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文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周三(22日)田松讲座:传统的价值——以纳西族的署自然观为例
tian2009 2010-12-18 10:32
海报的PDF文本在此 田松生态文明讲座海报 (内有本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玉树临风照)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第五讲 “ 传统的价值——以纳西族署自然观为例 ” 主讲人: 田 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副教授 主持人: 严春友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时间: 2010 年 1 2 月 22 日 星期三 1 9 : 00 ─ 21 : 0 0 地点 : 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 B809 主办: 北京市哲学会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环境史研究中心 本系列讲座获得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支持 联系电话: 58801058 内容提要: 在纳西族的东巴神话中,署是自然精灵的总名,是人的同父异母兄弟。 因而, 传统纳西族的环境伦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伦理。传统纳西人用对待兄弟的方式对待自然,处处尊重自然本身的权利,从而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保持着协调的关系。一旦这种自然观丧失,纳西人对自然的态度也会随之而变,曾经完好的生态便将难以为维系。 价值是相对的,取决于衡量价值的标准。在对传统的价值进行评判时,人们默认的标准就是现代。但是,现代文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 传统的价值就在于传统自身。传统就是能够一代代传下来的某种生存方式,它能够流传,就意味着它能够与所在地的环境相适应,这本身就是价值。 相关文章: 1,话语权:传统的价值(链接在此: http://shc2000.sjtu.edu.cn/0710/huayuquan.htm ) 2,同父异母的兄弟:传统纳西族的署自然观及其现代意义。( http://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398861 ) (两篇文章都发表在《我们的科学文化》上。) 田松 博士: 东北人,先后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物理系读本科和研究生,教过高校普通物理,做过报社文学编辑,在电视台做过节目策划,在社科院哲学所和中科院科学史所获得哲学博士( 2001 )和理学(科学史)博士( 2002 )。 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物理学哲学与科学哲学一般理论)、科学史、科学人类学、 环境哲学、科学传播等。近年来由批判科学主义而批判工业文明,从历史依据强调传统的价值,从垃圾研究而否定工业文明,并关注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 主要著作和译作: 1. 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2.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 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3. 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 —— 江湖中的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年。 4. 堂吉诃德的长矛,田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5. 血液与土壤,田松著,鹭江出版社, 1998 年 8 月 6 ,宇宙逍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惠勒著,田松、南宫梅芳译, 2006 7 ,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田松等译, 2006 8. 魔镜 —— 埃舍尔 的不可能世界,恩斯特 · 布律诺著,田松、王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9. 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荣格、卫礼贤著,田松译(署名通山),东方出版社, 1993 年 本系列其它讲座: 第一讲 : 梅雪琴,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 环境史与生态文明 ” 第二 讲 :卢风,清华哲学系教授 “ 生态文明建设与 ‘ 四个转变 ’” 10 月 29 日 主楼 B809 19 : 00 —— 21 : 00 第三讲: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阿米什人 (the Amish) 的生存智慧 ” 第四讲: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 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 以山东弘毅农场为例 ” 第五讲: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 传统的价值 —— 以纳西族署自然观为例” 田松传统的价值与纳西族署自然观讲座海报
个人分类: 广而告之|5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蒋高明北师大讲座预告
antiscience 2010-12-4 11:31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 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山东弘毅农场为例 主讲人: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19:00─21:0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B809 主办:北京市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环境史研究中心本 系列讲座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 联系电话:58801058 内容提要 在健康的环境下才能够生产健康的食品,遗憾的是,农药、化肥、工业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就使得我们耕地变得不干净起来,从而影响了粮食、蔬菜、水果树的生产。雪上加霜的是,有人在动物饲养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继续添加污染物质。一些陌生的化工名词一遍又一遍地敲响了国人食品安全警钟。之所以会发生众多毒食品,概因为连续十几年来大量饲料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泛滥使用,造成了食品不安全。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是破解上述难题的重要途径,本讲座将以山东弘毅生态农场具体实践为例,说明这一做法取得的成果及其产生的影响与社会意义。本讲座将包括问题的提出的背景、农村环保问题、有机农业概念、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国内生态农业实践、弘毅生态农场的运行模式等内容。 蒋高明教授简介: 1964 年9月19日出生于山东平邑县,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物分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定位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浑善达克沙地草地定位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991-1992和1995-1996分别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恢复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生态学合作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导,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植物生态学报》常务编委、《生态学报》编委、《植物学通报》副主编,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治沙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公益协会创会会员、国家气象局气候委员会委员等。 著作:在恢复生态学领域,第一次提出了沙地草地生态恢复的以地养地模式(2001)、借助自然力恢复(2001)以及畜南下、禽北上(2006)新观点。沙地生态治理新观点被《中国科技创新网》作为2003年全国科技、经济、社会120余条重要观点之一;被《发明时空》誉为治沙人的创新,他提出的科学治沙理论,体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精神。2000-2006年在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与他人共同主持中国科学院退化沙地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试验示范重大项目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研究成果通过《人民日报内参》、《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北京日报内参》呈报中央领导和决策机构,引起高度重视。在国内最早倡导的自然力恢复论,逐步成为国家生态治理的主流模式。2007年7月20日《科学》(Science)科学新闻聚焦(News Focus) 以3页完整篇幅6幅图片报道了蒋高明研究员在内蒙古浑善达克生态恢复效果。    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负责起草了《关于加大自然保护区投入力度》建议书,该建议以许智宏等22名院士联合签名后上报中央。2007年,围绕食品安全,在《南方周末》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直接促进了全国食品安全大检查和食品安全法的颁布。    围绕新农村建设,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是由生态学唱主角的新绿色革命的倡导人。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专利名称为:新农业革命模型体(专利受理号200720035375.7)(发明人:蒋高明、温铁军、窦观一)。 发表论文产生广泛影响。 本系列其它讲座: 第一讲 梅雪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环境史与生态文明,10月20日,主楼B809, 18:30-20:00 第二讲 卢风,清华哲学系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转变, 10月29日,主楼B809,19:00-21:00 , 第三讲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 11月30日, 主楼B809,18:30-20:30 第四讲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山东弘毅农场为例,12月6日,主楼B809,19:00-21:00 第五讲: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传统文化在生态文明中的价值以纳西族的署自然观为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tarimriver 2010-11-29 00:11
(1) 易学与生态文明 《易经》以卦体和卦象的变化揭示了宇宙生成及自然演化规律,阐述天道运行的机理和原则,清晰地描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独成体系的较为完善的天人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系辞上,十一 ) ,这是《易经》描述的自然世界生成的过程。两仪就是阴阳,物质世界的产生和发展,是阴阳交互作用的结果。《易经》天人观主要表现为: 1 .尊天。尊天不是把天地自然当神祭拜,而是尊重天道 ( 即自然 ) 变化的规定性。 2 .顺天。遵循自然演变的规律,所谓后天而奉天时,不能够盲目地打破自然的进化过程,一切人事活动能站在全景的高度与自然合拍: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 乾,文言 ) 《易经》各卦都充分考虑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天道运转规律,主张人不要打破或逾越。 《易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天人观系统,确立了天地人三才的整体论构成,贯穿了法天用天的逻辑归纳体系,强调 生生不息的生态思想观念。《易经》的天人观可以帮助我们宏观上审视如何走中国式的生态文明之路。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观、树立生态整体观思想、建设生态人文观等方面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 2 )儒学与生态文明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学思想家的一个基本哲学命题,也是中华文化奉献给全人类的生态智慧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这一超越世俗社会并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资源进行创造性诠释和整合,在当前和今后的多元文化并存时代,将使儒学文化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建构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明做出新的贡献。儒学 天人合一 的思想是人类最早和最重要的生态智慧的一部分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靠天吃饭 人和天的关系甚为密切 . 所以中国古代哲人探究天人关系虽有不同的说法 , 但是它的基本思想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 是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上推崇天人合一的 . 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周代,经先秦至明清这种思想在 20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提倡、阐释、遵从和发展。汉代的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说事物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但还没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儒家学说发展到宋代,不仅更趋成熟,而且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并借用佛道思想论证儒家哲学,使之上升到理学的高度,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学说,张载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他强调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宋代新儒家还发展了古典儒家关于仁者爱人和天道生生、仁爱万物的思想。特别是程颢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遗书》)。朱熹提出了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朱文公文集》),张载提出了人但物中之一物耳(《语录》)。这就是说,宇宙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人自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间是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万物,才能与之共同生存和发展。到了明清之际,王夫之、戴震等学儒也都进一步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王夫之说: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周易外传》),戴震指出仁者,生生之德也,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天下共遂其生,仁也(《孟子字义疏正仁义礼信》)。 ( 3 )道学与生态文明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即天道,人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它。老子认为: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可见,老子把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也十分重视规律。他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既然人的身体、性命、禀赋、子孙皆不为人类自身所拥有,而属于大自然,那么人类就应当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除此之外,庄子还站在具体事物的角度来说明物物各有其独特的本性,人应该尊重这种本性。他告诉人类要跳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圈子,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对待自然物,那种出于人的主观偏好来理解和对待自然的方式是对自然的损害。因此.庄子发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叹息,这与当今我们倡导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不谋而合。 道生万物,万物平等是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也就是说,万物本来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他反对人类以自己为中心,把大自然当成征服对象和统治对象,反对人类仅仅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危害环境。同时,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把自然界的天然状况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模式,这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借鉴作用道家也主天人一体论,甚至道家比儒家更主张顺应天道,更热爱山水之美,更重视生态的保持,其哲学和美学带有自然主义的浓郁气味。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称为天乐。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天人相通,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道教视人、社会、自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于强化后代人的生态整体意识有很大的意义。一旦生态平衡失调,就会危害到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物种的整体利益,到头来也会危害人类自己生存的利益。在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善和健康,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吸取教训,摒弃西方的那种以征服自然为中心的主客二分的旧的生态观,推崇以道教思想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新生态观。 ( 4 )佛学与生态文明 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颗粒,认真挖掘佛家思想中蕴含着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丰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要尊重生物的生存权利;要扩大对生态文化的宣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佛教起源于古天竺,进人中土并获得发展大约 是在公元1世纪。随后在中国获得巨大发展,并与中国的玄学融合,因此形成了佛学的中国化。中国佛教作为世界著名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佛家的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这些思想虽带有朴素的直观性质,但却彰显了人类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不断在人类道德演进过程中被认同,进而铸就了人类生态伦理的智慧。 佛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万物一体,即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佛家认为,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生命对人类和一切动物及植物都是同样宝贵的,人类因其具有思维和意识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并不能因此而伤害他物,小至尘埃,大到整个宇宙,同处于同一生命河流中。故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差别都是虚无的、不真实的,一切现象都具都共同的本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即本性上的平等,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佛家的慈悲在强调保护自身生命的同时,更强调对其他生命体的关怀,甚至放弃自己的利益,保护其他生命体的权利。它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佛家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 生的慈悲情怀上。佛家把世界万事万物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与自 然万物相辅相成、和谐相处,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循环中。人对自然既要合理利用。又要积极保护,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有重大现实意义。  每一种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都有生存和繁殖的权利。生存权是生命体最基本的权利,这种生存权对于万事万物是平等的,而且这种平等要求生物之间彼此尊重。佛家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质来进行认知。万物统一于佛性,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去保护自然,发展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界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佛家追求常、乐、我、静的境界,倡导清心寡欲的朴素生活方式,强调修行的戒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要求和欲望得以净化和控制,使人类不断适应环境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才能更好的实践。现代生物学和生态学证明:人与自然是同质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视角着眼,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自然界,加强环境保护,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60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
jiangjinsong 2010-11-28 08:47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 主讲人: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 田 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18:30─20:30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B809 主办: 北京市哲学会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环境史研究中心 本系列讲座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 联系电话:58801058 内容提要 在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国土上竟然生活着二十多万阿米什人(the Amish)。他们过着简 朴的农村生活,不读大学,不用交流电,规避高科技。他们真的愚昧落后吗?他们 有坚定的信仰,对于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努力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自 在且好在着。 刘华杰教授简介: 东北人,1966年生,北京大学地质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为北京 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和博物学史。 主要著作: 《浑沌学纵横谈》(苗东升、刘华杰著)、《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浑沌语义 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中 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等。 主要译作: 《湍鉴:浑沌与整体性科学导引》(与潘涛合译,商务印书馆)、《怎样当一名科学 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事实、虚构和预测》(商务印书馆)、《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北京大 学出版社)等。 本系列其它讲座: 第一讲:梅雪琴,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环境史与生态文明 第二讲:卢风,清华哲学系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转变 10月29日 主楼B809 19:0021:00 第三讲: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11月30日 主楼B809 18:3020:30 第四讲: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以山东弘毅农场为例 第五讲: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传统的价值以纳西族署自 然观为例 ----------------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B806 Center for Science Humanity Studi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ebsite: www.scihum.com Email: scihum@bnu.edu.cn Tel: 86-10-58801058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44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宗教与生态文明
tarimriver 2010-11-26 22:20
宗教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按照生态系统的观点,人和周围生物、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不是主宰。按照生态系统食物链与食物网观点,人处在该链网的顶端,是依赖于处于食物网链低端的生物和支持食物网存在的非生物环境的。人们破坏环境就是在挖自己的根基,大规模生物消亡,就会使处在能量金字塔顶端的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就是在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看来有些可笑的宗教看的都比我们清楚得多: ( 1 )基督教的生态伦理观。 《圣经》中早已记载了人类与自然界应有的正确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管理者,看守者。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很多人却都犯了错,以至于搞乱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圣经 创世纪》中体现的是 人类作为创造的管家 或 人类作为上帝的伙伴 的观念,而不是 人类作为造物之主 的观念,更不是作为生态学的敌人。创造的教义反而是肯定了人类对于环境和自然的责任。因而人类有责任像园丁一样保持和呵护所有的造物,这种创造的托管理论应当被解读为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世界为上帝所造,那么世界仍为上帝的财产,人类无权提出要求,自然只能被当作信托财产来保管。 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这种保管是要完全以神公义的标准,而不能根据人的价值观来处理。在《创世纪》中描述的人对动物的统治只能是和平的统治,而没有任何生杀予夺的权力,人应当充当和平正义权力的代言人。 上帝创造了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同时,上帝也要求人类要善待大自然,大自然提供人类生活的一切所需,而人类不能无限制的索取,要给予大自然自我恢复、修养生息的时间,同时人在长时间的劳碌后自身也要休息,这就是上帝所设立的安息日与安息年。《出埃及记》记载安息日是在六天劳作之后停下所有工作予以休息的,安息日的安息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安息日与安息年是一致的,《利未记》记载当以色列人居住在 应许之地 后,他们要在这片地 为主守安息日 ,即土地耕作六年后第七年应得到休息,不可耕作。这种轮耕制度,为的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以便有正常的收成。此外,借着休耕,不采摘第一年自长的果子,以及不收割田角的作物,以关怀孤儿寡妇与寄居者的生命,都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而这也是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反之,人类为了获取短暂的现时收益而榨干自然环境,则是及其愚蠢的短视行为,中国的成语涸泽而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开始反思这些短视行为,比如现在很多从事海洋捕捞的地方,政府开始设立禁渔期,以维持海洋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利用。 安息日不仅是创造主的节日而且也是人类的节日,更是所有创造物包括自然的节日。 通过安息日整个生态都得到休整,使这一天成为彰显上帝创造与荣耀的节日,也成为创造物恢复的节日。 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意义来说,安息日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 2 )犹太教生态伦理观。 犹太教与基督教一样都把上帝作为造物主,在上帝的眼里 , 所有的生物都是各有安排的 , 水里的鱼、空中的鸟 , 地上的昆虫走兽 , 上帝都赐予它们食物 , 上帝一直爱着他的创造物。这可以从上帝与人和自然所立的契约可以看出,人类和其他活物都是上帝立约的对象 , 处于平等的地位 , 人类只是替上帝看管这个世界 , 自然界的万物都应该受到人的敬重 , 敬畏生命 , 照顾好万物 , 保护好自然 , 就是爱上帝。 旧约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是基于造物自然归谁所有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如果说造物自然归创造者所有 , 上帝是造物的真正主人 , 而人类对造物的支配权是上帝授予的 , 旨在和他合作并与众生分享其产品 , 那么人类就没有随心所欲地处置造物自然的自由 , 却有对它们负有看护的义务。或者说人对自然的支配权不是统治权 , 更不是破坏权,人有义务来保持和呵护造物。 加尔文德威特经过仔细研究经典 , 最终在圣经的描述中归纳了四种基本的生态学原则。①地球保护原则 : 如同创造者保护和维持了人类一样 , 人类也必须保护和维持创造者的创造;②安息日原则 : 必须让创造能从人类对它的使用中得到恢复;③成效原则 : 创造的丰饶要被享用而不是被毁坏; ④实践及有限原则 : 人类在创造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 那些设置的世界必须被尊重。通过这些对犹太教生态学的解释 , 可以看出保护自然生态是符合教义和经典的 , 是有上帝的启示。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 3 )伊斯兰教的生态伦理观。伊斯兰教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方面的总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为命,共存共荣。伊斯兰历史上较早关注人与自然足系问题的学酱足动物学家扎黑祖、医学家拉齐、历史学家伊本赫尔东。扎黑祖论述人与环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反复提醒人们注意保护生存环境,否则空气污染会导致水的污染,而水污染又会导致土壤的污染,进而会危及人和动物的健康。拉齐用他环境知识和独特的方法为阿拔斯统治者选择了巴格达医院院址。他将几块动物的肉分别放在巴格达的不同区位,然后观察数天,最后以保鲜时间最长、肉质腐烂最慢的区位为建造医院的最佳位置,因为这说明这个区位空气最洁净.环境最佳,有利于病人康复。伊本赫尔东在其名著《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历史殷鉴》绪论中,分析了气候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并指出炎热地区可通过植树种草来降温,改善生活环境。而当代一些伊斯兰学者从《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原则出发,联系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各国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时,必须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不但害人,而且也害己,既不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不符合本国本民族的长远利益。因为一国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必然会殃及邻国乃至全球。全人类都在同一条船上,必须同舟共济,共同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利人利己,共存共荣。有的学者强调,大自然是人类可爱可亲的家园,而非人类的敌人,人类不能也不应以征服自然为能事,而应该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有计划有节制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在空间上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地球上不同区域国家和民族对资源的多层次的需求;在时间上也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对资源的长久需求。为此,一要做到给苏特 ( 公正 ) ,二要做到麦瓦则奴 ( 均衡 ) 。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禁止人们对树木乱砍滥伐.对野生动物乱捕滥杀。他首先下令将麦加、麦地纳和塔乙夫三城及其周围定为保护区,不允许人们砍伐树木,不允许人乱捕猎野生动物。在禁止人们乱砍滥伐的同时,号召人们多植树,多造林,绿化、美化、优化环境。穆罕默德热情地鼓励其弟子们说道:任何人若植一棵树,并精心培育,使其成长、结果,然后为人、鸟类和牲畜所食,等于施舍,必有报酬 。他甚至告诉他的弟子们说:任何人若手中拥有一棵树苗,即便末日来临,也要把这棵树种下去 对生命、对生物热爱之情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他还说:谁砍掉一棵酸枣树,真主就让他进火狱,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嘱咐远征军,与出征将士约法三章,说道:你们要切记:不要伐树毁林,不要砍伐果树.不要宰杀幼羔和牛犊。伊斯兰教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有关生态保护的言行对今天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4 ) 佛教起源于古天竺, 佛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这些思想虽带有朴素的直观性质,但却彰显了人类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不断在人类道德演进过程中被认同,进而铸就了人类生态伦理的智慧。 佛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万物一体,即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佛家认为,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生命对人类和一切动物及植物都是同样宝贵的,人类因其具有思维和意识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并不能因此而伤害他物,小至尘埃,大到整个宇宙,同处于同一生命河流中。故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差别都是虚无的、不真实的,一切现象都具都共同的本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即本性上的平等,所以,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佛家的慈悲在强调保护自身生命的同时,更强调对其他生命体的关怀,甚至放弃自己的利益,保护其他生命体的权利。它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佛家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 生的慈悲情怀上。佛家把世界万事万物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与自 然万物相辅相成、和谐相处,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循环中。人对自然既要合理利用。又要积极保护,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有重大现实意义。  每一种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都有生存和繁殖的权利。生存权是生命体最基本的权利,这种生存权对于万事万物是平等的,而且这种平等要求生物之间彼此尊重。佛家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质来进行认知。万物统一于佛性,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去保护自然,发展生态文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界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佛家追求常、乐、我、静的境界,倡导清心寡欲的朴素生活方式,强调修行的戒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要求和欲望得以净化和控制,使人类不断适应环境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才能更好的实践。现代生物学和生态学证明:人与自然是同质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视角着眼,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自然界,加强环境保护,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zhaohaijun 2010-11-15 13:29
绿色发展沉寂了一段时间,如今又被重提,希望能够借生态文明的春风真正成为中国的发展动力。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李克强出席国合会2010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本次年会以生态系统管理与绿色发展为主题。在中外代表致辞后,李克强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国人口多,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趋强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见到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否降低,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生态环保的力度有多大。我们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李克强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有利于培育发展新优势、拓宽发展新空间。我们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重点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有利于节约环保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既为当代提供发展的支撑,又为未来留下发展的基础。   李克强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政府的重要责任。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加大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设施的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李克强指出,生态系统安全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加强规划与管理,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好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李克强说,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各国应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持续实施,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会前,李克强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署长比格斯等参会的外方主要代表见了面。   开幕式由环境保护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周生贤主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是一个由中外环境领域高层人士和专家组成的、向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咨询机构。国合会中外委员、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驻华使节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卢风讲座: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转变”
jiangjinsong 2010-10-28 08:01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第二讲 生 态 文明建 设 与四个 转变 主讲人: 卢 风 清 华大学 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 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 2010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五 19 : 00─21 : 00 地点 : 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 B809 主办: 北京市哲学会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历 史学院 环境史研究中心 本系列讲座获得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支持 联系电话: 58801058 内容提要 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为走向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四个转变:1、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即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涵盖循环经济);2、科技的转变,即由无限追求征服力的科技转向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调适性科技;3、制度的转变,即由受制于资本的逻辑的政治、经济制度转变为受生态学指导的政治、经济制度;4、观念的转变,即由现代性思想转变为涵盖生态主义的新思想。从我做起即改变自我,改变自我即改变自己的观念。 卢风 教授简介: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政 协 委 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特 约监 察 员 ,民盟中央教育委 员 会委 员 ,北京市政 协 理 论 与 实 践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 应 用 伦 理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 员 ,清 华 大学 环 境、 资 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研究 员 ,全国科学 逻辑专业 委 员 会副主任委 员 ,《 伦 理学研究》 杂 志 编 委,《科学技 术 与 辩证 法》 杂 志 编 委。 发 表 论 文 100 余篇,已出版的著作有 : 《启蒙之后 近 现 代西方人价 值 追求的得与失》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享 乐 与生存 现 代人的生活方式与 环 境保 护 》(广 东 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人 类 的家园 现 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 应 用 伦 理学与当代生活》(中央 编译 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等。 主 编 出版教材《 应 用 伦 理学 导论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是 北京市 2001 年精品教材建 设项 目 。 本系列其它讲座: 第一 讲 : 梅雪琴,北 师 大 历 史学院 教授 环 境史与 生 态 文明 10月20日 第二 讲 : 卢风 ,清 华 哲学系教授 生 态 文明 建 设 与 四个 转变 10 月29 日 主楼B809 19:0021:00 第三 讲 :刘 华 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阿米什人(the Amish)的生存智慧 第四 讲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 员 生 态农业 ,未来 农业 的 发 展方向 以山 东 弘毅 农场为 例 第五 讲 :田松,北京 师 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传统的价值以纳西族署自然观为例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转变”
tian2009 2010-10-26 11:47
京师科学人文论坛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第二讲 生 态 文明建 设 与四个 转变 主讲人: 卢 风 清 华大学 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 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 2010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五 19 : 00─21 : 00 地点 : 北京师范大学 主楼 B809 主办: 北京市哲学会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 历 史学院 环境史研究中心 本系列讲座获得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支持 联系电话: 58801058 内容提要 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为走向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1 、经济运行模式的转变,即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涵盖循环经济); 2 、科技的转变,即由无限追求征服力的科技转向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调适性科技; 3 、制度的转变,即由受制于资本的逻辑的政治、经济制度转变为受生态学指导的政治、经济制度; 4 、观念的转变,即由现代性思想转变为涵盖生态主义的新思想。从我做起即改变自我,改变自我即改变自己的观念。 卢风 教授简介: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政 协 委 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特 约监 察 员 ,民盟中央教育委 员 会委 员 ,北京市政 协 理 论 与 实 践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 应 用 伦 理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 员 ,清 华 大学 环 境、 资 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研究 员 ,全国科学 逻辑专业 委 员 会副主任委 员 ,《 伦 理学研究》 杂 志 编 委,《科学技 术 与 辩证 法》 杂 志 编 委。 发 表 论 文 100 余篇,已出版的著作有 : 《启蒙之后 近 现 代西方人价 值 追求的得与失》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享 乐 与生存 现 代人的生活方式与 环 境保 护 》(广 东 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人 类 的家园 现 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 应 用 伦 理学与当代生活》(中央 编译 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等。 主 编 出版教材《 应 用 伦 理学 导论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是 北京市 2001 年精品教材建 设项 目 。 本系列其它讲座: 第一 讲 : 梅雪琴,北 师 大 历 史学院 教授 环 境史与 生 态 文明 10 月 20 日 第二 讲 : 卢风 ,清 华 哲学系教授 生 态 文明 建 设 与 四个 转变 10 月29 日 主楼 B809 19 : 00 21 : 00 第三 讲 :刘 华 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阿米什人 (the Amish) 的生存智慧 第四 讲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 员 生 态农业 ,未来 农业 的 发 展方向 以山 东 弘毅 农场为 例 第五 讲 :田松,北京 师 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传统的价值以纳西族署自然观为例
个人分类: 广而告之|4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确认识,科学管理,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zhguoqin 2010-9-10 08:57
正确认识,科学管理,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张国庆 林业生物灾害是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少数生物抢占生态位,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包括森林植物感染病虫鼠害、有害植物侵入和野生动物感染疫病等。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地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经济阈值内。具体内容包括包括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灾害发生前的各种计划、物资资金准备等备灾措施,灾害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以及避免和减少灾害发生的促进森林健康措施。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林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之一。 1. 科学分析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特点 (1)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 林业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周期性、突发性、扩散性、可控制性等特点: ①周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具有一定的消长周期,其危害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有害生物、同一种有害生物在不同地区期表现的危害周期都不相同,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单虫种的区域性上。 ②突发性。许多林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危害森林,呈暴发态势。 ③隐蔽性。林业有害生物形态多变,测报防治难度大,害虫一般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虫态,病原微生物大多数则通过孢子繁殖,而且大多数林业有害生物个体小,隐蔽发生,甚至于隐藏在林木体内或地下,不易发现,防治困难。 ④扩散性。林业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而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新的地域定居下来后,危害森林。有些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侵入到新的地域后,迅速繁殖,排挤本土生物,造成生态灾难。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6种外来物种在我国形成严重危害,仅这些外来物种每年入侵的林地面积已达150万公顷,农田面积超过140万公顷,由此造成的农林业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已达574亿元。 ⑤区域性。森林是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受经济生产力影响的产物,森林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再加上林业有害生物生活与危害行为与自然因子密切相关,林业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与灾害发生的周期、危害程度就具有强烈的区域性。 ⑥社会性。从灾害源来看,林业生物灾害是相对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的。在理想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其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都是处在有序状态,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由于人类对森林过度开发利用,打破了这种有序状态,造成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下降,当有利于某种森林生物滋生的生态因子存在时(如气候变暖、营造纯林、广谱农药的使用等),该森林生物就可能泛滥危及生态安全而形成灾害;由于环境污染、森林火灾、冰冻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部分森林生物衰弱,使少数抗性较强的森林生物抢占生态位,造成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由于人类频繁远距离活动,打破了地理区域限制,使一些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森林健康。 从灾害产生的危害来看,林业生物灾害危害面积大,损失严重。林业生物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生态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于危及人类健康。例如松毛虫毒毛脱落,会引起松毛虫皮炎、松毛虫关节炎,并能引起耳廓炎、结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危害性更大,如禽流感、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埃博拉等恶性传染病,均是人兽共患病,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广,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地区,可通过与畜禽直接接触传播疫源,加上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保障较为薄弱,野生动物还可以通过污染水源、粮食、作物等传播疫源,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⑦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林业有害生物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其发生发展受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当环境有利于有害生物发展或森林衰弱时,有害生物就会迅速发展酿成生物灾害。 ⑧可监测预测、可控制性。林业有害生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都有一定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长期监测和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可以建立预测模型,进行灾害预测。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对产生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人为干扰,将林业生物灾害损失降到经济阈值范围内。林业有害生物一般都有天敌,可以利用天敌实行生物防治,或者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林内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控灾。 ⑨治理的艰巨性。林业生物灾害灾害源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害草、害鸟、害鼠等,以病、虫、草、鼠四类为主,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其中可造成危害的200余种,造成严重灾害的有20余种。林业生物灾害受灾体种类多,面积广大,包括分布在全球的森林植物、动物以及苗圃、贮木场等林业生产场所,其涉及范围包括人类所有生存的陆地空间,再加上林业有害生物形态多变,隐蔽发生,治理范围广,难度大。 (2)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特点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因此,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①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林业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培育健康森林,或恢复受灾森林的健康。 ②系统性。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林业都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人造系统、概念系统、动态系统、开系统、目的系统、行动系统、对象系统等系统的形态和特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是林业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林业系统的所有特征,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③社会性。由于森林属于公共产品,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所有森林保护活动包括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所有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都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④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按照这一时间约束,才能实现林业生物灾害有效防控。 ⑤政策性。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为了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实现林业生物灾害高效防控。 ⑥目标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要达到实现森林健康这一目标,以保护林业建设成果,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⑦计划性。对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⑧层次性。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国家、省、市、县乃至森林经营者,其所处层次不同,管理范围不同,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战略地位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达成的共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保护生物安全,维护我国政府国际贸易信誉,提高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1)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事业是国家基础性、科技性公益事业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事业是国家科技性事业。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事业具有跨行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林学、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灾害学、社会学、经济学、资源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事业在国家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林业自身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一项国家基础性的公益事业。第一,林业生物灾害也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且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林业生物灾害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纳入国家灾害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管理。第二,林业生物灾害是容经济灾害、生态灾害和社会灾害于一体的综合性灾害。林业生物灾害一旦发生,对森林的三大效益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第三,林业生物灾害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人为灾害。作为一种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具有特有的传播途径,但对于一些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更主要的是表现为人为传播,从而成为一种人为灾害,如松材线虫病这种国际国内最为严重的森林病害,其最大的危险是来自人为传播。第四,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事业的目标是维护生态健康,使森林充分发挥多功能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林业自身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五,对应施检疫的植物及其产品实施检疫、防止检疫对象及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流行、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监测和预防,可以直接避免和减少因化学防治对农副产品及环境的污染,也对有益生物的种群起到自然的保护作用,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第六,加强对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监测,及时控制野生动物疫情,可以有效消除人畜共患疾病传播疫源,防止人畜共患疾病流行,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安全,保障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维护生态平衡。 (2)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集组织、政策、体制、经济、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生态建设中,担负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担负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着积极的先导作用。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与国家建设战略和林业发展战略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为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为特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3)保护林业建设成果,促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林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有效遏制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危害严重趋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林业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减轻灾害损失,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林产品安全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国家利益,促进对外贸易,提高国际地位的战略措施。 3. 科学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培育健康森林,通过营林措施恢复森林健康,提高森林抵御灾害的能力,促进林业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广谱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 也就是说,生物灾害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4. 建设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 (1)建设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 整合国家遥感、大地监测等先进监测技术,分层次完善国家、省、县(市)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部门的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县(市)级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机构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预测预报中心为龙头、以省测报中心为枢纽,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站点骨干的国家、省、县测报网络,形成地面数据采集和空中数据采集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测预警系统,综合应用航空航天遥感、远程监控、电子勾绘等高新技术,以及中长期航天遥感信息、短期航空遥感信息和实时地面监测信息三位一体的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智能决策平台,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立体采集、网络传输、自动处理、智能预报和科学决策。 (2)建设规范的检疫御灾体系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阻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门户,是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从国外传入和国内传播,避免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关键措施。检疫御灾体系建设,分层次完善国家、省、县(市)三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基础设施,通过检疫隔离试种苗圃、检疫检查站、区域性检疫除害设施和检疫执法专用车等功能性设施的建设,从引种、隔离试种、检疫检验、除害处理等环节有效防范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异地传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全面提高执法水平。构建林产品标识及疫病溯源系统,打造融检疫、资源监测、灾害监测、环境监测、产品溯源于一体的检疫御灾网络。 (3)建设高效的防治减灾体系 减灾体系建设,以基层县级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机构为主,加大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常规性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快速防控和应急救灾能力建设,加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建设国家和省级应急防治指挥中心,建立国家、省、县上下贯通的应急信息体系和直达国务院救灾应急办公室的应急信息专报网络和智能决策指挥体系,完善防治作业系统、物资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组建应急专业队伍,提高应急防控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和机制,积极开展灾情和防治效果评估,不断提高防治减灾管理工作决策水平。把应急防控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应急防控管理工作指标体系,科学考核评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应急防控管理工作绩效。 (4)促进防治服务社会化 为适应林权改革,从护林员、村干部、复转军人、科技致富带头人、林业大户中选拔林业赤脚医生,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并给他们配备必要的防治药械,采取有偿服务加政府补贴的形式,确保林业赤脚医生待遇。通过上述形式建立、扩大林业赤脚医生队伍,让他们承担林业生物灾害日常监测和常规性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形成集监测、预防、除治于一体的县-乡-村防治服务网络,从而建立起国家-省-县-乡-村五级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防治体系,彻底解决我国目前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体系中的头重脚轻问题,使林业生物灾害防早、防小,加速我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社会化进程。 从林业赤脚医生中选拔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专业公司、专业队、专业户、森林医院、树木医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社会防治机构,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形成多元化的防治格局。 建立防治组织市场准入制度、防治组织资质(防治设计、防治作业、防治监理、药剂药械经销、防效评估等资质)认定制度,制定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行为准则,规范防治市场,保证有序竞争,保障防治组织和林农的合法权益。 (5)整合防治资源,建立防治协作机制 在林业行业内部,与防火机构协作,建立有火扑火,无火防虫机制;与林政执法机构协作,共同进行林政、林业生物灾害联合执法;与营林部门协作,严把种苗关,加强森林抚育,培育健康森林。在行业外,主动与公路、交通、电力、电信、铁路、工商等部门以及涉林企业合作,通过防治指挥机构定期召开会议,通报疫情,对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及时实行封锁,避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扩散。在地区间,建立轮流值班、信息共享、跨区域联合防治等联合协作制度,在协作中,共同研究防治对策、交流技术经验、协调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2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炒作及自我炒作:讓我們停下來唱一支歌吧!
jiangjinsong 2010-9-5 09:22
您现在的位置: 中学语文在线 教案 北师大版 初三下 正文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教案 作者: 陈丽蓉 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760*90,创建于2010-6-24*/ var cpro_id = 'u75489'; -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 【 教学 目标】 在轻松的节奏中学习归谬法并运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本文文笔幽默,妙趣横生,逻辑巧妙的 语言 特点。 2 、关注归谬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 课时。 【预习要求】 1 、查找关于田松的资料。 2 、根据课文初拟贪吃蛇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很有趣的题目。 在学习紧张繁忙的时候,你们是否停下来唱一只歌儿呢?本文的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停下来唱一支歌的呢?你觉得这是一曲什么样的歌?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欣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听听这首歌吧。 二、作者简介: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1965 年出生于吉林四平。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曾在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曾在北京印刷学院教物理,在《中国矿业报》做编辑,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士,在中央电视台做策划,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博士后。现在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科学与艺术。 〔附〕田松的著作和译作: 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田松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 堂吉诃德的长矛,田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恩斯特布律诺著,田松、王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 血液与土壤,田松著,鹭江出版社, 1998 年 8 月。 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荣格、卫礼贤著,通山(田松)译,东方出版社, 1993 年。 三、细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 、下面的话摘自原文题记,请从课文中找出与这段话意思紧密关联的关键段、比喻、关键语句。 非洲大陆十分平坦,处处都是荒野。在我看来,如果换一种衡量财富的方式,非洲是最富有的。 明确: 关键段:就如一条贪吃蛇,蛇过之处,矿藏、森林、河流,一律变成垃圾。蛇的食量越大,爬得越快,经济越发展,意味着我们消耗大自然的能力越强,制造垃圾的速度越快。所谓的现代文明,就建在垃圾山的旁边! 关键比喻:贪吃蛇,垃圾山 关键句:蛇的食量越大,爬得越快,经济越发展,意味着我们消耗大自然的能力越强,制造垃圾的速度越快。 2 、作者主张的是什么样的经济观点? 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 、讨论:作者是不是主张建立象桃花源一样的社会? (学生答是或不是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 4 、品味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1 )吴矿长卖矿给周厂主,赚了;周厂主卖玻璃给李批发,赚了;李批发卖玻璃给钱物业,赚了;钱物业卖玻璃给赵女士,赚了;孙工人付出劳动,赚了。除了最终的消费者赵女士,每一个环节都赚了。这倒也对,经济嘛,只要有一个环节不赚,整个链条就不转了。赵女士的私房十八元也要从别的链条赚来,比如她在业余时间锈了十九朵花,一元一朵,外送一朵,卖给了吴矿长也赚了!大家全赚了!自然就繁荣啦,发展啦, GDP 啦,看人家这窗户破的! 明确:一连串的口语词赚了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通俗化,使抽象的原理有了感染力;看人家这窗户破的!看似赞叹实则包含讽刺! ( 2 )或许在这个奇妙的原理提出之时,无限地球的假设尚可成立。但是到了今天,如果有人依然相信这个贪吃链可以无休止地运转下去,直到地老天荒,那是因为他们把头埋在沙子里,不想看到,地会老,天会荒! 明确:巧妙运用成语,诙谐幽默中蕴涵强有力的冲击力! 5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贪吃蛇示意图: ( 1 )学生根据预习时画的示意图进行交流。 ( 2 )教师投影展示作者的手稿以参考。 作者手稿贪吃蛇示意图 四、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作者的主张是错误的。下面是署名为辛普里的作者在《科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 文章 (印发给学生),请大家读后谈谈自己的观点。 你自己停下来唱歌了吗? 辛普里 号称科学文化人的田松,在其稻香园随笔系列中连篇累牍地批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抱怨在这种生活中无法日日欢歌,最后很煽情地忽悠大家: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吧! 这话听起来很美。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敬佩批评现代生活方式的梭罗、甘地,那是因为这些伟人们言行一致,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提炼感悟,很真诚,不虚伪。尽管可能有许多人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好像从来人没有怀疑他们的真诚,所以他们得到了普遍的尊敬,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可是,田松博士却不然,天天熬夜晚睡,没完没了地写垃圾 文章 ,自己也成为了媒体和出版工业机器中一颗永不停息的敬业齿轮。昼夜颠倒,起居无时,累得像著名江湖医生胡万林一样。自己一溜小跑,呼哧带喘,五音不全,什么时候停下来踏踏实实唱过歌呢?这种只关心别人,不关心自己的手电筒精神,倒是颇有些科学主义者的神韵。他们也是只许用科学批判其他事物,科学自身是绝对不可以被其它思路分析批判的! 当然,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田松自有一套狡辩的托词。他会说,高校考核制度如此,不得不应付啦;必须多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文章 ,才能早日当上教授,从而才可以大展宏图,吸引粉丝,才可以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才可以忽悠更多的人一起来唱歌啦等等。总之,作为现实文化与体制中的具体个人,田松自己也是凡夫俗子,也有七情六欲,也想发财拿课题升职称,也和大家一样受制于文化与体制的束缚。然而,作为学者的田松,则洞察了这种体制和文化的弊病,所以尽其所能地呼吁大家摆脱这种文化和体制。这种分裂的人格,不是田松个人的问题,而是文化和体制问题的表现。所以,田松个人生活作风上的污点,不但不能构成其观点的反证,甚至反而是他所描述的现代化生活之困境的现身说法:在个人层面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改变整个结构才有希望。 然而,这种辩解是无效的,实际上否定了自己的理论的可操作性。即使要去改变整体结构,也需要每个个人的具体行动。其他人也身处同样的文化和体制中,同样也受到各种现实的压力,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许多人和田松一样都想在此体制中遵守规则,待获得较好的处境后,再依本心行事。每个人都会有目的和手段的矛盾。每个人都这么想,都想跑出这个圈子,却都想努力地加入游戏,结果自然是现代化的圈套越收越紧。就像一篓子螃蟹都想爬出小口的篓筐,结果彼此扯后腿,谁也出不去。 其实,田松所谓个人只能遵守规则的思想背后,有个深层的假定,那就是历史发展有铁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单向而不可逆。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种社会必须整体设计彻底改造的思路,就是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一再批评的那种极权主义思路。而在对待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上,田松与科学主义者们势如水火,而在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判断上,却若合符契,亲密无间。因此,我们可以说田松是反向的科学主义者。 其实,既然放弃了科学主义的观念,就不应该那么迷信那种单向度发展的力量。田松在这一点上也同样表现出科学主义尾巴没有割干净的现象。所以说,尾巴尚未割尽,同志仍需努力!田松及其同伙,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像超女的广告里说的那样,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载 2006 年 4 月 6 日《科学时报》) 五、作业: 1 、回答问题:归谬法是从一个判断推导出荒谬结论,从而否定这个判断的论述方法。简要说说本文是如何运用归谬法的? 2 、请你从其它 文章 中的例子说明你对归谬法的理解。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2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笔者小组内蒙古生态恢复案例进入全民环境教育读本
蒋高明 2010-8-24 22:24
蒋高明 8月21日上午,笔者在第四届中国(山东)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获悉,笔者研究小组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 舒案例进入《生态文明简明知识读本》(中国环境出版社),本次论坛为《生态文明简明知识读本》举办 了首发式。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原中共组织部长张全景为本次论坛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 护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上将、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兆前为进入《 生态文明简明知识读本》的案例单位赠送了图书。 《生态文明简明知识读本》系国家环保部推出的全民环境教育系列读本之一,原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 为该书做序。该读本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主要内涵和理论体系,阐述了什么是生 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全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案例代表性强,是一 本很好的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宣传生态文明的科普读物。 笔者研究小组在巴音胡舒嘎查的生态恢复实践始于2000年,至今已有11年历史。通过科学家、当地政府 、牧民以及有关企业的多方努力,采取以地养地、借助自然力恢复、以禽代畜创新畜牧业 思维等做法,该嘎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现了牧民增收、生态恢复、自然保护、植被固碳、野生动物 回归等多方面共赢。我们的实验曾于2007年被《Science》长篇报道。11年后,我们的实验结果能够进入 全民环境教育读本,说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生态恢复实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图1 《简明生态文明知识读本》封面 图2 关联案例介绍局部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旱警示:水坝是社会生态文明的标志
zbt92 2010-5-18 06:48
张博庭 西南特大干旱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水资源问题的高度关注。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三要素,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其它生命,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没有水都不能生存和延续。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也一定是:没有水,就没有生态。不言而喻,没有生态,当然也就谈不上任何生态文明。 尽管水资源对生态系统是致关重要的,但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对水的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以人类为主的社会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水少了(干旱)不行,水多了(洪涝)同样也不行。因此,纵观历史,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的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几乎就是一部用水、治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控制、利用程度,就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的水资源需求不断的增长。目前,世界上的天然水资源分布,几乎都是无法自然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因而,人们只能通过建立水坝和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才能解决我们人类生存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而且,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只有通过利用这些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设施,我们才能实现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调配,在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社会生态环境。这就是我们当前人类社会的普遍现实。 根据联合国的调查,一个国家拥有的大坝数量及人均水库库容量,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被定义为一个介于 0 和 1 之间的数值。该数值越接近于 1 ,表示人类发展水平越高。如果我们以每个国家大坝指标(即:每百万人口水库数和人均库容这两个参数表示)与人类发展指数对比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各国水资源开发状况与人类指数紧密相关。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评价结果,按发展水平可将国家分为三类:即高度发展 ( HDI 0.8 ) 、中度发展国家( HDI 0.5 )、低度发展( 0HDI0.5 )。调查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与该国的人均水坝数量和人均水库库容完全成正比。 图 1 是我国和世界一些典型国家人均水库库容比较的情况。由图可见,我国的人均库容,远远的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过,这个图表所反映出来的差距有点夸张。因为各国的人均水库库容实际上还要与这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紧密相关。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球平均值的四分之一,所以人均的水库库容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 2007 年的水库总库容是 6345 亿 m 3 ,能受大坝和水库有效调节的水资源量不到 3000 亿 m 3 ,人均还不到 500m 3 。即使按照人均水资源的占有比例扩大四倍,也还是不到 2000 m 3 ,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库容约 3000 多 m 3 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总的来说,以上的图表和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全球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和生态环境越好的现实。尽管目前社会上有大量的反水坝宣传,总是强调拦河筑坝修建水库一定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他们也能列举出大量的所谓事实来加以证明。不过,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论据和实例绝对都是局部的和微观的。从全局和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水坝建设水平绝对是这个国家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体现。 为什么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普遍的现实都是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呢?因为以水坝、水库建设为标志的水资源开发,是解决人类水资源问题的关键。众所周知,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可以归纳为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目前,一些片面的宣传都认为解决水少问题的重要办法就只是节约用水,解决水多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防洪。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水资源问题常常是水多和水少同时存在,其本质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那么,用水库蓄水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矛盾,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国际社会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普遍共识。 2006 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资源报告》明确指出: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均不足:地球淡水资源尽管分布不均,也还说得上充足。很显然,报告明确地提出了目前世界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由于设施不足、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就是指发展中国家还缺乏必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设施建设是管理的前提,我国黄河上最重要的小浪底水库建成以前,黄河曾多次出现严重的断流。小浪底建成后,让黄河有了足够的调蓄库容,水利部加强了全流域的统一管理。通过统一调度合理分配,完全杜绝了黄河断流的现象。现在,除了黄河之外,对于一些尚未完成开发规划的河流,由于缺乏足够的调控水库,我们还缺乏统一管理的硬件条件,无法实施有效的统一调度。难免会出现一些由于个别水电站管理不善造成的水资源问题。但是,即便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水电站水库的存在,也还是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水资源调节功能的。例如, 2006 年四川发生严重旱灾,国家防总紧急调动嘉陵江、岷江上几座水电站增加泄水,保证了川渝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然而, 2008 年我国广西的漓江出现严重缺水,却因为上游没有调控水库,只能束手无策。 水库、大坝的生态环境功能,更多的会体现在它的防灾减灾作用上。去冬今春,我国西南地区的到特大干旱,因为该地区缺乏大型骨干水库的蓄水,使我们遭受到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目前,我国天然水资源极为丰富的云南省的水库蓄水能力,仅为水资源总量的百分之六。一旦遭遇长期不下雨的气候,就难以满足正常的水资源需求。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下,人类社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农耕社会。没有人工调解的水资源作保证,根本就就无法维持一个社会的正常需要。以前,社会上曾经有不少人喜欢强调修建水库的生态环境影响,然而,事实上缺乏必要的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将会更严重。 纵观历史,我国社会对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深恶痛绝。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社会水资源需求的快速上升,让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干旱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可能更加触目惊心。最近我国云南等省遭遇特大干旱之后,让我们整个社会经历了一次干旱造所成的生态灾难。 由于没有足够的水库蓄水调节,去年秋天以来干旱少雨的气候造成众多河流和小水库的干涸。不仅农业生产遭受损失,人畜饮水困难,而且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根据云南省林业厅的初步统计,持续干旱已导致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受损严重。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 343.8 万亩,中度以上就达到 170.03 万亩。云南省林业厅的工作人员和生物学专家认为:由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强,本次旱灾的损害影响在短期内根本就无法恢复,有的甚至具有不可逆转的破坏性。除了个体死亡和繁殖受损之外,动物感染疾病传播疫病的可能性也极大。 根据《云南信息报》的记者报道,省林业厅 10 年 4 月 28 日给出了一个评估。此次干旱使云南省约 750 万亩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重旱面积约 10 万亩,导致部分面积较小、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源枯竭、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植物生存和栖息环境受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生存所需的水源和食物匮乏。例如,昭通市巧家县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攀枝花苏铁大面积死亡;南华县有 156 株野生苏铁(国家Ⅰ级)死亡;白马雪山国家级保护区 237 株红豆杉、约 3000 株珙桐等重点保护植物零星死亡。此外,还发现大量两栖类动物死亡,候鸟提前北迁,野生或云南独有动物野牛、滇金丝猴、斑羚、黑熊和猕猴等饮水困难,体质有所下降、甚至出现患病和死亡等问题。 图 2, 是一条枯水后干死在龟裂的河道中的鱼。严重的干旱对鱼类的伤害与任何水库建设相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这些惨烈的事实,都生动的向我们证明了,现代社会里调蓄水库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作用。虽然建设水库所形成的人工湿地,确实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鱼类)产生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是,相对洪涝灾害和特大干旱来说,水库的生态环境保障作用,绝对是更大、更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走遍全世界始终都能看到水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型水库的建设落后,也有体制上的原因。由于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中,大型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不属于水行政部门 管理。这就难免会让我们从政府分工管理和社会舆论上,忽视大型龙头水库的水资源调控作用。实际上从水资源调节对社会的重要性上看,即使大型水库不能发电,人们也必须要建造大量的水库来调控水资源。不过,由于水库大了以后,水位一定会比较高,向下放水的时候一定会有巨大的能量要释放出来。如果不能把这些能量用来发电,反倒会对水库的设施和下游的岸坡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所以,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大型水库,不采用放水的同时发电的方式来消能的。因此,所有的大型的蓄水水库就必然都是大型水电站。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 然而,根据我国的政府部门的分工,大型水电站不再属于水利部门管理,而且还必须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开发建设,以便减轻政府对于水利设施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过,这样一来似乎我国的大型水资源调蓄(水电站)工程的建设,就出现了与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相脱节的情况。一方面水利部门不能直接操控和掌握重要的大型蓄水工程建设。同时具有重要蓄水调控作用的大型水电站建设,也不能得到水行政部门的应有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这种市场化的开发手段,也难免会让社会公众忽视大型龙头水电站调控水资源的作用和它的社会公益性。同时,也给国内外一些极端环保组织,留下了挑拨离间和造谣污蔑大型水库(电站)建设的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具有重要的水资源调节作用的大型水电站的开发,往往又都是投资大,淹没范围广,生态损失严重和移民人数众多的难题。所以,在实际当中大水电建设的难度,往往确实都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的普遍问题的是,小水电和径流式水电站开发的比较多,这虽能够获得一定的清洁电力,但是却无法有效的帮助解决水资源调控的矛盾。 在改革开放前,因为我国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很少建设大型龙头水库。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很快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就遭遇到了国内外反坝组织所制造舆论阻力。在国内外极端环保反坝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造谣宣传的影响下,我国的公众舆论甚至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误导宣传的影响。大型水电建设首当其冲的成为了误导宣传的受害者。怒江水电开发已经被谣言搁置了 8 年;金沙江上最重要的调节水电站虎跳峡,本应在十一五期间开工,现在还差几个几个月十一五都要结束了,而虎跳峡不仅一拖再拖,甚至正在考虑替代和取消。 然而,这些被搁置的水电站建设,恰恰就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蓄水工程。 最近几年以来,尽管我国的水电建设的绝对速度并不算太慢,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的水能利用率也仅为发达国家的 1/3 左右。 正是由于我国的水电在经济发展的腾飞时期严重受阻,所以,我国的水电开发利用程度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近几年在全球的发达国家都积极地致力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时候,我们却以每年 2 、 3 亿吨绝对增量的煤炭开采,不断刷新着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新纪录。大量的煤炭开采和燃烧不仅引发了我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在 GDP 还远低于美国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同样也是由于缺乏龙头水库对水资源的人为控制能力,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遭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极大,一方面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又是干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由于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的龙头水库﹐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 总之,中国当前很多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龙头水库(水电站)建设。龙头水库存储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是非常显著的。例如:美国目前建有大小水坝 8 万多座,水库总库容约为 1.35 万亿立方米。相比之下,理论上说我国水坝的数量比美国还要多,而我国的龙头水库的建设却要落后很多。目前我国水库总库容仅为六千多亿立方米,水库总蓄水量比美国小一倍多,如果以人均水库蓄水量来比较,差距在 10 倍以上。 我们与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缺乏具有调蓄能力的大型龙头水库。然而,正是这些大型龙头水库存在,保证了美国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水资源和清洁能源供应,造就了美国今天的绿水青山。而中国所存在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还缺乏必要的大型水库建设。 可以断言,无论是历史还是国内外的普遍现实都已经证明,一个国家的水坝建设水平和水资源(包括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就是其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必须要加强必要的水利水电建设,加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才能保障我们社会的生态文明。
个人分类: 三峡|4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中护林人
尕海湿地 2010-4-9 11:18
雨中护林人 斜雨刺泪涟, 湿衣夺热寒。 高山把路挡, 暴溪追后面。 护林山中转, 林冠作雨伞。 树下是地毯, 惊雷震胆寒。 非法把林砍, 生态要遭难。 护林有艰险, 责任大与天。 山里乌云散, 阳光暖心田。 湿饼口中衔, 边把衣晾干。 四山叠翠现, 彩虹连与天。 雨水洗完澡, 踏歌把家还。 李军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有机农业之殇
jiangjinsong 2010-4-3 21:15
《法人》:有机 农业之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15:53 《法人》   在有机产业刚刚兴起的中国,尚没有形成促进有机产业健康 成长的积极土壤,低碳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注定只是理想   文 本刊记者 马丽   低碳、食品安全不久前闭幕的两会讨论最多的话题都和有机农业撞上了,国家大力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这些信息如果真能落实, 像明毅、张和平这些投身有机农业后苦闷了十年之久的商人们或者可以看到希望了。   再有前景的产业,如果连亏八年甚至十年,谁还愿意坚持?云南好宝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称好宝箐)是云南第一家拿到国家环境保护部有机食品 发展中心(OFDC)认证的企业,从2002年进入有机行业起,好宝箐连亏八年,在它背后云南二十多家有机农场所剩无几。老总明毅很无奈,我坚持下来就 是兴趣。话虽如此,但是商人无利而不往,《法人》记者看到的明毅,脸上堆满了愤懑。   另一个有机商张和平是惠州市尚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在有机行业折腾的时间比明毅还长,几经腾挪,始终都没有离开有机行业。与明毅一脸 的不得志不同,张和平更喜欢自嘲,他形容自己是高处不胜寒。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张和平觉得自己做这行有点感觉了。   绿色、健康、无污染、低碳经济,《法人》记者不是故意要把这么美好的一个产业说得危言耸听。要把有机事业做好,从内来说,既要具备传统农业管理 经验,还要深谙商业营销之道;从外而言,需要净化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在有机产业刚刚兴起的中国,尚没有形成促进有机产业健康成长的积极土壤。    最无奈的低碳产业   明毅和张和平有同样的苦恼,他们的有机农场都遭受过当地农民的嘲笑,看他们种菜,该除草时候不除草,该施肥时不施肥,还企业呢。   是的,这就是有机蔬菜。依照国际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生产,有机蔬菜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 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程质量控制和审查,以保证其无污染、富营养和高质量的特点。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蔬菜,按照质量标准体系分为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四类,质量安全要求逐级递增。   直到今天,很多中国消费者并不清楚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与有机蔬菜有什么区别。明毅告诉《法人》记者,无公害和绿色蔬菜是我国特有的蔬菜标准, 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蔬菜类别,这两种蔬菜可以使用一定量的农药和化肥,只要不超过国家控制的范围即可。   无公害、绿色蔬菜重在对蔬菜本身的检测,而有机蔬菜重在过程控制。OFDC宣传培训部张爱国主任向《法人》记者介绍,蔬菜生产基地,只有在其产 地环境、缓冲带、种子种苗来源、栽培管理、土壤肥力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要素符合《有机产品》标准的情况下,并且经过了至少2 年的转换期,才能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一句话,有机蔬菜的核心是尊重自然,它的低碳性体现在其循环经济模式中。   农业对碳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化肥上。现代农业对化肥的依赖性非常强,美国规定一公顷不得超过250公斤,而我们国家已经超过两三千公斤。农业对碳 的排放则主要体现在猪牛羊等牲畜的粪便上,有专家做过测算,一头牛的粪便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是人类的八十倍。   而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正好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杜绝化肥的使用,转而利用牲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机农业是非常完美的低碳 产业。   但是这个完美的产业成本相当高。因为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有机农业风险大、产量没有保证,而且产品品相甚至不如普通 农产品 ( 14.57 , -0.03 , -0.21% ) ,再加上有机施肥和人工除草等需要大量劳力,有机农业的成本会高出传统农业 2~3倍。   正是因为有机农业的高成本及其对环境的贡献,欧洲提出了有机农业与公平贸易的概念,对有机农业进行大力补贴。而我国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制度还 没有真正建立,到目前为止明毅尚没有获得国家的一分补助,同时还要每年支付一万元的认证费用。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消费者经济水平以及环保意识相对滞后,高价的有机蔬菜在国内市场还难以被接受。在云南,明毅的好宝有机菜只比普通蔬菜贵 一到两倍的价格,即使如此,明毅的菜还经常卖不出去。   惠州的张和平与明毅的状况类似。    农业和商业的两头摸索   一年几十万的亏损。明毅和张和平都开始摸索出路,只是两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明毅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商业化操作,而张和平的思路是从传统 农业中吸取经验降低成本。两人的不同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明毅最初的营销思路主打超市和卖场,好宝有机蔬菜在云南家乐福、美辰百货、好又多、百盛等超市都有销售,但是云南的有机蔬菜价格上不去,超 市还要从中抽取至少十个点的利润,四五年下来,竟然无利可图。再加上好宝箐与部分超市的关系处理不好,经常出现摩擦,一气之下,明毅将超市所有蔬菜下架。   这么坚决的放弃超市渠道,还与明毅从成都的一位有机蔬菜经营者那得到的启示有关。成都这位搞有机蔬菜的经营者是位太极教练,他的农场是自称有 机,因为没有申请有机认证,也没有打商标,完全是凭自律做有机。每天有好多弟子去他的农场玩,这位教练就趁机给弟子们灌输有机理念,弟子们也非常认可教练 的蔬菜,纷纷向其他朋友推荐。靠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教练发展了60多位固定会员,每天从他的农场取菜,五十块钱一袋,而且从不讲价。   受此启发,明毅决定开发会员制销售模式,会员分成金卡、银卡不同级别,预先缴费,每天消费额从卡上划拨,目前好宝箐的固定会员发展到100多 个。   今年2月份,明毅到深圳考察,在一家沃尔玛超市了解到北京有机农庄和广东东升的有机蔬菜月营业额都达到30万,明毅又心动了,只要价格上来,超 市还是最可观的销售渠道。   张和平降低生产成本的思路来自于一对农民父子的启发。广东揭阳的一对搞有机农业的父子请张和平过去传授有机经验,而看到父子有机农场的张和平既 感动又很惭愧。   父子二人凭借传统的农业经验把有机茶厂、花卉厂、养猪场和鱼塘搞成了高循环经济的链条。建立沼气池,利用沼气燃烧发电,每个月省下的电费就有一 万多,电力用不完还买了冷柜,帮助当地的小商小贩储存蔬菜,一筐菜收个几块钱,沼渣沼液作为肥料使用,肥力好不说,还是非常好的病虫防治剂。   在养猪技术上,父子二人也很有一套。他们先把粮食转化成白酒,利用酒糟繁殖EM菌(一种有益微生物),把酒糟当成EM菌的载体掺到玉米粉、豆粕 中,比市面的饲料效果好,成本又低。此外父子二人很好地利用了当地资源,当地有一万亩的鱼塘,他们把其中的小杂鱼收购回来作为蛋白质饲料,省去了工业鱼粉 的高额开支。   靠这种循环经济,父子二人的猪肉品质好,成本低,别人亏的的时候他们可以不亏本,别人赚的时候,他们赚的更多。两个没有文化的人怎么能做的这么 好?   回来之后,张和平悟出了一个道理:做好有机农业就要向传统农业渗透,要尊重前人的积累,向传统农业学习。由此他相信,有机农业的成本不一定会比 传统农业高,产量也不一定比传统农业低。    良心耕种的代价   在明毅和张和平逐渐摆脱自身发展困惑的时候,他们试着用更为宽广的视野审视整个行业,这一看,却颇为心寒。   今年2月,明毅从昆明飞到珠海,当天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开庭审理好宝箐诉珠海市康捷农畜产品有限公司(下称康捷公司)和广东吉之 岛天贸百货有限公司侵权一案。   原告席上的明毅神色凝重,当听到康捷公司律师辩称的康捷公司之所以侵犯好宝有机蔬菜品牌,是因为向好宝箐购买有机蔬菜,好宝箐拒绝供应, 但是康捷与下游客户有合约必须履行时,明毅的脸色变得铁青。   2007年底,康捷公司向好宝箐订购了200公斤的有机蔬菜,此后两年多的时间一直没有再向好宝箐发出订货邀约,却一直以好宝名义给下游客 户供货,那个时候我正因为产品卖不动而发愁,恨不得他多买,怎么会拒绝供货。   像康捷公司这样的侵权行为很多,经常有公司跟好宝箐订购样品,一次买个三五斤,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明毅很清楚他们是拿着样品给下游的客户验货, 真正供货的时候还是假冒伪劣产品。   这不只是商标侵权的问题,而是食品安全问题,难道非要搞成像三鹿奶粉那样才能引起重视吗?明毅对食品监管部门在流通环节的监管非常失 望,在给超市供货的四五年间,没有任何执法部门对他们的产品进行检测,也就是说他们的有机蔬菜不管是真是假,甚至是海南毒豇豆也没有问题。   《食品安全法》已经实施一年了,明毅对这部法律的实际效果感到非常失望。   而在张和平看来,流通环节的假冒伪劣还不是最严重的,即使在流通环节加强了监管,也是治标不治本,包括有机蔬菜在内的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源头都在生产环节。   说句心里话,我见到的大部分获得有机认证的蔬菜操作都是违规的,而且是严重违规的,不用化肥农药根本做不到,做到了,菜就要完蛋;做不到,一 旦东窗事发,企业就完了。张和平坦言。   对于有机蔬菜来说,对生产源头违规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认证上。目前市面上充斥着一些认证咨询机构,只要交钱就能帮助企业拿到有机认证。既然有机认 证非常严格,需要两年的转换期,而且每次认证只有一年有效期,他们是如何作假的呢?   明毅向《法人》记者解释,有机农业重在过程监控,对农药杀虫剂这一块并不检测,如果蔬菜生病使用抗生素、杀虫剂是检测不出来的,这是有机蔬菜监 管最难的一块。如果你坚持认证,就不能使用任何化学类药物,但是不用的话蔬菜风险很大,因此有机蔬菜也是良心耕种。   对于明毅的这一说法,张和平表示这是事实,但是也不能一竿子打死。目前全国享有有机认证资质的机构有20多家,其中OFDC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认 证机构,也是中国唯一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为了保持其IFOAM成员资格,OFDC的认证很难买通。   但是对于OFDC,明毅也颇为不满。在其起诉康捷公司侵犯有机商标权的诉讼中,明毅请求OFDC给予协助,共同加入诉讼,维护有机认证的权威 性。但是OFDC给予的回复是,这个事情很好,但是他们没有先例,而且工作繁忙。   我们坚持了半天,结果认证机构不支持。明毅觉得自己的坚持很荒唐,有时觉得在中国认认真真做事情就是死路一条。    等待春天   在中国搞有机一定亏损吗?当然不是,有一些主攻出口或贸易的也能赚钱,有的甚至很赚钱,他们或者产品不是投放在中国市场上,或者不需要自己亲自 去种植有机蔬菜,不必直接遭受良心蔬菜的拷问。   只是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搞真正的有机必然要经历一番高处不胜寒的痛苦。你说自己是搞有机的,同行业的人当着你的面都说假的假的。需要钱的 时候,没人理解你,没人看好你,消费者更会误会你,东西好没错,可是再好也不应该这么暴利。张和平如此感慨。   但是好在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耕耘,明毅和张和平都看到了希望。2009年明毅减亏38万元,他希望今年可以走平,而张和平的月收支也逐渐实现了 平衡。   最近明毅从农业部门得到消息,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通过有机认证以后按照单品给予补助,每个品种补助1万五千块,按照此算法明毅的四 十多个单品的补助将会非常可观。但是这个消息也只是听说而已,还没有最终文件出来。   根据官方统计,我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产品种植面积已达到约100万公顷,有机产品出口总值超过4亿美元,国内销售总额超过40亿元。相比中国 的广大市场来说,这个数字可怜了些,但这也说明中国的有机蔬菜市场前景广阔。   郁闷了十几年,明毅和张和平的春天也该到了吧?明毅在洱海附近新开辟了100多亩的新农场,他打算在这里种植反季节蔬菜;张和平则在惠州开发了 一块1000亩的农场,已经有投资进来,甚至准备把这块农场打造上市。   两人眼下的困惑就是人才,明毅想要营销高手,张和平要找的是真正懂农业的人。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10 次阅读|6 个评论
生态文明排序好!
hhanb 2009-8-23 11:11
生态文明排序好! 这个暑期本人绕着黄海与渤海的海岸线走了一趟,既看到了美丽的都市风情也看到了壮阔的海景。不过 同时也感受到环境与生态危机的严重。比如,几乎所有到过的城市,灰霾都比较严重,尤其 是早上,尽管是晴天,太阳明明挂在东方,可从高处望过去,整个城市完全被灰霾所笼罩,眼前一片灰蒙蒙 的景象,头顶也难见那怕是一小块的蓝天。另外,流经市区的河涌与排污渠里的水大都严重污染,这些水 源源不断地注入大海,海面也不像想像的那么碧蓝。回来后,听人说谷歌上有中国海岸线与国外的对比图, 上去一看,这才发现我们的海岸线几乎整个都处于重度污染之中。 好在总有人要担当先知先觉者,日前我国首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出炉,就是有益尝试。依笔者 的看法,重要的不在其排名的先后,而在于如何唤起全体国民全新的环境、资源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读过这则消息后,笔者有几点想法: 首先我们要真诚地感谢主持此项工作的杨开忠先生,他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其次,排序所揭示的GDP与生态文明指数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片面追求GDP就是正确的。再次,即使 排名靠前的的地区也绝对没有可以自豪与骄傲的资本,因为即使是做的最好的,比起发达国家的生态 文明仍存在很大差距。最后,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究竟该怎么走,值得 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绝不能走经济发达地区走过的老路,更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记得,伴随改革开放一直有一种声音,呼吁人们不要被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所迷惑,一定吸取西方 发达国家曾经犯下的错误,可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与城市开发的步伐,许多时候都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处于 无序状态。或者说是处于冒进状态。这些年来,我们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可我们也付出了巨大 的环境资源与生态代价,有的甚至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最后,我想说得是这个生态文明排序的指标体系并不完善,比如蓝天指数就没被采纳。许多地方的环境 检测部门得出的数据说,空气质量好,可就在这样的空气条件下,人们却看不到蓝天。还有如果不下力气 治理城市急剧增长的汽车尾气排放,不适当扼制无限膨胀的汽车消费,再好的生态文明排序也无济于事。 近年来,恢复自行车道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亲眼所见,就在几年前,所在城市大规模地拓宽机动 车道,原本完好的自行车道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十几二十年的光景,愣是把一个自行车大国,变成机动 车大国。这样的社会结构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我们一定要算好这笔账: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一部轿车,每个 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别墅,如果这要的话,我们还能指望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我们的国土还能承载得起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潘岳先生的生态文明观
蒋高明 2009-7-21 10:25
蒋高明 最近,《第一财经日报》吴乐晋文章《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中国传统文化促生态文明说引起东西方关注》,介绍了环保部潘岳副部长有关生态文明的观点。笔者和潘先生有过一面之交。那是三四年前,在环保部(当时还是环保总局)邀请的北京部分专家记者座谈会上,他是东道主。我与他做对面。按照惯例,每个人介绍自己从事的研究或者感兴趣的环保话题。当我介绍自己的工作时,他对我提出的中国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资源比较感兴趣,还插话几次。记得他较关心的是如何操作,我提出的思路是过腹还田,引领农民做,政府适当补贴,因为生物质电厂是得到国家补助的。那次集会有很多在环保领域有影响的人物,如自然之友的粱从戒先生、绿家园的汪永晨女士、地球村的廖晓义女士等,学者方面,有北京大学的郑也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周孝正教授、清华大学的汪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郑易生研究员等。当时记得潘先生的一句话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NGO就是我们的朋友。的确,许多环保声音是环保NGO发出的。 后来,读过潘先生寄来的大作《西风胡杨》,并在《绿叶》上多次看过他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章,应当说,潘先生是中国生态问题的积极倡导者。笔者也曾经在《绿叶》上写过几篇文章,都是针对具体环境问题的评论文章。现在《绿叶》演变成专门发表著名学者关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方面的严肃话题的文章,近几年我没有在上面发表文章,甚为惭愧。潘先生的观点笔者是十分赞同的,险隘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将带来人类文明的毁灭,人类必须和自然搞好关系,其中传统的道德文明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当然,西方对潘的观点,多少有些溢美之辞,如他们甚至认为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让人类避免毁灭,对于这些,我们仅作参考而已。中国显然要发展,如果我们不发展,当然没有了环境污染,但凭什么西方人享受,让中国人受穷呢?世界上每5个人里有1个是中国人,中国发展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显然是举足轻重的。但如何发展,是门大学问。科学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是个美好的方向。 下面是记者对潘先生观点的报道。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中国传统文化促生态文明说引起东西方关注 2009年07月06日 04:19第一财经日报 吴乐晋 2500多年前的孔子、老子和印度来的释迦牟尼可能为我们今日正在变暖的气候和越来越糟糕的生态环境提供药方。 国外媒体近日高度评价了东方传统文化可能对世界生态文明所作出的贡献,而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正是这一话题的兴起者。 去年底,潘岳发表了一篇《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的文章,今年1月,他在一次环保论坛上又一次引用了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事过半年,因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和无节制欲望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使得阴影中的西方人隐隐希望东方智慧能够对这个星球起到救助作用。 从文化上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将人视为自然万物的主宰和中心,就是将自然视为不断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事实上,人的欲望可以无限,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金融危机证明了这种文明的缺陷。潘岳认为,向来追随工业文明脚步的中国,现在该反躬自省,不管是儒学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教的众生平等,都已经帮助中国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是阻止环境危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文化支柱。 对中国人而言,这些言论并不陌生,在民间或者学者范围内都有过讨论。但这个话题再次受到关注,不得不说与潘岳的中国环保风暴制造者的身份有一定的关系。 潘岳第一次以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出现,是在2003年8月13日清理整顿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他向社会通报了十大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43岁的潘岳,开始正式成为环保系统的明星人物。 2005年1月18日,新闻发言人潘岳向媒体通报了全国30个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名单,并责令立即停建。三峡总公司、国电、华电和大唐,一系列显赫的名字悉数在列。2007年1月,环保总局又发动了第三次环保风暴。 遗憾的是,即使在原环保总局升格成环保部之后,国内的环保部门仍然未能摆脱相对弱势的尴尬处境。 向来敢于直言的潘岳说:我可以坦率地说,环保部门依然还不是一个强势部门。这位有责任心的环保部副部长近年又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探讨环保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他最新的这些文章和言论看来还得到了国外的喝彩。他很赞同前年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说的一句话:环境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潘岳又将中国的儒释道提炼为一个字:度。他说,度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对度的理解和把握,又具体分化为中国的茶道、商道、剑道、酒道、弈道、医道、药道、江湖道等。潘岳期望,中国能够形成自己的生态文明生存发展之道。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1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意义 转
edisonlou 2009-6-24 13:54
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意义 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的重大意义    http://www.sina.com.cn 人民网   胡锦涛同志10月15日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被代表们认为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10月16日新华社)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导致这样严重的结果,是长期以来 ,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特别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些地方的环保概念常常弱不禁风,甚至不堪一击。于是,导致了这样情形的出现: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损害。   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确有问题,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所以,以牺牲能源消耗、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某种经济增长,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经济数字的增高,留下的却是长远的危害和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要求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指标性的问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某些区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   据悉。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国家将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九大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未来5年全国环保总投入预计将达到1.3万亿元。这样的目标设计,对于降低和杜绝环境污染有着举足轻重的重大意义。当然,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只是反映生态文明的一个方面,而要实现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不仅需要我们的各级政府和官员形成良好的环境政绩观,同时,还必须切实解决环境执法难题,构建起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违法项目,都必须依法取缔,因为,我们的大好河山再经不起先污染,后治理的折腾了。   今日中国已跨过了人均2010美元这个经济成长门槛,正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经济有了一定能级和规模后,现代化建设更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特别需要明确一种认识:社会层面的发展,其中包括人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民主法制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等,都应成为对各级政府评价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就透射着这样的内涵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个人分类: 相关论文|2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家争鸣: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的思考
生态人 2009-4-17 14:40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的思考 引自: 诗哲魂: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的思考 /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764384.html 生态主义是关于未来的世界观,它是后现代文明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究竟是如何代表未来绿色文明,至今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前景。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它不同于我们现代工业文明,更不同于农业文明社会,它是一个与当代社会完全不同的文明社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否仍旧是科学技术,这依然是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科技力量在生态文明中是否仍旧处在中心地位,这是未来绿色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去选择一个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时,实际上,我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科学技术是导致现代环境灾难的力量之一;坚持这样的科学发展观,是否仍旧坚持科学技术本身对自然继续破坏呢?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矛盾性,讲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损害生态文明;尊重生态文明,自然要抑制科学盲目的发展。 不从过去旧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科学发展观自然是一种循环式的自我论证,继续维持着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继续破坏,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些具体做法而已,从环境的破坏转向以人为主的自然,从粗放掠夺自然完成了到精细征服的过度。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放弃对环境掠夺与伤害,因为科学依旧把自然当作对象进行研究,因为发展依然是人类追求目标。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发展,把人类与环境矛盾推向一个无法解决困境之中,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技术,能否自然产生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呢?当科学技术仍旧把自然作为物质财富掠夺对象时,发展是否就意味着对环境的持续破坏呢?因为,人类对物质财富需求必须要通过对环境的征服获得,科学是人类征服自然环境最为有效手段和工具,自然作为人类永远占有、掠夺和研究的对象,发展就必然是为人类利益而存在;这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显现出现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能否以自身智慧和力量,完成生态文明和绿色技术选择,这实际上,就是与虎谋皮,你不改变科学发展观内涵,不改变人类对物质财富消费习惯,就根本改变不了科学发展对自然环境破坏,也就未能全面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变。 如若仍旧在过去的科学发展观中,继续坚持科学技术进步,仍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仍然坚持掠夺自然财富,忽略了在生态环境中并非是人的利益为主要,忽视了在人的发展中并非可以完全不考虑环境整体利益,或者说,完全将生态文明希望寄托于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上,这仍然是人类社会的悲哀;因为,这种科学发展观,仍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自然的、反人类的、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思想,人类不过是自欺欺人希望生态文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但实际上,不改变人类与环境之间交换关系,不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财富消费依存关系,不改变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和控制环境智慧,生态文明的社会仍然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 当我们面对这个前提科学技术是造成自然危机原因,我们却仍旧要坚持在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利用科学技术建构一个生态文明。在循环论证中我们陷入了一种困境:猫咬住自己尾巴,在原地转圈,丧失了生态文明选择方向。 我这里要质问的是:当代科学发展观明显地缺少对生态文明前提反思性,缺少对科学技术本身限制性思索,缺少对自然尊重,对其它生命与其它物种尊重,缺少对人文情怀自然关爱理解与推广;人们对生态文明社会渴望,是否可以在另外一种科学技术中完成呢?离开了科学技术选择人类,是否就没有了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前景?这个科学发展观中究竟包含多少未来生态文明因素,或者说,科学发展观中是否具有未来生态文明选择可能性。 实际上,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明显地有着非常大的困惑在其中,这决定了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其一,如果继续坚持原有的科学技术发展观,这不可能达到生态文明,因为,科学技术本身是造成环境危机根本原因;其二,如果改变科学技术当代样式,探寻新的生态科学技术与绿色文明相结合的道路,那么,就有一个如何面对当今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其三,如何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观生成出一个绿色生态观,这自然是对当代科学技术进行反思基础上,改变科学技术原本模式,并且要加入许多绿色科学技术成份在其中,才可能满足未来生态文明社会需求。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确存在一个必须要辨明的问题:当科学技术带着前一个时代工业文明烙印和足迹,进入绿色文明社会之际,人们是否可以轻易地放弃先前固守那些理念呢?或者说,在科学发展观中如何生成出一个生态文明,生成出一个绿色科学技术呢?两者的悖论是显而易见的。你要不彻底放弃原先的科学技术,干脆重新寻找绿色科学技术;要么,你就从改良的科学技术中,寻找适合未来生态科学技术,两者必具其一;否则,谈生态文明,或者说绿色科学技术,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当科学技术本身是环境生态破坏的最大危险时,你无法摆脱这个悖论所设置下圈套;所以说,一方面谈科学发展观时,一方面还要说生态文明,这本身是理论上不彻底的表现。 人们不可能利用科学技术本身选择生态文明,如果可能,就必须要放弃那些显然不符合现实提法,因为,它违背了历史统一性,出现了逻辑上矛盾性,这种前后不一致性会影响人们认识判断;科学和技术是造成当前生态危机主要原因之一,科学技术中能否发展出一个生态科学支撑起未来的社会,人们也仍旧不清楚,或者说,就生态文明与科学本身发展关系来说,人们不会放弃科学,选择没有科学介入的生态社会,那无疑是返回到原始时代,这是不可取得。当我们提倡科学发展观时,我们自然是在否定先前工业文明,否定那个由科学技术带来的环境灾难,否定先前那社会文化制度带给自然破坏。 对这些问题质疑起因于,科学技术本身是造成环境破坏最大原因之一,在大力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人们如何对这个悖论中的问题,既要保持清醒头脑又能够清除由此引起的混乱意识。说白了,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本身去建成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利用科学发展观去建设一个绿色未来,这是否可能?我们仍旧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否与生态文明冲突呢?生态文明出现在当代社会并非偶然,面对世界日益深陷环境灾难现状,人们才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中开始寻找新的人类发展方向,生态文明是这个新方向,但是,如何处理科学与生态之间关系和矛盾,是标志未来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关键。 如若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带来强大力量,改变了整个自然面貌,改变了环境,改变了生态,人类恐怕永远都不会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危机;强大科技力量,让整个生态环境处在人类技术干预和破坏之下,科学发展观仍旧是这一最为重要思想来源;这就是说,人类科技力量超越了自然最初设定界线之后,科学的发展就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最终原因。在这样条件下,谈科学发展观,如果不清楚界定其内涵,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影响人们对生态文明理解,影响人们对未来社会判断。 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选择中究竟处在什么地位?什么样科学发展观能够满足人类生态文明需求?在科学技术前提下,是否具有生态文明选择性前提条件?把科学技术控制在何种范围之内,才能为人类造就一个绿色社会文明?一个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达到绿色文明、或者说生态社会时代,还是通过另外方式文明与技术的创造途径,用很少科学技术含量达到生态文明,其中,在如何确定科学技术对生态文明地位上,这仍然是一个不能够回避的问题。( 2007-10-31)
个人分类: 生态人生4:生态文明|4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联动促进生态文明
pxyeco 2008-11-20 17:31
窥探人类文明发展史,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每一次演进,都是以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为原动力的。解构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技术创新是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 但是,政策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是构建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核心问题。一个事例是有关环境监测基础性研究的。环境管理者都希望研究者能开发出一种高效、低费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从而能实现单源全时监测,降低环境管理费用。但是,这种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必须基于化学传感器技术和纤维光学技术的大量基础性研究上进行。显然,这类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而广泛的意义,但是由于实用性不强、研发的风险投资巨大,而被许多研究者所忽略。研发的成本效益比过高,直接导致了此类基础性研究难以开展。 另一个事例是有关沼气技术推广应用的。在我国,沼气技术一直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和养殖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予以推广的,也是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中的核心技术。中央财政安排了农村小型公益建设补助资金、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等许多项目予以资金补贴。理论上讲,农户建造沼气池能获得沼气、沼液和沼渣利用所带来的收入,建造成本还有政府分摊,应该是具有财务可行性的。但是,笔者在贵州、湖南等地调研发现,许多农户即使能获得政府补贴资金,也不愿意建造沼气池。一些经济上的考虑,如沼气池运行的劳动力成本过高等等,促使农户做出了不采纳沼气技术的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农户采纳沼气技术的决策受到许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单靠政府补贴这一经济激励手段,还难以实现沼气技术富有成效地推广应用的目标。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联动。换句话说,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策保障。这种政策是多样性的,包括经济激励类政策、行政管制类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类政策和宣传教育类政策等等。其中,经济激励政策是科技促进生态文明的根本性保障。经济理论认为,无论是科技研发者还是科技应用者,都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理性经济人。经济主体做出技术研发或技术采纳的决策,都有内在经济原因,都受到成本效益规律的驱动。如无较强的经济政策作为保障,环境友好型技术从研究开发到采纳应用的每个阶段都将会困难重重。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激励类政策在环保技术推广与应用上的引导作用。 注:本文作者是博主彭新宇,文章思想已另行成文并在《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上发表。
个人分类: 环境经济理论|4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文明: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pxyeco 2008-1-1 09:33
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从发展目标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地进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而是要追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一体化发展,它并不悖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发展途径上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形成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是一种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这要求我们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生态转型。通过各种清洁生产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关停并转一些重污染行业企业,优先加强节能、低耗、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发展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逆向产业体系。逆向产业是指为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服务的产业。环保产业是专业化从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逆向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应按照产业之间横向共生和纵向代谢的关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实现环保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生态和谐互动,发挥其“绿色屏障”作用。 生态文明的增长方式是一种环境优化增长的循环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操作原则,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手段,使之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这与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应有新举措。在原则层面,应提倡生态系统的“再修复”,重视对环境资源和自然财富的修复和维护;在操作层面上,应重点通过区域层面即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带动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践;在技术层面上,应加强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先进适用技术;在政策层面上,应建立消费拉动、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是一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消费模式在广大消费者中提倡绿色消费,既要减少消费环节的污染废弃物排放,追求消费品的节约及循环利用;又要使消费者增加对绿色消费品的消费偏好,诱导消费品生产者在生产环节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在进行绿色优质消费品品牌化建设的同时,需要环境经济政策配套。对生产者的环境友好生产行为进行财政支持,如进行绿色补贴、减免税费、绿色信贷等,降低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消费品的优质优价。对生产者的污染环境行为征收环境税费,使其产品成本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如购买打印机墨盒,可以通过押金退还等经济手段,实现污染性产品的集中回收处理。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形态的全面革新,在宏观上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中观上要优化产业结构,在微观上要创新消费模式。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注:本文作者系博主彭新宇,修改稿已发表于《大众科技报》 2008 年 2 月 26 日,并被收录入某省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学习资料汇编。
个人分类: 环境经济理论|6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