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分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学024-1999世界科学大会及其两个文献所体现的大科学观念
afengxu 2011-1-29 21:11
1999 年 6 月 26 日 - 7 月 1 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和国际科学理事会在布达佩斯主办了“科学为二十一世纪服务:一项新任务”世界会议,即“世界科学大会”。大会通过了《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科学议程-行动框架》两个文件。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文件在各自的序言都有“科学视域”的诠释,节选如下: Annex I Declaration on Science and the Us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Preamble 1. We all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and are part of the biosphere. We have come to recognize that we are in a situation of increasing nterdependence, and that our future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global life-support systems and to the survival of all forms of life. The nations and the scientists of the world are called upon to acknowledge the urgency of using knowledge from all fields of science in a responsible manner to address human needs and aspirations without misusing this knowledge. We seek active collaboration across all the fields of scientific endeavour, that is the natural sciences such as the physical, earth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the biomed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and the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While the Framework for Action emphasizes the promise and the dynamism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but also their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and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ir impact on and relations with society, the commitment to science,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set out in this Declaration, pertain to all fields of the sciences. All cultures can contribut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universal value. The sciences should be at the service of humanity as a whole, and should contribute to providing everyone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society,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a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for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 P45 附件 I  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 序言 1 .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星球上,都是生物圈的一部分,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我们处于一种日益相互依赖的局面,而且,我们的未来与保护全球生命保障系统、与各种生命的生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世界各国和各国的科学家都应当看到,以负责任的方式利用,而不是滥用一切科学领域的知识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愿望,是一件十分紧迫的大事。 我们寻求在一切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和工程学以及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积极合作。 虽然《行动框架》强调了自然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和活力以及潜在的不利影响,也强调了了解自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与社会的关系的必要性,但本《宣言》指出的对科学的支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责任涉及一切科学领域。所有的文化都能贡献具有普遍价值的科学知识。科学应当为全人类服务,应当为所有人深入了解自然和社会、为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和为给当代人和子孙后代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环境作出贡献。 …… 第 58 页 Annex II Science Agenda - Framework for Action Preamble 1. We, participants in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Scie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New Commitment, assembled in Budapest, Hungary, from 26 June to 1 July 1999 under the aegis of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 state the following: 2. Advancing the obj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the common welfare of humankind is one of the highest and most noble goals of our societies. The creation of UNESCO and of ICSU,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was a symbol of the international determination to advance these objectives through scientific,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 among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3. The above objectives are as valid now as they were 50 years ago. However, while the means of achieving them have developed considerably over this half-century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o have the means of threatening and compromising them. In the meantime,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ontext has also changed profoundly, and the role of the sciences (natural sciences such as physical, earth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biomed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in this changed context needs to be collectively defined and pursued: hence the grounds for a new commitment. P49 附件 II  科学议程――行动框架 序言 1 .我们, 1999 年 6 月 26 日至 7 月 1 日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UNESCO )和国际科学理事会( ICSU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主办的“科学为二十一世纪服务:一项新任务”世界会议的与会者兹声明如下: 2 .促进实现国际和平和人类的共同幸福的目标是我们当代社会的最重要和最崇高的目标之一。五十多年前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学理事会的建立是国际社会决心通过世界各国人民的科学、教育及文化往来,促进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标志。    3 .如今,这些目标仍然同五十年前一样有效。然而,尽管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在这五十多年中因科技进步而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威胁和干扰这些目标的手段也同样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背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生物医学和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在这种已经发生变化的环境中的作用需要由大家来确定和发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项新的任务。   ……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30th Session Paris, 26 October to 17 November 1999 UNESCO 英文版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1/001185/118514e.pdf 中文版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1/001185/118514cb.pdf 中文均引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三十届会议大会记录 》第一卷《决议》第 52 ~ 69 页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出版, 2000 年 丰特努瓦广场 7 号, 75352 巴黎 07   SP
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23-关于重建国家科委、完善全国科学管理机构的建议
afengxu 2011-1-28 21:23
科学学023-关于重建国家科委、完善全国科学管理机构的建议
——许志峰论文《当代的大科学观模型与大科学管理体制的构想》节选   ……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雷达模型是人类实践-知识-科学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它也是科学系统内部各个部类相互作用和动态协作的集中体现。这种结构系统一经形成,就成为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各个历史时代,科学的发展不仅取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需要,同时,也取决于科学总体结构自身的历史演化。 合理的科学结构模型有助于加速公众科学意识的形成, 从整体上确定自己的社会功能,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预测科学发展趋势,为管理科学活动和进行科学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代,探讨科学体系结构及其演化规律,也有助于完善国家创新体制,加速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中国 30 年社会改革,无非是在各个领域宏观调控体制、观念与现实的三者关系。科学界也是如此。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先后都出现了一些观念与机构改革的新动向。 特别醒目的是:该 院出现了一些比研究所“高半格”的研究院:北京地区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的“生命科学研究院”,合肥的“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给自己新版网站加了个副名“哲学社会科学网”,寓意“哲学是与社会科学平起平坐的独立部类”。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位居全院 35 个研究所之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崭新的、反映中国气派的国家宏观科学管理格局正在酝酿孵化出来 , 与恩格斯总体科学体系结构思想相比,酝酿中的国家一级科学院中只差钱学森极力倡导的“中国思维科学院”了。   科学管理机构与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表现了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科学观、科学发展的总体规模、科学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合理化水平。在这方面,借鉴国外是必要的,但还要根据机构设置的现状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完成改革。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国家科学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点击看原图,即可看清楚):       中国大科学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示意图(简化了各部类科学院与各科类研究院所之间的连线)   篇幅所限,笔者只谈示意图中无法显示的几个问题:一是把原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哲学所分离出来重组为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院,简称“ 中国哲学科学院 ”(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方法和世界观的话,其道理自不必说)。把中科院、社科院有关思维的研究所集中起来与中央艺术研究院、中央教育科学所组建“ 中国思维科学院 ”。 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应当划归思维科学,因为它的基础就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的俗称不就是“电脑”么?把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科学院、农业科学院与原有中国科学院的全部生物类研究所集中起来组建“ 中国生命科学院 ”。   二是重新组建统管全国科学事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委员会 ”(简称“国家科委”):把国务院原有的学位委员会、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等收归其下,建立学科研究与学位管理中心、科学基金与项目管理中心、职业与职称标准管理中心、学科分类与文献管理中心、科学 评价与奖励管理中心 等等。同时,成立 科学学研究院 ,下设科学学、科学史、科学战略、科学管理、科学政策等研究所;成立 发展学研究院 ,下设自然史、生物史、社会史、思维史、考古学、历史学、未来学、环境学、生态学、安全学等研究所。   三是取消具有贬义的中国工程院,把科技部的部分职能上交“科委”,科技部改为 工程技术部 ,主管全国跨专业、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把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等收归其下。(工程技术部属于与国家科委平级的国家部委,故在本图中未列出)   假如各个科学院获得的资金是平等的,那么:中国生命科学院就有足够资金进行基因组的研究,“ 1 %研究份额”的历史也就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思维科学院就有足够的资金进入人工智能的开发, made in china 的机器人驰骋世界的日子也就不会太远了;中国哲学科学院也就有足够的资金翻译出齐古、今、中、外所有已知的哲学著作,马克思主义将随着中华民族雄踞世界民族之林而照耀全球。……   笔者不同意很多人提出的“取消中科院”、“解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作法,而是主张把八大科学院“缩编”为“国家科委”的内置特设机构,名正言顺地行使它们的政府职能。把两个院扩展为八个院,粗看起来,“越改越多”了。可如果我们下决心落实“ 政事分开、政企分开 ”国际原则,把现有的大部分理论研究所划归到各个大学,把大部分应用研究所划归到各个企业,其中的一部分直接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的科学研究单位(国家应当鼓励和支持个人投资建立科研单位、即民间研究机构并承认其申报项目和获得奖励的资格)。这样,八大科学院就变成纯粹的、管理科学研究的政府机构而不是现在的“国务院事业单位”,国家科学管理体制才算改革到位了。只是由于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科学院”不宜像其它国务院机构那样用“司”或“局”的名称。   笔者特别赞赏 2000 年科研机构改革高层研讨会的主张 : “一方面要从未来国际经济和政治竞争格局的角度来把握整个国家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框架;另一方面 , 要确立政府在推进战略性科技领域中的主导作用 , 通过改革重建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国科学研究及其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没有马克思主义大科学观的指导,没有对当代大科学事业发展的总结概括和趋势预测,就不可能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国家创新体系;固守“人文”与“科学”两层皮的、背离“世界科学大会宣言”的错误理念,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也很难顺利实现。   客观世界是统一和谐的,科学系统内部的结构是统一和谐的,科学理论与人类实践的结构也应当是统一和谐的。没有理论前提的和谐,就没有社会持续发展的和谐。中国要想成为 21 世纪全球文明的中心,就必须首先在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上体现 “大国意识”和“大国思维”,挺胸抬头、昂首阔步地 走在各国的前列。 原文载《科学学研究》 2009 年第 12 期第 1777 - 1784 页
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17-中国教育系统“大学生科学素质”领域的科学观表现B
afengxu 2011-1-26 22:24
《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 教高[ 2000 ] 1 号( 2000 年 1 月 26 日) 三、 " 新世纪教改工程 " 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研究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新世纪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新世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明确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培养的地位、作用、性质、培养目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2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深入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继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 人文素质 、 科学素质 、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
1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16-中国教育系统“大学生科学素质”领域的科学观表现A
afengxu 2011-1-26 22:24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司 2 号 ( 1998 年 4 月 10 日 ) ……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人文素养 和 科学素质 。 ……
1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15-中国科协系统“公民科学素质”领域的科学观表现D
afengxu 2011-1-23 16:58
《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 2049 计划) …… 二、制订全民科学素质标准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 2049 年实现人人具备科学素质的目标 , 首要的工作是将幼儿( 3 岁起)到高中毕业( 18 岁)这 15 年时间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从科学概念及科学知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能力和技术能力 3 个方面,制订由低到高、循序培养的科学素质标准,以作为实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监测、评价公民科学素质变化的准绳。到公元 2049 年,我国 18 岁以上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都应达到这一标准的要求。 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主渠道,其他各种教育和社会化的科普宣传教育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 50 年中,一方面各种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力争尽早使在校学生达到全民科学素质标准的要求,一方面鉴于许多 18 岁以上公民的科学素质离这一标准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要通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素质,逐步缩小这一差距,为实现 2049 年全民科学素质的远景目标积极创造条件。   (-)科学概念及科学知识标准 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可能也不必要使全体公民都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而应强调普及必要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作为理解自然的钥匙 , 与培养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已广泛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必要的科学概念和基本原理。相对于一些新兴学科、专业的具体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而言,本标准要求公民掌握的科学知这内容在未来 50 年中也需要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而科学概念的内容则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1 、科学概念 物质、运动、能量、信息 相互作用、系统、变化、概率、运动规律 稳定、平衡、转化、守恒 结构、组织、进化 测量、实验、模型、科学、技术 2 、科学知识 ① 宇宙 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的形成、结构和环境 ② 物质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能量转化与恒定律 ③ 生命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④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发育与健康,人的思维与行为,死亡 ⑤ 数学 数字、图形、符号,数学运算,表达式与关系式、统计 ⑥ 科学技术发展史 ⑦ 现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化成就 (二)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标准 1 、唯物论与无神论观念 世界是物质的,是物质运动的演变,不是神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2 、科学精神 求真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团队精神。 3 、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实验、假说推理、验证发展、去伪存真的方法;识别伪科学。 4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文化、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经济,科学决策,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三)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动手能力标准 1 、科学探究能力 观察,提出问题,制定实验研究计划,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结果分析综合、作出解释,表达与交流。 2 、技术动手能力 测量,设计,发明,成本与风险效益分析,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使用。 ( 中国教育报 2003-02-14 http://www.jyb.cn/gb/2003/02/14/zy/7-kjdg/1.htm )
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14-中国科协系统“公民科学素质”领域的科学观表现C
热度 1 afengxu 2011-1-22 22:43
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订工作课题研究报告》之 《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与结构 A1-2 》 这是同一个项目另一个子课题组:清华大学刘立课题组的报告节选,他们的观点就与前两种(科学观 011 、科学观 012 )不同,报告中多次提出:科学素质应当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素质。 …… 1.2 科学 国际上,人们首先提出的是科学素质( scientific literacy )概念;之后,人们又提出了技术素质( technological literacy )的概念。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为狭义的科学素质,而把科学素质与技术素质统称为科学素质,即广义的科学素质。本研究对科学素质即是做广义的理解。这里的“科学”也是广义的,指自然科学、技术、数学和医学,同时也涉及到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比如,当我们谈到科学素质的内涵如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时,就不能不涉及到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内容。另外,根据“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自然科学的素质同样重要”的精神,我们有必要对“科学素质”中的“科学”做广义的理解。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对科学素质的内涵作了宽泛的、全面的界定。第一,要成为一个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的传统概念和原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数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把社会科学引入到科学素质的模型中,这是新颖的做法。…… …… 科学技术知识 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 , 这是科学素质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职业技能的主要因素。 同时它还是其他科学素质要素的基础和赖以存在的基本载体。其中包括 : 1 ) 日常生活和劳动技能所必需的科学知识应用 这是实用性的知识把握,主要应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其掌握的标准,但为了更好地应用,也要求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本质理解。应该包括: l 衣食住行的科学知识及其应用 l 卫生保健(包括计划生育、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 l 基本职业技能相关的科学知识及应用 l 对整个社会及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基础科学常识。 2 ) 基本科学概念、定律和过程的把握 这种知识的把握更注重科学本质的理解,强调系统性和准确性。其中包括最基本的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最普遍和常见的科学常识、惯例、法则等。所涉及的学科有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以下内容 : l 数学与逻辑:基本运算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字与几何形状的特性,基本数学关系的特性、理解并掌握基本数学定理证明、理解和掌握基本推理规则、掌握基本的数学抽象与符号表述;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 l 物质科学:物质结构、物质运动、力、能量及其守恒与转化、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子运动与热、电磁与光、时空、时间的不可逆性、无机与有机、元素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的本质 l 生命与心理科学:生命起源与进化、生命的统一性与生命特征、生物多样性、基因与遗传、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人体生理与心理活动基本规律 l 地球、宇宙与环境科学:宇宙的演化、大爆炸假说、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地球构造与演化、地理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大气层、气候、生态环境、海洋 l 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人工智能、虚拟技术、计算机及网络使用技能 l 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如哲学、历史、经济学、管理科学等基本知识 …… ……我们认为,所谓科学思想,是指立足于科学(包括社会科学)而对自然、社会和生命形成的总体看法。…… ( 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研究资料库; http://www.cdstm.cn/c6/info.jsp?id=3367  第 2 、 14 、 28 、 30 页)
21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学013-中国科协系统“公民科学素质”领域的科学观表现B
afengxu 2011-1-22 17:31
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订工作课题研究报告》之《面向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标准 B3-1 》( 2006-11-15 ) …… 1.3.1 . “ 2061 计划”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给科学素质下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 3.2.4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内容结构 在描述科学素质要素的内容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公民科学素质中的“科学”主要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美国、 OECD 和联合国的有关文献都支持这种理解。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多次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特别是《标准》起草组的意见,我们认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可采用如下结构或脉略: 0 导言 0.1 什么是科学素质 0.2 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定位与作用 0.3 制订标准的理念 0.4 标准的设计思路和结构 1 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科学的本质、精神和态度) 1.1 什么是科学 1.2 什么是数学 1.3 什么是技术 1.4 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 科学如何解释世界(科学知识) 2.1 宇宙和地球 2.2 物质和能量 2.3 生命和机体(生命世界、人的机体、保健、食品) 2.4 数和形的工具 2.5 人工(被改造的)世界(材料、能源、信息、农业) 3 用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方法) 3.1 提出问题 3.2 解决问题 3.3 检验与评估 4 科学技术与社会 4.1 人类发展过程中科技的重要作用 4.2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的两面性) 4.3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4.4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4.5 科学技术与文化价值 …… ( 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研究资料库; http://www.cdstm.cn/c6/info.jsp?id=3358 第 11 、 39 、 40 页)
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12-中国科协系统“公民科学素质”领域的科学观表现A
热度 1 afengxu 2011-1-22 17:29
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订工作课题研究报告》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 B1-1 》( 2006-11-15 )   ……   (一)基本概念    1 .科学素质的内涵、结构与功能 关于科学素质概念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学术界都进行了比较细致深入的探讨。本课题拟以《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提供的“科学素质”的初步定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该定义认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借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订工作有关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科学素质的概念包括五个要素,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简称“五科”。科学素质的功能结构包括:生存科学素质、生活科学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科学素质。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建立在基本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以科学素质的功能结构与要素结构互相耦合的系统。 这里的科学是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数学、医学等,不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 ( 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研究资料库; http://www.cdstm.cn/c6/info.jsp?id=3349  第 2 页)
21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学011-科学视域混乱在心理学归属上的表现
afengxu 2011-1-19 15:54
由于各种科学视域同时并存,在某些学科的归属上造成混乱。以心理学为例: 中国---图书馆的图书分类: B 哲学< B84 心理学 (中科院同) 中国---国家学科分类标准: A 自然科学< 180 生物学< 180.74 心理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C 生物科学部< C01 基础生物学< C0108 心理学 国务院-学位学科与专业目录: 04 教育学< 0402 心理学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07 理学< 0715 心理学 (中国科协同) 大英百科全书--网上数据库: 3 社会科学< 39 心理学 欧洲科学基金会--研究领域: 10 社会科学< 11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 国际分类:信息编码-分类表: 5 人类领域< 55 心理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 5 人文与社会科学<心理学 澳大利亚-研究分类标准系统: 38 行为及认知科学< 3801 心理学 日本学术振兴会专门调查系统: 2 社会科学< 24 教育学/心理学 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知识分科: S36 社会科学/心理学/语言学 国际(杜威)-十进分类法网: 100 哲学/心理学 俄罗斯科学院-学部设置系统: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 注:/表示处于同一目录标题中;<表示上下所属关系;序号是原系统所带
2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10-科学视域观之G:代表观点示例
afengxu 2011-1-15 10:22
“科学=各门理论科学(数学+各门具体科学+哲学)+各门技术科学+各门工程技术” 现代科学按其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分为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括或贯穿上述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摘自:郭湛“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条目,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注:《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之“科学”条目大体与上述诠释相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观009-科学视域观之F:代表观点示例
afengxu 2011-1-15 10:21
科学=各门理论科学(数学+各门具体科学)+各门技术科学+各门工程技术 科学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既有相同之处,同时在许多方面又与它们有重大的区别。人类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每个领域中,又有基础科学和包括技术科学在内的应用科学之分。 摘自: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注:他们使用科学与哲学这样的术语,以此与E、G类相区别,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观008-科学视域观之E:代表观点示例
afengxu 2011-1-15 10:20
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 哲学和各种专门科学都研究着同一个世界。各门科学分别研究世界上具有质的区别的一定规律体系,。但任何一种专门科学都不研究对于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的思维普遍适用的一般规律。这些普遍规律也就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摘自:康斯坦丁诺夫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苏1972)北京:三联书店1976 注:他们使用科学与其它科学这样的术语,以此与D类相区别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观007-科学视域观之D:代表观点示例
afengxu 2011-1-15 10:18
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罗素原注)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摘自:罗素《西方哲学史》(英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观006-科学视域观之C:代表观点示例
afengxu 2011-1-15 10:17
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科学是以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反映世界。科学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摘自:刘茂才、张伟民主编《科学学辞典》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0.3 Science:10.3.1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10.3.2 The Physical Sciences 10.3.3 The Earth Sciences 10.3.4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10.3.5 Medicine 10.3.6 The Social Sciences, Psychology, Linguistics 10.3.7 Th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Mortimer J. Adler The Outline of Knowledge in the Prop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p%C3%A6dia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05-科学视域观之B:代表观点示例
afengxu 2011-1-15 09:00
“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 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是现当代意义上的大科学,……科学活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有关自然过程的知识体系,即科学知识。……科学的知识体系十分庞杂,可大致分为数学与逻辑、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三大门类。 ——摘自: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04-科学视域观之A:代表观点示例
afengxu 2011-1-15 08:59
“科学=自然科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科学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大体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科学学、科学哲学、科学史是三个不能相互替代的学科。三者虽然都以自然科学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们的研究层面、视角、方法、侧重点是有明显差异的。 ——摘自:王续琨《科学技术学的科学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5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03-国内外现存的七种科学视域观
afengxu 2011-1-10 21:00
目前,国内外存在着七种不同的“科学视域观”,用公式表示,它们分别是: ①科学=自然科学 ②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 ③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④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⑤科学=数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 ⑥科学=各门理论科学(数学+各门具体科学)+各门技术科学+各门工程技术 ⑦科学=各门理论科学(哲学+各门具体科学+数学)+各门技术科学+各门工程技术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02-评:百度百科上的“科学学”条目
afengxu 2011-1-10 08:23
百度百科中的科学学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63383.htm  写到:   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是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目的在于认识科学的性质特点、关系结构、运动规律和社会功能,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促进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在中国的学科建制中,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文名称:Science of Science   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广义讲来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科学学的产生起源于对自然科学的社会性研究,科学学的发展表现于对自然科学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发展。近年来虽有人提出把作为科学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扩大为包括所有科学直至哲学在内的设想,也有人开始了例如社会科学学、哲学学方面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多数人认为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    我认为:前面的定义还可以,而后面的关于科学学对象的这个说法本身就缺乏科学性。一个学科的对象是由它在整个科学大系统中的层次分级和领域划分来认定的,这需要逻辑论证。而不能以“人数”多少来确定。   比如:既然定义中说“科学学是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那就首先需要定义“科学”,如果科学=自然科学,那么,科学学的对象当然就是自然科学。其次,要证明“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如果证明不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属于科学”,那就得承认科学中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   在这种情况下,再有人坚持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那他们的《科学学》只不过是“自然科学学”,而非“科学学”。它与哲学学、数学学、社会科学学一样,充其量是科学学大部类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已。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学001-“宇宙泛航”-许志峰的宣言
afengxu 2011-1-1 22:08
从今天——2011年1月1日开始,我——东北师范大学许志峰开始使用科学网个人博客“宇宙泛航”集中发表自己科学学研究的成果。 我的核心观点如下: “科学”是用严谨的探索和论证方法进行的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求实创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它既可以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创意和决策,也可以表现为有效的物质工具、产品和制度。其理论知识系统的一级“科学部类”是: 科学学-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工程技术学-哲学科学-发展学 “科学观”是关于人类科学活动及其结果的总观点,是哲学对科学发展历史、科学发展规模、科学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其主要部分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活动准则、分类结构、社会功能与发展机制,科学观构成科学意识的核心理念,影响着人类科学活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1877年恩格斯在《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一、哲学》中宣告了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诞生。 注:该书 1878 年与《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一书合集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在莱比锡出版,此后各版取消了副标题,直到今天德文仍然名之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Herrn Eugen Dühring's Umwlzung der Wissenschaft ; 包括全集版与网络版),而中文、英文、俄文等其它文本中大多已 简称《反杜林论》。 当代辩证唯物主义大科学观模型(见相册-我的模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
热度 1 lvnaiji 2009-3-11 07:31
说明:前几日出差,疏于管理,致歉!这一篇比论后现代科学一文完成得更早些,似乎在类似作曲家作品的编号中应该排在更前。请两篇都未曾看的朋友先审阅这一篇,也烦请已阅后现代科学的朋友看完这篇后再思考后现代科学。 通常认为 , 自然科学即是研究自然界一切物质和现象的科学。这种说法隐含了这样的观点 , 即自然科学的对象是现有的自然 , 例如科学分类按学科所研究运动形式的不同即高级或低级来划分 , 其指导思想显然有意地将自然科学理解为对现有的 ( 甚至是不变的 ) 自然的研究。自然科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尤其要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要以自然史为研究对象。本文试图探讨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关系的历史发展 , 由此从一个方面来把握科学发展规律与趋势。这一点也为科学分类和建立科学体系提供客观依据 , 同时也将深化对某些认识论问题的理解。 一 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关系的历史发展 在古代 , 希腊的自然哲学试图描绘自然的由来与发展的图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 , 万物的始基是元气、道 , 或五行 , 由阴阳的矛盾运动发生变化以形成万物。他们大致都是先构思出始基 , 然后由此经各种变化发展形成现有自然界中的一切。无论古人的这些构思如何离奇 , 没有科学根据 , 然而他们毕竟是在思考自然史。普林尼于世纪初写的《自然史》中 , 从总的宇宙理论开始一直讲到地球 , 然后是地理 , 最后是动物 , 植物和人。这确实是自然史。 文艺复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 实证科学兴起。科学家们不再从虚构的始基出发来推演出万物 , 而是着手研究眼前感官所能触及的现存的事物。生物学家作人体和动植物的解剖 , 凭藉显微镜和物理 , 化学方法 , 一步一步地探索生物的组成。化学家则从空气、水、土、矿石等开始 , 分析无生命界物质的内部组成。天文学家 , 地质学家考察太阳系的现状 , 观察地貌。挖掘化石 , 试图由现状回溯来推测它们的由来 , 如此等等 , 换言之 , 这些学科分别是由自然演化发展所达到的若干阶段一一人 , 动植街、化合物、地球与天体等开始 , 然后回溯。科学探索的方向正与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 科学前进的方向如此,相应地 , 科学的概念体也是对自然史相反过程的描述与反映。如人体 , 动植物皆由种种器官或部分组成 , 生物由细胞组成 , 细胞则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 , 以至蛋白质 , 核酸组成。本世纪又进一步发现后两者分别由氨基酸与核苷酸组成。化学家则告诉我们 , 分子由原子组成。这些概念体系反映了自然史的逆过程 , 表达方式的总的特点是 : 对象 A 由 a 、 b 、 c 组成 , 但对于 a 、 b 、 c 如何形成 A 则不能回答 : 或只能猜测设想 , 不能作确切的回答 , 如化学中的亲合力 , 天文学 , 地质学和生物学中的进化思想或虽在实践中由 a 、 b 、 c 得到了 A, 却不明其中奥秘 , 未能从理性上得到说明。 物理学的情况有所不同 , 在二十世纪前主要研究力 , 实际上是不考虑物质内部组成的若干运动形式。虽然物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概念体系的展开 , 是由简单运动形式到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 但这显然不是对自然史的描述。 总之 , 在文艺复兴后的数百年内 , 自然科学确实的是自然史的逆过程 , 自然科学的概念体系是对自然史逆过程的描述和反映。简言之,自然科学是逆自然史。 跨入二十世纪来 , 情况再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首先 , 化学在沿着自然史回溯揭示物质的组成方面达到了自然演化的一个关节点 ---- 核与电子 , 将继续沿自然史上溯的接力捧交给物理学。化学与物理学相结合 , 研究原子的形成 , 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 , 和生物学共同探察化学分子形成生物大分子的机理。跨世纪来 , 物理学家开始涉及各种物质形态 , 三十年代发现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接着便建立了核物理 , 讨论质子和中子如何形成核 , 五十年代后又逐步认识到质子、中子由夸克组成 , 目前正在探讨夸克又是由什么组成;随之 , 相应地建立起量子色动力学、量子味动力学 , 研究夸克如何形成强子等。物理学在二十世纪后的发展过程与二十世纪前其它学科的情况一样 , 也是逆自然支向上 , 在分别揭示了原子、核、强子 是由什么组成之后 . 认识再倒过来。 其它学科也相继发生类似的变化。分子生物学正试图理解如何在 DNA 和蛋白质的基础上组成细胞。在为生物找到共同祖先后 , 进化学说则要揭示由低等生物进化到人的过程。在完成了一系列分析之后 , 现代生态学认为 , 目前的生态与环境是历史地形成的 , 由此才能理解现有的生态与环境。近来对意识起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注意 , 《原始思维》成为畅销书 , 安亚杰则通过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 由儿童的心理发生着手来确实人类意识的起源。二十世纪来各个学科先后的发展表明,它们分别在达到了一些关节点的相继发生转折 , 认识回过头来 , 沿着自然虫的发展方向,研究自然史的一个或若干阶段。 科学发展到今天,各门自然科学正日益形成一延续的统一体,科学的整体即是全部自然史的抽象和概括。物理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 开始讨论宇宙的起源、夸克的垒成。关于恒星与元素的起源已大致了解。地质学正在扩展它的研究领域 , 讨论太阳系与地球的起源和演变。化学接着研究在地球与星际发生的化学进化。现在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则试图连接由无生命的化学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到最原始的生命组织的环节 , 在生物界与无机界的鸿沟中虽已填补了从尿素一直到膜岛素和核酸片断等各种物质 , 但尚未从理性上逾越障碍。目前,众多学科的学者们正在共同追踪自然发展史上所迈出的这巨大的一步。尔后,分子生物学、进化论、生态学探索一直进化到人类的过程。接着,人类学、心理学讨论人类与意识的起源与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地、涉及家庭与社会的起源和变化。 总之 , 在今天的科学家看来 , 自然不仅是存在 , 而且是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古代哲学家天才的揣测 , 经过漫长的认识过程,到今天正在成为科学的理论。自然科学又一次成为自然史。 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关系的发展,经历了由一致到相反再到一致的否定之否定的道路,而这两个否定环节,即是发生于十七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两次科学革命。 二 科学分类与建立科学体系的依据 自然科学史与自然史的关系这一观点对于科学分类以及建立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既然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史 , 那么各门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理所当然地即是自然史的各个阶段。由此我们可合理地推知 , 自然科学分类的基础或实质不是别的 , 正是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 , 我们在前面看到 , 二十世纪科学发展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有不少关于科学分类的论述 , 大多强调按运动形式的不同即高级与低级之分来作科学分类 , 这固然是正确的 , 然而若不深入到本质 , 不贯穿以历史的观点 , 那么科学的分别是各门学科的并置。它们虽有低级与高级之分 , 它们的联系也反映了自然界的整体 , 但所反映的只是自然现状的静止的图景。仅基于这种思想的分类 , 与上一世纪孔德所作的将学科按由简到繁的排列相去不远。黑格尔曾以发展的思想作科学分类。他认为各门自然科学是在所谓 绝对精神 ' 自我变化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 , 这里体现了辨证法的光辉。然而他的分类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 必须以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分类思想进行改造 , 根据自然史的阶段进行分类。另一方面 , 自然演化发展的延续性 , 不断地推进 , 则是科学的统一 , 并成为进化的延续体的依据 , 所谓科学的 一体化 , 其实质正是科学的 历史化 。现代基础科学体系即是自然发展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我们试以下面的方式表达自然科学的分类与体系。 在左图表中主要显示学科前后相续的关系 , 反映自然演化的一个阶段。在图表中还列出若干组大致平行的学科 : 如基本粒子物理与极早期宇宙学 , 前者讨论早期与极早期宇宙中的成员及其运动规律 , 后者研究由这些成员组成的宇宙 , 二者的研究对象密切有关 , 在自然演化史上大致属于同一时期。核物理与天体物理学的关系也有类似之处 , 前者讨论核的结构与核的种种变化 , 后者探索由大量核素也成人体的演变规律。生命科学 ( 还可加上人类学 ) 与生态学 , 心理学与社会学 , 它们的关系大致也是如此 , 总的来说,在这些组合中 , 每一组中的一方从相对来说微观的角度考察自然演化某阶段的物质形态和运动规律 ( 基本粒子、核、原子、分子、生命个体 ,( 个人 )), 的另一方则研究大致在同一时期由这些微观物质组成的相对客观的对象 ( 极早期字窗、天体、地球、生态 ,( 社会 )), 反过来说 , 也正是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整体中 , 那引进相应水平的个体才得以存在并显示出种种运动规律。显然 , 在相关的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此可见 , 按自然科学于自然史的关系来考察自然科学的分类以及建立科学体系,会得到较为清晰的线索和图景。 由一门(组)学科到另一门 ( 组 ) 学科的过渡 , 全部科学正在揭示一部自然演化发展的宏伟历史。目前在科学的链条中还有多处环节没有沟通 , 例如从宇宙起源到夸克形成 , 以及生命起源等 , 这正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家们正在合力锻造那些环节使科学真正成为完整的对自然史的抽象和概括。二百亿年历史长河的滚滚巨流正在科学家们的心中激荡回响 , 既然自然发展到人后 , 人类又组成了社会,自然科学也必然要与社会科学联结成一个进化的、延续的统一体。 三 认识论启示 在第一部分中 , 我们分析了自然科学与自然史关系的历史关系的历史发展 , 即由自然科学是自然史 ( 原始的一致 ) 经自然科学是逆自然史 , 再到自然科学是自然史 ( 辨证的复归 ) 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历史分析给我们两个认识论启示。首先,它揭示了由分析到综合这一认识方法的实质。 通常谈论科学的发展由原始的合经分再到合 , 经历了由分析到综合的认识过程。然而自然不仅是存在,而且是过程。现存的一切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 由低级而高级 , 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 部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整体的。因而根本上说 , 分析 , 就是对现存事物发展史的回溯。一旦分析达到各学科研究对象的最低层次 , 或更确切地说 , 回溯至自然演化的各个阶段或关节点 : 认识即回头过来 , 由分析到综合 , 在思维中由部分到整体重建立对象,或更确切地说 , 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由某一阶段演化到这一研究对象的过程。因而从根本上说 , 分析和综合就是对对象发展史的回溯与再现。 其次 , 前述历史分析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关系。既然自然科学以自然史为认识对象 , 那么自然史就是历史的东西 , 而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则是逻辑的东西 , 就二者的关系而言 , 我们看到 , 逻辑的东西要经历与历史的东西相反 , 然后再到一致的过程。例如在几十年前的化学教科书中 , 内容的编排一开始是空气、水,然后是各族元素及化合物 , 最后才是原子结构。这种逻辑体系大致与该学科本身的历史发展 , 即人类关于这些对象的认识过程相同 , 但与研究对象在自然史中的演化过程相反。生物学等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也有类似情况。若干年前 , 化学、生物学等教科书的逻辑出发点或概念体系的展开相继发生变化 , 逐步转到接研究对象本身的演化过程来进行。例如无机化学从氢原子结构 , 从各种原子轨道开始 , 然后是各族元素 , 最后达到对复杂化合物的认识 , 生物学看作则反映系统发育或个体发育的历史过程。逻辑的东西不仅与这一时期的认识过程一致 , 而且与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一致。 科学的发展表明 , 逻辑与历史的关系 , 必然要从逻辑 ---- 概念体系 ---- 与认识过程二者的一致 , 发展到与认识过程以及客观事物的演化这二者的一致。在一开始逻辑的东西与客观事物的演化相反是为了寻求一致的起点 , 是为了转折 , 为尔后的一致作好准备。转折就是革命。自然科学如此 , 社会科学同样也是如此 , 科学的发展规律 , 人类认识的规律 , 就是将人类的知识体系由认识过程一致 , 推进到既与认识过程一致 , 又与客观事物本身的演化相一致。这种三者一致是逻辑的与历史的一致的最终归宿。 黑格尔宣称 : 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 , 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我们对此名言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写成: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 , 也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这是科学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必然趋势。
个人分类: 科技|642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