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图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这些精选畅销好书,带你“重启”2020
WileyChina 2020-7-20 15:28
据调查,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学术研究成果由5大集团出版,其中一个就是Wiley出版社,自1807年于美国创立算起,至今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出版资历绝对深厚。出版内容主要涵盖 科学、技术、医学、农业、经管、人文社科 等学术图书。 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与时俱进,随着科技发展,Wiley作为资深的学术出版大户, 拥有众多领域内的优秀签约作者 ,不断提供前沿的研究成果。 此外,Wiley也出版了很多大众类书籍,以满足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本期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Wiley在大众领域的畅销图书,从学习到工作、从个人到企业,看看别人都在了解什么吧。 如果有书友只想一心搞学术,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或复制以下链接,进入Wiley专场页面查看~ 7/17-7/23 期间,Wiley专场限时优惠,购买一本即可享有 9折 优惠! 专场链接地址: https://sale.jd.com/m/h5/gbmxdhoqhdxh.html?jxsid=15948900525402916951 经济管理 工作的故事 Stories for Work ISBN: 9780730343295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63193861975.html 人人都爱听故事,如何在商业领域中讲故事?讲什么样的故事?怎么找到故事?应该在何时、何地分享我的商业故事?可以用亲身经历来传递商业信息吗?讲故事多有效? 《工作的故事》将告诉你,讲故事的神奇力量是有科学依据的。为了把这种强大的力量应用到商业世界中,加布里埃尔·多兰提出了四种商业故事类型,帮助你把生活和工作中的经历转化成有效的故事,并融入演讲、组织变革、销售、搭建愿景和价值观、打造个人品牌、培训及面试等商业场景中。 布隆伯格自传 Bloomberg by Bloomberg ISBN:9781119554264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65141439218.html 39岁被解雇,一天内拿到1000万美元,通过一台电脑改变金融世界,当选纽约市长,成为慈善家……迈克尔·布隆伯格的成长史确实令人惊叹。他在这本自传中生动地述了自己早年在华尔街的职业生涯,并将个人故事与对商业和技术的深刻见解结合在一起,从他独特的管理方法中向读者提供经验教训。 营销革命4.0 Marketing 4.0 ISBN:9781119341208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65141433128.html 如何抓住数字时代下用户的注意力?《营销革命4.0》由世界领先的“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主写,分析了从传统营销1.0向数字时代营销4.0的转变过程和特点,并提供了5A模型工具,帮助你在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版图中导航。包括以人为中心的营销,创建客户对话,以及全方位战略,从而更有效地接触到更多的客户。 投资理财 普通股票与非一般收益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ISBN: 9780471445500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71726363285.html 本书由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投资者之一菲利普·费希尔所著,自1958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是无价的读物,巴菲特更是评价其能够“使人做出明智的投资”。时隔半个多世纪,他提出的投资哲学,仍然被当今的金融家和投资者研究和应用,而且被许多人视为福音。 高效指南 十二周顶一年 The 12 Week Year ISBN: 9781118509234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65657499565.html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得格外出色而大多数人却望尘莫及呢?假设我们开发我们全部的潜能,那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十二周顶一年》是一本超高效时间管理指南,作者将一年重新定义为12周,展示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我们的潜力最大化,从而把我们现在的成果提升四倍或者更多。 写作指南 撰写科研论文 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ISBN: 9781118570708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63838254112.html 科研论文怎么写?本书向研究者们展示了如何运用自身的分析和综合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机会。通过对科学文章类型的分析,本书为撰稿的每个部分提供了清晰的过程,每一个学习步骤都有相应的实践练习。新版本包括评论文章和研究文章的格式,以及写资金申请的应用原则。 教育参考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学校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ISBN: 9780470591963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69809483847.html 本书是一部以中小学教师为目标读者的教学参考书,其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人的思考机制并据此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 书中的所有论点都是基于作者本人和其他认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得出,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全书共分为9章,揭示了故事、情感、记忆、语境和规则在构建知识和创造持久学习经验中的重要性。 让思维可见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ISBN: 9780470915516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70874744006.html 可见思维是一种以研究为基础的思维教学方法,始于哈佛大学的“零项目”(Project Zero),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所学主题的理解。可见思维不是一套固定的课程,而是一系列不同的实践,从而让学生的不同观点被表达、记录、讨论和反思。 -学-术-分-割-线- 当然啦,Wiley的专业是做学术,学术范围涵盖 理工科、商科、人文社科、生物、医学、农药 等领域——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学术前沿,或者深耕领域知识,可 点击链接 进入Wiley专场页面,获取更多好书!
个人分类: 图书|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书为哪般?
libseeker 2019-6-2 21:22
从2009年开始,我与学术图书出版结缘。出书频率,始料未及。笔耕不辍,适时出版或适时发表,是我努力践行的。 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学生时代高校校报学生记者/学生编辑经历(1996-1999年),写作与发表成为一种习惯。我从2000年开始发表学术性文字,至今算是未曾间断。活跃的阵地包括学术期刊、报纸、学术图书,早期活跃于网络图林论坛,2005年1月28日开始写图谋博客至今(几乎天天更新)。 出书为哪般?简单说出书为“图谋”。我当前所出的书书名中均含有图书馆或图书馆学。这意味着,我关注的领域比较小众,视域较窄。何谓“图谋”,图谋博客中诠释或宣示为“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这些年,实际上似乎我只做了一半“为图书馆学谋,为图书馆事业谋”,“为情报学谋,为情报事业谋”似乎无暇顾及。 出书为哪般?我见识过的一种代表性需求是“职称书”。为了评职称而出的书,有的书并没有进入流通,甚至有的书出版后,作者有意秘不示人。我出书之后,不藏拙,希望读者多多益善,基本上每一本书均竟尽可能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斗胆”或“莫名其妙”向熟悉的不熟悉的甚至完全陌生的人赠阅数十乃至数百册。所赠图书中,样书仅占其中小部分,更多的是自身掏钱买了再送。连出版社责任编辑都有些“心疼”我这种操作,因为原本我并没有包销若干册的任务,且自身远远算不上富裕。我的想法是,我亲手赠阅的部分,如果有20%的赠书对象读了,也就值了。不仅如此,此举对图书营销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偶尔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有的赠书对象为拙作提出批评指正,有的回赠他们自己的著作给我(真是“抛砖引玉”,意外的收获)。 出书为哪般?其实我挺心虚的。我很担心自身是在浪费资源。特别在意图书出版后的去向。比如关注哪些图书馆收藏了?哪些人读了?是否有书评?我的书“半衰期”是几年?5年?10年?50年?如果可以,实不相瞒,我内心是期盼500年后还有人读并且读得下去。也恰恰是因为心存如此“奢望”,深知自身修行尚浅,仍需努力努力再努力。 出书是需要勇气的。作为作者,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需要努力争取做到“下一本更好”,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一方面还需要与时俱进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未来需要尽可能地拓宽视野,思想更有深度,文字更有灵性,拥有更多读者且让读者切实受益。
个人分类: 圕人堂|1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话学术图书出版
libseeker 2018-11-30 23:18
笔者2013年出版的一本书,责任编辑告知,还有575册存货,因为库房租赁费涨价,出版社的对策是“报废或捐献”。责任编辑与我交流,主要的目的是看看是否能帮出出主意再销一点,不然,“准备捐赠了。也许还能给一些偏远地区的读者带来点收获。”图书营销这块,我外行,使不上劲。我近年的观察是,学术类图书不大好卖,因为高校图书馆普遍在压缩纸本采购经费(一是经费紧张;二是空间紧张)。同时,提供了一条参考消息:“馆配商有做‘特价书’生意,因为很多高校馆,平时都挺抠门,到了应付评估的时候,突击购书。” 笔者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作者,围绕“书是为了用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还真做过一些努力。据了解,拙作2013年8月28日出版,9月13日首次入库,印刷2000册,2017年11月29日社存数量600册,2018年11月30日存货数量575册。截至2018年11月30日,在读秀学术搜索平台中,“收藏馆:271 总被引:2 ”。从读秀检索的结果看,采购的馆算比较多,只是现在复本量普遍买得很少。读秀整合图书馆馆藏数据大约为1000家左右,27%收藏了。笔者还了解到,同时出版的另一种同类图书,存货数量为656册,该书“收藏馆:196 总被引:4 被图书引:1”。此外,留意到一本该社2011年7月出版的书存货数量为6558册,该书“收藏馆:116 总被引:0 ”。据悉,这些书也都走了馆配的,不过一般都是带当年新书,旧书一般发行都不带去馆配会的。 2018年1月20日我曾写过《尴尬的学术图书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95957.html ),文中有“根据开卷监测系统统计,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综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这些‘滞销书’估计有部分会作为‘特价书’进入部分高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火速‘充实馆藏’之用,更多的可能会是‘面临报废’或‘化纸浆’。”有位出版社编辑留言“这个数据太吓人了”,我的回应是“当时,也吓到我了。我自身近年有些观察,与君分享。一是我自己出的书,印数越来越少,3000,2000,1000,800……;二是通过读秀搜索平台,观察图书馆对图情领域图书的收藏情况,也确实是越来越少(收藏馆的数量减少,复本量减少);三是,馆配‘特价书’似乎需求挺旺。”另一位出版社编辑留言:“作为丛事学术著作出版工作的资深编辑(请允许我这样自吹自擂),我认为您对学术专著的出版现状理解有些片面,其实我觉得在这一行业工作不满10年的,都不太可能对这一行业有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解。我只能说,学术图书出版既没有您说的这样悲观变坏,也没有80年代那样乐观,还在平台期。”我的回应是:“文中表露的仅是个人的一点感知,从图书馆工作者角度及作者角度。期待明天会更好!” 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一篇报告全面解读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概况及走向》认为“出版社出版的纸质图书目前仍占绝大部分,只发行电子版或同时发行电子版的比例很小,图书出版尚未进入数字出版时代。”“数字资源商提供的数字图书,量少质低,仅采购电子图书,无法完成大学图书馆的使命。”。 笔者祈求自身那575本滞销书有个好的归宿。学术图书出版之路,仍将继续,期待下一本做得更好。
个人分类: 圕人堂|2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尴尬的学术图书出版
热度 5 libseeker 2018-1-20 22:25
友人就一较为热门的研究主题,发表了系列成果,咨询学术著作出版方面的问题。告诉我所在学校对图书有严格的评定标准,只有专著评职才算数,才有点奖励,而写书太耗精力了,有点得不偿失,没有经费,想找家不花钱出版的。 当前学术著作出版很尴尬。比如某高校刚出台的高级职称评聘政策:“申报教授职称人员本人撰写出版的专著(15万字以上)或主编(副主编)出版的教育部规划教材,可折算为2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仅限1部;申报副教授职称人员撰写出版的专著(15万字以上)或主编(副主编)出版的教材,可折算为1篇核心期刊论文,仅限1部。”不花钱是不可能的,花钱人家还不一定愿意出。因为这类书市场很小,出版社不大可能盈利。 我的建议是,可以着手准备,有机会争取出版。从长远看,那会是有意义的。图书这种载体,承载的内容更系统,传播的时间通常会更持久。尤其是学术专著,其影响更深远。可以关注校内外是否可争取到经费支持。20万字图书,实际字数大约15万字。这类成果时效性较强,适时出版为好。 之前,也有同行咨询过如何出版专著?是自己选好题目,写出手稿,然后联系出版社,还是先联系出版社,提供大纲,问是否愿意给出版?推荐哪家出版社?我说最好先看看有关出版社的网站上相关内容,熟悉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再进行联络。若干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涉及的变量很多。一般会有自己比较看好的出版社,这需要单独联系。我接触的出版社编辑非常有限,提供他们的联系方式是有条件的(基本原则是:有一定了解,不添堵、不添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学术类的专著受众一般都很窄,一般得有经费资助。信息检索方面的书非常之多,得有销路保障。同行进一步告知:“我们单位新制定了政策,出台了百家出版社目录内的专著可以算业绩,还不敢乱弄,太好的出版社估计价格也承担不起,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当前学术著作出版受到许多冲击,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友人自嘲为夕阳职业。近期了解到,根据开卷监测系统统计,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综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这些“滞销书”估计有部分会作为“特价书”进入部分高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火速“充实馆藏”之用,更多的可能会是“面临报废”或“化纸浆”。 尴尬的学术图书出版,但愿“尴尬”只是“一小会儿”,忍一忍就没事。 延伸阅读: (1)叶继元: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48161.html (2)图书出版的主要流程有哪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47259 较为全面、系统,颇具参考价值。 (3)著作权及装帧术语 http://www.laichushu.com/publish/control/quePublish8-1 知识产权出版社编撰。
个人分类: 圕人堂|9010 次阅读|11 个评论
闲话学术图书营销
libseeker 2017-12-3 22:30
自2009年开始,本人开始与学术图书出版打交道,先后出版了数本书,也曾为出版社策划图书。在这个过程中,与数家出版社打过交道,与作者、读者亦或多或少有一些交流。我关注学术图书营销,主要目的是“为书找人”。 学术图书营销的影响因素很多。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环境下,纸质图书受到很大冲击。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所占比重愈来愈大,不少约占文献资源总经费的2/3。纸质图书经费,主要是因为对各种类型评估有关要求,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有关要求有所顾虑,想方设法予以基本保障。为了争取“种数”多一点,“复本量”减少,好些馆平均1.8个复本。据《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99884种(初版262415种,重版、重印237469种)。其中学术图书(指内容涉及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估计逾10万种。大多数学术图书是通过馆配图书(书商对图书馆进行图书配送)这一渠道进入图书馆。 馆配图书侧重一年内出版的新书,出版时间超过一年的学术图书不甚好卖。当前,读秀学术搜索的图书搜索是一个很好的观测点,因为它整合了近千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为主体)的馆藏书目信息。虽然各家馆藏书目信息更新频率不一,数据会不断变化,但依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比如可以了解哪些图书馆收藏了,且可了解具体某家馆买了几本。我自身出版的数本书,结合出版社方面提供的“进销存表”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图书馆是主要去向,读者个人买书的比例不高。每本书,我都会为图书营销尽份力,较大程度上是希望“物尽其用“,以此回馈关注者、支持者,比如:其中有数本我自身买了不少,赠送给师友;《图书馆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第一时间宣传报道;科学网博客平台等助阵。我近年出版的两本书,有一定篇幅与圕人堂有关,某种意义上既属于“圕人堂记忆“,又属于“圕人堂营销”。种种原因,与我所期望的目标有一定距离。还发现一个新动向,就是2015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出版社授权网络书店销售电子书(价格约为纸质书的一半),纸质书、电子书同时销售。 流向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我无法了解准确的利用情况,但可以料想的是利用率高不了。因为纸质图书利用率逐年降低,原本就是“大势所趋”,再加上属于小众图书。自身的买书体会是,买书总是嫌贵,总想买打折的书。我买的书有一定比例买的是旧书,书买得多了,存储与管理也是麻烦事,因此即便不差钱买书悠着点。 我自身买的一部分书,质量挺好的,具备较高学术价值,经检索发现收藏的图书馆很少(可能印数本身也少),但个人认为确实具有较高出版价值。对于自身,当务之急应是夯实研究基础,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延伸阅读: 近年来图谋时不时接到图书出版方面的咨询。通常无法给出令咨询者满意的回答。比如常问问题有:出版的流程;出版周期(所需时间);出版社编辑联系方式等等。我的建议是: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再进行联络。若干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涉及的变量很多。具体情况,可以到有关出版社的网站转转。我接触的出版社编辑非常有限,提供他们的联系方式是有条件的(基本原则是:有一定了解,不添堵、不添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图书出版知识: (1)图书出版的主要流程有哪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47259 较为全面、系统,颇具参考价值。 (2)著作权及装帧术语 http://www.laichushu.com/publish/control/quePublish8-1 知识产权出版社编撰。 王启云.闲话学术专著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641445.html 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http://www.jsxwcbj.gov.cn/xwzx/xwfb/2017/7/ct_44709.html 发布时间: 2017-07-2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个人分类: 圕人堂|32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学术图书出版价值的思考
libseeker 2017-4-19 11:30
自2009年以来,本人以作者身份对学术图书出版有所探索,有所实践,有所思考。 关于学术图书概念。“学术图书是指内容涉及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通常在书中有文献注释或参考文献,书后有索引。”“学术著作是指以问题或专题为中心,具有创新性和逻辑性,能自圆其说的学术图书。”“学术专著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著作。”(引自: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21-29.)学术图书包含学术著作,学术著作包含学术专著。 关于学术图书出版价值,主要包括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是指科研成果的权极作用,其最基本的要求和特点是创新,提出了新问题,开拓了新的领域,或提出了新观点,构建了新理论,或发掘了新谁料,作出了新论证。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经济价值是对于人和社会在经济上的意义,是经济行为体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利益的衡量。 这些年,我自己出版了几本书,参与了学术成果评奖。更多的是通过参与,促进学习。学术价值,自身会有个初步的判断;社会价值,可以通过有关数字资源平台(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图书馆书目公共查询系统、CSSCI检索平台等)做一些了解;经济价值,总体上来说心中有数。自我评价是:学术价值多少还是有一点点;社会价值也还算过得去;经济价值,基本处于“免学费”阶段,谈不上盈利。 回首自身走过的路,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平淡无奇。于自身来说,是攀登的旅程,是挑战的旅程,是挥洒激情与梦想的旅程。自身的角色是在变化的,发展的。学术图书这块,经历了著书、编书、策划书。社会兼职角色有学术图书外审审稿人,学术期刊外审审稿人。有些“结果”原本是未曾料想的,待到实际发生时,似乎又是自然而然。
个人分类: 圕人堂|10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叶继元: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
libseeker 2017-4-11 13:43
摘编自: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21-29.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是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呈现载体,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资源,然而目前学界、出版界、管理界对这些概念理解不一,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歧义和混淆,进而使统计数据不一致。通过概念分析法,对当前中国各种形态的学术出版物实体进行分析和辨别,认为将这三个术语看成同义词、同位词是不合适的,应将学术图书作为上位概念,将学术著作、学术专著作为下位、再下位概念,进而概括出学术图书、学术著作与学术专著的简明、操作性强的定义。 图书( Book) 是指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将有关信息内容记录在纸张、磁性材料等不同载体上,具有相当篇幅、以单本卷册形式非连续出版 的读物。图书包括单册书、丛书、多卷集。诸如《学术规范通论》《青年自学丛书》《鲁迅全集》等。所谓“相当篇幅”,是指有一定的页数或文 字量。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标准,除封面外50 页及以上篇幅、非定期的印刷出版物即为图书。图书与连续出版物( 含期刊) 和小册子是同位概念。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图书分成各种类型。如从文字看,可有中文图书、英文图书等; 按载体分,可有印刷型、电子型图书等;从内容学理分,可有学术图书、非学术图书、准/半学术图书。著作( Writing,Works) 原指写作的体例,意为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读物,与“编述”“抄纂”相对应。专著( Monograph) 则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有独到见解,且大多“自成体系”。英文Monograph,意为专题论著,主要是指图书,当然也可指文章或论文,尤指学术性的论著。在一定的语境中,判断其是专题著作,还是专题论文是不困难的。依据形式逻辑的要求,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学术图书及其下位概念学术著作及学术专著做出简要、明确、可操作性的界定。 学术图书( Academic /Scholarly Book) 是指内容涉及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通常在书中有文献注释或参考文献,书后有索引。它包括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汇编/论文集、会议录、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教材/教科书和参考书( 专业参考书: 比较完备地汇集某一学科、主题的知识、资料、事实,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供学科专业人员检索查考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 、某学科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学术随笔等。其“著作方式”,多数是“著”“撰”,少数是“编著”( 编著是一种著作方式,汇集其他多个作者、多种作品的思想、观点和内容资料,但有作者自己独特见解的陈述和成果,凡无独特见解陈述的书稿,不应判定为编著) ,极少是“编”。但是中专科及以下层次的教材、通俗读物、时事读物、一般的字典、词典等不包括在内。 学术著作( Academic /Scholarly Writing,Works) 是指以问题或专题为中心,具有创新性和逻辑性,能自圆其说的学术图书。它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进展评论、著作性研究指南、手册等。其“著作方式”,多数是“著”“撰”,少数是“编著”,一般没有“编”。 学术专著( Academic /Scholarly Monograph)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有独到见解,且大多“自成体系”的单著或二三人合著的学术著作。它包括单本专著、多卷集专著、专著丛书等。诸如《资本论》《国富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等。与学术论文相比,学术专著的篇幅较大,内容所涉及的问题一般也较专深,更具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其论述或论证具有广度和深度。撰写人一般是单独作者或几个作者,一般不会像学术论文那样一份成果作品的作者署名多到数十个。与学术著作相比,学术专著的创新层次较高,一般具有原创性,而学术著作中有许多著作是集成创新或应用创新。学术专著的“著作方式”,都是“著”“撰”,没有“编”或“编著”。 然而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一些图书的形式和内容不一致。从内容上看是学术著作或专著,从形式上看则是教科书; 又有些书实际上是教材,却以学术著作或专著的形式出现。一般而言,由于学术专著发行量不大,效益不高,往往不易出版。如果将专著作为教材出版,则因其出版量大,影响广,对出版社和作者均有利,则能较快出版。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和学术专著等概念清晰十分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出版实践的发展速度,强调过头,盲目要求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出版物是人造物品,复杂多样,形式逻辑、线性思维能解决绝大多数常见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对少数例外出版物,必须加以研究,对现有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概念的辨析研究才更具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十分重要,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重视术语规范。相较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是“软学科”,与“硬科学”的自然科学相比,当然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在基本概念和术语方面,应该有相同点。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研究,达成共识,以教科书、工具书或术语规范表等形式公布,以便夯实研究基础,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个人分类: 圕人堂|82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图书开放获取:一定要作者方买单吗?
热度 6 renxiang 2016-3-14 12:30
从全球范围讲,由公共财政或公益基金等资助的科学研究,其成果须对公众免费开放——这已成为法理上的共识和科研政策的基本原则。学术期刊内容的开放获取已经成为强制性政策,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 目前,这一变革力量已经延伸到学术图书领域。图书馆、学界和社会公众对图书开放获取充满期待,很多人认为它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术图书出版的危机:通过免费内容来吸引更多读者,扩大图书的学术影响;由读者付费或图书馆订阅向作者方付费或向更多元的商业模式转型,这些都有助于解决图书出版的风险控制和盈利模式等结构性问题。 从商业运营角度讲,学术出版的竞争在倒逼出版商开放内容。这是因为,学术出版产业本质上是对出版商品牌和声誉的运营,而品牌声誉的基础是出版物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由于免费开放内容在传播范围、阅读人次和使用频率(如引用、政策借鉴、数据挖掘、重复使用)等方面的优势,开放获取出版商会通过免费内容迅速提升其影响力和品牌声誉。比如,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47本开放获取学术图书,其累积下载次数已超过50万次 。最畅销作者Professor Kym Anderson AC一个人的作品下载量就达到11.7万次,这在传统学术图书出版领域是不可想象的。 相反,那些封闭内容的出版商会逐步陷入恶性循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学术图书已经转向“读方”市场——学术图书内容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开放内容甚至将成为培育出版商品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出版商传播联盟(Publishers Communication Group,PCG)2015年的调研报告,业界对于开放获取的态度正在转变, 35%的出版商目前提供开放获取出版模式;而开放获取的学术图书被57%的学术图书馆列入馆藏清单—— 可以说,开放获取图书已经获得初步认可。 目前,作者方付费(作者本人、科研机构或基金)成为开放获取学术图书的主流商业模式。相应地,出版商正在从服务读者转为服务作者,为作者提供同行评议、编辑加工、宣传推广和成果认证。但是,这种模式存在很多问题。首要问题是出版费用昂贵,很多大学和科研基金还没有支付开放获取费用的预算;此外,由于出版商利益是作者方的开放获取费、而不是与读者方的订阅收入挂钩,其精选内容、控制质量和推销内容的动机大为削弱。如出版商传播联盟的报告所示, 70%的出版商收取了开放获取费用后,对促销服务敷衍了事。 开放获取图书出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内容免费的前提下,维系传统出版的运营方式,尤其是独立的同行评议和出版商的质量把控。 出版业必须认识到,无论内容免费与否,作者付费还是读者付费,学术图书出版的根本价值必须、也只能体现在读者认可上。 在作者方付费模式之外,英国出版平台Knowledge Unlatched( KU,解锁知识)的独创模式同样值得关注。Knowledge Unlatched 是英国资深学术出版人 Francis Pinter于2012年创建的、非盈利性的开放获取机构。简单说,KU建立了一个全球图书馆的采购联盟(Consortium),集体分摊出版学术图书的单本成本费(Title Fee),并支付给出版商,从而实现图书内容的开放获取;而出版商依然可以在其他渠道售卖纸书和电子书谋利。 KU立足于图书馆机构市场,将个体图书馆向出版商购书的零售模式转变为图书馆联盟的集体采购;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开放获取创新。KU的第一轮实验获得了全球300 家图书馆的支持,使大约30 种人文社科类学术图书对全球读者免费开放。截至2015 年底,KU的开放获取图书总下载次数突破了45 000 次,来自于全球170 个国家。 2015 年下半年,KU开启了第二轮扩张,开放获取图书品种增至78 本,合作出版商中包括剑桥大学出版社、Routledge 等大牌出版社,每个图书馆的加盟费用为3 000 美元左右。KU商业模式的本质是机构众筹,这为学术图书的开放获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从作者方付费转向机构众筹,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学者和科研机构的财务负担,也让学术出版回归到服务于读者的商业本质。 KU模式聚焦于两个核心:一个是专著出版的根本——内容;另一个是专著出版的资金来源——图书馆经费。KU模式提供了二者的直接对话,即由全球图书馆来共同分担费用,使内容对全球读者免费,从而除去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升学术图书出版的整体经济效率与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开放获取图书几乎还没有起步,但这一领域在海外日益受到关注,新模式、新平台不断涌现,支持性政策不断推出。无论是作者方付费,还是其他商业模式, 我国科研界应该迈出图书开放获取这一步 。 本文节选自拙作《数字学术传播与出版转型:2015 年海外学术图书发展评述》,该文由《科技与出版》在2016年2月刊发。原文较长,特分成三篇博文与大家分享,并稍作改动。 这是第二篇,欢迎批评指教!
个人分类: 学术出版|156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海外学术图书出版面临三方面挑战
热度 9 renxiang 2016-3-8 12:28
从全球范围看,学术图书出版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出版模式面临3 方面严峻挑战:图书馆等机构市场购买力不足,读者对学术图书的阅读需求减少,以及学术图书的传播价值日益受到质疑。 总体讲,欧美学术图书业处在产业转型和创新求变的状态:不乏创新亮点,但产业总体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更具规模、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新模式来推动产业进化——尤其是在互联网学术传播的新体系下重新定义学术图书的价值与未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政策的变革,学术图书市场——尤其是读者与作者的需求正在快速变迁,并深刻影响产业发展。目前,最令业界忧虑的是学术图书阅读需求不足导致单品种图书销量与读者数量持续下滑。由于期刊在学术传播中日益成为主导媒介,加之博客播客、社交媒体、在线分享等非正式传播的崛起,替代学术图书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而学者的时间精力越来越稀缺,阅读大部头专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学术图书读者群日渐萎缩,迫使出版商不断抬高定价来保持利润,不断增加品种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结果, 图书品种数量过剩,内容供大于求,单品种价格昂贵,导致学术图书越来越难卖 。此外,欧美机构图书馆作为学术图书的主要购买者,自经济危机以来,其预算越来越紧张,更让学术图书的困境雪上加霜。据统计,目前英文学术图书的平均印数(包括电子书销量)已经下滑到了200-300 册。 另一方面,作者出版学术图书的热情却日渐增长,内容供给日益旺盛。一个原因是学术人口近10年激增,尤其是大量博士毕业生涌入学术机构,学术图书的作者群体越来越庞大。在多数高水平大学,学术专著依然是学者晋级和职业发展的必备要素。 此消彼长,学术图书市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读方”市场——写的人越来越多,读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市场变迁,正在影响和改变学术图书出版的商业模式与运营规则。 越来越多的学术图书出版商,甚至包括著名出版品牌,开始从商业角度思考学术图书的供需变化,并试图从作者方获取更大利益,尤其是无偿获取作者的智慧劳动成果,低成本占有学术版权资源。很多情况下,学术图书作者只关注自己的作品能否出版,而不太关注稿酬收益和版权所有,所以出版商只要出版图书,只要凭借自己的品牌效应颁发给作者认可其学术成果的“出版凭据”,就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占有作品版权。 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由此发生微妙变化,无论追求单品种收益的印刷模式,还是追求规模范畴经济(Economics of Scale and Scope)的打包模式(Big Bundle),都开始让位于以囤积学术版权为核心的资源模式。原则上讲,只要质量达到基本标准,品种多多益善。 换言之, 出版商筛选把关的职责开始弱化;对学者而言,出版学术图书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当然,销量与读者越来越少。 《卫报》网站在2015年9月发表了一篇匿名评论,题为《学者被蒙蔽了,写的学术图书没人买得起》,引发学界业界广泛关注与讨论。文章揭露并批判了目前学术图书出版的畸形态势——美国一年投入1 390亿美金用于科研,英国投入47亿英镑,这些都是由纳税人缴纳的公共财政经费。但是很多学术成果却转换成了定价高达80英镑一本的学术图书,没有几个纳税人能买得起。 出版商可以凭借高定价、低印数的模式在机构市场保持盈利,但是,这造成了巨大的知识资源浪费和学者的时间精力浪费。随着学术图书市场由卖方(出版商)市场转向“读方”市场,无论学术内容,还是出版商借以发放“学术成果认证”的品牌资本,都不再是产业的稀缺资源。学术图书产业最稀缺的资源是读者的时间和注意力。而读者数量和阅读次数的降低,最终将危及整个学术图书产业的生存——这不是那些短视的、饮鸩止渴的商业模式可以解决的。长期而言,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现状和趋势是传统学术图书出版面临的危机,将使产业丧失可持续性——无论是读者需求,经济回报,还是学术传播价值。 应该说,欧美出版商已意识到这种危机,并致力于出版技术、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系统性解决传统学术图书出版问题的方案。 学术图书出版的未来在哪里?这是业界、学界和科研政策制定者共同面临的转型课题。 本文节选自拙作《数字学术传播与出版转型:2015 年海外学术图书发展评述》,该文由《科技与出版》在2016年2月刊发。原文较长,特分成三篇博文与大家分享,并稍作改动。 这是第一篇,欢迎批评指教!
个人分类: 学术出版|13548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我的草根审稿人生活
热度 2 libseeker 2015-11-25 10:03
今年“审稿人”角色占去了好些时间,有学术期刊的审稿,也有出版社学术图书的审稿(初审、复审),还有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委托的审稿。因为我无职称(指高级职称)、无职务(指处级及以上行政职务)、无学历(指博士学历),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审稿人。我想用“业余审稿人”一词,但个人未曾听闻有“专业审稿人”(指全职的)。后来又想用“边缘审稿人”一词,与“主流审稿人”相对,似乎也不妥。“民间审稿人”也想过,觉得还是不妥,用“草根审稿人”也许更合适。 今年我自身没有写学术论文投稿,一直处于忙碌中。工作中的事情不少。我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数字资源采访,几乎天天要与数据库商打交道,相关调研、做预算、合同签订、合同付款、招标、宣传推广等方面事务性工作不少。工作内容之二是推进学科服务工作,这块花费了大量时间,单单是一月两期《学科服务速递》的编制与推送需要数小时。工作之余,小孩小,妻子忙,还需要不少时间打理家务、照顾小孩。在这种状态下,还想方设法将圕人堂QQ群坚持办下去,目前《圕人堂周讯》已出了80期。 承蒙提携与信任,被破格做审稿人。暑假中,我拒绝了一回审稿,是让做评委的,评审的是系列内容。一开始是“爽快”地答应了邀请,后来进一步掂量了一下,“爽约”了。因为,此前相关活动关注度较高,且有较大争议。我担心人家说我不够格,让主办方及自身处于尴尬地位。如实相告,邀请人也对我的“爽约”表示理解与支持。图书的审稿,我今年刚接触,是出版社朋友在培养我,并寄予一定期望。 学术论文的审稿,今年帮审了一些。有的是朋友委托的,有的是素不相识的人找上我的。有一位老师论文投稿被退修之后,急切地找上我,我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顺利发表了,很开心,事后给我寄来了大包土特产,作为我的角度,完全是“意外的收获”。有过一次是我并不熟悉的人帮朋友找人在投稿前先审一审,对方很诚恳,但看了稿子之后,真是挑战我的应对能力,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特别是对方还点名要投某刊,其实主题完全不搭。还遇到过有直接将雏形,甚至是数百兆的资料夹发给我,让我“审稿”或指导。这种情形,让我很无奈。 时不时会有师友会问我认不认识学术期刊编辑?言外之意,是通过我求关照。图书情报期刊的编辑、出版社的编辑,我确实认识一些,还有好些属于“神交”的,但关系似乎仅限于常规的作者与编者。身为草根,我的能量非常有限。我自认为是比较“知趣”的人,有些事情我乐意做(比如推荐好稿件等),有些事情不乐意做(比如需要消耗我过多精力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不能做,有些事情我做不了…… 如何看待做审稿人?学术性论文、图书的投稿,我的投稿史近20年了,数以百计的人审过我的东西(我知道的审稿人非常有限)。过去,现在及将来,都与审稿人“有缘”。我认为做审稿人,是义务、是责任、也是传承,我愿意、也乐意努力做一些工作。我是草根,平凡的心做平常的事。作为草根审稿人,我做的不够或做的不好的地方,衷心期盼各方多批评、多指正、多指正。
个人分类: 圕人堂|4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兼职学术图书策划编辑招聘启事
sanyuan13 2015-1-21 16:24
兼职学术图书策划编辑招聘启事 招聘单位: 科学出版社东北分社 · 职位性质: 兼职。 · 招聘人数: 若干。 · 待遇水平: 面议。 职位要求: · 学历要求: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在读硕士、博士、博士后或老师均可。 · 专业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能源工程、环境工程 相关专业者优先。 · 其他要求:具有较强的信息捕捉和沟通能力,认同“传播科学、创造未来”的出版宗旨。 · 简历请注明导师及所在课题组信息。 岗位职责 1. 关注所在学习、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善于捕捉前沿热点,发现出版资源; 2. 与出版社编辑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交流出版信息。 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 请有意者将个人简历发至: northeast@mail.sciencep.com 简历请注明导师及所在课题组信息 。收到简历后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科学出版社 简介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在国内拥有完善的出版、发行网络,下设纽约公司、东京公司等 19 家分、子公司。同时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 “ 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 ” 和 “ 严肃、严密、严格 ” 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依托中国科学院和 “ 科学家的出版社 ” 的品牌优势,充分挖掘国内外优良出版资源,重视重大出版工程建设,形成了以科学( S )、技术( T )、医学( M )、教育( E )、社科( H )为主要出版领域的业务架构。 东北分社位于沈阳,专门为东北地区作译者和读者服务,以工程类学术专著和教材的策划组稿为要务。欢迎对图书策划有兴趣的人才与我们合作,共创学术出版新天地。
个人分类: 学术出版|2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学术图书与学术期刊如何辨真伪?
热度 7 libseeker 2014-12-12 22:41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4年4月3日《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目前学术期刊出版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分散弱小、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根本改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整体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还不能适应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现行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造成论文发表需求过旺,学术期刊功能出现异化现象;一些学术期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放松审核把关,造成学术质量下降;特别是一些不具备学术出版条件的期刊超越业务范围或一号多版,出租、出售、转让出版权给个人及中介公司,刊发质量低劣学术论文牟利,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见: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99178.shtml )用许纪霖先生的话说:“今天在中国由于尚未建立规范的学术著作出版制度,以至于‘只有写不出的书,没有出不了的书’,只要向出版社支付出版补贴,哪怕质量平庸的学术著作,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一流出版社的书目中。”(引自:许纪霖.回归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尺度.新华文摘,2014(21):31-33 )在此现状下,国内学术图书与学术期刊如何辨真伪?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试着作一总结,以期有所帮助。 在职称评审季及科研管理工作(核实科研成果、科研奖励发放等)中,有关人员会向图书馆方面寻求帮助。我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解答实践中发现,“难度系数”相当高。难在哪?一是现实情况确实复杂,比如部分“真期刊”也是“粗制滥造”,部分“真学术图书”的印刷质量、编校质量“惨不忍睹”,部分伪期刊、伪图书也在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中能检索到;二是有关检索系统的检索功能不尽人意,有的信息不全或者检索系统存在种种缺陷。如果遇到求助人心情十二分忐忑时,我的压力亦不小,因为需要尽可能的“确诊”,而不是“误诊”。遇到“疑难杂症”,我会像科技查新工作中给查新结论那样谨慎对待,比如通过检索哪些东西,见到了什么,未见到什么。 书、刊等出版物验证真伪与否,权威机构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 http://www.gapp.gov.cn/ )。重点关注首页底部“便民查询”版块中的“新闻出版机构查询”(包括图书出版单位、报纸、报社、期刊/期刊社、音像出版单位、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发行机构、连续型电子期刊等的查询)及“CIP数据核字号验证”。图书主要检索“CIP数据核字号”信息,CIP为“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缩写,意为“图书在版编目”。检索地址:CIP数据核字号查询详细列表.http://www.gapp.gov.cn/zongshu/serviceListcip.shtml?CIPNum=2012280296ValidateCode=SD12 (注:如果是作者查询自个的新书,假如CIP数据有误,应及时与出版社沟通。笔者曾遇到过CIP数据录入错误,张冠李戴的情形。)期刊/期刊社查询( http://www.gapp.gov.cn/zongshu/magazine.shtml ),“媒体名称”中输入刊名及验证码之后,如果有结果,会出现刊名与CN号,还可以点击“查看详细”,会显示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等信息。(注:有些字段信息缺失。)CN号指国内统一刊号,以中国国别代码“CN”为识别标志,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以斜线 “/” 分隔。ISSN号指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学术期刊刊名变更的情形比较多见,CN号及ISSN号相对稳定,但亦可能存在变化,因此三者需要综合考虑。 有人会问通过中国知网等检索为什么不能算?因为:1、任何一家均是非完全收录;2、收录有非正式出版物(比如内刊,无CN号的)。有的数字资源还可能收录有非法出版物。有的收录有“增刊”、“年刊”等,“增刊”、“年刊”等的情况比较复杂,在科研评价体系中,通常不算数。图书馆的OPAC(公共联机目录查询系统)中检索到的馆藏书目,有一定比例为盗版图书,有关数字资源整合系统整合了馆藏书目信息,检索出来的信息,同样不可尽信。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的结果,可供参考,但不宜轻易采信。有好些伪期刊做了“官方”网站,看上去真能以假乱真。笔者见过有的居然封面上印有自家认证的核心期刊字样。关于中文核心期刊有很多家在做,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等,上述各家各有各的“粉丝团”,而且“核心期刊”是几年一个版本(有些刊物有时是,有时不是),有关人员要自己掂量清楚。 因为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相对较多,参考价值较大。简单介绍一下检索方法。登陆中国知网的“出版物检索”( http://epub.cnki.net/kns/in/ )界面(注:这块功能公众可以免费使用),提供来源名称(刊名)、CN、ISSN、出版者、主办单位等字段检索。以《大学图书馆学报》为例,该刊ISSN:1002-1027 CN:11-2952/G2,检索CN字段,输入“11-2952”即可,如果少掉“-”无结果(如果将“11-2952/G2”粘贴,无法输入,会报错,但是你手工输全“11-2952/G2”也可以);检索ISSN字段,需要输入“1002-1027”,如果少掉“-”无结果。 关于学术期刊,当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源。2014年12月10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正式公布( http://www.gapp.gov.cn/news/1664/233978.shtml ),共5737种,比公示版少19种。笔者认为可能还不够全。比如有的高校学报由多个版本,人文版、社科版、自科版等,名单中似乎不全。还有一种情形,比如《竞争情报》,将于2015年正式出版(CN号:31-2107/G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上已能检索到,但未在名单中。 当前还有一种新情况,有的刊物属于“连续型电子期刊”,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 http://www.gapp.gov.cn/zongshu/serviceSearchListej.shtml?PublishmentSystemID=35SerialName =)可以检索到,但不在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中。在百度百科中宣称为“国家级期刊”,“专业学术期刊”,“刊登的主要以学术交流为主的学术论文和职称评审为主的职称论文,属于学术期刊,只能用于本行业,本系统的学术交流和职称评定,是不允许以商业期刊的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征订、销售;进行商业行为。”,笔者建议有关人员应持谨慎态度。 本文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延伸阅读: 1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公示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31784.shtml 为严格学术期刊出版资质,优化学术期刊出版环境,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 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总局组织开展了学术期刊认定工作。 2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正式公布 http://www.gapp.gov.cn/news/1664/233978.shtml 共5737种,比公示版少19种。 3 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99178.s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9489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