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科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科大举办“钱学森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之缅怀先师”
热度 1 luo971 2011-4-7 19:33
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举办“钱学森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之缅怀先师”活动 2011-04-07 正值清明时节,又逢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缅怀先生,继承先生遗志,弘扬先生精神,由工程科学学院分党委主办、院分团委承办的“钱学森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之缅怀先师”活动于4月2日中午12:00在西区钱学森先生铜像前举行,历时1个小时。 300余名师生齐聚在先生的铜像前,缅怀这位爱国战士、科学巨人。钱老对于我们的教诲在于往昔、在于当代,更在于永恒的未来。 工程科学学院分党委副书记严新华老师主持缅怀活动,并号召大家身为科大人应时刻铭记钱老的光辉思想,以先生为吾辈行事做人、探求真理的榜样。 工程科学学院本科生刘艺同学现场诵读钱老生平事迹,带领大家回顾钱老的百年人生。钱老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首倡者和创办人之一,也是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他对科大力学学科和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所有科大人的心中。 钱老的求学经历和人生道路对我们的教育和鼓舞,不会随着钱老的离去而消逝。为了表达对钱老的敬意与缅怀,全体默哀一分钟,现场严肃而庄重。 默哀结束后,工程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龚兴龙老师致辞,他强调在感动并震撼于钱老波澜壮阔的一生时,我们也应该振奋自我,接过科技报国的大旗,将钱老的精神传承下去。 最后,到场的老师们、同学们依次有序走到钱老的铜像前献花、鞠躬,表达对科学大师的深深追思与敬意。                    (工程科学学院) var str = ''; if (str!="") {document.write("附件:");} str = ''; if (str!=""){document.write("链接:");}    
26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大组合与图论专业三十五年
xujm 2010-12-31 08:30
科大组合与图论专业三十五年 ------为科大校庆五十周年而写 李乔、李炯生、徐俊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合与图论专业从李乔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算起,经历了整整 35 年。在这 35 年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组合矩阵论和组合网络理论。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专著和教材 16 部。 获得 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2003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8年中国科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培养硕士研究生 57 名,博士研究生 26 名,进站博士后 5 名,接收国内高校青年进修和访问学者 9 名。 回忆这段历史, 科大组合学与图论专业的创立和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立阶段( 1973-198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的组合学与图论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北京大学段学复教授向曾肯成建议:国内可由科大牵头研究组合与图论。 李乔和冯克勤凭借代数方面的深厚功底开始涉及组合与图论,在国内率先开展代数图论研究。 1973年,李乔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上发表的 关于偶图的极大对口是本专业第一篇学术论文。随后, 李乔和冯克勤合作完成了 关于树和其他图的联系矩阵、 图的谱性质的若干结果 和 论图的最大特征根 3篇论文,分别发表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 1976,1979)和《应用数学学报》(1979)上。这些论文是国内代数图论研究最早的学术论文,现成为此研究领域的经典论文之一。在此期间, 李乔和冯克勤还从数学角度介入当时国内兴起的 量子化学的图论研究,成为国内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学者。1977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 全国第一次量子化学学术会议上,李乔介绍了他与冯克勤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组合学是经典的数学分支,被人熟知。 图论是组合学的一个活跃分支,但当时数学界对它还不大了解。 1977年底,李乔对数学系师生做了题为《图论》的介绍性报告。他以图论语言简洁证明在任意六人中必存在三人, 要么都相识,要么都不相识为开场,来介绍图论,生动有趣。正是这个报告引起了不少人对图论的兴趣。 在此以前,国内出版的图论教材只有李修睦于 1962年译自法国图论专家C.Berge的《图的理论及其应用》。J.A.Bondy和U.S.R.Murty的图论教科书《图论及其应用》(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于1976年出版。1978年,由李翊神推荐,陶懋颀从内蒙古大学调入科大。他带来该书中文版油印本(用铁笔和钢板,将文字写在蜡纸上,然后油印,装订而成的书)。1978年,该书英文版由光华出版社作为内部材料翻印出来。李乔、冯克勤、陶懋颀、杜锡录、单墫、骆新华和徐俊明等人组织图论读书班,把Bondy和Murty的图论教科书作为教材,每人讲一到两章,并负责做该章后的所有习题,然后进行交流。1978年,李炯生调回科大数学系。1982年,王树禾和沈韵秋相继调入科大数学系,涉及组合与图论。此时,科大数学系从事和涉及组合与图论研究的人数多达9人,被誉为全国四大最有影响的图论研究群体之一。1979年,全国图论研究会在烟台成立,选举第一届理事会,李乔当选为理事会理事。 1979年,北京大学 段学复教授组织有限群讲习班,李炯生和 陶懋颀被邀请做专题讲座。李炯生介绍了利用图论方法构造有限单群,引起讲习班学员的极大兴趣。 1980年,单墫编写的《趣味的图论问题》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较早的图论入门参考书。这一年,李乔被派往美国 Wisconsin大学 ( Madison)当访问学者 ,合作导师是著名的组合矩阵论开拓者之一, R.A.Brualdi教授,从事组合矩阵和图论方面的研究。李乔在访问期间,与Brualdi教授合作,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关组合矩阵论和图论学术论文。1982年,李乔如期回国后。一方面,他为本科生开设《矩阵论八讲》,介绍组合矩阵的研究前沿。另一方面继续组合矩阵论和图论方面的研究。1983年,李乔译自H.J.Ryser的《组合数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炯生与黄国勋合著的《计数》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 1986年, 陶懋颀、李乔、李炯生译自 C .Berge的 《组合数学原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截至到 1984年底,李乔、冯克勤、陶懋颀、李炯生、杜锡录、沈韵秋、王树禾、徐俊明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李乔12篇。 直到八十年代初,学校图书馆有关图论的图书资料非常少,由于文革浩劫和科大下迁合肥,部分资料丢失。即使找到部分参考文献,因阅览室狭小,也没有复印设备(数学系第一台复印机是 1983年李翊神从美国访问回国用自己的经费购买赠送给系里的),只有手工抄下文献。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很难得到有关图论文献资料。除了李乔在国外访问期间带回一些资料外,陶懋颀在这方面做出许多贡献,搞到当时流行的Bondy和Murty的《图论及其应用》、O. Or e 的《图论和它的应用》、C. Berge的《图与超图》中文手抄本。他利用回北京探亲机会,去北京中科院图书馆寻找文献资料。他从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借到一本W. T. Tutte写的《Connectivity in Graphs》(1967)。他有一句名言: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徐俊明硬是把这本书全部手抄下来了。也正是这本书引导了他对图的连通度研究产生极大兴趣,为他后来开展组合网络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83年,校图书馆购进著名的图论专家R. L. Graham的专著《Ramsey Theory》(1980)一书。冯克勤、李乔和单墫等组织学习班,还是采取分人包章讲授的方法,学习了这本书。 1984年,著名的组合与图论专家Bondy、金芳蓉、李国伟、叶宏博等来科大讲学。 1985年5月, 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组合学与图论大会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吴文俊代表中国数学会宣布,中国数学会组合与图论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李乔任常务委员。 1985年,陶懋颀与北京计算机学院的洪家威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系80级本科生张忠良成为他的第一个研究生,毕业后回校任教,从事组合与图论研究。1992年,他考取数学系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两年后公派去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3年,李乔和李炯生晋升为副教授(不知什么原因,我校那批副教授到1985年才由安徽省批准下来,延误了招收研究生时间)。 1986年 ,李乔和李炯生开始招收研究生。科大数学系 81级本科生潘群,黄道德,李冰和在职教员徐俊明成为他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同时也开始进行研究生课程建设,主要专业课程有组合学、组合论选讲,图论、代数图论,置换群与组合结构和一些参考文献等。所用的教材分别是:B.Bollabas的《组合数学(Combinatorics)》, J.A.Bondy和U.S.R.Murty的《图论及其应用(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N.L.Biggs和A.T.White的《置换群与组合结构(Permutation Groups and Combinatorial Structures)》,《组合论选讲》和《代数图论》分别是李乔和李炯生自己的讲稿。所有课程分别由李乔和李炯生授课。很可惜,他们的讲稿至今还没有整理出版。 从此,科大数学系就有了组合与图论专业,列为应用数学二级学科范畴。 1986年5月,应用数学被批准建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二、调整阶段( 1986-1995) 1986年,陶懋颀、李乔、李炯生译自C.Berge的:《组合数学原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李乔的讲稿《矩阵论八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9年,李炯生与查建国合著的《线性代数》由科大出版社出版。1990年, 王树禾的《图论及其算法》由科大出版社出版。 1991年,李乔的《拉姆塞理论》一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993年,李乔的《组合数学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第二版更名为《组合学讲义》 ,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于 2008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乔与同济大学邵嘉裕、华南理工大学柳柏濂合作的研究成果《组合矩阵论》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美国 Wisconsin大学 R.A.Brualdi教授夫妇应李乔邀请来科大访问。黄道德特意请他的朋友为Brualdi教授篆刻了一枚牛角印章,取名白劳迪。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起步不久,人员大流动、知识结构大调整。由于种种原因,组合与图论专业组成人员也发生了变化。陶懋颀和杜锡录相继调离科大,沈韵秋去美国留学。黄道德1988年硕士毕业留校后,不久也留学美国去了。冯克勤和单墫的主要研究方向不是组合与图论,他们的主攻方向是数论,但与他们在一起读书和讨论有关问题,受益匪浅。冯克勤一直关心和支持该研究方向,为创建组合与图论专业功不可抹。他任数学系主任期间,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年轻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系里拿出经费,鼓励年轻教师尽可能参加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我们需要查找的资料几乎都是通过科学院图书馆复印,其费用都由系里报销。只不过履行一个小手续,在系资料室登记一下复印材料的名字就可以了。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部分从事运筹学的同行在朱永津带领下从事图论研究,也是国内最早招收图论方向研究生的单位,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HAMILTON 圈。 80年代末,从该所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受其影响的图论工作者遍布全国,从事圈的研究,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当时,李乔研究的是组合矩阵论和图的极值问题,李炯生研究的是代数图论和度序列问题,徐俊明研究图的连通度问题。怎么整合我们的研究力量,体现我们的研究特色?一直是该专业思考的问题。 图与网络有个自然的对应关系,网络设计和分析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归结图论问题。因此,图论是网络设计和分析的最有力的数学工具。李乔在美国访问期间曾接触过网络中的图论问题,并做过一些研究。李乔以他敏锐洞察力,带领徐俊明和张忠良开展组合网络理论研究。与此同时,李乔与时任计算机系主任陈国良教授联合开办讨论班,主要成员是各自的研究生。主要是研讨计算机网络中的数学问题。讨论班进行了一年,由于双方科研背景不同,这个讨论班没有坚持下来。但陈国良教授一直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关心和支持组合与图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他曾接收两名博士生(尹建华和吕敏)到他那里做博士后和两名研究生(韩国文和吕敏,后来,韩国文留学美国)去计算机系任教。 1987和1988年,李乔和李炯生分别晋升为教授。 1988年,李乔和李炯生招收科大83级本科生 蔡海亮、刘念东、李广兴和于渤成为本专业 第二批研究生,他们大多没有完成学业就留学去了美国和加拿大。 1989年, 由李乔教授主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关于计算机网络的组合学研究》得到批准。我们完成的第一个研究工作是与堵丁柱(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访问教授)和许德标(D. F. Hsu,美国Fordham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合作,给出了无向双环网络无限族的最优设计,发表在《Networks》(1990)上。对于有向双环网络的最优设计问题,我们利用几何方法完成了《 最优双环网络的无限族 》一文。利用这种方法构造出 69类紧优无限族和33类几乎紧优无限族双环网络。为完成这篇论文,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仅手稿就有100多页。此时,科大58级校友刘彦佩正受《Discrete Mathematics》主编 Peter L. Hammer 的委托,编辑一期反映中国离散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李乔将完成的文稿交给刘彦佩。等了一段时间,李乔收到 Hammer 的信,说编辑部也接到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 M.A.Foil等人的类似结果的文稿,并建议合作发表。我们也见到Foil等人的文稿,发现除了方法不一样外,他们给出的方法只能找到紧优无限族,不能找到几乎紧优无限族。我们不同意合作发表,通过万哲先(时任编委)推荐,在《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全文在《中国科学》(1993)上发表了。在此期间,我们还解决了网络中其它几个问题,分别在《Networks》和《科学通报》上发表。初战告捷,信心倍增。后来,我们又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两篇有关双环网的文章。这三篇论文所提供的研究方法为国内从事双环网设计和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了必引论文。 1990年,组合学研究会第四届全国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上,许德标做了有关网络可靠性的报告。1992年,许德标教授应邀请来科大作为期两星期的访问,为我们带来许多最新参考文献资料。他以《A graph-theoretical study of transmission delay and fault tolerance》为题做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了网络理论中图论问题、概念和研究进展。来听讲座的除了本专业师生外,还有科大计算机科学系、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漳州师范学院的师生,这个讲座使我们大大开阔了眼界,明确了组合网络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1993年,我们看到一本文集《Quo Vadis, Graph Theory?》(图论向何处?)。Quo Vadis是拉丁语,意思是:君往何处?来源于波兰作家显克维支(Henryk Sienkiwicz)在1859年所作的描写罗马暴君尼禄时代的历史小说《君往何处》。1990年在美国阿拉斯加(Alaska)大学举行国际图论讨论会,主题是:图论向何处?这本文集包括了国际图论大家(Tuttle, Bollobas, Roberts等)为讨论会写的背景材料。其中,Bollobas在图论的未来一文的结尾时预测:今后二十或五十年,图论是否会存在?将变化吗?如果是,将以何种方式变化? 我相信图论的未来是灿烂光明的,因为有太多美好的事情为它纷至沓来。图论有一个极大的问题源供给漂亮、自然的问题,它还是与计算机科学非常密切的一个数学分支。我们几乎没有开始发展解决我们的问题的工具,也几乎未利用我们与计算机科学的这种亲近关系。当二者均发生时,我们将真正腾飞。看到这篇文章,我们更加坚信了图论与计算机网络理论研究的前景。 1991年,本专业第三批研究生是 科大 86级本科生 张翊和韩国文。 1994年,学校开始对本科生实行4-2-3分流培养模式,90级本科生是这种新培养模式的第一批受益者。本专业招收第四批研究生是来自科大分流的90级本科生吴耀琨、刘宏芳,89级杨秀文和来自安徽大学的宋梓霞。除宋梓霞在李炯生指导下研究代数图论与度序列外,其余的都在李乔名指导下研究组合网络理论。这些研究生毕业后,除吴耀琨继续读李乔的博士研究生(上海交大)外,其余的都先后留学美国。 1993年,李乔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同年, 徐俊明晋升为副教授。 研究项目《组合学及其应用》 (1993-1995)获国家教委博士点资助。李乔为我们的研究方向起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组合网络理论。1994年,李乔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合网络理论》(1994-1996)获得批准,李乔与徐俊明参加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图论在计算机通讯网络中应用》(1994-1996)也获得批准。该项目的国外合作单位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CNRS) 信息研究实验室( LRI),该实验室是开展组合网络理论最早的单位之一。数学系77级本科生李皓在中科院系统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 许国志 和 朱永津研究员,研究图论, 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 成为我国授予的图论界第一位博士, 1993年5月获得法国巴黎南大学 博士导师资格和大学教授资格 ,现任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主任 研究员 。在这两个项目支持下,我们邀请该实验室的 D. Sotteau和李皓教授来校访问,李皓还被科大聘为兼职教授。同时,李乔访问了美国,应邀参加美国的离散数学与理论计算机科学(DIMACS)中心举办的离散数学与理论计算机国际会议,做了大会报告。李乔和徐俊明还先后去LRI访问,结识了许多国际同行,并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例如,我们与该实验室的Sotteau教授合作, 完成了De Bruijn无向图 的2宽直径等于它的直径 的研究,发表在《Networks》(1996)上。许德标曾称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它是至今为止发现的2宽直径等于它的直径唯一的一类图。为了证明这个结论,我们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 1994年7月在太原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图论大会上,李乔被推选为第四届图论研究会副理事长。 1995年,李乔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来自华南师大,柳柏濂的硕士生李乔良成为他的第一位博士生,从事网络理论研究。李乔良现任湖南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1995年底,李乔调离科大去上海交通大学。实际上,他于1996年6月离开科大。徐俊明负责他的几位硕士研究生的后期课程和学位论文,开设研究生课程《互连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为这些研究生寻找组合网络方面的研究课题。 1989年10月,骆新华被派往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学习随机图论。回国后,因患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但他仍然乐于为数学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有业余摄影爱好,现挂在系资料室墙上的老教师的肖像都是他生前拍摄的。他生病住院期间,仍保持乐观,告诉前来看望他的同仁:我只不过是数学系的一支粉笔,现在被折断了。终究医治无效,于1998年11月英年早逝。 2007年7月,李乔在《组合学讲义》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前言中写了一段对骆新华的追记文字,抄录如下。 最后,编者愿借此新版悼念盛年早逝的骆新华副教授( 1946-1998)。新华是编者在中科大的同事,20世纪90年代初赴英国牛津大学工作访问一年,回校后与编者谈起想为《组合数学基础》增写一章Lovsz 引理。不幸谈后不久就检查出罹患鼻咽癌,但他在治疗期间仍继续准备撰写。后来,1995年编者离开中科大前,新华说他已力不从心了,但他仍以一贯的细致认真交给编者一份抄写整齐的《组合数学基础》一书的详细勘误表。这次准备新版时,新华提供的这份勘误完全用上了。可惜编者无力补写出,从而读者也看不到新华写的那一章Lovsz 引理了,念及不胜伤感,谨此追记。 三、发展阶段( 1996-2008) 李乔离开科大后,组合和图论专业仍然保持两个研究方向。李炯生主要从事组合矩阵论研究,徐俊明主要从事组合网络理论研究。 1994年,李炯生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7年,第九届全国图论大会在西安召开,李炯生被推选为第五届图论研究会理事。同年,李炯生当选安徽省数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秘书长。1999年,李炯生被评为安徽省科技系统先进个人。 1995和1996年,李炯生分别招收了数学系91级的王平、92级的罗荣、何力锋、潘永亮和刘云凯,94级的 杨凯 。 1995年,李炯生开始招收博士生。来自安徽大学的硕士生张晓东和徐常青成为他的首批博士生。1998年,王平、尹建华和潘永亮成为他的第二批博士生。1999年,范益政(安徽大学委培)、高玉斌(华北工学院委培)。1999年和2001年,侯耀平( 北京师范大学王伯英教授的博士, 1999.4-2001.4)和苗正科(南京大学张克民的博士,2001.3-2003.3)来本专业做博士后,合作教师李炯生。2001年,李炯生退休, 2004年被返聘课程讲座教授 ,招收博士生李红海。 1997 年 9 月,李炯生邀请国际矩阵论界知名人士 A.B erman 教授来科大作为期 14 天的讲学,内容为《完全正矩阵与完全正图》。听众除本专业的师生外,还有来自安徽大学和安徽教育学院的教授和学生。在这个讲习班上,徐常青、张晓东和宋梓霞也分别报告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深受 B erman 教授的好评。 这些博士生毕业后都成为组合与图论研究的重要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张晓东和徐常青毕业后分别去以色列 Technion-Israel 工学院 做博士后, 合作导师 A.B erman 教授。 回国后,张晓东受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常青受聘安徽大学教授(现为浙江林学院教授)。王平现任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高玉斌现任 中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益政现任安徽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苗正科现任徐州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侯耀平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尹建华毕业后在本校计算机系做博士后,合作教师陈国良教授,现受聘海南大学教授。潘永亮在读博士学位期间获中科院院长奖,毕业后留校任教,副教授。 1996年以来,李炯生主持的组合矩阵论研究课题组主要由他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高校博士点基金的资助。这些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组合矩阵论》(1997-1999)、《组合矩阵论和组合网络理论》(2000-2002)和高校博士点基金 项目《组合矩阵和组合网络分析》 (1997-1999)。从1997年到2002年,共发表学术论文63篇。主要研究组合矩阵论中国际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几个前沿问题:图的Laplace特征值的估计、图的邻接谱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极值图论与度序列、符号模式矩阵以及其它相关问题。给出了图的最大、次大、第 大Laplace特征值的估计,解决了1993年法国数学家Delorme提出的确定图的所有正特征值之和的最小值问题,证明了匈牙利数学家、世界数学大奖Wolf奖得主Erdos,Jacbson,Lehel提出的关于蕴含 可图序列的猜想成立,确定了各种经典Turan数在度序列中的变形值,解决了1984年Bannai-Ito提出的关于精确置换群的不动点个数问题,以及以色列数学家Berman-Kogen于1992年提出的完全正图的所有矩阵实现的分解指数集是否有缺数问题。2003年,李炯生及其学生们的研究成果《 组合矩阵论研究 》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组合与图论专业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组合网络理论,这是李乔在科大一手开创的新的研究领域。 1996年,李乔调离科大,张忠良出国留学,无疑对刚刚有点起色的组合网络研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组合网络还要不要坚持研究下去?徐俊明一边给李炯生老师的研究生继续上《互连网络拓扑结构》课程,一边坚持搜集资料和组合网络研究。当时主要是双环网络和限制边连通度的研究, 先后在《中国科学》、《数学年刊》和《Discrete Mathematics》发表了有关双环网络设计和限制边连通度的论文。后来,南京大学张克民教授的博士生吕长虹加盟组合网络研究, 并合作完成有关De Bruijn无向图 的 控制数方面的研究论文。 1997年,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计算机系汪宇科教授(科大数学系84级本科生)得知我正在研究组合网络理论,便送给我们F. T. Leighton的专著《Introduction to Parallel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Arrays, Trees, Hypercubes》(1992)和一些相关资料. 许德标教授和Bell实验室退休后受聘于台湾交通大学的黄光明教授也寄来一些材料。这些为我们开好研究生课程《互连网络拓扑结构》和后来编写研究生讲义《互连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生院和理学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列为研究生核心课程,并予以经费支持。 1999年,徐俊明开始招收研究生,徐州师范大学本科生 陶颖峰 是他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先后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 陶颖峰、徐克力、邓志国、孙 犁、王彦辉、吴叶舟、周敏捷、罗伟、王为玮、常青彦和胡青等。 2000年5月,在南京师大举行的全国图论会议期间,堵丁柱教授得知徐俊明在为研究生开设组合网络课程,希望课程内容写成一本书。其实,在这期间,徐俊明正在编写研究生教材讲义《互连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此讲义于2000年7月编写完成,由校研究生院胶印。同年,堵丁柱教授推荐翻译成英文《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Analysis of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列入他主编的系列丛书《Network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并在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于2001年出版。中文专著《组合网络理论》得到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列入《现代数学丛书》于2007年6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为研究生提供了一部教材,为网络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部参考书,也为更多的人了解和开展组合网络理论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该专业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项目《图论与网络拓扑结构学科交叉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 2002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2年7月,《图论及其应用》被教育部列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 2008年, 教学研究项目 《图论与组合网络理论》(研究生教育类)获得校第七次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图论及其应用》获得校第十次优秀教材一等奖。 教学研究项目 《图论与组合网络理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获首届(2008)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7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全国组合学与图论大会,将全国组合学研究会和全国图论研究会正式合并成立中国组合学与图论学会,并选举产生了首届理事会,徐俊明被推选为理事。 图论也是运筹学的重要研究分支。 2004年10月,中国运筹学会在青岛大学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侯定丕教授和中科院胡晓东教授的推荐下,徐俊明应邀在会上做题为《网络中几个组合优化问题》的特邀报告,并当选为中国运筹学会理事。 2006年8月学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组合学与图论大会,对理事会进行调整和换届, 徐俊明继续被推选为理事。 2007年,徐俊明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0年1月,徐俊明被晋升为教授,4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 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徐敏, 安徽大学硕士吕敏和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朱强成为他的第一批博士生。同年,中科院范更华的博士 聂晓冬( 2002.07-2004.06 )和大连理工大学王天明的博士侯新民( 2002.07-2004.06 ) 来本专业做博士后。 2003年, 潘向峰,杜正中,田方,马美杰以及来自伊拉克的 A. A. Najim 是 第二批博士研究生。 2005 年,数学系 99 级本科生(科大五年制最后一届)黄佳、杨超和王海亮是他的第三批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 这些博士生和博士后,在站博士后徐喜荣( 2006.1-2008.1)以及在读博士生 经紟、 曹永昌、梁浩、王健等为我们从事组合网络理论研究增加了活力,并成为主要力量。我们申请的 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组合网络理论》 (2001-2003),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拓扑结构理论》 (2002.4-200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性能组合分析》( 2003-2005 )和《网络中若干图论问题研究》( 2007-2009 )都陆续获得批准,赢得经费保障。 从 1996年到2007年,组合网络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105篇。主要研究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实时系统的互连网络可靠性、容错性和有效性中的问题和度量参数,如:双环网络设计,路由转发指数、宽直径、容错直径、限制连通度、限制容错直径、泛圈性和泛连通性、距离控制 和 可诊断数 等。给出最优双环网络的设计方法,找到 4紧优双环网络无限族,建立了路由转发指数紧的界,得到限制边原子不交定理和点可迁图限制边原子分解定理,确定了笛卡尔乘积图的边连通度的表达式,宽直径和容错直径紧的上界,给出有向图限制边连通度的下界和无向图的限制边连通度等于它的线图限制点连通度的充要条件,对一些著名的网络确定了上述参数的精确值,讨论了宽直径和容错直径之间的关系,解决了超立方体某些变型网络的泛圈性和泛连通性,得到距离控制数的紧的上界。这些研究成果为网络设计、网络性能的定量分析和评估,也为下一代超大规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互连网络的设计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和依据。2008年3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织专家对徐俊明主持的《组合网络理论研究》项目进行评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几年已经毕业的博士基本都在高校从事组合与图论教学和研究。徐敏获博士学位后去中科院做博士后,合作导师胡晓东研究员,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吕敏在读期间获中科院院长奖,获博士学位后在科大做博士后,合作导师陈国良院士,现留校任教。朱强获博士学位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副教授。 潘向峰 获博士学位后安徽大学任副教授。 马美杰 获博士学位后去山东大学做博士后,合作导师刘桂真教授,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田方获博士学位后去上海财经大学任教。杨超在读期间获中科院院长奖,获博士学位后去中山大学任教。黄佳在读期间获科大研究生最高奖求是奖,获博士学位后留学美国明里苏达大学。 另外,本专业还接收了 9 位青年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 合肥师范学院郭世平 ( 1995.09-1996.07 ) ;黄山学院胡跃进( 1995.09-1996.07 );漳州师范学院赖春晖( 1996.09-1997.07 );泉州师范学院张锦景( 1996.09-1997.07 ); 池州师院姚玉平( 1999.09-2000.07 );淮南工业学院张闺秀( 1999.09-2000.07 );黄山学院谢歆( 2000.02-2001.01 );广西大学范英梅( 2002.09-2003.07 );淮南技术学院徐利民( 2005.09-2006.02 )。他们在进修期间都完成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谢歆获得本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他们都成为本单位的学术骨干,教授或者副教授。 1999年,潘永亮博士毕业留校, 2004年1月 晋升副教授。 2005年,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图谱理论中的若干专题》(2005-2007)获得批准。2004年,潘永亮开始招生研究生 梁浩、孔伟和王健。梁浩和王健现已转为博士研究生。 潘永亮和他的研究生继续组合矩阵理论和图谱理论研究。 2004年6月,侯新民博士后出站留校,同时晋升副教授。 2008年,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图的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2008-2010)获得批准。 指导硕士研究生 曹永昌、江 璠、 丁逸、 莫琼祁 、陆由和李宁,其中曹永昌转为博士研究生。 现在,科大组合与图论专业由徐俊明、潘永亮和侯新民组成。在读博士研究生 7 名,硕士研究生 8 名。研究方向为组合矩阵论、组合网络理论和图论。 四、本科生的培养 1985年,科大数学系为本科生开设《组合学》课程。起初的几年都是由李乔讲授这门课程,他的讲稿《组合学基础》于199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组合学经典教材。从那以后,《组合学》一直成为科大数学系本科生必修课程。除李乔外,李炯生、徐俊明和潘永亮都讲授过这门课程。 1983年,王树禾为计算机系开设《图论与算法》,一直开到1994年。以后计算机系的图论课程是他们自己的老师(也是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讲授。王树禾的讲稿《图论及其算法》于1990年由科大出版社出版,一直作为计算机系本科生教材,深受国内计算机专业师生的好评。 1993年,本专业为科大全校本科生开设《图论及其应用》课程,向本科生普及图论知识,并着手编写讲义。选修此课程的学生最多达150人,大多来自计算机科学系、无线电系、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本科生。从1994年开始,数学系本科生增设《图论 及其应用 》课程。徐俊明在 开设此课程的基础上编写讲义。这本讲义经三次试用修改,作为科大本科生和研究生通用教材,于 1988年由科大出版社出版。2002年,该书被国家教育部推荐为全国研究生指定用书。2003年,该书的英文版《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s》由Kluwer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该书第二版出版,现已经列为《科大校庆50周年精品教材》。该教材获校第十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8)。2006,潘永亮与徐俊明合著的教材《组合数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开设图论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为对图论有兴趣的本科生通过选修研究生课程、做毕业论文、 Seminar课程和大学生研究计划提供科研实践活动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近10年来,从中受益的本科生达80人。他们不仅来自数学系,还有少年班、计算机系、自动化系和无线电系。这些同学不仅得到科研能力的锻炼,其中一些还做出了很优秀的工作,其论文在高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如97级少年班学生刘琦在读期间就完成了两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关于双环网络设计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2003)上,另一篇发表在《 Australasian J. Combinatorics 》( 2004)上。由此,他获得2002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00级少年班学生周涛,计算机系颜俊和杜野通过《大学生研究计划》完成5篇学术论文,1篇在《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2篇在《Ars Combinatoria》上发表,2篇在国内核心杂志发表。周涛发表在《中国科大学报》(2004)上的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度优秀论文。2008年,周涛获得 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 99级数学系本科生杨超在本科毕业论文期间完成的笛卡尔乘积图连通度论文在《Discrete Mathematics》(2006)上发表。2003级数学系本科生叶和溪在本科毕业论文期间完成的容错直径论文被《Discrete Mathematics》(2008)接收,即将发表。还有一些同学(如沈建、李展宗、尹治军、李雷、黄佳等)本科毕业论文中获得的主要结果发表在国内核心杂志上,不一一列举。 数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留学后继续做组合与图论研究,并做出出色成绩的有:李皓( 77级本科), 1993年5月获得法国巴黎南大学 博士导师资格和大学教授资格 ,现任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主任 研究员;沈建( 86级本科,91级研究生), 1998年获加拿大Queen大学博士学位,现任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教授;罗荣,( 92级本科生,96级研究生),2002年获美国西佛吉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张存铨),现任美国中田纳西大学助理教授;宋梓霞(94级研究生),2004年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导师Robin Thomas),现任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这些学业有成者,都曾回校讲学,关心本专业建设和发展。 五、结束语 科大组合与图论专业从无到有整整走过了三十五年。尽管我们是白手起家,没有名师大腕,却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007年,科大数学系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一级重点学科。 组合与图论专业参与了科大数学系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也为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科大组合与图论专业取得的成绩,在于本专业师生的艰苦创业和苦心耕耘,在于科大数学系五十年来所形成的风清人正、严谨治学、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和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在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创新故我在的办学理念。 目前,该专业师资力量结构合理,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步走向完善。我们坚信,科大数学系组合与图论专业将会越办越好,取得更大的成绩。 借此机会, 我们诚挚 感谢长期 关心、指导、帮助和支持科大组合与图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 万哲先院士、陈国良院士以及各级 领导和组合与图论界同仁; 深切怀念 对本专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贡献的 段学复教授、曾肯成教授、 陶懋颀教授、侯定丕教授、杜锡录教授和骆新华副教授。 (本文由徐俊明执笔) (本文收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五十年》一书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致校友基金会秘书长刘志峰
smilesun 2010-11-9 19: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派出两支参加2010国际遗传机器工程竞赛的队伍获得两项金奖,其中USTC software还获得最佳软件奖。 今天听到MIT传来的消息时,第一个想到的是科大校友基金会秘书长刘志峰今晚终于可以安心睡一觉了。 为了今年的比赛,为了这支队伍,很多人在关心和支持他们。校友基金会的刘志峰应该是首先要感谢的。 为了募集参赛所需的经费,为了扩大金牌之师的关注度,为了保持各界对此次竞赛的热情,为了鼓励队员,指导队员,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刘志峰花费了多少心血是我无法估量的。 我知道他并不需要感谢什么,iGEM取得好的成绩才是他希望看到的。当然,会有人记住他所作的工作的。 忙碌了多少个日夜,今夜,终于可以安心睡一觉了。 志峰,晚安!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学校基本资助的通知
andydance 2009-12-10 13:16
新校长上任以来,研究生工资涨了一轮,这次又重点针对博士生涨了一轮工资。 凭心而论,虽然相对来说,数量不多。但在合肥这个城市,已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要。 希望真的有一天,广大的博士生可以不为生计发愁,用心科研。 以下文字转自瀚海星云bbs。 ~~~~~~~~~~~~~~~~~~~~~~~~~~~~~~~~~~~~~~~~~~~~~~~~~~~~~~~~~~~~~~~~~~~~~~~~~~ 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学校基本资助的通知 各院、系、直属单位,机关各部、处、室: 为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激励博士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保证博士研究生在 学期间基本生活需要,学校决定适当提高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资 助,使广大博士研究生安心从事科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校对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原基本资助分A、B、C三档,现分别调整 为: A档:由840元/月提高到1200元/月(包括住宿补贴) B档:由79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包括住宿补贴) C档:由640元/月提高到800元/月(包括住宿补贴) 其他低于C档的提高到800元/月(包括住宿补贴) 二、上述基本资助标准从2009年9月起执行,学校给予每位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博士研 究生补发2009年9月至12月的基本资助差额。 三、从2010年1月起,导师对博士研究生助研岗出资标准不变。博士研究生获得的总 资助包括学校基本资助和导师对助研岗出资。博士研究生助教岗的薪酬标准不变。 四、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二00九年十二月十日
个人分类: 生活百态|610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沙龙
热度 1 andydance 2009-12-3 13:27
力学沙龙主页 http://mechsalon.ustc.edu.cn 一、引言 力学沙龙最早创办于2002年10月。同学们在系教学调查活动中反映了研究生间学术交流活动的匮乏现状,和对积极参与交流的渴望。在院、系领导鼓励和大力支持下,系研究生会牵头,由多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共同创办了这个团体。秉着营造宽松热烈的科研交流氛围,力学沙龙开创科大研究生间科研互助合作新模式的信念。 自成立以来,力学沙龙从最初的自发组织、学术报告为主状态逐步过渡到自觉进行、形式多样(学术报告、参观、座谈、文娱活动)的状态。沙龙组织者们也有一个完善的分工(学术组、工作组)。活动内容范围的扩大,在系里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大大促进了研究生之间,以及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力学沙龙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模糊了级别、系别以及师生等的差别,在学术、生活诸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沙龙不但吸引着本系的研究生及青年教师中参与进来,而且在高年级本科生中也已经有了很多的积极分子。 二、组织机构 本着简单实效的原则,力学沙龙由学术组和工作组两部分组成。 力学沙龙学术组成员由各实验室推荐产生,同时接受优秀学生自荐。由学术组全体成员组成的学术组委员会为力学沙龙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学术组成员的任命和罢免,主持力学沙龙学术报告会和分组讨论。 力学沙龙工作组主要是协助学术组处理力学沙龙日常事务,同时负责力学名师访谈、生活中的力学等相关活动的介绍和推广。 三、活动宗旨 力学沙龙的宗旨是为了加强本系研究生、本科生及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开阔同学的视野,增进合作,激发同学科研热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当今的科学研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交叉的时代,如果我们仅囿于自己狭窄的研究领域,则很难做出突出的成就。学科交叉是大势所趋,除了必须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扎实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把眼光放出去。只有把握相关学科的最前沿,找准相互借鉴的突破点,才能做出既有新意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但是21世纪的今天,学科分支已经非常繁多,一个人想要通晓所有领域的知识早已是不可能的,即便对于象力学这样古老的单一学科,了解其各领域的知识也还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交流,特别是学术交流成为一个迫切地而又自然的需要。随着各自科研活动的推进,研究生们也就愈来愈发现一个交流平台的重要性,这就是力学沙龙成立的缘由。 四、活动目标 力学沙龙的目标正是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自由、轻松,由自己主持的平台。让大家能够交流科研的心得体会,提出彼此遇到的困难,共同探索解决的方法;让大家能够互相了解各自研究的问题,拓宽视野,借鉴他人的经验,激发新的灵感;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提出新颖且易于产生闪光点的想法,聚取智慧,发展到言者无心,听着有意的效果;让大家能够锻炼表达能力;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等。 力学沙龙目标能够探索出适合科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引发研究生科研交流的热情,在我系率先培养出科研合作,科研和生活一体的良好氛围。让沙龙成为锻造力学科研人才的锻造台。 五、活动形式 力学沙龙的主要活动形式为学术报告和分组讨论。同时还包括力学名师访谈,生活中的力学以及集体出游、企业参观等活动。 学术报告即力学沙龙将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学科领域专家进行相关方向的科技前沿或科技进展的报告。力学沙龙学术组负责安排、规划报告主方向,工作组同时展开相关宣传和前期组织工作,报告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分组讨论主要是由力学沙龙学术组负责组织广大研究生进行相关研究方向的集中讨论,同时适当的邀请相关专家与大家面对面地交流,最大限度的提高研究生团体和中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 六、备注 力学沙龙的成长更需要得到广大力学系学生,力学相关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为了我们力学事业的发展,为了我们人生的奋斗目标,力学沙龙一直为此而努力。同时我们也坚信,只要有大家明智和理性的支持,力学沙龙一定能越办越好,她的明天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沙龙
个人分类: 力学沙龙|4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老在国内培养过研究生!
luo971 2009-11-3 13:15
钱老在国内培养过研究生 ! 中国科技大学 , 罗渝然 (Yu-Ran Luo), luo971@ustc.edu.cn 网上传 , 钱学森回国后好像没招收研究生 ( 孙博华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7057 ). 这一信息极不准确。 上世纪 60 年代初 , 钱老在全国公开的研究生考试中 , 选中了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的 马兴孝 老师 , 为他的研究生。这是中科大和中科院都记录了的历史。现在,马兴孝教授是 博士生导师, 著名的激光物理化学专家。
8060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心目中的南大之魂与发展策略(不同以往)【转载】
chile 2009-7-29 12:09
在玉辉楼旁有一草坪,上竖一巨石,此石巨大且千疮百孔,石一侧有一小孔,孔中 长一劲草,此草直径与孔相同,在我看来,此正是南大之魂。 首先,其从侧孔出,石上缺土缺水却屹立而不倒,年复一年向上生长,可谓之 “诚”;其次,虽说不上名字,但此草绝非杂草,根茎分明,主根从石孔中出,一脉相 承,又非树木、花朵,既不张扬,又不算是出身低微,没落贵族身份彰显无遗,却也谦 虚、严谨,可谓之“朴”;再次,此草碧绿,根系极粗极深(深一米有余),傲立不倒 且几乎垂直向上生长,虽不与其它花木争锋,却也算得一股强硬之势,正是厚积而薄 发,可谓之“雄”;最次,此草立于石顶,石虽千疮百孔,草却天然而出,生机勃勃, 集日月之精华,可谓之“伟”。“诚朴雄伟”,可谓之校魂! 至今未明,为何校方一意要放弃浦口校区,论人文,论风水,这里都比仙林强,背 靠龙王山,面朝长江,可谓虎踞龙盘之地,对江而峙的宏伟局面更是全国高校之罕见, 仅仅因为交通不便就选择放弃?若是不骄不躁,把精力全放在改造浦口上,理应独树一 帜,前途无量,况且南大近十五载的历史大多存于此,名人园、各种雕像,不知在仙林 能看到多少?它放弃了历史,放弃了独树一帜的机会。国际化是否意味着各项发展的平 庸化?均衡发展的南大还有那股气质吗? 最近百合上吵得凶猛,今年高考招生情况貌似非常不理想,关于南大知名度与发展 前景的讨论不绝于耳,我感慨的是: 一、很多声音是浮躁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最应该关注的是本专业的发展状况,不 必过分在意学校知名度问题,毕竟,学到的真本事比那虚伪的一纸文凭重要得多,各种 无聊的数字比拼对于已经进南大门的人缺少意义,反而使评论者自己陷入浮躁的陷阱。 像我,知道物理系虽然整体发展遭遇瓶颈,但在总体上仍保持竞争优势,这就足够了, 因为我来学的就是物理。 二、两年来,我切身感受到南大并不是本科培养的润土,却是科学研究的宝地,至 少在国内,各种研究指标与成果具有绝对的竞争力。这一点在现阶段是令人沮丧的,也 是导致学生认为知名度与实力不相符的重要原因。我并不想就此讨论。 三、关于学校长远发展的拙见,我认为,应是以加州理工模式为模板的强调小巧玲 珑的发展模式,把南大纯正的前朝血统发挥到极致,这是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得到的 优势。其实,中科大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但南大应该是有别于它的小巧玲珑,是兼 容文理的。应该着重强调最纯正、最基础的文理科教育,这是最大的优势所在,而一直 强调的做大与全面发展反而会把南大拖垮,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毕竟南大的资源非常有 限,要建设为特色高校、个性高校,又何必在乎所谓排名、所谓热门专业?要向中科大 学习,戒骄戒躁,投身科研,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是历史底蕴更足、兼有文科的小而 精模式。我一直坚信基础科学是最伟大、最根本的,它们可以启迪智慧、净化心灵,从 道德层面指挥实践,让就读南大成为高级的精神享受。也许现今的环境不允许这样,很 多“成功”先例摆在面前,但我仍想说,与其重复别人的老路,不如做一次风险投资, 不要让南大沦落,平庸化。 救救南大!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3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阮耀钟:请中科大学子不要太在意排名
chile 2009-7-22 20: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f987f01008wws.html 我在我为科大而自豪一文中提到,我的科大同班同学给我来了个Email说:有人说,现在的中科大沦为二流学校了,所以随后我写了一篇文章,转载了几篇文章,介绍科大近况。我这位老同学,看了我的文章后,又给我发了个Email,他问:科大究竟排到多少位?据说排在西安交大之后,第十几位。但是我的同学发给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edu.qq.com/ZT/2007/2007topuniv/)我打不开,所以我后来又转载了几篇文章,作为对老同学的回答。但是,我希望中科大学子不要太在乎排名,尤其是希望在校的科大学子,更不要太在意别人对科大的排名。为什么这么说,下面谈谈我对大学排名的几点看法,供科大学子参考。 第一、 我也不知道有些大学排名是根据什么排的,这些排名的根据是否科学、合理。比如说,如果把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有几个院士,多少教授作为大学排名的一个依据,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否完全科学合理?我个人认为还值得探讨。科大现有教职工3046多人,其中教师1083人,专职研究人员459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340人,教授46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5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 但是,1977年底,科大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教师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6人。如果按照师资力量排队,科大七、八十年代不知要排到哪里去了。 但当年科大工农兵学生的质量在全国是名列前矛的,复旦大学的老师来科大参观,看到我们的工农兵学生在看英文的专业参考书,甚是奇怪,他们看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抓得很紧,问我们:难道你们不怕工农兵学生造反?你可知道,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上大学是来上、管、改的,但当年科大是我们这批科大人为主力,我们头上没缏子,屁股上没尾巴,我们认为当老师就要好好教书,当学生就该好好学习,我们就不信上、管、改那一套。现任南开大学的校长饶子和院士,就是当年科大的工农兵学员,我看全国工农兵学员中当选科学院院士的也没几个,当然饶子和院士主要是由于他自己工作努力和出色。饶子和当年是科大生物系毕业的,当年科大生物系一个教授都没有,至少科大对饶子和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影响他的成才。我82年从美国当访问学者回来,科大物理系一个教授都没有,后来过了好几年,物理系才开始有教授。但是,86年以前,科大的录取分数线比清华、北大都高不少。1977── 1994年连续保持18年本科生源全国第一;从 1979 年至 1989 年举办的中美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CUSPEA)考试中,科大在全国高校中一直遥遥领先。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科大的生源好。但是北大招的学生比科大多,若北大物理类新生中挑出前面的,与科大物理类同样数量的学生,这些北大学生的平均分数我看不会低于科大。我有个学生,考上了CUSPEA,但他告诉我,他有个高中同学学习比他好,但那位高中同学后来上了复旦大学,却没有考上CUSPEA。我们物理系的师资力量,刚才讲了,远不如北大,我们这些人当年是科大的主力,但在清华、北大都是学生辈的。我在谈谈我对科大精神的理解一文中,曾提到,当年CUSPEA考试,科大考得如此之好,包括北大校长在内都很难理解。我在谈谈我对科大精神的理解一文中提到,这主要是因为科大的学风好。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科大这些老师认真。因为CUSPEA考试的题目是美国出的,我们这些辅导CUSPEA考试的老师,都把美国几所名牌大学历年的考试题目一道道亲自做过。科大的校友都有这个体会,我们科大人做起事情来特别认真!后来全国举办英语四级考试,第一次英语四级考试结果,科大的优秀率比其它学校的及格率还高,当年科大还没有外语系,对当时的考试结果连教育部都不敢相信。接着全国举办英语六级考试,六级考试的结果,才使教育部无法怀疑。历年全国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科大总体成绩居全国第一。科大的校友都知道,科大一贯重视基础课教学和外语教学。由上几个例子可见,我认为,如果大学排名光考虑师资力量的强弱,若不考虑毕业生的质量,这种排名是否合理、科学,值得怀疑。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评价一个工厂,总不能仅看这个工厂的设备、条件如何,而不看这个工厂的产品质量吧。清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这是清华的成绩和骄傲,我的清华朋友,也常常以清华是我们国家的第二中央党校而自豪。难道我们科大不该以我们毕业生中有千分之一以上当选为二院院士,培养了大批科技精英而自豪吗,所以我在网上劝科大学生,不要太在乎排名,还是多实干,少空谈。 第二、 大学排名若以发表的论文数,或以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来排,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否公平,也需商讨。有人说清华、北大是野战军,科大是特种兵,特种兵和野战军怎能光比数量?如今打仗也不能靠人民战争了,比的是高科技。教育也是一样,我认为应该比谁的创新成果多,谁培养的院士多,这二条,在某些高校排名中不知考虑了没有?科大在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两院院士评),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成就(科技部评),中国高校十大成果(教育部评)中 9次上榜,理科成果上榜次数全国第一;20012006年间,中国科大有8项成果10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大是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年度十大基础研究进展成果数最多的高校;2003年、2004年,中国科大是国内唯一有成果入选国际物理学十大科技进展的大学。科大培养的毕业生中当选为二院院士的数量和比例,都是全国第一。高校排名时不知是否考虑这些了?这是我劝科大同学对于国内大学排名不要太在乎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 我认为我们也不必违避,在蒋南翔和何东昌当教育部长期间,由于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之间有些矛盾,有的人曾一度想取消科学院。因此,教育部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对科学院的独生子 科大很不公正,处处打压。例如,众所周知,科大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一九八三年,中国决定在七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一批大学。但是教育部开始列的重点大学名单中却没有科大,后来是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科大校长严济慈上书邓小平,建议增列科大为重点建设大学。仅过六天,一直关注科大发展的小平同志即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在小平同志的直接关心下,中国科大才与北大、清华等十所高校一起被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 前面也已经说过,七、八十年代科大在培养工农兵学员和CUSPEA考试中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了,并且那几年高考入学分数科大一直远远高于清华、北大,为何要把科大排挤在重点支持大学之外?可以说,科大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在蒋南翔和何东昌当部长的教育部的打压下成长的,我们这些老科大人早已习以为常。科大校友们,科大有今天真是不容易啊!自从朱清时当科大校长后,尤其是陈至立担任教育部长以后,科大与教育部的关系才彻底改善。 参考文献: 《 学校简介 》 http://www.ustc.edu.cn/zh_CN/article/42/42ef4bef/ 《 从创办到二次创业:邓小平与中国科大的不解之缘 》 http://news.ustc.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38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1386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大的新希望
chile 2009-7-21 15:11
2009 年威海招生感受 2 理想就是上科大 6 月 26 日在荣成宾馆接到了一个这样的电话,一个荣成二中的考生。她的高考分数是 671 分,因为当天我们济南招生组长给我的分数线是 672 分,还不能承诺录取她。她就给我介绍了她自己对科大的了解的情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看到了科大的资料,从而一直在收集科大的资料,等考分下来的时候,就电话联系到了在威海地区的我,当知道科大分数线时候,家里人一直都劝她再选择一个学校,因为当天我没有办法确定的能录取她。我就和她说,你再看看其他学校的资料,只要我这里分数降下来,我就第一时间通知你,如果不降下来,你也要报考一个学校吧!在分数没有降下来时候,几次电话,这个小女孩都没有选择一个学校。家里亲戚朋友都十分焦急,都对她的选择不屑一顾,因为大家的想法都是去北京或上海,对科大更是不熟悉。所以都劝她去其他学校。 后来还好,分数降了下来,她就如愿的上了科大。尽管有了我的承诺,他家里人还是不放心。我在 27 日时候到了荣成四中的那个下午就跑到石岛去了她的家里,给她送去了科大的资料,和家长做了最后的交流。其实当天上午她已经填好了志愿,见面和不见面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几天的电话联系,也让我产生了要见这个这么喜欢科大的女生。当天下午一个原来说要来的金岭中学的女同学告诉要去北航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女同学说,你要是能来科大,就今年最好的结果,不管其他人,因为你是一直都向往这个学校,科大也很适合你。 她让我比较欣赏的是,一直都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她们同班的另外一个和她要好的同学一直想去复旦,后来填了人大,那个想去北京的男同学,一直都说要去北航,后来确定去了厦门大学。她一直都坚持了自己理想,也算是实现了它。其实在招生的时候,如果有的同学对某些专业有特别强烈的要求的时候,我是不会争取的,就想要是喜欢建筑专业,那就去同济好了。一般有主见同学我也是十分赞赏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样也希望那些喜欢科大的同学能报考上科大。 自投罗网来 在我来到荣成四中争取一个想去上交和一个想去北航的两个同学的时候,一个在威海四中的 682 分同学打来电话,说要报考科大,我说可以呀,选择你要三个专业吧 ! 很快就填了志愿。这个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几乎没有联系我,也只有在填报志愿十几分钟内,电话交流了几分钟,就完成了填报。 尽管填报志愿了,后来和考生的目前电话交流了好久,母亲也是担心安徽合肥城市问题,我从石岛回到荣成市内汽车和这位母亲交流了一路,后来她手机没电了,就直接打到了他家的座机上。等到了荣成,我又在外面陪着母亲聊了很久。其实也是报考完毕了,就是想让家长放心些,不必为去安徽而难过。 这个考生也是自己理科比较好,也挺喜欢科大的,也是冲破了不少的阻力。还好,他家里有个亲戚在中科院做博士,也给科大说了些中肯的好话,也让母亲有所放心。 全方位的介绍 科大到全国招生的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尽管我们有最详实的资料,有最近四年的山东籍科大毕业生去向一览表,每年都有各个院系的应届优秀学生介绍。而且我们都会提供正在学校读书高中校友的电话,今年我也带一个荣成一中和一个荣成四中的两个要毕业的科大学生做志愿者。其中荣成一中那个今年要去斯坦福,四中的同学留在保研本校。可以是给考生和家长一个全方位的资料。 去年荣成四中就有一个高分考生来科大,而今年一听说有两个考生够分数线的,我就满以为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荣成四中对我们还算友好,并且有志愿在这里介绍,但是在 26 日得到信息,这两个学生家长一个想要去交大一个要去北航。我当晚就给要去交大的电话,同时也给了她在科大校友的电话,和她电话交流了 1 个多小时,她就开始动摇了,因为选择去交大都是亲戚大家一起意见,后来又在网络上聊了 1 个多小时的 QQ, 也给她不少的资料,也用 baidu 搜索了几个华东高校的情况,随后她告诉我第二天她们返校的时间。 27 日早上我 5 点钟起床,就由石岛专车去了人和镇, 7 : 30 时候到了四中,但是我要等的学生快要 9 点时候才到了学校。 等她到了时候,她夜间到了我的志愿者,同时她也给在校的校友电话联系过,基本上看可以把科大作为自己的选择,又经过几个小时的抉择,同时参考了老师的意见,最后就报考了科大。 荣成四中这块对科大比较友好,也是因为,几年前的在科大的读书的四中学生反馈给四中的老师的信息比较积极,所以一些了解这些同学的老师对科大口碑还是不错的。 上面说过因为地域问题去了,北航挖走了不少我们的学生,其他几所高校也利用同样手段在挖科大招生的墙角。其实这也不能怨其他兄弟高校,毕竟这是事情存在的事情。我想我能找到这个考生主要是,我们的资料,因为我的另外一个四中志愿者的男朋友就在交大,我说也可以提供给她,让她作为参考。同时也避免出现是我请的托,我让他问问在科大四中校友科大的缺点,不要问优点。并且找了不少从网络的信息,供她参考。 还好,她来了;那个一门心思要去北京的同学,就是说,我知道你好,可你就是不在北京呀! 还是有老师知道科大的 ---- 金岭中学的丰收 乳山市也是属于威海地区的,去年我就去了乳山一中和金岭中学熟悉情况。乳山一种的副校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而在金岭中学教导处,确实碰到了心情不好的女老师,也让我心情不太好,去年是爱理不理的样子,并且什么电话都不告诉我。今年在考分出来后,就试探性的打了这个教导处的电话,说明我是科大招生老师,对面一个女老师很快就给我几个班主任的电话,那个班主任也很好,很快就给我三个考生的电话。看来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主观的判断,只有认真充满敬意的去联系就好了。 我就一一联系了一遍,大家对来科大的热情都很高, 25 日当天给其中一个考生敲定了专业。第二天中午,刚刚忙完咨询会,又由朋友开车去了乳山,见到另外两个同学,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现场敲定了专业,其中一个女生在我到石岛时候让她班主任告诉我说不来科大了,还很给我面子,说因为专业问题。后来又和她聊了好久,最后,小女孩受不了了,就说,再好,合肥也没有北京好吧!我放弃了。还不错,另外一个男生也算是学校的牛人,已经进了科大的 00 班。 今年招生的感受: 科大招生太累,而且完全是靠着各地的家长和一些了解这个学校的同志们帮忙,也包含着在学校这些威海地区同学的帮忙,这次招生,科大荣成在校学生给了很大的帮助,也有两个同学亲自参与招生。同时威海市区的一个家长,自从孩子 03 年入学,就一直义务的帮忙招生,每年都是从头帮到尾,另外一个家长,也是一直在帮忙做招生咨询会工作。 科大的校友也都在各自的角度为科大献计献策,一些已经工作了科大的学生家长,告诉我,在随时有事情,可以联系她。 要感谢这些了解和喜欢科大的人们的帮忙!!! 希望走进科大,我招的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充实的四年科大生活!!!
4726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大威海地区招生遇到的问题
chile 2009-7-21 12:39
2009年威海招生感受1 今年是我在威海招生的第二年,和去年相比,尽管多招了三个同学,但是今年的压力趋势前所未有的。当时在威海地区忙碌的时候就想,来年不要再来了。其实工作上的累还可以克服,但是有些不可以扭转的因素确实让我感到心力交瘁,十分不爽,今年遭受让我比去年还心里不舒服。 其实今年我在威海地区的困难,也是在山东省其他地区也都遇到过的,同样也在全国范围内的发生着。 第一 不了解科大,不知道科大。 科大是在北京吗?科大有专科吗?科大招生文科吗?科大的分数太高了吧?当时联系了一个威海二中的老师,就当我面说,你们学校有什么实力,分数这么高,分数线在 620 分才算合适的,你们学校还没有同济好那!。。。。。我说你要是有时间,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要是没时间就算了。后来在荣成四中的一个老师也基本上是这个态度。其实来不来科大,既然大家没有缘分就不必强求,但是你要了解科大然后再去判断才好呀!不能用不了解的事情去主观评判学校的好坏。 第二 地域问题, 这个是我们没有办法克服的。 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我知道你们学校好,要是在北京、上海我们就报了。 科大不在北京呀!那在哪里那?合肥,在哪里?安徽呀!那算了,不去了,穷地方,要饭和打工的多。 你们合肥有我们这里好吗?有我们这里干净吗?有我们这里楼房多吗?,一个荣成四中(荣成市下面的人和镇)的学生说。 一辈子第一次要出去读书,我就想让孩子选择一个大城市,好多家长如是说。 第三 招生人数问题, 科大在山东整体招生基本上维持 55 人,这么多年基本上维持在 1800 多人的规模,所以历年毕业生加在一起也就没有那么多,分到各个地区的人数就更少了。所以每年记者都会问,你们有没有扩招计划那?对于这个问题,科大只能回答,没有。其实说到招生人数问题上,主要说的是,我们毕业的校友不多,在每个学校招的学生就不多,所以好多学校,可能好多年都没有科大的,这就造成了招生的难度。同时科大在威海地区的校友也不多,也就不会在当地对科大造成多大的影响。就威海一中和威海二中来说,这么多年输送到浙大不少学生,同时一些领导的孩子也都到了浙大,所以他们招生相对容易些,所以今年在威海市,还是没有收获。 第 四 清华北大就是天上的圣殿,只要能进清华,北大,就是垫底也愿意。 因为绝对能进清北的我一般不会动员的,多和那些在清北分数线附近的同学联系,他们大部分听了我对我们的理科实验班介绍以后都有意愿来,我是希望他们来的,这时候我都会说,你要是能给你自己做主,你就来,要么就等着清华、北大吧!你们的父母和老师朋友都会给你挤破了头进去的。 第五 实验班的泛滥, 现在前几名的学校,有几个也开始和科大一样开始搞实验班,科大的 00 班在山东才招生 3 个,全国也就是总数也就是一个班级的数量,现在有的学校用一个大类的全部叫做实验班,数量基本上就是一个学院的数量。这对考生也是一个吸引,因为我们的理科实验班门槛很高,并且人数少,就让好多考生望而却步。后来有的就去了其他学校的实验班,也不愿意来我们的其他专业。 其实以上列出的几个遇到的问题,我想主要的是第二个,这个确实横亘在我们前面的难题,其他的问题,我们还都可以忍受。今后我们可以扩大宣传,可以多和其他学校学习。派更多的老师任劳任怨的招生。当考生问,你们说你们那里这样好,那样好,有北京好吗?我的选择只有放弃了。 ~~~~~~~~~~~~~~~~~~~~~~~~~~~~~~~~ 【注】(0721-20:30) 谢谢大家对科大这么关心,其实今年在山东招生成绩和兄弟高校比还可以,因为从分数上大家都是短兵相接,差的不多,但是排名上已经让我们很失望,并且今年招生这块,大家都十分辛苦。因为科大山东招生连续十年,成绩都很好,有好多年都是第三名,今年这样结果确实让我们感觉很是失望,因为招生上感觉遇到的问题很大。 一切可能都是不知道因素左右招生最后的结果,就在29日招生快要结束的下午,按说这个时间考生报考信息已经从高中上交到上级部门,也是在17点时候,一起在青岛吃饭的烟台招生老师,还收到考生改志愿的消息。同样到了最后,在学校提档的时候统计结果也是有几个考生改成了其他学校,按照原来预计最差也可以交大和浙大一样,最后结果就差了一分。也就是这一分,让大家都感觉不如人意。 ~~~~~~~~~~~~~~~~~~~~~~~~~~~~~~~~ 山东高考本科一批投档统计表 计划数投档比例投出数最高分最低分 0001北京大学3810039714685 0002中国人民大学3712045684663 0003清华大学6910069723686 0043复旦大学3212044685674 0045上海交通大学7110075684670 0061浙江大学6712085684670 006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510059684669 0052南京大学6310067684666 0116北京大学医学部2212020685587 011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512018678651 ~~~~~~~~~~~~~~~~~~~~~~~~~~~~~~~~~~~~ 谢谢留言的网友们,科大脚步不会停止的时候。 当一个兄弟高校招生老师说,来过国家实验室的时候,我想科大还是有值得让大家赞赏的东西的。我想了想,说,你们的校园很美。 科大只会更加的努力寻求好的生源,会给中国那些关心教育事业的朋友们一个希望。
14114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彭子成 浅议传承与发展
chile 2009-6-18 22:00
★一、观看科学的春天的感受   最近香港凤凰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科学的春天纪录片,专门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下简称中科大)成立50周年的发展历程。看过这长达80多分钟的激情画面,使我 们感受到这是一部记载中科大历史沿革最精彩的回忆。其一是视觉的起点高,抓住了当 时国家的发展目标(二弹一星)与国家的人才需求的结合,把科学的春天(科学的 大解放)与自办特色大学结合起来;其二是中央最高领导和中国最高学者群体结合起 来,联手创办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科与工科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中科大。继 后,这两个最高群体一直支持和推动中科大的成长,渡过中科大到近乎夭折的境况,成 为当今我国一所著名的学校;其三是中科大50年来经历届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遵从了 学校的创办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按胡锦涛总书记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 年的贺信(以下简称贺信,2008年9月25日)中指出:半个世纪以来,中科大依 托中国科学院,按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科学的春天应成为传承教育的一个模块   我曾受学校领导之托,连续两次在全校的新生入学大会上(约1800人左右)做中科 大传统教育讲座。我也讲了两弹一星,以及邓小平、聂荣臻、郭沫若、钱学森等老 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对中科大创立的期望和贡献。尽管我采用了台上、台下呼应的讲授 方式,场面气氛热烈,但与观看科学的春天记录电影,反映中科大历史沿革的场景 相比,效果就差很多。我的一位现任博士生刘羿同学告诉我,他看了这部电影,留下了 激动的眼泪。为此,我们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的培训课上应该进行科学的春 天播放,把这部纪实片作为我校传承教育的一个模块!说实在话,在一些校院领导和 学科带头人中不一定有如科学的春天描述中科大50年的感受,显然,这些朋友很难 成为真正的、传承的中科大人。     ★三、小平老人的告示牌   我们去过深圳,都看到邓小平同志一幅面带微笑、伸出手臂指向前方的告示画。那 是象征着中央领导支持深圳改革,走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在短短的 30年间把深圳从小渔村,改造成大都市。在深圳面临政治打压的危机当头,小 平同志明确地肯定深圳姓社、不是姓资,才使得深圳有了现代化的今天。这个 告示牌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成为后人瞻望的风景热点。   那么中科大从成立-衰退-壮大-发展,这个历程是否也可以竖一个告示牌,告诉后人 不能忘记这些扶持过中科大发展的老人?我们觉得,小平同志从1958年6月在中央书记处 会议上亲笔签上同意创办中科大的文件后,还在我们下迁遇到危难时多次的发话,展示 了他一贯支持中科大的决心。1975年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后,表达了要把科技 大学办好的意见;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报的《中国科技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上亲 自签阅表示同意,继而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定要办好中国科技大学》的社论;1983年小 平同志在一份材料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以扶 持!。这几次的批示,都是在中科大面临着危机时作出的,所以我在迎新生的大会上 多次地强调:小平同志也是我们中科大发展的舵手和领路人(学生一片掌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校园内竖起一面告示牌,让中科大的后人怀念这一位代表性的老 人!     ★四、21世纪中科大的特色定位与发展方向   20世纪50年代中科大以两弹一星为学校创办的目标而为之奋斗!那么在21世纪 中科大又以什么为办校的新特色?人们可能很容易回答:把中科大办成世界一流大 学!但是,就目前国内而言就已经有9+?所学校得到国家公认和支持下创办世界一流大 学(985工程),那么中科大创办的一流有什么特色?能够像20世纪那样叫得响铛铛!   是信息(IT)?是航天?是生物?是材料?是资源?是能源?是微尺度?是地球 (保护)与发展(经济)?还是我们喜欢强调的、是Nature,Science,SCI 论文?我们觉得这是中科大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的课题!过去我们靠中国最高的政治家 和科学家群体的理念来给中科大定位,是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来给中科大定位。而今天 谁来帮助我们定位?又根据什么来定位?   我们注意到中科大在50周年校庆(2008年9月20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是在延后几 天(9月25日)发布给中科大的贺信,是在与中国神七上天的同时发布的信息。为什么? 是总书记忘记了吗?显然不是。我们浅析他是想激励中科大要像神七那样、在国家 急需的大工程项目中发挥作用,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   胡总在贺信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 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任务,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 科技领军人才,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贺信希望中科大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 学,希望培养出一批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的创新人才。其中特 别提出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一线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国家战略大工程(如神 七上天)的指挥人才。目前,中科大还没有明确特色定位的发展目标,很难培养出科技 领军人才、尤其是一线的创新人才。我们认为这应该成为全校当前考虑的重大问题:在 21世纪中科大的特色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纵观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成果丰硕。当看到科学的春天中科大校友在龙 芯、CPU、量子通信政务网对国家的原创性贡献,内心引起了震撼。但是这 类的成果太少!相比于基础科学、我校的技术-工程科学发展迟缓,反映了我校掌门人的 思维布局,也主要是学校没有明确的、类似于两弹一星那样的目标和定位。我们曾 说过:中科大这样久而久之地下去,校名可以改为中国科学大学(见参考文献 ,第二段),而不是创校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应与中科院和国家发展规划的专家们一起,以胡总书记的贺信为引导,制定出 中科大21世纪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定位,制定出类似于中科大创校时提倡的以两弹一 星为目标,努力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与此同时,有计划、有步 骤地培养出包含科学家、科技和一线的创新人才,做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一 所定位明确、发展有序、响铛铛的、21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2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大50年》【转】
dongping2009 2009-5-30 18:40
中国科大今晚凤凰卫视 通知:凤凰卫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大50年》5月30日播放 详情: http://www.ustcif.org/news/?id=552 通知:凤凰卫视《科大50年》今播放关于凤凰卫视《科学的春天中国科技大学五十年》专题节目播放通知 根据凤凰卫视与中国科技大学新闻中心网站通知,凤凰卫视中文台将于北京时间5月30日( 周六 )21:40-23:00播出《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专题片,5月31日(周日)6:00-7:30、16:00-17:30重播。该片全面回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半个世纪以来拼搏奋进的创业历程和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特此通知,欢迎广大校友届时收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 郭沫若 词 吕骥 曲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 高峰要高到无穷 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 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 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 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 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个人分类: 分享图文|4043 次阅读|5 个评论
817校友奖助学金颁奖仪式举行
dongping2009 2009-3-19 08:09
2009年3月13日下午,817校友奖助学金颁发仪式在地空学院会议室举行。中科大学工部(处)处长董雨、地空学院执行院长陈晓非、817校友代表,中科大教务处处长刘斌、地空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黎明参加了仪式,仪式由张黎明主持。 董雨宣读了获奖同学的名单并讲话,在讲话中他说到自己在科大工作的20几年,一直受着科大文化的熏陶,留下了科大朴实无华,追求卓越的烙印。他在工作中感受到各级机关或者各种基金会对我校的赞誉,因为这些较高的社会评价,所以科大学生获得的资助和援助也比较多,这样很好的解决了科大部分学子的后顾之忧,他对817设立的这个奖助学金表示感谢,并希望获奖同学长怀感恩之心,报国之志,成才之愿,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刘斌在讲话中提到817校友奖的成立背景,是在06年817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上提出并很快成立的,817校友感觉自己后来的发展跟在科大的教育和老师的教导分不开,应对母校有所回报,所以希望可以尽自己的能力,资助学弟学妹们。817校友设立的这个奖助学金没有任何附带条件,只希望获助同学能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毕业后为学校争光。 陈晓非向获奖同学表示祝贺,称赞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不辜负校友们的期望。他说80年代是科大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那时候的生源好,学生学得也好,毕业后在各行业都有出色的表现。并且这些校友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爱母校,关心母校。他最后祝愿获奖的同学身体健康,能够拥有优异的学业和健康的身心。 08级同学汤昌盛发言,他代表获奖同学向817奖助学金捐赠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他说自己是一个农村孩子,能够考上科大对他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但是大学的学费对他父母来说确实是沉重的负担,有了817奖助学金,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现在他能够安心学习,以后一定不忘校友的资助,不负众望,努力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院争光,为学校争光! 刘斌向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 最后参加会议的领导,颁奖佳宾和获奖同学合影留念。 背景链接: 0、 http://ess.ustc.edu.cn/article.php?id=5 原文链接: 1、 http://ess.ustc.edu.cn/article.php?id=321 相关链接: 2、 http://ess.ustc.edu.cn/article.php?id=2 3、 http://ess.ustc.edu.cn/article.php?id=1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链接:4、 http://v.ku6.com/show/xxl2Bj1waeQ8dvmU.html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4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