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第四轮学科评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四轮学科评估:功过是非任评说
热度 12 lgmxxl 2017-1-6 09:30
2016 年中国高等教育进程反思之五: 第四轮学科评估:功过是非任评说 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于2016年4月正式启动。全国学科评估工作于2002年。第一轮评估于2002-2004年分3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二轮评估于2006-2008年分2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三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本次启动的是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超过500个单位的7400个学科参与评估。 第四轮评估有以下变化:第一,大类拓展: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分别设置指标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由第三轮时的7类拓展到9类。第二,分类评估:第三轮评估的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的原则。第四轮评估的指标设置在保持“质量、成效、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类”原则,将第三轮评估的一张表指标扩展成为九张表指标。分别针对人文(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社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理工门类(不含统计学学科)、农学门类、医学门类、管理学门类(含统计学学科)、艺术学门类、体育学学科、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设计了9类指标体系。第三,指标优化:从第三轮评估的二级指标体系变为三级指标体系。第一级指标有四个,分别是:“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第二级指标则依学科门类不同而不同,大致在11个左右。其中“生师比”被淡化,在第四轮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未出现。第三级有24项指标,各类学科均使用到的第三级指标项共9项,分别为学位论文质量、授予学位数、优秀毕业生、学术论文质量、出版教材、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含人均)、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学科声誉。第四,质量优先:首创“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三维度评价模式。首次引入在校生和用人单位调查方法,更加关注学生在学质量和毕业后职业发展质量优化。 学科评估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双一流”建设之际启动的第四轮评估,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对它,被评单位可以说是既爱又恨,是否功过难以评说。人们在追问:“以评促建”,学科评估是否真的促进了学科建设?第三方评估是国际惯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国家学科评估的第三方具有政府背景,是政府推行某种政策的探测器,评估带有很强的绩效评价特色。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束后,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课程系列就与当次学科评估结果有密切关系。一些高校因此得到了数亿元乃至近十亿元的学科建设费用。此轮的学科评估形成的学科排名或将与即将启动的“双一流”建设密切相关。因之,此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将决定未来哪些高校的哪些学科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这个结果为教育部、各省、各高校下拨经费提供一个依据。在绩效导向下,这个评估对促进学科建设的功效就有待观察了。“以评促建”,学科评估是否真的促进高校自主、主动对学位点进行科学的、符合学科成长特点的动态调整? 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限制增列当前培养规模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科为学位授权点。2015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发文,决定从2016年起将“动态调整”的实施范围由此前的“试点”扩大到全国。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公布《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包括大量博士学位授权点。本次高校学位点动态调整是高校适应“双一流”作出的被动选择,还是适应本校学科生态进行的主动调节呢?有待科学评价。“以评促建”,学科评估能否促进高校坚持、坚守学科特色发展?第四轮评估,仍采用第三次评估的办法,重要的东西有两个,一是学科评估中引进的评价标准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对理工科尚可,对人文社会科学则不一定科学。二是学科评估一个标准问题。虽然第四轮学科评估是强化并细化了“分类”概念,将第三轮学科评估的一张表指标扩展成为九张表指标。但仍不可能包括中国高校所有学科的特色,是一种很粗的分类评价,而不是分层评估。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科,且博士点学科和硕士点学科一起评,对一般学校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高校学科的特色发展。“以评促建”,学科评估是否有更好的方式?目前中国高校最怕的是各种形式的评估、认证、考核。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在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办学活动,也深受广大教师诟病。学科评估能否采取网络评价的方式?辽宁省教育厅从2012年启动的“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就很有特色。他们采取专家不进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分析数据的评价方式和委托专家组织实施评价的组织机制,这既注重建立评价诚信体系,也利于高校信息数据公平。 “以评促建”,推进管、办、评分离,是学科评估的发展方向,科学的评估体系设置,可以引导高校通过学科评估固化自己的特色,诊断本校学科建设中的问题,寻找对策科学的学科建设规律和谋略。以学科论英雄,用“大跃进”的方式进行学科评估,用“糖果加大棒”的方式调整高校学科发展方向,是十分不利于学科发展的。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18224 次阅读|11 个评论
【重磅消息】A刊暂停,教育学科还得看看C刊哪家强!
热度 6 duanezh 2016-5-7 00:25
5月6日,《关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补充事项的函》(学位中心〔2016〕55号)最新精神:重新遴选“A类期刊”需遵守严格的程序和较长的时间。为不影响评估工作正常进行,经审慎研究,学位中心决定,仍沿用上轮的评估方式,暂不增列“A类期刊”指标。还是让我们看看C刊(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排名吧,一同附上“A类期刊”的论文数、2012学科排名结果和学位点类别作为参考。迎评“长征”路上,不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哦。 (作者:张端鸿、卞月妍,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个人分类: 科学评价|7199 次阅读|8 个评论
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材料填报注意要点
热度 7 duanezh 2016-4-30 21:53
【作者注】如果有一项评估不能回避,那么我至少希望各个高校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对称的,本文是一个小小的努力。 1. 本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将会对未来高校及相关学科获取公共资源投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定要记住,它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独立的水平评估, 除了高度重视没有别的选择 。在现有的条件下,需要尽可能充分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配置好现有资源,尽可能充分展现各学科的实力。 2. 学科绑定参评的基本规则:同一学科门类中,本单位具有“博士一级”、“博士二级”或“硕士一级”授权的以及学科须同时申请参评(简称“绑定参评”)。换句话来说,同一门类内部的硕士一级以上学科只有两个选择, (1)参评;(2)被动态调整掉(俗称“砍掉”)。 已经申请撤销,并在5月底上报省级学位办的学科可以不纳入绑定参评。 3. 在师资队伍板块,本次评价更强调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由同行专家判断结构的合理程度)、国际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支老中青比例、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展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在填报20-25名教师情况的时候,不能单单考虑教师的实力,要 充分考虑结构问题 。专任教师数将会设定上限, 达到上限均为满分 。 4. 在支撑平台方面。总体上说 只计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共建) 的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如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工程技术试验中心、工程实验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等。 人文社会学科不再单列基地等指标 ,但可在学科声誉中一并体现。 5. 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授予学位数”指学术博士学位和学术硕士学位,并 不包含学士学位、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数 。 6 .人才培养板块,需要填写本学科15名代表性在校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的20名有代表性成就的校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 校友目前的职业发展要和学科简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学生交流指标方面,无论是本校学生出境交流,还是海外学生来华交流,都只计算90天以上的学生(含学位生)。 7 .评议参评材料的专家和参加学科声誉调查的专家是两拨人,学科声誉调查所覆盖的专家范围比较广。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即将参加评估的学科还是仅“注重特色”,却“不入主流”,那就很难获得这些专家的认同。此次评估的 社会服务贡献和学科声誉都将通过同行专家打分的形式采集数据 。临时“抱佛脚”,看看有没有公关途径可以帮忙。 8 .填写的博导必须在过去四年中实际指导博士生, 仅有导师资格或2015年底时无在读博士生的教师不能计算进博导数 。早就预先启动了跨学科招收博士生的学校,以及开放了讲师、副教授可以担任博导的高校可谓未雨绸缪。 9 .科研成果的署名按照单位填写(俗称“不跟人走”),即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以某大学发表( 含调离科研人员 )的成果,都可以作为填报素材。所以,必须提醒各个学科,以及成果梳理的工作人员不能把这类成果给漏了。此外,为了鼓励跨学科,同一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可以 在其所跨学科之间进行分配 。 10. 医学、理工、农学三大学科门类的学术论文质量指标选取了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统计至前3%)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相关数据将通过汤森路透集团的Incites数据库进行采集。A类期刊是由汤森路透、爱思唯尔、CNKI、CSSCI、CSCD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遴选产生初步名单,面向全国万余名博导进行网络投票,最终由相关学科评议组进行投票确定的。最好请本校的图书馆系统梳理一下各学科相关论文的详细情况,由学校统筹(避免学科之间的信息壁垒), 在各个学科之间做好配置 。需要注意的是,A类期刊仅适用于本次评估,并非教育部颁布的A类期刊目录,并不必然适用于未来各种类型的科研成果评价。 11. 人文社科学科的著作成果,人文学科著作,译作,编著都可列入统计; 艺术类学科只计算著作和译作。其他学科仅统计 近四年出版的学术“著”作 ,译著、编著、教学用书不计入内。入选国家社科文库的或被翻译为外文的专著加分。(作者注:感谢吴云峰博主的指正!) 12. 为了落实教育部加强教材建设的意见, 本次学科评估将教材编写纳入了科研成果。不过,只有 近四年出版的“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才能纳入统计。 13. 成果转化方面,理工、农学和医学统计近四年获得授权并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与国防专利;农学和医学还会统计近四年经国家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林木良种、畜禽新品种;医学还会统计近四年获批的新农药和新兽药。 14. 在科研获奖方面,理工农医等学科只能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省级科研获奖(有详细目录),中华农业科技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何梁何利科技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人文社科学科只能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省级科研获奖(有详细目录),以及孙冶方经济学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艺术学科只能填报代表性艺术创作与表演成果。建筑、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可以填报国内外建筑设计获奖。 15. 科研项目一般只能填写牵头或主持的单位,但是863、973的二级课题可以填报。基本原则是,由牵头单位划过来的项目不能填报,必须直接和国家科研基金部门签署的项目才能纳入填报范围。此次不仅考察学科的科研项目总量, 也会考察科研项目的人均情况 。 16. 医院的数据,只能统计 直属的附属医院 。例如,复旦大学一共有10家附属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儿科医院、妇产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金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华东医院。但是其中直属的附属医院只有前面的六家。 17. 学科声誉包括学术声誉和学术道德等方面。专家参考《学科简介》对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道德情况进行评价。在专家组成方面,将 适当提升行业企业专家比例 ,并在理工科部分学科 试点引入海外专家评价学科的国际声誉 。 18. 本轮评估将于今年年底完成评估并发布结果。后期将会做好评估结果的数据服务。为政府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和参评学科提供《学科发展水平质量监测报告》,基本原则是 “自愿定制、有偿服务” 。 (作者: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综合了会议精神、文件精神和多位同行观点,欢迎批评指正,以便逐步更新完善,为参评单位提供必要的参考。)
个人分类: 科学评价|12030 次阅读|12 个评论
【重点解读】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科研水平评价的五大变化
热度 2 liuhongusst 2016-4-27 22:29
1. 更加体现学科特色。 “科学研究水平”下设“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三个指标,并在艺术、建筑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设置“创作表演”与“建筑设计”指标,体现学科特色。 2. 重点优化科研成效评价。 克服“纯客观”评价缺陷,坚持“主观与客观、国内与国外、规模与质量”三结合的学术论文评价方式。分别与汤森路透、中国知网、CSCD、CSSCI 等机构进行研讨,改进论文评价方法,“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 “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统计“中国版 ESI 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学科)或“A 类期刊论文”(人文社会学科)进行客观评价,并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代表性论文数和“A 类期刊论文”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 3. 增加科研成果评价的中国元素。 建立更科学的“中国版 ESI 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我国自主的“A 类期刊”(人文社会学科)评价体系,树立中国论文评价的国际地位。其中A类期刊是由汤森路透、爱思唯尔、CNKI、CSSCI、CSCD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遴选产生初步名单,面向全国万余名博导进行网络投票,最终由相关学科评议组进行投票确定的。 4. 更加鼓励跨学科研究成果。 坚持“归属度”方法,科学评价“跨学科成果”,鼓励学科交叉合作,鼓励协同发展,促进产出高水平成果。 5. 首次将教材编写列入科研成果。 主要是为了落实教育部加强教材建设的意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质量教材编写,促进学科基础建设质量提升。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刘虹课题组编写)
6736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草根解读
热度 5 coffer 2016-4-25 23:12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草根解读 (2016年4月25日) 2016 年4月22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出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正式开始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何时开始评估的各种揣摩已不复存在,迎来的是各高校认真研究琢磨评估的方式、方法和具体要求,进入忙碌的组织申报阶段。 从学位中心发出的邀请函内容可以看到,本次评估在总体继承第三轮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有些新的变化。 一、与第三轮评估的变化 1. 评估目的的变化。 第三轮评估提出了“服务大局”、“服务高校”、“服务社会”三个目的。第四轮评估增加了“服务国际”的目的。意在通过评估向国际宣传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成就,吸引高水平国际生源,强化中国学科评价理论和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2. 参评范围的变化。 第三轮评估要求拆分学科绑定参评。第四轮评估要求在同一门类中,具有“博士一级”、“博士二级”、“硕士一级”授权的学科绑定参评。加大了绑定参评的范围,一定程度上避免材料整合,有利于更全面的观测高校的学科发展状况。 3. 指标分类的变化。 第三轮评估的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的原则。第四轮评估的指标设置在保持“质量、成效、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类”原则。其实第三轮评估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已经考虑了分类,对艺术创作,建筑设计,体育比赛、计算机、人文社科等方面分别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第四轮评估是强化并细化了“分类”概念,将第三轮评估的一张表指标扩展成为九张表指标。分别针对人文(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社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门类)、理工门类(不含统计学学科)、农学门类、医学门类、管理学门类(含统计学学科)、艺术学门类、体育学学科、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设计了9类指标体系。 4. 指标体系的变化。 (1) 从第三轮评估的 二级 指标体系变为 三级 指标体系。 (2) 加强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考量。 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从第三轮的C类指标变为B类指标,且指标项有所增加。 (3) 师资队伍质量的评判 从数牌牌向比结构比能力进行转变 。不具体统计各类人才数,而以队伍结构和代表性人物进行代替。 (4) 淡化了生师比概念。 “生师比”是第三轮评估中的一个指标项,但在第四轮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未出现。 (5) 加大了定性评价的成分。 每类指标体系中采用定性评价或部分定性评价的指标项有6-8个,占指标体系总项数的50%左右。 (6) 增设了社会服务贡献指标。 将第三次评估的“学科声誉”一级指标调整为“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5. 结果发布的变化。 第三轮评估提出了“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第四轮评估的统计发布原则为“精确计算、淡化名次、聚类统计、多维发布”。增加了“淡化名次、多维发布”两个原则。在第三轮评估中虽未将“淡化名次”以原则的方式提出,但在结果发布过程中确实只提评估结果,未用排名的提法,在方式上淡化了排名,只是由于公布的得分给予了社会二次排名的机会。所以第四轮评估“淡化名次、多维发布”的具体措施十分值得期待。 二、九类学科指标汇总 九类学科共使用了24项第三级指标,各类学科均使用到的第三级指标项共9项,分别为学位论文质量、授予学位数、优秀毕业生、学术论文质量、出版教材、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含人均)、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学科声誉。仅有个别类别学科使用的特色三级指标项有3项,分别为学生体育比赛获奖、创作表演水平(不含艺术学理论)、建筑设计获奖。 指标项 1 人文 2 社科 3 理工 4 农学 5 医学 6 管理学 7 艺术学 8 体育学 9 建筑类 指标使用数 师资队伍质量 20 名骨干(青年≥6),第3第5类:25名骨干(青年≥10) 9 专任教师数 设置上限 9 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     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         3 课程教学质量 教学奖励、精品课程 9 导师指导质量 对在校生问卷调查 9 学生国际交流 境外学习超过90天;来华学习超过90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9 学位论文质量 全国博士论文抽检情况 9 学生体育比赛获奖               全国以上获奖   1 优秀在校生 15 名优秀在校学生在学成果   15 名 8 授予学位数 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数,设置上限 9 优秀毕业生 近4年就业情况;20名近15年硕士、博士毕业生 9 用人单位评价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网上问卷了解毕业生能力       6 学术论文质量 分类制定期刊标准的论文数;20篇代表论文(1279类:国内≥8,每位老师≤5。1279类:34568类:国内≥5,每位老师≤5) 9 专利转化     授权并转化或应用 授权并转化或应用;新品种、新药           2 专利专著             著、译著;设计学统计专利     1 专利转化与新药研制         授权并转化或应用;获批新药         1 出版专著 著、译著、编著 著       著     著 4 出版教材 “十二五”国家级规范教材 9 科研获奖 省部级以上奖励(不同学科有不同奖励目录) 9 科研项目(含人均) 国家级及指定类型项目;≤30项其它省部级或横向(3459类50项) 9 创作表演水平(不含艺术学理论)             20 项创作或表演     1 建筑设计获奖                 设计作品获国内外重要奖项 1 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 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和典型案例 9 学科声誉 同行或行业专家评价,部分类别参考国际认证信息 9 三级指标项数 17 17 18 18 18 17 17 15 17   三、从指标体系观测评估导向 虽各指标项的权重尚未制定,但从指标项的内容可以观测本次学科评估的相关导向。 1. 重视水平淡化身份。 不再将人才称号作为得分项,而是以代表性人物的水平,团队的水平,团队组成结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衡量学科队伍水平。 2. 重视质量淡化规模。 在教师数量,学位授予数等方面均设置了数量上限。在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等方面均采用了代表作(代表人)方案,选取一定数量的优秀代表进行评比,追求高端质量,避免规模效应。 3. 加强中国特色的引导。 对学术论文的期刊限定,界定了一批国内期刊,并在指标内容中要求一定数量的国内期刊论文作为代表作,引导学者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增强国内期刊的含金量和国际影响力。 4. 重视学科团队建设。 在学术论文质量指标中,限定每位老师提供的代表作不超过5篇,意味着至少需要提供4位老师的代表作,避免学科团队一枝独秀的现象。 5. 注重成果应用。 在专利指标中明确界定为转化或应用的专利,避免为专利而专利,促进专利的转化应用,促进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发展。 6. 强调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增加了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的指标,引导学科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7. 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天职和第一要务,在学科评估中应该放到重要位置。指标体系中从培养条件,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等多个方面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判,设置了多项与学生直接相关的指标,甚至设计有针对学生的问卷指标项,体现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 四、组织主体与材料重点 学科评估是对四年来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发展状况的一个检验,各高校都在认真筹划此项工作。本轮评估指标涉及范围较广,组织过程中除了学校负责学科评估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各学科重点介入外,或许负责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管理、负责创业就业、负责科研管理、负责人事管理、负责校友管理等职能部门也应重点配合。 组织工作的重点或许应在明确参评学科范围,界定人员和成果的学科界限,遴选优秀成果、优秀学生、优秀校友、重点项目、适合的用人单位等多个方面。 具体操作细节相信各高校各有各招,必能各显神通,对过去4年的学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梳理总结,为自己交一份满意答卷。 结语:评估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全国几百所高校的几千个学科。能制定出一套相对科学,导向清晰合理的评估方案实属不易,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点赞,为参与学科评估方案制定出谋划策的专家学者们点赞。 复杂的体系,庞杂的系统之下难免有所瑕疵,对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方面略有不解和不同的观点,或许是草根的无知和多虑,待随着评估工作的进行慢慢学习、理解、消化吧。
1454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