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消防对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交运事故背后的消防改革
热度 2 fpe 2015-8-13 10:45
交运事故背后的消防改革 最近,上海市因为屡次发生的消防事故而提出“上海消防 2040”规划问题,我和同行聊过这一规划,正在琢磨消防改革背后的文化问题,天津大爆炸发生了,虽然是发生在仓库里,仍然算是交运事故。这里我来回顾一下美国在45年前对交运事故的战略考量。 《美国在燃烧》是一份 1972年提交给尼克松总统的消防形势调查报告,其中的第12章分析了交运事故对消防的挑战。在这里可以总结的教训有如下几点: 第一, 在路上流动的是风险,风险需要详细的信息,保证过程的应急处理。 第二, “看热闹”是造成人员损失扩大的原因之一。 第三, 很多灾害是监管过程不当造成的。 第四, 消防队员需要了解自己处理的危险是什么,需要什么技能去应对。对此,中国消防存在制度性的缺陷,存在巨大的教育培训市场有待开发。 第五, 危险品处理需要历史经验教训,而问责制不利于吸取教训。 自从人类学会了从这里到那里比双脚步行更好的方式,他开发了一种永远到不了那里的倾向。因为他改进了他的交通工具技术,他会从天空像铅块一样下降,沉入到海底,从山的两侧下跌,并在灾难性的与同胞在相反方向进行的碰撞中丧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成功地摧毁了他觉得有必要从这里搬运到那里的大量财富的一部分。他还摧毁了他人的生命。 火灾不是交通事故不可避免的结果,但在燃料燃烧的时代它是一种常见的相伴产物。 1971年,大约有4,260位美国人或者火场死亡人数的大约三分之一,在燃烧的的飞机、火车、轮船或汽车中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大部分生命损失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美国国家消防协会估计,在这一年发生的521,800次交通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超过3.32亿美元(见表12-1) 。和前一年相比,这增加了20,950次火灾和6300万美元的损失。 表 12-1,1971年的交运火灾事故损失数据(略) 有几个因素促成交通火灾的增长。首先,富裕程度和流动性增加的公民阶层利用交通运输旅行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1960年代,美国航空公司的旅客航程增加了两倍多,从1960年的340亿乘客英里到1970年的1230亿。机动车辆登记数从1960年的7400万到1970年的1.08亿,同比增长46% 。第二个因素,与第一因素相关,是美国迅速增加的商品消费,这需要更多的运输车辆,并更多的出行来满足需求。第三,过去有害物质只有一种运输手段,现在有两种或更多种(例如,“猪背”卡车铁路联合运输,以及集装箱运输) ,增加了处理量,并考验集装箱的极限。第四,新材料和旧材料的新形式(如液化石油气)正在以挑战监管措施和消防技术难以跟上的速度得到引进。 每年大约有 10,000种新化学产品得到开发。大多数永远到不了商业市场,有一些可以做到。那些到达市场的化学品,有可能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运输中带来严重的火灾威胁。 关于运输危险品的火灾频率和原因的真相是很难得到的。在交通运输部内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联邦铁路管理局和联邦公路管理局,各自调查他们关注领域内的事故。在 4年前对报告系统的研究中,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交通运输部的另一个分支,抱怨事故报告中的“本位主义”,他们“并没有包含相应信息,针对特点,深度,和细节,以至于不能对防止在其他模式下的危险事故有较大的价值。” 有些情况正在改变。危险品办公室,交通部下属的另一个机构,制定了用于接收,存储和检索有关有害物质事故信息的系统。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 NTSB)有责任调查运输事故的原因(不包括飞机和船舶事故),但在1971年该安全委员会审查并发行了22件独立的铁路、高速和管道事故报告。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应当扩大其在交通意外报告上的发行,这样信息可以用来改善交通火灾安全。 尽管缺乏完整的统计数据,总结得到一些概括性结论是可能的: · 涉及槽罐车的火灾和爆炸,在装卸过程比实际运输过程中更多发生。 · 常规性的运输过程很少有危险,那些平稳转运过程的中断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 · 关于危险品运输的法规落后于当前的需求。正如一位评论家(哈斯勒,美国消防协会总工)所说,“监管体系的问题是问题一部分而不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 此外,覆盖的危险可能是令人困惑的复杂。无论是作为另一执法机关的州政府警察,还是响应紧急情况的消防局,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并发症往往存在于: · 物理参数。例如,一种液化气体,会存在运输时在汽化形式下广泛不同的火灾和爆炸危险。 · 混合危险。一种材料在同一时间可能是有毒的,易燃的,和高度反应活性,但标记成一种危害。 · 相似的名称,不同的危害。一种材料的名称类似于另一种,可能会导致带来完全不同的危害。 如果运输卡车,罐式车,及其他船只运送时使用清晰可见,易于理解的标记表明内部的有害物质,消防队员和公众也将得到更好的服务。两种普遍公认的识别有害物质手段是美国消防协会主导的“ NFPA704M系统”及交通运输部的“灾害信息系统” 。虽然系统在重要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使用一套单一的系统,包含两者最好的方面,得到广泛的采用,社会会得到更好的服务。委员会建议,交通运输部与有关各方合作,制定一套标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用于识别交通隐患的目的。在执行这项建议,交通运输部应寻求劳工部的合作和协议,后者根据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是负责制定危险物品标签制度保障员工安全的单位。由于那些必须利用这些标记获得信息的人往往必须在光线不足和危险条件下工作,消防服务代表的意见也需要征询参考。 危害的复杂性令灭火工作更复杂。虽然高度易燃的液体加入气流(稀释)实际可能减少危害,有毒液体倒入气流产生一个重大的新问题。化学泡沫灭火对一些油罐火灾有效,但如果有某些溶剂存在时则完全无效。为了自身的安全,消防人员需要知道特定的危害和正确的战术来使用每种材料,这样他们能够应对下一步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总之一句话,消防队员必须充分了解他们被要求处理的危害。而美国国家防火协会,各州消防队员学校,以及一些行业代表曾试图教导消防局在交通火灾时,需要采纳的危险化学品应对和正确的战术,结果是相当不平衡的。培训可能在城市地区更好一点。但卡车和火车穿越美国农村的广阔土地(在比市区更大的速度),其中的培训很可能是最小的。该委员会建议,拟议中的国家消防学院把危险物品的运输安全问题的合适教材传播到每一个消防辖区。 即使有足够的标签和相当的训练,消防局可能面临新的不同寻常的交通事故,对此他们适当处理的知识,充其量是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能够打电话向熟悉特定危险的知识源头咨询。 制造业化学家协会的化学品运输应急中心( ChemTree )是满足这一需要的长期的一步。通过利用自己和别人(如运输部下属的有害材料办公室和环境保护局)的资源,它能够提供涉及危险物质的紧急情况的即时信息处理。在充分标签系统告诉消防局到底容器内是什么发生意外之前,该系统的全部潜力无法实现。委员会建议ChemTree系统扩展到所有消防局,并包括危害控制策略。危害控制策略必须来自拟议中的国家消防学院和制造业化学家协会的代表的共同努力。 公众也应该更加了解在涉及有害物质事故有关的风险。在 1971年6月发生佐治亚州韦科附近的事件, 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作为一场意外事故的结果,运载 25000磅炸药 的卡车 起火。很多小车停了下来,人们走出来观看。逃脱了火势的司机大声让他们逃离,但无济于事。爆炸发生了,六人死亡, 33人受伤。 伊利诺伊州的 Crescent市,在1970年的夏天领教过惨痛的教训。当脱轨的装满丙烷的罐车撕裂燃烧,六辆罐车发生爆炸的连锁反应,有时像飞驰的火箭射到数百尺之外。尽管有250名消防队员和58套消防设备的努力,仍然有 64人受伤, 24个住人宿舍被毁,90%的商业区被烧光。 灾害意识可以通过许多方面达到。公共消防安全教育材料应包含相关信息。基本标志(在标识系统被采纳之后)可以很容易地纳入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如果给予适当的信息,一些团体,如美国机动车管理协会,美国司机交通安全教育协会,美国汽车协会,北美职业司机协会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可以把这些内容包含散发给观众的材料中。 事实上,美国的州际公路,大多数的州内运输,可被运输部有效地控制,但系统有时会在州际边界不工作。装卸有时会发生在街道和地段,因为海关局没有适当的储存设施。要纠正这种情况,委员会建议财政部为运输,仓储,以及转移有害物质建立足够的消防法规,在国际贸易中适当地执行。这些努力必须与当地的消防服务队伍相协调。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3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热度 6 fpe 2014-2-10 12:02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从反常的消防对策说起 在《中国消防通史》上,有一个反常的消防现象。熙宁元年( 1068 年)曾对军巡铺的设置进行调整“裁撤巡铺 86 铺,兵士 546 人”。为什么这一现象反常?第一,通常消防队伍的解散,都是无声无息的,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火情减少,风险降低,所以消防战备逐步松懈下来,直到下一次的大火突然来临。所以历代文献,都没有明确的裁撤消防队伍的记录。最普通的说法是 “ 旧废 ” (很久之前已经废除了),因为火灾的发生的突然的,火灾的减少是缓慢的。第二,军巡铺本来都是军人(禁军),裁撤相当地容易,宋代禁军是职业的,所以即使不要他们,也得养老一生。所以,不作消防用,还是军人哪。第三,当时是冷相气候,火灾应当多发,冷相气候期间,应当加强而不是裁减消防队伍。所以,该现象很反常。 那么,反常为何发生呢?原来,这是王安石上台,神宗改革的一部分。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不外乎 “ 富民强军 ” ,富民是通过 “ 青苗法 ” (农业信贷),强军是通过裁撤冗余羸弱来实现的,所以 1068 年的裁撤巡铺,目的是裁军,而不是裁减消防。事实上, 1088 年,苏轼提出的裁撤军巡铺,才是暖相气候之下的应对措施,是符合气候需要的,王安石变法之下的裁军措施,是违反当时的消防气候趋势的。 为何当时冷相气候? 一个时代是暖相和冷相,古代比较容易鉴别,因为当时国家小,气候异常会计入国史,一个冷热,就表明当时的极端气候,因此很容易鉴别。当国家规模庞大之后,各地冷热不均,方志记录不再可靠(而且,为了减少赋税,各地有虚报灾情的毛病)。那么,同时代的人对气候的应对措施,更反映当时的气候特征。 王安石变法开始于 1069 年,早在 1056 年的“狄青夜谯”故事,就说明当时的气候是冷相,火灾是多发的,所以才有望火楼和禁火政策的必要。 1059 年,周湛在襄州搞拆迁(增加防火间距), 1060 年叶康直在兴化搞 “ 教以陶瓦 ” , 1060 年左右,陈希亮在鄂州治理 “ 红衣老人 ” (消防迷信),都是无一例外地说明一点,当时的火灾多发,是典型的干旱冷相气候,需要加强消防管理。 王安石本人,也记录了至少两次火灾。比如,“灶鬼何为便赫然,似嫌刀机苦无膻。图书得免同煨烬,却赖厨人清不眠。““青烟散入夜云流,赤焰侵寻上瓦沟。门户便疑能炙手,比邻何苦却焦头。 ” 和“刀匕初无欲清人,如何灶鬼尚嫌嗔。翛翛短褐方围火,冉冉青烟已被宸。邂逅焚巢连鸟雀,仓黄濡幕愧比邻。王阳幸有囊衣在,报赏焦头亦未贫。 ”这说明,当时的气候特征是冷相,火灾高发,却不致命,因此人们感受不到火灾的威胁,只有某些湿度大的地方(因此受冷相气候影响大),如鄂州襄州兴化,才会发生严重的火情。 冷相气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是什么?少雨、干旱、瘟疫、饥荒。中国灾难历史上,对于 1066 年只有两个字的评语: “ 久旱 ” ,可以说是当时冷相气候的典型描述。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王安石的不幸在于,他的变法发生在一个冷相气候周期。事实上,变法的动机是为了克服冷相气候带来的农业收入减少,难以承担大量支出的局面。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天气的影响,因此采取了一些违反气候规律的做法。比如,裁军影响消防,这很难评估其后果。冷相气候多瘟疫,所以老百姓领回家的马匹大多得疫病而死,所以,本来是善政,到了百姓手中就是一个大负担了。最重要的,莫过于青苗法,即后世人所推崇的农业信贷法,后人总是批评该法的利率过高,手续太繁琐,可是如果透过气候来看问题,那就是收成不好,土地收入不足以弥补前期信贷,结果导致高利贷越滚越大,加上王安石的个性严苛(强制摊派),所托非人(地方官员不知变通),王安石变法就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美国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成功? 那么,为什么美国在大萧条期间( 1930 年代),农业部长 华莱士 吸取了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推广的农业信贷制度,获得很大的成功呢?美国大萧条,刚好发生在暖相气候时段。 暖相气候高温多雨,风调雨顺,所以贷款对农民来说不是很大的负担。所以,美国是幸运的,当时的农业政策是成功的。 为什么说 1930 年代是暖相气候?上海的温度记录表明, 1873 年和 1934 年的市区温度达到创纪录的高温。 1928 ,柳州大火。 1934 ,安徽麻埠镇大火(一年三次)。 1932 年, 7 月,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仅黑龙江省受灾农田就达 2850 万亩,毁坏房屋 86500 间。其中哈尔滨市被淹一个月之久,全市 38 万人口中有 24 万人受灾,死亡灾民 2 万余人,财产损失折合 2 亿银元。 1933 年, 8 月黄河决口,灾民 346 万人,死亡 18293 人,倒塌房屋 168 万间,淹没农田 1274 万亩,死亡大牲畜 63936 头。 1934 年日本发生的函馆大火是典型的暖相火灾, 60 年前的 1872 年,美国的芝加哥大火是典型的暖相火灾, 60 年后,中国的大兴安岭大火是典型的暖相火灾,所以 1930 年前后,是典型的暖相气候。民国政府的“黄金十年”,没有暖相气候如何能够办到? 张居正改革为何成功? 有人还不信,王安石变法失败不是人治问题么?这是历代的看法,也是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所传达的观念。从张居正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对比,张居正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后人对他的评价是 “十余年间,海宇清晏,蛮夷宾服”?因为张居正改革发生在暖相气候的高峰年,最早推行一条鞭法的是 万历四年 ( 1574年) 到任的福建任福建巡抚庞尚鹏,他在福建的改革非常成功,奠定了张居正改革的基石(虽然他与张居正不和,被迫下台)。碰巧的是,庞尚鹏也是消防名人,他主持制定《防御火灾事宜》,第四条拿拆墙当作灭火手段,这种极端的灭火措施,通常是冷相或暖相气候高峰年才会发生的。事实上,福建南平总督林梓也在主持防火墙,而防火墙通常是暖相气候高峰年的防火对策,两种消防对策同时发生的唯一可能性,是当时的气候是暖相气候。事实上, 1510 年是可以确认的暖相高峰年,所以 1574 年也应当是暖相气候高峰年。所以,张居正改革之所以成功,关键是一条鞭法得以顺利实施,而一条鞭法,有赖于当时的暖相气候。一代名相,成功天助。 中国当代改革为何成功? 所以,从上面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改革需要在暖相时段进行才能得到成功的结果。那么第四个例子是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刚好发生在暖相气候的转折点( 1983 年哈尔滨发生的城市大火和 1987 年的大兴安岭大火为代表性的暖相气候火灾),所以我们明白气候对于改革的重要性了,没有气候的帮助,改革不能成功。 所以,在中国当官和制定政策很不易,不但要认识到人民的需要,还要认识气候的制约,只有对两者的研究功课都作好了,才有名垂青史的可能性。王安石变法的悲剧,岂能用个性急躁来简单概括? 《南平通志》关于冷铺的说法。 《外厨遗火二绝》 《示江公佐外厨遗火》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498 次阅读|9 个评论
“广积粮”的气候背景
fpe 2014-2-6 01:11
“ 广积粮 ” 的气候背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 广积粮 “ 发生在 1357 年。是年,朱元璋在攻占集庆(南京)之后,迅速攻占了徽州,在徽州朱元璋三顾茅庐,征求当地名士朱升的意见,制定未来的战略方针,朱升提出九个字的指导方针: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 这实际上第一次提出了朱元璋后来贯彻的总体原则,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之下,朱元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的。那么,为什么要 “ 广积粮 ” 呢?火灾气候告诉我们,当时是冷相气候阶段,需要备战备荒。 《中国火灾大典》告诉我们, 1360 年后,是中国的一个火灾高发时段,包括: 1358 年的浙江缙云火,庐舍俱尽; 1363 年的广西贵港大火; 1368 年的南京大火; 1370 年的桂城大火; 1371 年的南京大火。光有上述火灾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当时的防火办法,从中推断当时的气候特征。由于当时是战乱时间,中国的防火策略没有记录,不过欧洲却发生了 1361 年纽伦堡消防供水工程完工。这说明,当时缺水,是冷相气候。事实上,一个周期 60 年之前的安徽旌德县县尹王桢推出的《法制长生屋》是控制点火,因此是冷相应对措施。一个周期 60 年之后的故宫,“( 1425~1435 )禁中不得举火,虽阁老亦退食于外”。禁火是典型的冷相应对措施,这说明当时是冷相气候,因此两者之间的 1360 年也是冷相气候。事实上,元代政府是在暖相气候中统一中国,在冷相气候中失去中国(一共 89 年,刚好一个半气候周期),这说明他们政府组织的应急管理体制有问题,不能应对冷相气候带来的灾难。 现在我们明白了朱元璋为什么要 “ 广积粮 ” ,因为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因此有饥荒的风险。事实上,“ 1353 年冬天,太湖结冰; 1360 年,京师(南京)大饥疫; 1368 年,京师火灾,八方水旱”,这说明南方朱元璋的 “ 广积粮 ” 战略是针对当时的气候条件采取的典型应对办法,是有远见的,也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 “ 广积粮 ” 是如何发生的? 1966 年 3 月 12 日,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对“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口号做了具体解释:其含义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先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然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到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依赖国家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 1967 年 4 月,“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事实上, 1953 年是冷相气候高峰年, 1983 年是暖相气候转折点, 1987 年的暖相气候高峰年,所以, 1966 年是典型的冷相气候,当时加州发生大面积的山火(当时的州长尼克松亲自上阵操水喉保卫自己的家园),美国根据加州的灭火经验推出了 Firescope 应急管理系统,是当前美国应急管理系统的雏形。根据我对消防历史的观察,人类社会总是在冷相重灭火防火,暖相重阻火,所以美国的对策是典型的冷相火灾应对措施。 中国华南虎,就是在冷相气候造成的食物链断裂,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堵截下,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只剩下动物园的几只代表苟存于世。之前发生的珍宝岛战斗,发生的环境是异常寒冷的,在冷相灾情的威胁下,需要有 “ 广积粮 ” 作为战略准备。对于一个集体为本缺乏多样化思维的国家,一旦发生饥荒,其结果是难以评估的损失。 最典型的例子, 崇祯大旱指发生在 1637 ~ 1643 年间的一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 山西汾水断流,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 沙尘暴。海河流域各河断流,晋、冀、鲁、豫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 蝗灾、疫灾,甘肃省死人达 80%以上。根据我的气候年表, 1630年到1660年应当是暖相气候,可是由于气候的变冷,导致暖相气候出现冷相特征,所以气候不调,导致改朝换代的结果。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气温回调、风调雨顺的结果。不过,顺治末,康熙初,中国发生的10余次城市大火,与1666年的伦敦大火相呼应,是典型的冷相火灾。 最近,国内新闻提出第三次 “ 广积粮 ”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说,无可非议。中国已经改革开放的 30 年,刚好是全球变暖的三十年,三十年来,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给我们的感觉是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可是气候是变化的,自从 2007 年以来,冷相气候逐步向我们走来。根据中科院外籍院士许靖华的说法,冷相气候的典型特征包括,瘟疫(包括 SARS ,疟疾,禽流感 H7N9 等),雪灾霜冻( 2008 年春节),干旱(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沙尘暴、灰霾灾害等这些冷相的苗头时时出现,从物候学角度来看,鲸鱼上岸、狗熊入城、老虎吃人,这些与火灾相关的物候学现象,现在也都纷纷出现了。所以未雨绸缪,提出 ” 广积粮 “ 的宏观政策是符合气候变化特征的应对措施。 对于 14 亿中国人来说,粮食需求是刚性的,从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说,一旦发生缺粮,粮价的上涨是无限的。因此一旦发生饥荒,中国 30 年来的改革成果和储蓄结果会很快耗尽。如果准备不足,将会耗尽改革开放的全部成果,一夜回到解放前( 1942 年),不是没有可能的。我在研究古代的火灾气候时发现,火灾气候的对照物是中国的其他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是非常符合的。这些灾情的性质和范围,体现了气候难以捉摸的威力。面对难以避免的冷相气候形势,我们只能通过 ” 广积粮 “ 加以积极应对。在赌桌上,有人可能连续赌赢,可是不能永远赌赢,只要有一次赌输,对于一个高度集权、缺乏多样化思维的国家来说,赌输了就损失太大了,我们输不起。面对气候的威胁,我们只能 ” 广积粮 “ 。 顺便说一下,根据中国的火灾记录,主要是火场反应的气候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消防态度(采取冷相应对,还是暖相应对措施),我把中国气候的 60 年周期性从当前的 2014 年前推到周孝王七年(前 886 年),因此可以推断 2900 年来的除战国(没有历史记录)以外的任何时段的气候特征,所以可以琢磨历代历史人物提出观点的气候背景。物候学的证据总是会被人反驳,竺可桢的证据就被人挑刺了,因为他的物候学采样点无法反映整体气候趋势。这里的证据不同,首先火灾不是气候一变化就发生的,大型的社区火灾本身具有对气候的空间积分效应;其次,当地人的消防态度,也不是某个人的态度。比如赵构下诏开辟防火巷,他的态度不仅仅是他的,而是全体民众对气候看法的综合反映,也具有对(历史)时域的积分效应。如果大家都认为气候变暖,所以要增加防火墙,这是最经济的选择。所以,这里的证据要比物候学或者温度计准确,这是双重(空域时域)积分效应带来的结果,与地方性气象差异关系不大。在某一年内,火灾在各地可能不同,但在 10 年平均或者 30 年周期内,全球气候趋势对火灾发生的影响,对消防对策的产生影响也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可以拿火灾常识来推断该时段的气候特征,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3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