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产业哲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技术路线图及其中的“行动者”(下)
热度 1 lvnaiji 2020-4-23 09:28
吕乃基 1. 技术路线图多与案例,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嵌入于行业的语境之中。广东省在长达一年多的“铝工业技术路线图”编制过程中,几十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不舍日夜参与其中。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十几年前去日本考察一家著名电器企业,打定主意要弄清楚他们的企业研发机制,在这家企业住了十几天。终于发现,日本电器行业有几十家企业的技术人员聚集在这家企业,对电器行业的关键技术进行合力攻关,取得成果后整个行业共享 。 Gordon Moore 对半导体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被看作是技术路线图应用的前身,这就是为人熟知的“摩尔定律”。摩尔定律为新一代芯片技术的发展设置了里程碑和时间表,并且还预测了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方向 。如何解释,行动者们恰好达成18个月的共识,而且屡试不爽? 各个层次的路线图,参与者会有所不同。在国家和长远的战略层面,科技人员的比例更高,例如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由中科院发布,较多考虑科技本身的发展;而在短期和较为具体个别的层面,企业人员会多些,行动者众,语境复杂交织,利益和价值取向各异。再者,宏观长期战略与具体个别项目,上下层之间的观点如何沟通,利益如何协调? 行动者网络中的观点和概念体系是否可以,以及如何用于技术路线图,如行动者之间的“转译”或界面之间的沟通,怎样界定问题,指出对方利益和目标的实现途径,或所谓“必经点”(OPP: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还有诸如摄入、动员,确保各方稳定牢固而不是背叛,以及构建何种游戏规则等。所有这些以及所有行动者都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中,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之中,这些背景为技术路线图提供了无缝之网。 技术路线图中,知识的流动、转译、交流、共享,以及最终的创新,显然是重要而复杂的理论课题。由于网络中知识的多样性和不断地发生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交流即创造,因而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要比单个企业更容易创造和组合知识,从而为企业创造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 。 2. 相关的研究有必要与产业哲学相结合。不同行业的技术路线图会有相当大的差异,行业内部的整合方式也会起很大影响。例如实施垂直整合的石化业,向前涉足于开采和提炼,向后收购分销网络。在这样垂直整合的行业,如果有一个居于垄断地位的超级行动者,其他行动者微不足道,也就无所谓网络。如果还有路线图,其主要性状多半是线性的。 在非垄断的汽车行业,所拥有的业务层次很多,即使由于某一个环节如引擎的技术进步了,附加值增加了,但加总到汽车上,附加值也不会增加太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汽车的所有环节同时进步。 采用分工整合的英特尔,专攻于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而当该环节技术进步的时候,就能反映在其产品价格上,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收益。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相应分配给各个行动者的附加值也不同。而技术路线图为所有的行动者,为行业整体增添了附加值。 在集中于本行业的技术路线图之时,有必要关注行业外技术的渗透和支撑,特别是互联网、绿色能源和环保等技术。 此外,技术路线图只是在微笑曲线的左侧;对称地考虑,是否存在或者需要行销路线图?还可以联想到这样的问题:技术路线图说是要强调需求,但在参与绘制的行动者中,是否会有消费者代表,有多大权重?谁又能代表? 重要的是,在技术路线图中,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方法”?谈毅认为,网络需要“能创造出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和有效的协调规则”。显然,这是问题的关键,由此才能提供“附加价值的源泉”。科技日报记者总结了这一过程中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这“三化”是通用的一般的说法,实际用到技术路线图中则有待详加展开。 中科院在其总报告中这样写,“我们借鉴国际上制定路线图的方法,吸纳我国进行科技战略规划的成功经验,在研究实践中形成了制定重要领域科技路线图的系统方法。”一是建立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的组织体系;二是明确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的基本要求;三是组织所涉及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队伍;四是建立多层次、经常化交流探讨机制;五是建立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评议机制;六是晋升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的机制。 3. 通过技术路线图,有可能形成某项技术或行业的标准,这一点对于企业、行业乃至国家来说都极其重要。技术路线图既有对技术的展望,又有对未来市场的争夺(王德禄2008)。然而,由于所有行动者的偏好、利益和社会关系都体现在技术路线和产品的设计中,随着网络因素的增多及问题转译链延长,标准可能无法辨认,因而有必要对行动者加以某种控制。进而,能否剔除不良行动者,以及识别、避免行动者的违规如贿赂等,以保障网络健康完善。再者,如何理解并消解网络中的垄断及其与政府之间的关联? 在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和实施过程中,避免垄断也是重要课题。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技术随着市场的转移而转移,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使市场和技术分离,核心技术往往会被具有垄断性的企业控制。这样就会打击其他行动者的积极性,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到头来对整个行业造出损害。 在发达国家,技术路线图提出至今的演进是由企业逐级向上的过程,传入发展中国家,必然会有政府因素的强力介入,例如在广东等推进技术路线图的地区,无不可见政府的忙碌身影。政府究竟是技术路线图的守望者还是行动者,或者是具有特殊身份和权限的行动者? 或许正是政府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的参与,建构了技术路线图的中国特色。这一点显然在发布不久的中国至2050余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一是捆绑在一起的“科”与“技” ,如果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划”,那么科学就是自由探索。二是规划的基调,悲观、乐观,还是中性。通常而言,乐观,是中国特色规划的基调。这一点将对路线图产生深刻影响 。 最后,技术路线图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复,构成某种循环。前文提及,G.Dan Hutcheson则曾计算过SIA (半导体行业协会)技术路线图每一个周期的净收益。同时,也正是在这样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技术路线图的认识并丰富这一理论工具,广东省科技厅的曾路这样回答网友评论 。 技术路线图可能依然题目太大,可以再缩小到不同行业,乃至其中某一项具体的技术,“下沉”到底,然后再做比较和整合的研究。 科技日报 2008 年 12 月 3 日 http://www.jykyjdjd.cn/news/?type=detailid=475 谈 毅 仝允桓 李雪凤 ,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创新模式 : 一个选择性评述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年第 04 期 谈毅,技术图构过程中知识流动模式与创新效率,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2008-10-18 。 吕乃基, 在 “ 科技 ” 的背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5227 李侠,科学是可以规划的吗?——浅谈科技发展的路线图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083 曾路,产业技术路线图在广东的缘起, http://www.casted.org.cn/blog/index.php?blogId=324  2009-01-04
个人分类: 科技|2264 次阅读|4 个评论
技术路线图及其中的行动者
lvnaiji 2020-4-19 19:36
吕乃基 原文“技术路线图vs.行动者网络:特定语境中的两种文化”,刊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技术哲学语境中的两种文化”为题摘登2010,10。原文较长,此处做了较大删减后分两次上传。 一、技术路线图 1. 有技术路线图,产品技术路线,以及产业技术路线图和国家科技发展路线图,大致构成由微观到宏观的系列。各个层次的技术路线图,在实际上无论对于企业、行业还是国家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在理论上,关系到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方法,关系到技术哲学中的行动者网络和产业哲学等。 宏观层面把握大趋势, 由政府机构制定;部门层面由行业协会制定,或者多客户的咨询公司;公司层面主要涉及特定的技术和新产品,常常由公司来制定。2008年,美国三大信息产业协会高层访华推销其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希望中国成为世界半导体行业委员会成员,将中国纳入其战略体系之中。 2. 各方对这些路线图的定义、功能和意义等的分析、评价不一。以技术路线图(本文中,“技术路线图”的含义包括绘制和实施过程)为例,大致可以分出三类观点。一类强调技术本身的趋势,另一类较多顾及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第三类较为均衡,主张“一场科技民主运动”。 表:关于技术路线图的三种观点 技术本身趋势 因果决定论 利益相关者的共识 目的论 一场科技民主运动 观点 前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哈佛大学教授L.M.Branscomb等:以科学知识和洞见为基础的、关于技术前景的共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顾刚:按既定方针,有时间性和阶段性地实施计划。把握技术发展中的规律性 技术路线图的价值体现在制定过程,而不是其本身。重大科技专项不能只依靠科技精英和个人权威,不是以“技术推动”为动因,不是关于现存技术有何作为。技术进化论和建构论兴起导致对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全方位研究。“技术和制度共同进化”(Nelson,1993)。协调技术开发中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合作方向,参与者的知识、信息、能力和偏好分布不均匀,构造新型创新网络。打破企业路径依赖。个体的表现依赖于其他行动者的行为。 集群体之研究成果和该领域权威专家对在那个领域变化需求的想象构成,描绘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径,利益相关者达到一致的过程。分析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和技术壁垒,结合广东省无铅技术现状、提出目标,解决相关环节的合作。 案例 摩托罗拉公司较早绘制产品技术路线图,成功实现企业内部的技术进化,有效规避了在产品和工艺进化过程中可能忽略的一些重要的技术元素。 Callon(1980) 对法国1960至1975年电动汽车研发使用情况的分析表明: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协商, 国家铝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铝加工行业骨干企业代表近百人直接参与,企业参与的专家人数最多(广东)。 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进步和技术路线图数据库建立,制定过程有一个逼近产品技术和技术进化的“自组织”虚拟进化过程。产业技术路线图软件的制作在技术上没有重大障碍。可以按照不同国别的需求在程序上实现。趋势是智能化 技术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社会的选择,选择是社会塑造技术的总结,集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国家意志和公众对待技术的态度 带来一线的技术问题和最为直接的市场需求 G. Dan Hutcheson 计算了SIA (半导体行业协会)技术路线图的影响,发现每一个周期的净收益,芯片行业是160亿美元,装配行业是50亿美元,而成本低于5千万美元。投资回报率是640%。 表中的资料来自博士论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叶继涛,专利地图、技术路线图和技术预见融合集成研究 ,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 - 中国期刊网 2009-5-5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009 年第 1 期。科技日报的三篇报道:析广东率先启动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一)、(二)、(三) 。
个人分类: 科技|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业哲学的学科地位和特征
热度 8 lvnaiji 2017-6-3 08:52
吕乃基 继工程哲学之后,产业哲学正在兴起。产业哲学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例如中国特色,产业哲学相对于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带有更多的松散性、实践性和主观性。明确产业哲学的学科特征,对于产业哲学自身的发展和发挥社会影响,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哲学的学科地位 科学技术哲学中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STS,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并列的关系,而且依次揭示由自然到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 随着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的兴起,它们与科学技术哲学原有学科体系中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STS的关系也就摆在面前。这些学科间的关系无疑同样要以其研究对象间的 关系-过程 为依据。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或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四元论,虽然都还有不足之处,但都体现了过程的观点。远德玉教授的技术过程论细致分析了一项技术由原始创意一直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如果接受这一观点,那么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都顺理成章地属于技术哲学,是技术哲学中的分支。不论取何种观点,产业哲学位于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最新阶段。“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由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可知,产业哲学在逻辑上位于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体系的顶端。 产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技术推向社会的最后环节,其一,关系到其本身作为“过程”的引申延长;其二,由线到面,与其他相关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其三,接受投资,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和运行,融入社会,最后商品化。至于STS,大致是发散的问题集,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在各个领域下的相互作用。 作为发展的最新阶段和学科体系的顶端,产业哲学具有特殊的地位。张华夏先生所提出自然界层次间的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同样适用于学科间的关系。 在上向因果关系中 ,科技哲学已有的学科或位于较低层次的学科是产业哲学的“初级阶段”和基础。自然哲学、科学哲学,以及原来的技术哲学的相互作用和研究的深入,“涌现”了产业哲学。作为科技哲学基础的自然哲学也是产业哲学的基础。 例如,谷歌、推特、facebook、BAT等“平台型”公司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三产的格局,形成平台下、平台,以及平台上三个层次。原先的三产位于平台下,平台对平台下的产业加以整合,这就是形形色色的互联网+;谷歌眼镜等则位于平台上。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必然会给软件、应用、外设、外围、周边、后台服务器及网络、安全、网络存储、产业格局等带来一场根本的变化。许多硬件、软件、网络、应用会在这次变化中自动解体,当然也会产生、联动IT业外的变化,由互联网+到人工智能+,进而推进文化、文明的演化。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在金融业,而且涉及到形形色色产业链上的所有关系,取消中心和中介,提升产业的安全运行。区块链技术将现实社会中(可以)有序的部分移向虚拟世界,以虚拟世界改造现实世界。 上述思路将自然哲学的原理扩展到人工自然进而产业领域。 科学哲学对概念的清晰分析,一系列关于语境和实践的后现代研究对于科技哲学的各分支,对于产业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原来的技术哲学关于技术本质的研究、打开技术黑箱的努力等更是产业哲学的基础。技术哲学中的重要内容技术创新,现在已结合科学哲学的视角,强调知识流和认识过程——顺理成章地成为产业哲学的研究对象。至于工程哲学,鉴于其与产业哲学的密切关系而成为产业哲学最贴近的基础,今后的研究将证明这一点。 产业哲学 如果不基于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原有技术哲学的成果,那么将难以深入,甚至会走向虚妄。 在下向因果关系中 ,产业哲学超越其他分支。在产业哲学的视野下,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原有的技术哲学有了新的意义,或者说,产业哲学为科技哲学原有各分支开辟了新的视角。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不仅为了自身,而且为了产业哲学,为了STS,应意识到自身研究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产业哲学对先前的分支有指导和引导作用。 例如上文谈到的区块链及其对产业和社会的影响不能仅限于自然哲学层面的分析,区块链的实际发展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干预,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甚至全球化的影响。各国央行既欢迎区块链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安全度;又对区块链可能侵蚀自己的权限心怀疑虑。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受到关注,但有必要置于更高的视野中考察,譬如其中政府的权力、市场中的资本,以及社会中的个人,这三方面的关系既涉及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关系的操作层面,更涉及其中的价值层面。 基于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技术创新研究若置于产业之中考察,诸如产业集群中的创新链和知识流等,将会有新的突破。 玻尔在上一世纪谈到,我们无法由核与电子推知原子的性质,相反,倒是原子告诉我们很多核与电子前所未知的故事。 二、产业哲学的中国特色 较之科技哲学的其他分支,产业哲学具有更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 从研究对象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而处于现代化的不同台阶和不同阶段,彼此间还发生种种关联,因而这一过程极其丰富多样和极其复杂,产业化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艰难曲折,产业化在其中负有重任。于是产业哲学必然打上国别的特征,在中国兴起的产业哲学必然打上中国特色的印记。 由学科组成的层次可以推知低层学科的普遍性和高层学科的特殊性。在自然科学领域,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属于基本物理运动而为所有运动所共有,于是物理学和化学在世界各地和各民族普遍适用;各地的地质情况和物种具有某些差异,地质学和生物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人类学会有较大差别。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进一步因地、因人而异。从作为共性和研究出发点的经济人假设、生存权和启蒙运动基本理念,到发展权、个人的信仰和审美,由经济学到伦理、宗教和美学,这种差异越来越大。 人类全部知识的历史发展构成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距根部越近,知识越具有同一性,距根部越远,知识各不相同。 科技哲学各分支的情况亦然。自然哲学,可能除地学哲学和农学哲学外,所论所言与国外学术界别无二致;科学哲学也难显特色,所见者或波普尔或劳丹;在提出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之前,特别在更早时期,技术哲学几乎言必称海德格尔,后来则有斯蒂格勒和米切姆等 。随着工程哲学的兴起,中国特色随之彰显,产业哲学进一步凸现中国特色。具体而言,就是它的地域性和历史性。 早在上世纪末,于老在其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中就提出,“在自然发展史的讨论中,我们要把工业史、农业史放进去”。工业史和农业史显然就是产业史。于老强调上述工作“不应该限于一般的、抽象的思辨,而是要去做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向着实践的方向前进,直到在实践生活中显示出这种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侧重于解决人类社会史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和理论问题。“这个学派的特点必然导致特别关心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经济文化建设”。于老希望,“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各方面帮助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大成功”。于老所强调的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就是要结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这就是中国的道路。所以特别地“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无疑,在这条道路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产业化。 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的产业哲学目前要关注以下方面: 1. 初始条件。中国产业发展的起点和过程中的若干分岔点及其对当前产业战略的影响,如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的竞争态势,中国的产能过剩与供给侧改革等。初始条件具有历史性。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初始条件也就随之推移,产业哲学因而打上了时代特征。眼下的时代特征主要是工业4.0、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2. 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具有层次,全球化把中国纳入全球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之中。加入WTO提升中国产业运行的规范性,改变竞争格局。金融危机,继而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从根本上瓦解了延续数十年的全球产业链。在微观上研究产业集群,以及以生态学的视角审视现存的产业结构。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边界条件,还有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 3. 社会功能。当代中国的产业还有特别重要的社会功能,首要的一点是现代化,对外赶超发达国家,增强国力,对内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以社会转型推动社会结构转型。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都是中国产业发展所需要承担的特殊的社会功能,其他还有如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问题等。特定的功能必将影响产业结构。 4. 道路。中国产业化的道路必须遵循五大理念。“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协调是发展的节奏,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格局,共享是发展的目标”。 5. 最能显示中国特色的研究途径是比较研究,如比较产业史,特别是比较同一产业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如中印软件产业比较等。中美互联网产业比较,进而人工智能及其产业化的比较研究都将是急需的研究领域。 如何理解,美国的创新重在源头的1%,中国则在之后99%,重在商业模式? 总之,产业哲学在普遍层面和特殊层面研究对象。在这两者的关系上,前者是理论基础,缺乏这一基础,个性的研究就将缺乏根基而显得空泛甚至虚妄;后者则标志学术地位,并以特殊性丰富普遍性。 三、产业哲学的松散性、实践性和主观性 与科技哲学其他分支相比较,产业哲学显得更为松散和灵活。产业哲学的松散性同样源于其学科地位和对象的特点。 在科技哲学中,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边界相对清楚。技术哲学的边界已显模糊。至于产业,涉及太多技术之外的因素,除了科学技术外,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都会介入其中。只要看看产业在当代中国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就可以对产业哲学可能涉及的学科有所了解。研究领域涉及面的广泛和研究视角的多方位必然推知产业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松散性。 无疑,产业哲学需要明确本学科的对象、规范、方法,以与相关学科划清界线。目前,不少有志于产业哲学的学者致力于为产业哲学划界,以此为产业哲学正名。这种努力固然可嘉,然而若走得过远,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到头来束缚产业哲学的健康发展。由产业哲学在科技哲学中的地位可知,不可能如同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那样为产业哲学清晰划界。产业哲学的松散性反过来说明产业哲学更多受到其他相关学科影响,并从这些学科汲取营养。 产业哲学较之科技哲学其他分支来说具有更多的实践性。自然哲学研究科学家所得出的结论,揭示结论中所含有的哲学问题;科学哲学家研究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在实验室研究中,研究者已能贴近科学家及其工作,但基本上仍是旁观而非参与;技术哲学家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历史和现有的技术为对象,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既有案例分析,又试图干预现实,实践性浮现。“技术路线图”可以认为是两方面的结合。 产业哲学来自实践,指导实践,与实践直接相关。由此也可以推知,在知识之树上,产业哲学的知识接近最高的树枝、树叶,直接从阳光雨露,从日新月异、各具个性的实践中提炼知识,因而知识处于流动变化之中,由此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哲学的松散性。产业哲学的实践性是相对于科技哲学的其他分支而言,并非否定理论研究的必要性。相反,正因为产业哲学的实践性,更需要得到理论的指导。 产业哲学的实践性赋予研究者更为迫切和更强烈的责任感,因而较之科技哲学的其他分支更多地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浸润了更多主观色彩。科学以自然为对象,尽管对象的选择和知识的建构过程受到主体的影响,但最后得到的知识本身剔除主观因素,因而普遍适用;技术负有价值已经得到更多赞同,但技术中性说也仍有市场;然而发展到产业阶段,恐怕不再会有人坚持其中性了。产业哲学的主观性是相对于科技哲学的其他分支而言,强调其主观性并非否定其客观性。 产业哲学的松散性和实践性说明了产业哲学学科的开放性,向其他学科和实践开放;而产业哲学的主观性则意味着主体的参与,意味着主体在学科中发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 四、学术交流中的产业哲学 产业哲学以其独特的学科地位,地域和时代特色,以及开放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更需要学术交流,同时也在学术交流中具有特殊价值。 作为在学术体系上位于高端的产业哲学既必须以较低层次学科为先导和基础,因而有必要经常与科技哲学其他分支对话以脚踏实地;又发挥高端学科对低层次学科的选择和引导作用。 在发挥松散性特点之时既积极参与相关学科如技术经济和产业组织学等的活动,注意汲取营养,又必须注意与这些学科的区别,凸现哲学视野,在比较和交往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并以自身的独特视角关照和启发相关学科。 在发挥实践功能中既要注意一致的理论出发点,积累技术哲学的理论功底,又以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诘问之,以推动技术哲学元理论的发展。 在带着价值判断和动机研究之时,既注意尊重事实、规律和逻辑,保持推理过程和结论的客观性,又关注事实和规律如何在特定价值观影响之下被选择,以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 产业哲学的地域特色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尤为重要,这就是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惟有拥有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共性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个性又只有融入到共性之中方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眼下,在这一领域最现实最重要的课题无疑就是全球化。虽然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链瓦解,全球化依然是当今世界的趋势。从深层上可以说,全球化就是在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中沿着不同道路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各民族之间,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全方位地和越来越紧密地彼此相关。中国的产业、产业链和产业化必须置于全球产业态势中来理解和建构。反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改变了世界的产业结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一方面是全球化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经由全球化而影响到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道路具有普遍意义。于是,在“中国学派”中兴起的产业哲学在国际的学术交流中便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产业哲学的视角来看,一带一路,对中国,世界,以及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于老希望,“亚洲的文明必须是现代化的文明,因而亚洲要学习世界上进步的文明,同时,亚洲的文明也会以其特殊的传统,特有的创造来丰富世界的文明”。在同样的意义上,中国学派通过普遍层面的交流与国际接轨,与国外学派同步前进,通过特殊层面的交流而融入世界学术潮流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得自己的地位,为世界学术的发展和全球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然在中国,以上各分支的研究中在方法和观点上或多或少会有马克思的色彩。
个人分类: 科技|6434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产业哲学导论》的部分前言
热度 1 ssglwu 2014-5-21 21:24
吴国林 这是我主编的《产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的前言的“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 产业哲学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我们在这里简要说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与产业哲学的关系。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国际上已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经典文献。科学哲学已经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范畴,比如科学事实、科学观察、科学发现、科学预见、科学推理、因果性、决定论、证实、证伪、证认、科学方法等。科学哲学的有关结论对自然科学本身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苏格拉底开始,技术被规定成一个缺乏内在性的东西,因而受到贬低。传统科学哲学肇始于逻辑实证主义方案,拒斥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的工作限制在对科学概念、命题和判断进行逻辑分析和意义分析。技术哲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作为部门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关注的特殊领域,从属于一种或几种哲学传统和哲学纲领;另一个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就是一种哲学纲领。直到20世纪后半叶,技术哲学才得以建制性的兴起。20世纪后半叶的技术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以它对“技术”的反思和批判而引人注目的。而科学哲学一开始是以对科学的弘扬、辩护而宣告自己的诞生的。 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对人类改造自然或对技术过程进行总体性思考,或对其反思。技术哲学就是对技术及其演化过程中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技术知识的基本形式是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技术活动的最典型形式是技术发明和技术开发,进行技术发明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发明家。技术哲学采用的范畴主要有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发明、设计、工艺机器、技术改造、技术设计、技术创新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技术哲学并没有对技术认知、技术推理、技术逻辑等进行深入研究,还停留在技术的伦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之中,简言之,技术哲学还没有“哲学”起来。 从历史来看,工程与科学、技术并不一定发生联系,但是,在当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有深刻的联系,重大工程的后面总有科学与技术的支撑。工程哲学(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是工程及其演化过程中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工程哲学研究造物活动和人工物品。工程是现实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工程在于建造(making),对影响人类生存发展条件问题的解决方案加以实施。工程哲学的主要范畴有计划、决策、目的、运筹、操作、制度等。工程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原理、设计和施工方案、预测和决策方法等,工程活动的基本内容是计划、预算、执行、管理、评估等,进行工程活动的基本社会角色是工程师。目前,工程哲学比技术哲学的“哲学”程度还要低。 产业哲学(philosophy of industry)对产业及其演化过程中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 。 产业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和工程手段,直接或间接面对天然自然或人工自然,生产出各种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来满足人类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产业将有力地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活动的方式。产业哲学要关注产业推理的思维规律,或者说是产业发展时,人用什么思维去指导产业的发展。产业哲学关注产业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关注产业的结构、体系、布局等基本问题。经济学家把产业看成既定的经济现象,而哲学家并不把产业看成当然,而是追问产业的由来和本质。 产业哲学不仅要研究产业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揭示产业的本质和要素。唯其如此,当产业发展出现新的特征和规律,当产业经济学的旧范式遇到问题时,产业哲学才能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产业提供新的洞见。产业哲学采用的范畴主要有规模化、批量、收益、机器、制度、市场、产业化等。 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与存在(being)的关系来看,科学活动的特征是展现存在、诠释存在或解蔽存在的。技术活动的特点是变革存在或构造存在。技术是工程设计、工程活动的基本要素。若干不同的技术构成了工程的基本内容。即是说,工程是技术所构成的系统。工程活动需要多种技术,工程是技术的集成。工程活动的特点是创造出一个系统性存在。工程可以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存在者,这些存在者之间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构成工程的整体结构与功能。工程不一定具有社会性,比如,某个秘密工程,只有少部分人知道。而产业既具有规模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产业的产品最终必须被大众消费。产业活动是大量生产出同类的存在,这些存在者具有家族类似性。 对产业哲学的理解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关注的特殊领域,一个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传统。作为分支或部门的产业哲学,从属于一种或几种既有的哲学传统,在这个哲学纲领指导下做具体工作,解决难题,属于科学哲学家库恩所称的“常规活动”;而做为一种哲学纲领的产业哲学,需要具有原创性和革命性,是对原有哲学传统的超越。 从科学哲学来看,科学哲学的历史是先有科学的哲学( scientific philosophy ),后有科学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哲学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后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科学实在论等主要流派,科学哲学发展成为强有力的哲学分支。 从学科意义来看,产业哲学的兴起相当晚。尽管早有福特 1929 年 出版的《我的产业哲学》,那还算不上学科意义的产业哲学。国际上真正较为系统研究产业哲学的,是在中国兴起的。我国产业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在21世纪初兴起的。 2005 年1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倡议并主持召开“产业哲学座谈会”, 会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号召开展产业哲学研究。 2005 年4月 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产业哲学与企业生存发展战略研讨会”。2006年6月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以及江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江西财经大学共同协办 “ 产业哲学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 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是我国产业哲学的创始者,对产业哲学作出了许多贡献。万长松教授于2008年在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产业哲学引论》,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产业哲学的专著,这部专著主要是从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这样一种大的范围来着眼的,即从产业与科学、技术、工程、社会角度来展开研究的。 对新学科的划分、命名和圈地,曾经是中国学术大跃进的重要标志。当代中国的产业哲学学者应当始终抓住“产业何以能够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关键要从哲学上手。尽管产业哲学与STS争领地,与应用伦理学,与环境问题研究,与全球化问题研究等争夺地盘。现代产业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并不是任何关于产业的研究都可以纳入产业哲学的范围。 要深刻认识什么是产业哲学,就必须从这个哲学学科的内在历史发展中寻找根据。审视西方哲学史,讨论主题有实在、理性、真理、知识、逻辑、自由、正义、德性、上帝、艺术、美、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等,但没有产业。虽然产业每天都与人打交道,产业并没有受到哲学家的关注。 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就被认定为一种理性的事业。所谓理性就是内在性的根据,它不是想怎样就怎样,而是有自身的逻辑。根据这个内在性的原则,事物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而不是强迫的。按照这一内在性原则,技术不是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人的创制、是一种技艺、一种艺术,这就是说,技术是缺乏内在性的东西。因此,历史上,技术并没有成为哲学关注的对象。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首先是理念,被放在本体论的最高位置,其次是工匠的制作物,第三是艺术家的作品,即是对制作物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把全部学术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或神学)、自然哲学、数学;第二等级是实践科学,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家政学;第三等级是创制科学,包括文学、艺术和美学等。从这一意义来看,技术的地位不高。虽然技术的地位不高,但技术总与手工制作、技艺有关,而产业基本上靠不上边。 亚里士多德明确区分了自然物与制作物。自然物是由自己的种子、靠着自己的力量而生长出来的;而制作物不是靠着自己的力量生长出自己来。树是可以自身生长起来的,其根据在树的内部。使刀成为刀的那个东西,不在刀的自身内部,而在刀的外部。比如一块石头也可以成为一把刀,关键在人的认定。可见,自然物体现的是 “内在性原则”。而作为制作物体现的是 “外在性原则”。从这一意义上,产业也是体现“外在性原则”的。 “产业的哲学”( industrial philosophy )与“产业哲学”( philosophy of industry ) 是有区别的。一般认为,产业的哲学属于 部门哲学,如信息产业哲学;而产业哲学属于产业哲学的研究纲领。但是,就研究产业哲学的初创现状来看,当前产业哲学的研究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关注具体产业部门的哲学问题,一是逐步形成不同于其他的产业哲学的研究纲领。 产业哲学又是一门应用哲学,产业哲学需要深入探索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具体视域的问题。产业的发展关乎人类的生存,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深刻反映,在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哲学的介入。我们认为,充分理解马克思关于“产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对于构建产业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哲学应当研究以下问题: (1)产业哲学的研究对象。产业哲学是以产业现象,还是以产业理论为研究对象?由于哲学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产业哲学应当以整个产业为研究对象,同时,产业哲学又不能限于具体产业的演化规律,而是从具体产业的演化规律或理论中,探索出产业范式的演变。简言之,产业哲学就是对“产业的一般”的反思,就是产业所呈现或隐喻的智慧。产业哲学就是对某些产业理论、重大产业现象或重要产业事件进行哲学反思。 (2)研究描述产业的基本概念。规模、批量、成本、收益、机器、制度、计划、市场、产业化、城市化等能否能为产业哲学的基本范畴?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层次关系,何者为核心概念?能否用系统哲学加以观照? (3)马克思主义的产业哲学包括什么内容?给我们构建产业哲学什么启示? (4)产业哲学不仅要研究产业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去呈现和揭示产业的本质和特征,产业的生成、发展与演化的规律。如果产业哲学仅仅局限于研究产业的本质与演化规律,那么,它最多仅上升到经济学哲学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更一般的产业哲学层次。唯其如此,当产业发展出现新的特征和规律,产业发展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转变时,产业哲学才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或者说,企业家、经济学家这时才会从哲学家这里找到对产业的新理解。 (5)产业的本体论问题。如果说技术与人工物相联系,那么,产业又与什么样的物质形态相联系呢?产业的实在性、产业的结构与功能等如何?有人的意向性渗透在产业的“本体”之中吗?产业的本体是构成,还是生成? (6)产业的认识论问题。科学认识论寻求科学的产生和演化的规律,取得了巨大成功。技术认识论正在研究之中,也取得了进展,并且技术的现象学研究是一道独特的视角。那么产业的认识论又会给我们提供什么启示呢?面对产业,我们能够看到什么?产业对于人认识世界又有什么作用?产业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产品构成的,产品又是技术人工物,任何产业的存在都是社会对相关产品的选择或认同。产业逻辑是什么? (7)产业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产业是在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形态和内涵也在随之改变。目前对产业的研究多停留于经济领域,研究的是利益层面的问题。但产业是一种劳动,有组织、有相当规模,是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密切关系,从第一产业发展到第三产业乃至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或文化产业等)的过程中,随着产业演化的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渐增多,涉及的领域也日渐广泛。我们需要协调产业、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和自然的关系,克服生存危机;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关系,以保证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现今,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产业哲学的导引,和谐社会的构建要统筹好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将追求利益与保护生存环境统一起来。 (8)产业与人的本质的问题。由于产业将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引领社会变革与发展、引领人们的自然观与伦理道德观的转变、改变生活方式、改造主客体关系、转变社会发展观、促进人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影响和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功能等。比如,知识产业要求有知识工人,进而形成知识阶层,知识阶层有利于形成更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因此,需要把产业置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的复杂网络链中去认识和把握,通过对产业和产业现象的哲学研究,透视产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的关系,需要研究产业以何种方式揭示人的本质力量,又在何种形式下不利于人的发展。 (9)典型产业案例的哲学研究。如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汽车产业、产业集群等的哲学分析。 (10)产业的方法论问题。通过对典型产业案例的分析,分析它的方法论意义,包括产业的现象学研究。 事实上,产业的显现有四个途径:一是产业自身的显示;二是产业在经济中的显示;三是产业在社会中的显示;四是产业通过科学与技术显示出来。对产业进行哲学分析,首要的问题是理解产业与产业发展的根源(origins),没有这一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产业的伦理与社会问题,也不可能理解产业发展的机制。这就是说,需要借鉴分析哲学的方法来对产业及其产业演化展开深入的哲学研究。 由于产业哲学处于初创阶段,目前的产业哲学主要是对一些产业问题展开讨论。当代产业哲学的研究必须做到,产业哲学必须解释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二是产业的哲学解释应是整合到传统哲学之中。产业哲学研究的社会的、规范的评价的内容是产业哲学的研究内容,但需要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对产业本身的分析,就是对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以及对产业的价值论研究等。 限于时间与篇幅,在本书中,我们并不能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研究,而侧重于对产业的哲学问题展开研究。余下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展开。
个人分类: 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2699 次阅读|2 个评论
Philosophy of industry《产业哲学导论》出版
热度 1 ssglwu 2014-3-26 15:31
吴国林 Guolin Wu etc. 由我等著的《产业哲学导论》现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突破了以往从STS角度来探讨产业问题,而本著作则是从哲学角度进行有关讨论,这些讨论是 原创性 的其中包括对产业的实在性讨论、产业的现象学讨论,还涉及到量子技术与量子产业.当然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全书30万字。 目录如下: 导言:产业哲学正在兴起 第一节 产业的涵义 第二节 产业成为一种哲学现象 一、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 二、产业哲学是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产业哲学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产业的历史演化 第一节 产业的演化 第二节 产业生产方式的演化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第四节 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涌现 第五节 产业发展方式演化的启示 一、思想解放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先导 二、以科技发展为推动力,适时转变发展方式 三、发达国家产业演化的根本动力之源 第二章 马克思的产业哲学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对产业与人的本质的论述 一、产业与人的本质 二、产业是人类力量的确证 第二节 马克思对产业异化的阐述 一、产业异化理论来源 二、产业异化的表现 第三节 马克思对机器与产业关系的哲学思考 一、生产工具对生产力的影响 二、机器和产业的相互影响 三、机器借力于生产组织发挥巨大作用 第三章 福特的产业哲学思想 第一节 福特产业哲学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技与产业发展持乐观态度 二、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服务理念 三、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发展理念 四、“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理念 第二节 福特的产业哲学思想评述 第四章 丰田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丰田生产方式 第二节 丰田创始人的理念 第三节 丰田生产方式体现的产业哲学思想 一、人本主义的产业哲学 二、非成本主义的产业哲学 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哲学 第五章 产业哲学的本体论与人性论基础 第一节 劳动过程与产业的出现 第二节 劳动与产业异化的扬弃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发展的根据 第六章 产业的实在论 第一节 实体是什么? 一、 ousia 是什么? 二、 ti esti 、 tode ti 与 to ti en einai 三、如何翻译? 四、“实体”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产业的实体性 第三节 产业的实在性 一、产业与自在之物的关系 二、产业实在与自然实在、技术实在的关系 第七章 产业的现象学探析 第一节 从现象学到后现象学 第二节 现象学的“现象”概念 第三节 后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 产业的现象学分析 一、产业的体现性 二、产业的变更性 第五节 现象学意义上的产业是什么? 第八章 产业的价值论 第一节 价值及其产业价值的涵义 第二节 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产业与人的本质 一、产业与主体的选择性 二、产业彰显人性 三、产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九章 量子技术、量子产业及其哲学思考 第一节 量子信息理论概要 一、量子信息的基本特点 二、量子纠缠的涵义 三、量子计算的特点 四、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量子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量子技术的基本形式 二、量子技术与控制的关系 第三节 量子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可控性概念 二、开环控制 三、闭环控制 第四节 几点思考 一、从量子技术到量子产业 二、波函数的实在性 第十章 核心技术及其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第一节 核心技术的涵义 第二节 产业创新的涵义 第三节 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一、从经济长波看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二、核心技术之源 三、核心技术如何推动产业创新? 第十一章 技术发明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什么是技术发明问题? 第二节 技术客体二重性分析 第三节 发明问题的分析与描述 第十二章 产业:基于案例的推理 第一节 基于案例的推理的涵义 第二节 产业拓展中的 CBR 策略 第三节 产业转型升级中的 CBR 策略 第四节 产业革命中的 CBR 策略 第十三章 复杂性、第三次产业革命和生态城市的兴起 第一节 复杂系统研究进路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危机与出路 一、气候危机 二、社会正义危机 三、全球金融危机 第三节 从深层生态运动到生态城市运动再到第三次产业革命 第四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五节 生态城市的兴起 第六节 从复杂系统原理来看生态城市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第十四章 论产业精神 第一节 产业精神的涵义 第二节 产业精神的构成 一、规则精神 二、理性精神 三、创新精神 四、和谐精神 第三节 产业精神对促进中国现代产业的意义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个人分类: 产业集群与产业哲学|2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