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巴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巴黎街边的儿童公园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5-2 21:56
巴黎街边的儿童公园
  在巴黎,上网竟然成了问题。   因为住的宾馆明显有点老旧,虽然在网上搜来时说是三星的,可是和北京、上海的三星竟然是没法比的,电梯还是那种停下自行拉开门的那种,而房间也很一般,电视机是挂到床前的墙上的,让人感觉好像这个宾馆一定是电视机发明之前就盖好了的。先贴一张照片看看,左前方的门里是洗浴室,也小的可怜。   当然,上网得另外申请交费,搞得我感觉很不爽,一计算,发现上网的钱就够在北京住店了,就咬牙忍了。然后,每天晚饭时到周边的一家小饭馆边吃饭边上网——他们店里有免费的无限网可上,而且店里人不多,俺们在那里多待会也不影响人家生意,说不定还帮着招揽顾客呢。   以下是宾馆所在的那条街。   好在我带的笔记本电脑特别轻,几乎没啥重量,甚至电源线的重量和它相比竟然不分上下,也就每天出门都带上,兴许就能找机会上上。   果然,有趣的是,在去先贤祠的那天,路过一个街边的儿童公园,打开机器,居然无线连上了,抓紧上了一阵子。看看邮件,看看新闻,顺便上上厕所,很惬意地离开了。   以下是在这个小公园拍的照片。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6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4月1日 愚人节
xupeiyang 2011-4-1 06:56
4月1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1天(闰年的第92天),白羊座,离全年结束还有274天。 1572年, 荷兰独立战争 开始 1905年, 巴黎 、 柏林 开始通 电话 1906年,中国 京汉铁路 全线通车 1950年, 中央美术学院 成立 198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实施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巴黎推出住宅供暖新尝试 用地铁站乘客体温供热
lingye 2011-3-2 17:44
新民晚报11月7日报道“巴黎家居”是巴黎最大的公共住房机构,最近它宣布了一项有趣的计划,将利用地铁站中乘客身体释放出来的热量为市中心一个公共住房项目供暖。这和眼下热衷的“以应用智能技术充分利用被浪费的资源”相比,可算是另一种思路。 这栋建筑物位于著名的博堡大街,靠近蓬皮杜文化中心,它正在进行以环境友好为目标的改造。新的供暖系统是基于地热技术研发的( 博主注:此处将地热资源与地下建筑内的散热混为一谈 ),地铁站和该建筑物经由一个楼梯通道相连接。乘客在地铁站台行走、等候、挤车所释放的热量,以及列车在铁轨上刹车、启动所释放的热量( 博主注:与刹车过程不同,列车启动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列车动能,故释放热量不会很多 )都将被采集起来,输送到供暖设备的热交换站,然后进入建筑物的供暖管道。 专家指出,由于地铁隧道和站台本身处在地下,候车乘客和列车移动所散发的热量能使这里常年保持在14到20摄氏度的温度,这是地热的能量来源。与现有的锅炉房供暖系统相比,该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三分之一。这个系统并不能单独完成为建筑物供暖的任务,但可以成为地区集中供暖的有效补充。 “类似的系统在奥地利也在推行,不过将不会在巴黎全面推广,因为建立通道将热量从地铁站送到建筑物的花费并不便宜。”巴黎家居的弗朗西斯·瓦奇尼克说,“说起来我们的项目真是巧得很,这栋楼房有一个楼梯连接到地铁站台。我们幸运地找到了从地铁站台直接收集热量的通道,不需要花钱新建。否则也不一定能成的。” 据悉,实验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前发布招标,目标是用这样的方法为17套公寓供暖,主持该项目的“巴黎家居”希望2011年能动工实施。 原文地址: http://discover.news.163.com/10/1107/00/6KRL6469000125LI.html 博主观点: 1、建筑内的人体、照明灯具、电气设备等都有可观散热量。在室外温度较低时,热量可能通过屋面、窗、墙和通风等手段散走;但温度较高时,这些散热量不仅无法散出,甚至室外热量也会传入室内,这也就是夏季(包括过渡季节)需要空调的原因之一。 2、而在被土壤和岩石包围的地下建筑中,这些热量更难自然散出,持续累积致使室内温度升高。以运行年数较长的北京地铁一二号线为例,冬季最低温度已在15度以上,预计远期在20度以上,均远远高于《地铁设计规范》冬季12度的要求。寒冬季节,身着厚重冬装的乘客常常热得满头大汗。 3、热回收是建筑通风空调系统常见的一种节能手段。对于本类项目而言,通常是以相关设备对地铁公共区和车站隧道的排风进行热回收。所回收热量有多种利用途径,例如冬季供暖,或卫生热水加热(比冬季供暖的有效利用时间更长)。 4、新闻中所介绍项目即为上述思想的具体体现,但技术上仍有不足:一是仅限于地铁运营时间段,不能保证地铁停运后的下半夜供暖,即新闻中“并不能单独完成为建筑物供暖的任务”;二是公寓一般白天没有人、热需求少,而此时所回收的热量有较大富余,没有得到利用,晚上则相反(如第一点所述);三是巴黎冬季并不严寒,且时间不长,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热回收的节能效果。 5、目前国内类似项目不多,所幸已在哈尔滨地铁(在建)中得到应用。其特色之处在于回收所得热量直接用于地铁车站公共区供暖,不会出现热量产、需的时间相错。哈尔滨地铁一期工程计划于2012年底全线通车试运行,其运营效果拭目以待。
17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同学见面,格外眼红
热度 55 陈安博士 2011-3-1 23:22
  【Blog主人按:老同学聚会见面,很容易格外眼红。大家多年后再见应该聊啥?最好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但是,难!很容易做成“比较会”,你的衬衫500美元一件啊,我这条围巾是女儿从巴黎买回来的,1000欧元呢。如此等等,那就看谁的眼更红吧!】   以下是俺们整理的同学聚会经典比较例句,还望有意者参照使用——   【以后的房产政策真是不好,还要征税,我那十套房子得卖三套了】   【我们家那口子前年当上的院士,他可不想当了,可是单位非得推荐,结果一次就当上了,他还郁闷了好几天】   【这次同学聚会咱们可得多点些家常便饭,我最近海参鲍鱼都吃腻了,这次最好是粗茶淡饭。对了,别点茅台啊,实在是太难喝!】   【我那篇20年前的论文,去年得了SCI经典引文奖,我真是没觉得有啥科学价值,回头我把pdf发给你,给多批评批评哈~】   【你们男生,当年没暗恋过林翠翠的请举手?】      以下是 清华大学某系一九七七暨七八级为百年校庆聚会制订的《和谐守则》,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的同学聚会都在说什么 。   A 、禁止攀比职位。少年得志的请照顾大器晚成的;后来居上的请礼遇小时了了的;出人头地居高位者最好展现您虚怀若谷的气度;无名英雄基层人员不妨保持您不卑不亢的姿态。   B 、 禁止攀比家产。腰缠万贯的当感念创业成功的幸运,身无外物的多享受精神生活的充实。   C 、请配合筹备组的食宿安排并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坐拥豪宅的和暂居陋室的请共同回顾五号楼或十二号楼的同居岁月。纵是食不厌精或非绿色有机不屑的也请一起回味九食堂当年共享的粗茶淡饭。   D 、 请对外貌、着装、发型、发色、腰围、体重、视力、行走速度等等状况百异 、 个性千秋的同学一视同仁。女生禁止攀比老公,男生禁止攀比老婆,男生女生禁止攀比儿女。有无神仙眷侣、儿女是否出众、膝下尤虚或子孙满堂,不是此次聚会的主要议题。禁止有家室者再度偷猎爱情 , 或有过不和谐历程者分享经验。   E 、 禁止恶意揭底和延续恩仇史。三十年之前的情敌、政敌、债主 , 不论是感情纠葛、竞争恩怨、还是财物纠纷,三十年后请一笔勾销。   F 、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政治制度 、 经济体系 、 风俗习惯 、 因地而异 、 因人而异。寸有所长 、 尺有所短, 希望大家求同存异 , 共同遵守和平共处的N项原则。   G 、 吸烟的同学请保护环境及怜惜旁人的肺。醺酒的同学请注意场合并心疼自己的肝。提倡适度适量。   H 、 热烈欢迎表现欲望超强者,去财务组负责人那里追加赞助费。   总之,希望我们珍惜这三十年一聚的机会,壮心不已指点江山的携手去留无意修身悟道的,大家欢聚一堂和睦相处。   
个人分类: 事论|10750 次阅读|114 个评论
【巴黎留痕】阿波罗的那驾马车呦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2-17 00:41
【巴黎留痕】阿波罗的那驾马车呦
  到一个城市去看,最令人为难的事情就是景点太多而时间太少。而 事实上,这样的困惑甚至适合于每次出门旅行,即便你去的是一个小城镇,遗憾也会因此而种下。   对于巴黎这样一个充满了艺术和历史痕迹的地方来说,更会如此。有人甚至说,到巴黎之后你可以哪里都不去,只在卢浮宫待着就可以了,待多少天都不会觉得够。   诚哉斯言,不过,按照国人“贪大求多”的基本旅游思路,到了任何一个地方却一定要完全地走遍这座城市,即便大部分应该长久驻足的地方只能走马观花。   思来想去,去年初夏的那次巴黎之行,我最满意的竟然是在卢森堡公园待的那一个慵懒的下午,阳光也一样懒懒地照在身上,斑驳的树影里,是恬淡的心。先贤祠是我第二个满意的地方,在那里,下到阴冷冷的地下,眼睛里掠过伏尔泰和居里夫妇的棺椁和简短的介绍,心也会沉静下去。   倒是那些最为普遍的选择里给我留下的除了繁华还能有什么呢?比如,那一座巴黎象征一般的埃菲尔铁塔,我也无法免俗,一般都要登上看看,而卢浮宫、凡尔赛宫也是要去的,巴黎著名的商场老佛爷里面的LV或者香奈儿的店,据说中国人已经是里面的一道风景,虽然我们这辈子就见中国人见得多,可是在海外成为风景的中国人见得却不多,那也一定要进去看看,或者竟然自己也要成为那风景的一部分,体现一下究竟什么叫做轻浮,也是必须的。   不过,哪些地方属于走马观花的地点,那选择也许就能体现出自己的审美倾向。对于我,这些地方包括大小宫和奥赛博物馆。   据说,大小宫及附近的亚历山大桥都是 1900 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产物,属于巴黎迎接 20 世纪“现代主义”的重要建筑,其特征在于强调钢筋力学结构 (如巴黎另外的埃菲尔 铁塔) 与自然采光(如巴黎一样著名的卢浮宫入口的玻璃金字塔设计,就如温室一般,屋顶以透明玻璃为主体)。英国人将这类设计风格命名为“美术馆风格”。今天的大宫是巴黎各式各样的文化及工商展览的橱窗,而小宫则是巴黎市府美术典藏及艺文特展美术馆。   那天,到达大小宫时,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驻足间就只留下一张影子,抬头看似乎是阿波罗驾着“驷马”出巡的样子。   当然,在凡尔赛宫,阿波罗也一样驾着他的马车凌空出现,而那马车的方向是和惯常的方向不一样的,也因此,在《凡尔赛宫的暗门》一书中说,那个古怪的方位在诠释着一个震惊世界的大秘密。   大小宫上面的这个马车不知道是不是从东方而至,我实在太累,同时也迷失了方向,也就不会去操心阿波罗的马车所朝方向了,只是从下向上仰视,看到那马的动感非常显著,不知道马车上有人没人?对于我,是一个需要下一次的巴黎之行才可以解决的疑问了。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58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巴黎未来城市的顶层设计
flowerofmay 2010-12-14 11:19
(本文转载自法国驻中国使馆网站: http://www.ambafrance-cn.org/ ,北京未来发展尤其需要这样的顶层设计!) 十个设计方案展示几十年后的大巴黎 法国政府要将法国首都建造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创造财富和就业的大城市,它发起的大巴黎计划将于2030年实现。 受法国文化部(Ministre franais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委托,承担这项巨大工作的10个国际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事务所已经向经社理事会(Conseil conomique et social)递交了它们的现代化设计方案。他们当中有著名的建筑师,包括让努维尔(Jean Nouvel)和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围绕着3大主题: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的可持续发展、交通网络的重组,以及消除巴黎郊区的闭塞状况。 怎样对大巴黎地区进行整治?二十一世纪的大都市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将生态与增长协调起来?巴黎的新面貌将是什么样?为了将巴黎建造成一个向世界开放、生气勃勃、有竞争力和吸引人的城市,这就是那10个建筑师事务所(二个法国的,四个外国的)要回答的问题。 2008年年初启动的这项特殊的计划,是在一个由国家、巴黎市、巴黎大区和巴黎大区市长协会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一个由23位资深人士组成的科学委员会的帮助下展开的。共和国总统将整个磋商协调工作交给了法国文化部。该计划所涉及的人口为1,500万。 专家们是从当前状况出发的,这种状况便是,永无止境的城市规划需要梳理,交通网络需要重新安排。他们将自己的思考放在了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的城市环境上。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缩短交通运输时间、同大自然有更多的接触、使自然与城市之间更加平衡。 我们应该在大巴黎地区创造一种生活的艺术。必须让人们能够说,巴黎是有特色的,或者在居住方式上,或者在出行方式上。我们要做的,只是为共同生活的艺术打造一个基础,负责地区发展的国务秘书这样说道。他认为,像巴黎、纽约、伦敦和东京这样的城市,将会有助于促进未来的经济增长。但是,要去寻求这种增长,必须首先筹划各类交通工具的联运连接方式,诸如:飞机场、高速火车站等等,使各经济区域之间的来往更加便利通达。负责这个重大项目的人们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拓展经济发展领域的视野和知名度。例如巴黎南部的埃弗里市(Evry)容纳了法国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制药工业厂家;而圣德尼市(Saint-Denis)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平原公社(Plaine Commune)的领地;还有萨克雷(Saclay)的笛卡尔大学(Universit Descartes),那里聚集了1200名研究人员。 在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递交的有关大巴黎的10个设计方案中,人们特别注意到了他们设计一个地区新特征的愿望,以及促进首都向郊区成功过渡的必要性。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认为,尤其要避免孤岛现象。各经济园区之间应该相互通达与接轨,园区应该融商业、办公和住宅为一体。他提出要在环城大道上建设一条轻型的高速空中火车线。为了连接北欧的各大城市,他还打算建造一个新的大型火车站,以取代现在的北站和东站。 而让努维尔则提出,要在一些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建造一些塔式建筑和露台来表现历史古迹,诸如热纳维力埃(Gennevilliers)和它的码头、古尔纳夫市(Courneuve)和它的公园等等。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变化与发展模式的变化相伴而行,让努维尔指出。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巴黎的魅力,他充分利用、美化已有的东西,还将植物世界融入其中。 而罗兰卡斯特罗(Roland Castro)则认为,巴黎在世界上的声望是与它的美丽紧密相连的。因此,他打算改造巴黎的郊区,在热纳维力埃码头建造一座歌剧院,在维特里建造一个人工岛,使它成为一个商业区。他以象征着文化、科学和不同族群交融的区域,将一座大都市变成了一朵巨型的八瓣花。 安东尼?龚巴克(Antoine Grumbach)设想建造一条塞纳河谷,将大巴黎一直延伸到勒阿弗尔(Havre)。特别是,他认为巴黎应该在极大规模的全球化当中凸显自己,其中海洋运输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国际大都市都是港口城市。要让城市的密度与对大自然的亲近协调一致。 那些外国方案也不甘示弱。荷兰建筑师威尼马斯(Winy Maas)主张对首都的重心进行调整,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板,扩建戴高乐机场,并在其周围植树造林。德国建筑师费恩热佩尔(Finn Geipel)的事务所将人口众多、设备齐全的密集城市与灵便的轻型城市相互交叉。意大利建筑师伯纳多萨奇尼(Bernardo Secchi)和帕拉维加诺(Paola Vigano)打算建造一座通透的城市,并给予了河流网以主要的位置。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将其创意放在了重组巴黎大区的治理上,使之具有平衡的街区,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着很好的组合。用10年时间,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没有汽车污染的城市,建筑师说道,他想利用400平方公里的屋顶作为绿色空间,将大自然融入城市。 大巴黎设计方案模型展将于2009年4月29日至11月22日在建筑与文化遗产城举行。剩下的事情,就是要做出好的决定。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2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窗外·秋
flowerofmay 2010-12-12 18:21
窗外秋 窗外一夜雨打秋, 秋染树枝头。 玉枝金叶风摇曳, 雨后显风流。 (外一首) 窗前秋色浪漫, 一叶飘落我案。 疑是仙子驾临, 惊宠藏于书卷。 (草稿作于2007年11月6日巴黎华盛顿街20号,完成于2010年12月12日北京柳林馆)
个人分类: 诗词|3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遇罢工
Nancyback 2010-10-23 16:14
在 80 年代,就听说法国或欧洲法语区的罢工厉害。记得催化的几位前辈老师到比利时开会,就遇到过多次罢工,到机场,没有地勤,甚至没有边防的情况,都遇到过,到会场辗转周折,费尽辛苦,记得有一次,好像是秦老师,说起在比利时的法语区城市开会,罢工的人员还闯进会场来,宣读罢工宣言。 后来到荷兰工作,就很想来法国工作一段时间,关于法国,有太多的迷,和太多的想象。青年时曾经读过很多法国小说,维克多 . 雨果,罗曼 . 罗兰,巴尔扎克,佐拉,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福楼拜,等等作家的作品,曾引起太多的悬念。还有一些作品中关于周恩来,邓小平等等革命者在法国留学的故事片段,虽然有点符号化,但更增加了神秘感。 1991 年有机会到法国做博士后,在几个可能的位置之间,选择了南锡 (Nancy) 。到南锡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想起来,最有趣和感激的是,离开 Twente 的时候, Julian 说,你要离开了,我们可以 Offer 你一个旅费,虽然你是去法国,但是我们觉得你应该回一次北京,所以我让秘书给你做一个帐,你去财务领一个往返北京的飞机票钱。到了南锡, Paul-Marie 已经准备好了一张支票,其中是第一个月的工资,另外多了 5 千法郎, Paul-Marie 解释,这 5 千法郎是你从北京过来的飞机票钱,我说,我从荷兰来,火车票只有 2 百多啊,另外即使从北京来,机票也在 3 千以内啊, Paul-Marie 说,那多出来的,就算你的安家费了。 住下来工作了一段,才体会到了所谓福利社会的含义。比如食堂,在 Ensic 周围,有各种食堂,有学生的,有公务员的,有国家研究中心 (CNRS) 的。当然这些工作单位相关的食堂都只供工作日的午餐。只有学生食堂供工作日的晚餐。有趣的是,不同的食堂,补贴的多少和补贴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比如 CNRS 的食堂,按照我们博士后的收入标准,吃一餐要花 12 法郎,但实际的四道菜的价值是 62 法郎。学生食堂是买张饭票 11 法郎,一餐饭的标准是 40 多。公务员食堂要花的多,标准还低。同一个单位,同事们的工资来源不一样,所以能去的食堂也不一样。当然偶尔带个客人或同事去食堂吃顿饭,也没有人计较。 当时住的房子也很有意思,像我们拿奖学金的学生或博士后,都可以租住纳入低租金住房体系的房子。各个城市都有一个组织,叫 Crouse, 管理这些低租金住房,统一发放补贴。这些房子,大部分是政府出钱盖的,但也有民间的房源,请该组织代管的。记得当时的政策很有趣,也很公平。只要是拿奖学金的,还有没有工资收入的,不管收入多少,只要租这一类房子,每月获得的补贴是一样的。记得是一个月 1 千 4 百多法郎。这有时就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同学住房子,不仅不花钱,还拿到手一些钱,因为有的房子是私人委托低租金住房组织管理的,房主要的租金,少于政府的补贴。法国的工资和奖学金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收入。领工资的要纳税,当然享有的权利要多一些,拿奖学金的,不纳税,还有各种补贴。奖学金算没有收入,不管拿多少钱。 这些很有意思公平的福利现象,据说都是来源于行业协会或工会的争取。 在南锡工作的近两年时间,见识了多次行业工会或协会的力量,也遇到了多次罢工。记得公共汽车罢工,遇到了两次。一天一大早,要坐公共汽车上班,结果一向准时的公共汽车到点没有来。一看站牌,上面贴了一张纸,用两种文字说,今天公共汽车司机开始罢工,由原来的每小时 4 班以上车次,改每小时 1 班。就只好迟到了。在市中心还看到了示威的工人们,大部分是中年人,着装很正式,有一些人组成了一个小乐队,演奏着优美的音乐,还有几个人举了几个横幅,看起来很温和。罢工时间不长,好像只有三天就恢复了正常。但是过了没多久,又开始了一次,这次较长。据说政府作出了提高司机收入的承诺,公交车才恢复正常。 好像过了没多久,有年轻同事说,市中心有护士示威,去看热闹啊。示威有什么可看的?想起来公交车司机示威的乏味。去了就知道了,同事说。去了一看,果然不同,这些平时斯文柔弱的白衣天使,一反常态,少量仍着工作装,大部分奇装异服,一部分甚至一丝不挂,还有一部分展示了皮肤彩绘,举的、拿的、披的等等宣传品,都极尽夸张,彰显女士风采。听法国同学翻译,示威一个是要求提高收入,一个是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改善值班人员的饭食等等。提了很多条件。最有趣的,是说考虑到人道主义和医院工作的特殊性,罢工只有一天,示威只有半天,但护士工会随时会跟政府谈判,若合理要求不能得到认同,会在两周以后 两周以后条件披的等等宣传品,都极尽夸张,彰显女士风采。听法国同事 形成规则的每周一次的,轮休的护士的示威。看起来是政府做了让步,因为没有看到后续的示威。后来遇到在医院工作的同学,说起来护士的罢工。该同学说,护士待遇是太低了,月薪只有 6 千多,还不如博士生的奖学金高,还得纳各种税,最后一个月拿到手的,也只有 4 千多。那时法郎和人民币几乎等值。 近乎暴力的罢工和示威,是 1992 年夏季的农民和卡车司机罢工。那年刚刚开始暑假,我们几位博士后就迫不及待的出发旅游了,计划的很久,很精致。去了法国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大城市,还有意大利的都灵、比萨、罗马、威尼斯,旅行了 40 多天,才花了 1 千多美元,真是奇迹。在旅行期间,就遇到了零星的示威,但几个同伴,没有一个法语好的,为什么示威,不甚了了。记忆最深的,是在马赛,示威者点燃了堆成山的汽车轮胎,弄的整个城市无法呼吸。逃出很远,仍然闻得到烧橡胶的味道,弄的一身黑灰,十分狼狈。 回到南锡,睡了一个周末去上班,同事们说,你可回来了,运气真好。我说怎么了,同事说,不得了了,农民示威赌了铁路,卡车司机示威,堵了高速公路,出去度假的都回不来了。也真是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都没有了,出门的人可怎么回来。下班的时候,见识了法国的农民示威,在省政府门前的广场上,一拨农民兄弟开着大型拖拉机,冲省政府的大门。省政府门口的警察,就放催泪弹,从那里路过,还沾了农民兄弟的光,第一次尝到了催泪弹的滋味,那是真不舒服。在旁边的街上,看到有农民兄弟,开大型箱车,把一车中型的猪放到了大街上,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个大车,把一车鸭子放到了大街上。上百只猪,几千只鸭子在街上奔逃,蔚为壮观。回去看电视,一晚上都在播放,高速公路的状况,铁路的状况和各个城市示威的状况。电视播出的,铁路的路口上,都停上了大型拖拉机,高速公路的路口上,都横上了 40 吨的集装箱卡车。这个时候,正是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大量的度假出门的人,无法返回。大量的电视画面,是停留在各地路上和火车站焦急的人群。 过了三五天,在食堂吃饭,一位留学做博士的中国同学,评论起罢工,用国语破口大骂,这帮 xxx 法国农民,这帮 xxx 法国司机,真是 xxx 无理取闹,法国政府也太软弱了,还不赶紧出动军队和坦克。太不象话了,国家得遭受多大损失啊。 Xxx, 这帮混蛋示威者,示威的理由都不成立。农民示威竟然理由是政府给农民的补贴比美国给的少了, xxx 卡车司机示威竟然是因为政府要实行违章计点培训制度。 Xxx ,有什么好示威的,都是吃饱了撑得。 过了一周多,不知道政府和示威者达成了什么协议,示威陆续结束,有的同事这时候才返回工作单位,谈起大示威的交通瘫痪,无不色变。 在南锡,毕竟也算大城市,也是洛林省的首府,上下班的路上,经常在市中心区见到游行示威的,最搞笑的,是一次中学生的游行示威,没有多少人,但个个有滑稽演员的水平,面上和身上画上滑稽图形,穿怪衣服,发出怪声,喊出怪调,让观者忍俊不禁,无不大笑。有一年,洛林理工的学生,为了引起公众注意,在市中心广场,推车游行三昼夜,示威的诉求也没有,只是想引起公众对工程师教育的注意。所谓推车游行,就是所有参加者都要推上一辆自制的车子,轮子的多少和材质都不限制,轮子上面的棚子有没有也无所谓,但是不能有机械动力,以不排放尾气污染环境。因为看来是车子结构的东西,但是没有动力,只好由人来推,每辆车子多少人推也没有限制,但原则上要三昼夜不停,但是有些车子一出场,由于力学结构不合理,就趴窝,被淘汰出局。开始时有很多这种车子上场,装饰的花花绿绿,奇形怪状,推车者或者来自一个班,或者来自一个学院,或者是一帮好朋友,群情亢奋,发出的噪声分贝数极高。第二天就有些疲惫了,声音小了很多,有啦啦队,也有组织者,自愿者不断演讲。第三天,就只剩了机械学院的一些车子,和个别的其它学院的车子,还在疲惫的绕广场在转,但已经残破不堪,声音也很小了,到是有一些同学,自己的车子推不动了,就加入到还在运转的推车小组中去了,人员十分疲惫,但人数并没有减少很多。后勤、啦啦队、鼓动者还是不断在积极工作。那次活动,说是示威,倒不如说是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展示制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一次拉练。 在法国遇到的,感觉最不可思议的一次示威,是今年 5 月份在里昂开会,逃出去半天逛市中心,遇到下班的警察在广场集结示威,以前遇到示威游行,都是警察全副武装,或者维持秩序,或者和示威者冲突。这次集解的警察,不带武器,举了几个横幅,好像是提示公众注意警察的人身安全,警察的工作条件等等。有趣的是,这些不带武装的警察集解示威,边上有一些带武装的警察维持秩序,同时对这些不带武装的示威警察进行管制。这个示威,非常文雅,有一个不错的乐队,一直有优美的音乐,集解完了,有一个人高声讲话,然后队伍绕市中心的几条街道,游行一圈,便告结束。 这次要到法国开会,出发前几天,老婆提醒,网上说法国大罢工了,不知道飞机能否飞啊。上网一查,果然已经有好几次大规模罢工和示威,好在这几天是低谷,航班都正常,就是飞机票贵了很多。但会议已经承诺参加,不能取消,网上的各种信息似乎表明系列的罢工已经结束。到了巴黎,开始没有感觉到罢工的气氛。结果晚上回到酒店,服务员说你明天到哪里去?最好今天晚上买好票,铁路正在罢工。赶紧赶到火车站,排了老长时间队,排到了售票员说,网络瘫痪了,查不到明天开行的火车班次,建议你明天早上售票处一开门就来。结果 5 点半到火车站售票处,门前加了一块牌子,上面是昨天的开行车次表, 6 点钟,售票处开门了,从里面出来一位售票员,贴上了当天的火车时刻表,果然到要去的城市只有两班火车。好在排队在前 10 名以内,自然就买到票了。 结果上午到了会场注册,好多人在议论,说是有很多参加会议者滞留在巴黎机场,过不来。第二天上午,正式开会,上午的大会特邀报告少了一个,计划中的报告者是法国另外一个城市的教授,遇上罢工和示威,交通有了问题,没有能赶上作报告。中午吃饭时,餐桌上就议论罢工了,谁昨天夜间几点才到,谁在巴黎机场滞留一夜,早上才坐上车。一位德国教授有点愤愤不平的说,这次法国大罢工,是反对政府延迟退休时间。在欧盟,早就有多个国家是 65 岁退休了,法国只不过是修正,跟上其它国家,结果职工就不干了。看来是吃福利惯的。同桌的中国教授说,怪了,在中国,人们都不愿意退休,只有院士和极上层高官才能享受不退休待遇,最近山东大学还特意授予一些人终身教授职衔,这个终身教授,是终身不退休的意思。这法国人是怎么了,晚几年退休不是好事吗,有什么好闹的,还给大家填这么多麻烦,真是不可理喻。 20 号去买 22 号返回巴黎机场的火车票,售票员说,你明天再来,后天的运行表还没出来。结果 21 号去买票,能赶上航班的只有两班火车,还在另外一个火车站,都是一大早的。结果一大早打出租车去火车站,多花了 30 欧,到了机场,离航班还有八小时,只好找地方坐着。这次旅行真是疲惫不堪。 火车售票员说,这次罢工,看来没日子能结束,政府受到其它欧盟国家的压力太大。职工又不肯放弃。看来难于达成协议。 但愿法国这次罢工能早点结束,恢复正常秩序。 2010 年 10 月 22 日/ 23 日于 EK074 和 EK302 航班,由巴黎飞上海途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37 次阅读|3 个评论
昨天,在la Défanse崴了脚
热度 1 Nancyback 2010-10-19 04:20
今天要在香槟之城 Reims 开会。想起来 08 年以来没有来过巴黎了,也是近两年感觉到日渐衰老,不像以前那样来欧洲,不需要考虑时差,遂早一天多到巴黎,略事休整。然而昨天早晨,还是一大早醒来。既然不能入睡,还是起来,想想一天在巴黎的时光,如何度过。 巴黎,自童年时的梦想之都,有多少回忆? 1991 年至 2008 年,算起来平均每年要三次以上访巴黎。有时较长,超过一周,有时较短,只是转一下火车。记忆中,有埃菲尔塔下与大学同学的邂遘;有 13 区买酱油的中国店;有娇妻每天要吃的面条汤;有罗丹的雕塑;有毕加索的变形画,有凡尔赛的花园;有小酒店半夜的火警;有友人家温馨的咖啡;有香街的香水;有第九桥美女扭曲的抽象画;有教育处百米外闻到味的厕所和馒头;有罗浮宫的蒙娜丽莎;有数不清的记忆。 当只有一天在巴黎,去哪里?想了三个钟头,拟定了下述计划,天一亮,吃早餐,去地铁站,买一张天票,第一站,去 la Dfanse, 第二站,由香街的乔治五站下车,出来照一下凯旋门,然后到协和广场,照一下香宫和罗浮宫,然后去圣母院,看看当年的钟塔,到第五区的小餐馆吃一顿巴黎正餐,然后去铁塔,去人权广场,去荣军院,再看看旁边的罗丹,然后赶紧坐地铁去红磨坊,也许能赶上晚餐就艳舞。时间要精密计算。 于是,直接坐 1 路在 la Dfanse 下面下车,到地面直奔 la Grande Arche 。到该建筑的落成碑,照下了常常想起,每次到巴黎都要看的,用各种文字写下的一行字: 设想,一个敞开的立方体,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它是希望的象征,未来,人们将在此自由相会。 突然间,感觉太冷了,临行前知道巴黎的气温,妻给带了毛衣和衬裤,然而酒店开了暖气,出来时感觉不到气候,拍了几张照以后,看看侧面的购物中心,挡不住温暖的诱惑,快速跃上台阶。 在购物中心,给妻发了短信,需不需要买东西,不然一天就看巴黎了。结果很快收到短信,还是要到香街去看看店。结果,一天没有走完计划的一半。 昨天一天都没感觉。听说今天铁路工人罢工,不知道一天有几班火车,爲了不耽误会议,在售票处开门之前,一早 5 点半赶到东站,幸好,法国工人很有风度,罢工还有三班火车,买到了第二班的车票。 这时候才感觉到脚痛。一天越来越严重。还好,无论法国的火车还是土路,走起来都不费劲。 Reims 也是优美的城市。 2010 年 10 月 19 日于 Reims, Hotel du Nord 116 房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巴黎老佛爷看人家买LV眼馋纪【3】贴图
陈安博士 2010-8-20 23:17
  我总是相信,每个人都有对于奢华的渴望,即使这样的奢华就是如我儿时那样觉得毛主席不得天天吃面条啊这样的感慨。而巴黎的老佛爷则满足了我们关于金碧辉煌的梦想,关于奢侈的某种欲望。这第一张照片是老佛爷的外景,一副大的广告在老佛爷的外墙上。   老佛爷内部的中心位置是个上面为玻璃的圆形卖场,三层,四面都是采用了金色的材料作为主体,所以显得富丽堂皇。   看老佛爷的屋顶,当然也是同等类型的装修风格,类似于西方教堂的穹顶,不过都是玻璃的,而西方教堂的顶部一般都是壁画,所以,米开朗基罗的眼睛因为画这些东西而被伤害,迎风流泪的事情怕是很多的。   该来点俗的了,下面是我在老佛爷里香奈儿衣服店拍下的,我眼前这些衣服看似一般,实则贵得要死,一般都是1000欧元以上,还有2200多欧元的一件小裙子,怎么看怎么觉得可以在北京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花20块钱买到瞧我这眼光。   在这里看看著名的LV店吧【奇怪,怎么贴不上了?】   可以在到达老佛爷的最高层之后走出去,外面就是巴黎湛蓝的天空和远处的景物,比如埃菲尔铁塔。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8057 次阅读|4 个评论
系列:机制的故事【2】埃菲尔铁塔上面的两层观景台
陈安博士 2010-7-11 18:37
   我国的中央电视塔有一个中央鼓肚,而埃菲尔铁塔有三层平台。    从中央电视塔的中央鼓肚里可以看到外面,不过是用了玻璃罩子。不过也可以再上一层,从铁丝网里向外看北京城的景色。    这样的设计要比只能从一个角度看外景要好一点。    埃菲尔铁塔的三层平台中也有类似的设计,而且似乎更加地人性化。    为游客,在高高的铁塔上,当然希望能够一览无余地看遍巴黎全景,可是,孟羽说:“ 心脏不行的人就没办法欣赏站在高地的妙处了。 ”    诚哉斯言,我自己就有不太敢过于靠近栏杆的较弱心理素质。   如 何解决这一难题?   我 不知道埃菲尔先生在设计的时候有有没有想到这一点,从铁塔的实际效果上说,这一以游客游览为本的设计机制是体现了的,也许是“客观为游客”?    机制目标:让游客能够一览无余且无安全之虞地看尽巴黎城全景。    具体设计:    1,铁塔 一楼。分为两小层,以一段阶梯相连,大约10级左右。上一层比下一层高,且向里缩进。这样,你可以步下上层,通过铁丝网看全城景色。    2,铁塔二楼。亦分为两小层,以一段更长更高的阶梯相连,应该超过25级。下层有铁丝网拦住,所以,照相时每每要把铁丝网和人照在一起。上层则无铁丝网拦住视线的问题,一览无余,由于上层也缩进了一些,所以,向下看无安全之虞,可以尽情饱览景色,并拍照留念。    3,铁塔三楼(最高层,我们没有登到这里)。亦分为两小层,上层有铁丝网拦住,所以,照相时每每要把铁丝网和人照在一起。上类中央电视塔的设计,下层是透明玻璃,上层则有铁丝网,毕竟,越高越危险。    安全来自客观上的防护设施和主管上的心理安全。在高层建筑上,心理上的安全感可能要胜于防护设施上的做法。    机制效果:很好!可以满足游客的需要,且保障了安全。一般情况下应无应急之需。    机制特色:在一个层次上继续更细“分层”。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54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人生活和巴黎三万华人游行反映的问题
ghyang119 2010-7-3 19:14
拜读陈老师的在海外猥琐生活着的中国人,回国后又如何? 的博文后,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么大的题目似乎有一点点以偏概全了,我想通过这篇博文展现一些客观的事实来侧面说明一下这些问题。由于我本人就在巴黎,下面我就海外的华人的生活情况和最近在巴黎的3万华人游行事件做点客观分析。 我是02年去的西班牙求学,06年回国工作,08年又来到巴黎工作,几经周转8年内也走遍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触到的海外华人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海外华人--餐馆业人员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去当地的华人餐馆用餐。通过华人的餐馆你可以了解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华人的生活环境等。基本上80%地区的华人餐馆老板都表示当地华人的生活比较安逸,因为在国外的华人基本上都是非常勤劳的,比当地的外国人勤劳。这也是当年印尼反华商事件的根源,西班牙鞋商烧华人鞋厂的原由,一切根本是中国人太勤劳,加班加点,生意远远超过当地的商人。这样长久以来当地的商人就会联合政府的警察局和税务部门一天两天查中国的商店,让你无法正常营业,只好被迫行贿。每年也有极少数的餐馆发生一些不光彩的事件给华人在海外的形象带来影响。例如,餐馆用黑工,食品卫生不过关等等,但这些只占华人餐馆的1%不到。这一群人是海外华人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华人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开餐馆的华人生活绝对富裕,是国内一般白领阶级所不可及的。在巴黎的餐馆最低的每个月可盈利5000欧元,一般是夫妻店。中档的每个月可盈利20000欧元左右,好的餐馆可达到50000欧元。这类人中以猥琐方式活着的华人,我还没遇到。 第二类海外华人--商人 在这里对那些高级商人就不做介绍了。在国外很多地方,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中国人开的百货店。这些百货店在西班牙又有另一个别名---百元店,百元也就是100比赛塔,折合1欧元的意思,这种商店1欧元一件的小物品居多。开店的老板基本上以夫妻为主,平时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店里,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平时比较忙碌也很辛苦,周末照常上班。不过收入也比较可观,因为这是和勤劳成正比的。 第三类海外华人--海外留学人员 在海外的留学人员中,可分成几大类。一是小留学生,这类人中大多数都是花父母的积蓄在国外求学,我个人对这类人不是很看好,出国时年龄太小,生活不可自理。平时读书不是很用功,有钱就下馆子,自己从不烧饭。经常聚会,生活也无规律。二是获得政府奖学金的留学人员。这类的留学人员一般是读博士或博士后,素质相对较高,自控力也很强,以学习为己任,平时还会寄钱回国养父母,生活态度积极,开朗,思想也很开阔。我很欣赏这类人。三是海外高层次人才,一般是国外大学的教授或者高级知识分子。这类人员一般都是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安居乐业的那种。一门心思就在科研和工作上,也很少贪图享乐,相反这类人的爱国情怀相当深,都希望将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有一次在西班牙大使馆的新年招待晚宴上,当全体代表起立唱国歌时,我注意到了只有这群学者的眼眶里有闪烁的泪花,心情复杂,或许是想家了,思念生他养他的地方。这类人中以猥琐方式活着的华人,我还没遇到。 第四类海外华人--没有居留的非法滞留人员 在海外有不少这类黑客,在国外由于各种原因滞留下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合法居留。在获得合法居留前都可称为黑客。在餐馆打工被称为黑工,自己开家庭旅馆被称为黑老板。这类人员可能就是陈安老师遇到的这类,一般不敢接政府的电话或者认识陌生人。这类人基本上不懂当地的语言不会融入当地的生活。当他们合法化后也还是很难融入到当地的圈子,活动范围很小,做完工作就出去旅游或者聚在一起打牌。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也很辛苦。这些人是在海外华人中最底层的一类,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是最低下的,但是个人的生活态度都是很积极,也很勤劳。至于陈安老师遇到的那个家庭旅馆事件可谓是极少数,不能代表这个群体。当这类人进海关时,往往被海关拦下,问长问短,由于语言的问题,他们也希望能够花钱了事。我曾经遇到的事情是,我们实验室一个博士后回国,在德国出关的时候被拦下,要出示单位的合法证明,由于他个人把证明文件放在行李里,所以当时无法获得。于是打电话到实验室求助,我们实验室立即开了工作证明传真过去了。但是德国海关就是说交200欧元就放行。我们非常气愤,表示立即通过单位与驻德国大使馆联系处理此事,海关得知我们态度强硬就立即放行了。如果这次遇到的是不懂英文或德语的华人我想90%都会给50欧元了事,以免误了下一班机。 就巴黎3万华人游行事件客观分析 我是08年来巴黎的。在浦东国际机场准备登机的时候遇到一位旅居巴黎20多年的资深华侨。这名华侨和我谈了近3个小时关于巴黎生活的话题。我记得80%的内容都是反映法国的治安问题,黑人和阿拉伯人非常猖狂,光天化日就会打劫和追抢财物。我当时不是很相信,觉得自己万事小心行事即可。第二天到了巴黎戴高乐机场,到处是保安和持枪的军人,感觉还是很安全的。到了目的地之后,没有一个月在附近的超市里就出现了持枪抢劫事件,我的一名华人同事当时在超市里亲自目睹了这场打劫全过程。4个黑人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拿着几把抢冲进这个超市实施打劫,但每次都是只要钱不打人的。当地的警察是在事发后20分钟左右到的现场,大家都觉得很搞笑,警察来了清理现场和拍拍照就回家了,没了下文。第二年再来一次。在这之后的1年内,我身边的朋友中有30%都被打劫过,包括法国人。 在09年底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法国外国军团的华裔退伍军人,当时是想租他们家的房子。进了家门大吃一惊,他自己是个枪械师,专门给军人或私人维修各类枪支。家里几乎到处是枪!之后听朋友说他遇到过几次打劫,他都是用自制的钢珠枪把黑人吓跑了。可这次巴黎的3万人大游行是有起因的。在这之前中国全国 人大 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在巴黎被打劫,紧随在巴黎华人区美丽城发生了一起集体打劫事件,打劫了正在举行婚礼的华人呢。华人也不甘示弱,集体奋力反抗,其中有位退伍军人朝打劫的劫匪开了一枪,打中了腿部,于是被随后赶来的警察抓住收了监。因此,华人各大协会组织了这次3万人游行示威,对法国政府的无能表示愤怒,治安严重恶化表示反抗。由于此事件的升级,黑人和阿拉伯扬言看到华人就抢。在这种形式的威逼下我们华人不能再这么沉默下去,只能依靠合法的手段表达我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法国政府的无能全球揭晓,所以我就不多说了。恰恰这个游行事件反映了海外的华人是不甘示弱的一个群体,是个敢说敢做的群体,是个正义的群体,而并非猥琐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或许这只能表明华人是一类爱和平的人,是喜欢团结一致对外的。让我们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多一份真诚和信任,我相信华人在国外会更加成功。 杨光华于巴黎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72 次阅读|6 个评论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连载十二)
liweiyin2009 2010-7-2 11:14
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 (连载十二) 我得到了法国同事的认可和尊重 1987年10月我所在的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把我派到在巴黎的公司欧洲队,担任设计采购经理的助理。在我们那个技术部门,主要的工作人员都是法国人,当时的经理德拉维翁先生和部门中工作的工程师们除了和我客套地打个招呼外,没有人向我介绍情况,没有人进入我的办公室,和我不谈什么正事,我这个助理的职责极不明确,似乎可有可无,纯粹是中国人为了学习和监督他们而设置的,可是在他们眼里,你们又不懂核电,谈什么监督?再说,我的前任曾经几乎无所事事,我又是个女的,他们对我当然更不信任。我所能做的就只是阅读每天收到的所有文件及备忘录的拷贝件。我怎么办呢?能这样混日子么?公司急着派我来做什么的?思来想去,我决定,一定要赢得认可和尊重。 按照公司对中方管理人员的给定的任务:学习、协助和监督,我决定先从认真学习开始,为此必须吃透和弄懂所有来到我手上的文件和备忘录,同时,我从来不关闭办公室的门,留心观察周围工程师们的工作动向,上班时决不随意找秘书谈天说笑,并且,先以机械方面工程师的身份入手,多留意这方面的技术接口,寻找突破口。我要学习先进的核电技术,积极地学习,但是我也坚信我们过去的实践和我们的知识基础。 一段时间过去,情况开始变化。应该说,首先是状态被认可。有一天,我们队的秘书对我说:你挺特别,工作时间一点不浪费,真认真。她传达的当然不是一个人的看法。 之后,我开始尽力介入。 举一个例子。 一天,我从来往的备忘录中注意到有关各方对海水泵电机盘跟冷却水的水压数据争执不休,我设法弄请了问题的背景:水是从常规岛来的,常规岛里的水泵包在英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合同中,水压数据则由法国电力公司在合同谈判时给定(法国人最初设想的是无盘根的海水泵,没成想在后来公司对海水泵的招标谈判中选择了过去常用的带盘根的海水泵),作为合同数据写在了接口手册里,属于合同数据,遗憾的是数据和后来的数据不符,英方在常规岛的水泵已经定货,不同意变更,海水泵的供货商又无法接受接口手册里的数据。工程的进度不允许问题拖延不决,我们部门的机械工程师舒马凯先生很作难,我可以坐视不管,但是,我决定伸手。我悄悄地提醒他(不让他难堪):从水力学的角度,阻力和直径的平方成反比,室外管道的采购是个活合同,用改变室外连接管道的直径可以解决问题。舒马凯先生立即接受,由他出面把问题解决了。他开始对我另眼相看。之后,他带着我多次参加他管辖下的各种接口会议,包括去英国曼彻斯特,我也从中逐渐熟悉了电站中的许多机械系统。 半年之后,法国经理德拉维翁先生退休,接替的是哈盖先生,他来的时候,对情况不是很了解,常常在收到备忘录后要问我事情的背景,我总是尽我所知,清晰地向他介绍我所知道的一切,于是,从他进入公司开始,就认可了我这个助理。而我对他仔细阅读各工种备忘录,对各位法国工程师手中的工作量和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统计的做法也十分赞赏,确认他是一位好经理(管理者)。我们之间有了相互尊重的基础。 无独有偶。 一个星期五下午,土建工程师丢拉克先生从质保处获知,1#反应堆厂房内环吊下的牛腿虽然已经发货到了工地,但是被确认成品没有经过超声波检查,不能保证全焊透。而工地的施工进度争分夺秒,质量又必须确保,怎么办?遗憾的是正赶上正副队长都去了生产厂,我们的经理又有几天个人休假。丢拉克先生来回在二楼质保部和他的办公室之间奔走,却想不到进我的办公室,看来我在他们眼里依然什么也不是。当时,法国方面想的是让法国钢结构设计院计算一下,也许可以通融(他们当然想大事化小)。可是,从我的直觉,这个绝对行不通。星期一一早,我就进了丢拉克的办公室,明确地告诉他:计算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他不以为然。星期二,总经理部来了电话,决定:尽快加班按原要求赶制2#的牛腿,然后用快件空运到现场,用在1#厂房,确保原施工进度不变,法国工厂中工人的加班费联营公司可以出,但是运费由合同商掏(以前的都是海运),已到工地的1#牛腿,在工地处理。接到这个决定后,丢拉克问我:你怎么会想到不能用计算复合的?我回答:很简单,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感觉。这是我们用贷款建的第1座商用核电站,我们要求的是一个完美的工程,参考电站是法国的格拉夫林,那里出过这样的事吗?牛腿虽然不属于安全级,但是承载着在反应堆上方运行的环吊,没有先例谁说得清?他沉默了。这回他们确实感觉到了我不是一个糊涂人。在我们的经理缺席的几天,我们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参加几方的协调会,落实总经理部的决定,我帮助写出会议纪要。经理上班后,我向他作了详细汇报,给他看了所有的纪要,他非常满意。我们一起去了在阿尔萨斯的工厂,了解厂方落实决议的情况。 就这样,我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我不再可有可无,他们愿意和我交流,愿意请我参加各种他们负责的会议,特别涉及合同价变更的时候,他们需要我的态度,这里有个例子。 英方被要求在主控制室增加信号,这涉及到常规岛供货商GEC的合同变更,负责电仪的法国工程师主动请我这个不懂电、仪技术的人,参加他们几方多次的协调会,以求我的理解,使我进入一个新领域,学到不少新知识(顺便提一下,有关主控制室方面的接口讨论确实对我后来处理秦山二期的工作大有裨益)。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那是关于热车间的土建设计修改问题,先是公司生产部考虑到大亚湾电站和法国的情况不同,受放射性污染的设备器件的维修全得在这个车间里进行,周围没有大修基地,因此要求这个车间里的检修设备配备得齐全些,为此不得不适当增加在合同中规定了的该车间的设计面积。我向合同处说明了这个要求,协助法国电力公司实现了因为变更增加设计费的要求。可是之后不久,法国电力公司又提出要增加费用,原因是反应堆在役检查方案要加以完善。在争执过程中我火冒三仗地予以否决,因为法国电力公司既是我们的顾问,又是设计方,自己有疏忽,自己负责。合理的我支持,不合理的我这里通不过,而我必须对我们公司的合同处做一个负责任的技术支持者。在这件事上,我甚至得到了我们部门法国工程师的认可。他们真的感觉到了我的分量。 我和法国同事相处,谈技术问题时很较真,该支持的支持,该否定就否定。但是在平时的非工作时间我则非常随和,在咖啡时间可以天南海北地聊天,从文学到生活;去法国同事的家里和夫人孩子乐呵呵地相处;中午很少独处,而是与他们一起在餐厅里就餐,饭后,根据他们的习惯我不午睡,而是和他们聊天,特别是如果一个大办公室之中只有一名法国人的时候(在深圳)。我这样做,因为,我是中国人,为中国的项目工作,无论身在何处,我都必须表现是个主人公。即使不是因为这个,在社会中也要尽量多地与他人相处,并且设法理解别人。 2009年深秋,我被邀请到法国大使馆参加一个活动,遇到当年共同在欧洲队工作的一位法国工程师,他对我提起当年,并且对我说: 你知道你在大亚湾所起的作用吗? 我沉思了片刻,只用一个词作答: 桥梁。 他激动地点头: 就是。在当时这个作用太重要了。 我的行为在中国人中有些特别,必然招来一些非议,幸运的是,我有一位能够理解我的总经理。关于这一点我将专门叙述。 寂寞的巴黎的周日 在巴黎,一周平日的上班时间是繁忙的,早上7点匆匆由住地出发,走小路,大约一刻钟就可以走到地处戴高乐大道旁克拉马设计院内的办公室,然后一直到晚7点(正常下班时5点)离开办公室返回住地,还曾被安排参观了多个法国各色的核电站。节假日或大周末也不难过,不是我的发给同事请我到他们家或亲戚家度假,就是我牵头组织我们的中同时到外地旅游,我负责租车和打电话定廉价的旅馆(我爱张罗),为此,我曾经去了法、西边境,甚至越过了法国边境,进入了西班牙,去了法国南方马赛,游历了独特的地中海边的小国,摩纳哥,到法国中部拜访了一个法国乡村,体验了村民的选举,参观了他们的先滚小学和现代化的养猪场,到法国拉阿格的海边农村体验了农村牧师家里举办的弥撒,到荷兰参观了郁金花城和迷你小城。周六是我的购物日,相当繁忙。我经常去离我们进的廉价的来客来日超市,采购一周的食品,通过采购我认识了许多法国食品的名词,回想第一次进查实,找牛奶都费了我好大劲,从此,法文的lait(发音来)取代了我习惯的英文milk(发音灭儿可)。可是周日就很不好过。 刚到巴黎时,同屋的年轻人小如有好友小玲做伴,每个周末都有安排。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不便于在年轻人的小圈子里去凑热闹。星期日,一个人,没处去,逛博物馆,可是近乎2年的日子,博物管也逛够了,实在没处去了,就在大街上瞎遛。 我曾经多次到塞纳河边上遛达。巴黎的大街上经常车水马龙,可是塞纳河边却总是十分安静。听别人说,河边有许多旧书滩,书很便宜,有许多还很珍贵。知识分子找书看的本性促使我去看看。吃过早饭,出门坐地铁,在西岱岛下车,上了地面,开始向西,沿塞纳河慢慢地溜达。 我,隔着河水望着河中的西岱岛。岛中心美丽的巴黎圣母院的侧影,映在树丛中,尖尖的顶和镂空的斜梁,静静地立在灰色的天空下。我在想,当年的阿西摩多是从这里爬过去的吗?下面呐喊的茨岗人和乞丐们也会到侧面来吗?侧面似乎比正面更美,更多线条,特别是从我这里望去,那树、水、教堂溶成一片静静的美。岛的末段有阶梯下到水边,两边的大树可以作为依坐在阶梯上的游人和情侣们密话时的支靠。 岸上宽宽的人行道外的两侧长着成排密密的大树,弯弯的长树枝向两边伸出,形成了一个树下长廊。深秋,树是多彩的,地是彩色的,落地的黄叶在脚下沙沙响,宁静,确实成了这儿的主要特色,它正好和我寂寞的心相容,给我以遐想的空间。 岸边石栏上,沿着河,一段一段地摆着一列列墨绿色的铁箱,就像一列列旧火车,就像没有冒烟的火车头。那是一个个固定的小书摊。过夜,铁箱用铁锁锁住。上午11点左右,箱主人一个一个陆续来到,打开锁,支起箱盖,开始精心地摆弄一本本用塑料皮包住的旧书,挂出一张张巴黎风景明信片,有时还可以看到珍贵的纪念邮票。这里有莫里哀的、巴尔扎克、斯汤达的旧书,有欧洲各国的历史和地理丛书,各种明星照,各种风景画。买书人不声不响,行人也不声不响。行人或用眼捎着箱里的古书古画或停下翻阅,长时间地滞留,偶尔买上一样。我在箱列旁来回踱步。安静使我想起了早年留法的国人们,他们就是在这里寻找到他们需要的法国文学巨匠们的书吧?穷苦的中国人是不会到大书店去买新书的,另外,还可以在这里消磨一段寂寞的国外生活。我想起我那在巴黎生活过两年的爸爸,他从巴黎起步,研究了一辈子法国文学。可怜他那在天之灵,能想到他的女儿会在这里消磨寂寞的心灵吗? 但是,我也曾意外地遇到稍有惊险的周日。那天,天气晴朗,气温适宜,一大早,我就从西南郊的宿舍坐车到了罗浮宫前面的丢勒利花园闲逛,身上穿着一件紫红色的薄大衣,一般人很难判断我的年龄。百无聊赖,我就坐靠在花园的长椅上休歇,看着几个孩子在母亲的照看下在花草和绿丛围绕的草地上戏耍,一切是那么宁静和美好。突然,我的身旁坐下了一位男士,最多40岁的模样,和我搭话攀谈,我没有在意,游客么,和谁不能对话?然后,他建议我们起身,沿着小径散步,我们走着说着,慢慢迈向出口,他突然热切地邀请我到她家去,说到家喝杯咖啡,我立即警觉起来:这个人大概把我看做作了一个孤独流浪的女子,是个单身可欺的女人,我灵机一动,这时正好游客开始多了起来,我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对他说,哦,我的朋友到了,对不起,我得走了。我立即背转身,像一群人走去,在一群人中,和一位意大利年轻人搭上了话,回身一看,那个人怏怏地离开了,一个阿拉伯人。我也很快回了宿舍。可笑,一个53岁的老太太,被当成了可以卖身求欢的女人。 我从此不再单身大清早出门。 圣诞夜又是我的一次奇特的遭遇。当天我被在比利时相识的法国朋友西蒙小姐邀请到她家与她父母攻进了圣诞晚宴,品尝了烤鸡,10点告辞。准备搭地铁回家。踱步到西岱岛,我先走进了教堂,静静地听了教堂里的弥撒,然后走向地铁。等我转到13路地铁站时已经到了末班车的时间了。车来了,车门打开,整个车厢里空荡荡的,只有紧贴车门两座位上坐着几个半醉的法国男人,显然是无家可归的单身流浪汉,他们把脚伸出,挡着过道,伸手要钱,我佯装不懂一点法语,用地道的英语,请他们让我过去,他们缩回了退,然后恨恨地说,应该入乡随俗(圣诞夜是施舍的时间,就像我们的除夕夜)。我迅速走到车厢的最后一排,缩坐在位子上,长长的一段路,没有再上人,他们也没有骚扰我,到了终点站。我从从另一扇门下车,急匆匆奔到出站口,离开车站,已经是深夜1点了,郊区公共汽车早已停驶,我急匆匆往宿舍赶,幽暗的路灯,圣诞夜的路上没有行人(家庭团圆的日子),四站地呢!我不时回头,没有人跟着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我从此再也不敢独自那么晚回宿舍。 周日,我就选择在商场人多的大街上游逛,或进书店,一本一本说地翻阅,消磨时光,就这样我找到了刚出版不久的年轻女作家玛丽保勒写的《战时漫步》 1989年8月,设计工作走向尾声,工作高峰过去,我不愿意再过寂寞的巴黎生活,于是坚决要求回家,再说,原定的任期就只有一年。我想念女儿,她的儿子需要我照顾。尽管法国同事对我依依不舍,我的经理用生涩的中文在对我组织的欢送会上发言:亲爱的老李:你的朋友都来了,因为你下个星期回国。------,老李。我们感谢你,你工作总是很认真,你很努力,你很有效。是啊!我们都喜欢老李喜欢的很好,因为她很热情。--------。再见,再见,认识过你,我很幸福。--------。这个告别会以前么没有举办过,我印象中,以后也没有举办过。法国同事真是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而不是同事,他们的太太为我四处奔波,送了我一件粉红色的细毛衣,说我穿的太素,让我穿的漂亮点,真是一片真心。 可是我还是要回家,我的家在北京,在中国,我要回中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黎苦旅
fealock 2010-6-18 07:26
四天三夜的巴黎之旅是好几周前的事了,但因为是我到目前为止最辛苦的一次旅行,心里有了阴影,迟迟不愿意整理照片以及当时的心情。这两日突然想起从巴黎返回时与一位老太太的聊天,又重新看了一下当时的照片,发现匆忙紧促的行程中我并不是一无所获的。 与这个城市有关的那些名人名作都是不同时间点获得的知识碎片,从来没有被拼接在一起过,直到旅行前的两天为设计路线做功课时,才发现隐藏在碎片中的是如此非凡的一座圣殿, 凯旋门、埃菲尔塔、凡尔赛、巴黎圣母院、卢浮宫、蓬皮杜、罗丹、莫奈、雨果、巴尔扎克、萨特、波伏瓦,也不过是其辉煌的城门而已,推门而入,里面还有数不清的宝藏。 旅行还未开始,我却已经诚惶诚恐,那是一种充满崇拜的恐惧,生怕自己的无知使旅行变为一种徒劳。 就是带着这样恐慌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巴黎之行。第一天,圣心大教堂,埃菲尔铁塔,塞纳河上黄昏游;第二天,三大博物馆,卢浮宫,奥赛,蓬皮杜;第三天,罗丹博物馆,巴黎圣母院,最高法院,左岸。除了睡眠的时间,我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奔走,连和十年未见的大学同室的交谈都是在从一个站点到下一个站点的路上完成的。双脚已经走出水泡,但与此相比,更让我苦闷的是,不知道这样到此一游到底价值何在. 旅行结束后,有点懊恼。在返程的火车上也是郁郁的,拿出打印的文章来看。旁边坐的一位 70 多岁的老太太看到我读的英文的文章便主动和我聊起天来。她是语言学的老师,出生巴黎,但曾经在很多国家教过德语和法语,也包括美国辛辛那提和中国桂林。她说她的一生都是在各个国家间游走,我问她是否计算过到底去过多少个国家,她说没有计算国家,但计算过洲除了南极洲,其它都去过了。而她最骄傲的就是 70 岁高龄还能登上一个南美洲的高原(没有听清楚是哪个地方),当时需要配戴氧气罐才能在那里停留,但她做到了。 本来想问她是否每次旅行都有收获,但聊着聊着就觉得这个问题太肤浅,不值一问。每次启程都是带着希望和憧憬的,经历了旅途中的新鲜、冲击、挑战、苦痛,必然有一些沉淀。 太多的大师,太多伟大的作品,在这短短几日断然不能细细去感悟,但多一些时日是否就能做到呢,我现在也有些怀疑。但这座城市的一些特殊气息对我来说却是新鲜的,它们大概就是这次旅行沉淀下来的对我有益的东西吧。 巴黎的自由空气.和巴黎相比,连纽约都显得中规中矩。穿着前卫的行人,随处拥吻的情侣,打扮怪异的行为艺术家,河岸边对着游船乘客露屁股的年轻人城市中处处散发的都是自由开放的气息。至于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别说蓬皮杜里那些大胆到令我咂舌的设计,就是卢浮宫里中世纪的画作中也时而透露出艺术家们离经叛道的想法。只有批判和包容这样和谐地共存,才有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不断涌现吧?! 巴黎的细腻.名作精品成为名作精品,是因为它们不但有宏大卓著的构想,也有完整精准的细节表达.巴黎就是这样一个精品.从铁塔的栏杆,拱门上的浮雕,圣母院的旋转石阶,香街上的红色地砖绿色花台,左岸的咖啡馆和小书摊,到人体雕塑上的每块肌肉,人物画像上的每个眼神,没有一处不透着创造者的扎实功底和细致入微的表现力.无论是美妙奇幻的,还是疯癫痴狂的,抑或冷峻尖锐的,巴黎总能通过细节让最大胆的梦想照进现实. 圣心大教堂 塞纳河边的空想家 倒立的玻璃金字塔折射出的彩光充满神秘,这里确实是圣杯安息的好地方 博物馆提供这种语音设备,里面储存了多种语言对名画的讲解,而且有专门针对儿童少年的 巴黎所有博物馆对艺术类学生是免费的。一路上就见到好几个临摹画作的艺术家。他们用的画架也是博物馆提供的 蓬皮杜博物馆正面。海报和里面展出的作品风格一致 艺术里的性别问题 都是些大胆之作,而且多以三维空间呈现。这是其中一个。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到这些观众对面的屏幕上是什么 不灭的圣火 圣母院里的阶梯。在无尽的盘旋上升中,你会有一种通往天堂的错觉 圣母院顶上看到的巴黎市景。说实话,这个标志性的塔,从哪个角度看去都很突兀 隐藏在左岸某个角落的独立影院。据朋友的法国老公介绍,53年来影院里只播放一部短片,每场只允许30-40人观看。短片的内容是无聊的两个人的对话典型的法式电影 左岸书摊 在书摊上买了本法文小书作纪念。罗丹馆里见到过这个名字,标注在某头像下,觉得很有眼缘,马上询价。要价5欧,还价3欧,4欧成交。回来后还发现有作者的签名,算是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56 次阅读|5 个评论
法国的罢工
KONGX 2010-5-8 04:24
巴黎的冬夜是这样的漫长和寒冷,这样的夜晚,暗淡的灯光,飕飕的寒风,等待是漫长的,如果这是等待心上人的话,也许是一种享受,因为内心充满了重聚的温暖,充满着期待已久的渴望。然而等待的却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物,花钱买来的落脚的地方。已经快一个月了,但是还没有拿到房间的钥匙。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在没有事情可做而要消磨时间的时候,我想到了你,想到了要读我无病呻吟文章的人,尽管我只希望这个人只会是我自己。 窗外是寒风,而窝内却是格外的温暖,此时的我座在麦当劳的一角,耳边的音乐, 我什么也听不懂,只知道是抒情的乡村音乐。邻座的三个小孩已经远去,但是那种童真还在耳边回荡,就想我小时候跟着节拍哼唱外婆的铜锣湾一样。在这个浪漫之都,我找不到任何浪漫的感觉,也许浪漫永远属于那些喜爱浪漫的人而已,浪漫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设想你在蓝蓝的天空,高大的胡桐树下,美丽而古老的哥特式建筑旁,清澈的小溪边,若无其事的跟着美妹聊天,若无旁人的kiss,这是多么浪漫的故事。浪漫永远是属于享受生活而没有目标的人,而对于我,心里除了仅有的羡慕外,甚至羡慕也没有。对于生活只要能生存就够了,只要把自己的遗传基因准确的传下去就行了。 法国,平等、自由、博爱,拿破仑对人权的准确描述让这个国家受用了近数百年了。罢工,工人的权利,尽管我觉得这个国家已经无可救药,但是罢完工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抗 着 任何一点不利。而我 们的国家 却 担当 不起,如果有法国这样的罢工,我们的经济可能要倒退数年。 1995 年法国的罢工让数以万记的中小企业倒闭,每罢工一天,法国政府的收入就减少 600 万欧元。法国政府以一种妥协的方式向示威者屈服,向工会和人民屈服。尽管罢工一直在持续,在我工作的地方,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领导的实验室,科学工作者们还是在坚持不懈的工作,朝着永恒的课题目标迈进。对于罢工, 他们已经习以为常,除了 每天早上 会 问 一下 你怎么过来 ? 老爷子已经回来了,我 终于有地方可以 回了。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欧洲游记19:巴黎略览
kd652 2010-1-24 23:05
巴黎太大了,可参观的地方太多了,花了两天的时间,只看了一些主要景点. 巴士底塔: 塞那河: 巴黎圣母院: 橱窗里的瓷器: 耍猴人: 相关链接(关于法国): http://academy.fengniao.com/66/665085.html 关于 旅欧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黎印象
热度 1 wliming 2009-10-27 20:35
说到巴黎,你大概都会想起卢浮宫, 蓬皮杜,毕加索博物馆,罗丹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这里面珍藏的艺术宝贝数不胜数,如蒙娜丽萨,思想者雕塑等等这些世界著名的艺术珍品。外行看卢浮宫,也是需要一整天才能看完的。我没学过艺术,对这些谈不出深度,我只说说我作为平民百姓的感受。 巴黎有很多要饭的人,可是,几乎没有人像中国的可怜虫乞丐一样讨饭,他们或者浑身涂上颜料或者穿上奇装异服扮演一尊一动不动的雕塑,每当有人施舍,就会弯腰鞠躬;或者拉小提琴手风琴在路边的茶座卖艺;等等。我见到最滑稽的讨饭人是,他们拿着一根木杆,木杆头上绑着一个小纸杯,站在红绿灯处,见到有车停下,就把木杆伸进车窗里去,好心的司机就往杯子丢点钱,这情景跟钓鱼很像吧。所以,在巴黎讨饭也是一门艺术。 每到夜晚,巴黎的街头艺术家就出洞了(用这个词汇不带恶意,因为这些艺术家都留有长头发,还有胡子,不修边幅,而且多数都瘦骨伶仃,活像一个个猴子),有人在街头给人画肖像,有人画漫画式速写(很搞笑的),一张像大约10欧元;有些人表演杂耍如自行车特技,还有roller 爱好者表演惊险的飞杆特技,等等。我认识一个中国偷渡客,他跟一个师傅学了3个月画像,居然也能在街头挣到饭钱。有一门绘画艺术是很令人惊讶的,他们在一个画板上铺上一张画纸,手拿一个颜料筒在纸上先喷上各种颜色,然后把报纸捏成一团,在画纸上胡乱地擦呀擦,就擦出各种非常别致的景物来,如河流,如沙漠,如丛林,或者如夜色,别有情趣。我深深感到,巴黎的这样一种自由艺术风气是孕育伟大艺术家的摇篮。相比之下,中国是一个精神桎梏下缺少艺术细胞的国度。 再说说巴黎街道的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都沿袭着古典建筑的风格。据说,巴黎人即使重建一座房子,也要按原样重建。那里几乎没有中国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那里的外墙都镶嵌着各种雕塑作品,以半圆,方形等几何形状构成的艺术图案充满美感。巴黎的教堂都有高大的拱形屋顶,彩画的窗户,带着上帝的威严和慈爱。我感到艺术已经浸染了巴黎的每一个细胞。 顺便再说几句,中国大使馆的教育处的一座房子,在街道改建的时候,竟然不愿意像其他房子一样切掉一截,成为街道上一个显眼的障碍,很不厚道。 巴黎的13区,有几座高楼大厦,是亚洲移民居住的(这里华人很多,可买到广州酱油新鲜鱼肉)。巴黎的穷人住高楼住市区,富人住郊区,跟中国的富人住高楼住市区成鲜明对比。巴黎的高速列车,把居民迅速地运送到郊区的住宅(半小时以内)。依火车站而建的一个个郊区小镇,充满了田园的安宁气息。 有一次,我的老板邀请我和一个日本人到他郊区的家做客。那是一座三层的旧HOUSE, 外墙爬满了常青藤,有个不大的院子。我们吃的很简单,上过大概三道菜,什么鸡块之类的,每人一块,然后一杯香槟,最后一块CHEESE。这跟中国的大鱼大肉满桌宴席很不同。 巴黎人对现代化没兴趣。我们的电视已经很先进,遥控,上百个频道,可是,我住的大学宿舍里的公共娱乐室,电视机是手动调台的,频道也只有很少的几个。他们的电话,手机都很落后,而且话费很贵。巴黎马路上跑的汽车,很多是小型的两厢车,就像现在的标致206. 不少巴黎人在5小时车程以外的荒山建有小木屋。他们常常到那里度周末。巴黎人对葡萄酒有特别的兴趣。一般的超市,大概有一半的货柜是卖酒的。葡萄酒品牌繁多,价格低廉,两个欧元左右。 我的几个巴黎同事聊天的时候告诉我,他们的夜生活极其单调,吃完晚饭休息一下就上床睡觉。他们对电视没兴趣。要不,他们就专程到酒吧喝酒。他们到过上海,对上海的丰富的夜生活赞叹不已。当然巴黎的年轻人还是经常搞些节目,比如环城的ROLLER游,千军万马呼啸而过,警车开道,甚为壮观。有一次大型晚会,从下午开始,人群伴簇拥着花车走向广场,沿途两边楼上的年轻人脱下裤子向人群扭光屁股,那股高兴劲难以言表。到了7、8月份,巴黎基本空城,成了游客的世界,因为大部分本地人都度假去了,连地铁都只剩下早中晚很少的几趟车。 巴黎的工人很有意思,累了就罢工。一年内我遇到过两次铁路工人罢工。他们上街示威,有说有笑,像过节一样。可是,中国人台湾人游行示威,那义愤填膺的样子好像要革命要杀人一样。 巴黎有相当多的中国偷渡客。最多的是温州人。据说,温州有些村庄整体搬迁到了巴黎(夸张的说法)。他们多以炒菜洗盘子为生。有一次一群温州人上街游行喊口号。我跟过去,竟然完全听不懂他们喊的什么话。这温州话完全是中国的外语。后来问了问才知道,他们已经来巴黎10多年了,还没有法国居留权,所以要求合法化。我还遇到过一个偷渡客,来自河南乡镇的干部,以出国考察的名义从俄罗斯到捷克等地辗转来到巴黎,几年来一直在农场打黑工。日子过的很惨。 巴黎的大学都免费,而且几乎是自由入学,但是,考试很严格,很多人中途就退学了。很惊奇的是,巴黎的大学并不是最好的读书的地方。最好的地方在一些研究所,如居里夫人研究所,彭加莱研究所等等。大学里的很多教授,都不是大学毕业的,而是来自于这些研究所。巴黎高师,还有一个什么大学,是法国国家最高学府,公费,而且学生都拿工资。这两所大学出过很多法国总统和政府高官。很多中学生对这两所大学梦寐以求。
个人分类: 人生|2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衰老,巴黎会议资料
yindazhong 2009-7-9 10:29
衰老,巴黎会议资料 见pdf文件 (因空间限制,此处只能上传口头报告的资料) 衰老不再是生物学的不解之谜, AGEING IS NO LONGER AN UNSOLVED BIOLOGICAL PROBLEM!专题在报告栏中的编号为: SA6044 。 巴黎会议口头报告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4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黎,1936:国家地理图片之百年沧桑(17)
李万春 2009-3-15 17:56
时间: 1936 摄影: W. Robert Moore 发表: National Geographic 1936 年 10 期 521 , 523 页 说明: 1789 年巴士底狱被攻陷,从此 7 月 14 日就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1936 年,左翼人民阵线大选中获胜, 47 年历史的艾菲尔铁塔上电波传向世界。 1836 年,凯旋门建成;而今正好 100 周年。劳斯莱斯、马术、马戏、赛纳河,巴黎成为世界的布尔乔亚中心。照片中的咖啡馆,位于 Montparnasse 大道 和 Raspail 大街交会处的 Dome ,波西米亚( Bohemia )风格吸引了作家、艺术家和模特。赛纳河是巴黎的母亲河,像这样的垂钓其实收获并不大经常是空手而回的。可是,巴黎人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呆在喜爱的河边,本身就是很愉快的事。那时的河面还是很繁忙的,装载粮食、美酒、沙子和石头的船只穿梭往来,供给巴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