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如何学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如何发现好书?---对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谈谈如何学习
hongli 2013-10-6 23:38
人的一生一般有好几个转折点,其中参加高考,并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步入大学殿堂,理应是人生重大转折点之一。80年代初期,那个年代,城乡差别太大,农村孩子都想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跳龙门”,变成城里人。于是,老师对农村学生的激励是:“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穿皮鞋;如果不认真学习,将来就穿草鞋”。当然,时代变化了,现在高中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口号也跟着发生变化。据说,现在高中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口号是:“现在尽情学,考上大学尽情玩”。 其实上大学,不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尽情学还是尽情玩”这么简单。不管怎么样,与中学一样,大学仍然面临学习任务。太多的学生,一方面听信了高中老师说的“在大学尽情玩”,另外一方面,也没有针对大学学习任务与中学不同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学习方法出来,最终是怀着美好的憧憬走入大学,梦想破灭走出大学,收获的就是那点可怜的世故老成。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仍然是大学生涯最重要的事情。大学与中学阶段学习有何不同呢?按照著名的英国数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怀特海先生的观点,教育由“浪漫、精准、综合”三个阶段组成。“浪漫”这个教育阶段是指学生尽可能接触大自然,尽可能让孩子多观察勃勃生机的大自然的变化,多动手体验大自然和生活中蕴藏的真知,以及真知之间的普遍联系。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建立对大自然认知的定性模型。这个教育阶段,对应于小学阶段。“精准”这个教育阶段是指学生在对大自然和生活有充分的接触和感知之后,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表述真知的“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要建立对大自然认知的定量模型。这个教育阶段,对应于中学阶段。“综合”这个教育阶段是指学生在“浪漫”和“精准”的基础之上,继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本原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用流行的话说,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教育阶段,对应于大学阶段。 从怀特海的教育理论可以看出,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要求自学能力远比中学阶段高,并且还要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去。任何学习都存在效率之分,古人将高效率的学习称为“事半功倍”,将低效率的学习称为“事倍功半”。学习的效率和深度与老师、书籍(教材、课外参考书籍)、设施设备、学校文化与制度以及学生自身天赋与努力等因素相关。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老师无疑在欧美一流大学,这也是这些“常青藤”式大学受学子追捧的最根本原因。国内水平最高的老师无疑是在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客观说,大学排名越靠前的大学,里面的老师整体水平还是比排名靠后的大学高。这也是为什么广大青年学子,发奋要考重点大学的内在原因。 上面列出与学习效率和深度有关的因素“老师、书籍(教材、课外参考书籍)、设施设备、学校文化与制度”中,只有课外书籍这项是学生自己完全可以把握的,其它的因素非学生自己可以掌控。卡内基.梅隆大学兰迪教授曾说:“我们不能决定自己手中能够拿什么牌,但是完全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出牌”。不论是对于学习和生活,兰迪教授这个观点都是积极进取的观点。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发现好的课外书籍这个话题。 实话实说,我以前读大学乃至当老师,也不知道什么叫好书。读书的时候,也没有哪个老师谈及这个话题,介绍寻找好书的经验。很长一段时间,认为领导重视的书,大众看的人数多的书,就是好书。因自己的孩子要开始上小学,知道自己过去学习走了不少弯路,因此,我就想琢磨一下,数学和科学到底该如何学习?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以前学习过程中没有价值的弯路。就学习数学而言,离不开解题。但是奥数那种解题目标和思维,被我本能地体会到有问题。不过,当时也说不清楚,中国式奥数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总是觉得,学一道解题,再学一道解题,这种方法不是一个事情。于是,在网上买了一本中国数学教授写的有关数学思维方面的书籍。其中,该书以很大篇幅介绍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解题思想。我感觉这位中国教授对波利亚的思想没有说的很透彻,顿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直接买波利亚的书籍看看。于是,最初就读了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后来也慢慢学了一点他的其它著作。我一读波利亚老师的著作,就发现他的解题思想,完全不是中国教授和普通老师理解那样的。波利亚老师讲授解题的目标,是瞄准发现未知的知识 ,来讨论如何解题,换句话说是为了培养“探险勇士”,而中国的老师教学生解题,是为了培养“解题熟练工人”。两者相比,境界差的太远了,高低立判。我们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熟练工人”的教育,也许这个目标与我们追求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中国的大学生,读了一辈子书,要想能够突破学校教育,强加到自己头脑中的“熟练工人”这个桎梏,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波利亚等大学问家会在其书籍中,提及到其他数学家或学问家的著作。我依据这个线索,继续买书学习,继续从其他学问家著作发现其他学术名著。出版社一般也会在其出版的书籍最后一页,打广告推荐欧美数学家或科学家写的著作。通过这种“顺藤摸瓜”方式,我才慢慢积累了一点好书。就数学而言,我目前收集到波利亚、M.克莱因、菲利普斯.克莱因、R.柯朗、阿达玛等人的著作。这些学问大家的著作,就是我运用上面发现好书的方法,慢慢收集到的。 虽然受自己天赋及努力程度等原因限制,即使是学习这些学问大家的著作,很多地方仍然难以看懂。不过有一点的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学问大家的著作,给我打开了很多扇窗户,让我对鲁迅先生发人深省的话:“中国书尽量少读,最好不读”有了痛彻地认识。 年轻的大学生朋友,如果你有缘看到本博文,我只希望你记得本文一个观点就行: 一定要学习笛卡尔、培根、罗素、怀特海、杜威、波利亚、M.克莱因、菲利普斯.克莱因、莫里斯、贝弗里奇、斯塔夫里阿诺斯、维纳、冯.诺依曼等学问大家的著作!这是一条学习之路上的“事半功倍”之路!非大师的著作,能不看则不看!这是避免被误导的最佳选择之路!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840do=blogid=726897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发现好书?---对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谈谈如何学习
张能立 2013-9-22 13:41
人的一生一般有好几个转折点,其中参加高考,并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步入大学殿堂,理应是人生重大转折点之一。80年代初期,那个年代,城乡差别太大,农村孩子都想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跳龙门”,变成城里人。于是,老师对农村学生的激励是:“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穿皮鞋;如果不认真学习,将来就穿草鞋”。当然,时代变化了,现在高中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口号也跟着发生变化。据说,现在高中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口号是:“现在尽情学,考上大学尽情玩”。 其实上大学,不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尽情学还是尽情玩”这么简单。不管怎么样,与中学一样,大学仍然面临学习任务。太多的学生,一方面听信了高中老师说的“在大学尽情玩”,另外一方面,也没有针对大学学习任务与中学不同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学习方法出来,最终是怀着美好的憧憬走入大学,梦想破灭走出大学,收获的就是那点可怜的世故老成。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仍然是大学生涯最重要的事情。大学与中学阶段学习有何不同呢?按照著名的英国数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怀特海先生的观点,教育由“浪漫、精准、综合”三个阶段组成。“浪漫”这个教育阶段是指学生尽可能接触大自然,尽可能让孩子多观察勃勃生机的大自然的变化,多动手体验大自然和生活中蕴藏的真知,以及真知之间的普遍联系。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建立对大自然认知的定性模型。这个教育阶段,对应于小学阶段。“精准”这个教育阶段是指学生在对大自然和生活有充分的接触和感知之后,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表述真知的“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要建立对大自然认知的定量模型。这个教育阶段,对应于中学阶段。“综合”这个教育阶段是指学生在“浪漫”和“精准”的基础之上,继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本原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用流行的话说,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教育阶段,对应于大学阶段。 从怀特海的教育理论可以看出,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要求自学能力远比中学阶段高,并且还要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到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去。任何学习都存在效率之分,古人将高效率的学习称为“事半功倍”,将低效率的学习称为“事倍功半”。学习的效率和深度与老师、书籍(教材、课外参考书籍)、设施设备、学校文化与制度以及学生自身天赋与努力等因素相关。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老师无疑在欧美一流大学,这也是这些“常青藤”式大学受学子追捧的最根本原因。国内水平最高的老师无疑是在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客观说,大学排名越靠前的大学,里面的老师整体水平还是比排名靠后的大学高。这也是为什么广大青年学子,发奋要考重点大学的内在原因。 上面列出与学习效率和深度有关的因素“老师、书籍(教材、课外参考书籍)、设施设备、学校文化与制度”中,只有课外书籍这项是学生自己完全可以把握的,其它的因素非学生自己可以掌控。卡内基.梅隆大学兰迪教授曾说:“我们不能决定自己手中能够拿什么牌,但是完全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出牌”。不论是对于学习和生活,兰迪教授这个观点都是积极进取的观点。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发现好的课外书籍这个话题。 实话实说,我以前读大学乃至当老师,也不知道什么叫好书。读书的时候,也没有哪个老师谈及这个话题,介绍寻找好书的经验。很长一段时间,认为领导重视的书,大众看的人数多的书,就是好书。因自己的孩子要开始上小学,知道自己过去学习走了不少弯路,因此,我就想琢磨一下,数学和科学到底该如何学习?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以前学习过程中没有价值的弯路。就学习数学而言,离不开解题。但是奥数那种解题目标和思维,被我本能地体会到有问题。不过,当时也说不清楚,中国式奥数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总是觉得,学一道解题,再学一道解题,这种方法不是一个事情。于是,在网上买了一本中国数学教授写的有关数学思维方面的书籍。其中,该书以很大篇幅介绍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解题思想。我感觉这位中国教授对波利亚的思想没有说的很透彻,顿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直接买波利亚的书籍看看。于是,最初就读了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后来也慢慢学了一点他的其它著作。我一读波利亚老师的著作,就发现他的解题思想,完全不是中国教授和普通老师理解那样的。波利亚老师讲授解题的目标,是瞄准发现未知的知识 ,来讨论如何解题,换句话说是为了培养“探险勇士”,而中国的老师教学生解题,是为了培养“解题熟练工人”。两者相比,境界差的太远了,高低立判。我们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熟练工人”的教育,也许这个目标与我们追求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内在逻辑是一致的。中国的大学生,读了一辈子书,要想能够突破学校教育,强加到自己头脑中的“熟练工人”这个桎梏,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波利亚等大学问家会在其书籍中,提及到其他数学家或学问家的著作。我依据这个线索,继续买书学习,继续从其他学问家著作发现其他学术名著。出版社一般也会在其出版的书籍最后一页,打广告推荐欧美数学家或科学家写的著作。通过这种“顺藤摸瓜”方式,我才慢慢积累了一点好书。就数学而言,我目前收集到波利亚、M.克莱因、菲利普斯.克莱因、R.柯朗、阿达玛等人的著作。这些学问大家的著作,就是我运用上面发现好书的方法,慢慢收集到的。 虽然受自己天赋及努力程度等原因限制,即使是学习这些学问大家的著作,很多地方仍然难以看懂。不过有一点的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学问大家的著作,给我打开了很多扇窗户,让我对鲁迅先生发人深省的话:“中国书尽量少读,最好不读”有了痛彻地认识。 年轻的大学生朋友,如果你有缘看到本博文,我只希望你记得本文一个观点就行: 一定要学习笛卡尔、培根、罗素、怀特海、杜威、波利亚、M.克莱因、菲利普斯.克莱因、莫里斯、贝弗里奇、斯塔夫里阿诺斯、维纳、冯.诺依曼等学问大家的著作!这是一条学习之路上的“事半功倍”之路!非大师的著作,能不看则不看!这是避免被误导的最佳选择之路!
个人分类: 教育|3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漫谈:大学期间如何学习
热度 8 gzchengzhi 2013-9-19 21:30
  同学们刚刚进入大学,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大学期间合理安排各种学习活动,以便不至于浪费四年大好的光阴,我这里用我自己这几年的一些研究心得体会给同学们分析一下。   按照我的看法,人的认知潜力在二十岁左右达到了一个顶峰,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一年龄阶段认知能力也同时达到顶峰。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还与知识积累有密切的联系。   然而人的认知潜力达到顶峰,也就意味着在这一阶段,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最大的潜力可挖,只要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就可以用最高的效率获得人生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这与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到中年以后,虽然认知能力达到了顶峰,但是由于认知潜力不足,要学习新的东西就比较困难了,特别是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实现人生的转型,是非常艰苦的。   那么在大学期间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认知潜力呢?我的看法是,在这一期间一定要处理好“专”和“广”的问题。   “专”指得是在这一期间就要开始设定自己的主攻方向了,并朝着这一方向深入钻研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这是由于知识的积累规律所决定的。在我的模型中,我认为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是呈现指数的形式增长的,因此如果能够在某一个方向深入钻研下去,则在大学期间,利用自己所具备的人生最大的认知潜力,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中达到别人不能够达到的新的认知境界。   举例来说,比尔盖茨,在大学期间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那个时候这一领域工作的人并不多,而大公司的工程师由于年纪偏大且公务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和足够的认知潜力来做这一工作,比尔盖茨就自己设计Basic程序,最终一举获得成功。而谷歌的创始人在大学期间利用了互联网刚刚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家都在忙于一些传统算法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利用大量废旧电脑组成分布式数据库,引起了搜索引擎技术的革命。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只要寻找到一个别人很少甚至没有涉足的领域,然后朝着这一方向深入下去,就可以达到别人没有的非常专业的程度,你就是这一领域世界顶尖的专家了。   反过来如果一个大家都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人类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也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已经有很多人早就达到了非常专深的境界,自己再继续做下去,意义就不会很大,因为你永远不会超过前人,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何创造了。   故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广”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一个别人没有探寻过的主攻方向?这时候可以考虑通过广泛涉猎人类已经积累的各种知识来完成。这些知识不仅限于自己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可以涵盖数学、物理、历史、文学、艺术等传统学科,还可以涉及传播、电子商务等新兴的学科。涉猎这些知识的目的是要寻找人类知识的“漏洞”,就如同“黑客”寻找网络漏洞一样。一旦人类知识的漏洞被自己发现了,那就可以将其当作是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为加大。   我这里强调的“广”,是要去“涉猎”的。也就是说如同猎人一样到处看看,并不是说,你就要如同在学习专业课程那样,仔细翻阅经典著作,并认真完成各种练习题。我认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一来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二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导致自己的思维僵化,无法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创新思维。   如果对我的认知模型有兴趣,可以参考我的这两篇论文:   程智.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认知发展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006-43   Zhi Cheng. On Adult Leaning Theory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Review in Psychology Research. June 2013, Volume 2, Issue 2, PP.27-38
个人分类: 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1006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如何学习计量软件
热度 3 yuliping 2013-4-21 23:14
广义的计量软件很多, SPSS 、 EVIEWS 、 STATA 、 DEAP 、 SAS 、 GAUSS 、 AMOS 、 MATLAB ……可以这样讲,只有你想不到的软件,没有完不成你任务的软件,总有一款软件会适合你!这些软件在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计量水平代表了研究水平,这句话虽然有点过,因为纯粹的理论创新太难了,何况理论创新如果需要检验的话,也离不开计量软件。 如何学习计量软件,这是研究生、初学者感兴趣的问题。我结合这么多年来的经验,简单总结如下: 一、基本前提 第一,研究方向和领域 研究方向和领域决定了对计量软件的需求。在人文社科中,人文科学相对而言计量软件用得少一点,但并不是就用不到,即使你研究历史,也有可能用到文本挖掘、知识图谱等软件,当然这已经超越了计量软件的范畴。而社会科学研究中,计量软件的需求是无处不在的。你如果想使你的实证研究更加科学,使用计量软件是必然的。 第二,经济理论至上 任何研究,都有其支撑理论,它是如此重要因而往往容易被忽略,很多初学者认为计量至上,这是十分错误的,没有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支撑,一味强调计量技术是十分错误的。容易犯低级错误,或者牵强附会地进行研究,出现诸如饭店门口公车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第三,对模型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定要搞清楚一个模型使用的前提条件、优点、不足、注意事项等等,这一点往往得不到重视,但实在非常重要,否则出现了系统性错误还不知道。所以,要先啃一些计量教材和理论书籍,建议用国外的翻译教材,有能力啃原版教材更好。 二、基础工作 第四,准备干净的操作系统 有的软件的运行环境是 XP ,有的运行环境是 DOS ,有的运行环境是 64 为的 WINDOWS7 ,有的软件只有试用版,到了一定的时间会过期,而且即使卸载重新安装也不行,所以在调试软件时,最好做一下系统备份,常用软件是 GHOST ,这样反复安装、调试就不怕出问题了。 第五,做好数据文件不同格式的转换 不同软件对数据文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定要熟练掌握不同格式数据文件的转换,比如文本文件、 XLS 文件、 XLSX 文件、 ACCESS 文件、 DBF 文件等等。 三、软件学习方法 第六,带着问题学习 最好带着问题学习,比如你搜集了某个方面的数据,想做某个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找个老师,带着问题学习,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刚开始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模型,慢慢地放松假设,学习更加复杂的模型。 第七,选择适合你的软件 没有最好的计量软件,很多计量软件某些功能是相通的,只要能解决问题,用什么软件其实是无所谓的,但是各人偏好不同,有人喜欢 EVIEWS ,有人喜欢 STATA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没有关系的。 第八,有些模型可能只有唯一的软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好硬着头皮啃这个唯一的软件了,如果恰好你不太熟悉这个软件,那难度可能会大一点。 第九,搜集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和技巧 人大经济论坛、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中国期刊网论文、软件使用说明书等等都是很好的来源渠道,要多多关注,平时注意搜集整理资料,慢慢地就会积累很多。 第十,不要忽略英文使用手册 我认为,英文使用手册总体上比中文使用手册编得好,这和经济学的经典教材都是英文教材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部也在搞什么规划教材、精品课程之类,我认为总体上成效不好,国人编的教材真的不如国外经典教材。对于英文水平弱一点的朋友而言,软件的英文手册啃起来比较辛苦,但坚持下来,必然有好结果。关键的是,有些前沿的模型只有英文说明,你无法选择。 第十一,注意学习软件的示例文件 很多软件有示例文件,这是学习的最好方法之一,研究软件输入的数据格式、数据处理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反复对照比较,必然会有较大收获。 第十二,搜集不同软件的同一版本 有时你只搜集某软件的唯一版本是不够的,因为其说明书或手册也只有一个版本,不利于你学习,所以最好适当搜集一下该软件的不同版本,反复比较不同的说明书,对照学习,有奇效。 第十三,搜集同一模型的不同软件 同一模型,可以采用不同的软件,这样一旦A软件学不会,可以用B软件,总归会弄通一个软件,解决你的问题。 第十四,暂时弄不懂可以暂时放弃 有些软件暂时学不会,也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可以先放一放,过段时间再看,说不定就通了,有时就卡在某些细节上。 第十五,适当交点学费 目前各类软件的培训班很多,有条件可以找一些名家的课听听,还是很有收获的。 类似的博客以前写过,希望能给初学者一点启发。 2013.4.21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347 次阅读|5 个评论
夜半随思
热度 1 StephenCatholic 2012-11-23 01:25
当只有精神没有物质时,自己很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信仰、宗教、哲学,不断的去追索那最终的真,结果可以说失败的很彻底,自始至终没找到门,更何谈深入的挖掘。但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什么不是哲学。即——马克思和所有与马克思的那套东西--根本不是哲学,中国没有近现代哲学,中国更没有哲学家。 学会了怀疑却找不到支撑,没有绝对的根基,人的灵魂何处安放,“我啥也不信,我只信我自己”是我听过最愚昧,最无知,最狂妄的话。怀揣着对西方哲学和文化的痴迷,我走进教堂去寻求和感受西方文化的根基——基督文化,我相信那是天主对我的召叫。我找到了最终的根,绝对的真,绝对的善,绝对的爱,封闭了我的怀疑,终止了我的学业,没有怀疑,如何学习哲学?信仰比学习来的实在,只需要接受即可,越深入的学习,越坚信不疑,心里越得劲。不像学习哲学,越深入越怀疑,越寝食难安。 “ 天主为你封闭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听起来像心灵鸡汤,但确实是圣经里的话,不学哲学我不后悔,不接受信仰的话我会认为自己这一辈子白活了。现在是半夜,突然寻思到自己的信仰生活,不免感慨,近半年来忽视了许多,没有物质时重视精神,有了物质的情况下就漠视了精神的力量,天天只想着工作,前途,工资的事,忽视了一切的情感,像一个机器,准备的说是一个螺丝钉,处于一个NOBODY的位置上,忘记了自我。世俗的骄傲,嫉妒,冷漠在自身每日都在上演,不知反思,如镣铐般的越勒越紧,天天只能感受到同事之间的相互猜忌,拆台,没有平等,合作,尊重和爱。当然——我也身陷其中,不得自拔。 有时在想,这不应该是我,因为我是一名基督徒,只应有爱,不应有恨,耶稣曾说:“ 要为你的仇人祈祷 ”。是人就是自私的,怎么会为仇人祈祷,耶稣是神,没有人的弱点。人的弱点应该就是人的罪,耶稣提出了一个绝对的标准,虽然没有人会做到,但应该朝那个方向努力,因为正是因为相信耶稣的话,才会成为耶稣的门徒,他是神,也正是因为他是神,他能做到的事人做不到,人的有限性成为人罪的根源。 实在忍受不了远离信仰,脱离宗教生活的苦楚,上周末弥撒前跪在小黑屋里向神父陈述我近半年来犯的种种过失。天主给予神父赦罪的权限,通过神父,天主赦免了我所犯的罪过,给了我内心极大的平安。弥撒时迎接基督圣体到我口中,与耶稣合而为一,领取了灵魂和肉体的食粮,马上又要到周末了,迫切的需要再次充电,否则真的容易跑偏了。又到一年感恩节,感谢天主所赐予的一切,还有一个月是圣诞节,满怀期待救主圣婴的再次到来。
1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1028如何学习
shixiaoxin10 2012-10-29 03:21
两种方法,一种是跳跃式学习,学完用结构固化之,一种是循序渐进,前边没学好,就不学后边的。跳跃式学习主要用于应用型知识,用哪里学哪里;循序渐进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像英语,学十个内容,不如1个内容学十遍,慢慢的可以融会贯通了,这也符合遗忘原理,10个不断遗忘,最后没留下一个,1个学十遍,最后经过遗忘留的还是一个。现在两条,一是通过美国总统辩论,一个是唱英语歌。 学习也是欲速则不达,不可急功近利,还是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问 我如何学习
胡业生 2012-7-24 12:13
笨想
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学习
Garbrielle 2012-6-16 11:01
如果是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你想变成什么? 这是儿子的习作题目。昨天和他聊天,他一会儿说想变成蚊子,因为温室效应对蚊子最有利,一会儿说想变成细菌…… 我也跟着畅想一番。 以前呢,我希望自己是一匹马,自由温顺又奔放,但现在哪有自由的马儿,你看游乐场的马儿都得跟着疆绳背着小朋友围着操场一圈圈小跑,太可怜了。所以啊, 我现在就想变成老鹰…… 我还没说完,儿子大声说——但是会碰到猎人! 我说,我住在深山老林里,猎人不多,多自由,我可以在空中尽情翱翔。 他仍然抗议,猎人会把你打下来的。 反正是你写文章,我不过是说说我的想法嘛,我反抗地说。 他终于安静下来写了几句,告诉我“我就写自己如果变成了孙悟空”。 我说不行,那是书上写了的,让他再想想。一会儿又跑来告诉我他要写“如果我是个魔法师”。 嗨,那不和孙悟空差不多吗?! “如果我写细菌或者蚊子,就不能写很多,到时候你又要说我写得少了!”他已经极其不满。 “我,”我张嘴不知该说什么,的确如此啊。 “反正我觉得在家写作文不如在罗老师那里写的,因为罗老师让我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哦?也是哦。我开始动摇想法。 又过了一会儿,我想明白了,对他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你真正想的东西写出来就行了。” “即便些变成孙悟空,你写得和别人不一样,有自己的想法,也一样会是篇好文章。” 他听了,不再那么剑拔弩张,放松下来,坐在桌旁写起来。
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如何学习的?
热度 2 tarimriver 2012-5-14 15:48
针对考试不及格现象较多,我们专门开班会,请优秀同学介绍经验,下面就是学习成绩第一名的连双慧的介绍: 我是如何学习的? 连双慧 其实,说实话,这一次我能考第一是我没有想到的,说学习方法。其实,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上课的时候老师说的重点用心记一下,我觉得上课 2 个小时内每一分钟都特别认真的听讲是不现实的,不是有人做过调查吗,人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只能坚持十几分钟,所以我们就要在我们的精神高度集中时抓住重点。 另外,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在大学里并不像高中时那样,有老师整天盯着你学习、做作业。在大学里一切都要靠自觉,并且,大学里的诱惑比较多,很多人认为我们在中学时那么努力的学习,好不容易盼到考上了大学,所以,一定要好好的放松一下。因此自制力就显得很重要了。自制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成绩可能就会好一点,相反,自制能力比较弱的学习成绩可能就会差一些。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还有,我认为自己能考好成绩的关键是我比较“听话”,我说的“听话”是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和考试之前说的一些重点,我都会很听话的该背过的就背过,该理解的就都尽量理解了,从来不会投机取巧,据我所知,很多同学喜欢把往年考试的或从网上搜集的一些题拿来看,其他的就不看了。这样虽然省了很多事,也不用背那么多知识,但是,那些题是不全面的,很多都不会考。我认为,我们平时考试,老师不会故意的难为我们,只要我们把他们要求的都能掌握,我想考个好成绩是不成问题的。
3063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总结的学习与工作的好方法
zhangchunyu 2012-3-30 16:27
这几天,突发奇想,总结自己的缺点,很有意思,发现自己的一个小毛病也是大问题,在此给大家总结一两句。 平时,大家都夸我知识丰富,自己还有点小骄傲,总觉得自己不错,可是看到某某在某领域取得了成就,获得了什么什么奖,自己就觉得自愧不如了!我好申请过基础课题,可是继续研究,就难了!我发表过一点文章,可是再深入的研究没有了!我总是说“我是一块砖,哪块需要往哪搬”,可是问问我自己的心,在领导搬你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至少应该提提自己的特长,工作态度很好,可是往往在工作过这么多部门之后,知识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增加了吗?没有!再说说,读书,我的书架上满满的,什么类型的书都有,每每搬家,人家都以为我是老师呢,开始还觉得很自满,现在看看,还差得太多了,书看了不少,可是自己写过多少?没有!回答这么多否定后,我仔细想想,总结如下: 一,研究问题,在像锥子,在有深度,选好方向,一直进行下去! 二,对于我这样的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的事情很多,如何处理好,还要不浪费时间,就是准备一个随时记录本,将准备做的小事记录下来,按照工作重要程度,逐一完成; 三、工作随时变动,千万不要站在这山看那山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主要的是总结工作方法,万变不离其中; 四、工作就是一个实验室,随时总结随时实践! 最后,关键的一句,个人工作性质不同,体会不同,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管理笔记|3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孩子学什么好?
热度 3 zhandlu 2012-3-10 13:21
我们这么大了,朋友同学的孩子正在准备上大学年龄,或都准备上高中。 大家肯定是认为我是有经验的,于是大量的电话与讨论来问我这个问题。 我能说什么呢? 我自己是杂学的,我觉得什么都重要。 硕士学的虽然是工学,但是个杂工科,叫科学仪器,机械电子光学各知道一点点; 博士学的是分析化学,当时有争论,分析化学不是纯化学; 再出去学的是应用物理,做个博士后,居然是加速器、核物理方面的课题; 他们想问什么呢? 我说,物理、化学、数学、光机电、财金、法律、史文哲都可以。 可是,这个社会看得见的,哪有技术人员会赚钱? 好象只有财与金吧?再不,法律?当律师多好,吃了原告吃被告!...... 我能说什么呢? 这个社会,他们看得见的是什么? 他们到底要我知道什么? 学财金:我怎么知道呢,这个,这个....,是啊,最光鲜肯定是华尔街! 他们想问什么呢? 好象我的回答必须要与他们的预期相同。 我能说什么呢? 这个孩子是什么智力水平? 你希望你孩子做什么? 你的家庭收入和储蓄多少?(如果太多,好好学科学,可以为人类做些实质贡献;如果太少,更要学科学,可快速赚小钱!) 你希望你孩子是人中之龙,还是普通就好! 我又能说什么呢,说什么他们听得懂? 学化学:要能了解各个化学键的强度,如何打开他们,再组合; 学技工:可以当钳工的8级工,现在各高科技公司都在找。 学物理:要灵敏掌握各个原理,学理论物理可以象潘建伟的“量子纠緾”。 ...... 喂,你是不是在考“量”我和我儿“子”?“纠结”不纠结吧? 其实: 没有人不聪明,只有乐不乐意!而第二步是: 博士硕士的学位在哪里拿并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掌握一件普通人不会做的事情? 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想不想?愿不愿去做一件普通人可能不会做的事情? 而这件事是哪种事:人类需要的事!不能是个人需要的事。 如果无从判断:只要是学科里有的事,都可以;也都可找到一件普通人不会做的事。 如果要给个时间:请“认真”在一个行业里呆上10年; 而什么是认真:最重要是会问问题。知道问什么问题?而后包括了努力,恒心,毅力,思考,和一点点运气; 再归结为:“会”问问题的“会”字。这是不断总结的结果。 我感觉最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地去问“为什么?” 这个为什么?不能乱问,有准备地问最重要,分场合地问第二。 什么叫有准备:你应该了解,你力所能及范围里,已经知道了大部分的答案,就差那么一点点,而后把那“一点点”拿来问。 什么叫力所能及:请与老师联系!如果你的力所能及范围太小,那么,要换老师! 因此,兴趣第一,老师第一,学会问为什么第一。 至于学什么?重要吗?
个人分类: 时速评述|3750 次阅读|3 个评论
化学是如何学习的?+++++科普系列:化学之父李比希(1)
热度 2 jinkai719 2011-12-25 13:06
年关来临,我们需要科普, 为什么?因为你可能很快在明年失业, 为了不失业,要开始普及科普。 科学网干什么的?不就是科普么? 二傻做了,我也做一下把。。。。。。 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男爵(Justus von Liebig,1803年5月12日出生于 德国 达姆施塔特 ,1873年4月18日逝世于德国 慕尼黑 )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化学之父”。作为 大学教授 他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 教育家 之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 中文名: 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外文名: Justus von Liebig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达姆施塔特 出生日期: 1803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 1873年4月18日 职业: 德国化学家 主要成就: 创立了有机化学 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 目录 德意志化学家 转学到埃朗根大学 李比希在有机化学领域内的贡献多得惊人 新领域的研究 李比希在教学中坚持主张 吉森实验室的创建 革新化学教育的化学大师李比希 青年时代的李比希 展开 编辑本段 德意志化学家   1803年5月12日生于 达姆施塔特 ,1873年4月18日卒于 慕尼黑 。他父亲是医药、染料、颜料和化学药品商人。李比希自幼就接触到化学实验。1818年曾当药剂师的学徒。1820年在 波恩大学 学习,了上大学他来到了 波恩 ,进入 埃尔 兰根 大学并于1822年取得博士学位。当时 中欧 处于反动时期,李比希由于持有自由派的观点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而被通缉。他不得不离开波恩到了 巴黎 ,在那里得到 德国 科学界泰斗 洪堡 的帮助和推荐到盖吕萨克的实验室工作。1824年完成了一系列 雷酸 化合物的研 李比希 究。此时 韦勒 正在研究氰化物。他们分别写的文章同时在 盖吕萨克 主编的杂志上发表,盖吕萨克指出这两类不同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这是化学家首次发现不同化合物具有同样的分子式,从此诞生了“同分异构体”这个名词。同时也以此为契机与韦勒成为终生不渝的密友。从这一年开始他在一个叫 吉森 的小城的大学里教书,开创性地建立了学生普通实验室。李比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有机化学 编辑本段 转学到埃朗根大学   18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巴黎,常听J.-L. 盖-吕萨克和P.-L.杜隆等化学家的讲演。不久就在盖-吕萨克的实验室中工作。1824年回到德国,任吉森大学化学教授,创立了吉森实验室。1852年李比希任 慕尼黑大学 教授。1840年当选为 英国皇家学会 会员。1842年当选为 法国 科学院院士。 编辑本段 李比希在有机化学领域内的贡献多得惊人   他作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的准确分析,改进了有机分析的若干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学式,发现了 同分异构现象 。他在化学上的重要贡献还有:1829年发现并分析马尿酸;1831年发现并制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与F.维勒共同发现安息香基并提出基团理论,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论。1840年以后的30年里,他转而研究 生物化学 和农业化学。他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 碳酸 、 氨 、氧化 镁 、 磷 、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他大力提倡用无机肥料来提高收成。他还认为动物的食物不但需要一定的数量,还需要各种不同的种类,或有机物或无机物,而且须有相当的比例。他又证明糖类可生成脂肪。还提出发酵作用的原理。李比希一生共发表了318篇化学和其他科学的论文。著有《有机物分析》、《生物化学》、《化学通信》、《化学研究》、《农业化学基础》、《关于近世农业之科学信件》等。他还和维勒合编了《纯粹与应用化学词典》。1831年创办《药物杂志》并任编辑,1840年后此杂志改名为《化学和药物杂志》,他和维勒同任编辑。 编辑本段 新领域的研究   当时有机物的分析技术还相当落后,他改进并完善了由盖吕萨克和泰纳尔提出的有机物燃烧分析法,使之根据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能够精确的确定碳和氢的含量。后来杜马又发明测定有机氮的好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有机分析体系。吉森这个小地方也成为当时世界的化学中心,对19世纪德国成为化学强国起着重要作用。1845年他被封为男爵,1852年后因健康恶化而退出教学工作,但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并开始对生物化学产生了兴趣,对生命的活力是由体内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提供的观点之建立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对发酵过程的理解却和 贝采利乌斯 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对农业化学方面,他也是成功和失败并存。首先他正确地指出:土地肥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消耗了土壤里的生命所必需的矿物成分,诸如钠、钙、磷等。他还是第一个主张用 化肥 代替天然肥料进行施肥的人。不过,他错误的认为植物所必需的氮是从大气中直接吸收的,所以在他的化肥配料表中没有加入氮化物。这一点后来被纠正了,从而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李比希从巴黎回国担任了 吉森大学 的化学教授,立即着手实施一项前所未闻的计划,那就是改革德国的传统 化学教育 体制与教学方式,探索造就新一代化学家的方法。当时德国大学中的化学教育,通常是把化学知识混杂在自然哲学中讲授,而且没有专门的化学教学实验室,学生得不到实验操作的训练。李比希深知,作为一个真正的化学家仅有哲学思辨是不够的,化学知识只有从实验中获得。而这种实验训练在那时的德国大学中还得不到。于是李比希下决心借鉴国外化学实验室的经验,在吉森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让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在那里得到训练,从中培养出一代化学家。吉森实验室是一座供化学教学使用的实验室,它向全体学生开放,并在化学实验过程的同时进行讲授。   李比希为实验室教学编制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大纲,它规定:开始,学生在学习讲义的同时还要做实验,先使用已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从天然物质中提纯和鉴定新化合物以及进行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学完这一课程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项目;最后通过鉴定获得博士学位。李比希这种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从系统训练逐步转入独立研究的教学体制,在他之前并未被人们认识到,而它为近代化学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 李比希在教学中坚持主张   教授化学是要教授作为科学的化学,而决不是单纯地传授应用技术。对于只是抱着学习应用技术目的而来的学生,他是断然拒绝的;但对为了造福于人类而学习化学知识的学生,则始终是支持的。李比希本人就是这样的表率。他认为这个问题不能本末倒置。他谆谆告诫学生们,应当首先为祖国和追求真理而努力,然后其余的东西才归属于自己。 编辑本段 吉森实验室的创建   化学教学大纲的编制和李比希热诚而严谨的治学,使得化学教育运动在德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以更大的势头和更深远的影响发展起来,从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学生拥向吉森大学,聚集于李比希门下。在李比希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实验室中的系统训练培养出了一大批闻名于世的化学家。其中名列前茅的有为染料化学和染料工业奠定基础的 霍夫曼 、发现卤代烷和金属钠作用制备烃的武慈、提出苯环状结构学说为有机结构理论奠定坚实基础而被誉为“化学建筑师”的 凯库勒 ,以及被 门捷列夫 誉为“俄国化学家之父”的沃斯克列先斯基等。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学生还在本国仿效吉森的做法,建立了一批面向学生的教学实验室,使吉森的化学教育模式在全世界得到积极推广,培养出众多著名的化学家,并形成了吉森一李比希学派,为世界化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本段 革新化学教育的化学大师李比希   1803年5月12日,李比希生于德国的达姆斯塔特(Darnistadt)。父亲是一个染料制造商,家中有许多化学药品。小小的李比希经常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他对实验和观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把父亲店铺后边的厨房改造成自己的实验室,在阁楼上,自己偷偷做雷酸盐的实验。有一次他在做雷酸汞的实验时。引起了爆炸,震动了整个楼房,屋顶的一角也被炸毁了,但他本人没有受伤。对于这件事,李比希的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说他有胆量、有追求精神。每当李比希回忆往事时,他都深有感触他说:童年的化学实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对化学的热爱。 编辑本段 青年时代的李比希   不远千里到波恩求学,他的第一个老师是卡斯特纳。后来,李比希又转到埃尔兰根大学学习,并于1822年获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 的题目是《论雷酸汞的成分》。获博士学位以后,他又到法国巴黎继续深造。经 洪堡特 (A。 Von Htmboldt,1769一1859)教授推荐,他进入了盖·吕萨克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在1822一1824两年的研究中,在探索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同时,他系统地研究了雷酸盐。找到了防止雷酸盐爆炸的填充剂,发现用烘焙过的苦土(MgO)与雷酸盐相混和,可以非常有效地防止雷酸盐爆炸。李比希在1823年6月23日向科学院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当时,会议 主持人 洪堡特教授对李比希说:“您的研究不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使人们感到,您是一位有杰出才干的人。” 编辑本段 李比希1824年回到德国   担任了吉森(Giessen)大学编外教授,两年以后升为正式教授,当时他年仅22岁。   李比希在化学上建树极多,除雷酸盐的研究成果之外, 1829年发现了马尿酸,18N年合成了氯醛和氯仿,1832年和维勒鉴定出苯乙酰基:1834年提出乙醇、乙醚等,都可视为乙基的化合物,并命名了乙基(C2H5一)。   李比希和法国化学家杜马合作,在1837年10月23日呈送 法国科学院 的论文中指出:“无机化学中的‘基’是简单的多有机化学中的‘基’是化合物,这是二者的不同点。但是,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化学的规律是一样的。”1838年,李比希还给“基”下了如下的定义。   1.有机化学中的“基”是一系列化合物中不变的部分。   2.“基”在化合物中,可被元素置换。   3.置换“基”的元素,可以被其他元素所取代。 编辑本段 李比希认为   一个原子团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两条就可以称为“基”。从此,有机化学中“基”的概念就确定了。   1837年,李比希还提出了有关多元酸的理论,开展了对有机酸的研究,说明了酸和氢的内在联系。1839年,李比希研究了“发酵”和“腐败”问题,对“发酵”和“腐败”做了理论说明。同时,他还研究了尿酸的衍生物、生物碱、氨基酸、胱胺、肌酸等多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李比希对化学教学一贯尽心竭力,自1824年回国后,他发现德国的化学教育落后于法国,许多德国大学没有化学教授,化学课由医学博士讲授。化学实验教学的条件就更差了,全国只有 汤姆逊 设立的一处实验室,一些著名化学家的实验室,都是私人性质的。只能接受一两名学生做专题研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李比希加强了对实验室建设和化学教学法的研究,使化学教学真正具备了实验科学的特色。他的努力得到了校方和国家的支持,经过两年努力,他在吉森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系统,他的实验室可以同时容纳22名学生做实验,教室可以供120人听讲,讲台的两侧有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以方便地为听讲人做各种演示实验。 编辑本段 李比希建立的实验室   后来被称为“李比希实验室”,由于这一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学人才,所以成了全世界化学化工工作者注目和向往的地方。李比希实验室科研和教学的风格,很快传遗了全世界。李比希还制造和改进了许多化学仪器,如有机分析燃烧仪。李比希冷凝球、玻璃冷凝管等等。这些仪器方便耐用,所以德国的仪器制造商纷纷大量仿制,向外国输出。   为了发展化学教学,李比希还用新的体系编制了化学教学大纲。他认为,化学不仅是一门实验科学,同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所以他认为:“学习化学的真正中心,不在于讲课,而在于实际工作。”他要求他的学生既会定性分析,又会定量分析,然后自行制备各种有机化合物。这样就可以培养出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李比希一生为化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化学家,俄国的 齐宁 、法国的 日拉尔 、 英国 的威廉姆逊、德国的霍夫曼、凯库勒,此外象富兰克兰、武兹等,都是李比希的学生。   李比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发明和改进了有机分析的方法,准确地分析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合成过氯仿(CHC13)、三氯乙醛(CCl3CHO)和多种有机酸,他还曾与他人合作,提出了化合物基团的概念以及多元酸的理论。李比希开创了农业化学的研究提出植物需要氮、磷,钾等基本元素,研究了提高土壤肥力的问题,因此,他被 农学 界称为“农业化学之父”。 编辑本段 李比希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   1860年被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长,还曾被选为德国。法国、英国、俄国、 瑞典 等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或名誉院士。   1873年4月18日,李比希患感冒逝于德国的慕尼黑。李比希作为科学巨人,名震 欧洲 。但是,科学真理是无情的,他不屈从于权力,也不依附名家的威望,他只偏爱实事求是的人。 编辑本段 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   在著名化学家因拉发现元素溴的前四年,李比希曾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他发现,在残渣底部沉淀着一种棕红色的液体。以当时李比希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完全有条件从这瓶液体中发现新元素溴。但是,李比希根本就没有做认真的化学分析,只是想,这些东西是通了氯气得到的,说明海藻中的碘和氯起了化学反应,生成氯化碘。于是他在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然后就把这瓶液体放在柜子里,一放就是四年。1826年8月14日,法国化学家 巴拉尔 宣布,发现了新元素溴这种元素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这一发现,震惊了化学界。李比希看到了巴拉尔的报告以后,顿时想起四年前他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他赶紧翻箱倒柜,找出了那瓶棕色液体,认真地进行了化学分析,分析结果使他激动又痛心。原来,那瓶棕色液体不含有氯,也不含有碘,更不是他猜测的“氯化碘”,其成分正是巴拉尔发现的新元素溴。如果四年前李比希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析那瓶棕色液体,那么发现元素溴的不是巴拉尔,而将会是李比希。 李比希失之交臂,他懊悔极了,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化学研究,却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他为了警诫自己,特别把那瓶棕色液体放在原来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厅中,在上面贴上一个工整的字条:“错误之柜”。而且,他还把瓶子上的标签揭了下来,用镜框装上,挂在床头,不但自己看,还给朋友们看。   李比希用“错误之柜”警惕自己,教育学生。李比希逝世后,学术界对他十分怀念。人们把吉森大学李比希工作过的地方,改为李比希纪念馆,把李比希看成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的开路人。 化学,我是学化学的,可惜了很多时间上不理解什么是化学! 这是教育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 我在思考,我们该如何学习,什么是学会! 化学是人做的,我们就要从人开始学习! 过去的知识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我们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还有方法! 什么是化学? 那我从李比希的书中就读到一个问题: 化学来自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如何记忆元素周期表?这应该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东西! 人类的知识财富并不多,但是这个是最关键的一个! 遥想,早期的人类的错误,就是把混合物或者化合物当做元素, 所以我们搞出很多的笑话, 炼金术的错误,不就是当时没有元素周期表么? 很多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元素周期表是什么回事! 那我们如何记忆呢? 我认为两点: 一个就是联系实际,例如隆胸用的物质就是硅胶,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什么是硅胶的特性; 第二个就是和物理,哲学结合,例如什么是晶体的组成,那就是西方早期的世界物质的最小原理,复杂由简单组成,欧几里得的几何在那都是错误的,只有在晶体结构里是正确的。。。。 其实,我们学习化学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吧,我们学习的浓缩的东西,必须要放在实际的上面才能理解, 这就是化学,化学的研究问题,经常是独立的,基本上,没有共性可言的!
30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NS2学习
zouhongwei 2011-12-15 22:16
如何学习NS2 : 1.因为NS2是用来研究网络的,所以学习NS2之前首先要学习好《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其中的原理和概念都必须学习的很清楚很透彻。 2.NS2的主要运行平台是Linux操作系统平台,所以要学好用好NS2,最好熟悉Linux操作系统。可以选择一款流行的Linux发行版学习(本人推荐Fedora,应为他软件多、更新快、升级方便,当然很多人喜欢Ubuntu,反正各需所爱吧),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操作。其实,NS2也可以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但是本人并不推荐,因为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编译和运行NS2代码是比较费功夫的,要做很多的工作,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利用NS2搞网络研究,没有必要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这上面。 3.学习C++语言和Otcl语言。通常,大学课程中都会开设C++课程,这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如果原来没有学习过C++语言,其实在刚开始学习NS2时也是不影响的,只有到学习深入后,需要添加新功能或者扩展NS2时才需要用到C++,所以C++在刚开始学习NS2时不是必须的,但是要将NS2学好,C++是必须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Otcl是开始学习NS2必须掌握的,Otcl源于TCL语言,并进行了面向对象的扩充,Otcl语言兼容TCL语言,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介绍TCL语言的资料,如果具有Linux/Unix下的脚本编程(例如:bash脚本编程)经验的话,学习TCL和Otcl将会很容易的。 4.开始学习NS2,关键的第一步是理解NS2的运行机制和整个NS2进行网络模拟的整个流程要搞清楚。网上有很多介绍文章和资源,但是,初学者刚开始对NS2一窍不通,无法领会所讲的内容。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着急,有人说学习NS2的周期为半年(也就是6个月),不管是否夸张或者低估了学习周期,最起码,那些NS2专家们至少是花了很多时间才把NS2搞定的,所以不要想着一夜之间就把NS2全搞懂了。其实,这个时候只要比葫芦画瓢就行,别人的或者网上经典资料中的Otcl脚本自己照着敲下来(注意千万不要复制下载直接运行,要记住复制永远不能代替自己敲代码。当然,这是对新手说的),运行后看看结果。不要怕自己学习的慢,只要天天有进步就行。代码不理解也不要紧,多敲几篇肯定收获颇丰,当然还要反复看资料。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坚持、坚持。。。。。,你会发现慢慢的对NS2有了一点点认识了。 5.找一本好的经典的NS2书(纸质的或者网络版的电子书都可以),认认真真的从头到尾的看完,熟悉NS2的主要网络模块,加深对NS2工作机制的理解。 6.高手进阶,尝试着阅读NS2的源码,为NS2添加扩充功能。这是NS2的终极目标,如果这个阶段搞定了,那么NS2就会在你的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大放异彩,NS2将会称为你的论文(当然是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论文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录索引 1.原创NS2教程和文章 2.原创NS2视频教程 3. NS2推荐免费书籍教程 4. NS2应用于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面的资源链接 5. NS2相关工具资源链接 【NS2推荐免费书籍教程】 1.NS By Example( 学习NS2必读 ): http://nile.wpi.edu/NS/ 2.NS Simulator for Beginners( 学习NS2必读 ): http://www-sop.inria.fr/maestro/personnel/Eitan.Altman/COURS-NS/n3.pdf (PDF文档), http://www-sop.inria.fr/members/Eitan.Altman/ns.htm (网页版,可以下载所有书中脚本,与PDF一同使用) 3.NS Tutorial( 学习NS2必读 ): http://isi.edu/nsnam/ns/tutorial/index.html 4.《NS2仿真实验—多媒体和无线网络通信》随书光盘下载:http://www.osedu.net/software/tools/scientific-research/2011-08-15/55.html 【NS2应用于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面的资源链接】 1.A Quick Tour Around TCP: http://web.eecs.utk.edu/~dunigan/tcptour/ (介绍使用NS2讲述TCP协议,NS2官方网站上有这篇文档的连接,但是已无法访问,这里的链接是可以访问的。包含了TCP以重点和难点) 【NS2相关工具资源链接】 1.使用Java实现的NAM动画工具( Javis is a Java based version of NAM): http://www.cs.technion.ac.il/~gabik/Jist-Swans/javis/index.html , http://warriors.eecs.umich.edu/viz_tools/nam.html 2.用java语言开发的网络模拟程序jns: ftp://cs.ucl.ac.uk/nets/src/jns 3.NSG2:NS2脚本生成工具。(需要翻墙): http://sites.google.com/site/pengjungwu/nsg
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编辑知识:如何学习审稿(转)
热度 1 chshuai 2011-12-15 14:20
专家学者为什么愿意拿出大量的时间审稿呢?为期刊审稿是义务,也是一份荣耀,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就是为进步做出了一份贡献。审稿人都是志愿提供服务而不计报酬。当然,通过审稿还会得到其他好处,(1)首先是精神上的收获,能够增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交流和论争的乐趣;(2)最新的研究进展在发表之前就有机会看到(不亦快哉!);(3)通过对照其他审稿人的评论和编辑的稿件处理意见,可提高自己的审稿技能;(4)通过发现论文中的错误,可以学习如何写出更有竞争力的稿件;(5)会得到编辑的尊敬,甚或有机会被邀请加入学会或编委会;例如美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AJRCCM)编委会的任命,就是完全根据审稿人的审稿是否中肯、严谨、及时。   一个优秀的审稿人又有什么特征呢? Black等曾对英国杂志(BMJ)的审稿人进行过评价,其目的是想明确高水平审稿人的特征,特别是在审稿花费时间和审回时间方面。他们对BMJ的420份稿件的审稿人进行了调查,2位编辑和稿件的责任作者对审稿质量进行独立评估。结果编辑和论文作者的评估都显示,经过流行病学或统计学培训是提供高质量评阅的审稿人的唯一显著性相关因素。在编辑的质量评估中,年轻是高质量评阅的独立预测因素。评审花费的时间与审稿质量的提高相关,但超过3小时则无更大意义。通常认为,正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拥有学术职位者、科研资助团体成员,应该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审稿,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审稿质量与上述特征相关。这一结果对于编辑的意义是,要发现优秀的审稿人,只有不断试用新人,评估他们的表现,然后决定是否继续用他们。建议征集接受过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训练的、年龄在40岁左右的审稿人。   那么年轻学者如何学习、提高审稿技能呢?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提高,就是通过审稿提高审稿水平。认真研读自己投稿得回的评审意见,以学习他人是如何审稿的。再就是比较同一稿件自己的审稿意见和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发现新的视角,得到有益反馈。对于有条件的年轻学者,可以替自己的上级(例如老师、上级医师等)草拟审稿意见,由此可得到更为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做好审稿工作需要什么?第一是能动性。对同行要有绝对的责任感,坚信通过同行评阅认定的高水准的文献,对科学进步是至关重要的。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审阅一篇好文章,即得到知识,又得到乐趣,不亚于参加一场研讨会。审稿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感染力,可影响到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其次是要具备科学技能。审稿人面临的挑战是,要发现那些作者本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两项科学技能,一是对文献有全面掌握,即熟悉进展,又熟悉经典;二是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够将科理和科学发现应用到新的科学研究中。当然,审稿人也会碰到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这时可以向他人请教、学习,或者谢绝审稿,请编辑另找他人。第三要有乐于助人的态度。做好审稿工作需要相当大的智力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审稿人所在学术机构或同行的认可。令作者满意的是文章被接受,而不是审稿质量。不满意的作者对审稿人会有一些负面看法:挑剔、草率、武断、教条、肤浅、傲慢、不公正、忌妒、自私自利。但是,一份中肯的、深入的、表达清楚的评审意见,能够提高稿件的科学性和易读性,能够增加作者的知识,提高作者从事和报道科学研究的能力。审稿时应该对作者及其工作充满敬意,要耐心、客观公正地阅读,对新观点新方法持开放态度,但又不能“放水”。提出的意见要有正当理由,观点表达清楚,让人看得懂;要提出明确的建议(但不一定明确是接受或拒绝)。最后,审稿当然需要时间。如果只读一遍,恐怕会错失重要的深入看法。在提出全面的、明确的观点之前,常常需要反复斟酌。不同稿件需要的时间可能不同,有的3个小时也不一定够。审稿给审稿人带来的好处,已如前述。但审稿肯定会与自己的工作、甚至生活发生冲突,看病、、科研、申请课题、休假等等,不一而足。无论如何,既然接受了审稿邀请,你就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   具体到审稿过程或步骤,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经验。但一般来说,可分为接受任务、阅读和评价、提出建议和撰写审稿意见等步骤。   1.接受审稿邀请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研究工作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之内,而且又能拿出时间认真审阅时,可考虑接受邀请。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应果断拒绝。只要你说明拒绝的理由,编辑不会认为你对审稿不感兴趣。   2.阅读和评价   先花点时间看看摘要,初步了解在实验设计、方法、结果和结论中,你需要看的重点是什么,特别要看出作者认为其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提出一个宽泛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全文:例如,这是一篇关于方法学的论文、是病例总结还是病例报道?与以往的论文相比,本文的新意是什么?   然后再仔细阅读全文,要看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要分析原因,是科学问题令人困惑,还是作者没有讲清楚。不合逻辑或有悖于常识的科学问题包括:互相矛盾、结论无根据、因果关系(归因)不当、不恰当推论、循环推理、纠缠于琐碎问题等。统计学问题也属于此类。至于写作问题,有的是不会写或写不好,对此应明确提出让作者修改,例如冗余、跑题、术语不解释、用词不准确、专业术语不规范、缩略语不规范。行文要求条理清楚,让读者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更重要的是要看实验设计是否交待清楚,研究的逻辑性结构包括目的、假说、假说的可验性预测、结论等是否完善。重要问题不应不予以交代,例如方法学上的局限性,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或一致性等,都需在讨论部分予以说明。论文中还会经常碰到一些“低级“的过失误差,例如百分比加起来不是100,数字前后不一致等,这些往往很容易逃过审稿人的眼睛!   在读完第一遍后,先不要急于下结论。一定要拿出时间继续阅读第二遍,此时要对稿件做出评价。首先评价稿件的科学性,尽管一篇论文的结论是否正确,也许好几年后才能搞清楚。但问题是论文需要现在就发表,因此要看其科学性是否正确,特别是推论(论证)的质量、科理和知识的运用。一篇论文是否重要,不一定那么容易判断。是应用性研究还是基础性研究,就要考虑到对本刊的读者是否适宜。不要考虑作者的学术地位和名气;受尊敬的科学家和朋友的投稿,审稿人往往对其中的弱点不愿(不敢?)提出挑战,会感到犹豫不决,这对期刊是不利的。目前有的期刊采用作者匿名的方式送审,可能会避免这种情况,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审稿质量尚有待证实。   其次要评价稿件的写作情况,表达是否清晰、准确、完整,这些问题一定要提出来;如果审稿人看起来费劲,更何况其他读者?当然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可有不同,倒也不必千篇一律。   看完后要尝试提出建议了。给编辑的建议要反映出:(1)对稿件最终处理意见的初步看法,即接受还是退稿;(2)在做出上述决定之前,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例如,一篇论文探讨的问题是令人关注的课题,想法也令人很感兴趣,但其科学性不够强,那么你就要提出如何改进其科学性的建议。你可以提出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供编辑决定是否录用时参考。决定是否接受还要考虑到期刊的发表率。在很多情况下,审稿人的建议是 “待定”,等待作者对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对于可能存在严重缺点的稿件,要特别注意给作者答复的机会;有时他们会很快将问题解决,有时问题并不一定能解决。   3.撰写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要用文字描述,不能只打勾()。给编者的话(致编辑)包括3个部分,文字要精炼,一般不超过二三百字:(1)概要,用三四句话说明研究的主题、基本方法、主要发现,解读(释义)作者的主要结论。这对于梳理审稿人的思路很重要,同时也让编辑能够更好地了解以下2部分提出的意见。(2)主要评价和问题。(3)建议,例如:本文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何新的发现、值得进一步修改,等等。   给作者的意见(致作者)要更加具体,字数更多一些。基本原则是,审稿人发现的问题,必须对作者说清楚;不要给予表扬,因为稿件能被接受,作者就够高兴的了;避免指责,这完全没有必要,作者反而会认为审稿人轻视别人、失礼。每一篇投稿都是同行长期工作的成果,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职称、学位、科研基金、成果、学术地位,或许还有奖金。   给作者的意见同样包括3个部分。(1)概要同 “致编辑”,作者可以获悉审稿人从其论文中看到了什么,有些可能是作者自己都想不到的,这有助于作者突出重点,如何准备回复或修改。(2)主要评价和问题:逐条书写,要解释清楚,要有依据;不要只给予“定性”的陈述,例如不要笼统地说“对照组不恰当,”要具体指出问题和理由。对于写作上的问题,审稿人有时也许会感到“生气”:文章没写好就投稿,太不礼貌了(甚至会说,太不严谨了)。 遇到写作问题,审稿人可具体罗列主要的几条,并提出修改建议。对于实在太差的,要明确告诉作者请其上级(导师)或有经验的同事帮着修改。(3)次要问题,例如冗余、符号使用不当、错别字等,审稿人一般会笼统地提及需要修改,但如果能按页码和分行逐一列出,作者肯定会对你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感表示敬佩。
105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果重返大学,你打算如何度过?
热度 13 outcrop 2011-8-19 16:02
网站打算搞一个新生专题,访谈一些在职的工程师,给新生们提供一些建议与经验分享,就想到了以这个话题切入。 初步打算安排下面几个问题,求建议: 专业上打算如何学习?专业学习和基础学习的关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 社会实践等方面,打算参加哪些? 感情方面如何打算? 职业、性别、年龄。 不知道这个问题设计怎么样?感觉问题粗了点,求关注、建议。 ============================ 文章结束,欢迎关注 ============================ 科学网大学专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php?mod=subjectid=89 科学网非官方博友交流QQ群:115359850 网站: 机电工程师 机电微博: http://weibo.com/jdgcs/ 个人微博: http://weibo.com/outcrop/ 个人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 最新专业资料发布: 机械专业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写在访谈之前 机械专业学生在大学里该学些什么 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 如果机电工程师们重返大学 计算机绘图CAD基础 光滑极限量规设计计算表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786 次阅读|32 个评论
从领导干部读书说起(一)
dongzg101 2011-7-25 06:30
看领导干部,不是看他上班干什么,而要看他下班干什么!读不读书,读什么书,上不上网,上网看什么。我好像有点映像,以前有中专就进入中科院的,后来通过不断努力,也成了博导,研究员。看文凭,也要看实际能力,能否不断充电。有些领导干部派秘书替自己上课,拿文凭。这个现象不提倡,但也要要一分为二来看,一、领导干部的发言稿很多是秘书写的,二秘书也许是未来的领导 领导干部工作忙 可能应该以不断短期充电为主。在这方面,高校应该负起社会责任。设计针对领导干部需要的短期讲座,培训。通过这样,密切关系,高校去行政化是一种方向,在去行政化之前,如何和政府部门建立密切的关系,为政府部门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恐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如何让地方政府了解高校的重要性。加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各系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