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师生交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导师要有保护和树立学生自信的意识
热度 4 wangdh 2019-12-23 22:44
导师要有保护和树立学生自信的意识 王德华 作为导师,很重要的作用和责任自然是指导学生的学业,让学生在健康、和谐、宽松和专业的环境中完成学业。 同时作为导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力点燃学生心头的理想之火,而最忌讳的则是不能把学生燃起的火苗浇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有些学生心理上很坚强,对于导师的批评也会理性地对待,具有较好地自我调整能力,凡是有利于自己学业发展的,就接受,对自己学业不利的甚至错误的,可能就不会去接受。也有些学生心理上很脆弱,对导师的评价非常在意,自我调整能力弱,经不起导师稍微严厉一点的批评,更不用说挖苦。有些导师在言语上也许是无意的或随意的,如喜欢顺口否定学生的一切想法,一切建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提了也没用,想了也没用,心理上受到了打击,可能就不再有提建议的欲望了,也不会再有新想法了。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学生心理上可能会发生变化,以为自己真的是能力差,真的什么都不如他人,自己干什么都干不好,总是自责,也开始处处否定自己。这样的后果对于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是很严重的,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 师生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很重要。我曾有过师生交流不畅而产生误解的经历。多年前,有个学生交来她的开题报告,我进行了认真修改后,返回给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学生把她修改后的开题报告交给了我,让我感觉有些不解的是学生没有把我提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而是在研究内容等关键方面进行了大改。我以为学生通过阅读新的文献,又产生了新的想法,我认真修改后,又返回给她。过了段时间,学生再次把她修改后的开题报告交给我。我看后还是纳闷,学生依旧是进行新的补充,对你提的意见和建议不理不睬。我强忍着不满,再次修改后,返回给学生。又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交给我,我发现她依然不理睬你的建议和意见时,我忍无可忍,火气爆发了。我让学生把前三次我修改批阅的开题报告都拿过来,摊在办公桌上,我很生气地问,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每一次我都认真修改,根据我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解,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本来希望这个课题经过认真讨论、修改,就逐渐完善了,可是你为什么总是不理睬我的修改建议和意见呢,每次都像是要另起炉灶开新题呢? 学生听完我的咆哮,满心委屈,满脸泪花,指着每一次我给她修改得满篇红的开题报告,给我认真地解释着,她说她看到我每一稿都修改得那么多,提了那么多意见和建议,她就以为我每次都否定了她的想法,所以回去后就查阅新的文献,希望能补充一些与前一稿不一样的内容。可是,她每次努力后得到的结果是我再一次的“否定”。 我意识到师生的理解错位了,开始心痛起这位学生了。我不知道她经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花费了比他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一遍一遍地几乎是重新开题,又一次一次地经受我的“否定”。我知道,这当然是导师的过错,怪不得学生。师生没有及时很好地交流和沟通,其实无论导师还是学生只要多问一句,可能就会解除心中的疑惑。当时年轻,指导学生没有经验,也不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有了这些经历,我也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有了新的理解。 所以,作为导师,一定不能让学生失去信心。 导师不能让学生失去自信。 导师要爱护学生的兴趣。 让有灵气的学生保持灵气。 让有锐气的学生保持锐气。 让缺乏兴趣、自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树立起希望,树立起信心,树立起自信。 导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能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师生间要多交流。导师的言语一定要注意,不刻薄,不挖苦,不打击,不批判,要多鼓励,多夸奖。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312 次阅读|5 个评论
导师不能批评研究生吗?
热度 9 wangdh 2019-12-17 17:54
导师不能批评研究生吗? 王德华 这看似答案很明显的问题,怎么就会成为问题了呢? 导师除了表扬学生外,当然也可以批评学生。 研究生哪些方面导师可以批评?哪些方面不能批评呢?总的原则都好说,一旦具体化,事情就有点复杂。 一般学术上的问题,如果学生做得不符合要求,如学习和工作态度不端正,没有责任心,工作拖拉散漫,不按学术规范做事,甚至违反学术规矩等等,导师是可以批评的,也是应该对学生进行批评提醒的。性质严重的,还应该按照相关管理政策对其进行相关处罚。所以,在学术指导方面,导师即使说话严厉一点,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导师也有喜怒哀乐,有点脾气和情绪也是正常的。 除了学术方面,导师在其他方面都不能批评学生吗?也不是。导师除了“教书”,自然还有“育人”的责任。研究生在行为上、言语上,如果有违社会常识、损人利己、影响(甚至伤害)他人等,导师也是有责任对研究生进行批评教育的。但有两个方面,导师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人格方面 :导师批评学生,不能有人格侮辱的话语,不能故意贬低挖苦,不能说粗话,不能说脏话,更不能动粗。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家长和业师 :导师在言语上不能侮辱学生的父母,不能侮辱学生大学时期的老师,不能侮辱研究生的硕士导师,甚至学生的母校等。有些研究生心里有这些“底线”和“原则”,是可以理解的。研究生是成年人,自身的事情是个人的事情。 导师千万不要以“打是亲骂是爱”为借口,也不要以“我都是为他(她)好”为说辞。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20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同学,动嘴与动腿同样重要!
热度 4 张海霞 2018-12-10 15:45
最近跟研究生交流,发现这个问题还是大量存在:那就是不跟导师交流,或者说不跟导师真实交流,很多同学说觉得导师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很多人怕跟导师说了实情会得到不好的结果,很多人干脆说自己很封闭不愿意交流,其实这都是研究生自己在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实,学生和老师,本来就是科研的共同体,必须要互动才行,注意是“互动”,不仅老师要尽心去指导,学生更要主动去参与讨论和实验以及总结,这里面很多工作不是在实验室里“动手动脚”的实验,是在“动脑动嘴”交流中产生的“头脑风暴”,这是非常必要的,都很多学生不注重后者,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耽误事,这里举一个我以前的研究生的实例。 这是一个很腼腆的男生,说过很多次了,要交流要交流,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就是没有动作,很多事情都在他的沉默和腼腆中错过了,甚至产生了很不好的效果。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事件是去年组织小组去秋游,爬金山岭长城,因为是爬野长城,路途又很遥远,所以每个人的背包里有水和食物,比较重,他也是好心,主动要求帮我背包(当然我的背包里还有钱,我要给全体人民买票和吃饭)。他一开始还走在我的前后不远处,后来路途实在太长,我这老同志逐渐就落到了队伍后面,就看不到他了,也好,周围还是有不少人,喝水不是问题,后来大家在山顶上集合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他,原来他已经和先头部队先下山了。也没问题,我们继续慢慢下山。等到出口的时候,大家要买门票(我们早上上的太早就没买票,现在下山了要补票),钱都在我钱包里呢,这下可是急死人啦!他已经跟第一拨人回到我们住宿的农家院啦!距离很远,也赶不回来,这可抓瞎了!后来大家凑钱总算是下了山!到了农家院,早早就看见他站在那里拿着我的包,真是气人!“你背着包瞎跑啥?!你怎么就忘了你背着的是我的包呢?!你怎么就不打电话呢?!”他一脸的委屈,也是:他一路上背着这沉沉的包走在最前面,水一口都没喝,照样给背下来了!不知道交流,不动脑筋,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及时沟通,以至于吃力不讨好!当时就说他:以后工作中要及时多交流,不要干这样的傻事儿!可是没有用,工作中他依然是这样的风格,你问他从来都不说话,有问题吗?没有,可是干起工作来却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够顺利进行的,每次都因为他的不积极沟通和交流带来了巨大的滞后,做了很多无用功,你一批评他,他也从来不回嘴,还是那样的腼腆和一脸的虔诚,真是让人无奈!很多时候气得够呛,连冲他发火都懒得发了,不交给你做了,换人啦! 交流很重要,互动很重要,无论是跟老师还是跟其他人,一个闷葫芦是干不出好工作的!自己闷在那里做的很多是无用功、浪费时间和精力,把嘴动起来,清楚地表达自己、及时交流和沟通,不但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也有助于自己把思路理清楚,再配上很好的执行力,那就会做得更快更好、也让更多人开心。所以,每个人,不仅是研究生还是老师,要想做好的工作,记住:在学习和工作中,动嘴和动腿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23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与学生交流:科研的感觉
热度 8 wangdh 2017-12-17 11:29
与学生交流:科研的感觉 王德华 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读了不少文献,也开始做了一些实验,对科学研究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也有了一些经历和感悟。有一天我问学生对于自己课题研究有感觉了吗?学生长叹一声,我开玩笑说“看来是满腹辛酸泪,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啊”。 那科研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感觉?科研感觉重要吗?怎样做才有感觉? 我觉得研究生对科研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对科研要有感觉,就需要在繁忙的日子里停下来用心去感觉。忙忙碌碌是很难有感觉的,感觉应该是经过了自己深入思考后的一种体验。思考什么呢?感悟什么呢?只要停下来,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感悟的事情,如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所从事的课题?如果感觉喜欢,为什么喜欢?如果感觉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每天都忙忙碌碌、紧紧张张,自己感觉快乐吗?有成就感吗?生活充实吗?这些方面自己应该有个感觉,也一定会有感觉。 我希望学生对科研有什么感觉呢?我觉得研究生对于自己的研究课题,要了解本领域的发展趋势,本领域相关概念、理论和学说的来龙去脉,也就是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简史,本领域国际上有哪些代表性科学家,哪些代表性引领性的实验室,有哪些经典论文,学术界有哪些里程碑式的发现和结论?如果有了这些感觉,研究生就会知道有些学者的文章是不可以不读的,不可以漏掉的,是需要精读的。反之,有些文章,甚至大部分文章则只要看看摘要、看看题目,或者看看文章里的主要图表也就差不多了。 我知道这个过程很艰难,达到这个要求也不是很容易,但从个人的经历和体验,这确是做好科研应该达到的一个基本要求。知道了这些之后,对于未来的路就基本清楚了,迷茫的感觉也就没有了。清楚后面的路怎么走,自信心也就足了。有了自信,没有迷茫,生活自然就会快乐起来。 所有这些,就是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能力,研究生需要知道,导师更需要知道。研究生需要用心,导师也需要用心。在忙忙碌碌的科研生活中,需要有意识停下来思考梳理每天的生活,科研生活也需要感悟。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2261 次阅读|8 个评论
得罪了导师怎么办?
热度 26 wangdh 2016-12-20 12:20
得罪了导师怎么办? 王德华 时不时有学生向我咨询关于师生关系的一些问题,如我与导师闹矛盾了,我把导师得罪了,导师不理我了,导师不管我了,我该怎么办?我以后的日子我该如何过?等等。 师生之间一旦产生了矛盾,一般认为学生是弱势方,所以心里惴惴不安的往往是学生。学生在乎师生关系是个好事,如果什么都不在乎了,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学生怎么把导师得罪了呢?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导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是在业务上早走了几步,在生活上多经历了些(现在有些年轻导师可能比自己的学生还年轻,或处在同一个年龄段),很多方面与研究生是一样的。所以当对课题的意见不一致,师生讨论问题时产生一些争论甚至争吵,或由于在对待某些事情上意见相左而在言词上发生顶撞等。本是正常的,但由于发生在师生之间,一些学生会有些顾虑,有些导师也会有些不快。 有学生问,我的学生与我有过冲突吗?他们得罪过我吗?我怎么处理啊? 我说,师生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甚至有些冲突的时候都是有的啊。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学生,性格各异,怎么会事事都一致呢?大家遇到的问题,我们也会遇到。师生之间的很多事情,我们组也一样在发生着。真的像“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所说的,每一对师生之间的摩擦、矛盾,原因千差万别。 听说过悲剧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心。但留在记忆中的,愉快的事情还是不少的。也许人们有选择性记忆的能力。从不多的记忆中,师生间产生不愉快的事情不多。有的时候有学生由于某件事情做得不妥,某些话说得不妥,感觉好像是我不高兴了,自己也会有些烦恼,担心会影响自己以后的什么事情。有的学生会发邮件解释一番,有的学生也直接到我办公室说自己错了,有的脸上还挂着泪花。也有的学生由于心里的疙瘩没解开,可能一直到毕业都会惴惴不安。 记得有一次有位学生终于忍不住问我,是不是由于某次自己的言行我心里一直怪罪于他。我听了这话我才觉得事情有些严重了,事情过去都很久了,学生心里还一直牵挂着这件事情。我当时很严肃地说,如果导师把学生的每一句不舒服的话都记得这么清楚,每一件不愉快的小事都记在心上,他就不适合做导师了。再说,这样的话导师的日子会成什么样子?天天能舒服?我说导师哪能这么小心眼呢。作为导师真需要有胸怀,需要宽容,需要积极的心态。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思想意识基本已经定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话语,对事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都是正常的。 所以,师生意见不同的时候,甚至有矛盾的时候,重要的还是相互坦诚,面对面交流意见和看法,消除不必要的误会。把事情说清楚,解释清楚,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事情很简单,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复杂、那么严重,一般导师也不会那么不通人情,那么蛮横,那么粗暴,那么不讲理。进一步讲,不讲理的导师是存在的,一旦遇上了,该咋办?我觉得重要的还是要坦诚,还是要交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想解释的解释清楚。即使误会暂时难以消除,事情一般也不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作为研究生,工作是最重要的。学问做不好,学业没有长进,是最能够让导师不快的事情。 作为研究生,心里要阳光,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忌讳与导师玩计谋,更忌讳与导师“斗到底”。 毕竟,生活是最重要的,学问是最重要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4497 次阅读|25 个评论
有效时间不足是当今约束研究生学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热度 7 wangdh 2016-1-10 10:28
有效时间不足是当今约束研究生学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王德华 ) 研究组学术年会后的师生交流记录 研究组学术年会后,研究生们都对年会进行了书面总结。我汇总的时候,对每位研究生的总结,随性写了几句个人意见。有些是针对课题的,有些是关于学习和科研态度的。把关于学习和科研态度的一些话摘录下来,算是一次师生交流吧。有些是说给硕士生的,有些是说给博士生的。随感,没有逻辑,以编号罗列。 1 、任何人,什么事情,都有一个从未知到熟悉的过程。研究生学习,需要做个有心人,需要保持激情,保持新鲜感,保持学习的欲望,保持实验的欲望。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系统实验,告诉我们一个初入科研行列的研究生到底需要读多少篇文献,看几本书,就能开始专业化的研究工作了。硕士第一年,既然规定基础课学习时间是一年,就要充分利用一年的时间,大幅度提高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做研究需要的各种能力。不管读、写、听,还是做,思考是第一位的,是必须的。实验科学,技术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不动手,就学不会。研究生最重要的是科研工作。研究生集中上课期间,由于条件所限,没有机会参与实验,是有点遗憾,也是一个损失。既然有损失,就把知识壮大起来作为补偿,也是一种平衡。读文献过程中,如果对一个问题有兴趣,如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体温的关系,可以去收集查阅文献,进行专业分析和总结,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体温与寿命的关系,谁说这些不是有趣的问题呢? 2 、研究生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这是我一直的观点。大学毕业,在自己最青春的时候,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一群志同道合兴趣相同的人,一起讨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几年,这是很美好的事情。期间,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帮助,加强理解,增进友谊。研究生培养的是独立工作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写作的能力,理性的逻辑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些能力和素养,会塑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这就是读研究生与不读研究生的差别。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是最重要的。进入一个领域,就要做最大努力,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的进展,掌握必要的实验技术,然后是踏踏实实的工作。硕士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文献、学习技术和进行实验。很多陌生,很多不解,很多困惑,需要很多帮助。所以,要多问,多交流,多提要求。要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 3 、硕士生,最关键的是入门,早入门,读文献、学技术、思考科学问题、实验设计,每个环节都是新的,都需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很多很多的心思,去学习,去实践,去思考。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从最基本的做起。要求自己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在充实中度过,每周都有总结。要坚持,要持之以恒。入门了,就会发现很多路就在前面,很多问题就在面前,同样有很多新的技能需要自己去掌握。所以,更需要进一步计划安排时间,设定目标。没有目标,就不会进步,也不会有好结果。多花时间在实验上,在实验室里。多问,多交流,多践行,路就会越走越顺利。 4 、科研思维和工作方式是研究生学业过程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学业过程中,思路上没有理出个头绪来,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每天看似很忙碌,花费时间也不少,但如果没有效率,没有效果,是很遗憾的。做学术研究,如果总没有进展,没有数据,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虽说读研究生发表论文不是最终目的,但实验有进展是必须的,工作数据积累也是必须的。做科研,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最难的是学术思想和科学问题的提出和凝练。 5 、我的观点是,读实验科学的研究生,必须动手,早动手。行动起来,才有感觉。边做边学,边做边完善。入门很难,也很容易。学一点东西不难,掌握一个领域不易。读研究生,需要有个目标,有个规划,目标和计划都要具体、可行。实验方法,学会了步骤,需要多实践。思维,需要训练,需要在讨论这,在读文献中,在交流中,逐渐提高思维的逻辑性。问题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文献阅读,知识掌握,实验设计,动手能力,逻辑思维,都是很重要的科研素养,需要重视起来。 6 、时间,时间,还是时间。做事情,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写作,需要时间。信息时代,最难把握的就是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自己最需要的事情上。读博士,目标必须明确,必须重视工作效率。 3 年的年限,每一年都必须有详尽的学习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同时要严格执行。读博士,培养的就是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能随意随性。所以,如何抓紧时间、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是读博士顺利如否的关键之一。 7 、做事情认真、仔细、努力,井井有条,按部就班,是好习惯,也是做学问的好素养。这些素养,这需要心静,需要花费时间,需要详细的计划,需要很强的自制能力,需要很强的主动性。目标明确,勤奋努力,精力集中,没有做不好的事情。科学研究一旦入了门,每个领域都有很多很多未知的问题,每天也会有很多很多新的文献。所以,作为一个研究者,还需要具有明白良莠的能力,有敏锐的直觉,悟性高,能提出很多新奇的想法,产生很多新奇的问题,很多新奇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保持这种新奇,着力去实践,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这就是科研的本质。
个人分类: 研究组组会|920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热度 37 wangdh 2015-9-26 23:08
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 王德华) 记得这是我跟一位来咨询我的一位学生的建议。我跟自己的学生也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听到不少毕业工作的研究生说,要是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听了导师的建议,把那个课题做下去,我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也有的说,自己当年玩心太重了,对自己要求太松了,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想起来,很可惜,后悔极了。也有的说,当年都没有把导师跟我们讲的那些当回事,也没有认真去思考过,现在想起来,很不应该的,很多事情老师讲得都很有道理,很多方面老师讲得都很对的。还有的说,要是当年导师对我们要求再严厉一点就好了,我们老师太仁慈了。 每每如此,我也很认真地说,其实没有对错,当时你的想法和做法对于当时的你也是对的。今天能够意识到当时的一些单纯和幼稚,本身就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如果当时不玩,不鲁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的。得失,有时候很难平衡。有得,就有失,古人早说过。人类的成长是很花费时间的,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任务,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是最重要的。没有哪个人是完全按照理想的成长模式走过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经历,教训和感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学习、继承和发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少研究生对于自己将来有些迷茫。有研究生在征求我的建议的时候,经常会说到,我爸爸怎么说,我妈妈怎么说,我同学怎么说,我朋友怎么说,等等。 有的研究生在课题选择上与导师发生冲突。自己想做的课题,导师不同意,导师给的课题,学生又不愿意做,双方就会僵持起来。最后往往是学生自身利益受损。 也有些已经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压力而被迫放弃读博士的机会而走向工作岗位,不管这个工作职位自己喜欢不喜欢,将来发展如何。在当今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先占个位子再说。说得挺无奈的。 很多方面,师生之间需要交流。导师需要意识到,研究生需要觉悟到。双方有需求,交流才有意义,才有效果。 这些年我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和幼年教育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有些是已经刻在骨子里、融进血液中了。对人对事的看法,思想意识,甚至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到成年阶段,基本就定型了,可塑性很小了。 读研究生做学问,对很多大学生而言是一件新鲜事。开始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研究生在硕士期间,甚至在大学期间,有些认识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甚至会有有悖学术规范的潜意识。对于这些研究生,在博士阶段要去纠正就会很花费力气,甚至徒劳无益,费心劳神,没有一点效果。 道理本该很简单。读研究生,选择了导师,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导师在学术上有能力指导你。如果你选择了自以为还不如你的导师,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个道理,如果单位风气正派的话,导师之所以能成为导师,是得到了单位学位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的认可的,在学术上是有能力指导研究生的。 在自己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有些事情有迷茫的时候,一个简单建议:做人听父母的,做学问听导师的。 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尤其是思想成熟了,能力过硬了,就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主见了。什么时候做学生,什么时候做老师,角色的转换自己应该知道。 (注:前些日子写的一点文字,是接着导师对学生有哪些影响这个主题的。总感觉没有写出自己的思考来,有些肤浅。想日后补充,时至今日也没有补充。看来思考也是有一个状态和兴致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433 次阅读|93 个评论
特别想给研究生们一个建议
热度 23 wangdh 2011-12-1 13:34
特别想给研究生们一个建议 (王德华) 看到有研究生诉说自己读研过程中的各种“不幸”,作为一位导师特别想给有类似情况的研究生们说几句话。 研究生在报考前,选择导师、选择实验室、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至关重要! 在研究课题、师生交流等方面,遇到严重问题,与导师到了“不可调和”的境地的时候,改怎么办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 1 、作为刚出道(或还没有出道)的研究生,在对一个领域还没有很好把握的情况下,善于听取导师的建议是有利的。等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眼光超过导师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新思路设计课题,但需要与导师讨论。如果遇到导师的反对意见,要有理有据说服他(她)。 2 、研究生的科研(学位论文内容)应该与导师达成一致。如果难以达成一致,双方处境都将会很尴尬。如果是导师支付研究经费,情况就更危险。如果是学生自己有研究经费,那么可以找到协商的办法。导师本来就是辅助你完成学业的角色,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就不存在导师这一说了。 3 、在学术界,研究生(实际上任何作者都一样)投稿前,需要征得所有作者的对文稿的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必须获得所有作者都同意后,方可向学术期刊投稿。这是行规,也是作者们对科研结果(结论)的负责。如果自己是唯一作者,那么可以自己投稿(以前有些单位还需要开具单位科研部门的证明)。作者除了名誉,还有责任。有时候责任更重要。如果导师不管不问,让研究生随便将稿件投向学术期刊,是导师的严重失职和不负责任。 4 、学会跟导师进行交流是研究生培训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技能。如果导师忙,可以提前预约。如果导师有意不愿意交流,可以采取书面汇报的方式。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方式很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导师和学生,如果成不了朋友,也绝对不是冤家。如果成为了冤家,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应该想办法解脱,如更换导师、更换方向等。 5 、最严重的情况可能是严重违规的导师和无法无天、目空一切的学生。如果导师严重违规(违反研究生培养条例和导师规范),研究生可以按照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例和导师管理条例,寻求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帮助。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个性和思维问题,学生应该按照学校、院系和研究组的要求进行相关科研和学习。如果学生自己违规,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 读研究生真的是自律性很强的一个过程。研究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 个人意见,请包涵。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3771 次阅读|48 个评论
指导研究生只是导师的任务之一
热度 15 wangdh 2011-3-7 00:09
指导研究生只是导师的任务之一 (王德华) 为了讨得对导师们“苦大仇深”的研究生们的欢心,我在文章中用了“水货”导师、“草包”导师、“不合格”导师等非常不逊的词汇,似乎是为研究生们出了口气。说归说,骂归骂,心理调整而已,不解决任何问题。 师生关系的恶化已经很严重了,矛盾日益加剧。无论培养单位,还是导师本身,还是研究生本身,都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使师生关系走向正常轨道。 研究生们经常抱怨,导师对自己不指导,见不到导师,没有正常的师生交流,有问题得不到解决,导师瞎指挥 … … 等等看起来似乎都是“十恶不赦”的罪状。我想告诉研究生们的是,指导研究生仅仅是导师的任务之一。导师的绝大多数时间不是只属于研究生,导师不是想见到就见到、有求必应的。 研究生一定纳闷了,导师不导学生还干啥?其他事情不是不务正业了吗? 导师首先是大学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员,是单位的职工,要完成单位对职工的工作要求,履行一个单位职工的义务和职责。 一个教授、研究员有哪些事情?如: 1、 授课(备课) 2、 相关政策规定的实施。 3、 申请项目,项目管理,项目汇报(各种项目的报表)。 4、 单位里的日常和相关事物会议(如 PI 会议)。 5、 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6、 研究室(组)的管理。 7、 单位临时安排的事务(这种紧急事务在中国异常多)。 8、 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等类似义务性质的会议。 9、 不同时间段得不同事务(如招生、考核、答辩等等)。 还有: 1. 国内外 学术刊物的审稿 2. 各种 基金项目的评审 3. 单位内外硕士博士 学位论文的评阅 4. 参加单位内外的论文答辩会 当然还有: 1、 研究组组会 2、 研究生培养和管理 3、 研究生论文修改 4、 研究生课题讨论 5、 研究生稿件讨论修改 … … 义务的,责任的,兼职的,本职的,分内的,帮忙的,公益的,等等各种类型的事务。导师作为单位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员,相关活动是必须参入的。尽管现实中有许多教授只关注自己的实验和课题,对公益事务不管不问,但这样的教授研究员不值得提倡。一个单位的各项工作,必须需要各方面的全面配合,才能正常运转,这个道理很简单。 所以,研究生培养只是导师日常工作中的一项任务,尽管是很重要的任务,但毕竟不是唯一的任务。成为导师,成为职工,就有了新的责任,新的义务,百分之百的时间用于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以的。研究生需要明白这一点,教授研究员们也需要明白这一点。一个单位的公益性的事务,需要大家的配合,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 研究生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的,而导师则已经失去了这个特权了。所以,研究生们不要总是抱怨导师忙,作为研究生有义务让导师知道自己的工作进展,有责任管理好自己。如果导师忙,要主动跟导师约定时间,要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及时告诉导师,将自己的新想法、好建议及时让导师知道。 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是主动性的,自我约束的,自我管理的。研究生一定要清楚,导师还有很多其他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尽管有些导师没有履行)。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048 次阅读|15 个评论
研究生有责任让导师随时知道自己的研究进展
wangdh 2010-12-13 00:31
让导师随时知道自己的研究进展,应该是做研究生的责任 (王德华) 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必须实践的一项活动。研究组内的学术交流自然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创造条件使研究组的学术活动经常化、习惯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没有学术交流的环境,这个集体将会是死水一潭。在研究组学术交流会上,研究生除了系统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绍国际学术界的进展外,也可以汇报自己的阶段性进展、初步进展,或刚获得的实验结果,甚至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计划,等等。通过这些过程,几年下来在各个方面就会得到比较系统的训练和锻炼。 目前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不同,时常听到许多研究生经常抱怨自己的导师没有时间指导自己,甚至见不到导师,有些直到答辩也没有当面与导师讨论过问题。对于自己的研究,导师也不是很在意,有种说法很多研究生是自己给自己当导师。我觉得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有些导师的研究生数量实在太大、有些导师由于其他职务等原因而实在没有时间等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来说导师和研究生双方都是有责任的。作为导师理应加强对研究生的素质训练,但研究生自己也是有重要的责任。 作为研究生,有责任让自己的导师知道自己的进展,知道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的计划。研究生要有这个意识,主动给导师汇报自己的工作,交流自己的进展和想法等。 让导师随时知道自己的进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研究组组会外,如果导师很忙不能按时召开或参加组会,那么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跟导师约时间面谈,或者进行书面汇报等等。 有些研究生会说,发给导师的汇报导师根本不理,这我不是很相信。如果他(她)不理,你就反复将你的研究进展、研究计划、新的想法、实验设计、新的发现等发到导师的信箱里去。一直到他(她)烦,你看看他(她)理还是不理。我想如果你反复发送邮件,邮件又有内容,置之不理的导师毕竟是少数。与其抱怨,倒不如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进展,将自己的总结发给导师。你可以试试看。 另外,由于导师有责任去为单位和社会去服务一些事情,如授课、参加相关会议、审稿、评阅论文、审阅基金项目、讲座报告、科普等等,出差旅行也是很正常的,所以研究生让导师知道自己的进展和想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但是,如果研究生一直不给导师汇报,一直不愿意与导师交流,一直没有进展,一直没有想法,一直没有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等等,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实际上,当今多数情况是导师着急,研究生自己并不着急,有时候导师会发多个邮件催促,反而见不到学生的邮件,更不用说研究生主动发过来的邮件。研究生不要惜字如金,如果把让导师知道自己的研究进展作为一个责任的话,情况会好很多,对科研和学业必定有益。信不信由你。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76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自信、自负与师生沟通
wangdh 2010-3-8 01:45
自信、自负与师生沟通 (王德华) 一次坐出租车,司机师傅的自信,让我领会了自信和自负,想到了师生的默契。 上车后,对师傅说在什么路什么桥拐弯,师傅特爽快,好的。 快到了拐弯的时候,我提醒说:师傅在前面左拐。师傅很自信,悠闲地回答:还没有到。话音刚落,已经过了该拐弯的桥。我说已经过了。师傅还说:没有吧。突然他意识到了:哇,过了,我还以为是下一个桥呢。我说那就前面拐吧,然后调头就是了。 师傅很顺从地拐弯调头,我又提醒说:到前面的什么路右拐。师傅这次似乎小心了,还确认了一遍,然后加速飞奔。快到拐弯的时候,我赶紧说前面右拐。说时迟那时快,师傅一个油门又越过了路口。我忙喊:停。师傅自言自语道:您说的是这个口啊。我答应着:是啊。师傅这次只好慢慢倒车,退到路口。我担心师傅尴尬,赶紧打岔说点别的。 下车后,就想起了:自信和自负,这两个词经常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上出现。 可以类比一下:当导师与研究生讨论问题或课题计划的时候,有的学生由于感到已经很熟悉,满怀自信,频频点头。导师不时问道:清楚了?学生习惯性地点头答道:清楚了。过了一段时间,再交流时,有时会发现学生的进展和劳动成果出乎意料。导师问道:上次我们确定的那个方面,怎么没有啊?还有那个 . ,有什么进展吗?这个时候,学生往往脸色很紧张,茫然、无奈。其实无奈的是导师。导师只好再耐心与学生计划下一步的事情,末了还是问道:可清楚了?学生表示已经很清楚了。过了一段时间,结果又出现了类此上次的结局。师生都茫然 出现这种结果,双方都有原因,关键就是交流和沟通。只要交流和沟通到家了,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出现这些事情的学生,往往性格有些内向,或有点惧怕与导师交流。所以,学生不要惧怕导师(有什么好怕的?),不明白的事情千万不要蒙在肚子里,那会很难为自己的。如果凭着自己的理解去做事,往往会出问题的。科学的事情,一定要问清楚、讨论明白,没有什么客气和羞涩的,要理直气壮。不同意的,要及时和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确定的,一定补问几句,确认一下自己的理解。万万不可过于武断,或自以为是,或羞于询问,这是要不得的。多问,敢问,直接问,这是最好的态度。当然,导师同样需要多问和多检查,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自信很重要,但不要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就是自负了。自信可以成事,但自负可就坏事了。 随感。 (王德华 2010.3.7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173 次阅读|16 个评论
学生放寒假了
陈龙珠 2010-1-26 17:49
忙乱之中,这个学期走到了终点。上海交大全日制各类学生昨天开始放寒假,偌大的校园开始趋于清净。 本所2010届硕士生将于下学期初毕业离校。接受往届的教训,对这届5位同学的学位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工作自去年11月份就开始逐一检查落实,保证了上周能够顺利地完成答辩。之后也没敢疏忽,吩咐他们各人抓紧按规定整理好文稿和表格,在学院教务办老师验收申请硕士学位全部材料合格后,再轻松离校回家度假。 今年春节晚,下学期一开学便先后是学院和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学位。现在不花两天时间整理并上交好材料,到开学时很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对不能按时回校的同学,或许还会耽搁学位审批的。 今天下班前,答辩秘书告知,几位同学的学位申请材料已通过教务办老师验收。很欣慰这几位同学能如期完成了全部学业并落实了就业岗位。今年2月份,是他们走上社会前作为高校学生享受的最后一个寒假,衷心祝愿他们在父母和亲友身边,开开心心每一天!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4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师生交流迎新春
罗帆 2010-1-19 20:53
刘春香 2010年1月16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东院的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会议厅,罗帆教授第二届师生交流会如期召开。 本次交流会主要以在湖北省内工作的同门为主,自愿参加。参会的有罗老师,已经毕业的研究生王志强、马学瑾、吴焱、程军、李睿、洪建友、吴婕、周斌、任翔、马婷婷、孙香勤、巩敏、韦娟、肖文娟、郭剑,在读的MBA学员熊昌盛、邢莹、孟磊、王起军、徐耀坤、谢恒、宋晓婧,全日制博士生刘堂卿、杨智,全日制硕士生王慰、黄蓉蓉、李映雪、葛志鸿、史常云、卢悦、刘春香,以及罗老师所指导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会议由刘堂卿和李映雪负责策划与组织,卢悦和葛志鸿担任主持人,刘春香记录。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1)罗老师对选题报告及论文撰写进行辅导答疑;(2)MBA学员及已毕业研究生就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经验交流;(3)罗老师介绍工作室2009年度工作进展并进行相关交流。 上午8:309:30,与会人员陆续到场,导师与弟子们欢聚在母校,大家进行亲切的交流,互相致以新年的祝福。 9:30,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主持人宣布会议正式开始。首先,由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卢悦和葛志鸿主持会议 接着,刘堂卿博士致欢迎辞。刘堂卿代表工作室对到会的师兄师姐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回顾了罗老师所带领团队的成长历程,对罗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到场和未到场的师兄师姐们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刘堂卿博士致欢迎辞 此后,罗老师针对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进行了相关的辅导及答疑。首先,罗老师针对论文选题及论文写作中大家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如何选择论文题目;如何撰写国内外文献综述;如何确定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如何注意论文的格式规范等。另外,特别强调了格式、编号、图、表、公式、参考文献、标注及日期等细节问题。 罗老师进行开题报告及论文撰写辅导 罗老师回答同学的提问 12:00-13:30,与会人员在小四川餐厅共进午餐。席间大家进行了融洽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师生及同学之间的感情。 下午的会议从2:00开始,首先由主持人介绍到会的所有嘉宾,然后由刘堂卿博士再致欢迎辞,他热情洋溢的演说加上极富激情的动作,立刻把会场的气氛调动起来。 接着,大家就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交流。宋晓婧、王志强、谢恒、马学瑾、吴焱、程军、任翔、马婷婷、孟磊等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各自的选题进行了相关的演讲,台下的听众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最后,罗老师介绍了工作室2009年度的工作进展。首先介绍了科研项目的研究现状,回顾了2009年度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中交通安全风险耦合机理及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以及工作室就该基金项目所做的前期工作。罗老师还介绍了管理咨询项目的成果及进展情况,向大家展示了2009年发表的部分论文。接着,罗老师介绍了参与的教学及教改工作,包括所担任的教学工作、企业在职培训和教学改革研究情况。罗老师简单介绍了2009年指导研究生的情况及已答辩的学位论文题目,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参加学术交流的经验,并祝愿大家新春快乐,虎年好运! 在罗老师的祝福声中,第二届师生交流会接近尾声。19:00,在主持人简短而精彩的总结之后,大家一起去绿草地大酒店共进晚餐。 师生交流会不仅增加了同门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了思想和感情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大家互道新春祝福,并期待着来年再聚。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4580 次阅读|3 个评论
交流,怎样更好?
pony911 2009-3-12 23:00
新学期,开始,遇到了问题。 为了让同学们互相交流成长经验的周例会,因为死板的形式,枯燥的内容,遭到了我和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抵制。我是发起者,也是质疑者。 同学们虽然一直认真地坚持着老师的要求,但是,我们确实没有真正地形成一种自由交流的氛围和习惯。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主意? 我想大家应该一起创造一种自由,顺畅,活跃的交流氛围。 请教各位。提前谢了!
个人分类: 交流|3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