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减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的新能源在哪里
zhmfang 2010-9-16 21:18
昨天刚在图书馆借了本书,是美国环境保护协会主席Fred Krupp写的《决战新能源》。刚才翻了一会儿,发现里面写的东西让人惊喜也担忧。
个人分类: 未分类|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水电建设的形势
zbt92 2010-8-20 20:46
  我国水电由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我国的水电开发建设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我国水电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几年以前又遭遇到了一股寒流。据统计前几年在我国每年新增电力装机将近一亿千瓦的情况下,2007年被核准的大中型水电总共才270万千瓦,还不足整个电力增长总量的5%。到08、09年大型水电站除了三峡的地下电站和抽水蓄能几乎被停止了审批。以至于我国十一五的水电开发规划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不过,为了实现我国得减排承诺,最近水电的形势又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不仅藏木和金安桥的核准打破了几年国务院不核准水电项目的僵局,而且国家也已经开始高调宣传水电。   今年是我国水电开始建设一百周年,据统计百年来我国共建设大型水电站100座。前50年我国只建成了2座大型水电站,到改革开放后的2007年大型水电的投产达到了7座,08、09年每年更是高达到12座,到今年大型投产只有一座。估计年内刚刚核准的金安桥可以发电,可以说幸亏我们还有一些所谓的违规的电站,要不然国家的发展将会更加困难。   这就是我国前一阶段水电发展遭遇困境的具体体现。因为,水电开发的周期是5到8年,这说明我们的水电被妖魔化的影响正在开始显露。   那么水电被妖魔化之后的后果是什么呢?    能源结构恶化、国家发展严重的困难   国内:煤炭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矿难频发、煤电矛盾突出   由于能源结构严重恶化,我们国家煤炭的消耗量,早已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开采和运输能力。全球经济危机之前一阶段我国遭遇了严重的煤电危机。管制电价必然出现电荒,放开电价必然出现煤荒。在这种情况下,08年初国家一度只有鼓励遍布全国的小煤窑加紧生产,才能渡过难关。在我国煤电矛盾最突出的时刻,我国小煤窑的生产事故也达到了顶峰。   仅从08年9月4日到21日短短的17天时间里,就发生了9次矿难。372人死亡,50多人失踪。17天的矿难的实际死亡人数达到四百多人。平均不到两天就发生一次矿难,一次矿难平均死人40到50人。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我国这种煤炭供应极度紧张的局面,持续到了冬季与社会公众的冬季采暖问题交织在一起,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08年10月份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意外的缓解了我们的能源严重短缺的困境。然而,虽然现在煤炭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是,社会用电量也急剧下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用电量的下降,导致大量新投产火电机组必然会成为利用率极低的不良资产。   社会用电量上升,煤价飞涨,用电量下降,设备闲置。恶化的能源结构,让我国的电力建设进入了恶性的的循环,历来都是国家利税大户的国有电力企业,最近几年面临全面巨额亏损。煤、电之争,矛盾重重,如果不改变能源结构,我国整个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丝毫也不容乐观。   国际:由于排放了与我们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温室气体,哥本哈根我们遭遇到全球的批评   以前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局限,我国水电的建设虽然进展缓慢。但是,那种由于整体经济能力不足无能开发利用水电的情况在全世界非常普遍。同时也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的能源需求量也限,因此,水电开发程度低的现象在欠发展国家中,似乎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后,如果仍然不能及时地开发利用水电和其它清洁能源,那么其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必然要靠燃烧更多的化石能源来解决。难免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由于我国的水电在经济发展的腾飞时期严重受阻,所以,我们的水电开发利用程度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近几年在全球的发达国家都积极地致力于减排的时候,我们却以每年2、3亿吨绝对增量的煤炭开采,不断刷新着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新纪录。大量的煤炭开采和燃烧不仅引发了我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矛盾要比其它发达国家尖锐得多。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水电被妖魔化的倾向不纠正,中国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上个月,国家能源局在密云华电集团的北京培训中心组织了一次新闻记者的培训班。专门向记者介绍水电知识以及水电与我国实现减排国际承诺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意思是要告诉记者们:我国的水电开发如不加速发展,要么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要么就要违反国际减排承诺。   为适应国际社会的减排温室气体的需要,缓解国际压力,最近,我们国家已经向全世界做出承诺,要在2020年把单位GDP能耗降低40%到45%,让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要想完成这一承诺,我们就必须要改变目前水电开发受到社会严重误解和阻碍的局面,加速我国的水电开发建设。这一点目前已经基本上在我国的能源界达成了共识。   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测,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约为48.5---53.5亿吨标煤。为实现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双目标,最重要的是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根据有关部门分析,2020年全国能源需求总量目标以控制在51亿吨标煤以内为宜。   如果按照我国2020年能源总量控制在51亿吨计算,那么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15%必须要达到7.65亿吨标准煤。折算发电量为2.35万亿千瓦时。根据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王俊司长的分析计算,2020年核电和非水可再生能源最高可达到发电量1.1万亿千瓦(其中核电装机7000万千瓦,发电6000亿。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电量达到5000亿)。因此,2020年我国水电年发电量必须要达到1.25万亿千瓦时。目前,我国的2009年常规水电装机约1.8亿千瓦(不包括抽水蓄能),发电量6156亿千瓦时。按照这个比例2020年常规水电装机至少达3.3到3.5亿千瓦,才能产生1.25万亿发电量,实现我国的减排承诺。   10年需增加水电1.5到1.7亿千瓦。但由于近年来水电发展几乎陷入停滞,2007、2008、2009年全国核准的水电容量分别仅有234万千瓦、724万千瓦和737万千瓦,远小于这几年的投产规模,导致水电在建施工规模迅速缩小,2009年底仅有6725万千瓦。按照大型工程5到8年的建设期,十二五期间,我国至少要核准开工一亿千瓦以上的水电,才有可能实现我国的减排承诺。可见我国水电开发面临的任务之艰巨。   在如此艰巨的任务面前,国家能源局为什么要先培训记者呢?因为,近年来我国水电开发的阻力表现在政府的审批程序,而根子却在社会舆论。   因此,改善我国水电被严重妖魔化的舆论环境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得当务之急。今年8月是我国大陆第一座水电站云南的石龙坝水电站开工建设一百周年,同时也是我国的水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的一年。为了宣传水电、让公众了解水电,展示水电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能源局和云南省政府已经决定8月26日在昆明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在全世界,除了中国之外,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水电装机超过1亿,而我国现在已经超过2亿。一百年,2个亿,确实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庆贺。但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政府出面高调宣传水电,强调水电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解决国家发展的最大难题。   这就是我国水电所面临的形势,可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全国水电宣传工作会议之必要和重要。不过作为行业学术团体的水水电学会的作用也应该从雪中送炭变为锦上添花。   为什么这样说呢?学会的宣传工作会议从筹备到召开,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当初我们计划召开这次会议的时候,社会公众、领导普遍误解水电。政府官员、国有企业自己都不敢出来讲话。而到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能源局已经出面组织宣传,各企业也都纷纷强调水电开发的重要性。这时候我们学会的宣传工作,就发生了从需要站出来挑大梁,到当好参谋和助手的转变。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国家能源局、电监会和各大电力集团搞好水电的正面宣传。
个人分类: 三峡|3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Elsevier 2007年创刊的《国际温室气体控制杂志》被SCI、EI收录
wanyuehua 2010-8-7 09:15
2007 年创刊的《国际温室气体控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ISSN: 1750-5836,双月刊,Elsevier出版集团(ELSEVIER SCI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ON, OX5 1GB)出版,2007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目前在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7年的第1卷第1期到2010年第4卷第4期共270篇论文。 2009 年 JCR 公布该刊的影响因子为 3.644 。 该刊是 EI 收录期刊, EI 从 2007 年开始收录, EI 共收录了该刊 2007-2010 年 270 篇论文。 270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154篇、会议论文100篇、评论8篇、社论7篇、更正1篇。 270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69篇,英国33篇,挪威31篇,加拿大28篇,荷兰28篇,澳大利亚26篇,日本20篇,法国、德国、瑞典各17篇,中国10篇(其中台湾地区1篇),意大利9篇,西班牙、瑞士各8篇,丹麦、韩国各4篇,奥地利、芬兰、伊朗、葡萄牙各3篇,印度、比利时各2篇等。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国际温室气体控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单位有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2篇、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2篇、华北电力大学(N China Elect Power Univ)1篇、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 Geosci)1篇、太原理工大学(Taiyuan Univ Technol)1篇。 270篇文章共被引用1055次(其中2007年被引用6次、2008年被引用100次、2009年被引用368次、2010年被引用582次),平均引用3.91次, H指数为15(有15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15次)。 《国际温室气体控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投稿指南: 该刊主要刊登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减排方案的研究论文、评论、会议论文、社论等,内容涉及二氧化碳排放:表征的排放源(目前和未来的预测),包括模拟分析匹配的排放源和存储的机会;二氧化碳的传输 :设计与技术问题,风险评估和安全问题,允许和监管问题;二氧化碳捕获:新的研究成果和化学溶剂,固体吸附剂,膜和混合动力系统,变压吸附,TSA和低温技术的进步,从示范结果活动,成本分析和成本削减战略,环境影响/风险和安全;二氧化碳储存:地质和海洋(形成/能力评估,研究成果,示范项目,天然类似物,环境影响,选址,运营经验,安全/风险评估,监测和核查,库存及会计原则,法律问题,公众的接受,管理和成本/市场潜力),碳酸盐矿物(研究成果,安全/风险评估,法律问题,公众的接受,管理和费用;替代缓解办法:不同的温室气体减排选择的比较,如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和他们的潜能,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表征的排放源(目前和未来的预测),包括模拟分析,评估缓解办法,比较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选择等。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7505836 编委会: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709061/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709061/author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jggc/ 《国际温室气体控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热点论文: 1.标题: Advancesn in CO2 capture technology -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gram 作者: Figueroa JD, Fout T, Plasynski S, et al.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2 期: 1 页: 9-20 出版年: JAN 2008 被引频次: 49 2.标题: CO2 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 Methodology and gaps 作者: Bachu S, Bonijoly D, Bradshaw J, et al.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1 期: 4 页: 430-443 出版年: OCT 2007 被引频次: 45 3.标题: CO2 capture from power plants. Part I. A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technical-performance based on monoethanolamine 作者: Abu-Zahra MRM, Schneiders LHJ, Niederer JPM, et al. 会议信息: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JUN 19-22, 2006 Trondheim, NORWAY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1 期: 1 页: 37-46 出版年: APR 2007 被引频次: 36 4.标题: Solid fuels in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作者: Leion H, Mattisson T, Lyngfelt A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2 期: 2 页: 180-193 出版年: APR 2008 被引频次: 35 5.标题: CO2 capture by adsorption: Materials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作者: Chaffee AL, Knowles GP, Liang Z, et al. 会议信息: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JUN 19-22, 2006 Trondheim, NORWAY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1 期: 1 页: 11-18 出版年: APR 2007 被引频次: 31 6.标题: CO2 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 Issues and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作者: Bradshaw J, Bachu S, Bonijoly D, et al. 会议信息: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JUN 19-22, 2006 Trondheim, NORWAY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1 期: 1 页: 62-68 出版年: APR 2007 被引频次: 29 7.标题: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using syngas as fuel 作者: Mattisson T, Garcia-Labiano F, Kronberger B, et al. 会议信息: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JUN 19-22, 2006 Trondheim, NORWAY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1 期: 2 页: 158-169 出版年: APR 2007 被引频次: 25 8.标题: CO2 capture from power plants - Part II. A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economical performance based on mono-ethanolamine 作者: Abu-Zahra MRM, Niederer JPM, Feron PHM, et al. 会议信息: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JUN 19-22, 2006 Trondheim, NORWAY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1 期: 2 页: 135-142 出版年: APR 2007 被引频次: 24 9.标题: 160 h of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in a 10 kW reactor system with a NiO-based oxygen carrier 作者: Linderholm C, Abad A, Mattisson T, et al. 会议信息: 4th Trondheim Conference on CO2 Capture, Transport and Storage, OCT 16-17, 2007 Trondheim, NORWAY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2 期: 4 特刊: Sp. Iss. SI 页: 520-530 出版年: OCT 2008 被引频次: 21 10.标题: Use of experience curves to estimate the future cost of power plants with CO2 capture 作者: Rubin ES, Yeh S, Antes M, et al. 会议信息: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JUN 19-22, 2006 Trondheim, NORWAY 来源出版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卷: 1 期: 2 页: 188-197 出版年: APR 2007 被引频次: 21 《国际温室气体控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每年出版的文献数 《国际温室气体控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每年的引文
个人分类: SCI投稿|9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获得美国风投支持-迈向有效制造可降解塑料的开始
gozobin 2010-7-31 15:07
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生物全降解塑料正在全面进入市场,Novomer,位于纽约州Ithaca,正在开发该项塑料制品的工程,并且获得了66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该公司建立于2004年,计划采用该项投资扩大其当前的产能。 康奈尔大学spinoff的科技公司集中在该项技术的研究方面。由化学家Geoffrey Coates最先开发的该项技术,他认为该塑料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医用,食品等方面,并且可以在二氧化碳价格低廉的情况下有比较廉价的原料供应。 当前,该中塑料的生产还处在中试规模级别,Novomer公司拒绝透漏该制造方案商业级别的具体细节。该公司负责人称,尽管还很难预测其最终的成本,但是该塑料应该能够和传统的石油基塑料的价格相比肩。 由二氧化碳制得生物科降解塑料首次发现于1969年,称作脂肪族聚碳酸脂纤维。但是,之前的工艺需要昂贵的催化剂,高温和高压。塑料的价格大约为100美元一镑。仅仅用在某些特殊场合,诸如生物医药或者电子产品。 Novomer采用同样的原料,环氧化物(epoxide)和二氧化碳,但是采用由Coates开发的金属催化剂-锌基催化剂在室温和低压条件下既可以制得该物。 英文原文: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biztech/19697/
个人分类: 哲学|2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地球开一张新处方
yejian 2010-6-9 12:35
第一财经日报陈琳   沉重与担忧,从来就是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的名片。   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认识莱斯特布朗,是从1994年开始的。这一年,他把目光转向了中国,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前瞻性命题像一颗威力无穷的炮弹,在国际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关于中国人口、粮食危机的争论。   不过,莱斯特布朗对于中国的影响不止于此。2003年,莱斯特布朗创立B模式的概念,呼吁全球各国利用低碳可再生能源,创造出可持续发展模式,取代以高碳化石能源为支柱的A模式。   B模式概念很快就在中国得到了响应。布朗的B模式对中国绿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包括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在内的一批中国学者,迅速把B模式本土化,根据中国情况,提出了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C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日前,莱斯特布朗借中文版新书《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首发之际,来到上海世博会参观,并在国际组织联合馆中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馆内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最初的B模式和B模式4.0有什么样的差别,你是如何更新的?   莱斯特布朗:2003年提出B模式以来,气候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来自联合国的最新报告指出,北冰洋夏季海冰将在几年之内完全消失,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全都超过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坏估计。由于气候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粮食供应还在不断趋紧。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依旧成立。   但另一方面,很多国家都在努力,环境产业的各种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美国得克萨斯州以后的风力发电,将会达到50个燃煤发电厂的总和。在中国农村,只要200美元,村民就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根据喜忧参半的情况和各国的成功经验,我在B模式4.0中提出了更具体的方法。比如,让石油和煤双双淡出历史舞台,建造零碳建筑,发展智能电网,实行交通系统电气化,发展各种再生能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城市,稳定人口以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用政策和技术恢复地球本来面貌,提供土地生产力,更有效生产蛋白质。根据世界的现状,对B模式做更细致的梳理。   日报:B模式的很多观点,与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的观点差异很大。你在书中也多次提到他。而赫尔曼戴利认为,发达国家的确需要在物质消耗上大幅减肥,但发展中国家还在长身体,仍然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耗扩张。在中国提出C模式之前,有很多人利用赫尔曼戴利的观点对B模式有所批评,认为要发展中国家实现B模式的绿色发展,在道义上不公平,而在实践上也是困难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莱斯特布朗:世界减排目标达成的关键,在于中美两国。美国在减排中必须以身作则,尽快实现完全绿色发展。而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出现任何状况都会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B模式的理念,是一种期望、是一份指导,为人类发展提供新思路。惯性思维有很强大的力量,如果不提出新的方法,很多人还是会按照A模式来制定政策、工作、生活,一切照旧。我很高兴地看到,包括诸大建这些中国学者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中国情况的C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防止步入A模式的传统道路。   日报: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国家会率先完全实现B模式4.0,理由是什么?   莱斯特布朗:很多国家、地区都已经在改善环境和气候方面制定了野心勃勃的计划。比如,在2020年,一些欧洲国家承诺要减排80%。在我看来,两个小国家哥斯达黎加和马尔代夫,将会最先实现B模式4.0。只要海平面上升,这两个国家就可能被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不复存在。现在,能不能实现B模式4.0,对他们来说生死攸关。这种生存危机要比社会责任感来得更有效。   日报:你在B模式4.0中很重要的一章,以人为本设计城市,在B模式中,城市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莱斯特布朗: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成了减排的重点。在交通方面,政府应该大力提倡自行车出行,减少用水量,特别是减少厕所的用水,同时发展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发展城市农业,利用屋顶、空地、庭院的小片土地种植蔬果。城市的减排潜力非常大。   日报: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很多城市案例馆都在展示你所提到的降低城市能耗的技术和方法,跟你所描述的城市部分很契合。   莱斯特布朗:是的,我已经听助手说了,丹麦欧登塞的自行车、日本产业馆里的能量回收卫生间、西班牙马德里的竹屋、伦敦零碳馆、汉堡被动屋,都是需要仔细去体验的项目。当然,这也是我选择在世博会期间来到上海看一看的原因。   人物档案   莱斯特布朗:著名绿色思想家、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26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环境运动的舞台上,不停地为地球环境治理开出处方。主要著作有《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谁来养活中国》、《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外媒恶炒西藏水电威胁全球碳减排
热度 1 zbt92 2010-5-30 17:16
文 / 水博 近日,美国之音报道说数家外媒近日均引述消息来源进行大篇幅报道,中国政府正筹划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建造大规模水利设施。不过,中国有官方学者向媒体表示,尽管受到一些水利专家和退休军官的游说,中国政府并没有类似计划。 表面上看这则消息本身并没有什么稀奇,但却反映出一些境外媒体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悖论。众所周知,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 减排二氧化碳的的问题上。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的清洁能源的比重比较低,因此,在中国的 GDP 远低于美国的情况下,就更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在全国的人均能耗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今天,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 面对压力,中国可能有几种选择,一个是我行我素的不理会各国的意见,继续按照现在的方式发展下去;一种是大幅度降低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止发展,以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加。应该说上面两种选择都是不够明智的。继续增加碳排放将损害全人类的利益,而为了碳减排限制发展,又将极大的损害全中国人民的利益。那么我们面前有没有兼顾中国发展和全球碳减排的道路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通过对比我们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已经发现解决中国发展和排放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此,我国已经向全世界承诺要在 2020 年实现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 15% 和单位 GDP 减排 40% 至 45% 。客观的说,即使我们如愿以偿的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碳排放问题的水平仍然还与今天的欧洲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上欠账太多,差距太大。例如,水电资源不多的法国,在几乎百分之百的开发利用了自己水能之后,又通过大力发展核电,早就在全国关闭了煤矿的开采,实现了清洁能源利用。水能资源非常丰富的挪威,由于优先开发利用水能,至今仍然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电能来自水电。 事实证明,当前世界能够大规模的替代化石能源的只有水能和核能。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尽快的改善能源结构,必须重视所有的手段。不仅传统的水能、核能一个都不能忽视,而且对新兴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要加大投入。然而,由于全世界的发达国家的水能资源几乎都已经开发殆尽,因此,全球社会舆论对水能开发的减排作用强调的非常有限,尽管目前的水能仍然还是全世界最大非化石能源。不仅如此,一些不负责任的极端环境组织和政治势力还喜欢利用水电开发来制造事端,吸引眼球。美国之音的这篇《 外媒热议中国西藏大修水利 》文章就有这样的作用。 美国之音的文章引用一位藏独人士的话说这批项目的真实目标是获取经济或者政治利益,而并非帮助藏族居民,因为当地藏民仅有两百万,所用电力无须如此兴师动众。。藏独人士所强调的这种理由非常的可笑,沙特阿拉伯只有二千万人,但是却生产着供给全球很多国家的石油。水能是比石油更宝贵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果说开发利用西藏的清洁能源的经济利益,就是要让西藏人民像开采石油的沙特一样发挥出自己资源优势。如果说开发西藏的水能,有什么政治利益,那就是每年减少全球几亿吨的碳排放。不管这些清洁能源是应用在西藏,还是中国内地,甚至是南亚。 西藏是世界屋脊,是全球水能最丰富的地方。如果这一地区的水能因为当地的能源需求有限,就不容许被开发利用,那么绝对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损失。不过,在西藏水能的开发利用问题上,最让人担心的似乎还不是藏独人士的强词夺理,而是一些中国学者的糊涂观念。 美国之音的文章介绍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研究员马加力曾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表示,中国的确有人游说政府在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河域修筑大型水利设施,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这个计划,而是筹划建造一些对环境无害的小型水电项目。马加力还说,在敏感的山地修建大型水电工程对中国不利,因为这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况且在西藏大规模开发电力不具备商业价值 虽然马加力所阐述的中国的确有人游说政府在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河域修筑大型水利设施,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这个计划的确是一个事实。然而,马专家对于这个是事实的解释却是有问题的。在敏感的山地修建大型水电工程对中国不利,因为这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和小型水电对环境无害说法完全不符合科学和事实的。因为任何人类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目前大量的研究数据已经表明小型水电的环境影响与其所能提供的清洁能源相比,一点都不能算小。而所谓大型水电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看法,也是一种极不严谨的表述。况且中国目前并没有愚蠢的因为在敏感的山地修建大型水电工程对中国不利,因为这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就停止了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这怎么能作为我们暂时不开发利用西藏水能的理由呢? 当然,如果不能科学的开发利用水能,确实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但是,如果不去开发利用西藏的水能,那么要满足我们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要每年多开采、燃烧几亿吨煤炭。要知道,因为害怕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就放弃开发利用水能的结果,就是肯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和全世界所面临的现实。 谁也不能否认,水能是目前人类替代化石能源的最重要手段,在中国的发展和大量的煤炭的需求的今天,任何反对开发利用水能的代价必然是增加巨大的碳排放。西藏巨大的水能资源,不仅是西藏的也是中国的更是属于全世界的。早一天开发利用它,就是对全球减排的最大贡献。我们必须承认,目前中国的一些官员和专家对水能开发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科学的认识。这无疑是导致中国的快速发展过度依靠煤炭,以至于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的一些国际媒体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继续恶意炒作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西藏的水能开发,那么受到损失绝对是全球碳减排。 总之,中国有官方学者向媒体表示,尽管受到一些水利专家和退休军官的游说,中国政府并没有类似计划虽然是一个事实,但绝不是什么令人欣慰的消息。不能否认,中国的发展是阻挡不住的,任何恶炒和反对中国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后果,只能是加速中国化石能源的消耗,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 参考文章:《美国之音:外媒热议中国西藏大修水利》 数家外媒近日均引述消息来源进行大篇幅报道,中国政府正筹划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建造大规模水利设施。不过,中国有官方学者向媒体表示,尽管受到一些水利专家和退休军官的游说,中国政府并没有类似计划。 海外藏族学者引举数据 印度著名的英文大报 印度斯坦时报 报道,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环境研究的西藏学者扎西次仁张贴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显示,中国政府正设想在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带建造包括 28 座水坝在内的系列大坝群。 扎西次仁本星期对美国之音表示, 10 座已经在支流上建造完成, 3 座正在建造, 7 座在积极考虑中, 8 座还在拟议中。他并且将标有大坝位置的相关地图上载到网页中,称这些信息是从中国政府网站上获得的。 扎西次仁还说,新一波让西藏居民使用电力的运动看来受到北京政府希望开发更大水利项目的推动。这些水利项目用来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最终给中国沿海城市提供电力。 藏人忧虑重重 达赖喇嘛驻台办公室的达瓦才仁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批项目的真实目标是获取经济或者政治利益,而并非帮助藏族居民,因为当地藏民仅有两百万,所用电力无须如此兴师动众。达瓦才仁说: 中国政府在西藏的金沙江,还有其他江河流域都建了很多水电站。他们都说是为西藏人解决便利问题。但是只要到当地去便知道,这些大型水电厂的电力都是运往中国本土的。当地藏人只要居住地点离电站大概 10 公里,村庄都没有电。 此外,达瓦才仁还表示,如此大规模的手笔也引发诸多方面的担忧和疑虑。他说: 藏人现在最担心的是修建大型发电站之后将出现大规模汉人移民潮。这是疑虑之一,其他疑虑还包括科学的、宗教的,还有则来自藏人自己的心态,等等。 中国官方学者否认传言 位于伦敦的 卫报 也报道,中国计划在雅鲁藏布江的墨脱地区江段修筑 3 万 8 千兆瓦的水利工程。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研究员马加力曾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表示,中国的确有人游说政府在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河域修筑大型水利设施,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这个计划,而是筹划建造一些 对环境无害的小型水电项目。 马加力还说,在敏感的山地修建大型水电工程对中国不利,因为这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况且在西藏大规模开发电力不具备商业价值。 不过,达瓦才仁表示,把电力出售给正在发展经济、急需电能的印度或许就是价值之一。 卫报 报道说 ,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阿萨姆平原之前在西藏墨脱急转直下,奔离喜马拉雅世界屋脊。这里与刚果河上的英加瀑布都被认为是全球水利资源之最。利用这一带的水能长久以来一直是世界水利工程师们的梦想。
个人分类: 三峡|3064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号外:中国可以考虑承诺从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总量减少
王铮 2010-5-20 12:26
2010/05/20 2010 年 5 月 16 日星期日,是中国科学院的公众开放日,我应邀作了《 2030 :从升温曲线说起》,在这个报告中,我介绍了我们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我的报告摘要如下: 数据挖掘发现, 1860 年来的全球升温曲线解析除了二氧化碳的升温作用外,至少从 1910 年开始的全球气温度以周期为 60 年的波动,这样得到 2000~2030 全球升温的趋势将明显变缓,这一点为近年的大雪天气证实,二氧化碳升温作用没有现在估计的那么强烈,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中国 2020 年进入总量减排没有必要。不过二氧化碳增加,仍然能使本世纪末全球气温达到 2 以上,在 2030 年前减排二氧化碳的压力可以减少但是并没有消失;其次,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碳排放趋势作了动力学分析,发现在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以现在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中国的碳排放高峰要到 2035 年左右出现,但是如果不存在降温半周期, IPCC 采用的 GCM 模型预测正确,中国 2035 年开始减排,控制全球升温在 2C 以内的经济压力太大。考虑到我国已经开始了节能减排努力以及世界上低碳技术发展加快,这个碳高峰时间可以提前,因此我国可以也应该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提前,最优选择为 2030 年。这样即使不存在降温半周期,只要全球合作,全球升温幅度仍然可以控制在 2 C 内。如果出现降温半周期,那么2030年快来临之前,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是否减排,可以再议。在学术界有少量专家认为二氧化碳与升温无关,这个结论应该可以在2030年前确认,所以承诺2030年实现总量减排,在科学上有主动性。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 不回答匿名评议,欢迎实名意见。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317 次阅读|9 个评论
[小红猪]什么样的研究能够拯救我们
songshuhui 2010-2-26 20:51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2-25 5:00 译者:李众(群博id:摩耶)。 两年前,也就是2007年(此文写于2009年底校对者注),在巴厘岛的一座大会议厅里,一场漫长而又使人难受得落泪的谈判落幕时,来自192个国家的使节把在2012年前扩充京都议定书的截止日期定在了2009年。现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到了。 这个会议的最后一部分将于星期一(译者注:即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到会的代表们将有12天去履行他们的承诺。目前我们了解到,这次会议并不会产生一个像京都议定书那样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议定书。虽然那还要等到2010年才能实现,但至少能看到其它的一些结果。其中最受关注的几个问题有:富裕国家能否给出减排承诺,贫穷国家是否会减缓排放量增长,同时人们还期望代表们能同意将资金和低碳技术转移给贫穷国家来帮助他们解决气候问题。可以想象,会议不进行到最后,这些问题是不会解决的。 但是,地球的命运不是只掌握在与会的这192队缺乏睡眠的政治家手中。就算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失败,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会因此而增强,进而为低碳能源的发展打下群众基础。现在,许多捕获二氧化碳并保存于地下的实验项目已被启动,也出现了很多旨在保护原始森林的组织。新的绿色革命已经开始,而科学界将投入今后十年的工作去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在这里,《新科学家》列了几个可行的方法。 唾手可得的成果 说到全球变暖,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氧化碳。但是实际上,使气候变暖的污染物不止这一个,而其中有一部分危害较大的气体是相对容易去除的,比如甲烷,一氧化碳和黑碳一种因化石燃料和生物质(校对者注:通常是作为燃料的木柴和秸秆)的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小颗粒烟灰。这些二氧化碳之外的污染物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已与二氧化碳差不多了。 好消息是,去除这些污染物的的技术早已诞生。如果把过滤黑碳用的过滤器装在全世界的柴油车辆上,就会立刻收到环保的效果。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收集垃圾填埋场释放出的甲烷。用电力或者太阳灶替代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木柴及生物质,作为供暖或炊事燃料,也可以立刻减少煤烟中黑碳的排放,还能顺便避免煤烟对健康的有害影响。 Anil Ananthaswamy 位置啊,位置 今年九月,在世界气象组织于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会议上,气候政策的制定者们要求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给不同国家的影响作出预测,结果却让他们们吃了一惊。科学家们的回答是:这做不到。,解释是:我们对全球性的气候预测很有把握,但是区域性的不行。 华盛顿特区究竟是会变得更潮湿、更干燥,还是被飓风袭击、被旱灾困扰呢?牛津大学的数学家Leonard Smith说:现在的模型还没有预测这些事情的能力。理论上短期的区域性预测比长期的更简单,但是美国气候中心的Philip Duffy告诉我们,在短期内,自然变化产生的影响比人为的气候变化大的多。这可能会让那些希望能够以预测为依据,为自己国家的气候变化做好准备的政客们失望了。不过,这样一来,他们可能会努力促进区域性预测的发展。 Fred Pearce 电气化高速公路 就在几年前,提起电动交通工具,人们只会想到高尔夫球车。之后特斯拉跑车出现了。这种电动跑车只要4秒就可以加速到时速100公里,它已经被George Clooney等名人买下了。总之,电动车真吸引人。 给电动车充电会额外增加发电厂的排放量,但即使是Tesla这种速度优先于效率的车辆,每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不到最环保的柴油驱动车的一半。便宜又高产的电动车将很有希望投入使用,而真正的困难是促使消费者购买它们,这需要一个充电站的网络作为支持。Better Place,由以色列企业家Shai Agassi 创立的宏大的的实验工程,已在丹麦建成了一个充电站网络,预计到2011年,将会有几千辆电动车投入使用。如果该计划成功,其他国家也可以如法炮制。 Jim Giles 找到那个点! 在事情变得无可救药之前寻找气候变化爆发点的赛跑正在进行,而在爆发点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失控的气候变暖和冰层塌陷发生。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Marten Scheffer说,不可预测而又糟糕的天气环境建模人员把这叫做闪烁不定是巨大改变的前兆。而令人疑惑的是,还有观点认为意外的冷清或稳定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Tim Lenton正着手做一个气候变化爆发点的早期预警系统。他告诉我们,现在最急切的需要就是得到更准确的气候数据,借以分析过去的气候动荡情况,找到发生低迷或闪烁不定的信号。 你好,太阳能! 一组数据告诉我们,使用太阳能是解决气候变化的途径之一。一小时内太阳投射到地球上的能量比我们一年用掉的还多。即使现在的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效率只有15%-20%,如果把太阳能电池板放在全美国合适的屋顶上,也能基本满足美国全国的用电需求了。 但这并没有实现,如果用太阳能电池发电,每千瓦电需要5000到8000美元左右,而用煤只需要1800美元,所以去年全美只有千分之一的电力是来源于太阳能。位于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市的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Robert Hawsey 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降低价格,工程师们正在制造更便宜的薄型太阳能电池,这种太阳能电池板也将变得更加柔韧,可以直接做进屋顶。Hawsey预计改进后的太阳能电池到2015年能被市场所接受。 JG 把它捉住! 近期能源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关于如何将发电站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将它们运往采空的盐矿和油井之类废弃的地方永久封存。看起来,这项技术距离实现已经不远了,而且由于地底仍有大量便宜的煤等着被燃烧,世界迫切需要这项技术。但每年要运输,处理几十亿吨气体的麻烦实在令人提不起精神。这个项目的实验已在进行中,但是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的一篇题为煤炭的未来 (The Future of Coal)的报告,工业用二氧化碳回收设施最早要到2030年才能开始正式运营。美国发电厂的负责人为这项技术提供了200亿的研发资金。另外,如果可以生产生物燃料,并把它们燃烧时排放的气体收集起来并封存,就能达到既除去二氧化碳又产生新能源的效果把全球变暖变成全球降温了。 FP 云一样朦胧的推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宣称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气温就会上升1.5 C 到 4.5 C,其中的误差是由云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云不仅很小,存在的时间也非常短,所以相关的测量和模拟都很不容易进行。它们有些能促进气候变暖,有些则正好相反。同时,气候的变化有时产生更多云,有时则不是,这一切都难以确定。7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会使海洋上空云的数量减少并使气候更暖。现在人们已在模型中把这个信息计入考虑。他们估计这个误差很快就要被缩小了,最终调整的结果大概会接近4.5 C。 FP 生物燃料续 近五年,生物燃料从英雄变得一文不名。为了种植生产生物燃料,毁了不少热带雨林,占用了本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和水资源,或者产生了与被生物燃料替代的化石燃料几乎一样多的二氧化碳。但是,现在放弃他们还太早了。接下来的五年,是否要用于研发更环保、第二代的生物燃料,就看我们自己了。很快,我们就能做到用基因重组后的酶或者化学催化剂把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转化成可供发酵(以产生乙醇)的糖类,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可以在水箱或海水中培育藻类,用它们产生乙醇和丁醇。 当然以上方法的生物燃料产量有限,所以更需注意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它。如果有更多的发电站在使用可再生燃料或核燃料,或者未来的汽车全部可以充电,那么生物燃料或许就会被留给海上运输和那些无法充电的设备用了。 FP 不如来改变这个地球吧 无论它是拯救地球的备用方案也好,疯狂的计划也罢。人工给地球降温的地球工程计划正在被考虑中。很少有科学家严肃地认为必须给地球人工降温,但很多人认为有必要认真做好相应的调查。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政府部门和军方在关注这个问题。现在还不清楚这个备用方案将会有哪些内容,为了确定它,我们要考虑各个方案的负面效果。比如,往大气中喷洒硫酸盐颗粒遮挡阳光的方法,虽然有效,但是会大面积扰乱天气系统。这些研究中的大部分可以用模型完成,不过最好也做一下小范围的野外试验。加州斯坦福大学卡内基研究所的Ken Caldeira说,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小范围的实验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和真正的操作有很大差别。另外为避免研究小组独自开展小范围实验,很有必要尽快展开对管理规范办法的讨论。 CB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讲真话,水电人“岂因福祸避趋之”?
zbt92 2010-2-13 11:44
在即将过的牛年里,中国水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年新增水电装机近二千万千瓦。但同时,我们也因为社会舆论被误导,水电形象被妖魔化,让公众和一些政府官员对水电产了诸多误解。亟待开发的怒江仍然被各种各样的谣言所搁置,按照十一五规划开工建设金沙江水电也被突然叫停。然而,至今所有叫停金沙江的理由,却不能不说让人匪夷所思。 具体来看:跑马圈水是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必然结果。可如今,利用市场手段调动社会各界开发水电的积极性的改革成果已被舆论否定,企业响应国家的号召要求开发水电的积极性反倒成了跑马圈水的罪过。 开发建设未批先建的金沙江水电本来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早已明确规定的首要任务。根据所有的项目都已经无一例外的拿到有关部门准许开工的路条之后,却又莫名其妙的得不到批准的实际来看,金沙江水电项目决不能说是什么未批先建,而是实实在在的先建未批。今年已经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如果金沙江水电还是莫名其妙的得不到批准,完不成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责任,不知道应该由谁来承担? 干支流齐头并进是金沙江水电的又一个主要罪名。然而,我们国家的电力政策从来都是水、火并重,大、中、小并举。大电站不可能建在支流上,小电站不可能建在干流上,所以,大、中、小并举的电力政策,必然要导致干支流齐头并进。难道我们所有的电力企业只能都去揣摩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长官意志,而不能执行国家的电力政策? 开发过度是叫停金沙江水电的中最可笑的理由。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国的金沙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任何一座规划中的电站。开发程度为零的金沙江水电就已经过度,可见妖魔化金沙江水电的舆论宣传,已经到了多么荒唐的地步? 回眸牛年喜忧参半的中国水电,我们水电工作者决不应该继续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更不能不开口说话,任凭国外伪环保豢养的反坝组织用各种各样的谎言误导公众、欺骗政府。要知道,完不成水利水电开发建设任务是我们水利水电人的责任,放任妖魔化水电的欺骗宣传,让那些谎言和经不起推敲的荒唐理由,搁置了怒江、叫停了金沙江,同样是我们的失职。 面对即将来临的虎年,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国际社会要求减排温室气体的巨大压力,水电作为当前全世界都不能否认的最重要的非化石能源,能不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作出它应有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我们的水利水电工作者,能不能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敢讲真话,用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揭露妖魔化水电的各种欺骗宣传。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真诚地希望我们全国的水利水电工作者都能用我们温家宝总理常常自勉的一句古诗,来激励我们自己: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 中国的水利水电同仁们,你准备好了吗?
个人分类: 三峡|21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讲真话,水电人“岂因福祸避趋之”?
zbt92 2010-2-13 11:43
在即将过的牛年里,中国水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年新增水电装机近二千万千瓦。但同时,我们也因为社会舆论被误导,水电形象被妖魔化,让公众和一些政府官员对水电产了诸多误解。亟待开发的怒江仍然被各种各样的谣言所搁置,按照十一五规划开工建设金沙江水电也被突然叫停。然而,至今所有叫停金沙江的理由,却不能不说让人匪夷所思。 具体来看:跑马圈水是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必然结果。可如今,利用市场手段调动社会各界开发水电的积极性的改革成果已被舆论否定,企业响应国家的号召要求开发水电的积极性反倒成了跑马圈水的罪过。 开发建设未批先建的金沙江水电本来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早已明确规定的首要任务。根据所有的项目都已经无一例外的拿到有关部门准许开工的路条之后,却又莫名其妙的得不到批准的实际来看,金沙江水电项目决不能说是什么未批先建,而是实实在在的先建未批。今年已经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如果金沙江水电还是莫名其妙的得不到批准,完不成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责任,不知道应该由谁来承担? 干支流齐头并进是金沙江水电的有一个主要罪名。然而,我们国家的电力政策从来都是水、火并重,大、中、小并举。大电站不可能建在支流上,小电站不可能建在干流上,所以,大、中、小并举的电力政策,必然要导致干支流齐头并进。难道我们所有的电力企业只能都去揣摩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长官意志,而不能执行国家的电力政策? 开发过度是叫停金沙江水电的中最可笑的理由。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国的金沙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任何一座规划中的电站。开发程度为零的金沙江水电就已经过度,可见妖魔化金沙江水电的舆论宣传,已经到了多么荒唐的地步? 回眸牛年喜忧参半的中国水电,我们水电工作者决不应该继续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更不能不开口说话,任凭国外伪环保豢养的反坝组织用各种各样的谎言误导公众、欺骗政府。要知道,完不成水利水电开发建设任务是我们水利水电人的责任,放任妖魔化水电的欺骗宣传,让那些谎言和经不起推敲的荒唐理由,搁置了怒江、叫停了金沙江,同样是我们的失职。 面对即将来临的虎年,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国际社会要求减排温室气体的巨大压力,水电作为当前全世界都不能否认的最重要的非化石能源,能不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作出它应有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我们的水利水电工作者,能不能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敢讲真话,用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揭露妖魔化水电的各种欺骗宣传。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国水电网真诚地希望我们全国的水利水电工作者都能记住我们温家宝总理常常自勉的一句古诗,来激励我们自己: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福祸避趋之。 中国的水利水电同仁们,你能做到吗?
个人分类: 三峡|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变暖还是变冷:这是一个问题(增补)
王铮 2010-1-27 10:14
2010 年的第一场雪,也是21世纪十年代的第一场雪,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风吹雪花,纷纷扬扬地铺满了北半球的中高纬。于是关于全球变暖的质疑如潮水般涌动起来。质疑者喊出:全球变暖,世纪骗局。 全球变暖是不是已经停止了?有人在我博客上留言问我。我说,兄弟,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先看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变暖的主要证据图 1. 在这个图中的不同线段,作者们标出变暖速度,他们想说明,全球变暖在加速。用的是彩色,科学还是科学,就是有点唬人。 图1 IPCC的温度曲线 图 1 强调,从 1970 或者 1980 开始升温在持续。数据是到 2004 年的, 2007-2008 年的雪, 2009-2010 的雪,IPCC还没有来得及考虑, IPCC 的报告是 2007 年完成的。图1里,小孩子都可以看出 1910 年到 1940 年升温是快速的, 1940-1970 温度变化是平稳的。算一算,呀! 1940-1970 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 0.07 度。我把 1910 年到 1940 年的升温也画了一条直线,它差不多与 1970 到 2000 年的平行(图 2 )。在最近的一次报告会上,丁仲礼院士提到, 1998 以来全球没有升温。我们计算了 1999-2009 的全球气温,结果发现气温下降了 0.06 度,与 1940-1970 年的情况惊人相似。换言之有迹象表明升温存在 60 年周期,气候系统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东是升温,河西是平稳。从 2000 年到 2030 年,全球气温变化,相对平稳。 当然有人要问,你为什么要以 1910 年为起点?因为 1970~1980 年代的一个公认气候学成果是 1910 年左右全球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前后气候系统应该是运行在不同的相空间轨道上的,由于突变气候吸引子性质不同,需要不同的周期分析。这是现代复杂性科学的认识。 1980 年代以来,为了提出全球变暖问题,主流学者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1910 年的突变。 图2 观察:从气候突变开始 现在的情况可能是 在二氧化碳升温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气温波动 ,于是全球气温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登高! 1910-1940 跨一步, 1940-1970 走走平路, 1970-2000 又上一个台阶, 2000~ 到 2010 又蹒跚起来,看他那个缺少革命干劲的样子,可能要蹒跚到 2030 年前后。不过上升是趋势,二氧化碳的升温作用没有变,只不过没有人们用最近 1980 年来的数据估计得那么快。如果没有二氧化碳,蹒跚期就走下坡路了; 还真的进入微型冰期。在明清时代,中国就经历了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一个周期大约60年,所以温暖期,农业生产条件好,人口增加,寒冷期来了,农业生产条件变差,人口过剩,农民不得不造反,北方少数民族不得不南下,崇祯皇帝生不逢时呀!明亡了。后来气候变变暖,出了个康乾盛世。雍正那小子命不好,他那几年,正好处于冷期,还搞独裁统治、重本抑末,经济能上去吗? 我们课题组的推断是: 1.2010 年的全球性寒冷,不意味着全球变暖已经停止。没有证据说全球变缓是骗局,而是意味着一个相对平稳的气温波动时期已经开始;快速的变暖,还在 2030 年等着你。没有证据支持全球变暖已经停止。 2 .在中国历史时期,相对寒冷期,粮食生产状况变坏,今后 20 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可能会提出挑战,中国政府、世界各国政府要警惕。不过 2000~2009 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粮食紧缺,除了那年,有些学者、特别是学者型官员,鼓捣着生物质能源;所以,只要我们战战兢兢捧好气候这碗水,挑战是可以应对的。 3. 面对气温升温变缓,世界应该不急着压中国、印度、美国这些中纬度国家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小心粮食成问题。 这是我工作要研究的,先泄露点科学想法。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47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评价减排温室气体,应该避免盲人摸象
zbt92 2009-12-31 20:32
文 / 水博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减排温室气体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也都积极地致力于关于温室气体方面的科学研究,先后发布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最近有幸参加了一个水库温室气体研究方面的专业研讨,亲耳聆听众多大牌专家的研究成果介绍,深感受益匪浅。然而,由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尽管学术水平很高,但毕竟不是专业的科普工作者。他们强调自己研究项目的重要性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方式,难免会对公众产生一种盲人摸象的效果。 对于减排温室气体来说,最重要的概念莫过于碳源和碳汇了。碳源就是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意思,而碳汇就是指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最典型的碳源和碳汇的代表,就是人和植物。一般来说,人的呼吸都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典型的碳源。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好相反,它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是典型的碳汇。 但是,自然界中的很多物质(物体),常常并不像人和植物那样明显的具有源和汇的区别。很多物体在某些条件下是释放二氧化碳的碳源,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就可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很多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专项的研究工作,就是要具体的搞清楚某种物质(物体)到底是碳源还是碳汇,这种物体的碳源和碳汇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例如,我所参加的水库温室气体的研讨会,就是有关专家要通过大量的调查观测和理论研究,搞清楚水库湿地到底是碳源还是碳汇,以及其碳源和碳汇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不过,由于湿地的碳源和碳汇作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各方研究的结果很难达到统一。具体来说,对于原来碳含量较低的土地来说,湿地形成后就会呈现出明显的碳汇的作用。比如, 国务院办公厅网站上发布(作者:李旸博士)的一篇《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文章,就把湿地作为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碳汇。 文章介绍说湿地固碳。湿地 (Wetlands) 是一种比较活跃的生态系统类型,它与陆地、大气圈、水圈作用的绝大部分生物地球化学通量有关。由于水分过于饱和的厌氧的生态特性,湿地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固定碳作用。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储存在泥炭中的碳占地球陆地碳总储量的 15% 。据穆尔等估算,全球沼泽湿地一年约有 3.7 亿吨碳积累。我国泥炭地储存着 15.03 亿吨有机碳,其吸碳能力远远超过森林。我国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东北湿地以及分布在几大流域的湿地是巨大的碳库,纳入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湿地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释放源。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湿地的固碳功能将减弱,同时湿地中的碳就会氧化分解,湿地就会由 碳汇 变成 碳源 ,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当前我国符合《京都议定书》的生态系统碳汇占工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 4% ~ 6% ,到 2020 年这个碳汇可提高 2 ~ 4 倍,占工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 7% ~ 8% 。因 此,增强湿地碳吸收与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所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空间和时间。 然而这种意见并不能够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湿地是和水稻、养牛等产业一样的甲烷释放的大户。由于甲烷的温升作用是二氧化碳的 20 多倍,所以,湿地和水稻种植以及养牛产业一样,是造成地球温室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意见在平时并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是,一旦涉及到有关的敏感问题,这些科学探索的意见就可能成为新闻炒作的热点。 我国的三峡工程是当前世界都很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最近《地球物理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庆大学的论文,说三峡水库消落带所产生的沼泽地可能成为甲烷气体的一个排放源。论文作者观察到,生长在可溶解有机碳含量高的土壤里的植物甲烷排放量也大。从三峡水库到澎溪河的沼泽地每平方米每小时通常能排放 6.7 毫克甲烷。这个数值甚至比热带的水库的甲烷排放量更高。这一论文立刻成为热衷于寻找三峡副作用的西方媒体的目标,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炒作。由此推论蓄水后的三峡水库的消落带,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释放源。   我们并不怀疑观测到三峡水库消落带内质物排放甲烷气体的真实性。然而,这种三峡工程有可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科学推论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没有搞清楚三峡水库所释放的温室气体的来源到底在哪里? 在水库蓄水的初期,被淹没的植物以及土地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碳。在缺氧的条件下这些植物腐败发酵后就会形成甲烷气体。在水库蓄水后的几年时间内,这些淹没水库中的植物和土地中的有机碳都会经历一个由强到弱最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对于温带、寒带的水库由于植物以及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都不会太高,总的碳含量不大。因此,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不会太大,释放有机碳的时间一般也都不会超过十年。特别是我国的大型水库,蓄水前都有严格的清库要求,水库温室气体的排放只是土地性质改变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的调整释放过程。 水库消落带是水库在夏季水位降低后,露出水面的水库库岸部分。消落带内生长的植物本身并不会产生甲烷气体。重庆大学学者所观察到的甲烷,其实是水库底层土壤中有机碳,通过某种植物的根管向上释放的结果。是三峡水库蓄水初期的一种特殊反应。 对于一座水库而言,残留在库底土壤中的有机碳,无论是通过消落带释放还是通过水库中的水体释放,其所能释放的碳总量都是一定的。所以,不管学者是否发现了水库消落带释放甲烷气体的现象,也并不可能改变该水库的残留有机碳的总量。因为,只要没有新的碳源输入,水库的碳排放总量就不可能增加。 至于甲烷气体的温室气体作用,将是二氧化碳的 20 多倍的说法,也是具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因为,甲烷的平均寿命只有 8 年,而二氧化碳气体的平均寿命高达几百年。所以,实际释放甲烷的温室气体作用,绝不应该简单的当做二氧化碳的 20 多倍。就好像水蒸气也是一种造成地球温升的重要的温室气体,但是,由于其寿命一般只有几天的时间,所以几乎没有人会把水蒸气的温升作用,太当回事。其实,甲烷的温升作用的特点,恰恰是介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之间。在短期内甲烷气体具有较强的温升作用,但是,由于其发挥作用的寿命较短,从长远来看,它的温升作用很可能还不如二氧化碳更大。目前社会上很多关于水稻、养牛是造成地球温度上升的主要元凶的种种说法,都是这样一种错误观念的结果。 由此来看,笼统地说三峡水库将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的说法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三峡水库淹没的土地中,确有一大部分是原来的稻田,沼泽地。其土壤中富含的有机碳,一直是甲烷气体的排放源。三峡水库把这些土地淹没后,这种甲烷排放虽然变成了三峡水库的排放,但是,这决不是三峡水库的本身的排放,而是原来土壤中所吸收的碳元素的排放。三峡水库建成之后,因为我们不再可能在库底种植水稻一类的植物,所以土地中的有机碳的含量只会不断的减少,而不大可能会增加。 总的来说,水库湿地和天然湿地的作用一样,它即有可能是碳源也有可能是碳汇。仅仅通过某一段时间、某一些地区的调查和研究,就片面强调它的某一方面作用,都极有可能是盲人摸象的片面结果。 除了水库湿地,目前世界上很多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都存在盲人摸象的问题。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几乎都是处在碳循环的过程中。所谓的碳源和碳汇都是相对而言的。即使是我们公认的森林,其实也仅仅是在其生长期表现出碳汇的作用,然而一旦森林进入成熟期,就会处于碳源和碳汇平衡的状态。根据科学观测的结果,现在世界上的一些热带雨林,就处于一种碳源和碳汇总体平衡的状态。 不但如此,森林一旦遭遇荒火或者被开发利用,就立刻变成了碳源。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是种植树木扩大森林面积的固碳,也都是创造一种暂时的相对碳汇。还不足以抵消燃烧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碳源的威胁。 世界上真正可靠的碳源和碳汇只有化石能源。在人类出现以前的远古时代,由于没有火的使用,所有动植物死亡之后的躯体最终都被埋藏于地下,形成了现在大量沉积在地壳中的煤炭和石油(形成了碳汇)。经过数亿年的演变,地下沉积的碳元素(煤炭和石油)越来越多,而直接参与日常大气循环的碳元素变得越来越少。随着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减少,最后也就形成了近代适应我们人类生存的气候水平。 在人类的工业化之前,人们还没有能力大规模的开采煤炭、石油。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球碳循环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当我们学会了开采利用煤炭、石油这些矿物化石能源之后,现代社会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导致大量的化石能源被燃烧。燃烧不断产生出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使得原来沉积在地下的碳元素,大量的被释放到空气中去(形成碳源)。按照目前世界能源的开采、消耗速度,几乎没有一种矿物化石能源储量还能够让人类再使用 200 年。也就是说,在最近这几百年的时间内,我们几乎要开采出了数亿年来积累在地下的全部化石能源,释放出了埋藏于地下的绝大部分的碳元素。这必然会导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升高,带来强烈的温室效应,可能会产生温度增高、冰山融化、海水上涨、淹没大陆、气候环境变化异常等一系列可怕的后果。 前年,美国《科学》杂志刊发的一篇研究报告也指出:如果人类将地球上所有的矿物资源耗尽,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到 3 亿年前古生代晚期时 2000ppm 的水平。这说明 科学研究也证实;快速的、过量的释放了埋藏于地下的化石能源,就是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本质所在。这也是唯一一种能够让整个地球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到几亿年前的大气成分、气候水平,可能导致大量的土地将淹没在海水下面的,非正常的碳循环方式。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现在快速地把几亿年以前就已经不参与碳循环的地下碳源(矿物能源)不断释放出来的趋势。目前,解决这种非正常的温室气体过量排放的办法,只有减少矿物能源的燃烧,除此之外,似乎还没找到有什么更好的解决途径。目前。科学界正在努力探讨的碳捕捉、碳封存技术,似乎是说可以解决真正的碳汇问题。但是,由于碳捕捉、碳封存都需要耗费能量,我们利用能源所获得的能量与为了消除获得能量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所消耗的能量相比,是不是值得,倒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从任何能量形式的转换都必然会有效率损失的规律来看,如果把地下碳源(化石能源)开采出来,应用之后又通过碳捕捉、碳封存之后埋藏到地下的过程,恐怕只能会消耗能量,而不大可能让我们从中获得能量。因此,除了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应用之外,人类恐怕很难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好办法。 目前,任何的所谓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重大发现,都极有可能是盲人摸象的片面研究结果。 特别是在关于甲烷排放的评价上:一方面,忽略时间尺度的夸大甲烷的温室气体作用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对于甲烷排放量与地球温度的同步增长的现象,我们也不能简单的下结论。众所周知,有机碳在汽化的过程中,到底是释放出二氧化碳,还是甲烷气体,主要取决转化时的环境条件。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的氧气的浓度下降和环境温度的升高,恰恰会使一些本应转化为二氧化碳的有机碳,不得不转化为甲烷气体。因此,到底是甲烷的排放造成了地球的温升,还是全球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和温升造成了甲烷排放的增加,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因此,发现水稻田、水库和沼泽湿地甚至热带雨林会排放甲烷气体,就指责它们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排放源是极不公正的。因为,它们之所以可能会排放甲烷,恰恰是由于它们正在发挥着是巨大的固碳(碳汇)作用。不能否认,它们首先是减排温室气体的大功臣。
个人分类: 三峡|4239 次阅读|2 个评论
环球同此凉热
suliantuo 2009-12-16 15:28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已经开了很多天了,看起来达成协议比较困难,估计最后只会出一个意向性的东西,没有多少约束力。形势是财大气粗的谁也管不了,新兴力量展示着谁也不怕的豪情,而可怜巴巴的弱国的声音在吵闹声中谁也听不见。可怜的马尔代夫总统,在CCTV的镜头前像个等待面试的打工仔般诚惶诚恐,口中喃喃念叨着气候如何如何、科学说了如何如何、我们的岛礁将如何如何等等。 民主了,旧式的伟人不再出了,伟人们的话也渐渐为人所遗忘了。毛泽东在的话,一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估计喧闹的哥本哈根全城当下立马恢复秩序,静默三日,然后各国元首们打道回府,组织各自政要一起学习来自东方的最新指示。放屁排出的气体有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应属温室气体,是减排的首要目标。大街小巷中志愿者们举着标语牌奔走相告,标语写着减排从我做起不可随地放屁!、少放一屁,环保一分!、Stop Pii-ing Now! We need a COOL world!之类。原来减排也可以这么简单啊!世界的目光转向东方,古老的东方智慧重新带给人类新的希望,中国人民从此站得更直了! 科技的发达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子,以前五湖四海就是世界的年代,随便怎么排放气体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现在都地球村了,村子东头放一屁,西头就能闻响,北边立马提抗议。科技越发达,感觉这个地球屋就越小,排放的气体多了,屋子里就越觉得憋气。于是就有现在的场景,大哥小弟君子流氓坐在哥本哈根,一起聊聊排放配额的问题。 这个问题,对有的国家是经济问题,对另外的国家可能是政治问题,而还有相当一些国家,这个问题是性命攸关的问题。问题的定位不一样,谈判桌上的态度就不一样。有的国家不断拨弄着自己的算盘,有的国家总觉得另外一些国家在对自己搞阴谋。政治家们只习惯于讨价还价,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相对于他们的职务任期而言,基本上近似等于无穷大,他们追求的是减排责任的最小化和减排政治声望的最大化,因此目前的哥本哈根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菜市场。其实气候恶化的最终恶果对谁都是一样的,洪水、地震和瘴气是不认国界的,如同《2012》片中所展示的场面,最终人人都得面对,有差别的只是时间顺序上的先后差别。 马尔代夫平均海拔只有1.5米,照目前温度上升的趋势,100年后这串镶嵌在印度洋上的珍珠项链就将消失在海平面以下了。肯尼亚有些地区已经几年滴雨没下了,长颈鹿倒毙路边。我们近几年遇到的干旱、洪水、高温、低温等等天气,报道中总可见百年一遇、五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字眼,已经在彰示我们的气候渐趋极端了。 肯尼亚部分地区数年滴雨未下,照片中长颈鹿因干渴而倒毙 有些无知的观点常见于报端,说什么发达国家通过碳的高排放实现富裕,凭什么我们就不能搞高碳排放?我也认为发达国家在碳的减排上要肩负更多的责任,这个责任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还有未来的。但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必须过一把高碳排放的瘾才算扯平。就算我们过了一把高碳排放的瘾,致富了,有朝一日我们的非洲兄弟们也崛起了,要高排放了,那个时候他们一定会高喊我们要平等的排放权!、非洲在碳排放上要占有一席之地!、非洲的二氧化碳是非洲人民的二氧化碳!等等,我们是赞同呢还是不作声呢?真到了那一天,可以肯定的是马尔代夫已经消失了、长颈鹿等一大批物种消失了、各类怪病毒肆虐、各国财政收入的80%要投入到抗洪救灾中去...... 环球同此凉热!我又想起毛泽东的一句话。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应该把这句话印在主席台后面的大幅会幕上,用中文写,凸现中国的决心和愿意承担责任的勇气。当然还应配上英文的翻译One world, one feeling. Feeling是我喜欢的一首歌,Feeling, nothing more than feeling, trying to forget me feelings of love......,可它的第二段的开头是Teardrops, rolling down on my face......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难道真的将会是我们的眼泪吗?
个人分类: 看法|4287 次阅读|3 个评论
77国集团可能集体退出哥本哈根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汇编(10)
杨学祥 2009-12-15 14:13
77国集团可能集体退出哥本哈根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汇编(10) 0 推荐 非洲国家集体抗议致气候大会一度暂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5日04: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12月13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们在观看气候公正时刻集会活动的宣传板。环保组织当天在哥本哈根举行气候公正时刻大型集会,要求发达国家正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全球携手合作,完成京都议定书制定的各项目标。新华社记者 武巍摄    中国声音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将做出努力和贡献。中方算过一笔账,从199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只下降26%,根据他们作出的承诺,到2020年这一指标也只会下降30%到40%。中国却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到45%,这种努力没有前提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国这么做,是从我们本国利益出发,也是从全人类利益出发。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   中国的文化强调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在保障和发展个人权益及自由的同时,也要保障和发展群体权益。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往往过度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集体责任,过度强调个人自由空间,而忽略应该受到的社会制约,倘若用这种价值观去应对气候变化,那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赵白鸽   能源企业不仅要为大家提供光明和动力,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20多年来,中国环保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工业企业也在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为国家实现总体减排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   (据新华社)   本报哥本哈根12月14日电 (记者 辛本健)经过13日一天的休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从今天起进入核心讨论阶段。11日,《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两位主席分别提交了自己的官方草案,各国谈判代表将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围绕这两份草案,以及发达国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减排是否应该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简称三可),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和技术的提供及其数额这三项核心议题展开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主席赫泽高说,大会真正开始了核心讨论。    期望   至少能看见天上的馅饼了,我们期待它能够尽快掉下来   《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的草案共27页,其中关于各国减排目标的表格多是空白,留待本周部长级谈判做出决定。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公布的7页草案中,则列出了若干选项,如温度控制目标是2或1.5摄氏度,发达国家到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有75%至85%、80%至95%、超过95%共3个选项。但两份草案未能在关键性议题,如发达国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减排是否应该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和技术的提供及其数额等方面,达成一致内容。   尽管如此,在12日晚间举行的第一阶段收官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主席赫泽高均表示,两份草案收到的反响良好,为下一步谈判提供了讨论基础。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也对这一积极行动的方向表示欢迎,并形象地比喻说,现在至少能看见天上的馅饼了,我们期待它能够尽早掉下来。    挑战   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因讨论已经进入核心议题,本周各国的谈判将更加激烈。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测算,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应该是减排25%到40%,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减排40%。美国和欧盟等目前承诺的减排目标与上述要求还有差距,如美国宣布的减排目标折算后还不到4%。欧盟也仍然坚持减排20%,但是如大会达成协议则可增加到30%。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各方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有松动迹象。   发达国家在不愿承诺大规模量化减排的同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这一要求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即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应做到三可,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减排,其减排目标为国内目标,不必接受国际监督。中国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已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指责   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   14日上午,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共同组织新闻发布会,拒绝大会主席赫泽高当天早上提出的先谈判长期合作行动议题、而后谈判《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议题的建议。上午10时30分,由于非洲国家谴责发达国家试图抛弃《京都议定书》并举行抗议活动,大会谈判进程被迫暂时停止。   非洲国家首席谈判代表杰穆艾卡迈勒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对目前的谈判进程非常非常失望。他指出,发达国家现在闭口不谈它们在《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内的强制减排目标,声称各自提出的减排目标全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的目标,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要架空《京都议定书》,让双轨制谈判的列车脱轨。而要让气候谈判这趟列车从哥本哈根驶向希望之本,就要坚持双轨制的谈判机制。   来自尼日利亚的谈判代表表示,面对气候变化,非洲大陆是最无助的一个大陆,要求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京都议定书》对于非洲大陆来说至关重要。这位代表说,《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偿还它们欠下的气候债,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   因为部分非洲国家的抗议,大会谈判进程被迫一度停止。但德布尔随后向媒体说:我不知道有哪一个国家威胁说要抵制什么。他同时说:多数国家依然希望看到《京都议定书》能够继续下去,这并不仅仅是非洲国家所关心的。   据最新消息,当地时间15时大会恢复举行。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91215/04097102900.shtml 77国集团可能集体退出哥本哈根谈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5日 07:36 中国青年报    非洲国家愤怒指责部分发达国家抛弃双轨制谈判之举    部长级谈判开始 哥本哈根吵翻了天   本报哥本哈根12月14日电 (特派记者 王尧) 从今天起,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关键的后半程上升为部长级官员谈判。现在,会上会下各方吵架的调门更高了。   《京都议定书》竟悄然淡出   大会主席、丹麦女部长康妮今天早上建议,先解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   她没有特别提到《京都议定书》,只是强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长期合作行动大概需用半年到一年时间而在2010年达成单一协议文本。   现在,发展中国家坚持的双轨制谈判只剩下一个。而作为哥本哈根会议框架下双轨制的重要一环,《京都议定书》是唯一对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机制。   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   10时30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代表举行新闻发布会,大声疾呼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称要让气候谈判这趟列车从哥本哈根驶向希望之本,即坚持双轨制的谈判机制。   新闻发布会伊始,非洲国家首席谈判代表杰穆艾卡迈勒就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对目前的谈判进程非常非常失望!   他指出,首先,《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的两位主席上周提交谈判报告前,根本没有征求非洲国家的意见。非洲国家在谈判中完全被边缘化。同时,部分发达国家一心要抛弃双轨制的谈判机制,将两条轨道合并为一条。   架空《京都议定书》,是要让双轨制谈判脱轨   他说,在目前的谈判中,发达国家闭口不谈他们在《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内的强制减排目标,声称各自提出的减排目标全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的目标。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要架空《京都议定书》,让双轨制谈判的列车脱轨。   来自尼日利亚的谈判代表表示,面对气候变化,非洲大陆是最无助的一个大陆。要求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京都议定书》对于非洲大陆来说至关重要。他说,《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偿还他们欠下的气候债扼杀《京都议定书》就是扼杀非洲大陆。   不要扼杀了《京都协议书》,富国要还你们欠下的气候债!今天,在会场外,环保人士配合着爵士乐演唱着这样的口号。   77国集团可能集体退出谈判   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已表示,如果富裕国家在谈判中不正确对待《京都议定书》,77国集团不排除集体退出谈判的可能性。他们表示,欧盟并没有能够承担起调解人的重担。   此前,澳大利亚和日本及其他部分发达国家已成功中断了《京都议定书》的讨论。   主要是怕美国跑掉   现场观察会议的中国籍专家杨富强博士说:日本等国这么做,主要是怕美国跑掉。因为美国不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却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约国。   今天下午,15时30分,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说,在非洲国家代表团全部退出上午会议后,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4国团长已紧急磋商,要声援77国集团的行动。4人曾一起到大会主席办公室,要求尽快开全会,讨论非洲代表坚持的议题。   截至发稿时,全会已开始进行,讨论《京都议定书》的主席草案文本。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15/07367103940.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40%的指标高吗?
zbt92 2009-11-27 16:21
水博 11 月 26 日 新华网报道说中国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报道还说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提出 清晰的量化目标 ,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将对大会的预期结果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 也许是所谓分析人士的误解,导致新华网的记者用大标题宣布说中国宣布温室气体减排清晰量化目标。其实,这种说法是对国务院会议决定的严重误解。请注意决定的叙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中的单位二字特别重要。如果没有这两个字,分析人士和记者说得都没有错。但是,一旦加上单位这两个字,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准确地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意思,基本上就是把以前我们所说的节能换了一个说法。 不可否认,提高能源效率肯定会有助于减排二氧化碳,但是,它并不一定就真的会减排二氧化碳。因为,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耗能量并不仅与能源使用效率有关,还要与 GDP 总量的增速有关。而 GDP 总量的增加,不仅可以是工农业生产领域中创造物质财富的结果,而且也可以是流通领域的资本运作结果。因此,即使我们国家的生产效率一点都没有提高,但只要我们的资本运作取得成功, GDP 增幅很大,我们同样可以达到单位 GDP 排放大幅度减少的效果。举例来说,假设我们工农业生产的能耗丝毫也没有变化,但是,由于炒作房地产价格上升, GDP 总值大幅度增加了,相对来说也能得到单位 GDP 排放减少的效果。很显然,这种看似单位 GDP 排放减少的结果,不仅对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没有任何实际好处,反而会加大我国普通百姓的住房困难。 显然,单位 GDP 排放减少并不能算是一个明确的减排指标。况且,根据我国以往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节能百分之二十的要求,我们这次节能的标准不仅没有丝毫提高,反而大幅度的降低了。因此,高调渲染这一指标的减排作用,不仅不是正确的表述,而且还非常容易给公众造成误解。其实,所谓国务院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的决定,只不过就是承诺我们要把十一五期间的有关节能减排政策,延续到十二五和十三五。至于,这一节能措施对我国实际的二氧化碳减排会有多大的效果,还要根据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具体的确定。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能源效率比先进的发达国家普遍要低几倍。因此,如果没有其它的指标进行约束,即使我们能够如期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也决不能算是什么好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仅从能耗指标上来看,我国 2020 年的这一目标,还远达不到发达国家实施《京都议定书》之前( 1990 年)的能耗水平。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按照分析人士和记者的理解,把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中的单位两个字去掉,则又是我们国家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总之,这个指标不是一个准确的判别二氧化碳减排的科学指标。很多国内媒体至今还都分不清这与 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得本质区别。别说 40% , 要想让中国 2020 年(比 2005 年)减排 1% 的温室气体,恐怕也是天方夜谭的幻想。然而,要说中国 2020 年的单位 GDP 减排温室气体 40% 的指标,不仅不能算高,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政府用经济泡沫替代实际减排责任的理论根据。 附:原文 中国宣布温室气体减排清晰量化目标 (2009-11-27 8:37:43) 来自 新华网 国务院会议研究决定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9月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曾表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 显著下降 。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提出 清晰的量化目标 ,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将对大会的预期结果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 中国提出清晰量化指标,已远远超出了 巴厘路线图 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显示了中国力促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功的认真态度,以及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重大承诺。 知名气候变化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 潘家华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直到现在才公布减排量化指标,并不是在跟国际社会讲条件,而是中国确实处在较低发展阶段,需要对具体的碳排放量做出充分、深入的分析论证。 发达国家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减排强度的。 他说。
个人分类: 三峡|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业减排技术评价思路
otwar 2009-11-20 09:40
农业减排技术的衡量指标的确立和评价的技术流程是推动农业节能减排的核心,这套技术流程必须通用,可比性强,认知度高。目前看的到足迹法,生命周期法,农业环境管理模式的运用各自特点是什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碳关税”之夏
yaoyaxin 2009-7-23 21:36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开,规格之高空前,奥巴马的俯身既是民主党执政风格的体现,更大程度上表征了美国走出经济危局的焦虑和寻求自救与他救的努力。中国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的安危系于美国经济难题的全面破解。诉诸低碳战略促进技术升级的国家战略是明智的,但其中扼制发展中国家碳排放的手段对于减排不令发达国家标准满意的国家,美国在进口其产品时将课以高额惩罚性关税,即征收碳关税,一旦实施将极具广谱杀伤力。碳,已成为高筑国际贸易壁垒乃至大国搏弈的超级筹码。 碳关税一旦实施,以中美之间进出口商品之丰富,可以料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将是无孔不入的;即使碳关税短期内尚难实施,碳这个致命的元素,对于每位有良知的国人,至少都应意识到自己和身边可及的碳足迹,在权力、知识、生活、影响可及的范围内,使减排和努力可控成为每个公民的一种自觉意识。 在雨后的自然清凉中,空调静止,记下这点不虚的感受。读一段南宋宫廷消夏法,足沁暑夏人之心脾: 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之暑热,民间有六月游湖,如销金锅煮鸡子之谓。南宋皇家消暑,多选在复古殿、选德殿、翠寒堂: 总体景致: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 消暑方法: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 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阇婆、薝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御座两旁,各设金浆数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蜡、龙涎等香珠百馀,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一次,洪景卢学士曾受御诏在翠寒堂答对,正当三伏之日,却身体战栗,不可久立,皇上问明原因,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黄秋岳笔记一二二)
个人分类: 时令感怀|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厘清节能与减排的关系
jiahepeng 2009-6-13 11:34
刚刚参加完一个研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回来,坐进电梯准备回到27层的家,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孩子大喊等等,气喘吁吁地跑进了电梯。我对他说,旁边还有两部电梯,不必这么累。没想到高中生回答说:要节约能源嘛。他这一句话,让我这个在各种场合忽悠应对气候变化的人,生出了许多感慨。   的确,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但是包括如我等呼吁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人在内,公众的认识仍然模糊。就最基本的事实而言,科学界已经有了共识。   2007年,当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表明,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上升1.4℃至 5.8℃。   到了2080年,在很多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干旱地区,降雨量将减少10%至30%,而这些地区本来就缺乏淡水。届时,全球约有11亿至32亿人将缺水,2亿至6亿人将饱受饥荒之苦。在海面气温上升和冰盖融化的影响下,海平面即使上升不多,也会影响到亚洲人口集中的三角洲地区,包括中国的长江、黄河及珠江三角洲,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以及孟加拉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   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不考虑诸如增加植被等留住二氧化碳的方法,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概念基本等同。   然而,很多公众,包括一些决策者,并不熟悉气候变化、节能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清楚的关系。而对其清晰的传播战略,在调动全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当发挥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中国而言,气候变化的问题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正在日渐成为一个能源消耗的巨无霸,据国际能源机构200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估算,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将可能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分析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从已经公布的行动计划看,中国政府的确做出了很大努力,包括推出了节能减排这样的战略,也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风电装机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太阳能热水器方面遥遥领先,而在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方面,也在迅速降低着成本。   但是,在传播方面的不足,仍然会妨碍下一步的工作。例如,在目前国家战略制定的节能减排中,减排减的并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   当然,由于中国没有在国际上承担强制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的确不需要把减排作为国家任务在全国推广。   可是从传播的角度而言,绝大部分公众并不知道减排减的不是二氧化碳。因此,在节能减排的成绩不断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公众自然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殊不知,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真要减排(二氧化碳)是完全不可能的。   那么节能与减排(二氧化碳)有什么区别呢?也许有人会说,从减少能源消耗而言,节能不就是减排(二氧化碳)了吗?没有必要在口号里面加上减排字样啊!   但,节能指的是单位数量的能源消耗少了,更有效率了,比如,中国政府提出的5年里(2006-20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减少20%就是一个非常宏伟的节能目标。   但是由于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总的能源消耗是增加的,相应地二氧化碳排放也是增加的。假设不考虑植被增加,假设5年里GDP的增加值是40%的话,那么实际上总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了20%。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新建100所房子,每个房子的建造耗能和使用耗能都比原来低了50%,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节能措施。但是,比起原来,毕竟多出了100套房子,所以排放还是增加了。   由此可见,厘清节能与减排(二氧化碳)的关系,对于公众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手段,对于国家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事业都相当重要,而这,只是气候变化之战的第一步。 原文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09年6月12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2961499
个人分类: 科学传播|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坏地球 vs 创造就业
bllim 2009-3-12 16:18
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不断把地底的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和天然气燃烧,结果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气层,造成温室效应。现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占仟分之 0.387 (co2now.org) ,而工业革命前的 800 年,二氧化碳含量很稳定地保持在仟分之 0.28 左右。由此可见,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因。根据美国 CCSP (Climate Change Science Program) 的研究,若人类继续如此生活模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于 2050 及 2090 年达到仟分之 0.5 及 0.7 ,而最坏情况,地球表面温度在二十一世纪末会比现在高摄氏 4 至 6 度 (IPCC report) ,造成热浪、旱灾、冰极溶化、海水上升,洪涝、粮食减产、饥荒及大量物种灭绝。 为了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全球 183 个国家签署了京都协议书。已发展国家,包括日本和欧盟,承诺在 2012 年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会比 1990 年时减少 5.2% 。京都协议书并没有限定发展中国家减排,相反,建立了一个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机制去提供资金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举一个例子,例如德国一家工厂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减排目标,如每年十万吨二氧化碳,但因为此工厂的生产技术己经达到非常高的能源效益,要减排十万吨二氧化碳要化费大量资金 ( 假设每年要五百万欧元的成本 ) 。这家工厂可以选择自己不减排,而是在 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 (ECX) 每年买入十万吨已认证的二氧化碳减排额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ER) ,简称碳信用额 (Carbon Credit) ,交回国家有关机构以证明完成了法定的减排责任。金融海啸后每吨二氧化碳 CER 的市场价格从二十五欧元跌到十五欧元左右,故此工厂每年只要花一百五十万欧元,比自己减排支出少。这些钱去了那裹?去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例如一个在中国每年排出大量温室气体而生产技术较落后的旧煤矿,它可以以较低成本,如一次过投入三仟万人民币,可以在以后十年每年减排二氧化碳十万吨,再把减排额在 ECX 出售。这样透过 CDM ,可以把资金的减排效益最佳化。 2007 年碳市场的交易量达到六百四十亿美元,假若奥巴马遵守承诺,美国重新加入 UNPCCC , 2012 年碳市场的交易量估计会达到四仟亿美元。 中国是 CER 主要的提供国,约占全球 40% 。中国亦在 2008 年 9 月在天津设立了首家碳减排交易所。中国因为人口众多,现在已经是全球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政府亦明白到,要「大国崛起」,除了有丰厚的外汇储备,还要负上大国的责任,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 因此,中国的 CDM 项目,直接由发改委管理 (cdm.ccchina.gov.cn) ,以提高执行的力度。上文提到的 CDM 机制,有两个关键词 : Certified 及 Credit 。问题是,外国 CER 买家怎知道万里之外的煤矿或工厂是否存在,或有否虚报减排前后的排放量?因此要有公正的专业认证机构,从立项,申请,进行,到项目完成验收 (Certified) ,及每年的碳审计 (Carbon Audit) 等,作出监察。现在的认证机构,都是外国公司, 原因是 懂技术和有诚信的 碳交易管理人才匮乏。 CDM 项目范围很广泛,包括运输、能源、建筑、农林业、化工、工业等等,需要有各行业技术知识的人材。香港是否可以作出贡献 ? 这是否香港另一条提供专业管理服务的出路?香港政府应该认真与国家发改委探讨这可能性。香港有科学园,有生产力促进局,有八间大学,刚公布的财政预算又大幅增加研究生学额,人材不成问题。此举可促进就业机会,提升香港专业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环保又可参与国家建设,一举数得。只是行动要积极,否则机会一迅即逝!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