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生复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jinyuliangyan
bigshow 2011-11-30 00:50
0 个评论
明年我想改变一下研究生复试方式
热度 15 wangdh 2011-11-3 01:19
明年我想改变一下研究生复试方式 (王德华) 2012 年我只有一个硕士研究生指标,没有博士生指标。 前些日子有不少同学联系报考博士研究生的事情,有几位通过交流,我还是很喜欢的。这次参会期间又有学生联系报考我们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由于在我们单位转博是占导师的博士指标的,我 2011 年有一位硕士申请转博了,这样我明年( 2012 年)就没有博士研究生指标了。 特别提醒联系过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了 。 顺便提醒一下考生们 :在报考前,确定实验室和导师后(或研究方向和单位,有些学校和单位硕士前 2 年是没有固定方向和导师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情况双向选择,轮流在几个实验室进行实践,最后确定导师和方向),一定要主动联系一下导师或培养单位,主动咨询一些问题,如导师是否还有指标?是否是硕博连读生?是否招收推免生?等等。曾有学生由于不了解导师的招生计划而盲目报考的,造成了很多被动。 通过考试成绩录取研究生的方式,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研究生扩招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很多研究生不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喜欢或兴趣而报考研究生的。这样一旦加入研究生行列后,尽管素质没有多少长进、科研没有多少进展,但实际上日子过得很艰难。在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的环境下,学生和导师都很为难。面对当前研究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想改变一下研究生复试方式。除了执行科学院、研究所和实验室要求的规定的复试内容外,我计划附加一些复试内容: 1、 考生需要在我们研究组进行一次口头报告 。 硕士研究生主要讲述自己的经历、学习情况、课外研究情况、读书情况、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兴趣(特殊的科学问题)等等。对自己未来学术发展的计划和思考等。 博士研究生的考生主要介绍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专业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经历和科研经历 (如参加学术会议情况,做学术报告情况,阅读文献和专著情况等等),未来的科研和学习设想。 研究组的成员进行提问,并对考生进行打分。研究组的这个考核也作为学生录取的一个参考。 2、 与研究组成员互动 ,可以是参加一次实验,可以是共进晚餐或午餐。加强交流和了解,充分实现双方的自由选择。 几点体会和认识 : 1 、研究生招生要宁缺勿滥,勉强和凑付都将会对自己造成很多烦恼和被动。 2 、研究生复试时说的话,尽管都是经过认真准备的,但很少是认真思考过的,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经过“心”的,是有点背离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是一种本能反应。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被录取,所以对于复试小组的要求几乎没有反对意见。实际上,复试时研究生独特的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和较好的基础知识背景,科研背景和技术手段的掌握,是很受欢迎的。 3 、有个性,不是不合群,不是“麻烦制造者” (trouble maker) ,更不是愤青。所谓的个性,是思维方式上有个性,对事情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问题总有一种欲望去找办法解决。好奇、好问,喜欢动手,思考问题有深度。 4 、固执不是一个好个性。对自己科研方向和人生追求的固执,是值得赞赏和提倡的,这时的固执是一种坚持和毅力,一种百折不屈的精神,一种自信的心态。对于自己弱点的坚持,不喜欢听反对意见,不喜欢反思自己,不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不善于接受新知识 …… 这样的固执,在科研上是致命的。 听到过到研究生院上课的老师说“看着研究生们那迷茫的目光,自己讲课的欲望一下子就没有了”。 我对此深有体会。讲课讲究一种互动,那怕是眼神交流。如果学生们毫无表情,完全被动,睡眼朦胧,甚至爬在课桌上进入梦乡,有哪个老师还能保持住自己的激情? 对于进入科研阶段的研究生也是一样。面对毫无实验进展,毫无长进的学生,有勤勤恳恳的,有自由散漫的。从各个方面感觉在这里读书就是一种折磨,没有任何乐趣所言,读研只是出于一种无奈,一种消耗时间的活动,一种延迟思考和选择的活动,一种占有资源而没有任何贡献的活动时,学生和导师都感到了一种无奈,双方的热情早已冰凉,激情不再,结果是可以预测的。 现在开始明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乐趣”的含义了。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242 次阅读|35 个评论
一个年轻导师"欺负人"的研究生复试
热度 23 雷作胜 2011-5-19 17:53
我对招研究生这个事情,一直有一个十分理想主义的想法:那就是师生之间,有如古代侠义工匠之间的师徒关系,最好意气相投,有比较多的共同点,能够象朋友那样互相学习。专业上的东西,我觉得反而是次要的,因为那些东西都可以慢慢一起学起来。开科学网这个博客的初衷之一,也是想找一个平台,给那些想到我们实验室做研究生的小伙子一个了解我、挑选我的窗口。 几年实践下来,在现行的招生模式下,这个想法越来越显得真是理想主义了。毕竟,现在的小伙子们,选择读研究生,大部分人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拿个学位,今后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有点竞争力,如此而已。一听到“科研的乐趣”这种陈腐的论调,他们想努力保持的微笑表情就多少有些勉强。 但同时,似乎想读研究生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了。在正式复试之前,就有一批批的候选人,如同拉选票似地游走在各老师的办公室间,希望能“铆钉”一个人,给一个录取的机会。往往这时候,我就很愿意放下手中的活,和他们聊聊天。介绍一下我的研究兴趣,听一下他们的想法。这个过程我觉得颇有趣。但比较困难的地方是,小伙子们往往自觉地将自己摆在“弱势”的地位,有时候不太能放得开。 聊天的时候,我喜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大学期间你觉得哪一门课你最感兴趣,学得最好之类的。还有一些科学史的东西,比如就你所知,物理学上哪一个实验,你觉得设计得最好?还有兴趣爱好等等。然后无论他回答什么,这个话题可以一直持续讨论到非常细节的地方,从而就可以判断这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技能以及他的兴趣(后来发现,在正式复试的时候,许多其他老师也开始这样提问了)。 也会有一些非常有“压迫性”的问题出来。因为我们这个二流的学校,学生们往往都是从一些好的学校复试失败后调剂过来的,所以有时候,也会问他你觉得自己在 ** 学校复试没通过,主要是什么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颇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智和在逆境下的为人。那些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给出的回答自然要远优于临时组织语言的人。 今年的复试,由于客观的原因,我不能参加。所以采取了一个有点“奇怪”的方式,这个模式被我在读的小伙子们笑称为“欺负人”。但我觉得不过是次实验,做做也无妨(如果在参加这个游戏的同学中间,确实有人有不愉快的感觉,我也请他们谅解)。 这个“坑人”的方法,写在我给与我联系的同学发的邮件中: 感谢你再一次给我写邮件。我今年准备招两个人。但由于我现在 ***** ,肯定不能参加今年的研究生复试了。我想了个办法,给所有给我写邮件的同学出两个题,算是我个人的一个复试内容。然后从中按我个人的判断选择两个我觉得最合适的人,争取和学院复试小组说,确定将这两人招过来。当然,你完全有选择的权利,参加或者不参加我这个所谓的 “ 复试 ” ,全都在你。最后,你还是有参加 *** 大学最后复试的机会。现在我说一下我个人的复试办法: 在五天之内,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a )在附件中有两篇文献,似乎和我们专业没有太大关系,我也是很偶然发现这些有趣的文献的。你任选其中的一篇,要求以尽量少的字数,从一个研究生的角度谈谈你对这篇文献的理解,尽量透彻,以显示你具有从事科研的潜质。这个要求是矛盾的,你可以权衡一下,在两者中尽量找到平衡。 b )在 QQ 、 MSN 或者随便什么聊天工具中任意找一个你认识的人,随便聊什么话题,聊半个小时。然后把这半个小时的聊天内容拷下来,邮件发给我看。 如果你同意,回复这个邮件,并附上一份你觉得足够详细的个人简历。这五天从你给我回复邮件的那个时刻开始算起。再次感谢。祝一切顺利! 有几个人直接被这个方式给吓跑了,没有了下文。还真有主动参加的(对他们表示感谢)!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悲惨,因为即使做了这个游戏的少数几个人,后来也都没有来参加我们学校的复试(跑别的学校去了)。 最后,不得已,请课题组一位老师帮我把关,挑了两个人。后来和这两个小伙子邮件联系上,觉得还不错。差点一冲动,想把这两个题目让这两个人也做一遍。想了想,算了。 我现在想两个问题: ( 1 )如果我当初读研究生复试的时候,碰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回应? ( 2 )明年的复试,采取什么方式?难道我今年的这个方式真的比较吓人吗? 欢迎板砖!
10046 次阅读|46 个评论
读研要“乘兴”更要“尽兴”
热度 10 spring87 2011-4-10 21:50
各高校 2011 年的研究生复试,基本上都已接近尾声,还有一部分正处于调剂阶段。今年,导师门下新招了三名学生,从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我们当时的影子。一方面,得知已被录取的好消息,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当导师或师兄师姐问起为什么考研以及想如何度过研究生三年时,却是一脸茫然。尤其是原本坚定的、清晰的读研目标如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想通过读研将专业课学得更深更透……现在却有些摇摆不定、模糊不清。因为通过导师和师兄师姐的介绍,发现读研期间最重要的是做好科研。然而,大部分考研的人,并不清楚什么是科研,甚至对读研期间要做科研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连想都没想过。读研,时下似乎成为了本科毕业生逃避就业的安全通道,而非一心向往科研殿堂的康庄大道。 当初随大流式地执迷于考研,考上了,继续随大流式地定下读研目标。却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为什么读研,又该怎样度过接下来的这三年。就像师弟师妹所说的:我们想通过读研来提升自己,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个目标能实现吗?也许真的可以。那仅仅实现这个目标,就能实现读研的价值吗?我想未必,对很多人而言,时间机会成本确实非常高。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度过研究生三年呢?这是一个常思常新的问题。我想将自己在两年的读研生活中对此问题的思考心得与师弟师妹分享。同时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更多的研究生带来些许帮助。 对我而言,如何更好地度过研究生三年?千万答案可总结为一句话,即: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这是最近从同学的 QQ 签名上看到的,发现是上述问题的最好诠释。首先,这是一种学习态度,意味着尽情投入与满载而归。其次,这是一种幸福理念,这与积极心理学中强调的心流体验以及哈佛大学幸福课老师本·沙哈尔主张的幸福方程式“幸福 = 快乐 + 意义 + 投入”的投入变量是相通的。最后,这是一种人生智慧,活于世上,就要乘兴,离开人生,也能尽兴。 那么在读研期间,如何做到“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呢?我想将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一下。 如何乘兴而来? ——即知即行 当我们“乘兴”忘我地工作,以致于浑不觉时间的流逝时,就会脱离那种因为迷惑、重复、繁杂的任务而引起的烦躁或无聊,这样不仅减轻工作压力和增加工作效率,而且还很快乐,并且能够获得成就感。乘兴并非“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没有准备和事前的全局性规划,而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投入与沉浸其中。这种体验,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这种乘兴的生活态度,充分体现了即知即行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摒弃“拖延”的恶习。读研期间,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必可避免一种恶习的困扰,即“拖延”。怎样改变这种恶习,很多人都做过各种尝试。如在工作计划的安排上,将一些可能会出现拖延的事情尽可能地提前完成,而不是推到最后。但这种处理方式,在某些条件下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当几件事情的重要性与紧急性排序不相上下的时候,该如何选择?会不会因为这种难以抉择而产生莫名的焦虑?会不会因为焦虑的存在而不能尽快处理好本该处理好的事情?但有了乘兴的体验后,发现这种生活态度能让我们在意识层面上解决上述问题:与其纠结于如何选择,还不如乘兴着手开始解决问题:一次投入一件事情,直到解决问题。 如何尽兴而归? ——即行即果 伯特兰 · 罗素曾说 “ 要取得艰难的成就,能够较长时间的集中精力是必不可少的。 ” 乘兴能让我们投入,尽兴可使我们持续。乘兴容易,尽兴难。我们大部分人能做到乘兴,但基本上毙命于“三分钟热度”,无法尽兴而归。生活中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我们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为什么文献掌握量不够?原因之一在于,搜索文献以及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很少有这种尽兴而归的概念。以前我们一直用未能全力以赴来解释,但似乎还不够。出现的常态是文献搜索到一半,因为正好中午休息时间到,立马停下,等到下午再来的时候,也许上午的兴致与思路全无,或者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而忘记了自己还在搜索相关文献。也许,真正有价值的文献,就是下一个,我们却没有乘兴点击下去,因而不能尽兴而归。修改论文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曾经听过一个观点,认为我们的人脑如电脑般,也会存在一个启动时间,如果事情被中断,尤其是我们作为智力劳动者的思维被中断,要重启动,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反应速度。中断,有被动与主动之分,我想大部分情况下,主动中断占绝大多数:如工作过程中吃个东西、听首歌、看个小视屏、听别人聊天的时候插句话、上个网页、 QQ 或飞信突然弹出一个消息等等,都会打断我们工作的连贯性。如果我们的工作常常会被中断,而不断重启,这种启动时间将占据大量的工作与学习时间。对这点,我们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虽然老师不断强调在上班时间,不要做这些事情,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或许,我的这种理解并不正确,但至少可以说服我自己为什么不能做这些事情,不是因为老师的要求,而是因为工作与学习需要这种“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生活态度。 我想,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抱持着“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生活态度,采用“即知即行,即行即果”的准则,将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以及情绪向更乐观的方面转变。 读研并不难,科研也不难,难在我们用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
个人分类: 读研思考|5619 次阅读|9 个评论
硕士生阶段的求学目标(数学系与师范大学)
热度 4 arithwsun 2011-4-7 20:55
硕士生阶段的求学目标(数学系与师范大学) 这一阵,又是研究生复试的时期。最近几年,硕士研究生也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光首师大数学系就每年招100多个,其中一半是国家公费。 这么多硕士生,必然给人才就业市场带来变化,以前可能只要拿出一个硕士文凭就行了,现在这么多硕士生上来,招聘单位就肯定还要看一看文凭背后的不同之处。 作为一个老师,我可以提供一些观点,也许是普通学生们想不到的,仅作参考,也不敢保证就是正确的,还需要更多的老师们和已经毕业的硕士生们的确认。 硕士生的前途有二,继续做学问攻读博士,不以做学问为目的毕业后就直接找个好工作。 如果想继续做学问攻读博士的话,就得让别人相信你具有研究能力,不会上了博士之后,还要让导师手把手教你。最好的证明,就是在比较好的期刊上发表出文章。 当然,有些学科方向在硕士生阶段很不容易发表出文章,如代数几何,一个替代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写习题集,一个硕士生如果能把代数几何的习题集自己做完,不仅国内,即使是国外的名校,也会非常欢迎这样的学生的。 有没有这个份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老师再随机挑几个地方问问,就很容易知道了。 与之相比,硕士生课程的分数,反倒是不重要了,只要你是想继续做研究,恐怕大多数老师是不会太看重那些硕士生课程的分数,考试而已,衡量指标已经发生了大变化。 但是,如果硕士生不打算做研究,准备一毕业就去工作,我的考虑和建议是,那还是要重视硕士生课程的分数。想想看,你去应聘的时候,拿出的硕士生成绩单上全是90多分,跟拿出的全是70多分,用人单位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提醒,恐怕是很多学生们想不到的,将来准备去做研究深造博士的,反而可能不用太在硕士生课程成绩上下功夫(当然,太差也不行),而将来不准备做研究的,反而要在硕士生课程成绩上花力气。 现在再说师范大学的一点特色,很多数学系硕士生可以去中小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重点中学教师的工作,在待遇上是非常好的,也有寒暑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了,越是好的职业,将来的竞争越必强烈。 除了学业成绩单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小学师资的招聘呢。 1. 个人的形象和气质。 2. 个人的演讲能力。 3. 个人的教育出身。 首师大这几年,有不少硕士生去了北京的重点中学工作,一问之下,很多并非数学教育专业的,而是正二八经的基础数学专业,用人单位已经很精明了,不会为名词所困,注重的是实力。 我的一位同事,两位女学生都去了景山中学,他归结原因是1,我则跟他讲,你让他们每周都做学术研讲,研究生三年下来,她们的讲课水平,绝对会超过了她们的同龄中学教师,为什么,因为台下有老师盯着,听众的口味就高,演讲内容上又是有难度的学术材料,能把难的讲清楚了,容易的更不在话下。 还有一个成功应聘到重点中学的硕士生,闲聊中总结了原因是3,他们这几位上的中学,都是北京市的重点名校,从而能够很好地了解名校的教育传统,用人单位看了,心生亲切不说,关键是知道他们这些人,自小就见过好老师,将来自己当老师的时候,也不会差到哪去。 其实,道理就是如此简单,社会上据传教育问题很多,一些家长不会当父母,原因就是他们没见到好父母,自己当初的父母使用了很多不好的教育方法。一些老师不会当老师,学再多的教育理论也是枉然,从小到大,没怎么见过好老师,就不可能让自己顺利成为一个好老师。 所以,想去中小学当老师的硕士生,就还应该在这3条下功夫,尤其是第2条。第2条也是做研究所需要的,是共性之法,如果三年硕士生阶段,自己没做过几次演讲(更不用说我那位同事开发的每周2次的力度),这个硕士生算是白上了。 除了教师组织的研讲班,硕士们还可以自己组织研讲班,比如晚上不学习,可能也就看闲书电影打游戏去了,浪费了时光。年轻人,正经事要紧,晚上看不进书了,正好几个人组织在一起,开个微型讨论班。 关于演讲水平的威力,我还可以提一个实例,当年一位家人博士毕业后去应聘北京各大学的时候,竞争很是激烈,她也没任何社会背景和后台,怎么办呢,就把自己的应聘演讲,精雕细琢,光在我面前,就讲过多次,她的好朋友们更是不断提出宝贵建议。 最后的结果实在惊人,她被面试的三所北京名校全部录取,当时的竞争人数不可谓不激烈,但下到她这样功夫的,可能还是人少。 本篇文章中的求学要求,自然不可能希望全部扩招的研究生都做到,但是,我在想,那些做到的研究生,是不是就会按本文的推理,成就更好一些,面对生活的压力,更从容一些,试请其他老师和已经毕业的硕士生们指正。 延伸阅读见本博的 研究生数学 栏目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数学|608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出来了
tarimriver 2011-3-29 09:55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型)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A类考生* B类考生* C类考生* 备 注 总分 单科 (满分=100分) 单科 (满分100分) 总分 单科 (满分=100分) 单科 (满分100分) 总分 单科 (满分=100分) 单科 (满分100分) 哲学 295 40 60 285 38 57 275 35 53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 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 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工学照顾专业(一级学科):力学、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①报考地处二、三区招生单位,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或者②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原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 经济学 350 55 83 340 53 80 330 50 75 法学 325 45 68 315 43 65 305 40 60 教育学(不含体育学) 305 40 120 295 38 114 285 35 105 文学(不含艺术学) 355 55 83 345 53 80 335 50 75 历史学 295 40 120 285 38 114 275 35 105 理学 295 40 60 285 38 57 275 35 53 工学(不含照顾专业) 300 40 60 290 38 57 280 35 53 农学 260 35 53 250 33 50 240 30 45 医学(不含中医学) 300 40 120 290 38 114 280 35 105 军事学 310 45 68 300 43 65 290 40 60 管理学 350 55 83 340 53 80 330 50 75 体育学 270 35 105 260 33 99 250 30 90 艺术学 320 35 53 310 33 50 300 30 45 中医学 270 35 105 260 33 99 250 30 90 工学照顾专业(一级学科)* 280 40 60 270 38 57 260 35 53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 240 30 45 240 30 45 240 30 45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为总分不低于240分。
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信和阳光的学生受欢迎
热度 10 wangdh 2011-3-27 13:42
自信和阳光的学生受欢迎 (王德华) 每年的这个季节是研究生赶考(博士)和复试(面试)的季节,导师忙,学生忙。导师累,学生也累。导师左右为难,学生惴惴不安。 中国的研究生入学当前还是一个考试为主的年代(希望有一天能过度到申请和面试为主的时代),所以如果笔试没有达到所谓的“复试线”,还有如果有所谓的“单科受限”,那么学生就怪自己平时不努力,考试发挥不好吧。复试(面试)这一步,就免了。 具备复试资格的那些幸运的学生们,个个充满理想、充满幻想、满怀希望地按照招生单位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接受复试。 很多学生会进行相关准备,有必要也没有必要。如果平时没有努力,基础不是很好的话,临时翻翻学过的教材,温习一下学过的知识,也不是坏事。我觉得复试的学生要重视两点:自信和阳光。 自信非常重要 。考生渴求被录取的愿望都可以理解,由于自己内心的渴望而导致过度的紧张、不自信,就犯了大忌了。自信的学生很容易留下印象,如果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的话,一定会有不错的结果。当然,自信不是狂妄自大,自信不是目空一切,自信不是无知者无畏。自信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体现,自信靠自己的智慧来体现。自信需要基础,那就是基础知识牢固,实践能力强,经历丰富,知识面宽,思维敏捷,对新知识有一种渴求和敏感。如果由于自己的紧张而语无伦次,如果由于自己的紧张而出现暂时的大脑空白,如果由于自己的紧张而将熟悉的知识回答支离破碎、毫无系统,如果由于自己的紧张对很容易很简单的问题回答得一塌糊涂,自己过后会很自责的,当然也只能自责了。 阳光很关键 。自信和阳光是统一的。阳光展示的是上进,是朝气,是青春。阳光是年轻人的一种素质,一种特质。阳光具有磁性,阳光具有感染力。面带微笑的阳光,会给疲惫的考官们带来一阵清风。阳光不是狂野,阳光不是傻笑,阳光不是满嘴空话,阳光不是满嘴套话。阳光是一种生活态度,阳光是一种内在潜质。热爱生活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复试是展示自己智慧和才华的一个重要机会,慎重对待是必须的。笔试成绩好的考生,由于复试成绩不理想,也可能落榜。如果笔试不理想的考生,这个复试的机会更要把握住。 1. 充分利用好个人介绍的机会。先进行自我介绍是一个常规题目,但很能反映考生的水平和心态。很多考生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如何把握这宝贵的几分钟时间?最重要的要展示自己的长项。哪个方面是你的特长?考生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展示出来。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位跨专业的考生,那么专业知识一定不是特长,但能够跨专业报考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能够达到复试线,一定有自己特殊的地方。复试的时候要将这种自己特殊的地方展示出来,如兴趣和自学能力。由于是跨专业,兴趣自然是很重要的驱动力,由于需要自学,一定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自我介绍的时候重点阐述自己的特点,会有很好效果的。如果你做过科研工作,有论文发表,或者有不错的体验和心得,要表达出来。不管怎样,认真规划和充分利用自我介绍的机会是很重要的。 2. 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来。如果你外语好,那么在进行英语阅读理解考核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水平,理解到位、翻译到位。如果你科研能力强,一定要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自己课题的创意,对一些问题的独特见解等。如果你基础知识牢固,在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时,要展示自己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宽度,阅读的重要的书籍、看过的专著等等。 3. 对报考单位的了解、对报考专业的了解,对报考导师的了解,对报考的实验室的研究内容的了解,等等,都需要花点功夫去了解,去掌握一些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应该不需要教的,网络时代如果这些信息都无法获得,那基本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了。 什么最重要?真本事最重要,业务能力、基础知识、创新思维、个人性格最重要。 作为考生还有一点必须要重视的:要选择合适的导师、合适的实验室、合适的课题,这对于自己的学术生涯很重要,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 “要选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情 ”。 随便写几句,希望对有些考生有参考价值。 写完这几句话,发现去年都说过了。算是老生常谈吧。 链接: 导师们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747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研究生复试面试题(2)
热度 4 yuncai 2010-4-15 22:44
今年我挑选研究生时的第二个附加面试题,与阅读材料(1)二选一。 阅读下面的阅读材料(2),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你认为中医是科学的吗? 你的论据是什么? 你是否认为“中医毒副作用小,西医毒副作用大”,为什么? 阅读材料(2)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学科带头人。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国际中医体质研究会主席。 说起中医,王琦认为人的形与神不能分开来看。不可否认,借助于现代的仪器能把人体分解得很细,这是西医的进步。但是,反过来看,当你把一个人看作一个个细胞的时候,整体性就出问题了。人不仅有神经、血管、细胞,他还有对自然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态度、价值取向等。作为一个人,他是一个整体,不能只看局部。人生活在自然界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体质也不一样。不同节气,人的身体状况也不尽相同,医生看病时这些都要问。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把人的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来考虑。 他举了一个例子,患同一种病的两个小姑娘看病,一个是东北人,一个是江浙人,中医开出的药方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因为两地的气候不同,两个人的体质不同,她们能接受的药物和药物对她们的影响都会不同,这些不是一支抗生素就能解决的问题。王琦说:“像这种情况,100个人可能有100个药方,不能复制,不能用目前的仪器设备分辨出来,不能用西医理论解释清楚,但它又确实需要。难道用抗生素就科学了?我开的药方就不科学了?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分出谁是科学、谁是伪科学,岂不荒谬。” “在你面前有一朵菊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植物学家说这是头状花序;化学家说这是酮类化合物;文学家说这是傲霜之花;中医则认为可以平肝明目。你说谁说的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会不同”。王琦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向记者说明人对事物的认知,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个人淋了雨感冒了,你说这是因为病毒感染造成的,只有消炎才是科学。我用发汗驱寒的方法,激发机体抗病能力,病也能治好。同样是治病,凭什么说你的科学我的不科学?”王琦说。 “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中西医的讨论应该平和。我从来不说西医不科学,中医和西医的认知方法和价值体系不同,如果用西医的标准衡量中医,由于不懂中医就硬说中医是不科学的,这是不对的。”王琦把中西医定义为两个走不同道路的理论体系。他特意提到,方舟子批判《本草纲目》时,提到吊死人的绳子也能治病,他这是拿现代人的标准来要求明代人,他并没有看到《本草纲目》真正光辉的地方。 王琦带领的课题组采用国际前沿的研究个体差异的方法——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拷贝数变异(CNV),为体质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解释。经过30年对全国21948例中医体质分类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掌握国人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即中国人可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方舟子,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在任何场合提及中医,方舟子都坚持一个论调:中医不是科学。他说这不是他独创的观点,只是作为传译者转达了国际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观点而已。他举例说,美国国家卫生院和美国医学会都把中医和其他国家的民间医术一起归为“另类医学”,不属于医学科学。而国际反伪科学组织(CSICOP)则干脆认为中医是玄学、巫术、伪科学。 什么是科学。方舟子逐条解析说,首先科学研究的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没有国界,不具有民族、文化属性,没有一门科学学科是只有某个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无法掌握的。“你总不能说,这是中国的物理,那是美国的化学吧?既然物理化学不分国籍,怎么医学就能分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呢?所以,把中医当成中国特有的科学,把中医的科学地位不受西方科学界的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那是很荒唐的。”与之相比较,发展于西医的现代医学,就不需要国人先去学习西方文化才能掌握,“因为现代医学就是一门没有民族文化属性的科学嘛!” 其次,科学有着被广泛接受的检验标准,例如逻辑的自恰性、可检验性、可证伪性、可测量性等。方舟子说,历代名医在医案中津津乐道自己曾经用什么处方治好了某个病人,患者在文章中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得益于某种药物,这些在现代医学看来都没有价值,因为就药物、疗法的疗效而言,个案没有一点说服力。 记者问道,但是的确很多人认为感冒服用板蓝根冲剂或维C银翘片有效果。方舟子答道:“经验是经常靠不住的。吃了一种药,病就好了,并不等于这种药真正有效。而且感冒本来就是不吃药也可以自愈的,而服了药觉得有效,很可能还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方舟子说,一个中药药方往往有七八味药,在理论上君、臣、佐、使说得头头是道,在实际上却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去做对照试验验证一下,看这七八味药是否真的都在起作用。“真正的科学精神,应是在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进行统计之后才确定某种药方的疗效。而且临床试验必须采取双盲方法,并有安慰剂对照组。” “据我所知,没有哪一种中药已完全通过了如此严格的临床试验。如果以‘个体化治疗’为借口自欺欺人,拒绝临床试验,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在方舟子看来,中医最看重的上千年的经验虽然有时含有科学因素,但是经验本身并不是科学,单凭经验而不按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是不可能归纳出科学理论的,所以“经验科学”的说法本身就不科学。 他以《本草纲目》为例,举证其中很多在今天看来相当离奇、荒唐的偏方。比如吃鱼卡刺了怎么办——把渔网煮成汁或烧成灰喝了,就能让鱼骨掉下。再如,有人上吊死了,把上吊的绳子拿来烧成灰,水服能够治狂癫。
个人分类: 课题组|8721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复试秘籍一(三极管)
hlyxue 2010-4-15 18:04
首先呢,说一下,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参加我们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复试,做笔录时,那些老师经常提到一些基础问题,对于电子工程相关专业学生来说,你只要学过模拟电路,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就会碰到,看到许多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很是心痛,很多参加复试的学生很紧张,其实复试的老师所提的问题目的就那几个:看你基本功,看你动手能力,参加各种比赛以及实际经验,看你培养潜力,看你性格之类的情商。。。,还有好多复试的问题,后续的文章我也准备写出来,让那些参加复试的同学心里有个准备,其实复试很简单,只要你留心,只要你用心。 有一个复试老师经常提的问题是:给你一个三极管,事先不知道引脚定义,没有手册可查,怎样确定基极?这是比较简单的问题,难一点的就是怎样把三个脚都测出来。。。 一般来说,市面上的三极管引脚的排列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底视图位置放置,使三个引脚构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从左向右依次为e b c;对于中小功率塑料三极管按图使其平面朝向自己,三个引脚朝下放置,则从左到右依次为e b c。目前,国内各种类型的晶体三极管有许多种,管脚的排列不尽相同,在使用中不确定管脚排列的三极管,必须进行测量确定各管脚正确的位置,或查找晶体管使用手册。 除了实际应用时需要学会测试三极管的三个管脚定义外,在研究生复试中,老师也是经常提问相关问题,用来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 好多参加复试的同学就懵了,不知所措,手脚冰凉,心想,完了,越紧张心里越乱,思维越混乱,直接说话都结巴了,下面我们看一下,怎样测量: 首先看一下三极管测量的一些原理性东西: 三极管是一种结型电阻器件,它的三个引脚都有明显的电阻数据,测试时(以数字万用表为例,红笔+,黒笔-)我们将测试档位切换至 二极管档 (蜂鸣档)或者电阻档,但是因为事先不知道电阻大小,用蜂鸣档最好。 正常的NPN结构三极管的基极(B)对集电极(C)、发射极(E)的正向电阻是430-680( 根据型号的不同,放大倍数的差异,这个值有所不同 )反向电阻无穷大;正常的PNP 结构的三极管的基极(B)对集电极(C)、发射极(E)的反向电阻是430-680,正向电阻无穷大。集电极C对发射极E在不加偏流的情况下,电阻为无穷大。基极对集电极的测试电阻约等于基极对发射极的测试电阻,通常情况下,基极对集电极的测试电阻要比基极对发射极的测试电阻小5-100左右(大功率管比较明显),如果超出这个值,这个元件的性能已经变坏,请不要再使用。 具体测法如下:(不是我创的,但是基本上用这个法很准) 先假设三极管的某极为基极,将黑表笔接在假设基极上,再将红表笔依次接到其余两个电极上,若两次测得的电阻都大(约几K到几十K),或者都小(几百至几K),对换表笔重复上述测量,若测得两个阻值相反(都很小或都很大),则可确定假设的基极是正确的,否则另假设一极为基极,重复上述测试,以确定基极. 解释一下:我们知道三极管的基极是三极管中两个PN结的公共极,因此,在判别三极管的基极时,只要找出两个PN结的公共极,即为三极管的基极。具体方法是将多用电表调至电阻挡的R1k挡,先用红表笔放在三极管的一只脚上,用黑表笔去碰三极管的另两只脚,如果两次全通,则红表笔所放的脚就是三极管的基极。如果一次没找到,则红表笔换到三极管的另一个脚,再测两次;如还没找到,则红表笔再换一下,再测两次。如果还没找到,则改用黑表笔放在三极管的一个脚上,用红表笔去测两次看是否全通,若一次没成功再换。这样最多没量12次,总可以找到基极。 找出三极管的基极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极与另外两个电极之间PN结的方向来确定管子的导电类型。将万用表的黑表笔接触基极,红表笔接触另外两个电极中的任一电极,若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大,则说明被测三极管为NPN型管;若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小,则被测管即为PNP型。 解释一下:三极管只有两种类型,即PNP型和NPN型。判别时只要知道基极是P型材料还N型材料即可。当用多用电表R1k挡时,黑表笔代表电源正极,如果黑表笔接基极时导通,则说明三极管的基极为P型材料,三极管即为NPN型。如果红表笔接基极导通,则说明三极管基极为N型材料,三极管即为PNP型。 找出了基极b,另外两个电极哪个是集电极c,哪个是发射极e呢?这时我们可以用测穿透电流ICEO的方法确定集电极c和发射极e。(1) 对于NPN型三极管,穿透电流的测量电路。根据这个原理,用万用电表的黑、红表笔颠倒测量两极间的正、反向电阻Rce和Rec,虽然两次测量中万用表指针偏转角度都很小,但仔细观察,总会有一次偏转角度稍大,此时电流的流向一定是:黑表笔c极b极e极红表笔,电流流向正好与三极管符号中的箭头方向一致顺箭头,所以此时黑表笔所接的一定是集电极c,红表笔所接的一定是发射极e。(2) 对于PNP型的三极管,道理也类似于NPN型,其电流流向一定是:黑表笔e极b极c极红表笔,其电流流向也与三极管符号中的箭头方向一致,所以此时黑表笔所接的一定是发射极e,红表笔所接的一定是集电极c。 (网上查证:如果效果不明显,就用两只手分别捏住两表笔与管脚的结合部,用嘴巴含住(或用舌头抵住)基电极b,仍用顺箭头,偏转大的判别方法即可区分开集电极c与发射极e。其中人体起到直流偏置电阻的作用,目的是使效果更加明显) 时间比较紧,先写这么多吧,关于与复试的其他问题和注意事项,后续文章早说吧!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复试,相对公平
liuzaiqun 2010-4-13 21:24
昨天,今天。研究生招生工作完成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细胞专业,311,320多分的人要自费; 生态专业,280多分的人可以公费。 这就是按照专业招生,分配公费名额中出现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应招5人,实际2人报名过关,全部公费,还浪费了公费名额。 本人参与研究生某专业复试的笔试命题和阅卷工作,参与录取过程的秘书工作。 感觉:考研,只是相对的公平,每年的行情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个人分类: 经验心得|4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复试
liuzaiqun 2010-4-6 10:52
我所在的安师大生科院研究生复试在4月9日到13日。 我们生科院计划招收研究生82人,目前达线生源66人(包含8名保送生),尚缺额16人左右。而公费名额只有53人,占总招生人数的65%左右,比前两年的77%左右的公费名额低了十几个百分点。所以在达线的考生中,也要PK出13人来作为自费生。但自费一般都是学生不愿意接受的结果。这个就体现了今年复试的重要性和竞争性了。 我院研究生秘书通知,所有调剂生均为自费生,费用为5000元/年,外加1000元/年。 前两年,我院研究生几乎招生都在100人左右,但最近两年也是没有招满,我院自己的毕业生几乎都考中科院、科大、南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以及上海的华师大、南师大等高校的研究生,很少有毕业生考自己院系的研究生,这里面也体现了我们招生中的一种尴尬局面。凡是成绩好一点都不愿读自己所在的本科院系的研究生,这也让我们的领导反思:如何能够留下素质较高的自己的毕业生呢? 今年,由于公费名额越来越少,而国家划线分数是越来越低,所有的考生都愿意拼一把,以便尽可能的进入更好的高校或科研单位读研。人往高处走,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导师们和领导们如何想方设法招来研究生,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这就是科研资源、科研能力的大小与不均衡所决定的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导师们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
热度 4 wangdh 2010-4-3 08:56
导师们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研究生复试随感 ( 王德华 ) 每年的 3-4 月都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们赶考的季节。博士生的考试和复试刚刚结束,近些日子又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学子们苦读了 4 年, 5 年, 6 年 熬过多少不眠夜,终于盼到了参加复试的消息,应该是个高兴的消息吧。看着那些背着书包穿梭于研究所楼道里的急匆匆的陌生面孔,心里总是默默地祝福,希望他们能踏上自己梦想的帆船。 复试内容一般包括个人介绍、复试小组成员提问、英语测试,有些还加试实验技能等等。复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维、知识基础、性格和相关背景等等。根据自己参加复试的感受,对有些学生的表现印象很深,简单罗列一下。 1. 阳光 :不少比例的研究生复试时表现得很阳光,这是一个很好的素质,反映了健康的心理和坦然的态度。在四周笼罩着沉闷抑郁的氛围里,一个阳光的青春,会让人振奋。花季年龄的青年男女,要阳光。 2. 自信 :有些研究生很自信。自信在复试过程中非常重要。无论笔试成绩高低,只要进入了复试阶段,就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不要担心自己的母校的声誉和水平,不要顾虑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要紧的是自信!自信不是自负,有信心不是狂妄,更不是目空一切。学校的声誉好,会给你一个好的基础,但不代表你的水平;学校的声誉差,或许会有些负面影响,但不能代表你的水平和基础弱。所以,经常遇到地方院校的同学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影响自己的信心。甚至很多地方院校的学生由于心理不自信,不敢报考上海、北京等名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错失很多个人追求的机会。 3. 干练、利索 :部分同学回答问题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不逗圈子,逻辑清楚,思维敏捷,一定会给复试小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4. 基础知识牢固 :少数同学这方面表现不俗。大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那些说大学学的知识没用的观点,在复试时是没有市场的。老师们有时候会问很基础的问题,学过什么课程,做过哪些具体实验,某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具体注意事项,具体实验结果,某个具体概念 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平时的基础,需要大学四年的勤奋苦读。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很牢固,回答问题到位、表达清楚的学生,自然会有很喜悦的感觉。很遗憾的是,具有牢固基础知识背景的学生的确不多,多的是模糊的记忆,含糊的概念,记不清的实验过程,没有理解的实验原理。无论是名校,还是地方院校,这些年来这种情况很是普遍。也许高校的老师们会理解这种情况。没有很扎实的基础知识,要想做好扎实的科学研究,估计是有难度的。 5. 英语运用能力 :我们对研究生英语的考核一般是阅读和理解,这是今年研究生们的强项。有些同学运用英语的能力很强,对于科学文献的理解能力较好,翻译比较地道。英语是一种工具,工具就是要用的,所以阅读理解和写作是很重要的能力,学习英语时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如果考高分,不能正确理解文献,是很遗憾的事情。 6. 实事求是的态度 :有些同学这一点做得不错。对于有些问题,难免学生是不知道的或者不清楚的,或者没有理解的,这都是很正常的,实事求是是很重要的,不要回避一些事情,更不要虚头八脑、闪乎其词的回答。 7. 善于综合,富于联想 :这一点也有同学表现很出色。这是一个很好的素质。对于一些提问,如果能够快速综合,回答逻辑性好,表述层次感好,会留下不错的印象的。 8. 关注现实和周围 :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做到这一点。对于周围的事情,当今的社会大事,国际风云,要关注和了解。整天混迹于网络不可取,不闻窗外事、只读死书的,也不提倡。当代青年,要有时代精神,时代责任感,对于自己周围的事情要关心、思考,对于当今社会和国际问题,要有自己的理解,对于当今的文化要有认识。 有些同学由于过度紧张,复试时脑海看起来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清楚了,什么都忘记了,实在有些遗憾。有些地方院校的同学,表现过于自卑,非常缺乏自信,也让人感到惋惜。有些同学说起来倒是滔滔不绝,但不切题,离题太远。还有些同学,过于自信,目空一切 这样难免会有不少 遗憾。 复试是一次新的交流,一次进一步的交流。阳光、自信,展示个性,展示水平,发挥特长,有礼有节,是很受导师们欢迎的。毕竟导师要跟未来的学生共同工作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导师选学生很慎重是情理之中的。为什么有些同学考了高分而遗憾落榜,为什么有些学生考分平平而被录取,关键还是自己的积累和表现。 祝福那些获得入场卷的同学,也祝福那些将要调剂的同学。 随感。 (王德华 2010.4.2)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8778 次阅读|36 个评论
研究生复试不要愚人节好不好?
tarimriver 2010-4-1 12:06
中国不愧是具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传统的社会,干什么都讲等级,都讲门当户对。要不连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院士也不赞成取消大学校长的部级称号吗? 正是基于等级观念,才有中国大学的一类、二类、三类,才有211大学、985大学。也才有江苏睢宁将公民分成各个等级的创举。 既然你讲究等级,就应该像一些大学等单位的招聘里明说,我要招聘的需具有海龟头衔什么的,这如找对象要有房有车年薪多少都讲清楚,人家条件不够的就不劳神费力了。 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生招生暴露了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即想当某某,又想立牌坊。你如果想招211学校的学生,在招生简章里就应该写明,否则不是骗人吗? 我们这里有个学生报考的是中科院在兰州的一个研究所,考了370多分。他们通知去面试,化了时间、精力、钱财跑去了,面试完宣布不要普通院校的。我说是不是面试成绩不好,学生说不是,就是因为不是211大学的。这不太坑人了吗?你应该从学生报名时就知道了学生的来源,就不要给他发准考证,他成绩够了不不要通知他来面试就行了吗,为什么一切走到最后了,结果以强盗的理由把人给甩了? 也太愚人节了吧?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835 次阅读|8 个评论
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折射出的尴尬
高铁杠 2010-3-19 08:00
2010年34所自划线学校的研究生复试分数线目前已经全部公布,复试线差别之大令人深思,仅以工科为例,清华大学复试线为330分,而兰州大学仅为260分。一般学校均在300分左右。从复试线可以看出,一些学校在研究生的招生中的强势,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学校的尴尬,即使是将复试线定在300分,一些学校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非心甘情愿而为之。 参考: http://kaoyan.eol.cn/html/ky/2010cf/fushi.shtml
个人分类: 真人真事|3779 次阅读|3 个评论
这样的孩子们怎能不就业难?!
热度 2 汪思源 2009-4-19 08:32
又完成了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与网上的许多老师所述深有同感,总的印象真是令人堪忧。 简而言之,即基本概念清楚、定性感觉准确的好学生太少 。一个简单的英文自我介绍,简单的英语会话,简单的专业英语问题,都回答的磕磕绊绊。做为测控专业的准研究生,被控对象、被控参数,控制器、控制量区分不清;采样周期、控制周期的异同不清;数值滤波的方法不知究竟; PID 控制如何应用搞不明白; 且 不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太基本的能力都如此低劣,真是让人无语了。 按说能参加复试的学生肯定应划归为不很差的学生,主要还是好学生。但如此的好学生,实难让人称道。许多的好学生,为了考研,在大学时代的后二年,就鼓捣考研的几门课,其他的专业课都是得过且过,也就是说,他 根本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但他可能是一个高分的研究生;再加上具体专业有时生源的不足,导师也只好无奈的接收。 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人满为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和用人单位也缺人,却难以找到自己所需求的 满足企业短期和长远发展 所需要的,真正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才有所谓的 大学生不如大专生,大专生不如技校生 的感慨。企业并非不欢迎有着深厚专业功底和发展潜力的大学生,但肯定是不喜欢眼高手低,只有一些空中楼阁知识,没有一点 脚踏实地技能 的新员工。人员流动是企业一定要面对的现实,但企业毕竟不是学校,不能在二次培养培训后,即面对一个跳槽的职工。 (甚至不得不为学校教育的欠账,而进行一次培养的补课) 。企业需要的是一个有着良好业务素质,能够有 一个适当的工作切入点,能够边干边培训,边培训边干 的大学毕业生。从而满足企业的短期和长远需求。古人程咬金尚有舞动纯熟的三板斧,而我们的学生太缺乏这样的实际工作的 落脚平台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素质培养能力,应试考的也是能力,二者是很好的统一。考研复试也好,企业招聘也好,就是先简单测试一下你的三板斧,一段英文自我介绍,一段专业英语描述,一段控制系统分析,怎么就那么难?怎么就准备不充分?从应试技巧而言,也该准备到;从毕业生能力而言,更应该成为其必备。真让人悲哀! 正如网上其他老师也说到的,家长们含辛茹苦的将孩子送到大学,作为 家庭教育投资 的基本目的是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使孩子获得某一项专业技能,从而能够服务于社会并对个人而言 具有相应的谋生能力 。学生们的普遍问题是,专业课的知识来自于死记硬背,远非真正地理解,更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经历过相应的专业实验演示。可怜的孩子们,实乃 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 。学理工科的,没有相应的实验配套支撑,靠孩子们凭空想象,能学得明白那才怪了?没有相应的资源,就应该没有办教育的资质。道理很显然,一个驾驶学校,如果没有汽车让每一位学生去亲身练习驾驶,光靠教练的嘴把式,学生们能学会驾车吗? 将学生看作是 一所大学的产品 ,不管你的楼有多大,经费有多少,论文出了多少,当你的产品在社会上市后,档次、质量如何? 用户们心里自然都会有一杆秤 。学校的品牌自然是由你自己产品的质量所决定的。如果假冒伪劣产品不能得到抑制,学生的质量差,学校也就砸了自己的牌子,专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后来的学生的就业前程也就会越来越暗淡和艰难。如此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苦了孩子们。据说,曾经在某些人才招聘会上,有的单位明示: XX 大学毕业生免谈。就个人来说,如果仅仅是持有一纸文凭,而并不具备货真价实的专业技能,不能够在未来为雇主带来利益与贡献,那么迟早都将会被摈弃、淘汰出局。无论你是博士、硕士,还是学士,都会如此。如此人才,怎能找到工作?! 让我们的孩子们受到名副其实的良好教育难道不是基本的民生吗?不是学校最基本的诚信么?我校也提出了爱校如家,待生如子,为孩子们找一份更满意的工作。每个老师,学校各个部门是否真的教会孩子该会的东西没有?!我们的大学进行的高等教育是否完成了为社会培养拥有专业技能人才的基本使命?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是否还会进一步恶化?究竟应该怎样办教育?危机与忧患已经不是简单挂在嘴上说说的事情了,已绝非耸人听闻。愿与教育界的(包括全社会的)有识之士共同呐喊与呼唤,救救孩子!!! 青年智,则国家智;青年强,则民族强!教育在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现实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如何强化也不为过。
个人分类: 教学思考|529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如何准备研究生复试?
wangdh 2009-3-13 12:50
如何准备研究生复试? ( 王德华 2009.3.12) 硕士生的复试工作已经开始了,(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3 月底就要开始了。接到了研究所里的通知,要求上报复试小组和复试程序了。关于研究生复试,这么多年了,复试了不少学生,有自己的,有其他老师的。研究生复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无论对导师,还是对研究生。对于导师这是唯一的一次录取前的面对面考核,对于研究生也可能是被录取与否的关键一次考核。由于现在一般是差额复试,有的考生被淘汰是必然的。 说句题外话,如此大规模的集中组织研究生考试,有组织进行复试,是中国研究生招生的一大特色。导师和学生的某些选择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在当今的形势下,在如此大的竞争压力下,谁都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谁也不敢贸然去冒一些风险。但是,导师们知道,考分高的,不见得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研究生们也应该清楚,研究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如果自己没有这个兴趣,将来根本不想从事这个行业,最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读研究生这条路,很清苦。你要是喜欢,一路都可能是鲜花,虽有坎坷,但兴奋不断;你要是不喜欢,一路都是荆棘,艰难跋涉,疲惫不堪。 好,你既然已经铁了心走这条路,就做好充分准备吧。接到通知参加复试,就是值得祝贺的。该准备些什么呢?其实,你平时学习掌握的知识,打下的基础,受过的训练,应该是最重要的复试内容。以下一些方面,只是给你提醒一下。 如果你是硕士研究生,需要准备和考虑的事情有: 1. 你对所报考的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多少了解?读过几篇他们的文章?如果没有,就花点时间查阅一下相关信息,了解一下。尽量花点时间读几篇他们发表的论文。实际上有些信息应该是在报考前就要了解的,否则你怎么说你对人家的方向有兴趣啊。 2. 拍胸脯问问自己:你是否真的对所报考的专业感兴趣?既然感兴趣,了解多少啊? 3. 在大学里做过研究工作吗?进过导师们的实验室吗?如果做过的话,选的什么题目?自己选的还是老师给的?如何进行的实验设计?想得到什么结果?使用哪些仪器设备? 一连串的问题,都可能被提问到。 4. 对自己大学里学过的课程应该熟悉,有些课程尽管没有考,很可能是专业上很重要的基础课,有些老师会问的。如生理学专业,现在由于统一考试,可能不考《生理学》这个科目,但是《生理学》毫无疑问是生理学专业中最最基础的课程。要是问到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你都不了解或者不熟悉或者回答错了的话,想想会留下什么印象? 5. 对于生物学领域的学生,由于实验性要求较强,必要的实验技能是需要掌握的,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等,都还是应该了解的。有时候,最基本的知识,可能会决定你的成败。 6. 英语阅读能力是需要有的。现在大家的英语水平都不错,一般交流估计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注意专业英语的阅读。要是让你读一篇专业文献,或者翻译一段专业文字,感觉如何? 7. 对自己的长处应该知道吧?自己的不足呢?也认真总结总结,或许有用的。业余爱好有哪些?既然是爱好,要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对一些社会问题也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做了这些功课,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 要充满自信,有信息,有底气。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在这个时候不是很受欢迎。自信,不是狂妄自大。如果你目空一切,更不会受欢迎。要自信,不狂妄,更不能自卑。呈现一个实实在在的你,信心十足的你。 2. 实事求是,别来虚的。回答问题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要兜圈子。你的角色是来参加复试的,面对的是考核小组。 3. 有礼有节,恰到好处。独生子女时代,自我意识往往比较强。有时候必要的礼节是应该具备的,但要是一进门就一个大鞠躬也过了点。做到有礼有节,自然些就是了。进门应该打招呼吧?复试结束离开时,该打招呼吧?坐要有个坐相,可别翘二郎腿,也别注意力不集中。 4. 让老师们看到一个新的希望,幻想着你的到来会给他们研究集体带来新的气息。 那么 博士生呢?博士生复试就简单多了。有关硕士研究生复试要注意的方面,博士生应该没有问题了吧?也提几点建议吧: 1. 对所报考的学科专业进行必要的理解和思考是必须的。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有哪些长项和优势?自己已经有哪些想法?哪些好点子?未来自己有哪些设想?有独立的新颖的思想,来是追梦的,这是导师们十分喜欢和期待的。 2. 硕士学位论文做了什么工作?要熟悉自己的课题内容,开题、设计、主要结果、主要结论、国际上发展动态,是要熟悉的; 3. 发表过什么论文?或者写过什么稿件?这可是很重要的一点。博士生要求自然要高一些了。 4. 硕士期间受过哪些训练?掌握了哪些新的技术?自己的特长是什么? 5. 外语阅读能力也很重要。怎么阅读科技文献?如何查阅?怎么理解文献中的图和表?读过哪些专业书?本领域的著名实验室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了解多少?参加过哪些学术会议?做过哪些学术报告?这些都是基本功,要是有这些经历的话,自己理一理头绪。 6. 学术思想和逻辑性思维,对 于 博士生是重要的。 7.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知道一些。 还是要说,复试应该是很轻松的事情,尽量自然表达,越自然越好,能做到谈笑风生最好。不要有任何思想压力,把一个真实的你,呈现给老师们。如果有能力,有思想,这个时候一定要显示出来,一定要让老师们知道和了解。不妨自己列个提纲。 作为导师,一般注重的是考察考生的能力、思维、基本知识。提问可能是不经意地询问,是根据当时的对话情景即时询问的,往往这些对话,可以反映你的本质性的东西,比较真实。老师们有时候问题可能会很刁,但不是故意为难学生。一般对于某个问题能连续追问 3 个轮回,一问一答,镇静自如,你就很优秀了。导师们复试的目的就是要选择有能力的学生,为了避免一些能力强,而一时考试成绩不是很冒尖的学生失去机会;或者避免录取一些就是擅长考试,不善于实际工作,或者被评价为高分低能的那些学生。 随便想的,只是复试需要注意的一些侧面。每个老师的提问角度都是不同的,关键是自己平时的努力。 祝福各位学子!希望更多有才华、有理想、热爱科学的年轻人,走进科学的殿堂。 (王德华 2009.3.12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1882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