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时空穿越——经典科技文献阅读
热度 7 dongping2009 2013-4-1 06:44
时空穿越——经典科技文献阅读 魏东平 引子:我投下了一颗石子,看着它激起涟漪,并逐渐放大。但涟漪终归会渐渐衰减,竟至消失。 我在我们学校开设了一门“地球物理经典文献阅读”的课程,迄今已经三个年头过去了,期间分别有22、26与27位同学选修此课,涉及到大约80篇相关经典文献的阅读讨论。 迄今为止,我们能够收集到的最为古老的相关原始文献,是由英国数学家Pratt于1854年所写,感兴趣者请参考阅读我的博文“ 重力均衡、皇家学院与PK ”并获取其原始PDF文本。 当然,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作为地球物理专门的一位研究工作者,有很多原始的历史文献是值得翻一翻的,虽然事实上因为涉及到需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功底等等原因,而变得可能性不大。但有一些文献,我还是因为一直没有搞到而对此耿耿于怀,例如牛顿与惠更斯关于地球旋转椭率研究的原始文献等。 无论如何,能够与我课堂上的这些选课同学共同分享这些宝贵遗产,我还是非常高兴的。这些史籍浩繁如海,但真正能够流传于历史长河的,并不很多。阅读这些经典文献,宛如完成一次次的时空穿越。你坐在那儿,通过一个个的字符、文字、语句与段落,走回到从前,跨越过海洋,与业界的前人进行对话,还有伴随心灵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进而感悟这些前辈大师们的睿智与思想。 回过头来,再简单说说“ 地震学家查尔斯. 弗兰西斯. 里克特 ” 。 关于里克特,我在“ 一位没有SCI 论文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科学家 ”之博文中,部分列举了描述他的7点个人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给出我老人家如下的一些个人推断( 免责声明:这些个人推断不对任何受到其影响的其他个人负责 ): 1 、相对来讲,个人的学术出身在任何地方,好像都还是非常地重要 2 、做研究不唯“大树”,但有时候确实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3 、不能老在大树底下乘凉,最终需要有自己的真货色 4 、不能仅仅埋头做研究,充分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与沟通也非常重要 5 、大树本身应高风亮节,要对树下的小苗进行呵护,并在关键时刻让位于成长起来的小苗,使之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相关链接与阅读: 1 、 魏东平: 一位没有SCI 论文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科学家 2 、 张欣: 科学网上的反科学活动 3 、 魏东平: 对“一位没有SCI 论文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科学家”的更正 4 、刘进平: 地震学家里克特的文章问题 5 、刘进平: 向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 )学习什么? 6 、刘进平: 同行评议始于何时? 7 、陈桂华: 学术成果的评价,从专著到SCI 检索论文的相关历史发展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5376 次阅读|18 个评论
意大利审判地震学家会危及科学发展吗?
qsqhopeiggcas 2012-10-28 09:32
意大利地震学家获刑是因为“代表官方的正式发言,根据不靠谱的方法得出不地震结论,且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俺看来,意大利地震学家应该为自己的言论所造成的损失“埋单”,但 6 年的刑期确实太长了。 宣判后, 欧洲地震委员会主席、施密特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扎维亚洛夫表示,“这是一个使地震预测倒退几十年的极其恶劣的先例”。将危及地震科学的发展。 在俺看来,该事件不会危及地震科学的发展,对地震科学的发展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该事件将会使有志于地震预测科学研究的人士,从那些“没谱”的经验或统计预测方法中解放出来,埋头探索“靠谱”的预测方法,揭示大地震孕育过程的本质机理,在大量震例验证的基础上,达到面向公众“预报”之目的。解决强震预测方法的途径无它,一定是与岩石破裂机制密切相关的物理预测方法。 该事件只是提醒科学家们,不要根据“没谱”的方法信口开河,“胡说”的言论会受到“冲动的惩罚”。科学家群体不同于普通民众,是有一定公信力的,你的言论会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整不明白的事儿还是三缄其口为好。 参考 秦四清,科学家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从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谈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626579 扩展阅读: 专家称意审判地震学专家将危及科学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2-10-24 15:53:47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0/270845.shtm 据外媒 10 月 23 日报道,欧洲地震委员会主席阿列克谢•扎维亚洛夫称,意大利法院对地震预测评估有误的一批地震学专家作出 6 年有期徒刑的判决,将危及地震科学的发展。 欧洲地震委员会主席、施密特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扎维亚洛夫表示,“这是一个使地震预测倒退几十年的极其恶劣的先例”。 扎维亚洛夫指出,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起,地震学界掀起了关于可否预测地震的巨大争议。 2009 年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IASPEI) 通过一项关于该组织支持地震预测研究的决议,之后这场热议才告落。 扎维亚洛夫认为,“意大利法院的判决让我们倒退二、三十年,让我们再次重新开始”。 昨日( 10 月 23 日),意大利拉奎拉市法院判处该国风险预测及防范委员会的七名成员 6 年监禁,其中包括前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学及火山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一名国家地震中心负责人。 意大利法院裁定这七名专家在 2009 年夺取 309 人生命的拉奎拉地震发生前 5 天发布不准确预测消息,犯有“过失杀人罪”。 扎维亚洛夫指出,地震专家个人不会做出预测,他们是提供关于地震发展情况的信息,而专家们在这方面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他表示,“这个判决开启了一个先例,而且今后处于地震敏感地带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司法机构都将以此为例”。 更多阅读 科学界强烈反对意地震专家预测失误获罪 7 名意大利专家因地 震前错误预测被判6 年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元芳说:意大利地震学家何罪之有?
热度 1 cgh 2012-10-25 09:23
谁敢给意大利地震学家做辩护 先请大家看一个案例: 话说包大人时代,有一户人家很有钱,刚买了一种据说可以保健身体的东西,只是传说中有奇效,但是没有试过。这一天,有个人刚好从这户人家窗前走过,听到这家人正在院子讨论功效以及如何服用、如何分配。于是,这个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哥们。这些哥们平时都知道这有钱人家的人善于和官场及百姓打交道,甚至有时候有些话不能信。但是听说这种好东西,这几人决定去偷了自己享用。可是,不几日,吃过这好东西的几个人都中毒身亡。于是,其家人将这户有钱人家告到包大人衙门。包大人哈哈大笑,但还是低声问“元芳,这事你怎么看?” 判案讲证据,证据不足时,疑罪从无。 回过来看意大利地震受害者控告地震学家的案子: 1 、如何建立地震学家与地震受害的关联?地震学家有没有主动向受害者表达阻止其避震是关键!地震危险性评估会并不是公开的,没有公开的发布会公告结论,也官方的公告。这种联系可能不应该得到支持。 如果那个有钱人家的人将其不确定的好东西拿去别人做测试,造成性命案子,包大人肯定铁面无私斩杀。 2 、地震学家和公众都知道地震目前还不可能预测,意味着什么?地震学家作出发震的预测和不发震的预测,都一样存在不可靠性。所以,地震学家的判断选择是有地震和无地震。很多人认为,在还不能预测的情况下应该如实说不确定。其实这不是地震学家的选项,因为这一看似合理的选项跟没有做选择是一样,而产生的效果可能等效于做有地震判断。因此,在公众角度,作出预期的判断还是有地震或者无地震。那么,公众的判断谁来负责?地震学家还是自己?既然大家都清楚地震目前还不可能预测的事实,相信地震发生和不发生是就同样的不可靠,也就是说,地震学家的判断不足以支撑公众自己判断的直接关联关系。 有钱人家的人和那个听到消息的路人及其哥们,都知道那个好东西大家都没吃过,只是有钱人家当好东西买回来了,于是那几个哥们也就认为是好东西,偷过来吃了。这样丧命着实令人怜悯,不小心为有钱人家做了试验。以此判有钱人有罪,可能对仇视这户有钱人的人、小偷心理上更好接受一点,但是在法理上实在是不太合适。 法官、律师靠证据判案,科学家靠数据下结论,如果按想象的证据和数据去建立逻辑,那可能难以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元芳说:意大利地震学家何罪之有? Italian court finds seismologists guilty of manslaughter ; “The minutes of the meeting were not made public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re was no press release, no official statement. So how could those deaths be caused by what scientists said at the meeting?” Scientists on trial: At fault ? 七名地震学家被判 6 年,因预报 “ 不地震 ” 意大利七专家被判刑 科学界的因言获罪:源于欧洲的反思 我的同学因为天气预报错误而判刑!
个人分类: 杂谈|30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震学家被控过失杀人罪 乱预报地震小心有牢狱之灾
热度 4 chrujun 2011-9-21 00:23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超过300人死亡。在这次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当地曾经发生了小地震,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但意大利几位地震学家却出来安抚人心,说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地震学家关于破坏性地震不会发生的预测使当地居民放松了警惕。人心虽然安定下来了,但随后发生的6.3级地震却造成了300余人死亡。 痛失亲人的当地居民认为是地震学家关于当地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让他们没有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因此控告地震学家们犯了过失杀人罪。 2011年9月20日,几名地震学家在意大利出庭接受审判,恐怕凶多吉少。 尽管约52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地震研究者签署请愿书,对受审意大利地震学家支持,这些地震学家在当地居民眼中恐怕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在意大利将面临生存危机。 值得补充的是,意大利一名非主流地震学家当时根据氡气测量异常预测要发生大地震,并用喇叭通知当地居民撤离,却差点面临牢狱之灾,被认为是在散播恐慌,该科学家被迫在网上删除研究数据。主流地震学家们当时认为, 对于拉奎拉这样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来说,连续6个月发生轻微地质活动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也不意味着就会发生大地震。因此,他们使当地居民放松了警惕,从而造成惨重人员伤亡。 国内往往因一些地震“前兆”而引起当地居民恐慌,这个时候往往有地震专家出来预测破坏性地震不会发生。 既然地震不可预测,为什么可以预测地震不会发生呢? 要是以此来安抚人心,地震没有发生还好。要是真的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些地震专家可吃不了兜着走。 某院士曾经抛出地沟油不会出现在餐桌来安抚人心,但地沟油却真的到了老百姓餐桌,某院士的说法引起了公众的义愤。 这位院士今后的日子恐怕难过了。 意大利地震学家被控过失杀人罪是前车之鉴。国内的地震学家要是再发布地震不会发生的言论可要想清楚了,你是否有100%的把握确定破坏性地震不会发生?要是破坏性地震真的发生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估计也会被控过失杀人罪。 在群情激奋面前,这种地震学家恐怕难逃牢狱之灾。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4553 次阅读|3 个评论
著名地震学家列表(更新中。。。)
热度 2 毛宁波 2011-3-29 17:55
维基百科列出了一些著名的地震学家,可能不全,欢迎大家补充!我们会及时更新! Notable seismologists(引自维基百科网站) Aki, Keiiti Anderson, John G. Beroza, Gregory Bolt, Bruce Claerbout, Jon Dziewonski, Adam Marian Ewing, Maurice Galitzine, Boris Borisovich Gamburtsev, Grigory A. Gutenberg, Beno Hanks, Thomas, C. Hough, Susan Hutton, Kate Jeffreys, Harold Jones, Lucy Jordan, Thomas Kanamori, Hiroo Keilis-Borok, Vladimir Knopoff, Leon Lehmann, Inge Mallet, Robert Mercalli, Giuseppe Milne, John Mohorovičić, Andrija Oldham, Richard Dixon Sebastio de Melo, Marquis of Pombal Press, Frank Richards, Paul G. Richter, Charles Francis Sekiya, Seikei Sieh, Kerry Paul G. Silver Tucker, Brian Vidale, John Wen, Lianxing Winthrop, John Zhang Heng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原理国家精品课程|5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地震学家郑联达:毕生求索攀科学险峰
杨学祥 2010-9-24 09:55
毕生求索攀科学险峰(组图) 2010-09-20 11:30:00 来源: 海南日报 (海口)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前不久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让出生于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的地震学家郑联达的名字重新被人提起。他曾用自己发明的冷起辉式日光灯对地震进行过科学探测,并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身心投入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撰写了《大地震规律研究》《唐山地震研究》等专著,所提出的预警地震概念被学术界推认为地震预测新概念,被认为是中国地震科学最为前沿的代表人物之一。   2010年2月27日,郑联达先生在北京去世,终年93岁。日前,海南日报记者前往北京,采访了郑联达先生的家人和生前同事,在他们的追忆中领略这位崖州学人一生的传奇。   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 葩   本版图片由周化南提供   树荫浓密的北京理工大学西区一所三居室里,大门紧锁着,屋内静悄悄的,主人郑联达教授已经在今年春天来临的时候,走完了他充满奋斗精神的传奇一生。2006年7月,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郑联达曾在这个堆满资料和仪器的小屋里接受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那一年,郑老高龄90,面对来自故乡的人,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话匣子打开就收不回。如今,斯人已逝,音容犹在。   2010年8月,郑联达的长子郑哲和北京理工大学周化南老师,在北京与记者聊起郑老的往事,话题便从那个震撼世人的夜晚说起   90高龄仍攀地震预测险峰   1976年7月28日深夜,大地剧烈抖动,华北重镇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唐山大地震爆发!正是这场惨绝人寰的巨大灾难促使郑联达从地震棚中踏入了地震预测研究领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的郑联达,一直致力于物理教学工作,唐山大地震之后即转入地震预测研究。他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理论基础,以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百折不回的钻研精神,在地震预测这座险峰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挑战自己,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所评价的:郑联达同志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内外许多地区的地震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始终对地震预报这个全世界人类面临的巨大难题发起持续的冲击为地震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为郑联达教授得力助手,1960年周化南从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开始,便跟随恩师一起教学和研究。她说,郑教授经过一系列研究后,提出了地震是有规律的这一与当代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相左的观点。周恩来总理在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发生后曾说过,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丰富的地震记录资料,但没有给我们留下经验。周总理勉励科学家应从这些浩繁的记录中找出有用的规律来,为人民造福。郑联达正是循着周总理的这个思路研究的,他从物理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地震现象,认为一个地震会将能量授予后续的地震,并成为其前兆。他以顽强的毅力,对上下近四千年在我国广阔大地上发生的大地震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独辟蹊径,把一个个相隔几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看似孤立的地震,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上宏观地加以归纳,力求透过现象摸准大地震活动的脉搏。   说郑联达大器晚成,是因为他的地震科研是从60岁开始的。60岁退休颐养天年,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郑老却说:如果斗志昂扬,敢想敢干,还是大有可为的。退休的人若只局限于发挥余热和颐养天年,那未免太可惜了。郑老在夫人王懿云2002年过世后,为了科研上的突破,独自一人在自己的住所里继续搞科研。多年来,他的居所就是一个小小实验室,满屋的资料和简陋的实验器材,用于地震研究的日光灯管每天都亮着。90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天盯着灯光的变化,做记录找规律,从不间断。   郑联达生前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搞实验可以从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密。开始可以因陋就简,可少花经费,易于启动,到最后阶段必需要精密仪器,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的地震光和地磁波课题就是这样做的,几乎不花几个钱。   郑老不花国家几个钱换来科研上的丰硕成果,是用他的才智和勤勉换来的。   1977年,唐山地震第二年,郑联达在自己发明的冷起辉式日光灯的基础上研制出电场补差式日光灯,可作为日常观测电磁场变化的仪器,直接追踪地震的发展进程。如今,这种灯已经被大范围使用。郑联达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我国地震科学研究的大家。   西南联大的海南学子   在那样的年代,他从一个海岛远赴西南联大求学,成为物理学系的一名佼佼者,后来又取得这样的成就,真的太不寻常了。周化南满怀钦佩之情说道。   海南崖州(今三亚、乐东一带)在清代先后有吉大文、林缵统、张隽、郑绍材4人考中举人。其中郑绍材是崖州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这位后来在崖州颇有政声的郑绍才就是郑联达的父亲。   郑绍材在上世纪初曾两任崖县县长。据记载,他兴学田,刊州志,废杂税,抚黎苗,政绩斐然。刊州志指的是现行本《崖州志》,乃崖州知州钟元棣任上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局纂修,但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始由郑绍材、孟继渊等协力铅印成书。郑绍材在他父亲的名下捐金七百以凑足印制志书的款项。   父亲在崖州有口皆碑,这在郑联达成长的经历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郑联达幼年丧父,母亲陈慕英仁慈俭朴,教儿勤奋好学,自强不息。1932年郑联达从崖县中学毕业后,赴广州升高中,初入金陵中学,后转入培桂中学。成绩优良的郑联达获培桂中学减免学费,193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得到校长马君武、校董白崇禧将军多项珍贵的奖品。   1937年,20岁的郑联达考入广西大学物理系,此时抗日烽火已燃遍中华大地。1939年郑联达到达昆明,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就读,1942年毕业。   这是郑联达一生最为重要的求学日子,也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牢固根基。他生前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对这段日子充满了感激和缅怀之情。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岁月,依然有那么一批教授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教育救国为目标。吴有训、周培源、闻一多、朱自清和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云集西南联大,创造前所未有的学术氛围,培育了一大批时代精英。受此薰陶,郑联达不仅打下物理知识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树立了毕生追求真理的人生观。   周化南感慨说:郑先生是北京理工大学为数不多的西南联大高材生,终其一生,始终保持着西南联大的学风和治学精神,保持着西南联大学子的风范与灵魂。没有任何人的要求,他自觉承担起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使命,退休之后,进行高难度的地震研究,以年老之躯仍与时间赛跑,日夜科研,祈望让地球上减少一些地震灾害,造福人类。   伉俪同心 献身科学   郑联达从1942年起先后在中法大学贵阳医学院和桂林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开过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原理和微积分等门课程,年纪不大,经历却很丰富。   1944年,郑联达在贵阳认识日后的妻子和助手王懿云。出生于浙江慈溪的王懿云是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王如璋的女儿。得家学熏陶,王懿云193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与郑联达认识时,她千里迢迢来到贵阳投奔哥哥。1946年,郑、王结婚,这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从此辗转贵阳、广州、桂林、苏州等地教学,备受战争之苦,却收获了真挚的感情。这一对志趣相投的夫妇,一生共育三个儿女。解放后,王懿云到北京钢铁学院任教,郑联达则到北京理工大学任教。   繁忙的家务杂事和微薄的收入,依然影响不了他们科研的兴趣和精神。郑联达曾很满足地说,他这一生最幸运的是娶了王懿云做妻子,她不仅教子有方,还是他科学探索上的好助手。1980年,这一对埋头于科研的夫妇发现了发震时间公式,为预报地震研究再贡献了一份才智。   周化南说,这个公式经过十几年的预报实践,取得愈来愈好的成绩。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6.6级地震,造成很大损失。郑、王两位老师早在1992年冬就提出预报,震级和地点对应得很好,但时间偏差一年。在全部实践中,报对时空强三要素的有33次,其中短临预报25次,中期预报8次。   故乡永远生长在心里   1932年郑联达离开家乡到广州求学,令他没有料到的是,他此后的日子会离家乡那么久那么远直到1988年,他才又一次回到故土。   郑联达先生的长子郑哲高大魁梧,满口京腔,对他来说,故乡的印象似烟雨中的垂柳飘飘渺渺。郑哲说:父亲这一辈子,回故乡极少,但那个叫崖县的地方,在他的心里,却永远生长着。即使崖县后来改称三亚,但父亲还是认为他是崖县人。   郑哲说,父亲那一次回乡,收集了一些关于祖父郑绍材的小故事,这小故事里也能见真精神。如其中的一则:某日郑绍材由城骑马回家。半途遇一醉汉港门人阿六贡。六贡拦马,并欲打郑。随从将六贡带回临高市。六贡酒醒后,大惊,跪地求饶,自认其罪该死。郑教训曰,酗酒有害,劝其以后戒酒。不打不骂,让其回家。郑联达将从老乡口中听来的故事,用十分工整的小楷字记在小本子上,其对父亲精神世界的认可,由此可见一斑。   斯人已逝,唯风范长存。琼崖学子、地震专家郑联达毕生奋斗的精神,应为人们所铭记。   作者: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 葩 (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 http://news.163.com/10/0920/11/6H17FQGU00014AED.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张衡(78-139)
jlpemail 2009-3-15 08:28
怀念张衡 ( 78-139 ) 关键词 张衡 文学家 政治家 天文学家 地震学家 东汉张衡,在世 61 年,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 环形山 命名为 张衡环形山 ,将小行星 1802 命名为 张衡小行星 。 20 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郭沫若 对张衡的评价是: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衡是政治家,曾经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政治清明。领导都不愿意让他退休了。上书乞骸骨,才准予退休。 主动要求退休,为年轻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让位,可为 1000 多年的楷模。后来许多人,贪恋高位,以地球离开我就无法正常转动的冠冕之由,逃避退休。怎么能和张先生同日而语呢。 司马迁(这里是硬伤,应该是《后汉书》)没有记载张衡是哪个大师的高足,或许是由于司马认为那些不值得一提。(放羊的)老师高明,学徒是否一定个个优秀呢?我看未必,言必称我乃某大师之徒弟(印刷在名片上、简历上、逢人就讲),恐怕不是为乃师增光,而是丢了师傅的大人,因为人民看到大师的徒弟不过如此。连大师的称号也要画问号了。 张衡仅仅在地震学领域的成就,足以令许多同行汗颜。何况,连海淀赋(不是《两都赋》)都没有阅读过,连个乡党委书记都不能胜任的所谓高人呢。 比我年长的、比我年幼的我都不说。我单说接近同龄的 60 后们。和我的年龄,都相差不过 5 岁,所以可以不客气地说, 60 后中,有人才,有人杰,也有人渣。还有披着人杰外衣的人渣。南方如此、北方如此;东部这样,西部也是。国内如此,海外也一样。 当年批 L 批 K 的时候,有农民在田间地头评价道:那个 L 也忒不地道了,你南无富裕,还披着人家老 M 的外衣,和老 K 穿一条裤子,怎么走路哪?舒服? 而今, K 吃香了,无论是什么原因吧。反正有名校教授公开宣称(在书籍、简历、博客)自己是老 K 的第 ** 代孙子。因为是名人,承认第多少代孙子都不要紧,关键是认了宗。 30 年前,他不会这么说,那是找不自在;现在说了,讲了,写了,是要拣便宜。 这样的人,的确有些不堪了。不提也罢。按照这些人的思路,那几百个皇帝的儿孙,亲戚,为表示出身高贵,需要在服装上印上某某之孙了。其实那无疑于印刷了 KICK ME 六个字母。 有燕赵子弟感慨于有人言必称我是某教授的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就说,你们很厉害。我才中专出身,不过我是某(女)院士的第一个博士后。他不是在炫耀自己,而是看不上那些借导师抬高自己的人。 有好些人,是乐意借导师抬高自己的。比如文章很一般,甚至是拼凑起来的。想要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就披着老 M 的外衣,结果,明眼人看出了端倪,连老 M 都跟着丢人了。 张衡的导师或许很一般,但他的成绩为老师增了光。而有些人,听起来导师的名头很响,可是他的作品、作人,都不咋地。这些人的行为,让人联想起来的是一西部作者的电视剧的名字,用于他或者他们的恩师,尽管有些残酷,但很有必要,可以让他们暂时清醒 N 分钟: 《耳光响亮》。 附录 旧文作回放(非英语本科毕业即可阅读) To A Mr : If you dont like sciencenet.cn If you dont like sciencenet.cn, You can let it alone Or go away from it You can go away. If you home it Please love it, not destroy it You stay here , and you destroy it. What are you doing? Whats your thought? I cant support your words, actions and your strange noises about our SCI NET. You have at least three advantages but please dont disturb our home----our harmonic home, space. We need harmony ,not harm. We need horse ,but not black one. If you like to be ,you can . My friends and I DO NOT like a mouse in our milk cup. What a terrible food! If you dont like this space You can leave it, to yours. If you stay at here, Please administers your words or your mouth. Dont make pollution blogs. I dont like hack. You have hacked into SCI NET You hacked the door, the home and the space. You are not a BIG men, You may be tired. SCI NET is not the three! Please put down your axe. If you are a good guest , there will be some wine. I have had it (more than six months) I have it in for you. I dont know who write as follow, but its my favorite: I wish I can like you Like a male hawk flying the blue sky Who like his foxes, rabbits and mini mouse!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506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