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贸易纠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2019年的中国经济
Chiyankun2016 2019-1-5 10:30
关于 2019 年的中国经济 网上充斥着关于中美谈判不容乐观,和对中国经济下行的预测。 我则认为,首先需要说的就是我认为中国经济在2019年可能比2018好。 即使是贸易战得不到解决,美国对那两千亿商品的关税提高到25%,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很有限。首先美国为了自己的需要不得不在征税的同时对其中的许多交易豁免关税。因此这个关税壁垒实际上已经是千疮百孔的。2018年贸易战开打以来,心理影响的阶段已经过去,而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也就是在0.1~0.2个百分点。当然这也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就业。可是中国的经济比起美国来还是要粗放得多。比如说中国农民工如果失业了,可以回到农村,有地方住也有饭吃,这些朋友生活水准肯定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基本上不会造成社会的震动。 农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蓄水池 。像刚刚加入WTO那几年那样高速度发展是不能持续的。那些制定WTO规则的人们一旦感到那些规则对他们不利就会修改规则。就连乒乓球的规则一旦西方人不占优势了他们都不能忍受要改,何况WTO。18大以来去产能去杠杆实际上就是未雨绸缪,很有预见性,很有必要。我相信2019年在宏观调控上会在18年的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到位,所以2019年的经济应当比较平稳的运行在6.5%左右。为了稳妥一些,可以设定在6.3~6.5%,争取能达到6.7%。这是在没有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的前提下设想。 我不赞成所谓四万亿那样的金融放水的刺激方式。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由政府选定项目用计划拨款的方式去进行。比如像成昆铁路,如果用商业贷款,那就肯定会留下严重的债务,就像日本的新干线那样。而计划拨款,实报实销是应急的最好方式。美国也有计划拨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曼哈顿工程,许多参与的企业也只有象征性的利润。但是项目留下的设施实际上也是他们的丰厚的报偿,他们一点也没有吃亏。但是假如用商业模式肯定还要留下一大笔债务。暂时没有回报的项目并不一定永远没有。比如城市的地下排水工程,肯定没有商业利润,但是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甚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难以估计的的贡献。 何况我认为,贸易战已经让美国感到痛苦,恰恰是因为美国感到痛苦需要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于是才会有习特会的成功,和此后九十天的谈判期。假如美国人没有受到贸易战的伤害,假如他们认为贸易战对他们无害而且深深打击了中国,那么就根本不会有谈判一说。因此谈判肯定会取得某种成功。这是去年的较量的结果。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可能争取到6.7%的依据。 有人以美国的谈判负责人是鹰派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就认为难以达成妥协,就是太不了解西方的政治了。戴高乐在与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谈判期间一直用了几个鹰派,等谈判结束了他们才离开内阁。因为只有他们达成协议才有国内的政治基础,假如让一些主张让法国的海外领地独立的人去谈,谈成了议会也难以通过。让鹰派去,他们打又打不赢,谈也弹不出更好的结果,大家都得认了。当前,据说美国的财长米努钦是个比较理性的,认为应当跟中国达成协议,于是他与刘鹤在去年五月就达成协议,特朗普也认可了,还接见了刘鹤,大家似乎以为皆大欢喜了。可是,鹰派不干了,以为可以通过关税施压得到更好的结果。于是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协议,悍然发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战。打了这大半年,又如何呢?我看中国还是会按计划实现了全年6.5%的增长率。而美国则从最高点的3.X(好像高于3.5,记不清了)掉下来了。股市在年底前也是暴跌,若不是米努钦连夜涡旋,新年伊始还会是熊市。为了稳定股市,特朗普出面声成谈判取得良好进展。在这个背景下,莱特希泽也罢纳瓦罗也罢,都不得不为了美国的需要弹出一个结果来。他们会明白他们能够得到的是什么而不是想入非非。而以他的名义达成的协议,保守派没有理由反对——因为他们就是最保守的保守派——,原来就主张谈判的人更不会反对。只要达成协议,总有可以说成是胜利的理由。何况中国本来就说过贸易战士两败俱伤,本来就希望达成协议,构建中美两国的建设性的关系。 达成协议也不是一劳永逸。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中美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什么时候没有过分歧? 美国的行政当局本以为他们在贸易商还有一些优势,这一次贸易战,让他们比较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上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希望他们能举一反三,全面审视中美关系,不要做出其他方面的错误判断。而中国则应当警惕我们的美国朋友还可能在其他方面想入非非。特别要警惕美国的军事冒险。按理说,美国人大涨还是要贩毒估计实力对比的。美国多年来对伊朗很不感冒,甚至把伊朗列入三个所谓的流氓国家。但是就是不敢对伊朗动武。但是他们居然干在南中国海中国岛礁的十二海里之内【自由航行】,看来他们是低估了中国保卫自己主权的决心了。至于中国的军事能力,他们有足够的情报,肯定知道中国比伊朗强大得多。我赞成罗援将军观点,对于那些自不量力的美国好汉,还是要教训教训。可以来个【我舰奉命撞你舰】,只要她进入十二海里,就不仿撞出个窟窿,然后再实行人道救援,扣船扣人,并且严正抗议他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这也不过是本世纪初南海撞飞机的重演而已。只要不死人就不是什么大事儿。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产权和稀土贸易纠纷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4-10 09:09
知识产权和稀土贸易纠纷。 如果稀土矿浸提和串级萃取技术一直为少数人掌握,那么稀土产品价格可能一直居高不下。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贸易纠纷。 我国稀土原矿的成本很低,像最大的白云鄂博本来稀土矿就是钢铁生产的废渣,几乎没有成本。稀土产品的成本主要就是分离提纯的工艺成本。中国稀土产品的竞争力在于世界上最先进的稀离技术。单一稀土元素的分离和提纯一直都是世界性的难题。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因为国内的稀土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十分落后,而当时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却把稀土生产技术作为高度机密对中国实行封锁。中国只能守着巨大的资源,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进口稀土制品。而当时世界上的稀土工业强国,比如日本和法国,本身却没有什么稀土资源。 20 世纪 70 年代,在一代化学大家 徐光宪 ( 08 年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的率领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串级萃取的稀土分离新工艺,这也是我国少数密不外传的先进生产力之一。因此中国工厂可以以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无法想象的成本生产高纯度单一稀土产品。 在徐光宪之前,国际上稀土分离的主流是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两种方法并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在过程上不连续,成本很高,提炼出的稀土元素纯度也较低。徐光宪独辟蹊径创造性的用萃取法解决了这项艰巨的、貌似不能完成的任务。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徐光宪和他的同事们对串级萃取理论进行了不断改进,提出了联动萃取技术,大幅度节省了稀土分离工业中酸、碱的用量,在稀土分离领域的领头羊已不再是昔日的美国、法国和日本,而是中国。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长时期以来,我国不注意知识产权与专利权保护,因为你是领着国家的工资、用国家的经费来完成国家的项目,你的成果也自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徐光宪的串级萃取方法很快时间内就被我国大江南北的稀土生产企业掌握。 稀土矿原位浸提和串级萃取技术使得单一稀土价格一落千丈, 由于国内企业激烈的竞争,任何企业可能从稀土产业长时期谋取超额利润, 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 基本垄断了国际稀土市场。中国价格就是世界价格。 原来曾经长期垄断稀土国际市场的一些国外稀土生产厂商不得不减产、最后相继转产、停产。中国终于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 中国拥有了从稀土原矿 - 粗加工产品 - 高纯度单一稀土,到稀土应用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实现了稀土工业的 “ 中国传奇 ” 。 WTO 裁决的主要理由是,中国政府通过配额和关税管理,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限制了出口,抬高了国际市场单一稀土元素的价格,由于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中国稀土应用产品具有了成本优势,从而对其他国的同行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这样的裁决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是似是而非,国家出口贸易总会有一定的管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还结成“巴黎统筹”严格限制对 华军用和军民两用物资和材料出口,另外沙特、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国内油气价格比国际价格低得多,我们也可以为这些把美国、日本、欧盟和OPEC告上WTO吗? 只要日本和美欧的单一稀土元素分离技术没有进步,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中就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甚至有一天会进口稀土原矿,出口高纯度单一稀土和稀土应用产品。 即使取消贸易保护政策,我国的稀土产业链仍然具有足够的优势,逐渐由大到强。首先,关税壁垒可以转变为稀土资源税收和环保水、保补偿。第二,严格稀土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压缩过剩产能,发展稀土应用产品,从而达到实现国际市场再平衡、减少出口的目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实现稀土原矿-高纯度单一稀土和稀土应用产品产业链的纵向组合,鼓励稀土应用产品生产商进入稀土原矿和提纯领域,也鼓励高纯度单一稀土生产商开发稀土应用产品。通过全产业链一体化对冲稀土价格波动的影响。使国内的稀土应用产品生产商在较高的单一稀土价格水平下,仍然有足够的利润,并促进稀土应用产业的发展。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5524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