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评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为什么缺少创新:学术权威不能评价独创观点
热度 26 杨学祥 2015-2-8 14:27
中国为什么缺少创新:学术权威不能评价独创观点 ——没有科学争论和不敢科学争论就没有科学创新 杨学祥 学术权威的高水平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杰出建树,而且在于融汇百家、裁长补短的学术评论。任从杂草掩青苗,孤芳自赏花丛中。这样的环境是不会有科学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评论是一个人学术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实践检验的试金石。跟风科学是无法解释科学观点的多样性。 博友姜咏江最近指出,在举国上下高调创新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叫人纠结。现在,有分量的文章都得拿到国外刊物发表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即使有了独特的科技原创,能不能被世界承认呢?如果那些原创暂时还不能够用英文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么结果将如何呢? 现今的中国,如果有一个国外无人研究的科技原创文章,投到任何一家有名望的中文刊物上,我敢打赌,肯定不会发表。 中国要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原创才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因而办好中文刊物,敢于发表那些原创性的中文科学文章,应该是中国科技期刊的责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梦才不会落空。 2015-2-7 姜咏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0399-866306.html 据美国大全新闻网 2 月 2 日 报道,美国传统基金会 (Heritage Foundation)) 一位研究员在《每日信号》 (The Daily Signal) 上发表文章称,联合国气候高级官员近日宣布 2014 年为“史上最热年”,并将高温归咎于旱涝灾害的结论是不成熟的、多虑的且与联合国自身调查的气候变化数据不相符。 作为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 (NASA)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NOAA) 和美国能源部资深员工的卡瑞称,只有到了 2015 年 3 月份,在汇集了所有的观察资料和质量控制信息后,才能真正对 2014 的气温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即使有那么一两处数据可以证明 2014 年是史上最热年份,我们也要考虑到其他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最后得出的结果也可能是 2014 年是 最热的五个年份之一。 塔博还写道,根据卡瑞的观察可以看出气候模式预测和真实情况很可能会有更大出入,因为即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不断上升,全球表层温度在新世纪内也有可能会下降,美国应改革推进其气候政策,否则不仅会对美国经济和自由造成巨大伤害,而且对于全球变暖也无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http://news.jwb.com.cn/art/2015/2/5/art_250_5360816.html 有报道称,虽然不乏“全球变暖是阴谋”的论调,但科学记录在忠实记录这个星球的体温。继 美国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英国 气象局、世界气象组织、 日本 气象厅之后,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这个难得有共识的世界上,也许只有这种难以做手脚的数字才会让人们暂时消停一会,想想如何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也将是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面对的棘手难题。 http://news.hexun.com/2015-01-27/172801310.html 网友发来的信息令我吃惊: NASA: We ’ re only 38% surewe were right.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我们仅以38%可信度认为我们是对的。) http://www.climatedepot.com/2015/01/18/update-feds-conning-the-public-scientists-accuse-nasa-of-misleading-lying-about-hottest-year-claim/ thealleged ‘ record ’ amounted to anincrease over 2010, the previous ‘ warmest year ’ , of justtwo-hundredths of a degree – or 0.02C. The margin of error is said byscientists to be approximately 0.1C – several timesas much.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35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美国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英国 气象局、世界气象组织、 日本 气象厅和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 在中国是舆论一律:在这个难得有共识的世界上,也许只有这种难以做手脚的数字才会让人们暂时消停一会,想想如何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也将是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面对的棘手难题。主流观点一手遮天,没有讨论的余地。 在美国数据争论愈演愈烈,就连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自己也承认:我们仅以38%可信度认为我们是对的。 科学争论才能认识真理。 博友姜咏江认为,现今的中国,如果有一个国外无人研究的科技原创文章,投到任何一家有名望的中文刊物上,我敢打赌,肯定不会发表。 我的留言是:发表了又能怎样?没有多少人理会:我们在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发表的下述观点已经被证实: 一、 拉马德雷冷位相导致气温进入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变冷阶段; 二、 全球流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爆发,预测 2008 年发生,实际在 2009 年发生; 三、8.5 级以上地震集中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爆发,特别是前 17 年; 四、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最热年和中国北方干旱发生。 五、2000 年后南极海冰面积逐渐增加,并达到 1979 年的最大值。 没有人和我们讨论,只能自消自灭。 参考文献 杨学祥 .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 世界地质 ,22(4): 380-38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杨学祥 .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 世界地质 , 2004, 23(1): 28-34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 2004 , 47 ( 4 ): 616-621 。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 8-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368 次阅读|44 个评论
[转载]如何写一篇学术评论(转载,很详细)
热度 2 mhliangwing 2013-12-30 17:58
学术评论是对一篇文学或科技类文章的客观分析,重点在于分析作者是否运用基于事实的合理及适用的论据来论证其主要观点。写学术评论很容易变成对原文观点的总结,而没有对原文真正的分析和质疑。一篇好的评论能够展现你对论文的理解,并列举充分的论据验证你的理解。按照以下建议学习怎样写出一篇全面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 步骤 做一个活跃的读者 1. 通读一遍文章掌握大意。第一次通读一篇文章,应该直接尝试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整个论点。注意作者的论题。 2. 第二遍通读,边读边标注。有时候用红色的笔标注从而突出,会很有帮助。在读第二遍的过程中问自己以下的问题: 作者的论题,论点是什么? 作者论证所要证明的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的预期读者是哪些人?这篇论文是否有效的传达给了目标读者? 作者的论据是否充分而可靠? 作者的论点是否存在漏洞? 作者是否曲解了论据或者给论据加入了个人的偏见? 作者是否得到了一个总结性的观点? 3. 给你的标记做一个图例,用一个特殊符号来区别正文中让人费解,或是很重要,或前后不一致的部分。 例如,你可以在重要的段落下画线,圈出有争议的地方,在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标注星号。 做一个包括指定符号的图例可以让你迅速的标注一篇文章。尽管需要花些时间来识别自己的符号,它们会迅速扎根在你的脑海里,相比没有图例,能让你更轻松的读完一篇文章。 4. 在读第二或者第三遍的时候做笔记。除了标记符号之外,在阅读时有联想的时候做笔记也很有帮助。比如你意识到作者的一个观点可以被之前看到的一个科学研究所推翻,在空白处,在单独的一张纸,或者在电脑上做笔记。 不要傻乎乎的认为到你开始动笔写评论的时候,你还会记得这些最开始的想法。 边读边花些时间写下你的意见和想法。当真正要把你的想法写成一篇分析论文的时候,你会为自己这么做而感到高兴。 5. 提出一个大概的观点。在读完文章两到三遍之后,评价作者的整体论点。记录你对这些内容的初始反应。 6. 列出一个可以查找论据的资源清单。回忆你所读过或者记录过的文献,看能否用来评价这篇文章。 搜集论据 1. 思考作者的中心意思是否合乎逻辑。验证作者的假设,并与其他类似的例子比较。 即使作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并且提到了相关专家的名字,分析传达的信息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 2. 审核作者的简介和结论,确保其与论证内容相符合。 3. 查找有没有以作者的名义表达的偏见。如果作者从文章所表达的结论中获利,那有可能有些偏好已经透露出来。 偏好包括互相矛盾的论据,不合理以致结论看上去与实际有偏差的论据,以及文章中阐述作者自己不成熟的观点。理论依据充分的观点完全没有问题,但那些缺乏理论支持的观点需要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偏见也有可能来源于某种倾向。需要留意偏见可能与种族,血统,性别,阶层或政治有关。 4. 思考作者对其他学术文章的分析。如果作者对另一位学者的研究提出质疑,阅读该文献,看看你是否同意文章中提到的分析。 通常,读者对别人的观点的理解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你的理解和作者的理解不同的地方。 留意其他学者的观点。如果来自不同领域的多个学者对于一篇文章持相同的观点,该观点应更加注重,相比较一个没有很多赞同的观点而言。 5. 留意作者是否引用了不可信的论据。作者是否引用了五十年前的一篇毫不相关,并在该领域已经无关紧要的文章?如果作者引用了不可信的文献,会大大降低文章的可信度。 6. 仔细阅读文章。文章的内容对于写一篇评论而言极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但不要忽略了作者可能运用到的格式或文学手法。注意作者所使用的晦涩词语和贯穿文章的语气。这对于非学术性,比如文学类的文章尤其重要。 一篇文章的这些方面可以反映出论点的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用激烈或过分热情的口吻写出的文章也许会在分析中忽略或抵制相互矛盾的论据。 多查阅字典,找出某些不知道的词汇的意思。一个单词的解释可以完全改变句子的意思,特别是在某个单词有多种解释的情况下。考虑为什么作者选择一个特定的单词而不是另外一个,该单词也许反映了一些关于论点的意思。 7. 考虑科技文章中的研究方法。如果对一篇文章中的科学理论进行评论,一定要评价试验中包含的研究方法。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作者是否全面的解释了所用的方法? 这个研究设计的是否有重大的缺陷? 样本的容量是否合理? 有没有一个控制组用作对照? 所有统计性的计算是否正确? 其他研究者是否能够重复该实验? 该实验在其特定的研究领域是否有显着的意义? 8. 深度挖掘。运用现有的知识,接受的观点,以及任何你可以搜集到的研究成果来支持或者反对作者的文章。提供经验型的论据来支撑你的立场。 虽然论据再多也不为过,但如果过度搜集资料使你的论点变得重复,那也会造成问题。确保每一个文献都能为文章提供独特的参考。 此外,不要让搜集的资料冲淡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和论据。 9. 切记评论文章不需要完全赞同或者全盘否定。事实上,当其不仅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并且运用其他论据,基于作者的观点或者完善作者的观点,这类文学评论最为有趣。 如果你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务必在此基础上提出另外的论据或者丰富作者的观点。 你可以针对一个论点提出相矛盾的论据,但要保证这一特定的观点是正确的。 设计文章的结构 1. 首先写一个列举了你的论点的简介。简介不要超过两段并列出评论文的基本框架。从分析所要评论的文章最显着的优点和缺点开始,并探讨其原因。 确认包括作者的名字,文章的题目,文章所发表的期刊,发表日期,以及一个包括文章重点和论点的介绍。 简介部分并不需要列出你的观点的论据。论据将出现在主体段落中。 大胆的在简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即刻说明写作目的。围绕着论点兜圈子不完全认可论点会削弱你在论证时的可信度。 2. 在评论的主体段落中列出论据。每一个主要段落需要包含一个新的观点或者沿着一个方向拓展你的论点。 每一个主体段落都用一个主旨句开头,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不要认为把整个段落压缩为一个主旨句。这里仅仅是用作过渡到一个新的所有所不同的观点。 用一个过渡性的句子作为每个主体段落的结尾,尽管不需要明确指出,但能够暗示下一段的内容。比如,可以写虽然 John Doe 指出在美国儿童肥胖的数量正在显着增长,但一些美国城市的肥胖率却呈下降趋势。下一段就可以列举出前面提到的现象反常的城市的例子。 3. 在评论文章的结尾丰富你的论点。不管你的论点怎样充实,通常都至少有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可以做一个回顾,或进一步深化你的论点,并提出可能的影响。给读者留下一个最终的,值得回味的论点。 4. 用富有逻辑、客观的语气来表达你的观点。避免用一种过分热情或让人引起反感的激动的语气来写作,因为这样做会让很多读者敬而远之。把你的热情投入到严谨的科研中并有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你的论点并提出可能的影响,以此结束你的评论文章。回顾你对于原文的主要观点非常重要,也需要告诉读者你的评论对于这个领域的意义。 对于所评论的这个研究领域有什么广泛的应用?或者你的评论文章试着用来指出另一位学者的错误? 尽力在结论处用坚定而自信的语句以给读者留下长久的印象,从而展示你的工作的重要性。 警告 · 避免不遗馀力的总结原文。写一个简短的评论比为了充数而枯燥的总结好得多。 · 避免格式化的评论,比如包括类似 “ 我喜欢 ” , “ 写的很差 ” 的评语。相反,注意力集中在原文的内容上。 小提示 · 除写作规范特别指定之外,以第三人称和现在时写评论文章。每次在写之前,先阅读格式要求。 · 每次在交给教授,上司或出版者之前,至少检查阅读两遍。 · 态度明确,信心十足的写作。 来源和引文 1. ↑ http://www.uis.edu/ctl/wp-content/uploads/sites/76/2013/03/Howtocritiqueajournalarticle.pdf 2. ↑ http://www.marietta.edu/~peeblesm/452%20Article%20critique.htm 3. ↑ http://www.uis.edu/ctl/wp-content/uploads/sites/76/2013/03/Howtocritiqueajournalarticle.pdf 引用: 科学网 — 如何写学术 评论 ( 朱吉庆 ) 一、评论性文章的目的分析和评估 评论性文章可以是积极的评价也可以是负面的评价,不一定都是要批判,;评论性文章也不仅仅是概括,当然概括是评论性文章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则是分析和评估。 首先是分析。你的分析应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弄明报:作者所要试图回答的问题或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问题或表达这一观点,这一问题是否重要和有趣? why or whynot ?谁最关心这一问题?作者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的? 第二步是评估。通过评估,弄清作者是作者论证其观点的严谨性。这部分内容主要评论文本的优点与价值、不足与疏漏。在评估的过程中,需要明白:作者的论证清晰么?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他的观点?是否考虑了不同观点?作者所印证的资料来源可靠么? 二、评论性论文的结构 一篇评论性论文,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 简介:对所要评论的内容做一简要介绍和总结,简介应尽可能地简短,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而不是对原文摘要的复制和粘贴。简介控制在一小段,并以你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收尾。 2. 正文:这部分要着重论述你的主要观点,在分析和评估的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对正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无论你的评论是以正面评价为主,还是负面评论为主,在你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你都必须从你所要评论的文章中寻求证据。 3. 结尾:重申主要观点,并讨论意义,而不是再提出新观点或提供新信息。 三、分析与评论在学术性评论中的应用 做研究应该会写评论,我们经常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些人可能还是杂志社的审稿人,写评论不仅是工作中的需要,也提高了学术的鉴赏力。与新闻评论或文学评论不同,学术论文有一套严谨的规范和结构。以下内容,并不一定都用得上,但可以作为一个指导: 1. 简要描述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否有趣和重要?在分析和评估时,应考虑作者对文献的综述是否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本研究的需要?在研究问题上,有必要考虑下:这一问题是对某一理论预测的首次实证检验么?是否拓展或深化了现有理论?是否对竞争性假设进行了检验,是否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2. 简要描述作者为回答研究问题而构建的理论模型。模型的主要概念及相互关系是什么?在描述是应尽可能具体,比如,本文考察了企业员工特定技能对员工关系治理机制的影响,而不是说本文检验了员工关系的交易成本理论。对模型的描述应尽可能地简介,同时评论本模型对现有理论的适配性。 3. 讨论研究方法的适宜性。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作者的抽样是否合适?测量是否能合理地表达模型中的建构? 4. 统计方法的适宜性评估。对假设的检验是否合理?是否考虑了结果的不同解释并进行检验?如果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作者是如何解释的? 5. 对结论进行评估。结论是否回答了所研究的问题?结论与实证检验结构是否一致?对于结果,是否还有尚未检验的其它解释?是否讨论了未来的研究与研究的局限? 6. 提供改进的建议。当然,建议可以与以上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如果你的评论以批判为主,应提供改进的建议。比如,如果你觉得研究的问题不够重要,可以提供一个与之相关的更为重要的问题;如果你觉得抽样有问题,提供改进的建议,但你所提供的建议不能是理论上正确但却在现实中难以操作的。比如你觉得作者应该是随机抽样,这当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很显然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这样的批判,价值并不大。你的改进建议应当是切实可行的、合理的,以利于作者提高研究的质量。 7. 评论应聚焦于观点、概念、贡献、变量、测量、论证、解释、假设、证据、结论等 “ 干货 ” 上,而不是局限于表面的东西,比如写作风格、写作质量、拼写错误等,当然如果这些是重大问题,快速地提一下即可,尽量把焦点集中于需要动脑筋思考的事情上。 引用: 科学网 — 慎写 论文 的 comments ( 马军 ) 论文能够顺利发表几乎对于所有搞学术研究的人来说都是快乐的事情。但如果自己论文被别人写了 comments 指出了文章的不足的话就不好整了。 一般而言,对于重要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才会有被 comments 的可能,一则这样的期刊允许学者之间公开交流,如果某作者的已发表论文被人写了 comments, 编辑会发邮件和原来的作者沟通,同时会把 comment 当作新稿件给潜在的几个审稿人来评阅然后裁决。按照常规的话被评论的文章的作者应该答复,当然作者也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如果审稿人认为 comments 正确则 comments 也一般在该期刊发表并给出对应论文的连接。 目前看到的大多数刊登评论的杂志都是国外的杂志,至少是国际杂志,国内杂志估计还没这么开放。如果一个杂志发表的文章出现了错误,作为编辑来想的话就是失职和审稿人的失误。除非明显的致命性的错误,一些不影响结论的小笔误都是可以被谅解的。国内杂志很少刊登 comments 的原因估计在于有个编辑承担责任的顾虑问题,如果刊登出对应的 comments 好像给人感觉这个杂志不严谨,其实未必如此,纠正错误就是了。 最近评阅了某杂志的一个 comments, 原文的作者是写的有点问题,而写评论的作者在 comments 中也有明显的错误,在各大数据库中搜索了对应作者的发表记录,感到作者太唐突了, comments 慎重,不要乱写。 能发现别人的文章的不足或者明显错误说明你是看懂了这个内容,至少你是正确的,如果不是主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还是不要 comments 了,国外的文章还是可以写的,国内的作者的文章还是尽量少写,否则你的 comments 发表出来了你也就亮相天下了,弊端不用说了。慎重!
7385 次阅读|3 个评论
《统一无穷理论》评论园地启动 倡导展开理科的学术评论-文清慧
热度 4 wenqinghui 2012-7-17 16:15
《统一无穷理论》评论园地启动 积极倡导展开理科的学术评论 文清慧 学术评论和争论在文科学术界中是习以为常的事,但是在理科学术界却很少见,很少听说在那个理科的期刊中登载学术评论和争论的文章。最近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发现某个学术期刊上一篇文章有严重错误,基本概念都是错的还不要说文中的推论了。于是写了一篇搏文指出并纠正该文的错误,同时寄给该期刊的编辑部,希望刊登以挽回错误的影响。你猜编辑部怎麽回答,“ 非常感谢 教授对《 … 》杂志的关注与支持!! 我们会尽快删除这篇文章在国内相关 数据库的收录! ”婉转地拒绝刊登。他们不认为学术评论是正常的事,而认为是丢脸的事,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殊不知读者从错误的纠正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博文在网上收到非常积极的反应。现在看来,利用互联网来倡导学术评论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具有发表快,传播广等优点。 最近关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一本书《统一无穷理论》,在网上引起了波澜。一方面是作者和有些人工智能“学者”和出版商的高调评价,另一方面有些数学家和网民的分析、质疑与批评。我认为这场评论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评论可以求得共识,避免错误认识的流传。同时对当代某些学者的急于求成、妙想天开的浮躁心理是一种遏制,对于那些扎扎实实辛勤耕耘的学者也是一种鼓励。 我为大家服务,利用科学网提供的博客,开辟一个《统一无穷理论》评论园地,积极倡导正确、文明地开展学术评论。 我尽量搜集有关评论,以博文的形式在这里转载。网民可以直接在文后写评语,也可以向我寄来你的评论文章或推荐评论的链接,由我负责以博文的形式在这里转载。 我叫文清慧,邮箱地址: wenqinghui163@163.com 评论园地博文目录: 《统一无穷理论》评论园地启动 倡导展开理科的学术评论 - 文清慧 2012-7-17 16:15 何华灿教授著《统一无穷理论》简介和目录 2012-7-17 16:44 数学家张景中院士的评语 2012-7-17 16:58 “ 数学工作者 ” :科学出版社竟然出版如此反智的书 2012-7-17 17:06 反对伊战:《科学出 版社 ... 此反智的书》一文中实数集的势 2012-7-17 17:18 “ 数学工作者 ” :关于网友对《统一无穷理论》回复的一些说明 2012-07-21 做梦的人:关于《科学出版社 … 如此反智的书》的简单评论 2012-7-17 17:37 陈绥阳教授的评论 -- 读《统 ... 论》的几点注记 2012-7-17 17:51 吕陈君:重新认识无穷 — 与何华灿、沈卫国 两位先生商榷. 2012-7-17 19:50 沈卫国 : 关于康托对角线法推导问题的进一步解释及说明 . 2012-7-18 14:31 Gerry :何华灿就是个伪数学家 2012-7-21 11:33 “ 数学工作者 ” :关于网友对《统一无穷理论》回复的一些说明 2012-7-21 11:41 杨正瓴:否证 “ 连续统假设 ” ? 2012-07-21 反对伊战:评新语丝最近发表的 3 篇批评何华灿与其书的文章 2012-07-22 何华灿,何智涛:《统一无穷理论》(摘要) 2012-07-22 何华灿教授 2012-07-23 来信摘录 2012-07-24 沈卫国 : 论序数及连续统的可数性与正则公理 2012-07-25 何华灿教授致网友的公开信 - 我的无穷探索之路 2012-07-2 薛问天:应正确理解 Lowenheim –Skolem 定理 , 得不出实数集可数 2012-08-01 《信息、智能与逻辑高级学术论坛》 ... 中何华灿的部分文章选 2012-08-02 吕陈君 : 对何华灿《统一无穷理论》的评论 2012-08-02 吕陈君 : 关于实数可数的一个证明及其说明 2012-08-02 沈卫国:徐利治先生对实数集合可数、不可数问题的见解 2012-08-03 反对伊战:与薛问天先生商榷 2012-08-04 薛问天:再论应正确理解 Lowenheim–Skolem 定理 2012-08-06 沈卫国先生推荐的三篇文章 2012-08-06 吕陈君: 关 于理论创新的一 封信 2012-08-07 反对伊战:与薛问天 先 生商榷(二、三) 2012-08-07 沈卫国推荐的文章:基于直觉主义对对角线方法和停机问题的评论 2012-08-07 何华灿:换个视角理解无穷问题可能会 更 清楚 2012-08-08 何华灿:统一无穷理论在公理化中的破与立 2012-08-11 沈卫国 : 一篇我过去文章中关于斯柯伦定理、悖论的引文及评论 2012-08-16 天天:点与实数的不同是造成康托尔连续统假设错误的根源 2012-08-17 薛问天:评论 1 . 用无穷二叉树证明 “ 实数集可数 ” 的错误分析 2012-08-27 沈卫国:对薛问天先生质疑的回答 2012-08-28 吕陈君:关于实数可数证明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2-08-31 卢昌海:无穷集合可以比较吗?《十万个为什么 数学卷》词条 2012-09-06 matrix67 :证明实数区间不可数的新方法 2012-09-07 matrix67 : “ 证明实数区间不可数的新方法 ” 引用的资料 2012-09-07 返回 文清慧:《统一无穷理论》评论园地: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qinghui
个人分类: 评论园地|15769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视学术评论和规范课程建设
黄安年 2009-3-17 12:50
重视学术评论和规范课程建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7 日发布 2009 年 3 月 15 日教育部召开高校学风建设座谈会 , 会上教育部长周济强调 对于新聘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要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一方面也要使他们知晓学术规范,自觉遵守,防微杜渐。 要把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道德和其它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之中。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门史学评论选修课还在 9 年前 , 杨玉圣先生就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设了史学评论选修课,开了把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内容的先例。遗憾的是 , 这样的课程和适合的讲课人 , 今天北师大历史学院已不再现。笔者也不清楚何时再能再现这样的课程。 下面重发 2008 年 1 月 29 日笔者的博文《寄希望于史学评论选修课在北师大史学评论读书报告会上的发言》: *********************************8 寄希望于史学评论选修课在北师大史学评论读书报告会上的发言 黄安年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9 日发布 本文写于 2001 年 6 月 14 日 , 首发在 2001 年 12 月 3 日在学术批评网上 , 学术评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 写一篇有深度、有见地的学术评论文章并不容易,以为评论可以信口开河,评论不是学问,搞评论是什么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见解是处于对学术评论的不了解或者一种偏见。 我在关于史学评论课部分评论说 : 对于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来说,初步培养会读书、会评书、会写文章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杨玉圣老师开设的史学评论课,在师大历史系甚至在师大文科各系开了先河,也为师大文科教学基地的创造性活动作出了贡献,又是以实际行动向师大 100 周年的献礼。 这门课的显著特点是:第一,集中进行重视史学评论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评论能力列入了本科生基本功的高度。第二,将读书、评论和写作三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学术评论能力的快速提高。第三,以当前学术界状况为依托,紧密联系学术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评论,成为推动学术批评的新生力量。第四,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和外请教师专题报告相结合的生动灵活的做法,值得肯定。第五,在考核成绩方面也有新的举措。我还谈到 :   这里要对主讲教师杨玉圣老师作些分析。首先,他对此情有独钟,特别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可贵求索精神。因为对于开设这样的课程并非所有教学主管领导都认同的,否则这样课程早可以倡导开设的,再说真是重视学术批评的话,也应该将学术批评的论著和学术研究成果同样看待的,而事实上在我们的评职工作中并非一视同仁的。其次,在当今史学批评领域他属于最早对于学术界不正之风进行揭露和批评的学者之一。第三,他本人发表了大量学术批评的文章,并且出版了《美国历史散论》( 1994 年)、《学术批评从稿》( 1998 年)两本论集,编辑出版了《书的学术批评》( 1998 年)、《学术权力与民主》( 2000 年)两本学术批评集,这在学术界也是少有的。第四,他本人在主编《学术界》期间组织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批评文章,主持过中华读书网和学术批评网,尤其是后者在学术批评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拥有像他这样的条件来主讲史学评论课,据我所知,目前在历史系以至师大文科还找不到第二位。所以 , 这门课能够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应该说是和杨玉圣老师的努力分不开的。   对此 , 我迄今依然坚持这一见解。 史学评论选修课自杨玉圣离开北师大后再也没有人开了 , 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 寄希望于史学评论选修课在北师大史学评论读书报告会上的发言 黄安年文 , 发表 ; 学术批评网 /2001 年 12 月 3 日 一、评论:也谈《学术权力与民主》   钱疆同学仔细研读了中华读书网编辑、由鹭江出版社 8 月出版的《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 读书 奖论争》一书,并结合自己的看法撰写了一篇很有见解的学术性批评文章。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怎样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术评奖机制?怎样对待学术批评?怎样鉴定学术成果?学术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通过网络学术评论的影响。这五个方面虽然不能概括围绕长江《读书》奖论争的全部,但应该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是可以分别讨论的问题。笔者以为钱疆同学的评论是很有见地的,也是一篇写得不错的学术评论文章。特别是看到一位大学本科生能够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感到对于未来学术事业的前景充满希望。我这里只是从他的评论中涉及的问题发表一些感想。    1 .学术评奖是一柄双刃剑   就全国范围来说,各类学术评奖活动现在仍在升温,并且和各种非学术因素、各种政治的、经济的、以至精神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已经滋长泛滥了不同程度的学术腐败现象。这种情况表明强调学术评奖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对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发挥了调动学术积极性的作用的评估,恐怕与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评估可以留待事实来检验。但是认识到学术评奖是一柄双刃剑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搞得不好,它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的。我们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开展学术批评而不是评奖上,是不是更加有利于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再说如果真要搞学术评奖我们何不搞一次学术批评奖来推动学术批评的开展呢,迄今搞了那么多的学术评奖活动我们还很少看到有一次学术批评奖的活动,岂不是很不公平吗?学术批评要经得起时间老人的检验,而现在有些学术评奖活动从急功近利出发则就难说了。   我们在开展学术评奖活动时应当尽可能地考虑到:第一,程序上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第二,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第三,最大限度地防止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2 .善待学术批评是学术民主的具体表现   善待学术批评是学术民主问题,是端正党风、学风、文风的重要方面,是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这个问题可以说自五四以来还没有真正解决。今年 5 月我在网上特别推荐了经授权的严家炎先生 2000 年初所写的《批评规范小议》。该文根据五四以来的一系列沉痛教训,也因在现实中深有感触,而提出了学术批评应遵循规范的主张。   文章说:批评应该有一些起码的规范。比方说,既然要批评,首先总得了解自己批评的对象,读过自己想要批评的书。如果没有读过,似以老老实实免开尊口为好。这大概是每位严肃的批评者都能接受的道理。奇怪的是,就有人连对方的一本书都没有读过,竟可以勇气十足、无惑又无惭地批判。其次,批评的力量取决于态度的实事求是和说理的严密透辟,并不取决于摆出唬人的声势或抛出几顶可怕的帽子。第三,批评必须尊重原意 , 忠于原文,不能断章取义 , 移花接木 , 另扎一个稻草人为靶子。这应该成为批评者的公德。令人遗憾的是 , 某些批评恰恰大有背于这类公德。第四 , 批评宜以对方实实在在的文字做根据 , 不搞诛心之论。第五,批评就是批评 , 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或造谣中伤。这里讲的是需要遵循学术批评的规范化问题,也就是善待学术民主问题。 时下学术不公、学术不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揪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现象时有发生。钱疆同学说得好:善待学术批评,对一个学者来说,的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至于认为学术界是一块更易实现民主的天地,恐怕与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和过去比进步不小,和实现学术民主比任重而道远。在学术问题上迄今长官意志、导向意志、少数权威说了算的意志、意识形态干预等因素还相当强劲,怎么可能更易实现民主呢?当然这里讲的是在遵守宪法和学术道德下的学术民主,并非自由化,但绝不能打着反自由化的幌子来扼杀学术批评的开展。自 2001 年 2 月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学术批评被个别长官所封杀,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文章如果表述为学术界是一块更难易实现民主的天地,则恐怕更加符合实际些。    3 .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也是学术评奖的生命线   《学术权力与民主》一书里收录了我的一篇文章《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这篇文章是应杨玉圣先生的要求有感而写的,因为是在几天内赶写出来的,文字上未及仔细推敲。今年 5 月,我在学术批评网就网上评论中需要防止的苗头发表一篇短文。文章说:学术批评应坚持学术批评网所遵循的实事求是、学术为公精神,这是学术批评的生命线。如果不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学术批评就起不到推动学术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而实事求是本身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为设定的结论出发。目前在学术领域中有着太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如果没有学术为公的精神,学术批评中掺杂着过多的非学术因素,那无疑是混战一场,于学术事业的发展不利。改革开放前,在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误导下,学术批评的名声不好,学术批评几乎成了政治批判的代名词,许多人远离学术批评,惹不起,躲得起。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这种阴影的存在。目前,真正的学术批评还开展得很差,需要各个方面尤其是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如果采取单位和地方保护主义,则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甚至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正是不少人对学术批评观望多于身体力行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也是学术评奖活动的生命线。离开了为公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术评奖活动是难以搞好的。   钱疆同学说得好:中国学者是否除了物质追求之外还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不过他提出了到底我们的学者是应当为了学术而学术还是为了金钱而学术的问题,并说这些问题,都是任何一个真正的学者不能回避的挑战。我以为还是这样表述好:我们不是为名利而学术,我们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为了繁荣学术事业,应当坚持学术为公、实事求是。    4 .学术批评的真正权威是社会实践的检验   尽管在理论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但现在的各种学术评奖无论是官方的、官方赞同下民间的,评奖的权威性均以强调评奖机构和评奖专家的权威程度为检验标准的。即使我们排除了各种不正常的学术因素,难道学术评价的真正标准是专家权威,是长官指示?   我们往往在评奖中夸大了专家权威和行政意志的作用,这就使学术评奖的真正权威性受到了质疑。钱疆同学说得好:学者的主要精力还是应当放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而不能津津乐道于所谓的学术评奖,这才是学者的本份,历史和时间会给真正的学术价值以应有的定位的。   我们学术大师不是靠学术评奖评出来的,也不是靠什么工程造出来的。我想如果我们从上到下少一些学术评奖活动,多一些宽松的学术环境,真正培育繁荣学术事业的氛围,也许各个学术领域的大师会应运而生的。即使要搞些必要的学术评奖活动也要有个时间差,不去评近三四年间的学术成果,以免出现那些为专门评奖而学术的急功近利成果刚刚被评为什么奖就站不住脚的尴尬场面。    5 .网络评论开创出版物的快车道   钱疆同学在文章结尾部分正确地谈到网络这种新兴的第四媒体在学术讨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这样说,《学术权力与民主》这部书的出版创造了国内学术出版界的几个第一:第一次有这么多学者集中通过网上进行专题性学术评论;第一次将网上学术评论的过程和成果通过传统出版物出版;第一次做到出版周期快速运转,网上讨论开始于 2000 年 6 月 27 日,网上截稿时间是同年 8 月 8 日,编辑定稿时间是 8 月 14 日,而出版发行时间是 2000 年 8 月下旬。重要的还不仅在文章发表、编辑和出版周期之短、文章总体质量之高、引人启示问题之多,还在于在目前情况下,它有效地避开了那些出版发行中的关系网因素和其他不利于学术评论书籍及早出版的因素。   时下,学术批评书籍出版之难高居各类书籍的榜首。仅从纯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察,网上文章大大降低以至省却了排版费。网络评论和传统出版方式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开创出版物的快车道。网上读者群体和传统出版物的群体是不同的,两者可以而且应该相辅相成,有利于读者、有利于出版事业、也有利于学术批评和学术事业的繁荣。 二、评论:也谈白寿彝史学术论著奖    贾珺同学《对白寿彝学术论著奖考察与评论》一文充分肯定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举办白寿彝史学论著奖的积极作用;对于白寿彝史学论著奖参评文章和评奖活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世界史领域的文章偏少现象表示担忧;对于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的理解提出了很有见地引人思考的看法,这些都是很好的。我本人对于白寿彝史学论著奖的活动一直没有参与,情况了解不多,谈不出什么很有把握的意见,只是结合这位同学的见解谈些自己的感想。    1 .把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搞得越来越好   在大概五六年前系里刚刚设立白寿彝史学论著奖的时候,我曾提出建议:第一,提高奖学金委员会设立的规格 , 由历史系设立改为北京师范大学设立 , 这样有利于确保它在各类奖学金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采取由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人人撰写文章参评白寿彝史学论著奖的做法,有利有弊 , 弊大于利。因为它不同于研究生论文指导不和奖金挂钩 , 由于教师指导水平和力度不一 , 将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竞争,难以界定学生本人的独立研究能力情况 , 同时也不易突破教师的固有思路,妨碍学生广开才路 , 此外由于人人参加带有协作训练性质 , 还有可能降低奖评的学术性。第三,评奖名额不要搞按学科比例分配的做法,应以学术水平为标准。第四,逐步改变奖金投入的官方行为,加大民间投入的力度。我不清楚目前情况如何,但我现在依然不改初衷。   这里我要说的是,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要把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搞得更好,因为现在历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视程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令人堪忧。今年 5 月下旬,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高考综合真的有利于历史知识素质教育吗?》的文章,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质量。通过历史课程进行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知识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学中其他课所不能取代的。历史知识的素质对于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迄今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强化历史知识教育,这一现实也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但是自从教育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 3+X 或 3+ 综合考试以来,历史课在中学行政领导心目中和初高中学生中重视的程度大大地削弱了。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历史课程在中学不被重视的程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目前中学并无综合课程教材出版,在教师和学生没有基本教材的情况下,急于推广考综合的实际后果是弊端远大于受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负担并不是减轻了,而是大大地加重了。目前在高等学校非历史专业的在学本科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普遍比过去有所下降,这一点是令人担忧的。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主要来源于中学。高等学校在提供历史领域的继续教育方面也普遍较弱。   历史教学和研究的现实与中央一再强调重视历史的号召并不一致,需要我们的历史工作者在这方面作更多的努力,因此搞好白寿彝学术论著奖也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2 .逐步改变世界史领域研究薄弱的状况   文章列出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本科生奖第 4 、 5 届一、二、三等获奖论文分类,并得出了中国史获奖文章占到总数的七成以上,政治史和文化史获奖文章几乎占总数的六成,世界史则较为薄弱,特别是世界现代史教研室。这似乎从获奖这个侧面再次反映了时下我系学术实力对比的态势。然而形成的原因却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对系的学术发展史综合考查。   这里只是提一下我在 1999 年 3 月 20 日向校方提交的《历史系本科选修课出现偏瘫症 1998-1999 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巡视报告之四》,当时我的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文科教学巡视组的负责人。今年 3 月底我以《学科整合与偏瘫现象》为题发表在网上全文发表了这篇巡视报告,并写了如下的按语:   记得两年前,笔者向校方提交了一份《巡视报告》,说的是在师大历史系本科的选修课出现了偏瘫症。报告提交后遭受冷遇。现在两年过去了,历史系的人员编制和课程均有所调整,某些情况有所改变。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偏瘫现象并没有重要的变化。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研究。目前学校正在组织新一论的申报重点学科建设大会战,以至于我这个已经淡出的教师还能感受到学校营造的气氛,学校电视台重点报道和学校主楼前的巨幅标语显示,只要你多争取一些重点建设的学科,似乎就意味着学术地位、学术成就,就意味着财源滚滚而来、人才接踵而至,就意味着学校的荣誉。我不清楚学科整合的实际后果究竟如何。我不反对发展重点学科、品牌学科,但是我更主张下大力气走提高整个学术水平共同繁荣的道路。我只期望我们的学术事业应该越整越好,越整越开放、越整越繁荣,而要提防越整越偏瘫、越整越不协调。    3 .逐步完善学术规范   贾珺同学的文章正确地提出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也强求规范似乎是不合理的这样一来有使学风也变得保守的可能。目前有关学术规范问题,学术界见仁见智,这场争论还在进行中。我的基本看法是:第一,学术界需要学术规范;第二,学术规范和论文撰写规格不是一回事,后者根据需要可以而且应该作出适应不同需要的规定;第三,学术文章的撰写风格因人、因文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否则有可能形成新八股;第四,学术规范有一个逐步完善、逐步规范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利于学术发展,例如首先在学术规范上要有具体措施严格禁止在学术上抄袭和剽窃行为,至于文章格式目前则不必强求统一 , 尤其不应运用行政手段按照目前推出某些电脑软件的规格来强行统一 , 只能水到渠成。    4 .鼓励历史科学的学术创新   贾珺同学的文章正确地提出对于史学界的后备军来说,他们的任务和使命并不只是继承前人的成果、恪守学术的规范,而且还要发展旧领域、拓展新领域,检验旧方法、尝试新方法,否则史学的未来实在堪忧。我以为,为了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我们需要创新精神,这对于从事人文学科的人来说,同样非常需要这种创新精神,在史学界尤其如此,应该看到我们的史学有着喜人的进步,但是同时面临严峻的挑战。   今年四五月间,我在浙江和江西一些地区向中学教师和大学生谈到《新世纪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关于面临严峻的挑战,我提到五个方面,其中前三个是:第一,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更新面临的挑战。第二,知识结构更新面临的挑战这个问题向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使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同样如此,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为例,无论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专业课程设置的八大块模式,还是 80 年代以来的历史专业课程设置的专门组课程模式,或者近些年新修订的本科生教学计划,都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某些缺陷。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历史的整体和整体史学的学习和研究。其次,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史和社会史学的研究,再说,为了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要更加重视 20 世纪现实问题和跟踪 21 世纪面临新问题的研究。要把历史研究、理论探索和现状跟踪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教学方法变革面临的挑战首先,新一轮教材改革突显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变革的严峻挑战。其次,新一轮教材改革提出了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严峻挑战,这里尤其提出了教师要加快学会使用以致制作多媒体的要求。还有,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挑战。   我认为在文章撰写内容等方面,不要以教师为本,而要以学生为本,这样有利于创新,也有利于教学相长,后浪推前浪。   最后,附带提到文章引用《全国报刊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索引资料来说明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我要提醒的是尽管这个索引目前在全国还是名列榜首的。但是索引在文章的分类上有的是明显的不当。我们需要充分运用现有索引资料,但是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的资料收集和鉴别能力。 三、总结发言:关于史学评论课和史学评论读书报告会    1 、史学评论读书报告会   今天的读书报告会开得很好 , 无论是报告人、评论人和与会者都受益。上午从 8 点到 12 点多,有九位同学的发言和九位评论员的评论,每人发言各具特色,给人以启迪,我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示。从形式上说,可以说报告会符合正规的学术讨论模式,只是自由发言的时间少了些。从评论的内容看,既有对大部头的丛书、也有获得国家图书奖或地方奖有影响的著作,既有比较研究专著的,也有属于新领域例如风俗史专著,既有对读书奖风波论集的评论,也有对系里组织的白寿彝论著奖的分析。在评论中,有的主要指出值得肯定之处,有的则专门指出某些著作中存在严重的抄袭、硬伤和不规范方面等方面的问题,并且进而提出学术评奖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评论还涉及如何进行学术批评、如何著书立说等方面。通过报告和评论,大家比较深刻地体会到著书不易,评书也难。我没有必要再对各位的评论再作评述。我这里要强调的是:   第一,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史学评论课和有的课程不同,需要自己的更多的投入,没有足够的投入,就不会有相应的回报和产出。而读书关和评书关,对于每一个大学本科生来说,都是不能回避的。无论你毕业后是去中学从事基础教育、在高校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还是将来从事学术工作或其他社会工作,或者大学毕业后下海,还是也离不开商务报告等文字工作,这些都有阅读、评论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问题。这一关,晚过不如早过,躲是躲不过去的,何况现在有名师指导,为何不抓紧这个机会呢?   记得还在 1961 年即 40 年前的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上,就提出了一论、二史、三工具的教学结构,强调读书和写作的重要,并且专门制订了推荐阅读书目。现在面对信息化、知识信息爆炸的社会,更加需要强调会读书、会评书、会写作,而这些需要自己舍得花功夫,苦练基本功才是。   第二,读书不能偷懒,但也要善于读书。每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今天是一个交流的机会。一般说来,对于文科历史系学生来说,鉴定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看有没有新的观点、有没有新的材料、有没有新的组织方法。这三新我们很难要求全部具备,能够在一个方面做到或接近就很不错了。说到新观点,你必须对于这个领域的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否则谈何创新?至于新材料,你必须了解从那些方面来收集和鉴别材料,否则又谈何新呢?说到新的组织,你又必须对于方法论尤其是对于史学流派的新发展有了解,否则又怎能形成新的结构呢?所以这三新绝非易事。   第三,实事求是,信守学术规范。学术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一个人学术能力有高低,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水平有一个发展过程。但只要信守学术规范,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是有提高的。在学术问题上,切忌患得患失,耍小聪明,甚至贪人之功为己有,这就违背了我们学术批评课程的初衷。    2 、关于史学评论课   对于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来说,初步培养会读书、会评书、会写文章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杨玉圣老师开设的史学评论课,在师大历史系甚至在师大文科各系开了先河,也为师大文科教学基地的创造性活动作出了贡献,又是以实际行动向师大 100 周年的献礼。   这门课的显著特点是:第一,集中进行重视史学评论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评论能力列入了本科生基本功的高度。第二,将读书、评论和写作三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学术评论能力的快速提高。第三,以当前学术界状况为依托,紧密联系学术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评论,成为推动学术批评的新生力量。第四,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和外请教师专题报告相结合的生动灵活的做法,值得肯定。第五,在考核成绩方面也有新的举措。   我希望这门课能够得到系里继续的支持,并且有更多的学生选修,同时还希望有外系学生选修这门课程。   在我看来,为了帮助学生对于最新学术信息有及时的了解,建议系里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系列学术讲座课程,规定在参加一定数量的讲座后可以获得的学分。这样对于活跃学术空气、培养学生对于最新学术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十分有利的。学校为了鼓励本科教学改革专门不是设立教学改革奖吗,依我之见,这门课程就其创新精神、锐意改革、推动学术批评来讲,是应该获此殊荣的。   我以为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讲这门课程将好的。首先讲课教师对于史学评论要有很多的投入,有高度的热情和自觉,也就是情有独钟。其次,讲课教师本人在学术上要为人师表。第三,教师本人要有实践经验和掌握大量的学术信息。   这里要对主讲教师杨玉圣老师作些分析。首先,他对此情有独钟,特别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可贵求索精神。因为对于开设这样的课程并非所有教学主管领导都认同的,否则这样课程早可以倡导开设的,再说真是重视学术批评的话,也应该将学术批评的论著和学术研究成果同样看待的,而事实上在我们的评职工作中并非一视同仁的。   其次,在当今史学批评领域他属于最早对于学术界不正之风进行揭露和批评的学者之一。   第三,他本人发表了大量学术批评的文章,并且出版了《美国历史散论》( 1994 年)、《学术批评从稿》( 1998 年)两本论集,编辑出版了《书的学术批评》( 1998 年)、《学术权力与民主》( 2000 年)两本学术批评集,这在学术界也是少有的。   第四,他本人在主编《学术界》期间组织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批评文章,主持过中华读书网和学术批评网,尤其是后者在学术批评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可以说,拥有像他这样的条件来主讲史学评论课,据我所知,目前在历史系以至师大文科还找不到第二位。所以 , 这门课能够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应该说是和杨玉圣老师的努力分不开的。   开出一门新课不容易,开好一门新课更不容易。我希望这门课越开越好。 写于 2001 年 6 月 14 日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