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想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 学会尊重想法
热度 30 stone1971111 2011-9-26 08:17
从事科研工作十几年以来,从自身,从周边,从学生身上,都看到了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在欣赏他人的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往往更多的欣赏结果,而对产生这个结果的思想或者想法置之不理。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小,实际上影响却很大,如此做法有如下的很多弊端。 一、 忽视想法的重要性是低级的欣赏阶段 。 结果的好坏往往很容易判断,而想法的好坏是需要水平才能判断 ,因为还没有付诸实施。我们如果只能看到结果的好坏,不能欣赏思想的好坏,那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迈入科研的殿堂,只停留在票友的阶段。我们的教科书只讲知识的结果,却对产生这些知识的想法没有丝毫的论述,这也使得我们很容易在这个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这样的欣赏品位。 有个故事: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凯旋成名,结果很多同样会航海的人说,他没什么,就是运气比较好。有一次,哥伦布拿起一个生鸡蛋,给几个正在鄙视他的人,说,你们谁能让鸡蛋大头朝下的站起来,结果每个人都失败了,哥伦布拿起鸡蛋轻轻磕了一下,形成了小窝窝,很容易就站住了。他说了一句: 这就是差距 。不错,很多人都会航海,但是哥伦布不仅仅会航海,他有自己的目标,有志向,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否则,光看结果,我们还不能真正的看到他的过人之处。 我们面对别人做出来好的结果,一般两种倾向比较明显, 一种是作为水平接近的人说,那没什么,甚至会想出很多丑恶的东西,包括攻击个人的其他缺点;另一种会说,做出那个结果的人是天才。 这两种倾向都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优秀的表现。也都是我们的教育中没有注意规避的地方。 把人归结为天才是对自我无能的一种借口。 二、 忽视想法的重要性会使我们成为简单的书袋子。 由于我们仅仅重视结果,那我们就只记住了大量的知识点,成为所谓很博学的人。但是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要么很平凡,要么很神秘,对我们来说,除了用来炫耀自己的博学,没有太大的用处。在当前网络非常发达的时代,记住几个知识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尤其是一些边边角角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搜索来完成。同样,我们由于对知识没有真正的消化,那我们实际上不能有效的运用,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三、 忽视想法的重要性还会使社会评价体系的畸形化。 由于我们重视的不是科研里面天才的想法,因此导致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流于庸俗的实用论,而对于真正提出想法的人没有给于充分的认识。其实,大多数时候,想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越实现的重要性的。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有想法,我们就可以找到能够实现的人。但是想法往往是非常难得。在人类知识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产生每一个想法都是那么的不容易,虽然从今天来看,那些想法似乎是自然地,但是在产生的那个时代,是非常的不自然,都是天才般的创造。在中国当今时代,我们就是需要想法,而不是仅仅靠仿制做几个产品赚钱。在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成果共享争议,也跟我们对想法不重视是有关系的。 四、 忽视想法的重要性还使得我们不会做科研。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留学生,他们在国外的时候,成果是丰富的,但是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回到中国之后,就泯然众人,这里面除了环境、条件和主观懈怠的原因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些同志在国外的大多数成果来自于解题,也就是别人提供的想法。到了中国,由于没人能提供想法,因此,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产出。事实上,我们不缺能够推导理论,能够做系统实现的人,我们唯独缺少的是提出想法,提出思路的人。在硅谷,朋友们见面就问,最近有没有什么新想法?而不是问,最近挣了多少钱?或者你最近在哪里供职?两者就是明显的差距,前者重视希望,后者重视现实。 没有想法就没有希望 。我们的学生也一样,跟着导师还能做点文章,可是离开了导师之后,大多数不会做科研,其原因也在于没有任何值得研究的想法产生。在国际会议上,我们看到很多大牛都被中国人包围,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还有什么可以考虑的问题。这在老外看来,就是想剽窃他人的思想。不少的老外跟我抱怨这个话题,我也无地自容。 五、 忽视想法的重要性会使得我们失去在地球存在的价值 。毛泽东说过,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其实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还是赞扬想法为先的思想。昨天看cctv9,讲到美国的登月计划,虽然很多人质疑美国的登月计划,但是对于登月计划的真正好处没有看出来。一个当年参与这个计划的人说,太空计划最大的价值在于,我们要告诉后代, 在地球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都可以放开了去想。这就是对想法的尊崇。我相信,在中国,如果在没有人实现太空行走的人为先例的情况下,有人提出太空行走,一定会被请到精神病院。这是我们文化的缺陷。放眼望去,我们能够留给后代的东西实在不多。没有想法,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高端。 六、 忽视想法的重要性就是抹杀个人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价值。 我们在有一个阶段,非常需要集体主义,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集体主义,但是我们应该逐步尊重个人在集体中的突出作用。今天,如果都是课题组长获奖,这就是不尊重个人作用的表现。因为,很多情况下,课题组长只是个包工头,而具体从事研究的人才可能提出高明的解决方案。我们如果还继续忽视个人的作用,那么长久下来,我们的科研队伍越来越向寡头科研体系发展,而越来越多的人会投入一个又一个山头作为门客。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钱学森就及时的发现了不少有想法的年轻同志,并且尽快的提拔到领导岗位。这些人往往还有点愣头青的味道,但是他们有想法,那就是好同志。可是,现在我们不是重视想法,而是看是否忠诚可靠,这些都不是能够做成大事的第一要素。那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有点精神问题的纳什,在中国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出头的。因为,他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人。陈景润也是那个时代的特例,他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问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但是如果没有华罗庚保护,他也只能一辈子当个图书馆员,还说不定在某一天就被调离那个岗位。 总的来说, 学会看到别人的想法的价值是我们欣赏品位提高的表现,尊重想法的价值也就等于尊重了个人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贡献,也就会形成一个真正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会使得我们自己更会做科研,中国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成为所谓的创新性国家。否则,我们还将继续打嘴仗,直到我们失去了打嘴仗的尊严为止。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1789 次阅读|54 个评论
学生怎么想老师不知道
热度 1 csiro 2011-9-4 06:47
老师有老师的想法,学生怎么想老师不知道,或者很难理解。我有几次这样的经验。这就提醒我如何为学生想想。 前年,我表姐的女儿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考本校的研究生没有录取,就调剂到北京林大。她第一次到北京来报到,父母也跟着来了。我晚上见到她的时候,情绪很低落。在父母面前哭起来。原因是学生宿舍住得没有武汉好,食堂吃得也没有武汉好。她父母没有多少文化,束手无策。我和李俊好言安慰了一番,尽量强调北京的优势,我保证她一年以后不会想离开北京。 最近打电话,知道她暑假回家了。现在快毕业了,父母希望她回到身边,说给买一套房子,一辆车子。但是她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回去。 还有一次,我在找到悉尼的访问学生。博客上发表了这个信息,并同一些学校联系过。有一个家长,给我来信,他跟我是同龄人,竟是给孩子咨询的。很多情况下,孩子并不着急,确是父母承担着压力。 老师安排工作,学生未必感兴趣。现在真正对工作感兴趣的学生不多了。更多的是感到压力。老师如何释放学生的压力,提升动力和信心,这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高高在上。很多老师非常严厉,学生不止哭过一次。(这在国外是很少见的)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我一直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我很少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想。说好一点就是喜欢独立思考。举一个例子,前一阶段在悉尼换驾照考试,没有通过。一个原因是过路口没有观察(Observation),我已经有六年驾龄了,过路口的观察我看一眼就够了。考官却认为需要那种夸张的观察! 几天前王恩利到我家住了一晚上,我同他谈起这件事情。他说他第一次也没有考过。就是听同事说,要注意观察。结果到一个路口,本来没有人。他在那里左顾右盼,浪费很多时间。回来了,考官说,一个人都没有你在那里看什么? 对学生,鼓励他有想法,即使是错的。如果一个学生,总是揣摩老师怎么想,怎么才能不受老师的训斥,这个学生就完了。对老师来说,那就是教育的悲哀,那就是误人子弟。
个人分类: 感悟篇|32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智能的一些想法
csoapy 2010-12-25 20:02
大脑学习,或者说思维的本质其实非常地简单? 刚才梦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醒的过程中发现好像有什么不对劲,直到醒了,意识清晰起来的时候才知道,那是现实中的什么东西还是声音引起的,梦里面认为的不对。 可惜对梦没多少清晰的记忆 …… 也许,所谓思维,其实就是海量的 “ 刺激 —— 反应 ” 对,再加上一些纠正功能?而纠正功能也是靠这 “ 刺激 —— 反应 ” 来完成的:人在没有新刺激的情况下,总是假定他原来的知识是对的。梦醒的过程就是一个 “ 刺激 —— 反应 ” 的纠正过程? 这种 “ 刺激 —— 反应 ” 对只是因为人的感官各不相同,才造成了 “ 思维 ” 表面上看起来的复杂性? 如果把这 “ 刺激 —— 反应 ” 对统统抽掉,人,还有所谓的 “ 思维能力 ” 吗? 也就是说,海量的 “ 刺激 —— 反应 ” 对,是构成思维的基础? 如果这种假设成真,那么用机器再现思维的难点就在于,对人体各种感官的 “ 一般性描述 ” 。 2010 年 6 月 20 日 中午 在地球上的所有动物中,难道人的智力水平不是高得太离谱吗? 生物学史上,神经是如何出现的?大脑是如何出现的?语言又是如何出现的? 2010 年 7 月 1 日 上午 午睡时梦见自己在读小说,那种感觉跟在现实中没什么两样,而且,重要的是梦中读到的故事情节是以前没有读过的,而且像真正的小说,文笔也很成熟…… 那么,梦中的小说,是谁“写”的呢? 那么流畅成熟的文笔我根本就写不出来啊。又不可能是其它人啊?无意识?无意识的创作水平会远远高出自己平时具有的?或者梦,只是再现了某种感觉?但在梦里我的的确确是像平常那样认认真真地读下来的,有新鲜的故事情节,那是谁创作的呢? 此外,梦中的电影、音乐、故事情节等等,是谁在创作? 2010 年 7 月 20 日 上午 试图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来描述某些“智能”行为,这种做法也许是走进了死胡同,是注定没有出路的? 因为大脑或者身体机制不需要那些知识就能轻松地做很多事情,它一定是以另一种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的方式进行着“计算”? 也就是有人宣称的“智能不需要知识”? 2010 年 7 月 30 日 上午 从生理上讲,为何音乐节奏能够用来表达某种情绪,或者说思想? 2010 年 8 月 14 日 傍晚 如果再进化个几百万年,猴子、鸡鸭狗猫等等的智力会不会达到今天人类的水平?果真如此,今日人类智能也不过如此,从根本上解决它只会是个时间问题? 2010 年 8 月 30 日 上午 关于什么是智能,或者说哪种功能算是智能,可否让医生来界定?特别是依据那些长期研究智障人士大脑的人提出的观点? 这种界定不可能?从生理学的角度,智能与非智能没有明显的界限? 2010 年 8 月 30 日 上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50个可能改变科学面貌的想法和科学进展
xupeiyang 2010-11-29 13:43
请见 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465214.shtml 什么想法会改变我们对于周遭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呢?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最近刊发文章,罗列了诸多能够真正改变世界面貌的科学进展和科学想法,近距离向我们展示了哪些科学进步会真正让科学研究领域焕然一新,同时刷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这些想法涵盖生物学、生命和地球科学等10个领域,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折纸术、超级进化、大脑地图、拓扑绝缘体等等。有些想法是天才的灵感一现;有些想法还处于最基础的萌芽阶段,但却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突破;而还有些想法则纠正了人们以前对于世界的认知。不管怎样,所有这些想法都将改变科学发展的面貌,其带来的影响也不可估量。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3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机金属化学会议感想
热度 1 jiazhaopeng 2010-10-24 14:05
昨天去参加了一个有机金属化学的会议,收获还是蛮多的。 昨天的有机金属会议都是来自己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由于我是研一的学生,再有我是物理化学专业,生物热化学方向,这次的有机金属化学会议与我们是不沾边的,我就是凭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去旁听了一个下午的有机金属化学会议。 虽然有很多有机金属专业的知识听不懂,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毕竟学习的还都是化学吗,有很多东西还是相通。只是这些专家讲的相对来说比较深,都是他们领域前沿的东西。不过从北大余教授那里学到了,一个科研人员一定要有自己的 idea ,因为想法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自己的想法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做出来的。尤其对于我这种刚刚步如研究生学校大门的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现在就要抓紧时间多学习一些知识,多了解自己方向的研究前沿,进而有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的东西。清华大学的刘教授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就尽量做到研究有所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昨天还听其他一些专家的讲解,从他们的报告中都可以学到许多用的东西,使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在一次会议上能听这么多国内专家的报告真是我人生的一次大洗礼。从讲解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他们做到今天,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做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很多人员共同努力,在实验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不断地摸索才做来今天的成果。 我为能听这些专家的报告而感到骄傲,从他们那里可以知道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大家一起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因此现在就要先拓宽自己的知识,有自己的想法,持之以恒,不解努力。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思想的价值在于提出独特的见解。
个人分类: 感悟|4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听歌
chushixiyu 2010-9-26 22:15
在想到这个题目之时,我想:如果我写成是谈音乐,是不是就高雅多了。呵呵,其实不还是一样的么。 心情烦闷的时候总是喜欢听听歌,也喜欢运动,等等等等吧。总之,心情不好了,总的是要派遣出去才是。闷着早晚会出问题的。 说到听歌,记得以前我听歌曲,往往都只是听韵律,根本听不了歌词。或是说对歌词没有一点感觉。不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的啊,不管是多么熟悉的歌曲,让我唱时,我都记不起歌词,只是大概记了个曲调而已。不过让我感到有点安慰的是一次 我的妹妹说她是这样,我当时没敢说我也是。想想那估计就是我们这一家的问题了,呵呵。 不过后来等到上大学,有一个课叫大学语文,当时老师给我们上课,举罗大佑的歌曲,说现在的一些流行音乐就是诗,我读了读,感觉歌词写得确实很有水平。后来就开始慢慢的越来越多的注意歌词了,也就顺便是慢慢的开始研究起歌曲来了。呵呵,顺便也就听听歌了。 感觉听歌会有两种感受。一种是由于韵律之美而引起的心灵上的感动,一种就是由于歌词之意而引发的心动了。韵律之美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只要是好的,大家都会引起共鸣。而歌词之美则不然了,这个不懂是欣赏不了的了。 在我看来,歌词之美是更深一层的美。 所以我听歌的时候,总是会被那些歌词所感动。有时候感觉,这些歌词写得真好啊,怎么就真的是在反映自己此时的心境呢,唉,音乐与我同在了。能在此时此刻听到这样的音乐,真的是人生之幸事了,不然真不知该怎么发泄这些个郁闷了。 细细品味一下吧,你也会发现音乐之美的! 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心中的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个人分类: 转载|3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突然有个奇怪的想法,日本女人什么东西最多?
baido 2010-8-28 16:40
我感觉是裙子。大家高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77 次阅读|2 个评论
突然有个奇怪的想法,日本女人什么东西最多?
baido 2010-8-28 16:40
我感觉是裙子。大家高见?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把你的想法写成文章
热度 2 hefery 2010-8-28 07:29
前段时间评论了李老师的一篇博文,李老师建议把我说的 想法和意识驱动 结合写文章再说说,今天赶了个早,说说自己的看法,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评论,争取拿个小红花:) 看了很多关于数据和写文章的争论,个人觉得其实没有太大的冲突,我觉得除了 review 文章以外(有些 review 也要用了一些数据),绝大多数的文章还要以数据为基础(但数据并不一定是你自己实测的),毕竟你要让别人相信你的结论,信任你的模型,你需要把实际的数据运行结果给他看,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嘛,尽管有些时候错误的 事实 会误导,纠正以后终究会有真正的事实。 实测数据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你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大量的模拟实验,终究要回到自然,用模型解释数据,用数据验证模型。 但是,有数据就有文章吗?当然不是。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们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举个例子,我写的一篇关于 GPP 的文章,通量数据的处理时一个非常需要体力和耐力的工作。尤其是 NEE (生态系统交换量)和 GPP (初级生产力)的 gap-filling ,在处理 Harvaed forest 的原始通量数据时,请教过很多用过通量数据的大牛、小牛、老牛。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完整的说出做法,没办法,只能自己根据文献来做,很是艰难。数据处理是验证模型真实性的前提,如果对自己处理的数据都没有信心,又怎么敢说模型的潜力和精度?君不见 N 多数据躺在课题组用不上,没有说明,没有处理。很多大项目,如 973 :(,大量的数据因为没有专业的处理人员而静静地躺在硬盘里。偶尔有个人想用,钻研一下处理方法,用一下,这样的数据达不到真正的共享。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共享,实在是别人给你共享了,他给你的数据也是最原始的(可能他也不会处理),你想用,自己学方法吧。这可能也是数据难以共享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还是新的想法,就是我们老挂在嘴边的 idea 。我老觉得文章来源于想法,而不是数据,这话不能说的太绝对,偶尔有超人直接从数据看出规律,来个大理论也有可能。从我自身的经验出发,写文章首先是根据已经有的知识(如读文献,看别人的结论和不足),从别人指出的不足出发,考虑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不足。想想,能不能走通,要什么数据来解决,怎么设计实验,用什么样本,数据怎么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是什么,如果有出入怎么解释,等等。首先是某一个想法驱动着去做实验,获取数据,验证想法,如果正确,可以去写文章了。如果不正确,大多数时候也能写一篇文章,就看你能不能把问题解释清楚,很多杂志都已开始注意失败实验的价值,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吧。举个自己的例子,我最开始做 PRI 指数反演光能利用率时,一个日本人, Nakaji ( 06 , IJRS )的结果说 PRI 在反演整个森林一年中的 LUE 变化时存在不足,尤其是当叶片枯黄的时候, PRI 就不适用了。原因是 PRI 关注于叶黄素的循环,是一种间接反映光合作用的过程,当色素衰亡的时候, PRI 的作用机理就不存在了。在验证这个观点时,我们用了冬小麦,确实对于生长末期的情况不适用。对此,我想的办法是引入叶绿素含量的波段,因为有人( Inoue , 08 , RSE )说叶绿素的变化和 LUE 也有关系,因此想把叶绿素的信息引入进来。但是叶绿素有 N 多波段,到底用哪个呢?最开始用 670-680nm ,结果不好,尤其是对生长旺盛的小麦,后来改用 550nm ,结果有了点提高,怎么解释呢?从 PROSAIL 模拟分析是 670-680nm 容易饱合。最终用 550nm 的反射率改进了 PRI ,发表了自己的第二篇 SCI 文章。 李 老师建议说说怎么有 GPP 那篇文章的,其实之前已经说过了,自己拿 Li-6400 做实验的结果不被认可,尽管结论很漂亮,想法没问题,但是审稿人认为方法不对,叶片尺度的测量不能和冠层尺度直接比较。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冠层尺度的 LUE 数据,后来才知道原来只有通量数据测量冠层 LUE 。于是在 973 张掖实验时,整了一些盈科通量数据,可惜不太会数据处理,只能勉强整理出一个月的数据,用 MODIS 验证模型时,只能用每天的 MODIS 数据,云检测之后只有 16 天的数据能用。好在 JGR 的审稿人比较大度,可能是更关注想法吧,让我过了。但是自己不甘心,想用长期数据,于是 google 了半天,找来了 Harvard forest 的数据,跟 PI 交流了几次,说明数据的用途,得到了一些建议,最终把 JGR 的模型用在了 4 年的数据尺度上,就有了最近的 RSE 文章。 总结: 1 ) 关于数据共享 一方面我们提倡数据共享,一方面也要对自己共享出去的数据负责。对此,必须对自己的数据有信心,从测量到处理。 2 ) 关于积累想法 多看文献,看别人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想办法解决别人的小问题。当解决了很多人的小问题时,一些大问题可能就被你解决了。有些人似乎不屑于解决小问题,总想一下子弄个类似 SAIL 模型的东东出来,这太难了。可能不是一个人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能完成的:) 3 ) 关于写文章 多动手、不怕错、保持好被退稿的心态。借用老外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适用于文章和基金申请。 Believe me everyone was in your situation !
个人分类: 遥感|6232 次阅读|8 个评论
关于做课题的问与答
等离子体科学 2010-8-21 12:01
王宝山和吕喆两位老师的文章,一问一答,很有意思。王老师代学生问: 老师, 做这课题有 啥 意义? 吕老师代导师答: 同学, 不做这个 课题 你打算做啥? 很有意思。 即使不是让学生去做,我们自己申请课题也要告诉评审专家们课题的研究意义何在。当然也有看不清、先试试做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想做这样的问题,不妨问他们一句,不做这个课题你打算做啥? 甚至有时学生是做起来才觉得问题不适合自己。笔者在纽约读博士的时候,一位同门师兄就不喜欢他正在做的课题,找到老师。我们的导师就是这么问的:不做这个课题你打算做啥? 那位同学说更喜欢笔者当时正在做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的环向流的问题。导师就来找我商量。我当时也只是刚完成文献调研,有一些思路,还没动手做。所以说:正好,我对等离子体中磁重联问题也许更有兴趣。我的导师当时不从事那方面的研究,但是还是帮助我申请了一个做磁重联研究的 Fellowship 。结果是皆大欢喜。 20 年后,笔者再回过头来和自己的博士生们一起做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的环向流,觉得当时尽管只是做了一些文献调研,但是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今天的努力仍然很有帮助。这是后话了。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7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答:发表评论人:ncepuztf [2010-4-28 13:39:30]
ccpicasso 2010-5-3 22:45
发表评论人: ncepuztf 有风是好事,沙尘对于风力发电机却很糟糕,发不出多少电就报废了。 答: 哦,在下有疏漏,而且么有系统研究过相关的技术,只是一时的想法而已,请原谅。 不过,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一样的,沙尘的问题也必定是有其对策的,而且一定是可以为我们所用,就像火为人所用之前,火就是灾难,风在以前,也是人所畏惧的
个人分类: 答复读者|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尽快走出困惑
JuliaSung 2009-12-16 19:03
最近在使用Fluent的dpm模型计算一个问题,遇到的问题折腾了我将近一周了,还没有起色,仍然在困惑中。 虽然还没有解决问题,但是找寻解决途径期间,与多人交流,获得了不少启发,然后逐一试新的想法,虽然一一未果,但是鼓舞了我面对问题的信心,相信一定能解决。 我想说的是科研过程中,当然不光是科研,与别人交流真的真的是特别重要,包括和不同学科的人。大家肯定深有体会:也许对方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但是在和他人交流时,当你在整理思维,向对方表述问题的过程中,也许就会突发灵感,或者别人的一句话就能激发你的一个新的想法。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一直不能解决的时候,走出去,获得灵感吧。 好吧,我接着面对问题了,bless m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9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有一个想法:在论坛上怎么视频对话(与国内外没能到会场网友)
Fangjinqin 2009-12-4 02:13
我有一个想法:在论坛上怎么与国内外没能到会的网友视频对话?也称虚拟论坛,与现场论坛相结合. 这方面谁内行?有软件?怎么在论坛时找个地点和时间,活跃起来,就象CCTV可以切换.听到和看到在国内外没有能够来论坛的热情圈友,多唱多奏一些狂想曲,梦想曲,什么的. 以便大家来活跃思想和气氛,增强沟通.记得,科学网的学术论文期刊的圈子成功搞过一次,是否请他们介绍一下经验?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703 次阅读|3 个评论
给转载他人文章到科学网上的博友们分享一个google功能
famingkuang 2009-11-15 22:24
我有时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忍不住就想转到科学网上来与大伙一同分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当看到同一篇文章被无数人不约而同的转到科学网上的时候,还是有些异样的感觉。 其实,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科学网上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功能,那就是利用google在本站搜索的功能,这个功能就在科学网博客首页的右上角。如图所示: 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这个功能,把想转载的文章的标题复制进去一搜,就知道科学网上有没有转载过这篇文章了,再决定要不要转载它了。 另外想请教各位大虾们,google搜索下方的博文搜索如何使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03 次阅读|7 个评论
想法的来源,文献?
firefive 2009-9-2 16:19
  近来看文献,感觉很没意思,来回就那些东西,说实在也根本不想那样做。想法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就是换个试剂,改变一下条件,评价对象也就是蛋白水解物什么的,反正搞来搞去,文章很多,但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   自己的实验,说白了有点瞎搞的味道,想法来源跟文献没什么关系,只是想出来后再看看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一个想法做出来后本可做些后续的工作,让原来的工作看起来更丰满一些。但老感觉这样做没意思,花的时间倒是不少。   近来仪器坏了,想看些东西,可是没看到什么能提起兴趣的,有点厌烦的感觉。有时候想,要是我再会点什么,可能会有更多有意思的想法,可惜没时间去尝试。   现在感觉不缺想法,可惜实验进度赶不上想法,一个想法没做完又有了新的想法,没能静下心来把一个想法做完整。。。性格使然?
个人分类: 学术相关|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章起源于想法
guoxiangyun 2009-4-2 16:52
搞科研的人都能深切体会到,好的想法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大科学家凭借着高明想法在顶级杂志上发表大文章,在学界成就自己的威望。小人物也要靠自己不断产生的小想法,才能在学界站稳脚跟,以至于安身立命。 课题组做出了高比表面积碳化硅后,最先用到的反应就是甲烷部分氧化。因为这个反应要在800℃以上才有较高的转化率,对催化剂材料的稳定性要求特别高。因此,费尽千辛万苦做出来的高比表面积碳化硅,只有到这种场合才能显现出自己不凡的价值。碳化硅做甲烷部分氧化的催化剂载体后,果然不负众望:在800℃反应100小时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都很高。但是进一步考察到200小时后,催化剂活性也会有些下降。催化剂取出来后,可以看到颜色发黑。经测定,催化剂中含6%左右的碳,说明金属颗粒表面被碳覆盖是造成催化剂活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博士生尚如静的工作是采用类似的溶胶-凝胶过程制备高比表面积的氮化硅。她做了大半年时间后,没有取得丝毫进展。也难怪,她前面还有个师兄从硕士到博士做了5年高比表面氮化硅,也没成功。看到她有些着急,我就对她说:这样吧,咱们那套催化反应装置现在没人用,你把你做的氮化硅载上镍,看看做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怎么样?好象在甲烷部分氧化中还没有人用过氮化硅载体。于是,她将自己制备的比表面不高的氮化硅载上镍,到反应装置上评价了一下,结果发现氮化硅催化剂的活性很高,但选择性不如碳化硅催化剂。重要的是,她发现氮化硅催化剂的稳定性明显优于碳化硅,在200小时的评价过程中活性没有任何下降趋势。当然了,由于碳化硅在氧气氛中800℃可能会发生表面氧化,而氮化硅不存在此问题,所以这种结果还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她在做元素分析实验时发现,含碳量几乎检测不出来。做了好几个样品,有的能检测出碳,有的不能,检测出来的碳含量也没有超过1%的。我觉得这才是氮化硅催化剂稳定性好的主要原因呢,因为和碳化硅相比氮化硅表面偏碱性。尚如静把上面的结果理了理,写了篇文章投到Catalysis Communications。由于载体没人用过,而且拟制积碳的结果也比较新,所以很快就接受发表了。 文章被接受发表,工作似乎可以了结了。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我们当初为什么做氮化硅来了。我们在碳热还原制碳化硅时,一开始用的保护气是氮气。做出来的东西,一做X射线衍射,全是氮化硅,于是才改用氩做保护气。这时我就想:现在我们课题组做的两种材料,碳化硅和氮化硅,都可以做甲烷部分氧化的催化剂载体。碳化硅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都高,就是表面积碳影响催化剂稳定性。而氮化硅催化剂虽然抗积碳性能和稳定性好,但选择性差。能不能想个办法,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呢?结合我们前面的经验,我觉得把我们做的高比表面积碳化硅高温下在氮气中处理一下,表面肯定会形成一些氮化硅。用这种经过氮化处理的碳化硅做催化剂载体,也许会有一些新的结果。 于是,我把尚如静叫来,告诉她我的想法。她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碳化硅在氮气氛中高温处理后,表面一些碳原子会被氮原子取代,取代的多少可以通过氮化时间控制。表面氮化处理过的碳化硅催化剂,在甲烷部分氧化中抗积碳性能明显提高,而且保持了碳化硅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也就是说,将碳化硅在氮气中高温处理后,表面性质会逐渐向氮化硅过渡;适当的表面氮掺杂可以使载体兼具碳化硅和氮化硅的优点。 将这些结果整理成文章后,投到Catalysis Communications后,也很快被接受发表了。这篇文章完全得益于一个偶然的小想法,从开始到最后论文完成大概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博文中涉及到论文: 1. Sun WZ, Jin GQ, Guo XY,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gas over Ni/SiC catalysts, Catal. Comm., 2005, 6: 135-139. 2. Shang RJ, Sun WZ, Wang YY, Jin GQ, Guo XY, Silicon nitride supported nickel catalyst for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syngas, Catal. Comm., 2008, 9: 2103-2106. 3. Shang RJ, Wang YY, Jin GQ, Guo XY,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over nickel catalysts supported on nitrogen-doped SiC, Catal. Comm., 2009, 10: 1052-1055. http://dx.doi.org/10.1016/j.catcom.2009.04.001 (有需要者可发email至:xyguo@sxicc.ac.cn ) 另:有没有愿意成立催化圈子的?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74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迈出第一步-公开一些自己的不成熟想法
wangyong77 2009-3-19 13:03
这是我的计划的一个初步尝试,公开自己记录的一些想法,做一个试点而已。当然这只是我想法的冰山一角。 当然可能有些地方记录的什么意思我都忘记了,所以,不回答大家的问题。 这其中可能有错误,当然有时候我也会在网上粘贴一段到我的想法记录文档中。希望大家少一些批评和苛求,因为许多思想我记下了就没有重新再思考,可能错别字等等各种各样的错误都很多的,如果有错误也可以指出一下。大家自己去思考。就不要一一问我了。 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允许教师自主制定创新加分规则,客观的规则,当然可以要求通过批准。学生有创新,必须写出原来答案,然后在说明自己的新想法。 体制内创新和体制外创新,体系,框架内。 在命题中要更多地出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的内容,答案应当具有多层次性,既要考书本知识,也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对问题经常辨证的,独到的分析,给出模糊的,多方面的答案。在命题中,允许出现要求学生对书本的内容,或者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创新的题目。在命题中鼓励学生给出独立于书本之外的想法。在试卷上注明学生可以提出不同于书本,所学习的内容的答案。 素质教育下的命题模式研究 :命题标准化 歧义消除,选择题不能模棱两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应当有不同的答案。 提高考试命题考核效果 效果的研究, 对同一考生的模糊度和不确定性,背景知识差异造成的不公平,不应当考的语言知识。 命题应当具有严谨性,逻辑性,确定性,稳定性,对知识掌握的考察,而不是碰运气,对所有考生无差异,对所有的正确的想法无差异,无歧义和异义。不能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这样只能碰运气。选择题不能接近0.25难度。 数学应当重视能力考察,而不是计算准确性,附带考察创新能力,智力,不能考生搬硬套能力,重视理解。 阅读文章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文章的模糊性上,就不应该。 考生答题的不确定性,考试知识水平的不确定性, 未知理论 翻译中不知道怎么翻译,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 翻译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也是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知道写作的人的想法,权宜地利用语法和翻译的对应关系。 在不完全的情况下,可以从其他的角度猜测,比如编码的限制,可以排除许多的可能性。 理论的可靠性 信息的对等性平等性,科学规律以及理论当作一类特别的信息,即指向满足一定条件的事物的信息。 鉴于经典信息论是量子信息的特例,能否将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论归结为一个理论,并且在密码学中加以应用;把前面的相对信息的模型,从精确的集合推广到模糊集合的情形,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可能的非预料成果。 哲学问题,证伪性, 依靠证据来证实它,包括感官,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即使是可靠的,证据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事实是一定成立的。 在哲学界,比较公认的是科学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明真实性,科学理论本身也可以看成一种信息,它指向的是符合它的条件的一系列对象,如何来度量它的可靠性,相对权宜的方法。概率的角度来度量可靠性。 理论作为一种信息的可靠性,不可靠, 香农信息论对可靠性的考虑角度,错误率,后验概率,更加逼近,更加具有相似性,代表性,范围更加逼近。 假设的不可靠性,检验的不可靠性,影响因素不完全分析发现, 一般可靠就会是确定的消息,因为许多哦消息都是确定的,但是不是必然的, 条件熵平均概率不变,求对数后加权平均就改变了。 事实不可靠,真理不能证实,信息不可靠。 信息不是本身,而是用来描述本身的。信息不是自然规律,但是它是用来描述自然规律的。信息指向一个,一类,一类事物。科学规律指向一类满足她家的事实的信息。 概率的多重随机不确定性。 论信息的多重随机不确定性,表示双重不确定,比如分类模糊,不同的人的感受不一样,导致不确定。 隐含的信息-体温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所以一般它显示的温度就是可靠的 概率随机才可能被融合。 概率的随机性情况,不可靠,不完备,随机关联的,比如部分实验的结论作为全体的结论。 欺骗识别及 反识别理论 有目的的欺骗,真真假假,欺骗内容的自恰性 与被欺骗者已知信息的一致性,给予被欺骗者知识多寡,多则欺骗容易暴露。被欺骗这会权宜地认为骗者的信息是均一地可信度,在不知道欺骗者已知知识的情况下,比如被骗者知道什么,和骗者的技巧的情况下。 概率问题,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192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