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免疫治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免疫治疗

相关日志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nanomicrolett 2020-10-10 16:40
A Review on Nano-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Cancer Chemoimmunotherapy Weiwei Mu, Qihui Chu, Yongjun Liu, Na Zhang* Nano‑Micro Lett.(2020)12:142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482-6 本文亮点 1. 本文总结了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 2. 探讨了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3. 讨论和阐述了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肿瘤化学免疫治疗 的最新研究进展。 内容简介 化疗免疫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治疗机制、减少用药剂量和增强治疗效果等优势,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肿瘤治疗方法。然而,两种治疗剂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体内分布不同、作用靶点不一致、肿瘤部位的药物比例不可控以及严重的全身副作用等影响协同抗肿瘤效果。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因其具有改善药物药动学性质、肿瘤靶向递送能力、肿瘤微环境响应性定点释药等特性,用于化疗免疫治疗剂的递送,有助于获得更优的协同抗肿瘤效果,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山东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研究所张娜教授团队回顾并系统总结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免疫系统而不是专注于肿瘤细胞本身发挥作用的新型治疗手段,是肿瘤治疗的最新有效方法。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性、治疗性疫苗的免疫原性弱、脱靶效应、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等使某些肿瘤类型或患者的免疫治疗遭遇挑战。 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证明,化疗可能为免疫治疗提供额外帮助,一些细胞毒性药物可以激发抗肿瘤免疫,如CDK4/6抑制剂能够刺激IFN-III的产生并增强肿瘤抗原提呈。合理的化学免疫联合治疗能够协同提高抗肿瘤效果。 为了确保最佳的化学免疫协同抗肿瘤效果,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差异和体内分布不同,肿瘤靶向特异性和肿瘤蓄积不足,肿瘤组织中药物比例不确定,以及严重的全身副作用等问题。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DDS)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增加药物稳定性,实现靶向给药和药物控释,在化学免疫联合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NDDS应用于化学免疫联合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NDDS应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图文导读 I 肿瘤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包括肿瘤细胞抗原释放、抗原提呈细胞提呈抗原、T细胞启动和激活、T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和浸润,及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等几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骤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针对这些靶点,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治疗性抗体、肿瘤疫苗、过继细胞治疗和细胞因子治疗。 II 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提高抗肿瘤疗效的方法。化疗药物可能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影响调节T细胞(Treg)、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和树突状细胞(DCs)等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调节肿瘤免疫。研究表明,适当剂量的化疗药物可以通过上调肿瘤抗原和MHC-I的表达,诱导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下调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等途径来增强肿瘤细胞的内源性免疫原性。适当剂量的化疗药物可以调节Treg的抑制作用。例如,玻玛西尼与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MMTV-RTTA/Teto-HER2肿瘤小鼠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药联用与单药治疗分别比较治疗效果增强,肿瘤体积在第13天缩小~70%。 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临床试验也显示出可喜结果。研究表明,CD40抗体联合顺铂/培美曲塞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有更多的患者出现一过性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三位患者实现长期生存(超过30个月)。卡铂或顺铂与培美曲塞联合派姆单抗的组合已被FDA批准作为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然而,也有一些化学免疫联合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效果不理想,患者之间疗效差异大,许多患者免疫反应不佳。因此,需要探索进一步提高化学免疫联合治疗免疫应答效果的新策略。 III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NDDS为提高肿瘤的化学免疫联合治疗效果提供了新途径。目前有几种灵活的方法利用NDDS实现化学免疫联合治疗。如,一种药物可以以游离形式给药,另外一种药物可以通过NDDS给药(Free drug+Nano),或者两种药物分别由相似或不同的NDDS递送(Nano+Nano),或者两种药物共包载于同一个纳米载体中(co-encapsulation)。 “Free drug+Nano”策略具有处方灵活可调、给药间隔可控、制备简单、易于工业化放大和临床转化等优点。“Nano+Nano”策略具有配方灵活,给药剂量可调,两种制剂分布相似等优势。我们研究团队针对不同的靶细胞制备了双胞胎样纳米粒(TCN),分别靶向递送索拉非尼到肿瘤细胞和IMD-0354到巨噬细胞,以增强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效果。这两种TCN的体内分布相似,可以实现靶向递送不同药物到不同细胞,从而确保协同抗肿瘤效果。 “co-encapsulation”策略可以控制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聚,保证药物的可控释放,控制多种药物的时空递送。目前,已有各种各样的NDDS应用于化学免疫联合治疗,包括脂质体、聚合物胶束、树枝状大分子、金属和无机纳米粒、纳米凝胶和仿生纳米粒等(图1)。 图1.NDDS“co-encapsulation”策略应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3.1 脂质体 脂质体具有包封率高、靶向性好、毒性低等优点,作为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的载体被广泛研究。亲水性治疗剂可以被包裹在脂质体内,疏水性治疗剂可以被包载于脂质双分子层中,治疗剂也可以通过与脂质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或与脂质分子的化学链接,装载于脂质体内或脂质体表面。如图2,Lu等制备了一种共载多柔比星和IDO-1抑制剂(IND)的脂质体(DOX/IND-liposome)。DOX/IND-liposome通过磷脂与IND偶联自组装,通过主动载药方式装载多柔比星。结果表明,DOX/IND-liposome显著增强抗乳腺癌免疫应答。 图2.脂质体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3.2 聚合物胶束 聚合物胶束具有疏水内核和亲水外壳,具有制备简单、可同时装载多种药物和易于表面修饰的特点。疏水性药物可以被包载于胶束的疏水内核中,亲水性药物可以通过化学偶联来负载。聚合物胶束应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时,由于其粒径较小,易于随淋巴管渗透至淋巴结内,有利于肿瘤抗原和免疫佐剂的递送。Juan C. Mareque-Rivas等报道了一种Pt(IV)前药物修饰的聚乙二醇化磷脂胶束,胶束包裹氧化铁纳米粒(IONP)后用Poly(I:C)修饰,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该胶束明显增强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图3)。 图3. 聚合物胶束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3.3 树枝状聚合物 树枝状聚合物如PAMAM,PEI等,具有化学结构明确、单分散、易实现多功能和多价修饰等特点被广泛研究。树枝状大分子的疏水内核可以负载小分子药物,而功能化外周基团可通过化学连接免疫治疗剂,如治疗性抗体等。如图4,He等设计了一种基于PAMAM共载多柔比星和CpG的纳米粒(LMWH/PPD/CpG),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化疗免疫联合治疗。多柔比星通过pH敏感的腙键连接在PAMAM的末端氨基上。带负电荷的低分子肝素包覆于PAMAM表面形成LMWH/PPD/CpG。LMWH/PPD/CpG明显增强荷黑色素瘤小鼠免疫应答和治疗效果。 图4. 树枝状大分子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3.4 金属/无机纳米粒 金属和无机纳米粒通常具有光热治疗(PTT)和光动力治疗(PDT)效果,载药量高、易于功能化修饰、无免疫原性,既是良好的药物载体又是肿瘤治疗剂。目前许多金属和无机纳米粒已被用于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研究,包括氧化石墨烯类纳米粒、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黑磷纳米粒、金纳米粒和铜纳米粒等。Dong等设计多功能CuS纳米粒(FA-CD@PP-CpG)用于CpG和多西他赛共递送,并协同PDT和PTT,获得增强的乳腺癌治疗效果。FA-CD@PP-CpG可以促进CTL浸润,抑制MDSCs,提高4T1-荷瘤小鼠的抗肿瘤效果(图5)。 图5. 金属纳米粒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3.5 纳米凝胶 纳米凝胶是具有纳米尺度的水凝胶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含水量以及与各种治疗剂(如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良好的兼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研究。通过靶向配体修饰、响应性功能键合成等手段,可以合理设计多功能纳米凝胶用于提升化学免疫联合治疗效果。Yang等报道了一种蜂毒素-RADA32水凝胶装载多柔比星,通过主动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化学免疫联合治疗效果。该水凝胶通过控制药物释放、调节固有免疫细胞(如促进DC成熟)和耗竭M2型巨噬细胞增强对黑色素瘤的杀伤作用(图6)。 图6. 纳米凝胶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3.6 仿生纳米载体 仿生纳米载体具有仿天然的结构或形态、表面性质和大小,具有更强的靶向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将药物输送到靶细胞或组织。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转铁蛋白家族蛋白及其衍生蛋白等制备的仿生纳米粒已被应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细胞膜仿生纳米粒主要由细胞膜包裹功能纳米粒组成。细胞膜仿生纳米粒上的细胞膜蛋白保持其生物活性,从而使细胞膜仿生纳米粒具有免疫逃逸、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和肿瘤靶向的能力。不同的细胞膜使仿生纳米粒在肿瘤治疗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红细胞膜仿生纳米粒可以提高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延长血液循环时间。Zhang等开发了一种红细胞膜包覆纳米粒(NRP+I),用于多西他赛和IL-2的共递送(图7)。该仿生纳米粒NRP+I具有增强的抗肿瘤免疫效果和药物肿瘤组织深层渗透性能。 图7. 仿生纳米载体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IV 总结与展望 NDDS应用于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的研究充满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 1)尽管NDDS在打破肿瘤免疫平衡、清除肿瘤、抑制肿瘤转移等方面具有优势,但肿瘤部位免疫治疗药物蓄积增多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增加iRAE的发生。 2)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通常具有不同的靶细胞,NDDS“co-encapsulation”策略通常难以实现对肿瘤组织中不同细胞的精准递送,这可能会增加药物脱靶效应。因此,合理设计定时定量释药的NDDS,实现不同药物精确靶向至不同细胞,是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3)由于工艺复杂、难以避免的药物泄露、辅料安全性问题、稳定性差等问题,NDDS的临床转化仍面临较大障碍。设计处方简单、制备工艺成熟、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工业生产的NDDS,仍是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 作者简介 张娜 本文通讯作者 山东大学 教授 ▍ 主要研究领域 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肿瘤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 主要研究成果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药物动力学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主持科研课题1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已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5篇,2014-2019年连续被爱思唯尔(Elsevier)科学文献出版社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授权专利18项。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commentary, perspective, letter, highlight, news,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吸波、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SCOPUS、DOAJ、CNKI、CSCD、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2019 JCR影响因子:12.264。在物理、材料、纳米三个领域均居Q1区(前15%)。2019 CiteScore:12.9,材料学科领域排名第4 (4/120)。中科院期刊分区:材料科学1区TOP期刊。全文免费下载阅读(http://springer.com/40820),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nmletters.org Tel: 021-34207624
1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MedComm | Kam W. Leong院士发表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工程化生物材料的论文
WileyChina 2020-6-9 14:17
​癌症免疫治疗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而不是癌症本身来对抗疾病,开创了癌症治疗的新时代,为广大患者带来治愈的曙光。然而临床只有少部分患者可以受益, 且过度激活免疫反应导致的副作用等限制了其进一步临床应用 。利用合理设计的工程化生物材料,构建肿瘤局部免疫治疗递药系统,可实现从病灶原位激活抗肿瘤免疫,不仅避免了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带来的相关的毒副作用,而且提高了免疫治疗的效力 。 美国工程院院士,Biomaterials主编,哥伦比亚大学Kam W. Leong教授在Wiley开放获取期刊 MedComm 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利用工程化生物材料设计制备的局部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未来前景和当前挑战 。本文的第一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蔡璐璐副教授和徐嘉潞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为哥伦比亚大学Kam W. Leong教授和苏州大学汪超教授。 工程化生物材料的合理设计实现了免疫治疗的局部传递(图1),可调药物释放动力学和释放装置长达数周,并降低药物剂量,提高疗效和癌症免疫治疗的安全性。 目前开发的局部给药系统的工程化生物材料主要包括可植入、可注射和可透皮的材料等 。 可植入的生物材料包括经皮下植入或通过微小手术替换切除的组织,在植入前,材料被功能化修饰或预先加载治疗性的生物因子、化学制剂或细胞。 本文介绍了利用可植入的PLG或介孔二氧化硅生物支架递送GM-CSF、CpG-ODNs和肿瘤相关抗原等制备肿瘤疫苗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图1 Schematic of engineered biomaterials for localized delivery of cancer immunotherapy 可注射的局部递药系统主要包括水凝胶、冷冻凝胶、无机支架或其他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体外环境下为液体或类溶胶状态,而在体内环境下可转化为凝胶等特点,特别适合与化疗或放疗的联合使用,来实现肿瘤的综合治疗。 本文介绍了利用温度敏感性(PCLA)、酶敏感性(纤维蛋白)、钙离子敏感性(海藻酸钠)和ROS敏感性(PVA-TSPBA)生物材料来构建原位注射或原位喷涂水凝胶,实现化疗/放疗-免疫联合治疗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前景。 另外,无痛微针可穿刺皮肤,使药物从微针阵列中逐渐渗透和释放到体循环中,已被广泛用于药物、蛋白质、遗传物质和疫苗的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文中作者介绍了使用透明质酸或PVA微针贴片经皮给药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临床上肿瘤治疗常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如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或放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但系统的联合治疗又通常会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局部给药有望解决以上问题,而其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工程化生物材料作为药物递释载体。作者在文中综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生物材料(表1),鉴于这些生物材料的独特特点,基于此开发的创新局部给药系统具有巨大的潜力用于改善癌症免疫治疗,但其仍然面临着的重大挑战,如伴随的急性/慢性炎症反应,FDA的批准等。因此利用工程化生物材料进行肿瘤免疫治疗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以实现真正的临床应用。 表1. Summary of representative engineering biomaterials in this review 参考文献: Palucka AK, Coussens LM. The basis of oncoimmunology. Cell. 2016;164 (6):1233-1247. Kelly SH, Shores LS, Votaw NL, Collier JH. Biomaterial strategies for generating therapeutic immune responses.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17;114:3-18. Cai L, Xu J, Yang Z, et al. Engineered biomaterial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MedComm. 2020;1–12.https://doi.org/10.1002/mco2.8 Duong HTT, Thambi T, Yin Y, et al. Degradation-regulated architecture of injectable smart hydrogels enhances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and potentiates antitumor activity in human lung carcinoma. Biomaterials. 2020;230:119599. 引用本篇论文: Cai L, XuJ, Yang Z, et al. Engineered biomaterial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MedComm. 2020;1–12. https://doi.org/10.1002/mco2.8 作者简介: Kam W. Leong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Kam W. Leong,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Samuel Y. Sheng冠名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领域顶级期刊 Biomaterials 主编。致力于研究纳米结构生物材料在医学中的应用。发表了约330篇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被引39,000次,h-index=103),拥有50多项发明专利。曾获得控制释放学会的青年研究员研究成就奖、国际纳米医学杂志的杰出科学家奖、生物材料学会的克莱姆森应用研究奖、美国华裔纳米医学和纳米技术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汪超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 汪超,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工程领域,针对肿瘤、炎症、衰老、自身免疫病等免疫相关疾病,基于生物材料发展新型免疫治疗策略。在 Sci. Transl. Med.、Nat. Biomed. Eng.、Sci. Adv.、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Biomaterials 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90多篇,总引用13,000余次,h-index=57,受邀担任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杂志客座编辑。入选2018-2019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材料科学)、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等科技奖励。 蔡璐璐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蔡璐璐,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四川省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技术分会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生物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病灶靶向的微纳药物制剂,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 Adv. Funct. Mater., Nano Res., Drug Discov. Today, Signal Transduct. Tar. 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1%。 关于MedComm: MedComm 是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全球领导者——Wiley公司出版发行的全英文生物医学专业期刊(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6882663 )。 主编由英国牛津大学 James Henderson Naismith 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爱丁堡科学院院士)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魏于全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副主编与编委由全球10多个国家的著名科学家构成。 MedComm 是同行评审的在线发表开放获取(OA)期刊,及时出版关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方面的工作,力争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SCI学术期刊。本期刊发表论文类型包括综述(Review)、展望(Perspective)、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致编辑信函(Letter)、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等,对于原创性成果采取“快速通道”模式,帮助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发表文章, 最快一周可接收,并于2020年至2022年之间免收论文出版费 。此外, 投稿时文章格式不限 ,正式接收发表时再按本杂志要求修改。 MedComm 竭诚欢迎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医生、研究生积极向期刊投稿。
个人分类: Life Science|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厦门)学术年会观察
bingansuan 2019-10-9 19:46
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依旧在厦门召开,个人观察如下: 一、参会人数:参会人数近 3 万人; 二、展商数量:相比于 2018 年有所减少,药厂受4+7 冲击,基因检测服务商受营收及投融资冲击; 三、展商分类:药厂、基因检测服务商、试剂耗材服务商、刊物出版发行商、AI 医疗服务商(零氪、依图、IBM) 四、精准医学赛道(根据个人观察及部分市场数据,略去五百字) : 头部企业: 腰部企业: 草莽企业: 出局企业: 五、卫星会场次(据不完全统计,举办了 15 场) : 燃石 2 场 、华大2 场、世和 1 场、求臻医学 1 场、真固生物 1 场、臻和生物 1 场、思路迪 1 场、优迅医学 1 场、海普洛斯 1 场、誉策生物 1 场 、仁东医学 1 场、诺禾致源 1 场、拓普基因 1 场 六、精准厂家动态 : 1、精准业务自身:由靶向用药延伸至免疫抑制剂用药、肿瘤新生抗原,越来越重视,成为趋势,同时加大该方面的学术产出; 2、切入上游仪器:华大、吉因加、贝瑞、泛生子、博奥均发布自家测序仪; 3、切入上游耗材:艾德、诺禾、燃石、世和、华大均发布报证检测试剂盒; 4、切入中游早筛:燃石(肺癌)、贝瑞(肝癌)、华大(肠癌)等均切入早筛领域; 5、切入下游制药:思路迪切入下游药厂; 6、切入SAAS:燃石打造 LAVA,接入医院HIS,增值服务; 七、精准竞争特点 资本密集、劳动力密集、过度竞争。
个人分类: 精准医疗|13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肿瘤免疫治疗:Bi2Se3@AIPH纳米结构NIR光热+光动力联合方案
nanomicrolett 2019-9-9 22:15
SingleNIR Laser-activated Multi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for CascadedPhotothermal and Oxygen-independent Photodynamic Therapy Xiaomin Li, Yang Liu, FeiFu, Mingbo Cheng, Yutong Liu, Licheng Yu, Wei Wang, Yeda Wan and Zhi Yuan* Nano-Micro Lett. (2019) 11: 68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19-0298-5 ▍ 本文亮点 ▍ 1 制备的Bi2Se3@AIPH纳米粒子在单一近红外光(808nm)照下成功实现了光热/光动力联合治疗。 2 近红外光激发产生的过高热不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促使自由基引发剂释放并产生自由基,同时引发免疫反应,实现免疫治疗。 3 自由基的产生不依赖于氧气,因此,Bi2Se3@AIPH能够有效治疗乏氧肿瘤,同时自由基的存在还能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 内容简介 ▍ 南开大学袁直教授团队 报道了一种简便制备的 多功能纳米粒子shy;—Bi2Se3@AIPH ,该纳米粒子在单一的808 nm激光照射下,能够以级联的方式实现光热治疗和不依赖于氧的光动力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李晓敏博士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 该工作 通过一步法 ,将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 (AIPH)和相转变材料月桂酸封装于中空硒化铋纳米粒子 (Bi2Se3NPs)内部,获得具有高光热转换能力的Bi2Se3@AIPH纳米粒子。 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该纳米粒子后,808nm近红外光照射肿瘤区域,激发产生过高热,该过高热一方面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加速AIPH的释放并激发产生毒性自由基,进一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通过测定免疫治疗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γ-干扰素 (IFN-γ)水平,发现联合光疗能够引发免疫反应,进一步消除肿瘤细胞。 肿瘤抑制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肿瘤生长得到了很好的抑制,甚至有的肿瘤完全消失, 肿瘤生长抑制率高达99.6% ,证明了该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并且,该纳米粒子的X射线衰减系数高达37.77 HU·mL/mg,是临床用碘海醇造影剂的2.65倍,显著提高了CT成像能力,能够更清晰地判断肿瘤区域。 / 研究背景 / 光疗,由于其高时空精度和非侵入性等特点,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然而,据报道,单一光疗(光热治疗或者光动力治疗)的效果往往有限,因此,开发以光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充分利用光疗优势的联合光疗(光热和光动力治疗联合)。然而,研究发现联合光疗策略目前仍然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光动力和光热治疗所需光源波长不一致,给治疗带来不便,增加治疗费用。另一方面,传统光动力治疗严重依赖治疗区域的氧气浓度,然而大多数肿瘤处于乏氧状态,因此其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 图文导读 ▍ ▍ Bi2Se3@AIPH纳米粒子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Bi2Se3@AIPH纳米粒子的形貌如图1a。通过对其光热转换性能和自由基产生能力的测定,发现该纳米粒子光热转换效率高达31.8%,且光热稳定性良好。并且,在近红外光照射下,材料升温高于月桂酸熔点时月桂酸融化,促使AIPH释放,加速自由基产生。 图1 Bi2Se3@AIPH纳米粒子的(a) 透射电镜图, (b) 示差扫描量热曲线, (c) 近红外光照射下热成像图及(d) 对应的温度变化曲线, (e) AIPH热响应释放曲线, (f)自由基热裂解产生情况。 ▍ 细胞水平光热性能及自由基产生能力评价 通过热成像和活性氧检测实验,在细胞水平验证了过高热能促使产生毒性自由基进而消耗细胞内还原性物质谷胱甘肽 (GSH)。 图2 (a) 细胞热成像图, (b)自由基及活性含氧衍生物产生情况, (c) 对应的定量数据, (d) GSH消耗情况。 ▍ 生物安全性及细胞杀伤能力评价 多浓度纳米粒子溶血实验证明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并且通过MTT和凋亡实验,证明了该材料通过光照激活,无论在有氧还是无氧的条件下都具有很好的细胞杀伤能力,细胞存活率均不超过10% (有氧条件:8.5%;无氧条件:8.0%)。 图3 (a) 溶血实验,(b) 细胞膜破损标志物水平,(c) 细胞毒性,(d) 凋亡图。 ▍ CT成像能力评价 体外CT成像实验结果显示,Bi2Se3@AIPH纳米材料的CT成像能力是临床用碘海醇的2.65倍。体内实验结果也证明了相比临床用造影剂,该纳米材料能显著提高肿瘤区域的CT成像质量,见图4c。 图4 Bi2Se3@AIPH纳米粒子(a) 体外CT成像图及 (b) 对应的HU值, (c)小鼠三维重建CT照片, 插图为小鼠横截面图。临床用碘海醇为对照。 ▍ 肿瘤抑制效果评价及免疫指标测试 通过荷瘤鼠尾静脉注射该纳米粒子后,纳米药物通过EPR效应富集在肿瘤区域,通过单一的808nm激光局部照射肿瘤区域,可实现光热及不依赖于氧气的光动力协同治疗,并且,通过测定血清中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发现小鼠血清中TNF-α和 IFN-γ均大幅提升,并在治疗期内保持相对高的含量,证明协同光疗后引发了免疫响应,进一步增强了治疗效果。经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高达99.6%,甚至部分小鼠肿瘤完全消失,且未对正常组织产生伤害。 图4 相对肿瘤体积变化曲线, (b) 治疗14天后离体肿瘤照片, (c, d) 治疗期间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c) TNF-α; (d)IFN-γ。 作者简介 袁直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智能靶向药物传递系统、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多个项目。 ▍ 主要研究成果 迄今,已在NanoLett, Nano Res, J Control Release,Biomaterial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Nanoscal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 E-mail:zhiy@nankai.edu.cn 相关阅读 细胞治疗·往期回顾 👇 1 肿瘤诊断焕发“芯”生!微阵列芯片快速分离、多重检测外泌体肿瘤标志物 2 NML研究文章|“智能快递员”:荧光介孔硅-碳点赋能药物递送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10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品基础与商业机会
bingansuan 2019-8-6 19:52
在商业社会里产品是一个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产品除了实体形式之外,也有虚拟形式,甚至服务也是产品的一种形式(服务即产品,Service as a Product)。 商业的本质是产品,营销手段是锦上添花。换言之,即便营销手段再强大,如果产品自身的价值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解决其痛点,买卖基本是一锤子买卖,更不用讲口碑营销及复购等。 产品价值分为产品自身价值和消费者感知价值。产品自身价值取决于产品的科学基础以及产品解决的市场痛点/问题,就好比产品这个大厦构筑在什么基础之上。 就科学基础而言,产品有基于硬科学(诸如物理、化学、数学),譬如消费者购买的电脑或手机,更多基于硬科学;还是软科学(诸如生物、医学等),譬如消费者购买的疫苗、药物更多基于软科学。 许多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尤其是软科学,人们对表型、疾病背后的发生机制或分子机理了解不多或非常有限。如果不是机制研究完全清晰,而是基于有限了解的基础,开发出来的产品,会存在天然风险或系统性风险,但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如何把握商业机会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平衡,看造化。 在历史上,由于不了解机制或了解有限,而匆匆将先锋理论或试验产品化,进而商品化,推出到终端客户眼前,带来的问题不少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基因治疗就可见一斑。 美国遗传学家威廉·安德森(William French Anderson)受到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穆里根(Richard Mulligan)在198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启发,尝试改造一种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MoMLV)用于基因转移。FDA 于1990年9月14号批准了安德森的申请,这也是第一例获批的人体基因治疗试验。 安德森及其团队选取了两名患有腺苷脱氨酶缺乏症的儿童。这种病是由于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而失去活性造成,病人表现为几乎完全失去机体免疫力。两名受试者阿善堤·德西尔瓦(Ashanti DeSilva)和辛迪·凯思克(Cindy Kisik)均对治疗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安德森因此被称为“基因治疗之父”。 安德森的试验成功迅速点燃了医学界的热情。1990 年代,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在各个国家迅速开展起来。1999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了一项针对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TCD,orinthine trascarbamlase deficiency)的临床试验。 这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因OTC基因突变而不能正常代谢蛋白质。通常这种病会导致胎儿致死,但也有少数病人能够存活,但是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和每天服用大量药物。 杰西·基辛格(Jesse Gelsinger)是这种疾病患者中的幸运儿,九死一生后活到了 18 岁。当听闻宾大在进行这种病的新疗法临床试验后,他很快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生告知他和他的家人这个试验风险很小,是一种把正常基因转移到肝脏细胞里的新疗法。然而,在接受了这种疗法后,基辛格很快因血氨急剧升高而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昏迷。数天后,他的家人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决定撤除医院对他的生命支持。 基辛格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 起初,基辛格的家人认为这是一起无法预见的悲剧,并未怪罪研究人员,还发表声明支持医院对该疗法的继续研究。但其后的调查令形势急转直下,这项试验的研究人员被发现同时存在多种违规试验情况。 首先,调查人员发现前期的动物实验中,有两只猴子在治疗过程中死亡了。这些材料在送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评审的材料中出现了,但在基辛格的知情同意书上却并未展示。 更为严重的是,在基辛格之前的受试者已经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但研究人员也没有告诉基辛格,甚至没有向管理机构报告这一情况。而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事后的调查显示,这远远不是个案,在从1990年开始的多个基因治疗试验中,只有不到6%的不良反应被如实汇报。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主持这项研究的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教授实际上是参与这项研究公司的股东,而这个公司正急需通过良好的试验结果去申请专利并融资。威尔逊以宾大教授的身份主持了研究,却并未告诉基辛格等受试者他实际是参与研究的商业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最终,基辛格的家人在悲痛中将威尔逊和其他研究者告上了法庭。美国FDA也对宾大进行了严厉的制裁。然而这一切却换不回基辛格年轻的生命。随后媒体对事件的披露,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人们对基因治疗的担忧和恐惧。 科学家也发现,无论一种疗法在科学上多么站得住脚,如果没有严格的安全监管,也会暴露巨大的问题。 那么只要一切符合安全监管要求,就一定能保证新疗法的安全性?很快,一起新的试验又给科学界上了沉重一课。 1999年开始,英国和法国的科学家们使用类似的病毒载体进行了另一种免疫缺陷遗传病(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X1 )的治疗试验。这一次,他们决定比安德森更进一步,直接修改产生白细胞的“母亲”——骨髓干细胞。这样能够避免病人多次地输血治疗,因为白细胞的寿命很短,而骨髓干细胞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白细胞。 研究人员把经过改造的骨髓干细胞注射给一些患病的婴儿,在经过两年多的观察,研究者们发现受试的病人免疫机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也没发现严重的副作用。研究者们欢欣鼓舞地把试验结果发表在2002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然而,研究人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还没几个月,法国的研究中心发现试验中的一位小病人发生了白血病。到了第二年,法国的研究中心又发现了4例白血病。如此集中地发病显然不是偶然现象,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MoMLV病毒载体在骨髓干细胞中整合入基因组的位置激活了LMO2基因,而这个基因是已知的白血病诱因。虽然真相大白,但代价是惨重的。 从1990 年第一例基因治疗,到2017年,美国FDA正式批准了两种针对血液疾病的CAR-T疗法,分别是诺华的Kymriah和Kite 制药的Yescarta,以及一种针对眼科遗传病的疗法Luxturna,这中间经历了 27 年的艰难摸索。 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顾问委员会曾经指出,人类对基因疗法背后的各种基础机制研究还不透彻,研究人员应当将目光放回实验室和基础研究。 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摘取一些基础研究的硕果,而人们也认识到基础研究对基因治疗的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治疗手段。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疗法,随着技术的成熟将会为很多不治之症带来希望,也必然会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 我们用基因治疗的过往案例介绍,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看见一个产品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到产品化,直至最终的商品化,会经历种种磨难、考验和完善。在只有科学基础的坚实支撑下,我们才能不仅仅只是憧憬美好的未来。
个人分类: 精准医疗|2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癌症作斗争(65)免疫治疗前一定要测PD-L1吗?
zhizhongli 2019-3-24 21:22
文 | 菠萝 很多人都知道,用靶向药之前通常需要做基因检测。最典型的就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常都需要检测EGFR,ALK,ROS1,RET等基因,如果有对应的突变,就会使用对应的靶向药。 最近PD-1类免疫药物大热,很多人自然就有个问题: 使用免疫疗法之前,也需要做基因检测么?大家常说的PD-L1检测又是什么东西?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主要以肺癌为例。 (一) 靶向药物之所以推荐基因检测,是因为能预测药物是否起效,有 EGFR 突变患者用 EGFR 靶向药物效果不错,但没有这个突变的,用它效果就不理想。 让患者用最适合自己的药物,临床生物标记物( Biomarker )的价值,主要就在于此。 基因检测只是生物标记物的一种,验血时候的各种指标,肿瘤表达的各种蛋白等,也都可以成为生物标记物。 治疗的时候用什么生物标记物,是和每个药物本身特性紧密相关的。 EGFR 基因突变之所以能预测 EGFR 靶向药效果,是因为这个药针对的就是携带 EGFR 突变的细胞。所以,有突变,就有疗效;无突变,就疗效不佳。 但免疫疗法不同, PD-1 类免疫药物针对的是免疫系统,所以起效原理和直接针对癌细胞的靶向药物截然不同,生物标记物也不同。简单测试基因突变对它的意义有限。 肿瘤的 PD-L1 染色是常见的免疫生物标记物之一。 PD-L1 染色,是指用特异的抗体来检测(肿瘤)组织中 PD-L1 蛋白的表达量。它最终在显微镜下呈现的效果是下面这样: PD-L1 蛋白表达是通过褐色展示,染色越深,覆盖的细胞越多,阳性越强。上图中,最左边是一个阴性组织( PD-L1 染色阳性细胞 1% ),最右边则是强阳性的组织( PD-L1 染色阳性细胞 50% )。 目前主流理论认为,部分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 PD-L1 蛋白来结合免疫细胞上的 PD-1 蛋白,从而抑制免疫细胞的攻击。而 PD-1 抑制剂的作用,正是打破这种 PD-L1 和 PD-1 的结合,从而激活免疫细胞,尤其是 T 细胞,完成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顺着这种理论,有人猜想,如果肿瘤表达 PD-L1 越多,或许 PD-1 免疫药物效果越好。 在一些临床试验,比如针对黑色素瘤的试验里,确实看到一些苗头。整体而言, PD-L1 表达高的患者,响应免疫疗法的概率更高。 但这是指一个群体,具体落实到个人,情况就很复杂了。 PD-L1 做临床生物标记物依然受到很大争议,主要就是因为它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疗效。 几乎所有临床试验中,我们都看到了某些PD-L1阴性的患者响应免疫疗法,我们也看到某些PD-L1强阳性的患者,一点效果都没有。 虽然PD-L1阴性的患者整体有效率更低,但一旦起效,疗效就和PD-L1阳性患者差不多。还是在CheckMate 057中,非鳞癌的PD-L1染色阳性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1%)使用O药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16个月,而非鳞癌的PD-L1染色阴性的患者,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居然是18.3个月。 而对于PD-L1阴性的鳞癌患者疗效也比较明确,Checkmate 017研究随访2年结果,O药治疗与化疗相比死亡风险可降低42%。而对于PD-L1阳性的鳞癌患者,随访2年结果,O药治疗与化疗相比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5%。可见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鳞癌患者都可以从治疗中获益。 所以,我们显然不能因为患者是PD-L1染色阴性,就告诉他/她:“你不能用免疫疗法,因为肯定无效。” 大家对如何对待 PD-L1 这个“免疫生物标记物”,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 (二) PD-L1 之所以作为生物标记物不理想,有技术上的问题,尤其是染色本身问题多多。比如,抗体不同,结果可能不同,样品处理不同,结果也可能不同,等等。 除此之外,更重要还有 PD-L1 自身的生物学原因。最主要的有两点: 第一是 分布不均 。 PD-L1 在肿瘤内部并非均匀分布,同一个肿瘤组织,可能一些部分表达阳性,一些部分表达阴性。这就带来了随机问题,因为取样可能取到阳性表达的部分,也可能取到阴性表达的部分。一块所谓“ PD-L1 阴性”的肿瘤组织,很可能换个地方取样检测,就是阳性的了。 第二是 表达不稳定 。 PD-L1 蛋白表达受到很多分子信号影响,会上下动态变化。一块看似表达低的肿瘤组织,或许第二天表达就高了。 这些都会给判定 PD-L1 是阳性还是阴性带来巨大干扰。 那别的标记物呢? 除了 PD-L1 ,大家还尝试了很多别的标记物,比如肿瘤突变负荷( TMB ),免疫指数( Immune Score )等。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美的单独标记物。 免疫系统和肿瘤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最近甚至发现肠道菌群,甚至人的饮食习惯都能影响免疫疗法效果。 所以大家目前倾向于认为,真正要预测免疫疗法效果,可能需要多种标记物的组合,而不会像靶向治疗那样有一个单一标记物。 比如,下面这篇最近刚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就探讨了对多个标记物联合使用的可能性。从预测效果来看,比单一标记物要好,但依然不够好。 (三) 说了这么多,目前中国临床治疗中,到底要不要做 PD-L1 检测呢?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数时候是不需要的。 第一, 取决于瘤种 。 有些肿瘤疗效和 PD-L1 表达量有一些关联,比如紫外线损伤相关的黑色素瘤,大家可以考虑做,但有些就没那么高,比如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它整体表达都比较高,就不用测了。 第二, 取决于一线还是二线 。 在肺癌中,一线单独使用免疫药物可以考虑检测,因为研究发现 PD-L1 强阳性( 50% )的患者获益最大。但二线治疗目前不推荐,一方面是有研究发现 PD-L1 阴性患者也能获益,另一方面是因为二线患者有效治疗选择本来就很少,化疗效果也一般,再使用 PD-L1 来做选择意义有限。 第三, 取决于是单独用免疫药,还是联合用药 。 在肺癌的一线临床试验中,如果 PD-1 抑制剂药物一线单独使用, PD-L1 阴性患者几乎不获益,因此做检测很有价值,但免疫药联合化疗用于一线的时候,即使阴性患者也能受益,因此并不需要检测。 第四, 取决于就诊医院 。 虽然说 PD-L1 检测比较快,但涉及 20 步以上的人工操作,中国很多医院病理科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 PD-L1 染色质控系统,因此目前检测意义不大。 第五, 取决于经济情况 。 任何检测,无论 PD-L1 ,肿瘤突变负荷还是免疫指数,都是需要花钱的。而无论 O 药还是 K 药,在中国定价都是世界最低(一个月 2 万左右)。在经济条件允许,而且其它选择都不理想的时候,直接盲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一段时间看情况,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四) 精准医疗时代,我们希望能把药用在最可能受益的患者身上,因此对能预测疗效的生物标记物研究很重要。 但目前,免疫治疗依然还没有一个统一,且大家认可,效果良好的生物标记物。是否要做 PD-L1 等各种检测,取决于很多因素,除了科学上的考量,还要参考患者疾病进展,整体身体状态,家庭经济情况,等等。 希望能有更好的标记物被发现,也希望更多的免疫治疗方法被验证,惠及更广大的患者群体。 致敬生命! 参考文献: 1 : Peripheral and tumorimmune correlat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treated with nivolumab(anti-PD-1, BMS-936558, ONO-4538) monotherapy or in combination withipilimumab. J Transl Med 2014;12:O8. 2 : PD-L1 Expression asa Predictive Biomarker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Mol Cancer Ther. 2015Apr;14(4):847-56. 3 : Pan-tumor genomicbiomarkers for PD-1 checkpoint blockade–based immunotherapy. Science 362, 197(2018) 作者:菠萝,本名李治中,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 著有《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 深呼吸:菠萝解密肺癌 》 《 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 》 ,曾荣获“2015中国好书”, 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 联系作者: checkpoint_1@126.com 菠萝原创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checkpoint_1)欢迎个人分享,未经许可,公共平台或帐号谢绝转载。
5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体化新生抗原癌症疫苗
jhsbj 2019-1-4 13:15
癌症免疫治疗应用研究实际已有将近130年的历史了。癌症免疫领域的先驱者,Dr. William Coley(威廉.柯里)早在1893年就开始采用由化脓性链球菌制备的,称之为“Coley毒素”或“Coley疫苗”的丹毒细菌毒素,反复接种给晚期癌症患者,刺激发热和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能导致一些患者的肿瘤消退。这项开创性早期工作首次提供了接种抗原性物质可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达到临床上明显抑制肿瘤增长的直接证据 1,2 。 此后,癌症免疫治疗经历了漫长艰辛的发展,Dr.Coley本人和他的“疫苗”也经历过许多艰难的困境与挫折。百年之后,直到最近几年,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出现的两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CAR-T)和免疫核查点信号阻断抗体PD-1/PD-L1的创新和临床应用,使得癌症免疫治疗真正走上了台面,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射治疗之后名副其实的第4种癌症治疗方法,并有希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最重要手段。治疗性癌症疫苗领域经过百年的积淀,最近也获得了重要进展。个体化新生抗原(neoantigen)癌症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又一条新途径 3 。 近代癌症疫苗的研发也几十年了。迄今为止,仅有个别产品进入临床应用。例如: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这种预防性癌症疫苗只是对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癌症具有疗效。前列腺癌疫苗Sipuleucel-T是目前唯一得到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的治疗性疫苗,实际上这种疫苗也只能达到边缘性的临床效果 4 。总体而言,与其他免疫疗法比较,尤其是PD-1和T细胞治疗,绝大多数治疗性癌症疫苗并没能证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以往,大多数癌症疫苗多使用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TAAs)作为免疫原。这些TAAs本质上是非突变的自身抗原(self-antigens),存在于正常基因组中。TAAs通常在人体正常细胞中以相对低水平表达的状态存在,而在癌症组织中表现为过度表达。接种以TAAs为基础的癌症疫苗的目的,在于激发机体产生针对相应TAAs的免疫反应,主要是激活T细胞,杀灭和清除表达该TAA抗原的癌细胞。 然而TAAs疫苗作为机体正常存在的自身抗原,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首先,由于自身抗原在体内的存在可以造成免疫系统产生中枢性耐受(Central Tolerance)。换句话说,就是免疫系统不把这些自身抗原当作异物处理,因此,不产生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其次,在某种条件下,如果诱发了针对TAAs的强烈免疫反应,有可能造成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异常。上述因素可能是导致TAAs自身抗原疫苗临床疗效不明显和出现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选择和开发基于基因突变产生的癌症特异性抗原疫苗,可能是解决与TAAs有关的中枢耐受和自身免疫问题的重要途径。 癌症新生抗原是体细胞突变的产物,这些癌症特异性抗原可以来自病毒蛋白,基因翻译后的修饰,或体细胞突变(例如:点突变,插入和缺失,开放阅读框架改变等)。癌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及其产物是健康细胞和正常基因组中所没有的,它们不仅是特异性癌症抗原,而且由于不存在中枢性耐受的基础环境,因此可能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具备了构建癌症疫苗的理想条件。虽然对癌症新生抗原的认识由来已久,直到最近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日益完善,才有可能对大量突变的新生抗原进行识别和鉴定 5 。通过对癌组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合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表位结合亲和力的预测,能够对每个患者的候选癌症新生抗原进行鉴定,评估和选择。逐渐增多的证据显示以突变新生抗原为基础的个体化癌症疫苗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 6 。 新生抗原总体上也可以看作为两类,共有的(shared)和独有的。共有的新生抗原是指某些类型癌症和不同患者间共同存在的突变抗原,而在正常基因组中并不存在。免疫原性高的共有新生抗原有可能筛选用作广谱的治疗性癌症疫苗,用于那些有相同突变基因的患者 7 。大多数新生抗原都是独特的随机突变抗原,在患者与患者之间,肿瘤与肿瘤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独有新生抗原制备的癌症疫苗只能特异性地,一对一的针对每个个体患者或肿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真正的纯粹的个体化治疗。由于相同类型肿瘤的基因突变可以有广泛的不同,这就构成了癌症个体化免疫治疗必要性的重要基础。个性化癌症疫苗方法也是确保使每个癌症患者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最佳方法 8 。 个体化新生抗原癌症疫苗的制备过程已经逐渐系统化。其基本程序主要分3个阶段:1)收集患者的癌症组织和正常组织标本; 2)新生抗原鉴定; 3)疫苗制备(图1)。新生抗原鉴定,首先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比癌症和正常组织的基因序列,获得癌组织突变基因数据。利用突变基因编码的新生抗原作为疫苗,要求该抗原必须具有免疫原性,换句话说,选择的抗原接种后要能够引发机体产生抗癌免疫反应。因此,还要经过cDNA芯片或RNA序列(RNA-seq)检测,依照基因表达水平来选择合适的突变新生抗原。最后,采用生物信息学或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这些候选抗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粘附亲和力(Banding affinity),据此进一步将候选抗原排序并最终决定选用哪些新生抗原。 有关癌症新生抗原疫苗的临床应用,最近有两项早期工作的报道。美国波士顿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DFCI)使用合成的长链新生抗原多肽,以Poly IC:LC为免疫佐剂制备疫苗治疗黑色素瘤患者。每例疫苗包含多达20条预测的个体化新生抗原多肽,临床实验结果证明该疫苗使用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疫苗诱导产生的多功能CD4+和CD8+ T细胞,在患者间使用的97条独有新生抗原中,CD4+ T细胞能识别58条(60%), CD8+ T细胞能识别 15条(16%)。这些T细胞能够对突变抗原和野生型抗原加以区别,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能直接识别杀死自体肿瘤细胞。6名患者中,4名在接种疫苗后25个月仍未复发,而2名复发患者随后接受PD-1药物治疗,复发肿瘤完全消退,并出现新生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扩增 13 。这些资料为深入开发个体化疫苗技术,无论是单独接种,联合PD-1或与其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提供了证据。 德国研究人员采用RNA为基础的新生抗原疫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 14 。合成的mRNA 编码多个新生抗原决定簇(poly-neoepitopes),经淋巴结接种疫苗。免疫接种后在所有治疗的13例患者中均成功诱导了针对多种新生抗原的有效T细胞应答。与Dana Farber研究所的结果类似,尽管预测选择的多为高亲和力的HLA-I型新生抗原,大多数新抗生原诱发的是HLA-II型限制性CD4+ T细胞的应答反应。免疫后随访期,8例患者仍处于无肿瘤复发状态(12/24 月)。5例复发患者中,1例病情进展后,采用PD-1治疗获得完全缓解;1例后期复发患者对疫苗和PD-1治疗均无反应,最终死亡。复发肿瘤标本检查分析显示,该患者出现β2微球蛋白双位基因缺失可能是导致后期对免疫治疗缺乏反应的原因;其余3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针对新生抗原的免疫反应存在。这些结果也证明mRNA新生抗原个体化癌症疫苗同样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 像许多新概念刚刚出现一样,往往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评价。许多学者认为突变新生抗原个体化癌症疫苗是继CAR-T和PD-1之后,肿瘤免疫治疗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也有学者认为新生抗原是很早就有的名词,而且,以往也包括了那些病毒和原癌基因编码的非突变型新生抗原,只是由于现在概念限定于癌细胞出现的随机性基因突变,使之引起越来越多的特别关注。这些学者也认为突变型新生抗原是否比非突变型新生抗原更具有免疫原性,还需要大量工作加以证实。虽然突变新生抗原概念出现和作为个体化免疫治疗新方式迅速进入临床试验,但是,至少其制作工艺属于劳动密集型个人定制的方式,目前可能是一种昂贵的疗法。因此,在疫苗开发中没必要去竞争,或取代那些传统研发的基于非突变共有新生抗原的癌症疫苗,后者是可以广泛适用,现成产品,具有成本效益,价格便宜的非个体化癌症疫苗 15 。目前,在大量突变新生抗原中筛选有明显疗效的片段仍然是较高难度的工作。此外,如何对付疫苗接种后癌细胞出现的新型突变导致的抗原逃逸,以及如何保证所有癌细胞都存在疫苗选择的特异性突变,以避免免疫逃逸,都可能是新生抗原疫苗将要面对的挑战。 从Dr. Coley 开始的癌症免疫治疗,到现在的百年变迁。CAR-T,PD-1乃至个体化突变新生抗原癌症疫苗的出现,终于迎来了癌症免疫治疗的春天。考虑到CAR-T在实体肿瘤中面临的瓶颈和PD-1药物只在大约20%左右的癌症患者中有持久疗效,说明当今癌症免疫的机理许多还不十分清楚。因此,癌症免疫治疗的春天只是刚刚开始。 (发表在《张江科技评论》2018年第6期) 1. Coley, W B.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by repeated inoculations of erysipelas. With a report of ten original cases. 1893.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1, 262, 3–11 2. Coley ,W B.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Disease by the Injection of Toxins of Erysipelas. Br Med J. 1897, 1(1888): 625 3. Yarchoan M, Johnson BA, Lutz ER, Laheru DA, Jaffee EM. Targeting neoantigens to augment antitumour immunity. Nat Rev Cancer 2017, 17:209–22. 4. 阎影.治疗前列腺癌的癌症疫苗(Sipuleucel-T).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79e9f50102v710.html 5. Fritsch EF, Rajasagi M, Ott PA, Brusic V, Hacohen N and Wu CJ et al. HLA-binding properties of tumor neoepitopes in humans. Cancer Immunol Res. 2014 ,2, 522–529. 6. Hu Z, Ott P A, Wu CJ. Towards personalized, tumour-specific,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cancer. Nature Rev Immunol. 2018,18:168-182 7. Capietto AH, Jhunjhunwala S, Delamarre L. Characterizing neoantigens for personalized cancer immunotherapy. Curr Opin Immunol. 2017,46:58–65. 8. Schumacher TN, Schreiber RD. Neoantigen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Science. 2015,348:69–74. 9. Giannakis M, Mu X J, Shukla SA, et al. Genomic correlates of immune-cell infiltrates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Cell Res. 2016, 15:857–865. 10. van Rooij N, van Buuren MM, Philips D, et al. Tumor exome analysis reveals neoantigen- specific Tcell reactivity in an ipilimumab responsive melanoma. J Clin Oncol. 2013, 31 :e439–e442. 11. Tran, Ahmadzadeh M, Lu YC, Gros A. et al. Immunogenicity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huma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Science 2015, 350:1387–1390. 12. Matsushita H, Vesely MD, Koboldt DC. et al. Cancer exome analysis reveals a Tcell- dependent mechanism of cancer immunoediting. Nature 2012,482: 400–404 . 13. Ott PA, Hu Z, Keskin DB, Shukla SA, Sun J. et al. An immunogenic personal neoantigen vaccine for patients with melanoma. Nature 2017, 547 (7662):217-221 14. Sahin U, Derhovanessian E, Miller M, et al. Personalized RNA mutanome vaccines mobilize poly-specific therapeutic immunity against cancer. Nature. 2017, 547:222–6. 15. Finn OJ and Hans-Georg Rammensee H-G. Is It Possible to Develop Cancer Vaccines to Neoantigens, What Are the Major Challenges, and How Can These Be Overcome? Neoantigens: Nothing New in Spite of the Name.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2018;10:a028829. 个体化新生抗原癌症疫苗.pdf
个人分类: 肿瘤治疗|4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发现抗感冒分子
fqng1008 2018-6-8 11:42
\0 感冒病毒传播发展迅速,不仅缺乏强效的治疗措施,也一直面临着病毒耐药性的困境。最新数据显示,引发感冒的病毒至少有200种变异,其罪魁祸首“鼻病毒”有160多种不同的血清型。英国《自然化学》杂志近日刊登一项新研究称,科学家已经找到可以阻止普通感冒病毒的小分子,这一发现有望使感冒治疗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为攻克感冒病毒的抗药性难题,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专家力图开发一种不针对病毒本身的治疗思路。他们筛选能干扰“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功能的化合物(感冒病毒通过这种酶构建外壳),发现了协同作用极好的两种分子。随后,他们将两种分子最佳优势整合,并成功研发了一种被称为“IMP-1088”的全新分子。人体细胞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分子能完全阻断多个感冒毒株,甚至可以抗击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等相关病毒,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感冒新疗法的独特优势是,新研发分子的作用在于可关闭病毒发作所需人体细胞中的一种普通蛋白质,而非针对病毒本身,因此感冒病毒很难产生耐药性。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癌症作斗争(60)免疫组合疗法在肾癌中取得重大突破!
热度 4 zhizhongli 2018-4-1 22:13
文|菠萝 (一) 这两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期待已久的免疫疗法一线治疗肾癌的数据,结果振奋人心。免疫药物组合(Nivolumab + Ipilimumab)在试验中完爆目前的标准疗法:靶向药物Sunitinib。 Sunitinib也是近几年才上市的肾癌新药,现在免疫组合疗法很可挑战它的地位,成为很多肾癌患者的首选。 这是个大型临床试验,超过1千人参与! 用了两个免疫药物,PD1抑制剂Nivolumab (也叫Opdivo,俗称O药),和CTLA4抑制剂Ipilimumab (也叫Yervoy,俗称Y药),它俩作用机理不同,但都是通过激活患者体内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试验设计很有意思,分为两个阶段,患者是先联合使用两种药物(诱导期),经过四轮之后,再停掉Yervoy而单用Opdivo(维持期)。为啥这样?主要原因之一是Yervoy的副作用比较强,以往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可能弊大于利。 (二) 根据生物学特征和临床指标,晚期肾癌可以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种群体,有75%患者都属于中危或高危。在目前的标准疗法下,这个群体预后并不理想。 现在好消息来了,免疫疗法对中危或高危患者帮助尤其大! 在试验中,免疫疗法组肿瘤显著缩小比例高达42%,而标准的靶向药物只有27%。而且免疫组里面甚至有9%患者监测肿瘤消失。整体来看,免疫疗法的疾病控制率(肿瘤缩小+肿瘤稳定)比例达到了72%。 最重要的是,免疫疗法第一次显著提高了这群患者的生存期! 12个月生存比例,免疫疗法组80%,标准治疗组72%,18个月的时候,免疫疗法组依然有75%,而标准治疗组降到60%。 整体而言,对于中危和高危肾癌患者,用免疫药物后,死亡概率下降了近40%! 以往多数药物,通常只能让肿瘤缩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并不能显著地延长患者生命。 但是这次,免疫疗法被临床试验证明,可以让患者活得更久! (三) 大家可能还会有很多问题。 比如:已经广泛转移的患者能受益么? 能。 这次入组很多中危和高危患者,多数都已经全身转移。很多有肺转移,肝转移,骨转移或淋巴结转移。临床结果显示,无论哪里转移,使用免疫药物都能获益,都能活得更久。 再比如:PD-L1表达低的患者能受益么? 能,但是表达量高的受益更大。 统计显示,无论肿瘤组织PD-L1蛋白表达量如何,整体都能获益。但如果PD-L1表达量高(1%细胞表达),那么免疫疗法效果更好。在PD-L1表达高的患者中,58%用免疫疗法后肿瘤会明显缩小,但如果用靶向药物的话,比例只有22%。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差别巨大,免疫疗法是22.8个月,而靶向药只有5.9个月。 因此,如果患者属于中危或高危型,而且有超过1%的细胞表达PD-L1,那么应该优先考虑免疫药物。 反过来,如果属于低危,或肿瘤PD-L1表达量低,那么两种疗法都可以考虑,有时靶向药物会更适合。 根据肿瘤特性来选择不同的药物,就是所谓的精准治疗。 (四) 之所以说免疫疗法完胜,是因为它不仅效果更好,而且患者生存质量也更高。 对于肾癌患者,有一个国际上常用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叫FKSI-19。通过让患者定期回答问题,能测评大家的生活质量变化。如下图所示,通过100多周的连续检测发现,使用免疫疗法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指数明显胜出。 Sunitinib是多靶点的靶向药物,有些副作用比较明显,有时甚至会影响患者坚持用药,包括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症,高血压等等。这些问题免疫疗法几乎没有。当然,免疫疗法也有自己的显著风险,有时甚至能致命,大家不可盲目乱试。 (五) PD1抑制剂不是广谱神药,不会对所有癌症都有效,但肾癌一直是响应比较好的类型。这次试验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把免疫疗法移到一线治疗,能避免患者一开始就使用副作用强的化疗或靶向药物,提高生活质量。 O药+Y药不是唯一给肾癌治疗带来新希望的组合。最近罗氏制药的组合:免疫药物Tecentriq(俗称T药)+贝伐单抗,也在晚期肾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预见,包含PD1/PD-L1类免疫药物为主的组合疗法,会成为未来晚期肾癌的主流治疗方式。 除了进口的O药,Y药,T药,国内也有不少公司在开发免疫药物。不管哪一个,我们希望更多免疫药物能早日进入中国市场,惠及患者。 免疫药物起效后经常有持续性,患者可能长期存活,甚至被临床治愈,成为“超级幸存者”。无论是黑色素瘤,肺癌,还是淋巴瘤,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最早一批使用免疫疗法的黑色素瘤患者中,已经有人活了15年左右,体内完全检测不到癌细胞。要知道,这些人当年都是癌细胞全身转移,无药可治情况下才尝试免疫疗法的。 这次,免疫组合疗法到底能让多少肾癌患者成为“超级幸存者”呢? 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versusSunitinib in Advanced Renal-Cell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8 Mar 21. 2: Pazopanibversus sunitinib in 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3;369:722-31. 3 : Systemic therapy for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7;376:354-66. 4 : Nivolumab plusipilimuma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CheckMate 012): results of an open-label, phase 1, multicohort study. LancetOncol 2017;18:31-41. 作者:菠萝,本名李治中,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著有《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荣获“2015中国好书”,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联系作者: checkpoint_1@126.com 菠萝原创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checkpoint_1)欢迎个人分享,未经许可,公共平台或帐号谢绝转载。
6066 次阅读|4 个评论
肿瘤免疫治疗不稀奇,120年前就有了!
热度 8 SNPs 2018-2-5 05:29
肿瘤免疫治疗正在全球范围热起来,checkpoint inhibitor,CAR-T,细胞疗法等如火如荼。我一直以为免疫治疗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直到读了一本Stephen Hall写的书,才知道肿瘤免疫治疗早在120年前就开始了,而且有效率不比现在差,在20%以上! 这本书是Michael Lotze教授用快递送给我的,在扉页上他提醒我“那些对历史无知的人终将会重蹈覆辙”: Lotze教授 的提醒很及时,这本书虽然是二十年前写的,可是今天读起来还是醍醐灌顶。不了解历史,你很可能自以为红红火火地干着一番创新的大事业,而实际上却是在重复着他人的成败。免疫治疗也不例外。 没有历史,创新很容易;对历史无知,创新也不可能。 书的故事从20年前在NIH的一个“成功”手术开始,在1993年,当时的一个先进的免疫治疗方案是把生肿瘤的器官(肝脏)从体循环隔离出来(建立体外循环)然后在在手术台上向器官里面灌肿瘤坏死因子,一小时后灌洗干净,从新建立器官循环。对这个治疗反应敏感的病人可以在手术台上眼看着肿瘤消失!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美国很多最先涉及肿瘤免疫治疗的是外科医生。 书里面的一个发生在120年前的主要故事是则像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有爱情,死亡,金钱,和争权夺利的勾心斗角。故事的主角是纽约著名的William Coley医生: 而他的绝活就是以毒攻毒,用细菌来攻击肿瘤,尤其是针对骨肉瘤。著名的 Coley's toxin 就是两种细菌的混合液,直接注射到肿瘤部位。上图是一个典型病人术前,手术后,和手术多年后随访的照片。经Coley医生亲手的治疗的一百多例病人成功率在20%-40%。 Coley获得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大力支持,因为小洛克菲勒的一个“小妹妹”因为骨肉瘤不治早夭了,她的主治医师就是Coley。年轻的Coley 医生的工资是同龄人的十多倍。 Coley毒素最后没有获得推广的主要原因就是别人不能重复出他的成功。根据书里介绍,没有重复出来临床数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毒素的制备没有标准化(浓度,有效成分),治疗的步骤也没有标准化(剂量,治疗间隔时间)。Coley毒素被攻击他的人认为是伪科学,因为他的理论根据(肿瘤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不靠谱。而今天看来以毒素治疗有很多 理论根据 : 促使Coley毒素退出历史舞台的更重要的原因不是天时,而是“人和”。Coley的反对者,James Ewing是当时最著名的病理学家,也是放射疗法的倡导者: 外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的争执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病理科医生被认为是“医生的医生”,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临床医生常常是有口难辩。虽然放疗,化疗等后来的“先进疗法”从来没有达到过Coley毒素的疗效水平,毒素还是没有能被“平反”。 因为毒素治疗需要隔离病房,治疗时间也很长,需要医院和医生承担很多风险,所以很少有医院和医生愿意参与。相反,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案,即使疗效不显著,推广起来也很快,因为医生只要开单就可以了。 书里面还介绍了干扰素,白介素等的研发过程和进入临床的过程。我觉得,凡是对免疫治疗感兴趣的,不管是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我还在吸收营养的过程中。 我的一个体会是,临床经常会走在基础科研的前面,因为病人的需求永远是迫切的。临床上有效的东西,不都是当时的科学知识能够解释清楚的。中医也是如此,有效的东西不一定讲得清楚,不知其所以然也没什么了不起。还有,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遗憾没有赶上风头错过机会,因为机会还有很多,冷静思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免疫治疗,听上去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实是历史的一个弃儿。知道了这段历史,能让我另眼看待今天的弄潮儿,不被忽悠,少走弯路。
个人分类: 免疫组库新领域|1094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自然》发布预判PD-1抑制剂疗效新标准!
frankeyfeng 2017-5-6 20:43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生息资讯”,作者为Clairetherabbit,经公众号授权转载。更多更即时的生物医学资讯欢迎拖到最后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 导言 4月初,Nature线上发表了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ohn Wherry实验室的最新文章,揭示了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pembro)的肿瘤治愈率为什么只有30%左右——用pembro治疗癌症,用在哪些病人身上有效?对此进展,作者将为大家带来这一文章的解读! 背景介绍 免疫疗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本就具有的识别肿瘤细胞能力,发挥抗癌效应的疗法。比如,当人体对抗肿瘤的大将免疫T细胞,在与肿瘤细胞“打持久战”的过程中,抑制性PD-1通路激活导致T细胞活力大大减弱时,通过阻断PD-1通路可以促进免疫T细胞增殖,强化其抗癌功能,从而起到“神奇的抗肿瘤作用“。包括罗氏、施贵宝和默克在内的三大制药巨头都投入重资在PD-1领域的药物研发,与之相关的初创企业更是不计其数。(更多关于PD-1抑制剂抗癌的作用机理,请关注公众号) “ 神药”PD-1有没有用?不能用了才知道! 然而,PD-1抑制剂目前只在少部分的癌症病人身上可以产生持久控制肿瘤的效果。那么有没有办法通过癌症病人的理化指标,能够预先判断PD-1抑制剂对TA的肿瘤有效果呢?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PD-1抑制剂pembro对29名晚期黑色素瘤病人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并且在治疗前、治疗后3、6、9、12周对病人进行采血,分析外周血液中免疫T细胞的状态。 如研究人员所料,29名黑色素瘤患者中只有38%的病人对pembro产生预期反应。这产生反应的38%“幸运者”和剩下大多数“无效患者”有什么不同吗?会不会是因为pembro没有办法强化这些病人体内的免疫T细胞? 不是免疫T细胞不努力,只是肿瘤太大hold不住 令研究人员惊讶的是,其实参与这一研究的“幸运者”和“无效患者”外周血液中的T细胞都可以被pembro所激活。所有参与实验的患者在使用pembro之后的三到六周之中,免疫T细胞的增值能力明显增强(生理指标为Ki67阳性的T细胞比率变高),但持续使用到九周之后pembro的激活能力开始减弱。 研究人员还发现,肿瘤越大的病人,免疫T细胞被激活的越强烈,但最终pembro的疗效却越差。可以想象,肿瘤更大的病人体内的免疫T细胞在pembro的作用下“更加努力”地战斗,却无法在六周作用“大限”到来之前成功消灭肿瘤。在免疫衰竭的文章中我们就解释过,六周之后,pembro对T细胞的强化能力减弱,治疗肿瘤宣告失败。 这就是现在小鼠模型中和临床上观察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峰响应”。 临床中如何预测PD-1抑制剂对病人是不是有效? 在观察到上述现象后,研究人员发现,PD-1抑制剂对免疫T细胞的“再强化效应”和“肿瘤大小”共同决定PD-1抑制剂对于肿瘤的疗效。 通过对这两个变量进行量化定义: 免疫T细胞的“再强化效应”(标记为Ki67),即使用PD-1抑制剂后Ki67阳性的T细胞的最高比率。 “ 肿瘤负担”(tumor burden,标记为TB), 即 病人 CT成像中所有肿瘤的大小总和。 最终,研究人员将“再强化效应”和“肿瘤负担”二者的比率(Ki67/TB ratio)定义为新的参数“再度强化分数”(reinvigorationscore)。这一参数越大,PD-1抑制剂就越有可能对病人产生疗效。文章中将“再度强化分数”的临界点设为了1.94。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和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两所癌症治疗机构中,PD-1抑制剂对于“再度强化分数”高于1.94的病人的治疗效果均远好过低于1.94的病人。 如果“再度强化分数”以后成功用于临床,结合病人的肿瘤CT图像,以及对病人短期使用PD-1抑制剂然后取外周血检测免疫T细胞,医生就可以预测PD-1抑制剂对这个病人会不会有效,而不再盲目用药,花了病人的钱还把病情搞得更砸。 作者小议 这一最新结果无疑对PD-1抑制剂乃至其他免疫疗法治疗肿瘤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结论均是针对于黑色素瘤的初步探索,“再度强化分数”能否应用于其他癌症、究竟怎么应用还需要后续的验证。 长按图片关注生息资讯,获得更多即时信息。 参考文献: T-cell invigoration to tumour burden ratio associated with anti-PD-1 response. Huang et al., 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2079
个人分类: 免疫治疗|4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癌症作斗争(50)肝癌新药终于取得突破,这6点应该了解
热度 4 zhizhongli 2017-5-2 22:33
文 | 菠萝 肝癌是个 “ 穷人癌 ”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都在中国。 肝癌也是个麻烦的家伙,治疗的药物非常有限。即使最常用的索拉菲尼,也是矮子里面充高人,效果其实一般。但在过去一周之内,这些患者接连收到两条真正的好消息: 1 :靶向药物 Stivarga 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肝癌。 Stivarga 基本可以看作索拉菲尼的升级版,都是多靶点的激酶抑制剂。这是 近十年来首个被 FDA 批准的肝癌新药,也是第一个临床证明对索拉菲尼耐药肝癌患者有效的新药。 2 :免疫药物 PD1 抑制剂 Opdivo 在肝癌 2 期临床试验中表现不错 ,数据发表在著名的《柳叶刀》上。目前药物已经进入大规模 3 期临床试验,不出意外的话,上市只是时间问题。 今天主要展开聊聊很多人关心的免疫治疗。 PD1 抑制剂治疗肝癌效果如何? 临床试验中, 20% 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 45% 的患者肿瘤没有长大,加起来,有 ~65% 患者的疾病得到控制。 首先, “20% 肿瘤显著缩小 ” 这个结果,看着不咋的,但对于肝癌这种死亡率高,没有什么好药的疾病来说,是非常好的结果了。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肝癌标准治疗药物索拉菲尼,当年临床试验的时候,只有 2%-7% 的患者肿瘤缩小! 从 2-7% 到 20% ,绝对是个 质的飞跃 。 何况,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很多已经接受过其它疗法,身体状态包括免疫系统并不是最佳。如果用于免疫系统状态更好的患者,或者使用组合疗法,效果或许还能更好。 PD1 抑制剂对肝炎病毒阳性患者有效么? 有效! 由于中国肝癌患者中,绝大多数是肝炎病毒携带者,这个答案非常重要。 这次临床试验中,专门同时挑选了三类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丙肝病毒携带者,无肝炎病毒患者。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三组没有显著差别。看起来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效果比整体略差 (缩小率 14% vs 20% ,控制率 55% vs 64% ),是否真是如此,还需要后续大型临床试验证实。 不仅疗效不太受影响,这次试验更大的意义,是证明安全性也不受影响。 由于病毒和免疫系统之间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科学家一直担心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治疗癌症,会在肝炎病毒携带者身上引起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过度的免疫反应,或者本来潜伏的病毒突然爆发甚至突变。 正因为如此, 以往所有的 PD1 免疫疗法试验,都拒绝接受携带肝炎病毒的患者 。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次公布病毒携带者接受免疫疗法的数据。 还好,临床试验证明了, PD1 抑制剂对于乙肝和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整体依然是安全的,并没有出现意外毒副作用。 一个好药,安全,有效,缺一不可。这让很多人松一口气。 接受过索拉菲尼治疗的患者可以用免疫疗法么? 可以。 这次试验中, 57 位接受过索拉菲尼治疗并耐药的患者中,肿瘤缩小的比例 21% ,没有接受过索拉菲尼治疗的患者,这个数值是 23% ,几乎一模一样。 从疾病控制率(肿瘤缩小 + 肿瘤不变)来说,治疗过的患者是 61% ,没治疗过的患者是 75% ,看起来有差别,但由于患者数量比较少,这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 75% 和 61% 之间,只差了 7 位患者)。 总而言之,这次的结果证明 索拉菲尼耐药后,依然可以尝试 PD1 免疫疗法 。 (本次试验各组患者的疗效总结) 应该先用免疫疗法,还是先用化疗和靶向药物? 这是个价值几十亿美金问题。 从公司后续临床试验设计来看, PD1 药物的目标是成为肝癌治疗一线药物,给所有新诊断患者使用。 从商业上来讲,这非常合理,因为越早使用,患者数量最大,销量也会最大。 但站在科学角度,一上来就用免疫药物,并不见得一定是最优选择。 目前对于免疫疗法应该什么时候用最好,科学上依然存在很强的争议。 我以前就写过,化疗,放疗,靶向药物,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复杂的影响,先使用这些疗法,或许能帮助免疫治疗。 事实上,多种癌症的临床试验数据都显示, 把 PD1 药物用于二线治疗(先化疗)的时候,整体响应率比用于一线治疗要高。 这里面的具体原因还不清楚。有一个理论是说先用化疗药杀死癌细胞,能释放癌细胞里的抗原,帮助免疫系统识别肿瘤,因此后续再用免疫药物,效果会更好。 这次肝癌的临床结果也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儿:接受过索拉菲尼,并且耐药的患者中,罕见地出现了 2 个完全响应者,也就是肿瘤消失不见。没有接受过索拉菲尼的组里面没有这样的情况。 这是巧合?还是提前使用索拉菲尼能帮助免疫疗法?值得研究。 后续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有俩: 1 :找到对 PD1 药物响应最好的那 20% 患者。 2 :开发出能更好帮助剩下 80% 患者的新药。 所有的抗癌新药,包括免疫药物都很贵,因此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 “ 精准用药 ” 都有巨大的价值。 如果有效,再贵都值得想办法。如果无效,再便宜都是浪费。 相对于很多靶向药物,目前免疫疗法还非常不精准,很多尝试的患者其实并没有从中受益。这次临床试验尝试了用 PD-L1 的表达量作为标记物,但看来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找到更准确的预测标记物,把钱花在刀刃上,是所有科学家努力的方向。随着临床试验越来越多,真实患者上的研究数据越来越多,相信早晚会有突破的。 对于剩下的 80% 患者,单独使用 PD1 药物不是最佳选择,这就需要开发新药,或者开发新的组合疗法。 这次试验的局限是什么? 1 :这是一个 早期试验 ,患者数目还比较少,因此 20% 这个比例还需要在更多临床试验来证明。刚才说了,这次看起来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效果比整体略差 。由于中国多数患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后续大型临床试验获取准确数据非常重要。 2 : 缺乏对照组 。这次并没有进行随机对照,虽然对比历史数据,这次的结果无异是好的,但谁也不敢 100% 保证这次参加试验的患者不是天然 “ 骨骼清奇 ” ,存活时间本来就更长。要严格说明 PD1 免疫疗法对肝癌的效果,必须进行 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目前, 3 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编号: NCT02576509 ),我查了下数据库,发现已经停止招募了,说明很可能需要的患者数目已经够了,正在追踪和统计数据中。 一起期待好消息吧! 作者:菠萝,本名李治中,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 著有《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荣获“2015中国好书”, 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联系作者: checkpoint_1@126.com 菠萝原创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checkpoint_1)欢迎个人分享,未经许可,公共平台或帐号谢绝转载。 参考文献: 1 : Nivolumab in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CheckMate 040): an open-label,non-comparative, phase 1/2 doseescalation and expansion trial. Lancet. 2017Apr 20. 2 : Sorafenib in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 Engl JMed 2008; 359:378-390
11561 次阅读|4 个评论
《Nature》: CRISPR技术将与免疫治疗擦出怎样的火花?
SciLondon 2017-2-28 12:23
近日,美国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定点构建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细胞(CAR-T细胞),从而增强小鼠体内的肿瘤抑制效应。这一发现揭示了CART免疫疗法中调控CAR表达的重要性,展示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推动肿瘤免疫疗法的潜力。 在急性粒性白血病小鼠模型NALM-6中,研究人员构建了靶向TRAC基因第一外显子的guide RNA (gRNA)和包含CD19-1928z CAR的AAV载体 (Fig 1),与Cas9 mRNA共同导入T细胞后,成功构建了TRAC-CART。 这项新策略的要点为2-in-1,即同时进行T-cell receptor (TCR) 敲除和CART敲入(Fig 2)。这也是 首个定点于TRAC、利用TRAC自身启动子进行转录的CAR-T,在小鼠整体实验中表现了出乎意料的抗肿瘤特性,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 (Fig 3) 。 Fig1 基于CRISPR/Cas9技术,将AAV中包含的目的序列整合入TRAC基因组中,受TRAC内源启动子调控,并阻断TRAC转录翻译成TCR蛋白。 Fig2 在CAR表达的T细胞中,TCR水平被降低。 Fig3 TRAC-CART在小鼠整体实验中表现了出乎意料的抗肿瘤特性,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肿瘤细胞为GFP+CD19+细胞。 进一步研究表明,与逆转录病毒过表达CAR的T细胞(RV-CART)相比,TRAC-CART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地杀死肿瘤细胞,这是因为它们延迟分化,也更不容易耗竭 。 一旦接触抗原,RV-CART会在5天内激活和分化(Fig4),CD3ζ ITAM被大量磷酸化,下游信号转导系统持续激活(Fig5);与之不同的是,TRAC-CART仍保持未转化状态,CAR的表达维持在基础水平,表现出极强的肿瘤抗性(Fig6)。 并且,传统的CART在构建17天后,超过50%的T细胞会大量表达PD-A,LAG3和TIM3,对T细胞的肿瘤免疫进行“调停”,而只有少于2%的TRAC-CART表现出这一性状 (Fig7)。 Fig4 RV-CART在接触抗原后快速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而RTAC-CART更接近与未分化状态。其中CD25和CD69表达水平代表了T细胞的激活,CD62L代表T细胞分化为记忆T细胞。PD-A,LAG3和TIM3表达水平与T细胞杀伤肿瘤能力呈负相关。 Fig5 RV-CART中CART高表达,CD3ζ ITAM大量磷酸化,而RTAC-CART维持CART表达在基础水平,且对CD3ζ ITAM磷酸化没有影响,不增强下游信号转导途径。 Fig6 反复接触抗原后,RV-CART分化和激活明显加快,转录因子T-bet,EOMES和GATA-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因子IFNg,TNFα和IL2分泌增加,而TRAC-CART仍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未分化状态。CD45RA与CD62L表达水平与T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Fig7 TRAC-CART中免疫调节因子PD-1,LAG3和TIM3的表达量显著低于RV-CART,表明TRAC-CART能够更长时间地杀灭肿瘤细胞。 改变RV-CAR转染T细胞的剂量,使RV-CART中CAR的表达水平与TRAC-CART一致,前者仍明显加快T细胞激活和分化(Fig8),揭示了动态调控CAR表达水平在T细胞抗肿瘤作用中的重要性。 研究者们构建了定向于基因组不同位点或利用不同启动子的CART(Fig9),与TRAC-CART作用模式进行比较,发现只有TRAC-CART具有分化晚,消亡迟(Fig10),CAR表达水平低(Fig11)三个特性,且只有TRAC-CART具有强效肿瘤免疫效应(Fig12)。 Fig8 在较低水平RV-1828Z转导的T细胞中,细胞激活和分化仍比TRAC-CART快。 Fig9 研究者们构建不同CART的策略,包括定位于基因组其他位点,使用内源性或外源性启动子等。 Fig10 相较于其他构建的CART,TRAC-CART具有分化晚,消亡迟的特性。 Fig11 TRAC-CART的CAR表达维持在基础水平。 Fig12 只有TRAC-CART变现出显著的肿瘤抗性。 T细胞接触抗原后,细胞表面的CAR內吞,随后在细胞内被降解(Fig13),表明为达到对肿瘤细胞的长效免疫,CAR的mRNA表达量和从CAR mRNA重新合成蛋白的过程需要精确调控。研究者发现只有TRAC-CART在未接触抗原时维持CAR基础水平表达(Fig14),且反复接触抗原后CAR表达水平仍保持稳定(Fig15),揭示了启动子强度和转录水平的精确调控是调节CAR表达的重要环节 ,在构建高效CART中至关重要。 Fig13 T细胞接触抗原后,细胞表面标记GFP的CAR內吞,随后被降解。LNGFR为AAV载体上的一个独立标记,LNGFR高表达显示转录水平无抑制。 Fig14 TRAC-CART在未接触抗原时维持CAR基础水平表达 Fig15 TRAC-CART接触抗原后CAR表达水平仍保持稳定。(B2M-CART接触抗原后CAR表达水平也维持稳定,推测可能是其基础水平CAR过低,不足以产生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论文通信作者、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基因转移与基因表达实验室科学家Michel Sadelain博士说, “癌细胞总是无休止地试图躲避治疗,因此我们需要能制造出够与它们相匹配的并且比它们活得更长的CAR-T细胞。这一新的发现证实我们可能能够利用基因组编辑的力量内在地改进这些‘活细胞疗法’。我们迫切地持续探究基因组编辑技术如何可能给我们提供下一代CAR-T细胞疗法。 ” Sadelain博士和他的团队旨在在临床试验中探究这些利用CRISPR/Cas9构建出的CAR-T细胞的安全性和疗效。 定位于TRAC的CART构建策略可能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治疗性T细胞,在临床抗肿瘤试验中拥有巨大潜力。目前很多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进行人类临床试验, 其中包括肿瘤细胞治疗大牛Carl June进行的一项研究,他们当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帮助患者抵御HIV ,他同时也是美国CRISPR–Cas9修饰免疫细胞进行癌症治疗的科学委员会顾问。 参考资料: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21405.html https://www.mskcc.org/press-releases/car-cells-more-powerful-when-built-crispr-msk-researchers-find ( 未止科技 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原文: CRISPR与免疫治疗 )
7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的诊断和处理
jhsbj 2017-2-24 21:26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新技术发展迅速,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receptors)T细胞(CAR-T)介导的免疫治疗,对与B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许多晚期的,复发性和难治性患者,重新获得完全缓解。在CAR-T这种新型免疫治疗的部分病例中,可能出现一类特殊的临床综合症,这种综合症的发生,常表现有发热,低血压,缺氧,以及出现与血清中某些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升高有关的神经系统症状。上述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点改变被称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目前,这种CRS现象的生物学性质大多尚未明确定义。 总结具有临床表现的CRS或重症CRS的诊断指标,主要包括:发热;特征性细胞因子升高;和临床毒性的存在(表1)。并发CRS患者的典型发烧,通常在回输CAR-T细胞后约24小时开始并且可以持续数天。然而,发烧并不总能够预示临床发生相关毒性的多少,严重程度和发病趋势。 已有的临床观察发现,至少7个细胞因子水平在血清中的增高与患者发生CRS具有明确的相关性, 这些细胞因子是:IFN-γ (干扰素-γ),Fracktalkine (分形趋化因子),GM-CSF (粒-巨噬细胞生长因子),IL-5(白细胞介素-5),IL-6 (白细胞介素-6),Flt-3L (人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和IL-10 (白细胞介素-10)。 7 种细胞因子在需要治疗的重症CRS患者中,至少有2项比治疗前基线水平增高75倍。重症CRS患者都出现了至少一个下述临床表现:缺氧,低血压,和/或神经系统的异常改变。因此,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可以根据以下3项指标来确诊患者CRS的发生:1. 持续发烧超过3天(~38 C°);2. 选择性细胞因子升高;3.伴有临床毒性反应的证据。 上述标准可以将患者分为重症CRS组和非CRS组。非CRS组患者包括未发生CRS患者,也包括仅有低热和轻度细胞因子增高的轻度CRS患者。重症CRS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和治疗干预。非CRS患者仅需要常规观察和一般性对症处理。重症CRS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56.7天(SD=28.6;范围20-104天)。非CRS患者平均住院15.1天(SD=18.8;范围:4-61天)。 尽管在CAR-T治疗引起的严重副作用发生之前,检测血清CRS相关细胞因子,可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但是每天快速实时检测细胞因子,因技术上的限制并不现实可行。研究发现,血清急性反应蛋白之一,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增减与CRS时患者血清IL-6水平和IL-6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显著相关。同样C-反应蛋白水平与类固醇药物对CRS的疗效显示了明显的负相关。因此认为C-反应蛋白是预测CRS的一个良好指标。C-反应蛋白水平超过正常阈值预示具有CRS发生的高度危险性,C-反应蛋白测定的敏感性约86%,而特异性为100%。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的处理 重症CRS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需要有效和强力的医疗干预。通常包括血管活性升压药支持,呼吸机支持,使用抗癫痫药和解热镇痛药物。尽管这些毒副作用令人担心,迄今为止,在正确有效的医疗处理条件下,临床上CRS已经是完全可逆性的。 采用大剂量类固醇激素相当于每天100mg以上强的松剂量,可以迅速逆转CRS的临床症状。然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类固醇药物也能抑制CAR-T的体内增殖,使得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CRS的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影响CAR-T治疗的疗效。 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阻断性单克隆抗体药物(Tocilizumab)也可以用来治疗和改善CRS的毒副作用。已有临床试验证明,阻断IL-6受体后能迅速解决CRS带来的毒副作用。在3例CRS患者中(患者血清中IL-6浓度增高达正常浓度的27-400倍),单独使用Tocilizumab 抗体后,患者发烧和CRS症状在1-3日内明显缓解,疗效与类固醇疗法相似,外周血检测显示Tocilizumab治疗对CAR-T细胞体内增殖没有影响。 CAR-T 治疗能引起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患者可能出现可逆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神志不清和癫痫样症状。患者可以发生渐进性的神志混乱,词语困难,失语,可最终发展到反应迟钝。有些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展到需要气管插管及机械辅助通气等措施,以便对呼吸道加以保护。对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检查,CT和磁共振成像常无特别发现。脑电图能确诊癫痫样脑电波活动,有助于指导抗癫痫治疗的处理。 腰椎穿刺脑脊液分析在部分有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发现有淋巴细胞的增多,通过进一步的定量定性分析,可见至少部分淋巴细胞是来源于CAR-T细胞。 然而,在许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脑脊液中并没有检查出CAR-T细胞的存在。CAR-T治疗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通过及时的对症治疗和针对CRS的有效治疗,通常可以逆转和消除神经系统并发症。 目前,成人难治性或复发性急性B细胞白血病只有经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有希望获得治愈的可能。急性B细胞白血病初期治疗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诱导疾病完全缓解。为能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条件。CAR-T疗法可以为难治性和复发性患者获得重新缓解的宝贵机会,成为目前能使这些患者通向适合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唯一桥梁。
个人分类: 肿瘤治疗|32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肿瘤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发展
热度 1 jhsbj 2017-2-16 12:24
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是怎样增强肿瘤免疫的? 当患者在临床上确诊癌症的时候,大多数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控制的能力,因此使得体内抗肿瘤免疫细胞在不同程度上对肿瘤的生长产生了耐受性,也就是说体内免疫细胞不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特别是在肿瘤的局部,癌细胞是浸润在一个很难转变的免疫抑制微环境里,即使在目前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核查点阻断剂(例如:PD-1和PD-L1等)的帮助下,只有少数实体瘤患者能对治疗产生疗效反应。 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抗癌的治疗方法,它是基于聚焦电离辐射对肿瘤及其微环境产生破坏性作用而发挥治疗效果的。在过去十多年的研究中,已有科学证据证明,放疗可以导致:1)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也就是肿瘤细胞的一种死亡形式,能有效地传递信号给免疫系统,使之对细胞死亡释放的肿瘤相关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2)启动一系列前免疫原性“危险”信号,能够被肿瘤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感知,进而强化对肿瘤的排斥作用。 当放射治疗单独使用时,上述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通常不足以够克服患者体内,尤其是肿瘤局部微环境中存在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耐受或免疫抑制状态。然而,当放疗结合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阻断性药物活化T细胞)时,局部放疗可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将其转变成为一个个性化的原位肿瘤疫苗,使患者免疫系统对被照射的肿瘤细胞和其他肿瘤细胞产生免疫拮抗反应。当成功的建立起这种获得性免疫反应时,可以使被照射的原位肿瘤和照射野之外的远隔转移肿瘤灶均能获得免疫排斥。这与传统的通过接种细菌疫苗或病毒疫苗预防和治疗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获得性免疫疗法很相似。局部放疗使照射部位以外的肿瘤灶消退的现象,也被称为远端效应,这种现象早在1953年就已由Mole等人发现和报道。 目前放疗结合免疫治疗针哪些肿瘤有较好的疗效? 放疗结合免疫治疗的新治疗策略已经在多种肿瘤模型上获得了显著疗效。初步的临床试验显示,转移性实体肿瘤,特别是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这种新疗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单独使用抗细胞毒T细胞相关抗原4(anti-CTLA-4)的伊匹抗体药物ipilimumab未能证明有疗效的患者,当联合使用局部放疗时,可以出现有明显的疗效。在一项临床研究中40例化疗难治性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采用ipilimumab免疫治疗和局部放疗的联合方案,完成4个周期的ipilimumab输注和一个疗程包括3到5分次照射一个肿瘤转移灶的患者中,对治疗的客观反应率为33%。这些患者有显著更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许多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依然存活。 从个体医学角度来看放疗结合免疫治疗的优势 就癌症患者本身而言,无论是疾病的转归,还是对治疗的反应都具有极为个体化的特质。如今癌症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已经得到广为接受和认同。就肿瘤放疗本身来说,给予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的标准是非常个体化的,放疗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肿瘤团块具体尺寸的大小,形状,每个接受放疗患者的解剖学特点,以及肿瘤所在的特殊部位,因此,从肿瘤几何结构、体内位置分布和放射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每项治疗都是个体化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免疫治疗与放射治疗相结合,则进一步提高了肿瘤整体治疗的个性化。事实上,放疗联合应用免疫核查点阻断剂,可能诱发针对个体肿瘤患者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提高了个性化治疗的疗效。已有的临床前和临床实验证据显示,对放疗结合免疫治疗产生疗效反应的患者中,检测的血循环中T淋巴细胞受体组群更倾向于向某些寡克隆表达偏移,提示放射治疗杀死肿瘤细胞后可能释放了这些患者中原先未能出现的某些新肿瘤抗原的表达,或者导致原已存在肿瘤抗原的过度表达,因此启动了患者体内T细胞产生针对肿瘤细胞新的免疫反应。 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在临床肿瘤治疗领域将会出现有希望的良好前景。对比目前普遍使用的大剂量化疗,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更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特别是对于实体肿瘤的治疗,大剂量细胞毒化疗药物,确实有可能对其敏感的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或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少数有耐药性的那些肿瘤细胞得以存活下来,导致以后的肿瘤复发和转移。 在化疗药物大量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患者体内不同程度尚存的免疫系统,也会被大剂量化疗进一步破坏或抑制,使得部分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失去了利用体内尚存免疫系统发挥对抗肿瘤的机会。局部放疗对患者免疫系统不会造成显著的破坏,为进一步调整和恢复患者体内有效的肿瘤免疫留下来可以操作的空间,这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具有的独特而有希望的前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79e9f50102wx9w.html、
个人分类: 肿瘤治疗|5449 次阅读|1 个评论
非病毒方法制备CAR-T的进展和临床应用
jhsbj 2017-2-10 10:55
2013 年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Cooper实验室发表了一篇关于使用非病毒转染方法,制备临床级CAR--T细胞的文章,是使用所谓“睡美人”(Sleeping Beauty,SB)基因修饰系统生产稳定的人CAR-T细胞。到2016年9月,这项研究已经转化为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杂志(J Clin Invest 2016,Phase I trials usingSleeping Beauty to generate CD19- specific CAR T cells)。 这项工作评估了SB转座子/转座酶系统进行基因修饰表达CD19抗原特异性CAR-T细胞的临床应用潜力。使用来自SB平台的DNA质粒基因修饰T细胞,使之稳定表达第二代CD19特异性CAR,同时使用活化和增殖细胞(activating and propagating cells,AaPCs)和细胞因子体外培养系统选择性扩增CD19-CAR-T细胞。 在二十六名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输注CAR-T细胞作为辅助治疗,其中自体移植7例,同种异体移植19例。 治疗结果显示SB介导的基因修饰T细胞能在体外扩增2,200至2,500倍,CAR表达率可达84%,未发现有整合热点存在。在自体移植组移植和CAR-T治疗后,30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3%和100%。在同种异体移植组,12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53%和63%。 未发现有急性或晚期毒性发生,也未见有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发生。尽管存在低抗原负荷量和在没有细胞因子支持的移植受者体内环境中,CAR-T细胞在自体受者体内能维持平均存在201天,在异体受者体内平均维持存在51天。 这些结果显示使用SB和AaPCs平台产生的CD19特异性CAR-T细胞是安全的,不仅消除了病毒复制的危险性,也减少了CAR-T细胞的制备时间,可以辅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癌症,显示了非病毒性基因修饰的治疗方法将来进一步临床发展的潜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79e9f50102wy43.html
个人分类: 肿瘤治疗|5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PD-1/PD-L1免疫治疗中的肿瘤过度生长(HPD)
jhsbj 2017-2-9 14: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79e9f50102wyvh.html 近几年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中PD-1/PD-L1免疫核查点阻断剂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在PD-1/PD-L1抗体治疗的癌症患者中,也观察到小部分患者群体中有癌症快速进展的现象发生。有些学者将这部分患者称之为过度进展性疾病(Hyperprogressive disease,HPD),提示这些免疫核查点阻断药物也可能具有潜在的有害作用。目前,对于PD-1/PD-L1抗体治疗的癌症患者中出现的过度进展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自然特性和可预测因素等尚不清楚。 为了确定哪些患者具有肿瘤加速生长的现象,临床上对131例接受PD-1/PD-L1抗体治疗的可评估癌症患者的治疗之前(作为参照期)和治疗过程中(作为实验期)的肿瘤生长速率(Tumor growth rate, TGR)加以比较。对肿瘤生长速率,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评估。 对过度进展性疾病(HPD)定义标准参照(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估标准)(RECIST)的病情进展规定,比较实验期和参照期的HPD定义标准为肿瘤生长速率增加≥2倍。根据以上标准,131例患者中,12例(9%)被认为属于HPD。 HPD患者与发病初始时较高肿瘤负荷量无关,与任何特定的肿瘤类型也没有相关性。在癌症进展时,有HPD的患者比没有HPD患者的新生肿瘤发生率要低(p 0.05)。而HPD与高年龄组患者(65岁)和总体生存期更差患者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p 0.05)。 这些结果提示HPD可能是免疫核查点阻断治疗中部分少数患者群体肿瘤迅速进展的一种新的类型。老年人抗肿瘤免疫系统的损伤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对PD-1/PD-L1免疫治疗的反应与年轻患者存在不同,因此,使用PD-1/PD-L1抗体介导的癌症免疫治疗对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应该格外谨慎。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这种HPD现象,有助于阐明和完善免疫核查点阻断治疗的机理和临床应用
个人分类: 肿瘤治疗|4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Cancer Research:TGFβ通路获重大突破,为免疫疗法带来新思路
热度 3 SciLondon 2017-1-20 12:56
( 未止科技 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原文: TGF beta研究突破 ) 近日,来自美国南卡莱罗那医科大学(MUSC)的研究人员们发现,TGF beta受体GARP或将成为新型的肿瘤诊断标记物。同时,科学家们还设计出了一套靶向GARP-TGF beta的抗体疗法, 能够有效地”唤醒“免疫系统,并 可以在小鼠模型中有效阻遏乳腺肿瘤向肺部的转移 - 这项突破为火热的癌症免疫疗法再次开辟了新的战场。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上。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项研究,我们首先从TGF beta信号通路谈起。TGF beta超家族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TGF beta信号通路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细胞凋亡,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 TGF beta却 能够操控肿瘤微环境, 有着致癌作用。 恶性肿瘤细胞会大量分泌TGF beta蛋白,一方面让癌细胞加速成长和扩散,另一方面令癌细胞绕过免疫系统的打击。 首先,它不仅能够使细胞周期停滞,还能促进癌细胞的入侵和转移,使正常细胞携带恶性肿瘤细胞的特征。 其次,TGF beta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对于癌细胞的杀伤。TGF beta能够诱导调控性T细胞(Treg),使之对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产生抑制作用。另外,TGF beta能够直接作用于效应性T细胞,如NK细胞,B细胞等,抑制它们的免疫活性。 TGF beta的功能主要是通过TGF beta-SMAD信号通路来实现: TGF beta形成二聚体,与细胞表面的Type II受体结合-这将使临近的Type I受体与Type II受体共同形成四聚体。随后,由于TGF beta的结合, Type II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活性被激活。 这时,Type II受体使Type I受体上一些关键的丝氨酸被磷酸化,激活了其 丝氨酸/苏氨酸 激酶的活性。 这个磷酸化过程持续向下游进行,使 临近的regulatory SMAD(R-SMAD)被磷酸化,主要包括SMAD2, 3, 9等等 (通常R-SMAD被SARA蛋白固定在细胞膜内部)。被磷酸化的R-SMAD对于细胞质内游离的Co-SMAD(如SMAD4)有着极高的亲和力, 于是形成了R-SMAD-Co-SMAD聚合物。 它将进入细胞核, 与转录因子共同结合到DNA上,诱导目标基因的转录。 实际上,TGF beta通路十分复杂,除了SMAD,还牵涉许多蛋白。小编照例推荐一篇关于TGF beta信号通路的综述- 《Nature Review》重磅,近千次引用: http://www.nature.com/nrm/journal/v13/n10/execsumm/nrm3434.html 然而,TGF beta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少量的游离态TGF beta可以与受体结合,而大多数TGF beta都是与latency-associated peptide(LAP)结合,不具有活性。 TGF beta共具有四种形态,只有当TGF beta-LAP聚体被肿瘤微环境中的蛋白酶(由肿瘤细胞分泌)剪切,形成游离态,才能够激活TGF beta。 如果TGF beta无法聚集,那么就不能被有效地激活,进入下游通路。GARP,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跨膜蛋白,可以使TGF beta在细胞表面停留。 而GARP的功能和机理,始终未被研究清楚。MUSC之前的研究表明,在人体各个肿瘤组织中,GARP的含量都很高。同时,MUSC的研究人员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GARP仅仅在Treg细胞中表达,而不在其它免疫细胞中表达。 因此,研究人员推断,Treg表面的GARP拥有聚集TGF beta的作用,能够间接促进TGF beta的激活。而激活后的TGF beta将作用于免疫细胞,抑制免疫系统对于肿瘤细胞的效用。 所以,这项研究的重心放在了TGF beta通路的第二个作用:免疫抑制。MUSC的科学家们希望理解GARP-TGF beta通路的原理,从而找到减轻免疫抑制的方法。 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探究GARP的表达与癌症的相关性。 MUSC的科学家们构建了NMuMG小鼠乳腺癌模型,同时对GARP进行了RNA敲降(KD),并使用抗体进行了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以及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癌症组织中GARP的含量。结果显示,RNA敲降GARP将能够显著延缓细胞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阻遏肿瘤的恶性转移。 接下来,研究人员们试图解释GARP与TGF beta的关系。 于是,他们在正常小鼠细胞中强制增加了游离态GARP的表达量。免疫印迹以及免疫组化实验表明,过量的GARP能够显著提升TGF beta信号的强度,增加了通路下游的SMAD2/3磷酸化,Vimentin过量表达,以及E-cadherin含量下降。由TGF beta信号引起的细胞移动性显著上升,促进了肿瘤EMT过程。利用小鼠体内实验,研究人员也发现,GARP能够通过TGF beta信号通路的作用,使小鼠体内形成肿瘤。 这说明,GARP是一种新型的致癌基因,能够通过正向调控(upregulate)TGF beta信号通路,即提高TGF beta的活性,促进肿瘤的形成。 那么,对于肿瘤的发育和扩散,GARP会不会有影响?这与免疫抑制又有什么联系?研究人员在侵略性很强的小鼠4T1肿瘤细胞中过量表达了游离态GARP,并与正常肿瘤细胞进行了对比。 同时,他们利用SMAD2/3等抗体对TGF beta通路的强度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GARP能够显著促进癌细胞的生长,转移以及入侵-这都是通过增强TGF beta的信号强度来实现的。在进一步研究中,他们配制了包含GARP表达细胞的培养基,模拟肿瘤微环境,用来培养Foxp3+ Treg免疫细胞。实验结果证实了一个核心结论:GARP能够显著的诱导Treg细胞,增强免疫抑制的效果。 这说明,GARP不仅能够直接促进肿瘤自身的发育,还能够通过抑制免疫系统,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同时,研究人员们还发现,如果抑制CD25+ T细胞的活性,能够有效减少GARP引发的癌细胞攻击性。这表明, Treg细胞在GARP致癌的作用过程中充当了媒介,是GARP引发免疫抑制效应的关键点。 综合本次研究与先前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断出GARP在肿瘤细胞免疫抑制过程中的作用:即通过聚集TGF beta-LAP的浓度,促进TGF beta的激活,使下游通路的信号增强,诱导Treg细胞分化,从而阻止效应性T细胞的免疫功能。 长期以来,TGF beta信号通路蛋白一直是免疫疗法的重要研究对象。 然而,由于TGF beta对于正常细胞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很难在不伤害正常细胞的前提下,抑制TGF beta的作用。 这次研究突破无疑提供了一个针对TGF beta通路的新型靶点-我们可以通过抑制GARP,减少TGF beta对于免疫系统的干扰,同时又不会影响TGF beta的正常功能。 MUSC的研究人员们利用这次发现,成功设计了一种编号为4D3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遏TGF beta与Treg细胞表面GARP的结合。小鼠体内实验表明,该抗体可以中和TGF beta的信号,显著减少Treg细胞的数量,同时有效遏制乳腺癌癌细胞向肺部的恶性转移。如果再配合化疗方法,能够明显控制乳腺肿瘤。 这足以表明,GARP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免疫治疗靶点,必将给未来的肿瘤治疗方案带来更多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6/24/7106 上期: 【深度解析】《Nature》刊登重大突破,Wnt/beta-catenin信号通路功不可没!
1477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耶鲁大学陈列平教授荣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贝时璋奖"
热度 1 Fanxia 2017-1-17 16:09
2017 年 1 月 16 日, 国际著名免疫学家、耶鲁大学陈列平教授应邀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作了题为“ Future Cancer Immunotherapy: Enhancement or Normalization of Immunity ”的“贝时璋讲座”报告。报告由生物物理所 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理事长饶子和院士主持。 饶子和院士主持讲座 在报告之前,饶子和院士代表学会,为陈列平教授颁发了学会的最高荣誉奖“贝时璋奖”,以表彰陈教授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贝时璋奖是为纪念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贝时璋先生而于 2009 年设立的。此次颁奖为贝时璋奖的第五届,此前共有 9 位中外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包括 2015 年获奖的大隅良典教授( 2016 年诺贝尔奖得主)。 饶子和院士为陈列平教授颁发“贝时璋奖” 陈列平教授的报告聚焦于肿瘤免疫反应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肿瘤免疫治疗两个不同思路(即增强免疫反应和免疫反应正常化)的讲解与分析,结合他自己二十多年来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的经验,对肿瘤免疫治疗目前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对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陈列平教授说,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中,绝大部分用的是增强免疫的方法,就是把免疫反应的过程放大,以控制肿瘤。常见的用来增强肿瘤免疫的方法包括:细胞因子如 IL-2 和 IFNs; 癌症疫苗如 Provenge ;抗体如 anti-CTLA-4 和 anti-4-1BB; 过继性细胞治疗 (adoptive cell therapy) 如 CAR-T, TCR-T 等。但是,增强免疫的方法一般来说治疗的效果不太理想,比如癌症疫苗 Provenge ,仅能延长前列腺癌症病人 3-4 个月的寿命。此外,增强免疫反应(增强到人体不能忍受为止)和化疗的思路很接近(剂量增高到不能忍受),免疫反应增强后会有一定的代价,比如 anti-CTLA-4 副作用很大;细胞治疗残留在体内的 CAR-T 或 TCR-T ,可能会对人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陈列平教授在报告中 早在二十多年前陈列平教授进行增强免疫研究时,就对绝大部分病人用了肿瘤疫苗后,免疫反应增强,淋巴细胞增加,但肿瘤仍在生长这一未解之谜进行了深入思考。陈教授推测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肿瘤组织微环境免疫缺陷所引起的,所以着手去寻找造成肿瘤组织微环境免疫缺陷的分子,他们于 1999 年找到并克隆了 B7-H1 ( 后来被称为 PD-L1), B7-H1 (PD-L1) 是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结构类似于免疫球蛋白的分子。 2000 年, B7-H1 (PD-L1) 被证实可以与程序性死亡受体 PD-1 结合。陈教授于 2002 年首次发现过表达 B7-H1 会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并试验了 anti-PD-L1 单克隆抗体的治疗作用。 2006 年他们启动了 anti-PD ( anti-PD-1/PD-L1 )抗体治疗,第一个抗体药物于 2014 年被 FDA 批准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由于这些开拓性的发现,陈列平教授获得了国际肿瘤免疫学界的顶级大奖—威廉﹒科利奖 (William B. Coley Award)(2014), 以及美国免疫学家协会史坦曼大奖 (AAI-SteinmanAward)(2016). 陈列平教授所开创的 anti-PD 抗体治疗,与其他癌症免疫治疗的理念不同:它靶向的是肿瘤微环境,修复了肿瘤诱导的免疫缺陷,使免疫正常化。 anti-PD 抗体治疗对几乎所有晚期实体瘤以及部分液体瘤(对部分血癌无效)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使大的实体瘤缩小和消失(见下图);该种治疗有持久的效果,并且毒性较小( 5% 有副作用)。美中不足的是,目前该种治疗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有效,比如肺癌, anti-PD 只对 30% 的病人起作用。因此,陈教授正致力于查找这种治疗抵抗背后的原因,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96岁的头颈癌患者在anti-PD-L1治疗后,肿瘤显著减小 (来自陈列平教授报告ppt) 在报告的末尾,陈列平教授对癌症免疫治疗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很重要:开发癌症临床活检所需要的生物标志物;开展将 anti-PD 抗体治疗用于临床肿瘤一线治疗的研究;治疗早期肿瘤;与其他治疗结合;以及克服免疫治疗抵抗。 报告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踊跃发言提问,陈列平教授一一解答了关于 PD-L1 的诱导方式、转录后调控及降解途径;肿瘤微环境中 APC 是否更重要;是否肿瘤突变增加, anti-PD 抗体效果越好; anti-PD 抗体能否防止已施行外科手术的癌症复发等问题。此外,陈教授也回答了 anti-PD 抗体治疗副作用的情况、恶性程度高的实体肿瘤 ( 胰腺癌 ) 免疫治疗的进展,以及目前 anti-PD 纳米药物的开发情况。回应听众的提问,陈教授还发表了对 CART 疗法、激活自然免疫来治疗肿瘤的看法。 报告会场座无虚席 致谢: 感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盛典研究员对本文学术内容部分的审读与修改。 文中所有照片 (除特别声明外), 均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强拍摄。 转载自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信公众号(ID: BPSC1979)
20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免疫疗法治癌症靠谱吗?
热度 10 jiankangkp 2015-5-7 03:36
癌症治疗的难题:毒性、局限性、抗药性 “癌症”,人们谈其色变,似乎得了癌症就是被宣判了死刑。值得庆幸的是,癌症治疗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新的进展。治疗肿瘤除了手术切除实体病灶之外,化疗、放疗以及靶向药物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癌症的发展,但后续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就化疗或放疗来说,由于其缺乏特异性,会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杀死正常细胞,因此毒性过大,损伤免疫系统,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用特异性强的靶向药物会好些吗?靶向药物可以在不伤及正常细胞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杀死有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但是,只有携带该突变基因的病人才能受益,因此应用范围相对局限。更要命的是,癌细胞经常能进化出各种机制来对抗这些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生了抗药性。所以,有些病人的症状在接受的治疗之初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过不了多久癌症又复发了。 癌症治疗新希望:免疫疗法 好消息是,这几年出现了一类新的治疗方法, 免疫疗法 ,似乎能解决上述问题。免疫疗法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去杀死肿瘤。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杀死肿瘤、抑制肿瘤进化,而且毒副作用相对较轻、可控,同时复发率低,在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试验表现出惊人的成效,给广大癌症病人们带来了希望。 那么,究竟什么是癌症的免疫疗法?它的效果真的有那么神吗? 人体的免疫系统 首先从人体的免疫系统说起。如果把人体比作国家,那么免疫系统就像军队,时刻保卫着国家不受敌人的侵犯。免疫系统大军中有各种警卫战士,比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原递呈细胞等。在健康的人体内,警卫细胞负责识别并清除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齐心协力保护机体不受这些“敌人”的侵害,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 有意思的是,正常的免疫系统有一套有效的区分“敌人”(病原体) 和 “自己人”(人体自身的分子)的机制,能选择性的干掉敌人而不伤害自己人。这个过程中,有一类信号分子至关重要,它们像指挥官一样发号司令,告诉战士们是去杀灭还是放过所遇到的人,对于防止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的分子起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些信号叫做 免疫检查点 (immune checkpoint),有些能激活免疫反应,有些则抑制免疫反应。如果免疫检查点出了问题,免疫系统大军就会分不清敌人和自己人,机体正常组织和细胞也会受到免疫系统的疯狂攻击。免疫失去调控引发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自身免疫疾病,最著名的例子就包括红斑狼疮。 癌症和免疫系统的关系 人体细胞有时会产生基因突变,突变的积累会导致细胞复制失去控制,俗称细胞发生了癌变。癌变的细胞由于具备一些正常细胞所没有的特征分子(比如突变的癌基因),能被免疫系统大军识别并清除,防止他们以后继续干坏事。然而,癌细胞这些潜在罪犯有时候并不会乖乖就范,而是会想方设法骗过免疫系统中的警卫细胞,说自己是好人,不让开枪。这个机制就叫作免疫抑制或免疫逃逸。 于是,免疫系统细胞试图捉拿癌细胞,癌细胞试图逃避免疫系统的的攻击。如果癌细胞在这场战役中占了上风,成功地躲开免疫系统,癌细胞就会疯狂地繁殖并占领其他的组织器官,人就会得癌症。而治疗中最好的方法,是 依赖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战胜癌症,也就是所谓的免疫疗法 。 免疫疗法:细胞疗法、干预疗法 如何帮助免疫系统战胜癌细胞?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免疫疗法主要有两大类:细胞疗法和干预疗法。 细胞疗法 目前被证明最有效的细胞疗法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Immunotherapy,简称CAR-T)。 简单来说,就是从癌症病人体内分离出T细胞,在体外利用基因工程进行改造,改造后的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癌细胞并激活T细胞,再经扩增之后输回病人体内。这些改造后的T细胞 (CAR-T) 就像一群带着警犬的警卫们,能迅速嗅出罪犯癌细胞在哪里,把他们捉拿归案进行处理。 目前,CAR-T疗法已经在27位白血病人身上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癌细胞全部消失,一些病人甚至在两年后复查仍然没有检查出癌细胞 。这些惊人的数据让广大癌症患者、医生和研究人员看到了治愈癌症的希望。 细胞免疫疗法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还需要在不同的癌症病人身上进行试验并且不断地改良。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它能够应用到更多种类的癌症中,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干预疗法 干预疗法是通过给病人注入特定药物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去攻击肿瘤。目前有两种方法激活免疫系统:一种是 癌症疫苗 ,目前除了预防肝癌的乙肝病毒疫苗和预防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之外,并无其他疫苗可以预防癌症。还有一种能治疗前列腺癌的疫苗 Provenge,但是效果十分有限 。另一种方法是 通过药物来抑制上面所提到的对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的免疫检查点 ,解除癌细胞的免疫抑制机制,使癌细胞能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早在2011年,施贵宝公司研制的第一个针对抑制性免疫检查点的抗体药物被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商品名叫Yervoy(CTLA-4单克隆抗体Ipilimumab)。该药物能延长皮肤黑色素瘤晚期转移病人的存活率,但不是对所有病人都有效果 。 最近几年,针对免疫检查点PD-1的抗体抑制剂在皮肤黑色素瘤晚期转移病人的临床试验中,被发现能持续地控制肿瘤,大大提高病人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 (60%的病人活了超过两年){4,5],目前有两个药已经上市:施贵宝公司研制的Opdivo (PD-1抑制剂Nivolumab)2014年先后在日本和美国上市;而默沙东公司研制的Keytruda (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则是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用于晚期转移皮肤黑色素瘤的抑制剂。 更多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正在在紧锣密鼓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中,有些已经在其他癌症,比如肺癌、乳腺癌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信不久后,这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能被批准上市,造福更多的癌症患者。 免疫疗法的风险:炎症、副作用 像任何一种疗法一样,免疫疗法也不是完美的。我们前面提到,免疫疗法是通过激活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战胜癌症。然而在临床上,免疫系统过强有的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 例如,CAR-T细胞疗法中改造激活的免疫T细胞会在捉拿癌细胞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称作细胞因子的化学物质,这个细胞因子本来是T细胞用来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帮助他们一起完成杀灭肿瘤。但是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也会引起炎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炎),临床表现为恶心、发热甚至高烧不退等症状,弄不好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 因此,用CAR-T疗法治疗癌症病人一定要十分谨慎,既要严格控制好导入病人体内的T细胞的数量,又要做好严密的监控,并配合抗炎症药物如类固醇类药物进而控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把可能影响病人健康的风险降到最低。 抑制免疫检查点的药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没有了免疫检查点的控制,免疫系统可能会过于活跃,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不小心伤及一些无辜的正常细胞,造成暂时性的自身免疫病,或称为免疫相关的副作用,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疹、肝炎、结肠炎以及一些内分泌疾病如下垂体炎和甲状腺炎等 。这些症状在针对CTLA4的抑制剂中更常见、更严重一些,而在针对PD1或PDL1的抑制剂中相对少见和轻微一些 。 幸运的是,这些症状是暂时的,一般停药后就会自动消失。因此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临床应用中,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安全有效的剂量,另一方面应该配合使用抗自身免疫症状的药物,来减轻病人所出现的免疫相关副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控制、结合 免疫疗法作为目前最新、最热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给广大癌症病人带来了希望。但是免疫疗法并不完美,也有一定的风险。被激活的免疫系统如果控制不好,过于活跃,可能会伤及正常细胞,造成免疫相关的各种副作用。因此, 摸索药物的合适的剂量,以及使用正确的药物控制这些副作用的研究, 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单一的免疫疗法之外,多管齐下把肿瘤消灭,比如 多种免疫治疗方法的结合,或是免疫治疗和传统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的结合 ,是如今癌症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对癌症免疫抑制机理的研究可能会帮助发现新的药物靶点,从而 有针对性地开发出能抑制这些靶点的药物,解除免疫抑制,提高免疫治疗的成功率。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增加,一定会有更加成熟完善的免疫治疗方法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癌症,让广大患者受益。 参考资料 Maude SL et al.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for sustained remissions in leukemia. N Engl J Med. 2014 Oct 16;371(16):1507-17 Kantoff PW et al,. Sipuleucel-T Immunotherapy for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N Engl J Med. 2010 July 29;363(5):411-22 Hodi FS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with ipilimuma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0 Aug 19;363(8):711-23 Wolchok JD et al,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in advanced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3 Jul 11;369(2):122-33. Hamid O et al, Safety and Tumor Responses with Lambrolizumab (Anti–PD-1) in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3 Jul 11; 369(2):134-44 Topalian SL et al. Safety, activity, and immune correlates of anti-PD-1 antibody in cancer. N Engl J Med. 2012 June 28;366(26):2443-54 DeFrancesco L.CAR-T cell therapy seeks strategies to harness cytokine storm. Nat Biotechnol. 2014 Jul;32(7):604 Corsello SM.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Endocrine side effects induced by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封面和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黄璐,华东师大本科,复旦大学硕士,美国杜克大学癌症分子生物学博士,现在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从事癌症免疫疗法的博士后研究。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知道健康流言真假! 本公众号所发文章均为作者原创,并授权发表于“健康不是闹着玩儿(jiankangkp)”。任何公共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媒体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盗用。 联系我们,请发信到hi@jiankangkp.com。 关注原创健康科普:搜索id“健康不是闹着玩儿”(jiankangkp)或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个人分类: 健康不是闹着玩儿|991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广谱的中和抗体:HIV防治的新希望
fqng1008 2015-4-11 14:21
据英国BBC 4月8日报道,《自然》(nature)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一种新型的 HIV 免疫疗法或将成为极具前景的抗HIV武器。报道称,输入 一种被称为“广谱的中和抗体”可以抑制患者血液中的HIV病毒载量。 研究人员克隆了少数对HIV病毒具有自然控制力的个体中的免疫蛋白(此蛋白能够中和多种HIV病毒株),并将相关蛋白抗体(3BNC117 )注入到患者体内。他们发现,当此抗体达到最高浓度时,可抑制患者血液中HIV的复制。此蛋白的抗HIV效力不断变化,有时可持续4周以上。 研究作者称,他们的研究数据证明被动输入单种广谱中和抗体对人体中的HIV病毒血症具有显著效果。 不过,由于病毒具有突变性,科学家建议将此疗法与现有药物或其他抗体一同使用。 洛克菲勒大学的Michel Nussenzweig教授表示,此治疗方法独特之处在于:首先,它是来自人体的天然成分;其次,它可能为患者自身已削弱的免疫系统带来“惊喜”(jolt)。“抗体的部分组分可扮演红旗的标志作用——指出病毒藏身之所,并发出杀死它的信号。” 目前,他们正在探索这种输入疗法能否在最开始之际就保护人们免受疾病入侵。 不过,他也慎重指出,此研究仅是小样本且处于研究早期。 “我们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安全和有效的。” “这一研究告诉我们的是,现在已到了考虑预防、治疗甚至治愈HIV感染可能性的时候了。” 卡迪夫大学的Vincent Piguet教授对此研究发现评论道,这一项振奋人心的新研究首次揭示,在直接抗HIV疗法中,抗体占有一席之地。” 他称这是“抗击HIV的重要发展”,但他同时提醒必须考虑治疗费用及耐药的发生。 BBC报道: HIV: new approach against virus 'holds promise' 研究链接 : Viraemia suppressed in HIV-1-infected humans by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3BNC117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zhpd55 2015-3-31 17:5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和抗体-药物轭合物治疗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Feb 2015, Christina Lau 四项相关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Blinatumomab和inotuzumab ozogamicin在治疗成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Blinatumomab是基于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概念人工合成的一种处于试验阶段的双特异性抗体,可指导细胞毒T细胞与表达CD19的靶细胞结合,从而引起表达CD19的B淋巴细胞溶解。 在一项由116名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经诱导化疗后获血液学完全缓解,体内仍雍留有少量常规显微镜不能检测到的白血病细胞)患者参与的II期临床试验中,经过一个周期的blinatumomab治疗后,有78%的患者达到MRD完全缓解(分子水平的完全缓解)。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德国法兰克福市哥德大学附属医院的Nicola Gökbuget博士说:“整个治疗周期完成后的MRD完全缓解率为80%,其中绝大多数(98%)患者是在首个治疗周期内达到MRD完全缓解的。” 该研究的参试者均为经3个周期以上的高强度化疗后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MRD≥10 -3 的急性前B细胞白血病(B-precursor ALL)患者。 研究中参试患者先接受一个治疗周期的Blinatumomab治疗。(治疗方案为Blinatumomab 15 μg/m 2 /日,静脉输注,每日一次,共4周,然后停药2周。)对一个治疗周期后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给予4个(或以上)周期的Blinatumomab治疗,或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 该研究以MRD完全缓解为主要终点。MRD完全缓解被定义为一个治疗周期后在检测灵敏度≥10 -4 的条件下检测不到MRD(白血病微小残留物)。 Gökbuget说:“诱导治疗后伴有持久性或复发性MRD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复发风险高于那些治疗后未检测到MRD的患者。在我们的这项研究中,经Blinatumomab治疗后,不同年龄、性别、治疗次数和MRD基线值水平患者间的MRD完全缓解率无显著性差异。” 99%的患者完成了全部疗程及治疗后为期30天的安全性随访。有3%的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发热(16%)、震颤(7%)、失语(5%)、脑病(5%)、药物过量(5%)、中性粒细胞减少(4%)和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3%)。 另一项研究表明,blinatumomab治疗后达到MRD缓解的患者,再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复发性和/或难治性急性前B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总生存期达到2年以上。 该研究中两个治疗周期的blinatumomab治疗后,36名参试患者中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占42%,达到血液学部分缓解的患者占28%。这些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中,有88%的患者达到MRD缓解。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德国慕尼黑市安进研发(慕尼黑)股份有限公司的Gerhard Zugmaier博士说:“该研究中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8个月和12.9个月。有10 名患者(28%)的总生存期达到29.7个月。” Zugmaier 说:“10名长期存活者中,有7名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有2名达到血液学部分缓解。这10名患者均为接受blinatumomab治疗后达到MRD缓解的患者,其中7名在blinatumomab治疗后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inotuzumab ozogamicin是一种由CD22单克隆抗体和calecheamicin(一种细胞毒性剂)组成的抗体-药物轭合物,研究表明该药物也可使成年复发性和/或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获益。 接受inotuzumab ozogamicin+低强度低剂量CVD化疗方案联合治疗的35名成年复发性和/或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51%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7%的患者除血小板指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正常水平,3%的患者骨髓检测指标达到正常水平。试验中inotuzumab ozogamicin给药方案为:第一个治疗周期1.8 mg/m 2 ,以后各治疗周期1.3 mg/m 2 ;低强度低剂量CVD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标准剂量的50%)+地塞米松(标准剂量的50%)+甲氨蝶呤(标准剂量的25%)+阿糖孢苷(0.5 g/m 2 ,共4剂);不使用蒽环霉素。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Elias Jabbour博士说:“该研究的总体缓解率为71%,这一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治疗后6个月时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9%和58%。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降血小板指标外,其它指标达到正常水平或骨髓检测指标达到正常水平)的患者,其中位总生存期为14个月,与之相比,难治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不到1个月。 在另一项研究中,27名新确诊的老年(≥60 岁) 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接受inotuzumab ozogamicin+低强度低剂量CVD化疗联合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降血小板指标外,其它指标达到正常水平)的患者占96%。同时,所有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的流式细胞检测MRD结果均为阴性。 Jabbour 报告称:“该研究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6%和81%,同时安全性方面的表现也令人满意。inotuzumab ozogamicin+低强度低剂量CVD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可成为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个人分类: 新科技|2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肿瘤的“逆天病毒”和跑火车的“逆天编辑”
热度 32 pkucarer4300 2014-10-17 08:57
抗 肿 瘤的 “ 逆天病毒 ” 和跑火 车 的 “ 逆天 编辑 ” 这 两天中山大学 颜 光美 课题组发 表在 PNAS 上的 论 文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phavirus M1 as aselective oncolytic virus targeting ZAP-defective human cancers” 经 各大媒体 报 道在网上火了起来。广大小白朋友 们 看到了各种 报 道不禁激 动 起来:是不是找到了癌症克星了,是不是 肿 瘤要被攻克了,是不是中国人要拿 诺贝尔 医学 奖 了 ...... 本着 专业 加 娱乐 的精神,我来做一点小小的科普。 首先,得从 肿 瘤的靶向治 疗说 起。所 谓 靶向,就是精准地攻 击 你所 设 定的靶子,每次都打 10 环 ,不会因 为 脱靶而把 举 靶子的人 给 干掉了。 肿 瘤的治 疗 方法目前主流的 还 是三大法宝:手 术 ,化 疗 ,放 疗 。手 术应该说 是比 较 原始的靶向治 疗 ,哪儿有 肿 瘤 咔 擦一刀 给 切了, 简单 粗暴。 问题 是 肿 瘤可能有 转 移灶,有些 肿 瘤 细 胞 躲 在血管里,附近的 组织 里,你切不到它又在 别 的地方 长 起来。化 疗 放 疗 属于散 弹 法,一 枪 下去所有 鸟 都完蛋,正常 细 胞也受到毒害, 这 两种方法目前 还 需要改 进 ,以后可能会被淘汰。而 肿 瘤的靶向治 疗 是目前以及将来 肿 瘤治 疗发 展的方向,目 标 是准确地 识别 并 杀 死 肿 瘤 细 胞而不 对 其它 细 胞造成 伤 害。 总 的来 说 ,目前 肿 瘤靶向治 疗 最有前景的有三个方向:一是小分子(包括化合物和抗体等),二是微生物(包括 细 菌和病毒),三是免疫治 疗 (利用机体自身免疫系 统 )。 颜 光美 课题组 最近 发 表的 论 文就是使用微生物的方法,下面我就 简单 八卦一下 这 一 类 靶向 疗 法。 先 说说细 菌的 肿 瘤靶向。故事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当 时 有医生 发现 有些 肿 瘤病人在并 发 了 细 菌感染后, 肿 瘤奇迹般地 缩 小甚至消失了。 这样 的病例被逐 渐报 道,激 发 了一些的医生的灵感:是不是主 动给 病人注射一些 细 菌能 辅 助治 疗肿 瘤?目前能 查 到的最早的 记录 是 1868 年德国医生 Busch 试图 使用丹毒致病菌 链 球菌治 疗 无法手 术 的 肿 瘤病人,但没有成功 1 。真正突破的 实验 是 1890 年美国医生 William Coley 试图 使用化 脓链 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 )治 疗 手 术 病人,但未 获 得成功。但他没有放弃,又加了一种 细 菌粘 质 沙雷菌( Serratiamarcescens ), 结 果取得比当 时 已知的所有 疗 法都要 疗 效 。此后 这 种配方被称 为 克雷毒素( Coley’s toxins )并被广泛用于肉瘤治 疗 直到 1960 年代 1 。 1976 年,三位医生( A. Morales, D. Eidinger, A.W. Bruce ) 报 道了使用卡介苗(牛 结 核杆菌的减毒活菌苗)治 疗 表面膀胱癌的 疗 效,此后 该 方法一直被用于高危 险 性表面膀胱癌 2 。 1990 年代以后,多种能靶向治 疗肿 瘤的 细 菌被 报 道。随着技 术发 展,很多 实验 室开始改造已知的菌株使其具有更好的靶向性以及更低的毒性。例如,一株被改造的鼠沙 门 氏菌 VNP20009 其毒性基因被敲除,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小鼠 实验 中效果出色。 2002 年 该 菌株上了一期 临 床 试验 (即真正使用于病人),病人注射了 该 菌株后血清中能 检测 到各种抗 肿 瘤的 细 胞因子例如 IL-1β , IL-6, IL-12 和 TNF-α 等等,看上去前途光明。但是,没!效!果! 肿 瘤没 变 小,病人寿命也没延 长 3 ! 这 个例子 说 明人 毕 竟不是放大版的老鼠,老鼠 实验 放到人身上恐怕不能 简单 移植。不 过 , 这毕 竟是使用微生物靶向抗 肿 瘤的重要 尝试 , 对 后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 义 。 还 有一些科学家 尝试 将 这 种 疗 法和 传统疗 法 联 合使用。例如, Volgstein 等人 4 将一株梭状芽 孢 杆菌与脂 质 体包裹的抗 肿 瘤 药联 用,完全治愈了他 们实验 中所有移植了 肿 瘤的小鼠。目前 还 有一些 实验 室在改造 细 菌用于 肿 瘤的 显 影和 诊 断,我就不再 啰 嗦 。 细 菌 遗传 学手段非常成熟,改造起来比其它任何生物都更容易,可能在抗 肿 瘤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和细菌一样,病毒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也开始于感染病毒后肿瘤消退的临床观察。 1904 年美国医生 Dock 发 表了 一篇论文报道了白血病人在受感染后白细胞数目出现了改善,但是否是由于病毒感染尚有争论,有人猜测是结核菌感染 5 。直到 1964 年才有真正的报道指出被病毒感染的白血病人出现短暂的改善 6 。 1910 年意大利医生 N. G. De Pace 在巴黎的一次会 议 上 报 道了她的一位 宫颈 癌病人在打了狂犬疫苗后 肿 瘤出 现 了消退。后来她又 试图 用狂犬疫苗治 疗 其他 宫颈 癌病人,有些病人出 现 短 暂 好 转 ,但最后所有的病人都出 现 复 发 并死亡。 这 些早期的 临 床 报 道促使科学家系 统 地 对这 个 问题进 行研究。 1902 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 C. Levaditi 和 S. Nicolau 利用多种 动 物模型 测试 了大量病毒 对肿 瘤的治 疗 作用 7 。 实验 表明确 实 有一些病毒能 够 在 肿 瘤 细 胞中复制并 杀灭肿 瘤 细 胞。 1957 年德克萨斯的 M. D. Anderson 医院召开了一次富有成果的肿瘤学会议,来自著名的 Sloan-Kettering 研究所的 Alice Moore 和她的助理 ChesterSoutham 报道了他们的临床实验。他们给癌症患者使用多种病毒,但他们发现即使某些病毒能够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杀死肿瘤细胞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但这种免疫反应很快就停止了,肿瘤则继续生长。 Koprowski 报道了 Bunyamvera 病毒感染患有高度恶性肿瘤的小鼠可以检测到肿瘤抗原,而小鼠恢复后甚至可以对再植入的肿瘤细胞发生免疫。 Syverton 和 McLaren 也报道了他们使用当时刚建成的 HeLa 细胞系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牛痘病毒都能裂解肿瘤细胞 8 。 1967 年 M. D. Anderson 医院监督委员会收到一份临床实验的申请,研究者希望使用 A 型流感病毒治疗黑色素瘤和肉瘤患者,并观察患者的免疫反应。委员会于次年批准了这项申请,但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NCI )以优先级别不够为由没给经费。正规的临床实验直到 1980 年代中期一位弗吉尼亚州的匈牙利籍全科医生 Csatary 从美国回到他的家乡匈牙利才正式开始。他使用新城疫病毒( NDV )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和纤维肉瘤患者,这是人类第一次经政府批准和资助的使用病毒进行抗肿瘤治疗的临床实验。当时匈牙利甚至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号召外国病人去布达佩斯参加他们的实验。其后匈牙利著名畅销书作家 RalphW. Moss 亲自倡导这种非传统的治疗方法,使得该项目火热起来。这时候美国 NCI 才意识到该项目的前景,此后多项临床实验开展起来。目前已有 9 个家族的病毒(腺病毒,小 RNA 病毒,疱疹病毒, 副粘病毒,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痘病毒,逆转录病毒和弹状病毒)已经被用于临床实验 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开始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有意识地改造病毒使其具有更好的靶向性。例如根据很多肿瘤细胞 p53 蛋白缺失或突变的特性,将腺病毒 E1B 基因敲除。该基因编码的 E1B 蛋白能够与宿主细胞的 p53 结合并使其失活从而使得细胞不会凋亡,而敲除该基因的腺病毒由于不能抑制 p53 ,在非肿瘤细胞中无法包装成为成熟的病毒,从而只能在 p53 突变的肿瘤细胞中繁殖 10 。这个领域发展很快,目前有很多实验室在尝试发现或改造新的抗肿瘤病毒。最近热门的中国学者颜光美课题组找到了一种新的甲病毒 M1 能够特异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杀死肿瘤细胞。他们还阐明了其特异性来源于正常细胞含有一种称为锌指抗病毒蛋白( ZAP )的成分能够抑制 M1 病毒的复制,而很多肿瘤细胞都不表达这个蛋白 11 。这是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做出的新贡献,值得我们祝贺。 但这个成果是不是像很多媒体报道的那样神奇呢?有些媒体将其称之为 “ 中国人发明的专杀肿瘤的逆天病毒 ” ,其实完全言过其实。科学家早已发现了多种具有肿瘤杀伤力的微生物,但目前还没有真正能在临床上推广。这是因为它们还没有比传统疗法更突出的疗效,特别是安全性的问题无法完全解决。病毒基因组很小,具有极高的变异性,如果用于治疗的病毒在病人体内变异成能高效感染正常细胞的病毒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在缺乏专业知识基础时其报道经常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爆炸性的,夸大其词的跑火车式的语言,很容易误导读者,甚至有时对科学家的工作产生影响。例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李文辉研究员去年发表的乙肝病毒的受体的论文被媒体广泛报道,有些媒体甚至写出 “ 中国科学家解决乙肝问题 ” 、 “ 乙肝将被彻底治愈 ” 的新闻稿,以至于很多乙肝患者将李文辉实验室的电话都打爆了。要解决这种问题,一方面,媒体工作者可能需要在报道专业领域的新闻时与专业人士沟通;另一方面,我们职业科学工作者也需要作出一定努力进行科普写作,让非科研工作者也能准确理解科学家所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Wei, M. Q., Mengesha, A.,Good, D. Anné, J. Bacterial targeted tumour therapy-dawn of a new era. CancerLetters 259, 16–27 (2008). 2. Morales, A., Eidinger, D. Bruce, A. W. Intracavitary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in the treatment of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The Journal of Urology 167, 891–894 (2002). 3. Toso, J. F. et al. Phase I study of th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ttenuated Salmonellatyphimurium to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J. Clin. Oncol. 20,142–152 (2002). 4. Cheong, I. et al. ABacterial Protein Enhances the Release and Efficacy of Liposomal Cancer Drugs. Science 314, 1308–1311 (2006). 5. Kelly, E. Russell, S.J. History of oncolytic viruses: genesis to genetic engineering. MolecularTherapy (2007). 6. Wheelock, E. F. Dingle,J. H. Observations on the Repeated Administration of Viruses to a Patient withAcute Leukemia. N. Engl. J. Med. 271, 645–651 (1964). 7. Poetschke, G. Klamerth, O. in Handbuch der Allgemeinen Pathologie 11 / 2, 315–505(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65). 8. Sinkovics, J. G. Horvath, J. C. Natural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viral agents for oncolysisand gene therapy of human cancers. Arch. Immunol. Ther. Exp. (Warsz.) 56Suppl 1, 3s–59s (2008). 9. Miest, T. S. Cattaneo,R. New viruses for cancer therapy: meeting clinical needs. Nat. Rev.Microbiol. 12, 23–34 (2014). 10. Sinkovics, J. G. Horvath, J. Can virus therapy of human cancer be improved by apoptosisinduction? Med. Hypotheses 44, 359–368 (1995). 11. Lin, Y.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phavirus M1 as a selective oncolyticvirus targeting ZAP-defective human canc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doi:10.1073/pnas.1408759111 本文已授权《科学画报》发表
个人分类: 科普|20832 次阅读|47 个评论
Keytruda(pembrolizumab):癌症免疫治疗药取得FDA获批
zhpd55 2014-9-6 09:54
Keytruda ( pembrolizumab ): 癌症免疫治疗药取得FDA获批 诸平 Newcancer immunotherapy drug approved A new type of cancer drug that harnessesthe body’s immune system to fight tumors has won approval from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Keytruda(pembrolizumab), which blocks a protein called PD-1 that tumors use to evadeimmune cells, is approved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lanoma who fail othertreatments. Cancer researchers “have been almost giddy” about this type of potentialdrug, according to TheNew York Times, which reports that Keytruda will cost about $150,000 a year . It is one of a wave of new cancer immunotherapies thatScience namedas 2013’s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 2014 年 9 月 4 日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授权加速批准 Keytruda(pembrolizumab) 为治疗对其他不再反应的晚期或不可切除黑色素瘤。 Keytruda ( pembrolizumab )正式成为 FDA 批准的首例 PD-1 (程序化死亡受体 -1 , 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单抗。该药适应症为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约占美国新癌症的 5% 。按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估算, 2014 年可能会有 7.61 万美国人将被诊断患有黑色素瘤,有 9710 人(另有报道称美国每年有近万人)将死于此病。 Pembrolizumab 是一种新型人源化单抗,通过作用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 -1 ( PD-1 )而提升人体免疫力,消灭晚期黑色素瘤。根据临床 I 期数据显示, 24% 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体内的肿瘤大小出现缩小。默克正在进行晚期黑色素瘤的临床 Ⅱ 期研究和临床 Ⅲ 期研究,为该药物提供进一步研究支持。公司计划在未来一周内正式上市 Pembrolizumab 。 Keytruda 是阻断 PD-1 细胞通路的首款获得批准的药物, PD-1 可限制人体免疫系统攻击黑色素瘤细胞。 Keytruda 供伊匹单抗( ipilimumab )治疗后使用,伊匹单抗也是一种免疫治疗药物。 “Keytruda 是自 2011 年以来获得批准的第六种黑色素瘤治疗药物,这是黑色素瘤研究取得良好进展的一个结果, ”FDA 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血液及肿瘤产品办公室主任、医学博士理查德·帕兹德( Richard Pazdur )称。 “ 这些药物中好多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FDA 之前批准的另外 5 种黑色素瘤药物有伊匹单抗 (Ipilimumab , 2011)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α-2b(Peginterferon alfa-2b, 2011) 、威罗菲尼 (Vemurafenib, 2011) 、达拉菲尼 (Dabrafenib, 2013) 和曲美替尼 (Trametinib, 2013) 。 FDA 授予了 Keytruda 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因为申请者通过初步临床证据证明这款药物可以提供与现有治疗药物相比的实质性进展。这款药物还获得优先审评资格及孤儿药资格。优先审评资格授予在上市申请提交时有潜力在严重疾病治疗中对安全性或有效性有明显改善的药物。孤儿药资格授予旨在治疗罕见疾病的药物。 FDA 对 Keytruda 的批准是按加速批准计划进行的。这一计划可以让患者更早地获取有前景的新药,同时制药公司要进行验证性临床试验,因为在生存期或疾病相关症状方面的改善尚未确定。 Keytruda 的疗效是基于 173 名经过之前治疗后疾病又恶化的晚期黑色素瘤临床试验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以 Keytruda 治疗,用药剂量为 2 mg/kg 或更高剂量 10 mg/kg 。有一半受试者接受推荐剂量 2 mg/kg 治疗,其中大约 24% 的患者肿瘤缩小。这种效果持续了至少 1.4 ~ 8.5 个月,而在大多数患者中,这种效果的持续时间超过了这一周期。以 10 mg/kg 剂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类似比例的患者其肿瘤出现缩小。 Keytruda 的安全性基于由 411 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 Keytruda 最常见的副作用有疲劳、咳嗽、恶心、皮肤瘙痒、皮疹、食欲下降、便秘、关节疼痛 ( 关节痛 ) 和腹泻。 Keytruda 还可能有严重免疫介导副作用。在 411 名晚期黑色素瘤受试者中,涉及健康器官(包括肺、结肠、产生激素的腺体及肝脏)的严重免疫介导副作用的发生极其罕见。 Keytruda 由位于新泽西州怀特豪斯的默沙东上市销售。不过 Pembrolizumab 的价格不菲,一月需要花费 1.25 万美元,一年的花费大约为 15 万美元。尽管如此, 有报道称 其花费与其他近期获批的抗癌药物费用相比较,基本不相上下。 默克公司 Keytruda ( pembrolizumab )的快速获批,为占领美国市场赢得了先机。百时美施贵宝( Bristol-MyersSquibb )、罗氏( Roche )、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等制药公司也在进行晚期黑色素瘤治疗药物——阻止 PD-1 的作用的测试研究。 Nivolumab 就是百时美施贵宝两个月前在日本获批的一种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药物。 一些 华尔街分析师 表示 , 整体癌症免疫治疗药物的年销售额可能达到数百亿美元。 Keytruda 得到 FDA 的加速获批 , 允许它尚未完成证明药物延长患者生命需要的三个典型的临床试验阶段之前就进入市场销售,实属不易。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21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癌症免疫治疗”的问题
热度 1 xie44025 2013-12-21 16:28
关于“癌症免疫治疗”的问题 美国《科学》杂志将“癌的免疫治疗”列于今年十大科学突破之首,颇有些令人兴奋,也少许有些意外。 12 月 20 日出版的《科学》介绍了这项突破的具体情况。主要是 1 ,获 FDA 批准生产抗 CTLA-4 单抗( ipilimumab )的 Bristol-Myers Squibb 公司用这个抗体治疗已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今年秋天 Bristol-MyersSquibb 报告,他们用这个单抗治疗了 1800 个黑色素瘤患者,其中 22 %活过三年以上。 2 , ipilimumab 与另一个抗 PD-1 单抗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据报告,在几乎三分之一的黑色素瘤的患者“肿瘤迅速明显消退”,而单独用抗 PD-1 单抗的患者则没有明显延长生命的效果。 T 细胞是抗肿瘤的重要免疫细胞,它的活化除需 T 细胞的抗原别受体( TCR )识别肿瘤抗原外,还需要其另一个细胞膜分子 CD-28 与抗原呈递细胞( APC )上的 B-7 分子结合,以提供 T 细胞活化的辅助刺激信号( Co-stimulating signal )。 CTLA-4 是 T 细胞活化后产生的一个膜分子,它与 B-7 分子结合能力是 CD-28 的 20 倍,因此更易与 APC 上的 B-7 分子结合,而且这种结合的结果是向活化 T 细胞传递一个抑制信号。这个 CTLA-4-B-7 信号在控制 T 细胞适度应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敲除 CTLA-4 基因的小鼠,由于这个活化抑制机制的消失而出现淋巴细胞堆集,淋巴节肿大。 CTLA-4 分子的这种抑制 T 细胞活化的功能首先被应用在绣导器官移植耐受上。我们将 CTLA-4 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融合构建产生的重组蛋白 CTLA-4-Ig ,可有效阻断 T 细胞活化的 CD-28-B-7 辅助刺激信号,明显抑制了移植排斥的发生。 与诱导移植耐受相反, Bristol-MyersSquibb 的思路是通过用抗 CTLA-4 单抗 ipilimumab 抑制 CTLA-4-B-7 抑制信号通路,阻止被肿瘤抗原活化 T 细胞凋亡,从而更有效地杀伤癌细胞。上述的结果表明,这种策略是可行的。实际上在 2010 年, Bristol-Myers Squibb 已经报告过,他们用 ipilimumab 治疗过一些已转移了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当时的结果是:用此抗体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期是 10 个月,而对照组患者则是 6 个月。同时,治疗组的患者近四分之一的治疗组的患者活过了二年。在这个基础上,才有 2011 年 FDA 批准 Bristol-Myers Squibb 公司用这个抗体治疗已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有趣的是, 2012 年霍普金斯医学院的 Topalian 和耶鲁大学 Sznol 研究组的报告则是,单独使用抗 PD-1 ( PD-1 也是一种活化 T 细胞抑制分子单抗治疗了 300 个晚期癌症患者,结果是有半数以上的患者肿瘤缩小(其中 31 %是黑色素瘤, 29 %是肾癌, 17 %是肺癌)。这与今年 Bristol-Myers Squibb 报告的,单独使用抗 PD-1 的结果可参照分析。 肿瘤免疫治疗从80年代开始已成为肿瘤治疗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除各种免疫细胞疗法外,抗肿瘤单克隆抗体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有几种抗肿瘤单抗被FDA批准作为癌症治疗药物,如治疗乳腺癌的Herceptin,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Rituxan,以及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Erbitux等。这些单抗都是针对癌细胞的,这次Bristol-Myers Squibb所用的抗CTLA-4单抗ipilimumab则是针对免疫系统,增强T细胞杀癌细胞能力的。从这个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突破。但把这项研究报告看成是肿瘤免疫突破,还为时尚早。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ipilimumab是阻断一条信号通路,我们知道,细胞信号是一个网络,几乎每一治疗的条通路可以有替代途径。所以基于阻断一条抑制信号通路就能达到目的,可能并不现实。正如科学网博主孙学军博文“ 读“跟诺贝尔医学奖三位得主的问答活动后的记录”的感想 ”中说的: “ 现在生物学研究发现,单独对某一个分子和通路采取干扰,获得的最终效果往往不理想。 ” 同样由于癌发生及癌细胞生物学特点上的复杂性,癌免疫疗法可能只能是一种辅助疗法,对它抱有过高的期望也是不现实的。 此外,由于 CTLA-4-B-7 抑制信号是维持正常 T 细胞应答所必需的反馈调节机制,用 ipilimumab 非特异地抑制这信号,有干扰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可能,其可能的副作用(如自身免疫病)也应有所注意。对这项研究结果,《科学》的文章也很慬慎。《科学》杂志主编 MarciaMcNut 为这项突破写评论中说:“尽管这项成果具有不确定性,但仍是值得介绍和庆贺的”。
个人分类: 肿瘤免疫|70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细菌中的董存瑞
热度 29 x0xu0008 2013-4-23 23:28
模式图: 李氏杆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细菌中的董存瑞的故事。讲故事的时候,细菌中的董存瑞已经和敌人玉石俱焚,令人无限感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过,纵死侠骨香,我们能做的,就是还原历史,让英雄的伟绩不至于湮没无闻。英雄不再,传说却可以不朽 …… 肿瘤就像是个碉堡,如何端掉它?手术就像推土机,直接推平,可是常常在推土机遗漏的地方,碉堡重建;放疗就像炸弹,能炸毁碉堡,可是也会毁掉民居;化疗就像漫天箭雨,很难不伤及无辜;靶向治疗就像神射手,射人射马,可是碉堡中的罪魁常常变换身份,让神射手不知所措(肿瘤中的细胞会进化出抗药性)。 尤其是碉堡中的钉子户:转移的胰腺肿瘤。胰腺癌有多难治? 5 年生存率只有不到 4% ,而且检出基本就是转移的肿瘤。想想看,要是容易治,乔帮主也不至于死去,苹果股票可能也不至于一降再降。 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细菌中出了个董存瑞,他自告奋勇,背着炸药包直接去炸碉堡。彻底,防止碉堡重建;准确,不伤民居,不伤无辜;全面,神挡杀神,魔挡杀魔,不只针对某个碉堡中的罪魁。 这个董存瑞其实姓李,中文名字叫李氏杆菌,英文名 Listeria monocytogenes ,所以不妨叫他李存瑞。 钢铁不是轻易炼成的,李存瑞本来也不是个根正苗红的战士。在弃暗投明之前, 他臭名昭著:一种最致命的食物病菌。 但是李存瑞最大的优点是他能轻易地进入碉堡(李氏杆菌能进入细胞内部),这让他鹤立鸡群,常常成为携带武器进入敌人内部的不二人选。 李存瑞携带大杀器进入碉堡。要做几件功课,第一是接受改造,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于是就改造成减毒的李氏杆菌,英文叫 at tenuated live Listeria monocytogenes ,简称 a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不妨叫李存瑞 @ ; 第二是携带大杀器。荆轲刺秦用的是淬毒的徐夫人的匕首。李存瑞 @计划 配备铼元素 188 。铼元素 188 是一种杀伤肿瘤细胞的很有效的放射性元素,而且,半衰期很短,就不会长久存在,在炸毁碉堡之后伤及无辜。需要一个背包来装铼元素,背包就是一个针对李存瑞 @ 的抗体,这样,铼元素和李存瑞 @ 就密不可分了。 第三件事,如何防止大杀器铼188伤害李存瑞 @ 自己。后来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李存瑞 @ 基本不受大杀器铼 188 的影响。 第四件事,说起来有些令人忧桑,那就是李存瑞 @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李存瑞 @ 是一定会被干掉的: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碉堡中打出的机枪,会在 3 到 5 天内清除李存瑞 @ 。不过,在这之前,李存瑞 @ 有足够的时间放下炸药。 李存瑞 @ 是被空投到碉堡中的(注射)。他果然不辱使命,只在致命的碉堡中活动(专一的胰腺肿瘤),也偶尔出没于基本肿瘤,但是从来不在正常组织中。最终,李存瑞 @ 毁掉了碉堡的 90% ! 参考(图片来自网络) Listeria monocytogenes. Wikipedia. Nontoxic radioactive Listeriaat is a highly effective therapy against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pril 22, 2013, doi: 10.1073/pnas.1211287110 PNAS April 22, 2013
个人分类: 科普|7634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碳纳米管可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
mingming520 2010-4-27 13:33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工程师们发现,碳纳米管上的缺口可促使 T 细胞(一种白细胞)抗原在血液中聚集,并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从而改进目前常用的继承性免疫疗法,有效增强病患的抗癌能力。相关研究发布在 4 月 20 日出版的美国《朗缪尔》( Langmuir )杂志上。   继承性免疫疗法,又称细胞转移疗法,是指从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中提取细胞,对其进行改良,使之更有效地针对患者的特定病症,随后把它们重新注入患者的免疫系统,以攻击诱发疾病的相应细胞。虽然人体自身也会产生抗肿瘤的 T 细胞,但其经常会被肿瘤所 压制 ,且有效的细胞数量也十分有限。而采用体外培植的方式可有效保证 T 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达到更好的抗癌效果。   研究小组之前也曾报告过碳纳米管对于增殖 T 细胞的意外效果。他们发现,当抗原的总数一定时,把碳纳米管制成的 外衣 附在抗原的表面,可使 T 细胞的增殖速率远高于抗原被聚苯乙烯等材质制成的薄膜包裹时的培植速度。这是由于抗原能够在碳纳米管的 缺口处 聚集,从而达到较好的增殖效果。   论文的主要作者、耶鲁大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副教授塔瑞克 法米表示,碳纳米管束和淋巴结的微环境相似,具有复杂的几何结构,其可以模拟生理学吸收更多的抗原,激发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将碳纳米管用于人体的传统方法能够引起栓塞等问题,但将碳纳米管放入血液内培植细胞时,却不涉及将其植入体内,因此并不存在类似问题。   实验数据表明,继承性免疫疗法需要花费数周才能生成足够的 T 细胞,而碳纳米管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就能生成与继承性免疫疗法同等数量的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是探索碳纳米管独特性质的一种新方式,也是碳纳米管在生物领域安全应用的一次创新。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着手探索更为有效的、将碳纳米管从血液中移除的方式,随后再将血液重新输回病患体内。(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