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前因后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王振瑞:毛泽东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批示的前前后后
热度 1 fqng1008 2018-6-22 15:35
《健康报》按: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对卫生部《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作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重要批示(简称“10·11”批示)。那么,“批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批示”出台后给国内医学界带来哪些影响?时隔50年,本报特邀医史专家王振瑞撰文对此进行了回顾。 医学界呈现出中西医并存的格局 随着西医学的传入和发展,中国医学界呈现出中西医并存的格局,处理中西医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医学的重要侧面。 近代西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方法和医学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开始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和教会团体的努力而实现的。随着中国引进西学规模的扩大,西医学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视。特别是进入民国时期,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兴办西医药事业的力度,陆续在各地建立医学院校和医院,并向国外派遣了更多的留学生。传入的西医学凭借国外、国内两种力量,在中国得到较快的传播和发展。国内培养的医科毕业生和学成归国的医科留学生形成了一支新的卫生队伍,逐步占据了与传统中医学分庭抗礼的地位。 西医学术的发展和队伍的壮大,使中医学和中医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医学家开始思考中西医关系问题,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中医学的发展途径,形成了中医近代史上的“中西医汇通派”。这一学术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中医、西医虽属两种互有优劣的不同学术体系,但二者研究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所以两种医学是应该并能够相通互补的。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的中医学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到了日益激烈的批判。一些西医界人士以西医学为标准力斥中医学之“短”,甚至形成了以余云岫为代表的废止中医派,企图通过政府立法消灭中医于一旦。废止中医派的言行激起了中医界人士的愤怒和反击,一大批中医名家毅然参加抗争和论战,为维护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科技界的著名学者又发起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中国科学化”运动。“中医科学化”就是在“中国科学化”运动中提出的一种改良中医的学术主张。“中医科学化”的主张虽然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学的宝贵经验,但没有强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因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毛泽东明确了解决中西医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大民众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水平相当低下,单靠西医或单靠中医都不可能迅速改善人民大众的医疗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对集中于大中城市的两万西医和散在于广大农村的几十万中医必须团结起来,倾力合作,才能完成摆在医学界面前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在毛泽东同志关怀下确定的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以及毛泽东同志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明确了解决中西医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 \0 \0 然而学术界废止中医思想的回潮,对具体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产生了重要影响。1949年9月,余云岫以中华医学会的名义在上海召集了一个“处理旧医座谈会”。根据座谈纪要草拟的《处理旧医实施步骤草案》,以“彻底解决旧医问题”为宗旨,提出了速即革除任何方式的产生中医的教育、9个月内必须完成现有中医的全部登记、3年内完成所有登记中医的西医化训练的主张。1951年卫生部相继发布《中医师暂行条例》、《中医师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和中医进修班的规定》,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执业,而且开始了改造中医使之成为“科学医”的中医进修教育,使中医学面临着不能正常传承和发展的危险。 1951年,各地根据卫生部指示精神,纷纷建立中医进修学校和中医进修班,规定开设的课程为:“基础医学(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医史、药理、细菌、寄生虫学),预防医学(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学),临床诊疗技术(包括内、外科、急救学、针灸疗法、组织疗法),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发展简史、新民主义论、时事报告)等4种”。可见中医进修教育并不是“产生新中医”的教育,而是改造现有中医使之“科学化”的教育。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中央文委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在贯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方面,存在着错误。 195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并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全人类贡献中的伟大事业之一。”并特别强调:关键的问题是西医学习中医。 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指出:“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建议:成立中医研究院;吸收中医参加大医院工作;扩大和改进中医的业务;改善中医的进修工作;加强对中药的产销管理;整理出版中医书籍;中华医学会应吸收中医参加,使之成为全国医学界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和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的建议,中医研究院筹备处于1954年10月成立,由鲁之俊、朱琏、何高民负责具体工作。筹备处先后接收了原卫生部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华北中医研究所、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外科痔瘘小组、尚在筹备中的华北人民医院筹备处。 在中医研究院筹备过程中,卫生部先后向全国各有关院校及大医院发布调令,征调主治医师、高年资住院医师及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限期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报到,以创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 1955年12月19日中医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由中医研究院创办的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同时开学。隆重的典礼仪式在北京市广安门内北线阁举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中医研究院建院亲笔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央党政领导徐特立、谢觉哉、李济深、习仲勋等前往祝贺,在京的苏联、越南医学专家也应邀参加了典礼。卫生部任命鲁之俊为中医研究院院长,并兼任党总支书记。 截至1955年12月19日开学,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共有来自全国的西医师学员计84人(开学后有几人中途调离)。 西医学习中医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学习方法是亟待研究的课题。1955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社论《开展祖国医学的研究工作》明确指出:“西医学习中医学术,必须是系统地学习,全面地接受,然后加以整理和提高。”这是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的最早表述。1955年12月23日,《健康报》为庆祝中医研究院成立发表了社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措施──祝中医研究院成立》,对上述“十二字方针”作了进一步阐释。 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在不断克服困难、总结经验的同时,逐渐扩大规模。1955年底到1956年初,除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班外,还在广州、上海、武汉、成都、天津成立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有的地区还组织了6~8个月的短期离职学习班。1955年底又广泛组织了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学习班。有些地区还挑选了一部分青壮年西医,拜老中医为师。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西医学员一般都认识到了中医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大有可学,而且是可以学懂、学通的。 产生了第一批中西医结合高级医生 1958年6月,中国产生了第一批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中医研究院创办的全国第一届中医研究班学员毕业了!毕业典礼于1958年7月3日隆重举行,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张稼夫等领导同志为25位学习特别优秀的同学分别颁发了金奖、银奖和铜奖。 经过3年(1955~1958)的艰苦努力,西医学习中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卫生部于1958年9月25日呈交了《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 《报告》对中医研究院创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学员组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时间安排、学习成绩和奖励等情况,作了比较具体的汇报: “这个班于1955年12月开学,共有学员76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壮年西医中有党员29人,团员23人。他们的学习成绩良好。我们已将半数以上的学员分配在北京中医学院和其他医学院校,但他们目前尚集中在中医学院跟有经验的中医在一起练习教学和临床研究等工作。 “这班的学习进程是:开始学习中医政策和辩证唯物主义,接着即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即用现代语言编写的内经节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讲义,说明中医的治疗规律和原则),主要方式是听取中医老师讲课和学员自己复习。共计6个月,使全部学员都具有读中医任何医籍的能力;嗣即学习中医临证各科,此时以自学为主,结合课堂辅导和临证见习共7个月;最后临证实习1年零3个月,分散在北京、南京、苏州等地,跟有经验的中医实习,部分学员在实习时曾到农村为群众治病,效果和影响都很好。在学习基本理论结束时,每人写过一篇论文,在结束课堂学习时发过一次奖。临证实习结束时每人又写一篇论文,毕业典礼会上又发过一次奖。这次奖是由学员和老师们共同评定学习成绩和临症效果,计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15人。” 《报告》对研究班的总体成绩进行了总结:“76人中除有个别人较差外,一般都能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一套治病规律。他们已经不同于一般西医和中医,基本上能运用中、西两套技术进行临证、教学和研究工作。” 《报告》肯定了针对学员曾经存在的抵触情绪和怀疑态度所做的细致思想工作的成效:学员们“逐步对中医发生兴趣,觉得越学越有内容。特别是经过他们亲手以中医的学术治好了不少病人,他们亲身体会到,用中医学术治病,确有较高疗效。比如:有一黄疸患者,病势危急,西医治疗无效,后由学员李经纬用中医办法治好了”。 《报告》中提到的李经纬,陕西咸阳人,1955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同年奉调参加中医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在南京市中医院实习期间,南京市人民医院有一位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病人,用西医方法治疗无效,转请中医会诊。带教的老中医阎老师在望闻问切之后,带有考验学生的口吻问李经纬:“你认为这是什么病证,应该如何治疗?”李经纬根据病人骨瘦如柴、面色黧黑、略显肿胀、睡眠欠佳、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临床表现,诊断为湿重于热的黄疸,确立祛湿清热、疏肝利胆之法,遣用疏肝、利胆、渗湿之药,佐以安神的茯神、消食的神曲等。阎老师看后颇为赞许:“可以!”遂在李经纬书写的会诊记录和处方上签了字。 《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总结了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几点经验:第一,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教育;第二,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必须结合临证见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三,离职学习时间,两年左右可以学通;第四,学员对象,以大学毕业或相当水平,具有2~3年临床经验,年龄在30岁左右,拥护中医政策的党、团员青年西医为适宜;第五,要解决中医师资和教材问题,随时改进教学方法。 《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很快被送到毛泽东同志手中。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10月11日在《报告》上写下了如下重要批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共中央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将毛泽东同志批示的内容改写成《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于1958年11月18日附以《中央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下发,很快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运动》的社论,对《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进行了宣传,并发出了更加强有力的号召。1958年12月3日,《健康报》发表社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必须大搞群众运动》。195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这些重要文章都对党的中医政策进行了大力宣传,对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59年2月以后,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多种形式的“西学中”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兼通的新型人才,其中不乏毛泽东同志所期待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或“高明的理论家”。多年来他们大都奋斗在中医药科研、教学、医疗的第一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为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扩大中医药学的国际影响和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者简介:王振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秘书长。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0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标书36计-5.摘要出色话大浪淘沙
热度 4 lxchencn 2014-2-7 17:37
上回说到学科选择,此处谈谈摘要写作,摘要400字,初写感觉字数限制太严,嫌字数少了,再写感觉字数还多了,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充分发挥400字的威力,过评委关,过终审专家关,必须让每个字替申请者说话,必须让每一句成为评委专家想说的话,句句是发光的金子,必须遵循道来龙去脉、说前因后果、设千古之谜、解万人之惑、开太平之基等五个基本原则,分述如下: 1.道来龙去脉:申请者是小专家,必须交代研究背景,条分缕析,说清楚起因,道明白现状,讲清楚困境,指明白出路,如云中闪电,如水中游龙,让阅者觉如雾开见月,如浪退见摊,须简单明了1-2句话,话多则糊; 2.说前因后果:以别人的果为因,以别人矛攻别人的盾,理出因果关系,或以己之果为因,导出潜伏的关联,展示新的数据线索,2-4句话足矣; 3.设千古之谜:提炼谜题,高度概括成一句话,成科学之迷,成科学之题,乃新题新问,有证据之题,有前提之题,有线索之题,有基础之题,有未来之题,好题也; 4.解万人之惑:自提问题自己解,自己迷惑自己破,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回答3-4个小题,整合回答整个问题,不离题,不空题,惑已破,题自解,好工作也; 5.开太平之基:不做无用功,价值要体现,意义要说明,光明前景要展示,未来应用要预见,万里之行始于新基,我必坚持以恒; 始摘要初成不计字数,后凝练融合考量精度,再去粗存精留下精华,最后前梳后理保留完材,大浪淘沙,几度春秋,真金始现,成矣!
5469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