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价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kingstar 2009-11-21 23:36
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今天,科教兴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若能对陶行知这位党外布尔什维克几十年科学教育实践加以总结,一定会对今天的科学教育产生有益的启示。陶行知从 2 0 年代开始倡导科学教育, 3 0 年代提倡科学下嫁 , 4 0 年代创办育才学校,立志为新中国培养科学人才,以普及科学,创造富的社会。陶行知从事科学教育数十年,始终保持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亦即科学精神。在陶行知科学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些科学精神 : 实证精神,勇于批判精神,创造精神,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精神。 一、陶行知的科学精神及 教育思想 (一)实证精神 实证或实验方法是近代科学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陶行知考察了近百年世界范围科学发展的状况 ,随即指出 : 试验之精神,近世一切发明所由来也。人们自从掌握了科学实验之方法,思想日精, 发明日盛。具体说来,试验之法,造端于物理、生物、生理、浸假而侵人人群之诸学,今则哲理亦受其影响矣。他指出了实验精神从自然科学发端,并且开始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渗透的趋势。科学向人文的渗透,首先大量地表现在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其次表现在人文探求的领域中, 也注重以实验事实来说服人 ,通过增加科学性的含量来取得合理性、 确实性的身份。陶行知在近代中国率先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教育领域,使中国科学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概念。 反观中国,近代科学落后于人,对于世界近代科学进步也很少贡献 . 陶行知从思想方法论上究其原因,指出数千年来相传不绝之方法,惟有致知在格物一语,缺乏实证精神,实为唯心论的思想方法。 陶行知认为,只有倡导求实精神,以实验为主,改变思想方法, 则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万事而万事新。近代实验方法从西方传入中国,陶行知主张学习西方,指出 : 西洋教育最好的是研究所,在研究过程中,师生一齐动手、动脑,共同切磋便是做,愈研究愈进步便是学,学生受老师的影响而进步便是教,它的办法的确是教学做合一 。 陶行知大力提倡以做为中心的生活教育,即提倡实证精神。 做是具有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他先后在南京晓庄师范、上海自然学园、重庆育才学校等地从事科学教育,强调科学实验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读科学书籍,听科学讲演,而不亲手去做实验。便是洋八股而非真科学。把实证精神贯彻于实际教学过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 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在做上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性,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勇于批判精神 陶行知在倡导科学教育时,以大无畏批判精神,把批判矛头直指中国旧式教育禁区。他着重批判了王阳明格物致知和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方法,列举弗兰克林、伽利略的实验和发明,反驳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 ,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结论 。他激烈地抨击旧教育沿袭陈法 . 行一事,措一词,必求先例。有例可援,虽害不问,无例可援,虽善不行,泥古守旧,鲜有创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 旧式教育教人读死书,死读书, 读书死,这种状况函待改变。 中国旧教育以师道尊严至上。虽然, 陶行知师承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但他既没有把杜威当作偶像,也没有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教育理论当作顶峰 ,而是批判地继承了杜威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经过陶行知 批判地汲取,科学思想的过程被运用到生活教育中去,整个科学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 . 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以至无穷。 至此,陶行知完成了由唯心主义以验论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飞跃。这正是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赖以存在的哲学基出 . 陶行知不唯师不唯上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三)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始于实践,又终于实践。陶行知认为动手最重要,这个东西创造一切。从广义上说, 动手即指社会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文化。 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依靠社会的全体劳动者去创造。他认为教育家的使命在于教民造富、均富、知富,真正做到富力成为民的富力 教育才算是民的教育。掌握科学是造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陶行知认为 教育者既要把受教育者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更要把他们的一双手解放开来, 让他们为社会和国家创造,为社会和国家生利。其深刻含义在于,要求教育把科学传授给教育者,当他们掌握了科学技术,解放双手深人生产实践,把科学带进生产过程中,也就实践了科学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以实现富的社会。创造精神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 : 科学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受教育者掌握科学,深入生产实践,是教劳结合的一种新形式。 (四)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精神 教育改革需要有追求真理的目标,陶行知主张 : 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 ; 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明出来。他以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鞭策自己,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既广泛又深人的探索。其 广泛性在于,他先后从事过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几乎触及到当时教育改革所能达到的各个方面。 其 深入性在于,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溶中西于一炉,经教育实践的冶炼、提取而生华自成体系,其精华就是生活教育。 就其深度而言不仅超越了前人,也超越了同时代人,教劳结合、德育是做人的根本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陶行知有句名言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说,无论教还是学都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从教学的双方来看,教师要负学问的责任。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之言自封,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分析,会通,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 . 去探求真理的源泉。在陶行知看来,知识有真伪之别,书本上的知识,读它一辈子,还不能辨别它的真伪。 他主张学问上不唯书,只求真。以科学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知识和真理都有可能被证伪,已被证伪的或已经落伍的知识,应当弃之不取,科学教育才能与时俱进。联系当今的科学教育陶行知的这一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综上所述,陶行知倡导的学问上求真思想,要求科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反映科学的新发展,值得我们借鉴。他提倡把科学步骤和科学观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科学步骤指 :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语 ; 科学观念指 : 客观的考查、数量的准确性 等。他借鉴自然科学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实验方法和论证的彻底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实验、批判、创造以及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 对于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比起一般性地传授知识、储备知识更胜一筹。 二、 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 , 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 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 , 加速科技的进步 , 加速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 一 ) 重视和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 陶行知一生都在 为科学教育的大众化而奋斗 , 他的科学教育论为现代科学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 并且为中国的科学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他曾经指出 : 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 必须特别注重科学 , 以培养创造、建设、生产之力量。陶行知认为 , 我们 应该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办好科学教育 。 21 世纪的今天 , 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 科技进步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已经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 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要实现新世纪的腾飞 , 必须通过科学教育的改革 , 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 , 以促进我国科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坚持不懈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二 ) 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 陶行知认为要厉行小学的科学教育 , 造就科学的儿童 , 以建设二十年后之科学的中国 , 使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了 只有培养出科学的儿童 , 才能实现科学的中国。 目前在教育观念上 , 关键是要提高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认识 , 赋予它应有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 科学的儿童早日造成 , 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早日实现。可见 , 只有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走上了科学、 高效的轨道 , 普及的工作做好了 , 才能为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 , 纷纷进行课程改革 , 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也开始逐步加快科学教育发展的进程。但是 , 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的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等方面 , 还需要进一步在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提高。 ( 三 ) 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 陶行知非常注重科学教师的培养 , 认为只有培养科学的教师 , 科学的儿童才能早日出现 , 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才能早日实现。 今天 , 我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 基础在科学教育 , 而科学教育的基础在教师。 教师队伍的科学化对于科学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素质不能满足全面实施科学教育的要求 , 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教师 , 自身的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我们应该重视师范教育中的科学教育 , 只有先培养出科学的教师 , 才能培养出科学的学生。 ( 四 ) 重视科学能力和科学道德的养成 陶行知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灌输死知识 , 培养书呆子的旧教育 , 极力推行科学教育。明确提出了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今天科学教育改革的目的可以充分地借鉴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 , 在传授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的同时 , 把对学生科学的能力特别是科学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 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知识 , 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社会需要。 同时 , 我们还应注意学生科学道德的培养 , 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科学是为了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 使大众生活的更加幸福 , 使世界变得和平和稳定。 三、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科学教育校园环境 陶行知倡导要有良好的教育,必须有相当的物质环境, 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积极、正确的正面引导是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条件,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安全自由的心理气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想象力。 学校积极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醒目的地方挂上 中外科学家的画像,配以他们的名言名句。在宣传橱窗 中展出科技大观,国防尖端武器,两弹一星雄姿,神舟飞船上天等图片。组织学生观看《李四光》、《居里夫人》等 影片 。认真开展《铸造神箭的人》 读书活动 ,通过升旗仪式、队报、黑板报、演讲赛了解科学家的事迹。 (二)丰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陶行知告诉我们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 皮亚杰强调,儿童只有自觉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并对随处可见的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儿童的创造设想;可以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主动探索的精神,敢于独创的勇气,乐于合作的态度 1 、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活动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通过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的基本素养。 2 、科学小制作: 陶行知在几十年前就要求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东西,玩我们科学的把戏,譬如一只杯子,一个面盆、一根玻璃管、一张白纸,可以玩二十套科学把戏,火柴废纸都可以玩科学把戏的工具。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兴趣。小制作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学生具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应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如制作某一图案,可以用纸屑、布料、塑料乃至五谷杂粮;而同样的材料,又可制成不同的东西,如用易拉罐可以制笔筒,烟灰缸,哑铃等。 航空航海模型、车模等制作,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科学小发明: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学生在实践中针对那些有缺陷或不喜欢的事物和方法,运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出或改进了目前还没有的物品或生产方法。完成一件科学小发明的过程,就是学生与科学活动接轨、与创造思维相伴的心理过程,能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4 、现场考察: 小学教师须得率领儿童时常到工厂、农场和其他相当的地方玩玩,要观察便率领小孩到自然界去观察。我们须把我们学校的范围扩展,海阔天空便是一个整个的学校,事实真是如此,让学生亲临现场,考察现场的情景,能充分引起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如考察附近的商店,看看各类商品和包装,发现是否有三无产品、超期商品、伪劣商品。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毁田卖泥的现场,引起学生对环境的深沉思考。通过考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写出考察报告,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以引起他们的关注。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有帮助的。 5 、科学游戏: 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科学内容密切相关。科学的把戏是公开的,知道的就告诉学生,能做的就做给学生看,总须热忱地去干。如人造彩虹,怎样使纸片飞得远,鸡蛋撞地球等活动,学生玩得开心,但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在思考,在创新,从而懂得科学道理。 6 、种植养殖: 农村的小学生在这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养殖活动,可以获得直接的感知和技能,又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了解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 (三)开发科学教育有效资源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 学生在学校中最经常、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科学教育的内容广泛,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资源,学生动手动脑,既获取科学的基础知识,又锻炼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教师应有理有机有节有度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生物角、计算机用房、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资源,为学生开展科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以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贯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生活即教育,学校无小事。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均衡的饮食与孩子成长的关系;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预防疾病的关系;正确的体育运动方式与健体的关系;十二、三岁小孩的烦恼与青春期健康的关系等等都应纳入学校科学教育的范畴,因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样, 家庭也存在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通过开发与运用,可以让学生受到更生动、更具体、更深刻的科技教育 。无论是制作发明,还是种植养殖,乃至进行社会考察活动,家庭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空间、物力、财力及人力等方面的资源。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科技成果展示、座谈交流等形式,提高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当然家庭科学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 强化和补充 ,因此,从其主要内容上讲,应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有序进行,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 另外,充分利用各种 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校将果蔬园、农庄作为 科技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参观 ,了解了热带果蔬的品种、特征、生长环境、生长过程等知识。通过亲自动手,体会到挖泥鳅、抓龙虾的无限乐趣。将牛灌水、踏水车与现在的抽水泵站比较,领略到科技的无限魅力。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内容。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4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铲除科研毒瘤,净化科研环境,还科研的应有价值
吴信 2009-11-12 21:29
三鹿婴幼儿奶粉作为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曾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奖结果于2008年01月08日公布,有关材料迄今仍然在科技部的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网页上。不知道科技部是否已经撤销三鹿奶粉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或者追查有关奶粉配方和配套技术评奖与授奖有关人员的失职责任。我们的科研被管理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毒瘤,毒瘤长的快,吸收营养也多,但是摧垮了机体。不知道还有多少组织或者个人就像毒瘤一样,利用职务之便或者知识之便,过度地利用本来不应该利用的资源,来膨胀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想科研的真正目的那样:合理地、有效地利用资源(个人所想,有待考究)。而真正的科研却想正常的组织那样,没有得到好的营养供应与重视,怎么发展?这样的话,把整个科研的地位和形象都闹差了,不少人都感叹,科研环境不好啊。 哎,可悲可叹!话说回来,也难怪,长了多年的毒瘤,割谁谁痛;但既是毒瘤,不割不行。如果任其自由生长与发展,那后果不堪设想。铲除科研毒瘤,净化科研环境,还科研的应有价值,否则,难以平民愤那!而且这的警示作用引导作用呢?说起来,问题又多了。 不过退一步想,也许这个奖本身没有问题吧,的确为我国的奶粉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不是罪有应得,而是功不可没啊。 国家科技部的网页上三鹿婴幼儿奶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链接: http://www.most.gov.cn/cxfw/kjjlcx/kjjl2007/200801/t20080118_58609.htm
个人分类: 艺术审美|3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错版”邮票谈起
gl6866 2009-10-30 21:50
按:这篇博文是我2009年10月30日写的。现在又得到有关全国山河一片红错版邮票的最新消息。觉得挺有意思,看吧: 面值仅8分、刚一发行便被叫停回收的著名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10月31日在香港拍卖并以天价成交。其中,1枚大幅全国山河一片红以368万港元刷新单枚中国邮票拍卖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另外6枚小幅邮票共拍得293万港元。全国山河一片红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行,北京邮票厂印制,面值8分。小幅邮票图案为工农兵手持《毛主席语录》,背景中革命委员会的红旗以及工农兵群众热烈欢呼的场面汇成红色海洋,画面上方为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除台湾外全部绘成大红色,并印有全国山河一片红金字;大幅的全国山河一片红尺幅为普通邮票的2倍,画面内容与小幅的相似,下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香港布约翰邮票拍卖有限公司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行2009年秋季邮票拍卖会,买家关注的焦点就是这7枚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相关 照片附在本文后面 ) 。 2009年6月18日和19日,一批超过3000枚的各种图案或文字被印倒的珍贵邮票在位于美国达拉斯的斯平克施里夫斯美术馆成功拍卖,拍卖总价超过500万美元。 所谓错版邮票是由于在邮票套印过程中图案或文字被倒置而造成的。历史上,一些错版邮票因为数量少而成为收藏珍品。这次在美国拍卖的邮票中就包括集邮界闻名遐迩的珍品倒置的珍妮(Inverted Jenny),这枚美国1918年发行的航空邮票面值24美分,由于邮票上的飞机图案被印倒了,而当时只印制了少量,因此十分珍贵。例如,2005年倒置的珍妮的四方连就拍得300万美元。 倒置的珍妮(Inverted Jenny)错版邮票 邮票这种藏品是有国别偏好的。外国的错版邮票拿到中国来就不一定值那么多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历史文化的差异所至。然而,中国错印的邮票在外国也同样如此,譬如说,下面我要介绍的全国山河一片红的著名错票,在美国市场上仅仅标价2500美元。但有谁能想到这枚错票在今天却成为抢手的大热门。 大家知道,错误总是令人不很愉快。考试中犯错误要被扣分;工作中犯错误要被处分;政治上犯错误麻烦就更大了。但有那么一种错误,事后我们对它却是如此的欢迎有加,甚至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崇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国山河一片红这张错版邮票。不管集不集邮,估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它的传奇故事吧。这枚文革时期的邮票因为图案中的中国地图漏掉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所以成为我国最著名的错版邮票。如今,这么一枚当时只有8分钱的小小纸片 价值已达35万元,要精算师算一下恐怕其升值幅度要比任何有价证券都要值钱。 文革中被撤销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错版邮票 实际上,不仅仅是错版邮票值钱,其他的收藏品由于错误,也会身价不菲。不久前我写过一篇题为 谈谈芦苇荡中的《毛选》 的博文,这个版本所收的文章也发现许多错讹。作为出版的校对错误,大家还是会理解的,但涉及到伟人的著作又当如何呢?是否要追究校对人员的责任,甚至像现在那样扣工资呢?我想有的时候还要根据具体时期和特定环境来对待这种事情。例如,曾任苏中版《毛选》的印刷厂校对的周岩老人,就算是一位。 但无论如何,苏中版《毛选》中还是能够找出一些篇名的错误和其他错讹。例如:   第36页与第37页之间,漏印一整段,缺62字。   第38页第1行在不识大体前漏印委琐。   第44页第14行,在立即后漏印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下句多印苏联。   第47页第2行,1932年应为1933年;第7行将南京政府误印为中央政府。   第49页第17、18行,在今后将进一步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后,漏印更具体地反对日寇的阶段。   第51页第14行,在就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一个后,漏印(在上海的某种刊物上)。   第64页第8行,在抵抗后,漏印国民党。   第118页第16行,将专擅误印为专权。   第11页第1行,将触到误印为讲到。 也是在最近,我应某出版社之邀,为其所出版的一批书籍进行差错统计,结果却发现错讹过多。想起连《毛选》这样严肃的著作都曾有过这样的错讹,现在的那些书中的错误又能算什么呢?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类错误百出的现代出版物是否也会像错版邮票或苏中版《毛选》那样身价百倍呢? 这是以368万港元成交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11月1日摄) 11月1日,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设计师万维生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邮票
个人分类: 收藏鉴赏|5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个交易的价值均衡理论(Value equilibrium theory for a transaction)
TIANLI99 2009-10-14 09:29
Value equilibrium theory for a transaction Ai Wu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in Chinese), No.2,pp.18-21,200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JWT200802002.htm : 《财经问题研究》 2008年0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单个交易的价值均衡理论 武爱 【摘要】: 在经济理性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界定了商品价值、买者价值、卖者价值三个概念,将单个交易的交易均衡定义为买者价值和卖者价值的价值均衡,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了新的市场交易均衡理论,运用解析几何方法,求出了交易均衡价格的数学解。 【作者单位】 :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 【关键词】 : 交易均衡理论 均衡价格 价值均衡模型 【分类号】: F272 【DOI】: CNKI:SUN:CJWT.0.2008-02-002 【正文快照】: 交换方式按照人类社会进化的时间序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社会盛行的,主要以物物交换即商品直接交换的交换方式(exchange);另一种是现在流行的,主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间接交换的交换方式(transaction)。现在经济学的交换研究 主要以研究第一种商品直接交换方式为主,我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不支持迅雷等加速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CAJViewer7.0 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 AdobeReader 仅支持PDF格式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论文|3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生产劳动与价值创造劳动
lxj6309 2009-10-8 10:46
摘要: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二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争论的经典问题。本文首先指出:马克思原著中对此问题的理论原则是完全正确的,且适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只是原著的论述有些细节不太完善。其次,根据基本理论原则,我们论述了现代社会信息产业和科技产业的生产性特征。再次,我们指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说法是一种失误,等时间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决定的价值只能是相等的。最后,我们研究了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统计问题及三种劳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生产劳动、价值、《资本论》、国内生产总值 关于什么是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等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争论的问题。我国由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 SNA 为基础,创建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个问题的讨论在 1996 年前后再次成为一个热点。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撰文参加讨论。如果说以前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是纯粹理论的和务虚的,那么当前的讨论将与国民收入核算这个实践问题密切相关,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内部争论,而且将涉及西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本文将以蒋学模 、谭华辙 二先生讨论的焦点为核心展开某些论题。首先 , 我们提出“搞清楚生产和消费的界限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这样一个命题;其次 , 我们将针对一些争论焦点展开讨论 , 试图辨明是非;在第三部分 , 我们将研究信息产业和科技产业的生产性以及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关系两个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了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中的统计问题,最后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一、搞清楚生产和消费的界限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可以说,马克思原著中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基本理论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并且完全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但是,正如大家的一个共同认识:这些理论应当结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予以发展。目前争论的主要分歧在于:马克思的原著哪些需要发展 ? 如何发展 ? 对第一个问题,如上所言,马克思所提出的基本理论原则是必须坚持的,所需发展的方面包括: (1) 修正马克思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论说失误,以维护理论原则的完整统一; (2) 在坚持基本理论原则的前提下,研究当前经济现实提出的一些马克思没有考虑到或研究不深入的具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曾提出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入手研究生产劳动和价值创造劳动的思路,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1) 只有直接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直接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为服务对象的人类活动,才是生产劳动一般,其余都是消费活动。有些消费活动采取了社会化的形式,如艺术表演、社会政权管理、餐饮业中的纯粹服务活动,等等。 (2) 只有直接进行物质产品生产或成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间的必经阶段的生产劳动在商品生产中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只有商品生产中的生产劳动一般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3) 消耗个人的脑力和体能并以他人的消费为直接目的的人类活动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泛化 ( 生产 ) 劳动或广义劳动。 (4)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只有与资本相交换的广义劳动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5) 在当代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新技术生产部门或企业是经常获得超额利润的生产部门或企业,但随着一种高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它的超额利润在长期中是逐渐消失的。 由于马克思没有全面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分界问题,所以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发生了失误,如将旅客运输业包括进第四个物质生产领域。但马克思曾经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把消费也当作生产。 对第二个问题,在这里主要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关系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开创性,在没有现成理论的情况下,我们必定要借鉴西方一些经济分析方法甚至基本经济思想。这也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方法论和实践指导原则。但是,当这些方法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发生冲突时,是削足适履,以阉割经典理论的方式迎合西方分析方法呢 ? 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深入研究具体问题从而创造科学的新理论 ? 毫无疑问,应当采取后一种态度。但是这个态度原则在实践中不是很容易把握的。 二、若干商榷的观点 1. 生产劳动一般或一般生产劳动 谭文承认马克思关于一般生产劳动的定义规定,即: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但是应当发展,并且说马克思并不否认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存在生产劳动。这时谭文以马克思关于“教员”是“生产工人”的话作证。其实谭在这里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一般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的论述混在一起了。 在论证扩大生产劳动外延的必要性时,谭文、蒋文及其它一些文章都提到了马克思关于“总体工人”的观点。 这样论证并不能把生产劳动一般的概念普遍地扩大到第三产业中去,只有那些直接为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提供服务的单位才可以认为是生产劳动一般单位,也就是,“总体工人”的任何一个分子的活动都必须是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的一个环节,这是马克思的原意。 根据我们的观点,生产劳动一般是与消费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马克思经济学主要地研究物质产品的生产规律,至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经济研究领域, 并不能一般地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放在一起,不加说明地在“生产劳动一般”范畴下进行研究。如果把物质产品生产劳动一般称为狭义生产劳动一般,那么,把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放在一起再加上劳动力的社会生产可构成“广义 ( 生产 ) 劳动”这个范畴。 2.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 ( 第一册 ) 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并不是在《资本论》第一卷所说生产劳动一般的子概念。马克思没有说明这一点,可看作是其论述中的一个“盲点”。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正是刚才所说“广义劳动”的子概念,并且这一概念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 :“劳动的这种物质规定性同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毫无关系,相反,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只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因而这种生产劳动的规定性也与是否真正创造出剩余价值无关,尽管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唯一真正的目的是要生产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定义中更不能一般地用能否生产出“公共剩余价值” ( 蒋文 ) 作为内涵规定。因为第一,它不适用于产品经济,第二,价值规律作用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受到很大限制,第三,公共剩余价值并不是社会主义一般生产的目的。 3. 生产劳动概念需要扩大吗 ? 关于扩大生产劳动概念的必要性,谭文说:“如果一个人创造了某种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即使他不制造任何具有物质实体的产品,他的劳动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承认,从而形成价值。可见借口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不创造物质产品而把它们统统排除在生产劳动之外,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这种说法至少存在以下不妥之处: (1) 一种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与是否形成价值无关。如纯商业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但马克思肯定地指出,它不创造任何价值。 (2) 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并不一定创造价值,这是显而易见的。 很明显,谭文在潜意识中将是否是有用劳动作为判断是否是生产劳动的准则。 蒋文认为:“在马克思的时代,绝大部分商品都是物质产品,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商品为数还不多,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的时候,只考察物质产品形式的商品,舍去了无形的服务商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第三产业各部门中工作的人数,已大大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们在分析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的时候,仍然把眼光局限在物质产品这样传统的理解上,就是不妥当的了”。我们认为,这个说法也存在以下不妥: (1) 马克思时代的第三产业在比例上是较小,但在绝对量上并没有小到使马克思忽视其存在的程度。如马克思充分注意到了教师的劳动、官吏的劳动、理发师的劳动等等,所以这不是马克思只研究物质产品生产的理由。 (2) 现代的第三产业在马克思经济学概念中是不存在的,而且应被认为是一种不科学的经济学概念。现代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应一分为三:直接为物质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服务的生产单位;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社会单位,如应用科学基础研究、部分国家部门 ( 在我国尤其如此 ) 等,这一部分的活动属性多存在模糊性或二重性;为消费服务的社会单位。其中第一、二部分的劳动者如前所言可以看作是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这样,剩下的第三部分的比例将大大缩小。对于其中的货运业,本来就是马克思充分考虑到的一个生产部门。 以上两种意见以及当前其它一些要求扩大生产劳动外延的意见,其实都是从实用主义观念出发的,而不是从描述事物内部规律的科学分析要求出发。事实上,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中,其 GNP 概念是相当不严密的,应当予以批判地改造。马克思曾指出区分生产劳动的经济学意义:“把生产劳动同其它种类的劳动区分开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种区分恰恰表现了那种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本身的基础的形式规定性”。 4. 服务是商品吗 ? ? 蒋文和谭文都指出,马克思认为“服务是商品”,并且蒋文进一步指出:“对于上述三类纯粹的服务 ( 指艺术家,教师和医生,国家官吏、军人、法官、士兵、警察等 ) ,马克思都肯定他们的服务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服务劳动既然是商品,具有交换价值,那就必然也有价值”。 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原意的误解,也可能是由于《剩余价值理论》作为未完成手稿,在某些概念使用上没有充分标识出其限制条件。但从上下文和全部《资本论》的逻辑体系去分析,这种误解是很容易消除的。作为商品,它不仅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且必须等价交换。当然,等价交换不是在每次商品交易中都能实现的,但在平均的水平上,在长期的趋势中它是一个规律。很显然,官吏的服务不能实现等价交换原则,因为“他们善于依靠出卖自己的‘非物质’商品或把这些商品强加于人,而占有很大部分的‘物质’财富”。 实际上,从劳动和劳动力的关系中就可排除“服务”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这种论断。马克思在批判亚当·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第二种定义的时候曾指出:“虽然如此,商品表现为过程的、物化的劳动这个说法还是对的,因而如果它不表现为物的形式,它就只能表现为劳动能力本身的形式,但永远不能直接表现为活劳动本身”。 5. 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 ? 我们前面的论述,否定了服务是一般意义下的商品的论点,那么服务劳动还创造价值吗 ? 简单来说: (1) 作为商品的生产环节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服务是创造价值的,他们创造的价值象运输业以无形的没有明显痕迹的形式物化在商品之中。但如现代的广告业之类是不创造价值的,反过来是消耗剩余价值的。其它如审计、法律服务等。 (2) 为居民直接提供的服务是不创造价值的,它只不过是消费活动的社会化。如每个人为自己开车或乘公共交通工具或坐出租车。 (3) 某些服务虽然是或部分地是生产劳动一般,如我国政府对生产的管理指挥服务、一些科技服务或科学研究活动等,但不参加价值的创造过程,部分的原因是他们不进入市场交易。 要完全彻底解决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作者以为我们需要全面清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目前一下说不清楚。 三、两个需要“发展”的问题 这一部分打算讨论两个问题,按本文第一部分的说法,姑妄称之为对马克思学说的“发展”。其一是关于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产业和科技产业的劳动的生产性问题;其二是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问题。 ( 一 ) 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产业和科技产业 信息产业和科技产业是现代社会中的两个特殊的产业,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集中表现领域。下面在生产劳动理论框架内对此二产业的经济学特性作一初步描述。 首先,要对这二产业中的成份进行一些区分: (1) 把信息产业中的印刷业要排除在考虑之外; (2) 把信息产业中为传递不同生产地点之间的生产和组织管理数据的活动必须排除在外; (3) 将科技产业中从原生产过程独立出来的纯粹日常维修和故障处理技术服务必须排除在外; (4) 将科技产业中的日常技术咨询活动也必须排除在外。一句话,将维持物质生产过程的简单再生产的信息及科技服务活动必须排除在外。这些活动显然属于生产劳动范畴,并且给商品附加价值。 在作了以上排除之后,信息产业和科技产业活动还剩下以下三种类型的成份: (1) 属于为流通过程服务的活动; (2) 属于为扩大再生产服务的活动,包括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3) 属于为消费服务的活动。根据我们关于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定义,这些产业活动都是不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一般地讲,它们都参加平均利润的分配。但是,由于这两个部门的特殊性: (1) 在信息产业中容易形成对信息的垄断, (2) 在科技产业中不断涌现高新技术发明,使这二部门成为经常获得高超额利润的部门。这一现象的后果是: (1) 减少一般资本的平均利润; (2) 缩小一般职工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使他们的收入增长严重慢于总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拉大两极收入之间的差距。近些年,美国一般工人实际收入下降有可能与此有关。 需要指出,这里所说信息产业和科技产业不包括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单位和个人,他们的活动虽属于生产劳动一般,但根本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它们的费用来自公共收入或资本家的利润收入,而不是来源于资本。即使从社会的角度看,它们也不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部门,而是消费物质财富的部门。当然,这种消费的结果可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知识基础,但毕竟不是直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好比吃饭为大脑提供营养服务,但吃饭活动并不是思维活动。 ( 二 ) 简单劳动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等于复杂劳动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 众所周知:“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著名命题,似乎迄今未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然而,恰是在这个貌似显然的命题中,隐藏着对劳动价值学说的最显然背离 。 [例]假定 (1) 社会生产某种商品共有三种技术。第一种技术生产此单位商品需要 10 分钟,第二种技术生产此单位商品需要 15 分钟,第三种技术生产此单位商品需要 20 分钟。 (2) 全社会共生产该商品 1000 单位,且全部出清,其中第一种技术生产了 400 单位,后两种技术分别生产了 300 单位。 (3) 三种技术所用劳动资料完全相同,且忽略转移价值。 那么该商品单位价值应是: (分钟) 而全社会商品的总价值是 14.5 × 1000=14500 分钟。很显然,如果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那么社会的总价值必然要大于 14500 ,而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它只能等于 14500 ,在三种技术之间没有差别,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其次,商品生产的总时间同时包含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它们共处于同一体,各自分配的时间在总时间的集合中没有任何差别,同等程度地影响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三,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划分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来的,而根据劳动价值论,构成价值原子的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任何具体形式的差别的,决定商品价值的仅仅是劳动时间的长短。在纯经济意义下,二者的差异仅仅是社会分工的差异。 所以说,“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不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在逻辑要求,相反,它恰恰违背了劳动价值说的基本原则。 实际上,这个命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头脑中潜意识地存在着,以“劳动生产力大小”衡量劳动价值的观念,而这个观念恰恰违背了劳动价值说原则,二者对价值量的结论必得出相反的命题。当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肯定会便宜,而“倍加”论则必得出商品更贵的结论。另外,“创造”一词在这里也可能带来了误解,换成“决定”更恰当一些。关于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的正确观点应是这样的: (1) 复杂劳动是“复杂劳动力”的劳动,简单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劳动; (2) 复杂劳动力的再生产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力的再生产价值; (3) 在单位商品的生产中,如果使用较多的复杂劳动,必然增加可变资本的支出,使商品更贵,所以在竞争中,在能用简单劳动力的地方,资本家绝不可能随便使用复杂劳动力。增加复杂劳动力不会给资本家带来任何更多的剩余价值,而是相反。 (4) 复杂劳动力的使用对单个资本家,只有在其提高的劳动价值生产率大于其增加的成本时才是有利可图的,用西方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只有在其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其对应边际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所以,资本家增加使用复杂劳动力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其个别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利润。 (5) 复杂劳动力与简单劳动力的区分是人类进入自由王国之前的一种经济状态,是一种历史的范畴。在自由王国中,只有简单劳动,没有复杂劳动,或者说 , 所有人的劳动在社会价值 意义下是同一的。 更深入地分析会发现,简单商品的经济中,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正孕育着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因为个别人的复杂劳动使其生产的商品获得的价值大于其个别价值,从而有了资本积聚的可能。 四、关于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统计问题 既然这次关于生产劳动和价值创造劳动的争论热潮是由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国民收入核算问题引起的,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有必要对此做出适当的回答。国民收入核算一般地应称之为国民经济生产核算。在过去的传统研究中,人们通常认为生产劳动理论和价值创造理论是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统计理论的基础。众所周知的 MPS 和 SNA 之分别就是由此产生的。但是,我在这里要指出:长期以来,人们讨论争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错误的 ! 马克思的特殊社会的生产劳动、价值创造劳动和现代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中涉及的劳动是三个不同的经济学范畴。关于前两个的差异区分本文已做较全面的论述,下面再分析一下它们与生产核算中的劳动的区分。 ( 一 )GDP 的定义问题 每一个经济学概念的设立都不是学者意志的自由随意创造,而是客观经济规律在其头脑中的反映。在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上,国民收入核算问题从亚当·斯密时代以前就开始了。 它曾被称为“财富”、“收入”、“个人收入”、“总收入”等。亚当·斯密把“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每年所得的全部产品”称为总收入。熊彼特认为,“除技术性的细节以外,这在实质上就同我们所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意思一样”。但实际上,问题不仅是技术性的。首先,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我们知道,斯密曾深入讨论过“生产劳动”这个范畴,他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范围是显然不同的,其次,他这里提出的是“全部产品”,那么产品如何衡量呢 ? 用实物单位吗 ? 用价值吗 ? 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技术细节问题。 对国民收入核算问题的解决,这里认为:首先必须搞清楚这个概念是反映什么经济内容的。谭文已经指出“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总规模、总实力的指标,……其次,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计量,不仅要有完整性,还要有可比性。”在联合国等组织机构编写的 1993 年版 SNA 中认为:“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生产水平的尺度”,但它对生产的定义 ( “生产被理解为在机构单位的负责、控制和管理下进行的一种物质过程” ) 实际上并没有被贯彻彻底,而是通过例举外延的方式进一步表现。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仅以“国内生产总值 (GDP) ”作为讨论对象的代表。 根据人们对 GDP 在分析实践中的应用,谭文的说法应是成立的。即, GDP 衡量的是经济总规模总实力,而且要有可比性 ( 这也是 SNA 所强调的 ) 。但 GDP 统计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用一个经济的总产出指标反映其总规模无疑是最恰当的。对一个企业,我们能找出它的总产出,但什么是一个经济的总产出呢 ? 从系统理论上说,产出是一个系统对外的输出。所以在这里我们首要的问题依然是界定生产系统的范畴。所谓生产系统的产出,就是生产系统对消费系统的输出。关于生产系统,我们在第一部分中给出了两种规定,即“生产劳动一般”和“广义劳动”所参与的经济活动范围。那么,这里应采用哪一个生产范围呢 ? 现在,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应采用广义劳动的范畴。但是,如果仅从“反映经济规模”来讲,采用“生产劳动一般”范畴也是可以的。因为,除了劳动投入以外,非生产劳动一般的所有投入和其劳动者的消费都来自于“生产劳动一般”。这里认为,之所以应采用广义劳动范畴,是因为广义劳动的生产范围包括了“所有的社会劳动力”。从考察社会劳动力的分配运动规律的需要出发,采用广义劳动的生产范围核算社会总生产是比较恰当的。 确定了 GDP 核算的范围以后,就要确定 GDP 的计量方法了。这里暂且略去非交易性产出的考虑。 GDP 计量方法无非有两大类: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单位。但是,以实物单位计算的产出在代数上是不能求和的,而以价值实际上是价格单位计量的总产出受生产技术、通货情况、定价方法的影响之大,从根本上破坏了总产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比性,从而失去了进行经济分析的意义。所以,所谓社会总产出的绝对计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出的可比性,人们设计了经济指数体系,这就是: 物量指数 = 价值 ( 或总价格 ) 指数÷ ( 单位 ) 价格指数 对单一种产出,这个公式的意义是明显的,因为: 总价值量 = 总实物产出量×单位产出价格 但是,对包括多种产出的经济生产系统来说,上式就仅具有平均的意义了。设 Q i 表示 i 种产出量, P i 表示第 i 种产出的单位价格, V 表示总价值量,于是 V=ΣP i Q i 对两个不同的时期:时期 1 和时期 2 , 令 于是 从而 其中 分别被称为物量指数、价值指数和价格指数。 因为 所以物量指数实际上是以价值量作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指数。如果用其它量作权数,则计算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人建议采用增加值作权数。 对于不同的国家,由于商品品种、生产技术和货币单位的差异,他们之间总产出的比较更缺乏精确的含义,只是在大趋势上还有些意义。如:据某种计算, 1990 年,美国人均 GNP 为 21790 美元,中国为 370 美元,美国为中国的 58.9 倍,那么这差距的内容是什么呢 ? 可以这么认为:人均 GNP 的水平大致可以分成几个台阶,每个台阶中的经济分别处于不同的消费层次上,对于一个完全经济 ( 即具有较全面的产业体系的经济 ) 也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而处于同一层次内的经济,尤其是最高层次内的经济,相互之间人均 GNP 数量上的差异并没有绝对经济意义,只要变化一下生活和生产结构,他们的次序就可能换位。 让我们再打个比喻来说明 GNP 或 GDP 绝对数量的意义的虚拟性。有两个国家 C 和 A ,一个生产和使用算盘,一个生产和使用计算机,起初 C 的 10 个算盘可换 A 的一台计算机。后来 A 由于技术进步,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计算机比原来便宜一半,而算盘的生产技术没有任何变化,所以价格也无变化,现在 5 个算盘就可换一台计算机,假设两国的产量没有任何变化,那么他们的人均 GNP 或 GDP 有什么变化呢 ? 再比如,有两个经济,他们的生活消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完全一样,但一个仅使用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每日折旧费仅 100 元,而另一个却运行一个超大工厂,每日折旧费为 100 , 000 元,那么他们谁的人均 GDP 或 GNP 数量高呢 ? 长期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有 GDP 或 GNP 与福利水平的关系的争论。其实, GDP 或 GNP 与福利水平在经济学定义中是两个本质内容不同的范畴。虽然在数量上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但二者要说明的其实是不同的事情。福利水平的评价本质上是个多目标评价问题,而多目标评价由于准则不同,就有不同的评价结果。 ( 二 ) 生产劳动、价值创造劳动和广义劳动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的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特殊社会生产劳动实质上仅仅讨论了其质的规定性,即与资本相交换,而对其量则是依附于价值创造劳动即价值的分配和转移论述的。 GDP 统计的范围虽然由广义劳动的范围所规定,但是 GDP 的量本身并不直接反映广义劳动的绝对数量。实际上,商品的总货币价格量也不是对价值创造劳动的量的直接度量。如果社会总劳动力数量恒定,每日每年工作时间恒定,那么,由劳动价值论,社会中生产的年价值产品就是恒定的,而不论生产出多少商品。对于 GDP 核算,广义劳动总量的恒定性与 GDP 的增长性也是不一致的。 在劳动分配的调节机制上,特殊社会生产劳动在总社会劳动中的比例主要受该社会本质生产关系的统治力量强弱的调节,如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资本所支配的社会劳动就越来越多。价值创造劳动的调节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调节。生产力越发达 , 价值创造劳动 ( 或生产劳动一般 ) 提供给社会的剩余劳动就越多,它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例就越小。因为非生产劳动是广义劳动与生产劳动一般的差额,所以它主要受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其有关因素除社会生产力水平外,还包括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其它社会制度等。 总结上面的讨论,特殊生产劳动是一定社会本质生产关系的反映,价值创造劳动是对商品社会中生产劳动一般总量的反映 (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反映了商品社会一般中的生产关系 ) 。广义劳动是对全部社会劳动的反映。而 GDP 或其它经济生产总量指标是对经济总规模和总生产力水平的反映,它与特殊生产劳动、价值创造劳动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在经济物质内涵上具有多种可选择性,在量的统计上具有相对的意义。 五、基本结论 马克思严密的生产劳动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没有为我们扩大其外延提供任何必然的缺口,不能为借鉴西方经济学做随意修正。当我们说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仍然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我们并没有说它可以全面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切现象,它是一个成长的和不断完善的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现在要做两件大事: (1) 清理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其基本原则; (2) 加速马克思经济学现代化,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 本文初作于 1996~1997 年 , 修改于 2000 年 4 月 ) 附录?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功能分析 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经济 : 只有两个劳动者、两种商品;两个劳动者只靠这两种商品生活,并分别生产之。开始时 , 他们的劳动强度完全一致 , 每天的劳动时间完全相同 , 并且每天生产的商品刚好够每天消费 , 二者的消费结构和数量也完全一致。这种状态得以稳定存在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我们把这些条件简单地合并假设为这两个劳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势均力敌,从而处于一种竞争均势。如果一个想偷懒,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降低,另一个也必然以牙还牙,最终降低了两者的生活质量。相反,两人通过相互协商、共同合作,可以同时提高两者的生活质量。在这样的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两种商品实现的是等价交换,其等价的社会本质是二者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自尊)和经济地位。 下一步让我们假定,突然出现一位天外来客(以下简称来客),它把其中一个地球人替换掉并开始生产其原来的产品。假设这时的两个人(一个地球人、一个来客)仍然只靠这两种商品生活,且有相同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数量。但是,来客的生产技术与以前的那个地球人不同了,它半天就可以生产出同样数量的同样商品,只不过另外半天它需要学习和训练才能维持其劳动生产力。在这样的经济中,来客的劳动可以称为复杂劳动,然而这样的复杂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吗?很显然,从总体上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劳动的具体形式发生了变化。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假定,认为这个来客虽然曾经为了学习技术而花费了时间和物资,但现在,它的技能是终身不失的,不需要任何新的学习和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当维持原来的商品交换关系时,他就只需要劳动半天,从而原来的社会平衡就打破了,那么,接着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情况 (1): 各得其所 , 相安无事; 情况(2):地球人缩短工时,同时也就减少50%生产,另一半时间用于研究新技术,这样,在短期内,两人的生活质量都要下降; 情况(3):新技术从天而降,地球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提高工效2倍,从而实现新的平衡;情况(4):来客用一定时间和地球人共同生产,从而最终是每日劳动相同时间,也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情况(5):来客工作时间仍与地球人相同,但是二者的需求发生变化,多消费来客生产的产品,这时两人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是一种平衡。 在以上五种情况中,只有(4)和(5)是比较现实的,而且情况(5)更现实,其实际原型可能是:有更多的人去生产来客的产品,但同时地球人单位产品的相对价值将提高,或者说,来客产品的相对价值将下降,这是由于该产品的个别价值普遍下降而引起的。最终,仍然只能是相等劳动时间的交换,而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直到极限情况,都去生产来客类产品,并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消费结构。 以上所述是简单商品生产时代的情况。有一天,资本突然来到人间,原来社会的公平均衡从此就被打破了,资本剥夺了一切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它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力迫使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自己依靠剩余价值而生活,这就是纯粹的资本。资本的本质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相对而言,劳动交换的本质规律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本文前面所述是一个思想实验,实际的社会经济演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渐变,并且是各种复杂情况的混合物。另外,这里提出一个推想:具有复杂劳动能力的人似乎也具有某种资本--人力资本,因为他们可以在相等的劳动时间内获得更多报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说,他们为获得特殊才能预先投入的时间和资金最终要获得超值回报。 2000年4月9日 蒋学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经济学动态》 1996 年第 4 期。 谭华辙:《有关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3 期。 11 刘新建:《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研究劳动价值论》,《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1997 年第 1 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第一册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67 —— 170 页,第 179 页。 马克思的论述见《资本论》 ( 第一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02 页、 205 页。 见《资本论》 ( 第一卷 ) ,第 556 页。 这里的精神产品生产不包括精神产品转化为其物质存在形式的制造过程 ( 如印刷业 ) 。 《剩余价值理论》 ( 第一册 ) ;第 149 页。 《剩余价值理论》 ( 第一册 ) ,第 426 页。 《剩余价值理论》 ( 第一册 ) ,第 168 页。 《剩余价值理论》 ( 第一册 ) ,第 164 页。 12 关于信息产业和科技产业 , 现在流行的概念使用较宽泛 , 如中国新成立的信息产业部就包括原来的电子工业部管辖范围 , 而本文后面使用仅将二者都限制在服务业范围。 13 据报道 , 在本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中 ,美 国工人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40%~80%( 参见《真理的追 求》 2000 年第 2 期第 4 页。 ) 14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70 年 12 月第一版 , 第 193~199 页 ) 中曾批驳杜林在这一问题上对马克思的攻击 ,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一命题成立的基础问题。 15 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分析史》 ( 第二卷 ) ,北京 : 杨敬年译,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379 — 384 页。 16 联合国等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4 页,第 5 页。
个人分类: 经典马克思|7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歪搞商品价值论(二)
zhumengjin 2009-10-7 15:51
(作者:朱猛进) 经济学研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无疑是阻碍经济学成为一门纯粹意义上科学的重要原因。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理论体系实属必要。,一个外来户,你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当你幸苦了多年,当你手拿3篇SCI论文另加若干中文文章申报职称,却被那些没有SCI论文但有本校血统的人轻松击败;当你继续努力后又拿着6篇SCI论文外加10多篇中文文章申报职称,却再次被有关系的人以两三篇SCI论文轻松打败;当课题指南实际出自你之手但在课题申报时却得不到一勺羹的施舍;当......。 在这里,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商品价值论。首先提出几个公设:(1)排除市场供求关系的扰动影响,商品价值(v)由商品价格(p)体现,二者不完全等同,但满足等价关系,即vp,建立价值-价格函数v=f(p)需要添加市场参数和非市场校正因子;(2)在无产能过剩的理想市场条件下,商品交换函数满足(v 1 ,v 2 ,v 3 ,...,v n; p 1 ,p 2 ,p 3 ,...,p n )=0,其中v 1 ,v 2 ,v 3 ,...,v n 表示第n种商品价值量,p 1 ,p 2 ,p 3 ,...,p n 表示由价值-价格函数折算的第n种商品的货币量;(3)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到中年的了吗?
whitesun 2009-9-20 18:04
我为何而生?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思考过,我想答案将千奇百怪。就我而言,那么比较客观的答案是什么? 我相信一个人一生都在成长,也常听说人到中年压力很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我不知道目前是否正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但我认为目前我遇到了很多让我有压力的事: 第一,经济压力。目前至少是舍不任何享受型的开销,此外,由钱的分配问题而引来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的生活,甚至常常出现不正常的举动; 第二,科研压力。经历过两方面问题,从工作角度来看,上职称以及上级对我的期望造成了我的一方面压力,想申请到基金课题,想发高水平论文,从上博角度来看,导师所指课题十分庞大,入手难,深入难,以及他期望我对LarKC项目的贡献或做法都给我带来无法忍受的压力。 第三,家庭方面的压力。由于这3年来我长期在外,而双胞胎女儿出生后,需要有人带孩子,我父母加上我姐帮着带,他们长时间从早到晚只围绕孩子,父母累出这样那样的病还得坚持,进而引发各类家庭问题; 第四,健康方面的压力。父母年龄不小,心脏病,高血压,脑梗,白内障等等疾病只能拖着,亲戚的大病也不得不考虑,统统这些问题都需要用钱,用时间解决,用精力去解决,压力自然而生,绝无办法逃脱。 我相信大部分人大部分时段只承受一两方面的压力,但很多人在中年时段相对压力集中,我人到中年了吗?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目的
whitesun 2009-8-17 01:59
经过近一年的不断认识,在导师的严格指导下,近日总算勉强完成了一篇会议论文。虽然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发篇论文就是科研的目的吗? 由于导师让我考虑的问题过大,加上指导方式也特别,课题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多,且又关联,本该是群体完成的课题,却需要我一个人做,为此,课题折磨的我够呛,发篇论文对我来说总是好点,但是发了而后又怎么样?不太可能能得到能说明问题的数据,那么以后还将折磨下去。 常常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搞法,后来想通了,其实就是科研占位,想把自己变成是第一个研究某个问题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弄很多方法,就一些不清晰的问题整理出一个似乎合理的思路说给大家听。然而这种方法,不适合年轻人、学术地位较低的学生等,也许大家可以这样搞。我想科研占位也应该是搞科研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目的,但绝对不是主要目的。希望有博主能从各个角度分析一下科研的目的,以便吾辈对问题认识的更加清晰。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6780 次阅读|4 个评论
只谈想法的论文
whitesun 2009-8-8 00:30
苦苦坚持快一年了,那个导师的想法,他一直认为非常好的想法,虽然我已从多方面指出该想法在某几个关键地方存在的问题,他还是坚持让我继续做,为此,我只能整天想来想去,顺着他的这个想法,去阐述出一套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建立模型,直到设计实验,理论验证等等。然而,这个工作并非那么简单,无前人积累,模型就很难建立,何况在关键地方还存在很大问题,能有个大致方案就不错了,合理的模型、实验和理论只能是妄想。 其实搞科研,有个想法就让别人去做,自己不做,也不能明确指出怎么做,那么这样的想法在别人看来也就是个想法,一般来说,这样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换很大,很不稳定。我认为,一个想法,要变成实施者完全能接受的想法,必须变成一个稳定的想法,细节也能说清,否则可从两方面补充:或者导师应该在关键地方参与深入讨论和并协助遇到的困难,或者实施者要把该想法变成自己的想法,独立的去探究问题细节,导师更多的是接受。 然而当遇到如下问题: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知道存在很多不合理性,关键地方无法逾越,那么这样的想法是放弃好,还是修正好?是否该写篇只有想法的论文,否则这个科研过程没什么成果。但是,针对工科问题,如果一篇论文只谈个想法,而且只能模糊讲一大堆似乎与解决该问题有关的理论或方法,这样的论文应该没什么价值。但是不写这样的论文就等于放弃很多,而且可能导致师生矛盾,而如果写,似乎没什么学术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何去何从?难道很多垃圾论文都是在类似的情况下造出来的?论文究竟该写什么?什么样的内容写进论文,而什么内容不该写论文?这些问题似乎很关键,影响这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论文质量。希望各位老师同学出来谈类似的问题,以供吾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个人分类: 上博心得|5503 次阅读|2 个评论
5万元一个朋友
liux831 2009-8-6 18:31
最近,一个朋友说我愿意花5万元交一个朋友。 评论一:很精辟,想得到的东西,总要想些办法,交5万元也有道理。河北朋友如是说。 评论二:我不交5万的朋友。一个湖南朋友说。这个朋友还说让我花13万买个山,鸡窝!。 朋友是很珍贵的。特别是知心患命的朋友更是稀世珍宝。 我们做science,同样需要朋友,美国人叫friendship. 朋友之间,应该是价值观相同。最近,碰到几个朋友,好像价值观完全相同也难。 今天,又碰到一个朋友,认为我们应买极股(赚钱很多的股票)。 有时,我们说做资源。朋友也是资源。做科学时间一长,也便有了资源。 我赞美美国教授的品德。尊重别人,贡献社会,做一个高尚的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科研成果
whitesun 2009-7-18 01:06
我很幸运的是这几年来常常做导师们的触角,帮他们探路,探索某些研究方向,不幸的是导师们常常不觉得我了解的现状是对的,老觉得他自己的想法没错,常常是从空中强调一下自己的看法,并非和我一样去专研一个方向,细心看看论文。这样一来,我在短短几年,帮着导师们写过十几二十个申请书,了解过很多研究方向,最动作大的一次是写可信软件的重点项目,与我课题没什么关系,但还差不多耽误了我一年的时间。显然这样的科研过程,在中国到处能见到,如果自己不利用机会,只会这样持续下去,不停的帮导师们做这个做那个,最后随着时间的流失,自己了解点科研相关的东西,但是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就算能做出来,也都是导师的了。那么,我这几年的科研成果是什么呢?总结一下,可以确认的是我常常隐性地纠正导师的不正确认识,为此他也在成长,有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去指导别的学生,仅此而已。 细细想想,没怎么发垃圾论文也算好事,因为本来我经历过的所谓的科研过程也不会做出什么真正成果,没发论文只是损失我自己所谓的名利而已,对这个社会可能没太多损害。但深入想一下,如果我是个可造之材,三年五年的做了无用功,在最黄金阶段没把能力提高,也没提高社会地位,将来没什么权利和资源,也就无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不是更大的损失呢? 想到一些前辈说过,你必须想办法占有了各种资源,否则你没法做事,不管用什么手段上到一个台阶后,你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那时才真正为社会做大的贡献。这样看来,我一味的尊重师长,消极的服从他们的指导,仿佛没什么错误,其实真正的阻碍着自己的发展,逐步使自己失去为社会做更大贡献的可能。我的成果不够多,归根到底是不适应是社会的结果,是不够智能的表现。然而也无奈,也不应该抱怨什么,期待好运来临吧。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Blog被推荐了
whitesun 2009-7-16 01:20
没让我想到的是我的blog被推荐了,成为新博推荐之一。 自从开博以来,也有9千多次访问,我想没人会出来证明是我自己点击了这么多次,因此,还是有人看过我的一些观点。说实话,从2000年进入科研界到现在,也发过些论文,自己是认真的写的,觉得还是有些观点的,也推荐一些人看,但人家未必看,尤其是认真的看,感觉论文成果对科研没什么直接贡献,而我感觉自己对科研的贡献更多体现在给别人说一些自己看过的东西,促进其他同仁去真正推进科研进步吧。尤其最近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很多困惑与痛苦,更觉得发表高水平、有价值的论文是非常难的办到,至少是目前做不到,但是感觉自己的鉴别力还是有的,至少不想让没价值的科研论文到处飘,所以感觉自己更适合出来说说自己的一些观点,让那些想发垃圾论文的人尽量少发,不发,最好说一些科研观让他们无地自容,离开科研界,少危害点科研,我想这样的价值可能更大,因此,我想写博文的价值可能大于所谓的学术论文,日后努力做科研还需坚持,发表点科研心得说不定价值更大,这样也许自己对科研会有一点点贡献。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的价值及其认知误区
热度 2 zjlcas 2009-5-13 00:10
科学的价值及其认知误区 张金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科学与技术带来的恩惠,从计算机到汽车,从衣着到手机,现代科学与技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面临着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威胁,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核武器威胁等等,已构成了对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 。教育中的重要方面是科学的与科学方法的学习,媒体热衷于报道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科学及其价值受到了几乎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科学究竟是什么? 其价值何在?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呢 ? 本文试做阐述。 一 科学是什么 ? Science 一词,中国最早在清末翻译为 格致 , 科学 一词源于日本的翻译 ,2007 年,维基百科将科学定义为 科学是一个基于科学方法的获取知识的系统 , 同时 , 知识的体系也是基于科学方法获得的 . 科学有时候称为纯科学 , 它区别于应用科学 . 应用科学是将科学研究应用到人们的需要中 . 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将科学定义为依据无偏观测和系统实验得出的,关于物质世界及其现象的知识体系。 综合得说,科学包括对解释一般事实的知识或基本规律运行的追求。 可见科学是一种用无偏差的手段,进行观察,实验后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是一种知识体系。 二 科学的价值 科学共同体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 。但 科学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2.1 科学价值定义 价值是对人需要的满足。科学价值是指人从自身需要出发 , 与科学活动及其成果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审视 。 2.2 价值中立说和科学价值负荷说 西方科学价值观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 , 即科学价值中立说和科学价值负荷说。 前者如 18 世纪法国启蒙伏尔泰把科学看作是了解自然进而实现支配自然的手段和工具 , 认为科学使人类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扩大了视野 , 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联系和交往。休谟、康德、韦伯等人认为科学是不承载价值的 ,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知识体系 , 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事业。即科学价值的中立说 。如史蒂文森认为 , 科学只能处理事实 , 而不处理价值 ; 只能处理技巧 , 而不处理目标 ; 只能处理达到目的的手段 , 而不处理目的本身,对后者的处理 , 是由社会决定的 。人为科学研究活动是无利益驱动的 , 它 只为科学而科学 , 不问功利 。 后者如,彭加勒、默顿、劳丹等人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 , 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在科学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价值判断因素 , 科学家进行科学活动时都脱离不了价值判断 , 因而科学不是纯粹的个性工具 , 而是处在社会中的复杂事业 。科学发展应该有其功利价值 , 追求实际应用 。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仍然在继续,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科学研究,往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作为科学研究本身,其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而科学本身也仅仅是对事物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完善过程。而直至现在,仍然有学者在强烈的否定科学价值中立论。如果没有社会的需求 , 就没有大量社会的有效资助 , 从而科学难以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所以说 , 科学价值中立论只能阻碍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这种观点模糊了科学本身的概念。 2.3 科学价值的体现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认为:科学的价值第一方面指它在技术上的应用,这是科学最明显的价值之一。第二方面科学为人类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第三个方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永远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对任何事物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 。这种观点还可以进一步补充,作为人类知识的积累,就有自身的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价值可分为 : 科学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 。内在价值主要指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成果蕴含于科学本身中 ; 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中国科学院 2007 )是将科学作为一种促进国家发展的一种措施,强调其重要性,科学的外在价值从促进国家发展的角度得以体现 。 第一 科学本身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及其规律的一种理解与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构建在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随着认知程度的加深,人们理解自然,理解支配物质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更近一步。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科学家体会到智慧的快乐。 第二 科学精神的价值。科学是关于 事实的知识 ,科学精神是对 事实 的 真 的追求。科学精神,是关于 事实的知识 ,是对 事实 的 真 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 是与非 、回答 是不是真 的问题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 。科学主要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得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改变社会价值观念 。 科学精神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科学的重要价值。 第三 科学的潜在应用价值。任何科学知识,都有潜在被应用的可能。历史上,伦琴在实验室发现 X 射线时,无法预料其发现在医学上的巨大应用。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时候,也很难预计分子生物学会受到这一发现如此深远的影响。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奠定了高等数学的基础,后来高等数学成了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在科学发现初期,很难预测其后来的重要意义,正所谓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正因为如此,基础研究才显得如此重要。 三 认知的误区 3.1 科学与技术的混淆 虽然科学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并不代表每一项研究,都能得到实际应用。能够实际应用的是技术本身,而不是事务的原理。历史上,功力思想,急功近利的思想,促进了科学,同时又制约了科学的发展 。 前面已经述及,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但是当前的一种常将 科学技术 结合在一起使用,而 科技 一词有时作为科学的代名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甚至有些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作者也将两者混淆。例如 , 宣称科技价值是一个包含事实价值真理价值和工具价值实用价值两大要素组成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真正作为生产力的,应该是应用了科学的技术。而非科学本身。科学要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经过理论科学、基础科学,再到应用科学和技术,才能转化成生产力 。 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是不能确定的。 但是由于当前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的混淆,使得科学研究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得到某种可以预测达到的目标,而没有在时间或者结果上给科学发现留出足够的余地。用技术的管理办法来管理科学。申报课题时,要求写清楚创新点在哪里,预期产生什么成果,给出明确的研究进展时间表,隔段时间检查,为了验收合格,研究只能按照既定的线路走,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的。因此,必须将纯粹科学研究、应用型研究、技术型研究分开对待。在管理上,应根据科学的特点来采取一种评定方式 。 3.2 科学的善与恶 如在工业化早期 , 因环境污染曾导致大量损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早在 1749 年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表达了他对科学的否定 ,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使贫困人口减少,反而污染了环境,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认为科学是邪恶的 。科学的善恶之争也随之展开。在二十世纪至今,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几乎都和工业发展有关,如光化学烟雾,酸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水体污染,海上原油污染等。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科学的承载的价值取向发生问题,因此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威胁到了人类生存本身。他们认为科学并非价值中立 , 而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 , 因此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 , 还是在科学应用中都应充分考虑科学的价值倾向 , 正确地处理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 从而避免科学对于人类的伤害 。而的科学家的任务是要为社会的物质生产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支持 , 真正把科学作为一种为人类谋福利的手段而不是危及下一代的工具 。 他们不但粗略得承认科学承载着善与恶,而且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科学,作为一种不承载价值取向的知识体系,并不会带来环境问题,也更不存在邪恶的之说。如费曼认为科学应用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并不是科学本身造成的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的滥用。正如 李醒民 教授所言:科学以及其导致的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增进了社会福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科学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但是这只是技术被恶用,或被误用所致,并非科学本身之过 。 3.3 科学成果的评价 在对科学工作者科研水平的评价中,人们正从一种单一评价指标转向另一种单一评价指标,也就是从追求数量,转移到到追求 SCI 影响因子上。 1990 年我国的科技论文篇数全球排名是第 15 位, 2000 年排名第 8 , 2004 年排名第 5 , 2005 年第 4 ,到 2007 年,科技论文篇数已跃居世界第 2 了。我们正满怀信心地向全球首屈一指的论文生产大国冲刺 。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 310 所,而美国只有 253 所,博士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 2008 年 5 月 16 日 ,汤姆森科学论文检索的数据显示: 2007 年,美国的 SCI 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首次超过日本位居第四,而且只比位居第二的英国少将近 4000 篇,比位居第三的德国少 400 篇 。 博士研究生世界第一,论文总数世界第二, SCI 论文数量世界第四,是否表明我国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大国了呢? 答案可能仍然不能十分肯定。因为我国的论文质量从总体上来说,仍然缺乏足够的创新性。一切以以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准,也就是认为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论文本身的引用次数是科学研究的水平的唯一标尺。但实际上,大约一半左右的刊物中的文章,可能是不被引用的 。而不同学科受到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生物学,生态学,数学,医学,物理学之间,科学家的数量,学科发展的时期不同,繁荣程度也不尽相同,势必造成影响因子与论文数量的差异。 论文的质量取决于其深远的影响,而简单的比较论文的横向比较论文的影响因子,或刊物的影响因子是不合适的。国际数学联盟、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委员会和国际数理统计学会警告说: 研究太重要,不能只用一种粗糙的工具来衡量它的价值。 三大国际数学机构联合发布严重警告:科学评价不能过度依赖引文数据。某些研究的初期,可能并不会受到重视,过于依赖影响因子,将可能阻碍学科的发展。《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需要耸人听闻的科学,不需要吸引眼球的科学,不需要头条,真正优秀的科学研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论文影响的深远程度是关键。郭光灿院士告诫他的学生:发表论文还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重要的是你的研究对学科发展所产生的真正影响和价值 。 参考文献 周志娟 科技负效应、科技的价值和科学家的责任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 年 3 期 12-13 艾尔曼 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 2000 年第 2 期 中国学术 http://www.cp.com.cn/emd/17/newsdetail.cfm?iCntno=1024 时东陆 再论科学的定义 科学 2007 , 59 ( 5 ): 23 science. Encyclopdia Britannica . 2008. Encyclopdia Britannica Online. 29 2008 http://search.eb.com/eb/article-9066286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http://www.cas.cn/html/Dir/2007/02/26/14/77/72.htm 2007 年 2 月 26 日 王国弘 , 王树恩 科学价值评价的困境及出路 齐鲁学刊 2006 (2) 611-614 李醒民 科学是价值中性的吗 ?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年 12 月 35(4) 113-118 韩美兰 论科学价值的基本蕴涵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 年 6 月 21 ( 3 ) 14 -16 吴兴华 科学价值中立吗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 年 02 期 8-10 李亚宁 费曼谈科学的价值 , 大众科技报 , 2001 年 9 月 16 日 余谋昌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01 年 6 月 10 日 路甬祥 科学的价值与精神 科学时报 2008 年 12 月 9 日 李醒民 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 1990 年第 5 期 43-6 姜靖 专家学者热议:是什么阻碍了科学界经典理论的 中国造 科技日报 2007 年 8 月 3 日 武际可 论文等于科学研究吗 杨纯 李大庆 科技日报 2008 年 6 月 25 日 张志坤 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 光明日报 2008 年 9 月 24 日 王丹红 金碧辉:现在是提高中国论文质量的关键时刻了 科学时报 2008 年 5 月 29 日 王嘉宁,金煜 菲利普 坎贝尔:惟一要传递的是科学本身 新京报 2007 年 6 月 19 日 王静 郭光灿院士谈科学理念:发表论文不是目标 科学时报 2008 年 9 月 17 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0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富论》读后感
xsplendor 2009-1-11 15:23
《国富论》读后感 徐光华 2008/12/4 前段时间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摘录了其中一些觉得经典的语句,同时写了一些感想和疑问。 文中部分为摘录,但可能有所缩略,// 部分为感想和疑问。小标题都是自己随便加的。 目录 1,分工 2,商品价格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 3,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4,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5,城乡间的不平等交易 6,货币 7,三个阶级的形成 8,资财 9,社会生产和投资 10,农业和制造业 11,国家和军队 12,人口、党争 1,分工 //分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分工是怎么产生的呢?应该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动物似乎也有分工,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人类社会,分工是一个持续不断发生的过程。应该说技术积累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之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契约,交换,这和分工的形成是互相促进的反馈关系吧?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大得多的市场。不同属性(如轻重,贵重程度)的物品的市场范围也不同。运输的便利程度(主要是水运)是各古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 //令人奇怪的是,古代埃及人,印度人,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国内贸易就已足够,或是有碍统治者的统治? 2,商品价格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是物化的劳动。只有在有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具之后,才有资本。在原始社会,人人都直接参加劳动,只用一点简单的工具,也就无所谓资本了。但后来,资本包含的东西越来越多了。现在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的东西,包括劳动,来为资本所有者生产。资本处于支配地位,劳动则是附属。因为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组织很多人和生产资料,很多分散的人要自行组织起来是困难的,而由于资本,则变得容易了。这种情况以后是否会改变呢?想象一下:当人的智慧成为最主要的,而其他生产资料变得相对不重要,产品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样化,而网络也使人的组合变得容易了,这种情况下,应该会发生资本成为人的附属的情况,当人有想法时,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生产资料来为之服务,最多就付点租金什么的了。这是一种不错的社会状态,在不很遥远的将来应该是有可能的,其前提是物质产品已经十分富足,而且每个人都有很高的创造力。这看去有点像所谓的知识经济,但其实应该不是的吧? //土地私有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我想那只是因为土地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动物界也有领地一说,而土地对于人比动物要重要得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一旦某种资源对人们变得重要(一是有用,二是稀缺),人们就会争夺,于是就产生了私有化,土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要不是水和空气流动不断,人们估计也早已把私有化了。动物的领地是需要自己保护的,而人类则把似有制度化,靠国家的强制机器来保护,某种意义上说省下了自己保护的开销。 那么公有制呢?它应该在以下这些情形中可以存在: a,原始社会,大家都没有剩余财产,打不打得到猎常要看运气,而打到一次自己又吃不完,大家互相帮助; b,独一无二,并且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的东西,而且它能服务于所有人; c,共享并不减少财产的价值的时候,比如知识产品; d,空气和水等,多得很,没必要占有,或占有的成本太高,不足弥补其好处,土地原来也属于这种类型。 //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的私有,其结果是慢慢扩大贫富差距。因为即使初始时刻人人都分有相同的土地,但由于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就产生了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通过正反馈放大。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一般二三百年之后),贫富悬殊就很大了,而人口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革命就爆发了。然后人口大量减少,新的王朝建立,再次平分土地,进入新一轮循环。不过对于贫富差距到底怎样产生和扩大,应该有更好和更深入的研究和表述才是。 //土地私有化后地租也就很正常了。资本家雇佣工人,购买生产资料,租用土地来生产,成为了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一群人,也是最为见多识广的一群人,而工人受其欺压也就很正常了,除非能够组织起来,或者到有一天劳动力成为稀缺的。 3,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来的物品。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可见斯密完全主张劳动价值论的。 //生产资料是劳动的物化的结果,所以当土地是公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因为土地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无需计算它对价值的贡献,它还不够稀缺。毕竟价值只能是一个相对的量,而不是绝对的,它衡量的不仅是一种东西对我们的重要程度,也在于起稀缺程度(也许边际理论能够比较清楚地阐述什么是价值但我现在还不知道),它的作用在于比较各种商品,以便我们交换。当土地成为私有时,这种计算方法就有问题了,一个商品的价值应该不能简单看做它所物化的劳动量了吧?而且这个问题也影响到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计算,从而变得不适用。而要素价值论则是适合私有制的价值理论。 //生产资料在公有制下,按劳分配也就很自然了。然而这并不是容易的,农村公社的按工分计酬并不是按劳分配,因为劳动之间是有差别的,而且很大。而且这里还有社会一般劳动与个人劳动的差别。所以还是应该按照劳动的产出来进行分配,但这又很难计量,除非是拿到市场上去交换,但交换的前提似乎是私有。 //公有制的好处是防止贫富分化,私有制则促进积极性,应该是两者皆有优点和不足吧。那么看来,孙中山当初提出的民生主义中的节制资本,是否就是好的办法呢?可惜没有得以实施。 4,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国所获的财富,如已达到它的土壤、气候和相对于他国而言的位置所允许获得的限度,因而没有再进步的可能,但尚未退步,那末,在这种状态下,它的劳动工资及资本利润也许都非常的低。一国人口的繁殖,如已完全达到其领土所可维持或其资本所可雇用的限度,那末,在这种状态下,职业上的竞争必然非常激烈,使劳动工资低落到仅足维持现有劳动者人数,而且由于人口已经非常稠密,也不可能再有增加。一国的资本,如与国内各种必须经营的行业所需要的资本相比,已达到饱和程度,那末各种行业所使用的资本,就达到各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允许使用的程度。这样,各地方的竞争就大到无可再大,而普通利润便小到无可再小。 一切种类的原生产物,都随社会财富的增长和技术改进而趋贵。 //劳动和资本都不缺乏,而是受到了自然资源的限制,那个时候估计地租占了绝大部分,剥夺了工资和利润。这是对未来悲哀前途的一种推想,生产不足。然而到现在为止似乎都没怎么发生,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但科学和技术未必能够拯救我们避免那种悲哀前途。另一种可能的前途是需求不足,因为能满足的都已经满足了,剩下的则是不可能被满足的,经济增长停止了,当然这也许是一个好的下场。然而现实是我们遇到的是相对的生产不足和相对需求不足,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人买不起,另一方面有东西卖不掉。技术的贡献在于:对于生产方面的限制,改变提高资源的可用性,找寻替换品,从而减缓其限制;对于需求方面,则创造出新产品,满足人的新需求,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增长。所以说把科学技术与资本,劳动力,土地并列称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有道理的,其中资本更确切说是生产资料,而土地则是表示总体的自然资源。 5,城乡间的不平等交易 治城市的统治权,当时完全掌握在商人和技工手中。对他们中各个阶级来说,防止他们常说的各自产品在市场上存货过多,实际上就是使他们各自产品在市场上经常保持存货不足状态,这样做分明都是符合于他们各自利益的。各阶级都急于制定规则,使其货物在市场上不足,以便于能卖更高价。当他们自己交易的时候,卖买相衡,半斤八两。但在他们与农村交易时,他们却受到很大的利益。维持各都市并使各都市富裕的,正是这种交易。 //这是一种集体垄断,其原因完全在于农村居住分散,难以结合,而城市工业相对集中,便于结成各种产业协会。而现在中国农民处于劣势地位,固然一方面由于其人数太多了,超出了需要,但也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没有联合起来。 6,货币 贵金属在充当货币之前就有需求,就昂贵,但充当货币后增加或保持了这种昂贵性。 //当社会有了剩余物时,交换开始了,这又促进了分工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交换。而一开始实行的物物交换是很不方便的,所以一般等价物的找寻变得很急迫。金和银可以用来制作器皿,刀具,也可以用来做饰品,所以其本身是有价值的。贵金属用作货币有其天然优势:a,本身价值大;b,不生锈,不易磨损,能否长期保存;c,易于分割成小块;d,其供给量受到矿的发现影响,总体上是缓慢增加的。 //一件物品是否耐久,看来是很重要的属性,同样重要的属性应该还包括其是否能同时为多人享有,以及与其他物品的相互取代性等。 //不同古文明之间都不约而同使用贵金属来充当货币是有原因的。在现代社会,战争期间,纸币可以被随便贬值,一个国家也可以不承认别国的货币,但是贵金属则仍然不怕别人不承认,因为人类对其的需求是本质的,虽说其重要性已经降低了。 //有了货币之后,其它商品的价格用货币表示,而货币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样就产生了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a,货币本身是否有价值?其价值又由谁来衡量? b,纸币与金属货币有本质区别吗?这些问题在高中上政治经济学时就困扰我,但后来一直都没有去深究,现在可以说是有点明白过来了,但也不敢说理解得完全正确。当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之后,它事实上增加了一样用处,即可以用来交换其它商品。而整个社会呢,流通因而变得便利了,避免了得不到及时交换而发生的浪费,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这种好处,应该有一部分体现在了货币上,也就是用作货币的贵金属变得比以前更有价值了。所以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不仅仅是贵金属原有的价值,而是流通的价值。其价值当然是由其它商品来衡量的,因为别忘了一切都是相对的。而要理解纸币则需要多费一些笔墨了。货币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对人直接产生效用,而是需要社会认同它时才有用。在一开始没有这种认同,所以只好实行物物交换,但这终是不方便的,所以人们经过一系列选择定在了贵金属。贵金属充当货币的时候,其流通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是依附于贵金属本身的价值的,也就是其用作器皿、刀具、装饰的价值。这整个社会的规模也不大,交换可能发生在部落之间,人们只肯接受大家都普遍觉得有价值的交换媒介,也就是确信能够在下次用来交换别人的东西,而不怕别人不接受。而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毕竟人们把贵金属当作超出它们本身的价值来使用了,虽然是依附于其本身的价值的,拿了货币的人总还是有点那么不放心的,这种不放心需要整个社会对货币的认同来弥补。随着货币的广泛使用,就把整个社会越来越联系到一起,促进了彼此的信任。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认同对社会造成了好处,是有价值的,前面我说了货币的使用方便了流通从而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好处,这种好处一方面是得益于贵金属本身的使用价值的牺牲(由于人们拿它用作交换媒介,社会作为总体上就减少了享用其作为器皿、刀具、装饰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社会的这种互信。这种信任,或者说一种共识,逐渐发展,相信也是造成后来国家产生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觉得有必要大家更紧密地联系,而且是得到保证,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人民之间的一个契约。而只有国家产生之后,纸币才成为可能。因为金属货币之于流通还是有其不方便的地方的,大家都希望能有更好的媒介,但是谁又能相信除了贵金属以外的东西呢?而有了国家的保证,大家也就愿意相信了。就这样,国家的信用取代了贵金属的本身价值,成为了货币的流通价值的依附,而这时的货币,也就变成了毫无实际使用价值的纸币。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这还是分为两步,首先是所谓的贵金属本位制度,比如金本位,银本位什么的,纸币的发行必须与之挂钩,纸币只是贵金属的一个代表而已。然后则是纸币与金银的脱钩,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货币的流通价值完全依附于国家的信用,这时人们还得到了额外好处,就是可以把金银都用作其本来用途了。回想一下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点,现在都靠国家发挥,自然不能那么顺利的,比如通货膨胀什么的,就会时有发生了。总之,社会得到了好处,但是却也使得整个经济运行变复杂了,因为其复杂,稳定性变差了。 //现在应该就容易理解这个悖论了:比如说一个人手里有10元钱,另一个人手里有价值10元的商品,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有10元,可明明总共只有10元阿。这是因为我们考察的只是两个人而已,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两个人的话,那么买家手里的10是买不到东西的。而当事实上社会包含很多人,买者和卖者,总的货币数只是总商品价值数的极小一部分而已。 7,三个阶级的形成 1,地主或靠地租过活的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但却坐吃,懒散而愚昧;2,劳动者,与社会利益一致但承受最大的苦难,往往无时间学习,从而无知,也无足轻重;3,雇主,或靠利润为生的人,通常是商人和制造业者,最为敏锐,但他们的利益却往往与社会整体利益冲突,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压迫公众,只以自己的利润为目的。 8,资财 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之前。 论资财的划分: a,用于消费;b,资本,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包括:1,机器与工具;2,有利润可取的建筑物;3,土地改良费;4,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 流动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包括:1,货币;2,食品,当为各种食品生产商所有时;3,原材料,半成品;4,已制成,但仍在制造者或商人手中。后三者会在短期内变成固定资本或消费品。 固定资本都是由流动资本变成的,而且要不断地由流动资本来补充。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具有同一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就是使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不致匮乏,而且能增加。 为了补充固定资本和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不断从流动资本中抽取大部分,所以流动资本亦需不断补充。补充来自:土地产物,矿山产物,渔业产物。货币不需提供给固定资本和消费,所以也不需要补充。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当然还不会考虑到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现在则不得不考虑了。上述流动资本的补充物都会应环境恶化,人类过度开发而减少,其中矿山产物还是不可更新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自然界能够持续提供的产物的使用限制在不影响起更新能力范围内,而对于不可更新资源,则必须自己来回收再利用。 //传统经济理论之于生态经济是否就像牛顿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在一般情形,前者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当到达某一极限时(速度接近光速或者接近环境容量),就需要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包含,前者是对后者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的近似。 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国民真是财富的大小,不取决于其总收入,而是取决于纯收入的大小。 货币不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计算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必须从每年流通的全部货币与全部货物中,减去货币的全部价值。因为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手段。 如果力求认真地证明,财富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并且只在购买货物时货币才有价值,那就未免过于滑稽。无疑,货币总是国民资本的一部分;但我们已经说过,它通常只是一小部分,并总是最无利可图的一部分。 //我想货币可以看作财富的一部分,但更确切地说,是把国家信用看作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9,社会生产和投资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生产资料(也即资本)进入下一步生产,这点容易理解。而资本可货币化,也就是用货币表示积累了多少资本,也该是好理解的。然而货币与资本毕竟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各种资本是有比例的,而用货币表示则没有表示出这种比例,那么应该是有机制自动保持这种比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机制,应该是一系列负反馈。在这个前提下,用货币来表示资本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怕这个前提会因某种原因而失效,导致失衡,进而崩溃,让那些只看到货币的人措手不及。 //银行的建立是怎么起到集中社会闲散资本的作用的?应该只是促进了这个过程。想象在某一个时刻,生产资料闲散在社会上,需把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如果有人有很多货币,他就可以购买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了;但若货币也闲散在社会上,固然也可以通过借贷集中,但不如用银行来得方便。 //另一方面,也许会有人持有一些货币,可能暂时没有找到投资或放贷机会,这部分货币沉溺了。这样该会使流通中的其他货币相对更有价值,而当突然把这部分资本重新投入利用的时候,可能没有为之而准备的实物(不论资本还是消费品)。但是社会上也可能存有潜力使得能在短期内生产出来这些实物。比如说本来开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投入货币应该起到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但却也有通货膨胀的危险。那么反向的过程呢?突然把一部分货币沉溺,撤出流通,就有造成了生产过剩了,这或许就是98亚洲经济危机所以爆发的原因。关键在于,要快,而且货币量要大,否则是起不到作用的。 10,农业和制造业 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那似乎是把一部分劳动贮存起来,在必要时再提出来使用。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是很困难的。 //家仆的劳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服务业。 资本的投向,可促进生产性劳动。 资本有四种不同用途。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第一种用法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的用法;第二种用法是制造者的用法;第三种用法是批发商人的用法;第四种用法是零售商人的用法。这四种投资方法,有相互密切关系,少了一种,其他不能独存,即使独存,亦不能发展。 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商业,就是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通商。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活资料必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乡村居民须先维持自己,才能把剩余产品维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 乡村风景的美丽,乡村生活的愉快,乡村心理的恬静,以及乡村所提供的独立性,只要这独立性不受到人为的迫害的话,这些实具有吸引每一个人的巨大魅力。耕作土地既为人的原始目标,所以,在有人类存在的一切阶段,这个原始的职业(指农业)将为人类所永远爱悦。 //完全同意!但是英国是种小麦的,而且估计一年只产一季;而中国主要是种水稻的,劳动量更大,而且一年往往种两季,所以中国农民比英国的苦多累多了!就像游牧生活不需付出什么劳动,从而游牧民族花很多时间练武以便侵略一样,在这个意义上,种小麦的民族比种水稻的有优势,种单季的又比双季的有优势,他们可花更多时间学习别的东西。而中国农民则被捆绑在土地上了,虽然可以养活更多人,但这些人却只是更大的包袱而已。 没有工匠的帮助,农耕必大感不便,且会时作时辍。农民常常需要锻工、木匠、轮匠、犁匠、泥水匠、砖匠、皮革匠、鞋匠和缝匠的服务。这类工匠,一方面因为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必要象农民那样有固定地址,所以,自然而然地聚居一地,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小市镇或小村落。后来,又有屠户、酒家、面包师,只及许多就供给临时需要那一点说对他们是必要的或有用的其他工匠及零售商人加入,于是市镇日益扩大起来。乡民和市民是互相服务的。 在利润相等或几乎相等的条件下,人们选择投资途径时,在制造业与国外贸易业两者中,自宁愿选择制造业,其原因正如在农业与制造业中,宁愿选择农业一样。与制造商的资本比较,地主或农业家的资本更为稳当。同样地,与国外贸易的资本比较,制造商的资本更为稳当,因为随时都在自己监察之下。 奴隶劳动虽表面上看来只需维持他们生活的费用,但彻底通盘计算起来,其代价是任何劳动中最高的。一个不能获得一点财产的人,食必求其最多,作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关心。 //就像吃大锅饭的时候。 社会的全部产业决不会超过社会资本所能维持的限度。 社会的劳动只能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加而增加。 各种独占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带来紊乱,而后来的救济,也难免引起另一种紊乱。 对资本所属的国家,最有利的资本用途,乃是能够维持最大生产性劳动量和最能增加土地劳动年产物的用途。 必须记住,制造业的完善,全然依赖于分工,而制造业所能实行的分工的程度,又必然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由于农业的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比较,更能在市场有限这个不利情况下来维持自己。 在任何一个国家,减少工匠及制造业工人,就会缩小国内市场,即原生产物的最重要市场,因而妨害农业;提高制造品价格,就会减低土地原产物价格,从而妨害农业。 //为什么不是提高制造业品价格后刺激制造业,从而带动农业?当然不是,但有时却不是很明显,如果是再复杂一点的话,就得依靠模型来分辨了。 11,国家和军队 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个应尽的义务。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能补偿所费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 游牧民多余暇,幼稚农业状态下的农民,也有一些空闲时间,至于手艺工人或制造业者,则全无闲暇。为他自身的利益计,他自然而然地会完全漠视这教练。并且,技术进步,制造业进步,必然会引起农耕上的种种改良,使得农民和城市的工人一样,没有闲暇。于是,农民自然而然地也和市民一样忽视军事训练,大多数人都养成了不好战的习性。然而在另一方面,由农业改良而产生的财富,却又不免诱起邻国的觊觎和侵略。事实上,勤勉而因此富裕的国家,往往是最会引起四邻攻击的国家。 决定近代军队战斗命运的,与其说是兵上使用武器的技巧和熟练,倒不如说是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 12,人口、党争 在商业未开展、制造业未改进的未开化社会,对于仅能由商业及制造业带来的高价奢侈品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有大收入的人,除了尽收入能维持多少人,使用以维持多少人外,再也不能有其他消费或享受收入的方法。 //人口变动的规律之一。用它来解释现代发达国家出生率之低,因为可供享受的太多了,而生孩子则是个麻烦。那么人的本性看来是倾向于自己享乐多于繁殖后代。人口出生率还受到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 简言之,如果人民对于政府的公正没有信心,这种国家的商业制造业,就很少能够长久发达。 //腐败降低了这种信心,腐败的成本是极高的! 国家与个人同,开始借款时全凭信用,在这种信用失效后,继续借款就以特别资源做抵押。 在美洲各殖民地,从无专横贵族存在。但就是它们,如与英国合并,在幸福与安定方面,亦会增益不浅。至少,它们可由此免去在小民主政体下必然会发生的互仇和凶恶的党争,那党争往往分裂人民间的感情,并扰乱政府的安定。如果美洲完全与英国脱离关系这脱离,非由这种合并加以防止,是很容易发生的那党争一定会比以前凶暴十倍。 //斯密竟然能够预见党争的危害。但他假设的前提是各殖民地自行其事,没有料到他们会共同组成美国。而且虽然有党争,但美国人的共同价值却足够强大,或者说美国人足够清醒,没有使之达到危害安定。反之,说是明朝亡于党争,老毛搞一党专政是否是吸取了其中的教训呢?党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个人分类: 读书|15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价值
liux831 2008-12-7 22:45
博士价值何在? 1.博士的主要价值在于科学研究。 在美国,教授都是博士。当然,在研究所的科学家也基本上是博士。在中国,申请项目的申请人现在也基本上是博士。所以,博士加上博士生是科学的主力军。 2.博士的价值在于对世界的认知。 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博士本身就已经表明对世界有深刻认识了。博士论文具备两个特性:一是有突破,二是成体系(比如博士论文一般200-300页,4-5章)。如果再加上发表的(如SCI)和未发表的(知识储藏性质的),博士这个群体对世界认知太大了。 3.博士是一个概念。 博士不仅具有博士学位,不仅要读22年书,博士还是一个群体。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体。 4.博士是一个社会。 博士之间的联系很特殊。一般博士生导师是博士。博士的社会圈的主流是博士。博士不仅存在于科学领域,随着官员博士化推进,博士对社会的影响也正在加大。 5.博士收入体现了博士价值。 博士的收入普遍高,统计博士这个群体的高收入,也体现了博士价值 6.博士的社会地位体现博士价值。 博士是一个高出不胜寒的社会。博士是专家的代名词。在社会上,一提博士,人们还是认为博士是一个上流社会群体,地位高,价值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客大赛:也来说说网络时代博客的价值
sxzx 2008-11-17 21:27
博客大赛:也来说说网络时代博客的价值 前几天,给我们学校的学生做了讲座《博客,新时代的新媒体》。记得我当时说:今天的博客当你拥有一千甚至一万个读者的时候,你的博客也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媒体。 今天的博客,的确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通过博客,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废话也就不多说了,把昨天写的一个东西发出来大家看看吧: 爱心搜索:青川孤儿姐弟,我们想资助你!(图) 作者:三峡在线 2008年11月11日,三峡在线在博客与论坛同时发了一篇由老朋友《天府早报》首席编辑党青提供的文章 《半年祭奠512全球最壮观地震遗址映像(图)》 。在三峡在线眼中,老党的博客是在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唯一仍在不断关注灾区的新闻记者专业博客。同时,党青也是地震发生后,平面媒体第一个到达青川关庄镇红光乡东河口村采访的媒体记者。三峡在线之所以发布这篇文章,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地震后的灾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灾区重建中来。 就在此文发表之后,的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孩子,虽然在本文的最后仅仅是简单提了一下,但他们更让许许多多的好心人牵挂。当时文章中这样写的: 震灾发生时,在关庄读高中的姐姐陈一萍逃过大难,弟弟陈一文在东河口小学抱着梨树劫后余生,但父母以及家里其他长辈都已不在(党青 摄于 2008年5月16日) 让三峡在线感到很意外,但又很温暖的是:很多看到了这篇文章的朋友以不同的方式联系我,向我索要这两位孩子的联系方式,并表达了想给他们提供意愿。有的是在QQ与MSN中询问,有的用邮件的方式。下面是两位给三峡在线发来邮件的朋友的邮件截图: 邮件一 邮件二(为保护隐私,三峡在线特意处理了一下热心网友的邮件地址与姓名) 遗憾的是。三峡在线也没有青川孤儿姐弟的联系方式。而且三峡在线的老朋友《天府早报》首席编辑党青也多次寻找并想联系上他们,都没有能够找到。据党青告诉三峡在线:这次(2008年11月8日记者节这一天)采访一到关庄,我和搭档吴楚瞳一路寻找这姐弟俩。询问多人无果,最后竟在地震遇难者纪念台,奇迹般遇见陈一文的同学何元敏。何说,他们姐弟俩目前已经到山东读书 有这么多的热心人想给青川孤儿姐弟提供一些帮助,但现在却联系不上他们。因此,三峡在线同样想到了新浪博客与论坛。看看有没有朋友能够找到他们,让那些好心人献上一份爱心,也让这些孩子得到实实在在的资助。 之所以想到通过网络寻找。因为还有一个朋友曾经看了三峡在线大量的地震的文章之后,她让三峡在线帮助寻找一名10岁以下的孤儿,最好由爷爷奶奶或者说由外公外婆抚养的孤儿,她愿意每个月提供200元的生活费,一直到18岁。而且她说:根据她事业的发展情况,她还可以考虑多资助几个孤儿。一直到今天,三峡在线虽然也想了许多办法,但一直未能找到这样一名孤儿。因此,三峡在线也希望通过网络能够找到这样一名孩子。 如果你知道青川孤儿姐弟的现在的联系方式,你可以联系我。 如果你能够提供一个10岁以下由爷爷奶奶或者说由外公外婆抚养的孤儿,你也可以联系我! 关于青川孤儿姐弟,三峡在线向老朋友党青要到了当时的一些资料,如下: 这是党青与他的搭档吴楚瞳在2008年5月16日从青川发给《天府早报》的摄影报道: 一个流泪无语的孩子   姓名:陈伟达。年龄:13岁。所属地区:青川县红光乡石梆村就读学校:东河小学正午的阳光很猛烈,当有人告诉我们陈伟达在这次地震中失去父母的时候,他突然将头埋在膝间,双肩快速抽动起来。无论如何问他,他都不肯说话。   陈伟达的父母离开人世后,姨妈在东河口小学找到了他。这个尚未回过神的孩子,从知道父母离开人世那刻开始,就基本不说话。最初看到他,我们曾经向他打听其他灾民的消息,他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我们,一言不发,其他灾民说:这娃娃本来就不喜欢说话。   直到伟达的姨妈出现,我们才知道眼前这个孩子是个孤儿。由于姨妈家上有老下有小,震灾之后根本没有能力再照顾伟达。失去父母,未来不可预知,不知伟达的内心究竟有多么深刻的悲痛,他只是坐在炽烈的阳光下,偶尔抬起头来看看围着他的人,一言不发。眼泪,一直在他稚嫩的脸上流淌 一双孤苦无依的姐弟 这就是那张照片的原始图片 党青的搭档吴楚瞳正在采访姐弟俩(党青拍摄)   姓名:陈一萍,年龄:17岁。所属地区:青川县石梆村,就读学校:三锅石高中。 姓名:陈一文,年龄:14岁。所属地区:青川县石梆村,就读学校:东河小学。 当我们正在努力让陈伟达讲话时,17岁的陈一萍牵着弟弟走过来:姐姐,我和弟弟也是孤儿。她的眼神,那样无助地望着我们,望着我们胸前挂着的记者证。   震灾发生时,姐弟俩都在学校里;劫后余生,家里所有的长辈都已不在。孤苦无依的姐弟俩,牵着手走到我们面前。姐姐流着眼泪,一个字一个字在我们的采访本上写下他们曾经就读的学校,周围的乡亲说:他们两个成绩都很好,现在一家人都没了,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他们?姐姐虽然一直在哭泣,但至少能跟我们沟通。14岁的弟弟蹲在一旁,双手抱在膝上,头埋下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我们告诉他作为男子汉,一定要跟姐姐互相照顾时,这小小的男子汉抬起头,泪眼婆娑冲我们重重地点头。只是一瞬间,他又埋下头去,强压在喉间的啜泣,一直在耳边 党青对我说:在关庄采访时,陈一萍姐弟俩那孤苦无助哀怜的眼神,曾令他迅速离开受灾群众帐篷,转身跑向空旷,一任热泪奔涌 另外,关于东河口小学,103名学生,9名教师。以及那棵救了同学们生命的梨树。 东河口小学内一棵直径约10厘米的梨树山崩地裂瞬间,两栋教学楼分别向南北向倒塌。巨大气浪像飓风袭来,老师拉着学生,一层叠一层死死抱住梨树抵抗 东河口小学,103名学生,9名教师。地震时,何天义、何发贵、何清芳3位老师,为救3名未来得及跑出教室的学生,与孩子们一起被埋废墟。抱在梨树最外圈的6名教师和部分学生被飞沙走石所伤。但整整100名学生生还! 13岁的陈伟达和14岁陈一文,就是这棵梨树搭救的幸运者。 东河口小学地震前。图中那棵梨树挽救百名学生性命。 震后的东河口小学 几乎同一个地方拍摄的两张,唯一见证的就是那颗救了100多名学生性命的树呀! 学生深情看望为救同学牺牲的三位教师 三位教师的遗像挂在英雄梨树上 同学们在梨树下放着遇难同学的书包祭奠 东口河小学幸存的孩子们为遇难教师和同学举行纪念仪式。拯救了100名学生的英雄梨树上,挂着何清芳、何天义、何发贵3位老师遗像;梨树下,是同学们送给杨金凤等3位遇难同学的书包锈蚀斑斑的铁钟,在梨树上敲响,100名幸存的孩子,噙着泪花向遇难的老师和同学默哀 在地震中父母双亡的何元敏作为学生代表,向为救自己同学而遇难的老师表达着自己的敬意:老师,我们永远爱您。老师,我来生还要做你的学生孩子们将一张张写好的心形卡片,挂上树枝,代替即将掉光树叶的梨树永远生命长青 英雄梨树之侧,孩子们捧起土,种下一棵代表着继承老师遗志的小梨树,孩子们,用最简单最动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怀念 这或者就是青川人对全国人民真诚感恩最真实的声音,今天,我们在这块大石头上也能够看到! 后记:文章发出之后,有很多的人提供线索。也有很多的人要求提供信息愿意资助,愿意收养孤儿,所有信息,本人做了一些中转工作。相信很多人经过联系之后,他们也都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三峡在线唯一希望通过博客的力量也能够为灾区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仅此而已。 图文独家披露:北川丈夫杀妻自戕(图) 2008中国名校校长书记的十大换帅(图)
个人分类: 生活情感|271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你姓“官”、还是姓“民”?!
刘玉平 2008-9-6 10:16
科学 ,你姓 官 、还是姓 民 ?! 刘玉平( 2008 年 9 月 6 日晨) 近日,围绕 官科 与 民科 这一个话题,各抒所见,颇为热烈。小刺猬也凑过来说几句,个人拙浅之见,请勿对号入座,欢迎善意的拍砖! 官科 也好, 民科 亦罢, 官 与 民 均作为定语,用于限定主语 科 。大家都清楚, 科 者乃科学也,此处引申为科学工作者。对科学这一舶来之名词,虽然尚未有统一之定义,但是其所内涵之诸多精神实质和方法体系,已为大家普遍接受。简而言之,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体系化的认知及有关的方法论。 探索世界、热爱科学是全人类的权利,科学不应、更不会成为某些人的 专 利! 科学不应该只是 象牙塔 里的阳春白雪,而应该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不仅仅需要因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专业科研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民群众,离开了人民,科研人员就如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科学的理念中,并未有 科学是专属于科研人员的人类认知体系 和 科学有 官、民之分 之内涵。拿着 民科 之大棒打压异己之 官科 者,实乃自封也, 从大的方面讲,哪里来的 规则 ?师出之无名也;从小的方面,恐惟一己或小团体之私利,恐受封建 官本位 思想之遗毒。 官科 、 民科 ,偶作闲谈之笑尚可,上不了桌面、进不了殿堂;否则,恐将贻笑大方也。 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是求同存异、众志成城!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 官科 、 民科 ,解决科学问题就是 好科 。只要有利于民族兴旺、科学进步,不用分什么 民科 、 官科 。 主要相关链接: 民科与官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97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864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370 次阅读|8 个评论
也谈“人-鬼-神”[原创]
刘玉平 2008-7-9 22:46
也谈人 - 鬼 - 神 粗读杨玲兄的 人鬼神话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00 ) ,略有感触,草成一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传统文化里, 鬼 是邪恶与丑陋的代名词,是张牙舞爪、吸血吃人的怪物 ; 而与 鬼 相对立的 神 ,则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他们驾祥云骑瑞兽、四海云游,救众生出水火、举安泰之国纲。 同时,在 中国传统文化里, 人 - 鬼 - 神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人得道可以成仙,鬼也有善鬼、恶鬼之分,神也会为人所不齿之事。而西方传统文化里,神是高高在上、庄严肃穆,只有天国的圣光,了无人间的乐趣;而妖魔鬼怪,则基本是无恶不作。 由此看来, 中国的鬼 - 神之说,更加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动态的观念。 这世上本只有人,而无鬼神。 神也好,鬼也罢,除了体现古时先人对某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敬畏之外,更可能是对真善美与假恶丑这对矛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的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表达。 人,其实就是在心灵深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中成长。 无私向善、求真尽美,则为 神仙 之道;自私趋恶、虚假行丑,实属 鬼妖 之为。如能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自能心里无 鬼 ,就更不用怕什么鬼敲门 ;如能舍己为公、为民族做出重要贡献,自会众人拥戴、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尊崇的 神 ! * * * * * * ( 古筝名曲流水行云 URL: http://www.jxwenyuan.com/03liushuixingyun.wma )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2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