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文

相关日志

自己删除两篇博文
zhangshufeng 2009-11-26 18:34
有两篇带有不客气词语的博文,我自己删除了,主要是觉得没意思。 讨论也好、争论也好;热衷也好、厌倦也好;都不过是在做学术观点交流,不能搞成斗争或炒做,还是实实在在做点儿事。 我能认可的讨论大约要满足几个要素: 1、讨论的双方对所讨论的问题的掌握、理解程度相当或接近; 2、条理清晰,从头开始; 3、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讨论,不要一下子推出一堆问题; 4、不要乱套:你一言他一语,结果没法进行下去; 现在有科学网这个平台,希望网上的学术交流讨论能持续、良性地发展下去。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创博文与转载文献都需要
xupeiyang 2009-11-22 09:55
科学网应该有原创的博文,也需要有选择的转载文献与信息,特别是科普性、历史性文献和最新的科技信息,对转载文献与信息进行推荐与评论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这样科学网就办得更加生动活泼,专业人士和普通公众都会喜欢与参与。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开展广泛的科学交流与信息分享应该是科学网的目的。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3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科学网博文后面发表评论的三类人
热度 1 nli2233 2009-10-25 13:18
第一类,是在科学网开博客的博主们。他们要公开自己的姓名,这年头如果会点百度 Google 什么的,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就能挖出博主名字背后的工作单位甚至详细的个人信息。 第二类,是游客。这类人,原来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后来科学网采取了果断措施,在每个游客留言的地方显示其上网的 IP 地址,使得游客的踪迹有了模糊的线索。这一招其实是很灵的。据我的观察,显示 IP 以后,科学网博文留言中破口大骂污言秽语的情况还是有显著减少的。 第三类,是注册用户。这类人,是科学网论坛的注册用户,他们在科学网上留言,是不显示其上网所在地的 IP 的。如果你顺着他们的注册名字点击进去,是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些注册信息。但是,这个信息很不完整。有的注册用户,提供了真实姓名,有的则没有。因为他们留言的时候,既不会留下 IP ,也可以不留下真实姓名,这使得注册用户的一部分人在留言的时候显得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我个人认为,第三类用户的存在,对于第一类用户而言,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在他们之间存在争论的时候,这好比俩人比拼,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暗处的人容易在心理上占便宜。当然,身正不怕影子斜,蚍蜉岂能撼大树。如果博主的名气足够大,文章足够漂亮,人有足够自信,是不会惧怕匿名评论的中伤的。 我主张,既然大家一起玩儿,还是有个公正公平的平台比较好。因此,建议科学网博客管理机构采取一点措施。对于注册用户,要么让大家能看到其 IP ,要么让大家能看到其真实姓名。 ( 注:这两天读了一些博文以及博文后面的读者评论,有感而发。我本人对于评论者匿名与否是不太在意的,在我的博文后面匿名发表的评论很多,我从来没有因为对方出言不逊而删过留言,也很少通过对方的IP来查找评论者的方位。但是,前一段时间嵇王、嵇苏之间的争论,还有这次曹大侠关于自杀的博文,都遭到第三类同学的轮番攻击。我的有感而发,正缘于此。我觉得,公平的制度比人的意志更可靠。 )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660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学网学术期刊博文大赛获奖感言
nli2233 2009-10-25 12:49
今天打开科学网博客,首页上看到王志明的文章《学术期刊博文大赛提名奖和一等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854 ,赶忙点进去看看。结果,吃惊地发现,我居然得了一等奖。 我从来没有办过期刊,对于办刊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学术问题,几乎是一窍不通的。之所以参加了这次的征文比赛,完全是因为收到了组织者王志明先生的短信邀请。我猜想志明兄的短信邀请一定发给了不少人,收到这份邀请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是,我还是把志明的短信当作一份盛情,并认为我应该为这次大赛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作大赛裁判,我是不够格的。那么,只好做队员了。前面说了,我对办刊物的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知之甚少,要写文章,也只能从宏观上做点思考。因此,才有了我的参赛作品《以开放的胸襟创办世界一流学术期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3336 )。这篇文章是个急就篇,记得当时有别的急事要办,所以草草写就,并没有推敲,就发出去了。 在我的文章发出去以后,我陆续读到不少参赛作品。这些文章涉及办刊的很多层面的问题,语言鲜活,有深度,有思想,为我所不能及。其中,几位期刊业内人士的文章,或实实在在,或高瞻远瞩,体现了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更让我佩服。 这次居然福运高招,侥幸获得了学术期刊博文大赛的一等奖,是我始料未及的。从结果上看,我的博文,既不是获得评委推荐次数最多的,也不是获得读者投票数最高的。可能的情况是,我占了综合考虑的便宜。 不管怎么说,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参加博文比赛,而最后得了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我搞了一个长长的感谢名单,因为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出了。这么说吧,如果您点击了我的这篇博文,那么,您一定在这个名单里。 特别需要感谢的有:王志明先生和其他大赛组织者,大赛评委专家,参赛的各位博友,参与投票的各位网友,以及参加闭幕式的各位朋友。另外,对大赛赞助者致以特别敬礼。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6215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网的三条红线
热度 15 科学网编辑部 2009-10-22 09:35
邀请或接受广大科教界人士来科学网开博,并且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这是科学网编辑部的义务。 谁的地盘随做主:作为博主,您对自己的博客拥有几乎完全的管控权;编辑部根据编辑原则,对博客频道首页拥有几乎完全的管控权。 之所以强调几乎,是因为网络平台的存在也需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作支撑。大家不能极端强调自己的自由,而导致网站关闭。 为此,我们呼吁广大博主不要越过以下三条红线: 1. 任何政治上的不当言论; 2. 对他人和组织机构进行的恶意攻击和诽谤,这一条款同样也包含针对科学网编辑部及其关联机构的恶意攻击和诽谤; 3. 无休止地散布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的信息;无休止地向编辑部和广大博主发布骚扰信息。 我们相信,99.9%的博主是无意为之,因此编辑部碰到问题时,都会和当事人耐心沟通,碰到越线博文时,一般删除后会把备份发给博主本人。 请大家理解,非工作时间是广大博主们思想放飞的最好时段,同时也是值班编辑身体疲惫、精神状态最差的时段。因此提醒广大博主,如果您自己已经估计到了自己的博文可能有问题,请发邮件给编辑部确认,以免无端地将科学网拖入可能的危险境界。因为随着科学网影响的日益扩大,保证科学网内容安全和技术安全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导致编辑部疲于应对压力而不暇顾及科学网现有业务的改进和新业务的拓展。 这里还是不得不说,对于多次发布越线博文且经编辑部劝阻无效者,我们只能端茶送客,帮您搬家。 科学网编辑部 2009-10-22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29591 次阅读|49 个评论
百篇博文小结
nli2233 2009-10-19 23:31
自 2008 年 9 月 7 日我在科学网发表第一篇博文,至 2009 年 10 月 18 日我在科学网发表第 100 篇博文,总共经历了 13 个月零 11 天。 在我发表的 100 博文里,有两篇博文获得了 1 万多个点击,其中获得点击最多的是引起广泛争议的《说不尽的教授工资》一文,其点击量为一万八千多。获得点击最少的是前几天写的《跟杨玲探讨一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一文,只有两百五十来个点击。 截至今天( 2009 年 10 月19 日),我的 100 篇博文总共获得了 222095 个点击,平均每篇 2221 个点击。我的博客获得了 27 万 4 千个点击,说明有大约 5 万次(接近总数的五分之一),读者(包括我自己)点进了我的博客,却没有兴趣点开任何一篇博文。 100 篇博文里面,点击量分布如下: 0-1000 个: 22 篇 1001-2000 个: 44 篇 2001-3000 个: 17 篇 3001-4000 个: 5 篇 4001-5000 个: 5 篇 5001-10000 个: 5 篇 10000 个以上: 2 篇 点击量最高的前 20 篇博文获得的点击数占总数的 50% ,前 54 篇博文获得的总点击数占总数的 80% 。 100 篇博文总总共吸引了 1198 条评论。获得评论最多的博文还是那篇引起广泛争议的《说不尽的教授工资》,它得到了 79 条评论,获得评论最少的博文有 4 篇,它们都只得到一条评论。 获得评论数最多的前 20 篇博文所得到的评论数占总数的 50% ,获得评论最多的前 46 篇博文得到的评论数占总数的 80% 。 博文点击数与评论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78 。 上述成绩在科学网不算太差,但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之所以做一个简单总结,是想留个资料,以备今后查询。另外,也给科学网同网们提供一个参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点击量和评论量都还会增加。几天看,我最早的博文点击量接近或者超过 1000 了,让我吃惊又欣慰。因为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博文发出后的两三天里面最多也就得到了 300 个点击的样子。 感谢科学网编辑部的辛苦劳作,感谢博友们的支持。 又及 :博友张树风刚刚写了一篇《科学网:别数点击量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3696 ),说新浪网名人的点击都是以千万计的,可见科学网不是靠博文出名的场所,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470 次阅读|5 个评论
有感于博文过3640 点击量超300万
黄安年 2009-10-16 07:21
有感于博文过 3640 点击量超 300 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16 日发布 截止今天为止,我落户科学网的博客已经发布的博文过 3640 篇 , 照片近 20000 张 , 点击量累计超 300 万。从 2007 年 3 月 7 日起到今天总共 953 天 , 平均每天发布博文 3.8 篇 , 日均点击量 3247, 全部博文的平均点击量为 824, 全部评论 2859 次 , 平均每篇博文的评论仅为 0.78 篇。 我在 2008 年 3 月 6 日《我的博客落户科学网一周年感言》中写道 : 博文有的是即时所写的 , 有的是追记以前的 , 有的则是重温已经在报刊和学术交流网上发表过的 , 或者是教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总之是有感而发 , 有需而写 , 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 , 不过由于博客的开放性功能,使得个人的所思、所想、所闻、所见、所评资源共享 , 也有人评头论足,给自己新的思考和完善。一年下来 , 费力多多、收获多多、思索多多。所写东西对别人不见得有用 , 对自己倒是健脑、健身、促学的好办法。新的一年里 , 有没有精力和时间继续写好博客说不好 , 不过能够坚持下去的一定坚持下去,想想我的学术交流网办到下月 22 日已经整整六年了 , 现在博客才刚刚一年 , 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是要坚持下去的。我希望读者理解我的心情 , 就是我的博客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 , 所以不可能很多内容满足读者的要求,不过有那么多读者登陆我的博客使我心存感激之情 , 希望能够写好每一篇博文。对于评论一般我是不删的 , 但是和文章没有关系的、借题发挥指责他人学术造假未提供证据又不署真名实姓的、出口粗言不文明的、做广告宣传的 , 我是要删除的 , 他们可以自己开博客广而言之,但不要在我的博文下评论 , 希望能够理解笔者一再的祈求。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268 笔者在《我的 2008 博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 日)中再次提到 : 笔者的许多博文为即兴随笔之作 , 不追求文字上提炼和华丽,重在务实和贴近时代,用心来写 , 写自己所思、所闻、所见、所感、所记、所评,所研、所得,这里既有即时的记叙,也有以往文章的回顾和记录 , 还有整理个人学术和社会经历的反映。对于这些见解有人赞成 , 有人反对 , 笔者对于各位朋友一并表示谢意。令笔者感到意外的是一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已经退休 10 年的快老掉牙学者的博文,居然还能在科学网博客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没有想到文科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不少学者和师生以及社会网友 , 会经常浏览我的博文和学术交流网上的文章,在美国、武汉、广州、北京的一些学术会议和聚会上 , 许多学者和师生向我直接表达了对博文和学术交流网赞赏之意。笔者把它看作对自己的鼓励和期望,更将它看作对于网络学术发展的期待。我意识到学术性博文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咖啡室里的业余谈笑资料或休息时抒发情绪的杂文随笔 , 而是可以和纸媒学术相辅相成的重要阵地,对此前景,笔者坚信不疑。笔者的博文追求一个实字,重在事实、史实、真实、如实,不重描述、不主张无事实根据的借题发挥,借某篇博文来情绪化发泄。我理解网络确实为我们的学术工作者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我的博文是写实的 , 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尊重历史真实本身 , 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观点见仁见智,但是事实只有一个,即便是史实本身,愿意不愿意写和评论还在于自己掌握 , 博文自己写 , 博文大家看 , 这就有份社会和历史的责任。(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8001 ) 《我的博客在科学网落户两周年散记》(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7 日发布)还就科学网的博文发表了个人的不成熟见解,笔者以为:尽管博文主要是由理工科系统学者撰写的 , 但是也不乏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更重要的是在大科学家园中博主、网友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 , 有着许多共同关注的话题和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独立观点的见解,还有很值得相互借鉴的知识结构 , 这些无疑丰富了我们的科学家园的多彩生活,如果仅仅是同一专业或单位的网站估计是没有那么丰富多样的。科学网文理不分科的大科学圈优越性将会逐步显示出来。我也希望从事人文社科的朋友更多地登陆或落户科学网吸取营养 , 增进知识 , 思考社会和人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势互补好处多多。这不妨碍个人兴趣偏好 , 自己暂时没有兴趣的不看、不评就是了。目前社科院或者知名的综合性高校还没有像科学网这样的云集各方学人的博客网站 , 我们完全有理由悉心爱护她健康发展。 对于博文的撰写和发表 , 笔者以为我们需要鼓励和提倡多元化、个性化、原创化;需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需要多宽容、多理解、多和谐。文章不求长短和水平高低,但求用心、真心、诚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相互尊重 , 相互包容,求同存异、遵纪守法,逐步形成追求真理,崇尚民主和学术独立的生动活泼的网络生活局面。两千多位博主各显神通,加上那些神出鬼没想法各异的匿名评论 , 出现不同意见十分正常 , 也难免有些杂音,既需要管理当家人的耐心和智慧,也希望所有博主和网友爱护来之不易的博客家园。当然也提出了加强网络的民主有序管理的迫切性。 我注意到某些争议往往涉及网页文章的推荐,博文的点击率确实和网页文章推荐有关,问题是这个点击率和文章质量高低是没有关系的 , 点击率反映关注程度,自己以为好的博文不见得被推荐或者有很高的点击率 , 不宜看重点击率、点击率和排名要淡化。不过页面文章显示和导向有关,自然反映了编辑的智慧。既然开了博客就得经常写 , 常回家看看,至于写多少 , 是否每天写 , 则完全因人、因时、因事、因情而易。笔者以为不宜搞博文排行榜。因为文章数量和质量并无关联。对我来说 , 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写好每一篇博文,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也对得起网友。 ( 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8836 ) 笔者注意到许多博主对进一步办好科学网博客献计献策,有人主张突显编辑部路线,有人主张突出群众路线。我所强调的则是个人博文特色路线,写好每一篇所思、所闻、所见、所感、所记、所评,所研、所得、所忧、所乐、所望的博文。所写博文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对得起社会,这里说的读者并不仅限于科学网的博主们或者说不限于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界的朋友们,不唯点击率是从。统计数字显示,笔者博文并不属科学网博客关注的主流,也非评论圈关注的人物 , 被推荐文章的比例很小 , 能够突破 300 万点击量恐怕是还有许多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既说明达到这样的累计点击量已属容易,也说明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影响会慢慢扩大的 , 相对稳定的读者队伍也会增加的。笔者对于扩大点击量并不看重 , 原因很简单 , 笔者的社科背景及已经退休十年的身份 , 和目前科博热点关注和推荐的趋势颇有距离,科博不是研讨会也非论坛,更非茶馆和游乐场,笔者并无兴趣来凑这个热闹 , 笔者曾几次就科博健康发展建言,但响应者寥寥无几,于是笔者也就保持沉默了。研究笔者博文的点击量就会发现 , 博文点击量高低和博文的学术水平或文章的重要程度关系实在不大 , 博文的平均点击量却和博文数量关系很大,举个例子来说 , 目前科学网博文平均点击量排行 , 第 1 名 , 为 10127 ,而该博主全部文章仅 7 篇 , 第 2 名 , 为 9495 他的博文总共为 28 篇 , 第 3 名,为 8803 ,他的博文总共 129 篇。如果笔者在一个月不写一篇博文 , 那么相信笔者的博文平均点击量可能会与日俱增的 , 请问这样的点击量意义何在?当然博文的点击量是和编辑部的推荐,注册用户的推荐的偏好有关,如果这种偏好引发严重争议 , 那么这种点击量是福是祸见仁见智了。 几天前笔者的短文《倡导文明用语 再谈点击量利弊》(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9 日发布)谈到 : 点击量是柄双刃剑,需要再度审视科学网页面的追求点击量导向。已经有许多例证说明有些推荐的博文和达到一定点击量在页面显示的博文并不一定合适显示在页面上 , 这自然和编辑及推荐者、点击者的偏好有关。页面的导向是不言而喻的。有人以为现在的页面设计不是导向,其实不存在没有导向的页面 , 问题是导向的利弊得失。笔者再次呼吁对于这种追求点击导向的利弊进行认真的思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699 笔者重申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的学术为公 , 实事求是,资源共享,与时俱进的写博宗旨。写好每一篇博文是很费一番心思和时间的,争取坚持天天写 , 也希望写好每一篇 , 不为别人 , 为自己的专注,为教育改革、学术自由,为放眼世界,振兴中华 , 为对得起我们生活的伟大的历史时代。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3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文的发表与转载争议之我见
chrujun 2009-10-15 20:35
由于科学网上不少博文修改后又在其它地方出现,博文算不算发表? 博文通过修改后发表的性质是什么? 就变成了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在这里我谈谈我的个人意见。 只要博文是大家都可以公开访问的,这类博文应该算公开发表。 报刊和杂志发表博文时要求作者对博文进行修改,以为这就避免了二次发表问题(可能还有其它原因)。实际上,文章的核心观点没有变,从严格意义上,这还是算二次发表。 要是科技论文这样做还是不容许的。 因此,这类文章应该算博文的不同版本。 因此,我认为杂志或报刊发表改写版博文的时候应该说明一下。我认为可以这样写注释: 本文来自博客文章博客文章标题,链接地址:博客文章的连接。在本刊(或本报)发表时作者(或编辑)有修改。 嵇少丞教授 认为 这类文章算转载,有一定道理。因为文章的核心观点没有变,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符合刊物的要求。对于科技论文(如详细摘要版会议论文和完全版期刊论文),如果论文的核心观点没有变,论文二次发表的时候要求专门说明。如(本文在**会议上发表)之类。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27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文发表有“风险”,投稿组稿须谨慎
boxcar 2009-10-15 10:23
刚才进入科学网博客首页,发现前4条编辑部推荐博文居然都是由于从博客(网络日志)到平面媒体发表用稿的过程中出现种种误解的原委以及解释的博文: 我真诚地向《科学新闻》和科学网道歉 苏青 答苏青老师:嵇教授可能是不小心一女多嫁吧! 科学新闻双周 科学网不是《科学新闻》的自留地 苏青 与《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老师谈谈心 兼答贺涛老师 嵇少丞 借用(并篡改)最近今年很热门的一句话说明我的感想,那就是博文发表有风险,对编辑部和博主的建议是组稿投稿须谨慎。 这样说的原因是博主(可能纯是一不小心)把一篇博文发表在几个不同的平面媒体上,就会被看出是一稿多投之人,这在当下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去界定会被认为是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对博主的名声有不利影响。所以说博文的发表是有风险的。 博主在决定交给平面媒体发表前,应尽量谨慎些,和平面媒体沟通好对稿件的使用相关的问题。平面媒体在网上发掘有价值的博文并进行组稿发表时,也应和博主(作者)充分沟通,明确稿件(博文)的著作权和使用权问题,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最好象正常投稿那样有确切的接收函(电子版)和版权转让等材料,这样如果出现问题,官司能打明白,切莫在不通知博主的情况下擅自发表,这样对杂志和作者都不好。 如果博主把自己给平面媒体的稿件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应该注明是平面媒体用稿,并知会所发表的平面媒体的编辑部。 总之,希望大家都遵循规范,尽量能做到讲究,有原则!
个人分类: 社会|48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呼吁一下:关于博文的标题
nli2233 2009-10-14 10:35
被这个问题困扰有一段时间了。 是这样的,我的浏览器是火狐狸和IE8,每次打开最新博文的之前,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一下子,希望不要看到那种巨长的标题。这个考虑不是基于内容上的。从内容上考虑,博主有权利自我设计自己的标题,想要多长要多长,只要科学网技术上可以支持就没问题。我的考虑是基于形式上的,因为一旦页面上有了特别长的标题,最新博文的表格就会变得很宽很宽,以至于我的宽屏幕电脑也不能显示表格最右边的日期、点击数、评论数等信息,很不方便。而且,页面的美观也受到了影响。 比如,今天就有一位博主,把自己的文章放到科学网上来。这是好事,但他的标题里面包括了文章的中文标题和英文翻译,变得很长,一下子把最新博文的页面给破坏了。 为此,我想建议一下。首先,如果可能的话,请编辑部修改程序,要么把太长的标题切掉尾巴,要把能够wrap标题,在设定宽度的情况下使得标题可以回行。其次,在编辑部还没有对论坛程序作出修改之前,或者在编辑部不打算修改程序的情况下,我呼吁博主们在给自己的博文标题目的时候,悠着点儿,不要搞得太长。谢谢了。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550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不是《科学新闻》的自留地
热度 1 suqing1961 2009-10-13 23:49
李小文教授 10 月 10 日发博文,感叹 百家争鸣的机会,历史上不多 。我个人倒觉得近期是科学网百家争鸣最好的时期,各种夸科学网的博文也好,骂科学网的博文也好,科学网都能一视同仁视博文质量推荐上榜。尤其是国庆节后,几只大海龟相互掐架,博主们踊跃讨论如何爱国这一重大话题,爱国主义激情在科学网上空前高涨,端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科学网有了这样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我这个时候跳出来说句它的坏话,也就不害怕遭到打击报复了。 说实在的,自从在科学网开博后,我的收获是大大的:时不时在科学网上做做《科技导报》广告,结识了许多科学家,发展了《科技导报》的作者、读者不算;还从科学网的博文里淘到了许多优秀文章,用到了《科技导报》科技纵横捭阖、科学博客、走向职场、读者之声等栏目。按说自己偷着乐就行了,干嘛还要和科学网过不去呢? 俗话说打是疼,骂是爱,我这不是希望科学网办得更好,这个公共科技平台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嘛! 正因为科学网是一个公共科技平台,所以,我想说的是,科学网不应成为与它同属一个主管单位的《科学新闻》双周刊的一块自留地。 我对科学网的意见也是由此产生的。 8 月 23 日 ,科学网博主嵇少丞教授发布了博文 凭什么让人尊重大学教授? ,我觉得文章不错,于是发短消息联系,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欲将文章改编后在《科技导报》科学博客栏目发表。嵇教授很仗义地答应了,并很快审阅了我修改、压缩后的稿件, 9 月 13 日 《科技导报》 2009 年第 17 期就刊载了。只是为了减少刺激,我把原文标题改成了稍微缓和一点的是什么让人尊重大学教授? 想不到的是, 9 月 18 日 ,我拿到 2009 年第 17 期《科学新闻》样刊后,看到嵇少丞教授的这篇文章又在他们这里发表了,只不过题目改成了 大学教授凭什么让人尊重 。 当时我心里很不爽,于是给嵇教授发短消息,询问缘由我误认为是他一稿两投。嵇教授回复说:报刊要转载我的博文,一般我都会答应。有报刊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转载我的博文,这是我不愿意的。请理解。我知道嵇教授不想点名批评不打招呼就转载他的文章的《科学新闻》,但我心里却很不爽:《科学新闻》也太不讲规矩了,你以为科学网是你的自留地,你就可以随意转载科学网上的博文? 2009 年第 17 期《科技导报》比 2009 年第 17 期《科学新闻》早 3 天出版,嵇少丞教授的这篇博文是授权给《科技导报》发表,《科学新闻》没有经得作者同意就擅自刊载,构成了对《科技导报》版权和嵇少丞教授著作权的侵权。如果较真的话,我还真要跟赵彦和贾鹤鹏两位《科学新闻》刊物的领导讨个说法。 好在现在都讲和谐社会,我就不较这个真了,给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提个意见总还是可以的吧?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6412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武功秘笈
famingkuang 2009-10-13 03:13
博客又名网络日志,它与传统的日记不同的是,写还是自己一个个人写,但看却不止自己一个人看,不管博主承不承认,向众网民推销自己(思想、生活、等等)是其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博文一旦发表了,自己的心情多少会受到博文在众网民对该博文的态度的影响。人多看,被他人欣赏,则心喜;没人看,被他人漠视则忧。说完全不在乎别人看不看的说法有些牵强,但也是自我疗伤的好手段。 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特点,人在其中就要学会适应那里的环境,抱怨是没有用的。在科学网里,想要被人关注,有两条最好的路线: 最佳的当然是走编辑部路线,写合编辑部胃口的博文,一旦被编辑部相中,加入编辑部推荐博文则好处多多,除了在博客首页显示外,还在科学网首页的博文精选栏目里显示,年底还可能被选入年度精选博文集出版。 其次是走群众(注册用户)路线。这条路线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人缘关系不能太差,二是博文要有新意。在这里虽然人情关系很重要,但想得到高推荐数,还真的非得有真正的思想不可。要想靠群众路线走线,人情关系与思想缺一不可。 当年高考时,老师告诉我们,作文写好字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在这里也同样适用,这里的字是电脑打出来的,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排版与字号的选择就成为很重要的工作了。 取一个好的标题非常的重要,但如果标题把人引进来了,里面却文不对题(标题党)或密密麻麻的一大片,人家一秒钟都不想在此停留,还大呼上当(你骗得了人家几回后,人家看到你的名字就绕着走了把你加入了黑名单)。 博文不是论文,表达清楚您的思想和想法最为重要,引经据典的事留给论文去做。 一篇博文,字数不宜太多,一般宜在800字以下。有人抱怨科学网的读者不愿看长博文,不愿被科普,其实,科学网的读者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读者看一眼您的标题已经懂得您博文的大半了,再看下您博文的提纲就完全理解您的思想了,对这种读者,您无需写什么长篇大论;第二层的读者,对您的思想似懂非懂的,要研究好几遍才能读懂您的博文,太长了,他便不愿花时间读下去了,所以对这种读者,您的长篇大论也不一定有意义;至于第三层次的读者,他只是看热闹的,您写长写短,他都看不懂或不感兴趣,您又何苦写那么长来哉。 取一个好标题,再用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清楚您的思想就是一篇上好的博文。 对于新人发文的时间最好选在人少发文的时间段里发表,这样在最新博文的第一页停留的时间才会长些,被人看到的可能性也大一些。一般的0点~8点与14点~17点博文发表的比较少,具体情况自己观察。 还有补充几点: 关于刷屏。虽然能得到短时的点击收入,但从长期来看是得不偿失的,肯定在刷屏的过程中,您的名字被很多人记住了,但不是正面意义上的记住。这对您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很不利。 日志转移,与刷屏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网博客,不是垃圾筒,除非您认为非常有思想和意义的博文,那么就根本没有必要全部转到科学网博客上来,而如果您转过来的都是自己认为的精品,而在他人眼里全是垃圾,那您科学网博客顶多也只是个人资料库。既然是日志,最重要的是您的新思想,新体验,新生活,别人对您的搬家不感兴趣。 关于转载,转载是不得已的事,一是十分的精品,二是自己那天实在写不出。在这两种情况下偶尔的转载一两篇无可厚非,但如果以转载为主要谋取点击的手段就必然会被众人所抛弃。转载与原创的比例应小于2:8为宜。 关于新博开篇。众所周知的,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您要以第一次去相亲的态度写好开博的第一篇。吆喝一声开博喽的意义不大,因为在别人的眼里,您就这开博喽的水平。 关于名字。自己的名字绝不止是个符号,要把它修炼到让人妒嫉,您就成功了。 权当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补充 关于每天发文量。新博每天发一至三篇为宜,数量太少了难有影响力,太多了又令人讨厌,一天里有多篇的话应尽量不要在同一时段里发。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5280 次阅读|22 个评论
怀念杨汝清老师
cutefay 2009-9-9 13:49
昨天晚上上了科学网博客,看到杨汝清老师去世的消息,内心很难过。杨老师在最后关头还在科学网上写下最后的博文,可以看出杨老师对科学网的热爱。我想,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想到的事情应该是自己内心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当杨老师在弥留之际能够想到科学网博客,可见他对科学网博客的热爱。 我到科学网博客的时间不长,跟杨老师交流的时间不多,但短暂的几个月的交流,让我对杨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写到这里,不禁泪流满面。)我刚来科学网博客的时候,杨老师就经常在我博客上发表评论,跟杨老师打过一些交道,但不知道杨老师身患绝症。我是后来从刘玉平老师的一篇写给杨老师的博文上得知杨老师身患绝症的。当时我看到之后,被杨老师的那种对生命的顽强的精神所感动了,于是我发信给杨老师,祝福他能够康复起来。我跟杨老师说,我奶奶以前也是癌症晚期,但是她通过一些养生之道,又活了11年,并且我还见过其他一些类似的生命奇迹,我相信杨老师也会如此的。杨老师给我回复,很感谢我的关心,他的回复让我觉得很亲切。 我一直觉着杨老师还能够跟我们在一起更长一段时间,因为我觉得癌症患者大多是被自己给吓死的,当人的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身体也会跟着垮下去的;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很多好的作用。很少有像杨老师这样乐观顽强的人,所以我一直觉得杨老师不会这么早就离开我们。可是,目前人类在某些病魔面前还是没有办法战胜的,人类的力量太渺小了,疾病、自然灾害都是人类无法阻挡的 杨老师经常来我博客看我的博文。当我胡思乱想太多导致心情压抑的时候,杨老师开导我说:想得那么多干啥?想得少了,压力就小,成绩就越大。当我谈到科研相关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杨老师会跟我分享他的经历与看法。他还给我一些鼓励的话:就像踢足球那样,越想进球越踢不进,功夫练好了,自然就进球了。年轻人追忆家族有必要,有意义,不管正反,都能得到启示和激励。杨老师还看过我很多游记、生活类的博文,还提起他也曾在胶东过年,也曾经自己做过馒头点点滴滴,让我感受到了杨老师对年轻人的关怀。 杨老师的博文,读起来感觉很亲切,他是把他的内心最真挚的东西在跟大家分享。从杨老师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杨老师写博文非常用心。 杨老师还写了很多科普的文章。科学小说网的一篇报道中还专门提到杨老师的科普小说:总的来看,我国已出现的这些网络科学小说是给人以轻松、自然之感,容易使人在阅读中得到享受和启发,包括对作品所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的领悟。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汝清在科学小说网上发表的科学小说《特殊的课堂》,这篇科学小说在科学网杨汝清的个人博客上传后,很快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身边有很多的亲人、朋友、师长等离开了我。我有时候在想,真希望世界上是有灵魂和天堂的,有了灵魂,就可以让生命的思想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下去。有了天堂,灵魂就可以在另一个世界过着幸福的生活 愿杨老师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8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欢迎加入圈子
yatou 2009-9-7 14:31
在科学网上开博,新手可能都要经历一个从冷落到熟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收获思想,方法与知识。科网博文涉及面宽,思路开阔,有学术严密的文章,有生活气息浓郁的文章。按己所需,投己所好。时间是投进去一些,收获也会是很大的。当然,任何事情,成瘾不好,科网上互动性强,需要人有相当高的自控性,才可以游刃有余,真正把科网博客当成一种业余生活的补充。有人说,网络是虚的,不过,我想说,这儿是实的。实就实在:人是实名的,所写的东西是真正的不带水分的文章。哪怕干巴巴就几句话的博文,那也是博主真实思想的体现。 由于科学网上开博的人数增多,而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读者不可能将所有的博文都点开来一一拜读,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有经过一个时间的积累,在博文写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独到的视角与见解,才会更快地为大家所认识,所欣赏和接受。 针对有很多优秀的博文沉底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它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在众博主面前,科学网上踊现出不少好主意好办法。我想,圈子可以在这个事情中担当一些份量。学人亭在不同时期灵活地开设专栏专题,是值得我们各个圈子去学习和借鉴的。圈子内部增设与科学网博客主页相辅相承的栏目,可以使不能在主页上露脸的博文在相应的圈子中,在圈子中相应的栏目中长期逗留,不是很好吗?另外,新的博主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多多关照一下,把有价值的博文顶起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学到新的东西,这是于大家都有益的事情。做事情,就会有矛盾,需要我们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它们。 由于时间关系,管理员们不能一一拜读新手大作。连续推了一天新博文后,就深感博文太多,无法一一读来并推荐。时间对我们总是那么公平。^_^ 所以,我们热忱欢迎新来科网还未加入圈子的朋友加入到圈子中来,积极投递您的大作,以飨读者。 请点击 加入仰望星空 以便于您投递大作。同时,科学网上还有更加专业化的圈子,在那里您会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请进入各圈中点击加入圈子,静待各位圈主的确认。他/她们都会非常高兴地迎接您的到来。 祝大家愉快!
个人分类: 雅文幽词--我欣赏的文章|431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纪念开博一周年写的小结
chenfap 2009-8-26 06:22
为纪念开博一周年写的小结 我于 2008 年 8 月 26 日开始在科学网上写博客,到今天刚好一周年。现在写 个小结来作为纪念,并籍以发现问题便于改进。 这一年来,我总共写了博文 88 篇。其中包括三个学术讨论系列,共计 71 篇; 一个《求学、教学、科研的亲身经历》系列,已写 9 篇;还有其它博文 8 篇。 截至 2009 年 8 月 25 日中午为止,仅对四个系列博文进行统计(其它博文 8 篇不统计),总共被浏览约 34190 人次,平均每篇约 427 人次; 被浏览次数 最多的一篇博文达 856 人次 , 被浏览次数最少的一篇博文为 98 人次。对全 部 博文来说,评论总共有 229 个。 下面是对各个 系列的分别统计: 1 ,系列名:引力体系能动张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博文篇数 浏览总人次 评论总数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多人次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少人次 20 9585 46 745 302 2 ,系列名:宇宙演化中的逻辑关联 博文篇数 浏览总人次 评论总数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多人次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少人次 27 11388 35 616 340 3 ,系列名: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博文篇数 浏览总人次 评论总数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多人次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少人次 24 10831 94 856 140 4 ,系列名:求学、教学、科研的亲身经历 博文篇数 浏览总人次 评论总数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多人次 单 篇博文 浏览最少人次 9 2386 9 465 98 在此次小结过程中,我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1 ),就上述 四个系列的博文来说,平均每 篇博文的 浏览人次大约为 427 人次。而在 科学网,平均每 篇博文的 浏览人次超过 1000 人次的博主大有人在,我的 博文的 浏 览人次算是比较少的。这可能跟我写的博文中数学公式用得太多有关。固然在讨论 物理规律时,应用数学公式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说明问题;但科学 博文带有科普 性质,以少用 数学公式为宜。今后我还要写一些讨论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规律的博文,当尽量少 用 数学公式。 2 ),我的博文《相互作用、信号、量子纠缠、信号速度有限或无限 --- 疑问和猜想》 所讨论的是:实验事实表明,量子纠缠的信号速度大大超过光速,对此,相对论 应如何修改?这是个重大的而且处在当今科研前沿的物理基本规律问题,发表之 前,我曾主观以为这篇博文会引起一些网友的兴趣。可是,发表之后经过 24 小时, 这篇博文的浏览人次还不到 80 人次,比我的预料过低。也许这篇博文的标题不 够吸引读者。在发表之前,我曾考虑过把这篇博文的标题改为《相对论是否错 了?》,这样也许更吸引人。后来仔细一想,发现这样改会把所要讨论的问题不 适当的过分夸大了。这是因为:狭义相对论的时空具有洛仑兹度规,要说明狭义 相对论错了,就得深入研究洛仑兹度规及其实验基础,这不是一、二篇论文就能说 清楚的;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具有黎曼度规,要说明广义相对论错了,就得深入研究 黎曼度规及其联络和它们的实验基础,这也不是一、二篇论文就能说清楚的;因此 我还是采用 《相互作用、信号、量子纠缠、信号速度有限或无限 --- 疑问和猜想》 作为标题。 3 ),求学、教学、科研的亲身经历系列博文的浏览人次偏低,例如博文《 1940 年在万安经历的几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发表已有八天,在 进行统计时, 其 浏览人 次还仅为 98 。我估计这可能是,我已发表的这几篇博文,谈的都是 60 多年前的 事情,也许广大网友不感兴趣。我以前谈过,写这个系列的 的目的是:一、对我 的一生中求学、教学、科研的经历,自己做个总结,二、 给我的后代留份历史资 料,让他们了解我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三、对有兴趣要了解 1930 年代 -1990 年代 中国学校教育、学生求学、教师 教学和科研情况的读者提供一份 我亲身经历的资料。 因此,虽然 浏览人次偏低,我还是打算把这个系列继续写下去。 4 ),我在 6 月 14 日发表的博文《 又一件学术腐败,揭露一篇剽窃而成的论文》,其 浏览人次为 2006 ,评论数为 31 ,均大大超过我的其它博文。这反映了广大博友和网友对 学术腐败的愤慨。我并不对这篇 博文有着较高的浏览人次和评论数而感到欣慰,我没有把这 篇 博文列入上面的统计表中。我关心的是这 篇 博文能不能起到一些作用?这 篇 博文发表后,被 揭露的人和他们单位的领导有何反应?我丝毫都不知道?从网上看到,许多学术腐败现象,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该如何办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90 次阅读|1 个评论
久违了科学网
zhaotong 2009-7-31 16:53
久违了科学网!已经百日有余没有在科学网上写博客了,不是因为我懒惰,也不是因为忙碌,我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来解释,而事情的真正原因就是心情。在我的上一篇博文快复试了!中提到,我担心以后是否能再以科研人员的身份登录科学网,因为我担心不能顺利地通过考博复试。结果证明,我的预测是准确的我没有被录取。关于这个早已成定论的事实我已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说没有被录取绝对不是个人的科研能力问题,相信身处科研院所的人都会明白了。 开场白就说了一大堆废话,但这只是个人就三个多月没有写博客原因的说明。其实,我想说的是虽然我现在工作了(就职于非科研性质的公司),但是对科研的热爱却没有减少,我不想在以重复为特点的工作中失去了对科研探索的热爱,我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知道自己适合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所以,今天我又在这里书写博文,希望自己可以在科学网平台学习、成长,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奔跑!
个人分类: 思想|3307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的科学网上好友
suqing1961 2009-7-30 11:32
在科学网上注册不久,先是注意到了友情链接栏目,鉴于之前自己已在新浪网上注册博客,《科技导报》开博不久,于是,自我品推品牌推荐,把我和导报的博客都友情链接了一把。 后来,请武夷山老师帮助主持《科技导报》科技纵横捭阖栏目,武老师为人和为文我都敬佩,就把他也友情链接进去了。 想到友情链接自我吹捧或互相吹捧的嫌疑较大,开始注意到了博主好友。 科学网上的博主我不认识几个,刚开始只和武夷山老师、任胜利博士熟悉,和王铮老师一起开过一次会,我记住了他,但不知道他是否记住了我;武老师已经在友情链接里面有了,于是,好友中就列进了认识的这两位,外加李小文、何毓琦和王鸿飞这三位科学网上的巨无霸我喜欢他们的文章。 如此看来,所谓博主好友,并非博主真正的好朋友。我和李、何、王三位老师从未谋面,更谈不上什么交情。如果说友情,何毓琦院士能扯得上一点,我曾让英文好的同事黄永明向何老约稿,何教授很给面子,大作后来被翻译成中文发表在《科技导报》2008年第13期卷首语栏目。自作多情把他们三位放进博主好友,着实忐忑了几天;之后见无事,胆子也就大了。 小刺猬刘玉平笔勤文美图好看,人缘也好;周春雷是优秀的同道;张志东老师伊辛一把,精神可嘉;武际可老师是我见过的把生活中的科普写得最好的作家;周可真高产,蒋高明忧国忧民,王德华老师常有惊人之作,杨秀海满身灵气,松鼠会是我当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委时力荐的博主,我都喜欢,也都佩服。自然把他们也拽进好友之列。 还有许多博主的文章我也非常喜欢,如王宝山、杨玲、马臻、蒋劲松、马文光,等等,但他们的注册名和博客名不一致,我嫌麻烦,没功夫核对,只好让他们与我的好友无缘。 其实,网络本来就是一个虚拟世界,网上的好友不过是彼此惺惺相惜罢了,甚至单恋一把也无妨。就像我的博主好友里,有些博主可能还不知道他的文章已被我经常关注。 写到这,发现最熟悉的武夷山没在好友之列,赶紧把他转过来。 补记: 经好友点拨,才发现链接博主好友如此简单。我以前都是通过好友管理来增加好友的。由此,赶紧增加自己喜欢的博主好友。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4477 次阅读|7 个评论
谷歌和百度为何不优先收录原创博文?
cwhm 2009-7-29 10:11
我以前在零点花园学术论坛做过总版,我深深知道搜素引擎的收录对论坛的影响力有多么重要,作为博客也一样,我们发表的博文一方面让博客圈的朋友知道,另外一个扩大影响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搜索引擎,我知道我博客点击量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搜索引擎链接过来的,一个很明显的数据例证就是, 昨日到今日我的点击量一日增加400,但是在主页,我可以看到的最近访客只有10来个左右。 下面再来谈下我发表的几篇博文在搜索引擎中的收录情况,今天也算是推公式推累了,花了功夫去百度了下。 广大博友也可以无聊的时候查下自己的博文是不是也有下面这些状况 。 博文一: 243235 研二发表3篇Science—导师和科研团队的重要性 修改 删除 0 5006 这篇博文,我用百度搜了下,有很多地方转载,包括纳米论坛,鸭绿江,生物通,但是我的 原创链接却排在第四个 ,这个还算好的,至少有收录。 博文二: 245518 营造自身科研生态 修改 删除 0 109 搜索结果发现只有分析测试网有此篇博文,却压根没有我在科学网发表的原创博文, 转载的竟然被收录,原创的却没有被收录 。 更有几篇原创博客根本就没有被搜素引擎收录 245428 中英文姓名谈 修改 删除 0 135 244702 科学宗谱 修改 删除 0 169 希望科学网博客编辑部能够通过一些途径提升科学网广大热心激情的博友的文章的收录状况,同时也无形中扩大了科学网的影响力,搜素引擎的收录也是一种无形的长期的宣传。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613 次阅读|5 个评论
徐坚: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
mpmhpu 2009-7-19 19:00
徐坚: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 如果一个社会里什么人都可以做科研,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徐坚研究员在其科学网博客发表博文《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探讨了哪几类人不适合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这将为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硕博士提供有益的启示。 前些日子,在所里的院子散步,遇到了刚刚在此获得博士学位的美国留学生D。闲聊中问起他下一步有何打算?回美国?还是继续留在中国?想去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他告诉我,他打算返回美国,他不喜欢做研究,想去找一个地方性的小大学(community college)(就是那种非研究型的大学)去教书,他更喜欢去教书。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经历博士学习之前,对于做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是不可能有所了解的。很可能会被某些观念(或者宣传)所误导。而当历经数年寒窗苦、读完了博士,对所谓的科研有所了解之后,或许发现自己压根儿就不喜欢搞什么鬼科研,也未见得适合于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注意,科研这个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口语简称,但现在好像是已经被误用、滥用了,什么事儿都打上了科研的旗号,披上了科研的外衣。) 俗话说,男人就怕选错行,女人就怕嫁错郎。(当然,时代不同了,嫁错郎者离了便是,选错行者大不了从头再来)。人生苦短,早些发现自己不适合干哪一行绝对是一件好事情,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晚了则反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笔者寡闻少见,不敢说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于从事科研,但somehow总觉得好像是有些人不见得适合一辈子去做科研。 (1)一心想挣大钱、渴望尽快致富的人,还是别去做科研的好。 有些人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传统观念的误导,误以为念书多了就理所当然地会荣华富贵。其实,即便是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吃科研这碗饭的人,大多数也就是中产阶级水平。其收入仍然会不如经商、公务员和在企业公司里的白领。日本的一位教授就曾经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过,(在日本)Professor is nothing。一位年轻的美国教授曾经对我说,做教授的动机绝对不是为了金钱。即便是你含辛茹苦地拼搏到了正教授的位置,跳出圈子一看,在你的同龄人中,比你收入多的人肯定不会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将科研成果商品化、通过科研来致富的人恐怕还是凤毛麟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坦荡地追求财富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2)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适合做科研。 科学研究很显然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国外的教授在获得终身永久位置之前,许多人周末都要去加班工作。做研究自然是少不了冥思苦想,所以夜不能寐是常有的事儿。做学问除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之外,好像也不应该有什么捷径可言。卡尔-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从来就没有什么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晓得这段名言。 (3)智力平庸、缺乏创造力的人,做科研会很累。 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学的圈子里可谓精英荟萃,山外有山,高智商的人比比皆是,智力的竞争激烈而残酷。科学研究的核心事件是要创新,是智力打拼,而且是没完没了。如果只是会follow别人,连起码的、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没有,或许去干别的行当会更轻松愉快些,活得悠哉些。 (4) 对科学发现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兴趣的人,还是不做科研的好。 科研活动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世界,弄清楚其中的奥妙。如果没有好奇心驱使,仅是靠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很难保持长久不衰的动力,这显然也是非人性化的。记得曾经有位外国(学医的)科学家,博士毕业后先是去了医院工作。几年以后,他便觉得很无聊,因为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地重复,没有新意,让他感到乏味和不够刺激。后来,还是回到了大学去做研究(当然,可能收入会被打了折)。人的好奇心能够得到满足是很快乐的,但那或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我所认识的(包括我自己的)学生中,有的毕业后选择了去做技术工作,有的去了工业界和公司。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他们选择了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而没有走入不利于自己事业成功的误区。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已经变得什么人都可以来做科研,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个人分类: 转载|3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迟到的喜悦:科学网博文集萃一书出版
科学网编辑部 2009-7-11 15:59
各位网友博友: 由于无法控制的原因,2008年度的科学网博文集萃一书一拖再拖。 终于,在不断等待之中出来了。 书名:《流动的科学科学网2008博文集萃》 作序: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校摄政董事教授 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海外主任 王中林 《博客:科学传播的新载体》 《财经》杂志高级记者 李虎军 《谁是科普写作的主力?》 目录 怀念不如相见   科学研究的魅力抑或美丽更在于怀念间洗涤一次次相见,相见后抚摸一缕缕怀念 武际可-什么是科学 何毓琦-科学为何是保守的1 何毓琦-科学为何是保守的2 李宁-重温默顿:科学家的精神特质 杨玲-想起了海森堡 嵇少丞-追求真理是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使命 郑融-墨尔本赛马节和科研的目的 刘俊明-怀念不如相见 曹聪-诺贝尔奖得主Douglas Osheroff的忠告 徐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究竟谁更重要 刘立-大科学面面观 王鸿飞-学术批评的规范兼谈季广茂教授应该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 王鸿飞-再谈学术批评的规范一些例子 武夷山-科学的有用与无用 周可真-中国学术剽窃小史 祖乃甡-老客上课 从逐本求源到格物致识 逐本求源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刘全慧-从逐本求源到格物致识谈物理理论课教学 陈学雷-日全食与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徐磊-生物还是物理 黄庆-III-V族的革命 陈良尧-数码相机迷的烦恼 沈海军-自然界中的纳米高手 段煦-你有兴趣驯化野花吗 王德华-现在的猴子还能变成人吗 王德华-你对大熊猫了解多少 李丕鹏-不是科普的科普 孟津-三文鱼的洄游 王琛柱-没完没了的军备竞赛 王琛柱-说说毛毛虫的好 OK, 原来如此 科学研究,实在是一种奇妙也简单的东西。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回味一下心情,就会觉得做学问的确是一种生活 刘俊明-OK,原来如此 郭向云-我的第一篇论文 马臻-文章背后的故事终身难忘 王铮-呀!科学界少了位大师 李宁-政治学大家亨廷顿无缘美国科学院院士 曹聪-亨廷顿当不上院士:两种文化的冲突? 李飞-PCR技术的发现历史 肖重发-冷聚变 张丽娜-我这一辈子小黑自传 祖乃甡-知识分子 张光明-从大粪到垃圾 流动的科学 科学的动力在于交流,在于知识的流动和融汇 黄庆-流动的科学 李小文-从镜子到遥感 郑融-神学流变学爱因斯坦 罗会仟-无理的物理 陈绥阳-形学、几何与对酒当歌 张志东-磁性材料-1 曹广福-的传说 孟津-素描-艺术的浪漫与科学的理智 李侠-日常生活的诗意与颓废 祖乃甡-再谈审美 精确与模糊 精确的数字不一定就比模糊的概念更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离不开模糊思维。 刘进平-科学有什么用 武夷山-科学思维方式能否成为社会伦理的出发点 肖显静-南方雪灾背景下的科学反思:不确定的科学认识与后常规科学 寇军-科学的极限与道歉吁请 杨汝清-例谈精确与模糊 陈安-老婆和老娘先救谁 刘念龙-和地震学家掐架的癞蛤蟆 蒋高明-速成食物之忧患 祖乃甡-看蓝天 趣味科普 话说陶瓷 有的特殊应用场合我们需要陶瓷在一定的电磁频率范围内透明,这样就可以用陶瓷作为航空航天上的窗口材料 黄庆-话说透明陶瓷 黄庆-聊聊陶瓷 黄庆-再聊聊陶瓷 黄庆-三聊陶瓷 多铁复兴 这里称呼我们把玩的世界为多铁,并不是说我们就要跟铁打交道了 刘俊明-多铁复兴I 刘俊明-多铁复兴II 刘俊明-多铁复兴III 刘俊明-多铁复兴IV 刘俊明-多铁复兴V 探秘蛇岛 蛇岛上的蝮蛇的忍耐力是其他脊椎动物难于比拟的,如果我们人类要有它们那种坚强的毅力,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们的。 李建立-初识蛇岛 李建立-生命的诞生 李建立-幼蛇的命运 李建立-美味的诱惑 李建立-孤岛生存 李建立-故土难离 李建立-蛇坚强 人工智能不神秘 人工智能是一门发展很快,但又是踏踏实实的一门科学,没有太多的神秘,智能也不是科学的顶点 杨汝清-人工智能不神秘(1)浅谈人工智能及智能控制 杨汝清-人工智能不神秘(2)人机世纪大战的故事 杨汝清-人工智能不神秘(3)揭开神秘的面纱-1 杨汝清-人工智能不神秘(4)揭开神秘的面纱-2 杨汝清-人工智能不神秘(5)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径 ( 更正说明 :因出版社方面的疏忽,《学术批评的规范兼谈季广茂教授应该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一文作者应为王鸿飞老师,特此说明,并向王鸿飞老师致歉。) 出版: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编辑部将按照先前公布的规则,给各位博文入选者邮寄新书。 此外,也欢迎大家订购该书,订购价格及订购方式如下: 定价:39元(含邮费) 联系人:郑晨曦 电话:010-82614611 邮箱:cxzheng@stimes.cn 科学网编辑部 07-10-2009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19373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