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精神境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智慧城市建模——人的模型之三:八层精神境界
热度 1 Babituo 2016-5-28 10:41
人的模型之三:八层精神境界 从人的精神境界来看,人的智慧是自然智慧的升华。 这里讲的“升华”,有如下2层的含义,这两层含义有助于帮助我们突破哲学上的认知障碍。 人的智慧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自然智慧指的是大自然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人是自然规律运行带来的自然资源组合进化的一个结果,人的运行规律,不管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本身也是自然规律在不同层次上的持续运行带来的客观实在,也不可能脱离基本的自然客观规律的约束。人们建立主/客观的概念初衷,只是帮助人类来认识自然规律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作用效果,而不是割裂自然界本身为不同的世界。说白了,我们需要建立“大客观”的概念,就能理解,通常所谓的主观和客观,都是统一在“大客观”概念下对大自然的不同层次的认知。只有在“大客观”的概念背景下,我们才能既不混淆不同层次的客观规律的作用效果,又能将这些不同的作用效果统一在对同一套客观规律的认知框架之下,避免在“求同存异,求异存同”的探讨中陷入模糊或做无谓的争论中。 人的精神境界和其外的世界确实是同属的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的层次部分。这种不同的层次表现在精神境界是信息世界,而“其外”是物质和能量的世界。这里的“其外”,是指概念认知上可区分认知,但事物结构上没有分离边界的“外”。信息世界和物质能量世界的不同在于,信息世界具有很强的“个体相关性”。从精神境界来看,每个人好比是一面独特的哈哈镜,把同一个物质和能量的世界照进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必然会得到不同的与个体相关的“信息世界”。尽管每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不同的哈哈镜,但本质上又都是“镜”,都有着共同的“镜”的规律值得我们来探索。 人类在心理学上对人的精神境界有着不断发展的多种观点。从东、西方古代哲学探索心-物关系开始,到近代心理学的各门派之争,一方面显示了人类在不断发展对自身精神智慧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的逻辑思维水平还只是在一维的逻辑空间下高度发达。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维度、视角和方向进行试验、观测或内省,但我们为什么不是试图把得到的各种认知拼装在一起,去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景,而总是坚持要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去做无谓的争执呢? 我在自己亲爱的女儿考取珠海一中就读高中时的赠言中,曾谈到人的精神境界的七层模型,试图构造这幅人类精神境界的完整图景。现在重新思考,我把这幅图景归纳为八个字:感、情、习、知、神、思、信、魂;再继续归纳则为两个字“心”和“灵”。 “ 心”是对感觉,情绪,习惯和知识的概括,从心理学的反射概念来说: 感:感觉,对应感官反射; 情:情感,对应情绪反射; 习:习惯,对应神经反射; 知:知识,对应理智反射; “灵”是对思想,精神 , 信仰和灵魂的概括。 思:思想,对应意念反射,是“心”层的感觉升华到灵层的结果; 神:精神,对应意志反射,是“心”层的情绪升华到灵层的结果; 信:信仰,对应信念反射,是“心”层的习惯升华到灵层的结果; 魂:灵魂,对应良知反射,是“心”层的知识对应到灵层的原始内核。 如果把人的肌体和行为的外显部分加入整体考虑,整个人的模型则正好是从外到内的:“行”、“身”、“心”、“灵”四个字。 这是一个从内到外,逐层封装的模型。内层是外层的主(原用词“缘”不妥),外层是内层的境。主是在境中表现的内因,境是在主中受影响的外因,逐层的内外交互,形成一个智慧的有机整体。这种“主-境”分层的模型还传递了如下的信息:越是内层越稳定,越是外层越活跃;从内向外的改变比较容易,从外到内的改变相对困难;内层控制着外层的取向,外层约束着内层的自由空间。 有意思的是,此模型还告诉我们,从外表看到某1个人,实际是10个人。让我们不自知的是,每一层,都意味着在该层的一层独立人格,要全面认识一个人,需了解他(她)的十层中,每层都放了些什么,也就是他(她)的这十个人都是怎样的。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42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精神境界的参悟
热度 1 Babituo 2014-6-21 21:04
我以前总结了四个字:心情意境。 这四个字可以递进地组合出:心意,心情,心境;情意,情境;意境,这六个词语; 为什么会有这三层“起于心,止于境”的递进关系呢?似乎有点玄机在里面,一直没能参透。 后来,我感悟到:人的行为,主要受三个层次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情绪,习惯和理智。 情商和智商分别说的是情绪和理智对行为的良好影响能力。 看起来,少了一个“惯商”-看一个人养成了多少良好的习惯。 以往教育的重点,强调提高惯商和智商,忽视了情商。导致了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出现一些社会交往的问题。 现代的教育看重了情商,智商显得不再那么高贵了,而惯商,则有被遗忘的趋势。 看上去这是教育的进步,实际上也可能是教育对人性倒退的一种迁就。(积极地说,是一种补课)。 为什么? 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人的行为,主要是受情绪的影响的化,因情绪的稳定性难度高,会使得人的行为更容易失控。但我们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的人都主要是用情绪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的。如果一个销售员坏了顾客的情绪,下属坏了领导的情绪,大都会被看成是不可挽回的错误。所以,我们会那么投入地在注重情商的培养。 事实上,情商,惯商和智商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的情绪反应,神经反应和思维反应三个不同级别的反应。情商、惯商和智商应该是从动物性迈向人性的向上的阶梯,而不是向下的。 一个人,更或一群人,做到按理智行事,是最可取的,但却是最难做到的。 如果人人按理智行事理,这个世界就会少了很多的纠纷。或许会陷入单调?或许这只是基于臆想的担心。 我原以为,想到这些,已经基本上就想透了。 今日领悟到: 这些实际反应了人的精神境界的一个层次化的模型。 而从人的精神境界的角度来看,层次似乎还可以划分更加的清晰。 如何划分? “境”字为界。 感以物为境 情以感为境 心以情为境 意以心为境 再往上,何以意为境? 神以意为境! 何以神为境? 魂以神为境! 何以魂为境? 灵以魂为境! 以何为境,说明以何为生,是因为这样的基础才酝酿那样的精神。 教育,为何鲜有触及灵魂的教育? 因为存在从感到情、心、意、再到神、魂和灵的高度,每上一级台阶,要付出的信息能量就高一个秩序化的级别。所谓神魂灵,并非鬼神,而只人的一种精神所到达的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善。 科学,只能解决到人的意善的问题,让人和人群的智善的问题。 而什么,才能解决人的灵善,魂善呢? 是艺术。 只有美好的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
个人分类: 信息探索|329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