Academy of Forest Sciences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ida )、洪堡州立大学( 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津巴布韦自然历史博物馆、意大利巴勒莫大学( Università di Palermo )、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土壤生态学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il Ecology,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农业研究所( Tasmani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 Royal Botanic Gardens Melbourne )、莫道克大学( Murdoch University )、南昆士兰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 James Cook University );泰国那空拍侬大学( Nakhon Phanom University )、阿根廷 Instituto Multidisciplinario de Biología Vegetal,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la Patagonia SJB ;喀麦隆巴门达大学( University of Bamenda )、瑞典哥德堡大学(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瑞典农业大学(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马来西亚沙巴大学( University Malaysia Sabah )、马来西亚森林研究院(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Malaysia );波多黎各美国农林服务部森林真菌研究中心( Center for Forest Mycology Research,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 )、挪威奥斯陆大学( University of Oslo )、日本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Zhejiag University );新西兰土地保护研究所( Landcare Research )、比利时迈泽植物园( Botanic Garden Meise )、英国曼切斯特城市大学(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 以及墨西哥等单位。 更多信息请浏览《科学》( Science )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 L. Tedersoo, M. Bahram, S. Polme, U. Koljalg, N. S. Yorou, R. Wijesundera,L. V. Ruiz, A. M. Vasco-Palacios, P. Q. Thu, A. Suija, M. E. Smith, C. Sharp,E. Saluveer, A. Saitta, M. Rosas, T. Riit, D. Ratkowsky, K. Pritsch, K.Poldmaa, M. Piepenbring, C. Phosri, M. Peterson, K. Parts, K. Partel, E.Otsing, E. Nouhra, A. L. Njouonkou, R. H. Nilsson, L. N. Morgado, J. Mayor, T.W. May, L. Majuakim, D. J. Lodge, S. S. Lee, K.-H. Larsson, P. Kohout, K. Hosaka, I. Hiiesalu, T. W. Henkel, H. Harend, L.-d. Guo, A. Greslebin, G. Grelet, J. Geml, G. Gates, W. Dunstan, C. Dunk, R. Drenkhan, J. Dearnaley, A. De Kesel, T. Dang, X. Chen, F. Buegger, F. Q. Brearley, G. Bonito, S. Anslan, S. Abell, K. Abarenkov. Globaldiversity and geography of soil fungi . Science , 2014; 346 (6213): 1256688 DOI: 10.1126/science.1256688
个人分类: 新观察|100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长寿的真菌-超过一千五百岁
chensing 2014-11-24 23:11
Bulbous honey fungus— Armillaria gallica Science, 21 NOVEMBER 2014
1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丝状真菌菌丝顶端生长
热度 4 Macrofungi 2013-9-26 23:02
真菌的菌丝是桶状结构,具有一个半球形或半椭圆形的顶端区域。菌丝呈顶端生长模式曾经被通过荧光抗体技术、外部标记、以及测量隔膜之间的距离等手段进行过证明,最有效的证明是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技术对鲁氏毛霉( Mucor rouxii ) 真菌芽管生长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形成的细胞壁仅在菌丝顶端 1um 以内的区域合成,菌丝的生长是通过在菌丝尖端凝集新的质膜、通过分泌囊包胞吐作用合成新细胞壁形成。菌丝的形状有细胞壁所支撑,生长极性仅发生在菌丝顶端。真菌的细胞壁组成主要是多糖和糖蛋白。内层(碱不溶性部分)是交织的几丁质小纤维组分、β( 1,3 ) - 和β( 1,7 ) - 葡聚糖,内层嵌入在碱可溶性多糖(β( 1,3 )葡聚糖)和糖蛋白(半乳甘露糖肽)组成的无定形态胶状基质中。证据表明,糖蛋白基质的合成是通过分泌途径、分泌小泡转运,之后通过胞吐镶嵌在细胞壁中,当然这个过程有细胞壁松弛酶(几丁质酶和β (1,3) 葡聚糖酶)和细胞壁合成酶同时参与。响应多糖合成过程的酶像一台纳米机器,据推测这些纳米机器定位于质膜上(图 1 )。 几丁质是通过一个完整的膜蛋白家族——几丁质合成酶( CHS )合成的,在细胞质一侧的质膜上,接收尿苷二磷酸 -N- 乙酰葡糖胺( UDP-GlcNAc )在质膜的外侧组装成β (1,4)- 乙酰葡萄糖胺(β (1,4)-GlcNAc )的几丁质。丝状真菌比酵母有更多的几丁质合成酶家族,相应地在细胞壁中就含有更高的几丁质含量。 β (1,3)- 葡聚糖的合成是通过葡聚糖合成酶复合物( GSC )进行的, GSC 包含一个催化亚基( Fks )和一个调节亚基( Rho1 ),在酵母中鉴定出四个 fks 基因,和酵母菌不同,在丝状真菌中,只有一个 fks 基因,当然了,它是看家基因。 FKS 是跨膜蛋白,在细胞质一侧接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在质膜外侧排出产物。 Rho GTP 酶—— Rho1 在内质网上合成,经历蛋白质修饰使其可以插入质膜中, Rho1 和 FKS1 都被转移到质膜中,成为一种没有活性的蛋白复合体,一旦定位于质膜上, Rom2 开始激活 Rho1-GDP ,在 GDP 结合的状态下激活 Fks1 。 直到 CHS 和 GSC 被转移到质膜上,这两种酶才开始具有活性,以便它们在原位合成细胞壁组分:几丁质和β (1,3) 葡聚糖。α (1,3) 葡聚糖的合成使用过α - 葡聚糖合成酶合成的,α - 葡聚糖合成酶是内在膜蛋白,具有多个功能结构域,但对这个合成途径还研究的不是很透彻。 顶体( Spitzenkörper , SPK ,图 2 )的首次发现是在对鬼伞属真菌固定后进行苏木精染色时发现的,被认为是与菌丝的顶端生长相关的结构。之后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在活跃生长的菌丝顶端区域有暗色小体,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顶体区域是有大小不等的囊泡、核糖体、微管、肌动蛋白、和一些无定型或不确定性质的颗粒物质聚集组成。顶体高度动态性和多形性的存在于菌丝顶端,对菌丝的生长起到核心作用,决定菌丝的形态建成。需要划归于顶体的一个作用是分泌囊泡在释放合成细胞壁之前先在顶体上凝集在一起。另外,因为发现微管在菌丝顶端凝集,且与顶体非常接近,因此推测顶体是微管凝聚组织中心。成熟的粗糙脉孢霉菌丝顶端具有顶体结构,而芽管却没有,一个解释是是由于菌丝生长速度比较慢的原因,菌丝长速比较慢,就没有足够的顶端分泌小泡的凝集,这个观点就被用于对那些长速比较慢的真菌没有顶体的解释。 当细胞壁合成酶抵达顶体的时候,顶体直接参与到细胞壁的建成过程。一些证据表明,几丁质合成酶复合体存在于菌丝的顶端位置,然而他们的精确定位还不很明了。科学家们在粗糙脉孢霉中,用荧光蛋白探针技术鉴定出几丁质合成酶是在顶体的中心位置,这里是一个微囊泡凝集的核心(30~40nm大小的小囊泡),葡聚糖合成酶位于几丁质合成酶核心的周围,是一些大的囊泡区域(70~90nm直径大小的囊泡)。这样的结果表明,自然的囊泡物质组成顶体,构成一个形态功能不同于其他囊泡的结构。迄今为止,这种囊泡顶体的分布特点还没有其他真菌物种中的研究报道。 1. Harris, S.; Read, N., Roberson, R.,Shaw, B.; Seiler, S., Plamann, M., Momany, M. 2005. Polarisomemeets spitzenk ö rper:microscopy, genetics, and genomics converge . Eukaryoticcell 4 (2):225–229. 2. Meritxell Riquelme, 2013. Tip Growthin Filamentous Fungi:A Road Trip to the Apex. Annu. Rev. Microbiol. 67:587 –609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2724 次阅读|8 个评论
双孢蘑菇线粒体全序列
Macrofungi 2013-7-14 22:25
近些年来,尽管各种各样的基因组信息爆炸增长,但数据库中的真菌线粒体全序列的物种数仍屈指可数,特别是从属于担子菌门的真菌。目前,在公共数据库中,仅有 9 中担子菌门真菌线粒体序列被完整的注释公开,其中包括五种伞菌纲的真菌: 小皮伞科的 Moniliophthoraperniciosa (109,103 nt,Acc. No. NC005927), Moniliophthora roreri (93,722 nt, Acc. No. NC015400), 糙皮侧耳 Pleurotus ostreatus (73,242 nt, Acc. No. NC009905), 裂褶菌 Schizophyllumcommune (49,704 nt, Acc.No. NC003049) 以及栓菌属 Trametescingulate (91,500 nt, Acc.No. NC013933) 。即便是在相近的物种之间,对比高度保守的基因而言,这些线粒体全序列的长度大小变化是非常大的(注:动物的线粒体序列大约在 11~20kb 之间)。已注释的九种担子菌线粒体序列包含 14 个呼吸链相关的基因( cox 1, 2 and 3, cob , nad 1, 2, 3, 4, 4L, 5and 6, atp6 , 8 and 9 ),两个核糖体亚基( rnL 、 rnS ),和 27 和不同的转运 RNA ,除了以上保守的基因外,另外一个线粒体核糖体编码蛋白—— rps 3 也频繁的出现在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中。线粒体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全序列长度的巨大差异主要是由于大的基因间隔和内含子序列的呈现与否。 在真菌界中,物种的线粒体中出现大的内含子序列( 0.15~4kb )时很常见的事情,依据根据 RNA 的二级结构将这些内含子分为两大主要类别, group1 和 2 。大多数的 Group1 类别的内含子携带“归巢核酸内切酶基因 heg ”( Homing Endonuclease gene ),这个基因编码一个 DNA 内切酶( HE )用于对内含子的转运和位点整合。少量的成熟或双功能的蛋白质也被 heg 基因所编码行驶 HE 和成熟酶活性的功能。当然,还有一些假定的 heg 基因已经证实发生了退化,且无编码 HE 蛋白的能力。事实上,在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中,过早的终止密码子引入或基因片段的位移导致的突变通常都是由 heg 基因所致。 这些 heg 基因被认为是一个驱动力,驱使广泛分布的 group1 类的内含子发生基因的横向转移,这种横向转移甚至发生在系统发育关系较远物种之间。然而,内含子的起源和进化方向仍然是未解之谜。一种假说认为,在古老的基因时代,内含子的含量是非常丰富的,变成现在的样子是进化丢失的结果,当然,这自然就引发了关于内含子在进化过程中丢失和保有所扮演的相关角色问题,为了解释这种广泛但又不协调的交叉分布在不同界之间内含子,丢失与保有的假说事件是必须的。 除了内含子之外,还有一种移动的基因元件频繁的出现在真菌和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中,这就是线性倒位子质粒( linear invertron-type plasmids )。大多数的这类质粒含有两个开放式阅读框(其中一个编码 B 家族 DNA 聚合酶,另一个编码一个 RNA 聚合酶亚基),有少量的开放式阅读框是没有功能的。大多数的这种质粒似乎是隐秘性的。在担子菌纲真菌中,自主复制的线性倒位子质粒在大量的真菌中被报道,如:圆滑菇( Hebelomacircinans ),糙皮侧耳( Pleurotusostreatus ),金针菇( Flammulinavelutipes ),大肥菇( Agaricusbitorquis )。同时,这些移动元件可以整合到线粒体基因组中,近些年来,在真菌和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质粒相关序列的报道。例如,在担子菌中,大肥菇、双孢蘑菇( Agaricusbisporus )、杨树菇( Agrocybeaegerita )、糙皮侧耳、 Moniliophthoraperniciosa 中都有质粒相关的序列被整合到线粒体序列中的报道。除了 Moniliophthoraperniciosa 是一个完整无缺的质粒整合在其线粒体之外,其他的质粒相关序列似乎是被降解了的序列,科学界的争论是,古老的插入伴随着突变积累和重拍,这将最终导致插入序列部分或全部序列的消失。 双孢蘑菇的线粒体全序列似乎是目前报道中最长的,共 135005nt ,如此大的线粒体序列主要是因为移动基因元件所致,包括 43 个 group1 类内含子,三个 group2 内内含子, 5 个类似于线性倒位子质粒序列。内含子分布于 15 个编码蛋白基因中的 8 个基因之间,内含子的总长度约占线粒体总长度的 45.3% ,这些内含子包含了目前子在担子菌线粒体基因组中报道的全部 group1 类内含子,质粒状序列总长度为 6730bp ,约占线粒体总长度的 5.0% ,这些序列与另外两种报道的担子菌线粒体质粒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大肥菇中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 pEM ,以及在杨树菇和 Moniliophthora perniciosa 线粒体中的整合线性质粒。同时发现,质粒相关序列位于或者临近与两个大的包含有两类线粒体 tRNA 基因的反转录重复序列。结果显示,在双孢蘑菇的线粒体基因进化中,基因的横向水平转移发挥着重要作用。 双孢蘑菇线粒体全序列示意图 注:目前 NCBI 也已经公布了香菇 Lentinula edodes 的线粒体全序列,长度仅次于双孢蘑菇, 121394bp 。 http://www.ncbi.nlm.nih.gov/nuccore/AB697988.1 Cyril F érandon et al. The 135 kbp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Agaricus bisporus isthe largest known eukaryotic reservoir of group I introns and plasmid-related sequences.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55 (2013) 85–91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巨孢囊霉目丛枝菌根真菌最新分类检索~~
CY2007 2013-5-8 21:51
1 孢子仅有一组壁 ; 芽管由成熟孢子内壁表面的疣突上萌发……………………………………… Gigasporaceae ( Ggigaspora ) 1 孢子具有一组外壁和至少一组内壁 ; 最内一组壁上形成发芽盾室……………………………………………………………… 2 2 发芽盾室透明至近透明 , 偶见浅黄色………………………………………………………………………………………………… 3 2 孢子发芽壁为黄棕色至棕色 Dentiscutataceae (3 属 ) ………………………………………………………………………………………………………… 4 3 发芽盾室结构简单 , 通常为单裂叶至双裂叶状 , 具有 1 个或 2 个芽管起始点 Scutellosporaceae(2 属 ) ………………………………………………………………………………………………………… 5 3 发芽盾室呈多裂叶状 , 4 片或 4 片以上裂叶 , 每一片裂叶上都具一个芽管起始点 Racocetraceae(2 属 ) …………………………………………………………………………………………………………… 6 4 发芽盾室结构简单 , 常为双裂叶状 ; 孢子具有 Ow 、 Mw 、 Iw 三组壁……………………………………………………… Fuscutata 4 发芽盾室结构复杂 , 具 8 片以上裂叶 , 每片裂叶上有一个芽管起始点 ; 边缘呈锯齿状 ; 孢子具有三组或以上孢子壁……………… 7 5 发芽盾室单裂叶状 , 盾室呈卷曲状轨迹发育………………………………………………………………………………… Orbispora 5 发芽盾室非卷曲形………………………………………………………………………………………………………… Scutellospora 6 孢子仅有 Ow 、 Iw2 组孢壁………………………………………………………………………………………………… Racocetra 6 孢子仅有 Ow 、 Mw 、 Iw3 组孢壁……………………………………………………………………………………… Cetraspora 7 孢子仅有 Ow 、 Mw 、 Iw3 组孢壁………………………………………………………………………………………… Dentiscutata 7 孢子具有 3 组以上孢壁…………………………………………………………………………………………………… Quatunica
3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真菌分“正性别”与“负性别”
syfox 2013-4-27 10:42
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如只对人而言,在生理上,根据生理器官的不同可分为男性、女性、偏男性、偏女性和两性人这五种。   广义的“性”是将人以男女划分,区别对待,以及男女之间的关系、联系和发展规律等,是个泛指概念,只要是人,就有性的归属、性的差异和性的活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是性的产物,即使是 试管婴儿 、或克隆繁殖,都是性的产物,因为其母体存在有性的归属和性的差异。可以说,“性”只是人对自身(存在和发展)和自身行为的一种认识角度而已,是因为男女之间较大差异引起的对人性质一分为二的判断。有了这种视角,即使阴阳人在“性”这一问题上,也都有其归属。   正因为“性”是以两性作为基础的人的性质介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行为人的现象,才可以进一步细化分析。“性”可以折射回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和发展历史。所以,性学研究是个永远的课题。    目前,由于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我们一般说的“性”都是指狭义的“性”,即将范畴局限于性判断、差异、异常和行为中。一般也只是讨论狭义的“性”。而主要内容是生理差异(包括①染色体差异、细胞差异;②器官、 第二性征 和相关的系统差异和配合)、心理差异(主要是角色认定、角色扮演、个人和社会的性心理等)、两xing行为(包括同性或异性交往、相互感受、情爱、婚恋家庭、生活等)、生育(如怀孕、遗传学研究、 科学育儿 等)、性问题(包括xing犯罪、xing障碍、xing器官疾病如性的异化等)。 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地给性一个定义,但是就像专门研究物体在时空中变化的大物理学家费曼说他不能回答什么是时间一样,性学家也会告诉我们,性是非常复杂的。    人类的性 与其他生物的性也有着区别和联系。   我们可以这样给性一个范围和定义:性是伴随着生命的最基本的本能,它包括性别、特征、器官、功能、心理、对象等等。 而一般人认为的性,大约就是与异性的接触和性感受了。   一个大三的男生坦诚地说,他现在的性就是对自己的身体感觉。   一个已经有了 性生活 ,对性比较了解了的女孩说,她第一次的xing生活只是出于好奇,膜破了,流出了鲜红的血,但是她没有什么快感。   一位每天都要约见女友的男士说,性让人冲动和沉溺,有了第一次以后,就会不停地幻想和渴望性生活。   通俗地说,性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和需要,就像人饥饿了需要吃饭,瞌睡了需要睡眠一样。只是性不必一日三餐,它比人的其他身体需要相对地可以控制。人的性在青春期里是最为强烈和旺盛的,它要持续到四十岁以后,生命开始衰老了,才逐渐地减弱。   说到底,性是为了生存和绵延隐在每一生物身体里的诱引,它以快感的形式,诱惑着生命。它在性别的合作中产生了爱情,在血缘关系中产生了亲情,在社会的其他协作中产生了友情。人类的所有感情,都是生物为了生存和绵延而形成的。   在性强烈和旺盛的时期里,性的外部特征也是突出和鲜明的,女孩子的眼睛会变得清纯、明亮,脸上会涌上红晕,女大十八变就是由此而来。男孩子会长出 喉结 、胡须,说话的声音变得粗犷有力。男孩女孩,都会互相吸引和注意,他们期望接近和喁喁细语,又羞于表达自己。    内部和外部的性,自此就像是大海日夜拍岸的涛声,不停地喧响着,推动着生命。它是人生的动力,推动着每个人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去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去得到异性的青睐,然后成家、养育后代,一步步地走完人生的路程,完成人生的使命。 而如果要论到自然学界的性,那恐怕就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了。如美国 杜克大学 教授黑特曼研究发现,真菌也有性别。他认为,早期形式的菌类身上,或许隐含着揭开其他高等动物甚至人类性别之谜的线索。1月10日的 《自然》 杂志对此做了封面报道。 真菌分“正性别”与“负性别”   美国 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教授约瑟夫•黑特曼(Joseph Heitman)是这次研究的领头者,而研究对象则是最古老的真菌之一———布拉克须霉(Phycomyces blakesleeanus)。   布拉克须霉长得像青苔,一直是光感应试验的典型样本。它曾帮助诺贝尔奖化学家麦克斯•德尔布吕克(Max Delbruck)小组完成了著名的 噬菌体 实验,证明DNA就是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并直接导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 分子遗传学 乃至整个 分子生物学 的基础。现在布拉克须霉又将在性别演化问题上大显身手。   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在于,黑特曼从布拉克须霉上分离出决定性别的 基因片段 。他提到,动植物的性别都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比如人类有X和Y染色体,而对布拉克须霉的研究显示,真菌并没有整条的性染色体,只有一些DNA片段起着相同的作用。这种DNA片段被称为“ 交配 型位点”(MAT)或“性别位点”(sex loci)。科学家依照这一点,将真菌的性别分为正、负两种。   此前,科学家甚至在进化水平更高级的真菌种类中发现过MAT,但MAT如何演化而来,此后又如何发展,仍然是个谜。   发现与人类相似的性别调控蛋白   科学家对真菌交配的研究非常少,而且目前对真菌种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还很模糊。因此,黑特曼教授能参考的文献很少,只能借助 生物信息学 和 基因图谱 这一工具。   这次他们对布拉克须霉研究发现,无论正负性别,它们都有同一个基因来解码HMG蛋白的位点蛋白。HMG蛋白(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也即高迁移率蛋白,它可以通过一种未知途径来调控性别差异。令人兴奋的是,这种基因和人类男性身上的Y染色体上发现的主要调控基因“sry”蛋白极其类似,“sry”蛋白质在后期的 胚胎发育 中就开始发挥作用,形成男性特征。依此,科学家猜测,HMG位点蛋白也许是真菌性别进化的开端。   科学家还猜测,真菌的正负性别基因可能源于同一个基因,后来慢慢在一种名为“倒置”的 基因突变 过程中发生变化,分化出互相对立的两种。黑特曼表示,同样的基因变化过程可能也发生在人类的Y染色体演变上。   科学家将这种基因片段比喻成“分子化石”,并认为研究早期真菌中决定性别的DNA片段,可以得出整个MAT的演化形式。《自然》引用黑特曼的话说,“真菌是研究人类性别形成、演化的很好的样本,因为它决定性别的基因序列几乎是人类性别决定染色体的缩小版。”虽然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完成,但是研究总算是迈开了关键的一步。   寻找每种真菌都有的性别基因   黑特曼和同事们用电脑搜索的方式来比较其他真菌种类基因组里的交配型位点,最后又扩大到整个真菌的基因谱。   “我们用的是很普通的搜索,为的是寻找在所有真菌种类中都存在的基因。”黑特曼说。   黑特曼表示,他接下来的工作是希望在另一种真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中找到性别区域,这样也许可以了解到HMG蛋白是如何控制真菌里的性别决定区域的。米根霉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被培养,转化出布拉克须霉性别基因不具有的功能。 另外,据说蘑菇有性别36OOO种. 从这些方面来看,也许这时候对性的定义恐怕更并非能用“生理器官”所能解释的问题了。
个人分类: 学习|1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菌的名字
Macrofungi 2012-12-22 22:18
真菌的命名和其他生物的命名类似 ,均普遍采用国际通用 “ 二(双)名制命名法 ” 。这种命名法是由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在其《植物的种》所创立,并在 1758 年得到完善的,很快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掌握物种命名的基本规则,对于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拉丁学名是很有必要的。 国际命名法规明确规定,每种物种只能有一个有效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种所属的分类地位,属名是一个名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用来区别同一属中各个特定的种,种加词常为性质形容词,用来形容那个名词;一个完整的拉丁学名,除有属名和种加词之外,在最后应加上命名人,如命名人的姓太长,则应按规定缩写。要注意的是属名和种加词都应斜体表示,如槭侧耳的拉丁学名为: Pleurotus acerinus Fr. 第一个词 Pleurotus 为属名,意为 “ 侧生的 ” 、 “ 位于侧边的 ” ,指该属子实体的菌柄为侧生或偏生;第二个词 acerinus 为种加词,由 acer (槭树)+ - inus (加在名词之后以形成形容词的词尾)构成,指本种生于槭树上,意译为槭侧耳、槭生侧耳; Fr. 是瑞典分类学家 Fries 的缩写。 如果一个学名由两个人同时命名,则在两个命名人缩写之间用 “et” (和、以及)或 “” 连接。如粗柄羊肚菌的学名: Morchella crassipes Schwein. Cooke 如果一个学名来后又被他人重新命名,则将原命名人的姓名缩写放在括号内,后面加上重新命名人的缩写。如原先被命名为香菇属的爪哇香菇 Lentinus javanicus Lév. ,后被 R. Singer 重新组合到侧耳属,命名为爪哇侧耳 Pleurotus javanicus ( Lév. ) Sing. ,后者为有效学名,前者为该种的异名。为了表示这两个学名的关系,必要时可按下列方式书写: Pleurotus javanicus ( Lév. ) Sing.= Lentinus javanicus Lév. 若在两个命名人之间用介词 “ex” (由,从)连接,则表示前者的命名未曾合格发表,而后者是合格发表者,表示后者是根据前者重新命名;如果需要缩写,则应保留合格发表者的命名人的缩写。如: Pleurotus porrigens ( Bers. ex Fr. ) Gill.= Pleurocybella porrigens ( Fr. ) Sing. 由于菌物命名起点日期由原来规定提前至 1753 年 5 月 1 日 ,但对 Persoon 和 Fries 认可的名称具有特殊地位予以保护,称为保护名称,在两个命名人缩写之间用 “ : ” 连接。如黄毛侧耳 Pleurotus nidulans ( Pers.∶Fr. ) Gill. ,但在较早的文献上,命名人也被写成( Pers. ex Fr. ) Gill. 。 如果是变种,应在种加词后加变种的缩写 “var.” ,其后再写变种的词和命名人。如阿魏侧耳 Morchella esculenta var vulgaris Pers., 。 对于真菌而言,无性型和有性型可以同时有学名的存在,即一个物种存在两个拉丁学名,如: Fusarium moniliforme ( 有性型为 : Gibberella fujikuroi ) , Bionectria ochroleuca ( 无性型为 : Clonostachys rosea ) 。 拉丁学名的属名和种加词在印刷时用斜体字,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需用大写,其他各种修饰词等均正常书写;另外,在一篇文章中,前面出现过的属名,在后文中可采用缩写,如 Morchella esculenta ,可缩写为 “ M . esculenta ”、" M . crassipes " 。 本文改编自《中国菇业大典》(罗信昌,陈士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0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平洋海底发现生活超过100亿年真菌
热度 1 crossludo 2012-12-14 13:16
据《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研究人员已经在太平洋海底发现真菌的证据,它们在营养匮乏的沉积物中已经生活超过100亿年。这一发现有可能将褐色淤泥的海底变成抗生素制药企业的宝藏,可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研究人员12月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 生物地球化学家 布兰迪·里斯与得克萨斯州农机大学的 分子地理 微生物学家希思·米尔斯合作,从南太平洋深达127米以下的海底提取了沉积物,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分析了真菌的遗传物质样本,发现了至少8个序列组。该研究小组成功地分析了四组细菌的成长历程。 一些生物学家对这份报告持怀疑态度,他们猜测有可能是提取所用材料被污染了,或者是由于表面真菌的无效孢子被困在淤泥表面。但是,里斯认为他们采取的几个步骤完全可以排除污染。 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分子生态学家威廉·奥尔兹认为这一物质更像孢子。但米尔斯解释说 ,“虽然这次的深海沉积物来自南太平洋环流,环流远离陆地,在那里几乎没有营养素存在,但表层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可能会在吞噬有限的有机物后沉入底部。” 研究小组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在海底最深处的沉积物真菌是否超过100亿年以上,但是,如果真菌已经被隔离很长一段时间,它们可能已经进化成拥有不寻常的生物防御能力,这样就可以提供有用的抗生素。“如果这是一个新版本的青霉素呢?”米尔斯说到,“这将是深层生物圈提供的好处之一。”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11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丽的真菌世界——担子和担孢子
热度 5 Macrofungi 2012-12-13 20:58
美丽的真菌世界——担子和担孢子
担孢子是在担子上产生的外生孢子,是担子真菌的一种有性生殖细胞,蘑菇的有性阶段仅在担子中完成,相对于整个生活史而言,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在担子菌中,担子的构造和形状有很大差异,是很重要的分类标准。 伞菌目、非褶菌目多数担子菌为无隔担子,通常情况下由构成菌褶、菌管组织的双核菌丝顶端细胞膨大形成,棒状或圆筒状,在其顶端伸出四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一个担孢子。双孢蘑菇以其只产生二个担孢子而得其名,然而有时会出现一个担子上只产生三个或四个担孢子的情况。 巴氏蘑菇的担子有二、三、四个担孢子。几乎看不到一个或多于四个的担孢子情况。如下图所示。 最近有作者( Karina et al. 2012 )在观察巴氏蘑菇的超微结构的时候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1 , 巴氏蘑菇担子之间通过担子梗上面伸长的菌丝相连,相连后的菌丝上还会生长出担子。也表明,是先有相连,再着生孢子。 2 ,担子或担子之间产生的担孢子被一个“包被”装的膜包裹着。 这两种现象都被假设成增进巴氏蘑菇形成异核体的一个自我调节途径,例如,包被的形成被认为是为了阻止孢子在扩散的时候分开,进而有利于形成异核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实现传宗接代。 Karina Marjorie Silva Herreira, Eduardo Alves, Maurıcio Dutra Costa, Eustaquio Souza Dias. (2012)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ies of basidiosporogenesis in Agaricus brasiliensis . Mycologia , 104(6), 2012, pp. 1272–1280. DOI: 10.3852/11-294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5039 次阅读|7 个评论
毛头鬼伞(狗尿苔)
热度 2 Macrofungi 2012-10-31 21:05
毛头鬼伞(狗尿苔)
很早就见过鬼伞,这玩意在我们老家叫做“狗尿苔”,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对随地小便的人开玩笑说:你尿的地方,明儿就出狗尿苔了。 在夏季里,经常是雨后的草地上或阴暗潮湿的树桩下经常会有鬼伞出现的,它们的寿命很短,通常还未等太阳爬上树梢,就融化了,黑黑的像淋了墨汁一样顺着撕裂的菌盖滴到地上,小时候见到的大多数也有事黑不拉几已经溶解成墨汁状的样子,因此,我们一帮小孩也很少对它们感兴趣的。 一直到研究生,才真正了解到某些鬼伞原还可以吃,例如商品名叫鸡腿菇,学名叫做毛头鬼伞的。第一真正吃鸡腿菇也还是在前不久,火锅,一起吃的有金针菇,香菇,木耳,鸡腿菇,杏鲍菇,总体感觉鸡腿菇的口感不如杏鲍菇结实,味道也不怎么鲜美,可能是我们吃的质量一般吧,抑或是吃法不对。 上周和龙哥去双孢蘑菇 的栽培基地游玩,在一个老乡的菇棚里发现有不少毛头鬼伞。呵呵,可怜老乡了,被这么多鬼伞污染,鬼伞可以靠空气、水流等多种介质传播孢子,待孢子落在事宜的环境下就能萌发生长,整个生命周期很短,菌丝的生长速度远远大于平菇,草菇,双胞蘑菇等,二十到一个月就能完成一个生活史,相比双胞蘑菇从制种到出菇三个月是很短很短的,在这样的时间段里鬼伞可以在适宜菇棚里循环生长几个周期了。 老乡菇棚里如此多的鬼伞,分析原因应该是草料二次发酵不彻底导致。虽说少量的这种东西对双孢蘑菇的生产造不成大的损失,但如果扩散下去,还是很危险的,况且它们还会竞争利用蘑菇的养料。老乡的蘑菇专拣和我们都一直建议,趁这些鬼伞妹妹有自溶、开伞的时候,一个个的将他们摘除,远远的丢离菇棚,防止扩散。 在我们著作的《中国菇业大典》里有对这种杂菌的详细介绍【 1 】: 鬼伞又名狗屎苔、野蘑菇等,是春、夏季和初秋发生于双孢蘑菇、草菇、平菇等菇菌的粪草培养料上的一种常见竞争性杂菌,与菇菌争夺养分和水分,轻者影响菇菌菌丝生长,重则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鬼伞菌丝生长初期不易察觉,蘑菇播种7~15d后即出现鬼伞为害,为害草菇的时间则更早些。由于鬼伞菌生长速度比蘑菇、平菇生长要快得多,因此会大量争夺培养料中的水分和养分,直接影响菇菌正常生长。当鬼伞菌子实体长出料面后,即可看到灰黑色小型伞菌。由于发育速度快,小型伞菌长出后12~24h即溶化并流出墨汁状液体,不久即腐烂发臭。农村夏秋季节雨后的草堆上也常有发生,太阳照射后即溶化腐烂。 鬼伞的 常见 种类 主要有毛头鬼伞 、墨汁鬼伞 、粪鬼伞 、晶粒鬼伞 等,均隶属鬼伞属。鬼伞菌菌丝白色,有隔膜和分枝;子实体早期白色,很快变黑色化;担孢子黑色,椭圆形。 这几种 鬼伞菌子实体主要区别为:毛头鬼伞菌盖初期圆柱形,表面有白色鳞片,后呈钟形;墨汁鬼伞子实体丛生锥形,早期白色,后为铅灰色,菌柄白色细长,中空 ,脆 ;粪鬼伞初期圆柱形、白色,有鳞片,后变圆锥形、灰色,中部浅褐色;晶粒鬼伞初为锥形、白色,表面有发亮的晶粒,菌伞不久即呈开裂状。以上在成熟后期均变黑腐烂消解。 该菌在 自然界分布广泛,生活于有机质及植物残体上。担孢子随气流、肥料传播。培养料不新鲜或发酵不彻底、氮肥含量过高、高温高湿均有利鬼伞菌的发生。鬼伞菌抗性极强,在pH值4~10时均能生长,属顽固性杂菌之一。鬼伞菌开伞前可食用,毛头鬼伞其商品名即为鸡腿菇,目前 已有商业 规模栽培。 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 1) 选用新鲜培养料,并注意发酵规范、彻底 ; 2) 注意 培养料碳、氮比合理,含水量不宜过高 ; 3 ) 菇床一旦发出鬼伞,应在开伞前拔除,以防开伞后 经 担孢子传播。 【 1 】罗信昌陈士瑜等, 2010. 《中国菇业大典》,清华大学出版社, pp : 1798-1799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630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哪个最可怕?
yinlifeng 2012-10-11 10:28
人类病原体计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几大类,它们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哪个最大? 病毒是不完整的生命形式,离开宿主就不能独立生存。不过,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就会造成很大麻烦,一般不发作的如疱疹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以隐藏在神经节下,只在免疫力下降时才引起疱疹;症状较轻的如普通感冒,不吃药不打针,仅靠人自身的抵抗力就能痊愈;最可怕的是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尤其是艾滋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就整合在染色体上,要么不断复制(在活化免疫细胞中),要么潜伏不动(在记忆免疫细胞中),不管你用什么药,它们都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你永远无法清除它们,最后病人只能带毒生存,如果按时服药,又无抗药性,还可保全一命,否则艾滋病人将被病毒折磨得体无完肤,最后百箭穿心、病入膏肓而死。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患者可以从肝炎到肝硬化再发展为肝癌而死亡。病毒病很不好治,除了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外,几乎没有太多好的药物。对付一般性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还是接种疫苗,预防血液感染(如各型肝炎病毒),甚至使其绝迹(如天花病毒)。不幸的是,艾滋病至今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另一个潜在的威胁是人畜禽共患病毒病,如猪流感、禽流感、SARS等,由于人体对它们缺乏免疫力,一旦发病就很严重,甚至来不及抢救就即刻死亡。 自从发明青霉素及各种抗生素以来,细菌的危害降到较低的层次。可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病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尤其是那些已经不构成威胁的细菌病(如肺结核)也死灰复燃。不过,大多数细菌(即使是“超级细菌”)都可以在人体强大的免疫力攻击下消亡,只要不是儿童、老年患者或免疫低下的人群,感染细菌后通常不会致命,但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作为一个特例,正常人群普遍都携带结核杆菌,只要免疫力下降,哪怕是年轻人也会患上结核病。如果刚好不幸遇上多药耐药菌株,那么病人可能因无药可治而有生命危险。因此,要想不患肺结核,最好接种卡介苗!另外,还有一些类似细菌的病原体,如衣原体、支原体等,它们虽然不直接致命,但可能导致难治性感染,如尿道炎、阴道炎(女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男性)等,严重时还通过血管炎症最终引起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不可小觑! 真菌(霉菌)感染最熟悉的是灰指甲、脚癣(“香港脚”),正常人的内脏通常不会感染真菌。不过,对于一些手术病人(空气暴露)、器官移植者(服用免疫抑制剂)、慢性细菌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也可能造成深部真菌感染。由于抗真菌药物比较单一(抑制真菌固醇类合成),一旦产生抗药性,患者也可能毙命! 人体寄生虫大家见得最多的恐怕是蛔虫,很多人小时候都得过这个病。现在卫生习惯好了,蛔虫病也少见了。但是,还有两种寄生虫病很可怕,一种是疟疾(俗称“打摆子”),另一种是血吸虫病。目前疟疾在我国较少见,但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很猖獗,其中脑型疟疾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是会致命的。血吸虫病在我国江湖流域周边地区时有发生,有时还很严重。目前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只有青蒿素,其他都表现一定的抗性。血吸虫病也可使用青蒿素,但老一代药物仍有效。 最近咬人致死的蜱虫其实只是一种传播疾病(如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莱姆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媒介昆虫,就像按蚊传播疟疾一样,它本身并没有毒性,也不寄生在人体内。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最可怕的传染病是病毒病和细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相对较低危。一般来说,如果患过某种传染病(如肺结核、麻疹等),通常免疫记忆细胞会赋予对特定病原体的终生免疫力,因此这些人就不需要再进行加强免疫了
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拮抗细菌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研究
kejidaobao 2012-9-28 09:40
近年来,果蔬作物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一些重要病害日益严重。如由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目前已成为茄果类、瓜类、葱韭类、浆果类等多种果蔬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抗病育种研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目前抗灰霉病的材料或品种还比较缺乏,而化学农药防治又造成病菌抗性增强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生物防治具有安全、高效、持久的特点,特别是避免了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且生物防治因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安全的优点,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于灰霉病的拮抗微生物很多,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等。与真菌相比,细菌作为生防资源,以其高速的繁殖能力、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多种多样的代谢活动,在生物防治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植物病害生防细菌中,芽抱杆菌的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因此,开发新的、环境友好的高效防控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生防微生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导报》2012年第27期20—23页刊登的吴慧玲等的文章“一株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β-1,4-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阐述了从北京郊区菜地分离得到的拮抗巨大芽孢杆菌,对该菌株的平板对峙、分子鉴定、抑菌活性物质鉴定及相关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很好的抑制病原真菌的活性,能够显著抑制甘蓝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小麦纹枯等病原菌。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筛选及刚果红染色实验发现该菌具有很强的产纤维素酶(CMC酶)的能力,同时克隆得到了该菌株的β-1,4-葡聚糖酶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为该菌株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中发挥巨大潜能提供理论依据。 放线菌是拮抗菌种类最多的天然微生物资源,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具有十分重大的开发应用潜能。链霉菌是放线菌的一个最重要类群,目前为止,大约2/3的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A01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从京郊菜园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对作物多种病原真菌有很强拮抗活性的生防放线菌,经初步的离体生物测定和温室防效试验表明,该菌株对蔬菜上的重要病害如灰霉病和枯萎病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是一株具有很好开发应用前景的植物病害生防菌。 封面图片为A01发酵上清液在番茄灰霉病害防治效果图。以化学农药灰康(1000×)、清水做为对照。封面图片由吴慧玲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吴晓丽)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菌的基因组大小
热度 3 Macrofungi 2012-9-2 21:53
真菌的基因组大小
真菌的基因组大小 真核生物基因组大小对基因组的进化比较研究,基因组测序计划的预算安排变得越来越重要。基因组的大小通常用“ C 值”来表示,也有用“ pg ” (皮克)单位来表示, 1pg=10 -12 g ,另外也有用“碱基对”来表示,例如 1Mb=10 6 bases ,这之间的直接换算关系是 1 pg = 978 Mb 或者 1 Mb = 1.022 × 10 -3 pg ( Dolezel 2003 )。 目前来说,基因组大小的估计通常是用富卢根染色( Feulgen densitometry ),以及流式细胞仪法,另外还有一些如荧光光度计,定量 PCR ,核型电泳,溶解曲线法,当然了,基因组直接测序也是能测出基因组的大小,但费用也是很高的了。 最早的基因组大小估计开始于上个世纪 40 年代,而最早尝试将估算出来的基因组大小罗列出来与人方便是在大约 25 年之后的事情了, Bennett 于同事们一道在 1976 年开始,整理发表了一些植物基因组大小的资料。非常遗憾的是,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零星的一点点内容外,还未有动物和真菌类基因组大小相关数据的整理工作。 在 2004 年之前,科学家们发现除了植物和动物基因组外竟然还没有真菌类的基因组大小数据库,因此,科学家们便与 2005 年 3 月 20 日开始着手建立一个真菌基因组大小数据库 ( http://www.zbi.ee/fungal-genomesize/ ) 。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经典的细胞光度测定( cytophotometry technique )技术,测定了大量的真菌基因组大小,其中包括 287 种担子菌( Bresinsky 1987 , Wittmann-Meixner 1989 )和 743 种子囊菌类真菌 ( Weber 1992 ) 。通过这种方法,结合流式细胞仪,细胞成像技术,借助于酵母做内参,可以有效的将待测菌株的基因组大小精确到 Mb ,这些基因组大小数据为基因组大小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有很好的基础,在真菌基因组大小数据库建立之初就收录了 300 多个属, 700 余种,共计 1298 个基因组大小的数据记录。目前该数据库中共收录有 1575 个基因组大小的记录。 对比真菌基因组大小数据可以发现,大约 90% 的物种基因组大小都在 10~60Mb 之间( 1C ),平均大小为 37Mb 左右,从目前的报道来看,真菌界,基因组大小最大的当属 多孢菌目 ( Diversisporales )丛植菌根真菌 盾巨囊霉 ( Scutellospora castanea ),基因组大小在 0.81pg , 795Mb ( Hijri, , 2005 ) 。 ( Gregory et al.2007) 和动植物类似,真菌的倍性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虽然说真菌的倍性大多是单倍和双倍,但从数据库的资料来看,真菌的倍性从 1× 到 50× 不等(有意思吧!!),当然了, 50× 倍性的报道只有一例,就是 Neottiella rutilans ( Weber 1992 ) 。 Bresinsky,A., Wittmann-Meixner,B., Weber,E. and Fischer,M.(1987) Kary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an Pilzen mittels Fluoreszenzmikroskopie. Z. Mykol., 53, 303–318. Dolezel,J., Bartos,J., Voglmayr,H. and Greilhuber,J. (2003) Nuclear DNA content and geno me size of trout and human. Cytometry, 51A, 127–128. Hijri,M. and Sanders,J.R. (2005) Low gene copy number shows that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herit genetically different nuclei. Nature, 433, 160–163. Weber,E. (1992) Untersuchungen zu Fortpflanzung und Ploidie verschiedener Ascomyceten. Biblioth. Mycol., 140, 1–186. Wittmann-Meixner,B. (1989) Polyploidie bei Pilzen. Biblioth. Mycol.,131, 1–163. T. Ryan Gregory et al. (2007) Eukaryotic genome size databas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5. 332-338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2884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天你养菌了没?
热度 10 Lewind 2012-8-13 14:35
(本文已发表于“南方系”的《城市画报》。) 走进一个现代生物学实验室,如果有人在问:“今天你养菌了没?”那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今天的生物学家们研究的基因和蛋白质,都很难在试管中通过化学的方法进行合成与处理。细菌这种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是他们不可替换的重要工具,可以用来复制基因或者生产蛋白质。 实际上,细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或许知道益生菌这个概念,专指那些固定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细菌和真菌。但大多数人恐怕并不知道:在你肠道里的微生物细胞数量比你身体的全部细胞数量还要多,并且多了不只一两倍,而是十几倍!科学家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统称为肠道菌群。 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以前,科学家们就已经知道,肠道菌群是对身体有益的。在一个实验中,生物学家对饮用水和食物进行了严格的灭菌,再喂给刚出生的小动物。结果你或许已经猜到了,这些消化道里缺少了微生物的小动物都得了各种各样的疾病。 在动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肠道已经适应了与肠道菌群共存的生活状态。这些微生物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繁殖自己,同时又把代谢产物供给肠道作为营养。这些细菌甚至还直接参与了免疫反应,是我们对抗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又能通过分泌某些小分子调节人体免疫反应的强度。在这样紧密的共生关系中,一旦有一方消失不见,另一方也很难生活下去。有的病人由于滥用强效广谱抗生素,反而导致了严重的消化道感染,正是由于抗生素把有益的肠道菌群也杀伤殆尽了。 意识到了肠道菌群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补充益生菌,含有益生菌的食品在超市里随处可见。然而,外来的和尚未必好念经。我们肠道内的细菌大概每 20 分钟就会分裂一代,一直在快速地进化着。所以每个人的肠道菌群是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并且会排斥外来的微生物,很难通过食用益生菌来简单补充。 难道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吗?科学家们在自己身上得到了答案。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教授在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之前,体重已经达到了 100 公斤左右,并且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健康问题。在尝试了很多减肥方法无效之后,赵立平教授偶然听到了一次关于肠道菌群的学术报告,于是决定从食物入手,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解决健康问题。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对于食物也有不同的偏好,所以他选择了一些被认为有助于益生菌生长的食物,通过两年的坚持,减下了 20 公斤体重,同时健康状况也大为改观。 当然,如何科学地评价赵立平教授的减肥经历,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食物影响人体的方式多种多样,肠道菌群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过,赵立平教授也在同时监测自己的肠道菌群种类。其中一类具有抗炎症作用的益生菌在减肥之初几乎检测不到,而两年后已经占到了全部肠道菌群的 14.5% ,证明肠道菌群的确受到了食物的影响。他的故事刚刚刊登在最权威的国际综合学术期刊《科学》六月份的第一期上。而这一期正是关于肠道菌群的专刊,以多篇文章集中报道了这个正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的旧有科学领域。 至于在肠道菌群方面还存在的争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肠道菌群仍然知之甚少。就在不久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了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个新的大型研究计划——人类微生物基因组。其研究对象正是人体携带的全部微生物,包括肠道菌群。虽然单个细菌的基因组比人类的小得多,但考虑到它们庞大的数量以及繁多的种类,其基因总数将远远超出人类自己的基因数目。 就是这样,我们带着远比自己身体细胞更多的微生物细胞,以及远比自己基因组更多的微生物基因生活着。肠道菌群与人的共生关系,远比你在《动物世界》里所看到的那些共生关系都要来得更复杂、更紧密。或许有一天,你的孩子从学校回来会告诉你说,肠道菌群也是一个人体器官;你去医院看病时会发现一个新的内科,叫做“肠道菌群科”;在你向保险公司提交自己的基因组信息时,他们还会向你索要你的肠道菌群全基因组数据;而老北京们在胡同里碰面时也不会再问“今儿您吃了么?”,而会热情地问“今天你养菌了没?”。
个人分类: 付梓拙作|8473 次阅读|21 个评论
紫皮独头大蒜荡寇志
热度 2 sheep021 2012-7-13 10:59
俺的脚上被真菌感【也可能是病毒,没有培养过】染过两次,都是因皮鞋而得,皮肤科看了不少,也没啥高招。结果误打误撞,用紫皮独头大蒜给搞定了。一个是趾疣,跟了俺4年。一个是角质增生,断断续续跟了俺快十年了 没用的方法用了不少。真正见效的方法 也就一周之内就荡平了——患处就像没有换过病似的 (曾庆平)博主回复(2012-7-12 20:44) : 如果是大蒜搞定的,那一定是真菌。 趾疣的治疗记录见 旧文: 我与中医(一)——紫皮独头大蒜去疣记 小拇趾上的角质增生,是最近刚见效的。 有网友问: 角质增生,你说【用紫皮独头大蒜给搞定了】,如何使用? 紫皮独头大蒜,用刀切开,反复擦患处,每天1--2次。我两次都是一周内搞定。偶有想复发时,再擦几次,就除根了。 普通大蒜无效,一定要是紫皮独头的。很奇怪,可能是它辛味更大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66 次阅读|3 个评论
防病治病——话说真菌
热度 7 qpzeng 2012-7-12 06:23
虽然细菌和真菌(酵母、霉菌等)都是菌,但此菌非彼菌!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结构,而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人、动植物也都是真核生物,表明真菌在进化水平上高于细菌,与人、动植物相近。你若不是微生物专业学者,大概对真菌没有什么概念,甚至只知道细菌,不知道真菌。但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被真菌感染过,比如那奇痒无比的“烂脚丫”(“香港脚”),严重的还会发展成“灰指甲”,终生难以治愈! 有趣的是,真菌通常只在人体表面(皮肤)感染,很难长到内脏器官里去。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的免疫系统已经能有效清除体内真菌,另一方面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由多种有益的共生微生物组成)也是防止真菌在体内繁殖的天然屏障。 跟细菌引起的传染病相比,真菌病比较少见,而且也不那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很少,市场上主要是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其杀菌原理都是抑制真菌的类固醇合成。虽然人体也需要类固醇(如胆固醇),但由于合成酶类的催化专一性不同,人体内胆固醇合成不受咪唑的影响。 尽管真菌感染多限于皮肤、指甲等浅表组织,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人体也能被真菌严重感染,甚至还能毙命。 一、免疫缺陷 艾滋病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后未经任何治疗发展而成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患有艾滋病的人几乎对所有的病原体都没有免疫力,当然也很容易被真菌感染。事实上,1981年美国的第一例艾滋病还是因为患者罕见的真菌病(肺隐球菌病)而被发现的。有一种说法,HIV-1并非艾滋病人致死的主因,真正的元凶是细菌和真菌感染,因此有人主张将艾滋病当成非病毒性传染病(机会性感染)来治疗,其效果可能比服用毒副作用极大的抗病毒药物更好,可以让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此外,抗菌药物比抗病毒药物更便宜。 二、免疫抑制 凡是做过器官移植手术的人,必须终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抗排斥,因此这类人群就比较容易受到真菌感染。还有一些患有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亢进易导致自身组织和器官的免疫损伤,因此医生也会让患者服用一些免疫抑制药物,于是他们便成为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三、菌群失调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有害细菌(病原菌)被杀灭,有益细菌(益生菌)也被迫“殉葬”,这样就打破了内脏(主要是胃肠道)中原有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让真菌得以乘虚而入,这在医学上称为“二次感染”,即真菌的“深部感染”。若发生这类感染,患者必须连续服用昂贵而且对肝肾损伤严重的咪唑类药物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 四、环境变化 女性生殖器官常有某些产酸菌共生,使之能保持一种不适合真菌滋生的酸性环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经期不洁、产后感染)可能使产酸菌减少甚至死亡,导致酸性下降,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开始繁殖。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有些女性没有分清是细菌感染还是真菌感染,就自作主张地使用了含有杀细菌剂的洗液,结果把原来的产酸菌杀死了,却把真菌这条“恶狼”引来了。 综上所述,真菌病对人类的威胁似乎比细菌和病毒小,但若不幸感染了深部真菌,治疗起来也非常棘手,最坏的情况是送走了真菌这条“饿虎”,却迎来了肝肾功能的严重损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啊!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6316 次阅读|27 个评论
奇妙的真菌世界——无性孢子
热度 3 Macrofungi 2012-3-24 17:43
奇妙的真菌世界——无性孢子
奇妙的真菌世界——无性孢子 图中包含:节孢子,厚垣孢子,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孢子梗等结构,大家找一找吧!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1676 次阅读|6 个评论
羊肚菌——菌核
Macrofungi 2012-1-9 11:09
羊肚菌——菌核
羊肚菌——菌核 菌核是真菌在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细胞分化现象,是菌丝从一种功能转化为另一种功能的表现。菌核的形成是羊肚菌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不少研究者指出菌核是羊肚菌完成生活史的必要阶段,但这个迄今为止仍未定论。在野生条件下很少能发现羊肚菌菌核的存在,这也给那些想证明菌核是羊肚菌完成其生活史的必要阶段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图注:实验室条件下粗柄羊肚菌核形态的显微观察 (图片私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不少研究者指出,羊肚菌的菌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初生菌丝发育而成的;第二种是由次生菌丝发育而成。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菌核是不一样的,虽然都可以继续萌发形成新的次生菌丝,但只有通过菌丝融合形成的次生菌丝所形成的菌核才有可能发育形成羊肚菌子实体。但也有学者指出羊肚菌的子实体不是来自菌核,而是来自菌核萌发的菌丝,且菌核组织没有分化,因此羊肚菌菌核是假菌核 。还有人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存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菌核结构,一种是簇集形式的菌核结构,另一种的分散分布在培养基中的菌核结构。 前些年导师在野外采集羊肚菌的过程中发现有假菌核的存在,分布在子实体下方的土壤中杂草根系和野菜等草本植物根系之间,成浓密的菌丝束和假菌核结构状,假菌核有麦粒大小,表层由的较致密的菌丝构成,内层为疏松菌丝体,子实体下方有不同厚度的腐殖质层,可见浓密、粗壮的菌丝;假菌核形成于腐殖质层和下方黄土的交界处,呈不均匀点状分布。土壤表层腐殖质层较厚,上方生长的子实体较大,菌柄下方菌丝层厚,假菌核多;腐殖质层较薄,子实体较小,紧挨菌柄的菌丝层也较薄,土壤中没有发现假菌核的存在【 1 】。自然条件下假菌核的调查研究是对羊肚菌遗传理论研究的补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开羊肚菌完整生活史的神秘面纱。 今年,有学者通过菌核的低温处理,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的培养出羊肚菌子实体【2】,这是否是羊肚菌大规模栽培的开始?我们拭目以待吧。 【1】 何培新 楼海军 申进文 2009郑州市粗柄羊肚菌生境调查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x3764027w76646rn/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3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菌的根
热度 2 Macrofungi 2011-12-6 08:58
真菌的根
真菌的“根” 菌丝束 菌丝束是由正常的菌丝发育而来的简单结构,正常菌丝的分支快速平行生长且紧贴母体菌丝而不分散开,次生的菌丝分支也按照这种规律生长,使得菌丝束变得浓密而集群(合生),而且借助分支之间大量的联结而成统一体。简单的菌丝束只是大量的菌丝和分支密集排列在一起,而复杂的结构的菌丝束,在成熟的部位至少有三种能够区别的菌丝类型: 1 ,大的导管菌丝( vessel hyphae ),具有薄的细胞壁和较少的细胞质; 2 ,纤细菌丝( fibre hyphae ),具有厚的细胞壁,而且几乎没有管腔,围绕着导管菌丝; 3 ,具有明显代谢活性的正常菌丝。 前两种菌丝埋置在正常菌丝之间。导管菌丝的功能类似于高等植物木质部的导管。近期的研究已揭示出菌丝束运输营养物质的机制是压力驱动,借助渗透作用在吸收水分的过程中,把溶解于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管状菌丝,包被的纤细菌丝为导管菌丝提供了结构骨架,以防止管状菌丝的破裂。 研究最彻底的菌丝束是干朽菌( Serpula lacrymans 伏果圆炷菌),它属于担子菌,能够引起木材腐烂,这种真菌的菌丝在形成菌丝束的机制上扩展,在菌丝体的边缘菌丝是分散生长,互不影响,但是扩张几厘米后,一些菌丝就开始形成菌丝束。没有形成菌丝束的菌丝或者死亡或者消散,所释放的营养物质就被菌丝束吸收。这种菌丝束再继续生长和分化。当一个菌株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时,菌丝体就再次形成,然后再开始形成菌丝束。干朽菌的菌株通常能在缺水的地方扩张生长很长距离。 许多其他担子菌也能产生菌丝束,常见于种植树木的土壤及树叶堆积处,在这些地方,菌丝束由木材分解真菌大量产生,比如原毛平革属的( P hanerochaete velutina )。菌丝束滋生的大量菌丝能够传播,菌丝束有许多的发展形式,在不同的种也有不同的作用。 根状菌索 根状菌索( rhizomorph )是指像树根一样的形状。一般是生长于树皮下或生在地下,白色或有各种色泽的根状结构,是营养运输和吸收的组织结构。蜜环菌( Armillaria mellea )的根状菌丝极像植物树根,已经被详细地进行了研究。根状菌丝通常具有更高级组织并且是顶端生长的。根状菌丝由皮层和中央菌髓组成,皮层是由数层小型。厚壁、暗色细胞组成的密丝组织,而髓层由薄壁细胞组成,皮层细胞和菌髓细胞都是长形的。根状菌索顶端之后的亚顶端是伸长区,实际上它是根状菌索顶端的多细胞生长点,与高等植物的根尖组织相似。其后是营养吸收区。在成熟部位是由薄壁细胞和一些纤细菌丝组成的中央髓层( medulla )。而髓层中央的空隙也进一步发展,这可能有利于气体交换,允许菌丝在低氧条件下生长,生长旺盛期蜜环菌的根状菌丝的生长速度是丝状菌丝的 5 倍。与丝状真菌的菌丝不同的是它们通过树根生长传播。 邢来君 李明春 魏东盛 2010 《普通真菌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图片私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498 次阅读|7 个评论
水电项目环评或许应该考虑其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热度 2 gamefungi 2011-12-3 14:51
我国目前还有很多水电项目在上马,环评是水电项目获批的必须环节。然而,在环评中,目前主要关注的是水电项目对大型动植物的影响,很少涉及微生物。无论是水生生态系统还是陆生生态系统,微生物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真菌在淡水生境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多样性和物种构成对淡水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对泰国的一条小溪和一个人工湖中的淡水真菌多样性做了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人工筑坝会降低水生真菌多样性,并对水生真菌的物种构成造成显著影响。该研究调查的范围比较小,而且没有做水质和季节性演替等分析,并且对水生真菌变化后造成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也没有后续的研究。所以,这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水体中真菌多样性保护及其对生态的影响的关注。 另外,多数真菌学者往往对生态学的研究并不是很专业,我们也存在这个问题。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比专业的生态学者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有可能,希望能和生态学研究人员合作,探讨真菌在水生环境中的生态作用及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净化等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Hu DianMing , Cai Lei, Chen Hang, Bahkali Ali Hassan, Hyde K. D. (2010). Fungal diversity on submerged wood in a tropical stream and an artificial lake .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3799–3808.
个人分类: 研究简报Mycological Study|431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西南地区淡水中发现大量真菌新种
gamefungi 2011-11-30 14:18
我们通常对真菌的认识是以陆生为主。事实上,目前报道的近10万种真菌中,98%以上都来自于陆地。淡水中的真菌很少有人研究,并且研究淡水真菌的人员也主要关注的是壶菌门(Chytrimycota),而对子囊菌(Ascomycota)等类群则较少有人研究。我们课题组在云南、贵州等省份对淡水子囊菌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发表了大量新种和新属。近期发表新属: Aquapeziza D.M. Hu, L. Cai K.D. Hyde, 3个新种: Acrogenospora ellipsoidea D.M. Hu, L. Cai K.D. Hyde, Dictyosporium biseriale D.M. Hu, L. Cai K.D. Hyde, Vanadripa menglensis D.M. Hu, L. Cai K.D. Hyde. 真菌在淡水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分解水体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有机物,促进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因此是淡水生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我们对淡水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生理等的了解还非常少,因此,对淡水真菌的多样性调查工作还需继续深入的进行。 参考文献: Hu D.M ., Cai L., Chen H. Hyde K.D. (2010) . Four new freshwater fungi associated with submerged wood from Southwest Asia. Sydowia 62(2): 191-203. Hu D.M., Cai L., Bahkali A.H., Hyde K.D (2011). Aquapeziza : a new genus from freshwater and its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to Pezizaceae. Mycologia. in press. doi:10.3852/11-123
个人分类: 研究简报Mycological Study|4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认识的高等真菌学家-藏穆先生
热度 4 saraca 2011-11-13 15:51
图1:滇西北冷杉林中,最常见的地衣植物:松萝,是滇金丝猴最喜欢的食物。长须飘飘,清洌干净。 2011年11月10日晨,藏穆先生病逝,享年81岁。在东亚植物特征成分研究Q群里,师弟说了一句:“先生走好”!彭老师说:“卓越的人,最后的辉煌”。接着都各自忙开了,看到这个消息,内心一直难以平息。 与藏先生并没有很多交往,对先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昆植读研期间的点滴印象。那时去分类室的路上总会看到他们夫妇俩如影相随,并肩前行的样子。分类室在山顶,一条石板小路在油橄榄林蜿蜒前行。听到有学生从后面跟上来的声音,古稀之年的黎老师总是停下脚步,提醒步履缓慢的藏先生:“让学生先走,咱们慢慢去”。接着,他们就会驻足一旁,面带微笑与我们打个招呼,慈祥和蔼,令人如沐春风。 两位先生的研究领域是苔藓、地衣、高等真菌等隐花植物,接触的机会不多。彭老师和师从于藏先生门下的同学不时提及两位先生的研究领域和为人处世,让我在心里逐渐对老先生们产生了敬佩之情。 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分为隐花植物和显花植物两部分,前者是由藏先生创建的。从上世纪70的年代起,先生带领年轻人,在西南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和采集,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隐花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和认可。作为馆长,先生律己力行,广采博藏,亲自采集标本真菌13800余号、苔藓24500余号及地衣1000余号。 我很少去隐花植物标本馆。每次去总会被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隐花植物标本和照片迷住,恍如在高等植物世界里,又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一个精彩的微观世界。从此,长期在野外工作时,我也开始留心那些不起眼的岩石、陡坎、枯枝、落叶、草地,经常为五彩斑斓的地衣、绿意葱葱的苔藓、形态各异的真菌而发出感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啊! 藏先生及其夫人一辈子醉心于隐花植物世界,笔耕不辍,专著不断问世,如《中国真菌志》牛肝菌科I-II卷、《横断山区真菌》、《中国食用菌志》、《西藏真菌》及《西南大型经济真菌》。 很有趣,《中国食用菌》杂志有个专栏,叫做《菌物学家科海萍踪》。藏先生从2005年-2009年期间,相继发表小文章,专门介绍国内外研究真菌的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成就和轶闻趣事,他们大都治学严谨、为人谦和,看后颇受启发。 今年,藏先生夫妇俩还出版了一本工具书《中国隐花植物科属词典》,这与《中国高等植物科属词典》可相媲美,也可称作“姊妹书”了。书是今年开春出版的,先生却在年末时走了。 记得在《菌物学家科海萍踪》里,先生介绍了我国近代农业病理学家阮兴业先生一生致力于镰刀菌类研究,并于晚年编写了《菌物拉丁文概要》,次年(2003年)去世。藏先生评价道,阮先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这句话用在藏先生身上同样合适。 今年是蔡希陶先生诞辰100周年。《雨林故事》的主编金丽专门采访了一批上世纪与蔡老一起共事过的老前辈,其中就包括藏先生夫妇。后来,金丽告诉我件很有趣的小事,说是在藏先生家采访时,黎先生招待她们喝咖啡,藏先生在旁边像个小孩儿似地请求说:“你都给她们倒咖啡了,也给我一杯吧!”可能由于健康原因,先生日常饮食有规律, 喝咖啡恐怕是受限的。结果,这次请求被应允了,藏先生像个小孩一样地高兴!听着,仿佛看到先生拍手高兴的样子,感觉老先生可能一辈子都这么可爱吧!前天我把藏先生去世的消息告诉了金丽,她有些难过,在qq上签名更新为“纪念鹤发童颜的您曾经天真无邪”。 多年都没见到藏先生夫妇了,也不知道10年前头发花白的他们现在都鹤发童颜了。记得10年前的一个故事。好朋友结婚发请柬,当时研究室认识的老师、学生们都发了。只是为难于经常见面的老先生,由于平常只是在路上碰到问个好,所以不知该不该邀请。后来犹豫再三,鼓足勇气送去请柬。结果黎先生很高兴地接过来,连连说了好几句祝福的话语。到了婚礼那天,朋友收到老先生托人送来的红包,上面是用毛笔字亲笔题写的贺词,遒劲有力,潇洒飘逸。在那些红包中,用毛笔字题写的贺词可不多见,朋友赶紧小心翼翼地将这个红包珍藏起来,似乎想要珍藏一辈子似的。由当初的忐忑到收到红包时的豁然,朋友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位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体会到做一名光明磊落、心胸坦荡的科学家是多么令人敬重啊! 逝者已矣,风范长存!本篇博文,附云 南森林中常见的蘑菇、地衣、苔藓种类的照片,谨以此文、此图,纪念慈祥、率真的藏先生! 附:藏穆研究员生平简介 http://www.kib.ac.cn/dqyd/gh/201111/t20111110_3394328.html 图2:朱红双菌(Trametes cinnabarina),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 图2:未知 常见于西双版纳地区,夏季 图3: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fr 滇西北盛产,美味食用菌。 图4:未知一种。 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生长于废弃的枯木,类似于人工栽培菌平菇,可食用。 图5;珊瑚菌一种,又名“扫帚菌”;该菌体形俊俏,色泽秀美。珊瑚菌科Clavariaceae各属含有不少质地脆嫩、别具风味的食用菌,是我国野生食菌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珊瑚菌有很多的品种,颜色艳丽,有红、黄、白等色。像葡萄状枝瑚菌、葡萄状珊瑚菌都可以食用,一般别名帚菌、刷把蕈、扫把菌、笤帚、红扫把。 图6;滇西北苔藓一种。 图7:地衣一种,俗称青蛙皮,或树蝴蝶,有的种类可食用。
个人分类: 怀念|9299 次阅读|7 个评论
洗碗机内罕见真菌耐酸碱不惧消毒剂
热度 2 sheep021 2011-6-22 23:35
洗碗机内罕见真菌耐酸碱不惧消毒剂 新华社上午电 英国真菌学会21日在其期刊《真菌生物》上发表研究报告,称研究者在洗碗机内发现了先前不太熟悉的两种真菌。这两种真菌在自然界十分少见,它们独爱洗碗机内那种潮湿高温环境,而且不惧消毒剂。 研究者在全球六大洲101座城市189个家庭中的洗碗机内取样化验,结果均发现了这种名为“皮炎外瓶霉”的黑色素酵母菌和名为“Exophiala Phaeomuriformis”的真菌。其中,65%的家用洗碗机出现这两种真菌的位置是洗碗机门的吸力胶条处。 报告说,这两种真菌“ 可对人体构成患病风险,可寄生在患者肺部,致使肺泡纤维化 ”。家用洗碗机消毒剂对它们不产生杀灭效用,而且,它们在盐水、酸性液体、碱性液体环境中均可繁殖。 时空评论: 生命无极限,处处皆是缘。 大千世界内,何处不自然。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菌菌丝是如何生长的?
热度 1 Macrofungi 2011-6-11 22:47
真菌菌丝是如何生长的?
菌丝是如何生长的?压力促使菌丝生长的生物物理学研究 (美文推荐) 在一个菌落中,菌落前端的菌丝以寻找食物为目的向前生长,菌落中间的菌丝则结成三维网状结构,最大化地从菌丝周围的培养基上吸收营养物质供给生长(上图所示)。菌落的生长速度可以是很快的(大约 10-100um/min ,这要依赖于物种类型,可利用的营养物质,以及温度条件等),菌落的生长是一个涉及为使菌丝细胞快速扩张的所有细胞组分持续合成的过程。驱使真菌菌丝生长的主要作用力是——压力。 压力是一个热力学特性,影响到各种生物的生命过程。对于缺乏细胞壁的生物来说,压力可能是致命的,将导致细胞的裂解和死亡。而对有细胞壁的生物来说(大多数的细菌,藻类,真菌以及植物),内部静水压力(膨胀压)对生物的一些独立结构提供支撑作用,以及对细胞扩张、物质的吸收和其他一些过程提供一种驱使力。一个特别的例子是,在一些子囊菌和接合菌门的真菌中,孢子释放过程可以产生巨大的张力 100000 × g ( g 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对于一些寄生真菌来说,这样的膨胀压力足以使其穿过寄主组织。膨胀压是由于细胞内渗透物的浓度比细胞外高而产生的渗透作用所致。细胞的生长(扩张或分化)以及细胞壁的重塑过程需要增加细胞的总量。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数细胞扩张经历的机制被认为是菌丝细胞顶端延伸管延伸的尖端生长机制所致。关于尖端生长的模式系统的例子有很多,如藻类,真菌,植物的花粉管和根尖的生长。菌丝尖端的生长模式是一个梯度生长的,菌丝的尖端扩展最快,紧挨着菌丝尖端的那些就开始减慢了。 1892 年 Reinhardt 就对这一些进行过认真的研究。这样的扩张模式(尖端生长)与膨压驱动的增长是一致的。 这篇讲解菌丝到底是如何生长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的文章发表在 2011 年六月的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附原文,喜欢的随便下载。 How does a hypha grow? The biophysics of pressurized growth in fungi nrmicro2011.pdf
个人分类: 文章推荐|248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发现远古壁画可能由“真菌和细菌”着色
热度 1 taochn 2010-12-30 09:41
2010-12-29 12:45 | 发布者: foxy-mimi | | 来自: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29日电 据BBC中文网报道,研究人员日前在西澳大利亚省的金伯利地区研究了80个不同的壁画作品,发现大部分已经是由“活着的颜料”组成的。这些壁画可能已经不再是壁画了,它们是真菌和细菌,各自有独特的颜色。    报道称,有一个谜团困扰了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好几十年:为什么一些壁画经过几百年雨水的洗刷和阳光的照耀会变得了无痕迹;但是另一些却几千年来依然色彩斑斓呢?    答案可能是:这些壁画可能已经不再是壁画了,它们是真菌和细菌,各自有独特的颜色。    研究人员在西澳大利亚省的金伯利地区研究了80个不同的壁画作品,发现大部分已经是由“活着的颜料”组成的。    研究发现,原来的颜料可能藏着真菌的芽孢。这就意味着今天看到的颜色,是几万年前真菌的直接后代,它们仍然藏身在原来颜料描画的范围内。    古代艺术家可能它们已经知道这种效果,并选用这种可以自我补充的颜料画画。    研究人员的发现也解答了另一个问题:在过去,使用碳同位素来断定画作的年份往往得出让人困惑的结果,测出的年份远比人们认定的更年轻。    这个问题现在可以轻易解答了。虽然画作可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但是在上面表现颜色的微小生命体却是极为年轻的。
个人分类: !IDEA !|3347 次阅读|1 个评论
治脚气,清洁卫生是关键
热度 1 fs007 2010-7-16 06:34
按: 此文发表于 《南都周刊》 ,发表时有删减。转载请注明。 脚气是对疾病认知的误解 脚气之说,源于中医,比如《备急千金要方》说,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脚气又称脚弱,因为此病后期,不但脚弱,一身都没有力气,最早接触这一疾病的西方人是在斯里兰卡,当地人称之为无力不能症,西方人音译为 Beriberi (斯里兰卡语意为不能不能)。 脚气病可分为干脚气与湿脚气,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外周神经损伤,表现为肌肉萎缩,没有下肢水肿的发生,而湿脚气主要是心血管系统受损严重,心衰伴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以下肢水肿,所以称为湿脚气。脚气伴发细菌感染,中医又称为淤血寒毒性脚气。中医不同流派还有更多的分类方法,但基本上都是对一些症状的描述,提供的治疗方案都不靠谱。 脚气病是因为东方人以精大米为主食,维生素 B1 缺乏造成的,脚气病最早的表现基本上都是因为外周性神经炎而下肢无力,湿脚气者会在局部发生细菌感染与溃烂,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中医习惯性称所有脚局部有感染溃烂者为脚气,这就包括了脚上发生的真菌,(与细菌相比,真菌属于真核生物,而细菌属于无核生物)感染。在现代,我们称维生素 B1 缺乏造成的疾病为脚气病,而真菌感染为脚气。现在脚气病基本绝迹,但脚气去越来越多。 真菌感染的另一常见名称叫住癣,不过,中医将大多数的皮肤局部慢性炎症都称为癣,在现代医学发现癣的不同病因与发生发展机制以前,癣是传统医学中的顽症,极难治疗。在西方医学中,称癣为 Tinea ,在拉丁文中,意为虫蛆蛴螬,另一更为通俗的名称叫 Ringworm ,可译为环虫病,因为癣大多成团成块,环状边界清楚。癣可发生于其它部位,分别称为头癣( Tinea Capitis )、体癣( Tinea Corporis )、股癣( Tinea Cruris )、甲癣( Tinea Unguium )、及手癣( Tinea Manuum )。 脚气原来并不常见 脚气,也就是足癣( Tinea Pedis ),中国有俗名称为烂脚丫,脚气疮,还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叫香港脚。香港脚的来源据说是英国人初占香港,因为当地的气候潮湿闷热,士兵们纷纷得了烂脚丫,故尔称之为香港脚。香港脚的对应俗名叫运动员脚( Athletes Foot ),起源当然是因为此病更常见于运动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运动员比普通人群有双倍的几率患此病,有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运动员高达 70-80% 都有脚气。估计人一生有 70% 的几率在某个时刻被感染脚气。 尽管真菌感染可能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但并不常见,故而足癣的描述历史短暂,最早对它的描述见于 1888 年,而在 1908 年威特菲尔德才首次将这一罕见疾病归因于感染,并认为引起头癣的是同一病原。为什么迟至 1908 年医学界仍然认为足癣是罕见疾病呢?是什么因素让一个罕见疾病在 100 年左右就变为常见病的呢? 脚气的根源是鞋子 现有的真菌种类估计有 150 万种,其中能引起疾病的达 10 万种,不过皮肤真菌感染主要是真菌中的 40 多种皮植菌( Dermatophytes )引起的。皮植菌能消化角质蛋白,哺乳动物与鸟类都没有这个能力,皮植菌没有侵入身体的能力,但它的细胞壁与分泌的蛋白酶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继发感染之后,局部充血水肿,表皮细胞制造更多的角质代偿,产生常见的皮癣症状体征。 寄生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真菌极为丰富,根据其寄生特点可以分为亲人菌、亲畜菌、以及亲地菌,它们与宿主之间有一定的适应关系,亲人菌的感染症状相对较轻,或者干脆缺乏,导致它易于在人群之间传播;亲地菌虽然可以引起更严重的症状从而引起人的警觉,但它们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寄居在房屋粉尘中的真菌孢子可以存活数年,从而让消除这些致病菌变得复杂困难。 真菌感染易于在阴暗潮湿温暖的地方发生,在人体,要论这一条件,当然没有什么地方能够超过脚丫的了,人足底汗腺密度是背部汗腺密度的 10 倍,汗腺总数差不多是全身的 10% ,因此,足癣最为常见,其次就是股癣了。而脚气从罕见病变为常见病,跟我们所穿的鞋子有极大关系。在工业化以前,人们要么没有鞋子穿,常常赤脚,这样不会形成特有的潮湿空间,不易感染足癣;要么即使是穿鞋子,鞋子多用棉布做成,易于吸汗防潮,也不易感染足癣。现代工业带来了橡胶与塑料制品,透气性差,工作时间长,脚只有在睡觉时才有时间透气,当然就常烂脚丫了。最惨的是矿工, 90% 以上都会被感染,因为他们不停地劳作要出汗,而他们穿的鞋子又要防水,或者其工作环境本身就潮湿,足部汗液无法排出,因此形成真菌生长的良好环境,几乎个个都得脚 气。 另一方面,现代生活让人们共享公共空间包括洗浴设备的机会大增,人员的流动性成为常态,致病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传播,香港脚走到了北京,运动员脚也走进了所有人的居室,因此,短短的 100 年时间,就让一个罕见疾病成为人类令人烦恼的伴侣。广东香港一带气候炎热潮湿,当地人有光脚行走的习惯,易于感染别人,也易于被别人感染,有研究显示香港人 27% 被感染,香港脚之称,名副其实。运动员活动量大,出汗多,即使是透气性好的鞋子都难以及时排汗,再加上运动员必然共享洗浴设备,相互感染的机会大增,所以称为运动员脚,也名至实归。小孩好动不擅保养,也属易感人群,估计多达 1/3 的小孩被感染。 含激素外用药不宜久用 脚气在人类的众多疾病中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小毛病,令人烦恼,但总的来说并不大碍,皮植菌不侵入人体,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中文中又有疥癣之疾或者疥癞之患的说法。尽管无碍大局,但脚气痒起来,仍然是令人难受的,人们常因为小病而不看医生,但会去药店买药,或者使用各种或有理或古怪的偏方自我医治,很多人迁延不愈,或者时常复发,终生烦恼。 对于脚气的药疗与效果,英国医学杂志证据医学总结认为三种常见外用药效果差别不大。 1. 外用烯丙胺(或译丙烯胺),主要包括萘替芬( Naftifine )与特比萘芬( Terbinafine ),它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据信通过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合成,损害其细胞膜,从而起到抑菌与杀菌作用。此类药治疗失败率可能低于氮杂茂类。 2. 外用氮杂茂,主要包括克雷唑( Clotrimazole )、咪康唑( Miconazole )、噻康唑( Tioconazole )、硫康唑( Sulconazole )、联苯苄唑( Bifonazole )、酮康唑( Ketoconazole )、及益康唑( Econazole ),其作用机理跟烯丙胺类似,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而杀菌。 3. 环匹罗司(巴特芬)( Ciclopirox Olamine ),此药外用,其机制更加不明确,可能是某些霉的抑制剂,它还有抗炎的作用。 4. 烯丙胺、氮杂茂都可以用于口服治疗,临床上多用于外用药无效时进行治疗,其它不常见的外用药还包括灰黄霉素、癣退、以及十一烷酸等,对于脚气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口服药治疗脚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001 年 Bell-Syer 总结认为特比萘芬口服效果优于灰黄霉素与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但此药更为昂贵。 患者于药店所购药物商品名会显著不同于上述药物名,但详查其成份说明,不难确定其主要成分。对于自主买药的患者来说,中国的很多外用擦剂比如金达克宁、皮康霜等含有激素,激素有强烈的抗炎作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但不可长期使用,因为它能降低局部的抗菌能力,延缓治疗进程,治疗超过两周以上后,当换选成分单一的抗菌药。疗程不足是另外一种常见的自主购药治疗的误区,许多患者在症状消失或者减轻后停止用药,导致脚 气迁延不愈。患者应当根据药品的说明书,尽量完成规定的疗程,或者在症状消失后,起码持续用药 1 周,彻底消除后患。 擦药不如治脚 药物治疗对于患者医生来说都是最为便利有效的方式,但如果脚的卫生条件持续有利于真菌生长,药物治疗可能不能根本解决脚气再次感染、反复发作的问题,在所有的对照研究中,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自愈,适当的解释是患者采取了适当清洁卫生对抗措施,让脚气无药而愈。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患有脚气,你应当如何做呢? 治脚有两大措施,一是保持干燥,二是隔离与消灭病原菌。 对于南方气候潮湿闷热之地,比如广东香港,公众要适时干燥脚丫与预防病菌传播,天热大家爱赤脚,那么赤脚的原则是在家赤脚,在外穿鞋,以避免被别人传染病原菌。对于处于治疗过程中的人来说,一则可以避免传染于人,二则可以避免被外来的病菌反复感染。患者在家赤脚要穿上拖鞋,避免感染家人。 对于易于出汗、或者从事易于出汗的活动的人来说,及时换鞋与袜极为重要,真菌细菌繁殖迅速,如果条件适宜,它们可以很快充满局部空间致病,再有效的药物都不管用。如果小孩被感染,可让他们带上多付袜子备用,在他们进行激烈体育活动湿脚后及时更换,更换后装入塑料袋中带回家中清洗。易于湿脚的人,鞋子也需要备用多双,天天换着穿,换下的鞋子还可以用电吹风烘烤灭菌。如果鞋子底垫可以更换,比如运动鞋,要经常更换。使用足粉或者抗汗粉都有利于局部干燥,可以预防感染及再感染复发。不要借穿别人的鞋子。 鞋子袜子要有良好的透气吸汗功能,在这方面传统的布鞋比工业生产的胶鞋皮鞋有效。袜子最好采用全棉或者其它天然材料的,当然,如果合成材料专门为吸湿而生产,也适于使用。患者换下的袜子与使用的毛巾要与其它物品分开,及时清洗,用于脚的毛巾要与擦拭其它部位的毛巾分开,患者的床单衣物也要经常换洗,不能跟其他人用物混洗。清洗患者衣物要用热水洗,最好加入漂白剂。患者使用浴池后要消毒灭菌,起码要使用清洁剂清洗后才能供他人使用。 如果你的脚气长年难愈或者反复发作,那么你可能需要适当的足部卫生,而不是更有效的药物。不为真菌生长创造条件,会让药物效果倍增,甚至无药而愈,有疥癣之疾者,应当牢记。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70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哮喘与真菌感染
luckpeter 2010-1-14 19:50
徐,老年男性,诊断为AECOPD,经常反复住院治疗,本次从外院转入我院住呼吸内科治疗1周,给予呼吸机、甲基强的松龙针抗炎40mg q12h、美罗培南针1.0 q8h联合阿奇霉素针0.5 qd抗感染及缓解气到痉挛、化痰等支持对症治疗,后因病情加重转让我们重症医学科,治疗期间发现患者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好转,但是,肺部哮鸣音顽固不退,痰液性状转为淡血性痰,且撤机困难。。。。 结果痰培养:白假丝酵母菌+++ 体会:侵袭性真菌病宿主因素+顽固性哮喘应考虑真菌感染!
个人分类: 临床日记|4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
Polebear 2009-11-20 16:15
在到新平路上发现一种类似银耳的真菌,不知道是什么?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真菌分类太难了。真菌分类这一枯燥但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人去做。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3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光蘑菇-Discovery News
hele211 2009-10-6 17:02
Original: BIG PIC: Glow-in-the-Dark Mushrooms Talal Al-Khatib, Discovery News Oct. 5, 2009 -- Seven new species of glow-in-the-dark mushrooms have been discovered, bringing the total number of bioluminescent fungi to 71. The findings, reported in the journal Mycologia , shed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luminescence. Dennis Desjardin, a mycologist at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who has discovered more than 200 species of fungi to date, and co-authors found the mushrooms in Belize, Brazil, Dominican Republic, Jamaica, Japan, Malaysia and Puerto Rico. The species pictured above is Mycena silvaelucens , which was collected in the grounds of an Orangutan 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Borneo, Malaysia. Like all the fungi discovered by Desjardin and his fellow researchers, this tiny mushroom, whose caps are less than 18 millimeters (0.7 inches) across, constantly produces a bright, neon green light. In natural light, however, the species appears to be a grayish-brown color. Desjardin believes these fungi developed their glow-in-the-dark capability to attract animals that can spread the mushrooms' spores much like fruit allows a plant to spread its seeds. Photo Credit: Brian Perry, University of Hawaii For Earth news, photos, videos and more, take a look at Discovery Earth and Earth Pub . 翻译: 新的七种发夜光蘑菇的被发现,使得世界上这一类群的真菌数量上升至71种。 据《Mycologia》杂志报道,这些新的发现阐明了发冷光真菌的进化路线。 Dennis Desjardin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学的真菌学家。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近两百中的真菌,最新这篇论文的合著者来自伯利兹城、巴西、 多米尼亚共和国、牙买加、日本、马来西亚和波多黎各等七个国家和地区。 图上照片所示的是Mycena silvaelucens,采集自马来西亚婆罗洲的猩猩康复中心泥土中。 正如Desjardin和他的研究伙伴所发现的其它六种一样,这个细小的真菌的菌盖直径小于18厘米(0.7英寸),并且发出明亮的美丽绿光。在自然光下,却呈灰褐色。 Desjardin认为真菌产生的发荧光能力进化动力是吸引能够帮助它们散播孢子的动物, 孢子对于真菌好像果实对于植物一样能够帮助其繁殖(不知对不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 The diversity of coprophilous fungi 粪生真菌多样性
entomology 2009-3-8 00:45
我的SCI文章及引用情况: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B-2810-2008 Hu D M, Dai X H, Guo D Y, Hyde K D, Zhang K Q. 2008. The diversity of coprophilous fungi from Dahuadian and Zhongdian grasslands, Yunnan, China. Cryptogamie Mycologie, 29(4): 355-364. Abstract The coprophilous fungi on cattle dung ( Bos taurus ) were investigated at Dahuadian and Zhongdian grasslands,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Fifty dung samples from Dahuadian and 50 from Zhongdian were collected and examined for fungi. A total of 61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this study (47 species from Dahuadian and 27 from Zhongdian) including 15 new records for mainland China. Species occurrence, species frequency, species richness, Shannon-Weiner index (H'), species evenness (E) and Srensen's index of similarity (S') from the two grasslands were calculated. The fungal diversity from Dahuadian (altitude: 2940 met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Zhongdian (altitude: 3300 meters). The proportion of ascomycetes (70%) to basidiomycetes (19%) from Zhongdian was much larger than the proportion of ascomycetes (54%) to basidiomycetes (15%) from Dahuadian. The reason for differences in fungal communities are discussed. Ascomycetes / Basidiomycetes / Coprophilous fungi / Fungal community / Fungal diversity / Hyphomycetes / Zygomycetes http://www.cryptogamie.com/pagint_en/recherche/affich_art.php?cid=292
个人分类: My Work 我的研究|246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