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紫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悼陈创天院士
热度 1 sunyu367 2018-11-1 18:51
悼陈创天院士 吟露悼霜伤晚秋 缓斟陈酿饮啁啾 匠心创意晶中觅 碧血天波紫外游 学问院庭宏与萃 家国士气劲方遒 雄文千载丹炉火 熠熠古风韵自流
2914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丽的白菜花
热度 1 beepro 2015-6-23 02:33
绿绿的中心, 比我们看到的好看10倍不止 1. normal vision. 我们看到的。 2. under UV。 紫外线下。 3. Insect vision. 昆虫的视觉是可见(减掉红色的最后50NM)+紫外。
个人分类: 花卉|2470 次阅读|3 个评论
男瓜花
热度 2 beepro 2015-6-17 00:32
雄性的南瓜花(所以是男瓜花!)的可见光(1), 紫外(2), 模拟昆虫视觉(3) 摄于台湾宜兰, 10月11, 2014. Equipment 1. Visible Light 2. Ultraviolet Light 3. Simulated Insect Vision
个人分类: 花卉|2664 次阅读|2 个评论
透明的京城(外一首)
热度 1 xuxfyuwp 2015-6-14 21:40
通透的大气, 在京城相遇; 蓝天遥遥, 白云依依; 众人赏赞, 诗情画意。 久别重逢, 宛如奇迹; 阳光普照, 紫外凌厉; 在没有雾霾的日子里, 依然要注意保护好你自己。 空中看云 远处的云, 似动似静, 外表的平和, 显然不是真情。 舒卷起伏, 翻滚涌动, 生消聚散, 变幻无形。 深处的探寻, 才能展现, 多姿多彩的生命。
个人分类: 诗歌|24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发誓, 您没有见到过这么漂亮的丝瓜花
热度 7 beepro 2015-5-24 05:40
蜜蜂会采丝瓜花, 估计蜜和粉都有。 紫外和蜜蜂视觉下, 雄雌两种花都会有很强的“蜜源引导” (简称蜜导 )。 I have previously seen many bees visiting this flower, perhaps for both nectar and pollen. The nectar guides are basically not there when seeing under natural light (what we see), but if you pay close attention, you see the inner circle is actually slightly brighter and smoother, the areas that are darker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UV). Under UV, the nectar guide is highly prominent, almost black due to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UV are absorbed and not reflected back. When I shot it using a different set of filters, with S8612 to block infrared (IR), and then UG5, which lets in some visible light AND UV, it has a nice green center. This is perhaps what insects, including honey bees are seeing. Beijing, China Sept 22, 2014 Cultivar in vegetable garden Synonyms: Cucurbita luffa hort. Luffa cylindrica M.Roem. Luffa aegyptica ( lapsus ) Luffa pentandra Roxb. Momordica cylindrica L. Momordica luffa L. Common Names: Luffa, loofah, 丝瓜 sigua (Chinese) Comment : Photographs taken with both female and male flowers, in the order of visible light, ultraviolet, and simulated insect vision. Reference : 1. Wikipedia (11 June 2015) Luffa aegyptiaca . Wikimedia Foundation, San Francisco, CA. Equipment Set A, a male flower. 1. Visible Light 可见光 2. Ultraviolet Light 紫外 2b. 100% crop of the flower showing trichomes (hairs) that absorb UV and shown as dark. 紫外局部 3. Simulated Insect Vision 昆虫视觉 Set B, a female flower. UV signatures are very similar. 4. Visible Light 可见光 5. 2. Ultraviolet Light 紫外 6. Simulated Insect Vision 昆虫视觉 Source: Huang, Z.Y. (2015) Luffa aegyptiaca Mill. (Cucurbitaceae) Luffa . Flowers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light. http://www.ultraviol...-...
个人分类: 花卉|3675 次阅读|7 个评论
金银花: 无金亦无银
热度 4 beepro 2014-7-4 00:16
我以为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刚开时是白色(银), 老了变黄(金), 在紫外下也许会有不同的紫外反射。但是没有! 两个花没有差别。 都是蓝蓝的, 也漂亮。 相机: Panosonic DMC G5, 全波段相机(改装, 去了原来的过滤红外/紫外的滤镜, 所以现在对紫外/红外/可见都有反应) 滤镜: S8612(去红外), UG11(去可见)。 1. 一对金银,可见光 2. 一对金银,紫外 3. 一片金银,可见光 4. 一片金银,紫外
个人分类: 紫外|3797 次阅读|8 个评论
བསྐལ་བཟང་མེ
热度 1 beepro 2014-7-3 19:31
有人告诉我, 格桑花就是美丽的花的意思。 不过今天找花名, 看到维基的这个: 金露梅(学名:Potentilla fruticosa),又名金老梅,在藏语中被称为格桑花(藏文:བསྐལ་བཟང་མེ་ཏོག་,藏语拼音:Gaisang Mêdog,威利:bsKal bZang Me Tog,音譯「格桑梅朵」),為拉薩市的市花。蔷薇科委陵菜属落叶灌木,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亚寒带至北温带的高山地区。 如果百度对的话, 我的这个应该是Potentilla fruticosa 的一个品种, 估计为粉红美女(Pink Beauty).可见光下是美丽的粉红(奇怪, 这个可见的反而不清楚, 紫外的曝光时间长很多, 怎么更清楚?)。 紫外下是黑色的, 啊啊。 常见的一种, 应该是P. recta. 美丽的黄色。 紫外下还是有点黄。 中间是黑色的。 另外一个小的, 也是黄色。 紫外也是全黑了 这个今天晚上拍的, 自家后院的野草。 有点像Potentilla这个属。 不肯定。 紫外是漂亮的蓝色! 如果是Potentilla, 就是第一个报道这个颜色的。 以前的都是黄色和黑色。
个人分类: 照片|506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令箭荷花 [紫外]
热度 3 beepro 2014-6-12 06:13
Disocactus x hybridus (Cactaceae) Orchid Cactus. 令箭荷花 lingjian hehua (Chinese) Equipment Visible Light Ultraviolet Light 一般来说, 仙人掌科的花在紫外下都是比较黑的, 但是令箭荷花好象是灰色的。 很久前拍的昙花, 比这个黑多了。 是室内晚上所拍。 看来那个电灯(碘钨灯)也有不少UV!
4023 次阅读|6 个评论
红花/黑花
热度 3 beepro 2014-6-4 22:18
刚流出时 你是红色 时间久了 你染红了白 自己倒变成了黑 因为 世界没有了眼睛 颜色 成为多余 签名: http://bees.msu.edu
个人分类: 花卉|2648 次阅读|5 个评论
做实验务必做好防护:“紫外”比“布氏杆菌病”更让我刻骨铭心
热度 3 zhumei185 2011-11-7 13:22
昨天上午,我跑了两个PCR。然后用琼脂糖胶跑电泳,随后用紫外观察。因为实验室没有凝胶成像仪,无法采集图片。我首先试图用照相机照,结果很不理想,感觉紫外在相机上引起的光线波动厉害,图像模糊。这几天又是回族古尔邦节日期间,院里其他实验室仅有的一台凝胶成像仪又用不上,于是只能用眼睛看着,描在纸上,以备以后查阅方便。由于引物不好,条带多达四条。而且跑的条件不同,有3批12样进行比较。我进行对比观察记录,时间差不多用去了20min。随后跑的另一块胶状态较好,但也观察了将近10min。如此我直接对着紫外光看了0.5h!以前也记得我的老师总是教我们,看紫外时一定要防护好。这次,在匆忙之中就忘记了。 晚上大约1点吧,突然我的眼睛疼痛难忍,眼泪哗哗流,随之鼻涕也一起流。我一开始想到的是,是不是吃错东西了, 或者是感染禽流感了?但是想想,只有眼睛有事,没有发烧啊其它症状,应该不是。我的眼睛已经满是止不住的泪水,理智告诉我,这种状态下,不能用手去搓,否则血管破裂就有危险了。我先是到水龙头又洗了洗眼睛,根本不管用,那就不是有东西在里面。我打开电脑,用模糊的双目忍痛查看与眼睛疼痛流泪的资料。看到的有一个专业术语,是眼球痛,还有眼底也有可能,另外既然神经有痛觉,那也可能视神经受到了伤害。我这个着急啊,怎么办?不会就此失明,再也看不到我可爱的闺女和我亲爱的老婆了吧。我的大脑瞬时被黑暗充斥,我的天,不会这么倒霉吧。 突然间,百度搜索结果中,一个词“紫外光”进入我的泪眼,在瞬间唤醒了我的大脑。原来是紫外光灼伤了眼睛。我再次改换关键词,“紫外光,眼睛,流泪”。之后,我查到了症状:眼睛刺痛流泪。其它的描述也与我的症状一致。这时,才恍然大悟。然后,看人家的原因,大多是紫外消毒室中呆时间过长。症状,也就眼干涩,稍微流泪。治疗,待自动恢复,或点滴一点眼药水。我的心稍稍安定。但是想到我的眼睛看了大约0.5h的紫外,而且目前症状这样可怕,已经流泪20分钟还在流,我的心又提了起来。不会太严重,导致视网膜脱落之类的问题吧。这大黑夜的,我又不能立马杀到医院去。迷迷糊糊中,我去喝了一包板蓝根,算是个安慰。然后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用纸巾擦拭着眼角漏出来的泪水,迷迷糊糊中不知何时止住了泪水,又昏睡过去了。 早上起来,眼睛干涩,但是疼痛已经明显减轻,只有轻微感觉。还好,眼前一切依然在,闺女已经坐了起来,指着窗外问我:“爸爸, 起来吧,看,外边亮了,月亮已经回家了。”我赶紧答应一声,和闺女一起起床。 起床吃过早饭之后,我去药店买了眼药水滴了滴,后面又给老婆发了个短信,虽知她一定会担心,但是还是忍不住给她发了。老婆急忙忙打电话过来时,我那不争气的泪水又流了一次。她嘱咐我一定要去医院看看,否则后果自负(说是不去看,就要从北京坐飞机回来)。我答应了。 在去医院之前,我上网记下此次事故,谨向各个科研一线的同胞,尤其是那些实验仪器缺少,防护更是不曾注意的同志,提个醒,敲个警钟。可能我这次的眼睛,发病还较为快速,其它慢性职业病,可能在后期发现时就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比如上次东北农大的“布氏杆菌感染”。让我们重视一下平时的实验防护,共同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为祖国为家人多做几年贡献吧。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588 次阅读|5 个评论
紫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kinglee 2009-8-11 18:39
一、电子跃迁   最常碰到的电子跃迁类型   二、发色团、助色团和吸收带    1 、发色团   指具有跃迁的不饱和基团,这类基团与不含非键电子的饱和基团成键后,使化合物的最大吸收位于 200nm 或 200nm 以上,摩尔吸光系数较大(一般不低于 5000 ),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三键体系组成。现简要讨论含生色团的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   ( 1 )乙烯及其衍生物   简单无环烯烃,如乙烯的跃迁的最大吸收在 180nm 附近,有烷基取代基时,由于碳原子的 sp2 杂化,最大吸收略有红移,这种现象的实质是诱导效应或超共轭效应引起的。   共轭生色团   含一个以上生色团的分子的吸收带可能是彼此隔开的生色团吸收的叠加,或可能是生色团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使两个生色团为一个单键所隔开。也会发生共轭作用,于是电子吸收光谱与孤立的生色团的吸收带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 1,3 一丁二烯 CH2=CHCH=CH2 ,该分子中,两个 C=C 键为一个单键隔开,由于共轭作用,该分子给出的吸收光谱向低能量方向移动。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于至少四个原子之间;这导致了跃迁能量的下降,同时由于跃迁几率增加而使摩尔吸光系数也有所增加。共轭作用对跃迁的影响相当大。对乙烯( 193nm ) 1,3 丁二烯( 217nm ),已三烯( 258nm ),辛四烯( 300nm )系列来说,可以看到:随该系列每个化合物中 C=C 双键的逐渐增加,产生红移并伴有摩尔吸光系数的增加。   ( 2 )多炔和烯炔烃   简单三键的跃迁在 175nm 处有最大吸收,摩尔吸光系数约为 6000 。   共轭炔的电子吸收带也向低能量方向移动,但是,其摩尔吸光系数则要比共轭烯的低得多。例如,乙烯乙炔 CH2=CHC=CH 所呈现的吸收带在 1,3 一丁二烯附近( =219nm )但其摩尔吸光系数仅为 6500 ,而 1,3 一丁二烯的是 21000 。当共轭体系扩展到 3 至 6 个三键时,则产生高强度吸收带,摩尔吸光系数达 105 数量级。含双键的炔烃共轭体系,其紫外吸收光谱与多炔烃相似,在碳链长度相同的情况下,烯炔烃的吸收强度比多炔烃大,且最大吸收波长进一步红移。   ( 3 )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与二烯类、非极性不饱和化合物不同,前者的吸收带强烈地受到溶剂性质的影响,且随 取代基的增加,跃迁的吸收带逐渐红移;后者一般不受 取代基的影响。在饱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酸、酯、内酯和内酰胺等结构单元,羰基的吸收一般在 200205nm 。但是,当分子中的双键与羰基共轭时,其吸收带显著增强。   ( 4 )芳烃和杂环化合物   饱和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在 200nm 以上的紫外可见区没有吸收,只有不饱和的杂环化合物即芳香杂环化合物在近紫外区有吸收。这种吸收由 跃迁和跃迁产生的。   ( 5 )偶氮化合物   含 N=N 键的直链化合物产生的低强度的吸收带位于近紫外区和可见区。长波处的吸收带被认为是由跃迁所致。对脂肪族的叠氮化合物来说, 285nm 处低能量吸收带被认为是电子跃迁所致,而 215nm 处的吸收带则被认为是 s-p 跃迁所致。    2 、助色团   指带有孤对电子的基团,如 OH OR 、 NH2 、 NHR 、 Cl 、 BrI 等,它们本身不会使化合物分子产生颜色或者不能吸收大于 200nm 的光,但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能使发色团的吸收带波长( max )向长波方向移动,同时使吸收强度增加。   ( 1 )吸电子助色团   吸电子助色团是一类极性基团,如硝基中氧的电负性比氮大,故氮氧键是强极性键,当 NO2 引入苯环分子中,产生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是苯环电子密度向硝基方向移动,且环上各碳原子电子密度分布不均,分子产生极性。   ( 2 )给电子助色团   给电子助色团是指带有未成键 p 电子的杂原子的基团,当它引入苯环中,产生 p- 共轭作用,如氨基中的氮原子含有未成键的电子,它具有推电子性质,使电子移向苯环,同样使苯环分子中各碳原子电子密度分布不均,分子产生偶极。   无论是吸电子基或给电子基,当它与共轭体系相连,都导致大 键电子云流动性增大,分子中的跃迁的能级差减少,最大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颜色加深。同时也指出助色团对苯衍生物的助色作用,不仅与基团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基团的数量及取代位置有关。    3 、红移、蓝移、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在有机化合物中,因取代基的引入或溶剂的改变而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移动。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由于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引入取代基或受溶剂改变的影响,使吸收带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增大或减小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三、吸收带    1 、 R 吸收带   由化合物的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具有杂原子和双键的共轭基团,如 C=O 、 -NO 、 -NO2 、 -N=N- 、 -C=S 等。其特点是:跃迁的能量最小,处于长波方向,一般 max 在 270nm 以上,但跃迁几率小,吸收强度弱,一般摩尔吸光系数小于 100 。    2 、 K 吸收带   是由共轭体系中的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其特点是:吸收峰的波长比 R 带短,一般 max 200nm ,但跃迁几率大,吸收峰强度大。一般摩尔吸光系数大于 104 ,随着共轭体系的增大, 电子云束缚更小,引起跃迁需要的能量更小, K 带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    K 吸收带是共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借此可判断化合物中的共轭结构。这是紫外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3 、 B 吸收带   由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带,是芳香族的主要特征吸收带。其特点是:在 230-270nm 呈现一宽峰,且具有精细结构,常用于识别芳香族化合物。    4 、 E 吸收带   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可以认为是苯环内三个乙烯基共轭发生的跃迁而产生的。 E 带可分为 E1 和 E2 吸收带,都属于强吸收。
个人分类: 分析化学|2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紫外光谱吸收带的分类
kinglee 2009-6-24 09:35
转自: http://www.chemshow.cn/bbs/Portal/ForumTopic.aspx?PageID=22972 1、远紫外(真空紫外)吸收带这一块用的比较少,应该是非常少,一般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波长都是从200纳米开始的,因为远紫外(真空紫外)吸收带被空气强烈吸收,顾名思义,也叫真空紫外。主要是烷烃化合物的吸收带,如C-C、C-H基团中,为*跃迁,最大吸收波长小于200纳米,范围在10-200纳米。 2、尾端吸收带饱和卤代烃、胺类或含杂原子的单键化合物的吸收带,由于这类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几个孤对电子,因此产生n*跃迁,其范围从远紫外区末端到近紫外区,在200纳米附近。所以,一般在紫外区扫描或全波长扫描的时候,建议从210纳米开始,因为很多物质都存在末端吸收,多扫了没有多大意义,从节省时间和氘灯的角度考虑,建议从210纳米开始扫描。 3、R带这个吸收属于弱吸收带,但是溶剂效应比较明显,所以俺在此友情提醒,在选择溶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R带是共轭分子的含杂原子基团的吸收带,如C=O,N=O,N=N等基团,有n*跃迁产生,为弱吸收带,摩尔吸光系数K一般小于100L.mol-1.cm-1;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R带会发生蓝移,附近如有强吸收带,R带有时会红移,有时可能观察不到。 4、K带这个用的比较多,也是有机物定性定量的基础,其最大吸收往往是由K带决定的,一般来说,如果某物质存在共轭双键,从理论上来将都可以用紫外去定性定量的,所以俺建议大家,要特别注意K带呀。共轭体系的*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如共轭烯烃,烯酮等。K带的吸收强度很高,一般K大于10000L.mol-1.cm-1。 5、B带理论支持:芳香和杂环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苯的B吸收带在230-270纳米之间,并出现包含有多重峰或精细结构的宽吸收带(这也是为什么有馒头峰的原因)。但取代芳香烃的B带精细结构会消失,极性溶剂也会使精细结构消失。 6、E带含有苯环的物质一般在B带有和E带吸收,但是做过试验,感觉B带的吸收远远K带强烈,就以山梨酸和苯甲酸为例,相同浓度的山梨酸的吸收特别强烈,最大吸收很明显,可是苯甲酸的却象馒头峰,最大吸收特不明显,只有通过求导才能找出最大吸收来,比较郁闷。这也可以从吸光系数看出来,B带的吸光系数为250-300L.mol-1.cm-1,感觉不是很灵敏。E带吸收系数大,但由于E和B的作用,往往峰形不太好,不利于分析。也属于芳香结构的特征吸收,由处于环状共轭的三个乙烯键的苯型体系中的*跃迁所产生。E带又分为E1和E2带。E带属于强吸收带,K大于10000L.mol-1.cm-1
个人分类: 分析化学|11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气臭氧的重要性及几个关键概念
zjwang 2009-3-18 13:12
太阳产生的辐射主要是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部分,同时也产生波长范围在1-400nm的紫外(UV)辐射。我们关心臭氧辐射因为这些射线具有破坏DNA分子化学键的通量,而后损害细胞。大部分动植物能够对受损的细胞进行自我修复,但,一般来说,如果这些损伤的DNA分子没有修复的话,就会被复制,导致皮肤癌症的危险(基底细胞瘤、鳞状细胞癌、黑素瘤等)。 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绝大部分的大气臭氧在介于10公里到50公里的平流层。 1.氧分子在波长低于240纳米的紫外辐射(UV-c)下分解为两个氧原子,这些氧原子(O)然后与其他氧分子(O 2 )反应生成臭氧(O+O 2 -O 3 )。 2.一个臭氧分子能被太阳紫外辐射分解成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然后氧原子还可以与其他的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这一臭氧-氧原子循环能消耗紫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热。 3.紫外辐射能破坏DNA分子的化学键,不过幸运地是,臭氧能吸收损害DNA的那一部分紫外辐射光谱。臭氧对于屏蔽UV-a(320-400纳米)无能为力,能部分地屏蔽UV-b(280-320纳米),完全屏蔽能量极大的UV-c(200-280纳米)。 4.臭氧能被催化过程破坏,其中臭氧分子减少,但是催化剂(氯,氮,溴,氢)重新被生成来破坏其他的臭氧分子。 5.生命周期较长的痕量气体,如氯氟烃(CFCs),从热带对流层上部上升到平流层。进入平流层后,氯氟烃一般转移到中纬度地区,且被带出平流层重新进入对流层;另外一小部分继续上升至平流层顶(臭氧层之上),被极短波长太阳紫外辐射分解并释放氯,从而破坏臭氧。 6.南极臭氧洞是由于人类对平流层的污染(主要是氟氯烃)直接导致的。南极臭氧洞出现在南半球每年的春季(8月-10月),即极冷的南极冬天之后。臭氧洞由发生在极平流层云(PSC)颗粒表面的化学反应形成。这些反应把良性形成分(HCl和ClONO 2 )中的氯释放出形成能快速催化破坏臭氧的成分(ClO)。 7.像氟氯烃这样的化合物能够导致臭氧的减少这一事实,现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致共识。能破坏臭氧的含氯化合物浓度在低空大气中已经开始减少(从1996开始),而且对流层也开始减小。飞机和温室气体对大气的未来影响正在研究之中。 (自Stratospheric Ozone (An Electronic Textbook,NASA GSFC)) 图1 一个典型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臭氧廓线。平流层介于对流层顶与平流层之间(红色标记),叠加在上的是紫外辐射,它是高度的函数,按波长的长短分为三部分,UV-a(320-400nm,青色),UV-b(280-320nm,绿色)和UV-c(200-280nm,品红)。条带宽度表示以高度为函数的能量的大小。UV-c能量随臭氧增加显著地减小,因为200-280nm波段对其有强烈的吸收,UV-b也有强烈有吸收,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面,UV-a只有很小一部分被臭氧吸收。 (自Stratospheric Ozone (An Electronic Textbook,NASA GSFC)) 图2 在不同高度(大气顶,30km,20km和地表)紫外辐射通量与波长的关系。红线显示的是臭氧减少10%辐射后的地表通量,蓝线显示的是DNA反应光谱,反应光谱定义为以生物的影响,是波长的函数,值越大表明对生物破坏越大。 从图1中可以看到UV-c在中平流层遇到臭氧时,会快速地被吸收从而不能到达地表;UV-b部分被吸收,UV-a很少被吸收。而图2中显示了,紫外辐射对NDA的影响随波长增加而迅速减小,而恰好吸收随波长增加而减小,这也没关系,反正强破坏UV-c的也完全被吸收了。正因为臭氧对极具破坏力的UV-c的吸收有强烈的效果,因此防晒生产商不需要关注UV-c,生产商只需要减小皮肤对具有破坏力的UV-b和具有少量破坏力的UV-a辐射的吸收。 注:作者主要参考Stratospheric Ozone (An Electronic Textbook,NASA GSFC)整理而成。
个人分类: 卫星遥感|8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