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芳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的那些个率直的同学
热度 2 ncepuztf 2018-1-23 22:50
我的同学都很直率,这种性格我喜欢。 甲同学总是穿偏大的上衣,我见了问他,你这衣服有点大啊? 他说:同样价格,当然要买大的。 同学见面总是热情地冲过来抱住,拍拍后背。我问:两个男人不至于这么热情吧? 他说:你想多了,我只是刚洗手,擦擦而已。 乙同学二十年不见,聚会发现满脸皱纹,仿佛一个小老太。 我问她:你怎变化这么大,谁欺负你了? 她说:你没听说岁月如 ge 吗?割东西的割。 丙同学来访,席间得知她孩子和我孩子同岁。就开玩笑地问:还不抓紧要二胎? 她大笑:别逗了,我都快绝经了!还要二胎? 这话都没法接了。 丁同学小聚感叹:现在是好酒无量,好色无能啊! 另一同学接:我也是,和老婆躺在床上都没啥想法了! 戊 同学上学时就漂亮,受到很多男生追捧, 二十年聚会,也是不堪岁月蹂躏。同学见了感叹:当年的漂亮小姑娘啊! 她说:现在也是漂亮老太婆! 久别重逢,一男同学靠近一女同学盯着看,女同学说:有啥想法?说吧! 男同学:上学时离得远看不清,现在离得近也是看不清,花了!
个人分类: 生活|212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两件小事引人深思
热度 2 ncepuztf 2018-1-13 22:19
【1】 老年“ 芳华 ” 现实版 最近发现岳母宅家未出,觉得奇怪。 平时或周末她都是要常去教育工会组织老伙伴们练歌,顶着“理事”头衔。 隔三差五去借演出道具,还自己准备了烟袋锅、白毛巾等物品,演“张老三”用。 2017年整个秋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还经常市里、省里参加歌唱比赛。 我问她最近为啥没活动了。 她说:我们组织活动用的教育工会的公章被收了,活动大厅钥匙也被收了。 看意思是我们被解散了,但没人通知和明确说明,我们去问会长,会长也很无奈, 只是回复:十九大开完,不用了! 岳母可惜的是: 好不容易大家有个活动的地方,现在让我们去哪里呢? 【2】孩子憋坏奔黑屋 儿子前年转学北京一所管理严格的民办中学,开始了独立生活,也因为不适应陆续写了上万字的检查, 经常被老师批,尊严碎了一地。 今年上了高一,到了一所人大附连锁的公立学校,自己感觉幸福了不少,吃得好, 管得松,非常人性化。 和小伙伴们交流表达了自己离开那所自己认为“监狱”式管理学校的切齿之情。 不想原来保定班上的小伙伴有的去了衡中,有的去了石家庄二中, 他们正经受比监狱还残酷的生活。 衡中的同学1米9, 200多斤,半年瘦了40斤,待遇是一个月家长探望一次。 整天只能在栅栏围成的区域活动。 石家庄二中也差不多,有次一位同学被叫去黑板答题,期间扔了粉笔夺门而去, 居然自己找了个小黑屋待着,同学费了劲才找到,说是憋坏了。
个人分类: 生活|1807 次阅读|3 个评论
芳华梦中
热度 8 jinsblog 2018-1-12 08:06
昨天上来扫了一遍最近的博文,看见魏东平博主的《 梦中芳华 》,还有其它的一些相关内容,就偷懒用了芳华梦中这个题目。看了电影《芳华》,一直想写几句什么,但拖到现在。《芳华》卖钱了,一个成功的商品。显然,这个电影影响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但我以为这部片子是拍给50后的。很多内容,没有曾经的经历,很难真正的理解。 冯 小 刚和严 歌苓同龄,都是1958年出生,也都在部 队 文工 团锻炼过,严 歌苓跳了8年舞,21 岁时 在到前 线 做一名 战 地 记 者,所以她不仅有文工团的经历,应该也是亲眼见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冯 小 刚 20岁进入文工团,在部 队 文工 团 做美工多年,度过了七年时间。话又说回来,58年出生的他们,文革开始时,都是小屁孩。所以他们真正能有感觉的经历,顶多是文革后期。那时文革已经过了最动乱的时段,各种文工团都是稳定机构,人们羡慕嫉妒的去处,尤其是部队文工团,靠文艺吃饭,还穿军装,就像今天做科研的再加上个百千万人的帽子,高尚职业。那时我也试着往里面钻过,可惜本领不够,没钻进去,只好去下乡种地。 冯严二人能携手这部片子,和他们有些类似的经历、心情和对芳华的共鸣有关。他们对文革的体会,我觉得从客观年龄来看,还是有局限的,就像我一样,如果是老三届的下乡知青,我的感觉就不是我现在的感觉了。作为有格局的艺术作品,不会仅说点自己的故事和感叹,那就比较小了。但不能否认,这部片子的处理会有个人生活、经历的色彩,甚至受到现在日子的影响,去诠释曾经的芳华。 我的感觉 ,这个作品的确有作者很强的个人理解在里面,而这些作者的理解,是否能脱俗,跳开个人的视野,去表达一个时代,这只能是观众们见仁见智了。说好说坏,观众有自己的出发点和判断,百花齐放就好。但从这个电影被搁浅了一段时间,可以体会到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表达自己的芳华的。 整个电影是典型的三段式,大约二分之一的时间,在讲文工团的日子。这一段是芳华的主旋律,也是芳华正当年的写照。那些少男少女,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干活,那可不是谁都能进去的地方。但什么时候、在哪里都会有人生百态,喜怒哀乐,化学变化,生物属性,不出现那些年轻人间的故事就不正常了。而那些故事的真实性,对那个时代出来的人来说,我大体还是可以认可的。一些细节,比如那个拍照的男同学,拿叉子喂对象吃水果罐头的细节,也许拿双筷子更好。当然,那个时候部队文工团有把吃西餐的叉子,也还不是太穿越。有人批判镜头中女同学胳膊腿露得比较多,这个我觉得有点挑剔。文工团的演员,在练功房里练习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汗流浃背,穿得少一点几乎是不可避免。但在演出时,他们都包的严严实实的,不是因为冷,是你根本就不可能天鹅湖。相比而言,当年的红色娘子军,还是是样板戏,五指山下那群女战士们,在正式演出时,穿了短裤出来跳,腿也露出来了,这样板是否有辱斯文,你来评判。实话说,我感觉电影的第一段拍得比较散,有点拖,人物化妆、镜头画面、色彩等也有点舞台剧的僵硬感,当然很多本来就是舞台上的演出。 描写战争的一段,并没有真正在描写战争。它没有讲冲锋陷阵,打败敌人,英雄形象,连敌人是啥模样都没有去描写。只在一段激烈混乱的战斗中,子弹呼啸、炮弹地雷爆炸的硝烟中,表现了己方士兵血肉横飞、伤残、死亡的画面。这一段显然是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是中国电影中少见的真实战争场面描写。但它的本质,是在用血肉为芳华铺垫:有些人在那样的场合中,出生入死,度过芳华岁月。在那些令人震撼的场面中,又添加了一些细微的描写,比如那个16岁烧伤的战士,临死前问“什么是果丹皮”,等等,用细微的事物,来触动人的神经。此外,除了肉体的伤害和死亡,片子中也描写了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这在过去的战争片中很少涉及,它让这段战争描写更加真实和丰富。何小萍那段操场上的独舞,我觉得是这部电影中最美的一段。不仅是形体上的表现,也给观众一个期盼,期盼那个因为各种人生刺激而被精神病的女主角能被唤醒。这一段,能够让人能更加感恩和平年代的繁荣,营造一种人生反差,让人们见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安宁。但从电影故事本身来说,这一段是前一段的一个极端表现,两个因为错误行为受罚的人,面对了什么样的血腥日子。也为第三段的“活得好不好,这要看跟谁比”做铺垫。所以,这段战争场面,依然是在诠释芳华。 第三段 在经历了文革、战争后,一帮人物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各自有了自己的人生结局,芳华也随着岁月逝去。 现在的社会里充满攀比心理,你有啥,我有啥,富裕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不快乐,人们的快乐感,不一定比那些物资贫匮的日子多,也许还不如当年大家都一贫如洗时那么轻松快乐。丢失了右臂的男主角,成为一个符号。要比的话,肉体上他不如那些身体健全的人,但比埋在黄土下的战友要强,是个很好的隐喻。生活上当然也一样,没有去圈地挣大钱,但日子总还是过得去。我觉得这个电影拍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在经历了曾经的人性是非纠结与战争洗礼后,一切都归于平淡。故事中没有去追究那个落井下石,曾要被恨一辈子的林丁丁,也没有去渲染残疾军人刘峰应该得到些什么,文工团散伙也就是一宵醉酒,再有感觉的一群,也得服从历史的潮流,毕竟军队是用来打仗而不是娱乐的。故事中,两个曾经因有点是非观而犯错的人,很简单的坐在车站的椅子上和观众告别, 穗子的画外音替代了一群容颜老去的人在感叹,把已逝的芳华留在银幕上和记忆中, 破旧瓷缸对撞的声音。 人再怎么不容易,最后依然是要把平常日子过下去的,并且转眼就老去。芳华的年代里,人们不懂它,或者是各种折腾,把它折腾光了再说别的;懂了的时候,芳华已经过去。当然,没有曾经的各种折腾,也不会有对芳华充满叹息的回味。而那种回味,折腾比较多的人,也许回出的味道更加浓烈点。有点差别的地方,是对某些人来说,自己的折腾是不情愿、被逼出来的;但对别的人来说,也许会想我要是也被那样逼一下就好了,我对芳华的回味会更有滋味。所以,到头来说,还是走自己的路就好。芳华是属于时间而不是任何人的,只有隔着时间距离才能欣赏芳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与感悟|17584 次阅读|7 个评论
梦中芳华
热度 5 dongping2009 2018-1-3 22:39
电影《芳华》 ——我是看了两遍的,但其实只有一遍半。第一次就我一个人,一个周五的下午,电影演到大半途的时候,女主角走出汇演礼堂,一个人独舞在礼堂边的草地上,背景半是黄昏,又半是夜色。 口袋里的手机忽然震动得很厉害,我忍住了有 10 秒的光景,没有理它。但手机的震动一直很执着,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让它老是如此震动下去,在相对安静的影院放映厅里,还是因为些微的噪声影响到他人,而显得有些突兀而不自在。于是低头弯腰,查看电话源自何处,于是进一步弯腰,躬身离开放映厅,结束了我第一次的半途芳华寻梦,回到一个已过知天命年纪的现实中人的状态,处理我身边的那些,伴随着油盐酱醋的俗务。 第二次是与孩子一起看的,那是一个周末,也就是第一次看到半途的那个周五的次日。这一次,我和孩子先看了《妖猫传》,然后又接着观看了《芳华》,完整的芳华,包括片尾曲也都接近完整地听了。 走出放映厅,我问孩子,看懂了吗?孩子意味深长地一笑:嘿嘿。 其实我知道,那也是同时问我自己看懂了没有。电影中的整个场景,与我芳华年代时的生活环境大相径庭,但其中的很多处镜头,我又确实感同身受,仿佛就是我自己,回到了那个动荡与贫瘠的 “火红”年代。 看到一群文工团的文艺兵们,打着快板的镜头,脑中立刻闪现出我们小时候,停课排练文艺节目,并到田间地头,为我们大田里劳作的父母辈们虔诚表演的情景。但我脑中还会多闪现出一块:晚上回家时,依然要在烧着稻草的土灶下,埋头烧火做饭,当然是就着咸菜疙瘩,并且还经常地是吃不饱饭。因此,看到电影中那帮女兵,在那个年代中,竟然不拿饺子当饭,又仿佛忽然穿越回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生活。 当一块巨大无硕的黑布,布满了整个电影屏幕的瞬间时,震撼之余,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被拽入到 40 年前的回忆:那时候我上初一,长龙般的人流,男女老少人人佩戴黑纱的一段日子。记得那时候,我的心中,是闪过“这往后的日子如何过啊?”的念头的。 但生活毕竟是越来越好的,先是我从一个乡村的戴帽初中,通过公平的考试,上到了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并且在临近高考的那一个学期,学校每天早上给我们住校同学,每人一大杯热豆浆来补充营养;接着又是通过考试,上到了一所即使是现在,看起来也很优秀的大学。于是,开始了属于我自己的 “芳华”岁月。 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每天早餐时分,我都可以不带犹豫地买上一个煮鸡蛋,吃上豆浆和油条,或者糯米炸的麻球。于我而言,那就是一段开启幸福大门的日子!其实那时,不但物质生活上大有改善,校园里经常能够听到宿舍楼的某个窗户,飘出邓丽君的声音来,比起电影中那些文工团员们戴着耳机躲着听歌的场面,却又有些不同。 但一日的晚间,我们学校来了一位当时中国交响乐団的指挥,在学校外面的一家电影院——南七重机影院,给我们指挥了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过后,不记得什么原因,他又给我们哼哼了一首邓丽君某首情歌的旋律,然后反问我们,你们听听,这不是靡靡之音是什么?于是,不几天,学校里便安排相关老师,逐个访问我们的学生宿舍,收缴我们所有的关于邓丽君的歌曲磁带。包括我自己珍藏的好几盘带子,那都是我省吃俭用,购买的崭新磁带然后找人翻录的啊。 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忽然又将这些收上去的磁带,归还我们了。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异化的年代,借用人道主义的名义。 我的大学校园里,当然也有很有意思的放松时刻,包括周末的电影与舞蹈晚会。说是周末,其实每周只有周日一天的休息。因此,校园的周六晚上最是热闹,记得校园里先是放映露天电影,后来电影挪到了新建成的大礼堂,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三五成群地,漫步到校园外面的电影院,去看一般时价两毛钱的一场电影,包括电影高加林的 “人生”、潘虹主演的“人到中年”等等,都是那时候看的。 校园舞会则是由我们同学自己组织的,首先需要在校园里一处名为四牌楼的地方,占一个教室,将所有上课时的桌椅板凳,规整到教室的四周,圈出中间一个比较大的场地来,将买来的几大张红黄蓝不同颜色的彩纸,裁成宽约 3-5 公分细长的纸条,缠绕到天花板的日光灯管上。然后,某一位家境宽裕的同学,拎上一台与电影中差不离的卡式录音机,伴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一台正式的舞会便开始了。但我们那时候的跳舞,与电影中的描述,自然是不能够比较的,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校园的芳华。 回过头来,如果我真的不看第二遍的电影 “芳华”,直接将镜头定格在女主人公的草地独舞,于我而言,或许能够品味到更多的属于我个人的“芳华”体验。那其后的所有镜头,严重冲淡了自己脑海中对电影中人物所设定的芳华人生,真的是一种蛇足。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15137 次阅读|7 个评论
致徐耀《残缺的芳华》
热度 3 rongqiaohe 2017-12-30 20:00
致徐耀《残缺的芳华》 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1091004.html 为什么 “ 科学网上 ” 这么多关于《芳华》的影评?而写影评的大都是我们这代人( 50 后和 60 后)。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大家不能忽略。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在初高中阶段, 没有遇到 “ 文理分科 ” 的 缺陷教育 。因此,在激烈竞争的科技战线,我们还心存一丝 人文意识 。 如果说理科是一条河流,从喜马拉雅按照自然规律流向大海,那么,文科就是江河上的激流和浪花, 绽放出生命的彩虹。 “文理分科”对年轻人前途和命运的设计,只考虑了分数,人生只设计到了高中毕业,即考上大学再说。为了高考,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不得不为了“功利”分数,而过早分科。“文理分科”的教育方式,为我们的后人设计的未来,只考虑到了 18-19 岁。至于 他们 20 岁以后要做什么,要创造什么,从学校、老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不清楚。 所以,孩子一旦考进了大学,不少的年轻人迷茫了,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自己究竟要什么,从而失去了追求的目标,挂科的人逐年增加。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能够切身感觉到。比如,不少的理科研究生,由于文科基础较差,他们毕业论文的语言,需要一字一句的修改。 在此,我预测:再过 30 年,当今的 90 后和 00 后年轻人会意识到,“他们的芳华,存在 文科 或 理科残缺 。”这种残缺不仅在表面,而且深藏在了脑海的深处。 【注】:物理学 = Physics: 翻译为“自然哲学”。如果一个孩子,为了提高一点高考的分数,而放弃“自然哲学”,面对未来科技高度发展的生活、工作、语言的社会,还搞什么文科?
个人分类: 浅谈|33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芳华》之外的芳华
热度 5 wangdh 2017-12-30 14:38
《芳华》之外的芳华 王德华 在微信时代,之前竟然不知道《芳华》这部电影,不知道什么内容,也不知道还有审查不过关的事情,也没有关注电视媒体上的宣传。这对于从小就是电影迷的我,不知道岁月怎么把自己塑造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一年都看不了几场电影,自己想来都有些吃惊。家门口开了家电影院,当家的说我们去看看《芳华》吧。我问这是一部什么电影,才知道是冯小刚导演的一部青春片,小说是严歌苓写的。 喜欢严歌苓的作品,还记得前几年看的电影《归来》,也是她的作品。 在完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状态下看完了《芳华》,初步感觉是拍得很美,很多故事背景也比较熟悉,能够被一些画面拉回到当年的时光里去。到看完后,心里有一种压抑感,有点憋得慌。听着韩红唱着《绒花》的片尾曲,“唉”的长舒一口气从座位上站起来,惆怅地走出影院。再回头看进影院时墙上的宣传海报,感觉电影里完全没有画面上展示的泳池边那群散发着青春气息的阳光灿烂的青年男女的神态。 对我最有冲击力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场面和战后社会上对战斗英雄的态度,以及他们在战后的命运。看着没了一只胳膊的当年的学雷锋标兵、战斗英雄刘峰,为了生活而忍辱负重,遭受各种不公和侮辱,还有那遭受女伴们排挤、嘲讽、隐瞒家庭出身的何小萍,在战后精神上完全崩溃,成了一个疯子,心里很是难受。感叹世道的不公,感叹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感叹人性怎么这么丑陋。 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一年是 1979 年。那一年我参加了乡里组织的学习竞赛,我代表我们联中参赛,据说成绩不错,能够获奖,特别盼望着能够得到一个带塑料皮的笔记本奖品。后来乡里改变了主意,不发奖了,决定从参加竞赛的学生中选拔一批在乡里成立“升中专重点补习班”。没有得到期待的那个塑料皮的笔记本,我却从联合中学到了乡镇中学里去读书了。没有考取中专,却进入了县第一中学读书。 那一年我们乡里有一位阵亡的烈士,学校组织我们去祭奠烈士。八十年代谢晋导演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描写的就是这场战争。当时有一位军校的毕业生也成了战斗英雄,他演唱的《血染的风采》成了当时流行歌曲。我的发小当时在昆明军区,是运输兵,负责运输战争物资的,我们通过几次信,他给我寄了两张他的照片,我们的通信内容现在看都是很革命的。再后来当家的告诉我,他的堂哥当年参加越战,在一场战争结束后没有发现自己的战友,他硬是跑回去从死人堆里把自己的战友拖了出来,她堂哥的太太就是这位被他救出来的战友的妹妹。电影中那个惨烈的战争场面,瞬间就把你的思绪拉回到了当年的那些日子。社会对于战斗英雄的态度,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生活,值得我们今天反思。不管什么原因,他们都是为国流血的功臣,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也应该享受到他们该享受的待遇,应该让他们感到这个社会还有温暖。 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看到了世俗,看到了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看到了家庭出身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看到了高干后代的优越感和蛮横跋扈。 我们家的成分是中农,除了地主和富农,中农是最差的家庭成分。当年四姐的女伴们都被推荐去中学读书,唯独四姐没有被推荐。还好,后来她成为了我们村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拖拉机手。朋友说,电影用最美的音乐,在演绎着人性的丑陋。我也感觉,刘峰、何小萍那样美丽朝气的青春,他们的生活怎么会演变成生活成了唯一了呢。 那个时代,对一个人的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说出来,没有约会,也没有情人节。偷偷写封信给喜欢的人,就是很大胆的行为。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班里转来一位很漂亮的女生。有一位早熟的男生竟然胆子大的写了一封信,偷偷塞进女生的课桌里了。女生发现信后没有吭声,而是悄悄把那封信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安排每人写一份汇报,从大家的笔迹他应该就知道了写信的是那位男生。班主任也没有做任何处理,在班上也没有说。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很喜欢电影里那位蒙古族独唱演员唱的那首《草原女民兵》的歌。也许是一直喜欢草原歌曲的缘故,一听到这个音乐响起,心里就有一种期待。通过网上查阅,知道了当年《草原女民兵》的歌曲是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是她在音乐歌舞片《百花争艳》中演唱的插曲。当年收音机里经常播放朱逢博的歌,当时很多电影的插曲都是她演唱的,所以对她的歌比较熟悉,熟悉了就比较喜欢,如《满山红叶似彩霞》、《请茶歌》、《那就是我》等。 电影《芳华》里的蒙古族青年独唱演员阿木古楞,竟然就是现实中的阿木古楞,也真是一位蒙古族青年歌手,前几年她在《中国民歌大会》上演唱的《鸿雁》、《诺恩吉雅》等蒙古民歌好听极了。 还有一个熟悉的画面。电影开场进部队文工团大门,涌入眼帘的那幅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当时农村里也一样,每个村里主要街道的核心位置,都会有高大的毛主席画像。我们村里当时就有一位会画画的青年,村里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就是他画的。当时有些人家的庭院里的“迎北墙”上,也会请这位青年画上毛主席像。 每个人对于《芳华》有不同的解读,所处的环境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一部电影能够带给人们一些回忆,引起一些共鸣,让人们有意识去记住一些事情,去反思一些事情。记住曾经的荒唐和无知,反思那些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冷漠,记住那些美好,不忘那些丑陋,唤醒人们心底里那些善,压制那些时而会冒出来的恶。这就很有意义了。 前几年看《归来》的时候,在影院里眼泪掉的一串一串的,以至于听到《渔光曲》的音乐,就会想起《归来》中让人心碎的画面。看电影《芳华》,在电影院里没有流泪,回来再看网上《草原女民兵》舞蹈,细细回味的时候,眼里还是禁不住流出了眼泪。 因为无情的岁月,因为逝去的芳华。是这样吗?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0146 次阅读|8 个评论
谁人芳华无伤痕
热度 10 ninglz 2017-12-27 16:01
谁人芳华无伤痕 一部名为“芳华”的电影,因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二人,有着共同的军队文工团经历,并利用他们所拥有的才气、名气,还有财力、影响力,精心打造出一部“致敬:自己的青春”之剧作,意外地引来众人熙熙攘攘,一窝蜂地评说、分析、回忆 --- 芳华热! 让一贯好看热闹的俺,忍不住也想凑一回热闹,截取片段,倒一倒俺心中那点儿所思、所感。 片段一 听说芳华选的演员基本上是青一色的新面孔,我想起了姜文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王朔的那个“看上去很美”! 一个个看上去大大咧咧,散发着些许“歪瓜裂枣”味的男人们,原来心中颇为缜密细腻的秘密显露无遗…… 片段二 国庆档被下架,“芳华”被推迟上映!冯氏幽默其味悠长,我想起一次演艺界的颁奖大会上,冯小刚作为颁奖嘉宾,他在介绍赵本山时,竟然说:东北黑社会……马上又改口说:说错了,是东北黑土地…… 片段三 上星期,好友说女儿给他们老倆口买了电影票,告诉我要去看芳华。俺立马应了一句:一代人的青春,冯小刚的诠释。 朋友回答说:看看再汇报。 后来朋友在微信上发了一堆图片,后边写到:一代人的芳华。激情燃烧的岁月。集体无意识,个人有良知。命运难琢磨,是非转头空…… 有人在下面留一个链接说:你只有先了解了严歌苓的芬芳年华,才能够更好地看懂“芳华”。 点开一看,开头是这样说的: “莫言曾说过,作家不必写自传,因为 TA 所写的每本小说,都是自传的一部分。”哈,莫言竟然能说出这句话,让我有些意外!不禁在心里感叹一句:莫言还真有诺贝尔奖的水平! 这篇署名“度公子“的文章,写得甚和俺之胃口,意外地一口气阅读完了他那颇为冗长的文字。原来严歌苓不仅仅有过文工团的经历,而且就是一个舞蹈演员,就是电影中的那个小萍?小说“芳华”封面剪影就是严歌苓本人的剧照! 曾经只知道严歌苓的作品,是受多个名导热捧的宠儿,知道她是一位身在美国的女性作家。却不知她更多的人生经历与细节。 读了“度公子“的文章,我记住了严歌苓的一句话:“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确实,越是聪明的人,越是知道这世间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不断地穿山越岭,涉险过河,一步一个脚印。花更大的力气去下苦功,才可能有等量的回报,但不努力,是绝对不会有回报的”。 我在看完电影“芳华”后, 在好友的博文下留下这样八个字:伤痕之作、反思之作。 片段四 我想起拨乱反正的岁月…… 那个自己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代,懵懂听着曾经的右派 , 语文刘老师,拿着一本 《人民文学》(*1977 年第11 期), 激动评说 《 班主任 》 的情景,想起那一系列的号称“伤痕”文学纷纷出笼的时代…… 冯小刚,一个看起来比较粗线条的人,从贺岁片的嬉笑怒骂中,突然“笔锋一转”开始着力于严肃题材。从 《 唐山大地震 》, 到 《一九四二》, 再到 《 芳华 》! 在我眼里,看到的是三部不同角度的伤痕!不同侧面的反思! 我不善于陷进他们编制的故事纠葛其是否合理?评说人物的命运是否合情? 我在毫无意识中接收到一个信号:他们力图用故事唤醒沉睡的人们! 每一个生命都有最美的青春年华! 每一个人的青春年华都渴望吐芳争艳! 可惜每一个生命,却因其诞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价值、生活常识的差异,演绎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归宿! 谁人都该有芳华,谁人芳华无伤痕? 红叶随笔2017/12/27 发表于《西安理工大报》20180102总631期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716 次阅读|20 个评论
精选一些《芳华》的照片,构成一个故事梗概
热度 3 rongqiaohe 2017-12-27 09:26
精选一些《芳华》的照片,构成一个故事梗概 严歌苓:“爱情的真谛,在于相伴。” 《芳华》剧组主要成员: 隋源、杨采钰、钟楚曦(女主配)、冯小刚(导演)、黄轩(男主)、苗苗(女主)、李晓峰、王可如、王天辰 (从左到右。引自《芳华》电影剧照)。 新一代年轻人,如黄轩(80后),苗苗、钟楚曦 (90后 ), 他们风华正茂,在《芳华》中 表演了我们(50后、60后)这代人的经历和故事。让我们再次回味了生活的艰辛、曲折、遗憾和美好!再次与我们的年轻时代重逢。特此保留几张照片,作为新一轮的记忆,对他们示以谢意。 男主角刘峰(黄轩饰,引自《芳华》剧照)。 上海人林丁丁( 杨采钰饰,引自:《芳华》电影剧照 ) 刘峰深爱着林丁丁,平日他常常给她帮忙,提供方便。(引自《芳华》剧照) 政委来查夜,情急之中,林丁丁牵了刘峰的手,使他十分激动,也有一些飘飘然。(这个镜头在电影里被剪掉了。引自《芳华》剧照)林丁丁主动牵手刘峰视频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659136/ ;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835445.html 既然林丁丁牵了刘峰的手,刘峰在激动中向她示爱,抱了她,结果被人看见。还当面说她:“好啊林丁丁,腐蚀我们活雷锋!” 之后,林丁丁告发了他。刘峰从雷锋式的好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坏人”, 他被审查、讯问,迫离开了文工团(引自《芳华》剧照)。 那天早晨,当刘峰一个人离去的时候,他依依不舍地回过身去,看到何小萍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大门口,目送他离去,感慨万分,却不能表露。何小萍爱着刘峰,她的心在期盼,何时才能再相逢?(引自《芳华》剧照) 刘峰 去了伐木连队。后来,参加了抗越自卫反击战,上了前线。 刘峰带领的运输队被越南军队伏击,十六位战友壮烈牺牲。刘峰一个人留下来,守护着牺牲的战友。他身受重伤,靠着汽车轮子,等待救援。他的伤口一直在流血,救援的时间与生命在赛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等待? 在这次战斗中他负了伤,失去了右臂,成为残废退役军人。(引自《芳华》电影剧照) 生活虽然艰辛, 阳光也变得吝啬, 仅有一丝光亮 散落在肩上, 我饱含热泪 挣扎着 却没有放弃 对生活的希望 女主配萧穗子( 钟楚曦,90后 ) 女主角何小萍(苗苗,90后) 照片引自:《芳华》剧照。 女主角何小萍(苗苗,90后) 照片引自:《芳华》剧照。 刘峰把何小萍带到了文工团(引自《芳华》电影剧照)。 舞蹈无声,展尽芳华。女主角何小萍(苗苗)的舞姿(引自《芳华》剧照)。 战友抱怨:“何小萍身上有汗臭味!”,这句话暗示,何小萍对舞蹈事业的热爱、勤奋和追求。 何小萍(苗苗饰)来到“文工团”,特别是拿林丁丁“军衣”照相被发现之后,她处于被大家“孤立”的状态。 甚至男战友也嫌弃她身上有汗臭味,不愿意跟她伴舞(引自《芳华》剧照)。 苗苗的高原舞蹈,这个场景在电影《芳华》里被剪掉了。(引自《芳华》剧照)。 引自: http://www.qlwb.com.cn/2017/1216/1158950_9.shtml 苗苗的高原舞蹈,这个场景在电影《芳华》里被剪掉了。(引自《芳华》剧照)。 地址: https://kuaibao.qq.com/s/20180102A0FFHW00?refer=spider 何小萍成为了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她神情变得恍惚,突发精神失常。这个场景在电影里被剪掉了(引自《芳华》剧照)。 多少年过去了。当芳华已尽,刘峰与何小萍在一个小火车站不期而遇。 照片引自: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86721158888683 他们俩静静地 坐在长椅上 身旁是简陋的行装, 他搂着她 风,轻抚着 他们的头发, 不知过了多久, 她轻轻地对他说: “能抱抱我吗?” 后来,刘峰患了癌症。虽然他们没有结婚,何小萍却一直陪伴着刘峰,守护在他的身旁,直到刘峰生命的尽头。 严歌苓:“爱情的真谛,在于相伴。” 萧穗子(钟楚曦饰)显得十分帅气(引自《芳华》电影剧照)。 萧穗子和陈灿(右,王天辰饰)是天生的一对。(引自《芳华》剧照) 萧穗子深爱陈灿。一天清晨,陈灿拿着小号出门,穗子跟着他。他回头说穗子:“你怎么老跟着我啊?”穗子的回答表达了她对爱的纯真:“我想听你吹起床号!” 萧穗子得到了陈灿从厨房顺来的西红柿。吃着自己喜爱的人送来的西红柿,她显得是那样的满足和幸福。她吃西红柿的动作自然而细腻,特别是用小指头抹过嘴唇的表演细节,被影界和观众欣赏(引自《芳华》剧照)。 陈灿在一次车祸中,弄伤了牙齿,萧穗子十分心痛。她把母亲留给自己的一条金项链,给了她心爱 的陈灿 (右二)做牙托。陈灿开始推辞了她的好意,但接着还是 接受了她的金项链。穗子没有想到,陈灿却与郝淑雯(右一)好上了(引自《芳华》剧照)。 郝淑雯(左)在卡车上跟萧穗子摊了牌。她告诉穗子,自己与陈灿好上了,说他们之间门当户对。卡车在黑夜里前行。郝淑雯(中)靠着陈灿(左)的肩膀。 (引自《芳华》剧照)。 痛苦与失落涌上萧穗子的心头。 自己的心上人,被自己的闺蜜夺走,那是什么滋味啊? 在“门当户对”面前, 萧穗子对陈灿纯真的爱 不堪一击。陈灿和郝淑雯,一个是司令员的儿子,另一个是军长的女儿,他们俩走到了一起。而萧穗子的父亲正 在 蒙受 冤屈 、遭受迫害。她是个苦命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萧穗子只能妥协和退却。 借着后面跟车的灯亮,萧穗子撕毁了用自己心写的,准备给陈灿的情书,也是她平生第一封情书(引自《芳华》电影剧照)。 心里的话儿 说到了洁白的纸上 就像一只白鸽 把信息传达 殊不知信鸽 还没有放飞 就啼血而死 我不得不 把说的话语 咽下 字字句句 横竖撇捺 宛如钢针 梗咽喉咙 往我心里扎...... 萧穗子与 陈灿的情节。引自 YouKu: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880098/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会触及当今不同层次的人。对于作品,当然也就存在赞扬、鄙视、认可、批评、关心和漠视。如果一个作品的诞生,没有人批判,没有人认可,没有人理睬,其创作也就失败了。 关于刘峰拥抱林丁丁 在那个时代,“人的作风”是上纲上线的问题。在当时,如果一个人被组织认为,有作风方面有问题,则他/她将被视为在政治上有问题。即便是两人真的相爱,在相互亲呢的时候,也不能暴露在其他人跟前。何况刘峰和林丁丁之间仅仅是较为近便的战友关系,如果出现拉手、拥抱等,更不能够被人发现。因此,刘峰拥抱林丁丁的时候,如果没有被人看见,则刘峰的悲剧就不可能出现了。因为队医和宣传干事都曾抱过她,即便她不愿意刘峰的拥抱,她也不会告发刘峰。 1、林丁丁在此前主动拉过刘峰的手。既然林丁丁先牵了刘峰的手,刘峰的拥抱就显得不是那么唐突了。 2、刘峰深爱林丁丁,一直在帮林丁丁做事,处处想到她。 3、 林丁丁对刘峰有好感,但谈不上爱。 4、问题关健,是刘峰拥抱她的时候,被人当场发现,并且说她:“腐蚀活雷锋”。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因为当年的社会状态等等,林丁丁出于自己的利益,反而告发了刘峰,表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在这种情况下, 虚荣心已经是第二位的事情了。 5、女性生来就有强烈自我保护的意识。林丁丁告发刘峰,也处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6、然而, 在《芳华》小说最后描述,二十多年过去了。林丁丁、萧穗子、郝淑雯一次聚会,她们约了刘峰,林丁丁等待他。但由于刘峰生病无法前往。林丁丁 说:“ 有谁比我丁丁更知道刘峰是好人的? ” 为什么苗苗穿女装,显得更妩媚;钟楚曦穿军装,显得更帅气? 苗苗(女主角)穿女装更妩媚(引自: https://www.toutiao.com/a6516514899407929869/ ) 穿女装的苗苗更漂亮 ( 女主角)(引自: http://www.orz520.com/a/women/2018/0129/9581462.html?from=haosou) 苗苗。 引自: http://ent.cri.cn/20180408/f9117434-6379-8d25-f31c-91effe71b907.html 穿军装的苗苗显得单纯、乖巧。冯小刚导演(左),苗苗(右)(引自《芳华》剧照)。 穿女装的钟楚曦(引自: https://www.toutiao.com/a6506783790889697795/ ) 钟楚曦亮相柏林电影节,网友认为:她的美,“ 感觉有点像男生气质! ”( 引自: https://item.btime.com/m_980696a7b0d9e4cce )。 https://weibo.com/u/1943405723?is_hot=1#_rnd1529386931785 一旦穿上军装,钟楚曦就显得十分帅气了。 《芳华》作者严歌苓(左)与演员钟楚曦(右)(引自《芳华》剧照)。 苗苗(前)和钟楚曦(后)(引自《青年周刊》2018年1月)。 苗苗(左),钟楚曦(右) (引自《青年周刊》2018年1月)。 素颜苗苗(左),素颜钟楚曦(右)(引自《芳华》剧照)。 搞创作真的不容易,为了电影《芳华》,谁都有被委屈、伤心、哭鼻子的时候。 苗苗(左),钟楚曦(右)(引自《芳华》电影剧照)。 《芳华》剧组向全国人民拜年: http://www.iqiyi.com/v_19rraloj8g.html 为什么苗苗穿女装,显得更妩媚;钟楚曦穿军装,显得更帅气? 美国脑科学家乔尔等人的观点(Scientific American 2017, Oct):每一个人的脑,都是具有男性的常见特征和女性的常见特征嵌合而成。男性的脑与女性的脑之间没有一个显著的分界线,而是一个模糊的地带。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对于全人类来说,33%的人具有极端男性的脑,33%的人具有极端女性的脑,33%的人其脑结构处于模糊区域趋近于中性。 有什么样的脑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气质和行为。脑功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按照这个理论来进行分析: 苗苗的气质趋向于极端女性,所以,苗苗穿女装,显得更妩媚。 比如, 当《芳华》拍摄结束时,剧组所有人都在一所度假酒店的七楼吃散伙饭,苗苗独自站在餐厅外的小阳台上。她说:“我当时真的有种想跳下去的感觉。”她感觉到“我觉得自己怎么活得这么……活得这么可悲啊。我跟何小萍一样被大家嫌弃,我觉得我就是何小萍,何小萍就是我,一样的多余 。这是典型的女性思维方式。 钟楚曦的气质则有些偏离女性,因此,钟楚曦穿军装,显得更帅气(“帅气”是用于赞赏男性的词汇,自古以来军装是给男性穿的)。正如最近,钟楚曦在柏林电影节接受采访时说:“ 我挺想演一个飞车女、武打女、精神病,或者演一个跟我现在相貌完全不一样的,很丑的……很有意思的(角色) 。 ” 这样的想法,有些偏离女性的思维。当然,最近网上也有类似的报道 。这也是她美的特质,美得有特点,令人欣赏,特别是穿军装的她。 引自: http://ent.qq.com/a/20171220/026677.htm 引自: http://ent.sina.com.cn/m/c/2018-02-21/doc-ifyrvspi0469835.shtml 引自: http://www.orz520.com/a/fun/2018/0223/10434408.html?from=haosou
个人分类: 图片集|15415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芳华到广场舞大妈
热度 9 张海霞 2017-12-26 11:29
看了《芳华》,几次流泪,不为别的,为导演和编剧的用心,那份真诚无处不在,普通人放在大时代背景下,曾经的一段岁月和经历,美、丑都已经无妨,因为都只是一段回忆留在心头,有的人留下的是激情岁月,有的人留下的是平淡如水,有的人留下的是伤痕累累,无论哪一种,它都是一代人无法挽回的青春芳华。不是同一代人,我们看不懂那些背后的心碎,看到的只是在这一代人身上留下的共同特征:因为《芳华》让我想到的更多的是在紫竹苑公园见到的广场舞大妈! 我去紫竹苑是因为孩子每周在紫竹苑对面的首都体育馆滑冰,有时间我陪着她去,她滑冰的时候我就到紫竹苑去跑步,在这里我见识了紫竹苑的专业广场舞水平!不仅是服装还是身段还是曲子,那都是专业级别的,因为这个地区周围有不少文工团和相关的院校,而那些从专业团体里面退下来的专业人士就聚集在这里一展身手!所以这里的广场舞大妈和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因为是专业级的! 仔细推算一下在这里跳广场舞的各位的年纪,大致都是《芳华》的一代;仔细想一下各地广场舞者的年纪也大致相仿,尽管他们多数不如这里的专业,但是也都有着几乎一样的成长背景:无可选择的集体生活,无可挽回的没有时间学习的青春岁月,大厂、大院、大所或者其他形式的集体生活,之后是集体下岗再转行在社会上挣扎(个别后来争取上进考大学读书、出国、创业等走上不一样的道路),不断地被淘汰、被转岗、被后浪拍到沙滩上,然后又不可逆转地早早退休,可是家里是一个同样失落也没有共同语言的另一半(大多数),孩子多数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还总嫌弃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一无处安放的心始终是热情高涨的,于是一群有着同样经历的姐妹就自然而然聚到了一起,喜欢集体的生活和热闹,广场舞就成了第一选择! 很多人不理解广场舞大妈为什么如此执着,包括我,在孩子高考那几天投诉了好几次马路对面的广场舞,也亲自去交涉过,可是当我看了《芳华》以后我真的就理解了:因为这一批执着于广场舞的同胞就是电影里那些集体跳舞、集体生活、集体快乐又集体鄙视着个别不合群的舞者的年青姑娘们,只是她们变老了,尽管时代已经变迁,改革开放已经开始释放了个体的能量和个性的魅力,互联网已经把人和人的关系乃至社会生活生产方式重新定义,可是这一切却很难进入《芳华》一代的心,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那个时代已经成形了:必须要合群、必须要集体,统一的服装和行动是大家的保护色,嘲讽、诋毁和愚弄另类和异类是她们集体的快乐! 所以,不要嘲笑广场舞大妈,我们都被时代赋予深深的烙印,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看不到、也意识不到,尽管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自己思想的进步却是蜗牛登塔一般艰难!这也难怪,Wen Ge过去这么多年,可是我们始终还摆脱不了这wen ge思想的羁绊!可是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会等待,它将无情地碾压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切、继续滚滚向前!就像着广场舞大妈勇敢地从中国跳到了巴黎罗浮宫广场、悉尼的歌剧院广场一样,它依然是不受欢迎的!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6323 次阅读|9 个评论
他为植物学的研究燃尽芳华——悼念张明理教授
热度 14 周浙昆 2017-12-23 21:36
张明理2017年7月在深圳国际植物学大会上的留影 12 月 13 日我的一个学生发短信给我说张明理老师过世了,我很震惊。虽然知道明理身体不好,但是在七月份的深圳国际植物学大会上,我们还见过面。忙着问学生什么原因,难道是另一场车祸?学生回答说,不知道。他的学生们忙着从各地赶往北京,去送别他们的老师。第二天,小孟在 QQ 上给我说张老师的是因肺衰竭而亡,我听后心情久久未能平息。 明理算是我的师弟。 1996 年我从美国游学归来,大家给我说吴先生新招了两位博士后,并给我介绍了张明理。那时他刚从东北林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来到昆明所做博士后,我知道明理本科学的是数学。那个时候,数量分类学及科学数据库十分的流行,我们都盼着向有雄厚数学功底的明理兄讨教几招,但终因大家都忙着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未能如愿。博士后出站后,明理去了北京植物所(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大家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是不时能在不同的期刊见看见明理的论文,偶尔也会审到他的稿子。他虽然是学数学出生,但确参与了英文版“ Flora of China ”紫堇属和罂粟科的编撰工作。后来听说明理去了新疆生地所,在那里进行了对中亚干旱区区系重要类群,豆科、蓼科、柽柳科、白刺科白刺属等类群进行了系统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研究,对前人的干旱区植物起源进化的假设推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并得出新结果和结论,提出了干旱植物区系时空进化新的观点。 我的一个博士生小孟,硕士是明理带的。小孟来到我们实验室后,工作非常刻苦,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博士三年出了不少文章,拿了科学院的院长优秀奖和国家奖学金。小孟给我组上的其他学生说,周老师组上太宽松了,张老师对我们要求可严了。我就知道,明理工作比我刻苦多了。明理一直有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发表,而我早就 “通讯”了。 2016 年是恩师吴征镒院士的百年诞辰,我在 Plant Diversity 上组织一个 special issue, 向所有师兄师弟发出征文邀请,明理及时响应,早早就完成了稿子。 有一阵子,听说明理得了癌症,但是他的文章却不间断地见著于各个植物学的各个期刊,不禁怀疑他得癌症的消息是否真实。小孟到我组上工作后,我还特意问过小孟,张老师是否真得了癌症吗?小孟说是的,但是张老师从未停止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生病期间也还在北京新疆两头的跑,如果不是对科学研究的痴迷与热爱,又如何能够做到。 明理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中学任教。痴迷于植物学研究的他,由中学教师,经过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不断深造,使自己完全能够胜任植物科学研究,为了这个事业,他不辞辛苦,奔赴各地,从标本馆到实验室,从热带雨林到戈壁荒漠采集和认识植物,辗转各国,多方求教,寻求合作,提高业务能力,完成了从数学中学老师到享有盛誉的植物学家的华丽转身。为了这个事业,他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忘我工作,即使在病榻上仍心系科研,这种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令人动容。 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明理去世的前三天, 12 月 10 日是一个星期天,张明理照例在工作,他还向几位学生发了邮件,讨论了一些学术问题并询问了项目进展的情况。而那天他倍感疲乏,浑身无力,家人将他送进了医院。他认为只是“偶感风寒”而并不在意。住进医院的第二天,他让妻子将笔记本电脑带来医院,说是有几个要邮件要回,还有一篇稿子还要处理一下。第三天,他突然脸色苍白、呼吸无力。医生马上进行了检查,认为是呼吸衰竭,判断他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让他有什么话赶快给家里人说,那时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医生又递来一个本子,让他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也写不动了,只给家人留下了一个不甘的眼神。就这样张明理教授带着未完成工作的遗憾,与世长辞了,终年 58 岁。人有一百种死法,按照医生的说明张明理教授是“油尽灯枯”而亡。 请容许我以下文字作为这篇悼文的结束语: 这里埋葬着张明理和他令人尊敬的灵魂,他没有帽子,也没有 CNS, 但确确实实为植物学的研究燃尽了每一寸芳华。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5875 次阅读|27 个评论
《芳华》短评
热度 6 ncepuztf 2017-12-23 20:00
《芳华》短评 ( 1 )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2 )一个社会的堕落,是从表扬善良开始的; ( 3 )芳华易逝,唯善永恒; ( 4 )诠释:老年人爱回忆过去,年轻人更憧憬未来; ( 5 )谁的青春不芳华?谁的人生没狗屎? ( 6 )表达爱情很简单,想“静静”或想“抱抱”; ( 7 )物以类聚,人会穷疯; (8)每一次相聚,终究曲终人散; (9)《活着》才有《芳华》,在《平凡的世界》里住《蜗居》,这片土地和 那些个年代独有的故事,不仅惊艳,还惊悚。
个人分类: 生活|3251 次阅读|15 个评论
格桑花
pingguo 2017-12-21 15:22
格桑花有一种高原的气质, 令我惊讶, 这些开在天空中的花朵, 它们如何知道, 自己的灵魂适宜于远离尘世, 我无从思考这一点。 我相信,它们自诞生的一刻起, 便拥有这样的气质, 绝非听惯了佛经的缘故。 据说因为基因的差异, 不同的花卉有不同的神韵, 基因密码相差一点, 气质就会相去很远。 我隐约觉得, 基因与环境有隐秘的联系。 更令我惊讶的是, 格桑花开在如此严酷的环境, 我无法思考这是为什么, 它们仿佛对自身的美浑然不觉。 我需要首先梳理我的感觉, 其次梳理我的思想: 他们的芳华, 四季中自然的芳华, 与他们的故事, 天空下奔放与挣扎的故事, 哪一个更忠实于存在。 2017-12-20
个人分类: 诗歌|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芳华》引发的精神分裂种种
liwei999 2017-12-21 08:05
O 《芳华》:冯小刚最无耻的一次歌颂 ,这是反面的声音 颇多激愤之词。毛左原教旨分子且不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无论左右,多少都有些精神分裂后遗症。右派的精神分裂表现在另类的上纲上线和政治正确。如此文。这些人或其家人很可能在那个时代饱受凌辱甚至杀戮,有战争创伤,难以抚平,值得同情。他们对文革深恶痛绝以及对一切毛左符号过敏,情有可原,社会和历史亏欠他们太多。偏左的精神分裂表现在理性的对文革与毛左的否定与感性的怀旧之间的冲突。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包括冯小刚姜文,文革的时候是少年儿童,是观察者,不是亲身的受害者。随着岁月的快速流逝,非切肤之痛渐次烟消云散,而人类普遍的怀旧情愫给那个恍如隔世的年代涂抹上阳光灿烂的金色,夹带着单纯而醇厚的审美体验,所怀念的 good old days,与其说是社会,不如说是我们的 wonder years,尽管那些青葱岁月恰好与荒诞的社会重合。在我们幼时的心灵里,黄军装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兵就是女神,文工团是令人神往的天堂。两类视角不可调和,无需争辩,各自为安吧。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小刚的芳华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禅的行囊(之三十四)
罗非 2017-12-19 10:59
导读:尽管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完全中断过的文化,但历史上的剧烈变动却给承袭它的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创伤,这些创伤后导致的应激综合症,让中国人几乎忘记了自己以前有怎样的文化。颇有些像冯小刚的新片《芳华》中,那位女主角历经各种歧视和欺侮,终于成了战斗英雄时反而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在几十年前,人们甚至只记住了清末留着辫子、穿着马褂、围观杀戮自己同胞的刑场时也只懂喊万岁的屈辱形象。中国人甚至曾经以为,这种麻木、卑劣、猥琐,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但实际上,这只是晚近半个千年中,蒙古和满清的吞并和奴役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应激后综合症。 不幸的是,这种精神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要治愈则更需要加倍的功夫。俗话说, “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 。其实只是发病时如山倒,真正的疾病过程,早在发病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只是一般的人都不会注意到而已。特别是,在丧失了中国文化,完全接受了西方表象医学文化的所谓 “ 中国人 ” 眼里,就更加不知道疾病是怎样渐渐地形成的过程了。所以,疾病的治疗过程就显得额外漫长。在西方表象医学的眼中,疾病治愈似乎反而快些;因为,他们把症状的暂时消失看作治愈。因为了他们的这种治疗观,在现代人眼中,人们在得了慢性病,第一次去拜访医生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次去找医生,并且这个间隔日渐缩短,直至每次不得不住院治疗,而且住院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终于有一次再也无法站着走出医院大门,只能躺在太平间的冷库里,等待被拉到火葬场或者墓地,这样的过程完全是自然而且正当的。 这些所谓的 “ 中国人 ” 完全忘记了,中国文化对于人应该怎样体面地死去的观点。在中国文化的眼中,正常的死亡应该是 “ 寿终正寝 ” ,也就是说,一直活到自己遗传基因所允许的最大年龄,然后在自己家主卧室的床上安然辞世。反观现代人,几乎 99% 都是躺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身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痛苦地死去的。死亡通知上也少不了写上 “ 因某某病医治无效 ” 。似乎现代人再也没有了寿终正寝的可能性。这种强烈的反差,反映出了当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中国人好像完全不知道中国文化本来拥有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和死亡观。换句话说,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人心目中几如无物。这种人如果还能坦然地叫做中国人,那么可以说,美国人平均起来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了。 至少,美国还有像大胡子比尔 · 波特、乔恩 · 卡巴金、杰克 · 康菲尔德这样的人,愿意把毕生精力投入学习、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并且成功地把中国文化引种到美国,让美国有百分之几十的人学会并且认真地练习来自中国的静坐、禅修和冥想。这股风气改变的不止是美国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各界精英。可以说,美国人成功地吸收了中国文化中部分关于内在修养的文化,并且正在努力地推广、传播,扩大着这些文化在美国人中间的影响。再过若干年,这些内容可能就会和历史上更早由中国流传到美洲大陆的政治架构和文官制度一样,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到那时,关于哪里是中国,哪些人是中国人的定义,恐怕真的要重新改写了。 班车在市区里转悠了一个钟头才终于开出城外。一进入乡间,触目皆是清新的绿色,当此美景,再想起枯黄沉闷的北方,简直不堪回首。班车在国道上行驶了一个多钟头,然后在舒城县附近拐向一条狭窄的乡村公路,朝着西南方向的山区驶去。山路蜿蜒向前,掠过两旁缀满松树和杉树的缓坡,竹林掩映的山岭和汩汩流淌的清泉,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吸引了车上所有乘客的眼球,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凝神望向窗外,仿佛从来没见过似的。 车上的司机和售票员表现得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严格地执行了车厢内禁止吸烟的规定,而当我试图在座位上横躺下来时,也被他们坚决制止了。售票员解释说,这样做太危险,因为山路上随时可能出现弯道会车,需要格外小心。她说得没错,接下来我们的确经历了几个惊险时刻。当班车终于开出这片山区,重新回到一条南北走向的国道上之后,我才松了口气。最后一小时的旅程里,我们从繁花似锦的果园中穿行而过,远处的山地茶园绿浪起伏,间或还能看见形单影只的农人在梯田间松土。春天已在安徽降临。 离开合肥四个半小时之后,班车开进了岳西县城。从我上次来访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年,这座沿着两条交叉的公路发展起来的小县城又长大了不少,像样的街道已经有十几条了。从这儿到司空山还有七十公里,长途车站没有这条路线上的班车,不过站外尘土飞扬的停车场上趴着一排本地小巴,车窗前都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有县城周边各个村镇的名字。我找到挂着 “ 店前 ” 牌子的小巴,它正好还差一个人才肯走。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钻进车门,小巴立刻出发了。 前往司空山的道路比之前更为曲折。山路上的之字形转弯比比皆是,坐在我后面的一位妇女开始晕车,好在有热心人给了她一片姜,让她放在嘴里咀嚼,似乎很管用。愈向山中深入,车窗外的景色愈发迷人。经过亿万年剥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峰丛地貌在道旁次第展开,时不时还可以看见球状风化的岩浆岩巨石悬在半空,有生命力顽强的松树扎根其上,迎风傲立。 两小时之后,小巴开进一道狭长的山谷,店前镇到了。这是个仅有一条街道的小镇,司空山就在镇外西北方向屹立着。乘客们都在镇上下了车,我另外付给司机五块钱,请他把我直接送到司空山脚下的无相寺。小巴出镇向西,继续开了两三公里,停在无相寺的山门前。
个人分类: 科普|1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年游
cjfdz 2017-11-9 10:39
少年游 来过, 乱花溅欲, 终抵不过你的魔法。 经过, 花前月下, 只为一睹你的芳华 。 错过, 执意流年, 岁月搁浅一地落花 。 2017年11月8日夜
个人分类: 随笔|1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