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客空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创客教父:必须把重点放在让大家兴奋的东西上
kexueren07 2015-10-29 03:04
  来自美国旧金山、 被誉为创客教父的 Mitch Altman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传奇人物,他集发明家、黑客,教育者、企业家以及“创客文化教父”头衔于一身,以他发明的一个恶搞摇控器闻名。为什么要做那个发明呢?据说是因为很多时候公共场所电视的声音太吵, Mitch Altman 一按那个小东西,就可以把电视的声音关掉。那个恶搞的小东西在 3 周里出人意料地有 2 万台的销量,此外,他发明的虚拟电池以及脑电波的诱导器都是杂志上最受欢迎的 DIY 的项目。近日, Mitch Altman 也来到上海,参加主题为 “ 创客和社会革新 ” 的浦江论坛文化论坛。    创客从“好玩”变成了生意?    创客运动眼下正在中国流行,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创客?”的问题,许多国人的理解尚存在偏差,不少人将创客等同于创业者。 10 月 28 日下午, 文化论坛主持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师、 “ 数制 ” 工坊创始人 丁峻峰在论坛上指出,创客文化产生的大背景,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的便捷,加上 3D 打印机等智能制造工具的普及,使自造者(创客)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 自下而上 ” 从事智能硬件领域的发明创造,逐渐成长为社会革新的一股重要力量。创客运动发源于美国,现已成为全球运动。它在中国兴起后,有望改变我国社会和经济 “ 自上而下 ” 的惯性,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民间力量,助力实现从 “ 制造中国 ” 到 “ 智造中国 ” 的飞跃。   MitchAltman 也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拥有机会。“中国的人才特别好,中国的教育机会也非常好,中国还是世界工厂,有很多资源和材料都聚集在中国。但我觉得中国有一些文化上的东西需要改变。要鼓励人们去尝试,从失败中学到教训,不管是失败还是教训都是很宝贵的,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让大家感到兴奋的东西而不是赚钱上。赚钱当然很重要,但是找到人们的兴奋点这一点对于中国的未来和全球的未来都很重要。” Mitch Altman 说,创客空间就是一个能够让人们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地方,而这,才是真正的创新环境和来源。   对此,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也指出:“有勇气去捣鼓东西的精神比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更重要。” 中国第一家创客空间“新车间”创始 人李大维则略带伤感地表示:“我们在怀念过去的好时光。过去我们做创客只是为了好玩,但现在它变成了生意。我们都经历着社会经济的转型。” “应 承认全球创新文化的多样性”   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Silvia Lindtner 认为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文化,中国的创客空间不一定要像硅谷,承认全球创新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中国的年轻人非常重要。她感到“创意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正受到“山寨”的冲击,当人们考虑创意文化或在中国推动创意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最近,有不少业界人士私下里调侃: 中国的创客空间比创客还多。对此,西南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创新部部长李君说:“ 我原来真的觉得创客少,后来发现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找。当你想要做项目、活跃社区的时候,你会发现很缺人,这就会驱动你去找那些人。”    北京创客空间创始人王盛林则认为,一方面是大家没有去寻找创客(虽然确实有很多人在做一些奇怪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很多创客空间越来越同质化,彼此之间没有多大区别。“最终,关键还是看每一个创客空间是不是真的给创客或所有人带来了他们需要的东西。好比如果你在芜湖建一个类似于 36 氪那样的孵化空间,可能没有人来;你在芜湖建一个像柴火那样的教育型创客空间,人可能也不会很多;但是如果你在芜湖建一个可以开放造汽车产业体系的创客空间,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不缺创客了。所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有价值、有区别的创客空间是很重要的。”    王盛林感到 创客人数与创客文化有关。他举例说自己小时候踢球并不是因为喜欢踢足球,而是因为看了曼联的比赛。创客就像那些喜欢踢足球的人,其中有一些人后来变成了职业运动员。“在创客领域,创客嘉年华应该慢慢变成像曼联、英超那样的东西,让人看了就想成为创客。”
2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国人看上海亚洲消费电子展(150817)
热度 6 ymin 2015-8-17 08:50
外国人看上海亚洲消费电子展( 150817 ) 闵应骅 今年 5 月,上海举办了亚洲消费电子展,主办者是世界消费电子协会。它每年 1 月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世界消费电子展。主办者相信,由于中国的广阔市场,将来有一天亚洲消费电子展将与美国的消费电子展竞争并超过,虽然目前比美国的小得多,只是世界消费电子展的部分参展商和项目参加。这种消费电子展很多,中国自己也有,其实就是一个广告推销产品。由于这是世界消费电子展第一次在中国办,中国媒体报道很多,本月 IEEE Spectrum 也有一个报道。报道的角度和兴奋点也有所不同。做一番比较,有点兴趣。 Stephen Cass在Spectrum发表的报道说:最后一天,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一些创客空间里的创客和上海及其附近的高校一些人在 舞台上表演,接受评审组的评审。这是中国第一个创客比赛,看来不是最后一个,因为中国的创客空间一直在高速增长。南京创客空间的负责人郑先生说,“国内的创客空间从2010年开始,那时非常小。直到2013年,中国只有15个创客空间,然后开始兴旺。到2014年4月已经超过100个。”参加比赛的项目包括 用传统中药蒸汽清洗干燥眼球的耳机; 从公共汽车或地铁上摇晃站立的乘车人那里获得能量的装置; 让用户得到电视屏幕下面的文字信息的系统; 产生复杂的陶瓷设计的 3D 打印机; 用智能手机的 APP 通过编码的光信号打开的电子锁; 汽车司机跑出车道时给出警告的系统。 胜利者是一个上海团队的汽车司机跑出车道时给出警告的系统。下图显示创客刘朝英( Liu Zhaoying )拿着一个小装置样机,从火车和公共汽车上站立的乘客的运动收集能量。(我不敢说上面翻译的这些项目是否准确,欢迎指正。因为在百度上我没有查到相应的报道。)不过,对某些读者也许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创客?什么叫创客空间? “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 Maker ,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是一群喜欢或者享受创新的人,追求自身创意的实现,至于是否实现商业价值、对他人是否有帮助等,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创客空间( Maker space ) 就是为这些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创客空间,赞“创客”充分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加大对“众创空间”的政策扶持。 Stephen Cass 的报道还说:创客空间的增长得到中国工信部对创客和小技术创业的支持。工信部为创客建立了一个在线平台,以便通过众筹,交换信息和集资。政府的兴趣很清楚:在竞赛中某些官方讲演者把创客看成是新生的创业者,创客空间是输送创新产品想法到产业界的孵化器。在创客展示之后的第二轮,较小公司的团队介绍商品化产品的想法,譬如自动化煎锅、减少办公室能源使用的智能系统等等。来自创客群体的某些讲者很快指出,如果说创客空间可以推出产品,那是一种误会。他们人数很少,南京创客空间的郑先生说:“我们会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创造和爱好变为实际,在某些领域也许可以商业化,但是其它的也许就是在开个玩笑,创客不同于企业家。”目前,中国创客运动的目的是在各省建立空间,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传播他们的关注。郑认为,如果创客真能得到如此的支持,中国将播种一个创新型的技术复兴。 国内的报道不少。譬如,“本次展会包括 “ 互联互通 ” 、 “ 创新 ” 和 “ 物联网 ” 三大主题,展商将代表以下 14 个产品类别,展出包括 3D 打印、汽车电子、内容和在线平台、绿色科技、健康产品、家庭娱乐、生活科技、移动设备、机器人设备、智能家居、健身和运动、视频 /4K 超高清设备、电子游戏和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和技术”。又说:“ 此次会议提出,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国内的报道和Spectrum发表的报道显著不同。他们关心具体的创新项目,而我们的报道把创新归于14类。高度慨括,我不知道消费电子除了这14类还有什么?这种笼统的归类看似全面,却没给人任何信息。技术人员总是希望从人家的创新得到启发,或者是好奇地想知道人家有什么新创意。国内的报道后面就是指令性的意见,以后应该怎么做。这种政策性的指导对领导和管理人员也许有用,技术人员一般不会太关心。
个人分类: 微电子|5475 次阅读|7 个评论
“引领全球靠思想市场”
热度 1 kexueren07 2015-5-26 09:27
  4 年前, 100 个 IC 、 IT 产业链上下游的专业人士,每人拿出 2 万元,众筹在张江高科地铁站附近的传奇广场三楼开办了一家创业咖啡屋—— IC ( integrated circuit ——英语“集成电路”的缩写)咖啡屋。一年多后, 7 家创业公司陆续从那里走出。如今,除了上海, IC 咖啡屋已在北京、深圳、硅谷以及新加坡等地有了分站点,在武汉也有实践。在日前由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和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创中心建设”论坛上,针对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提出的“上海要从“四个中心”的高端服务功能向高端创新功能转型,建设科创中心,主要要加强协同创造、协同创新和协同创业服务”,中科院上海计算所所长、 IC 咖啡创始人之一孔华威通过远程视频连线,从他正在考察的芬兰向现场嘉宾和听众作了主题为“如何构建上海特色的创客空间”的演讲。    创客空间不局限于物理空间    正如这个远程视频演讲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孔华威强调,创客不只是硬件创客,创客空间也不要局限于硬件、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全球化、不封闭的人际网络连接。现实中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设计能够对应起来非常重要。比如国外有许多公共空间椅子非常少,这样人们一进入就会主动沟通、交流。芬兰的创客空间墙上有很多屏幕与国际上各个城市的创客空间实时现场对接,使人们在其中可以随时感知全球创新生态;一个早餐厅里往往有瑞典、丹麦、芬兰、俄罗斯等各国人,他自己有一次看到一个韩国人手里戴着一个手表,就询问是不是 Apple Watch ,那人说不是,是三星的,于是,两人很自然地就聊起了可穿戴设备。当年一起众筹 IC 咖啡屋的伙伴——上海有些 IC 公司的老总,孔华威是在深圳认识的——因为大家在深圳的同一个空间里做两种不同的芯片。    据孔华威介绍, IC 咖啡屋的初创合作者都是集成电路领域的,当时大家并没有太成熟的想法,只是觉得交流不够,沟通需要场所。现在的加盟者中,上海共有 114 人,北京有 112 人,深圳有 50 人,硅谷有 5 人,新加坡有 9 人,其中有 66% 是做集成电路的,做硬件的占 19% ,做互联网的占 11% ,其他领域的占 4%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人员中技术领域的人员占 32% 左右,企业管理占 15% ,搞创意的占 12% ,做投资的占 10% ,还有做营销的、产业分析的……整个团队的资源涉及到整个 IC 产业链。    “无聊大咖”能量的释放也很重要    对于现在很多创客热衷的“硬件 + ”创新,孔华威表示,在国外考察的时候,他和朋友们发现,创客不一定要集中在硬件设备领域,为用户创造价值比较重要,这听起来似乎比较虚,但实际上它可能反而更实。除了硬件创客,国际上还有生物创客、基因创客、食品创客、做垃圾二次回收处理的创客等。对于创客空间而言,做创客之间牵线搭桥工作的“无聊大咖”这一角色也很重要。在芬兰,这样的人往往本身是行业内著名的大咖,但已经退休了,他们为创客空间投入资源和精力,但不投钱,做这件事,使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可以继续拓展。    在孔华威看来,培育有上海特色的创客空间要抓住品牌设计在上海的优势,构建融入全球的创新合作网络,并连接产业界和学术界有桥梁作用的人物,充分释放他们的能量。    前滩综研首席研究员何万蓬博士认为,上海建科创中心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位于“金字塔”底端,即:研发转换和运用;第二个层次位于“金字塔”中间,即:全球科创资源的集散,目前对于这一层的关注和探讨相对弱了些;第三个层次位于“金字塔”塔尖,即:源于技术又超越技术的思想市场的形成。“硅谷也好,纽约也好,为什么能够引领全球?因为他们有一个思想市场。” 何万蓬强调。
2241 次阅读|1 个评论
朋友圈被李克强总理到访创客空间刷爆了!
热度 1 zqb625024295 2015-1-5 20:19
在 2015 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被这条新闻刷屏了: 李克强 为柴火 创客空间 再「添柴」 李克强总理 4 日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创客」概念源自国外,意指将与众不同的想法变成实物的人。创客空间创始人说,柴火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成立 4 年已经吸引 1 万多人参加活动。他希望总理能成为柴火创客的荣誉会员,李克强欣然应答: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 李克强赞「创客」充分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李克强4日在深圳考察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称赞他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总理说,你们的奇思妙想和丰富成果,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总理在这里都看了深圳哪些团队的项目呢?「深圳湾」团队第一时间向您报道这三个项目: 「Ai.Frame」 「Ai.Frame」是一个开源的智能机器人,玩家可以通过游戏手柄、Android 手机、PC 控制板和两只机械臂,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Ai.Frame 机器人能够完成跑步、下蹲、射击、对战等 300 余种动作姿态。 「Ai.Frame」团队创始人孙泽波、胡家祺,曾经接受了「深圳湾」的报道:跨越23个纬度,只为追寻自己的高达梦。 「UFactory - uArm」 「uArm」(UFactory的第一款产品)是一个四轴并行机制的机械臂,「uArm」团队的灵感来源于 ABB PalletPack 工业机器人。「uArm」作为消费级,跟工业级当然有所不同:它的尺寸大约仅有书本的面积大小,搭建的材质是丙烯酸或者木材,由一个 Arduino 兼容板控制活动。通过国外一款体感感应器,你可以用手势控制机械臂,从而完成拾取、投放等动作,动作精准,近乎同步。 「uArm」在 2014 年 1 月开始在 Kickstarter 众筹,最终筹款 25 万美元,是当时在 Kicksatarter 上筹款最多的中国团队,包括 Kickstarter 官方账号、GoogleX 实验室的工程师也支持了他们的产品。美国最大的桌面 3D 打印公司 Makerbot 的联合创始人 Zach Hoeken 直接选择了最“壕”的支持项,支持了1000 美元,换取了一次去 UFactory 车间生产、组装 uArm 的机会。当然,也有迪拜的支持者一掷千金,支持了1000 美元。 「UFactory」众为创造的创始人邓世韬,是一个全能的CEO,机械电子软件网站都很精通,公司的网站就是他花了一天的时间搭出来的。 「f.PET」 「f.PET」全称为 folding personal electrical tool ,是一个可以折叠成很小的箱子,展开后可以作为个人代步工具的小车子,很舒适很方便的骑行。在人行道上行驶,速度只有 6.5 公里,车体轻巧,携带方便。 「f.PET」创始人宋文辉在产品设计之初,是因为自己在运动康复期,需要这样一个工具出行,而市面上没有,就想自己做一个。这个项目是 5年前(2009年)启动的,最初没有想到要做这么久,以为几个月就能搞定,但是发现产品做出来有很多缺陷,于是反复改良,目前这款产品已经是第 4 个 Demo 了。宋文辉深感在这 5 年期间,有太多人支持,没有这么多人支持,创业也支持不了这么久。 还从没有在媒体曝光过自己这款产品的宋文辉,今晚在和「深圳湾」的交谈中,分享了他和「柴火创客空间」的故事。他说「柴火创客空间」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因为他在这里寻找到了很多他想要的资源,包括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团队名称的来源。这一次在「柴火创客空间」能见到总理,他坦承也是一个始料未及,无意中发现「强哥」来了。 交谈中,总理反复提「全民创新,万众创业」。 李克强 总理问:「未来的展位是什么?」紧张和激动的宋文辉回答:「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样车,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使用和应用到这个产品,希望更多的人受益,解决交通最后 2~3 公里的问题。」 李克强总理说:「这些创新小公司可以做的到,推动着大公司创新。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我们深圳能不能起一个表率作用!」 尾声 一群人,把与众不同的想法变成实物。「全民创新,万众创业」,属于深圳的时代到来了!「深圳湾」将和你一起,见证这个时代的到来!
22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客空间(makerspace)——知识共享、技术创新的开放式实验平台
热度 1 wangqing0610 2014-4-12 00:54
“创客空间”( Makerspace ,也称作 Hackerspace , Backspace 或 Hacklab )是一个能够将具有创作灵感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创新性空间, 创客空间运动正在图书馆界迅猛发展,来自 OCLC 的 Lorcan Dempsey ( 2012 )认为这样一种“空间”( space )应根据更广泛的教育和研究需求重新配置,而不应将焦点集中于“印本馆藏”( print collection )的实时管理上,空间功能已经从基础设施的供给转向参与空间的配置( engagement )。 创客空间强调活动的连续统一( continuum ),通过知识创造或技术创新将“共同工作”( co-working )、“黑客空间”( hackerspace )和“工厂实验室”( fab lab )等核心元素串联起来。 纽约州的费耶特维尔免费图书馆( Fayetteville Free Library , FFL )、 底特律公共图书馆( Detroit Public Library , DPL )、 韦斯特波特公共图书馆( Westport Public Library , WPL )、 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 Cleveland Public Library , CPL ); 内达华大学里诺分校的 DeLaMare 科学和工程图书馆( DeLaMa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brary , DMSEL )、 玛丽华盛顿大学( UMW )辛普森图书馆( SL )、 密歇根大学 3D 实验室( University ofMichigan 3D Lab , UM3D )、 瓦尔多斯塔州立大学( VSU )的奥达姆图书馆( Odum Library )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等美国公共图书馆和学术图书馆均已实施了相关项目。国内也有北京、深圳、南京、成都、杭州等地开办了创客空间。 参考文献:见鄙人相关论文。
778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