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热度 5 huayanc 2018-1-23 07:13
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陈华燕 在《 你怎样学习效果最好 》一文中,我提到我对学生做的调查还包括两个问题:最好的 TA (助教)应该是怎么样的?见过的最好的 TA 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的各种期望和描述,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好的 TA 应该有的样子。本来本文的题目是想起《学生眼中的好助教》,后来看了学生的答案,他们描述的一个好 TA 的样子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教授的样子。 根据我的学生对一个好 TA 的期望和他们描述见过的好 TA 的特点,有很多,我总结出了以下最常见的 10 点: Helpful and willing to help (能帮助并乐于帮助学生) Give good explanations (能讲解好课程) Nice, friendly, approachable, patient (和蔼可亲,友好,平易近人,还耐心) Efficient with time (上课效率高,不讲废话) Care about students and want them to succeed (关心学生并希望学生成功) Answer any questions (回答学生任何问题) Humor/funny (幽默,有趣) Generous in grading (评分大度) Respond to email quickly (快速回复邮件) Meet students outside the lecture and lab (课后辅导学生) 图 1 是我上课是给学生展示的一张幻灯片。我说,这是根据你们的回答总结出来的一个好 TA 的样子,我觉得这不止是一个好 TA 的样子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 TA ,甚至是一个完美教授的样子了。然后,我逐条回复我可以怎么做。 Helpful and willing to help (能帮助并乐于帮助学生) 我:我喜欢帮助学生而且这也是我站在这个教室里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你们觉得我是 helpful 的吗?(学生们笑和点头) Give good explanations (能讲解好课程) 我:这个对我有点难度,英语是我的第二语言(其实应该是第四语言,我的母语是雷州话,然后从小也听和讲粤语,然后小学开始学普通话(带雷州话口音的),英语是初一才开始学,而且是学了多年哑巴英语),有时候我讲出来的并不是我真正要表达的,但是我会尽力。到目前为止,我还是 understandable 的吧?(学生中有笑的,有点头的,至少没有嘘声) Nice, friendly, approachable, patient (和蔼可亲,友好,平易近人,还耐心) 我:呵呵,我觉得我还是挺 nice 的吧?当然,我指的不是外貌。(学生们大笑笑)我想说的是,欢迎各位跟我交谈或问我问题。 Efficient with time (上课效率高,不讲废话) 我:这个有点跟第 2 点矛盾。你们进来实验室的时候,有的已经大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的呢可能还不知道,如果我讲得很详细,那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那你们当中就会觉得我在说废话;如果我不详细讲,那你们有的就会叽咕:这个 TA 太蠢了,什么都没讲明白,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生们笑) Care about students and want them to succeed (关心学生并希望学生成功) 我:这个是我的目标。但是我想说的是,学习和教课应该是个互动的过程,我希望你们能学好和成功,但是我也需要你们来帮助我去帮助你们学好,即,你们要先学,然后让我知道我怎么样能够帮得到你们。(多数学生点头) Answer any questions (回答学生任何问题) 我:如果你们问的问题是跟学习有关,我当然乐意回答。我知道你们提到这一点的原因可能是,有时你会觉得自己问的问题会不会太蠢。在我看来,学生问的问题不会有蠢的问题,如果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就问,我站在这里的责任之一就是回答你们的问题。(这点是从我导师那学到的,刚来 OSU 的时候,有时问导师一些问题很谨慎,会觉得自己问得太无知。有一次在问问题之前,我先说了一句,我能不能问个 stupid (愚蠢)的问题,导师很认真的跟我说, Huayan ,你要知道,我的职责就是给你解答问题,学生的问题不会是愚蠢的。当然,这只是我导师的作风,和蔼可亲的,想问什么都可以。碰上一些比较暴躁的导师,还是得谨慎点,我听说过一些导师直接在实验室开骂: You idiot! (你个白痴!) Get out of my lab! (滚出我的实验室!) Humor/funny (幽默,有趣) 我: well ,这个怎么说呢?前面你们很多人都在笑,我想我还是有点幽默感的吧?(学生们笑) Generous in grading (评分大度) 我:这个我可以给你们保证,我绝对是在几乎所有 TA 中最大度的,我们以往的记录可以证明这点。我改作业是同时基于答案的正确性和你们写答案的逻辑,即使你们给出的答案是错误,但是你给出了你写这个答案的逻辑,我可能还会给一半的分,因为你思考了,而我想看到的是你的思考,而不仅仅是答案。 Respond to email quickly (快速回复邮件) 我:如果你晚上 12 点给我发邮件,那我只能第二天早上回复你了,因为我总得睡觉吧?按规定,工作日内,我们会在 24 小时内回复你。 Meet students outside the lecture and lab (课后辅导学生) 我:这个当然可以做到,你们可以在 officehour ( 师生互动时间 ) 来找我,也可以另预约时间。 以上的 10 个特点是学生眼中一个好 TA 应该有的样子,从 TA (甚至是教授)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其实有些很好玩的地方。例如,学生希望老师能够讲解好课程,但你让他们学完一个东西后来向全班同学来讲解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讲得错漏百出,逻辑混乱,其实跟你用的语言是不是母语并没有多大关系,讲课对谁来说都是很难的。一开始教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理你,心里超级难受,心想,我讲得有那么烂吗?后来跟我导师讲了这个情况,导师笑着说,这个并不是只有你会碰到,所有的教授都会碰到, 总会有些学生喜欢你,也总会有些学生讨厌你,还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理你。仔细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观察了一些教授讲课的情况,下面的学生干什么样的都有。在例如,学生希望老师快速回复邮件,可有些学生给你邮件的时候,真的是一些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没有称谓,好的还有个 Hello ,差劲的连个 Hello 都没有,上来直接说自己要干嘛,完了也不留自己的姓名,有时还加个 ASAP ( as soon as possible, 尽快回复)。虽然我可以从邮件地址大概知道发信人是谁,也可以直接回复你的问题,但拜托,同学,你们中有些是同名同姓的,我得去查才能够确切的知道你是谁啊。 图 1. 学生眼中一个好 TA 应该具备的特点
13509 次阅读|5 个评论
你怎样学习效果最好
热度 5 huayanc 2018-1-21 02:06
你怎样学习效果最好 陈华燕 不知不觉在 OSU (俄亥俄州立大学)已当了 5 个学期生物学课的 TA (助教),每个学期都教两个实验班,每个班 25 人左右。教课跟做研究一样好玩的是,可以做实验,不同的是,我做研究的实验对象是虫子,而教课时的“实验”对象是学生。当然,拿学生来做实验只是个玩笑话。这边涉及到人的研究,都必须得到参与研究的实验对象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的协议。我的研究对象是虫子,而不是人,所以当然不能真的拿学生来做实验了。但我能做的是,调查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认为好的 TA (或教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或特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让学生们填一个调查表,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年级,专业,选生物学这门课的原因?说一件关于自己比较有趣的事;希望从这门课学到什么东西? 最好的 TA 应该是怎么样的?见过的最好的 TA 是怎么做的?自己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总的来说,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还挺好玩的。以往我都是看完就算了,也很少再跟学生们聊聊这些。 这个学期的第二节实验课是个习题讲解课,两个半小时,可是刚开学,教授都还没教多少内容,实在没啥可讲的。于是,我想跟学生们讲讲他们的学习方法,以及我可以怎么帮助他们。 根据学生们返回的调查表,他们的学习方法大致可为 9 类: 1. 视觉型或例子导向型; 2. 亲身实践型; 3. 问题解决型; 4. 书写或画画型; 5. 团队合作型; 6. 解析导向型; 7. 理论联系实际型; 8. 阅读型; 9. 重复操作型。图 1 是统计两个班 50 位学生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视觉型或例子导向型的学习者,即他们认为自己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时,需要一些视觉的东西如实物,图片或动画等的呈现,或者被提供一个例子。例如,做生物学实验时,需要指导者先演示一遍。次多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一个东西时,需要亲身实践。当然,这两种类型的学习者是有重叠的,即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最好效果的学习方法是,先看别人演示一遍,然后自己再亲身实践一遍。我估计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采用的做法。 从教学方面来讲,对于亲身实践型的学习者,指导者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这靠的主要是学习者的经历和体会;而对于视觉型或例子导向型的学习者,指导者的演示和指导就非常关键了。那问题就来了,演示的详细程度应该到哪里?例如,做用半透膜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的实验,指导者应该怎么演示,是该把整个实验步骤都操作一遍呢?还是只讲解部分材料和器材怎么使用?这其实正是我们这些助教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很实际的问题。学生们本身的水平参次不齐,进来实验室时的做好的准备情况又不同,有些已大致了解操作步骤,而有些什么都还不知道(完全不看书的结果)。那指导者该怎么演示?从头到尾演示一遍,已经大致了解步骤的学生肯定会不耐烦:我都知道了,你别再吧啦吧啦的浪费我们的时间。不从头到尾演示一遍吧,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就不干了:我的助教太蠢了,我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东西。两边不讨好,那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先给所有的学生 10 分钟时间, 4 ~ 5 人为一组,把本次要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大致的实验步骤在小白板上写出来(下简称“白板活动”),然后随机让某个学生起来向全班介绍一遍,如果有遗漏的或不正确的,再让别的学生来补充和纠正,然后我再全部总结一遍,以保证每位学生都基本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是,已大致了解步骤的学生会向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讲解,这样既可以使他们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而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可以很快了解他们要做什么,而且他们再也不能抱怨助教太蠢了。因为你的同学跟你讲了一遍,助教又给你讲了一遍,你还是不知道的话,那很大的原因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这个学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使用了这个方法,有些学生似乎还不适应,觉得怎么是自己来讲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操作呢?所以,第二周的习题讲解课,我就给他们展示了图 1 ,告诉他们,我们大多数人都同时是视觉型或例子导向型和亲身实践型的学习者。而我采用“白板活动”而不是演示一遍实验操作的原因有二: 1. 我先演示一遍,然后你们跟着重复一遍,那你们做的只是重复我已经做的,没有任何意义,不利于培养你们的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 2. “白板活动”可以让你们在实际操作之前检视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已经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而检视这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能不能清楚明白的向你的同学讲解并让你的同学明白。讲到这两点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在点头,应该是同意了我的说法。然后我就有点激动了,提到了他们当中在回答想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东西的这个问题时,有一个非常好的观点是:想学到一些终身受用的东西。但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些具体的知识都忘光了, 正如现在刚进大学的你们应该都忘光了高中学的很多东西(说到这,很多学生都在笑和点头,估计是同意了),而我觉得在大学学习期间,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 learn how to learn ),或者说你们一直很重视的 critical thinking ,因为不管你们现在是学什么专业,将来你们很有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工作,新的领域需要你快速学习新的东西,而你的学习能力就成了你是否能够快速成功的关键因素。 写到着,才隐约的觉得,自己当时一激动,都快成了有点心灵鸡汤味道的演说了。从学生们的当时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都在微笑和点头,效果似乎还不错。 2. 我的学生在做墙报报告。我觉得一个检视自己学习效果很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清楚明白的讲给你的听众并让他们明白。 3. 我的学生在做墙报报告。照片中穿黄色毛衣站着的女孩是个非常好的演讲者,不仅可以侃侃而谈,还时不时跟听众轻松互动。
9582 次阅读|7 个评论
让学生对昆虫学产生兴趣的可能性 ——以我的教课经历为例
热度 14 huayanc 2016-12-12 00:18
让学生对昆虫学产生兴趣的可能性 ——以我的教课经历为例 很久以前就想写写这个话题。最近看了曾泳春老师的博文《我为祖国守专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1018424.html )后,深有感触。来美国念书后,无论是认识新朋友还是在课堂上,为什么学昆虫学这个问题会被无数次的问到。我的标准回答总是,虫子很重要,虫子很漂亮,而且我很喜欢。除了学虫子的人,多数人的反应直接表露了他们的潜台词:疯了?怎么会学这种东西?可是为什么不呢?下面的一段话是我最近在评论我表妹的朋友圈时说的。“近年来,我听过无数人跟我说,千万别学生物,千万别学昆虫,因为这些是最坑人的专业。或许别的专业的人也听过本专业类似的话。搞笑的是说这些话的人往往还是靠着该专业吃饭的,只不过他们觉得吃的不够好,觉得换个专业会吃的更好。其实未必,因为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能干什么。我学的虫子或许不会让我变成土豪,但是我知道我学的东西很重要,能够服务社会,而且我很喜欢。为圣贤继绝学,这是学任何专业最好的理由”。 学某个专业不一定要以这个专业为职业。有些专业是教人学会认识世界,学会生活的,而不仅仅是谋生活的。生物学或者更专一点的昆虫学就是这样的专业。这或许就是生物学在美国的大学里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原因。常听说,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这不仅是对恋人煽情用的,对教育孩子也是适用的。那怎么陪伴呢?那当然是陪他们玩,陪他们认识周遭的世界,看小草大树,访花鸟虫鱼,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如果没有学点生物学知识,我们该如何陪我们的孩子认识世界?谁知道你的孩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达尔文?而这仅仅因为你在他/她小的时候一起抓过小虫?仅冲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学生物学,学昆虫学! 那怎样让学生对昆虫学产生兴趣呢?简单的讲就是,让昆虫学变得有趣。教昆虫学的老师应该是最幸运的了,因为让昆虫学变得有趣是最具可能性的:昆虫的种类繁多,其形态,行为,生理和生态等方面有列举不尽的有趣例子。老师们只要在讲课时把这些有趣的例子穿插到教学内容中,说不定就会让你的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说不定你的某个学生就会因为听了你的课而成为下一个达尔文。 这里以我的教课经历为例来讲一下我学生给的一些积极反馈。我从2015年的秋季开始在OSU生命科学教育中心任一门普通生物学课的助教,负责教两个小班共约50人的实验课。生命科学教育中心的助教同时要选一门生物学教育的培训课(每个学期都要选),主要学习各种教生物学的技巧和方法等,相当于国内的职业培训。培训课里经常提到的就是,如何用你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前两个学期我教的时候就心想,我的专业是昆虫学,而我任教的课是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连昆虫的边都挨不着,我怎么用我自己的专业来吸引学生?加上我那有口音的英语,我讲虫子他们能听得懂吗?(这里说点题外话,前两天给两个学生做考前辅导,她们说爱死我的口音了,这倒是我没想到的)。所以每次都只是在第一节课介绍自己的时候讲了一下自己是学虫子的,结果一个学期下来也没几个学生知道我是学什么的。这完全没有存在感嘛! 这学期我决定在课上找个契机讲讲我的专业。于是在讲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时候,我用虫子的照片(图1)来解释环境是如何影响表现型。我说图上是一种叫ambush bug (螳足蝽)的虫子,它们是同一个种,但是它们在不同花上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要适应环境以更好的存活。当然,其实我们并不是很确定它们都是同一个种,但是我们是有办法来确定的,那就是可以通过DNA来鉴定(学生的另一实验课内容)。然后我就又吧啦吧啦扯到怎么用COI来做DNA条形码鉴定动物物种,顺便还扯到了科学家也是用DNA鉴定的方法来证明日本市场上卖的鲸鱼肉有些是非法捕捞的种。接着又给他们展示了一系列的虫子照片(图2-11)。学生的反馈有些是比较有趣的。例如,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学生就问,你的照片是拿来卖的吗?真不愧是在资本主义长大的孩子啊,经济观念真强!我说,如果不是商业用,我希望我的照片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和用到。她似乎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唐突,继而说,她其实想问的问题是这些照片在哪里拍的。我说这正是我想说的点,大部分的照片是在学校附近拍的,也就是说,大自然的美就在你们身边。有些反馈则更积极一些,有位学生课后找到我说我讲虫子的那部分让她把很多知识点都联系了起来,似乎明白了很多,而且觉得我的研究很有趣,希望能到我们实验室来做研究。还有一位同学前两天跟我说选了法医昆虫学,希望我这门课结束后还能继续帮助她。 看到学生有所悟,对自己教的东西产生兴趣,这应该是当老师能收获到的最大满足感。 图1. 同种螳足蝽在不同的花上颜色不一样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7419 次阅读|21 个评论
间断平衡,研究生课累人
jinsblog 2009-4-25 06:10
这段时间没有怎么上网,除了平常的工作,多了一件事:给研究生上生物进化论的课。这件事很耗时间、很累人。我们三个人教这门课,我有九堂课,一堂75分钟,每周讲两课,再加一个半钟头的讨论/实验课。说起来课不算多,大概是很久没有教课了,备课感到很费劲。这种研究生的课没有教材,根据课的基本思路和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来备课,可以有无数种教法。我不希望把自己做学生时的东西拿出来讲,所以要做大量的阅读,了解新的研究,让自己的讲课内容跟上时代,也能反映一种连贯的思路。还要给学生准备合适的阅读材料,准备讲课的ppt。浩瀚的文献,读不完的文章,从年初准备到这一、两个月的密集赶工和教课,算下来平均每堂课至少要花五天的时间来备,经常是读文献到半夜,睡在办公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希望下次再教会好一点。 “间断平衡”,是奈尔斯·艾垂奇(Niles Eldredge)和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 Gould)1972年提出来的一个关于物种进化的模式,曾经在科学界内、科学和宗教界之间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这是我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也是讲宏观进化时要讲的内容。作为这门课的组织者,我本来是想请艾垂奇本人来讲这堂课的,自己也希望有机会听一遍这个伴随了他们两人一生的故事。2002年古尔德去世后,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人能比艾垂奇更能透彻地讲这堂课了。可惜等我去问艾垂奇时,他说他的时间早已在一年前就都安排满。我只好自己来讲这堂课。 “间断平衡”是“punctuated equilibrium”的一种常见的中文译法。从实际含义上讲,译成“疾变平衡”也许更好。因为物种演化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没有间断,只是演化速率的相对变化。“间断平衡”的基本内容,是说物种在演变的过程中,常常会在一个相对很短的时间段中产生比较大的形态变化,形成新的物种。而新的物种一旦产生,又会在相对长的时间中保持形态的稳定,没有什么变化。现在来看这个学说,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仍然有很多讲不清楚的机制。尤其是对一个物种为什么会长时间处于稳态(stasis),无论从基因、生态、生物地理、环境变化等等方面的研究看,都还不能很好的解释。但这就是科学。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后,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讲这一课:“间断平衡”思想是怎么产生的?这几乎是回到零点的问题。我觉得在经历了多年的讨论后,了解这个思想产生的过程,比了解它的内容本身更重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艾垂奇和古尔德都是哥大的研究生,导师是AMNH的诺曼·纽威尔(Norman Newell)。毕业后前者留在了博物馆做研究员,后者到哈佛去当教授。两个人在念书的时候,都对进化论和有关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刚好也赶上当时的AMNH在研究方向上的改变。在他们来之前,博物馆有关地学方面的工作都跟当时的地质填图、地层、石油等工业、商业活动有关。他们在馆里的时候,博物馆的研究开始转到以生物进化等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方向上,这无疑对他们后来的学说发展产生了影响。 “间断平衡”是1972年艾垂奇和古尔德两人在一篇合作文章中正式提出。但艾垂奇在1971的一篇文章中已经把相关的思想表现出来。在该文中艾垂奇还引了科腾(Kurten)1965年文章中的一段话:“这种情形意味着物种相对较快地形成,而一旦形成,则趋向于延续下去而没有任何变化。”这段话几乎概括了“间断平衡”的思想。但科腾的想法为什么就没有成气候?大概是他没有系统的阐述这个思想。 艾垂奇和古尔德提出“间断平衡”时所使用的具体例证,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内容。艾垂奇研究三叶虫,古尔德研究陆生蜗牛。他们当时使用的例子,现在看来都很简单,很难说是很充分。但他们觉得那些例子是渐变理论不好解释的,也意识到处于长期不变的物种,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演化记录,这在过去通常被忽略了。尽管他们具体研究的例子不是那么起眼,但他们能从这当中看到一些更为重要的现象,这大概是“科研素质”的一种吧。 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能认识到传统理论给人带来的习惯性思维。当一种思想处于主导地位时,受它影响的人会在研究观察中把什么现象都用这种思想来解释,而不能跳出这个框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因此难于有科学上的突破。 他们两人除了自己的学业、研究外,也都有自己的爱好。古尔德对历史和哲学很感兴趣,这在72年文章的开篇中以及他以后的很多文字中都可以感觉出来。而艾垂奇最初学拉丁文,后来念了人类学,到研究生时学了古生物。他是个不错的小号手,常会参加一些爵士乐队的演出。同时他也喜好收藏19世纪以来的短号,现在家里有五百多支。他把短号的制做历史列成表,和三叶虫的演化表相对比,一个是人工设计的序列,一个是自然选择的变化。这是后话。 他们72年的文章发表后,马上引起争论。我觉得这种争论是“间断平衡”得以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原因之一。没有一种学术的环境来对一种思想进行正、反两方面的争论,谁也“忽悠”不起来什么东西。但这种争论需要有真正的学术理念在里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反对“间断平衡”的人当中,金格里奇(Gingerich)是一个主要人物。他用自己研究的哺乳动物来作为渐变演进的例子,和“间断平衡”唱反调。古尔德和艾垂奇在1976发了一篇长文,回应各种反驳、支持“间断平衡”的看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驳金格里奇的文字。他们在写文章前,写信给金格里奇,要他关于哺乳动物研究的一些测量数据,而后者明知他们俩会把这些数据用来反对他,仍然还是把所以数据给了那哥俩。古尔德和艾垂奇在他们的文中当然对金格里奇表示了由衷的感谢,然后是对他的研究例子一通猛批。 对“间断平衡”的讨论一直没有断过,它对生物宏观演化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多年以后,当古尔德回顾他们72年的文章时,感叹当时很多说法就像没有过脑子就出来,让他们后来不得不为自己的说法辩护而费了大劲。他们当时显然没有预料到自己提出的一个看法,会在后来引起这么大的风波。最近这三、四十年,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环境变化方面有大量的新研究,都和生物演化相关。艾垂奇和一帮观点相近的人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对“间断平衡”进行了回顾,这已经是三十多年后的事了,但很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我第一次听说“间断平衡”,是在做学生时。那时一位中科院的老师在AMNH做访问学者,和诺曼·纽威尔合作。前者现在是中科院院士,后者已经去世。当年这位老师回国后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间断平衡”的报告,我听得不明不白。后来一直在想这么简单的观点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呢?后来才明白, 如果没有面上的了解,对一个点上的问题往往很难理解,因为一个点会牵扯一大片。再后来又明白,要说明白也许还太早了点。 讲完这堂课时我对学生说: 我们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新发现而不是提出某种新思想,前者相对容易,后者相对难。发现固然是永恒的,但思想会给我们光芒。当初艾垂奇和古尔德哥俩只是两个学古生物学的学生,他们能接触到的科学信息,比你们现在要少得多。你们当中从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态、系统发育、古生物学等等都有,也许你们的合作,也能产生一些好的科学思想。那要看各位的造化了,这可是课堂上没法教的。 虽然很累,但最终自己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很有收获。记一点教这堂课的心得,下面还有两周的课要打理。
个人分类: 有关科学与教育|1020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