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德布罗意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由电子不可能做严格意义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热度 1 lwg 2015-10-9 14:52
关于前一篇博文所述“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机理是: ① . 在撤除外力 F 之后,瞬间,运动的面电荷片在自感生电场力 E 的作用下,将会减速; ②.随着 ①所述的“ 运动面电荷片减速”,运动的面电荷片邻域自感生磁场强度 B 将会减弱(d B /dt0); ③.随着② 所述的“ 自感生磁场强度 B 减弱”,运动的面电荷片邻域自感生电场 E 方向发生反转( E =-d B /dt); ④.随着③ 所述的“ 运动的面电荷片邻域自感生电场 E 方向发生反转 ” ,坡印廷矢量方向随之反转,能流方向指向运动的面电荷片;自感生电场力 E 的方向和面电荷片运动方向一致;促使运动的面电荷片被加速; ⑤.随着④ 所述的“ 运动面电荷片被加速 ” ,面电荷片邻域自感生磁场强度 B 将会增强(d B /dt0); ⑥.随着⑤ 所述的“ 自感生磁场强度 B 增强 ” ,运动的面电荷片邻域自感生电场 E 方向再次发生反转( E =-d B /dt); ⑦.随着⑥ 所述的“ 运动的面电荷片邻域自感生电场 E 方向再次反转 ” ,重复开始 ①所述的过程;形成围绕平均速度 u 持续且稳定的速度波动 。   这个“①—⑦—①”的循环变化机理,套用在单个的电子自由运动上,就是说: 自由电子的真运动形式,不可能是严格意义上的“匀速直线运动”;自由电子的“准匀速直线运动”,是伴随着邻域电磁场波动(德布罗意波)的运动。 为方便博友完整阅读批评,附PDF全文: 基于费曼.pdf
3300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关物质波等概念‘正名顺言’的几点看法及建议
热度 2 chenfap 2011-2-23 07:16
有关 物质波等概念 ‘ 正名顺言’的几点看法 及建议 (物质波等概念 也要‘ 名正言顺’( 7 )) 物质波、几率波、德布罗意波、微观物质的波性这几个名词所要表达的都是同一物理概念,这就是‘微观物质所具有的波性’,但它们的内涵有所不同。物质波所强调的是,物质也能以‘波’的形式存在,似乎认为‘物质波’也是一种物质实体,并认为任何宏观物体也都可以‘算出’它的‘物质波’,而这所‘算出’的‘物质波’在实质上毫无物理意义(例如,可算出与地球联系的‘物质波’,这在实质上有何物理意义?)。几率波所强调的是,物质出现的几率可用‘波’性来表达,但它对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却反映得不够。德布罗意波所强调的是每个物质粒子都联系着一个波,还以提出这个假设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来命名,并有把这类波与光子所联系的光波相区分之意;而就物理特性来说,光子所联系的光波与电子所联系的电子波,在很多方面本质上是相似的。微观物质的波性所强调的是微观物质才具有的波性,这波性当然是指波粒二象性中的波性。比较起来,物质波、几率波、德布罗意波、微观物质的波性这四个名词之中,前三个各有所欠缺,第四个,即‘微观物质的波性’反映得还比较完全。 在量子理论中用‘物质波、几率波、德布罗意波、微观物质的波性’这四个名词来表达‘微观物质所具有的波性’这同一物理概念,是量子物理学在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由于这些概念既有重迭,又有差异,互相纠缠,往往使得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模糊不清;很有必要对 之‘ 正 名 顺言’。我建议可采用下述两种方法: 1、 以后主要采用‘微观物质的波性’来表达,避免或尽量少采用‘物质波、几率波、德布罗意波’ 来表达。 2、 为尊重历史,也可继续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用‘物质波、几率波、德布罗意波、微观物质的波性’ 来表达, 但要强调物质波 = 几率波 = 德布罗意波 = 微观物质的波性, 即它们所表达的是同一物理概念。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29 次阅读|3 个评论
计算一个乒乓球的德布罗意波,你不觉得可笑吗?
liuying56 2009-3-12 23:20
当你看到教科书上出现计算类似一个乒乓球的德布罗意波时,你不觉得可笑吗?我翻了手头有的新出版的教材,还真有这样写的。 对量子物理不甚了解,因此对德布罗意物质波不敢妄加评论,但对于计算类似一个乒乓的德布罗意波问题,特别是出现在教材中,还是值得商榷。 德布罗意波只适用于能够看作量子的实物粒子。一 个粒子的德布罗意波如果小于这个粒子的尺度,这个粒子就不属于量子力学考虑的粒子。因此乒乓球这类物质不能看作是量子。 附:德布罗意波 1924年法国青年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受光的波粒二象性启发,想到既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则实物粒子也应该具有波粒二象性。他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于是他由质能方程以及量子方程出发,推得了德布罗意波的有关公式。   一个实物粒子的能量为E、动量大小为p,跟它们联系的波的频率 和波长的关系为   E=h , p=h/   19 27年戴维孙和革末用加速后的电子投射到晶体上进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同年汤姆逊做了电子衍射实验。将电子束穿过金属片(多晶膜),在感光片上产生圆环衍射图和X光通过多晶膜产生的衍射图样极其相似,这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1929年,凭论文中讲述的物质波理论,德布罗意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物质波概念的提出和实验上的验证,最终导致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