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洋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气-海洋科学概论》陈月娟、周任君、王雨、郑建秋
ustcpress 2012-5-16 15:06
《大气-海洋科学概论》陈月娟、周任君、王雨、郑建秋
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245-6 页码:162页 字数:209千 定价:22.00元 当当网购买地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04312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所设的 “ 大气一海洋学 ” 课程的专用教材。这本教材突出了大气圈和水圈的共同特点和相互关系,把大气和海洋结合在一起来讲述。内容比较广泛,但并不很深。它包括了大气科学和海洋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大气和海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及过程、大气和海水运动的特征以及目前普遍关心的海一气相互作用、气候异常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 酸雨、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 ) 等内容。它既包含了大气和海洋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目前大气科学和海洋学中的重要科研成果。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地球科学类的师生和从事相关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 【 作者简介 】 陈月娟, 1964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部,师从叶笃正院士。 1971-1980 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任教。 1980 年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现为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任教,(其间于 1982-1984 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兼任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妇联副主席。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5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洋科学》12年发文涉及美国仅一篇
黄安年 2012-5-14 11:25
《 海洋科学 》 12 年发文涉及美国仅一篇 -- 中国美国问题文章目录(《 海洋科学 》 2000~2011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5 月 14 日 发布 《 海洋科学 》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办每年 12 期的月刊。本文依据该刊 2000~2011 年间的文章和学术信息逐一登记分类的,即分成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环境九大类。查看全部12年间140多期文章,涉及美国的总共 仅1 篇, 《 温度对美国硬壳蛤滤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柴雪良、方军、林志华、张炯明、单乐州, 《 海洋科学》 2005 年第 08 期第 35-38 页。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首次海洋科学考察
热度 1 zhangxiaoliang 2012-4-19 12:34
1950 年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要围绕淡水生态系统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而在 1935 年,水生所的前身、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伍献文曾主持了我国首次海洋科学综合考察。 1933 年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会议议决,中国分会由中国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为主席,负责召集成立中国分会。 1935 年 4 月 10 日,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在南京成贤街国立中央研究院主持召开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成立大会,出席者还有侯朝海、伍献文、陈子英、竺可桢、吕炯、王家楫、曾省、陈谋琅、蒋丙然、叶可松、陆鼎恒。决定将开展三项工作:海道测量;渤海渔业之调查;珊瑚礁之调查。其中渤海渔业之调查推荐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伍献文博士为调查团团长。而 1934 年秋,动植物研究所即开始筹备中国沿海海洋渔业调查计划。经国民政府海军部协助,第三舰队司令谢稚周同意借用定海号军舰协助考察。 1935 年 6 月 6 日,伍献文研究员与气象研究所吕炯研究员、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唐世凤及练习生共 7 人乘坐军舰从威海出发,工作区域南起青岛,北抵北戴河,西至大沽,东出庙岛海峡,共设 31 个工作站,平均每月航程 1441 海里。工作内容包括海洋学、渔业、气象及海产生物 4 个方面,具体考察了渤海湾及山东半岛沿岸的渔业资源,对海水的氯化物含量、酸碱度、硅化物含量等都有详细的测定数据和记录,整个工作至当年 11 月结束。后来因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考察工作未能继续进行,考察资料也未能得到全部整理,仅留下了《渤海湾及山东半岛之海洋与海洋生物之调查:一、通论(王家楫)二、海水之物理性(唐世凤)三、海水之化学性(伍献文、唐世凤)》 3 篇论文,但这次考察却是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开端。    唐世凤 1932年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毕业,193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和厦门大学中华海洋研究所,任系主任兼所长。 1951年2月,中国科学院接管前厦门大学中华海洋研究所,改组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1953年1月撤销。如此, 唐世凤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都还各有一段渊源呢。    1946 年 4 月下旬,黎尚豪曾乘坐军舰赴西沙群岛考察,采集藻类标本,并在西沙群岛林岛摄影留念。可惜目前尚未发现关于此次考察的具体经过和研究结果等史料。     (文中提及伍献文、王家楫、黎尚豪三位,1950年起均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伍、王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晓良, 2000 年 11 月,写作中得到黎尚豪院士的夫人黄淑仪老师的指导。 2008 年 10 月补充, 2009 年 9 月 30 日再次补充 )    参考文献:《国立中央研究院度总报告》    《风雨六十 铸就辉煌——写在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六十周年系庆》, 中国海洋报, 2006 年 10 月 24 日    宋广波,《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1 月第 1 版, 435 - 437 页  
个人分类: 科研院所史料|53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2012年第2期已经出版了!
aosl 2012-3-15 09:27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2012年第5卷第2期已经出版,请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可以登陆 http://www.iapjournals.ac.cn/aosl/ch/reader/new_year_article.aspx?year_id=2012quarter_id=2 阅读并下载 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3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gy671124 2012-3-7 13:23
2012 年度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 号 项 目 名 称 单 位 申请者 2012202 西边界流与中国陆架海水交换中的涡旋作用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宋军 201250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光转化过程中毒性和抗菌活性的变化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葛林科 2012502 海洋环境中 PFOA 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和机理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陈虹 2012203 黄渤海海面能见度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苏博 2012204 副热带环流对西北太平洋热收支年代际变化影响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刘娜 2012403 东海黑潮锋面不稳定过程 MODIS 与 SAR 探测研究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贾永 君 2012104 典型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刘大海 2012301 末次冰期以来日本海底层水古氧化还原环境演化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邹建军 2012503 黄海冷水团海域 pCO 2 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厉丞烜 2012303 南海北部底栖有孔虫古温度及其水合物分解记录研究 第二海洋研究所 叶黎明 2012107 我国海洋生物辐射剂量计算模型的初步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余雯 2012206 胶州湾一般非线性潮致 - 风生 - 热盐拉格朗日余流数值计算 北海分局 鞠莲 2012207 黄河口近岸海域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数值预报研究 北海分局 黎舸 2012405 像元分析法在浒苔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北海分局 丁一 2012406 基于多源航空遥感数据的海冰探测方法研究 北海分局 蒋旭惠 2012508 天然材料对海水中放射性核素吸附和共沉淀作用 北海分局 王丕波 2012704 海洋调查项目过程控制分析与研究 北海分局 陈鲁疆 2012210 连云港海域极值波高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东海分局 曹兵 2012112 海表温度和季风等气候因子对珠江口鱼卵和仔稚鱼的影响研究 南海分局 肖瑜璋 2012114 冲绳海槽高分辨率海洋沉积记录揭示的古气候变化 南海分局 曹玲珑 2012221 南海北部海面热通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南海分局 张燕 2012409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海岸带防风暴潮能力评估初步研究 南海分局 杨帆 2012410 基于机载 LiDAR 的海岸侵蚀与海岸沉积定量分析与知识发现 南海分局 张晓浩 2012513 南海陆架区 CO2 海 - 气交换通量研究 南海分局 陆茸 2012115 沿海湿地对围填海造地的响应机制与优化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魏婷 2012116 国家海洋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方法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杜琼玮 2012223 ENSO 事件在 IOD 事件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李琰 2012224 风浪和涌浪的非线性能量聚合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刘首华 2012307 九州 - 帕劳海脊区 (KPR)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划界的影响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公衍芬 2012413 基于现场观测资料的岸基高频地波雷达数据融合分析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杨锦坤 2012609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海洋”计算环境动态部署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崔伦辉 2012611 风暴潮灾害时空过程模型与表达技术的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蒋冰 2012709 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研究——兼论美国南海军事测量活动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罗婷婷 2012711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海洋空间规划评价方法研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赵鹏 2012118 双齿围沙蚕 PAHs 生物转化关键酶诱导规律和响应机制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王丽丽 2012308 北黄海大连海域约 4 万年以来的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路波 2012524 利用 SPMD 模拟生物监测养殖区金属有机污染物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赵冬梅 2012525 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伴生气燃烧放空率限值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雷婷 2012714 海洋溢油风险分区方法研究—以大连市近岸海域为例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兰冬东 2012227 印 - 太暖池对流活动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谭晶 2012228 南海南部海区季节内信号传播及波动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吴湘玉 2012232 基于耦合器的风暴潮 - 海浪双向耦合模式研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李涛 2012617 海洋渔业安全保障服务系统中的海量数据推送效率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王凤菊 2012618 热带风暴潮条件下海洋灾害应急专家系统知识库模型研究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林波 2012424 基于光学遥感的海岛海岸带信息自动获取方法研究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马小峰 2012427 中国近海岛屿诱导中尺度大气涡街卫星观测与动力分析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叶小敏 2012236 波浪数值水槽不规则波的模拟与闭环控制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路宽 2012429 CAN 总线技术在海洋站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刘佳佳 2012430 基于海洋动力实验室环境的数据采集节点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杨磊 2012719 波浪能与潮流能开发利用技术术语研究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吴迪 2012441 基于 DSP 的高精度潮位自动测量计量检测技术研究。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贾伟广 2012720 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运作体系框架研究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王延凤 2012722 海洋行业计量认证工作规范化研究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刘景霞 2012239 主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南极海冰冻融物候变化研究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席颖 2012240 北极东北航道海冰物理特征及其对航运影响的观测研究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雷瑞波 2012532 南极中山 - 昆仑站断面雪冰中硝酸盐的沉积后过程研究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史贵涛 2012621 极地异构分布式数据库统一检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程文芳 2012723 初论南极法律地位面临的挑战与中国应对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屠景芳 2012122 溢油生物修复菌的固定化技术研究及修复效果验证 第一海洋研究所 高伟 2012123 有毒甲藻在种间相互作用下的产毒特征 第一海洋研究所 庞敏 2012131 海洋等鞭金藻 ACCase 基因的过表达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第一海洋研究所 王帅 2012245 波-波非线性源函数改进及在模式中的实现 第一海洋研究所 江兴杰 2012249 数值波浪水槽的建立及波浪破碎试验 第一海洋研究所 王道龙 2012312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机碳汇时空变异的分子 - 同位素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胡利民 2012317 渤海陆架区 MIS3 时期海侵沉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姚政权 2012318 温度和压力变化对沉积物声学特性测量影响及其校正方法 第一海洋研究所 阚光明 2012325 富钴结壳中铂族元素的相态分析研究及其应用 第一海洋研究所 高晶晶 2012534 基于贝类生物标志物的海洋石油烃污染评价技术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蒋凤华 2012623 典型大河三角洲泥沙输运模式的仿真技术研究 第一海洋研究所 宋转玲 2012251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海平面上升的一种预测方法 第二海洋研究所 陈长霖 2012327 山溪性强潮河口河床形态调整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第二海洋研究所 周鸿权 2012536 利用沉积物捕获器估算普里兹湾沉降碳通量 第二海洋研究所 韩正兵 2012724 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第二海洋研究所 刘春秋 2012142 北极表层海水中石油降解微生物及降解基因多样性分析 第三海洋研究所 董纯明 2012149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罗源湾为例 第三海洋研究所 陈克亮 2012337 福建典型海湾沉积环境对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 第三海洋研究所 王爱军 2012340 海岸前缘沙丘极端水动力沉积作用记录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刘建辉 2012443 南大洋上空大气 CO 2 遥感算法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陈海颖 2012444 海上降雨的水中声音特性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刘贞文 2012537 海洋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醇胺 (PUFEA) 的酶促反应及其降脂活性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方华 2012538 白令海入流水不同水团的碳酸盐体系特征及其混合研究 第三海洋研究所 孙恒 2012448 基于接触角法的反渗透膜亲水性检测技术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李强 2012545 从海水利用副产浓缩液中提取锂的工艺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刘骆峰 2012547 磁功能化 AMPS 多元聚合物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侯相钰 2012548 环境友好型阻垢剂 IA-AMPS 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吴东霞 2012553 水热前躯体法卤水制备氧化镁晶须的工艺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路绍琰 2012728 海水淡化工程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吴水波
个人分类: 我爱海洋|4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征稿说明!
aosl 2011-11-21 14:53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AOSL), Started in 2008, is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 journ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Letters related to all aspects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physical oceanography. The journal provides a rigorous peer-review process, rapid publication speeds (final decision in three months, and publication in six months), and maintains high standards in the quality of accepted manuscripts. AOSL has a length limit of 5000 words including figures (one figure is equivalent to 400 words), tables, references and an abstract of no more than 250 words.
3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简介!
热度 1 aosl 2011-11-21 14:46
大 气 和 海 洋 科 学 快 报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创办的英文学术期刊 本刊发表大气科学和物理海洋学领域创新性“通讯”(Letters) 本刊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致力于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快速发表 本刊承诺稿件审稿周期不超过3个月,发表周期不超过半年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9804信箱 邮编:100029 电话: +86 10 8299 5202, +86 10 8299 5203, 传真: +86 10 8299 5053 E-mail: aosl@mail.iap.ac.cn , 网刊发布网址: http://www.iapjournals.ac.cn/aosl/ch/index.aspx 投稿网址: http://mc03.manuscriptcentral.com/aosl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qq群建立了,号码是16399443,欢迎关注的老师、同学踊跃加入!
6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节前刚在北大做了个学术报告。。。已经录像放在北大讲座网。。
热度 2 hgiap 2011-10-6 17:10
2011年09月28日 印度洋增暖及其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 大气与海洋科学前沿系列讲座(290) 主讲 :黄刚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时间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15:30-17:30 地点 :物理楼北576 主持/联系 :傅宗玫, tmfu@pku.edu.cn 北京大学讲座网 http://lecture.pku.edu.cn/video1/index.php?topic=6 不过好像只对校内用户。。 我觉得下次应该收集这方面的视频,特别是国内某些大网站。 我建议科学网应该收集相关科学讲座视频,提供下载或者收看,方便广大同学等学习。 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将一些视频或者ppt等资料放在相关目录下面。。
个人分类: 课题组相关|3920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年头,记忆都被撕裂了!!!
热度 4 yz2011 2011-9-25 09:47
曾老,是我极为景仰的老一辈科学家。我见到过他几次。看到新语丝上有这篇帖子,我愕然了。我在想,现在仅存的一些美好记忆,都被撕裂了。说现在的科学家不值得景仰,那过去呢?现在,过去的一些很美妙的东西,也被人撕裂了。这个撕裂的人,好恶毒啊。 中国科学未来在哪里了?我们总不能光破不立吧?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2/zengchengkui.txt  史上最牛的造假、剽窃院士曾呈奎   作者:日月   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造假、剽窃案件及丑闻屡屡被披露,大凡造假、剽窃 者也皆为个人个人行为。而由政府和学术团体及其所在机构共同参与曾呈奎院士 屡屡造假、剽窃之事件堪称最牛,世界唯一,实为世人所震惊,不仅欺骗了中国, 也欺骗了世界。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光荣 称号。而后,注重政绩和形象工程的山东省委书记决意表彰一位“山东省杰出贡 献”的科学家,作为山东经济龙头的青岛,集聚了占全国一半的海洋科研及教育 机构,海洋科学城已渐显雏型。时至1991年,老一辈的德高望重的海洋科学先驱 张玺、唐世风、朱树屏已相继去世,较他们年轻的曾呈奎则成了山东省科学界最 年长者,而他此时也后继前人之职务被冠以全中国海洋学界之最高头衔:中国海 洋湖沼学会理事长、水产学会理事长以及山东省人大副主任、山东省科协主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曾呈奎也被理所当然地被选为省级“杰出贡献科学 家”。然而,曾呈奎却没有一项获国家大奖的成果,这可是最主要的一个条件。 在曾呈奎的授意下,被他一手提拔的情报室副主任徐鸿儒大肆造假,将海洋科学 泰斗朱树屏的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海带自然光育苗法”等诸多成果票窃在曾呈 奎名下,撰写了大量造假的文章并由海洋研究所党委提供给山东省委及中央、省、 市各新闻媒体。1991年11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隆重举行表彰大 会,授予曾呈奎“山东省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至此,中国学术界最大的造假、 剽窃事件开始了……   11月4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在青岛市隆重集会,宣布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 大副主任、山东省科协主席曾呈奎为“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三家召集单位编 辑出版的、徐鸿儒撰写的《曾呈奎与中国海洋科学》及《曾呈奎传》二书同时发 行。   全省轰轰烈烈造势,各路媒体齐上阵,全山东刮起了一阵曾呈奎旋风。   11月6日,山东省《大众日报》和《青岛日报》均在一版头条位置大规模报 导了曾呈奎被表彰的消息。   11月7日《青岛日报》又在一版头条刊出长文:《科海耕耘60年—记荣获省 “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曾呈奎教授》。文中将朱树屏先生发明的“海带自然 光育苗法”及“海带施肥”、“海带南移”、“紫菜人工增养殖”、“海洋农牧 化(即人工增殖)”等原创性的成果均列在曾呈奎名下。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山东科技报》以及中央和山 东地方的电视、广播传媒亦进行了同样的虚假报导。徐鸿儒撰写的《曾呈奎传》 与《曾呈奎与中国海洋科学》不仅将朱树屏先生的海带、紫菜和海洋农牧化的原 创成果造假为曾呈奎完成的,还将朱树屏和童第周、张孝威领导的“烟威鲐鱼渔 场调查”造假为:“曾呈奎是主要领导者之一”,而曾呈奎根本不懂海洋调查, 他也没参加此项调查;将朱树屏、唐世凤、孙云铸、张春霖、张玺、伍献文、沈 家瑞于1951年组织创建的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造假为“曾呈奎......创建“中国海 洋湖沼学会”,而他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才加入,仅为普通会员;将山东大学水 产系的创建者、第一任系主任朱树屏造假为“曾呈奎任第一任系主任,创建了水 产系”等等。   一时,全省掀起了向曾呈奎学习的热潮。   12月4日,朱树屏夫人王致平女士一纸诉状交到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起 诉。民庭庭长邱跃东接受起诉书。在权与法的碰撞中,结果如何呢!在省、市委 的指令下,法院久不开庭审理。王致平几次去法院催问,皆告之:“待研究。”   1991年底,此新闻震动了海外,美、加、日、英、德等国及港、台地区传媒 纷纷予以报道,披露其内幕。一家有影响的中文报纸《产经新闻》更以显赫的字 眼刊出:“曾呈奎官司惹上身”,副题为:“山东科协主席涉嫌剽窃著名科学家 朱树屏研究成果称号”。   12月6日下午4时,日本《时事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信太谦三就王、曾官司 亲自电询王致平代理律师所在的青岛市第二律师事务所,并称“如开庭,立即派 员现场采访。”   而时任青岛市秘书长的刘镇也接到了国外一些媒体“何时开庭”的电询。刘 秘书长皆答曰:尚未定。   消息不胫而走,海外舆论哗然。   此时,正在日本出访的中国水产总公司王东石副总经理也在当地看到了此条 新闻。   1992年1月8日《光明日报》第3版刊登茂公署名文章:   相煎何急—由王致平状告曾呈奎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科技成果引起的纷争此起彼伏,有增无减。最惹人注目是的发生 在齐鲁大地的一件公案—王致平女士状告曾呈奎先生侵权案……。1991年,山东 省委、山东省政府授予曾呈奎先生“有杰出贡献科学家”光荣称号。此后不久, 王女士便以《中国科技史上一大丑闻》为题,向有关单位散发了材料。她在材料 中称:曾呈奎剽窃已故著名科学家朱树屏教授生前的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多项重 大科研成果及朱树屏教授早在50年代就提出的人工增殖、海洋农牧化的建议,骗 取了“有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从而构成“全国首例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侵权 案”,并以此向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起诉。1992年6月,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等联名写一份《功有所得,当之无 愧》的材料分送有关部门。该材料认为,曾呈奎同志荣获有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是符合事实、完全正确的,王女士等人散布的言论和传单则是不实之词,并就曾 先生的工作一一说明。1992年9月,王女士又散发了一个新材料,对《功有所行, 当之无愧》一文逐点进行批驳,洋洋近万言。   对于王女士与曾先生的这桩公案,作者不敢偏颇,更无权仲裁。但是我们可 以从中引出一些启示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科技人员在成果的权益和归属面 前,不再表示沉默和“谦让”,而首先想到的是运用舆论和法律来实现“自身的 价值”,甚至敢于向权威者挑战。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一步结合,这种趋势将会 更加明显。同时象王致平女士与曾呈奎先生间那种成果纠纷也可能会更多,范围 会更广。这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所希望的只是问题或是非少一点,即或有之,也 能较快地消解……”   这是人们所见到的唯一的一篇中国媒体的报道,显然此文颇为中庸,但光明 日报毕竟是国家科委之中央级党报,固然“中庸”但终究披露了此案,似乎公正, 然也仅为一种有限的公正……。   1992年5月,专为此向青岛落实后,日本方面已正式决定:将曾呈奎从《亚 洲名人》集中撤掉,同时还撤消计划捐赠的“曾呈奎研究基金”二十万美元和奖 给曾呈奎本人的十万美元奖金。   还有……。   2001年5月13日,历经磨难的王致平走完了她的人生苦旅,溘然长逝,享年 88岁。而法院始终未开庭。虽然,没有等来正义的判决;虽然,未能亲手把颠倒 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但这已足够了,王致平以她那弱小的身躯为科学之圣洁、为 历史之真实而与那无形的、强大的势力不懈抗争业已赢得了海洋学界以及所有正 义的、尚有良知的国民的敬仰。   2003年3月20日,曾呈奎再次操纵山东省造假、剽窃,故伎重演再获山东省 科学技术最高奖,并再次在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等中央及省市媒体进行同样内 容的广泛宣传,更加轰轰烈烈的造势。   2004年1月4日、5日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大型电视专题片 《走遍中国-青岛》之《中国海洋城》在中央电视台4套播出,2月4日、5日、3月 6日在青岛电视台重播多次。   该片不仅将朱树屏完成的海带、紫菜人工养殖成果再次列在曾呈奎名下,又 将朱树屏开办的山大水产系、唐世凤和赫崇本开办的海洋系说成是曾呈奎开办。 为此,朱树屏之子朱明即上书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中央电视台赵化勇台长、 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要求立即纠正、停播,但无回音,尔后青岛电视台又连播数 次。   2004年,曾呈奎主编、徐鸿儒责任主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 海洋志》中再次造假,将朱树屏先生的上述成果列在曾呈奎名下。   2004年3月22日,朱明和唐乐明以涉嫌剽窃其父成果,侵犯其父名誉权、荣 誉权为由再次将曾呈奎告上法庭,以还父亲之荣誉和名誉。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立案后交由民一庭审理。曾呈奎收到市南区法院诉状 后即交到海洋所办公室,海洋所即与中共青岛市委联系。4月14日,市南区法院 受到调查,立案厅厅长被调离。18日,朱明单位党委书记接上级指令找朱明谈话 劝其撤诉,朱明表示:历史不容篡改,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绝不撤诉,曾呈奎等 必须公开赔礼理道歉并在所涉及的范围进行纠正。但法院压此案拒不开庭,朱、 唐二人多次催问无果。   青岛政法委一位书记称:“曾呈奎既然树起来了就不能让他倒下,法律要服 从政治,这个案子法院就不应该立案。”   2004年12月,朱明再次到法院询问何时开庭,得知:曾呈奎病危,市委指示 不许刺激他,故法庭拒开庭。   曾呈奎病重期间,据报道中国科学院、山东省、青岛市首脑皆示以关怀,指 示:尽力抢救。然而,直至曾呈奎去世,其家人终未期盼到“总理指示”。如此, 人们油然忆起1972年那个科学泰斗们惨遭迫害的非常年代,周恩来总理对一位海 洋科学家的关怀:“听说树屏同志病了,请认真治疗。”   2005年1月20日曾呈奎病故,青岛市南区法院以“被告死亡”为由中止对他 的起诉。史上最牛的造假、剽窃院士曾呈奎在政府的庇护下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XYS20110923)
个人分类: 人事|4861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0SCI期刊影响因子-海洋科学(In My Focus)
热度 2 Jimcandy 2011-6-30 12:59
Full name 2010IF 2009 IF 2008 IF 2007 IF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 8.571 7.312 4.438 3.615 Marine Drugs 3.471 2.863 1.2 1.103 Marine Geology 2.517 2.521 2.1 1.975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2.483 2.519 2.631 2.546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359 2.63 2.562 2.334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2.321 2.44 1.954 1.505 Biomarkers 2.09 1.608 1.728 1.978 Marine Biology 2.011 1.999 1.953 2.215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2.005 2.238 2.255 1.772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953 1.755 2.032 1.93 Estuaries and coasts 1.921 1.554 1.408 1.12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1.91 2.116 2.074 1.75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1.808 1.92 1.661 1.934 Helgoland Marine Research 1.671 1.115 1.591 1.377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1.572 1.561 1.5 1.646 Journal of Marine Research 1.484 1.556 1.657 1.565 Marine Biology Research 1.484 1 0.691 1.147 Marine Mammal Science 1.463 1.526 1.787 1.432 Polar Research 1.444   1.276   IEEE 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1.402 1.096 0.89 0.825 Marine Ecology 1.272 1.558 1.234 0.9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rkers 1.26 1.419 1.265 1.208 Afric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1.229 1.52 1.312 0.728 Scientia Marina 1.079 1.174 1.075 0.945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0.99 1.503 0.929 0.799 Journal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0.933 0.995 1.056 0.912 Marine and Freshwater Behaviour and Physiology 0.75 0.688 1.271 1.163 Marine Technology Society Journal 0.739 0.514 0.5 0.543 New Zealand Journal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0.687 0.692 0.600 0.755 Ciencias Marinas 0.618 0.655 1.038 0.82 Marine Structures 0.594 1.031 0.615 0.45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519 0.361 0.83 0.535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0.476 0.481 0.441 0.716 Vie et Milieu/Life Environment 0.474 0.475 0.723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wan 0.458 0.049 0 0 Cahiers De Biologie Marine 0.455 0.873 0.821 0.477 Marine Georesources Geotechnology 0.452 0.184 0.257 0.186 Revista de Biología Marina y Oceanografía 0.383 0.361 0.420 0.577 Russian Journal of Marine Biology 0.368 0.346 0 0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MARITIME ENGINEERING 0.333 0.345 0.571 0.148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0.325 0 0 0 Marine Technology 0.292 0.2 0.13 0.163 Brazilian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0.266 0.677 0.482 0.231 Indi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 0.204 0.102 0.31 0.302 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61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际海洋科学研究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资助困境
tswczgl 2011-5-28 20:26
大洋钻探计划是从1968年开始的一项大型综合海洋科学研究计划,40多年中,经历了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三个阶段。由于大洋底部样品获得的困难性,该计划几乎是获得深海洋壳基底样品的唯一手段。最初的宏伟目标是:钻透洋壳,即获得地幔物质组成,到目前为止获得的最长岩芯为两千五百多米(504B Hole)。大洋钻探计划以来,开拓了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海洋综合科学的发展,例如,大洋板块构造、洋壳演化、洋中脊岩浆过程、海洋沉积学、古海洋学、海底古地磁学、海洋生物学等等一系列研究。代表性贡献有:成功验证了全球板块构造学说;开创并一直检验着地幔柱学说;创建了古海洋学,极大促进了对全球环境变化认识;验证了洋壳深部存在生命活动,并一直搜寻着非光和作用的生命极限等等。 中国是IODP的成员国,每年100万美金会费,每年大约2-3个科学家可以登船,我国科学家也有机会获得宝贵了大洋钻探样品。可如今,IODP正在讨论下一阶段研究重点和计划,但偏偏这时美国的科研资助出了问题,原有的每年5个航次,要改为2-3个航次,大大缩减了资助强度。本人作为参加该计划的“科学家”之一,受首席科学家的邀请,向美国NSF提出了该计划继续执行的重要性,大量“飞信”使美国IODP有了重新申请保持资助的决心。但是,最近得到的回信结果是航次减少是必然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国际油价的飙升,增加该计划的资助只能牺牲其它科学计划的利益。将来的资助来源可能逐渐转为利益集团的资助,但这样满足集团利益的地位就很突出了,纯粹的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可能也会变味。美国科研资助危机可见一斑,估计国际综合海洋科学研究将会得到重创。再有,日本的“地球”号,5.7万吨位的巨型海洋钻探船,在本来只有4个月/年的航次前提下,又受日本地震海啸等一系列的影响,估计近年也很难有远洋钻探计划。 目前,我国海洋科学尤为落后,抓住西方国家资助危机的机会,我国海洋科学有机会缩短相关领域的差距。 下面是回信的内容: Dear Members of the Ocean Drilling Community, I thank you for the many letters of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IODP) we received from students, post-docs, faculty, and research scientists from the U.S. and across the globe. We at NSF agree with your collective voices about the tremendous advances in knowledge of earth history and processes that scientific ocean drilling has achieved ov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oper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ocean drilling is the only way to acquire such knowledge. We are gratified to read each of your individual perspectives on how much this program means to your career and to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We expect nothing less from the program investments we make at NSF. Your letters assure us that our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ocean drilling has been wise. Such successes lay a strong foundation as we consider IODP for renewal beyond the current 10-year program that ends in 2013. NSF shares your frustration over the need to reduce the JOIDES Resolution (JR) schedule to 6 months of operation in Fiscal Year (FY) 2012. This circumstance does not reflect a decline in NSF’s support for scientific ocean drilling which remains strong despite a ~1% cut in the overall FY 2011 budget for NSF. However, the reasons for the projected reduction in drilling time are longstanding and complex, involving much more than the current national economic crisis or the increased cost of fuel. Below I provide a “big picture” view of the overall investment by NSF in IODP. I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reduced JR schedulein FY 2012 and outline some steps being taken by OCE in hopes of alleviating the situation. In the seven-year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IODP in FY 2004 to the end of FY 2010, NSF expended $517.4 million in ocean drilling including the JR retrofit ($115M), stimulus funds ($25M), and annual operating funds ($377.4M). Expenditures in FY 2011-2013 will likely bring the entire investment in the 10 year program to well over $700 million. While this is less than some may have hoped for when program was authoriz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Board (NSB), it still represents a very substantial investmen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NSB approval is an authorization to expend funds, not an appropriation. Back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revious decade when NSF’s overall budget was growing rapidly, ramping up the IODP/NSF budget to a much higher level seemed plausible. Unfortunately, world events since then have dramatically altered the economic landscape in which we now operate and that goal may no longer be attainable. Another way to view NSF’s support for ocean drilling is to compare our investment in IODP relative to other programs. The budget for IODP resides entirely within the Division of Ocean Sciences (OCE). In FY 2010, IODP expenditures totaled $63.4M representing 18% of the total OCE budget ($349.9M) making it by far the largest single program in the division. By comparison, in FY10 the budget of the 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ore science program stood at $28.4M, less than half (45%) of the IODP budget. From FY 2004 to FY 2010, the total OCE budget increased from about $320M to $350M or 9.4%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IODP budget increased by 25%. Other OCE programs saw much lower proportional increases. For example, our investment in core science programs in the Ocean Section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Oceanography Programs) increased by 11.1%, the 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 Program declined by 3.4%, and expenditures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fleet remainedessentially flat (0.0%). Hence, since FY 2004, IODP has been treated far more favorably than any other program in OCE. Given a flat budget in FY 2011, and increased fuel costs affecting not only IODP but also the entire academic research fleet, any additional increase in the IODP budget would have to come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programs in OCE. If the IODP budget has been increasing, why is our ability to keep the JR at sea declining now? First and foremost are the costs of fuel which have skyrocketed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Second, IODP operating cost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have been subsidized by $25M in one-time stimulus funds received in 2009. Those extra funds are what enabled 8 months of operation since the JR left the shipyard but now are nearly exhausted. Third, cost overruns during the retrofit of the JR were temporarily financed by the vessel owner. Those additional costs were amortized by adding them to the cost of the lease at a rate of $5M per year. That excess cost directly reduces funds available for expeditions. The good news is those added costs will be fully paid off by the end of FY 2013. NSF recognizes and understands the stress to the IODP program caused by a reduction to a 6 month drilling schedule. We are taking actions to alleviate the situation. We are allowing the US Implementing Organization (USIO) to try to schedule an industry-funded expedition in the near future. Doing so would have three major benefits. First, it would remove NSF-funded day-rate costs during the period that the JR was used by an industry organization. Those saved funds could be applied elsewhere. Second, it would enhance staff retention by enabling at least some of the crew to have more days at sea at no cost to NSF. Third, it would set the stage for a viable business plan in a proposed renewal of the program. In addition, discussions with international partners about future expedition scheduling are currently underway. Our record shows that among its many ocean science priorities, OCE has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for ocean drilling science. Our regard for the value of ocean drilling remains high while recognizing that other areas of ocean science also deserve increased support. We look forward to the release of the new Science Plan and the finding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review of ocean drilling science. Using these reports and others (e.g., the update of the Ocean Research Priorities Plan due this summer; the just-released NRC study on future ocean science infrastructure needs) a new subcommittee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for Geosciences will provide guidance to NSF on balancing the scale of future investment in ocean drilling as we contemplate the potential renewal of the drilling program in a time of federal budget uncertainty. The NSF relies heavily on input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making decisions. We really appreciate hearing from the community about the value of the programs we support. Thank you again for sharing with us your view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ocean drilling science. Regards, David O. Conover, Director Division of Ocean Sciences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6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上海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招生啦!
热度 1 Jimcandy 2011-3-3 13:49
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 2011 年上海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将于 2011 年 6 月 25 日至 7 月 10 日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暑期学校的目的在于帮助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促进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同时能引领研究生跟踪海洋科学与技术学术研究的前沿,引发研究生在创新研究中思想的交流。进一步促进各校研究生的交流,展示各校研究生的风采,上海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现向全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招收学员。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建于 1912 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1952 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 1985 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 2008 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0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4 个上海市教育高地和 1 个上海市高校 E 研究院。拥有 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7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3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 个专业学位 8 个领域授权点, 46 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10 个高职专业。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2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5 个国家特色专业, 3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14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上海市教学团队, 15 个上海市教育高地和 1 个上海市高校 E 研究院。目前,拥有普通本专科生 12000 余人,研究生近 1800 人。 上海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依托上海的区位和科技优势,以及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优势,注重海洋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的探讨,旨在打造一流海洋学科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促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 2011年上海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报名表.doc 招生对象: 海洋科学与技术 、海洋资源管理、海洋遥感、捕捞学和渔业资源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基础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青年学者及青年教师。 招生人数: 招收正式学员 60 名,旁听学员 20 名。 学习时间: 2011 年 6 月 25 日 至 7 月 10 日 。 学习地点: 上海海洋大学 课程安排: 聘请国内外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讲授若干基础课程,介绍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讲授学者包括美国缅因大学陈勇教授、联合国渔业部叶益民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陈长胜教授、美国 NOAA 李晓峰博士、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李春雁、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季如宝等,还有国内高校和研究所著名专家和学者。 结业方式: 正式学员考试合格者颁发由上海市学位办统一印制的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考试成绩和 2 学分证明。 学员待遇: 正式学员免费安排食宿;为西部省份学校学员提供往返硬座车票补贴(适合于考试合格者)。为学员提供自学地点,图书资料,上网条件。学校为旁听学员免费提供午餐,其它食、宿、行等自理。 报名方式: 本暑期学校即日起接受报名,报名表可从暑期学校网页上下载。通信地址和电子邮箱见暑期学校联系方式。截止期为 2011 年 6 月 1 日。上海海洋大学将于 6 月初在专门网站上公布录取名单,并发出正式录取通知书。 学校网址 暑期学校网址: http://www.shou.edu.cn/ (挂在研究生部) 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国平 联系电话: 021-6190 0342 联系邮箱: gpzhu@shou.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 999 号海洋科学学院 邮编: 201306 上海市学位办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部 2011 年3 月1 日
个人分类: 我的工作|40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二届“非线性大气-海洋科学研讨会”即将在柳州召开
ldh 2010-10-17 09:06
第二届非线性大气 - 海洋科学研讨会会议通知 第二届非线性大气 - 海洋科学研讨会拟于 2010 年 11 月 24-28 日 在广西柳州召开 . 第一届非线性大气 - 海洋科学研讨会已于 2008 年 11 月 12 日至 17 日在浙江奉化溪口胜利召开,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崇银院士和穆穆院士亲临会议进行了指导。大会就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中大家非常关心的非线性问题进了研讨,就非线性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达成了初步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中的难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非线性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并一致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非线性大气 - 海洋科学研讨会 , 以提高我国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学科交叉。 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柳州师范专科学校共同主办。会议将邀请大气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和数学物理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 会议主要议题:介绍大气和海洋科学中的新观测结果以及相关非线性问题;应用非线性数学物理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解决有关大气和海洋科学中非线性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开会议地址 : 柳州市柳州华锡宾馆(柳州市桂中大道),房间价位:标间: 170-220 元 / 每天;豪华间: 370 元 / 每天,住宿自理。 报到时间 : 2010 年 11 月 24 日 全天 . 请于 2010 年 11 月 10 日 之前将回执 Email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刁一娜 博士 , Email: diaoyn@ouc.edu.cn ,电话(办): 0532-82032*** ,手机: 13375585*** 。 接站联系人(柳州白莲机场, 南宁吴圩机场,桂林两江机场,柳州火车站) : 柳州师专校:曾令宏副校长(总负责人),手机: 13607808*** 柳州师专校办: 汪灵枝,手机: 18877228*** ;陈又华 , 手机: 15677215***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成立 2010 0918
pikeliu 2010-9-24 17:20
打造学科特区 我校海洋科学研究院隆重成立 9月18日上午,我校海洋科学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图文中心会议室隆重举行,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委员吴忠泽、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雷波出席会议并为海洋研究院揭牌,我校双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市教委副主任王奇,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处长李渝红,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综合计划处处长沈建忠、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党委书记刘刻福,上海市海洋局副局长沈依云以及校党委书记虞丽娟、党委副书记吴嘉敏、副校长程裕东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吴忠泽委员(右)和雷波副司长(左)为海洋科学研究院揭牌 海洋科学研究院院长、副校长黄硕琳就海洋科学研究院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等作了介绍。海洋科学研究院将致力于发掘全校海洋科研潜力,拓宽科研领域,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国内外,特别是国际海洋领域学术前沿的交流与合作,侧重组织培育重大重点、交叉和新兴学科的科研课题及研究队伍,推动学校海洋学科整体发展。研究院是非行政建制,相对独立运行的校级学术研究平台。研究院是协调和整合学校海洋类研究资源的公共型科研平台,是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学研究广泛合作与交流的公共型创新平台,同时,也是海洋人才培养的公共教育平台。 目前,该研究院下设有数字海洋研究所、中美海洋遥感及信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海洋生物系统和神经科学研究所、海洋经济和文化研究中心等12个国际化、开放型的研究中心、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并聘请了两位双聘院士以及柔性引进了美国麻省大学、美国NOAA、美国马里兰大学等一批拔尖人才加盟。现承担了国家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及省、部级等各类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0多项。 潘迎捷校长致辞 我校双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致辞 市教委副主任王奇讲话 教育部李渝红处长致辞 上海市海洋局副局长沈依云致辞 海洋科学研究院院长、副校长黄硕琳介绍了海洋研究院的机构组成等情况 潘迎捷校长讲话时指出, 学校始终把海洋学科的建设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建设思路,加大了我校海洋学科的布局结构调整,先后形成了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生态、海洋信息、海洋工程、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学科方向。在建设中,我们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对接行业需求,瞄准海洋学科发展前沿,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举全校之力发展海洋学科。同时,我们紧紧依靠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海洋局,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把学校海洋学科放在一个开放型、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谋划和建设,给我们很大帮助,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十份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海洋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学校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海洋学科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他表示,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争取把这个研究院建设成为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学科特区,营造一个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各种学术思想竞相迸发的学术环境,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在这里找到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进一步提升我校海洋学科的水平。他强调,在海洋研究院的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研究所和中心的作用,激励他们在海洋科学的前沿,在海洋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上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要更加紧密依靠各个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依靠国内外专家的作用,在更高更新的起点上,加快我校海洋学科的发展。 潘德炉院士对海洋科学研究院的成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他说,海洋是人类的摇篮,经济的命脉。世界各国的目光都投向海洋,海洋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他希望,海洋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我校综合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我校综合学科的交叉发展。 雷波副司长讲话时指出, 海洋科学研究院的成立是上海海洋大学坚持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通过整合校内资源,调整战略布局,促进内生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海洋科学研究院的科学架构紧扣国际脉搏和国家重大需求,科研领域体现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我们充分相信,海洋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海洋大学的统筹指导下,必将成为海洋科技创新和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将会为推动学校的海洋学科的整体跨越和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科学贡献。他表示,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将一如既往、尽其所能地支持上海海洋大学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积极支持海洋科学研究院的建设运行,支持海洋科学研究院承担我局组织开展的各类海洋科研项目和研究工作,并促进研究院与我局所属各类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李渝红处长讲话时表示,将在人才项目和实验室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并将积极配合国家财政部门、科技部门,争取一些宏观政策,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 市教委副主任王奇指出,海洋科学研究院的成立是近年来我校发展的点睛之笔,体现了学校发展理念、管理理念等重大提升,将为学校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构建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合作平台,搭建起学校与政府、与行业、与科研院所交流互动的纽带和桥梁。同时,海洋科学研究院的诞生使上海海洋大学的资源配置、科研服务、项目组织以及行政管理面临自主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重大挑战。他代表市教委寄语海洋研究院:重在积累,意在创新,志在作为。 沈依云副局长指出, 海洋事业的发展对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地域狭小,资源非常贫乏,海洋为上海长远、持续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表示, 将通过共建形式和上海院校、海洋科技科研部门、设备单位开展科研的共建,不断强化海洋科技的研发、技术转换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管理的能力,推进上海海洋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他表示,欢迎上海海洋大学通过科教资源的进一步发掘整合和学科理论的建设,积极参与到上海市海洋局系统科研兴建计划,通过加强交流合作,着力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为上海市海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自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一、二、三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应用中心,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江苏省大丰市等研究院所的专家、领导及我校师生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 (校办 科技处) 临港新城校区: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军工路校区:军工路318号;民星路校区:民星路435号 电 话:021-61900296传真:02161900000校长信箱:xzxx@shou.edu.cn Copyright1998-2009 上海海洋大学,
个人分类: shanghai|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切悼念娄康后先生
热度 1 xu782219 2010-2-6 08:01
深切悼念娄康后先生 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娄康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0 年 2 月 4 日 13 时 10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0 岁。就在前 111 天, 2009 年 10 月 16 日凌晨 1 时, 娄康后先生的哥哥、 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娄成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岁。娄氏弟兄二人,两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北京同一所医院,先后驾鹤西行,令人扼腕。 娄康后 先生祖籍浙江绍兴, 1920 年 2 月 24 日出生于天津市, 1944 年 7 月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经济昆虫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期间, 1942 年 10 月~ 1943 年 7 月,在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病理学。 1944 年 9 月~ 1949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助教; 1949 年 7 月~ 1950 年 7 月,在山东大学工作,任讲师; 1950 年 7 月始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 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56 年被评为青岛市首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表彰的先进生产者,同年升为副研究员, 1980 年升为研究员。 1949 年,娄康后先生和景振华先生,协助赫崇本先生与曾呈奎先生,在我国首次为学生讲授了综合性的海洋学课程《海洋学通论》。娄康后先生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室主任,领导和指导实验动物研究工作。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娄康后先生提出并倡导海洋实验生态学的概念,并且身体力行,为国家为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船蛆防除的研究 1952 ~ 1956 年,娄康后先生负责承担、组织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船蛆防除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船蛆是在木材中穿孔营生活的双壳类海洋软体动物。对海洋中的木船、木质定置网具、码头和堤岸等内的木质构件的危害十分严重。拉丁语称船蛆为 “ 凿船者 ”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我国钢铁产量不高,钢材较为缺乏,所以海洋船只的船体有许多是木质的,特别是民用渔船,几乎都是木船。码头、堤岸、桥梁的桩柱,有不少也是采用木头做的。船蛆的危害更显得严重。 人类很早就在想办法防除船蛆了。但是,不是办法太繁杂不易操作,就是成本太高不够经济,而且效果不够持久。 1953 年,中国科学院将船蛆防除的研究任务,作为国家重点项目下达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该所委任娄康后、吴尚懃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了刘健、赵鸿儒、王永元组成了课题组。 课题组经过三年的研究,在掌握了船蛆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筛选出防除船蛆既有效又经济的药物。用该药物处理的木板,经浸海试验,五年后仍有良好的防除效果。此后,他们又研究出对造新船木板的处理方法和对旧船船板的处理方法,开始推广。 1965 年,将此方法定名为 “56 防蛀法 ” 。 1966 年,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交通部、水产部共同组成推广小组,并编印出介绍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的小册子,在全国沿海进行大规模推广活动,取得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66 年, “56 防蛀法 ” 获全国科研发明奖一等奖。 二、 无脊椎动物生活史和幼体培育的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等对栽培海带、紫菜所需人工苗的解决,启发了该所的科研人员,认识到海产养殖的首要问题是苗种问题。自然苗不可靠,人工苗较可靠。娄康后和吴尚懃等认为,以养殖为主是今后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正确方针,而要多、快、好、省地进行养殖,就必须使养殖工作处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就是说,要使海产养殖业走上农田化和机械化的道路。农田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苗种问题,人工苗可以摆脱采自然苗的听天由命。另一方面,娄康后先生等还承担有防除海洋污损生物的任务。这些污损生物多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为研究防除它们的方法,常要用它们的生长的活体,人工苗和人工苗的培养可随时满足实验要求。而且,人工培苗也正是实验动物研究室的特长。 鉴于此, 1958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室确立了科研项目 “ 无脊椎动物生活史和幼体培育的研究 ” ,吴尚懃、娄康后是课题组的领导者和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 项目宗旨,第一是用人工培育无脊椎动物幼苗,为人工养殖提供苗种,取代自然苗,为养殖达到 “ 农田化 ” 和 “ 机械化 ” 服务;第二是为防除污损生物实验提供实验动物。为此两个目的,课题组选择了具有代表性两个无脊椎动物 ── 紫贻贝和藤壶进行实验研究。 经过实验研究,他们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在紫贻贝和藤壶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获得大量卵子或幼虫的方法;第二,成体及幼虫的饵料;第三,培育幼虫成为可以放养的幼苗,使得紫贻贝和藤壶培苗实验获得成功。 为了便于推广他们的这一科研成果, 1958 年 12 月,他们编印了一本名为《几种海产无脊椎动物幼苗的培育方法》的小册子,印刷后无偿赠送给使用者。其中,对紫贻贝和藤壶的苗种的培养,作了详细的描述。主要包括: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里,如何获得紫贻贝和藤壶的大量卵子和幼虫;怎样为成体和幼虫准备合适的饵料;怎样控制外界环境条件,使幼虫发育生长成为可以放养的幼苗;注意事项。这些详细具体的方法介绍,为后来我国大规模的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养殖和增殖,提供了重要的实用的参考资料。 三、 对虾提早产卵和幼苗室内培育的研究 由于中国对虾资源有限,而且又加之捕捞过度,所以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探索人工养殖,以大幅度增加对虾产量。 1958 年,童第周先生在一次国宴席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对他说:“外宾们说中国的对虾个大、肉嫩、色艳味美,非常好吃……,你们能进行人工养殖吗?”童第周先生把刘少奇主席的意见带回中科院海洋所,立即得到了曾呈奎、张玺两位副所长和娄康后研究员的同意,于是就决定把对虾人工培苗列入了童第周先生直接领导的《有益生物养殖和有害生物防除》的大课题内。 人工养殖对虾,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虾苗问题,国家很重视这个问题的解决。 20 世纪 50 ~ 60 年代,沿海各地曾利用潮汐纳苗和捕捞天然虾苗,开展中、小面积养殖。 1952 年,吴尚懃、刘瑞玉和白雪娥在天津塘沽进行中国对虾产卵习性、生活史和幼体培育研究。 1958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合作,在北塘首次进行中国对虾人工繁育实验; 1958 年、 1959 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水产局、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在青岛水族馆进行中国对虾繁育实验,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在 1960 年以前,所有对虾育苗的实验均未成功。为此, 1960 年,国家科委水产组提出了人工培育对虾苗的任务,并下达给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该所实验动物研究室吴尚懃、娄康后接受任务,并与童保福、何进金等组成课题组,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攻关。他们日夜奋战,深入研究,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亲虾的提前产卵、幼虾的培育、亲虾及幼虾的饵料、水质因子等人工培育对虾幼苗的所有关键问题,于 5 月间在室内人工条件下,培育出第一批对虾幼苗, 并且总结出一整套对虾人工培苗的方法。这种培苗方法,幼虾的成活率达 90 %以上,甚至可达 100 %,这为我国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虾创造了基本条件。从此,养殖对虾完全可以采用人工苗,而不再用来源不可靠、价格又昂贵的自然苗。 1960 年 6 月上旬,水产部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召开了对虾人工培苗现场会,在推广这一最新科研成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北、辽宁等沿海各省(市)水产厅(局)水产研究机关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对虾室内培苗现场,观看了吴尚懃做顾问的《对虾人工培苗》电影,了解对虾人工培苗的关键技术。代表们一致认为,对虾人工幼苗培育成功,是对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一项重大贡献。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成为世界对虾养殖大国,吴尚懃、娄康后先生和她的合作者们立了首功。 四、 防除船底附着生物研究 1957 ~ 1964 年,娄康后先生领导了有机锡及铜汞增效防除船底附着生物研究,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无机铜汞。他们从实验生态学角度观察 , 电子显微镜对其亚显微结构的检查及生化测定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其防除机理。实验证明,有机锡对於各种不同类型附着生物的防除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该成果在国防某些专用设施和民用海洋设施上,得到广泛应用。该成果用于国防某项目的研究,于 1986 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他们还与天津油漆厂合作 , 通过对 300 多个配方设计方案的筛选 , 最后成功地选出了 L-10 防污涂料。 L-10 涂料有效期可长达三年,储存期可长达 5 年。 L-10 长效沥青防污涂料 1979 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 五、 贻贝堵塞管道的防除研究 沿海许多的工厂采用海水作冷却水 , 而取水管道内容易生长海洋附着生物 , 影响到取水的正常运行。 在我国北方地区这类附着生物主要是贻贝 . 先后曾有十多个单位为此事来我所求助。 1967 ~ 1977 年,娄康后先生领导了贻贝堵塞管道的防除研究。 娄康后 先生等通过对贻贝生活史及其习性的研究后,决定采用施药物防除的方法 , 采用“高温施氯法 ”, 直接用电解海水制氯来防除。他们找到了电解海水几个必要参数的最佳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电解海水所用电极均用铂做阳极 , 而铂是一种贵金属价格昂贵 , 为此经过多方的研究探索总於找到了我国资源丰富 , 价格便宜而在性能上几乎与国外通用的铂相一致的二氧化铅来作替代品 , 并设计了我们自己的电解槽。娄康后先生等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威海电厂合作,在威海电厂作了管道防除附着生物的处理 , 效果很好 , 电解装制性能良好。据威海电厂统计 , 此法在 2X3000 千瓦的机组上应用 , 与施漂白粉处理相比 , 每年可省电 11 万度 , 还可使汽轮机真空度提高 3%, 每小时可多发 300 度电,节约煤 300 多公斤。按每年计算可多发 250 万度电 , 节煤 1296 吨。 电解海水制氯防除贻贝堵塞管道的研究于 1979 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大会奖。 六、 对虾的营养生理及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 1981 ~ 1985 年, 娄康后与许实荣、孙凤等开展了“对虾营养和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 他们主要研究了饵料中 B 族维生素 Vit.B1 和 Vit.B6 对对虾肝胰脏淀粉水解酶和类胰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从而阐述 Vit.Bl 和 vit.B6 在对虾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实验表明 , 添加 Vit.B1 6mg 、 Vit.B6 6mg ╱ 100g 饵组对虾肝胰脏淀粉酶比活性最高。类胰蛋白水解酶的比活性随饵料中 Vit.B1 和 Vit.B6 含量的递增而升高。当实验全部改用对照饵喂养各组对虾时 , 其上述两种消化酶的比活性又分别趋向一致。 该项目, 1986 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攻关工作奖。 娄康后 先生热爱祖国,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事、好朋友,是我国海洋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会永远记住娄康后先生!娄康后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5 次阅读|3 个评论
祖国万岁——中国海洋科学六十年
xu782219 2009-10-1 18:38
祖国万岁中国海洋科学六十年 历史告诉我们,新中国海洋科学 60 年的发展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海洋科学正在继续为恢复 中国科学技术在 15 世纪以前的辉煌地位添砖加瓦。 中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海洋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 18000 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食用海洋贝类。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鳓鱼、梭鱼、黑鲷、蓝点马鲛鱼骨等,说明在 4000 ~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先民,已能捕获到属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西汉时海中占验书有 136 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就有 18 卷。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 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对潮汐和月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边建有潮信碑,比欧洲现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 13 世纪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早 12 个世纪。 1405 ~ 1433 年,明朝郑和 7 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 1492 ~ 1504 年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郑和航海图》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 846 个,并分出岛、屿、沙、浅、港、石塘、礁、硖、石、门、洲等 11 种地貌类型。 但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所有国家的海洋科学都是些零碎、片段的知识,都散附在其他学科中,构不成独立、完整的海洋科学学科。直到 1872 ~ 1876 年, 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挑战者号科考船完成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之后,海洋科学才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挑战者号在 12 万多公里航程中,作了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在海洋气象、海流、水温、海水化学成分、海洋生物和海底沉积物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使海洋科学从传统的自然地理学领域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为独立的学科。 而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一段历史。外有列强欺凌,内有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连绵不断,国家贫弱,民不聊生,中国的海洋科学是非常落后的。虽然中华民族有一批志士仁人,抱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忱引进海洋科学,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但至 1949 年,全国海洋科学人才还不足 30 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海洋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历经 60 年 , 中国已有涉海科研机构 110 多个、科研人员 13000 多人。中国海洋科学不少专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个别专业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海洋科学已经崛起于世界海洋科学之林。 但在整体上中国海洋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高新技术则落后更多,许多关键技术尚未过关,不少领域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国家海洋产业,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高科技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海洋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机制不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不少弊端,都需要认真加以解决。我们坚信,中国海洋科学会有更快更大的发展。 祝中国海洋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祝中国更加富强! 祝中国更加繁荣昌盛! 祖国万岁!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3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海洋学史》序言
xu782219 2009-8-18 07:50
《中国海洋学史》序言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 71 %,有 1.37 109 km3 的水体(占地球总水量的 97 %)。海洋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空间资源,而且与全球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人口剧烈膨胀,陆地资源日见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海洋就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了解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成了当今人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在人们在把 21 世纪称为信息世纪、生物世纪的同时,也把 21 世纪称为海洋世纪。 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都必须了解海洋,而了解海洋的学问就是海洋学。海洋学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科学。换言之,海洋学就是研究海洋的科学,就是应用各学科的成果对海洋进行考察和研究的科学。因此,研究领域异常广泛,研究对象十分繁杂,实际上海洋学就是若干个学科和分学科的综合,主要包括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水文气象学5门学科,还涉及到应用数学、考古学、材料科学,以及环境科学和流体力学等学科。可以说,陆地上有的学科海洋里几乎都有,而海洋里有的学科陆地上却不一定有。所以,与数、理、化、天、地、生纵线科学不同,海洋学是一门纬线科学。当然,海洋里的各种现象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海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从整体上综合研究海洋是海洋学的一大发展趋势,海洋学正在向着交叉、整合、融溶,向着综合的方向发展。但是,海洋学,特别是中国的海洋学,各分支学科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过来的。 要给这样一个分支学科如此多、综合性如此强的海洋科学写从古至今的历史,一个人,甚或几个人,是很难胜任的,因为精通整个海洋学的通才几乎是没有的,而外行是无法写好专业史的。所以,我们编写《中国海洋学史》,邀请了我国海洋学界各学科的众多专家参加,分工负责,共同编写,以便确保书稿的学术质量。 在选材方面,因为内容太多,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采用,必须有所取舍。我们规定选取材料的原则是:强干弱枝,详近略远,突出特色,突出重点。 关于断代问题,我们采用史学界公认的、常用的断代方法: 1840 年前为古代, 1840 年至 1919 年为近代, 1919 年以来是现代。由于近代时间短,史料少,所以我们将它与现代合并起来叙述。在古代史部分,我们划分为数个时期来叙述。而在近现代,由于海洋学的各学科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且各学科创始与发展的起伏时间又极不同步,极难分段综合叙述。所以,近现代史部分,我们是划分为学科编写的。而且,这样做也便于各学科的专家撰写他们自己熟悉的部分,从而也保证了学术的高水平。同时,在第一篇概述里,我们分别概述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海洋学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海洋学发展的概况。 由于在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科学技术的极度轻视,使文人几乎成为仅与武人相对应的所有受过教育者的代名词。而这些文人又多鄙薄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淫巧小技、屠龙之术,不屑一顾。所以,研究科学技术者多是没有受过教育或较少受过教育的人。但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是文人写的,对于科学技术他们不写或轻描淡写;没有受过教育或较少受过教育的人写不了历史。因此,致使中国古代缺乏系统的科学技术史料,仅有数部像《九章算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海潮论》、《闽中海错疏》、《齐民要术》等学术专著记录了科学技术,而大量的科学技术史料零星地散落和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当时和以后的传播。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 15 世纪以前仍然能够遥遥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不能不使我们由衷地感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感叹之余,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给我们这些热心中国海洋学史的研究者带来了多么巨大的查阅文献的困难。中国近现代海洋学,由于起步较晚,前大半段时间发展缓慢,而且迄今尚没有出版过海洋学史专著可资参考,这也给我们编写中国海洋学史带来很大的困难。更由于我们编者囿于专业的局限,又缺乏治史经验,再加上本书篇幅的限制,所以本书难免有遗漏和不足,甚或是错误,敬请读者 诸 君不吝赐正,以便再版时补充和修订。 根据《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的总体要求,《中国海洋学史》的编写时间不能再多,篇幅也不能再长。所以,有些部分未能展开,写得过于简略,分析也不够细致和深入,看起来显得有些笼统。我们相信,如果将来有充裕的时间和三倍的篇幅,这本书一定能编写得更加理想。 人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但是,通览本书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政治是可以严重影响科学的发展的,既可促进科学发展,又可阻碍科学进步,古今都不乏这种例证。邓小平同志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把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海洋强国。(2004-4)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外文转帖--海洋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doc
ylwang 2009-7-17 14:33
外文转帖--海洋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doc 如果需要的朋友,请浏览。 外文--海洋科学中的分子生物学.doc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上海海洋科学(生物资源)研究生暑期学校招生简章
jimcandy 2009-3-8 22:04
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 2009 年上海海洋科学(生物资源)研究生暑期学校,将于 2009 年 6 月 20 日 至 7 月 10 日 (期间共 10 - 12 天课程)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暑期学校的目的在于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促进良好学术氛围形成,促进各校研究生的交流。同时能引领研究生跟踪海洋科学(生物资源)学术研究前沿,引发研究生在创新研究中思想的交流。上海海洋科学(生物资源)研究生暑期学校现向全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招收学员。
个人分类: 我的工作|2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