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转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国家自然基金标书申报体会
jiahongtao 2009-9-16 14:33
申报体会一: 一、要抓住一个 新 字 1 、题目要新颖:题目是很关键的东西,要从题目上吸引人,从题目上体现出你研究的 新 来。 ( 1 )现在的研究热点。前五年,只要涉及到纳米技术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部给予资助,或多或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这是新出现的,我们国内还是空白,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加强;二是这方面的标书少,中标率高。 ( 2 )别人可能没有听过的名词。 2001 年吧,有个学者的标书是 数字细胞 ,一下就把人吸引住了,最后这个课题拿了一百多万;其实就是用仪器记录细胞信号,将细胞内的电活动用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随后出现了数字外科等等。 提到的这两点是给大家一个启发,在项目的题目上也要下工夫。 2 、内容要新颖:这是标书的关键,要有自己新的 idea 。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上都要体现新,那就需要申报者多动脑筋,多下工夫。 二、要 勤 1 、勤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标书要多写,国家级的,省级的都要积极的写。在写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不怕中不了不敢写,也不要因为写了没有中就不写了,只有写了才有机会中,如果不写,是觉得没有机会的。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心理的问题,如果你能完成一份完整的标书,心理上的一个障碍就可能消除。当你再动手开始写的时候你就会说标书我曾经写过,对它的各个步骤不生疏,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经历。 2 、勤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早点准备,在上次申报完以后就开始准备下一年度的题目。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写,来检查标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一年的标书和修改一个月的标书的质量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3 、勤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平时要多做些研究工作,对于自己的实验结果要多总结,多发表文章。因为国家自然基金要看你的工作基础,这个工作基础并不只是你现在有基金项目,而更重要的是看你在你自己的研究领域内长期做的工作是否与本次申报的内容有相关性,研究方向和内容上的相关性,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的相关性。如果在这个学科有许多的文章,那中标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4 、最后就是平时多看杂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网站,看大家在研究什么,看往年中了的标书,从别人中了的标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5 、最后一点,就是关注一些新的信息,上 Internet ,多查资料,多关心自己学科的最新动态,多写综述,建立工作基础。 三、申报内容和研究内容的确定 1 、申报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金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 100-500 万元),有子课题和需要项目建议书;杰出青年和海外青年基金( 50 万元左右,青年的定义为当年的 1 月 1 日 不满 35 周岁);面上项目( 20-30 万元左右),包括普通项目和青年基金;社科基金( 10 万元左右)和小项目( 5-7 万元)。我们应该申请那一部分呢?对于前两部分,中标的可能性太小,就是有实力的科研院所也是很难拿到那样的项目的;所以应该着重在后两个项目上。青年基金只属于 35 岁以下的,对于这块,大家每年都报的少,但国家投资又大,所以中标率相对要高。 2 、研究的内容:或叫课题的性质,要正确的定位,基础的要以基础研究研究为主,临床的要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公卫的应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对我们公卫的来说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实验室研究和人群调查想结合,才有可能拿到大的科研项目。单纯是人群调查而没有实验室研究的话,国家自然基金不会支持这方面的课题的。这主要是针对我们预防医学而言的,公卫的许多学科都涉及这个问题,如统计、流病、儿少、环卫、劳卫,涉及到人群调查的,要想办法加上实验研究的内容。当然还有一点,申报公共卫生学科的必须有人群的内容,以后如果没有人群的内容会在初审就被刷下来。 四、人员的配置 对于自己申报时的合作者,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注意。注意要有梯队,最好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包括在读研究生)相结合。 1 、关于高级职称,一方面他不能同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有两项在研项目,所以选择高级职称作为自己的合作对象,这点一定要注意。两项包括项目主持人和第一合作者。有些申报者在初审时,由于有些高级职称中已经有两项而被刷下,很可惜的。对于高级职称者主要是理论和技术指导,所以不宜过多。 2 、中级职称,单独申请中标的可能性比较小(需要两位高级职称的推荐,博士学历)。所以高级职称者可以利用他们的有时来和他们合作,一是选择他们成果多的(包括发表文章的数目),对自己的实验梯队和工作组基础是个弥补;二是一般不会冲突,在初审的时候不会象高级职称那样严格,有时候对中级职称的都不审查。 五、仪器设备 整个教研室的可以用,整个院系的可以用,整个学校的都可以写,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不要因为一起设备不过关而不敢写,不要因为仪器设备限制了自己的 idea 。只要有思路,其他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用自己学校的资源或者和别的单位合作。 六、写好标书的一些注意事项 1 、关于内容书写的一些问题。立题依据要充分,有说服力,引用的参考文献要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好能有自己的文章引用;参考文献一般是 10 篇左右,尽可能的新(最好是近 3 年的),能的话写到本年的 9 、 10 月份,自己的关于本课题的文章也不能太多,否则会认为你只是要钱;书写格式要条理清晰,比如说技术路线,最好做出路线图,直接条理,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 2 、资金预算,对于管理费和能源消耗费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超过 5% ,对于仪器设备是不资助的,所以不能把买仪器设备写进国家自然基金标书的。如果你连小仪器都买,说明没有科研基础,买大仪器,没有那部分钱给你买大仪器的因为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原则是 ⑴ 把握科学前沿,推动 源头创新 ; ⑵ 围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解决可持续发展中层次科学问题; ⑶ 充分利用我国的优势和特色(人力资源,比如队列研究和环境基因组等); ⑷ 重视开展形成我过的自主知识产权。 3 、要注意学科间的合作,也就是在成员队伍里最好能有不同学科的人来参与。也就是学科的交叉,容易产生源头的创新,能够出新的成果。 4 、自查自纠。写完了可以过几天在看看 ,不断修改,不要以为写完了就没有事情了。有时候可能当时没有发现,也可能是自己看了杂志或其他资料后觉需要补充,所以上面也提到了要早点准备。 5 、要请教一些内行和外行来看。一是看他们能不能理解了你的标书的意思,因为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评委可能是外行,不是自己本专业的;二是让他们看看有没有创新,值得不值得研究;三是让他们从他们的专业角度和自己的经验来给自己提点意见和建议。可以请一些年轻的教师,因为他们学的东西比较新,另外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多听点意见总不是什么坏处吧。 6 、不要随便丢弃自己没有中标的标书。经过修改和充实以后,第二年还可以再投的,当然也可以投到别的基金项目,如省自然基金、科协的或其他的。 7 、关于工作基础。上面提到了一些,这里的工作基础,不是说申报者一个人的工作基础,而是指整个科研工作组(人员)和整个学校(设备)。这个一定要重视,可以利用参与者的工作基础和学校的资源来弥补自己本身的不足和缺陷。 8 、科学术语要规范。不能因为术语的定义让人一下就看出毛病,让人觉得科学不严谨。 9 、要有耐性。基础研究本来就是持续性和积累性的问题,有人统计,国家自然基金每个人平均 7 年能中标一次。也就是说,你投 7 次才有可能中标一次啊。 七、那些学科比较好申请 一是上面提到的新出现的研究内容,热点内容,二就是一些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支持的方向;三是一些国家自然基金委鼓励的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有: ⑴ 生命科学体系中的化学过程; ⑵ 脑研究; ⑶ 蛋白质组学; ⑷ 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⑸ 我国人口与健康的基础科学问题; ⑹ 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科学问题; ⑺ 重大工程灾害及其防治(如 SARS 等重大的事件,不仅仅是卫生问题,也比如类似于 9.11 ,伊莎贝尔飓风等问题)。 鼓励的领域有: ⑴ 传染病和寄生虫; ⑵ 环境、遗传与社会心理因素; ⑶ 主要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其群体易感性和预防; ⑷ 膳食结构和食物成分及其食品质量及健康; ⑸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八、关于关系 每年靠关系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有,但是那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靠实力。所以不要因为没有关系而觉得不可能申请到课题。有一点清楚就行了 实力是基础,关系是关键 。没有实力和良好的标书是没有用的。 九、格式 提纲按提供的格式写,并全部保留。正文字用小四,让人看起来舒服。 (来源于网络,感谢原文作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zz谨此献给1980~1985年出生的人
cwhm 2009-9-12 12:47
看不明白的就退出,别问为什么那是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故事 。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只属于我们80后85前被国家遗忘和牺牲的一代。 捏泥巴 吹肥皂泡 捉昆虫 (我喜欢捉蝴蝶) 纸飞机(我小时候经常玩 ) 推铁环 打仗 手指游戏 粉笔画 放风筝 跳人--- 下面那个叫挑签 打板 拉陀螺 打弹子 丢沙包 (和跳皮筋一样都是操场上经常玩的游戏) 弹弓 用气门芯玩的游戏,也不会忘了吧 小时侯最喜欢的事就是抄歌词 .还有就是贴贴画啊. (哈哈,太熟悉了,我也有哦 ) 黑猫警长 葫芦娃 (从六岁就开始看的小人书,到后来的电视动画 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小龙人 (我有许多的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 射雕英雄传 花仙子(lu lu lu lu ,那曾是最熟悉的旋律 ) 蓝精灵 (在山的那边,在海的那边,有一群可爱的蓝精灵) 米老鼠和唐老鸭 (迪斯尼,什么时候可以去亲密接触呢 ) 还记得熟悉的变身对白吗?我是希曼! (还记得那四句话:豹的速度,熊的力量,鹰的眼睛,狼的耳朵) 机器猫、叮当都是它 (这可能是第一部接触到的日本动画了,不管是漫画书还是电视卡通。现在没事都在网上搜来看看 ) 那个时代的纸币 ( 钱哦) 看来这个才知道什么叫游戏经典,游戏的音乐是那么的单调,但你能忘记吗? 就算作弊改人数,都未必能通关。 (嘻嘻,作弊就30只 3只一下子就玩完了 ) 超级玛莉 (这个还行 ) 熟悉的课本 (我们的课本,我小学的课本都还在哦!) (第一课是春天第二课是花园 果园呵呵,你是不是也记得呢)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228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 数学的"前定和谐"
lixingya 2009-8-19 09:28
转载 数学的前定和谐 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转载于此,以共分享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038 数学的 前定和谐 偶然找到一篇老文章(以前需要它的时候却没能看见),请大家分享。 1960 年,物理学家 Eugene Wigner 发表了一篇标题十分有趣的文章,谈数学的 莫名其妙的功效 : The 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 in natural sciences ( Communication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3 (1), 1960 ), ( http://www.dartmouth.edu/~matc/MathDrama/reading/Wigner.html ) 作者先讲了个小故事:一个人口统计学家,拿出一篇文章让老同学看,向他解释高斯分布的意义。老同学不明白其中的一个符号。 哦,那是圆周率。 什么? 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你扯得太远了吧? 老同学叫喊, 人口与圆周有哪门子关系! 坦白讲,文章很浅显,也没什么大发现,但它提出了一个大家多少感觉到了的问题,所以成了 名作 。感兴趣的人都不妨看看原文(人家的东西我也不能多抄)。作者的中心意思大概是 : 我们难免会觉得正面对着一个奇迹,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头脑能将千姿百态的事物串联起来而不矛盾,是自然律的奇迹,也是能猜想出那些定律的人类思想力的奇迹。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爱因斯坦早就问过: How can it be that mathematics, being after all a product of human thought independent of experience, is so admirably adapted to the objects of reality? 更早的时候,在 1900 年的巴黎数学家大会上, Hilbert 在规划 20 世纪的《数学问题》的报告里,讲过一段有趣的话,我想也许可以用来作为回答: 在我看来,那无数的令人惊奇的相似,数学家们在他的学科的不同分支的问题、方法和概念中经常感觉的似乎显然的前定的和谐,都来源于思想和经验的反反复复的相互作用。 注意其中的 前定和谐 ( prearranged harmony ),大概容易被忽略,其来历更容易被人忘记。另一种译法 pre-established harmony 更接近德语原文 prstabilierte Harmonie (法语 harmonie prestablie ),也就是 Leibniz 所谓的 前定和谐 。 前定和谐系统的作者 ( par lauteur du systme de lharmonie prestablie ) Leibniz 先生,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提出他的那个系统的。(有兴趣的读者,请看看他的《人类理智新论》,特别是第 10 章第 7 ~ 10 节。)希尔伯特的观点本来是很现实的,但借了这个哲学名词,也许会令敏感的人觉得问题又复杂了。 钱锺书先生 写在人生边上 的一段文字,对 前定的和谐(调和) ,有一个令人愉快的 别解 : 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分,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在调味里,也有来伯尼支 的哲学所谓 前定的调和 ,同时也有前定的不可妥协,譬如胡椒和煮虾蟹、糖醋和炒牛羊肉,正如古音乐里,商角不相协,徵羽不相配。 杭州西湖雷峰山下白云庵月下老人祠有一副对联: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身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当然是更幸福的 别解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03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张明: 天量人民币贷款的流向与隐患
zw373737 2009-8-6 17:22
发表于香港《紫荆》杂志,2009年8月 2006年至2008年,中国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3.18、3.63与4.91万亿元。而仅在2009年1至6月,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就高达7.37万亿,甚至超过了2006年与2007年两年信贷之和。为抵御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就业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出台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然而,规模如此之大的信贷增长是否意味着政府对次贷危机的潜在冲击做出了过度反应,是否意味着我们过高估计了出口减速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而相应忽视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通胀与资产价格风险,大规模的信贷增长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不良贷款浪潮以及加剧中国政府的财政压力,目前已经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与激烈辩论。笔者拟在本文中讨论两个问题,即2009年上半年天量人民币贷款的流向与隐患。 第一个问题是,规模如此之大的贷款流向了何方?从贷款部门结构来看,流向居民部门的新增贷款为1.06万亿元,流向非金融性公司与其他部门的贷款为6.31万亿元。这意味着新增贷款的中心仍为刺激投资,用于刺激消费的规模有限。事实上,流向居民部门的新增贷款大部分是住房抵押贷款,这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刺激房地产投资。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新增短期贷款为3.49万亿元(包括票据融资),新增中长期贷款为3.77万亿元。如果假定只有中长期贷款进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那事实上流入固定资产投资的银行信贷比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 而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莫过于,是否有大量的人民币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众所周知,在中国是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进入股市的,这就意味着官方没有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规模的统计数据。然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的估计,在2009年上半年,大约20%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这意味着仅在今年1-5月,就有大约1.16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入到股市。 尽管我们不知道具体的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但我们有以下几个证据来佐证确有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的观点。第一,按照历史经验,如果银行信贷资金流入企业固定资产领域,那么银行信贷资金的增长将伴随着企业存款的大致同步增长,因为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贷款全部用掉。然而,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存款增加5.27万亿元,如果再考虑到企业自身盈利增长,则企业存款增量与企业部门信贷增量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缺口;第二,2009年上半年新增票据融资1.71万亿元,占信贷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票据融资一方面肯定是流动资金贷款,另一方面如此之大的票据融资增量实在令人怀疑;第三,去年10月份央行与银监会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管理而引发的自去年11月份以来的信贷飙升,恰好与去年11月以来的A股市场指数飙升完美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不能不怀疑信贷资金在股市上涨背后的推手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如此快速的信贷增长埋下了何种隐患?对此笔者认为,在刺激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以应对次贷危机冲击方面,财政政策应比货币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重要是调结构而非增总量,因此,一刀切的货币政策不但不能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反而可能带来未来的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压力以及不良贷款损失。 巨额信贷增长的隐患之一,是导致未来的信贷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关于2009年全年的人民币信贷增量,目前依然扑朔迷离。最初政府制定的目标下限是5万亿元,结果在上半年就被轻松突破。后来某位银监会官员披露今年的信贷目标约为6-8万亿元,目前看来依然不够。目前市场的普遍预测是今年的信贷增长将超过10万亿元。如果信贷突破10万亿,这意味着2009年的信贷增量占到2008年中国GDP的约三分之一。如此之高的信贷增量既是空前的,也是难以持续的,而且会带来很多附加问题。 巨额信贷增长的隐患之二,是在3-5年后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不良贷款浪潮,并最终加剧中国政府的财政压力。商业银行在短短6个月内放出如此大规模的贷款,如何能够保证对贷款质量的控制?尤其是考虑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商业银行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突击放贷现象,这不由得不令人对未来的信贷风险心生忧虑。在2009年第二季度,股份制银行与中小银行取代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为本轮放贷的主力军,而前者对潜在风险与亏损的承受能力明显弱于后者。有投资银行测算,如果最近几年的新增贷款发生20%以上的不良率,则中国很多银行将再度处于资不抵债的困境。那么,一旦3-5年后银行不良贷款飙升,为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那么中国政府将不得不再度动用财政资金为银行注资或剥离不良资产。考虑到在1998年与2003年,相关部门反复强调,当时为银行注资或剥离不良资产是最后一次了,从今往后不再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未来政府再度注资,不但政府会面临再次食言的尴尬,商业银行也再度陷入市场软约束的怪圈。事实上,本轮的贷款飙升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巨额信贷增长的隐患之三,是2009年下半年以及2010年上半年中国可能出现史无前例的资产价格泡沫。迄今为止中国A股市场已经上涨了近80%,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上半年也明显回暖。只要相关部门再抱着试图以资产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的虚幻愿望,只要相关部门认为经济复苏基础的稳固只能辅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要相关部门再指望要靠房地产投资的复苏来重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那么我们的救市政策,就容易沦为通过制造一场更大的泡沫,来掩盖之前泡沫破灭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境地。资产价格泡沫的崩溃既会加剧中国国内的收入分配失衡,也会带来长时间的经济紧缩压力。对此,中国应格外警惕,避免重蹈日本政府在1980年代末期的覆辙。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是,除了国内信贷汹涌之外,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反弹,国际机构投资者去杠杆化的告一段落,短期国际资本从2009年第2季度起重新流入中国。根据我们的估算,在2009年第2季度新增的1778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贡献了大约一半。一旦热钱在下半年加速流入,那么中国资产市场将面临内外流动性夹击的局面,极有可能酝酿出一场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 为缓解巨额信贷增长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的政策建议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调整信贷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中央银行应通过加大央票与定向票据的发行规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方式来抑制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应该考虑重新实施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管理。此外,应严查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与房市的情况,同时应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入的管理,从源头来遏制中国国内的流动性泛滥,以避免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 张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此前曾在KPMG、Asset Managers Group等机构担任审计师、PE基金经理等职务。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国际经济评论》编委。《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南方经济》、《当代亚太》等期刊匿名审稿人。出版《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事实与部门分析》、《华尔街的没落:透析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走向》、《资产证券化手册》等著作。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China World Economy》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人民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等媒体上发表财经评论数百篇。除注明转载外,所有文章均为本人原创。个人邮箱为zhangming@cass.org.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力学与实践的编者按
cswen 2009-8-3 23:38
《力学与实践》转载纪念 Batchelor 的文章(科学网博克版) 于该刊 2009 年 31 卷第 3 , 4 期时所写的编者按 《力学与实践》编辑部 这是一篇迟到了近三十年的报导。南开大学温景嵩教授从 1979 年 10 月到 1982 年 2 月曾在国际著名力学家 George Keith Batchelor (1920 2000) 指导下进行研究。这篇文章真实地记述了 Batchelor 教授如何工作和研究,更可贵的是如实记述了 1981 年几位中国学者对 Batchelor 教授的一次访谈。这次访谈, Batchelor 教授谈到对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选题,选拔人才以及对力学学科的性质等等方面,其中一些看法切中我们科研领域的时弊,现在读来仍然发人深省。 (注:这篇文章在收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百家争鸣,一家之言》时,我又对它进行了一些修改,特别是增加了一段关于绝对自由问题的文字,请朋友们注意。另外,此处的编者按中的 10 月和 2 月两个月份是我给加上去的。 2009 年 7 月 29 日 温景嵩注。)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206 次阅读|3 个评论
海军重力测量员徐国建(转载)
jlpemail 2009-6-14 10:45
海军重力测量员徐国建(转载) 海岛就是我的战场 实习生 肖毅 记者 王洁 【人物档案】徐国建 曾在南海舰队从事重力测量。   如今虽已脱下军装,但我最惦记还是军营,军人生涯将影响我一生。 谈起自己的戎装岁月,徐国建充满了怀念。交谈中,徐国建情不自禁地不时挥动着右手,摆起了军姿敬礼。 25 年的军人生涯,在其心中已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成为海军首批重力测量人员   参军是我从小的梦想,当上海军更让我乐坏了! 回忆入伍的情景, 51 岁的徐国建一下子仿佛回到了过去: 1976 年徐国建成为南海舰队的一员。然而,更让徐国建欣喜的是,在部队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上了被称之为 海军军官摇篮 的大连第一水面舰艇学院,成为南海舰队海测大队考上该学院的 4 名幸运儿之一。  进入学院后徐国建学习重力测量、卫星导航专业,通过大学的系统学习,毕业后,徐国建成为我国海军首批从事重力测量的技术人员。 当时我国海军在重力测量方面的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作为从军校毕业的第一批专业重力测量人员,觉得特别自豪! 徐国建说。 随时面临粉身碎骨的危险 1976 - 1978 年,徐国建参加了珠江口、磨刀门、湛江港的海道测量。海道测量需要翻越测量海域的崇山峻岭和海岛,行走的路线,路途常是人迹罕至之地,每天要面对马蜂蛰、毒蛇咬和穿越悬崖峭壁的危险,建标、建点,要肩负几十斤重的标石登上几百米的高山,测量时船只要面临撞到明礁、暗礁、峭壁的危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粉身碎骨。 出海一次最少 20 天  大学毕业后,徐国建返回原部队工作,之后随部队迁至湛江,开始了在海上作业的重力测量工作。   出海作业,少则 20 多天,最长时有 50 多天在海上漂泊。 徐国建告诉记者,在海上漂泊的日子最艰难的问题还是缺水、少新鲜蔬菜。 记得当年,随船携带的蔬菜放 10 多天就会发黄,而为了增强抵抗力补充营养,他们每人都会带上维生素。 徐国建回忆道: 出海时最紧缺的是水,当年出海我们每人 4 天才发 25 公斤 水,而漱口、洗澡、洗衣等全靠这一桶,于是只好是洗完澡的水又洗衣,一桶水综合利用。 儿子看到我就躲  为了热爱的事业,徐国建在军营一呆就是 25 个年头,而长期以来夫妻却分居两地。 很遗憾,儿子出生时我也未能呆在妻子身边。 至今,徐国建仍感到十分遗憾。当年,尽管知道儿子即将出世,但作为技术骨干的他却跟随部队前往西太平洋执行重要任务,当他下船后马不停蹄赶回长沙,儿子已出生 3 天了。   后来,每次回家,儿子总躲在他妈身后,更别提叫爸爸。等过几天黏糊了吧,我又得回部队了。 但现在儿子也表扬我做的红烧鱼好吃! 如今,徐国建已转业回到地方,在长沙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徐国建坦言,刚进新单位工作感到不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已能适应。 我愿意在新的岗位上迎接新的挑战。 徐国建给自己立下新的 军令 。 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 http://cswb.csonline.com.cn/CSWB/20070801/Cont_1_36_44125.HTM
个人分类: 资料库|5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郎咸平:中国的黑领是世界上最无耻的群体
moxj 2009-6-1 16:21
才仅仅10年之前,白领还是一个全社会人人称羡的身份。万科地产甚至将其出版的系列图书命名为《白领》。白领是指那种在高级写字楼里上班的专业技术人员,特点是高学历、高收入。特别是写字楼里外资企业,更是白领群体云集的根据地。   白领意味着体面的工作、优雅的修养、丰富的精神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白领简直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白领必定毕业于名牌大学,甚至是硕士、博士或海归,每天朝九晚五打卡,坐在格子间的电脑旁,MSN,麦当劳,卡布奇诺,丁克,地铁,打的,坐经济舱,住星级宾馆,泡吧,煲电话,听蓝调,加班,圣诞节,斯诺克,暂住证,红酒,抽555,住租来或按揭的公寓,买简约的宜家家具,收藏CD,谈论《老友记》,向往 xz,留恋于丽江,铁杆驴友,不看中文报纸不看中国电影,看《国家地理》《名牌》《读书》杂志,看卡夫卡看张爱玲看伊朗电影,洁癖,乡愁,健身,瑜伽,养吉娃娃,香水衣服鞋子泡吧旅游鲜花买书买CD看电影,月光一族。   白领的产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末期的典型现象,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 。白领大多只出现在一线城市。面对WTO的前夜,这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开始尝试一种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雅皮士生活。绅士与淑女,是充满这些新思想的青年人的人生目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傲慢与偏见》是他们的必读书。爱情、教养、文化、艺术、体验、精神贵族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10 年过去,物是人非。回头看看,当年怀着白领梦范进中举,当许多大学生兴冲冲踏出大学这个高级职业培训监狱大门的时候,却必须接受与黧黑的农民父亲同场竞聘的残酷现实。曾经的白领已经老去,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破产的破产,失业的失业,离婚的离婚。当孕育白领的贸易、广告、房地产、IT和制造业风吹雨打流水落花,脆弱的白领蓦然发现,曾经雪白挺括的领口,已经被冰冷的汗水洇得皱皱巴巴一片姜黄。春天来的时候,老去的白领继续徘徊于物价和房价飞涨的城市。伫立在林立的写字楼脚下,他今天会收到一个面试通知么白领的传说就这样陨落了。   与此同时,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社会群体已经夺去了全中国所有的光芒,他们开着自己的大排量名牌汽车,出入高档酒楼,高级夜总会,乘坐头等舱或软卧,住星级宾馆,拥有黄金位置的几处豪宅,购全套红木家具,在位置最好、景观最佳,装修最豪华、质量最安全的办公楼上班,独立办公室,不打卡,饭局,会面,喝茅台五粮液,品天价普洱,抽极品中华,精装《毛评二十四史》,VIP,炒股投资保险理财,收藏古玩字画珠宝黄金,高级会所,劳力士,路易威登,奢侈品,国际顶级品牌服饰,高尔夫,公派出国,移民,护照,拉斯维加斯,美容减肥按摩,组织体检,疗养,免费医疗,贵族学校,MBO,脱产学习,党校,佣人,情人,养藏獒,带薪假   他们就是在全中国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遍地开花,全面崛起的新兴黑领阶层。相对于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白领,他们的衣服是黑色的,汽车是黑色的,脸色是黑色的。他们的收入是隐蔽的,生活是隐蔽的,工作是隐蔽的所谓隐蔽,就是像站在黑夜里的黑衣人,你知道他在,他也知道他在,但你不知道他什么样,在做什么。他们就是就职于政府和官有垄断企业的那个庞大群体。   10年间,官有建筑已经屡屡刷新了所有中国城市的高度。在气度辉煌富丽堂皇的官方办公楼面前,商业写字楼登时被压出逼仄吝啬的寒酸来。从容积率、配套、装修等各方面,拔地而起的大裤衩成为城市黑领新贵们的鸟巢。白领和他的OFFICE一起,被黑领的裤衩遮住了所有的阳光。   10年间,通过土地财政和垄断政治权力,官方组织一步步通过各种手段将社会财富向自己手中集中。不仅以重税和重复收费罚款的方式,从横向上苛刻聚敛社会财富,而且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方式,从纵向上大肆透支谋夺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官有经济在垄断的无竞争市场所向披靡,源源不断的暴利如滚滚长江。水气电油电信金融烟草卫生教育海关公路等行业自不用说,即使出版、邮政、新华书店、市政、环卫、公交、盐业、矿业、铁路、民航、文化、体育、新闻、旅游、土地等这些领域,因为禁止自由竞争,其利润之丰厚仍足以使任何外企眼红得流鼻血。在当下中国随便哪一个城市,一个大腹便便的税务监管员都可以开着路虎SUV上班,他的办公室面积有多大、装修得有多豪华不必说,只消告诉你一句,他可以在单位里健身桑拿游泳   一个刚刚工作两年的警察就已经买车买房没要父母的钱也没按揭一个国家电网公司的抄表员基本月薪达到8000元简单推算一下,全国有1000多个省级,20000个厅级,好几万到十来万个县级,这还不包括北京的中央部门和军队警察系统。较发达地区普通黑领年收入10到20万元极普遍,年终发个十万元奖金不是什么稀奇事,而这也不仅仅是税务部门才有这个财力。   这是合法的收入,这一部分财产是不怕公示的。去年就有新闻称,南方某地所有的黑领都有两部车,而且很正常。人类都知道,对黑领来说,收入绝对不止薪水这一块,医疗交通吃喝拉撒贪污受贿等等,所有的地方都享受纳税人无偿供养,每月的车贴甚至比农民工辛苦一个月的薪水还要多,他们也可以在超市买个床单裤衩都开发票报销,或者把免费领来的大量昂贵药品卖钱。甚至嫖娼也要发票。可以说,所谓黑领,就是除了没给其配备法律意义上的配偶外,其它都是享受无偿供给的。   黑领阶层之所以生活水平急剧提高,是因为其垄断了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信息在内的一切社会资源,他们消耗了至少一半以上的中国国民收入。他们的崛起,构成了中国新二元社会的显赫一极。这个群体虽然相对数量少,但是绝对数量庞大。粗略估计一下,这种以寄生垄断为业的黑领在全国约有 2000万以上。   比起10年前苍白的小资白领来,只有这些享受和垄断了政治权利的人才真正的实现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他们绝对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生活的水准。当然,另外一极的其他普通老百姓则是标准的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的国民。来自官方背景的黑领对来自民间草根的白领的颠覆,体现了政治权力向自由经济领域的渗透和僭越,以政治权力篡夺经济权力。这种食利自肥的经济身份使官方的超脱精神和公益基础遭到侵犯,合法性受到玷污,政治的伦理尊严荡然无存。官方由民众的仆从变成民主民众的主子,由公共利益的正义仲裁者演化为自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从国家和社会的守夜人退化为自私卑鄙的盗窃者。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向。   白领阶层可以说是开放的,或者说穷人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实现白领梦。正因为如此,白领在大学扩招后人力资源充沛的中国急剧贬值。相对而言,黑领阶层则完全是封闭的,正因为封闭,才会奇货可居炙手可热。公共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官僚权力集团把持的私家后院,普通人家的孩子要想进入这个群体,理论上说不是不可能,只能说很渺茫。不错,公务员是公开招聘的,垄断官方企业的职位也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只要你拥护那个党,你就可以报名考试。   但地球人都知道这里面的规矩潜规则,考不考得上并不取决于考试分数。黑领的特殊之处是已经走向组织化和正在走向世袭化,前者巩固,后者继承。在白领黯然陨落之后,黑领的低调崛起在全社会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考公务员热。同时,黑领也成为所有商家追逐的目标,他们比白领具有更真实更强悍的消费力。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物价飞涨;他们对地产的投资,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使白领丧失了家园。当白领遇见黑领,立马被压出西装下面的小来。   今天,一个供职于夹缝状态私企的所谓白领,以他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温饱而已,消费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太过夸张和绝望的词语。不久前官商云集(没有几个身家低于千万)的两会上,一个黑领代表或是同情或是鄙夷地建议小白领们应该去卖肉不是出卖自己的肉体,是卖猪肉。在这场席卷地球的金融风暴中,无数外企破产倒闭、业绩滑坡,覆巢之下,纷纷裁员降薪,白领们仓皇失业。与此相反,中国官有组织却财大气粗逆市飘红,令世界500 强为之羡慕,黑领们仍然可以毫无罪恶感的集体加薪。   近水楼台先得月,砸向黑领掌心的4万亿投资计划如同一针鸡血,使无数红了眼的黑领们激动得加额称庆还是中国好、组织好啊。说实话,贫困潦倒的白领们从这4万亿民脂民膏中想捡点残羹剩饭也是痴心妄想。所以说,孔乙己这样卑微的白领如何能与假洋鬼子这样傲慢的黑领同日而语?如果说白领曾经掀起一股托福热、小资热的话,黑领的江湖则使传统国学和势利文化大热。易中天的阴谋学、王立群阎崇年的帝王学、于丹的犬儒学和马未都的收藏学等等,无不映照了黑领这个社会核心消费阶层的形成。   黑领的兴起说明,20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反腐败反官倒运动之后,新兴知识群体在与权力群体博弈中已经完全丧失了主动权。权力经济终于在近10年从量变到质变,完成了对知识经济和自由经济的彻底颠覆。权力组织在文革后重新收复了对共和国的垄断话语权。近年来热映银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金婚》和《天下兄弟》等剧,集中反映了文革时期第一代黑领的优裕生活。权力特权下的文革被营造被演绎得无比温馨富足和谐,根本看不到知识阶层生不如死和农民阶层食不果腹的悲惨灾难。   这种以主旋律色彩出现的怀旧情绪充满复辟邪恶和美化罪恶的企图。曾经的党校高材生、当代厚黑学大师冯仑老板毫不客气地把白领鄙视为房奴,一个奴字撕下了一群人看似体面的假领。诚然,白领没有任何社会权利,没有罢工权,没有选举权,没有话语权;他们没有权势,没有资本,没有门第。相反,黑领则是这个国家的上帝选民。   他们的房子票子车子等等除过老婆之外,都一概享受无偿配给,几乎不用跟普通老百姓们争来抢去的所谓市场发生任何关系。白领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一套小小栖身的房子就可以将其压垮;而黑领是如此坚不可催固若金汤,一场导致无数孩子死亡的三鹿惨案,也未见一人因职务犯罪被追究法律责任,仅仅纪律处分了事。因为对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把持,黑领群体成为名义上和实质上的共和国公民,他们普遍享受到一个共和国公民所应当享受的一切政治权利。   从基本人权、财产权、公民权、选举权和一切社会福利,他们都应有尽有的得到了充分保护和满足。与之相反,日渐普遍和经济失宠的白领群体则无法享受到基本人权保证,更遑论公民权和社会福利。他们被官方称之为与公民相对立的普通老百姓或者群众。相对于共和国公民而言,普通老百姓在政治层面和法律意义上,仅相当于人畜、奴隶或者机器人。他们经常被官方作为十几亿的巨额国家财产来看待,说好听点叫作劳动力资源。其对外的称呼为人民,多用在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时候。白领的陨落代表着知识精英的穷途末路和理性精神的落败,黑领的兴盛代表着权力意识形态的扩张,和反知识重权力的血统论和阴谋论王者归来。   知识贬值必然带来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中国社会从此向封建资本主义进一步靠拢。社会文化日渐沙化和盐碱化,重归流氓文化和宫廷权谋黑幕政治的覆辙。黑领对白领的阻击和绞杀使构成未来社会主流的新兴中产阶级胎死腹中,建立宪政公民社会的启蒙运动被迫土崩瓦解。这种财阀与权贵的合力扼杀使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严重退化直至丧失。社会结构和信息结构进一步被凝固被肢解,青年一代被年迈保守的既得利益者压制封堵在社会最底层。   健康的社会流动和财富循环陷于停滞,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力和源泉被窒息被堵死。胜者为王的狼图腾文化、不择手段的官场权谋文化、暴殄天物的面子文化和崇高伟大的满清皇帝戏之所以大行其道,正映射着白领规则的陨落与黑领规矩的升起,中国社会由知识和文明的艰难复苏,无可挽回地退回到野蛮与无知的权力通吃、弱肉强食中去。   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全社会的羡慕、嫉妒和仇视之中,黑领阶层一方面继续低调的巩固其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在完成原始积累后,他们开始悄然向新大陆挺进携款外逃,或者投资移民,实现自己正式加入世界发达国家高级人类的梦想,同时也使自己的后代永远彻底的摆脱水深火热的中国。摘自胡记茶行《对现状的分析挤不进去,你永远是穷人》:据官方统计, 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年收入2936元,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如果按照世界上公认的人均1天1美元以下就属贫困的标准,我国目前还有2.1亿贫困人口。八五期间,公车车辆消费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整个国家总计支出37960亿中的 37.58%用于供养行政公务人员;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年花费每年达9000 亿元以上。   中国社会阶层分类:第一个阶层(也是处于最顶端的王者阶层)是由几百个家族组成,他们拥有骇人听闻的财富,是这个国家的掌控者。在他们之下是第二个阶层地方性的豪族,数量也许是几万家,这些人控制着地方的权力,自然也拥有无与伦比的财产。第三个阶层是由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管理人员、垄断国企人员和私营企业主等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以及顶级白领阶层等这些群体中的人员组成。第四个阶层是生活比较安逸的一般民众,他们经济上还算比较宽裕,但是社会地位不高,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力。第五个阶层是由城市平民和农村中生活比较好的农民组成。第六个阶层是贫困群体,也就是四亿没有购买能力的民众。第七个阶层是一亿没有财富的赤贫阶层,第八个阶层就是最后那一亿灾难性赤贫的阶层。
个人分类: 一起分享|2398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转载)
麦立强 2009-5-31 05:33
文献检索与阅读是做好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次有新的学生进实验室都要给学生讲一下如何查阅文献,用好文献。为此,摘录和转载以下文章,与大家共勉和学习。(来此网上,仅供参考) 1.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我是学自然科学的,平时确实需要不少外文文献,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虽然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已经不算少了。但是有时还会碰到查不到的文献,而这些文献的数据库我们所在研究所或大学又没有买,怎么办?我基本通过以下向个途径来得到文献。 1.首先在Google 学术搜索里进行搜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当然这只是碰运气,不是万能的,因为我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也算是得到全文文献的一条途径吧。可以试一下。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从Google学术搜索中,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Google学术搜索中会显示出你搜索文章的引用次数,不过这个引用次数不准确,但是从侧面反应了这篇文章的质量,经典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很高的.同时如果你用作者进行搜索时,会按引用次数出现他写的全部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哪些文章比较经典,在没有太多时间的情况下,就可以只看经典的. 2.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顺便推销自己吧。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甚至可以下到那个作者相近的内容的其它文章。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写的,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类推。用文章的title来搜索,是因为在国外有的网站上,例如有的国外大学的图书馆可能会把本校一年或近几年的学术成果的Publication的PDF全文献挂在网上,或者在这个大学的ftp上也有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全文.这样就很可能会免费下到你想要的全文了. 3.如果上面两个方法都没有查到你要的文献,那你就直接写邮件向作者要。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文献给别人,因为他把这些文献给别人,也相当于在传播他自己的学术思想。下面是本人向老外作者要文献的一个常用的模板: Dear Professor I am in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 。。。。。。。。。。。。。。。。。(你的文献题目) but I can 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would you 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Thank you for your assistance. Best wishes !(or best regards) 本人的经验是讲英语的国家的作者给文章的机率会大,一般你要就会给,其它不讲英语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作者可能不会给。出于礼貌,如果你要的文献作者E-mail给你了,千万别忘记回信致谢. 4.最后一种方法其实大家都熟悉,就是发贴在小木虫上求助。我还用另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让我所在的研究所图书馆的管理员帮我从外面的图书馆文献传递。不过有的文献可能是要钱的。一页0.3元,由于我们看文献的钱都是由课题出,所以也就不太考虑钱的问题了。 2.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 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学会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立足于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技能.提高自己在当今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我们科研人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时时刻刻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了解最新的科研文献,但是对于我们常用的数据库,我们又不可能每天都去访问一次数据库来查看是否有最新的文献出来,而对于许多国外的数据库.文章的出版效率非常高,有的是每周出几篇新的文章,有的是每半月出一次,还有一月出一次的,所以大家发现很难有精力保持每天都去浏览数据库.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国外的数据库有个很好的服务功能就是如果你在其数据库的网站上注册了邮箱,数据库就会自动在每期有新的文章出来时把文章的内容及链接发到你的邮箱里,直接通知你.这样就对我们获取到最新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以Elsevier为例,在数据库网站上有Alerts点点击进入,要求你输入User Name和Password,这是对已经注册了邮箱的人进行的.如果你还没有注册,同样会看到右边有一行英语If not, Register Now. It's FREE and allows you to这时点击右边的Register Now,就可以进入进行注册,选择你要求的期刊以及你所研究的领域等等,当然还要填好你接受邮件的邮箱,注册成功后,以后就可以收到最新的文献了,同时你可以随时修改你的接受邮件的邮箱.不仅是象Elsevier这样的数据库有这个功能.几呼所有的外文数据库都有Email-Alert这一功能.大家可以试试. 3.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其实做科研,不看文献要做好科研,可以说一点可能都没有。只有广看论文,深入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响当当的文章出来。读文献一定不要心浮气躁,或者就是想着混个毕业。相反我们要沉下心来,大量阅读文献,在读的过程中有的文献看懂了,但是看不懂的文献也可能会居多。看懂的认真学习借鉴,看不懂的 深入探索,实在不行就暂时放下,过一段时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慢慢也就弄明白了一些。即使还是看不懂,但是心里知道有那么回事,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做了铺垫。另外千万不要只是为看文献而看文献,我们看的目的是为了能为我们自己的科研所用,所以看的过程中一定要和你自己的数据相结合,当看完一篇文献后,要好好总结,如果用自己的数据,又该怎么样解释。还有一些牛刊物上的文章,不但要学习文章里面的知识,还要学习牛人写文章的文风。好的文章肯定会有好的文风,这些都是我们将来写文章要学习的。 另外相信很多搞科研的同行会有个感觉,就是看过的文献,如果只是做做标记,划下划线,还是很容易忘记,过段时间要查询起来也费事。尤其是看过的文献有几百,上千篇时,虽然可以归类整理,但效果还是不好。 我建议大家边看一篇文献时,边打开word文档,边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复制过去,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 方法操作简单,将来要查询和反复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写文章时,相关文献及其亮点都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积累久了,对提升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除了这样,我还有时把一些很经典的段落或都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在一个本本上,这样不但在以后写文章时直接拿出来看,省事省时间,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很有利于以后你和老外交流时的口语表达。 最后,请大家始终记住,我们查文献都是为了科研,千万不要只查不看,费了那么大劲查到了就一定要看完.就算是你大概的看了一下也是有用的.同样对科学问题要辩证的看待,文献上别人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不要迷信权威. 科学本身是人类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一个思考过程。科学行动则是推行某种思考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些思考过程的有效性,进而修正和改善这些思考过程,以期达到最高的认识。像一切科学实践一样,科学的判断力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信仰和情绪。 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或者说我们全体,在我们的专业经历中,都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科学工作者应当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敢于摒弃先入之见,敢于摆脱对错误思想感情上的依附 日志原文: http://yuyansiying.blog.sohu.com/104580802.html
个人分类: 励志修身|8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EndnoteX1及X2无效指针问题解决方法兼论网络虚假信息
热度 3 lingfeng 2009-3-29 18:53
我用的版本是endnoteX2、word2003和XP系统。首先发现无法插入参考文献,word工具按钮点开后没有看到endnote。按照网上提供的方法,将宏安全性设置为中,点击工具,模板及加载项,勾上Endnote Cwyw.dot及Endnote Web Cwyw.dot前的框,确定。重新插入参考文献,还是不行,反而出现无效指针的提示。重启word及endnote,重试仍然不行;按照网上其他的一些方法多次尝试,包括重装word,endnote,都以失败告终。一共花了两个多小时。 最后可以的解决方案是: 1, 开始 运行 cmd 确定 2, 输入: CD C:\Program Files\EndNote X2\Product-Support\CWYW (这里的路径视个人安装 EndNote X2 的实际路径来定的,注意要去除双引号,如果用的是 X1 将 X2 改为 X1 即可) 3, 输入: regsvr32 EndNote Cwyw.dll 。(双引号不要去除) (方法转自: http://hi.baidu.com/tianshui0000/blog/item/c8469942f7a8851472f05dda.html ) 这本身是个小问题,然而我按照网络上提供的许多中方法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其中许多帖子提示的方法是一摸一样的:开始运行cmd确定,CD C:\Program Files\EndNote X1\Product-Support\CWYW, regsvr32 EndNote Cwyw.dll。但是没有说明去掉第一步的双引号, 可见都是简单地转载别人提供的方法而且没有验证是否可行。以前也有很多次有问题查找资料时遇到提供的方法无效而到处有人转载的情况,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网络上充斥大量虚假的信息。 考虑到还有人会遇到这个问题,故把经我尝试后证明可行的方法写出来,以免寻求方法者受简单转载信息的误导而浪费时间。
个人分类: 电脑与网络|116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名字也上了《新语丝》
wangdh 2008-12-7 17:34
我的名字也上了《新语丝》 今天随意浏览新语丝网站,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名字( 12 月 5 日)。My God! 心跳马上加速,脑袋翁的一下子就懵了,似乎一下子就乱了阵脚。看看新语丝给科技教育界留下了多大的后遗症!同时也说明了新语丝网站的威慑力。 记得我在开博第一篇开博序中曾提到担心那天被新语丝点名了。静下心来,仔细点开署名王德华的文章生物学研究中的指导思想( XYS20081205) ,发现文章出处注明是: http://hi.baidu.com/youngkor/blog/item/811cfbde8522b95395ee3765.html ,这是一个名为 一个佑派在半夜两点的沉默表示 的博客,博主是 浪影没红尘,并 不是科学网王德华的博客。 浪影没红尘将我的三篇博文 生物学中的研究思想(一)、(二)、(三) 进行了编辑。发在新语丝网站上的文章就是这篇编辑过的文章。可能是投稿者考虑到了尊重版权的问题,就署名原作者:王德华。 一场虚惊,总算松了一口气。尽管我在博客上声明:版权所有,谢绝转载,欢迎链接。, 但是还是发现有些博文在不同网站上被转载。看来这个声明不是很有用。考虑到人家喜欢看你的博文,本身就是一种鼓励。也有些博友告知转帖了我的博文,我也很高兴,没有反对,但是这却违背了我自己的声明。在科学网上也发现我的一篇博文初涉科研生涯的四个黄金戒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25 被转载时没有注明作者(或)注明的原出处是错的(二次转载了)。看来关于博文的引用和转载问题应该引起关注,相关规范也似乎应该有些讨论。 (王德华 2008.12.6 ) 补充说明: 编辑我的博文的博主浪影声明没有向新语丝投稿。这样,我发 mail 咨询了新语丝的主管方舟子先生: 1 )我本人没有向新语丝投稿,署名王德华不合适; 2 )引文地址的博主浪影也没有投稿。怎么回事呢?方先生很快就回复: 您好!这应该是某位读者推荐转载的,所以还保留了出处的链接。你是文章的作者,所以文章署名王德华是合适的。当然,如果您不愿意,我们可以将文章删除。谢谢。 方舟子 相关阅读 : 我为什么谢绝转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840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858 次阅读|18 个评论
【超强转载】猪?少妇?伟哥?次贷?金融(爆笑完整版)
liym 2008-11-16 13:11
今天在凤凰博客闲逛时,发现了这一帖子,在这之前也看过这个笑话,但也只限于(一)和(二)。我在看的时候实在忍不住捧腹大笑,同学还说我笑的太荡!感觉有必要转贴过来博得大家一笑,或许你仔细思考后,还真像那些评论中所说的,还真能与目前的金融危机联系起来! 猪少妇伟哥次贷金融 (爆笑完整版) 在男人和少妇和猪和伟哥的循环中,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发生了! (一) 一男赶集卖猪,天黑遇雨,二十头猪未卖成,到一农家借宿。   少妇说:家里只一人不便。   男:求你了大妹子,给猪一头。   女:好吧,但家只有一床。   男:我也到床上睡,再给猪一头。   女:同意。   半夜男与女商量,我到你上面睡,女不肯。   男:给猪两头。   女允,但要求男的上去不能动。   少顷,男忍不住,央求动一下,女不肯。   男:动一下给猪两头。女同意。   男动了八次停下,女问为何不动?   男说猪没了。   女小声说:要不我给你猪   天亮后,男吹着口哨赶 30 头(含少妇家的 10 头)猪赶集去了 (蓄胡子的蒙娜丽莎权充少妇示意图) (二) 另一男得知此事,决意如法炮制,遂赶集卖猪,天黑遇雨,二十头猪未卖成,到一农家借宿。   少妇说:家里只一人不便。   男:求你了大妹子,给猪一头   女:好吧,但家只有一床。   男:我也到床上睡,再给猪一头。   女:同意。   半夜男商女,我到你上面睡,女不肯。   男:给猪两头。   女允,要求上去不能动。   少顷,男忍不住,央求动一下,女不肯。   男:动一下给猪两头。女同意。   男动了七次停下,女问为何不动?   男说:完事了~~~女: ......   天亮后,男低著头赶 2 头猪赶集去了 ...... (三) 又一男得知此事,决意如法炮制兼吸取教训,遂先用一头猪去换一粒伟哥。 天亮后,男吹着口哨赶 38 头(含少妇家的 18 头)猪赶集去了。 哈佛导师评论:企业如果获得金融资本的帮助,自身经营能力将得到倍增。 (四) 知道此法男多,伟哥供不应求,逐渐要 2 头, 3 头猪换一粒伟哥。 哈佛导师评论:这就是通货膨胀。 (五) 伟哥价格涨到 16 头猪换一粒。 哈佛导师评论:该男已经进入边际成本,除了拥有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和未来良好愿望以外,实际现猪流已经为零。 (六) 但换猪男越来越多,卖伟哥的决定,扩展生产能力,推出一种次级伟哥,如果你缺一头猪,只要你承诺可以到该女房中一夜,就可以先借,事成后补交猪款,这个方法大大促进了伟哥销售。 哈佛导师评论:这就是贷款,让企业可以根据未来的收益选择借支流动资金。 (七) 伟哥专卖店后来在即使你一头猪都没有,只要你承诺可以到该女房中一夜,就可以先借,事成后补交猪款。 哈佛导师评论:这就是金融创新,让现在的人花未来的钱,反正等你老了未来的钱你也花不动。 (八) 换猪男越来越多,有人找伟哥专卖店,这个项目太好了,我们把它变成优质基金,对外销售债卷,你们也就可以分享我的收益,如何? 伟哥专卖店觉得甚好,于是该公司把换猪男分三类,一类是拿现猪换的,一类是一部分现猪贷的,一类是完全没有现猪借的,发行三种债卷。大家踊跃而上。纷纷购买伟哥专卖店的债卷,伟哥专卖店生意太好,就把债卷销售外包给另外一家公司运作,该公司也一并大发其财,公司越做越大,甚至可以脱离实际伟哥销售情况来发行,给自己和伟哥专卖店带来巨大的现金收益。 哈佛导师评论:这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实体经营到资本运作,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九) 为了防止自己债券未来有损失,该公司决定给它买上保险,这样债券销售就更容易,因为一旦债券出现问题,还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哇,债券公司销售这下子太好了,保险公司也获得巨大平白无故的保险收入。 哈佛导师评论:这就是风险对冲,策略联盟,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保护了消费者利益。 (十) 换猪男太多,排长队等待,该女无法承受,说老娘不干了,我搬家,一时间有无数拥有伟哥的欠猪男。 哈佛导师评论:这是个别现象,属于市场的正常波动,不会影响整个经济。 (十一) 但该女迟迟不肯搬回。一部分欠猪男没有收入,只好赖帐,结果大量债券到期无法换现猪吃,债券公司一看,一粒伟哥 16 头猪,这哪里还得起,宣布倒闭。 哈佛导师评论:这是次贷危机,不会影响整个金融行业。 (十二) 哪里晓得债券公司还把债券上了保险,保险公司一看,这哪里赔得起,于是也宣布要倒闭。 哈佛导师评论:这是金融危机,还不会影响整个实体经济。 后文:据说该女已搬到中国定居。 转载地址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31544.html # 在您笑过之后,请点此投票支持我,谢谢
3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首幅月球全图发布
刘玉平 2008-11-12 17:29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官方十二日下午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拍摄制作的月球全图。   嫦娥一号利用星载CCD立体相机获得月球地形地貌数据,地面应用系统据此已成功绘制出中国第一幅月球全图。评审专家表示,中国首幅月球全图图像数据完整、信息丰富、信噪比高、质量良好,其图像质量和影像制作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嫦娥一号原定目标是获取月球南北纬七十度以内月球全图,由于其CCD相机状态极佳,实际工作时还拍摄到月球南北极高质量图像数据。 原文URL: 嫦娥一号拍摄的中国首幅月球全图发布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11-12/1446938.shtml * * * * * * 月球的地貌 月球的地貌,可以分为月海和月陆两大部分。 月海,并非月球上面的海洋,而是指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其实是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广阔平原。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在月球上发现液态的水。因为早期的观察者,发现到月面有部分地区较暗。而在当时无法清晰观察到月球表面的情况下,他们按照其对地球的认识,猜测该地区为海洋。 整个月球上共有 32 个海,其中向着地球的这一面有 19 个。最大的海是风暴洋,面积约 500 万平方千米。较大的还有静海、冷海、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这些名字是古代 天文学 家 定的。大多数月海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周围是山脉。但有些月海相互之间是连接着的。月海海面一般比月陆要低 1 -2 千米 ,最低的是雨海东南部比周围低 6000 多米。 较多人认为月海是约 41 亿年前小天体撞击月球时,撞破月壳,使月幔溢出,玄武岩岩浆覆盖了低地,形成了月海。但也有科学家根据对月球各类岩石成份、构造与形成年龄的研究,认为月海的形成经历了 41 亿年前小天体的剧烈撞击事件、即雨海事件,和 39 ~ 31.5 亿年前玄武岩喷发事件、即月海泛滥事件。两个观点的分别在于,前一观点则认为是同时发生的,而后一观点认为小天体的撞击和玄武岩的喷发是发生在两个年代的。 相对地,其他比较光亮的地方也就被称之为月陆,主要是层峦叠嶂的山脉,并以星罗棋布的 环形山为特色 。 环形山( crater )通常指月面上的碗状凹坑结构。 月 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其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为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 295 公里 。小的月坑直径仅几十厘米甚至更小。直径大于 1000 米 的月坑总数达 33000 个以上。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四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 环形山的构造十分复杂,种类也多。但是按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基本上可分为古老型与年轻型两类。古老的环形山很不规则,大多已经坍塌,而在它的上面重叠着圆形的小环形山。月面上较高的环形山都比较年轻。   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    其一, 熔岩喷发。 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内部的高热熔岩与气体冲破表层,喷射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它们起初威力较强,熔岩喷出又高又远,堆积喷口外部,形成环形山。后来喷射威力减小,喷射堆积只在中央底部,堆成小山峰,就是环形山中的中央峰。有的喷射熄灭较早,或没有再次喷射,就没有中央峰。 其二, 小行星 撞击月球。 1972 年 5 月 13 日 有一颗大的陨星在月面上撞成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的陨石坑。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 30 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洗刷与激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至今。 许多环形山的周围都呈现放射状斑纹结构,多数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或者大的陨星体撞击月球表面时,岩石以及岩石粉末等被抛向四周。后来,这些物质逐渐回落到月面而成为辐射纹。由于它们的反照率比较大,所以看上去显得格外明亮。 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空间探测结果表明,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而环形山更多。 主要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月球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4.htm 百度百科月海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94.htm 百度百科环形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52708.html 百度百科月陆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196.htm
个人分类: 转载空间|608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翼状胬肉是怎么回事?
苏泯箫 2008-10-7 17:55
翼状胬肉俗称攀睛或胬肉攀睛。它是结膜变性疾患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在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结膜上组织向角膜呈三角形侵入,形成睑裂部位球结膜上的一种翼片状赘生组织,病变处充血、增厚,并有向角膜中央蔓延的趋势。常双眼患病,鼻侧睑裂部多见。 翼状胬肉分为头部、颈部和体部,三角形的尖端称作头,在角膜上,颈部紧接头部跨越角膜缘,头部和颈部均与角膜表层组织紧密相连,体部覆盖巩膜,成为球结膜的皱襞,可伸展到眦角部,在鼻侧者可与半月皱襞相连。根据胬肉的生长情况,可分静止性和进行性两种,在静止性的胬肉,头部境界清楚而平坦,颈部及体部血管收缩纤细、组织菲薄,可以多年不发展;在进行性的胬肉,血管充血、组织肥厚,头部呈灰白色隆起、肿胀,与头部接近的角膜浅层及中层有点状或片状浸润性混浊,整个球结膜亦表现轻重不等之炎症,生长迅速。
个人分类: 健身快乐|4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教师为什么名声比汗奸还差,赚的比民工还少(转载于天涯社区)
mpmhpu 2008-10-5 08:30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代社会已经不把 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了。教师有什么?有神的要求,乞丐的待遇,无端的骂名。 教师是神,不是人。人们 对待教师,就以神的标准来衡量。神,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可以一心为民。神的精神是高高在上的,纯洁高尚。神 ,有着崇高的境界。社会对教师,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是蜡烛,必须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 春蚕,必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老师是孺子牛,必须只能吃草,而挤出来的一定要是奶。教师,当冠于太阳底下最 光辉的职业时,老师只能为这虚名而出卖自己。他们只能是默默无闻,淡薄名利,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象神一 样,不吃不喝,一心为了学生。如果做不到这些,教师,就是这个职业中的败类,就会被社会所唾弃。 ..   教师既然得到了神的要求,那也请给教师予神的待遇呀!不要求有烧香拜佛的,至少希望能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呀!可事实呢?教师,只有乞丐的待遇,弃儿的命运。朱榕基当总理的时候,是加过几次工资。有的单位,不声不响地加了好几百呢,而教师只加了30元钱,却弄得社会上沸沸扬扬的。枪打出头鸟呀!同样是国家的事业单位,但老师 的福利奖金却是远远低于其他单位,甚至有的地方,教师的工资都还欠着呢。教师要想为儿女买房,必须省、省、省,往骨子里省。一个月工资一千多,还掉房子贷款也要一千多。有的教 师节约到基本上不去市场买菜的程度了。马路边有的乞丐,有可能是假的,可能他们家缠万贯,有房有车呢。教师 却是个带着光环的乞丐,在美丽光环的照耀下,只能清贫一世,穷苦一生。以至于出现了女教师卖身让弟弟上学 一事。我耳边仿佛听到了行行好,行行好,教师为自己的生存而发出的呼喊。 乞丐的待遇,教师们也就认了,谁叫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呢。而且教师人也太多了,物以稀为 贵,教师多了,那就不值钱了。要求高,地位低,咱教师克服克服,但教师还要承受一些无端的骂名。某个山区的 老师强奸幼女了,于是,天下所有的男教师都成了强奸犯。某个学校的教师收学生的东西了,那么,所有的教师都 手脚不干净,收了学生的物品。某个老师在娱乐场所被公安机关逮住了,那全部的教师都不是好东西了。。教 师神,神就不应该犯错误。玉皇大帝正拿着一个放大镜呢,哪儿出现了污点,就会被放到无限大。学生成绩差了,是教师的错;乱收费了,是教师的错;学生心理脆弱跳楼自尽了,是教师的错。所有与教育有关的错误 ,都是教师引起的。教师是十大恶心职业排行榜之首。教师,是遭人唾骂,仇视的对象。教师是一无是处的,是误人子弟的。但如果天下的教师都死光了,那整个世界就太平了吗?没有强奸犯了吗?治安稳定了吗?学生都成才了 吗?没有跳楼的学生了吗? 教师在忍受着各种无端骂名的同时,仍旧甘心地教育着下一代,把自己的心血 花在学生身上。社会只看到了教师两个月的暑假和20天的寒假,但却看不到教师一天工作的繁忙程度。教师的付出的劳动,倾注的心血,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教师,身心交瘁,他们有来自于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这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在教师身上。教师一定要承受 ,而且必须要顶住这一切。教师本来就是神的化身,自然也就能担当得起所有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了。 义务教育法的修改是中央关心教育的具体表现,教育法中对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都有规定,同国际接轨,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但我认为不具体,形同空文,就目前教师工资而言,同公务员相比肯定不低,甚至多10%,但实际情况是公务员名目繁多的各类津补贴多,什么阳光工资,保密费,出差费,朝九晚五工作餐费,公务员补贴,年终目标管理奖等等,这些津补贴加起来是国家工资的N倍。教师工作二十年以上一个月才10元,只好相当于公务员一天的工作餐补助,班主任教师每天管理五十个以上的学生,每月才12元班主任补贴。特别是现在基础教育除课本费外,一分钱也收不到,而国家和地方财政拨的每生一年180元的杂费又严格规定不能用于教工福利。根本没考虑教工福利待遇,所以我们这里教师每月总收入和公务员相比起码相差2倍以上,按国家所发工资计算,参加工作十五年的教师每月工资1200多元,扣除养老、失业保险、医疗等只有几百元,这些中年教师正处于供家养口的艰苦年代,你说他们心理能平衡吗?故家教、办班等违规事层出不穷,造成新的教育不公,若待遇不能解决,教师没积极性,消极怠工,多收学生不如少收学生,因为多收对个人也没利,造成学生入学难,转学难,特别是一些好的学校。这样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家长都不会满意、社会也不会满意。由于教师占了吃财政饭的一半以上,所以地方财政在经费预算时只考虑公务员,不考虑教师,故中央财政在划拨经费时应考虑教工福利,开正口子,不开歪口子,严禁教师违规家教,将义务教育法中有关教师工资修改成教师收入(待遇)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 其二,领导方面。学校总 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花样来剥削你的时间精力,午写早读家访,计划总结教案。有人说 当教师其实挺好的,一个星 期也就十几节课。但是教师的工作只是那十几节课吗?教师的工作好多是看不到的。 而你要是不幸在一次考试中拿 了倒数的第一,那你就等着来自领导的责骂吧,甚至可以叫你下岗。但是不论是那 一次考试总有人拿第一的。你只 能拼命不让自己拿那倒霉的第一。于是学校便笑呵呵的看着你的努力。而药铺的 老板便笑呵呵的看着你身体一天天 的不如从前。 其三,社会方面。教师总是会承受来自社会的 种种责骂声,连乱受费这笔账都会算 到教师头上去,而学校乱受费所得又有多少会到教师的手中呢?看看校长每 天红光满面的吧,你会明白的。而学生 不学好,这笔账自然也是要跟教师算的,我的儿子在家里是很乖的啊,怎么在学校会这样呢?不知是广西还是 其他地方有个教育厅的副厅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只 有老师不会教的。谢谢,你好!!他怎么不 去教书呢?学生教不好有多种原因,家长教育不好,社会风气不好,学校管理,乱交朋友等,再加上这样的教育体 制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乏味,这全都是教师的错吗?教师是不是万能的啊? 其四,经济方面。我不知道你们其他地方工资的具体情况,我从银行拿能出的工资是761元。试想这么底的工资水平,能让我做什么事 呢?扣除日常必需开支,所剩无几。在这个用金钱衡量人的社 会,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呢?在几句空泛泛的大话空 话下,教师这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只能让人看不起,你们老师算老几啊!文革时早就算过了,算臭老九!而 且教师的工资除民工外是最容易让人拖欠的。 当老师不变态早晚也得发疯! 这就是我的形象,起的比鸡还早,睡的比小姐还晚,责任比主席还大,吃的比猪还糟,催作业比黄世仁还狠,态度比孙子还好 ,名声比汉奸还差,赚的比民工还少。
个人分类: 转载|534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篇好文章--《地震预报,路在何方?》作者王中宇 发表于2008-6-10 15:22:24《科技观察》
热度 1 葛肖虹 2008-10-3 22:49
地震预报,路在何方? 思路一:构造运动 1 思路二:由前兆找机理 3 思路三:数据导向 4 三次攻关 6 盖勒论战 8 理性与迷信 10 家政服务员 与 钥匙 13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汶川地震后出现了对立的声音。一方面搜索各种相关文献,将那些警告龙门山地震危险的文章一一公布,以证明地震局失职;一方面则以科学权威的身份指出:在现今的科学水平下,短临预报成功率很低,即使人们津津乐道的海城预报,也有运气的成分,现在不应对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寄以不切实际的希望,而应在地震监测网站上加大投入,以期若干代人后,或许能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看来,地震预报是个尚未取得共识的学术领域,让我们从研究思路着眼,领略一下学者们在这条道路上走过的艰难历程。 回顾过去的地震预报研究,可以识别出研究中的三类主要思路。 思路一:构造运动 地下岩层突然发生断裂,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了地面位移和错动并辐射出地震波。构造地震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概念叫做地震的断层成因论。多数地震学专家对此都无异议,差不多已成定论。 至于断层的产生,一般都假设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地球内部的切应力慢慢积累并在某些地区集中。当积累的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便产生了断裂。这样,地震活动性 ` 就与最新大地构造形态发生了联系,即是说,地震应发生在构造差异运动最显著的地区。 沿着这一思路,地震预报的基础是摸清构造运动的态势。 1967 年初,李四光提出要调查和鉴定现今还在活动的构造带和构造体系,确定活动的程度和频度,进行地应力场的分析,找出确有发生地震危险的地带或地区。 1970 年编制完 l : 400 万《中国主要构造体系与震中分布图》。成图后,在 2O 世纪 70 年代,我国发生 7 级以上地震共 l4 次,其中有 lO 次发生在该图预测的危险区域或边缘,即该图覆盖了 71% 的强震发生区域。此次汶川地震就发生于早已发现的龙门山断裂带。 摸清断层分布后,就需要检测各板块或地块的相对运动,发现那些挤压或拉伸最强烈的断层,它们可能就孕育着地震。 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还无力精确、可靠地监测板块或地块的相对运动,可行的选择是监测这种运动的后果 -- 应力异常。邢台地震后,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在李四光指导下,立即在河北隆尧尧山建立了压磁地应力观测站。到 1976 年唐山地震前后,我国共建立 110 个地应力观测站。 1966 年 3 月 22 日 河北宁晋发生 7.2 级震,震中烈度 10 度。震前十几小时,尧山压磁地应力观测站获得了一个突然加压,地应力曲线呈膝状的压力信号。提示了地震与地应力异常的相关性。 1969 年谢挺通过河北省里坦一个 4 级多地震地应力状态变化,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地应力曲线的凹兜异常主应力方向可以指向震中,多台可交汇震中。 1971 年一季度,地震地质大队运用凹兜负异常及其异常主应力方向交汇震中区,基本正确地预报了在山西、河北交界南段,发生的三个 4 级左右的地震 ( 2 月22 日 黎城4-3 级地震、 3 月 1 日 临城 4.4 级地震、 3 月 l6 日巨鹿 4.0 级地震 ) , 6 月 3 日 2O 时地震地质大队向中央地震办公室上报《地震预报登记卡》: 时间: 1971 年 6 月 4 目~ 6 月 l2 日;地点与震级: 1 、昔阳、长治、平遥、临汾连线范围发生 5 级左右或 3.5--4 级震群。 2 、渤海地区 ( 包括辽宁、长海 ) 发生 4 级左右。 结果是 1971 年 6 月 5 日 发生了 4.8 级和 5.2 级地震,震中距昔阳 3O 公里。这是中国及世界上第一张预测破坏性地震三参数基本正确的文字地震预测记录。 2004 年 l2 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尹祥础在《力学与实践》第 26 卷第 6 期上发表《地震预报的新途径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提出: 地震的孕育过程就是震源区介质的损伤、演化、破坏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力学过程,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如果材料的受力单调增加,材料将分别经历弹性变形、损伤、失稳等过程。弹性变形的最本质特征为其可逆性,即加载过程和卸载过程时可逆的,因而,其加载响应率和卸载响应率相同,损伤过程的本质特征与弹性过程相反,具有不可逆性,反映在本构曲线上,其加载响应率大于卸载响应率,这种差异反映了材料的损伤或劣化程度。 他用岩石做破坏试验,以岩石在压力下的声发射作为响应,计算其加卸载比。实验证明,在弹性变形区间,加卸载比在 1 附近波动,在试件破坏前夕加卸载比显著上升。论文提供了用此法预测 1990-2002 年底北京地区 4.5 级以上地震的效果:预测的准确率高达 80 %。 类似地,民间学者孙威也从岩石破坏试验和加载、卸载角度研究,但他选择的响应是用自制仪器记录的地应力。 思路二:由前兆找机理 第二种思路认为构造运动不足以解释地震,应从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中寻求其他的解释。 美国地震学家李克特在《地震学初步》中就指出过,真正伴有明确的成因断层的大地震,观测到的并不很多,典型的有日本浓尾地震( 1891 )和美国的旧金山地震( 1906 ),但是更多的大地震是找不到成因断层的,看到的断层多半是次生的,即是说,它们是地震之果,不是地震之因。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时,人们在震中区发现了很长的断层,但是在断层上打钻,证明它是很浅的。一个很浅的断层,即使很长,也未必能产生那样大的地震。所以它很可能只是地震的次生现象。 根据断层成因的概念,大地震应该发生在大地构造差异运动较强烈的地区,因此地面上可以观测到的构造差异运动的痕迹就成了估计一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的一种判据。但是事实上,大地震往往并不发生在有明显差异运动的地方, 1966 年之前,邢台地区就未发现明显的构造差异运动。 虽然几十公里长的断层所释放的能量是可观的,但分布得也很广。如何能集中在局部地区以产生山崩地裂的破坏,其物理机制也还不清楚。 (见《 傅承义谈地震 》 1988 年《科学》 32 卷 2 期 ) 这次汶川地震,我国在构造运动方面的监测能力已大大增强, 2001 年启用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正式运行 7 年,每年超过 0.5 毫米 的移动就能测出。据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尔琼斯称:龙门山断层带属于活跃断层,以每年若干毫米的速度在移动,今年的研究记录显示它今年来每年移动 15 毫米 。 ( 《 美国地震专家:短期临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 》 2008-05-20 新华网北京 ) 。 尽管如此,在 5 月 16 日 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访谈中,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仍表示: 对于地震预报来说,研究人员有发现地震前兆的手段,但是通过对地震记录的研究表明,汶川地震确实在震前没有异常前兆。 看来地震预测不能吊死在一个理论假说上。 傅承义院士于 1971 年提出关于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震源区是破裂区,前兆异常场区域是红肿区。根据这样的假说,地震预测的重点应是寻找与地震相关的前兆信息,并试图作出解释。 北京市地震队耿庆国从史料中寻找地震与气象的关系,发现: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 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1972 年 11 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地震科学讨论会上,耿庆国据此提出了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他对旱震关系的解释是:因为地热的变化,引起不容易降雨。事实上有相当多的地震前兆研究在关注地表热辐射。 1975 年 1 月 15 日 ,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中国东半部组讨论会上,傅承义认为: 旱震关系是红肿假说的最好的证据。 ---- 震中所在的特旱区是红区,而大面积旱区则是肿区。 耿庆国据此对做出了一系列的大震的中期预报,涉及的地区包括: 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或包头、张家口、唐山、沧州、邯郸、介休、大同、银川、固原。以至于被人称为敢报大震的人。 旱震关系解决的是中期预报,耿庆国又从气象角度研究短临预报的方法, 1975 年 5 月写了第一篇有关论文在北京市地震队内外进行交流,正式提出地震前 30 天内的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的概念、特征及其震例。他据此预测了唐山地震,时间在 30 天范围内,地点在京、津、唐、渤、张地区。 其实民国年间《重修隆德县志》总结出的地震之兆约有六端,也属此类: 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二、池沼之水,风吹成谷荇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 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萍淘,此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绕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四、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 五、天晴日暖,碧空晴静,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六、时值盛暑,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冰雪冷气袭人,肌之为栗,势必地震。 其中的 天晴日暖,碧空晴静,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以后就发展为地震云预测法。有了卫星云图后,就有人专门观察卫星云图,试图寻找地震的征兆,如民间学者 寿仲浩 ,还曾连续在网络上公布自己据此作出的预报( http://quake.exit.com )。 九五期间还在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建立了卫星遥感观测站,接收卫星图像数据,开展相应区域的热异常监视。这或许可视为红肿假说的新实践。 沿着这一思路,还有很多研究方向,如地电、地磁、地形变、地下水、动物行为异常、磁暴、天文等等。 思路三:数据导向 1996 年, 美国学者 S.G.Eubank 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研究地震预测问题 . 他提出:传统物理的建立模型是试图依据在小尺度范围内得出的物理学定律来解释和预测大尺度事物的性质。对于复杂系统来说,上述方法不大适用。他提出应建立从数据出发的模型 (data-driven mode1) 。但没有提供实例和具体方法 . 在我国的实践中,有人直接利用统计理论进行地震预测。如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学忠,发现 自 1800 年以来四川地区 7 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约为 16 年 , 最长为 34 年 , 最短为 3 年 , 时间间隔在 23 年以下的占 83% 。自 1900 年以来 , 四川地区 7 级以上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 11 年 , 最长为 19 年 , 最短为 3 年。 同时他还发现: 1900 年以来在四川地区发生的 7 次 7 级以上地震或者是大陆地区的首发地震,或者是其他地区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 然后再在四川地区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据此他指出: 从 1976 年 以来四川地区已经 26 年没有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 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 , 是严重缺 7 级以上地震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于 2001 年 11 月 14 日 在青海 - 新疆交界发生了 8.1 级巨大地震 , 这很可能意味着四川地区下一次 7 级以上地震孕育已经接近成熟 , 在未来 1 ~ 2 年的时间内就可能发生 ! 从 2003 年起就有发生的可能。 换而言之,自 2003 年起,四川就进入了地震高危期。(陈学忠《四川地区 7 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分析》) 1966 年唐山地震后,与李四光一同临危受命的翁文波,在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和数据后,意识到客观存在的事件集可分为常态子集和异态子集两类。常态子集可用数学期望、方差、平均值、中位值等统计量表现;而重大灾害往往属于异态子集,需另有方法探索其信息结构。由此他提出了可公度性等理论,发表了 《预测论基础》等一批专著。 从 1982 年到 1992 年,他据此预测了 60 次国内地震,实际发生 52 次(占 86.67% ),平均时间误差 41.75 天,平均距离误差 399.71 公里 ,平均震级误差 0.72 ;预测了 70 次国外地震,实际发生 57 次(占 81.42% ),平均时间误差 48.35 天,平均距离误差 692.10 公里 ,平均震级误差 0.61 。 2006 年 9 月《灾害学》第 1 卷第三期上,刊登了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龙小霞等人的论文《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用可公度法对川滇地区的强烈地震的历史数据进行推算与预测,得出结论: 川滇地区下 ( 几 ) 次可能发生 6.7 级地震的年份为 2008 年。 成都地震局的徐水森、也用可公度法预测过四川的强地震活动。 三次攻关 中国大陆 1976 年以后出现了 1O 多年的强震活动较弱的时期,使地震工作者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总结经验、认真反思、深入研究。这期间地震局的工作集中体现在三次攻关上。 1983 ~ 1986 年:清理攻关: 对各种预报地震的理论基础、观测仪器、观测技术、方法效能做出了评价。在这次清理攻关的基础上 , 利用清理后的全国精密水准资料研究和编制了第一张全国地壳运动速率图。同时因精度不足基本上停止了水平形变测量工作。 1987 ~ 1989 年:实用化攻关: 对各种观测资料曾出现过的所有异常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着重对异常出现之后,伴有和不伴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作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许多实用化软件。然而,由于对地震前兆的机理缺乏深入认识,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始终没有实质性提高。加之经费投入的原因 , 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垂直变形测量的规模也大大萎缩。重力测量也大为减少 , 定点和流动测量经过改造、新建和撤消 , 在较小的规模维持。 1991 ~ 1995 年 : 地震短临预报攻关 : 重点放在寻找地震的前兆标志上,以图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其思路是:将各学科前兆的一般性特征标志综合起来建立起前兆标志体系。有了各单学科的实用化的方法、软件 , 结合前兆标志 , 和综合判别的专家系统和前兆标志体系 , 只要将观测结果输入计算机 , 输出的就是具体的预报意见。为此,广大地震工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但用于预测预报实践的效果却有限。 可以看出,历时超过十年的连续三次攻关,其目标是指向短临预报。 1972 年,在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马宗晋院士提出了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以 7 级左右地震的预报为目标,提出了长期 ( 几年以上 ) 、中期 ( 几个月至几年 ) 、短期 ( 几天至几个月 ) 和临震 ( 几天以内 ) 的预报分期方案,同时把震时和震后也列为两个必要的阶段,并整理了当时所知各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前兆表现。由此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初步形成。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全国年度地震形势研究的基本工作程式,延续至今,国外称之为中国地震预报程式。 1972 年 11 月山西临汾召开的地震科学讨论会上,决定建立一年一度的全国地震形势会商会制度,对近 1 、 2 年地震形势进行估计,并指导和协调近期的监测预报工作。这一措施推动全国地震预报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与制度化。 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破坏性的地震,有无短临预报,后果如霄壤之别。然而连续三次攻关,却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地震学界普遍认为,其根源在于对孕育地震的机理认识不清。 目前,主流地震理论是从构造运动的角度研究地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楚全芝等人在《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特点及其在地震危险性预测中的作用》(地球物理学进展第 22 卷第 2 期 2007 年 4 月)中描述了这种研究的进展和遇到的难题。 目前多数人接受将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定义为活断层。一般认为,如果某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那么就不会发生 7 级以上的大震,并且认为发生 6 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 地震构造块体历史大震( M ≧ 7.0 ) 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内部已知的活断层有数百条。随着活断层研究的不断深入,活断层的数目还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中国大陆平均约一年半就有一次大震 (M 7.0) 发生,如果要做出 1 ~ 3 年的中短期地震危险性预测,可能发生的地点仅有一至两个。若从这数百条活断层中挑选出一两个可能发生大震的地点绝非易事。因为这些都是活断层,彼此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缺乏进一步取舍的依据。若再考虑到相当一部分断层晚更新世以来是否活动还远远没研究清楚,特别是在第四系覆盖的隐伏区,预测发震地点的难度就更大。 文章给出了一级地震构造单元 3 个,二级构造单元 7 个,三级构造单元 30 个 中国地震构造分区略图 文章描述了各块体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比如指出: 近十年来沿渤海一张家口一河套地震断裂带中强地震活动频繁。它是华北地区活动最明显的地震断裂带。如果在华北地区再次发生大震,那么发生在渤海一张家口一河套带上的可能性最大。 而对川滇地区,关注的不是龙门山断裂带,而是鲜水河一安宁河一小江断裂带: 川滇地区重点关注鲜水河一安宁河一小江地震断裂带。 在这样的认识水平上,对中长期地震危险性的预测有一定的把握,而对短临预报确实无把握可言。而社会最需要的恰恰是短临预报,面临困局,地震界路在何方。 盖勒论战 1996 年,盖勒( Geller )等人在《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提出地震不能预报,盖勒认为: 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大地,任何一次小地震都有可能灾变为一次大地震。 而 小地震发展成为大地震将决定于不仅是其断层附近,而且是其整个 ( 震源体 ) 空间的物理状态的无数细结构 。 因为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深部无数细结构的临界状态,所以他认为地震根本不能预报。这 在国际地震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1997 年 3 月 19 日 , 科技日报根据 《科学》 Vol.275 等的文章刊出了题为几位科学家联合撰文断言地震根本不能预报的报导。将这场争论引入国内。并得到了地震学界主流学者的共鸣。 以下论述很能表现当今地震界对地震预报的主流认识: 浅层具有破坏性的地震都发生在十几至几十公里深度的地壳内,可以想象,那些大大小小的断裂都是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当然也包含着若干次地震而生成的,显然,地壳运动可以产生断裂,断裂也可以引发地震。 人们尚无法取得震源区的岩石介质的性质、破裂强度、应力状态和积累速度,以及其随时间的区域演化状态,再者整个地壳都在运动,应力存在于地壳的每一点上,目前尚不能取得一个地区的应力图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更无法取得更多地区的应力图像和变化,以及它们可能破裂发生地震的顺序,以及震后应力调整、重新分配的过程与状态。 即使是取得一百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资料,对于地壳运动来说,也只是极其短暂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地震不可预报,而是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上所述,地震的震级、时间、地点三要素,都能预报得十分准确,将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决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对待;百万年的问题,朝夕对待。 (马廷著《感受地震预报》) 这一观点其实与前引盖勒( Geller )的观点异曲同工。只是盖勒说不可能,而这里说,是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对待;是百万年的问题,不能朝夕对待。 2004 年 8 月,中国地震局组织了一次对我国地震事业至 2020 年中长期远景发展规划的专家论坛。在论坛中,有些专家提出,既然地震预报难度如此之大,再有十年、二十年也未必会有什么进步,而随着国家 GDP 的增长,房子愈建愈好,建筑物震害死人的事将会逐渐减少,因之监测预报未必还值得花钱继续组织攻关,从而提出要进一步论证监测预报领域发展的必要性。 这场论战从根本上转变了国家地震局的战略思路。国家地震局的战略重心从预测预报转向了防范。从国家地震局的职能定位和部门分工上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国家地震局的 11 条职能职责中,只有一条涉及地震预报: (六)管理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提出全国地震趋势预报意见,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其中涉及实际预报的只有 地震趋势预报 。 地震局的六个司中只有一个司(监测预报司)涉及地震预报,其十一项职能中,只有前三项半涉及地震预报,其中涉及实际预报的只有 地震趋势预报 : . 管理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拟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统一规划全国地震监测信息系统; 提出全国地震趋势预报 和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并组织监督有关震情跟踪; 承办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灾情处理事务; 对地震震情和灾情进行速报; 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 提出对国内破坏性地震作出快速反应的措施建议; 拟定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建立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备案制度; 承担国际禁止核试验的地震核查工作。 可见地震预报在国家地震局的地位。然而汶川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甚至震动了整个世界,作为一种毁灭性的灾害,人类不能认识它,它就会控制人类。面对这一困境,人类的出路何在? 理性与迷信 观察已有的地震研究思路,发现构造运动是正规军的主流思路,而这种思路必然导致要求穷尽整个地壳内部的无数细节,而每一个细节对是否发生地震的影响都是高度随机的。其实,任何一个巨大的系统都是由无数细部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不可能穷尽。这正是盖勒的立论基础。 江在森、张国民等在《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国际地震动态第 5 期 ( 总第 317 期 )2005 年 5 月)中指出的: 目前人们还很难分清构造运动、地震孕育和部分干扰所呈现的前兆异常的区别和联系,所以不存在一一对应地震的前兆异常和地震活动性异常。 1995 年 1 月 17 日本阪神地震前、虽然在日本有密集的 GPS 观测网,但并没有观测到显著的形变异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圣安得烈斯断层上的帕尔姆地区 1959 ~ 1974 年,虽然水准观测到最大达 35cm 的地面隆起异常,但至今并没发生显著地震。 可见,沿构造运动的思路,即使穷尽了全部细节,也未必能把握地震的孕育。地震孕育与爆发,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的行为。对于复杂巨系统,靠穷尽细节来把握其行为,尚无成功先例,然而这不意味着复杂巨系统不可认识。 例如一只军队就是由成千上万的人员构成,任何指挥员都不可能预知每个人的行为。按穷尽细节的思路,军队是不可控的,战争是无法驾驭的,战局最终是由一颗螺丝钉松动与否决定的,而这颗螺丝钉混在上亿颗同样的螺丝钉中,连上帝都找不出来。 事实上,在军事学术中,根本没有这种思路的立足之地。它必须要探索决定军队强弱、战局胜负的因素,而且,其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以数量、装备、训练、给养、薪俸、教育程度论,当年的共军根本无法与国军匹敌,如果我们仅以这些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预测两军的战局,能得出什么结论?而结果呢? 可见把握一个大系统,首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和高屋建瓴的视野,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靠穷尽无数细节来把握整体,这种还原论的认识方法,在复杂巨系统的研究中,只能导致困境。 盖勒( Geller )从 自组织临界状态 的视野质疑地震预报的可能性。他质疑的其实是主流地震学理论把握地震现象的能力。类似地,洛仑兹的蝴蝶效应质疑的是,大气动力学方程预报天气的能力。洛仑兹提出的问题,在计算数学中被称为病态问题 ---- 初值、边界条件的微小误差、数值计算中不可避免的误差,导致计算结果中误差掩盖了理论上的真实状态。当年计算数学界对这问题的主流努力的方向是:寻找高精度的算法。而我在教书时,却对学员们分析病态方程的特征,告诉他们如何避免使用病态方程,如何评估一个数学模型的优劣。 不当教书匠多年后,却发现在事关社会安危的学科领域,主流理论导致的数学模型竟是病态方程。只要无法突破这样的思路,所谓预测当然是要等 百万年的问题 。可见盖勒、洛仑兹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主流理论的功能极限,迫使学界另觅蹊径。正如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黄立人在《地震研究中的大地测量》(国际地震动态第 3 期 ( 总第 315 期 ) 2005 年 3 月)中指出的: 由于解决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并未真正找到 , 地震预报又不是一个单靠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 , 因此 , 相比之下目前更缺的是基础研究的投入。 许绍燮院士更深刻地 指出:问题可能在现有知识框架: 地震预报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地震的复杂性,其成因机理超出了现有知识框架。 因此, 不要忌讳与我们现有知识的冲突,发现冲突就是发现了我们现有知识框架的弱点、缺陷,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其水平创造了条件。从现有知识框架演绎恐难奏效。纸上谈兵是不会获得好结果的。来自地震实践的现象要尊重;未经地震实践的观念要存疑。 ( 许绍燮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 2005 年 5 月《国际地震动态》第 5 期 ( 总第 317 期 ))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尤其需要宽容的胸怀,容忍、鼓励各种奇谈怪论。 构造运动很可能只是地震孕育的机制之一。傅承义院士的假说可能是地震孕育的另一机制,耿庆国走的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傅承义院士看到的路。还有一些看似奇怪的研究思路,其背后或许是我们尚未意识到的其他孕震机制,而翁文波的可公度理论,背后或许是触发地震的机制。这些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层级关系。 然而这许多非主流研究被主流视为非理性。这些研究者则被尊为 奇人怪才 ,被归入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范畴。 其实,今天的主流理论起源于 1910 年德国人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其灵感来自对地图的观察。在 1910 年,现代科研体制已经确立,理性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1915 年魏格纳出版《大陆和海洋的起源 》 一书,由于它提供的证据主要来自动植物和冰川的分布,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不屑一顾。最主要的诘难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这一论据的隐藏假设是:没发现等于不存在。 1930 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他的假说随之被理性的学术界遗忘。笔者第一次知道大陆漂移假说,是少年时在科幻杂志中看到的。 直 1950 年,发现的新证据,才让地球物理学家们正视大陆漂移假说, 1965 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理性终于承认了这个异端邪说。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 当今主流地震学的理论基础。此后早已过世的魏格纳享尽哀荣,他的假说在地球物理学界从奇谈怪论跃升为真理。 魏格纳假说的命运足以让我们反思何为理性。 如果理性奠基于逻辑演绎,其背后的假设是:演绎的起点是真理。事实上,任何学科的理论基础都只是假说,牛顿力学长期被视为真理,却受到了光速试验的挑战。此后相对论被视为真理,但连爱因斯坦本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个过渡性理论。相对于客观现实,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幅画,不同理论间的差别在于表现现实的不同方面,以及与现实的吻合程度。将现有的权威理论视为裁决研究思路的准则,恐怕更接近于迷信,而非理性。 如果理性奠基于证据,那合理的态度就是存疑。一个突破性的假说,从诞生到发现足以判定其正误的证据,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个理性的社会应当让它们有空间与资源去检验自己的正误。缺乏证据,决不是否定一个假说的充分条件。 由此,对科学发展最危险的,不是异端邪说,而是用行政力量将某个学说定于一尊。 在我们的历史上,儒学无疑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大儒董仲舒善于迎合行政系统的需求,取得了独尊儒术的成就。结果一方面造就了大量的腐儒、酸儒、犬儒、陋儒、小人儒,使儒学日渐僵化;一方面压抑了其他学派,使大量宝贵的思想萌芽得不到发展的机会。逻辑学长期是我们的弱项。其实先秦时代的名家、墨家在逻辑领域有大量富于启发性的见解。独尊儒术使名家后继无人,墨家则演变成民间的游侠,而逻辑学的萌芽却枯萎了。 用行政权力将某个学说定于一尊,即使对被尊的学说也弊多利少。在定于一尊的地位上,外少了质疑批判的压力,内少了发展创新的动力。所吸引者,不乏干禄逐利之徒;所排斥者,常为探索求真之士。长此以往,显学成了行政系统的饰品,而其作为学说的内涵却萎缩到不堪一击的地步。古往今来,在各个文明中,这样的历史教训比比皆是。 家政服务员与钥匙。 翁文波创立的可公度理论来自天文学。天文现象触发地震,最直观的解释是月球的潮汐力,太阳由于远离地球,潮汐力小得多,至于其他星体干脆就小几个数量级。然而古籍中充满了星体靠近而引起灾变的记载。原因何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振球在 《 特大暴雨和台风突变的天地耦合成因及其模式的研制设想 》中告诉我们: 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在 1997 年 3 月 9 日 黑龙江漠河日全食时,将最精密的重力仪加密到每秒钟取值,观测到日全食时出现两个重力谷值。 1997 年 3 月 9 日 黑龙江漠河日全食观测结果 (用精密重力仪观测) 地球质量不可能突然减小,逻辑的结论是:日月地三星一线排列时,外来引力增强。这一现象无法用现有的物理理论解释,如果任振球介绍的观测结果确实,它就对经典的物理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可能打开了解释可公度理论物理机制的大门。 大道至简,如果理论复杂,运用繁琐而结果难测,最有可能的是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低层次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对多项式求极值。在仅有初级代数知识的背景下,哪怕求二次多项式的极值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一旦有了微分学知识,求任意次多项式的极值都只是一个简单的例行程序。而获得微分学知识,在我们的认识道路上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它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解决多项式极值问题,只是它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上述漠河全日食重力观测的结果,首先挑战的还不是地震学,而是我们对物理空间的认识。如果在这方面的认识获得飞跃,今天困惑我们的小概率巨灾事件可能不再需要概率论的语言,或许它们根本就是伪随机事件 ---- 就像计算机里的伪随机数一样。 2007 年科技部主管的学术性杂志 《前沿科学》第三期上,发表了吕子东的《地震预警假说》一文。此文与其说是在讨论地震,不如说是在讨论物理空间,今天大多数人熟悉的物理空间理论是建立在欧几里得空间的基础上,而吕子东讨论的物理空间理论却建立在庞加莱空间的基础上。这种抽象的理论物理相信绝大多数人搞不懂,但吕子东为自己的理论开出了 9 项用于验证的实验。并承认,只要任何一项实验得出否定性的结果,他的理论就是错误的。据中国台州网 2008 年 1 月 12 日 报道: 其中七项实验已经得到中外科学界的重复证明,还有两项实验也正在验证中,估计在明年 8 月前得到验证结果。 如果吕子东的理论是正确的,地震预警就有了确定的物理信息,有现实可用的测量仪器,有确定的操作程序。这就像在微分学背景下求多项式的极值。 吕子东的理论能否经得起全部实验的验证,尚不得而知。即使经受了实验验证,他提出的地震预警思路也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这项工作的启示在于,从认识的根源处探索 现有知识框架 的局限性,力图整体上打开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视野。正如他在文中引用的一段话: 科学理论不应该只是已知世界的家政服务员,一种好的科学理论还应该是一把用来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我们最需要的正是寻找这钥匙的努力。
71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幽默四则[ZZ]
刘玉平 2008-9-27 23:25
幽默四则 (一)别干了,太难了! 工作干好了威胁领导, 工作干不好领导威胁; 工作干多了同事嫉妒, 工作干少了同事气愤, 工作干不了自己倒霉。 不如改行做豆腐吧! 做豆腐保险:做硬了是豆腐干, 做稀了是豆腐脑, 做薄了是豆腐皮, 一卖不出去搁臭了还可以做臭豆腐! (二)醉汉开车 两个醉汉驾着汽车狂奔。 甲: 小心点!前面是急转弯。 乙: 什么?不是你在开车吗? (三)就不能做点别的事? 父亲对女儿的男友严厉地说: 你每天只带我女儿看电影,就不能做点别的事? 年轻人又惊又喜: 您是说可以做其它的事儿了吗? (四)重庆市长江大桥 重庆有座跨长江的大桥,上面有几个大字写的是 重庆市长江大桥欢迎您 。 一次一个外地人路过,给重庆的朋友打电话说,你们重庆的市长名字叫江大桥吗? 来自搜狐网
个人分类: 转载空间|1564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工作者的祖国[好文推荐]
刘玉平 2008-8-7 10:19
科学工作者的祖国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潘维 ( 来源: http://hi.baidu.com/dreamwaker/blog/item/74a9a012bc17d0cdc2fd78c3.html ) 面对这么多自然科学领域的青年精英,我不知道讲的话会不会对大家有益,感到非常惶恐。可我并不因此怯场,因为我不过想讲出内心的一个感受,题目是: 科学工作者的祖国 。 没有什么 美国特色 或者 中国特色 的科学知识。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知识是人类共享的。在今天,科学家经常跨国工作,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里最国际化的一个群 体,是全球化的先锋队。如此,科学工作者的祖国认同似乎应当逐渐淡化。然而,大家熟悉一句老话: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那么,今天的科学工作者还 需要祖国吗? 一.科学工作者的国家认同 科学工作者需要祖国认同吗?这要看你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我们这个西方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只要是生为中国人的科学工作者,即使自己主动想忘掉祖国,也很不容易。 我在美国读书时有个中国大陆去的同屋,读材料学博士,是教育部最早的公派留学生之一,是尖子里的尖子。然而,在共和国前三十年他的家庭生活非常艰难,是那时 少见的城市贫民。他父亲靠拉板车养活妻子和六个孩子。孩子里只有他一个念了大学。他赴美不久,就信了基督教,而且很快开始激烈批评自己的祖国,批评那管理 不善,而且不信上帝的祖国。他的博士论文研究陶瓷材料,那是最尖端的材料,可他毕业后却长期找不到工作。尖端陶瓷材料的研究,用我们的话说,是 保密行 业 ,不容外国人插足。尽管他不喜欢祖国,却无法通过美国政府的 安全检查 ( security clearance )。后来,他给一家小公司做实验员,挣的是在大学里当助教的工资,每小时不到十块钱。再后来,他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专业,转行去做芯片工 厂的质量检查员,工资才随着 IT 业水涨船高。那是种普通而平静的美国生活,他却永远不会成为陶瓷材料专家了。 作为美国名牌大学的材料学博士,他若回祖国研究陶瓷材料,没有 security clearance 的问题,他可以成为我国最出色的陶瓷材料专家。 不是大陆人的华人又如何呢?四十年前的 1964 年,年轻的 李文和 先生离开了当时令人失望的台湾,去美 国读 博士学位。他很出色,毕业后在美国找到了工作,成为 核专家,在美国能源部所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而且成了那里受拥戴的精英科学家之一。那是美国最高级的实验室了。 李 先生认同美国,热爱这个给了 他机会和富足的新祖国。在这个新的祖国,他踢足球,喜欢野外活动,还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还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甚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来中国做基础科学的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他是美国人,但毕竟也是中国人。希望在自己母国的文化圈里获得认同和尊敬,是人之常情。他的每次北京之行,还都和美国情报机 构配合,肩负了解中国核专家和核研究进展的任务,每次返回到美国都向情报机构汇报。还有报道说,他的夫人早就是美国情报机构的合作者。然而,到了九十年代 后期,因为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右派掀起了反华浪潮,其中主要的指责之一是,中国窃取了美国核武器的技术。美国情报机构断定,中国显然已经把核弹头微型化,而中国人不可能发明这种技术,除非是从美国偷。可他们找不到中国偷窃技术的根据。于是,华裔核科学家李文 和 先生就成了美国情报机构邀功请赏的替罪羊。 李 先生并不研究武器设计。就武器设计而言,他是个外行。在 1999 年底,他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捕了,而且立即 被开除出了他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实验室,还丧失了退休金。美国联邦调查局威胁说,如果他不 承认 为中国做间谍,就要像处死罗森伯格一样用电椅处死他(罗森 伯格夫妇 1951 年因向苏联提供美国核技术机密而被捕, 1953 年被双双处死)。李文和被关押在一个单独的牢房,牢房没有窗户,灯是永远开着的,夜里也不 会熄灭。他在牢里还要戴上手铐和脚镣,还经常挨饿。李文和自己感到,政府知道他不是间谍,也无法接触敏感信息,所以想逼他自杀,把案子坐实。他因此早就提 前声明,自己绝不会自杀。新世纪更替的那 2000 年元旦,他是独自一人在囚室度过的。在被关押了九个多月之后,他终于被迫承认一些轻微的过错,说明美国政府抓他有理,这样才换取了出狱。他的 过 错 是什么?就是把一些数据下载到个人计算机里。那些数据是公共信息,丝毫没有敏感性,不过代表一个程序员的正常工作,实验室里人人都这么做。现在,李先 生依然认同美国,在个人网站上发起了签名运动,期待美国总统向他道歉,期望美国政府向他道歉,从而能赔偿他失去工作的损失。然而,在他新出版的自传里,他却这样写到: 在被囚禁的无比孤寂的日子里,我经常想,我也许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错误,不该在 1964 年到美 国攻读 博士 学位,使自己沦落到了今天的局面。狱中面壁,我不得不得出一个惨痛的结论:无论多么睿智,无论如何勤奋工作,像我一样的亚裔,像我一样的华裔,永远不会被 美国社会所接受,永远是 外国人 。 是的,对美国而言,你李文和虽然是美国公民,却是中国人。对中国呢,李文和是美国人。科学无国界,如果华裔科学家没有祖国,他就痛苦如 李文和 先生。除非他不想成功,不想成为科学家。 二.在悲剧的祖国 大家可能会认同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这种说法。我想进一步说,在悲剧的祖国,成功的科学工作者也是悲剧。 大前天( 2 月 23 日 ),《参考消息》用一整版转载了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文章抨击巴基斯坦的 核弹之父 卡迪尔汗。卡迪尔汗生于 1936 年。他 13 岁时,印度独立了,祖国却被英国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的卡迪尔汗迁至巴基斯坦,但他的家乡却是印度的博帕尔。博帕尔是印度中央邦 的首府。顺便提到,二十年前的 1984 年,博帕尔市发生过一起著名惨案。那里的一家美国工厂泄漏了 40 吨剧毒气体,导致 3150 人立即死亡, 5 万人失明, 8 万人终身残疾, 150 万人受影响接受治疗,占博帕尔市总人口的一半。 1953 年卡迪尔汗 17 岁,去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的 D.J. 理工学院学习,不久又去欧洲学电气工程和冶金。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荷兰工作,从事原子学研究。 1976 年,当印度开始了原子弹项目, 40 岁的卡迪尔汗回国 了,带着他的核能知识。在他的领导下,巴基斯坦努力了二十多年,也拥有了原子弹。 1998 年,巴基斯坦在印度之后进行了 5 次公开的地下核试验,卡迪尔汗从 此成为巴基斯坦的 核弹之父 ,成为祖国教科书课文里的英雄,两次被授予国家最高勋章。而且,巴基斯坦全国各地的卡车、公共汽车背面都印上了他的肖像,他 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人,比总统的知名度还高。巴基斯坦人口与俄国相当,是美国的一半,是英、法任何一个国家人口的一倍。但美国、俄国、中国、印度、可以有 核武器,英国、法国、甚至以色列可以有核武器,巴基斯坦却遭到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制裁。卡迪尔汗大概相信,原子弹能减轻穆斯林世界受到的压迫和屈辱,所以 试图向其他穆斯林国家出售一些核技术设备。他显然没有成功,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就盯上他了,在他的寓所,工厂和房间里都安插了间谍,甚至收买了他最亲密的助 手。这就是 巴基斯坦国 。很幸运,中国不是这样的。现在卡迪尔汗已被自己国家的政府逮捕了,而且受美国情报人员的讯问。在压力下,他不得不招供一切真 相,或者编造一切美国所需要的谎言,使美国得以要挟其他国家,比如伊朗。 是的,在悲剧的祖国,成功的科学家也是悲剧。 三.在成功的祖国 1996 年,在中关村的西北方向,矗立起了一座航天城。那里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宇航中心、俄罗斯宇航中心的世界第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三年前,我在网络上读到了一点北京航天城里的故事,很感动。 1998 年 11 月 21 日 ,中国的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发射中心升空,飞船的一举一 动都由北京中心遥控,从点火升空到返回着陆,成千上万条调度命令要从这里发出。任总调度的是一个北航毕业生,名字叫申劲松,当时只有 25 岁。神舟一号升空 之日是他的 25 岁生日。一年后飞船返回时,他发现状态有些不对,可他只有 20 秒钟的时间作决定,而且决定的后果是巨大的。他作了决定,而且作对了。返回舱 落地之时,申劲松没了感觉,就是腿软,汗从握紧的拳头中流下来,这一天是 1999 年 11 月 21 日 ,是他 26 岁生日。他已经在机房中待了整整一年。到 2002 年神舟三号发射升空,这个 1973 年出生的 28 岁大男孩已经连任三届总调度了。他的工资只有 1300 元。事实上,整个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都是这样 的一些青年学生,全部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到神舟三号升空,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 30 岁。与高能物理及原子弹不同,中国的载人航天没有胸有成竹,满腹经纶的 专家领军撑腰,就靠刚从学校出来的这些年轻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现在已经成为飞船轨道专家的曹雪勇是 1995 年北师大天文系的硕士毕业生。一进来就做轨道设计软件。可飞船还在制造中,飞船数据还不明确。他对整个任务系统一无所知,而且没有任何参考方案,没有一个可用的程序、文档。他拼命了,日以继夜阅读国外资料,希 望能发现一点漏网的蛛丝马迹,而且他用天文学知识来启发自己的思路。他几乎没离开过机房,怕思路中断就难以续上,每天靠方便面填肚子。经过半年没日没夜的 工作,他成功了。北京飞航中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控制软件专家欧余军是 1995 年从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 1998 年开始负责遥控保障软件的编写。那是 个决定飞船能否安全返回的关键性软件,包括对飞船发送的所有指令、指令链和注入数据。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借鉴,要从零开始。中国飞船能否回得来,就全看 这 25 岁的小伙子了。整整两年零八个月,没白没黑,他把软件做了出来。结果发现有问题,近三年的劳动成果全被推翻。他伤心得一个人躲在机房里放声大哭。中 心的领导人认为哀兵必胜,坚持不换人。只剩下几个月了,欧余军成了机房里的拼命三郎,不管什么时候,人们走进机房都见他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像个活菩萨。 任务完成了,他的身体也垮了,得了肾积水,经常疼得满头流汗。这时,中国第一次飞船发射开始,一切全新,谁也不是内行,有许多软件只有他一个人会发指令。 医生护士把他从医院抬到指挥大厅,边输液边打键盘,在担架上坚持了几天几夜。飞船返回后才被抬回去做手术。 我为什么要讲他们,因为北京飞航中心就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旁边,他们的同学、朋友在那里每个月挣万元以上。可在飞航中心,申劲松一千多元的工资还意味着日以继夜的辛劳。甚至一个月才能和在城里工作的妻子见一面。申劲松是这样说的: 如果单从挣钱的角度,很多事情都干不成了。外面的诱惑确实很大,但我既然干了这个,就要认认真真地干。这个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能赶上一次就非常难得了。 在这篇网络文章之后,有个跟贴,也很有意思。跟贴的作者回忆说: 92 年毕业前,酒泉来人,希望我们这些学控制的人去那里工作,并且明确说是为了宇宙飞船工作。可我们当时想的都是出国,考研,对此漠不关心。在动员大会上,许 多人插科打诨,胡言乱语,嘲弄带队的军官。学校也没起正面作用,只是应付了事,找了几个拿不到学位的差生和来自边疆地区的学生糊弄军队。十年了,我们这些 人出了国,成了所谓洋博士,土博士,可老实说,都是行尸走肉,所学所用都在为外国人牟利,而且我们的所谓 成果 在他们面前是如此的浅薄、渺小、微末。是 那些当年被我们嘲弄和不理解的同学们真正在为祖国奉献着,我真不知道将来见面时如何面对他们。我们是逃兵。 为中国宇宙飞船事业献身的这群年轻人 成功 吗?也许成功,也许不成功。也许有些将来成功,有些连将来也不算成功。我想起了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任新民院 士。他生于 1915 年,是安徽人。他在美国读了机械工 程学 博士,然后去一所美国大学当讲师。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建立,他也许就这样生活下去了,过一种平静的 美国生活。 1949 年,像那个时期的许多留美学生一样, 34 岁的 任新民 先生也赶回来建设新中国,为祖国出力。他很快就成为我国远程导弹的材料专家,负责设 计制造了 长征一号 ,就是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卫星的那枚火箭。 1985 年, 任 先生 70 岁了,因为得到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的贡献才为人所知。 1995 年,他 80 岁了,得到了 全国优秀工作者 称号。在他 85 岁时,国家向他颁发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和 航天奖 。然而,他说, 航天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个人的 作用很小,很小。 是啊,我记得其他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也说过类似的话,而且举出了很生动的例子。任新民院士今年 90 岁。在他 70 岁以前,没什么人知道他 的所谓 成功 。 成功的或者所谓 不成功的 ,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因为他们的祖国成功了,祖国是科学工作者们最坚强的后盾。他们推动了共 和国的进步,他们与共和国一道前进。人民会忘记很多事情,但将永远尊敬和记住这样一群人:他们为祖国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业当了螺丝钉。这些人不屈不挠,忠贞 爱国,延续了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神话,成为我国精神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从此懂得,即便那些所谓 不成功 的科学工作者,他们与共和国重大进步联 系在一起的业绩,也会博得同胞们永恒的纪念,为世世代代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榜样。 四.什么是科学工作者的祖国? 我今天谈的题目是 科学工作者的祖国 。祖国是个抽象概念,比起薪水,工作环境,雇主的名声,乃至北京户口,祖国似乎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 然而,中国的科学界向来有爱国主义传统。中国的科学就是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兴起的, 科学救国 是中国第一批科学工作者们的动力。我国的进步依赖科学。没有科 学,没有现代科学精神的普及,没有用科学精神取代迷信和蒙昧,没有普及科学精神的现代教育,就没有我们贫弱的国家今天走向强大、富裕。祖国靠科学工作者, 科学工作者背靠祖国,于是撑起了祖国这栋大厦。这大厦也给科学家们带来荣耀。数学家陈省身和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落叶归根,只是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象 征。世界上得到诺贝尔奖的人有数百成千,但做为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代表而赢得诺贝尔奖,那荣耀属于一个复兴中的古老文明,属于亿万中国老百姓那期待的眼睛。 什么是祖国?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祖国是我们大家的家。祖国在那里? 祖国就在你面前,就在你的学位论文里,就在你的实验室里,就在你每天就餐的食堂,就是你每天面对的同学、老师、同事。祖国的兴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 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积累起来的。当我们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去庙里算命,买饭不排队,甚至加塞儿,那就是国家落后的原因。如果念书只是为了自己出人头 地,不惜踩着别人往上爬,就不善与人合作,就会偷懒,走歪门邪道,就抄袭、剽窃、造假数据,甚至会把国家的科研经费 洗 出来给自己买汽车房子。这样,我们的国家就落后,就贫困。 的确,我们的家,我们的国家,落后、贫穷,很多地方不如别人的家。在一个遍地小农的国家,我们好不容易建设起了强大的工业,实现了工业化,却发现我们夜晚的 天空没有了闪亮的星斗,我们城市里的空气肮脏得令人窒息,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原;辽阔的草原变成了黄沙。空气脏了、水不够了、能源枯竭了、生物多样性正在 被迅速扼杀。如此,绿色的中国变成了黄色的中国,黄色的中国又正在变成灰色的中国??到处都是扼杀生命的工业化学污染。我们终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却没有了 任何可以称为 安全 的食品。于是,工业化了,我们的国家却还是发展中国家,看不到成为发达国家的希望。不仅如此,我们的制度不合理,给国家带来光荣的宇 航科学家却只得到勉强糊口的工资。岂止是这样,我们还有很多普通公民受了很多委屈,冤屈不能改正,正义不得伸张。 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全体公民,特别是肩负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家、工程师们,要一起来努力,要用我们大家的手把这座房子撑住。 别人的房子再好,那是别人的家。我们的房子再破,也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依托,也是我们父母和兄弟姐妹们的依托。这房子再简陋,也能给我们遮风 挡雨,给我们一份终极的归属感,给我们温暖和安全。为了撑住我们的这座简陋的房子,为了把这座简陋的房子变成坚固舒适的广厦,为了一个工业的而且是绿色的 中国,科学工作者们要时刻准备着,准备吃亏,甚至做出牺牲,正如那些航天城里的年青人。 我们不如人,我们承认,我们没有必要否认。但知耻而后勇,我们勇敢,我们不屈不挠。我们如愚公移山,前赴后继地努力,努力把国家建设成最好的家。这就是祖先留给我国精英们的忠诚精神。 忠诚是什么?忠诚是:成不了一颗引人注目的茂密大树,就成为树底下的一粒泥土。这不是中国普通民众所固有的精神,这是精英才有的精神。正是我国的这种精英文化孕育了我们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你的国家落后,贫困,所以出色的你在外不受尊重。你的国家先进、富裕、强大,你没有成名成家,但你永远不败,因为这国家的成功有你一份,你与国家共同进步。 然而,毕竟 科学无国界 啊。人们会说,你潘维讲的这许多,不是狭隘民族主义吗?不,不是。我讲两个道理。第一,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强,加上海外的华 人,大概接近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的进步是对全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落后问题解决了,解决第三世界贫困落后问题的能力就会有决定性的提高, 全世界的贫困落后问题也就接近于解决了。第二,科学无国界,但高科技有国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封锁高科技,以保持他们对落后民族的压迫、剥削。中国的 进步,中国的科技进步,就是打破高科技的国界限制,就是对 科学无国界 的真正实践,就是给全世界被压迫、被侮辱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因此,祖国的进步 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这使命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是人类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讲了许多,概括起来有四个内容。第一,来 自被压迫民族的科学工作者注定有祖国,不管他自己承认还是不承认。第二,在悲剧的祖国,成功的科学家依然是悲剧。第三,祖国的成功,是科学工作者成功的依 托,是科学无国界的真正希望。第四,在你们这些年青的科学工作者身上,全体中国老百姓寄托了热诚的期待,期待着你们勤奋、诚实、忠诚。 五.作为结尾的四个故事 我想讲四个故事来结束我的发言。至于解读这些故事与科学工作者的关联,那就请诸位年青的科技精英们见仁见智吧。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美国的 Sacramento 市。那里是加利福尼亚州的首都,是淘金热的中心,也是华人聚居的地方,有很多华人到那里去淘金。那里有 一条大河,叫 Sacramento River ,河上有桥。一天,满清政府有位领事,是一位武官,正在过桥。他身后有两个美国农民,或者美国矿工,也在过桥。两人看着这个中国官员穿着满清花 花绿绿的官服,脑后拖着长辫子,很好玩,打赌这个中国外交官会不会游泳。于是两人一使劲,就把这位官员扔进了 Sacramento 河。他不会游泳,淹死了。然后,什么也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什么,就像这件事从来不曾发生一样。那个时候,中国人并不认同 中国 。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 1900 年。八国联军只有两万个士兵,却打败了中国军队,占领了北京城,太后逃到西安去了。结果是,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按 照当时中国户部的人口统计得来的,也就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幼,一人赔一两白银。这笔钱折合成八国各自的货币支付。八国之中,美国 损失 (出力)较小,仅 分得赔款中的 7.3% ,即四亿五千万两中的三千三百万两,估算为美元两千四百五十万元。后来,美国政府方面承认,其半数赔偿要求属于 虚报 ,故将该款之近半,即一千二百万美 元,交还中国,条件是用于兴办西学。那时的一千二百万美元是很值钱的。今天在美国买栋房子要五十万;那时候,只要几百元。 1867 年,美国仅支付了七百二 十万美元就从俄国买下了阿拉斯加。国会当时还嫌贵,差点就否决了。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能买多少个阿拉斯加?能买 46.4 个。阿拉斯加比整个中国东北还大,是 美国最大的黄金、石油、和鱼产品生产基地。庚款自 1902 年起付, 38 年后的 1940 年付清,其间年利率为 4 %,总共支付了将近十亿两。在 1900 年之 前,中国刚刚赔完日本,是甲午中日战争的赔款,两亿两白银,价值 20 个阿拉斯加。到了这个时候,中国人想不认同中国也难。 第三个故事大家都熟悉。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半个世纪,到 1950 年,我国人口依然是四亿五千万,但是把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打回到 三八线 了。这是中国自 1840 年以来打赢的第一场对外战争,而且是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作战,而且是在外国的领土上作战。那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最明显标志。为了别人能平等地对待 自己的民族,为了一份尊严,这就是像任新民院士那样的科技精英们回归祖国的理由。 第四个,也是我要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有一位国民党将领, 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因为是败军之将,不被重用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辞职去了南非,做点小生意过日子。那时南非与台湾关系密切,都自称是反共的坚强堡 垒。与美国一样,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比美国还严格。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四十年前, 1964 年 10 月 17 日 ,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对他说,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后面了。老先生非常诧异,说: 我是中国 人。 司机说, 我知道,我看出来了。 老先生说, 那,我不就应该坐在后面? 司机说, 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 民族当然是优等民族。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泪流满面地说, 这车我不坐了,我下车走路。 红色中国为 他挣来了前排座,挣来了一个民族整体的尊严,却永远断绝了他跟着蒋介石反攻回到大陆的希望,也就永远断绝了他回归故乡的希望??至少在那个时候他是这样理解的。 是啊,认同祖国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那里面掺杂着无数个人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委屈与失望。是啊,家很丑陋,但那是我们自己的家。
个人分类: 转载空间|566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韩国针灸取代中国成为国际标准”的真相
夫子 2008-7-3 17:11
【大公網訊】韓國一些專家日前散布「韓國針灸取代中國成為國際標準」的言論已引起世界衛生組織(WHO)方面的關注。據悉,WHO有官員已通過私人渠道向中方表達了歉意及對韓方的譴責,並將于近日在中國召開發布會,向外界說明真相。 據香港報章三日報道,WHO傳統藥物合作中心的丹尼拉.巴戈澤博士強調,「在二OO六年十一月日本筑波會議之前,WHO就已經明確了多數穴位定位標準,其中百分之九十都采納了中國專家的方案。這足以說明,中國針灸在國際上的公認地位。」 事實上,韓國韓醫協會歪曲事實的行為也已經遭到韓國國內有關專家的強烈譴責。大韓醫師協會下屬的醫療一元化特別委員會通過媒體表示:「韓醫協會發布的韓國針灸術壓倒中國成為世界標準的報道純屬虛構。」該委員會還敦促韓醫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目前,韓醫協會已經間接承認自己夸張,但不愿公開糾正錯誤。 事緣日前韓國有媒體報道稱,「韓國韓醫協會六月十八日表示,人體上可以進行針灸的穴位有三百六十一處,此次國際標準中的三百五十七個穴位采用了韓醫學的標準,比率近百分之九十九。WHO沒有選擇中國和日本的穴位位置作標準,事實上表明韓國韓醫學的針灸術成為了國際標準」。韓醫協會會長金玄洙(音譯)還表示,傳統韓醫學超過中國和日本,是一件讓人稱快的事。 針對這一說法,作為中日韓三國唯一參加過全部十一次WHO針灸穴位標準制訂會議的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黃龍祥以當事人的身份證實:WHO的標準共涉及穴位三百六十一個,其中三百五十九個是依照中國標準制訂的,比例幾近百分之百,「韓國針灸取代中國」的說法完全失實。 黃龍祥說,針灸的發源地是中國,屬于中醫理論體系,這是歷史和事實,誰也改變不了。他表示,真正參加標準制定的韓國專家,都非常清楚中國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而提出「韓國取代中國」的那位韓國專家,實際上並沒有參加任何會議。「我保留了所有會議紀要,以及圖像和圖片紀錄」,黃龍祥說,這些證據都可以證明韓醫協會的說法純屬虛構。 香港中通社三日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华南虎事件”研究
夫子 2008-7-3 08:41
转载: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华南虎事件研究 南京大学哲学系/吴非 摘要: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展,STS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是技术的转向,这一新的学术研究也打开了技术黑箱。这种技术不是研究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是相反,研究者现在探讨的是社会如何进入技术的。本文从技术的社会学视角,运用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对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华南虎事件中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利益的博弈过程。 文章的结构: 1 华南虎事件 的回溯 2 华南虎事件的技术分析 3 技术的社会构建与华南虎事件的分析 (1)专家的力量 (2)政府的力量 (3)传媒的力量 4 结论 原文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6期P889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是朋友?
wangyk 2008-4-10 23:08
转载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什么? 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 。 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 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 。你可以没有爱情, 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 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 朋友是一种相遇。 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分。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 ,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 ,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分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缘。 朋友是一种相知。 朋友相处是一种相互认可。 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的过程。对方的优点、长处、亮点、美感都会映在你脑海,尽收眼底。哪怕是朋友一点点的可贵,也会成为你向上的能量,成为你终身受益的动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时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过程。 朋友是一种相契。 朋友就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 ,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背影、一个回眸,朋友都会心领神会。不需要彼此的解释 不需要多言,不需要废话,不需要张扬,都会心心相印的。 那是一种最温柔、最惬意、 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 朋友是一种相伴。 朋友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的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 朋友是一种相助。 风雨人生路,朋友可以为你挡风寒,为你分忧愁,为你解除痛苦和困难。朋友时时会伸出友谊之手,是你登高时的一把扶梯,是你受伤时的一剂良药,是你饥渴时的一碗白水,是你过河时的一叶扁舟。是金钱买不来,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够换来的最可贵。 朋友是一种相思。 朋友是彼此的牵挂,彼此的思念,彼此的关心,彼此的依靠。思念就像是一条不尽的河流,像一片温柔轻拂的流云,像一朵幽香阵阵的花蕊,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她有时也是一种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品茗、淡淡的共鸣。 朋友是一种相辉。 朋友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辉,彼此鼓励、彼此相望 朋友也就是镶嵌在默默的关爱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见。永存的是心心相通,朋友不必虚意逢迎,点点头也许就会意了。有时候遥相晖映,不亦乐乎。流星虽逝 美好的愿望依旧在心底。于是所有的日子都轻松,所有的负重都甜美;于是过去了的成为回忆,拥有过的 , 永远不会失去,没有得到的 , 亦无须苦苦追求,是你的 , 迟早都是你的,不是你的 , 永远都不会属于你。只要你不为天长地久而苦恼,不必为失去的而遗憾,不必留恋昨天,只在乎曾经拥有。 引用地址: 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yyf01/article/b0-i150185.html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236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