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鸿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升教授的路不该是个独木桥!
热度 32 RAOH 2012-12-26 09:08
升教授的路不该是个独木桥!
升教授的路不 该 是个独木 桥 ! 介个标题,给人看的该是欣喜若狂吧?! 据说国内很多大学升教授每年都有名额限制, 象 个独木 桥 , 怪怪的。想来可能有历史原因,学术界有阵子,可能人才断层,搞个土法炼钢,名额限制? 米国大学升教授是条阳关大道,没有名额限制,能升就升。一年可以升 10 个,一年也可以升 0 个。一般各系的标准,大家都是清楚的。虽然是条阳关大道,但也不是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难度还是不小的。 也就要提到鸿飞兄的 tenure track 鸟。比如 阿拉 这旮瘩,助理教授是 9 年的期限, 9 年里啥时觉得达标鸟,就可上报评审,一圈下来,过了欢喜;不过,下年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评审的关键是同行评价,尤其是小同行滴评价。 当一个年轻的助理教授脚跟站定 ,独立滴做出 了 一窜成绩 ,一般系里的职称委员会就会关心,觉的够条件了,就会整材料了。 一般的研究型大学主要看学 术 及 经 费 。 经 费 的 话 , 主要看 现有从国家 基金来的,省里,市里,公司给的多不太算。要评审鸟, 助理教授 们 先要自己写个材料(包括教学,文章, 科研成就和未来计划, 会 议 ,以及校内外的服 务 )。系里的tenure委 员 会找学生,同事来写推荐, 这一般都 较公平,升职不是系内竞争,少有相互拆台,内耗 。 最重要的一点是科研水平的评定,是请 国内外 同一领域的 10 - 20 位有水平的小 同行来写推荐。 被审的,可以提个名单,排除几个敌人,这一般会照办;也可列一些 同行 友人来 推荐 ,这名单只当参考。 系里的tenure委 员 会 , 再自主敲定 10 多个国内外 有水平的 小同行 ,将要审的 材料 寄去函审;具体评审的 同行 的名是不公开的,而且可能多数与被审的没很多的私交,多无个人利益牵扯,因为对领域了解,从多人反馈来的意见也较公正。 对被审的产量,质量评价更准,并不是简单的数文章。有些发了大文章,但后来有问题的, 小同行 都会给提出,这样的文章反而帮倒忙!也有潜心搞高精尖的,即使被审的产量低甚至不够的情况下, 小同行 也能给出个较准确的评估,不容易给瞎忽悠! 几个月后, 材料齐了, 系里的tenure委 员 会 看看也就有底了, 然后是 总结,推荐 上 报 全校的tenure委 员 会 最后 来定。校的tenure委 员 会 是由各系一些主动报名的“爱管闲事的”高年资的教授来组成,将 材料各方面综合看,按 校 系历来标准能过的都过 ,再在校领导那里过下,盖章 。 一般这其中的风波不多。 要想从副 教授升正教授,这圈圈以后又来走一遍。 听起来容易,走起来还是要有 2 把滴。 各校 各系的标准,是不同的, 都是讲清楚了的。 根据 各校 各系自己的定位而来。顶尖牛校要的不是牛人,要的是超人! 一般性的研究型大学 也要求,被审的 助理教授 做出的成绩在小同行里得到认同及好评,有发展出一套独立的,有前景的玩意儿。 当然 tenure 制度不是万能的,也会有缺点;无恶不做的资本家现在就琢磨着废掉 tenure ,嘛 教授 不 教授 的,有 经 费 才有位子,没 经 费 了?洗盘打工去吧,还 嘛 教授 !大家也可考虑考虑。介末拌啊,介末拌??? 国内升教授的独木桥一来,把个平平淡淡的事,看来成功滴变成了个不说血流成河,但起码是年年来场斯文人的鼻青脸肿的战斗,冤气冲天,怪不得常有人来哭叫。奇怪的是,激烈争斗下,误人子弟的还常有没给淘汰掉的。 不过这 独木桥 大概也是有好处的,君不见,那搞科管的人正急急的抱着不放吗! 怪不得 有人一升到正高,就忘了原来的 龟 孙 子 的形,天天喊着要见个精英,就拍死个精英! 不过说回来,国内升教授的路像是个独木桥。但另一面,国内升教授简直又是个大跃进! 30 岁 不到的毛头正教授比比皆是。逼得李开复这样的大人才,到国内也要吹牛才好混,毕竟就是美国助理教授也是真拿不出手啊!太没有面子了! 介末拌啊,介末拌??? 想来可能是转型期,乱象较多。但转型,转型,也不能一辈子转型吧?网上有见 一个 博士, 没独立做出点成绩, 就直接成了 正研究员, 这位 博士觉着很爽! 而且还 觉得 有 真本事 的人 可怜! 这 博士哪知, 别人 看了 他 觉得很丢人?!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21211 次阅读|63 个评论
可怜的王鸿飞兄
热度 26 陈安博士 2012-12-22 19:40
  鸿飞兄的新作探讨了所谓tenure制度,我看到时,访问量是550多。   这个数字太可怜啦。   不过也充分显示出科学网的官方舆论导向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运作和坚持,科学网也慢慢发展成一个“官方机构”了,可以做到让你火你就能火,想让你温吞水你也就别梦想通过民间选秀来取得多大影响了。科学网一度的人气王也不例外。   ——————————————————   尽管鸿飞兄观点中有些有一屁股的道理,不过,“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依然在他的博文里格外明显。   一,中国科学院当年引进他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看到这个,我笑了,其实,俺的粗浅看法,在近三十年多里,状态没有最好,尽管可以最好。   二,中国科学院在失去鸿飞兄后,在走下坡路(想起那句唐骏的话:唐骏离开日本后日本的经济变得不行了)。同时,这个阶段因为大学广泛引进了鸿飞兄的朋友饶、施等人,在逐渐变好。   三,中国科学院如果要变好,还得把鸿飞兄这样的(不一定是他本人)再度引进才行,否则,靠目前的这群人,必然会越来越差。   其观点大致如此吧。后面关于tenure制度之类的讨论都是为这三个论点做铺垫的,或者做吓唬人的“大词忽悠”的。当然,大多数人看不出来鸿飞严正的言语后面狡猾的“精英眼神”。   也所以,黄秀清说鸿飞兄的“精英论”一直没有变过,以后也不会变。但是需要强调有点的是,鸿飞兄眼中的精英标准是在随时调整的,他当年是博士后的时候,博士后就是精英;他现在是美国科研机构的研究员,那么,精英的标准也要调整到这个水平上来,博士后显然不行了。   我之前还误以为鸿飞兄呼吁给所有的教授乃至助理教授提高工资是暂时或部分地放弃了“精英论”呢,结果还是黄秀清眼光贼,鸿飞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以后也不可能变。在这一点上,我错了!   我和鸿飞兄观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   1,我认为中国科学院现在的人员完全够用,引进与否不影响大局。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科研机构偏偏不用当前这些人的优点,反而是让所有人都疲于奔命,几乎每个人都在弥补自己的弱项,而不是发挥自己的长项。      2,最初的选材方面不见得要有多严格的挑选标准,华罗庚弟子多多,都是土鳖,但是,在他的调教下,多数成了中科院的中坚力量,应该说,这些人都比鸿飞兄本人这个洋博士后强很多。而他们见到的世面比鸿飞兄可谓少得太多了。科学家的优秀只与自己内心的追求有关,和什么大学毕业见过多少世面不是正相关的关系。   中国的事情,说简单也简单,一定要说它复杂,也有它复杂的地方。我们钱多到没地儿去花,得乱花才能花完,甚至一个小贪官很轻松就可以弄它几个亿的钱存家里。但是,要治理也太简单了,全国范围内公开财产,且全国联网,所有资金流动都可以全面公开查询。   一位政客这样说中国的科学界:你们怎么比政治还肮脏啊,我们选个官啥的,还有名义上的回避呢。你们科学界,老师为学生、老公为老婆,情夫为情妇争取经费,一个一个都那么不要脸,一点忌讳都没有啊。
个人分类: 事论|6264 次阅读|43 个评论
鸿飞兄来美国挖到金矿了!
热度 14 RAOH 2011-5-2 11:30
鸿飞兄来美国挖到金矿了!
鸿飞兄来美国挖到金矿了! 见下文的报道, 鸿飞兄来美国挖到金矿了! 短评 (一) 1 。 不简单! 2 。 真是带矿工帽,发现了 gold mine! 恭喜大发! 3 。 搞了台高级仪器。 4 。 这样的高级仪器,不是中国买不起,看看华大基因就够了, 但。。。。 5 。 鸿飞兄博文来劲,工作上也有 passion! 不象有些人工作上没有 passion ,博文倒来劲。。。。 6 。鸿飞的成功可以复制!但只有 1 %的可能, 99 %的人不可能。 EMSL 宣传部门报道 ( http://www.emsl.pnl.gov/news/arra/mass_spec.jsp ) Buried Treasure The Capability: New surface nonlinear spectroscopy capability: picosecond-femtosecond broadband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ystem The Moment: In Dr. Hongfei Wang's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at the end of EMSL's main hallway, the lights are always off . Because the instrumental capability his team has built uses lasers as its main weapon, light interference would hinder scientific results. So Wang,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Dr. Luis Velarde, and visiting scientist Dr. Xianyi Zhang constantly wear headlamps in the lab, giving them the appearance of old-time coal miners . But instead of coal, they are digging up never-before-seen data to reveal molecular interactions at interfaces. This February, they struck a vein that could lead scientists in many fields to research gold . When the first high resolution vibrational spectrum of the air/DMSO interface appeared on the screen (DMSO is Dimethyl sulfoxide, a very common and important solvent), Wang immediately began to celebrate: after shaking hands with the others and taking a few pictures with his phone, he burst into the hallway to show the evidence to whoever happened to be around . After six months of system design and configuration, and another six months of delivery, installation, and seemingly endless testing, it was finally up and running: the picosecond-femtosecond broadband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ystem was ready to provide a new generation of surface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I was very relieved," he said. "We expected it to happen, and it happened. Now we know we have something that is truly unique—the SFG community has been waiting for this, and many scientific fields will benefit." Back in the lab, Velarde hadn't started celebrating yet. He wanted to make sure everything was just as they expected it would be, and that the spectrum was genuine proof of the system's capability. When he was satisfied, he finally let himself enjoy the moment as well. For Wang, the milestone was more than a successful project at work; it confirmed his decision to leave his home nation and a job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09. "EMSL is the perfect place to develop this capability. Not many places offer an environment like this, and surface chemistry is crucial to all three of EMSL's science themes." He added, "After we generated the first spectrum, I called my wife to tell her: the decision to move here has been validated. " Why it Matters: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SFG) is a highly specialized surface nonlinear spectroscopy technique scientists use to analyz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at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of all kinds. It is an important, crosscutting technique that can unlock new discoveries in several energy,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research areas. While the technique has been pioneered by Professor Ron Shen at Berkeley in the 1980s, there is a very small community worldwide that can perform these very difficult experiments to understand the one or few layers of molecules at various interfaces. As for resolution, strength, and efficiency of this capability, this recent "Moment" demonstrates that Wang and his team now stand alone. Previous techniques forced researchers to choose between signal strength and resolution, and carry out time-intensive examinations of each specific data point. The new system in EMSL for the first time synchronises two powerful lasers with complete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Namely, one has very short laser pulses (35fs, 1fs=10 -15 second) which provides the ultrafast time resolution, and another has very long pulses (100ps, 1ps=10 -12 second) which provides the high spectral resolution. This offers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reliable data is gathered in a few seconds or minutes, at more than ten times the best previously documented spectral resolution with the similar systems. Specifically, they achieved 0.7cm -1 spectral resolution, versus15cm -1 resolution. With these gains, the tool is ready to reveal detailed molecular co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 interface. The capability is best shown by example: imagine a team of researchers who want to examine a sample with a liquid-liquid interface: oil and water.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buried interface"—a difficult case for many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SFG specializes in this problem. Experimentalists like Wang interrogate the sample by shooting two pulsed lasers through the oil and water so they meet at the liquid-liquid interface at an exact time (on the picosecond scale). If done correctly, the signal the sample sends back is "surface sensitive"—which means it selects only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face (the two-atom-wide molecular interaction the scientists care about), clearing away the background noise. The resulting spectra allow researchers to piece together what is truly happening on a molecular level—such as how these molecular groups are oriented. In the case of where oil and water meet, deeper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can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environmental cleanup. In addition, the use of lasers causes far less damage to the sample (as opposed to bombarding it with ions) and allows scientists to perform in situ experiments that replicate tru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elling the World: Wang is often invited to give talks around the world on surface nonlinear spectroscopy.... 短评 (二) 预测: 5 年内,鸿飞兄将回国。 留美华人中 ,少有象鸿飞兄这般掂着国内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国内的人中,都少有象鸿飞兄这般掂着国内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再不愿意,鸿飞兄还是要杀回北京的。提醒:但就是做了化学所的所长都还是不够的,并且要得兼个中科院科管所的所长才好,要不科管们又来捣乱。。。。
个人分类: 友情娱乐版|8930 次阅读|34 个评论
归来去兮——倔人为“鸿飞”们一大哭
wangxh 2010-9-6 21:04
看了王鸿飞先生(原来经常称鸿飞兄,现在是国际友人,应该称先生)的《 现在可以说了 》,又看了曹广福老师的《 一个王鸿飞走了,千万个王鸿飞回来 》、刘进平老师的《 试论王鸿飞先生的出走 》和李世春老师的《 王鸿飞的折转属于正常的科学攀登 》,心里感觉好像俺厨房里的调料瓶在胃里打架。这让倔人想起了十多年前我们这里一位飞哥的归来去兮始末。 该飞哥日本留学八年,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搞了一遍,后得一长期稳定、收入颇丰的工作,女儿也长大并说了一口流利的鬼子话。十年前打算回国海归效力。由于三四岁就到了日本,女儿已经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了,所以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但经过飞哥两口子半年多的思想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女儿勉强答应回国。 如此这般,飞哥举家过洋海归祖国,变卖家产,回国后又买房子又置办家产,不仅仅裸奔回国,而且还搭进数十万。由于女儿在日本长大,日语比汉语流利很多。多亏病态的国内教育,还真让飞哥给女儿找到一家日语+汉语双语初中。可是仅仅上了半天学,女儿死活不去了。原因是老师的一句话:人家都往国外跑,你们真有毛病,怎么回来了呢?人家日本根本不这么教学生啊,所以孩子觉得好像进入动物世界了,哪敢久留啊!于是乎,海归数月后,终于不得不回归了女儿的祖国......飞哥走时那种痛苦的表情俺至今难忘! 他们归来归去,神经要经历多么痛苦的煎熬!现在可以说了,短短一句话,六个字,包含了多少无奈与心酸,俺为飞哥们一大哭!
个人分类: 社会|28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希望能做出真正“建设性”的成就来——与鸿飞共勉
周可真 2010-5-16 21:26
鸿飞是科学网上特立独行的名博之一,专业学问好,又很有思想,只是他的思想我并不完全认同,未免彼此有许多观点上的分歧,而且由于我俩性格上有一些共同点,例如皆好直言不讳,也不太计较讨论中难免发生的一些过节,所以见着他的有些观点与己不合,我常会老实不客气地公开提出我的批评意见,他也从来不太在乎我的不客气的态度,我因此有遇着诤友的感觉。陈国文老师也认为她和我之间是一种铁杆诤友关系,我说诤友者,真友也。 最近就鸿飞《不反对潜规则》一文所涉及的某个话题又与鸿飞较上劲了。目前彼此争论到下述程度 :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博主回复:老周,您为什么总认为暴力是唯一出路呢?您的哲学不仅是宿命的,而且是暴力的。难道您不觉得这有问题吗 ? 宿命和暴力恰恰不是我的哲学,我的哲学恰恰是理性的、平和的和谐哲学,正是这种哲学才让我担忧非理性的、暴力的革命,这种担忧的现实根据是客观的,您自己可以看得到的,实际上也是有目共睹的。您不觉得中国如果在政治改革上再无所作为的话,事情将会变得越来越糟吗?您不觉得中国自上而下的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之深化的可能性很小吗?我不知道您为什么要回避这些问题,虽然我知道科学网尽量回避讨论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科学网尽量回避讨论这些问题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不是这些吗?您应该清楚:看到暴力、革命的可能性甚至呈必然之势,与主张暴力、革命完全是两回事。我从来是反对中国再出现暴力和革命的,否则我根本就不会这样的场合议论什么国事、讨论什么政治问题 。 博主回复: 老周,请注意逻辑。您说您应该清楚:看到暴力、革命的可能性甚至呈必然之势,与主张暴力、革命完全是两回事。,事实上,暴力和革命根本就不是必然的。另外,相信这个必然性,和主张它有什么区别?您的思想和哲学的矛盾其实正好在这里 。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博主回复:老周,请注意逻辑。您说您应该清楚:看到暴力、革命的可能性甚至呈必然之势,与主张暴力、革命完全是两回事。,事实上,暴力和革命根本就不是必然的。另外,相信这个必然性,和主张它有什么区别?您的思想和哲学的矛盾其实正好在这里。 相信(看到)是属于事实判断,主张是属于价值判断,这里是有一定的矛盾,但这不是形式逻辑中的自相矛盾。 博主回复: 老周,您自己在那里挣扎不过就是相信与主张的矛盾这么回事。不是吗?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博主回复:老周,请注意逻辑。您说您应该清楚:看到暴力、革命的可能性甚至呈必然之势,与主张暴力、革命完全是两回事。,事实上,暴力和革命根本就不是必然的。另外,相信这个必然性,和主张它有什么区别?您的思想和哲学的矛盾其实正好在这里。 相信(看到)是属于事实判断,主张是属于价值判断,这里是有一定的矛盾,但这不是形式逻辑中的自相矛盾。 博主回复: 老周,您自己在那里挣扎不过就是相信与主张的矛盾这么回事。不是吗?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博主回复:老周,您自己在那里挣扎不过就是相信与主张的矛盾这么回事。不是吗? 差不多 是这样,是有些挣扎的意味,这种挣扎归根到底还是由于自觉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是否真确没有自我把握而引起的,因为社会不同于自然,自然发展的必然性是毫无疑问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却至今存有争议,尽管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不可等而视之已然成为共识;而且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究竟是怎样,对此我也不认为自己有确然无疑的认识。总之,我只是探索之中,而且认为这种探索是没有完结的时候的,这可能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所在,因为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实证方法获得确切的知识,而人文科学则难以做到这一点。 博主回复 : 老周,您的挣扎是正常的,可惜您的倾向不好,缺乏建设性,常常替坏的东西张目 。 鸿飞最后的评论您的倾向不好,缺乏建设性,常常替坏的东西张目,我认为这有些不好友什么叫替坏的东西张目?坏是什么意思?这是对人格的评论,而不是对认知的评论,所以我有异议。如果确实有证据表明我有替坏的东西张目的文章,那么可以拿出证据来,否则这样的话就有些不负责任了。 再说建设性,我的文章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东西吗?显然不是,虽然不是每篇都有建设性。如果以高要求来说,我确实没有什么建设性;但是,以同样的要求,您鸿飞兄至今有什么建设性了呢?即使在专业领域,您也没有做出足以让我也知道的什么建设性成果来除了在现有的化学理论框架内做了一些实验并取得了一些实验数据以外,在化学理论上有什么建设性了呢?我希望您能做出连我这个外行都知晓的具有这种建设性的成果来,尽管我作为外行是不会知道其成果的具体内容究竟怎样的,但通过媒体的报道,我总还是会大致了解您取得了什么成就的,就象我通过同样的途径还能大致了解钱学森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一样。 我有一种直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当一个人自知在专业上不能有所作为的时候,他可能会另谋出路。我不希望具有鸿飞这样高智商的学者竟然也要成为另谋出路的人,如果这样我会觉得很没劲的 。
个人分类: 博主.读者|3839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说鸿飞的“荒唐的逻辑”
周可真 2010-5-11 03:34
发表评论人: hongfei 老周,您把鸿飞的逻辑很荒唐隐藏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别人检索到这个标题,还真以为我有什么荒唐的逻辑,您是欲言又止呢。 看看您现在的博文,常常只成为可鄙的人廉价叫好的地方,真的让人很失望。看人的诀窍,从来都看他与何等人为伍。在我看来,哲学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真的是被您的无原则诡辩给糟蹋了。 博主回复: 尊重您的意见,那就不隐藏了。原意是好的,请不要误解了 。(拙文链接:《 鸿飞的逻辑很荒唐 》) 欲言又止倒也不是,文章中的话不都在评论栏里嘛,我又没有删去。 可鄙的人廉价叫好的地方,真的让人很失望,这话听起来倒也真的让人很失望噢!在我这里凡叫好的人都是可鄙的人么?只有拍砖的人才是可敬的人么?还真以为我有什么荒唐的逻辑事实上,不仅那里的评论,而且这里的评论,都足以显示出您确乎有一种荒唐的逻辑! 哲学的智慧?无原则诡辩?哲学的智慧...被..无原则诡辩给糟蹋了?这里存在多处问题呀!这里也显示您确乎有一种荒唐的逻辑! 第一,我在这里写了很多文章,其中那些文章足以显示出在您看来是无原则诡辩呢?您只有无原则诡辩的判断或结论,却没有相应的理据和实据,这样的判断或结论算什么呢?难道不是一种武断吗? 第二,诡辩最初就是古希腊智者们所擅长的论辩术。善于运用这种论辩术的智者如芝诺之类,都是当时杰出的哲学家,哲学的智慧正是被飞矢不动之类的诡辩给激发出来的,怎么会是被诡辩给糟蹋了呢? 第三,诡辩与无原则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诡辩作为一种论辩术,也是有它自己的原则的,这就是论辩原则,论辩术正是把这种原则运用于具体的论辩的技巧。故没有论辩原则,就没有论辩术,也就没有诡辩。无原则诡辩的提法,是出于对诡辩的无知。 事实上,诡辩至今仍有其适用的地方,即被运用于辩论中。例如,前些年常见的大学生辩论,这类辩论是决不拒绝诡辩的,相反,巧妙地运用诡辩来取胜的辩论机智,是为辩论竞赛规则所允许的,并且是受到辩论专家肯定和鼓励的。所以,千万不要无条件地一概否定诡辩。绝对否定诡辩,这恰恰是无原则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任何原则都有其适用的地方或范围,并且也仅仅在其适用的范围之内才是适用的,超出了其范围,它就不适用了。科学规律也是如此,任何科学规律也都有其适用的范围,超出了其范围,它就变成谬误了。 依我看,您的有些文章就象这里的评论一样,也是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和逻辑论证,只有凭您自己的直觉感悟所做出的判断或结论如果您需要我举出实例,我可以去做这项工作;这些判断或结论有些有道理,也有些其实没有什么道理,受到别人的批评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其实,这些批评更多是因为您的判断或结论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和逻辑论证的过程。
个人分类: 博主.读者|1295 次阅读|10 个评论
鸿飞的逻辑很荒唐
周可真 2010-5-10 02:07
拙文:《 改变向统治者游说的恶劣士风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周可真 诸位:恕不一一回复。 我至今方体悟到当年毛泽东所指引的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徒然耗费那么多精力而最终一事无成,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脱离劳动人民,不努力为劳动人民服务,却心甘情愿为统治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统治者服务,做统治者的鹰犬甚至助纣为虐地做压迫劳动人民的走狗,做这样的鹰犬和走狗,其下场必然是可悲的,且其可悲的命运是咎由自取!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ongfei 老周大概应该研究一下美国或者其它民主国家的游说集团是怎么运作的。老周的取消主义情绪看来很严重,而且好像不明白这个世界不仅需要思想,而且更需要利益来协调的。如果您不希望知识分子去游说政府,难道您希望他们都上井冈山大学吗? 博主回复 : 我绝不反对知识分子去游说政府,只是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恶习而已。传统的恶习多得很,例如抽烟,我明知它是恶习,但难以彻底改变。 主张戒烟,不等于主张吸毒。鸿飞您的逻辑就是: 如果您不希望知识分子去抽烟,难道您希望知识分子去吸毒吗 ?
个人分类: 博主.读者|975 次阅读|10 个评论
鸿飞的科研方法论的缺失
可真 2009-3-16 05:47
今读鸿飞兄 《 没有学术,哪来学术争论? 》一文,见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科学不是靠争论来前进的,而是靠不断探求新的和更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和详细记录的事实,以及发展更定量的和有预见性的,并符合定量和可靠的实验数据与观察的理论或模型来前进的。所有这些,都需要能够被重复,并且能够被国内外的同行所检验。 我相信,这段话所表达的观点是鸿飞本人科研经历的一个反映,并且应该说是一种真知灼见。从这里反映出来的科研方法,基本上就是清代朴学家的研究方法,只不过这方法在朴学家是被运用于历史的文献学领域,在鸿飞是被运用于自然的化学领域。按照这个方法所做的,仅仅是科学归纳的基础性工作,虽然十分重要,尤其对于改变当今浮躁的学风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不过,这个工作毕竟只是在科学归纳的外围工作,离科学归纳的核心尚有很大差距,如果限于或停留于这样的工作层面,其意义只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别人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材料,另一方面对别人的理论进行经验性的检验。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固然是有意义的,也非常重要,但从事这种工作本身是不能取得理论创新成果的。所以,对鸿飞个人的科研来说,这样做完全是无可非议的,而且确实这是在从事着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谁都不应也不能离开这样的工作,但把这工作方法上升为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一般原则,则是有明显缺陷的。 科学认识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人脑对通过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其实践领域内的实物信息的反映,是人脑对这些实物信息的处理过程。在处理这些实物信息的思维过程中,人脑所使用的工具是语言,人脑是借助于语言来辨识实物信息的,通过这种辨识活动,剔除其中无意义的信息,将哪些有意义而其意义不同的信息加以分类,并分别以不同的语词来标志这些不同类的信息,由此达成实物信息到语言信息的转换。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分析是辨识实物信息,抽象是剔除其无意义的信息而提取其有意义的信息,概括是将其有意义的信息加以分类并分别配以相应的语词来标志这些不同类别的信息。这些各自标志一定类别的有意义的信息的语词,便是所谓名(概念)。人脑将实物信息转换为语言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名(概念)的形成过程。 名(概念)的形成对于科学认识的意义在于:从此科学思维获得了属于它自身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名(概念)形成之初,还只是有待于获得其形式的一些质料,科学认识在本质上正是追求其质料的形式的过程。科学追求其质料(概念)的形式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定义、判断、推理等逻辑活动来构建其理论(概念体系)的过程。当且仅当其理论(概念体系)形成时,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归纳才算完成其基本任务。说是完成其基本任务,是因为一经形成其理论,这理论尚须接受基于实践的经验性检验。 要之,整个科学归纳过程有四个阶段:基于实践的经验阶段;概念的形成阶段;理论的形成阶段;理论的经验性检验阶段。 鸿飞所谓 不断探求新的和更可靠的实验观察数据和详细记录的事实 ,是属于经验阶段;所谓 发展更定量的和有预见性的,并符合定量和可靠的实验数据与观察的理论或模型 ,则是属于经验性检验阶段。这就是说,鸿飞所从事或主张的科研工作,都是属于经验范畴的工作,其中后一项工作是属于从一般(理论)到个别(经验)的演绎性工作,旨在保证由科学归纳所获得的结论(理论)的可靠性。十分明显的是,这些工作都是科学归纳的外围性工作前者是科学归纳的起点,后者是科学归纳的终点。这也就是说,鸿飞所从事或主张的科研工作跳过了科学归纳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概念的形成阶段和理论的形成阶段。上面说了,这样的科研工作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鸿飞把这工作方法上升到了科研方法论高度,而视之为科研方法论原则,却是有误导科研的负面意义的。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471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