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类文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类文明

相关日志

未来文明 – 太空探险与火星计划
benlion 2020-10-9 16:01
人类 文明 - 核心价值观是永恒的,包括,就如宗教的文化传统,科学也有其传统 - 比较严格专注的科学内涵,核心是机理发现和技术发明,不同于数学理论、工程应用和临床医学等。 然而,决定科学的发展,却在经济和哲学(理论创造的起点) - 科学中心的 前导 与创新(指经济的产业化)中心的建立等。 人类社会 - 知识发现、传播与转化(信息链)组织化过程,形成学术研究范式与机构运作模式的管理机制,包括,金融市场与法治制度。从科学原理和艺术设计到工程制造与机器化工业(产业链)的规模化经济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有其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是什么? 比如,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 - 尤其体现在中国神话的开拓精神,包括, 山海经 (合成生物)与盘古开天地 ( 火星殖民 )等。 人类出非洲和摩西出埃及,在轴心时代奠定了文化根基(宗教)与思维(哲学)模式,经历了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实证科学建立和手工业转换到了机器化工业,在未来的 发展目标,将是火星城市和人工生态的建立,以及地外星球探测 - 宜居 行星 和 火星 探测 与 地外生命 的探索 等 - 第四次 工业革命 ,核心是能源与飞船技术和医疗与生物技术(分子机器、定向进化、基因编辑等)等突破发展的瓶颈。 注:机器的软件和硬件,涉及到数理逻辑与语言(符号)哲学和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技术等。 附 - 以色列 和犹太人 节日 与 历法 和中国 农历 - 中国 的 传统 节日 春节 和 以色列 的春节 逾越节 - 中国 犹太人和 奥地利 与 哈尔滨 和 上海 - 此心安处是 吾乡 - 一切源于 1919 和道家 - 儒家文化 - 汉朝的狮子文化源自 波斯 - 中国 大航海 - 法学 契约 与科学定律,等。 --- ( 2011 年 -2020 年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伊甸园|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型社会机制
benlion 2020-3-29 15:18
人类文明,建立在古典文明 - 一神教和3大哲学体系的 文化基石 上,经历丝绸之路和大航海的全球化,在中古代中国发展了工程技术和手工业作坊,在近现代欧洲建立了实证科学和机器化工业,形成了STEAM的知识体系和纽伦港国际金融中心与4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 国教育与文化中心(从襄阳到开封-曲阜和商丘-登封) 欧洲工业与贸易中心(从雅典到威尼斯-鹿特丹和汉诺威-伯明翰) 从地球文明走向行星际文明 - 火星计划 的发展,中古代的经验知识与手工业作坊转换到近现代的实证科学与机器化工业 - 从 南宋 的大航海和明朝郑和下西洋到欧洲的哥伦布探险,泉州-长崎和威尼斯、鹿特丹等港口的国际贸易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制,以路德宗教改革为标识的5百年历史,建立了法学体制和科学体系,经历了4次 科学 革命到4次 工业 革命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语言哲学与数理逻辑的机器设计和“社会-心理-生物与工程”医学模式。 附: 人文精神 的魅力 - 独立人格 与勇于探索的 好奇心 和 工匠精神 与 技术立国 - 常春藤零距离 和 研究 与产业的转化模式 - 火星医学 与 太空舱 和 沙漠模拟体验 - 火星第一座城市 。 ---(2020年3月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资讯|1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热度 3 zlyang 2020-1-20 16:11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Donald W. Braben: 杀死同行评议 , 拯救人类文明! 俺真的是个小老太监! 人家英国教授布拉本 Braben,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唐纳德·布拉本(Donald W. Braben)教授的核心观点: 1970年代开始的“同行评审”扼杀了人类21世纪的繁荣。 杀死同行评议, 拯救人类文明! 一、唐纳德·布拉本(Donald W. Braben)教授简介 唐纳德·布拉本(Donald W. Braben)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的荣誉教授。目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工作。 1935-05-29生于英国利物浦,Born: May 29, 1935 (age 84) · Liverpool, England。 2008: Scientific Freedom written by Donald Braben was first published in 2008. 2014: Promoting the Planck Club: How Defiant Youth, Irreverent Researchers and Liberated Universities Can Foster Prosperity Indefinitely written by Donald Braben was first published on March 24, 2014. 网页: UCL HomeThe Centre for Planetary Sciences at UCL / BirkbeckPeopleProf. Donald Braben https://www.ucl.ac.uk/planetary-sciences/people/dwbra04 Prof Donald W Braben Honorary Professor VP: Research Provost and Vice Provost Offices Joined UCL 1st Sep 2006 Contact Email d.braben@ucl.ac.uk 二、相关的公开报道 (正在进一步的搜集) (1)2008-04-17, 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Kill peer 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kill-peer-review-save-civilisation/401457.article?storyCode=401457site=cn 扼杀高新颖的工作并使领先的研究人员“几乎不可能”做出不可预测的发现的“灾难性”科学资助体系正威胁着我们文明的未来。 The future of our civilisation is under threat from a disastrous system of science funding that stifles radical work and makes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leading researchers to make unpredictable discoveries. 布拉本教授认为, 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 他说,最激进的想法不太可能获得资助,因为在被证实之前很难打动同行。 “大约在1970年之前,科学家们相对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新的规则几乎使不可能的继任者(对于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做出发现来促进21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Professor Braben argu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1970s of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posals has led to a dearth of bi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e most radical ideas, he says, are unlikely to get funded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impress peers before they have been proven. Before about 1970, scientists were relatively free to do as they pleased but new rules have made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would-be successors (to the great scien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make discoveries that will boost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aid Professor Braben. (2)2017-04-20, 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决策者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 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拿到资助)”, 而不是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Sir Richard Roberts, joint winner of the 1993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claimed that policymakers prefer to assign money to research that they know will get results because they are “mainly interested in getting re-elected” as opposed to funding what’s “good for the country”. 哈佛大学贝尔德科学教授Herschbach教授表示,继续以这种方式资助研究将“抑制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因为他们将“没有自由跟随研究项目的发展方向”。 Professor Herschbach, Baird professor of science at Harvard University, said continuing to fund research in this manner would “inhibit development of young scientists” because they won’t “have the freedom to follow where their research project leads”. 因此,理查德爵士说,创新很有可能会枯竭,或者 美国和英国等领先的研究国家将落后于中国等新兴国家。 (傻注:好消息!) Consequently, Sir Richard said, 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at innovation will dry up, or that leading research nations such as the US and the UK will slip behind emerging nations such as China. (3)Braben, Donald,We must ensure that fortune favours this century’s 500. 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7, 2302: 26-27 (4)Braben, D. (1989).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Physics World, 2(1), 19–21. doi:10.1088/2058-7058/2/1/25 (5)Braben, D. W. (2008). Comment: Set scientists free. New Scientist, 197(2644), 18. doi:10.1016/s0262-4079(08)60461-3 (6)2009-01-20,Donald Braben on Scientific Freedom https://duncan.hull.name/2009/01/20/donald-braben-on-scientific-freedom/ References: Peter Augsdorfer (2008). Book review: Scientific freedom ChemBioChem 9 (17), 2889-2890. DOI:10.1002/cbic.200800670 “The real value of the book is that it shows that unconstrained funding can really work and it tells us how.” Tim Birkhead (2008). In praise of fishing trips: The tyranny of ‘the hypothesis’ has made science too timid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8-07-31 Donald Braben (1994) To Be A Scientist: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0198522908 Donald Braben (2007). UK Science must not roll over and play dead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7-12-07 Donald Braben (2008). Scientific Freedom: The Elixir of Civilisation, Wiley, isbn:0470226544 Donald Braben (2008). Why peer review thwarts innovation New Scientist 2644, 2008-02-23, Donald Braben (2008). Shoot for the blue skies: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 constrains academic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8-12-22 Zoe Corbyn (2008). Kill peer-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8-04-17 Tom Feilden (2008). Searching for Einsteins: Is Science stagnating? BBC blogs (and Radio 4 Today programme) 2008-12-11 Krebs and Braben (2009). Don Braben and John Krebs discuss is funding for scientists is under threat Today programme 2009-02-27 Mark Gilbert (2009). Being judged is hard, not being judged is wors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9-01-15 Douglas Kell (2009). Scientific Freedom at the UK Research Councils BBSRC blogs 2009-01-05 KFC (2009). How Google’s PageRank predicts Nobel Prize winners arxivblog.com, the physics arXiv blog 2009-01-21 Michael Nielsen (2008). Three myths about peer review michaelnielsen.org 2009-01-08 三、再次回到真正的大专家 1957:“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 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我们历史上也有过许多这样的事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 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 1962:“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 1964:“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郑重推荐: 武夷山,2010-07-06,如何激励开创性研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1495.html 武夷山,2010-10-02,经济长波是客观规律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68968.html 相关链接: 2020-01-19,俺不迷信“国际评审”(“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882.html 2020-01-16, “原创探索”到底评不评?怎么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495.html 2017-06-18,Zenas 公理:2017年继续领跑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527.html 2020-01-07,Zenas 公理: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 Tasuku Honjo 的表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230.html 2019-12-18, Zenas 公理:2017年《Nature》主编的表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560.html 2019-12-21, 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941.html 2020-01-08,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为拯救人类文明,热烈推荐: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495.html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6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儒学在东西方文明交融冲突中的价值及其命运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19-8-22 21:54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27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类文明的起源
fqng1008 2019-6-8 11:49
人是有文化的动物,这是众所周知的。 可是“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就众说纷纭了,有的说:“文化是复杂的现象,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有人简括地说:“文化是人类由生活经验所获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人类的文化活动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而其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错综复杂,头绪纷乱了。简单地说起来,人类的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质文明、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种文化活动,性质不同,演进的方式也不一样。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学习,并不十分困难,欧洲不少国家的人民,会说几种话,也会用二、三种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变换,物质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异。其中最不易改变的,要算是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了,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也是人文地理学上最应着力的研究课题。世界可分为十一个文化区。 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文化活动,表现在地面上的现象,都是它的研究题目,为了方便起见,人文地理学也可依照人类文化活动的分类,加以论述。本章的内容,先叙述人种的类别,次及语言的种类和分布,然后论宗教的派别和传播,最后讲到人类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都以人类的本身为对象。 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在时间上最早不过七八千年,这几千年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类文化的发展,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面讲,可有以下三种共识。第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学到许多经验,逐渐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换句话说,有史时代的许多文化,都渊源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举例来说,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可是我们知道中国史前时代,就有许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蓝田人,他们的年代距今约有四五十万年,中国有史时代的文化,与史前人类活动是分不开的。第二,各种人类的文化,因为环境的变迁 ,时代的更换,进退不一。史前有许多强盛的民族,早已灭亡,人类史上,也就没有独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学家公认人类的身体、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环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进,创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类有共同进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残杀的卑劣天性。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蚂蚁和老鼠以外,都没有自相残杀的现象,而人类却残酷成性,个人之间杀戮不够,还会结合亲族,进行械斗,甚至国族之间,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规模的战争。 人类文化应该是相互提携,合作进展,为何会互相残杀呢?有位学者曾加以分析:人类是柔弱动物,从小要父母保护,成年后也无自卫力量,体力不够,指甲不硬,牙齿又受口小的限制,不会爬树,也不会飞,可是从经验中,他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结队,才有生存希望,人类对家族、乡团、国家有热烈的忠心,就是这个原因。可是集团防卫,还不保险,更要利用脑力,制造武器,因此养成残酷杀戮的本领,有了杀人的武器,个人可以放胆劫杀,集团可以横行天下。人类历史的演进,体力越来越弱,而杀人武器却愈来愈凶,人弱器利,互为因果。更加上种族、语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义和交通的发展,使人类的战争,越来越残酷。不过有识之士和开明的人都相信,人类要和平共处,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们对人类来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为化石提供了事实根据,化石是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部分遗体或活动的痕迹。找到人类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用具的发展水平。由化石发现的地 点,可以知道古人类的地理分布及其所处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在各种化石中,头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动物的面颅比脑颅大得多;人类则相反,脑颅要比面颅大得多。原始人和现代人比较,差别可以说主要就集中在头骨上。如原始人的头盖骨比现代人厚得多。正因为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类的形态特点和体质发展水平,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头骨化石特别重视。完整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学家已经注意到用人类化石为证据,来探讨人类进化的历史。 第四纪时代出现了人类的祖先。最初亚非大陆温暖湿润,古猿在这种环境中演变成能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的人类。劳动使肢骨发达,双手更能创造万物,口腔发展了语言,也就推动了脑的发达。人类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现,与别的哺乳动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无语言迥然不同,而变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类的体质和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近数十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现人类化石,使人类科学家从而了解人类体质特征和文化发展。可是仍有不少疑问,如猿人变古人的过程如何?古人变成新人的过程又如何?目前的发现尚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作完满的解说,这需要更多发现的事实继续补充。 世界上常发现的人类化石,几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称“真人”),其中最著名并为科学界所公认的是1865年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得特尔人属于“古人”,1868年在法国发现的克罗马尼翁人属于“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认为人类的祖先只有十几 万年的历史,直到1929年,中国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从而使人们相信人类的祖先40万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壳,无时不在变动。从山地侵蚀下来的泥土和砂砾,最后沉积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广大的岩层。大海上升为陆地,高山侵蚀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动植物,随时可被埋没在沉积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变成化石。地质学家,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遗骸,可以辨认地球各区域各时代生物演变的情形。 地质时代,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质史实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开始,才发现有生物遗迹,不过完全是下等动物和初级植物。下等动物最多的是三叶虫,珊瑚、海绵、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虫最主要的时期,体形高大,且有铠甲作为保护。新生代是近代地质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时期;大爬虫已一去不返,留下来的只有鳄鱼、龟、蛇和蜥蜴等,此时是哺乳类大为活跃的时代。 第四纪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内的地球史上,出现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因为这是人类的时代。同时第四纪也大大改变了自然环境,尤其明显地改变了动植物界。其次,第四纪有强大的冰川作用,并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迹。冰川的进退也影响了动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来临,靠采取果实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无处觅食,常为饥饿所迫,不得不剥兽皮,以作衣服;寻觅洞穴,找栖息之地;钻木取 火,可煮食也可驱逐野兽。人类经过数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见进步。 远古人类的文化遗物,主要是一些自制的工具,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时期的原始人类没有生产经验,所以石制工具简单而粗陋。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能不断改进,所以说劳动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石器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大都是猎人和采集者。他们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圆砾,初用打制法,后用磨制法。到了冰期终结时,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这时期完全用磨制的方法来制造石器,多凿有孔眼及环形的石器,种类繁多,有大斧、石刀、石凿等。这时期的陶器已很发达,农业工具也已开始,并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结束后,大约公元前4000~1000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先是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进入铁器时代,已开始用铁作犁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古代的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处?这是争议多年的问题。有的说是起源于亚洲中部,象著名的考古学家安德鲁斯(R.C.Andrews)和地理学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中部,然后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亚是人类牧养的家畜,如骆驼、犬、牛、羊、马等的起源地。既然适于高等动物的生存,依动植物为生的人类,也必发源于此。同时,中亚位置为各大洲之中,地势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独亚洲大陆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临下,可与各洲相连。故谓人类起源于中亚,分散在各洲,其势最顺,其理至当。可是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应在副热带潮湿之区,对农业起源研究卓著的索尔教授(Carl Sauer)就认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可能是人类最先发迹的地方。象泰国的考古发现及最近中国杭州湾河姆渡遗迹的发现可以佐证。这类讨论,尚需更多的地下发现,才能有完满的解释。 我们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数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后人口增加,就向四周迁移发展。就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地球表面有许多海峡,阻断大陆间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许多海峡就可变成陆桥,便利人类的交往。 最著名的陆桥,包括沟通北美和亚洲的白令海峡,沟通英国和欧洲的多佛海峡,沟通亚洲和欧洲的达达尼尔海峡和沟通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的马六甲海峡。其他的还有沟通欧洲和非洲的西西里海峡,沟通朝鲜和日本的对马海峡,沟通苏门答腊和爪哇的巽他海峡,沟通新几内亚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峡以及沟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马尼亚的巴斯海峡。假如在第四纪,此类海峡在冰期后退,海平面降低而成为陆桥,使陆地相连,则有利于人类祖先的四方迁移。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类祖先经过陆桥向各方移动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由于地面上各处自然环境不同,在温度、雨量、阳光等的差异,又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体型的发展,就分化出来了现在世界上各色各样的人种。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下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免受紫外线的直接侵袭。长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种变成黑种人,他们头发鬈曲、覆盖头部,是有隔热作用。而长期居住在高纬寒冷地区的人群,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较慢进入气管和肺部。他们的体型比热带居民要粗壮,肤色也较热带的人为浅白。古代人类,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各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各个隔离的地理区域内,在体质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适应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代代遗传,以致人类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种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紫色文明 - 全球化社会与环太平洋时代
benlion 2018-9-30 12:57
- 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类型与艺术形态 人类简史 O 网页 与未来简史 O 网页 - 轴心时代:多种文明分台分奏 O 网页 - 哲学与时代精神 — 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哲学产生之初的比较研究 O 网页 - 可能让你的世界观散架 O 网页 - 人类出非洲与出埃及,在以色列到西藏的轴线构成地球文明演义的核心地带,典型的地缘政治理论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 中印边境地区 -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关键点,包括,从中英贸易到鸦片战争,从中苏交恶到去年的中印对峙等。 从 1905 年的日俄战争(第零次世界大战 O 网页 )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界大战决战 O 网页 !轴心时代奠基了以色列 - 华夏与印度 - 希腊的两大文化体系,在社会形态上,则是文化范式与体制模式的演替过程,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和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 O 网页 ,以及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相互关系,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发生动力学过程。 近代物理学与东西方神秘主义 O 网页 - 佛教是现实主义,不是神秘主义 O 网页 - 中世纪德意志的神秘主义 O 网页 - 神秘主义、直觉与逻辑悖论 O 网页 - 人类文化体系,包括,宗教信仰、理性知识和神秘体验等几个维度,在哲学上也形成相应的认知与实践模式的探讨,其实,还有一个企业运作与工程技术的维度。 上世纪 80 年代,读到两本书,一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蓝皮书,说的是美国从东部向西部的创业拓荒精神,一本是二十世纪的美国,讲的是要夺回美国的梦想,当今政治经济的时事描述类同,可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2008 年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2015 年中国股灾,都是标志性事件,并与 2004 年我在英国时的预言时间点精准一致: 2009 年 -2016 年经济上的国际化的危机。 历史虚无主义破的是理性文化,科学神秘主义立的是多神论文化,而自我膨胀的完败论与阴谋论激发了国内外的社会矛盾;然而,科学与工程属于不同的思维类型,包括,语言逻辑、数学模型与技术方法等,以及操作经验与设计艺术的实用主义特征。 荷兰绘画六百年(上) O 网页 (下) O 网页 - 米罗绘画的秘密 O 网页 -1914-1945 年的艺术 | 霍布斯鲍姆 O 网页 - 杜尚的老师库普卡 O 网页 - 走向抽象艺术 O 网页 - 德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传统 O 网页 - 从叶芝的诗歌意象谈魔法效用 O 网页 - 海德格尔与谢林 O 网页 的哲学对话 O 网页 - 夏加尔 O 网页 与他内心的现实 O 网页 - “ 超现实派 ” O 网页 马克 · 夏加尔 O 网页 艺术作品 O 网页 - 梦|柏格森 O 网页 - 马利坦:卢梭的自然人神话 O 网页 - 钱学森、气功、黑魔法师 O 网页 的故事 O 网页 宇宙最复杂的就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揭示意识形成与精神活动的神经科学机制与哲学内涵,不仅仅是生物医学,也是宗教文化 - 精神疾病和吸鸦片,都会产生幻觉,这就是原始部落原始宗教的起源,而且,尤其是智能机器设计的核心难题,更是艺术的源泉。 郑和下西洋如昙花一现,其实宋朝才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 O 网页 - 长崎 O 网页 — 一座洋溢着异国风情的魅力城镇 O 网页 - 长崎:中华文化东播日本的急先锋 O 网页 - 回到江户:东京的明治维新一百五十年 O 网页 - 走进长崎松枝町孙中山 O 网页 纪念馆 O 网页 - ( 2018 年 9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1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粪土与文明——《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
热度 4 sznf 2018-1-20 13:35
粪土与文明 ——《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 10-19 世纪)》序 曾雄生/文 新豪的著作就要出版了,这对于忝为人师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和纪念的事。值此 之际,写下我对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的一点亲历、认识,以及本书选题的一些背景及特色,既表达对著作出版的祝贺,也冀望有助读者诸君对本书的理解。 肥料,特别是其中的粪肥,在使用抽水马桶,养着宠物的城里人看来,是很陌生的,但对于出生在农村的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拾粪是我乡村生活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至今我依然记得,冬日清晨,我和小我二岁的弟弟,一人负责前面照明,一人左手提筐,右手执耙,在村前村后捡拾狗粪的情形。时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每天都要收集各家捡拾的粪便,过秤后给各家计入相应的工分。人们为了积肥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各家都有自己的厕所(茅房,敝乡土语称为“窖”),上厕所产生的粪便经过腐熟之后,便是农田中最好的肥料。各家的房前屋后也都有沤粪坑,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和废弃物,打扫之后倒入沤粪坑,经过一段时间的堆放发酵,送到田间地头。在村民的眼里,具有肥力的东西很多,塘中的污泥,作物的枯枝败叶,禽畜的羽毛兽骨,老墙上的硝土等等都是上好的肥料,即便是房居中每日来回踏过的地皮土,隔段时间也要用锄头刮去一层,送到地里。养猪是积肥的主要方法。人民公社时期,每家每户一年到头总要养上二至三头猪。在完成国家下达的生猪征购任务,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同时,重要的是积肥。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养猪很早就已成为定居农耕的标配。古人云:“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猪在把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和剩余劳动力,变成宗庙之牺和盘中之餐的同时,也产生出了大量的厩肥,成为农家肥的主要来源。虽然养猪直接的产出未必很多,但间接的收入却相当可观。在农村中就流传着这样的农谚,“养猪不挣钱,回头望望田。”“猪多肥多粮亦多。”养牛、养羊、养鸡、鸭、鹅等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养牛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为农业提供动力。 少年的生活经历,虽然没有培养出我对肥料的兴趣,但却使我懂得肥料的重要性。从小知道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长大以后,更加理解肥料对于农业社会的意义,它甚至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石。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地力衰竭的困扰。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甚至是美洲的玛雅文明的衰落都与地力下降有关。地力下降也一直是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历史上的商朝在盘庚迁殷之前多次迁都,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原始的撂荒耕作方式使国都附近的地力下降,因而不足维持一个国都运作所致。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认识到“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遂”。土地不时地被撂荒,不是因为人口稀少,劳力短缺,而是因为地力的耗尽。汉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统治时期号称盛世,但由地力下降所导致的农业衰退非常明显。在连续几年减产之后,文帝下发的一则诏书中提到,耕地面积没有减少,人口也没有增加,人均耕地比以前还多,但食物却严重不足。 宋人发现,“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 。宋朝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地力下降有加速之势。明清时期,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就一直存在有所谓“暗荒”的说法,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单位面积产量递减。 以明代苏州府长洲县为例,嘉靖年间,垦田一亩,收谷一石。隆庆、万历以后,不能五斗,“粪非不多,力非不勤,而所入不当昔之半。”从“粪非不多”的情况来看,产量的下降并非施肥减少所致,而可能是某些肥料元素缺乏引起。古人不解于此,而将其归之于“时”,认为“土宜之畅遂,物力之凋耗,有不知其所以然者,故曰时为之也。”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明末清初的直隶等地。 近代以后,随着化学肥料的兴起,农业对于肥料的需求得到暂时的缓解,但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农业依然面临着肥料的问题,有关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争论总是不绝于耳。 虽然,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段或局部地区也发生过地力衰竭的现象,但中国文明并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因为地力的下降而中断,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人找到了地力衰竭的“解药”,这个解药就是肥料的使用。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地可使肥,亦可使棘”的道理。汉字中,粪的本义是废弃物,但人们似乎很早就利用这种废弃物充当肥料来维持并增进地力。从先秦时代开始,“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宋代更提出了地力常新壮的理论。 历史上的中国人不仅善于积肥,更加善于用粪。中国人开始使用肥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肥料对于农业的作用总是正向的,因此提出“多粪肥田”,到后来才发现,粪也并非越多越好。先是发现,“骤用生粪,又布粪过多,粪力峻热,即烧杀物,反为害矣。” 后来又发现,“无力之家,既苦少壅薄收;粪多之家,每患过肥谷秕。” 明代这种过肥引起的谷秕在富庶的江南并不少见,人们将其称之为“肥 𦝲 ” ,也即现代人所称的“徒长”。徒长的发生对于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的收成是不利的,于是在“多粪肥田”保证“地力常新”的同时,更强调“用粪得理”,进而提出“用粪犹用药”。农民在用粪之时,不仅注意肥料的生熟,土壤的性质,用粪的先后(垫底和接力),更注重在使用追肥时作物自身的长势和长相,也即所谓的“看苗施肥”。 古代中国人的关于肥料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养育了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明。1898年,俄国驻华外交官马克戈万在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中写道:“可以说没有粪便作肥料,就没有中国农民的粮食大丰收,也就不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可见人的粪便对中国的农民来说该有多么重要。” 1909年,麦高温( J.Macgowan )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中写道:“什么东西最好、同时又是最经济实用的呢?这是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讨论的问题,这种东西就是粪便,古人们认为它是任何别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好东西。后代们也赞同祖先的观点,所以,直至今天粪便仍然是农民所用的肥料中最好的,因为它既物美又价廉。没有粪便就没有中国的今天,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在贫困地区,土地相对贫瘠和低产,如果没有粪便,许多地方就会荒芜;许多家庭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子,他们成了这个帝国的卓越人士,如果没有粪便,这些伟大人物也可能就被埋没了。” 美国农学家金( F . H . King ) 经过调查,认为中国所取得的“非凡的农业实践成就”,都可归因于普遍地保存和利用人类通常遗弃的一切垃圾和废物。曾在中国居住过的德国农学家瓦格纳( W . Wagner ) 根据他自己亲身见闻,说:“在中国人口稠密和千百年来耕种的地带,一直到现在未呈现土地疲敝的现象,这要归功于他们的农民细心施肥这一点。丝毫没有疑义,在中国农民除了在自己的家园中极小心地收集一切废料残渣,并收买城市中的肥料,又不辞劳苦去收集使用一切发臭的资料,在一千年和一千年以前,他们的先人已经知道这些东西具有肥料的力量” 。 肥料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地力衰竭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由垃圾和废弃物所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中还写道:“粪便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成环境污染,二是带来了处理粪便所需的财政开支,这两个问题都是致命的,以致要设计出一种复杂而完美的机器来对粪便进行收集。” 但中国历史上,似乎并没有出现过严重的地力衰竭和由于废弃物及垃圾粪便等所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更没有因为要处理粪便引发财政危机。相反,垃圾粪便不仅没有成为环境的负担,反而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财富。新豪这本书中就讲到过这样的例子,在南宋的首都杭州,垃圾粪土成了一桩可以买卖的杂货之一。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居民家里的泔浆,每天都会有人过来讨要。杭州城里人口众多,小户人家,大多没有茅坑厕所,只用马桶,每天都会有出粪人过来到,这行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倾脚头”,每个“倾脚头”都有自己的主顾,不会互相争抢;发生争强时,粪主必然和他发生争执,甚至不惜大打官司,直到胜诉,才肯罢休。粪肥交易日益庞大起来,甚至有了专门从事收购城市粪便卖给乡下当肥料的行业“壅业”。在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中就有“大粪厂”这样的一个行当。“每日派人背一木桶收取各住户、铺户之粪,用小车运回,晒干卖为肥料。事虽简单,而行道极大,行规也很严,某厂收取某胡同之粪,各有道路,不得侵越。如不欲接作时,可将该道路卖出,亦曰‘出倒’。接作者须花钱若干,方能买得收取权,如今尚仍如此。” 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人买卖粪便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葡萄牙人加里奥特·佩雷拉( Galeote Pereira )在他的著作《关于中国的一些情况:1553-1563》提到:“这儿的人粪也值钱,我们以为那是由于缺少牲畜的缘故,其实不然,因为全中国都在利用这种东西。男子们在街上捡粪,如果对方愿意,就用蔬菜或柴作交换购粪。从保持城市良好卫生来说,这是一个好习惯,城市极其干净,因为没有这些脏东西。” 1569 年,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尔·达·克鲁斯( Gasparda Cruz )所著《中国情况介绍》;1580年,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 Fernao Mendez Pinto ) 的《游记》;1793年,来华的著名英国马嘎尔尼( George Macartney ,1733-1806) 使团团员之一的斯丹东( George L . Staunton ) 的访华见闻录《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835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 W.H.Medhurst ) 的《中国: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前途》;1909年,英国传教士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等书中都对中国历史上的粪肥收集、买卖和使用,并成功解决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马克思( Karl Marx )和他的同时代人英国人科勃尔德( Robert Henry Cobbold )对中国的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予以了高度的肯定。马克思说:“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有处理办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但“在小规模的园艺式的农业中,例如在伦巴第,在中国南部,在日本,也有过这种巨大节约。” 科勃尔德( Robert Henry Cobbold )在1860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中国人的自画像》( Pictures of the Chinese drawn by themselves )的书中记载了中国城镇粪肥下乡,卖给农民,以及粪肥广泛使用的情况。据他估计,伦敦城每年流入泰晤士河的东西价值高达100万英磅。这每年100万的投资不但未改良土地,反而至少危及到数千名被迫吸入有毒气体的人的生命。相比之下,他认为,“中国人对他们这种原始、简单、有效但不雅观的处理有害物质的方式还应该感到自豪。” 然而,经过历史检验,也为西方人所赞叹的中国肥料技术,并没有在今天的中国发扬光大,更没有为近代的西方所接受和传承,相反 从垃圾和粪便中产生的中国文明,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西方的近代肥料技术的冲击。1840年,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他认为粪便等有机质只有分解释放出矿物质时才对植物有营养作用(粪便等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成CO2,水和矿质元素的离子形式,然后被植吸收)。李比希揭示了粪便作为肥料的机理,达到了知其当然,也知其所以然。他认为只有矿物质才是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李比希还指出,作物从土壤中吸走的矿物质养分必须以肥料形式如数归还土壤,否则土壤将日益贫瘠。李比希引起了农业理论的一场革命,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化的农业文明渐行渐远。而这种趋势在最近的数十年间更加明显。新豪刚入而立之年,在其成长的30年中,中国传统的肥料已经走进历史,1980年代的新农谚就说:“不要黄的,不挖黑的,不种绿的,只要白的。”黄指人粪尿,黑指河塘泥,绿指种植绿肥,白指各种化肥。就是说,化肥击败了传统农业的所有有机肥料,并取而代之。而由此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是时候为中国古老的肥料技术树碑立传了。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肥料。而垃圾粪便又是传统肥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农业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垃圾和粪便打交道的历史。因为垃圾和粪便是和人类的生活与生俱来的,它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即便是太空时代仍然要解决如厕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最初起源地便是人类生活的垃圾堆,或者说农业的发明受到了垃圾堆的启发。这便是农业起源的垃圾堆假说。如果这一假说成立的话,垃圾似乎很早就在无意中扮演了某种“肥料”的角色。但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并没有有意识地使用垃圾粪便充当肥料,甚至根本就不懂施肥,尤其是将人类的粪便当肥料更在一些民族文化中成为禁忌。休闲(中国古代称为“易”)是古代农业恢复地力的主要方式。古罗马帝国时期一些管理较好的奴隶制大地产 (Latifundium ) 确曾施用过肥料来提高生产,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却只采用休闲或放牧方式来恢复地力。11世纪之后施肥在部分庄园得到恢复,l8世纪以后才较为普遍。但欧洲历史上使用的肥料主要来自于动物的粪便,而对于人类自身所产生的垃圾和粪便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特别是到了19世纪以后,化学肥料大行其道,垃圾和人畜粪便更被弃置于不顾,由此所引发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中国古代农业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图景。垃圾和粪便得到很好的利用,不仅没有成为环境的负担,反而是变废为宝,成为循环经济的先驱。 和悠久而又丰富的中国肥料历史和文化内涵相比, 农史界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显然还很不够。除了像《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主编,农业出版社,1989年)等著作章节对中国的肥料史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之外,专题研究方面,先是有曹隆恭的《肥料史话》(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对中国肥料史作了简要的通史式概述;后是有周广西的《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对明清时期的肥料技术进行了断代史式的研究。这些著作遵循着传统的科技史研究路数,力求挖掘肥料技术的科学内含。就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及资料的丰富性而言,肥料技术史显然还有值得深究的空间。而就在中国传统肥料技术日渐进入历史的时候,科技史研究的自身也在发生转向,学者们已不再满足于对于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和直观历史现象的描述,更多的是试图去探讨历史现象所发生的机制,关注科技知识的创造、传播及应用,和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环境史学异军突起,成为新时代史学的显学。肥料史的问题既是科技史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环境史的问题。新豪是一位年轻的科技史研究工作者。他200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习,先后获得硕士(2012年)和博士学位(2015年)。入学以来,就开始从环境史和知识史的角度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肥料的问题,并取得了不俗的学术表现。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就曾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本书则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充实完成的。 作为一本肥料技术史论著,本书从整体上展示出了一种新的气象。新豪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农学传统:即士人农学传统和农民农学传统。与之相关的是,他将技术视作一个过程,这其中既有农民的参与,又有士人的加入。从过程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肥料技术的历史,他认为完整的肥料技术应该包括施肥原理阐述、肥料的收集、施肥的器具、肥料的制作、肥料技术的传播以及施肥技术六个方面,在这六个方面中农民和士人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是不相同的。这种技术史观,避免了将肥料技术简化为积肥和施肥两个环节的作法。是对肥料技术史的一种开拓。新豪把对肥料史的关照从最为成熟的明清时期延 伸到唐宋之交,将宋元明清,即10至19世纪的中国肥料技术史视作一个整体。这一延伸,使在史学界流行数十年,并为人所广泛接受的“唐宋变革”说,在肥料技术上也找到了依据。他认为,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肥料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并没有因此接受时贤所提出的明清江南“肥料革命”的观点,相反他还从技术史的层面上围绕着饼肥的数量和追肥的程度,对“肥料革命”的观点提出商榷。新豪也没有就肥料而论肥料,他将肥料与唐宋以来的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士人流动,乃至医药学和炼丹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更宽广的背景理解中国的肥料技术史。书中还附录了明代农书中所载主要作物之施肥方法,以及中国古代肥料史年表。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而重要的在于启发人们的思考。相信新豪这些努力将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中国肥料史和农学史。是以至盼。 祝愿新豪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亮丽的成绩! 曾雄生 《汉书·文帝纪》:“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8页)。 (宋)陈旉撰、万国鼎校注:《陈旉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版,第34页。 清姜皋在《浦泖农咨》一书中说:“天时旱潦,岁不常有也。吾所忧者,地力之不复耳。昔时田有三百箇稻者,获米三十斗,所谓三石田稻是也。自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大水后,田脚遂薄。有力膏壅者所收亦仅二石,下者苟且插种,其所收往往获不偿费矣。地气薄而农民困,农民困而收成益寡。故近今十年,无岁不称暗荒也。”《续修四库全书》,第0976-214页。 乾隆《江南通志》卷二十二《舆地志·公署》,第18b页。 (清)梁清远:《雕丘杂录》卷15。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富国篇第十》,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3页。 (元)王祯:《王祯农书》, 王毓瑚校,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清)张履祥辑补 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 (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明)马一龙:《农说》,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D·马克戈万:《尘埃》, 脱启明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瓦格纳著,王建新译:《中国农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40页。 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齐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第46页。 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三环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6页。 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2220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刚刚起步
lifeng9038 2017-12-28 10:35
中国 社会主义的文明,刚刚起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但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科学技术,因此科技是生产力发展、飞跃、突变的最最重要的因素和动力。回想人类的文明史,瓦特蒸汽机引起了动力革命;电的发现和使用,改变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面貌;电脑手机,又使 现代社会一改历史旧貌,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频频出现,社会一日千里的变化。科技的力量无限,科技改变了生产力和整个社会。但回顾历史,科技、知识和知识分子,始终不是中国历史的主角,也不是革命的动力,而是革命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舞台的主角,是革命干部、富豪和明星。知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始终在历史舞台之外,似乎可有可无。十九大前后,中央把科技创新放在了首位,工匠精神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开讲了》把科技精英请上了历史舞台,似乎直到今天,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才被社会认识。一个社会、国家,重视不重视知识和科技,尊重不尊重知识分子,是文明不文明的重要标志。基于此,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刚刚起步。
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世界动植物日—人类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热度 8 xiyuniaoguo 2017-3-3 19:02
写在世界动植物日-人类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2017年3月3日也就今天,是全球第四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的主题为“聆听年轻的声音”。虽然我已不在年轻,还是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至于有没人聆听,那不是我关注的问题了。从生物学属性上看,人类属于灵长目人科,和猿猴类是近亲,属于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文化属性上讲,人类和那些其他动物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之一便是人类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并且可以传承下去。即便如此,人类文明的并没有脱离动植物,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建立就是一部与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为生 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开始,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从食物来源上,那个时期的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从自然界直接采集动植物生活。不过,石器地使用开始改变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人类由此可以防御凶猛的野兽,围猎大型食草类动物,采集更多植物。 表1 石器时代出土的部分动植物 时间(距今) 地区 代表文化(或地区) 出土动植物 250 万~ 200 万年 东非、埃塞俄比亚 奥杜韦文化和阿舍利文化 201 ~ 204 万年 中国 重庆巫山遗址 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大熊猫化石 170 万年左右 云南 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 136 万年 河北小长梁 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 60 万年 山西匼河 动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种类,如三趾马和一种古老的剑齿象 50 到 60 万年 河南南诏 土鬣狗、犀牛、野牛、班鹿、鹿类动物化石 40 万年 辽宁本溪庙后山 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现已鉴定出 76 种。 35 万年 江苏南京葫芦洞 2000 余件古脊椎动物化石,同时出土中国鬣狗、肿骨鹿等动物化石 20 万年 安徽和县 肿骨鹿、葛氏斑鹿、居氏河狸,中国犀、中国貘化石 10 万年 湖北郧西 竹鼠、虎、灵猫、狼 1 万年 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 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 10000 ~ 7000 年 长江中下游 水稻 10660 年 东北 家牛驯化 1 万年左右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狗骨头 中更新世 欧洲 舍利文化 南方象、古犀、河马、剑齿虎等 1.3 万 -1 万年 美洲 拉诺文化 9 只被杀死和肢解的猛犸象,还有马、野牛、貘等 8000 ~ 7000 年 北极地区 细石叶传统 海兽和驯鹿为主要猎物 8000 ~ 7000 年 西亚和北非 小麦,大麦和豆类 时至今日,人类早已告别采集时代,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地区进入工业社会。不过,非洲依然存在少数部落以原始的采集为生,比如哈扎比部落是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猎人兼采集者组成的部落。它们依旧从事着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 农业社会就有了动物、植物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动植物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生活的需求,还有了部分观赏的功能。最初的动物园雏形起源于古代国王、皇帝和王公贵族们的一种嗜好,从各地收集来的珍禽异兽圈在皇宫里供其玩赏,是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图1 世界动植物园发展历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万牲园 工业文明产生现代野生动物保护法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强大,由此带来的污染、破坏,使得一批植物走向灭绝。人类开始重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尤其是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保护。虽然现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争议不少,如果追溯到历史时期,中国却是走在世界前列。 表2 中国历史时期保护动植物的相关法律 / 法规 年代 法律 / 法规 规定 禹舜 设置“虞”官 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 西周 《伐崇令》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 春秋 《管子·地数》 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秦 《田律》 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幼虫、鸟卵和幼鸟,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 汉 《汉书·宣帝纪》 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唐 《禁珠玉锦绣敕》 平息采捕百色鸟兽之风 宋 《禁采捕诏》 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罝罘罗网,宜不出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鱼虫,弹射飞鸟。仍永为定式,每岁有司申明之 清 《清实录》 顺治皇帝下令禁止广东采珠。康熙皇帝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清实录》记载的雍正皇帝禁用象牙制品的事情 不过,随着王朝的更替,统治者理念的改变,中国古代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没有传承下来。加上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人都无暇顾及,更何况动物。因此近代的动物保护法起源于欧洲。 纳粹德国的第二号人物戈林,在出任普鲁士总理时,亲自操作并制定颁布了《普鲁士狩猎法》,于1934年3月的内阁会议上通过。《普鲁士狩猎法》,其主要内容是严格禁止捕杀未成年的幼兽和怀孕的母兽,列出不许捕杀的各种动物和飞禽,并对狩猎的各种形式作了详尽的规定,这一法律一直保存到现在。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 生态文明的尺度在于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距离 工业文明之后,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概念,中国最早见1985 年2月18日《光明日报》在“国外研究动态栏”栏目载《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生态文明的途径》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个词。1987 年生态学家叶谦吉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生成阶段新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不能仅仅成为一种口号,它的尺度在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彭满升 . 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 . 河南林业 , 2001, 4:017. 丁建民 . 世界上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 . 云南林业 , 1990 (4): 26-26. 纪俊平 . 石器时代的 “ 哥伦布 —— 最早的北美洲人之谜 . 大自然探索 , 2003, 3: 033. 刘永加 . 2016. 古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 阳城晚报 .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604/07/143382_47361841.htm 万牲园 . 360 百科 . http://baike.so.com/doc/261061-276352.html 张虎才 . 2013. 中国东北是人类最早驯化牛类动物的地区之一 . 科技日报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1113/c1057-23520327.html 英国伦敦塔曾是世界最早的动物园 http://news.163.com/05/1124/10/23AMFH8U0001121S.html 哈扎比部落 . 360 百科 . https://www.so.com/s?q=%E5%93%88%E6%89%8E%E6%AF%94%E9%83%A8%E8%90%BDsrc=srpfr=hao_360sopsid=ffdeb60f85242c828f446ffa25d94f30 由于成稿仓促,很多地方需要补充、完善,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博文发出后,承蒙戎可老师百忙之中进行指正,非常感谢! 谢谢戎可老师的指正!凡人多喜赞美之言,成长期能听到逆耳之言实乃人生一件幸事。学生感谢戎老师的指正,并且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此文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直接从百度摘抄的问题,没有说明知识来源。我从不为自己的问题进行狡辩。 也请我简单描述此文的来龙去脉。世界动植物日之前,大家都在探讨动植物保护问题,我突然想到《人类的文明正是一部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算是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吧。然后我就去搜集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工程非常浩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因此我打算分批完善,先罗列知识,再对知识的准确性进行核实,然后修改完善,这也是我写东西的一个习惯。还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喜欢听取科学网其他老师的指导!因此我的博文一般都是处于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稿。遗憾的是,我上篇文章发出后,遇到其他事情地羁绊,没有及时完整修缮,以及补充知识来源,进行整合修改。 最后再次感谢戎老师的指正!戎老师是我在科学网上非常敬重的一个博主,尤其是戎老师写的博文,我每一篇都进行阅读、点赞、学习。我也经常将其推荐给我的同学。喜欢科普的同学和老师大可以多看看戎老师的博文。戎老师学识渊博,有着崇高的科学素养,博文多一气呵成。学生水平有限,能力有限,时间有限,很多博文无法像戎老师一样一气呵成。只能先挂出来,听取不同老师的指正,慢慢修改、打磨。因此,我在科学网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有学生现在仅仅是博士在读阶段,愧不敢当博士头衔。 如此科普 百度脸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9438-1037516.html 跟康绰西学写作 害人终害己
个人分类: 科普|7671 次阅读|21 个评论
人类文明能走多远取决于可持续农业
蒋高明 2016-7-27 18:56
人类文明能走多远取决于可持续农业:20个基本事实 蒋高明 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因资本介入,并主导了科学的方向以后,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表现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张,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乃至环境悲痛派人士发出了人类能否平安度过本世纪的“世纪之问”。实际上,人类文明还能走多远,取决于可持续农业还能否回归,可持续农业还能走多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取决于以下几个 20 个基本事实: 1 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天气已危害人类。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据人类总排放量的 30-50% ,这些活动包括生产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污染环境,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生产用作赚钱的商品粮,严重干扰了地球陆地碳库。 2 人类从事觅食的人群已经严重缩小,最发达的美国从事农业的人群仅占其人口比例的 1.8% ,技术进步解放了生产力但同时制造了更多环境与社会问题。 3 最发达国家的肥胖人群已高达三分之一以上,说明被喂养的人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食品安全问题与生殖问题。 4 医院人满为患,累死医生的现象不断出现,且很难在短期内改善。食物链污染制造了大量病人,靠医院难以医治。 5 农田里到处充满杀机,越发达国家越依靠农药,因为人工昂贵,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盲目学美国,使用了更多的化学物质,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6 化工厂排放的不仅仅仅是废气,还有化学定时炸弹,即使废弃的厂矿,其中的化工产物或重金属也很难处理。 7 人类可持续利用的作物、蔬菜与禽、兽类品种资源越来越少,栽培与养殖物种多样性严重下降,优质遗传基因丧失,人类依靠种子公司提供种子成为常态,但风险日益加大。 8 人类用种植庄稼的办法种植中草药,不仅实现了跨地域种植,还实现了反季节种植,不仅使用大量农药化肥和除草剂,还使用转基因技术,使得能够救命的中药材质量大幅度下降。 9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生产力下降,土壤因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和大型机器造成微生物和动物群落丧失,植物根系微生态环境恶化。 10 食品质量下降,营养空洞形成,隐形饥饿出现。全人类食用的蔬菜类大都采取工厂化反季节生产。 11 反季节蔬菜使得蔬菜疏通血管的功能降低,单行结实或无性结实成为常态,人类失去对优质瓜果蔬菜的口感记忆。 12 让动物速生,工厂化养殖,造成抗生素、激素、微量元素(重金属为主)滥用,动物提高的蛋白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安全和好口感,工厂化养殖的鸡( 45 天左右长大)只能叫“鸡形物”(徒有外形,但内涵已严重改变),而非健康的鸡肉。 13 养殖动物的寿命越来越低,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出现下降。 14 各种添加剂合法使用在食物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添加剂(盐等传统食料除外)的小型化作坊式加工模式反而变为非法。 15 长期常温存放不腐烂的食物,先是出现在餐桌上,然后进入肠胃,抗菌的食物也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影响其功能。 16 贪婪的资本绑架了科学(医学、中医学、农学、园艺学、畜牧学等),使其变成谋财害命的帮凶。 17 众多利益集团从不同的方面破坏生态系统和物种,国际条约无法协调利益国与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动战争。 18 人类为争夺资源,强化军事,各种武器不断升级,从原来的核武器,上升到核磁武器、气象武器、基因武器、疫苗武器和病毒武器,其毁灭性越来越文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杀人不见血”。。 19 减少温室气候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和食物链污染,从源头少制造病人,提高人均寿命,发挥人体固有的疾病自我修复功能。所有这一切需要自然界提供真正的食物与中药材。 20 人类必须理性回归,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食其力为主导,通过社会分工获得的财富,换回优质安全食物和社会服务,回归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3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孵化器 - 科学的目的是应用
benlion 2015-12-12 08:34
科学是自然、社会、行为和机器等知识、原理的揭示,包括,数学的定量模型和技术的操作方法等,如,太阳系运行、分子结构等模型,生物进化谱系图、细胞生物化学和信号传导挂图(德国宝林曼或Roche公司)等,也是一类体系化的知识模型;然而,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也是制造经济的前提。 欧洲中世纪千年,中国是世界文明和创造发明的中心,欧洲近现代科学的起源,如何来源自于中亚、中东到中欧的文化交流影响?这是科学和技术发展史的重大研究课题。 中国的落后自欧洲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的关键因素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又开始了欧美的电气化第2次工业革命,这是模型和技术在工业制造的应用。不仅是写在纸上的公式和方程,而这也起源于对机械的原理和定量研究,包括,仪器技术发明,而又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制造,典型的是对热机效率的研究发展了热力学,对电池的发明导致了电化学和电力学的建立等。 从而,科学的定量数学方法和试验模型等发展,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转换到了现代机器化工业。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核心是高新科学和技术,具体体现在大型精密的机器工业制造,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科学和金融的目的都在于经济发展,纯基础科学只是尚不知道将来的应用,即使天象学也应用在航海等方面,看似纯是虚构和幻想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其实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操练,历史上很多的假想,却转变成为了现实和事实;因而,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熟悉自己传统的文化,也非常清晰和明白其它民族的文化。 犹太人为何要复国? 一个民族即使在其它国家发达,即使已经混血和改信仰其它的宗教,没有自己民族立足的土地,就仍然没有安全保障。 - (12/12/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与工业|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 – 发展路径
热度 2 benlion 2015-9-13 09:03
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一般来说展开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在中学时代的科学启蒙,开始则是科学普及读物和科学幻想、侦探推理小说,而后,则是科学、数学编年史和思想史、科学的社会学和哲学的历史,再后,就是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 从中国的“儒释道”哲学,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等理论成就,就是典型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哲学的深层次发展。近现代科学,16世纪到17世纪,经历了工程范式到实验科学转换,而后19世纪到20世纪的现代哲学、艺术与科学革命,到本世纪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是3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革命。 系统生物学的探索过程,就是经历了结构论到精神论与机器论的哲学思考: 1 )1992年到1994年,提出系统医药学模型和系统遗传学机理与系统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 2 )1999年到2002年,阐述生物系统的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细胞计算机与神经元模型的细胞通讯分子电路模块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3 )2010年到2013年,提出纳米机器设计的3原则,以及从图灵测试的思考到人类与机器、动物区别的辨析等。 同时,存在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和中西社会哲学的探索路径,分别导致了系统医学和城市群的图论、网络拓扑学分析方法,从科学与工程、教育与管理到4世界理论的思考。 中国-美国北太平洋海岸的高科技产业化和现代艺术文化等,可能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建立国际化学术会议、商业论坛和艺术展览的结合模式等。 - (13/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联合国|2327 次阅读|6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8
pww1380 2014-9-8 18:09
信息文明之光( 97-8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8 ) —— 图书馆学在文明形态转型过渡时期的学术职责、历史使命与发展方向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7 ) 》】 七、图书馆学在文明形态转型过渡时期的学术职责、历史使命与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的这种迅速蔓延,势不可挡的 精神危机 ,不可避免地在学术研究的各领域中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近年来包括图书馆学研究在内的诸多综合性学科乃至某些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所出现的 唯技术论 和 技术主义倾向 , 就是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 这一病态现状 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 。 随着信息文明建设的深化和人类智慧的提升,人们将日益看清这样一个事实: 当科学研究放弃以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完美、完善与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内涵的人文精神诉求和基于这一诉求的价值理性的把握之时 , 在工具理性的单一作用之下,其学术实践的价值指向就只能固着在眼前的现实利益之上。而其学术价值的最终归宿,也只能仅仅返回到这一研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本身 。 在这种情况之下, 科学技术就不再是为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谋福祉,在自然面前赢得自由,实现人类自身解放的社会手段,而只能日益走向自己的反面,最终异化为一种名之为“科学”的智力游戏,而其极端形式,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为戕害人类,断送人类命运和未来的物质力量 。 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所进行的细菌武器研究,后来一些国家秘密进行的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研究,以及一些具有反文明反人类倾向并觊觎核技术试图研发核武器的极端组织和极端分子都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说,以 精神恐慌 为内核,以 精神紧张 及其极端形式—— 精神危机 为表象的社会危机是当今世界的 普遍危机 的话,那么,学术研究中的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失衡 所导致的 学术危机 就是这一 普遍危机 在学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一表现为“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 ”的 学术危机 ,其实质是各学术领域, 首当其冲的就是以图书馆这一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社会公器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所面临的 理论危机 和 生存危机 。 图书馆不但是 “ 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 ”,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还 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和这一历史记忆的社会载体 。 而 图书馆学 就是一种以这一“ 精神升华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 ”和“ 人类文明的记忆 ”为 基本研究对象 的专门学科。 这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脱离了自己健康正常的历史轨道,出现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 的今天,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由以 工业文明 为最高阶段的 物质型文明 走向 精神型 的 信息文明 的历史转型时期, 图书馆学 的学科建设及其理论研究的 学术职责 、 历史使命 和 发展方向 就不言而喻了。 1 .图书馆学在文明形态转型过渡时期的学术职责与历史使命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是先进的和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其社会实践就越需要人类理性的支持和相应智力资源的有效保障。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现代的社会发展形态和历史文明形态, 信息-知识社会的社会建设和信息文明的文明建设显然比其它任何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都更需要足够的学术理性的支持和智力资源的保障 ”。 (引自参考文献3、4、11) 学术理性和智力资源既是人类精神价值创造的产物,又是人类深化精神价值创造的智力基础,而 精神自由则是精神价值追求和创造的前提和保障 。 由知识创新到思想创新,从理论创新到智慧的生成, 越是高层次的精神创造就越需要更为充分的精神自由空间。在这里,精神有多大的自由空间,就有多大的精神价值创造的可能 。(参见参考文献 10 《信息资源价值论》 374 , 479 , 482 页) 这样, 当今世界的 信息化进程 和 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为核心内涵的信息文明建设, 不但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广泛而深入的 精神自由 ,而且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具有信息文明历史高度的学术理性和智力资源的强有力支持 。 图书馆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作为一种构筑在以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和智慧资源为内涵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具有特定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的社会公器,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休戚相关。 纵观世界图书馆发展的宏观历史,图书馆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在默默地履行着 保存文明成果 , 积蓄科学 - 文化 - 思想资源 , 启迪人类智慧 ,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 推动文明进步 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 面对工业文明的固有缺陷和历史局限所造成的当今世界的精神困境,面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转型所引发的精神危机 ,当代学术界、思想界,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界肩负着不容推却的现实任务和历史责任。这一现实任务和历史责任就是, 为当代中国和世界走出目前的精神困境,摆脱精神危机,从而能够以积极进取蓬勃健康的精神面貌投身文明转型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提供足够的理性支持 。 作为以 图书馆、图书馆现象 和 社会信息资源 为基本研究对象,与 人的精神 和 信息文明建设 具有天然和内在联系的 图书馆学,在承担这一现实任务和历史责任的过程中,显然比其他学科具有毋庸置疑的学科优势和理论制高点,与此同时,也必然肩负着比其他学科分量更重的现实任务、学术职责和历史使命 。 2 . 图书馆学在文明形态转型过渡时期的理论建设起点与发展方向 图书馆是“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和这一历史记忆的社会载体” ,在人类社会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严重失衡 的今天,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尤其是作为图书馆学的 学科理论基础 和这一 学科的科学理性最高表现形态的基础研究 ,首先就应该将 匡正 和 扭转 图书馆学自身的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这一病态倾向 作为自己在信息文明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起点。 这样,通过端正图书馆学科自身的价值导向,彻底改变“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 这一病态现状 ”,回归到“ 以精神属性的价值理性为主导,以物质属性的工具理性为手段 ”这一健康状态,就可以为实现理论上和学科建设上的拨乱反正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把 图书馆学 建设成一门具有 21世纪历史水平 和 信息文明文明高度 ,适应以 精神属性 的新型资源—— 信息资源 为现实基础,以 人文精神 和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为最高原则的 信息文明 建设与发展的 朝阳学科 。 在此基础之上, 图书馆学 作为一门 以 图书馆现象和社会信息资源 为基本研究对象 , 与 信息文明 和 信息文明建设 具有天然和内在联系的学科 , 深入开展 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 信息资源价值 和与此相联系的 信息文明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的研究方面取得理论突破,在 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的理论制高点上 ,在为 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图书馆学 打下坚实的 理论基础 ,做好 理论奠基 工作的同时,为当今世界走出精神困境,摆脱全球性的精神危机 提供图书馆学的理论贡献 , 则应是今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发展方向 。 显然,作为一篇科学论文,本文只是一篇只论方向而没有具体结论的论文。与此相应,本文的学术选题,也是一个仅有开端而远未完成的科学课题。 (续完) 参见: pww1380 ( 杨文祥 ) :《 现代人的精神恐慌、工业文明的历史反思与图书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24983696 作者 : pww1380 2010-07-04 12:42 星期日 晴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功能图书馆学理论思辨 . 图书馆,2008,3期 2 . 杨文祥. 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 图书馆,2008,5期 3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3):信息文明背景下的精神自由辩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79809.html 4 . 杨文祥. 信息文明背景下的精神自由辩护.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4774.html )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6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85203.html 7 . 杨文祥. 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7375.html 8 .杨文祥.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247.html 9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1):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78023.html 10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11 . 杨文祥. 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建立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 . 河北大学学报,2009,1期 12 . 杨文祥. 从精神家园到人类梦想和希望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5748667 13 . 杨文祥. 旧作新编:信息文明之光(52):信息文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人类未来的希望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55209.html 14 .杨文祥.旧作新编:信息文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人类未来的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00593.html 15 . 杨文祥.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 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7
pww1380 2014-9-7 18:32
信息文明之光( 97-7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7 ) —— 面对工业文明历史局限与文明转型的价值反思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6 ) 》】 六、面对工业文明历史局限与文明转型的价值反思 1 .人类文明和文明进步的科学发展模式 学术界如果能够排除各种非学术性的诱惑与干扰,冷静严肃地对 人的本质 、 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核心内涵、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 以及 工业文明的历史成就与其历史局限 加以深刻反思的话,就不难得出这样一条不言自明的真理: 人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人类文明和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是 , 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人的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 。 正如上文所述,同时也是本人在不同的文章里多次强调的那样, 精神不仅仅是人赖以区别于其他物种和其他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之所在 , 同时也是 人的价值的表现形态 。 否定了精神与价值,也就否定了人本身 。 这样,工业文明的这种 重物质,重工具理性,忽视甚至否定精神和价值理性的发展模式 , 无疑 走向了文明的反面 ,形成了 人和人类文明的异化形式 。 上文所论及的今日世界的 精神危机 ,就是这种 人和人类文明异化所导致的历史恶果 。 因此,人类文明和文明进步的科学、合理、健康的发展模式,只能是一种这样的模式: 以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为内涵,为目的 ,而 以科学技术为工具,为手段 。换言之, 以价值理性为主体,以人文精神为主导,以工具理性为手段 。 2 . 信息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否定 根据本人对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初步研究, 信息文明是一种构筑在 信息资源 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真、善、美、自由这些人类始终不渝的精神诉求得以充分实现的人类文明历史形态 。 换言之,“ 信息文明是人类个体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与人类社会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智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追求、社会理想与历史实践相统一的历史文明形态 ”。 (引自参考文献8、9)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那样,与 信息文明 相对应的 工业文明 , 由于其历史局限以及这一历史局限所决定的内在的固有缺陷,导致了 人的异化 ——即 人作为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统一这一统一体的裂解 ,从而造成了人类社会 物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的严重失衡 。这样,“ 信息文明必然既是对物质型文明的充分发展,又是对畸形物质文明的历史否定 ”。 (引自参考文献8、9) 信息文明的这种对物质型文明的充分发展与历史否定,其本质意义就必然是,也只能是一种 对工业文明 物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严重失衡 这一历史局限与缺陷所做出的一种 补正与纠偏 ,从而实现 人文价值理性的历史性回归 ,使 人类文明和文明的进步 与发展回归到 “ 以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为内涵,为目的 , 以科学技术为工具,为手段 , ” 即 “ 以价值理性为主体,以人文精神为主导,以工具理性为手段 ” 这种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和健康正常的历史轨道上来 。 (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6
pww1380 2014-9-5 22:47
信息文明之光( 97-6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6 ) —— 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与当今世界的精神危机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5 ) 》】 五、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与当今世界的精神危机 1 . 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 在人类历史上, 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在于将人类对 自然和物质世界 的把握能力的空前提升 。然而,工业文明这一历史成就的取得,基本上是 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和以数学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体系为代表的 工具理性 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 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很容易偏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道 ,走上 过度强调物欲与消费 , 过度倚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的歧路 ,从而导致 人文精神的失落 和对人的 自由意志 、 精神自由 这些人的 精神属性 和人类文明的 核心内涵与基本价值 的迷失 。 这种 精神迷失 的具体表现就是对 人的本质 ——或称 人的精神性 、 人的个性 、 人的价值 、 人的尊严 以及 人类命运 这些在不同层次上 人类认识自己 的这种 精神需求 的漠视 。 一方面是对工具理性的过度倚重,另一方面是对价值理性的长期漠视 ,工业文明的这一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不可避免地导致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失衡 。 实际上,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失衡,不但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和工具理性基础之上的工业文明历史发展的理论必然 , 而且是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 工业文明 的这种 工具理性至上 的思维倾向 不仅导致了 工具理性 非理性的超常规发展 和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严重失衡 ,而且使得 工业文明 的发展最终 偏离了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正常轨道,形成了一种极为危险的思维定势 。 这种思维定势就是有意无意地 以工具理性来否定价值理性 。 2 . 当今世界的精神危机 当代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认为, 人的行为,即人的社会实践,须臾不可缺少两个前提 : 价值前提 和 事实前提 。 ( 参见参考文献 10 《信息资源价值论》 134 页) 这里的 事实前提 ,是指 通过对相关信息的获得而实现 对客观现实的把握 。因此,本人在此将这两个前提归纳为 价值前提 和 信息前提 。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主宰,是支配和决定人的行为的内在因素。 价值前提缺失 的直接后果是人的 价值理性 的缺位 。 价值理性 的缺位使人的行为在外在的压力之下没有确定的方向,从而 使人处于恐慌、慌乱、盲目与困惑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纠结状态 。久而久之,人的 心理疾患甚至精神的错乱便无从避免。 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客观现实的前提。 信息前提的缺失 必然导致人的 认知理性 的缺位 , 致使行为的结果缺乏必要的可靠性 。这样, 信息前提的缺失 同样会使人处于恐慌、慌乱、盲目与困惑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被动状态 。 就是说, 信息前提缺失所造成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以及这种精神心理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丝毫不亚于价值前提的缺失 。 上文谈到,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造成了人类社会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严重失衡 。 就在这种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严重失衡 的状态之下,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 现代信息技术 和接踵而至的 信息革命 , 以雷霆万钧之力启动了人类社会的 信息化历史进程 , 并在在不足三十年的时间里,就将人类社会从以 工业文明 为历史制高点的 物质型文明 推上向 信息文明 这一 精神型文明 —— 人类文明的新型历史形态 迅速转型的历史轨道 。直到此时,人们才猛然发现, 人类对信息文明的 理性准备 ,首先是 价值理性的准备 是如此地严重不足,我们面对的,竟然是一片 几乎是寸草不生的 价值荒原 和 精神真空 。 于是, 在人类社会面对倏忽而来的 社会信息化进程 和与此内在相连的 信息文明建设 的时候,人类历史上 空前的恐慌 ——由 价值理性准备不足 所导致的 世界性整体恐慌 ,便迅速弥漫在当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另外, 人类 文明历史形态 由 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意味着伴随文明形态转型所必然带来的一系列 不确定性 。 这一系列 不确定性 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容忽视的 信息前提 的缺失。这样就使深陷于由于 价值前提 缺失所造成的 精神危机 的当今世界更加忧心忡忡,更使这一历史空前的精神危机雪上加霜 。 可以说, 目前深刻影响人类生存质量与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各种热点和难点社会问题, 无一不与当今世界这一 世界性整体恐慌 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 从物欲横流,功利低俗,穷奢极欲的 世风 ,到与之相应的虚华浮躁,醉生梦死,不计后果的 末世心态 ;从 对世界末日的关注与渲染 ,日益普遍的 从郁闷到抑郁的 心理畸变 ,到以 新纳粹主义 、 原教旨主义 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 邪教组织 为代表的 极端思潮 在世界各地的纷纷出现;从 心理畸变所导致的凶杀、自杀甚至是集体自杀事件 的此伏彼起,到“ 人肉炸弹 ”这种 仇视文明 , 危害社会 ,令人闻之色变的 极端行为 的肆虐横行;从 个人肇事的公共场所枪击、爆炸事件 ,到 有组织背景的恐怖活动 ,所有这一切,都历历在目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这种 世界性整体恐慌的全景图 。 尽管上述这些现象的每一件具体个案,都不乏各自不同的具体事因以及与这些事因密切相关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但 不能否认的是,所有这些现象和这些事件,都是在当今世界这种 全球性的 精神紧张 和 精神恐慌 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 的背景下出现的 。 这就是说, 价值理性的缺失不仅仅引发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精神紧张和精神恐慌,而且这种精神紧张和精神恐慌正在迅速演变为危及人类生存与正常发展的 精神危机 。 当今世界的这场广泛深刻,历史空前的精神危机,就是工业文明 过度强调物欲与消费 的历史局限以及与此密切相关, 过度倚重工具理性而长期忽视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 所必然导致的 历史恶果 。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5
pww1380 2014-9-4 12:18
信息文明之光( 97-5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5 ) —— 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历史走向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4 ) 》】 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历史走向 “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与人类文明正相关,表现为 自由意志 的人的 精神属性 ,同与人类文明负相关,表现为 野蛮、愚昧、贪婪 的人的 物质属性 相互冲突、较量和此消彼长的历史过程 。 在这一艰难、曲折甚至是不断反复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在物质上,付出了无比惨烈的血与火的代价;在精神上,则经历了一个一次又一次痛苦不堪的精神裂变的心路历程。 只有立足于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 这一层次上进行大跨度的历史反思,我们才有可能真切地理解 马克思‘打破精神枷锁’,‘让思想冲破牢笼’ 这两个哲学命题的 历史寓意和精神诉求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在经历了千万年血与火的洗礼,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精神裂变之后,今天的人类终于认识到这一真理: 没有 精神自由 和相应的 精神解放 ——即 思想解放 ,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 求真 , 向善 和 审美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在赢得了一定程度的 精神自由 ,在相应程度上满足了 精神需求 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 求真 、 向善 和 审美 之后,人们就会对自己的 精神解放 和 精神自由 的实现程度 产生新的具有更高历史水准的现实需要。于是, 每当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思想解放 和 精神自由 的历史呼声总是此伏彼起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 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 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 不断得到与相应历史阶段相对应的 实现水平 。人类文明越发达,人类社会所能够实现的 精神自由 的程度就越充分,从而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历史水平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 正是在 精神自由 不断得以实现, 精神自由实现的历史水平 不断提升这一现实基础上,人类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潜能,不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并因此而赢得了自身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和人的尊严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 是 物质财富创造、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财富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整体发展 。 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为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供物质条件。而 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 ,不但为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须臾不可缺少的 精神价值 和 理性支持 ,而且 内在地主宰和决定着 物质文明发展的 历史走向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物质走向精神,即由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体内涵的 物质型文明 不断走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体内涵的 精神型文明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参见参考文献 10 《信息资源价值论》 476 页)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4
pww1380 2014-9-3 08:37
信息文明之光( 97-4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4 ) —— 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的内在联系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3 ) 》】 三、 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层次上,将人类的历史,即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过程归结为一个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 。 作为哲学概念,“必然王国”是指那种“人受制于物”的盲目与被动的生存状态;而“自由王国”则是一种“人支配物”的理性与主动的生存状态。于是, 认识必然,把握规律,争取自由,从而实现自己的 自由意志 便构成了人类文明历史进步过程的全部内涵 。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本质的揭示, 拨开了弥漫在表象层次的重重迷雾,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完整历程是一个不断从满足 物质需求 走向满足 精神需求 ,不断实现 精神解放 ,不断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 精神自由 的历史过程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就是说, 在人类文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 精神自由 不但是人类文明历史进步与发展进程的 核心内容 ,构成了人类文明的 基本内涵 ,而且 “ 始终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最深层次上的内在规定和最高价值的价值指向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于是,“ 人类文明史所记录的是一道人类不懈探求和体现自身本质,释放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人的尊严,越来越充分地实现人的自由意志和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在这个心路历程中,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步的每一个阶段, 精神自由 都是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和社会保障。而 更高层次和更高历史水平的精神自由 则永远是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理想和历史目标 。 在这个心路历程的特定历史阶段, 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的图书馆得以形成,并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脚步不断发展。 从图书馆诞生那天起, 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步的每一个阶段,它不但是实现在这一历史阶段和相应的历史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 精神自由 的 社会保障 ,由此构成了特定社会所实现的 精神自由 在这一阶段所达到的 历史高度 的 社会指标 和 历史标志 ,同时也是推动这一社会的 精神自由 向更高层次和更高历史水平进步与发展最有力的 社会手段 。 “ 真、善、美 ,这些人类有史以来不懈追求的精神价值,是人类价值系统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表层结构,而 精神自由 则是形而上的人类价值系统内在的深层结构 ”。 真、善、美 “无一不建立在 精神自由 的基础之上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没有 精神的解放 和 精神自由 的实现,既不可能进行和实现基于“ 求真 ”的科学认知领域的 知识创新、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 ,也不可能真正进行和实现基于“ 向善 ”的社会领域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历史实践 ,更不可能进行和实现基于‘ 审美 ’的人们 灵魂深处的精神感动 。而 马克思所始终关注的 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人的尊严的充分获得,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整体的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 则完全根植于这一精神自由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图书馆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 凝聚着 真、善、美 这些 人世间最珍贵的 精神资源 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财富在这里汇集,并且以 社会信息资源 的形式,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有效的集中、保存、整序、传递和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 精神自由 这一实现人的 自由意志 ,表达人类 精神诉求 的文明内涵也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 社会实现 和最为集中的 历史体现 。 而 图书馆 、 人的精神 、 人类文明 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具体体现为 图书馆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发挥其独特的 社会职能 ,履行其自身的 历史使命 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 人文精神 。 ( 引自参考文献 1 、 2 ) 图书馆的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 ,就是在其对以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人类在各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保存、组织、整序、管理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所必然体现出来的那种 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 即对 人的尊严 、 价值 、 命运 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 精神文化现象 和人类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 精神文化遗产 的高度珍视,对体现人的 自由意志 和 精神自由 , 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 的 理想人格 的肯定与塑造 。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3
pww1380 2014-9-2 08:31
信息文明之光( 97-3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3 ) —— 图书馆与人的精神的内在联系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2 ) 》】 二、 图书馆与人的精神的内在联系 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态,更是一种 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统一的高级形态 。如果说,人的血肉之躯这种物质性的存在,是人与物——首先是人与其他生命形态——的一种共性的存在形态的话,那么, 表现为人的自由意志的人的精神 ,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形态 。换言之,“ 精神是人的内在规定,精神的有无是人与他物的分界 ”,“ 精神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最根本的体现,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最高实现形态,更是人的尊严的现实基础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一言以蔽之, “ 精神与人是可互为表述和表证的主、客体——精神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是精神。精神即人,人即精神。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12 、 13 、 14 ) 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的图书馆,就是体现人的这种本质和人类精神的社会公器。 人与精神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 “ 精神的本质是自由,是挣脱了物质桎梏的人的自由意志”。 “ 只有如此,精神才有可能具备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地位,具有反映、认识和统摄物质世界的可能和相应的现实能力 。 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学理的层次上把人的类本质概括为“ 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并参见参考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96页) “正因为人与精神具有这种天然的和内在的联系,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走出了动物界,具有了意识和思维之后,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历史实践上, 实现精神自由 就构成了人类矢志不渝的梦想,无论哪一个历史时代所产生和形成的社会理想, 其最深层的内核 无不是“ 精神自由 ”这一历久而弥新的人类梦想。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 人类的形成与发展 是目前宇宙形成与进化史上 最伟大也是最高端的历史成就 。走出动物界,由动物转化为人, 从动物属性的 野蛮 、 愚昧 、 暴力 走向人的属性的 文明 、 理性 、 和谐 是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 也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价值指向 。而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从野蛮、愚昧、暴力走向 文明 、 理性 、 和谐 的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就是 人的自由意志 和 社会的精神自由 。 ” (引自参考文献 6 、 7 ) “ 精神自由 和人的 自由意志 决定了 意识 生成和存在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与此同时,也 决定了人对 思想自由 和基于思想自由所形成的 思想成果自由表达 的现实需要 。 这一现实需要,是宇宙进化所赋予人的基本权力,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特征,因此,也是人的尊严的现实起点 。 ” (引自参考文献 6 、 7 ) “更进一步地讲, 没有与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 思想自由 和 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 ,就不可能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 知识创新 。 这就是说, 精神自由 和作为 精神自由直接表现形式 的 思想自由 和 思想的自由表达 是人类创造 精神价值 和 精神财富 的社会实践前提 。于是, 思想自由 和 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 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 。 正因其如此, 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社会民主、学术自由、自由表达和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这些 属于人的精神层面 的问题 。 ” (引自参考文献 6 、 7 ) 与此同时, 这些精神层面的现实问题,自然也就构成了 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体现人的本质和人类精神的社会公器的图书馆, 在发挥其社会职能过程中念兹在兹的中心问题 。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作重温:图书馆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与完善
pww1380 2014-9-1 22:28
旧作重温:图书馆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 ——人的发展与完善 杨文祥 题记: 浏览前些年发布在天涯网上的旧作,感到写于7年前的这篇《图书馆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与完善》值得重温,尤其是在浮浅浮躁,功利庸俗,物欲横流——这种末世心态甚嚣尘上的今天。 为此,现将这篇博文旧作重新发布在这里,以期警世,更希望以此与朋友们交流,共勉。 作者 : pww1380 2007-08-29 12:18 星期三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10824843 文字、知识、文献、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直接产物,于是也就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历史水平的基本标志。 这样,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并行不悖。 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是 人的发展与完善 。 于是, 人的本质 、 人的价值 、 人生哲学 、 信息社会 和 信息文明 等诸多 从个人生存、发展、个人命运到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和人类命运等当代有思想的人们所关注的各种理论问题都必然是图书馆学研究所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 如果我们能够就这些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不但可以把关于图书馆与信息文明的内在联系作深入的理论把握,也可以把当代人类关于信息文明的理性思考不断推向深入 。 如此,我们这个博客就不仅仅是图书馆人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当代思想者共同的精神家园 。 显然,这些理论思考是保持天涯博客“云中鹤”这一精神家园活力的生命之源。有这一源头活水,我们的研究和思考必将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始终走在人类文明建设和历史进步的前沿。 在这里我们需要铭记于心的是: 如果不能最终归结为文明的进步,不能最终落实为以文明进步为内涵的人的内在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完善,一切表象层面的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最终都将被证明不过是泡沫和空话 。
个人分类: 学坛杂俎|2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2
pww1380 2014-8-28 20:21
信息文明之光( 97-2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2) ——引言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1 ) 》】 一、引言 图书馆是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 ,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特定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推动人的精神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促进人类文明依其内在规律健康发展的社会公器。 (参见参考文献1、2、11) 21 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 全球化、信息化进程 不断深化,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由 工业文明 不断走向 信息文明 的 历史转型阶段 。在这样一个 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 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有些是人类社会在既往的各历史阶段上持续积累和长期掩藏的社会问题,有些则是由以 工业文明 为历史制高点的 物质型文明形态 向 精神型文明形态 —— 信息文明 实现并完成艰难的历史转型所必然引发和出现的社会问题。 面对人类社会的这种划时代的历史转型,面对当今世界的各种尖锐复杂社会问题以及这些社会问题背后所潜藏的重大社会危机, 以 图书馆现象 与 图书馆生存的现实基础——社会信息资源 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 ,有必要在学理的角度上,对 图书馆 、 人的精神 、 人类文明 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 当代图书馆学 在21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 社会职责 、 历史使命 与 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作一纵深层次的研究与辨析。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1
pww1380 2014-8-26 19:36
信息文明之光( 97-1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1) ——说明、题记与文摘 杨文祥 写作:2013-11-6~2014-1-6 修订:2014-1-24 网络发布:2014-8-26 说明 这是去年年末应一位学界老友之约所写的文章。文章发表于《图书馆》 2014 年第 4 期。 《图书馆》办刊特色鲜明,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我的多篇既为自己所珍视,也有一定影响的文章就是借助这一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重镇得以问世的。 眼前这篇题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的内在联系;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发展方向 》的文章,是在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之下,对我多年来所致力的信息资源、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所形成的学术思想进行的一次理论总结。 现在,我把这篇文章以节录的方式,陆续发布在自己的博客和个人空间里,以便于与关心图书馆事业,关注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同时也关心和关注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朋友进行学术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 首篇发布的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上述说明,以及这篇文章的题记与引言。 题记 三年前,本人在网络空间上写了一篇题为《 现代人的精神恐慌、工业文明的历史反思与图书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的文章。近日翻阅旧作,深感当年提出的关于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与此相关的图书馆学学术危机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注意,更没有找到有效可行的纾困途径。日前一位学界老友约我写一篇图书馆学理论文章, 为此,将这篇旧作与几篇相关文章作一番综合、调整、补充与深化,以期能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以此向这位我所尊重并敬重的学界友人表达敬意。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人们,首先是关心和关注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研究的朋友们,对这一攸关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未来发展,更攸关民族前途和人类命运的社会精神危机的深切关注。 文摘 摘要: 图书馆是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是一种具有特定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推动人的精神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促进人类文明依其内在规律健康发展的社会公器。21世纪的人类社会处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由工业文明不断走向信息文明,由传统的物质型文明走向一个全新的精神型文明的历史转型阶段。面对当今世界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社会问题背后所潜藏的重大社会危机,以图书馆现象与图书馆生存的现实基础——社会信息资源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有必要对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当代图书馆学在21世纪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的学术职责、历史使命与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作纵深层次的研究与辨析。 关键词: 图书馆 人的精神 人类文明 图书馆学 学术职责 历史使命 发展方向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among Library, Human Spirit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he Responsibility,Miss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Contemporary Library Science Yang Wenxiang (Management School of Hebei University) Library is historical product accompany with human spirit distillation and human civilization progress. It is a public instrument with specific society function and historical mission of driving human spirit constantly realizing self-transcendence,promoting human civiliz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its inherent laws. Human society of the 21 century is during a historic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from conventional material type civilization to a brand new type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ccompany with the course of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deepening constantly. Facing all kinds of sharp and complicated problems and the great social crisis behind them in the world today, library science, that takes Library phenomenon and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library, soci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its basic research subjects, must launch depth study and analysis on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among Library, Human Spirit and Human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Direction for Contemporary Library Science in this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ocial conditions. Keywords library; human spirit; human civilization; library science;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historical miss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与体制
benlion 2014-8-5 09:10
往后 30 年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前景,鸦片战争至今的中国近现代化,充满曲折的进步与发展。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思想和认识不够清晰: 1 )轴心时代文明的起源; 2 )公元 6 世纪 -16 世纪的中国与欧洲比较历史; 3 ) 16 世纪以来,欧洲对中国文化资源的研究过程等,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欠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在科学和技术的项目,欠缺对新颖、可行论证和持续的资助与推进。 中国文化和技艺,书院、作坊(古镇)和寺庙等构成了 3 大传承与发展体制,诸子百家和技艺等实际上成为行业门派和社会分工的体系,宫廷从民间选拔所需的能工巧匠和文武官员。 中国戏曲、工匠和商贾等发展了城镇集市和商业文化。工程技术,不仅在农耕的水利和农具、天象与气候观测和建筑、交通等发展,而且在使用风力、水力和煤炭、石油等能源,食品酿造、中药炼制和纺织印染、陶瓷工艺等产生了很多发明创造。 17 世纪欧洲建立的近代科学和 19 世纪的制造工业等,都是体系化和组织化的模式,如,僧侣的学术传统与工匠的技术传统结合,诞生了近代科学的传统。大学、研究所、公司和政府等近现代化体制的组织与管理,尤其仪器工业和资讯产业的建立,导致了科学与技术、文化与艺术的加速进展。 波斯和阿拉伯对东、西方发展的桥梁,阿提拉和奥斯曼对西、东罗马的影响,古罗斯和蒙古的演义等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历程。 15 世纪郑和下西洋,恰是查理曼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尼德兰革命之后, 17 世纪荷兰发明公司组织和日本进入江户时代,而后,中国与欧洲走向不同(封闭与开放)发展方向。 从 15 世纪古腾堡印刷技术到 20 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经历了 17 世纪 -20 世纪实验和系统科学体系建立,以及机器观念和有机思维的发展。系统生物学,形成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实验与系统科学方法综合 * ,工程系统生物学,将带来新的机器时代。 注 * : 90 年代之前的数学(网络)、计算生物学与 90 年代的组学、化学(纳米)生物学等构成方法和技术体系,包括,系统理论方法、系统( systematic )实验技术和生物系统对象等,如,组学( omics )和计算机( in silico )模拟等,就是生物技术仪器和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创新型经济区)-
个人分类: 未来|22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悟与哲思:人生意义 (随笔 旧作整理稿)
热度 1 pww1380 2014-5-13 20:18
感悟与哲思: 人生意义 (随笔 旧作整理稿) 篱风 ( 杨文祥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姚远博士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十分有意义。这是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免扪心自问却又常常不得其解的问题,也是一个历代思想者都无法回避,任何时代也都无法穷尽的问题。本文试作刍议如下: 意义即价值,这是一个建立在一种相对关系 —— 价值关系基础之上的相对概念。 人生的意义即指人的生命意义。 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形成到消亡,由生到死的完整的生命历程。 人生的意义即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 具体说来,这一意义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实践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之中,即 “ 天人之际 ” ,也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生命与其生存环境和作用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前者是人类整体的人生意义,后者是人类个体的人生意义。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中,必然相互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形成或好或坏的后果(结果)。 这一影响和结果(后果) 以及对这一影响和后果的预期 就是意义。 因此,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存在于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完整历程之中,存在于每一个人类个体生命的生命过程之中。 本文认为,不但人类整体的文明历史进程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人类生命个体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只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这一意义并非这一生命主体本身的自觉意识,除非把这一问题作为价值哲学的专门问题作一严肃认真的理论思考。 总之,生命过程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具体过程结构而成的个体生命与其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进行互动的能动过程。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贯穿在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 没有没有意义的生命,也没有没有生命的意义。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游记随笔集|2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旧作重温:诗歌《战争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热度 2 pww1380 2014-5-3 12:05
旧作重温:诗歌《 战争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 篱风 (杨文祥) 题记: 两年前,我曾以《 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为题,写了一首现代诗歌。两年后的今天, 我们不但目睹了中东的动荡,乌克兰的剑拔弩张,更见证了中国东海的严重对峙,南海的暗潮汹涌…… 腥风血雨,争战不歇,既源于人们物欲的贪婪,更源于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无法共享。 面对眼前这硝烟不绝,枪声不断,动荡不安的国际安全局势,我深感文明进步历史脚步的步履蹒跚,深感信息文明建设历史任务的任重道远,更深感有必要对写于两年前的这首诗作一回顾与重温。 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如果智慧 构建了人类 这一万物之灵的灵魂, 那么战争 就造就人类 这一“万物之灵”的愚蠢。 对真、善、美、自由 不懈的追求 构成人类 智慧和文明的价值征程。 回顾 这一智慧与文明的征程 一路相伴的 竟然是战争、杀戮与血腥。 战争 人性的扭曲与人的异化。 战争 生物本能与野蛮的暴力本性。 战争 剥夺的是人的生命。 战争 葬送的是文明的历史进程。 如果人类 果真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人类 果真是世间的万物之灵, 那么战争 这一涂满“文明史”的血腥 就彻底戳穿了 这一美好的憧憬。 战争 是杀戮, 是鲜血, 更是隐秘在人们心底 不敢正视现实 更无力改变现状的卑怯。 战争 毁灭的 是文明的进程, 连同人类自己 生命与发展的可能。 战争 留下的 是智慧的羞辱, 更是人类历史 万劫不复的嘲讽...... 信息文明的曦光, 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 信息 智慧的源泉, 信息 文明的起点。 信息 点燃了智慧之火 让人类学会共享 从野蛮走向文明。 信息 还将用这智慧之火 烧尽人的贪婪与邪恶 让人类彻底摆脱 战争 这一 愚昧、野蛮、卑怯、残暴的恶魔。 战争 泯灭人性的战争, 不属于人类。 战争 毁灭文明的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参见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战争 不属于信息时代的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51331.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11237.html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1934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形态是由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决定的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2-19 11:19
就像是语言是人类意识的外壳一样。我认为所有的文化现象也都是人类文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文明是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中的反映。文明首先是一个社会对现有的秩序、现有存在的一种肯定,一种自我认同,是一种判断标准与价值尺度,对国家与民族而言,是一种凝聚力,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 但是由于人类意识具有反思的功能,某种情况下,文明与文化可以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 由于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决定的。但文明的飞跃,会使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如农业文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工业文明则使无数男女涌向了工厂的流水线,生产和消费日益商品化、市场化,出现了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流动。人们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也一直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 生活方式并不是人所能自由选择的,而是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组织方式联系在一起。因此文明与文化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某种有规律的动态过程中,我认为这是普世性的,所有的文明形式中都留下了这种规律性的痕迹。 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早期,社会主流所推崇的也是一种清教徒式的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生活方式,甚至吝啬、刻薄如巴尔扎克笔下老葛兰台的一毛不拔。就是靠这种节俭甚至吝啬新生的资产阶级才取得了对封建贵族的胜利,使工业文明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不列颠历史上最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皇的时代,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就是严格的禁欲主义的文化。苏联在经历了列宁生前身后短暂的文化上的百花齐放之后,一种传统的带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文化重新占据了社会的主流形态——即后人所说的斯大林主义。从 1949 到 1979 中国的主流文化色彩也是这样,带有强烈的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色彩。 但是现代工业文明是商品化大生产,如果没有消费,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也就不会有利润,造成社会生产过程的中断,从而爆发了 “ 生产过剩 ” 的经济危机。当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原有的市场范围再也难以容纳不断扩展的社会生产力,从而经济危机造成频频爆发,破坏力愈来愈大,最为严重的是 1929 年爆发的几乎在整个 30 年代一直困扰世界经济的“大萧条”,西方世界仿佛一下子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为了拯救世界经济,不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还是“福利主义”的微观经济学,都主张 “ 节俭是可耻的 ” 。西方国家开始走上了高消费的道路。 同时 “ 二战 ” 以后西方国家在经济领域普遍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在社会领域加强社会保障,以及抵押贷款的刺激,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大众的购买力显著增强,形成了“高工资、高消费”的局面, 60 余年来,西方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的萧条。但是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高工资、高消费”政策实际上一直是一种透支政策,西方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科技优势,在全球资源开发中处于主导地位,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毫不吝啬的消耗地球资源,而且由于高工资的影响,西方国家得修理性和物资回收再生行业与从第三世界国家进口商品和资源相比是没有竞争力的,从而形成了“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文化。与高消费甚至是过度消费相对应的是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的加速退化,以及西方国家“高负债、低储蓄率”所造成的经济、金融领域新的矛盾。近年来首先在美国爆发正在不断扩大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就是这一矛盾新的发展。 或许西方国家的消费者也并不是主动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的。首先资本和传媒娱乐的结合使消费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自由自在的消费活动中,新一代的西方大众体会到了一种他们的前辈从未有过的欲望的满足感,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人性的解放还是悲哀,这实际上是消费异化,消费本来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生产的需求,在这里人不再是消费的主人,而成为了消费的奴隶。 其次,很多消费活动是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再以住房和汽车为例,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主要的作用是扩大生活半径。但是生活半径的扩大并不一定是人们的主动选择,而是竞争加剧的结果,是被迫的。由于生产要素在向城市集中,都市中心区的房价往往远远超出一般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城市居民开始向房价相对便宜的城郊小市镇转移,这就造成了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分离以及人口的钟摆式运动。这种汽车消费完全是被迫的,并不能改善生活治理。在土地辽阔的北美,每天为工作驱车上百英里并不是新闻,这里面浪费不仅是汽油更主要的是时间、精力、和家人团聚的亲情和生命中少有的闲暇。在我国这样的现象也初见端倪,不仅有大城市周边的卧城和钟摆市人口移动,最突出的是由于城市化滞后,每年民工的大规模“候鸟”式运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苏联在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的二战后选择的真实原因或许并不是意识形态(斯大林之所以取代了布哈林),而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即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阶段。 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其阶段性与顺序性,中国也不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另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消费主义的文化时代。消费主义是现代国家发展上的一个门槛。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联及整个东欧集团再向消费主义迈进的过程中,由于卢布信用的破灭,成为了现代经济史上第三次经济长波下滑阶段经济萧条的牺牲品。消费主义文化不可避免的正在中国兴起,由于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狂飙突进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以致于社会像精神分裂了的人一样失去了一种自我认同,我们 80+ 应该就像战后西方婴儿潮的那一代人——“垮掉的一代”,我们生活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文化范式不同于我们的父辈,而且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还来不及形成自己、独立的社会人格,或许这是我们困惑、迷蒙、郁闷的一个原因,或许我们更像一战前后西方“迷茫的一代”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166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模式
benlion 2014-2-3 17:13
- 从民族文化到全球文化 人类文明的摇篮 – 古代埃及 - 巴比伦,已经诞生了民族和文字谱系,经历轴心时代,印度教 - 希腊神话、犹太教 - 儒家文化等 2 个体系,形成希腊哲学 - 基督教、佛教 - 诸子百家的文化体制。 “儒释道”是个体修养文化,犹太教是家庭教育文化,基督教是社会体制文化,巴哈伊教成为了联合国精神。 中古时期,阿拉伯、蒙古帝国等横跨欧亚大陆,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罗马的欧洲,掀起文艺复兴。奥斯曼帝国和波斯 - 印度的王朝更替,欧洲航海探险,从意大利到荷兰商业中心转移。 近现代文明模式,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发展是前提。科学和工业,建立在数学方法、仪器技术发明等基础上,人文和体制,在教育、法律和经济的科学方法上建立。 俄罗斯文明,在拜占庭文化和蒙古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来,拉丁美洲文化是西班牙等南欧移民发展起来。 近现代科学与工业文明模式,不仅不是在中国,也没有在印度和希腊文化的拜占庭,而是在查理曼的欧洲建立起来,并向南欧和东欧等传播和发展。 地理发现以来,近现代文明,不但,建立在希腊 - 罗马哲学和犹太 - 基督教基础上,而且,也离不开中国诸子百家和工程技术、艺术等贡献。 也就是说,在阿提拉、查理曼帝国之后,欧洲近现代化,融合了东西文化和体制,从而发展了全球化文明模式。 - (总结) -
个人分类: 太平洋|2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国之梦、信息文明内涵及信息时代的民族复兴路径(全文修订版)
pww1380 2012-10-31 11:53
信息文明之光( 57-5 ): 强国之梦、信息文明内涵及信息时代的民族复兴路径 (全文修订版)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反思、 信息文明的探讨 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展望 杨文祥 提示: 本博的理念坚守: 理论原创,版权所有,促进信息 - 知识 - 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本博的行为准则: 诚恳交流,欢迎转载,剽窃必究,合理转载办法详见本博公告栏内容。 ————博客: 信息文明之光 一、强国的客观标志与判断标准 作为一个国家,须由两大基本要素构成:一定面积的领土资源和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资源,即在这块领土上繁衍生息,具有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人民。 这两大基本要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可能成其为一个国家 。 这样, 科学、客观、理性地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就不能脱离上述两方面内容而流于意识形态的说教或情绪化的宣泄 。 基于对近现代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历史教训的反思,本文认为,具体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应该分别从三个层次来加以考察与分析。 第一个层次是作为一个强大国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基本的判断标准 。这个条件和标准就是: 作为一个强国 , 其基本条件和基本判断标准应该具备这样两方面内容:一是看其综合国力是否有能力保持和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与统一;二是看其是否有能力为其人民提供一个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即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 第二个层次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世界强国所应该具备的一般条件和一般判断标准 。这个条件和标准就是: 世界强国的一般条件和一般标准应该具备这样两方面内容:一是看其是否有能力在满足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准的基础之上,彻底清洗历史上被他国通过战争手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强加给自己的历史耻辱;二是看其是否有能力在满足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准的基础之上,为其人民创造和提供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以及与之相应的和谐、富裕和有尊严的社会生活 。 第三个层次是作为一个 世界顶级强国 ,即平时所说的超级强国所必须具备的充分条件和最高判断标准 。这个条件和标准就是: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 日益走向深化 , 信息文明建设也已经在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上起步的历史背景下,世界强国的充分条件与最高判断标准则应包含这样两方面内容:一是看其是否有能力在国际社会居于主导地位,从而能够有效推动国际合作,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公平合理、客观公正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和维护,主持国际正义,遏制战争威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看其能否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切实实现民族文化与基于普世价值——即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与有效整合,并通过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使本国人民在整体素质上成为 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信息文明为发展的现代文明 和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典范, 在世界上树立起人心所向的民族形象和国家道义形象,从而确立其不负众望的国际地位和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引领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 。 二、当代中国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现状的审视与反思 作为一个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饱受列强欺凌,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国度,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部国难史和屈辱史 。 当代中国只有在建设强国条件的第一层次标准上起步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 。 显然, 在现实上和社会实践上,这是客观的必然,可是在理论认识上,则必须与这一客观的和历史的必然相吻合,否则只能重蹈曾使国家和民族陷入无穷灾难的极左思潮和主观空想的历史覆辙 。 即使用第一个层次的强国标准,即作为一个强大国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颇为沉重的历史课题。 众所周知, 即使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改革开放之前的 30 年,也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土资源不断被蚕食和流失的历史势头 。直至 1997 年和 1999 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国版图缩水和国土流失的势头才得以制止。 最近由日本方面一手挑起的钓鱼岛危机,实际上是一个解决钓鱼岛争端进而启动解决琉球问题进程的有利历史时机 。经过中国政府和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的坚决抗争,钓鱼岛问题如果能够不断向有利方向发展,那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钓鱼岛问题的解决和解决琉球问题进程的启动这几件大事将成为系列性和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 这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一方面标志着中国从一个 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弱国 正在逐渐转变为初步具备最基本的强国条件的国家 ,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这个基本符合强国条件和相应标准,处于复兴进程中的世界大国正在向第二层次的强国,即较为成熟的常规性世界强国继续迈进 。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全球化、信息化正在走向深化,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在事实上也已经启动的当代国际环境下,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务须摒弃冷战思维以及与此相关的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 。 三、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的基本走向与关于信息文明内涵的理论探讨 纵观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的整个历史过程,前者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系统不断走向成熟、社会内涵不断丰富,社会结构与社会内容日益复杂、社会整合功能不断强化——不断由族群走向民族化、国家化、进而走向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而后者则是一个人类文明不断深化,人的本质力量——精神本质不断增强,人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净化,与此相应的是,人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政治文明的历史水平不断提升,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发展空间日益扩展,人的潜能的释放日益充分——不断从 出于生存本能和生物本能的对自我的个体关注和物质需求关注 走向 出于社会责任感的对社会的集体关注和对人的精神诉求的关注 ,进而向 出于人性、人道和历史使命感的对人类命运的整体关注和终极关怀这一最高精神境界 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 。 对上述历史过程可以作如下概述: 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史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文明起步之后,便沿着一个坚定而明确的方向开始了自己起伏跌宕,曲折反复却始终不改初衷的 文明之旅 :从蒙昧而难免野蛮的原始文明走向以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 主要生存基础 ,以人的本能与经验为手段,以对自然资源的简单开发和对自然条件的简单利用为生产方式, 以血缘关系这一自然纽带为内在联系的 世袭制 社会组织形式 的农业文明,进而从农业文明走向以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重的综合资源与综合环境为生存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对自然资源不断深入地开发与加工利用为生产方式,以不断深入的 社会化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纽带为内在联系的 共和制 社会组织形式 的工业文明,进而从工业文明走向 以信息资源 - 信息环境与自然、社会物质资源 - 自然、社会环境的整合互动为生存基础 ,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技术手段 ,以不断深入的 信息化、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关系 ——这一 社会信息纽带 为内在联系的 人际互动 - 合作 - 整合制 社会组织形式 , 通过对人类社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 实现对有限的自然物质资源的循环开发和无限开发与利用的社会生产方式 ,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文明的历史过程 。 (上述论述详见本人专著《信息资源价值论》 3~17 页,第一部分:绪论; 21~130 页,第二部分: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相关领域与相关问题研究;以及其他章节有关信息资源本质、属性、信息资源与人的本质 - 人的价值的内在联系、信息与信息资源功能、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 关于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转型与过渡,本人分别在 1999 年和 2007 年在自己的论著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整个人类社会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大变革中,这一历史进程需要有三大支柱加以支撑。其一是以信息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当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体系,其二是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现代技术平台,其三是以现代科学知识和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社会信息资源体系。 当代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在一定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社会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建设、管理和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上述三大支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推进当代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实现人类文明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根本动力 。 (引自:杨文祥 . 信息管理基础教程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384 页;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7 页) 这样,本人长期从事的关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价值和信息文明的理论研究显然属于上述“ 以信息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当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体系 ”中的有机构成。 在本人的学术视阈中,在信息文明时代,从传统的社会资源中分离出来的 信息资源形成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资源——或称基础性资源;以物质资源,即自然资源与物质性社会资源的总和,形成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辅助资源,而二者的相互补充与整合,则构成了信息文明的整体资源结构和人类生存的现实基础 。 由于信息资源的精神属性,以及这一精神属性所决定的无限发展与增值性和可共享性,使得这种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的社会资源结构形态不但将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能够有效突破人类所面临的由于自然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共享性所决定的以自然物质资源为基本资源的人类活动的发展必然形成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现实困境 。 由于信息资源的精神属性,精神的非实体性和非实在性决定了以传递信息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基本功能的信息技术所支撑和构建起来的电子信息网络世界是一个与具有实在性和实体性的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 。 这样,进入信息文明时代的当代人类社会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没有过的技术优势和生存优势—— 生存在一个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补充、转化、互动,共同发展与演化的整体世界 。在这个由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补充、转化、互动,共同发展与演化所建构的整体世界中,这两个世界的相互补充、转化、互动,共同发展与演化是通过自然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的相互补充、转化、互动、发展与演化来完成的。 这样,人类社会通过这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构建的完整结构,通过自然物质资源与 作为精神资源的信息资源的这种一虚一实两类资源的相互补充、充分转化与互动机制的有效运行,便为实现有限的自然物质资源的无限开发,与此同时实现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人的价值与人的尊严的充分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与理论的可能。 同样由于信息资源的精神属性,以及这一精神属性所决定的信息资源的无限发展与增值性和可共享性,使得这种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的社会形态突破了由于物质资源的不可共享性所形成的利益冲突这一物质型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难以规避的现实瓶颈 。 就是说, 由于精神属性的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彻底消灭战争实现持久和平梦想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持久的和可持续的和平发展第一次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能和实现这一可能所需要的相应的历史条件。 这样,信息资源的精神属性和基于这一精神属性所决定的可共享性,便决定了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的信息文明必然是一种崇尚和谐、谋求合作与实现共享的文明,是一种实践和平与共同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社会整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 。 因此本文认为, 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本身,而在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与发展。而在世界范围和整个人类社会内, 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上谋求和谐、合作、和平与共同发展不但是自然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相互补充、充分转化、有效互动、共同发展与整体发展的信息文明的价值理念,更应该是信息时代的世界潮流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主题 。 (上述论述详见本人专著《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3~17 页第一部分:绪论;以及其他各章节有关信息资源本质、属性、信息资源与人的本质 - 人的价值的内在联系、信息与信息资源功能、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理论以及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 为了阐释信息文明建设的这一历史主题,本人在自己的论著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社会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与形式的国际经济、政治组织,如联合国( UN )、世界贸易组织( WTO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欧洲联盟( EU )、东盟(亚细安)国家协会和东盟自由贸易区( AFTA )、阿拉伯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伴随世界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化,这些国际组织在反映国际或地区经济、政治利益,进行国际协调等方面的职能日益强化。 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与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和基于这一进程的社会生产组织国际化和世界经济、政治活动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另一方面反映了基于信息的中介本质、信息机制和信息资源的社会联系与整合功能,逐渐以社会合作、社会协调取代对抗与冲突的这一具有信息文明特点的历史趋势 。 尽管由于现实利益和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复杂原因,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某些局部或某些具体问题上还会出现某些曲折和反复,但在 21 世纪信息时代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文明取代暴力、理性取代狂热、合作与协调取代冲突与对抗的历史大趋势终究是不可逆转的。 (引自: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5 页) 最能够验证这一历史趋势的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进展过程。 1957 年 3 月 25 日,法、意、荷、比、卢、西德六国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署了两个条约,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六国先后批准,于 1958 年 1 月生效。《罗马条约》没有规定期限和退出条约的程序,却有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一条约的条文,因此,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条约。 这一条约的开放性,说明了西欧六国把共同体看作是一个更加广泛的 欧洲一体化 的基础和起点。 1965 年 4 月 8 日,上述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布鲁塞尔条约》于 1967 年 7 月 1 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1 年 12 月 11 日,欧共体马斯特利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 《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2 年 2 月 1 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 1993 年 11 月 1 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目前,欧洲联盟设有 欧洲联盟理事会 、 欧盟委员会 、 欧洲议会 、 欧洲法院等机构 。 欧洲联盟理事会 ( 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 )由欧盟各成员国部长组成,所以又称 “ 部长理事会 ” ,一般简称 “ 理事会 ” ( the Council )。 欧洲联盟理事会是欧盟的重要决策机构 。 欧盟委员会 ( European Commission ) 简称欧委会,是欧盟的常设执行机构 ,也是欧盟唯一有权起草法令的机构。 欧洲议会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经直接选举产生的多国议会,也是欧盟内唯一经直接选举产生的机构。 欧洲议会是欧盟的监督和咨询机构 ,除和欧盟理事会共享立法权外,还有民主监督权及欧盟预算的决定权。 欧洲法院 是欧盟的最高仲裁机构 ,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条约和有关规定中所发生的各种争执。 概括而言,欧洲联盟理事会是由欧盟各成员国部长组成的重要决策机构。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是欧盟的超国家机构,主要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其中委员会是欧盟的行政执行机构,类似于主权国家的政府;欧洲议会拥有部分立法权、预算权以及咨询和监督上的权力;欧洲法院是欧盟的最高法院,主要从司法角度保证欧盟法律的有效贯彻与实施。 (根据百度百科欧共体相关资料整理编辑) 由此可以看出, 欧洲联盟 是当代国际社会唯一的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重职能的 超国家组织 。这一超国家组织既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所取得的一个重大的进展,也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性的历史成果 。就是说, 在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世界潮流中,在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史由工业 - 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转折关头,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和民主宪政的故乡——欧洲,再一次成为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领航者。 诺贝尔委员会 决定将今年的和平奖颁发给 欧洲联盟 ,尽管这一决定一经做出便争议不断,但本文认为,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历史方向的宏观视角上看,诺贝尔委员会力排众议所作出的这一决定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战略远见。作为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历史样板和时代标志,充分体现了信息文明 和谐、 合作、和平与共同发展 价值理念的欧洲联盟,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当之无愧。 与此同时,依据上述理论论述可以看出,尽管当代中国在社会实践层次上,在以工业文明的文明成果为基础,以信息文明建设为发展的现代文明的整体建设上还面临着大量而艰难的现实任务与历史课题有待完成,然而,中国政府近年来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社会建设思想不但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一脉相承,而且这一思想与国家发展战略完全切合信息文明的内在属性及其价值理念 。 因此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方向这一宏观层次上,中国政府的治国思想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理论与理念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信息文明的历史条件下所应有的科学高度与历史高度。与此同时,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崛起的治国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 不单单揭示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信息文明的历史条件下关于国家治理,社会建设、发展与文明进步以及在国际关系处理准则诸方面在理论认识层面上所须遵循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且提出了在社会实践层面上所应谋求的合理发展模式 。 四、信息文明条件下当代中国实现强国之梦与民族复兴路径的历史选择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那样,全球化时代是一个 共享、和谐、和平、合作与共赢 的时代,而在此之前的冷战时期与在此之前的人类历史则是一部弱肉强食的历史,是一部以暴力和战争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国际纠纷的最高手段的历史。 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世界各国在处理国内外矛盾和国际关系问题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形态的“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仍将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仍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然而,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上看,伴随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和世界范围的信息文明建设的进展,这种与信息时代的世界潮流和历史趋势相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势将日暮途穷,走向终结 。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发展最快、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对这一历史趋势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理性把握 。 当前,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国,为维持其一强独霸的国际地位,始终以冷战思维的思维方式遏制与围堵中国,试图延缓中华民族的复兴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这种与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潮流格格不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迟早要发生或主动或被动——即不得不进行的,符合历史潮流的转变,否则,等待它的就只能是持续地衰落 。 在此期间,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如果试图乘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不断落实之机,为谋取私利向中国发难,妄图侵吞和蚕食中国的领土, 这种见利忘义缺乏战略远见的狭隘与猥琐,其中短期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或是成为美国未来战略目标转移的牺牲品,或是成为美国不断衰落的殉葬品。而其长期的历史后果,就只能是成为 阻碍亚洲各国共同发展和整体发展,迟滞东亚 - 亚洲共同市场形成,阻滞 东亚 - 亚洲 一体化进程 这一历史必然过程的启动的麻烦制造者这一不光彩的历史角色 。 上述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决定了当代中国实现自己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在上述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之下 , 我们一方面决不可书生气十足,在现实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轻言放弃必要的军事斗争手段 , 另一方面又有必要和条件采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必要的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手段切实落实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以最小的历史代价和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复兴 。 毋庸讳言,同时也是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的是, 在全球化和信息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创造条件,扎扎实实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各项基础性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符合世界强国的充分条件与最高判断标准的世界顶级强国就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终极目标 。 只有到了实现这个历史目标的那一天,我们才有资格说实现了盛世之治,实现了民族复兴的伟业,也才有资格告慰创造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先祖。 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不但是十几亿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梦想,也是海峡两岸政治家群体和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实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和强国之梦的整个历史过程,也必将是对海峡两岸政治家群体和各相关政党历史功过的历史检验与历史评价过程。 相关文献: 1 .杨文祥.国力、国际地位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17353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36083do=blogquickforward=1id=466292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46940424 http://blog.youguow.com/?uid-43753-action-viewspace-itemid-46189 2 .杨文祥.世界强国的客观标志与其理性判断标准(民族复兴版) —— 全球化和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历史反思面对基于非理性社会情绪的认识盲点与误区的现实认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17606.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6487.html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46972390 http://blog.youguow.com/?uid-43753-action-viewspace-itemid-46192 3 . 信息文明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增订版信息文明篇)——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22635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9675.html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47342613 http://blog.youguow.com/?uid-43753-action-viewspace-itemid-46258 4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6 .杨文祥.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 1 );另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G9,2001(7) 7 .杨文祥.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2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78023.html 8 .杨文祥. 信息文明 —— 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到人类未来的希望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737.html 9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1 ) ——“ 资源 ” 与 “ 信息资源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10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2 ):信息社会、 信息时代、信息文明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3.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11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3 ):人与物的辩证关系与客观世界运行模式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4.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12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4 )——人类世界的运动杠杆——价值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13 . 杨文祥.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9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2803.html 14 . 杨文祥. 学坛杂俎:从关于汉字的哲学 - 语言学对话到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困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213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21246.html 15 . 杨文祥. 感悟与哲思:世界末日的恐惧和关于人类自我与人的本质的思索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695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60802.html 16 .杨文祥.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儒家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小议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5799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65743.html 17 . 杨文祥. 个体生存 → 文明进步 短期行为 → 战略发展 暴力革命 → 民主竞争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684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80001.html 18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7471.html 19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28 ):浇铸当代中国的民族之魂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8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688.html 20 . 杨文祥. 论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比较与文明对话的价值思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62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231.html 21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31633.html 22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序言(二)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91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7063.html 23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2 )——思维方式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184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8013.html 24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九: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3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231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4496.html 25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关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对话与思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2275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1401.html 26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4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473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0184.html 27 .杨文祥.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一 —— 旧作新编:《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对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自我期许.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490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2515.html 28 . 杨文祥. 旧作新编 : 信息文明之光( 52 ): 信息文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人类未来的希望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552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00593.html 29 . 杨文祥. 旧作新编:信息文明之光之一 ——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04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08388.html 30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8 ):科学网,中国学者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91900.html 31 . 杨文祥. 民族复兴的文化本质、历史高度和极其紧迫的历史任务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76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6905.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国梦、信息文明、信息时代民族复兴路径(信息文明篇):(4)
pww1380 2012-10-29 18:54
信息文明之光( 57-4 ): 强国梦、信息文明、信息时代民族复兴路径 (信息文明篇):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反思、 信息文明的探讨 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展望 ( 4 ) 杨文祥 提示 : 本博的理念坚守: 理论原创,版权所有,促进信息 - 知识 - 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本博的行为准则: 诚恳交流,欢迎转载,剽窃必究,合理转载办法详见本博公告栏内容。 ———— 博客: 信息文明之光 (接上篇) 四、信息文明条件下当代中国实现强国之梦与民族复兴路径的历史选择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那样,全球化时代是一个 共享、和谐、和平、合作与共赢 的时代,而在此之前的冷战时期与在此之前的人类历史则是一部弱肉强食的历史,是一部以暴力和战争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国际纠纷的最高手段的历史。 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世界各国在处理国内外矛盾和国际关系问题的过程中,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仍将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仍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然而,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上看,伴随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和世界范围的信息文明建设的进展,这种与信息时代的世界潮流和历史趋势相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势将日暮途穷,走向终结 。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发展最快、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对这一历史趋势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理性把握 。 当前,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国,为维持其一强独霸的国际地位,始终以冷战思维的思维方式遏制与围堵中国,试图延缓中华民族的复兴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这种与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潮流格格不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迟早要发生或主动或被动——即不得不进行的,符合历史潮流的转变,否则,等待它的就只能是持续地衰落 。 在此期间,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如果试图乘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不断落实之机,为谋取私利向中国发难,妄图侵吞和蚕食中国的领土, 这种见利忘义缺乏战略远见的狭隘与猥琐,其中短期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或是成为美国未来战略目标转移的牺牲品,或是成为美国不断衰落的殉葬品。 而其长期的历史后果,就只能是成为 阻碍亚洲各国共同发展和整体发展,迟滞东亚 - 亚洲共同市场形成,阻滞 东亚 - 亚洲 一体化进程 这一历史必然过程的启动的麻烦制造者这一不光彩的历史角色 。 上述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决定了当代中国实现自己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在上述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环境之下 , 我们一方面决不可书生气十足,在现实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轻言放弃必要的军事斗争手段 , 另一方面又有必要和条件采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必要的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手段切实落实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以最小的历史代价和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复兴 。 毋庸讳言,同时也理所当然和理直气壮的是, 在全球化和信息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创造条件,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基础性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符合世界强国的充分条件与最高判断标准的世界顶级强国就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终极目标 。 只有到了实现这个历史目标的那一天,我们才有资格说实现了盛世之治,实现了民族复兴的伟业,也才有资格告慰创造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先祖。 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不但是十几亿包括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梦想,也是海峡两岸政治家群体和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实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和强国之梦的整个历史过程,也必将是对海峡两岸政治家群体和各相关政党历史功过的历史检验与历史评价过程。 (续完) 相关文献: 1 .杨文祥.国力、国际地位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17353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36083do=blogquickforward=1id=466292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46940424 http://blog.youguow.com/?uid-43753-action-viewspace-itemid-46189 2 .杨文祥.世界强国的客观标志与其理性判断标准(民族复兴版) —— 全球化和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历史反思面对基于非理性社会情绪的认识盲点与误区的现实认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17606.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6487.html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46972390 http://blog.youguow.com/?uid-43753-action-viewspace-itemid-46192 3 . 信息文明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增订版信息文明篇)——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22635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9675.html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47342613 http://blog.youguow.com/?uid-43753-action-viewspace-itemid-46258 4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6 . 杨文祥.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 1 );另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G9,2001(7) 7 .杨文祥.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2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78023.html 8 .杨文祥. 信息文明 —— 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到人类未来的希望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737.html 9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1 ) ——“ 资源 ” 与 “ 信息资源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10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2 ):信息社会、 信息时代、信息文明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3.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11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3 ):人与物的辩证关系与客观世界运行模式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4.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12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4 )——人类世界的运动杠杆——价值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13 . 杨文祥.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9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2803.html 14 . 杨文祥. 学坛杂俎:从关于汉字的哲学 - 语言学对话到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困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213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21246.html 15 . 杨文祥. 感悟与哲思:世界末日的恐惧和关于人类自我与人的本质的思索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695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60802.html 16 .杨文祥.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儒家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小议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5799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65743.html 17 . 杨文祥. 个体生存 → 文明进步 短期行为 → 战略发展 暴力革命 → 民主竞争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684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80001.html 18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7471.html 19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28 ):浇铸当代中国的民族之魂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8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688.html 20 . 杨文祥. 论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比较与文明对话的价值思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62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231.html 21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31633.html 22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序言(二)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91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7063.html 23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2 )——思维方式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184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8013.html 24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九: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3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231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4496.html 25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关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对话与思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2275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1401.html 26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4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473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0184.html 27 .杨文祥.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一 —— 旧作新编:《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对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自我期许.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490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2515.html 28 . 杨文祥. 旧作新编 : 信息文明之光( 52 ): 信息文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人类未来的希望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552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00593.html 29 . 杨文祥. 旧作新编:信息文明之光之一 ——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04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08388.html 30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8 ):科学网,中国学者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91900.html 31 . 杨文祥. 民族复兴的文化本质、历史高度和极其紧迫的历史任务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76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6905.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的基本走向与信息文明内涵的理论探讨
pww1380 2012-10-28 12:20
信息文明之光( 57-3 ): 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的基本走向与 信息文明内涵的理论探讨 —— 强国梦、信息文明、信息时代民族复兴路径 (信息文明篇)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反思、 信息文明的探讨 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展望 ( 3 ) 杨文祥 提示: 本博的理念坚守: 理论原创,版权所有,促进信息 - 知识 - 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本博的行为准则: 诚恳交流,欢迎转载,剽窃必究,合理转载办法详见本博公告栏内容。 ————博客: 信息文明之光 (接上篇) 三、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的基本走向与关于信息文明内涵的理论探讨 纵观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史的整个历史过程,前者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系统不断走向成熟、社会内涵不断丰富,社会结构与社会内容日益复杂、社会整合功能不断强化——不断由族群走向民族化、国家化、进而走向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而后者则是一个人类文明不断深化,人的本质力量——精神本质不断增强,人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净化,与此相应的是,人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政治文明的历史水平不断提升,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发展空间日益扩展,人的潜能的释放日益充分——不断从 出于生存本能和生物本能的对自我的个体关注和物质需求关注 走向 出于社会责任感的对社会的集体关注和对人的精神诉求的关注 ,进而向 出于人性、人道和历史使命感的对人类命运的整体关注和终极关怀这一最高精神境界 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 。 对上述历史过程可以作如下概述: 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史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文明起步之后,便沿着一个坚定而明确的方向开始了自己起伏跌宕,曲折反复却始终不改初衷的 文明之旅 :从蒙昧而难免野蛮的原始文明走向以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 主要生存基础 ,以人的本能与经验为手段,以对自然资源的简单开发和对自然条件的简单利用为生产方式, 以血缘关系这一自然纽带为内在联系的 世袭制 社会组织形式 的农业文明,进而从农业文明走向以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重的综合资源与综合环境为生存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对自然资源不断深入地开发与加工利用为生产方式,以不断深入的 社会化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纽带为内在联系的 共和制 社会组织形式 的工业文明,进而从工业文明走向 以信息资源 - 信息环境与自然、社会物质资源 - 自然、社会环境的整合互动为生存基础 ,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技术手段 ,以不断深入的 信息化、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关系 ——这一 社会信息纽带 为内在联系的 人际互动 - 合作 - 整合制 社会组织形式 , 通过对人类社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 实现对有限的自然物质资源的循环开发和无限开发与利用的社会生产方式 ,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文明的历史过程 。 (上述论述详见本人专著《信息资源价值论》 3~17 页,第一部分:绪论; 21~130 页,第二部分:信息资源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相关领域与相关问题研究;以及其他章节有关信息资源本质、属性、信息资源与人的本质 - 人的价值的内在联系、信息与信息资源功能、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 关于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转型与过渡,本人分别在 1999 年和 2007 年在自己的论著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整个人类社会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大变革中,这一历史进程需要有三大支柱加以支撑。其一是以信息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当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体系,其二是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现代技术平台,其三是以现代科学知识和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社会信息资源体系。 当代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在一定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社会信息资源的科学组织、建设、管理和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上述三大支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推进当代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实现人类文明向信息文明整体飞跃的根本动力。 (引自:杨文祥 . 信息管理基础教程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384 页;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7 页) 这样,本人长期从事的关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价值和信息文明的理论研究显然属于上述“ 以信息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当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体系 ”中的有机构成。 在本人的学术视阈中,在信息文明时代,从传统的社会资源中分离出来的 信息资源形成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基本资源——或称基础性资源;以物质资源,即自然资源与物质性社会资源的总和,形成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辅助资源,而二者的相互补充与整合,则构成了信息文明的整体资源结构和人类生存的现实基础 。 由于信息资源的精神属性,以及这一精神属性所决定的无限发展与增值性和可共享性,使得这种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的社会资源结构形态不但将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能够有效突破人类所面临的由于自然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共享性所决定的以自然物质资源为基本资源的人类活动的发展必然形成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现实困境 。 由于信息资源的精神属性,精神的非实体性和非实在性决定了以传递信息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基本功能的信息技术所支撑和构建起来的电子信息网络世界是一个与具有实在性和实体性的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 。 这样,进入信息文明时代的当代人类社会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没有过的技术优势和生存优势——生存在一个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补充、转化、互动,共同发展与演化的整体世界。在这个由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补充、转化、互动,共同发展与演化所建构的整体世界中,这两个世界的相互补充、转化、互动,共同发展与演化是通过自然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的相互补充、转化、互动、发展与演化来完成的。 这样,人类社会通过这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构建的完整结构,通过自然物质资源与作为精神资源的信息资源的这种一虚一实两类资源的相互补充、充分转化与互动机制的有效运行,便为实现有限的自然物质资源的无限开发,与此同时实现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人的价值与人的尊严的充分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与理论的可能。 同样由于信息资源的精神属性,以及这一精神属性所决定的无限发展与增值性和可共享性,使得这种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的社会形态突破了由于物质资源的不可共享性所形成的利益冲突这一物质型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难以规避的现实瓶颈 。 就是说, 由于精神属性的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彻底消灭战争实现持久和平梦想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持久的和可持续的和平发展第一次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能和实现这一可能所需要的相应的历史条件。 这样,信息资源的精神属性和基于这一精神属性所决定的可共享性,便决定了以信息资源为基础资源的信息文明必然是一种崇尚和谐、共享与合作的文明,是一种实践和平与共同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社会整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 。 因此本文认为, 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本身,而在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与发展。而在世界范围和整个人类社会内, 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上谋求和谐、合作、和平与共同发展不但是自然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相互补充、充分转化、有效互动、共同发展与整体发展的信息文明的价值理念,更应该是信息时代的世界潮流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主题 。 (上述论述详见本人专著《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3~17 页第一部分:绪论;以及其他各章节有关信息资源本质、属性、信息资源与人的本质 - 人的价值的内在联系、信息与信息资源功能、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理论以及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 为了阐释信息文明建设的这一历史主题,本人在自己的论著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社会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与形式的国际经济、政治组织,如联合国( UN )、世界贸易组织( WTO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欧洲联盟( EU )、东盟(亚细安)国家协会和东盟自由贸易区( AFTA )、阿拉伯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伴随世界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化,这些国际组织在反映国际或地区经济、政治利益,进行国际协调等方面的职能日益强化。 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资本与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和基于这一进程的社会生产组织国际化和世界经济、政治活动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另一方面反映了基于信息的中介本质、信息机制和信息资源的社会联系与整合功能,逐渐以社会合作、社会协调取代对抗与冲突的这一具有信息文明特点的历史趋势 。 尽管由于现实利益和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复杂原因,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某些局部或某些具体问题上还会出现某些曲折和反复,但在 21 世纪信息时代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文明取代暴力、理性取代狂热、合作与协调取代冲突与对抗的历史大趋势终究是不可逆转的。 (引自:杨文祥 . 信息资源价值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 5 页) 最能够验证这一历史趋势的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进展过程。 1957 年 3 月 25 日,法、意、荷、比、卢、西德六国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署了两个条约,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六国先后批准,于 1958 年 1 月生效。《罗马条约》没有规定期限和退出条约的程序,却有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一条约的条文,因此,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条约。 这一条约的开放性,说明了西欧六国把共同体看作是一个更加广泛的 欧洲一体化 的基础和起点。 1965 年 4 月 8 日,上述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布鲁塞尔条约》于 1967 年 7 月 1 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1 年 12 月 11 日,欧共体马斯特利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 《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2 年 2 月 1 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 1993 年 11 月 1 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目前,欧洲联盟设有 欧洲联盟理事会 、 欧盟委员会 、 欧洲议会 、 欧洲法院等机构 。 欧洲联盟理事会 ( 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 )由欧盟各成员国部长组成,所以又称 “ 部长理事会 ” ,一般简称 “ 理事会 ” ( the Council )。 欧洲联盟理事会是欧盟的重要决策机构 。 欧盟委员会 ( European Commission ) 简称欧委会,是欧盟的常设执行机构 ,也是欧盟唯一有权起草法令的机构。 欧洲议会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经直接选举产生的多国议会,也是欧盟内唯一经直接选举产生的机构。 欧洲议会是欧盟的监督和咨询机构 ,除和欧盟理事会共享立法权外,还有民主监督权及欧盟预算的决定权。 欧洲法院 是欧盟的最高仲裁机构 ,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条约和有关规定中所发生的各种争执。 概括而言,欧洲联盟理事会是由欧盟各成员国部长组成的重要决策机构。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是欧盟的超国家机构,主要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其中委员会是欧盟的行政执行机构,类似于主权国家的政府;欧洲议会拥有部分立法权、预算权以及咨询和监督上的权力;欧洲法院是欧盟的最高法院,主要从司法角度保证欧盟法律的有效贯彻与实施。 (根据百度百科欧共体相关资料整理编辑) 由此可以看出, 欧洲联盟 是当代国际社会唯一的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重职能的 超国家组织 。这一超国家组织既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所取得的一个重大的进展,也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性的历史成果 。就是说, 在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世界潮流中,在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史由工业 - 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转折关头,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和民主宪政的故乡——欧洲,再一次成为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领航者。 诺贝尔委员会 决定将今年的和平奖颁发给 欧洲联盟 ,尽管这一决定一经做出便争议不断,但本文认为,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历史方向的宏观视角上看,诺贝尔委员会力排众议所作出的这一决定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战略远见。作为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历史样板和时代标志,充分体现了信息文明 和谐、 合作、和平与共同发展 价值理念的欧洲联盟,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当之无愧。 与此同时,依据上述理论论述可以看出,尽管当代中国在社会实践层次上,在以工业文明的文明成果为基础,以信息文明建设为发展的现代文明的整体建设上还面临着大量而艰难的现实任务与历史课题有待完成,然而,中国政府近年来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社会建设思想不但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一脉相承,而且这一思想与国家发展战略完全切合信息文明的内在属性及其价值理念 。 因此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方向这一宏观层次上,中国政府的治国思想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理论与理念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信息文明的历史条件下所应有的科学高度与历史高度。与此同时,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崛起的治国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 不单单揭示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和信息文明的历史条件下关于国家治理,社会建设、发展与文明进步以及在国际关系处理准则诸方面在理论认识层面上所须遵循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且提出了在社会实践层面上所应谋求的合理发展模式 。 (未完 待续) 相关文献: 1 .杨文祥.国力、国际地位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17353 http://blog.gmw.cn/home.php?mod=spaceuid=136083do=blogquickforward=1id=466292 2 .杨文祥.世界强国的客观标志与其理性判断标准(民族复兴版) —— 全球化和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历史反思面对基于非理性社会情绪的认识盲点与误区的现实认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617606.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6487.html 3 . 信息文明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增订版信息文明篇)——兼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强国梦在历史悲情镜面上的非理性扭曲影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22635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9675.html 4 .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6 .杨文祥.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 1 ) 7 .杨文祥.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2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78023.html 8 .杨文祥. 信息文明 —— 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到人类未来的希望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737.html 9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1 ) ——“ 资源 ” 与 “ 信息资源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09.html 10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2 ):信息社会、 信息时代、信息文明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3.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2.html 11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3 ):人与物的辩证关系与客观世界运行模式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4.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5.html 12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一:关于题名( 4 )——人类世界的运动杠杆——价值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1835.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616.html 13 . 杨文祥.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959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02803.html 14 . 杨文祥. 学坛杂俎:从关于汉字的哲学 - 语言学对话到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困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213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21246.html 15 . 杨文祥. 感悟与哲思:世界末日的恐惧和关于人类自我与人的本质的思索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69512.html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60802.html 16 .杨文祥.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儒家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小议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5799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65743.html 17 . 杨文祥. 个体生存 → 文明进步 短期行为 → 战略发展 暴力革命 → 民主竞争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684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480001.html 18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二:关于扉页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88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7471.html 19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28 ):浇铸当代中国的民族之魂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8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688.html 20 . 杨文祥. 论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比较与文明对话的价值思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39962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29231.html 21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学术思想诠释之三: 版权页内容简介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09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31633.html 22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五: 关于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序言(二)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0912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47063.html 23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八: 青年学者贾东琴 《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2 )——思维方式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184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68013.html 24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九: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3 )—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231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4496.html 25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关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对话与思考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2275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71401.html 26 .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青年学者贾东琴《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评述摘编( 4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473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0184.html 27 .杨文祥.信息文明之光:《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十一 —— 旧作新编:《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作者对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自我期许.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490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592515.html 28 . 杨文祥. 旧作新编 : 信息文明之光( 52 ): 信息文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人类未来的希望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552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00593.html 29 . 杨文祥. 旧作新编:信息文明之光之一 ——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604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08388.html 30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 8 ):科学网,中国学者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91900.html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信息文明
sjiong 2012-9-22 09:31
人类信息文明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我们往往忽略了信息文明的重要层面。人类语言(含文字)属于信息文明。信息技术是今天说得很烂的课题。中国古代使用烽火通信,这是最早的有记载的信息技术。今天通信技术和网络世界都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但是要注意,有关信息问题方方面面的核心是语言文字。   我们从一个钢镚儿的两个面说起:   说言语声波里有发音信息,发音信息是自然信息,又说语音信息是编码的结果,语音系统是抽象的……看来这里有许多特别费解的地方,理论会在这里出现分野。   我们打个比方:钢镚儿——说“钢镚儿”,它可以指一个,可以指一些,可以指全部,也可以指一些类或一个总类。要过日子就要数钢镚儿,是一个一个数的。但是在词典里,“钢镚儿”只是一类东西,词典里附图说明可能只有一种或几种钢镚儿。   经济学家看钢镚儿关心的是面值,而不是它的金属材料。按照老百姓的说法,经济学家只看钢镚儿的正面,不看它的反面。赌输赢,钢镚儿正面朝上才有钱,否则是烂铁烂铜一块。   按照语言学家的习惯,钢镚儿只分 1,2,5,10,20,50,100 分 7 种面值。货币系统里只有那 7 个单位。其中某个单位发行多少枚,不是货币系统管的事儿。那种系统的知识理论走到了极端,就说,货币是那个面值,不是那种金属。电子货币连金属都没有,它未必跟银行里储备的黄金、白银挂钩。   语音、词汇、句法等抽象物的科学价值果然建立在那种抽象的语音信息的基础之上。但问题在于,承认声音的实体价值(钢镚儿的金属成本,语音的声音构造),语言就是可以运行的系统。否认声音的实体价值,语言学理论中的语言最多只能是一种知识系统,不会是现实系统。知识系统映射的本体语言是现实的,不能是抽象的。两种系统具有所谓同构关系,但是知识系统替代不了本体系统。   现代科学研究可以证明,也已经证明,语音的声音构造(属于实体系统)跟语音系统(功能系统)之间的“同构”不是简单的一对一,而是复杂的。也就是说,声音构造也需要专门研究,那里也有科学,依然属于语言学。   语音信息的编码是建立在发音信息上的,它们的同构关系比较好,但是有一个离散与连续的对立关系。语音是离散单位,发音却有连续性问题。    以下图解说明各种信息的特点:   跟自然信息相比,语言文字似乎很不起眼。但是人类生存离不开信息文明和信息技术。   信息文明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依赖语言文字,信息文明必须排在物质文明后边的第二位上,然后才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地位。 参见: 言语网 通信系统 言语链
2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生存竞争、人的尊严到文明的价值内涵、精神的自由与人的解放
pww1380 2012-7-16 07:52
信息文明之光( 49 ): 从生存竞争、人的尊严到文明的价值内涵、精神的自由与人的解放 ——社会系统结构、生存竞争机制、文明内涵、人的尊严、审美心理悲剧情结、精神自由与人的解放 杨文祥 在前两天完成的一篇题为《从社会系统结构、逆向淘汰机制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博文里,我曾提到, 社会系统的系统结构模式决定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相应的社会功能 。 而作为一个国家对社会进行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平台的政治体制,首先是这个国家的国家领导制度和相应的政体结构,就决定了这个国家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模式 。 在这个论断的基础之上,该文论证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 以人身依附为基本特征的 封建专制社会,其生存竞争机制与相应的社会法则是一种 逆向淘汰的社会机制 。这种逆向淘汰机制是一种摧残民族生机扼杀社会精英的社会机制。 历史和生活现实证明,封建专制流毒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影响,主要就是这一愚昧落后的腐败机制在起作用。在它的作用之下,不但会形成局部的和阶段性的历史倒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还会造成深重的民族灾难。 这样,彻底清除封建影响,根绝这种逆向淘汰机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避免历史悲剧和民族灾难反复重演,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 这样,社会系统结构、系统运行机制和社会系统的社会功能三者之间的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理论关系以及建国以来封建社会的流毒和影响对国家和社会所造成的一次又一次的社会灾难,就构成了今年三月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所明确提出 “ 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这一论断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依据 。 经过多年对国际社会的观察与分析,这种根植于农业文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愚昧、黑暗、腐朽的社会生存竞争逆向淘汰机制,在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下,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清除。尽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竞争机制其生机与活力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社会机制无法望其项背,尽管近百年来,尤其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落实基本人权、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福利诸方面的历史进步有目共睹,但是 以美国为首的各西方发达国家在价值取向上,在内政和外交两方面实行双重标准,在国际上言行不一,其种种表现证明,决定其国家行为的内在机制始终没有走出建立在强权政治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基础之上的本国利益至上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旧模式 。 在这一模式之下,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也无论这个国家或个人优秀还是邪恶,只要对其现实利益构成了某种威胁,就必然成为其打击与遏制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这种在历史上形成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下的生存竞争逆向淘汰机制的彻底清除显然是不可能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无论是封建专制制度之下的 生存竞争逆向淘汰机制 还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 以社会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强权政治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都是极其缺乏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野蛮残暴的生存与竞争社会机制。 在感叹人类社会竟有如此野蛮、凶残且荒谬的社会生存机制和法则之余,我突然联想到自然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机制与法则。 在自然界, 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机制表现为一种生物本能机制 。这种生存本能机制分别表现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生命形态不同的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 高级生命形态的生命活力与其对恶劣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总是无法与低级生命形态相抗衡 。这样,高级生命形态的生命就要比低级生命形态的生命要脆弱得多。正如我在前两天的一篇文章中所列举的那样,各种霉菌和病毒的自然生存能力绝非熊猫和东北虎所能望其项背的。 第二个层次是生命形态相同的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在同类物种之间的生存竞争中,发挥机制性作用的就是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这一由达尔文所发现和系统阐述的“物竞天择”的生存竞争法则。 显然,封建专制制度之下的 生存竞争逆向淘汰机制 和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 以社会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强权政治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与自然界生存竞争机制与法则具有共同的内在基础。 封建专制制度下的 生存竞争逆向淘汰机制 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强权政治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与 自然界生存竞争机制与法则共同的内在基础就是生物的生存本能机制 。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对生物的原始性和原生性的根本否定,同时也是对动物的野蛮性的根本否定 。 文明对野蛮的否定,人对动物的这种历史否定具体表现为用人类的文明机制取代生物的生存本能机制。 人类的这一文明机制就是以真、善、美、自由为价值取向的价值机制 。 文明对野蛮的否定,人对动物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辩证规律在人走出动物界实现人自身的本质和价值的历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换言之, 没有这一以价值机制为内涵的文明机制的实际作用,就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人类在这一价值机制的走用之下,不再以生物的本能和生物的原生性状出现,而是在实现着人自身的本质与价值。也就是说,人类在实现人自身的本质和价值的历史过程,就是文明的进步和升华过程 。 屈原的一生之所以悲壮感人,为后人世代纪念,原因就在于其爱国高洁的情操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远远超越了生物水平的生存本能机制的文明修养和人文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诉求,两千多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眷恋故土,有理想、有精神追求的中国人。 正由于他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品格,他既不可能苟活于旧时代污浊的现实之中,污浊的现实功利社会也不可能接纳他高尚情操的存在。 于是,屈原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一种现实的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前天我曾这样写道,想到这里,不禁悚然而惊,森森然感到了一种未曾有过的 恐怖 —— 一种由于思考而生的恐怖:人类的那些高尚的精神诉求在引导人们在精神上不断净化,不断走向高度文明的同时,在“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作用之下,是不是也同时在引导人类走向脆弱,走向生命的终结这一历史的必然归宿?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如果人类社会不能够真正超越以私利为最终指向的这种生物世界的生存本能机制的话。 人的社会行为取决于人的价值理念和相应的价值追求。 根据价值哲学的理论,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由利、真、善、美、自由这五个层次的价值内涵所构成。 可是在社会实践上,无论是宏观层次的国家行为和国际组织行为还是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一旦这五个层次的价值发生了相互碰撞和冲突,真、善、美、自由这些作为精神层面的高层次价值追求总是要让位给低层次的物质层面的对利益和现实功利的追求。这样就导致了社会不公、暴力、战争这些野蛮的同类相残的现象的难以避免 。 实际上, 人类社会的一切暴力与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野蛮杀戮,无不旨在追求或维护以特权为表现形式的私利 。 这种对特权和私利的追求与维护无论是以赤裸裸的专制的名义还是以伪善的人权和道义的名义,都掩盖不了其在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生物本能层次的需求这一客观现实。 在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无从在社会实践层面落实的情况之下,制约人的社会行为的社会机制只能回归到生物水平的生存本能机制。 就是说,人类社会在整体上尚未实现价值体系的升华与转型的情况之下,在社会实践层面,人们对真、善、美、自由这几个精神层次的价值追求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而对现实功利这一较低层次的价值追求则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于是,那些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之下都无条件地坚持精神价值诉求的理想主义者,在逆向淘汰机制和“物竞天择”这种以私利为最终指向的生物世界的生存本能机制与法则有效运作的社会环境之下,其个体命运只能如同屈原那样以放弃自身的现实生存来保全自己的价值信仰。 于是,人类社会的个体命运注定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或是走向堕落,走向卑污,或是走向高尚,走向消亡,走向终结。 由此观之,人类文明的湮灭和人类命运的终结绝非耸人听闻,只不过是这一湮灭与终结的临界点与当下的时间跨度有多大的问题。就是说, 当下这种弥漫全世界的末世心态其来有自,而非空穴来风 。 如此看来, 一个完整的宇宙运行机制实际上是一个由优胜劣汰机制和劣胜优汰机制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机制合成的复合机制 。 当一个系统处于上升阶段,在生命活力勃发的情况之下,其运行机制处于一种优胜劣汰这一正向机制压制并克服劣汰优胜这一负向机制的状态,使得系统的运行在整体上处于一种正向发展的态势。而当一个系统处于下降阶段,在生命力萎靡不振的情况之下,其运行机制的情况便与此截然相反,使得系统的运行在整体上处于一种负向发展不断走向消亡的态势。 这不单是宇宙万物此消彼长“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内在机制,也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历代王朝由“其兴也勃”走向“其亡也忽”的周期率的内在原因。 在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之下,尽管较为低级和原始的生命形态比高级生命形态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生存的机会,可是那些 高级形态的生命形式决不会为了简单地生存而主动地蜕变为细菌和病毒这类低级生命形态 。而在社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之下,那些 具有高层次价值和精神诉求的理想主义者们,也必将不甘于苟活,他们只有义无反顾地追寻着屈原的足迹走向文明、走向高尚,走向消亡,谱写一曲曲慷慨悲壮可歌可泣的精神净化、生命升华与人的文明之歌 。 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何谓生命的尊严,同时也明白了何以文学艺术的悲剧美总要比那种稍纵即逝的喜剧的美和欢乐的美要深沉得多,持久的多,更能够打动人们心底被称为心弦的那根最为敏感也最为脆弱的神经。 埋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这根神经之所以最为敏感,最为脆弱,就因为这根神经是大自然这一造物主用人的先天的和内在的悲剧情结所编织和造就的 命运之结 ,以此来内在地决定和呼应人的外在的这种无可抗拒的悲剧命运 。 于是,人们这种先天的、内在的悲剧情结,必然引发与文学艺术作品悲剧美的精神共鸣和艺术共振。 这就是壬辰年端午节以来这些天,屈原的个人命运所引发的我无从遏制的不断地思考。 这一思考的代价是我这些天以来所经历和感受到的思考的恐怖,而这一思考的成就则是恐怖之余对悲剧艺术审美的豁然开朗 。 自从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的社会革命便在理论上与人的自由与解放结成了不解之缘。 人的自由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自由;人的解放也有不同方面和层次的解放。 人最重要的方面和最高层次的自由是内在的自由,精神世界的自由,即精神自由。与此相应,人最重要的方面和最高层次的解放是内心世界的解放,基于精神自由所实现的思想的解放 。 精神自由与思想解放是人类文明的根本价值之所在,是文明进步的最高宗旨。 在这一根本价值和最高宗旨面前,一切外在方面和相应层次的自由与解放,都不过是其社会实现形式与实现手段。 在自然界面前所取得的自由与在自然领域所获得的解放如此,在社会面前所取得的自由与在社会领域所获得的解放也如此,在有限自我面前所实现的超越和由此所取得的自由与解放同样如此。 这样,要彻底改变人类的悲剧命运,唯一的途径就是突破人类自我的现实局限,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彻底实现从生物水平的生存本能机制向人的精神价值诉求的价值跃迁与升华,从而形成不但超越封建专制制度的那种封闭狭隘的逆向淘汰机制,而且超越以现实利益为导向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强权政治和丛林法则的社会生存与竞争机制,经过利、真、善、美、自由五方面和五层次价值的逐层跃迁和相应的社会系统结构的构建,打破世俗社会以现实功利为基本价值指向的思维定势和物欲枷锁,实现精神解放,在完成从物质走向精神的价值升华的同时,完成从必然走向自由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 显然,这是一个完全超越生物水平,真正属于人类自己的历史过程——人文精神不断升华的文明进步过程 。 总而言之,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过程是一个人类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物质局限和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精神自由和人的彻底解放的历史进程 。 当今时代,人类超越自我、超越物质局限和物质利益的现实基础就是在对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组织、科学管理、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所进行以知识、思想、理论、制度、文化诸方面的创新为内涵的信息文明建设。而信息文明的建设过程就是人的价值和文明进步的价值内涵充分实现和全面展示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人类实现自身的整体进步与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叹屈原 论古今.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84616 2 .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温(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14:18:41 3 . “文革”有多少教授学者不堪忍受屈辱自杀 (源自: 2012 年 02 月 22 日 09:20 人民网 ) http://www.zhgpl.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2051284page=1 4 .杨文祥. 送给全世界少年儿童的礼物——节日的祝福和未来的关切 ——博文阅读笔记 ( 4 )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577624.html 5 .杨文祥.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4 ):精英何在?又想起了过往那些高尚而不幸的灵魂.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96942-390477.html 6 . 杨文祥. 从社会系统结构、逆向淘汰机制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589527 7 .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相关章节).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一章: 1-17 ;第二章: 21-27 ;第五章: 96-130 ;第六章: 131-168 ;第十章: 240-253 ;第十三章: 318-327 ;第二十四章:结论( 473-492 );其他: 186-194 ; 207-209 ; 215-236 ; 335-340 ; 472 ( 23 章结语部分)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神自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童趣与纯真走向成熟与完美
pww1380 2012-6-18 21:44
精神自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童趣与纯真走向成熟与完美 ——博文佳作阅读笔记 (10) 杨文祥 1 .( 51 ) 对自己身体发肤的爱惜是人的本能与天性。 小朋友基于质朴与童真,对这一天性是毫不掩饰的,不像我们成人,有时即使对自己发肤的损伤痛心无比,可是也不得不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样子。 —— yostxie 《 为何各国小朋友都害怕理发? 》 http://bbs.gm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7286page=2#lastpost 2 .( 52 ) 很高兴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 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是知识创新之基础。知识社会不但为此提出了日益紧迫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为此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 ——读张伟《 小议知识社会 - 卷积引起的话题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5668do=blogid=427498 3 . ( 53 ) 能否豁达,取决于视野的高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样,理论立足点越高,就越有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豁达与开阔。 我们之所以难以豁达,表面原因是困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为了坚持所谓的正确立场所致;深层原因则在于利益决定立场,是现实的利害与贪欲限制、封闭甚至是绑架了思维。 在这里,现实的利害与贪欲构成了禁锢思想的精神枷锁。 正因如此,立场和意识形态在历史上,往往就成为一些嘲弄历史愚弄群氓的人为维护自己的封建特权和特权利益而编造的冠冕堂皇的事由。 显然,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是绝对经不住历史和实践的最终检验的。 一旦我们由于立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而锁住了思想的翅膀,也就锁住了文明进步的脚步与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充分发展的可能,从而走向了马克思所主张的唯物史观的反面。 ——读张伟《 立场可以不同,相互学习却是应该 -- 李远哲做学问 》 有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5668do=blogid=425951 4 . ( 54 ) 人家是轻装上阵,一身轻松,我们是历史沉疴,周身疼痛,半身不遂且自视甚高,讳疾忌医。 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人家竞争,与时间赛跑。这不仅是任重道远,而且是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读王英安《 这就是民主,制度保障,一视同仁! 》 有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427040 5 .( 55 )见以下 5-1 —— 5-4 : 5-1 . 我看这孩子的思想并不偏激,准确地说是相当地前卫。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前卫的思想才具有启迪心灵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作用。 5-2 . 你所关心的“偏激”和“不成熟的问题”,实际上是希望孩子把握好超前的思想理念与客观地处理好当下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倒是曹然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重要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年轻人自己心里有数即可,我们年长者不必过虑。她们这个年龄,最可贵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从自己的个性视角得出自己的结论。至于是否成熟,是否偏激,经过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磨砺,自然会完成一个由稚嫩到青涩,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过早地老成持重倒不好,这种期许常常会画地为牢,把一个天才困死在起步阶段。 5-3 . 你是成功而幸福的母亲。自然,孩子的父亲同样是成功而幸福的父亲。 你们呕心沥血所给予孩子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父母之爱,而孩子回报你们的则是成功与幸福。这就是天伦之乐。 5-4 . 是这样。成功的最终标准还是要由自己来把握——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实现自我的价值期许。 ——参见:杨文祥《 科学精神、偏见与歧视、人类的自我反思、公民与公民社会及其他——博文佳作阅读笔记( 5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quickforward=1id=582536 6 . ( 56 ) 十分赞赏陆老师与人为善的处事风格。 在缺陷中追求完美,在有限自我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局限追求自由发展和无限发展的可能,这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谁能够在精神境界上与这一历史进程相统一,谁就是精神和思想上的强者。如此,我们就既不会被有限自我的局限性所束缚,更不会被他人基于其自身的局限而对自己的误解、苛求甚至是不无恶意的攻击所困惑。 —— 读陆俊茜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 1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4420do=blogid=556592 7 . ( 57 ) 先哲的思想十分到位。 真实的自我,即存在于“我思”之中。 —— 对陆俊茜 老师博文评论的回复 参见:《 隽永集:思绪缕缕 思想碎片 智慧之光( 7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0254 8 . ( 58 ) 婉约典雅,词林佳作。 ——拜 读卫军英 《 用《满庭芳》调隐括杨晓虹《乡愁》诗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418do=blogid=563365 9 .( 59 ) 我最喜欢第六幅照片。 第六幅照片的主体内容是一朵盛开的荷花,一支含苞待放的荷花和一枝花落之后的莲蓬。这三个不同阶段的花期同时在一幅照片中形成完整的对比,内涵极为丰富。另外,光线处理得十分到位,色调柔和,形成一种浓妆淡抹的效果。 另外, 如果在构图上稍作调整,就绝对完美了。 ——拜读刘立《 六月荷花别样鲜 》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582552 10 .( 60 ) 朋友欣赏、看重,十分高兴。 参见: 1 . 鲍得海 《 春来桃李艳,谁念三冬梅?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90do=blogid=427614 2 .杨文祥《 艺林撷英:春意盎然——赫英咏春古绝组诗欣赏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27433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鉴赏集|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对话与思考
热度 1 pww1380 2012-5-15 23:28
信息文明之光( 42 ): 关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对话与思考 杨文祥整理 日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眼下西方各国利用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与我们‘论剑’”,实际上是一种 文化价值之战 、 道德人心之战 。在这场价值与道德之战中,“目前,我们显然处于一种被动应战、力不从心的状态。” 与此同时,这篇文章再一次重申了我两年前所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后一次历史机遇。今日中国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就看我们能否尽快端出感动世界、征服世界人心的信息文明之道。” 这篇文章发布后,王春艳老师的深度提问与评论以及我的回复进一步深化了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我们二人的网络对话,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关于 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理论思考 。为便于日后在此基础之上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索,现将我们的这一对话整理如下: ( 声明:以下所做的关于这场对话的整理,事先没有征求王老师的意见。王老师如认为有所不妥,可随时提出删改或撤销意见 ) 提问与评论: 何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伯通? 博主回复: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伯通”, 这是武侠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具体何指,我不太清楚。不过我认为上乘的武侠小说,在引人入胜的打斗表象之下,应该隐含乃至揭示某些历史真相与人生哲理。 不过, 当今世界,大体亦可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观之。 如此, 我中华文明当以 中正通和之功,成就寰球整合之业 。 即,乘全球化之世界潮流和历史趋势,中华民族当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 休养生息,统筹谋划,在完成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基础上,继而成就整合世界文化实现全球大同的历史使命。 提问与评论: 中华古国,神州福地,随 (应该是“虽”字之误——整理者注) 需左摇右摆,徐徐而行,但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博主回复: “中华古国,神州福地,虽需左摇右摆,徐徐而行,但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本人赞同并坚信这一理念 。 从长远的观点看,古国神州,前途光明,既不怕左摇右摆,也不怕一路坎坷缓缓前行,但目前须保持三个方面的高度警惕性: 其一是民族文化传统精华的流失以及与此相应的民族自信心的丧失; 其二是以极左面貌出现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回潮从而导致改革方向的逆转与历史的倒退 。尽管极左思潮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但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极左思潮当道,不仅仅在一定的时期内阻滞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且无不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全面的社会灾难; 其三是由于两极分化和腐败趋向得不到有效遏制而引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失控,从而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安定局面的丧失。 提问与评论: 中西合璧,古为今用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唯一的钥匙。每个人向善向好的心是保证钥匙通向天堂的开光法力。 博主回复: 是这样。 中华文明的文明教化之功力即在于此。 在现代文明的历史条件下,在有效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发扬中华古典文明的文化精华,既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任务,也是世界文化统合与人类文明实现历史形态转型——走向信息文明的客观前提。 参见:杨文祥《 新春秋战国时代的 “ 华山论剑 ”——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是中华民族 复兴的最后机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69551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旧作新编 温故知新——隽永集:思绪缕缕 思想碎片 智慧之光10
pww1380 2012-5-8 21:47
隽永集:思绪缕缕 思想碎片 智慧之光( 10 ) ——旧作新编 温故知新: 关于 科学与民主的 历史与哲学 反思 杨文祥 题记: 《信息文明之光 • 隽永集》在 这里所捕捉的,虽然是一缕缕纷乱的思绪,一瞬间闪现的灵感和看似无序堆积的思想碎片,却很可能是智慧的闪光,更可能是人类精神的瑰宝。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精神主体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智能、情感与意志的交相辉映。 尽管这缕缕不绝的思绪,一道道闪现不止的灵感和这些支离破碎的思想碎片,不过是一个不安的灵魂在其心湖中荡漾的死水微澜,可是我坚信,这既是我作为一个认知主体、情感主体和意志主体个体精神在不同时间点上起步的开端,更是一个个推动文化思考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车轮继续前行的驿站。 留记于此,以为来日思想的启迪与思维之旅再出发的起点。 ————— 篱风 (杨文祥 pww1380 )写于 2011-12-30 日 清晨 ( 06:23 am ) 修改于 2012-1-11 日 1 0:31 am 本文原作于 2009-4-18 日。 见:《 关于科学与民主的反思 》 作者 : pww1380 2009-04-18 01:18 星期六 晴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17106444 无论在自然世界还是在人类世界,现象总是曲折地反映着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于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轨迹永远是曲折、迟滞、艰难然而是极为顽强地沿着其固有的规律延伸。 正因为现象曲折地反映着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才衍生了人类智慧与科学研究的必要。也正由于人类历史进程的曲折、迟滞、艰难,才为历代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驱构筑了历史的舞台。 在我们为当今世界科学成就的辉煌和智慧的深邃而自豪,为自由民主和文明进步的历史成就而欣慰的时候,决不可忘记对历代科学家、思想家和志士仁人历史伟业的敬畏。 他们用生命之火,发出科学与智慧之光,驱散了愚昧的黑暗。他们用生命的意志与执著,化为自由与民主的伟力,将旧世界的奴隶转塑为新世界的主人。 科学智慧与自由民主相得益彰,有如高天的日月交辉,构成了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全部涵义,并由此完成了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完整历程。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隽永集|2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隽永集:思绪一缕 灵感一现 智慧之光 (3):旧作新编
pww1380 2012-4-17 00:21
隽永集:思绪一缕 灵感一现 智慧之光 ( 3 ): 旧作新编 杨文祥 题记: 《信息文明之光 • 隽永集》在 这里所捕捉的虽然是一缕缕纷乱的思绪,一瞬间闪现的灵感和看似无序堆积的思想碎片,却很可能是智慧的闪光,更可能是人类精神的瑰宝。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精神主体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智能、情感与意志的交相辉映。 尽管这缕缕不绝的思绪,一道道闪现不止的灵感和这些支离破碎的思想碎片,不过是一个不安的灵魂在其心湖中荡漾的死水微澜,可是我坚信,这既是我作为一个认知主体、情感主体和意志主体个体精神在不同时间点上起步的开端,更是一个个推动文化思考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车轮继续前行的驿站。 留记于此,以为来日思想的启迪与思维之旅再出发的起点。 ————— 篱风 (杨文祥 pww1380 )写于 2011-12-30 清晨 ( 06:23 am ); 修订于 2012-1-11 1 0:31 am 人类在以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为标志的物质型文明走到尽头之时,不是走向信息文明这一精神型文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最新文明形态,就只能走向自己的末日。近年来无论是严肃的学者关于自然灾变的预测还是眼球经济和文字市场的商贩关于世界末日的频频炒作,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这一依据所揭示的历史趋势都在于此。 参见: 1 .杨学祥《 2014 年可能发生特大灾害:不是世界末日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7028 2 .杨文祥《信息文明之光 (1)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78023 3 .杨文祥《 隽永集: 思绪一缕 灵感一现 智慧之光 ( 2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5865 4 .杨文祥《 隽永集: 思绪一缕 灵感一现 智慧之光 ( 1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5857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隽永集|2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灾和人祸,“泰坦尼克”和“科斯塔康科迪亚”——100年的故事
热度 2 qyu111 2012-2-5 08:36
1912 年英国最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沉没海底,成为人类历史上难忘的一笔。电影“泰坦尼克号”为我们重现了当时遇难的悲壮情景,令全世界为之感动、落泪。 今年是 2012 年。时间正正好过去了 100 年。 历史往往就是那么戏剧性的巧合。 2012 年的钟声刚刚敲过不久,意大利的豪华游轮“科斯塔 • 康科迪亚号” 在意大利吉利奥岛海域触礁倾覆。船上游客拍下的视频让我们目睹了 21 世纪版“泰坦尼克号”的悲剧。 “泰坦尼克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为人类面对死亡的坦然、面对危难的无私无畏肃然起敬。 “科斯塔 • 康科迪亚号”让我们震惊,让我们为船长的荒唐和卑鄙、为场面的混乱、人类的自私和怕死汗颜。 100 年,人类进步了吗?人类更文明了吗? 物质上,我们比 100 年前要骄傲很多。 精神上,我们比 100 年前恐怕要贫穷的多。 如果人类只有物质的文明而没有精神的文明,人类只不过是一种会创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32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滇中地区的人文与环境変迁
bqzhu 2012-1-17 15:56
有感于滇中地区的人文与环境変迁
近年来有机会在滇中地区考察人类文明遗址、资源与环境。 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滇池等大湖泊汇集于 滇中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这里就一直有广泛的人类活动。人们从湖泊获得重要的食物来源。从食用后留下的螺壳堆积成多个巨厚的层位看,人口密度一直较高。丰富的铜矿资源使该区成为冶铸青铜器的重要基地,江川、华宁、澄江、玉溪、石林、弥勒等地均有青铜器、冶炼和采矿遗址发现,特别是江川李家山青铜器的独特造型驰名中外。云南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铜矿中的两个,澄江铜矿和三家厂铜矿位于滇中。但从汉代至清末历史记载中的澄江铜矿在何处至今已不清楚。 汉代俞元古城也在史书上消失,俞元古城是否沉入 抚仙湖 底之谜也被抄作得沸沸扬扬。 该区丰富的磷矿和温泉资源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利和弊同时存在。 抚仙湖、星云湖边 冬天的田野里豌豆花开得像春天一般。当地人告诉我,这里的豌豆角都是运往外地,他们是不吃的,因为用农药太重,有严重污染。滇中自然环境虽然优美,但也存在严重和环境污染问题。 今天滇中地区的湖泊为什么有些污染得相当严重(如 星云湖、滇池、杞麓湖),水质为劣五类,臭不可闻;而有些湖(如抚仙湖、阳宗海)的水质清澈见底,达到一类水。抚仙湖与星云湖仅一山之隔,相距一公里多,中间有河道相通。这两个湖周边的人口密度相近,但星云湖周边的农田相对要多一些。这两个湖来自来河流水的补给均很少,为 季节河,主要靠雨水;同时缺少向外排放的河道。 由于星云湖淤泥中磷、氮含量高,因此一种观点认为来自周边磷矿资源的利用造成的污染。然而抚仙湖周边的磷矿资源比星云湖周边要多得多,但抚仙湖并没有出现污染。尽管人类活动加速了星云湖的污染,但自然因素仍然是不可低估。滇中的这些湖泊虽都是构造湖泊,但呈南北向分布的杞麓湖、星云湖与滇池是燕山期湖泊,已老龄化,因此湖水较浅;星云湖平均水深 7 米 ,最大深度 10 米 ,湖水自净能力差,形成 营 养性湖泊,加上温泉提供了温暖的水体,使藻类等生物快速生长与死亡,产生的自身污染日趋严重 。滇池的情况相同于星云湖,平均水深在5米左右。杞麓湖 平均水深仅 4 米 。 而呈北北东向分布的抚仙湖、阳宗海是喜山期形成的年轻湖泊,湖水很深;抚仙湖平均深度为 95 米 ,最深处有 159 米 ,阳宗海 平均水深 22 米 ,最深 30 米 。因此这两个湖的 湖水自净能力强。抚仙湖与星云湖之间古代就立有 “ 界鱼石 ” ,石碑上有记载: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抗浪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这说明历史上(至少在600年前)这两个湖泊水质就存在明显差别, 因为大头鱼喜爱微生物多的水体,而抗浪鱼喜爱清澈的水体。  抚仙湖北面有个澄江动物群自然保护区。看了保护区的地质剖面使我对现代的湖泊环境变迁有了一点新的认识。近 530 百万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暴发-澄江动物群是出现在黒 色岩系形成以后。 澄江动物群是全新的动物群体系,与寒武纪以前的生物体系没有继承关系。这说明以前的动物群体系已几乎完全死亡。 黑色岩系的形成与高生物产率有关。藻类生物的大量繁殖及其对氧气的消耗导致缺氧环境出现,最终导致生物大量灭绝 。 黑色岩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等菌藻类。古生物学的鉴定发现在黑色页岩中存在大量藻类、古介形类、节肢动物、蠕虫、海绵骨针等化石以及小壳动物化石。由于死亡生物含磷、氮高,以及有机质的强吸附作用使这些地层富磷和重金属,即黑色岩系成矿作用。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黑色岩系事件。在人类出现以前的这种自然环境变迁与现在 星云湖、滇池出现的淤泥污染情况是极为相似的。 对滇池的污染已治理了十多年,投入资金在100亿元以上,但治理效果并不明显。据说还要计划投入近500亿元从远处引水来治理滇池。我曾碰到云南省环保局的负责人。他大骂科研机构:虽投入大量科研经费,但成果没有应用价值。确实有许多科研报告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既无理论深度,也无应用价值,甚至产生错误的导向。现在的有些治理措施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商榷的。将污染淤泥挖出来,堆到其它地方不是造成二次污染吗?为了防止污染,已禁止了对产于黑色岩系中的磷矿开挖。把污染淤泥挖出来堆到别的地方,与开磷矿似乎是异曲同工。大量繁殖水葫芦吸收水中污染物,再加工成饲料。这种做法且不说成本很高,将其加工成饲料去进一步去毒害家畜和人是不道德的。从远处引水来搞扩容治理的做法更要慎之又慎。总之,与大自然抗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然界的演化是老龄化湖泊必然要“死亡”,但会致至死地而后生。正像在黑色岩系导致生物灭绝后,出现了澄江动物群的生命大暴发。让这些老龄化湖泊彻底干枯(或分段干枯)几年使原来的生物全部死亡,然后再注水成“新生湖泊”,也许能克服污染。我看到一些污染的小池塘,用这种方法治理是有效的。 抚仙湖畔 澄江附近清澈见底的抚仙湖水 湖水严重污染,臭不可闻的星云湖边 抚仙湖与星云湖之间的界鱼石 抚仙湖边人类食用堆积的螺壳 抚仙湖畔考古发掘现场
个人分类: 人文自然|4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25):隽永集:思绪一缕 灵感一现 智慧之光 (3)
pww1380 2012-1-8 18:33
信息文明之光(25):隽永集:思绪一缕 灵感一现 智慧之光 ( 3 ) 杨文祥 题记: 《信息文明之光 • 隽永集》在 这里所捕捉的虽然是一缕缕纷乱的思绪,一瞬间闪现的灵感和看似无序堆积的思想碎片,却很可能是智慧的闪光,更可能是人类精神的瑰宝。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精神主体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智能、情感与意志的交相辉映。 尽管这缕缕不绝的思绪,一道道闪现不止的灵感和这些支离破碎的思想碎片,不过是一个不安的灵魂在其心湖中荡漾的死水微澜,可是我坚信,这既是我作为一个认知主体、情感主体和意志主体个体精神在不同时间点上起步的开端,更是一个个推动文化思考和文明进步的历史车轮继续前行的驿站。 留记于此,以为来日思想的启迪与思维之旅再出发的起点。 ————— 篱风 (杨文祥 pww1380 )写于 2011-12-30 清晨 ( 06:23 am ); 修订于 2012-1-11 1 0:31 am 人类在以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为标志的物质型文明走到尽头之时,不是走向信息文明这一精神型文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最新文明形态,就只能走向自己的末日。近年来无论是严肃的学者关于自然灾变的预测还是眼球经济和文字市场的商贩关于世界末日的频频炒作,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这一依据所揭示的历史趋势都在于此。 参见: 1 .杨学祥《 2014 年可能发生特大灾害:不是世界末日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7028 2 .杨文祥《信息文明之光 (1)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378023 3 .杨文祥《 隽永集: 思绪一缕 灵感一现 智慧之光 ( 2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5865 4 .杨文祥《 隽永集: 思绪一缕 灵感一现 智慧之光 ( 1 )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525857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岂无佳色在, 留待后人来——拜读弘一法师佛偈《咏菊》感怀
热度 3 pww1380 2011-11-24 15:35
信息文明之光(16): 岂无佳色在, 留待后人来 —— 拜读弘一法师佛偈《咏菊》感怀 杨文祥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写的一个佛偈——《咏菊》。这个佛偈是他在 1935 年秋离开净峰寺时写下的。 此偈全文如下: 我来为植种, 我去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 留待后人来。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尤其是 一位学者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他 / 她是否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 。 在我看来,是否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其判断与评价标准就是: 在其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他孜孜以求的是自己一时一世的功名利禄,还是 为人类的知识与智慧宝库增添新的精神与思想内涵 ;是仅仅享受和消耗了前人和他人所创造的精神 - 物质财富和相应的资源,还是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为推进这一进程的深化与发展,充实与拓展人类的普遍价值与共同价值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探索 。 对于前者,我只能对一个生命对其个体的人生定位与价值取舍予以尊重。而对于后者,我将引以为同道。 今天,我们在这里播种下一粒文明的种子——具有当今时代历史高度的文明之种——信息文明的种子,日日浇灌,辛勤耕耘,并非期期以待朝种夕收之实效,而在于秉持弘一大师“ 我来为植种, 我去花未开。岂无佳色在, 留待后人来 ”的这种无量志趣。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1466 次阅读|12 个评论
伪文不伪:“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热度 5 fqng1008 2011-11-15 16:51
昨天,读到一篇博文“ 耶鲁大学校长: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正在唏嘘之时一边查阅出处,原来是网友两年前的杜撰,是一篇伪文,《中国青年报》还发了“ 冰点时评:中国的启蒙不需要借助谎言”。 这是一篇伪文吗?其实,文章里面讲的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尽管有一些夸张,尽管借用了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的名字。那么,为什么要借洋人之口?我想,面对政治官场化、大学行政化,一个普通草根的言论会引起那些高高在上的傲慢者的重视吗?而且,面对多年的政治运动的残酷洗刷,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意见敢于表达吗? 早些时,大家一直在探讨“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饶毅在凤凰卫视访谈节目“凤凰大讲堂”中,曾经“试答钱学森之问”,谈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重视特色”、“保护争议”和“保护年轻人”等等,但最终仍然给人有隔靴搔痒之感。 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我想,关键是缺乏大学精神,包括科学之态度,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等等。常言说“科学无禁区”,指的是科学探索的批判性,如果我们常常森严壁垒,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碰,还有什么科学精神可言?如果在科学问题上处处设立禁区,众多问题不能面对,这种求真不能的状态,就必然造成假话盛行;如果在学术问题上不能求真,则科学神圣感则荡然无存,大家就只能做政治的奴仆、官场的奴仆。也许这正是多少年来政治奴化、经济奴化的结果,奴化教育造就不了大师。 附博文“耶鲁大学校长: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笑话”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 “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 这句话的涵义就是指我国办教育,就像是办工厂一样,而且是低档大路货工厂,根本不懂得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这就是说,所谓的教师和学者都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智慧而从事这项职业,甚至不是为了事业来当教师。他们只是把教师当做一个可以“混饭吃”的职业来做,跟工厂的工人一样。实际上由于教师职业不被尊重且长期以来收入偏低,因此这个“职业”只是一个失去了更“好”机会的三流人才“混饭吃”的行业,很少有真正的教育理想主义者来从事教育。因此,中国肯定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 就是说:中国学校里的校长和各级教育官员们,与国家的其他官员没有任何区别。所谓的“校长”,并非他有何等人格魅力,懂得何种教育思想,懂得如何办学,而是仅仅代表他是政府任命的一个官员而已,与教育无关。而这些校长在学校里也很少做跟“教育”有关的事情,比如聘请真正的教师,进行真正的教育。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我们自以为“与时俱进”了,可是在别人眼里,无情地看破了我们的暴发户嘴脸。我们的今天是在从历史上大踏步地倒退,我们没有真教育,没有真文化,更没有教育家。只有一堆靠资源和出卖劳动力换来的票子,以及一栋栋房子。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 我们的某些“权威机构”,以为自己搞了一些排名榜就可以欺骗世人,在别人看来,我们是自己欺骗自己,在“自己家里加冕的皇帝”,缺乏公信力的小丑伎俩。虽然他们装得道貌岸然的样子,实际上跟小孩子办家家没有两样,极为可笑。 “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大约这就是相当于山西的煤老板,自以为有了钱,就一定懂得“品味和文化”,那些花钱来提高档次的“文化行为”,在别人眼里却是大笑话。这是无知和狂妄的象征,也是教育精神的彻底失落。 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况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中国的教育缺乏心与心的沟通,师生之间是“知识交易商人”的买卖关系,当然会造成师生隔膜。其实不仅仅师生隔膜,我们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孩子与亲人之间,都是非常隔膜的。外国人评论说“中国人非常冷漠无情而又自私残忍”,就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根本没有教会我们怎样做一个“人”,而只教会了我们上学期间做一台考试的机器,毕业后成为一台无情的赚钱机器。 “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计划学术”是违背基本的学术规律的,当然也完全违背真正的教育精神,它是官本位思想控制教育的体现,也是中国教育诸多问题的根源。没有教育部的“管理”,中国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教育——这就是学术精神,校长治校,教授治校的基本教育原理,也是西方教育充满活力和名校辈出的原因。可是我们的国民都服从惯了,习惯于让一批其实根本就不懂教育的人来“管教育”,居然认为“很正常”。 “园丁”这个我们认为美好的专用于教师的词语,在西方教育家看来,就是一种可怕的教育理念:骨子里就是不把学生当人,而是当成一个没有感情和意愿的任由宰割的“物件”,可以被教育者随意修剪和“改造”的对象,缺乏彼此间的人格尊重。所以中国最善于制造“病梅”。兰德公司报告说:“中国人从来不懂得尊重的概念”,其实从他们进入学校的那天,就没有得到过尊重,而只是“修剪”和自以为是地胡乱“培养”。所以,他们长大后也只会去“修理”别人,包括自己的儿女在内。还会加上一个很光辉的理由:“我都是为了你好!”就像是园丁修剪树木一样理所当然。    而且,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在中国真的能存在吗?他们毫无疑问成为当权者排斥打击的对象,因为这种人绝对不会去拍马屁,搞关系,所以他们在大学里是“另类”,不可能在官员治校的基本格局下进入“主流”,更惨的是:他们也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因为不能提供“好处”,于是只好消失。 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 “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宙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的主神,代表的是真理与正义。这种宝贵的东西,当然要被赶出大学,但也不能因此大学就不是大学了。这是国内有些明眼人早就说了的中国教育四大绝症之一:教育行政化。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 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犬儒”,这是西方对于物欲主义者的称呼。你可以形象地认为就是“像狗一样活着的儒生”,为了世俗利益不在意一切原则。关于中国文科教育的问题,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千万不要读文科”系列,他们为什么不敢有理想,为什么善于内部恶斗?我的文章中也有说明。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中国教授们热衷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假装是关心教育和学术的样子,其实目的是为了“争面子”和“利益”,从国外学到的一些概念,转眼间就被包装成“教育商品”出售给无知的国人,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学术追求和交流。别人心知肚明,也很给“面子”(出于自身修养和礼貌),这就够了。 例子:国内有很多“蒙氏幼儿园”,使用“蒙氏教具”,可是这些以天使形象出来的“教育商人”,真的懂得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精神吗 ?   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施密德特对此说,“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我要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 我们懂得“职业”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吗?我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自己的“生活”吗?我认为不懂。现在的家长,每天告诉孩子的就是: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这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学习不是为了找“职业”,而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和精神品质 。   某些家长申请孩子进入学堂的理由是:学堂教学水平高,孩子将来“有机会考上名牌大学”,还追问我怎样才能保障进入国内或国外“名校”。我对这种家长非常反感。我相信学堂的学生肯定会考上好大学,因为他们非常热爱学习。但是我根本不想理这样的家长,他们根本就不懂学堂的真正价值,把我们看成是另外一所应试教育体制内的“民间应试高手”,才会说出这种非常“犬儒”的话。他们只会伤害孩子追求真理和积极学习的心,让孩子丧失真正的生活意愿,变成一架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可悲的是:中国的“教育常识”就是如此!所以中国没有教育,不仅仅是大学官员们的错误。    他说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 这是西方教育精神的要点:教育不是职业培训,而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而是培养学生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这当然是中国专门培养打工仔的“犬儒教育体系”所不能理解的了。   对中国大学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施密德特提出了另一种观察问题的眼光,他说“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政权是腐败的,那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同样会骇人听闻的腐败”。 如果教育变成了商人的交易,而并非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出现这些行为,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如何用最低成本来获得文凭或者职称,成为“教育从业人员”的本能选择。   他还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 说得好!缺乏追求学术理想的教授,只是一个知识工人而已,而且,还是一个喜欢糊弄人的知识工人,当然不值得尊重。实际上,自尊很强的人,基本上无法进入高校实权人物的“圈子”,所以越是“名教授”,可能越是远离真正学术原则的“官场和关系高手”。博导、院士、“学科带头人”文章抄袭的消息不断爆出并非偶然。当然,我们的“知名教授”也会不屑地反击耶鲁校长:谁稀罕要你的尊重?尊重到底值几个钱?我们只关心实惠。   施密德特认为中国大学不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他说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 中国的所谓知识精英,已经成为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所做所为,与“知识分子的良心”毫不相关,与正义和真理毫不相关,但是基本上与“金钱”利益密切相关。”实际上,我们只有“学店”,而没有学校!只有“学店伙计”,没有教师。   他提出“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同时,它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 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美国学生和美国校长,以及西方的教育精神,可能永远也弄不懂中国学生对于“权利”和“财富”的追求热情有多高。而更不了解的是:后者得到了中国的政府和整个社会的认同和鼓励。上面这句话,是这些追求权利和财富的人看不懂的,我也不想多说,但是提醒各位:这就是真正的“学术精神”,也是真正的财富之源的奥秘。这种财富,不是只会用体力来换钱的打工仔能够理解的,它是用“智慧”来交换的。   他说“一些民办教育,基本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 实际上,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民办教育,所谓的“民办教育”,就是用老百姓自己的钱,玩国家规定的教育游戏。所以,投资者都不会是真正的教育家,而只是一批与官员们沟通的奸商而已,官员以“批准他们的文凭国家承认资格”为股份参与分红。这种“权”与“利”的结合,当然就只能产生“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了。这可能正好是“教育部”的目的,他们显然不想让一个真正的竞争者出现,他们只想让民办教育成为国办教育的模仿者,而且是低劣的模仿者。民办中小学在最近几年纷纷陷入困境,就是因为托名改制的“官办私营收费名校”(教育腐败的典型)开始介入普通民校的领域。未来几年,就是民办高校纷纷倒闭的时间了。与“教育部”玩“教育游戏”,只能是这个结局。老板们其实也心知肚明:乘现在时机不错,赶快捞一笔钱再说。没有谁真正关心“教育”,无论是教育官员还是民校投资者。 附《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中国的启蒙不需要借助谎言   去年春夏期间在教育界和各种媒体上哄传了整整半年的一篇伪文——《耶鲁大学前校长撰文批判中国大学》,最近又被著名民办教育家信力建先生当成檄文翻腾出来推荐给读者,招来网民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这篇文章称,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说了很多让人听着痛快的狠话。譬如:“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文章中的话说得对错另当别论,问题是:耶鲁大学的小贝诺·施密德特前校长从未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耶鲁大学学报也从未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去年9月,耶鲁校方负责与媒体联系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已经清楚明白地对中国媒体进行了澄清。稍后,又有爱较真的网友考证出来,此文是用1987年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稿移花接木拼凑而成的。   譬如,《耶鲁大学前校长撰文批判中国大学》一文称,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譬如,该文又称,施密德特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查考施密德特1987年的演讲原文,上述引号内的话确实都有,只是他针对的并非中国大学,而是美国大学。   这篇作伪的文章,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征求社会意见的过程中,网民搞的一个恶作剧。假借世界名校校长之口,以最激烈的措辞,对中国大学进行批评,其眼球效应可以发挥到极致。该文在当时引起的轰动,相信许多人都还记忆犹新。时隔一年之后由教育界名流再拿出来,对于不明真相者仍具极大的“启蒙”作用。   近日街头遇险的著名打假作家方舟子,五六年前也曾跟著名启蒙作家林达较过一回真,并且取得了完胜。   方舟子以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林达《拯救信仰的努力》一文中,关于霍金信仰上帝的说法,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问题的描述,完全不符合事实。譬如林达称,“达尔文进化论很快就引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并且被德国科学家接过去发展出关于种族优劣的‘优生学’理论”,“纳粹的这种‘科学理论’和政策,一开始就遭到美国人民的反对”。方舟子指出,事实恰恰相反——“第一,社会达尔文主义并不是由达尔文进化论引出的,而是由斯宾塞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59年)之前就已经提出了”;“第二,‘优生学’的‘科学依据’,最主要的不是进化论,而是当时刚刚诞生的孟德尔遗传学。美国人民也不是一开始就反对‘优生学’,恰恰相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优生学’的国家,比德国都早。”翻阅相关的美国史著作可知,方舟子批评得对。   此前,方舟子还同样以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林达的《重新审视猴子审判案》一文使用了大量的虚假材料,对案件的叙述完全不符合事实,其中有些错误已经到了荒谬的程度。譬如,对于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律师”的克拉伦斯·达罗,曾写过多篇介绍美国法律文章的林达却表现得非常陌生,竟然把当时已经功成名就回家养老的达罗描绘成一个为了出名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国内涉及此案的有关翻译作品和学术论著目前已有不少,没有一篇从史料上支持林达的说法。   同样被视为启蒙作家,资中筠和刘瑜关于美国的著作,虽然读起来没有林达的那么过瘾,但其可信度则要高得多。   作为林达的热心读者,我至今仍然相信,林达的文章中出现这类事实错误并非由于主观故意,而是因为其立场限制了阅读视野,或者是由于年轻时在国内读惯了“以论带史”的文章,对证据的真伪不敏感。但我对于林达著作中所涉知识的可靠性,再不敢寄予充分的信任。你讲的道理可能是对的,但论据却让人不敢放心。   这种破绽,在非专业作者面向非专业读者、以“借古喻今”、“以古鉴今”为宗旨的作品中,更加常见。有的作者启蒙心切,在越界发言、学力未逮的情况下,干脆借助于明知的假史料,甚至故意伪造史料、张冠李戴。有些文章在大众传媒上反响强烈,在本专业同行中却少人理睬,就是为此。   启蒙如果借助谎言,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最终都会伤害启蒙本身——有意,说明你是骗子;无意,则说明你自己尚处在某种蒙昧之中。在这方面,胡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教导总是对的。如果有三分证据硬说五分话,振聋发聩的效果可能会有,你说的话不论真假从此再没人信的可能,也是有的。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7102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坛杂俎:思绪一缕——教育是人类文明的精神传承
pww1380 2011-9-16 20:18
学坛杂俎:思绪一缕——教育是人类文明的精神传承 杨文祥 海燕的 《 转眼十年 》 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令人感动的师生情。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不是沉闷 空洞的 政治说教,而是用教师对学生关爱的真情,将价值观、人生观、责任感这些人类的高尚情怀与专业知识融为一炉的人类文明的精神传承。 参见:本人对 shy4079 《 转眼十年 》一文的评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35524539
个人分类: 千虑一得|2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艺林撷英:往日的赞歌——献给教师的光明礼赞
热度 1 pww1380 2011-9-11 12:29
艺林撷英:往日的赞歌—— 献给教师的光明礼赞 杨文祥 学术与人类智慧的薪火,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 世代相传。 于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上, 留下一道照亮宇宙暗夜的 美丽光环。 在这里, 人的智慧 就是宇宙的灵光。 这一隐秘在宇宙深处, 又无所不在的精神与思想。 人神相会的群玉山头, 八骏难至的西天瑶池, 精神的家园 心灵的圣地。 如果上帝果真存在, 人的精神追求 就是上帝的意志。 如果上帝并非存在, 人的精神 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在人到来之前, 这里, 是一个没有月亮, 也没有星光的夜晚。 当人的智慧之光 划破这沉睡亿万年的夜空, 人的精神 就是一轮无比辉煌的太阳。 从绝对的黑暗 到月光皎洁星光灿烂, 从星光灿烂到丽日当空, 这就是 人类文明的历史行程。 沿着这道 闪烁智慧之光的足迹, 教师 就是那一路, 播火传薪的使徒。 作于 2008-01-17 12:56 星期四 晴 参见: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12437196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25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坛杂俎: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现实思考与历史反思
pww1380 2011-7-31 13:45
杨文祥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民族主义也好,爱国主义也好,只有在它与国际主义相一致,并能够维护人类文明,推进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时候,它才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战略利益,否则,它只能够陷入狭隘的种族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泥淖。 如果长期执迷于这种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狂热而不幡然醒悟,一旦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文明的反面,害人害己,将国家引入战争的深渊,给民族和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给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留下民族的耻辱和历史的遗憾。 上世纪 30 年代以日本军国主义与德国法西斯为主要战争策源地所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历史典型。 参考文献: 1 .马立诚.震后发酵新思维(正文与评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b8c780100ste3.html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赫英博文《浅谈科学与文学》一悟
pww1380 2010-12-23 18:57
科学与人文艺术是人类文明起飞的双翼。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没有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与整合,就不会有文明的实质性的进步。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没有科学与人文的完整修养,就不会有一个高尚的灵魂与完整意义上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赫英. 浅谈科学与文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962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2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未名湖的遐想——心中的梦,明天的希望
pww1380 2010-12-11 13:21
未名湖的遐想 ——心中的梦,明天的希望 篱风 (杨文祥) 如诗如画, 燕园学府的明珠。 沉静幽深, 民族智慧的渊薮。 人文关怀, 人类文明和人类思想的海洋。 啊, 未名湖, 心中的梦, 明天的希望。 几曾在湖畔的座椅上捧卷晨读, 几曾在博雅塔下徘徊惆怅, 几曾在湖边小山上流连忘返, 几曾在林中的古木下沉思默想 . . . . . . 啊, 未名湖, 心中的梦, 明天的希望。 这里, 洋溢着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这里, 浸透着古老文明的睿智哲思。 这里, 曾是中央帝国末代天朝的禁脔, 这里, 曾目睹了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 也是在这里, 中国这艘千年古船, 终于艰难地扬起了, 驶向现代文明海洋的风帆。 啊, 未名湖, 心中的梦, 明天的希望。 荏苒冬春, 中国, 曾在这里欢欣。 寒暑流易, 历史, 曾在这里悲泣。 沧桑阅尽, 我们, 在这里求索 . . . . . . 告别了农业文明落日的辉煌, 跨越了工业文明慷慨悲歌的梦幻, 就是在未名湖畔, 我看到了信息文明的曦光, 隐约闪现在 东方的地平线。 啊, 未名湖, 心中的梦, 明天的希望。 中国, 这艘被长期禁锢在封建港湾的古船。 中国, 这张历经数千年风雨吹打的风帆。 尽管锈迹斑斑, 尽管百孔千疮。 敝帚自珍, 凭谁问, 枯木无从逢春, 古船不能重现辉煌? 韬光养晦, 谁能说, 古老的东方文明, 不闪烁着信息文明的价值之光? 故乡月明, 我深信, 深邃的中华智慧, 蕴含着, 对宇宙大道的理解,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啊, 未名湖, 心中的梦, 明天的希望。 满载着, 百年的血泪, 百年的屈辱, 百年的苦难。 满载着, 历史的辉煌, 今日的信念, 明天的期盼。 满载着, 人类的使命, 民族的梦想, 面向信息文明的彼岸, 中国, 这只久锁深港的古船, 又一次扬起了, 远航的风帆。 啊, 未名湖, 心中的梦, 明天的希望 . . . . . . 注:此指我在北大完成的博士论文——《信息资源价值研究》,即后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 息文明的价值思考》。 参考文献: 1 .赫英. 未名湖,抹不掉的梦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155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3903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海泛舟(7):博文短评二则
pww1380 2010-12-8 00:18
网海泛舟(7):博文短评二则 杨文祥 1.博文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问题。把宗教与科学简单而绝对地对立起来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对人类心智与智慧的嘲弄。这种亵渎与嘲弄既源于对宗教的无知,也源于对科学的无知,更源于对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完整历史过程的无知。 2.一语中的,尖锐深刻,令人深思,更催人奋起。当然,这里的人是指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计算机科学家。 参考文献: 1.陈国文 .有信仰的科学家(原创加转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0989 2. 姜咏江 .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怎么象捧热的狗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500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3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pww1380 2010-11-19 00:22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作者 杨文祥 人类的形成与发展是目前宇宙形成与进化史上最伟大也是最高端的历史成就。走出动物界,由动物转化为人, 从动物属性的野蛮、愚昧、暴力走向人的属性的文明、理性、和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价值指向。 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从野蛮、愚昧、暴力走向文明、理性、和谐的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人的自由意志决定了意识生成和存在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决定了人对思想自由和基于思想自由所形成的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的现实需要。这一现实需要是宇宙进化所赋予人的基本权力,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特征,因此也是人的尊严的现实起点。 更进一步地讲,没有与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自由和思想的自由表达,就不可能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知识创新。就是说,思想自由和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人类创造精神价值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前提。于是,思想自由和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正因其如此,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社会民主、学术自由、自由表达和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问题。 处于不同时空环境的人们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所归属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关利益不同,特别是由于所具有的历史条件和所接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其所能够提出和满足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现实需要也就不同。这样,基于各自不同的现实需要和基于这些现实需要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现实利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集团)和不同社会个体的人就形成了各自既具有某种共性又具有一定个性色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于是,人们基于这些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社会实践,就会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施加作用与影响 —— 或是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依其基本方向和内在规律健康发展,或是对这一方向加以扭曲,试图在一定的时空点上将这一基本方向翻转,使历史的长河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迂回,甚至形成一股股逆流和旋涡,从而导致一时一地范围内的文明倒退和历史逆转。 然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基本走向是不可能因此而逆转的。正如大浪淘沙的黄河,尽管黄土高原复杂的地理形势迫使它走过了一个九曲十八弯的曲折而艰难的历程,但它终究是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 奔流到海不复还 ” 。这就是先哲所说的 “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这一警句的深刻历史寓意。即便如此,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的这种一时一地的文明倒退和历史反复现象,在其影响所在的时空范围内,还是导致了一起又一起巨大的社会灾难和惨重的历史代价。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历史上北方游猎民族的铁骑对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长期掳掠征伐的腥风血雨,历代封建王朝以钳制言论禁锢思想整肃知识分子为目的的惨绝人寰的文字狱,并不久远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反右运动,六、七十年代文革十年的文化浩劫,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不能淡忘并应痛定思痛的文明劫难。 在西方世界,文明劫难的历史悲剧同样在一次又一次地轮番上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判自杀,而后世各国无论是各不同宗教和宗教派别对 “ 异教徒 ” 的思想钳制和人身迫害,还是宗教法庭对科学思想的禁锢与扼杀,完全都不亚于东方封建王朝的野蛮与残暴。 由此,无数古今中外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全社会从政治领袖到普通公民全面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现代文明素养,人类社会才有可能自觉地把握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不致发生灾难性的文明倒退和历史逆转,从而实现建设一个文明、理性、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愿景。 对自由意志的自觉意识,对人的思想自由与自由表达权力的理解与尊重,对人类文明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历史方向的理性把握,不但是每一个具有现代文明修养的人类个体把握自身生命历程和生命价值的价值前提和理性基础,也是科学地把握和评价一切社会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基本价值尺度。 只有那些符合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动社会依其内在规律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才能够经受住最终的实践检验和历史评判。即,千秋功过,历史评说。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悟与哲思(1):“人生意义”刍议
pww1380 2010-11-18 19:58
“感悟与哲思(1):“人生意义”刍议 作者 杨文祥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姚远博士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十分有意义。这是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免扪心自问却又常常不得其解的问题,也是一个历代思想者都无法回避,任何时代也都无法穷尽的问题。本文试作刍议如下: 意义即价值,这是一个建立在一种相对关系 —— 价值关系基础之上的相对概念。 人生的意义即指人的生命意义。 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形成到消亡,由生到死的完整的生命历程。 人生的意义即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 具体说来,这一意义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实践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之中,即 “ 天人之际 ” ,也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生命与其生存环境和作用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前者是人类整体的人生意义,后者是人类个体的人生意义。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中,必然相互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形成或好或坏的后果(结果)。 这一影响和结果(后果) 以及对这一影响和后果的预期 就是意义。 因此,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存在于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完整历程之中,存在于每一个人类个体生命的生命过程之中。 本文认为,不但人类整体的文明历史进程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人类生命个体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只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这一意义并非这一生命主体本身的自觉意识,除非把这一问题作为价值哲学的专门问题作一严肃认真的理论思考。 总之,生命过程是一个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具体过程结构而成的个体生命与其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进行互动的能动过程。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贯穿在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 没有没有意义的生命,也没有没有生命的意义。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43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超超超严肃的投票:核大战后哪一本书作为重建人类文明的基石?
iwesun 2010-5-28 00:29
这个问题超超超级重要,也超超超严肃,核大战之后,人类文明彻底毁灭,就如艾利之书中讲述的那般,如何重建人类文明,如果选一本书作代表,你选马本书。 环境条件:生态彻底毁灭,地表的有机能量(不包括地下的石油),十之八九集中在人肉里面。 文化条件:文明彻底毁灭,大部人人都是文盲,只有极少数的能够认字。 我自己是选圣经,因为这本是最成熟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大爱,爱你的敌人,如爱你的父兄。 大家自己选,我选了集中可能有点代表性的思想,类似近似的,可以归于一类。 参考: 历史虚幻的天空12 不可忽视的真相 48 艾利之书 最近看了 《艾利之书》 ,在想一个问题,灭顶之灾,人类文明的重建,到底依靠那本书,才是可能?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每个人确实应该好好考虑。 科学根本不用提,就如 《艾利之书》 中的镇长这般, 发现爱因斯坦的手稿,直接拿去烧掉即可,这玩意儿,只会加快人类第 N 次宇宙大战的爆发,毫无用途。 哪一部艺术作品?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还是疯子的星空? 这些东东,在当下视为珍宝的艺术作品,在大灾之下,无异于邪教的旗幡,垃圾随处都是。 老子的 《道德经》 五千言,言简意赅,是否能够担此重任? 太过逍遥,缺少苦难,中国文化的根基不牢固,就在于此,没有苦难,使无法真正作为人类的文明重生的根基的。 鲍得海 说, 平衡 。 平衡是自然,最原始的野蛮部落,也是知道吃多少,取多少,信仰平衡。 你见过那个狮子,抓一堆鹿,调戏着玩么? 狮子是不会疯的,人才会。 繁体字 的弯弯绕(佛经)? 《菩提道次第广论》 ?( 繁体字 推荐) 这种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混杂,只会使人老年痴呆,彻底晕菜,还能做啥? 繁体字 说: 因果 。 因果循环,冤冤相报,什么时候是个头阿? Me 说: 苦难 。 人类将面临什么样的苦难? 大灾大灾,一定是你无法想象的苦难。 简单的说, 地表的有机能量(不包括地下的石油),十之八九集中在人肉里面,你还想逍遥?连颗树都找不到了。 你到哪儿隐居去? 宇宙有两个法则,一真一假,真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假的是爱万物如爱你自己大伪法则。 丛林法则演化为科学,大伪法则演化为宗教精神。 丛林法则是存在之存在,是你灭不掉的。 大伪的宗教精神的探寻确是你苦苦探寻,而要付出无数生命为代价的。 繁体字 说, 基督教就是奴隶的宗教。 一点没错,基督教确实是奴隶的宗教,但还有比这奴隶的宗教,更能面对苦难么? 中国的历史很奇怪,奴隶好像从来没有创造出任何文化,连奴隶起义的记载都少之又少,老子,孔子,都是当年的破落贵族,也就是士,还不是一般的自由民。 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国文人的本事实在是太大,把这段历史漂白了,还是就真的没有,从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就是天生仁爱? 伯牙的高山流水,只能弹给樵夫听,你弹给一个奴隶听,就真的是纯属噪音。 老庄能够跑到深山里逍遥,其实也是要有条件的,杨玲向往考磐在涧,根本就是在做梦。 连水都没有,你能找到的液体,就只有人血。 释迦牟尼是皇子,大慈大悲以天下的苦难为自己的苦难,度人脱离苦海。 这只是度,是参悟,是觉悟,其本身也是需要最基本的条件的,可以舍得,允许放下,如果一个套着枷锁,被皮鞭驱使的驮马,是否有机会舍得和放下呢? 苦修的自虐与奴隶的受虐,是本质不同的。 佛陀如何度得一个奴隶的民族? 亿万年的姻缘汇聚,你说不想活了,就不活了? 再说,你不想活了,就是你一个人的事儿,你真挑逗一个民族集体自杀? 没有经历奴隶制的苦难的中国,只能在现代社会从走奴隶们走过的脚印。 当铁鸟飞上了天空,佛陀灭度之际,奴隶制从回中土。 ( 繁体字 又要说我吞掉了一半,接下来,佛法必将光大(因为和尚被赶出了寺庙,满世界乱跑了),众生必将脱离苦海。 和老鲍一样,打到哪里画到哪里,永远正确。 ) 真正基于苦难的,面对种族灭绝的血与火的洗礼,才能真正产生存在的最高的信仰大爱。 大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如同存在为什么存在。 繁体字 最大的疑虑,就是 唯一代表着不宽容 。 其实,这是你没真的搞科学的缘故,相空间的唯一,其实和时域的无限是对应的,你不搞科学,只认知无限,不需要认知唯一。 当然,认知到这个对应,光靠宗教自身还是不够的,也是付出了血的代价的。 基督教确实和科学是一体的,才能够完美。 繁体字 又说了, 基督教+科学=佛教。 我不否认,但你这个搞法,是贪多不烂,那个都不深刻。 找来找去, 一本书作为人类的文明重建的根本 ,还确实只有《圣经》,谁还有更好的提议么? 记住条件, 地表的有机能量,十之八九集中在人肉里面。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lanet earth doesn’t need saving
gracelore 2010-5-25 16:39
地球,是一颗无比幸运的星球。喷发运动着的火山,永不停歇的大气,循环奔流的海洋,还有不断消融和生成的冰川,这些控制着地球上生存环境的脉搏,地球曾一次次遭遇灾难,但这些维护地球的运动从不终止,生命和进化也从没被彻底中断。地球到现在已有45亿之久,而从智人到现在的人类却不过百万年。近百年来人类文明空前繁荣,人口急剧膨胀,地球则似乎像个老者不堪重负。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口号,保护地球。地球需要保护,还是人类需要保护自己? 下面一段摘自BBC地球c系列的结尾或许有些启示 Earth and life recovered, sometimes even benefited from this and from every other major catastrophe. Its this ability to deal with catastrophe, thats the truly thing about the earth. Our planet is really tough, and theres nothing to suggest that this is going to change anything soon. In the long run, earth can cope with anything we can throw at it. We can clear all the jungles but a jungle can re-grow over a few thousand years We can burn all earths fossil fuels, flooding the atmosphere with carbon dioxide, but even then it would take the planet only a million years or so for the atmosphere to recover. Even the animal we are wiping out may eventually be replaced by other equally rice in diversity, as the relentless work of evolution continues. So in changing this world, we are altering the environment that has allowed the human race to thrive. We could be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threaten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our civilization. So, all this stuff about saving planet earth, well, thats not the problem. Planet earth doesnt need saving. Earth is a great survivor. Its not the planet we should be worrying about, its us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文明,源自一家?
sheep021 2010-4-13 11:03
人类文明遗迹揭示人类起源 地球上可能存在多代文明。 华夏文明背后的苏美尔密码 猜想:一支古老的黄种人族群曾经建立了3个伟大文明:两河,印度河,黄河文明。 王大有: 殷地安之谜-图说美洲图腾 遍布整个美洲的殷地安土著,以老火神伊萨姆娜(Itsamana)和他的妻子伊希切尔(Ixchel)、凯察尔柯特尔(Quetzaleoatl)为共同祖先。他们的原型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燧人氏、弁兹氏、盘古氏、雷泽氏、华胥氏、太昊、伏羲及其传人少昊,因此具有龙(羽蛇)凤(风神雷鸟.Eheeatll——Rain Bird)、太阳图腾和观测金星并使用方牙博木的习俗。凯察尔鸟称“鹩鹎” (Quetzal Macaw),就是“太昊”的记音。见于各种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伊萨姆娜、伊希切尔,发明人工火和天文历法,确立天地秩序,立极(表木)开天辟地;见于各种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凯察尔柯特尔,重复着相同的出身和业绩——母系华胥氏履雷神氏族龙迹生伏羲,创立八卦太阳历。   在今美国境内俄克拉何马州的斯毕拉·蒙特(Spiro Mound,Oklahoma)贝雕上的伏羲女娲交尾图、苍牙(牙璋)、蚩尤、鹳兜、畎夷等图腾祖先像,提供了同样坚实的证据。中国羲和(xihe)在美洲的化身是奥林(Ollin)蛾日;常羲(Changxi)是月中玉兔蟾蜍;地母、大地女神句龙后土(Gou long Houtu) 是恰克(Chae)、德拉洛克(Tlaloe);句芒重(Goumang zhong)就是南美洲查文文化一殷家(Inca)文化中和太阳门上的执圭、矩的太阳神。他是“印加” 王的祖先。他们都传承着一个共同的族姓风姓。   几乎所有最重要的美洲殷地安祖先神,都来自古代中华,也都是中华先人的祖先。 中美洲的奥尔梅克(Olmeca)文明,是殷人东渡美洲重建的殷商文明。拉文塔(La Venta)玉圭殷文和亚利桑那州博物馆藏殷文岩刻、秘鲁伊卡陶器殷文等破译,和达科他等族及殷家人使用的“殷”、“商”字,及其至今传承,确证了这一史实。   玛雅文字中仰韶一大汶口文字与殷文混用,证明其文化渊源更早。 结论:至少28000年以来,移居美洲的中华先民,是美洲土著的文明的主体,拓殖了美洲,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22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类文明的衰败已经开始了
famingkuang 2010-4-2 18:09
当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了的时候,这种生物的文明就开始走向衰败了。 由于人类的过度强大,地球上的所有高等动物们都已经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下去了,它们必须在人的允许下才能苟延残喘,象老虎、狮子等等处于食物链最高端的食肉动物们的文明史已经接近尾了。 就是最强大的人类其实也已经在经历了辉煌期后开始进入衰败期了,也许许多人都不太同意我的这个观点,认为人类现在正如日当空。 只要大家看看自己的处境,看看自己能吃到什么食物就知道我之所言非虚了。 食物安全是保障一个生物品种是否强盛的最大基础,同时某种生物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也是这种生物是否强盛的标示。 由于人类的过度强大,我们实际上已经没有安全的食物来源了,被人类几万年历史所检验了的安全的食物模式(传统模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短期内发明出来的生产模式,而这种种模式大都在几年或几十年后被证明是非常危险的,农药的使用就是最好的例子,转基因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现代人又不得不去尝试新的生产模式,因为不进行新的尝试会死得更快,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创新模式其实质就是饮鸩止渴模式。 通过这几天的农田劳动,发发明白了很多道理:化学模式取代传统模式是必然的,因为它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的效率;转基因模式取代化学模式也将在所难免,因为也是效率。 在人类提倡高效率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就算知道了转基因不安全,又能怎样?还是不得不吃,这就是人类的悲哀,如果用转基因说事不够明显的话,不如我们用走路来说好了,大家都知道,步行显然比做车对人体的健康更为有利,但你能选择走路的方式出行吗?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你不但要选择坐车,而且还必须坐开得更快的车。 高速发展的人类只能选择越来越危险的生存方式,个人及全人类都已经无权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了。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人类文明走向衰败的最好证明。 反思:我们为什么要那么高速发展呢? 如果每一个生物吏都有一个终点的话,那么谁走得越快,到终点的时间也会越短!人类真的有必要如此匆忙的奔向那终点吗?
个人分类: 反思|5012 次阅读|20 个评论
[风声]-文明被艺术蹂躏,2009年深秋
Nancyback 2009-11-9 10:59
当艺术不再表现追求美好,当艺术不再传播希望,当艺术不再促进文明,当艺术不再反映真实,当艺术不再启迪思维,当艺术只是让人恶心! 当反对战争成为演绎血腥,当反对战争成为表现丑恶,当反对战争成为泯灭人性,当反对战争成为伪造历史,名义上的反战就只剩下煽动仇恨,教唆暴力和残忍。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 2009 年的深秋,中国电影[风声]残暴的蹂躏人类文明。 以艺术和反战的名义,[风声]将 20 世纪早期中华民族的希望 - 共产党,演绎为恐怖暗杀组织。 以艺术和反战的名义,[风声]让中华神犬藏獒吞噬英雄少女的酥胸。 以艺术和反战的名义,[风声]把中国历史悠久而神秘的针灸演绎为最最残酷的酷刑。 以艺术和反战的名义,[风声]将世界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女高才生美丽高贵的身躯让侩子手任意羞辱。 以艺术和反战的名义,[风声]演绎人类不再珍惜美丽和生命。 这是 21 世纪第一个 10 年的末尾,中国的所谓艺术家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的献礼。 我们蔑视汪伪政权,我们憎恶日本军国主义,我们热爱和平,如果民族再有危难,我们会挺身而出战胜敌人。我们不能容忍这种对文明、历史、逻辑、希望、美丽、生命的残暴的蹂躏。 作为反战题材艺术影片,我们更珍视[音乐之声]。 2009 年 11 月 9 日 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2 次阅读|6 个评论
影响人类文明的10位科学家--您知道几位?
qlms 2009-8-4 20:05
前记: 在地摊上以很低的价格买了一套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李政主编的《与名人有约》系列丛书。 其中的一本是《影响人类文明的10位科学家》。选取的是世界近现代史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在看下文之前,请闭上眼睛想一下,如果由你来选择,你会选择谁? 正文: 1)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医生,社会活动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画家。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 2)伽利略奥-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物理的开拓者。主要著作《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 3)伊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光学》。 4)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19世纪电磁学领域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自然哲学家之一。主要著作《电学实验研究》。 5)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其所提出的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对各种唯心的造神论提出根本性的挑战。主要著作《生物起源》。 6)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发明了接种疫苗技术,使人类的预期寿命提高了一倍。主要著作《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 7)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基金的创立者。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8)托马斯-阿尔法-爱迪生(1847-1931),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一生共要2000多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9)玛丽-斯克罗多夫斯卡-居里(1867-1934),法国(原籍波兰)杰出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棋手。以其相对论闻名于世。 再想一下,这10位科学家名副其实吗?有你喜欢的科学家没有被选择上吗? 补充说明: 1)从10位科学家的组成结构来看,其主要是近现代史上的科学家,古代的科学家没有入选。 2)第二个特点就是只有西方人,没有中国科学家入选。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也和主要选择了近现代史上的科学家相关。 3)如果选择中国历史上10位对世界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你会选择谁呢? 欢迎讨论! 本文主要摘录于《影响人类文明的10位科学家》,李政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2004年)。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8649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