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戈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红柳:戈壁沙漠的精灵
热度 6 lixuekuan 2019-11-3 11:22
很多沙漠并不是寸草不生,都是有生物生活在那里的。在新疆戈壁、沙漠里最常见的植物梭梭、骆驼刺、红柳、胡杨、沙枣树等,有些我也叫不上名字。 红柳很漂亮,夏天还会开花。秋天的红柳通体可以变成黄色或者红色。据说南疆有一个湖由于四周都是红柳,倒影映入让湖水感觉是红色的,所以叫红海。 今天上几张秋天红柳的照片。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42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绿洲与沙漠:一步之遥
热度 2 lixuekuan 2019-8-19 09:13
在干旱地区,绿洲与戈壁沙漠就是一步之遥。 有水就是绿洲,无水就是戈壁沙漠。 有多少水干多少事,节约每一滴水,只能让有限的水干更多的事情。 膜下滴灌系统是增加绿洲面积,减少戈壁沙漠面积最好的方法。 1、沙漠里干涸的水塘,怎么是红色的? 2、这个还有点水,是绿色的 3、这一个更红?为什么?请专家解答。 4、绿色的水塘 5、兰州与什么的界限 6、沙漠与绿洲 7 8 9 10 11 12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4090 次阅读|4 个评论
龙脉
热度 5 lixuekuan 2019-1-10 12:49
黑白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299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林海 四季 瀑布 竹 戈壁
ghzcljz 2018-9-17 12:02
林海 鸟鸣林幽处, 泉涌万木源。 四季 桃李笑春风, 酷暑有梧桐, 天高枫如舟, 岁寒松柏青。 春风催我上战场, 夏日练我成纯钢, 秋雨伴我建粮仓, 冬雪为我披银装 。 瀑布 山高千仞壁, 林深横翠绿, 万壑雪皑皑, 天地白涓垂。 竹 腾身当抱凌云志, 舒臂为承雨露欢。 戈壁 昔日恶风卷乱石, 千里黄沙遮烈日, 如今植树成绿洲, 满目戈壁春意浓。
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戈壁沙漠是影响东亚沙尘浓度的罪魁祸首
sciencepress 2017-9-11 15:46
近日,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上发表的论文刊登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黄建平 团队(第一作者为团队成员 陈思宇 博士)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尘起沙、传输和沉降的对比研究”。该研究指出, 一直以来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东亚沙尘主要来源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相较而言,位于中蒙之间的戈壁沙漠才是东亚沙尘浓度最主要的贡献者 。 沙尘气溶胶是对流层气溶胶的主要成分。近年来,沙尘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沙尘暴期间大气中颗粒物浓度显著增加,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严重危害,可致癌、致突变、致残以及增加死亡率。此外,作为影响地球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因子,沙尘粒子不仅能显著影响地表温度,还可以通过改变云的发展从而影响降水。 长期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认为是东亚沙尘的主要来源,却低估了戈壁沙漠对东亚沙尘浓度贡献的重要性,对戈壁沙漠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空白。为定量估计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漠对东亚地区沙尘浓度的贡献,该项研究结合多种先进的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利用数值模式系统深入地对比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漠地区沙尘释放、传输和沉降等过程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 尽管塔克拉玛干沙漠在东亚地区的起沙能力最强,但戈壁沙漠对东亚地区沙尘浓度的贡献最大 。 具体来说,塔克拉玛沙漠身处盆地、三面环山,沙漠上空风速较小。因此不利于沙尘传输,大量沙尘在扬起后又重新沉降到地表。同时,塔克拉玛干沙尘只有当被抬升到4 km以上才能进入西风带开始远距离输送,因此对整个东亚地区沙尘的贡献相对较小。戈壁沙漠位于中国和蒙古国之间,西接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仅为13万平方公里(图1右)。相比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而言,位于高原地区的戈壁沙漠地形平坦,海拔相对较高,南北两支急流汇合处位于其上空,高空风速大。深厚的对流混合促使高空急流下沉支将更多的高空动量不断下传到对流层中层,导致戈壁地区中低层风力增大,有利于戈壁沙尘的垂直抬升。在强西风急流的作用下,戈壁沙尘更容易被输送出沙尘源区。相比沙尘传输量约为45 Tg a-1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沙尘传输量超过53 Tg a-1,是东亚地区最主要的沙尘贡献区域。尤其是位于中国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更容易受到戈壁沙尘的影响,从而产生严重的污染问题,让更多人饱受健康和经济危害。 图1左,戈壁沙漠地貌(2009年9月陈柏静拍摄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右,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貌(2005年7月陈柏静拍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一研究成果比较了东亚两大沙漠的差异性及其成因,定量估计了二者对东亚沙尘浓度的贡献,丰富了东亚沙尘浓度来源的研究。呼吁重视戈壁沙漠的治理工作,从而缓解中国内陆地区尤其是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 更多详情请阅原文 : 陈思宇, 黄建平, 李景鑫, 贾瑞, 江南萱, 康丽泰, 马骁骏, 谢亭亭. 2017. 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尘起沙、传输和沉降的对比研究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7: 939–957, doi: 10.1360/N072016-00257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Te/doi/10.1360/N072016-00257?slug=full text Chen S Y, Huang J P, Li J X, Jia R, Jiang N X, Kang L T, Ma X J, Xie T T. 2017. Comparison of dust emissions,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between the Taklimakan Desert and Gobi Desert from 2007 to 2011 .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0: 1338–1355, doi: 10.1007/s11430-016-9051-0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ES/60/7/10.1007/s11430-016-9051-0?slug=full text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戈壁依旧,白骨入土
cgh 2016-11-30 15:05
戈壁依旧,白骨入土 近日报道,在青海茫崖发现一位地质前辈的遗体,难免感慨。 更为人熟悉的是,八十年代,彭加木在罗布泊的失踪。 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角落,是一个古文明消失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了自然保护区,当然也自然而然成为冒险者的向往地。 茫崖,则是柴达木盆地的西南角落,向北过了阿尔金山就是罗布泊,南侧则是青藏高原无人区。 背着一个地质包,还随身揣着家书,就这样来到戈壁。这就是老一辈的奉献啊。相比于很多有名地质学家的遇险故事,这种连亲人都已经淡忘的奉献,多少让人心酸。相信,不久能有更丰富的报道来还原那一段关于一个普通地质工作者的历史。 有时候感慨,无人之地是可怕的,而一个连猛兽都没有的地方,又是如何可怕的。在极旱戈壁,夺取性命的不是别的生物,而是自己难以维持生命。 。 。 。 - ----------------- 青海茫崖发现一具上世纪60年代罹难地质工作者遗体 2016年11月29日 17:1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2 图为该名罹难地质工作者遗物,其信封处部分字迹可辩。罗云鹏 摄    中新网 西宁11月29日电 (记者 罗云鹏)据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29日消息,近日,捡石爱好者在青海茫崖大浪滩沙滩上发现一具白骨化的遗体,根据相关遗物推测,其为60年代在此的地质工作者,罹难至今逾50余年。 图为该名罹难地质工作者遗物,1960年新疆若羌县邮戳。罗云鹏 摄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副局长唐拓华介绍,2016年10月中旬,捡石爱好者在青海茫崖大浪滩沙滩上发现一具白骨化的遗体。   经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刑警和法医现场勘查,遗体位于茫崖花土沟镇至新疆若羌县罗布泊镇沙子便路往北100余米,距大浪滩钾肥工区直线距离10公里左右。 图为该名罹难地质工作者遗物,1959年10月17日贵州邮戳可辨。罗云鹏 摄   据介绍,该具遗体仰面露在地表,已完全白骨化,男性,身高推测在1.75米左,罹难时在35岁左右,身穿深蓝色棉工上衣和棉裤,黄色冬皮鞋,随身携带一个浅黄色帆布包。   办案民警根据帆布包内信件、手电筒、防风镜等遗物推测,该具遗体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或因走失迷失方向,不幸在无人区罹难。 图为该名罹难地质工作者遗物,信件名为李中华收,寄件地址为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XXXX四小(X为模糊难辨别字迹)。罗云鹏 摄   根据穿棉工衣、信件邮戳和一张1960年9月13日发行的《洛阳日报》推测罹难时间为1960年9月至1961年4月前。帆布包有多双人工缝制的深色长棉袜,袜子里包裹一团红色毛线。   办案民警通过解读信件模糊字迹和邮戳,判断出信件寄往新疆若羌县。其中一信件寄出地址为四川省仪陇县邮电局,名为邓光学同志收;另一个信件模糊有邓光学同志收字样;而一封寄发往贵州的信件名为李中华收,寄件地址为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XXXX四小(X为模糊难辨别字迹)。 图为该名罹难地质工作者遗物,1960年9月13日发行的《洛阳日报》。罗云鹏 摄   唐拓华说,初步推测这名失踪人员可能叫邓光学,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信件寄往新疆若羌县,邓光学单位或住址可能在若羌县某地;推测60年代失踪人员邓光学可能为四川籍,在四川省仪陇县或巴中县有亲威朋友或同学。   另据了解,办案民警已对遗骨就地进行掩埋,并提取了部分有辨认价值的遗物,目前经多方查询未发现有邓光学的具体消息和亲人,为了让这名失踪人员魂归故里,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已与四川省仪陇县、巴中市公安局发函联系。 图为该名罹难地质工作者遗物,随身物品帆布包和防风镜片。罗云鹏 摄   同时唐拓华也希望,广大网友中有知情者与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指挥中心联系,联系电话为(0977)8251109。(完)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绕锡林郭勒 2010-07-02 08:52
taodeng 2014-2-13 00:01
环绕锡林郭勒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考察内蒙古中部的重要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我们有四辆车,16个人,很热闹的一支队伍。出发的夏日天气特别好,车进八达岭一带的群山,整洁的高速公路穿行其中,巍峨的长城蜿蜒之上,满目的苍翠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经过张北时,看见大面积分布的玄武岩,这就是在教科书中常常提到的汉诺坝玄武岩。中午到达太仆寺旗,这里已经是蒙古高原。由于有比较丰沛的雨水,草原十分肥美,还不时能看到大片的湿地。放牧的牛羊大大地减少,正是这个措施才能保证青草不被啃光。公路两边的野草有的地方能达到一人深,仿佛有《敕勒歌》中的意境,一路都是这样的风光。公路非常好,可以把车开到100公里的时速,两旁是茂盛的行道树。偶尔出现的农田里开满了油菜的黄花和胡麻的蓝花,在宽广的草地上散落着一座座蒙古包。 下午6点到达锡林郭勒盟的首府锡林浩特市,当地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已经热情地为我们安排好一切。锡林浩特的敖包位于城市的中心,尽管天黑了,我们仍然前去参观。敖包在一处小山上,山下是一片召庙,灯火辉煌的大阶梯通向敖包。这里在晚上依然热闹非凡,十五的月亮正圆圆地挂在天上,映衬着敖包前的成吉思汗铁矛。敖包是用花岗岩条石垒筑的13个圆丘,中央的一个最大,向两侧逐渐变小。每个石堆上都挂满了五彩缤纷的哈达,许多人围着敖包转经。 一早就被大街上奔跑的拖拉机吵醒了。果然是草原城市的特点,早餐上有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第一天野外的路线是先沿大路向南到灰腾梁,然后转向西面的小路,仍然是柏油路面。这里分布着大片的平顶山,平顶由玄武岩层构成。四野的草原郁郁葱葱,在白云下静静地舒展到天边。抵达洪格尔苏木,这里有一座寺庙成为小镇的中心,小庙的建筑是汉族风格,只有庙顶的相轮显示了黄教的特色。离开苏木就变成了土路,两旁是高深的芨芨草,直到连心桥。从这里开始下到简易的牧区道路,没有固定的方向,在草原上有些随意地延伸。 远远地看见一座突兀在草原上的大白山,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化石地点高特格。草原辽阔无边,偶见的突起台地和小山都是容易发现化石的地方。在这里的收获不小,找到不少化石,特别是三趾马的颊齿。高特格是这一带醒目的地标,所以一直受到蒙古族的崇拜,在山顶上堆有一个敖包。在结束工作后还去山下的一户牧民家中访问,这里住着以前的苏木长,多年来与我们的考察队有非常友好的关系。然后去附近的另一个化石地点阿尔善,我在这里找到一些犀牛的牙齿碎片。我们也访问了这里的牧民,他家里还养着一只用拣回来的蛋孵出来的野天鹅。在离查干诺尔不远的公路旁有一个化石丰富的取土坑,很快就找到了重要的三趾马上颊齿列,还有不少大、中型动物的骨头,包括象、犀牛、长颈鹿和羚羊等。傍晚时到达阿巴嘎旗,县城里的道路很宽阔,光是路两边的人行道就比许多城市的街道还要宽,这又是一个草原地区的特点。 夜里的雨很大,不过到早上就雨过天晴,一片阳光灿烂。从阿巴嘎旗向西沿到苏尼特左旗的公路前进,走了十多公里后就转而北行,一条石子路通向宝格达乌拉。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叫成吉思汗山,是一座玄武岩孤山。这一带的草原很差,更像是荒漠,只在成吉思汗山下的一片低地最底部有一些绿色的芨芨草,放牧的牛羊很少。这座山据说像躺卧着的成吉思汗,还有一个最佳观察点,说像得“有鼻子有眼”,但我看并不像,倒是对面的玄武岩平顶山中央耸立的一座金字塔形的山峰更美。 宝格达乌拉的化石地点就在平顶山下,没有路,地面有剥蚀下来的密集玄武岩块。坡度不陡,车可以开到山半腰,山顶有一座敖包。化石随处可见,我采到了三趾马、犀牛和偶蹄类的材料,陆龟化石也很多,但都比较破碎。在这里还找到不少小哺乳动物化石,最好的是副竹鼠,几乎收集到属于同一个个体的全部上、下牙。我们就在山下野餐,在旷野里大家都吃得很高兴。 然后返回大公路继续西行,482里程碑处又是一个化石点。在大片的红色泥岩之上是一层砾石,有大量的化石碎片作为砾石成分保存在剖面上。我们发现的都是风化出来的化石,数量非常多,我也轻易就找到大量带釉质的牙齿碎片,以犀牛为最多,还有很完整的有蹄类的腕骨和跗骨。正好结束在这个地点的工作,大雨突然倾盆而下,我们赶紧奔苏尼特左旗而去。由于在修路,不得不走便道,这样的雨天在泥路上走,车溜来溜去很正常。不过无所谓,滑出路面还是草地,反正不会翻车。 草原逐渐丰茂,望上去是一片沙葱的紫花和野韭的白花,像地毯一样一直铺到天边。天际线上是几座蒙古包,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苏尼特左旗到了,这里据说是北京最好的涮羊肉的原产地。旗如果分左右,那么左旗一定是在东面,所以苏尼特左旗也叫东苏。招待所很大,实际上每个单位的院子都很大,房子不高,最多两层,绝大多数都是一层的平房。饮用水很咸,这里有很多盐湖,影响到地下都是咸水。 早上的草原静悄悄的,看不见一个人影。从东苏西行十几公里后,沿一条土路向南,草原又变得荒凉。经过白音宝力道苏木,一支武警的黄金部队驻扎在这里。周围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等火成岩分布,是否就是金矿的母岩?一条十几公里蜿蜒曲折、上下起伏的牧场小道把我们带到嘎顺音阿德格,一座牧民的砖房建在芨芨草丛旁。两口井维系着牧场的命脉,一台风力发电机的转轮在呼呼作响。红色的沉积物风化表面可以见到化石,主要是小哺乳动物,也有不多的大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碎片。 下一个工作地点位于推饶木湖岸的346公里里程碑处,这里就是有名的通古尔台地。台地表面全是砾石,其中燧石和玛瑙特别丰富,分选很好,但磨圆很差,呈角砾状。推饶木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地名,这片低地早已没有了湖水。在台地的陡崖上可以见到不同时期的湖岸线,显示在历史时期曾经有过巨大的水量。现在只在湖盆的中心有一些高浓度的咸水,远远就可以望见碱厂林立的烟囱。 1928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亚考察团在这里一口叫“古尔通卡拉乌苏”的水井附近发现了第一个新近纪地点,随后开始进行的一系列发掘获得了丰富的化石材料,包括著名的铲齿象。这套含中新世中期化石的地层根据这口井名字的前三个字倒过来被命名为通古尔组,此后这个地区也被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称为通古尔台地。中亚考察团在通古尔台地有两个主要的发掘地点,分别被叫做“象坑”和“狼营”。 通古尔组的剖面在湖岸陡崖上出露得非常清楚,上、下是红层,中间夹一层砂砾岩。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就产自砂砾岩中,随处可见风化出来的骨骼,以象和犀牛最多。有一件板齿犀的下颌骨是考察队在上次发现的,当时来不及取走,这次被小心地发掘出来。天气酷热,似乎要将人晒晕,特别是红色的岩层更加眩目。但有化石发现,一切的艰苦都不在话下。这一带见到最多的现生动物是翻飞的百灵和奔跑的黄鼠,空中有鹰隼翱翔,而能看见一只昂首挺胸、稳如泰山地站在路边的秃鹫则是难得的幸运。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们就到碱厂住宿,此处地名叫巴颜舒图。 一夜的休息之后,我们前往通古尔台地西北缘的化石地点。首先经过乌日根塔拉,汉语名字叫二道井。台地顶部是广阔的草原,但由于干旱,植被很差。草原上散布着星星落落的放牧点,相互之间有几公里的距离,以铁丝围栏相隔。放牧点都有固定的砖房,房顶盖着漆成红色的铁皮,连接这些牧场的是车辙印出的道路。 在台地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地标,只能根据GPS导航。第一个地点是中亚考察团的象坑,即发掘铲齿象化石的地方,由于化石相当丰富,所以也被称为“铲齿象墓地”。这里位于台地的边缘,有白色的砂岩出露,满地都是化石,仍然是象和犀牛最多,主要是骨骼,也有一些牙齿。腕骨和跗骨通常完整,而长骨大多是近端和远端。我们还发现了当年中亚考察团遗留的子弹壳和罐头盒,都可以算得上文物了。第二个地点是狼营,这里曾经是中亚考察团的宿营地,由于当时周围时有野狼出没,故名。化石也很丰富,但不如象坑。种类却不少,除了象和犀牛,还有羚羊和其他偶蹄类,以及中新世中期代表性的安琪马,我就发现一件很精美的安琪马距骨。 到默尔根地点却不太顺利,尽管有GPS导航,但牧场的围栏形成无数的障碍,不得不绕道多走弯路。默尔根是通古尔的一个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红白岩层交错的剖面相当漂亮。大哺乳动物的化石很少,而小哺乳动物化石不通过筛洗也不易采集。这里有不少玛瑙的砾石,我还发现了一件很小的细石叶,是红色的燧石材质。据说这样的石叶不是打制的,而是用鹿角推出来的,很有些让人困惑。考察完通古尔台地,我们前往二连浩特,又只能走崎岖的便道。在尘土飞扬中进入二连,这是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边境城市,街上的各种招牌都用西里尔字母标注着俄语和蒙古国使用的新蒙语。 二连浩特周围主要是古近纪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呼尔井就在二连盐池的陡坎上,出露的渐新世砂砾岩地层中以产巨犀化石而著名,我们果然很容易就发现了巨犀的化石材料。陡坎下是二连盆地有名的恐龙化石产地,现在已被列为保护区。苏崩离二连比较远,是一个始新世的化石地点,这次收获不小,找到几件小型哺乳动物的下颌骨,还有大型恐角兽类的完整肢骨。我们去了化石点附近的一户牧民家,这是方圆十几公里内唯一的一座房屋。他们的家收拾得非常干净,书架上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蒙文书籍。 二连很不容易地下了一场雨,到早上雨已经快停了,干枯的牧草顽强地在雨水中绽放出新绿。从二连向南的公路平整,在开了一星期的泥路和烂路后,终于可以放开时速,将越野车加到110公里以上。很快到达苏尼特右旗,也就是西苏的所在地赛汉塔拉,县城很整洁,华北油田二连作业区就在这里。出赛汉塔拉南行40公里,转向西面的草原深处,远远看见风力发电厂的巨型风车阵,那里就是沙拉。难得一见的小片湿地让我们的一台车陷在低洼处,热心的牧民找来钢缆,帮助我们把车拖出了泥淖。沙拉的化石不多,我们很快奔赴下一个地点阿木乌苏。据说安琪马和三趾马在阿木乌苏共生,我一直表示怀疑。考察结果证实了我的怀疑,这里是典型的中新世中期层位,灰白色砂砾岩中含有大量铲齿象动物群的化石,包括安琪马,却并没有三趾马。原来据说找到过一枚三趾马牙,我觉得可能是从上部的红色岩层中风化出来,混杂于下部的铲齿象动物群中。 从阿木乌苏返回主要公路的途中沙葱和野韭非常茂盛,当我们的车碾过草原时,那浓烈的野葱香味扑面而来,熏得眼睛都睁不开了。看见两只蓑羽鹤,就在牧民家附近,说明它们得到很好的爱护,真让人高兴。一个路牌指示一条向东的道路到镶黄旗有76公里,但走了一段后我们发现这是一条破烂不堪的土路,每隔十多米就会有一个大坑。一直跑完这条路都没有遇见一辆汽车,说明它是一条已经废弃的路,怪不得如此难走。本来准备赶到化德,废路耽误了很长时间,天色已晚,就只能在镶黄旗住下。 出镶黄旗到化德的前几公里公路完全是用石板铺成的,相当少见。渐渐出现了重叠的山峦,四望都是绿色,公路两旁开满了大蓟的紫色花朵。这里是京津地区的防沙带,有成片茂密的榆树林。尽管青草深达1米,仍然禁止随意放牧。 到化德后我们直接就去毕力克化石地点,一开始没有找对路,绕了几个大弯才到村里。去化石点的路更难分辨,这里已是农区,我们只能在田埂上开车。一会儿是半米深的坑,一会儿是半米高的埂。最后来到铁路旁的小山上,马上就发现了许多化石碎片,大家立刻铺开仔细寻找。采集到不少有用的材料,包括一枚完整的三趾马上颊齿。站在小山上四望,大片大片由一排排树木分隔的庄稼地簇拥着村落,组成漂亮的田园风景画。离开毕力克后经过叫“七号”的村镇,这名字很奇怪,不知怎么来的,附近还有叫“六号”的地方。 中午回到化德县城,在政府招待所安顿下,下午前去离县城只有几公里的二登图。这个地点的小哺乳动物化石非常丰富,以前曾筛洗到几万枚牙齿。现在要想再筛洗几万枚也很容易,可以看见土状堆积物中有密密麻麻的小骨头和牙齿。大哺乳动物的化石也不少,很快就发现了完整的象牙,而鹿牙更多,但这次却没有发现三趾马的材料。这个地点的剖面并不好,几乎是一片平地,因为砖厂在此取土开掘出富含化石的沉积物。附近还有一个地点叫哈尔鄂博,以前发现的丰富小哺乳动物化石是从当地老乡打井掘出的砂土中发现的。 化德是此次地质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将从这里直接返回北京。十天的野外考察,不论从化石的丰富度还是从地层的代表性来说,都实在不虚此行。我们还畅览了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观,感受到绚丽多彩的蒙古风情,这一切都留在我们美好的记忆中。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3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色戈壁 2010-06-25 10:25
taodeng 2014-2-12 23:59
内蒙古 二连浩特 额仁淖尔 西部总给人荒凉的印象,不说大陆尺度,哪怕在小小的范围内也似乎是一个准则。就在蒙古高原中段地区,东边的锡林郭勒草原是水草丰茂的环境,而在西边的二连浩特原野就是荒漠戈壁的景观。在这里可以见到“大漠孤烟直”的雄奇,也可以体会“随风石乱走”的严酷。红色的干涸土地上,只有那些顽强的动植物在坚持着,开花结果、孕育新生。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祁连山下 2007-04-28 08:26
taodeng 2014-2-5 00:14
肃北 安营扎寨燕丹图,戈壁荒山草色疏。 惟有夜空清似洗,无边碧海洒珍珠。 五个庙戈壁 宿雨新晴一望中,繁花万点野沙葱。 谁家骏马无人管,漠上飞驰露影踪。 党河 奔腾浊浪出祁连,切入黄沙龙在潜。 绿树红崖流路断,沙州有水润千泉。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月阿勒泰:(9)夕阳下
热度 7 yourjoe 2012-7-15 23:51
六月阿勒泰:(9)夕阳下
在阿勒泰,天气晴好的时候居多,彩霞满天是经常能看到的景色。 夕阳下的景色总是能给人恬静、安逸的感觉。我印象里,描述夕阳及夕阳下景色的音乐作品比清晨的多。 云霞在天上燃烧,夕阳给大地披上一层金装,山川慢慢收拾起自己的颜色,鸟雀归巢,牛羊入栏,劳作的人们也踏上归途,家家炊烟起,户户饭菜香。 我总觉得,朝霞或晚霞是最迷人的景色之一。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景色是相对固定的,或者是以年为周期缓慢地变化。只有彩霞,每天都不重复地出现着,改变着色彩,幻化着形态,给人说不出的喜悦。 当夕阳彻底沉沦,霞光淡出,暗夜降临,我们面对晚霞时的各种复杂心情也一一收起,平静而自然地踏上自己的归途,就像刚做了一个美妙的梦。 城市里的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黑暗了。我曾在布尔津山口为追逐夕阳残照而深入戈壁,归来时天已黑透。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有过暗夜走戈壁的经历。虽然远处有一片灯光给我引路,但心里还是很忐忑。大概每走十步我都要回回头,看看是否有绿盈盈的光亮跟着我。回头前我都先甩胳膊赶走可能有的狼。风吹草动,自己的脚步声,自己衣物在风中发出的响声,都幻化成狼的形象,好几次使我毛发直立。当我站在灯光下回头凝视黑暗中的戈壁时,我不禁佩服自己。我简直不信相自己刚从那里走出来,不相信独自在暗黑的戈壁里跋涉了一个半小时。 夕阳给戈壁披上金装 鸟雀满天 火烧云 夕阳与乌云下的阿尔泰 暗夜快降临了(布尔津山口) 天狗吞日了
4087 次阅读|14 个评论
你好,布尔津
热度 7 yourjoe 2011-12-13 13:16
你好,布尔津
布尔津在阿尔泰山脚下,布尔津河和额尔齐斯河在这里交汇。 布尔津山口是指布尔津河出阿尔泰山的地方。出山后的布尔津河不改清澈的本色,但随着高程的降低,河流开始坐湾并形成滩地,沿河湾又养育了一片一片的杨树林和白桦林。在布尔津河和额尔齐斯河交汇的地方应该有更大的河湾和滩地,有复杂的河岔水系,有更茂密的树林。但我没有到过那里,不敢妄加臆断。 秋十月,布尔津山口的风很大,雾也很大。在新疆的秋冬季,只要有河有水,在清晨就一定会形成雾区,只有太阳升高后雾才会散去。 阿尔泰脚下是戈壁,戈壁上真是一满子的石头,里边步伐五颜六色的采石,也有说啥像啥的奇石。 我说走,去拍几张照片。 驾驶员小訾说,我发现你确实挺喜欢拍照的,不过你的相机实在不行,需要换换。 小訾的话让我十分郁闷。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见过许多专业、准专业的人士,见过人家吃苦,见过人家的设备,五万元以下的设备都不入流。 我不顾小訾的讽刺打击,继续拿着我那个小傻瓜乱跑。设备没有,但苦还能吃一点儿。在冻透以前,戈壁河湾乱跑,见啥拍啥。冻透了就回车里暖和一会儿。 天以阴为主,偶尔放晴,但晴与不晴都很冷。 不是我为自己辩解,真给个大家伙让我背着跑,我还真怕累,也怕累赘。再说,我拍照片,更主要的是立次存照,许多年后能找当年的回忆。 其实布尔津河上游就有著名的喀纳斯景区。不过那里的风景是属于全国人民的,而这里的风景是属于我的。 流出阿尔泰山的布尔津河 布尔津河湾 河畔草地 流向远处的布尔津河 阿尔泰和戈壁 雾来了,山还在 阿尔泰脚下,布尔津河边
3941 次阅读|15 个评论
你好,额尔齐斯
yourjoe 2011-12-5 22:48
你好,额尔齐斯
我知道 , 我该说说额尔齐斯河了。近期就要再去额尔齐斯,而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注定多次拜访额尔齐斯河,所以我不想把这些经历混为一谈。额尔齐斯是我的三年梦中最重要的一节,我不想让它的起始黯然无色。因此,我不期望对额尔齐斯的初次正式见面就激情万分。我虽然忐忑,但也绝对是淡然地对待这次相遇。 额尔齐斯河是一条分界线,它隔开了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南边是浩瀚的戈壁沙漠,北边是苍茫的雪域群山,深陷于最低处的额尔齐斯河,接纳着阿尔泰山的万千融雪和众多河川,却跟准噶尔盆地冷漠地并肩而行,这一点儿,沿河的 216 国道可以作证。 额尔齐斯河与准噶尔盆地真的如有世仇般地不相往来。戈壁和沙漠的风沙不进额尔齐斯河,更重要的是,戈壁和沙漠几乎连一点儿水也不向额尔齐斯输送。在戈壁里,乌伦古河流到与额尔齐斯近在咫尺的地方就再也不肯前行一步。它选择了自成一个湖泊,在戈壁里自生自灭。看地图你就会知道,乌伦古河瞪着它最后的三角形大眼-乌伦古湖,冷冷地看着额尔齐斯叛国而去。就像真的要以牙还牙那样,额尔齐斯也不向戈壁和沙漠送一滴水,一缕风。戈壁和沙漠看额尔齐斯只是黑色山体下一条不知自己前世今生的蠕动小虫,而额尔齐斯看戈壁和沙漠只是一块板结且冷漠得动都不愿动的慵懒笨汉。 其实我在这里偷了梁换了柱,我把山与平原的对话换成了河与平原的对话,而我原本是把河作为山和平原的中介来着。当然,自古以来自然的法则即不公平,“河里流着山的血”,而河把山送给它的诸多种种悉数送给了平原和海洋,尽管在这里是意外:额尔齐斯从来没给准噶尔送任何东西。 戈壁上生长着许多蘑菇。当雨季来临时,蘑菇便生机勃勃地妆扮着戈壁。每年春夏之际,蘑菇便满戈壁地长出来,哈萨克兄弟们便出来捡蘑菇,甚至有辞了公职不干的去捡蘑菇。据说,检了蘑菇就卖钱,有了钱就买酒,两个人一见面就喝酒,喝完之后继续去捡蘑菇。当雨季过去后,没有蘑菇可检了,哈兄哈弟就又回来找领导,坚决要求上班了。 戈壁上还有石头。有些是玉,有些是奇石,奇或不奇,关键看人的想法。 九月初的早晨,我在额尔齐斯河南岸的戈壁滩漫步。阳光很强,我几乎睁不开眼。我看了又看,依然看不清。我看不清河,尽管我知道它就在北面的山脚下。我也看不清不远处的戈壁,通过一道低矮的沙梁,戈壁它与我做了诀别。 记得有一则评论,说郑钧唱回到拉萨一定是他没去过拉萨之前,否则不会有那样的向往。而我,也许也是处于对额尔齐斯河的憧憬中。 你好,额尔齐斯,尽管我喜欢你,但我不得不说,你的雍荣华贵来自阿尔泰的无私奉献,你的俊俏美丽源于准噶尔的冷嘲热讽。 (注:“河里流着山的血”是我们一位领导老兄的一句诗,我不敢窃为己有,特此说明) 古典油画般的额尔齐斯河湾,北屯附近
3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好,戈壁
热度 3 yourjoe 2011-12-5 10:28
有一个很无知的人问,戈壁和沙漠有什么区别。 我说,戈壁啊海麦斯是石块,萨漠啊一瞒子都是萨子。 小兵说,沙漠会流动,戈壁一般不动。 车开出沙漠,过了三个泉,道路不再弯曲,基本上在平地上延伸。一眼望去,准噶尔的戈壁十分荒凉。据说今年的雨水不错,但在九月初的烈日下,戈壁上的草稀疏而干枯。 向北,向北。大漠中几道扬起的尘烟是我们制造的,戈壁的平静也被我们打破。但戈壁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当年乌斯满及其同伙的痕迹在哪里? 向北,向北。远处已有山的轮廓,我还不知道,那其实就是阿尔泰山。 有海子了。天说不上湛蓝,但海子却湛蓝得醉人。我不知道这戈壁中的海子里的水是咸的还是淡的。我不知道新疆把沙漠或戈壁里的水体叫什么。海子却是青海、陕北和内蒙的叫法。忽然就想起了那个叫海子的诗人,接着又想起了林海音在《城南旧事》里借英子的口说的话了,英子说天和海都是蓝的,她分不清海和天。 和乌伦古河的相遇有些意外。渠是凌空和河交叉的,高高在上。望下去河是细细的,宽宽的。有了河,有了水,就有绿洲。葱葱郁郁的河谷林带生机盎然,兵团的地里一群人正在干活。向日葵金黄而灿然。据说兵团的孩子们上学都十分刻苦。他们的父母都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有知识有文化且很多来自大城市的农民。兵团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问一句话: “ 你打算在这里摘一辈子棉花吗? ” 于是孩子们就惕惕然而努力刻苦。 在新疆摘棉花是件痛苦的事。一眼望不到头的棉田是让人绝望的。我看见满地的西瓜和遍布原野的西红柿时感受到的就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深深的绝望。那么多的瓜和西红柿,吃得完吗?哪辈子才能吃完啊? 渠边的伴渠路上的石头十分漂亮。关于石头的话题也就此展开。几个涉世未深的中年妇女干部开始猫着腰捡石头,走路头都不抬,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相互比较这自己捡到的石头。 似乎快到戈壁边缘了,远山按高低和颜色分成了几个层次。颜色代表山体还是植被我还不太清楚。杨树林开始茂密,有人在辛勤地浇树。你好,浇树人,真诚地向你致敬。 阿尔泰山近了,额尔齐斯河还远吗?河应该在山的脚下,戈壁的边缘。
2872 次阅读|9 个评论
你好,三个泉
热度 1 yourjoe 2011-12-4 14:05
你好,三个泉
准噶尔有一个地方叫三个泉,三个泉是古尔班通古特的北缘。 为什么叫三个泉呀? 因为这个地带有三眼泉水。泉在维语里叫布拉克,什么肖尔布拉克呀,凡是带布拉克的都是指泉。老贺说。 老贺和阿里木江是这里的主人。老贺很健谈,不停地给我们介绍。阿里木江稍有些拘束,但我能看出来,真需要的时候,或者他觉得场合适合的时候,这个柯尔克孜族的小伙子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我没看到三个泉,连一个泉也没看到,据说泉隐没在远处。但这不妨碍我承认这里就是三个泉,维语里应该叫约其布拉克。约其是维语三的意思,这是我在网上查的,布拉克是泉,这是老贺教的,而把三个泉叫做约其布拉克是我的发明,我在网上查很久,也没有找到关于约其布拉克的描述。 关于三个泉,老贺说,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交界处,有泉水,在过去,无论是向南穿沙漠去天山的,还是向北越戈壁去阿尔泰山的,在这里都要歇歇脚,准备准备。 戈壁和沙漠的这个交界是一个巨大的断裂谷地,谷地宽10公里,纵深应该有1公里,断裂看起来十分凶恶。老贺介绍说,前一段刚来过一伙中科院搞生物的科学家,说这里有白垩纪和新生代的沉积,有恐龙的踪迹和化石。 白垩纪和新生代也是一个交界,但不在一个层面上。白垩是中生代三叠、株罗、白垩三纪中的最后一纪,爬行的凶恶动物恐龙等灭绝,到了新生代,鸟类、哺乳和开花植物红火发展。而人类出现已经是新生代的第四纪了,与恐龙谢绝已隔了六千多万年。 在穿越断裂谷地时,我想起曾看过的一个美国西部科幻片,那里的一群机器人失控后开始杀戮游客,这里的地貌、岩土特征跟电影里很想。于是说,这里其实也可以搞一个主题公园,让不怕苦、不怕死的人来玩刺激,跟恐龙或机器人大战。 三个泉的断裂谷底是有水的,还有草和树。这些水曾吸引了很多的野生动物驻足。黄羊,野驴、野马都有。 其实,经过三个泉穿越沙漠和戈壁的小路曾经叫做乌斯满小道。1950年代,凶残的乌斯满土匪一伙经常出没在这里,三个泉是他们的歇脚处。 三个泉这个名称尽管有些可笑,但其实也不错,对戈壁或沙漠里的行人来说有望梅止渴的作用。约其布拉克呢,是我拼凑出来的名称,只是我不经意间学习维语的一点体会而已。 穿过断裂,就到了老贺和阿里木江的地盘。这一天是肉孜节,是阿里木江的节日。他用小刀给我们片羊脸肉,大家高高兴兴地吃馕,吃各种油炸的精美食品,喝奶子,喝酒,祝贺节日快乐。阿里木江用汉语表示了欢迎,又用柯尔克孜语表达了节日祝愿。 阿里木江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肉孜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我们共同节日快乐。 阿里木江告诉我们,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我们都过节,我们都放炮,民族兄弟放的炮比汉族兄弟还多,都是几千块钱的。 据说,有一个哈萨克族的小个朋友对汉族过春节放炮不理解,就问他的爸爸,汉人为什么放炮,他爸爸告诉他,那是为了把鬼赶跑。小朋友就说,哪岂不是把鬼赶到我们家了吗?不行,我们也要放炮。 于是过春节的时候,民族兄弟也开始放炮了。 三个泉的羊和马,据说羊找不到马时会焦急地爬到房顶上
39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恐怖的沙尘暴袭击
chrujun 2010-3-23 21:13
前几天北京遭受了两次沙尘暴袭击,我也深受其害。 但与我在沙尘暴发源地经历的沙尘暴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经历的那次沙尘暴特别令人恐惧,我决定写下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1995年秋天,我在甘肃敦煌一带的野外开展大地电磁勘探工作。连司机一起,我们共五人乘一辆跃进牌越野面包车在甘肃敦煌与酒泉之间的戈壁滩开展工作,碰到了令人恐惧的沙尘暴。 一天下午,我们刚把仪器布置好,就发现远方的天空变黄了。没有多久,就发现一道高不可测,黄中带黑的墙向我们平推过来。沙尘暴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们赶快躲在车里面,把车窗全关好。不到一分钟时间,沙尘暴就杀到了面前。天马上就黑如深夜,伸手竟然不见五指。狂风携带着大量沙子,打得车窗啪啪直响。 沙子打车窗的声音是如此响亮,我真担心沙子把车窗玻璃打破。风力很大,把整个车子吹得晃来晃去。那种恐惧就像进了人间地狱一样。我们像在大海的孤舟上漂泊,任凭狂风暴雨袭击。 这种恐惧一直持续了3个多小时,沙尘暴才慢慢停歇,天也慢慢变亮。 因此,沙尘暴持续时间长,风力强大,足也把沙尘带到很远地方。 相对于北京遭遇的沙尘暴,我的经历表明沙尘暴发源地的沙尘暴不知有多强大,多恐怖。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照彩云归
等离子体科学 2009-8-9 13:25
飞回北京途中,一路风云变幻。。。 积雪共白云一色 飞越河西走廊,远眺祁连积雪 云横祁岭家何在?戈壁绿洲雪山前 祁连山脚下,依稀可见穿越山谷的季节河及其冲积扇形成的绿洲三角洲 长安不见使人愁 云海?雪原?白云如一片大雪遮盖了黄土高原。不见黄河,实为此行最大憾事。。。 太行浩气化云雨 飞越太行山,风云突变:远方积雨云压顶,降雨覆盖群山。。。 白云上头云欲立 华北上空,看云卷云舒 大鹏一日同风起 云海巡航九万里!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5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戈壁·热风·人
热度 2 jinsblog 2009-3-19 11:41
从吐鲁番出来,沿火焰山北坡被往东走,我们到了十三间房火车站。这一带是中国有名的百里风区。沿车站修了长城一般厚重的防风墙,否则挡不住西域的风。 问车站站长风到底有多大,他说十七级,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不过我没有听说过的事多了去。我们当天想住在车站附近的小店,方便工作,但这里好像在动什么工程,挤了很多工人。没有地方住,我们就撤到大路上。路口边有一群平房,是些小旅店和饭店,这样的简陋小店沿公路分布,主要是为长途跑车的人们开的,即使在西藏的大山中也有它们影子。我们进了一家店,老板是个四川女人,领我们七弯八拐去看睡觉的地方,那地道般的弯曲通道和狭窄简陋昏暗的房间,看得我们有点发怵。出了店门后我们的司机低声说:我日他妈这是个黑店,你信不信?那女的我一看就像是孙二娘,是不是?我们人少,她要晚饭中给我们下点蒙汗药,明天把我们做成包子,再把我们的东西和车一卖,这鬼地方谁他妈会知道。咱们还是另外找个地方住吧。这话半真半假半开玩笑,但足以让我心里发毛。虽然天有点晚了,也觉得还是换个地方看看比较踏实。 最后我们决定到几十公里远的一个盐碱厂去,那至少是个国营地方企业,肯定会有招待所,不会有孙二娘。碱厂在一个很大的低洼盆地中。车子进去的时候,天已经暗了,沿着一个陡坡往下开时,发现这个盐碱厂好像已经废弃。对面小山坡上一幢幢老旧的房子全部没有了窗户和门,留下一个个黑黑的窟窿,毫无声息,鬼城一座。我们都不说话了。我心里直后悔还不如在路边孙二娘的黑店住,蒙汗药下死也是个安乐死。但这会有点晚了,再退回去天就黑了,更不好办。硬着头皮往里开,发现还有一幢楼有几处灯光,我们就把车开进了院子里。敲了半天门,找到一个人,才了解到这个盐碱厂已倒闭,他们是留守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有招待所可以住,但得自己找人做饭,并推荐了一位开小卖部的蒋师傅,说他是四川人,饭做得好。 招待所的房间在一幢破楼的一楼, 屋里大概一年以上没人住过,一股呛人的霉味。两个沙发又黑又亮又破,让人感到身上发麻,不敢用手去碰。厕所水管没有水,但有一浴缸,里面有大半缸水,上面已经长了一层绿绿的东西。上了厕所得自己舀水来冲,那个水让人手上有点滑滑的感觉,赶紧在裤腿上抹自己的手。床铺不平,坑坑洼洼的,被子显然是常年未洗,上面还有被烟烧过的疤。好在我带了自己的睡袋,可以对付睡觉。最恐怖的是我的房间门锁坏了,关不上,电灯的拉线开关又在门边上,离床铺八丈远。这样的地方,孙悟空来了也不敢开着门睡觉,何况我一凡人。无奈,我只好把沙发、桌子、椅子、洗脸盆架都推过去把门堵上,把地质锤搁在枕头旁,心想晚上无论谁进来,我就抡着它舞。 我们在这里住了三天,忍受了三天。但我必须说,蒋师傅是个好人,饭做得好,能让我们吃饱,而且他的小店里还有啤酒可以喝。吃的东西不多,他总是青椒炒鸡蛋、鸡蛋炒青椒换着花样做,最后一天的晚餐为我们做了个红烧鲤鱼,也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我们估计伙食费会贵一点,但算总帐时,他从成本到工钱给我们一分钱一分钱讲得清清楚楚,收了我们三人三天的饭钱共四十几块。见惯了京城的饭局,我被蒋师傅所感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普通诚实的人很让人感动。 这几天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车要钻过铁路下的涵洞往南走。那边是没有车路的,车沿干河滩和山沟慢慢找路走。刚开始还有些车轱辘印,越往南走轱辘印越少,最后完全消失。车里有个温度计显示外面的气温,随车速变化在40度到48度之间波动。车里有空调,我们没有感觉到热。要是过去的北京212,我们就惨了。沿着山沟向南走了有70公里,见到了南端的老山,黑黑的一片横卧在天边,感觉是到底了。这个区域东边是哈密,西边是吐鲁番盆地,其西南边的艾丁湖,海拔高度负154.31米,是中国大陆上的最低点,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约旦死海的第二低地。南边下去是罗布泊。一片片铺满黑色砾石的戈壁和风蚀的雅丹地貌在干热的天空下显得非常的诡异。我心中不停地说:车子千万别抛锚,千万别抛锚! 说实话, 真的担心。我们一辆车三个人到这种地方来,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愚蠢的。车子真要抛了锚,我们除了做木乃伊,没有别的选择。 我们停下车来工作。一开车门,热气轰的一下扑上来,让人透不过气,马上就感到汗在身上流出来。冷会让人起鸡皮疙瘩,这样的热也会让人起鸡皮疙瘩,而且没有办法躲,眼珠子都可以感觉得到那股热气。周围都是裸露的岩层,光亮的戈壁砾石,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 - 蚂蚁,飞鸟,草...。这在我的记忆中是唯一的一次。那种空旷和安静好像是在月球上。鞋子踢到石块的声音在山跟前会有回声, 甚至可以听见汗毛立起来的动静。此时的地表温度大概能有80度,黑色的岩石块烫手,不能用手去抓。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动物到了一个没有动物的世界里,有一种不属于这里的恐惧感。 到一个新地区工作,我们通常会穿一条路线,从山底到山头,尽量能把这个区域的地层都看一遍。但此时此刻我非常的犹豫,这么高的气温,要不要去爬这样的山?司机得守在车边,我们就两个人去穿路线,万一谁要是中暑了,没有躲的地方,也没有任何救援,几乎只有等死。但我还是决定去爬山。来了一趟,不能就这样什么都没干就撤了。 每人背包里装了六、七瓶水我们上路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两个人会分头工作,这样覆盖的面大一点。今天我们一起走,万一谁要出问题,至少有个报信的。行走当中,迎面的热风烫脸,呼吸很困难。我抹了点风油精在额头、太阳穴上;除了喝水,也会不断地在后脑勺上,衬衣上拍点水,为自己散热。 当头发上有些水时,可以感到风有一点凉意。 但背的水有限,得省着用。说起来也就是几公里的路,相对高差也不过几百米,但在那么干热的气候下,那是非常艰难的一段行走和攀登。我们只能慢慢地走, 一边走一边观察,工作效率很低。热风让自己的鼻腔和气管感到难受,人很快就感到疲乏。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 花了很长时间才登上了山顶,不停的喘息,肺要炸了一般难受,我感到要呕吐。休息了好一会才喘过气来。这个山头是这个地区的最高点,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了它。站在山头上,一览众山低,人的思绪有一种被风带走或是随着热气蒸发的感觉。坐在那里看着周围眼力能及的地方,依然没有任何的生命痕迹。炎日下面,我不禁自问:我为什么会跑到这样的地方来? 回去的路当然也是很难的,但下坡终究要好一点,有重力帮忙。人在这样的热天中爬山消耗了很多体力后,会有一种恍惚感,脑子里想着的就一个字:走,走,走。人就机械地、不停地走。到这样的地方来工作,爬山走路,把时间、体力、甚至生命搭上,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活动了。至少不是为了要出一篇Science、Nature文章那种事情 - 它们与生命没有可比性。这样做是挑战自己,挑战生命,是自做自受,为了我到这里来过一趟,做了一件很艰难、自己想做、应该做、一辈子也许不会再有机会做的事情。我没有觉得这样的辛苦有什么特别的,它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得吃这个苦,我尽力了,尽量做到不要有什么内疚、后悔和遗憾。这样的工作是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一部分,可我也知道这个部分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不会有人知道它,几乎肯定不会因此得到任何的荣誉。人们在乎最终的研究成果,不会关心产品形成的过程,无论它有多艰难。而且当人们面对研究成果时,更多的是去挑剔它的毛病,很少会去理解一个人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是有极限的。但此时此刻,我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因为那不值得拿生命来换取。我只是为了做自己该做的工作,去看大自然的神奇,说这个地方我来过了。为了自己的心情,就这么简单。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走在那样的戈壁热风中呢?走一趟这样的地方,就像被炼过了一回,最后的收获也许就是少活两年。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像戈壁滩上的风,冷热轻狂一阵就过了,留下一个被风雕琢出来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戈壁、岩石、山峦,等待着下一场风。 念奴娇 火焰山感怀 (茶人) 热风戈壁,漫飞卷、凝望茫茫斯路。 火焰依稀,堪记否,蒙难千佛旷古? 万刃荒丘,一怀怅廖,尽把沧桑悟。 西游神话,道完人世艰旅。 应笑华发平添,此心还震撼, 风吟沙渡。 驿站炊烟,无处觅,聊借残垣稍伫。 远漠苍天,驼铃惊动了,胡杨独木。 悠悠遐想,不知风静云暮。
个人分类: 野外记录|13839 次阅读|3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