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产量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产量

相关日志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 袁隆平领衔团队在不同类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WileyChina 2020-9-2 13:45
由袁隆平等领衔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在研究不同品种的杂交水稻的主要产量性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人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类型杂交稻的主要产量性状表现,并比较和分析杂种优势性状的差异。 该研究为不同类型杂交水稻品种的育种,栽培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水稻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因此,提高水稻的产量,是每个中国科学家近几十年来不懈追求的事业。介于此,他们在杂交水稻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目前市面上的商业杂交稻的谷物产量要比常规自交稻高20%以上,两系商业杂交稻的谷物产量要比三系杂交稻高约10%。 2016年,邓兴旺教授和唐晓燕教授首次开发出转基因杂交水稻,这种新型水稻在提高产量方面可能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前景。研究人员推测,在同一稻田中,转基因杂交稻的主要产量性状表现可能要好于商业化高产杂交稻。因此他们设计实验,以证明自己的假设。 参与田间试验的水稻稻种主要由两种不同的杂交水稻品种和一种自交籼型稻组成,分别为大规模推广种植的两系杂交水稻及其父母本(恢复系)高产品种; 以黄华占(HHZ)为背景基因组的由基因工程所培育的新一代杂交稻,以及作为对照组的自交的 籼型稻 品种黄华占(HHZ)。 实验发现,杂交水稻对每个山丘的有效穗数(EPN),每穗粒数(GNP),结实率(SSR)和收获指数(HI)表现出明显的高亲本优势,但千粒重(KGW)的高亲本优势为负值。杂交水稻在每穗粒数(GNP)和(KGW)方面都表现出正值的标准杂种优势,而有效穗数(EPN),(SSR)和(HI)的标准杂种优势为负值。每穗粒数(GNP)是影响杂种表现的最大因素。此外,转基因杂交稻表现出与两系杂交稻相似的杂种优势,但该优势并不高于两系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该研究为进一步提升三系,两系和基因工程杂交水稻的产量优势以及进一步改善不同类型杂交水稻品种的育种,栽培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原文信息: Heterotic performance of the main yield traits in different types of Indica hybrid rice.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2020. DOI:10.1002/fes3.210. 关于期刊 *2019 Impact Factor 内容 | Long Cheng 排版 | 万殊
个人分类: 热点研究|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弘毅生态农场再传好消息:有机小麦亩产超1400斤
热度 2 蒋高明 2020-6-29 07:38
窗体顶端 弘毅生态农场再传好消息:有机小麦亩产超1400斤 蒋高明 周改芳 好消息! 2020 年弘毅六不用生态农场小麦大丰收。国科大研究生测产结果显示:长期定位站内理论产量为 1433.9 斤 / 亩 (716.93 公斤 ) 。产量构成要素如下:穗数 733 穗 / 平方米 , 穗粒数 36.08 粒 / 穗,千粒重 47.88 克。 这是我们建立的科研型实验农场 —— 弘毅生态农场,自 2007 年停止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六不用)后,在低产田基础上获得的第 14 个年头的科学数据。 2020 年有机小麦首次突破 700 公斤大关。 2011 年这里的有机小麦产量 480.5 公斤 / 亩 (961 斤 / 亩 ) 。 2020 年,多地小麦出现了条锈病、蚜虫、红蜘蛛、倒春寒等病虫害或气象灾害,与往年相比产量普遍减产,亩产都比较低。弘毅生态农场所在村庄小麦亩产大概是 500-700 斤左右。 而弘毅六不用生态农场内的小麦,病虫草害很轻,基本没有受到倒春寒影响,产量是周边农户的一倍以上。在生长周期上,虽然我们比农户晚播种了近 1 个月,小麦依然如期收获。由于土壤健康,有机质含量高 (5%), 生态环境健康,六不用小麦穗头大而整齐,籽粒饱满,抗倒伏能力强。 我们的长期实验数据,有力地驳斥了下面的错误观点: “ 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 ” 、 “ 不打农药会绝产 ” 、 “ 不上化肥能有产量吗? ” 、 “ 不打农药会减产 70%” 。在实验数据面前,以上说法大都是没有经过科学检验的不实之词。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绿色或有机就意味着很低的产量,这些说法长期误导了决策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产量是在恢复优美生态环境基础上,是在农民的低产田基础上获得的 (45 年前这里是生产队的秋季晒场 ) 。利用六不用技术生产的是优质粮食,在市场上售价是普通小麦的 3-5 倍,再加上产量超过普通农田,其经济效益在现有基础上翻两到三番,调动了农民用环境友好的生态方法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 有机小麦亩产过 1400 斤,再加上一季玉米过千斤(玉米过千斤比较容易),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只要采取精耕细作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 六不用 ) ,每一亩地的产出能够满足 6 口之家的全年粮食需求( 6 口农家, 2 个老人, 2 个年轻人, 2 个孩子)。如果这种模式推广起来,中国仅 6 亿亩发展生态农业,所产出的粮食就足够解决 13 亿人吃主粮问题。其余的土地可生产动物的粮食饲料,还有广阔的草原、湿地、林地与海洋,中国人吃饭岂用看外国人脸色? 现在的问题是,农民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劳动,大量石化农资使用造成了耕地生产力下降,谷贱伤农导致了农田撂荒,农业减产的真正原因不是种子问题,也不是农药问题,不是化肥问题,不是树木遮阴问题,更不是某生物技术要抓紧应用的问题,而是农民种地的效益问题。 希望农业决策者认真研究一下弘毅生态农场的模式。政府如果真正要中国人吃得饱吃得好,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全民大健康工程,就要抛弃对生态农业的偏见,对生态农业多看一眼。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796 次阅读|6 个评论
产量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蒋高明 2019-11-13 08:02
产量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蒋高明、郑延海、吴光磊、刘慧、池云花、冯素飞、李勇、李彩虹、李宗奉、苏本营、董群、乌云塔娜、LUCAS Mario、LEFORT Zoe、REGOLINI Margot、曾祥伟、贺新华、郭立月、战丽杰、唐海龙、韦继光、周平、曾彦、杨煜、宋守宽、刘秀、甄珍、刘海涛、孟杰、李静、李霄、李占、丁娜、博文静、程达、梁啸天、徐磊、谷仙、宋彦洁、MUMINOV A.Mahmud、刘滨扬、赫晓霞、刘美珍、宁堂原、王空军、徐玉新、陈文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Natural Sciences at RWTH Aachen University, German; Forestry School of Engineers, France; 弘毅生态农场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科学通报, 2016, 62: 289-297 摘要 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以及元素不能循环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 耕地质量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食物链 受到污染. 本研究从低产田开始, 通过秸秆养牛,腐熟牛粪还田恢复地力; 以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 以人工+ 机械管理杂草, 停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 同时不用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生产优质安全食品, 并在线上与线下销售. 10年的长期实验结果表明, 所在村庄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减少农药用量58.3%; 物理+生物控虫效果明显, 每盏灯年捕获量从2009年的33 kg下降到2014年的2.1 kg, 下降93.8%; 年消耗秸秆1000 t, 秸秆利用率从1.1%提高到62.5%. 有机肥还田提高了土壤生物多样性, 有机果园蚯蚓数量317条 m2, 而普通果园只有16条 m2; 大量有机肥还田(75 t hm2), 土壤有机质从实验初期的0.7%提高到2.4%. 粮食产量从最初的11.43 t hm2提高到目前的17.43 t hm2, 其中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夏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和花生 (Arachis hypogaea Linn.)产量分别超出山东省平均水平42.6%, 60.9%, 32.2%和38.1%. 由于质量好, 产品已销售往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 经济效益明显, 平均每公顷效益是普通农田的3~5倍, 带动所在村庄67户农民从事高效生态农业. 本研究可为国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精准扶贫,农村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秸秆害虫控制杂草管理产量经济效益 High 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model obtain both larger yield and economicbenefit:A case study in Hongyi Organic Farm JANG GaoMing1,2, ZHENG YanHai1, WU GuangLei1, LIU Hui1,2, CHI YunHua1,2, FENG SuFei3, LI Yong1,2, LI CaiHong1, LI ZongFeng3, SU BenYing3, DONG Qun4, WUYUN TaNa5, LUCAS Mario6, LEFORT Zoe7, REGOLINI Margot7, ZENG XiangWei3, HE XinHua3, GUO LiYue1,2, ZHAN LiJie1,3, TANG HaiLong4, WEI JiGuang1,2, ZHOU Ping8, ZENG Yah8, YANG Yu8, SONG ShouKuan8, LIU Xiu8, ZHEN Zhen1,2, LIU HaiTao1,2, MENG Jie1,2, LI Jing1,2, LI XJao1,2, LI Zhan3, DING Na3, BO WenJing1,2, YU XiaoFan1,2, CHENG Da1,2, LIANG XiaoTian1,2, LI LiJun1,2, XU Lei3, GU Xian1,2, SONG YanJie1,2, MUMINOV A. Mahmud1,2, LIU BinYang1,2, HE XiaoXia1,2, LIU MeiZhen1, NING TangYuan3, WANG KongJun3, XU YuXin4 , CHEN WenHao9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0, China; 3College of Agronom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4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5 College of Forestr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 6 Natural Sciences at RWTH Aachen University, Aachen 52074, Germany; 7 Forestry School of Engineers, Nancy 54000, France; 8Hongyi Organic Farm Co., LTD, Pingyi 273305, China; 9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input of a large number of chemical substances and the termination of elements cycling, the farmland ecosystem has been seriously degraded, with the quality of farmland and yield being decreased. High 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has been believed to be capable of curtailing some hazardous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chemical agriculture. However, debates also exist on whether eco-agriculture can feed a world with increasing human popul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some improvements on high efficiency eco-agriculture may produce adequate foods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from chemical agriculture. This study began with feeding cattle by bio-processed corn straw, restoring the soil fertility by manure returning in Hongyi Organic Farm 2 hm^-2 low yield cropland. We applied physical+biological methods for pest control; artificial+mechanical for weed management, thus to put an end to pesticides, fertilizers and herbicides pollution. Meanwhile, without using plastic films, synthetic hormones,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s, we guaranteed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nd soled the products online and offline. The results of the 10 years experiment are as follows: The weight of pests captured by insect-trapping lamp reduced from 33 to 2.1 kg,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esticide by 93.8%. The annual consumption of straw by cattle reached to 1000 t per year, increasing straw utilization rate from 1.1% to 62.5%. Organic fertilizer has be tested to improve soil biodiversity, for instance, the number of earthworms in organic orchard was 317 earthworms m^-2, while only 16 earthworms m^-2 in ordinary orchard. The soil organic matters in 0–20 cm depth layer increased from 0.7% to 2.4%, thank to great amount of cattle manure being applied(75 t hm^-2). The grain production also increased greatly from the initial 11.43 t hm^-2 to 17.43 t hm^-2. The wheat, corn, soybean and peanut yield were 42.6%, 60.9%, 32.2% and 38.1% higher than ordinary farmland around. Due to its good quality, the products have been sold to 30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ther than Tibet, with obvious economic benefits. The average benefit per hectare is 3-5 times that of ordinary farmland, driving 67 farmers in their villages to engage in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untry to formulate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Keywords : high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strawpest controlweedmanagementyieldeconomicperformance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蒋高明 2019-11-8 08:58
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刘海涛、孟杰、博文静、程达、李勇、郭立月、李彩虹、郑延海、刘美珍、宁堂原、吴光磊、虞晓凡、冯素飞、乌云塔娜、李静、李立君、曾彦、刘实、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玉泉路19号,100049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10008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1A号,100101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安市岱宗大道61号,泰安271018 弘毅有机农场,山东平邑 273300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伊格尔分子医学研究所 科学报告第6卷,文章编号:23816(2016)(影响因子 4.122) 【摘要】 有机农业被认为能够减少与化学农业有关的有害物质影响。然而,有机农业是否能够养活一个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存在着很多争论。我们假设通过有机农业的改良可以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减少环境污染。在弘毅生态农场(HOF),针对有机生物多样性管理模式(BMOF)与化学农业模式(CF),开展了8年以上的比较研究,探索有机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下土壤有机质和经济效益变化。将作物生产与牲畜养殖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每种农产品的副产品,避免外源化学物质投入。在土壤特性改善、病、虫、草害防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并提高了作物产量。经过8年试验,农作物产量逐步稳定增长,生态农场纯收入增长9.6倍。2014年和2007年,HOF净收入分别为258827美元和24423美元。因此,BMOF不仅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而且提高农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同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of organic farming enhance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Haitao Liu,Jie Meng,Wenjing Bo,Da Cheng,Yong Li,Liyue Guo,Caihong Li,Yanhai Zheng,Meizhen Liu,Tangyuan Ning,Guanglei Wu,Xiaofan Yu,Sufei Feng,Tana Wuyun,Jing Li,Lijun Li,Yan Zeng,Shi V. LiuGaoming Ji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xincun 20, Xiangshan, 100093,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19, Yuquan Avenue, Beijing, 100049, PR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8 Shuang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5, China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1A, Datun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1, Chin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Biolog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o. 61, Daizong Avenue, Tai’an, 271018, China Hongyi Organic Farm, Pingyi, 273300, China Eagl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 Apex, NC, USA Scientific Reportsvolume6, Articlenumber:23816(2016)(IF=4.122) Abstract Organic farming (OF) has been believed to be capable of curtailing some hazardous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chemical farming (CF). However, debates also exist on whether OF can feed a world with increasing human popul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some improvements on OF may produce adequate crops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from CF. This paper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rop yield,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in the practice on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of Organic Farming (BMOF) at Hongyi Organic Farm (HOF) over eight years and between BMOF and CF. Linking crop production with livestock to maximal uses of by-products from each production and avoid enobiotic chemicals, we have achieved beneficial improvement in soil properties, effective pest and weed control, and increased crop yields. After eight years experiment, we have obtained a gradual but stable increase in crop yields with a 9.6-fold increase of net income. The net income of HOF was 258,827 dollars and 24,423 dollars in 2014 and 2007 respectively. Thus, BMOF can not only feed more population, but also increase adaptive capacity of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gain much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使用太阳能捕虫灯可大幅度减少杀虫剂用量: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例
蒋高明 2019-11-5 08:32
使用太阳能捕虫灯可大幅度减少杀虫剂用量: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例 郭立月1,2,雷米诺夫1,2,吴光磊1,梁啸天1,李彩虹1,孟杰1,李立君1,2,程达1,2,宋彦杰1,2,谷仙1,2,赵建设3,蒋高明1,2*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3河南省郑州市苑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通讯作者。本文发表在《害虫管理科学》, 74: 1728-1735 (影响因子3.253) 背景 :人们越来越重视用物理方法来控制害虫,如物理诱捕昆虫替代农药。为了研究杀虫剂如何与捕虫灯合理配合使用,如何大幅度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在中国东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进行了5种处理:仅使用捕虫灯;仅使用农药;捕虫灯+1次杀虫剂;捕虫灯+2次杀虫剂;捕虫灯+3次杀虫剂。 结果 :结果表明,当农药用量减少25~35%时,捕虫灯对害虫种群控制良好,产量不减反增。仅在冬小麦开花期和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各施用1农药,配合捕虫灯即可获得上述效果。农药减量35-65%对作物产量无不良影响,但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捕虫灯控制区,即使不使用任何农药,小麦玉米周年产量仍大于15 吨/公顷。 结论 :如果在适当的阶段及时使用杀虫剂,借助捕虫灯,杀虫剂使用可能会大幅度减少。 关键词:经济效益;灭虫灯;害虫种类;农药;夏玉米;冬小麦 Large reductions in pesticides made possible by use of an insect-trapping lamp: a case study in a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Guo L1,2,Muminov MA1,2,Wu G1,Liang X1,Li C1,Meng J1,Li L1,2,Cheng D1,2,Song Y1,2,Gu X1,2,Zhao J3,Jiang G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3Henan Yuanli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Zhengzhou, Henan, China. Pest ManagementScience, 74: 1728-1735(IF=3.253) BACKGROUND:Increasing attention is being paid to physical methods to control pests such as insect trapping. In order to examine how pesticides can reasonably be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an insect-trapping lamp and by how much this can reduce the amount of pesticide used, five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to a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in eastern China: a treatment in which only pesticides were used; a treatment with only insect-trapping lamps; insect-trapping lamps plus one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insect-trapping lamps plus two applications of pesticides; insect-trapping lamps plus three applications of pesticides.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pesticides were reduced by 25-35%, the insect-trapping lamps controlled the insect population well and yields were not decreased but were actually increased, with pesticides being applied only at 2 days before winter wheat planting, at winter wheat flowering and at the big flare stage of summer maize. Reducing pesticides by 35-65% had no adverse effect on crop yields, and thus had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costs of pest control and produce the greatest economic benefit. When no pesticides were used in the insect-trapping lamp control area, the annual yield was still 15 t hm-2. CONCLUSION:If pesticides are used in a timely fashion and at the appropriate stage, their use may be greatly reduced with the help of an insect-trapping lamp. KEYWORDS:economic benefit; insect-trapping lamp; pest species; pesticide; summer maize; winter wheat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Hypoxia tolerance for yield fiber and physi traits in cotton
crilqy 2018-12-21 14:18
在巴基斯坦,关于棉花缺氧耐受能力的研究非常少见。由于目前棉花品种几乎都没有耐缺氧能力,无法预料的极端降雨导致巴基斯坦许多地区的棉花 产量 遭受严重损失。耐受淹水基因型的棉花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鉴定当地棉花种质资源的耐缺氧能力,为培育耐缺氧棉花品种提供依据。 为了研究不同棉花品种的缺氧耐受能力,设计了 1 个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对各基因型材料进行了 2 种处理,即淹水和非淹水。 不同基因型的棉花在产量、纤维和生理性状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缺氧研究表明,对淹水敏感的 LRA-5166 株高显著降低。淹水条件下, MNH-786 产量较高,而 MNH-556 的衣分较高,纤维长度、强度和马克隆值也因缺氧而降低。淹水对叶片叶绿素 a 、 b 含量和叶绿素 a/b 比值也有类似的负效应。在正常和淹水条件下, 2 个耐缺氧品种 CIM-573 和 MNH-564 的叶绿素 a 含量( 1.664 、 1.551 )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由于淹水,所有参试基因型 / 品种叶片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降低。在非淹水和淹水条件下, 2 种淹水敏感品种 CEDIX 和 N-KRISHMA 叶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淹水处理可显著降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却导致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 LRA-5166 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且叶片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 MNH-786 的产量表现较好,而 MNH-556 的衣分表现较优。 CIM-573 和 MNH-564 的叶片叶绿素 a 含量较高。上述基因型可用于棉花缺氧耐受能力的进一步研究。 Title: Hypoxia tolerance studies for yield, fiber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in cotton ( Gossypium hirsutum L.) HUSSAIN Altaf, FAROOQ Jehanzeb, AHMAD Saghir, MAHMOOD Abid, SADIQ M. Attiq, ZAFAR Ullah Zafar and ATHAR Habib-Ur-Rehma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 2018; 1: 8. https://jcottonr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2397-018-0008-8 \0
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年第21周小麦文献汇总(6.10)
mashengwei 2018-6-9 10:54
2018年第21周小麦文献汇总(6.10) 1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andidate genes associated wit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tion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t J Biol Macromol. 2018 Jun 4. pii: S0141-8130(18)31114-0. doi: 10.1016/j.ijbiomac.2018.06.009. PMID:29879411 Author : Kumar, Anuj; Sharma, Mansi; Kumar, Sanjay; Tyagi, Pankaj; Wani, Shabir Hussain; Gajula, M N V Prasad; Singh, Krishna Pal; 2 Effects of straw return on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a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PLoS One. 2018 Jun 7;13(6):e0198087. doi: 10.1371/journal.pone.0198087. eCollection 2018. PMID:29879153 Author : Yu, Dali; Wen, Zhiguo; Li, Xiumei; Song, Xiaojun; Wu, Huijun; Yang, Peilong; 3 Wheat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duced by different races of Puccinia triticina. PLoS One. 2018 Jun 7;13(6):e0198350. doi: 10.1371/journal.pone.0198350. eCollection 2018. PMID:29879135 Author : Neugebauer, Kerri A; Bruce, Myron; Todd, Tim; Trick, Harold N; Fellers, John P; 4 Proximal Phenotyp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to Identify Septoria Tritici Blotch Disease Symptoms in Wheat. Front Plant Sci. 2018 May 23;9:685. doi: 10.3389/fpls.2018.00685. eCollection 2018. PMID:29875788 Author : Odilbekov, Firuz; Armoniene, Rita; Henriksson, Tina; Chawade, Aakash; 5 Gene Duplication and Evolution Dynamics in the Homeologous Regions Harboring Multiple Prolamin and Resistance Gene Families in Hexaploid Wheat. Front Plant Sci. 2018 May 23;9:673. doi: 10.3389/fpls.2018.00673. eCollection 2018. PMID:29875781 Author : Huo, Naxin; Zhang, Shengli; Zhu, Tingting; Dong, Lingli; Wang, Yi; Mohr, Toni; Hu, Tiezhu; Liu, Zhiyong; Dvorak, Jan; Luo, Ming-Cheng; Wang, Daowen; Lee, Jong-Yeol; Altenbach, Susan; Gu, Yong Q; 6 Development of a wheat-Aegilops searsii substitution line with positively affecting Chinese steamed bread quality. Breed Sci. 2018 Mar;68(2):289-293. doi: 10.1270/jsbbs.17044. Epub 2018 Apr 12. PMID:29875614 Author : Du, Xuye; Ma, Xin; Min, Jingzhi; Zhang, Xiaocun; Jia, Zhenzhen; 7 Wheat Gene TaATG8j Contributes to Stripe Rust Resistance. Int J Mol Sci. 2018 Jun 5;19(6). pii: ijms19061666. doi: 10.3390/ijms19061666. PMID:29874811 Author : Mamun, Md Abdullah-Al; Tang, Chunlei; Sun, Yingchao; Islam, Md Nazrul; Liu, Peng; Wang, Xiaojie; Kang, Zhensheng; 8 Ammonium N influences the uptakes, translocations,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s and chemical forms of Cd and Zn to mediate the Cd/Zn interactions in dwarf polish wheat (Triticum polonicum L.) seedlings. Chemosphere. 2018 Feb;193:1164-1171.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17.11.058. Epub 2017 Nov 14. PMID:29874745 Author : Cheng, Yiran; Wang, Chao; Chai, Songyue; Shuai, Wendi; Sha, Lina; Zhang, Haiqin; Kang, Houyang; Fan, Xing; Zeng, Jian; Zhou, Yonghong; Wang, Yi; 9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a regulatory site of VRN-A1 first intr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in winter wheat. Mol Genet Genomics. 2018 Jun 5. pii: 10.1007/s00438-018-1455-0. doi: 10.1007/s00438-018-1455-0. PMID:29872926 Author : Kippes, Nestor; Guedira, Mohammed; Lin, Lijuan; Alvarez, Maria A; Brown-Guedira, Gina L; Dubcovsky, Jorge; 10 Root Engineering in Barley: Increasing Cytokinin Degradation Produces a Larger Root System, Mineral Enrichment in the Shoot and Improved Drought Tolerance. Plant Physiol. 2018 Jun 5. pii: pp.18.00199. doi: 10.1104/pp.18.00199. PMID:29871980 Author : Ramireddy, Eswarrayya; Hosseini, Seyed A; Eggert, Kai; Gillandt, Sabine; Gnad, Heike; von Wiren, Nicolaus; Schmulling, Thomas; 11 Molecular mapping of QTL for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trogressed into durum wheat. Theor Appl Genet. 2018 Jun 4. pii: 10.1007/s00122-018-3124-4. doi: 10.1007/s00122-018-3124-4. PMID:29869075 Author : Zhao, Mingxia; Leng, Yueqiang; Chao, Shiaoman; Xu, Steven S; Zhong, Shaobin; 12 Differential response of hexaploid and tetraploid wheat to interactive effects of elevated and low phosphorus. Plant Cell Rep. 2018 Jun 4. pii: 10.1007/s00299-018-2307-4. doi: 10.1007/s00299-018-2307-4. PMID:29868985 Author : Pandey, Renu; Lal, Milan Kumar; Vengavasi, Krishnapriya; 13 Agronomical, biochemical and histological response of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wheat and barley under BYDV stress. PeerJ. 2018 May 28;6:e4833. doi: 10.7717/peerj.4833. eCollection 2018. PMID:29868264 Author : Choudhury, Shormin; Hu, Hongliang; Larkin, Philip; Meinke, Holger; Shabala, Sergey; Ahmed, Ibrahim; Zhou, Meixue; 14 Natural Variation in Elicitation of Defense-Signaling Associates to Field Resistance Against the Spot Blotch Disease in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Front Plant Sci. 2018 May 16;9:636. doi: 10.3389/fpls.2018.00636. eCollection 2018. PMID:29868089 Author : Sharma, Sandeep; Sahu, Ranabir; Navathe, Sudhir; Mishra, Vinod K; Chand, Ramesh; Singh, Pawan K; Joshi, Arun K; Pandey, Shree P; 15 Leveraging the Use of Historical Data Gathered During Seed Regeneration of an ex Situ Genebank Collection of Wheat. Front Plant Sci. 2018 May 8;9:609. doi: 10.3389/fpls.2018.00609. eCollection 2018. PMID:29868066 Author : Philipp, Norman; Weise, Stephan; Oppermann, Markus; Borner, Andreas; Graner, Andreas; Keilwagen, Jens; Kilian, Benjamin; Zhao, Yusheng; Reif, Jochen C; Schulthess, Albert W; 16 Absorp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Selenium Nanoparticles by Wheat Seedlings (Triticum aestivum L.). Front Plant Sci. 2018 May 14;9:597. doi: 10.3389/fpls.2018.00597. eCollection 2018. PMID:29868060 Author : Hu, Ting; Li, Huafen; Li, Jixiang; Zhao, Guishen; Wu, Wenliang; Liu, Liping; Wang, Qi; Guo, Yanbin; 17 Shoot iron status and auxin are involved in iron deficiency-induced phytosiderophores release in wheat. BMC Plant Biol. 2018 Jun 4;18(1):105. doi: 10.1186/s12870-018-1324-3. PMID:29866051 Author : Garnica, Maria; Bacaicoa, Eva; Mora, Veronica; San Francisco, Sara; Baigorri, Roberto; Zamarreno, Angel Mari; Garcia-Mina, Jose Maria; 18 Bayesian inference for the genetic control of water deficit tolerance in spring wheat by stochastic search variable selection. Environ Sci Pollut Res Int. 2018 Jun 2. pii: 10.1007/s11356-018-2409-0. doi: 10.1007/s11356-018-2409-0. PMID:29860694 Author : Safari, Parviz; Danyali, Syyedeh Fatemeh; Rahimi, Mehdi; 19 QTL mapping of pre-harvest sprouting resistance in a white wheat cultivar Danby. Theor Appl Genet. 2018 Jun 2. pii: 10.1007/s00122-018-3107-5. doi: 10.1007/s00122-018-3107-5. PMID:29860625 Author : Shao, Mingqin; Bai, Guihua; Rife, Trevor W; Poland, Jesse; Lin, Meng; Liu, Shubing; Chen, Hui; Kumssa, Tadele; Fritz, Allan; Trick, Harold; Li, Yan; Zhang, Guorong; 20 When less can be better: How can we make genomic selection more cost-effective and accurate in barley? Theor Appl Genet. 2018 Jun 1. pii: 10.1007/s00122-018-3120-8. doi: 10.1007/s00122-018-3120-8. PMID:29858950 Author : Abed, Amina; Perez-Rodriguez, Paulino; Crossa, Jose; Belzile, Francois; 21 Genome-wide linkage mapping of yield-related traits in three Chinese bread wheat populations using high-density SNP markers. Theor Appl Genet. 2018 Jun 1. pii: 10.1007/s00122-018-3122-6. doi: 10.1007/s00122-018-3122-6. PMID:29858949 Author : Li, Faji; Wen, Weie; He, Zhonghu; Liu, Jindong; Jin, Hui; Cao, Shuanghe; Geng, Hongwei; Yan, Jun; Zhang, Pingzhi; Wan, Yingxiu; Xia, Xianchun; 22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mplete set of Triticum aestivum-Roegneria ciliaris disomic addition lines. Theor Appl Genet. 2018 May 31. pii: 10.1007/s00122-018-3114-6. doi: 10.1007/s00122-018-3114-6. PMID:29855671 Author : Kong, Lingna; Song, Xinying; Xiao, Jin; Sun, Haojie; Dai, Keli; Lan, Caixia; Singh, Pawan; Yuan, Chunxia; Zhang, Shouzhong; Singh, Ravi; Wang, Haiyan; Wang, Xiue; wheatomics2 geizan
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大利亚煤层气开发现状
热度 2 Lunalin 2018-3-21 07:46
澳大利亚 2016 年煤层气年产量达 310 亿立方米,超过美国的 290 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层气生产国。昆士兰州是澳大利亚煤层气主力产区。澳大利亚煤层气产量的百分之 99.6 都来自于昆士兰州。 昆士兰煤层气主要产自于博文盆地和苏拉特盆地。昆士兰州煤层气年产量从 2005-2006 财政年度( 2005 年 6 月底 2006 年 6 月底)到的 10 亿立方米增长到 2015-2016 财政年度 (2015 年 6 月底到 2016 年 6 月底 ) 的 260 亿立方米,其中苏拉特盆地煤层气产量增长迅猛, 2011 年开始苏拉特煤层气产量超越博文盆地,成为澳大利亚煤层气产量最大的盆地。 2015-2016 财政年度苏拉特盆地年产气量达 210 亿立方米,占昆士兰州年产煤层气的百分之 80 。博文盆地 2015-2016 财政年度年产气量为 50 亿立方米,占昆士兰州年产煤层气的百分之 20 (见图 1 )。截至 2016 年 6 月底昆士兰煤层气累计产量达 868 亿立方米,其中苏拉特盆地贡献百分之 60 。 图 1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煤层气产量 煤层气储量从 2005 年开始大幅增长,昆士兰州博文和苏拉特盆地煤层气 2P 剩余开采储量储量从 2005 年的只有 9 百亿立方米增长到 2010 年的 7 千 5 百亿立方米,到 2016 年 6 月底煤层气 2P 剩余开采储量增加到 1 万 1 千亿立方米,其中苏拉特盆地 2P 剩余开采储量达 8 千 3 百亿立方米,占总 2P 剩余开采储量的百分之 75 (见图 2 )。 图 2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煤层气储量 煤层气开发与常规气田开发最大的不同在于煤层气田开发需要前期采水降压,煤层气开发伴随着大量地层水的采出。产水量与煤层含气饱和度,煤层割理渗透率,孔隙度,煤层连同性以及外部水体入侵有关。苏拉特盆地总煤层厚度大,煤层渗透率高,产水量远远高于博文盆地产水量。从 2005 年到 2016 年,博文盆地年产水量从 120 万吨增长到 560 万吨,而苏拉特盆地从 300 万吨增长到 4900 万吨,占昆士兰煤层气产水量的百分之 90 ( 见图 3) 。 图 3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煤层气产水量 博文盆地煤层连通性好,单井控制面积大,开发井井距通常在 1500 米左右。而苏拉特盆地煤层薄,煤层连通性差,开发井井距通常在 750 米左右。随着两个主力盆地投入开发,生产井数逐年大幅增加,博文盆地生产井数从 2005 年的 248 口增加到 2016 年的 1045 口,苏拉特盆地生产井数从 2005 年的 31 口大幅增加到 2016 年的 4082 口,到 2016 年 6 月,两个主力盆地共有 5127 口煤层气生产井。 ( 见图 4) 。 图 4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煤层气生产井数 澳大利亚煤层气储量和产量从 2005 年开始有了大幅增长,远远超出国内需求。澳大利亚发电厂有廉价的煤供应,因而气价相对国际市场较低,而液化气价格与原油价格挂钩,为了利润最大化,澳大利亚煤层气公司寻求将煤层气液化出口途径。一些大型国际大公司也先后开始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其中中国石化与康菲公司投入奥瑞金公司煤层气开发项目,三家公司合资开发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气项目( APLNG )。中国石化占其中 25% 份额,康菲占其中 37.5% 份额,奥瑞金占 37.5% 份额。奥瑞金为上游煤层气开发作业者,康菲为下游煤层气液化作业者 , 负责建设和运营两条年产能达 450 万吨的液化气生产线,及两个储存 16 万立方米液化气的储集罐。英国天然气公司( British Gas )收购昆士兰天然气公司,与中海油和东京天然气公司合资开发昆士兰柯蒂斯液化气项目( QCLNG ),其中中海油占 25% 份额,英国天然气公司占 74% 份额,东京天然气占 1% 份额。荷兰壳牌 2016 年收购了英国天然气公司,昆士兰柯蒂斯液化气项目归入壳牌作业。昆士兰柯蒂斯液化气项目包括建设两条年产能达 425 万吨的液化气生产线。马来西亚国营石油公司 (Petronas), 法国道达尔 (Total) ,韩国天然气公司 (KOGAS) 与澳大利亚桑托斯合作开发格拉德斯通液化气项目 (GLNG) 。桑托斯为作业者,占 30% 份额,马来西亚国营石油公司占 27.5% 份额,法国道达尔占 27.5% 份额,韩国天然气公司占 15% 份额。项目包括建设两条年产能达 390 万吨的液化气生产线,以及 420 公里输气管线。箭牌公司为中石油与壳牌合资成立的煤层气公司,两家公司各占 50% 份额。箭牌公司目前放弃了液化气项目,主要为国内以及其他液化气项目供气。 奥瑞金作为上游煤层气开发作业者的 APLNG 项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煤层气开发项目, 2015 到 2016 年财政年度年产煤层气量达到 135 亿立方米 ( 见图 5) 。 APLNG 项目第一条液化气生产线于 2015 年 12 月投入生产, 2016 年 10 月第二条液化气生产线投入生产。昆士兰天然气开发的昆士兰柯蒂斯液化气项目 2015 到 2016 年财政年度年产煤层气量达到 80 亿立方米,其第一条液化气生产线于 2014 年 12 月投入生产, 2015 年 7 月第二条液化气生产线投入生产。桑托斯作为作业者开发的格拉德斯通液化气项目 2015 到 2016 年财政年度年产煤层气量达到 32 亿立方米,其第一条液化气生产线于 2015 年 9 月投入生产, 2016 年 5 月第二条液化气生产线投入生产。箭牌 2015 到 2016 年财政年度年产煤层气量达到 12 亿立方米。 图 5 :澳大利亚四大煤层气公司煤层气年产量 澳大利亚气灯公司( The Australian Gas Light Company--AGL )和森纳士 (Senex) 两家公司也在投入煤层气勘探和开发,但规模要小得多。图 6 所示是昆士兰州六家煤层气公司开发区块地理位置。 参考文献 1. Jim Enever, Rob Jeffrey, and Mike Wold. The Birth of the Coal Seam Gas Industry in Australia: The Role of Research 2. Mashid Firouzi, Will Rifkin, Joan Esterle, Stephen Tyson, An overview of the coal seam gas developments in Queensland.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April 2016 3. Luke Keogh, The First Four Wells: Unconventional Gas in Australia, VOL 16, No 2 (2013), M/C Journal. 4. S.R.Reeves, P.J.O’Neil,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the Broadmeadow pilot, Project Bowen Basin, Australia. The 1989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5. R.Jeffrey, B.Koenig, L.Paterson, CSIRO,1991, A review of Testing, Stimulation, and Production Data from Selected Coalbed Methane Wells in the Southern Bowen Basin ( https://publications.csiro.au/rpr/download?pid=legacy:64dsid=DS1 ) 6. Industry Commission, Study into the Australian Gas Industry And Markets Report ( http://www.pc.gov.au/research/supporting/gas/gasindus.pdf ) 7. 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Infrastructure and Planning, Queensland LNG Industr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Impact Study,2009, http://s3.amazonaws.com/zanran_storage/www.dip.qld.gov.au/ContentPages/674967563.pdf 8. History of coal seam gas exploration: http://www.bioregionalassessments.gov.au/assessments/12-resource-assessment-galilee-subregion/12321-history-coal-seam-gas-exploration 9. Maria Mastalerz, Miryam CgLIKSON, Suzanne D.Golding, COALBED METHANE:SCIENTIFIC,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http://www.somriuresvalents.org/index.php/ebooks/download/asin=0:00753300type=stream 10. Moura Town: http://moura.net.au/industries/seamgas.html 11. http://www.shell.com.au/about-us/projects-and-locations/qgc.html 12. https://www.aplng.com.au/ 13. http://www.santosglng.com/ 14. https://www.appea.com.au/wp-content/uploads/2017/05/APPEA_Key-Stats-2017_web_revised.pdf 15. https://www.eia.gov/dnav/ng/hist/rngr52nus_1a.htm
个人分类: 科普|72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弘毅生态农场村级版“一带一路”首战告捷 蒋高明博士 2017-...
蒋高明 2017-12-22 09:19
蒋高明博士 2017-12-22 09:16 弘毅生态农场村级版“一带一路”首战告捷 蒋高明 谷仙 战丽杰 2017年12月21日,笔者科研团队技术指导的弘毅生态农场,与农户联合发起的村级版“一带一路”首战告捷, 农场为参与农户现场发放花生款。农场会议室里顿时充满了喜气洋洋的局面。 “一带”是指一户核心农户带动4户普通农户,严格按照弘毅科研团队要求的六不用技术生产,即在种植过程中严格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人工合成激素与转基因种子,转而采用弘毅科研团队研发的几十项替代技术,并随机抽查样品,达到“零农药”残留(291项农药残留、塑化剂“零检出”)高价回购;“一路”是指沿着新修建的生产作业路布局种植区。 第一年参与的10户农民种植的“六不用”花生平均产量,以商品果计,平均亩产587.6 斤,最高736斤/亩,最低413.6斤/亩。尽管有两户因管理不善,出现了较低的产量,不到450斤/亩,但80%的农户产量在600斤/亩以上,平均628斤/亩。按照“六不用”方法种植的花生产量,已明显高于当地使用地膜和农药的产量。因2017年夏季高温多雨,,覆盖地膜后高温季造成花生烂秧烂根,当地农户今年花生产量普遍偏低,产量在400-600斤/亩之间。 用地养地、精细管理、环境友好、健康友好的花生产量超过当地老百姓采用化学物质生产的的花生产量,这个成果让村里十家首次“尝螃蟹”的农户吃了定心丸,手捧现金个个笑逐颜开。为获得上述高产,有的农户人工除草4遍,拔草2遍,反应了生态农业人工多的特点,但其投入的劳动至今变成了现金收入。利用我们研发的新技术的某农户,秸秆覆盖控草,只人工除草1遍,但少量稍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弘毅生态农场对技术指导的农户直接兑现了现金,以高于市场3倍的价位回购,在产量不降低反而升高的前提下,农民受益大幅度提高。在扣除花生种和小麦种(两茬作物的种子由农场统一提供,有机肥也由农场提供但另外结算)以后,最高的农户2.5亩地净收入1.01万元。因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激素费用全部省掉了,只有机械投入与少量种子投入,每亩的实际物料投入低于500元,其付出的成本基本以优质劳动力为主。也就是说,发展生态农业以后,农民劳动力大幅度升值,相等于农户自己给自己打工,且不存在农产品滞销问题,并以高价销售。如果农民在家门口有工可打,他们就不愿意背井离乡进城去打工。 花生和大豆是豆科植物,不需要使用太多有机肥。有些农户听说“六不用”花生售价高,想收成高,就按照传统的观点多施了有机肥,结果产量不增反而降低了。种植豆科植物能够养地,这个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村民接受了。 座谈会上,农户们纷纷介绍他们搞“六不用”农业的体会和化学农业的缺陷:有人反应他们不打除草剂,而周边农户打除草剂对他们自己庄稼造成了伤害,大豆和绿豆被伤害死亡;有些农户因打农药没有很好防护造成农药中毒,及时送医院才抢救过来;还有的农户反应“六不用”的花生口感特别好,老人和孩子们爱吃,榨出的花生油闻着就香。通过交流心得,他们对“六不用”的生态农业信心更足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明年加入“一带一路”模式。 弘毅生态农场“一带一路”模式的成功,尤其现场一次性获得现金回报,蒋家庄村民搞“六不用”种植的农民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了。来年,弘毅生态农场将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科学规划种植种类与面积,争取发展高多、更优质、更健康的农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谷仙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战丽杰为弘毅生态农场办公室主任)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粪养蚯蚓并种植有机玉米可增加304%经济效益
蒋高明 2017-10-8 12:13
牛粪养蚯蚓并种植有机玉米可增加304%经济效益 郭立月 吴光磊 李彩虹 刘文静 虞晓凡 程达 蒋高明 农业生态系统污染是由于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和牲畜粪便大量排放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养殖场粪肥进行安全处理,将牛粪转化为有价值的堆肥就是一种很好的出路。然而,传统堆肥相对耗时,且会造成大量养分损失。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并发展堆肥是一种替代方法,但目前为止开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蚯蚓堆肥和牛粪普通堆肥种植的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蚯蚓粪营养含量低于传统堆肥,然而,蚯蚓养殖可带来2172公斤/公顷活蚓产量,为农民提供4008.1美元额外收入。此外,蚯蚓粪堆肥可增加玉米地上生物量增加7.7%,籽粒产量18.3%。蚯蚓处理牛粪并堆肥种植有机玉米可提高304%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增加籽粒产量和蚯蚓收入而实现。 上述研究结果于2015年5月份在法国Agronomy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上发表。2015年9月24日被欧盟委员会在Science for Environment Policy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门介绍,供19000多名欧洲政策决策者,学者和商界人士参考。 报道网址为: http://10.255.253.201:9011/ec.europa.eu/environment/integration/research/newsalert/pdf/compost_made_by_worms_from_livestock_manure_yields_benefits_when_applied_to_maize_428na3_en.pdf Vermicomposting with maize increases agricultural benefits by 304 % Liyue Guo, Guanglei Wu, Caihong Li, Wenjing Liu, Xiaofan Yu, Da Cheng Gaoming Jiang Agron. Sustain. Dev. (2015) 35:1149–1155, INRA and Springer-Verlag France 2015 Poll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is due to the excessive use of mineral fertilizers and mass discharge of livestock manure.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for disposing manure safely, for instance by transforming manure into valuable compost. Traditional compostingis, however, time-consuming with considerable nutrient losses. Vermicomposting is an alternative method, but so far, there are few quantitative evaluations of vermicomposting. We therefore compared vermicomposting and traditional composting of cattle manure with maiz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nutrients from vermicomposting is lower than that from traditional composting. Nonetheless, vermicomposting yielded 2172.0 kg of earthworms per hectare, which provided an additional income of US$4008.1 to farmers. Moreover, vermicomposting increased aboveground biomass by 7.7 % and maize grain yield by 18.3 %. The global output of vermicomposting was thus higher by 304 % due to higher grain yield and earthworm income. Keywords Cattle manure .Vermicompost .Traditional compost .Maize .Economic benefits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含多煤层的煤层气井中 煤层气产量来源与产气质量分析
sunshinetx 2017-10-5 08:4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用于分析含多煤层的低压煤层气井产量来源与质量的分析。 简单的说就是确定含多煤层的煤层气井中,那个煤层对该煤层气井的产量贡献最大 和 精确确定各个煤层生产的气体组分。这个方法主要为了解决同一煤层气区块,如何快速找到产气量最大的煤层,从而有针对性的改造储层进而降低开采成本。同时,确定各个煤层的煤层气的组分,有助于分析产气的质量,从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开采不同煤层的煤层气。 当煤层气井的产气压力很小时,可以向煤层气井中注水,来淹没不同深度的煤层(当水淹没相应煤层时,被水覆盖的煤层停止产气),进而知道不同煤层的产气量。借助于气相色谱-质谱仪,可以进一步测量生产的煤层气的组分。利用该方法对美国阿巴拉契亚中部一煤层区块的煤层气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1)浅部煤层对该煤层气井的产量贡献最大;(2)深部煤层比浅部煤层含有更多的重烃如乙烷和丙烷。 文章中主要图表如下: 图1:确定单个煤层气的产量和产气组分分析的原理图 图2:现场试验中煤层气井中各个煤层的厚度 图4:在淹井试验中,不同煤层群的累计产气量和单个煤层群对应的产气量 图5:不同深度煤层群的累计产气组分分析 图6:不同深度煤层群的产气组分分析 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拙作详见 : Ripepi, N., Louk,K., Amante,J., Schlosser, C., *Tang, X. Gilliland, E. (2017). Determining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from Individual Stacked Coal Seams in a Multi-Zone Completed Gas Well , Energies, 10(10), 1533, doi: 10.3390/en10101533 . 0 Energies_Determining Coalbed Methane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pdf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3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粮食增产,潜力在哪里?
热度 8 csiro 2017-10-2 15:09
有学生想做产量差(Yield Gap)的研究,我给他们写一个小故事。 1994 年10月18号,是我博士毕业答辩。答辩主席,请了王天铎先生,因为后面我到他那里做博士后,他从上海赶来。 答辩后的当天晚上,他带我去华北平原考察。我们事先约好的另外一位,是罗焕炎先生。他从北京过来,我们在沧州碰头。罗先生六十年代从美国犹他大学博士毕业,回到中国,是学习水文地质的。他应该在国家什么部委(现在国土资源部)下面的一个研究所。 我们一行从河北、到山东、再到河南、最后到安徽,总共十多天。这十来天,对我后面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我算是了解了实际的问题。 我想讲的一个事情是:文革以后,当时国家在农业发展中,不清楚在哪里着力。罗焕炎先生写了一篇,中国粮食生产的潜力在哪里?提交到国家科技部(大约)。宋健部长批示,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那么中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到底在哪里?他的思路是,南方已经产量很高,不太容易提高了。北方多数地区受到干旱约束,只有华北平原产量很低,但是有一定的水资源可供周旋。 那时候华北平原的中低产田面积很大,不似现在产量这么高,主要是盐碱地多。所以后来才有了“井灌井排”,通过洗盐,提高小麦产量等技术的应用。据说这个方法是罗焕炎先生提出来的。 这一次北平原之行,是王天铎先生主持的中科院“六五”华北平原农业项目结束,中科院李振声副院长给了一个延续经费,让他们几个人继续做些调研。 我的故事讲完了,是看到昨天你的关于产量潜力的提纲想起来的。我觉得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一下。 产量差的概念的提出,对于认识不同因子引起的产量下降,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构建了认识产量变化的多因子影响的理论框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水分利用效率而不是产量本身,我关注的重心不是产量的高低,而是单位用水量能够产出多少粮食的角度,那么在水资源管理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水分利用效率的天花板在哪里?是什么因素决定的?能否说水分利用效率的Gap,不是yield gap?最大WUE在什么条件下?不同的管理瓶颈,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WUE。要是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非常有用了。 它比水分生产函数的分析,即分析产量(Y)与耗水量(X)之间的关系,又进了一步。对不同因子的限制,或者解除限制因子的产量增长的潜力,都有帮助。 学生评论: 现在华北平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粮仓,但是由于农业大量的灌溉用水,大量消耗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漏斗很大,国家开始在河北一些地区实行休耕制度,仅种植雨热同季的夏季作物而不允许种植高耗水的冬季作物小麦。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粮食的十年增,是时候还让土地休息一下子了,但这种方案是否真的能提高地力呢!这得看实际效果了。 答: 几十年过去了,南粮北运变成了北粮南运。北方的农业环境持续恶化:旱地土壤退化、地下水过度开采、施肥污染等等。所以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水肥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途径等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
个人分类: 人物篇|9849 次阅读|8 个评论
事实教育了农民:大蒜覆盖地膜或能叫停
热度 5 蒋高明 2016-6-5 21:50
事实教育了农民:大蒜覆盖地膜或能叫停 蒋高明 最近,弘毅生态农场的有机大蒜收获了,虽然没有达到普通大蒜产量,但在严格“六不用”前提下收获,产量也表现不俗。 为了试验“六不用” ( 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 ) 大蒜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受欢迎的程度,我们安排某农户种植一亩的有机大蒜。他们虽然答应下来,但由于担心产量下降,还是折半种植了,一半用传统的办法种植,一半按我们的“六不用”标准种植。到了栽植时,他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剩下半亩承诺用有机种植的一半还是覆盖了地膜。这样,严格符合我们要求的仅种植了 2.7 分地。然而,收获以来,事实让农民大吃一惊,辛辛苦苦用了地膜以后,其产量尚不如不覆盖地膜的有机大蒜。采取“六不用”方法生产的大蒜产量为 3054 斤 / 亩 ( 鲜重 ) ,而覆盖地膜后为 2500 斤 / 亩 ( 鲜重 ) 。在“六不用”有机种植模式下,覆盖地膜完全是多此一举了。 还有比“多此一举”更糟糕的,有机肥 + 地膜覆盖反而降产。另一户农民,也采取了有机肥种植办法,但事先没有给我们打招呼,自己做了尝试。农民可以接受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等,但由于种植惯性问题,还是覆盖了农膜——他们简单地认为,盖一层地膜总比不盖地膜容易抗寒冷的动态,大蒜与小麦一样,在北方是越冬的作物。该农户其产量表现更差, 8 分地仅收获了 1000 多斤干蒜,合鲜蒜产量 1563.5 斤 / 亩。 为什么有机种植模式下,覆盖地膜大蒜产量反而下降呢?这是因为:第一,施加到耕地里的大量有机肥(以牛粪为主,亩施 5 吨以上),在耕作层(气温回升后尤其明显)里还会发热,这是微生物发酵的结果。如果再覆盖了地膜,在天热时发酵的热量无法散失,反而伤苗。第二,覆盖地膜加上地下使用的除草剂和农药,在高温环境下,实际上是一种逆境,即对植物根系有害,大蒜容易生病,突出表现在出现“胖蒜”(即仅长蒜皮,不形成鳞茎),而“六不用”种植模式不会形成胖蒜,因为土壤是健康的。第三,地膜虽能够保一定的湿度,但春季的小雨因农膜阻碍不容易被土壤吸收,不覆盖地膜加上适当的人工除草松土,可以利用微雨或小雨,即普通种植的不抗旱,有机种植的大蒜是抗旱的。第四,有机种植模式下,大蒜至收获时秧苗依然是绿色的,后劲足,可以延长 10 天收获,产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由于农场严格规定“六不用”,覆盖地膜显然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仅对 2.7 分地的大蒜进行了回收。由于资本作局,“算你狠”发威,今年普通大蒜价格偏高。我们在此基础上付给农民的还要高 1.5-2 倍左右。明年普通大蒜降低后,我们依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且不受大蒜贩子盘剥。通过市场作用,倒逼农民不用地膜、农药、化肥、激素、除草剂等有害物质。 事实让农民受了教育。明年与我们合作时,他们均表示不再用地膜,改用秸秆覆盖。秸秆覆盖除了保温、保湿,关键还可增加土壤营养——这样种大蒜的土地越种越肥。 覆盖地膜的大蒜皮黑,不盖地膜的皮白。我们的方法种出来的产品卖相好,市场竞争力更大。 山东农民年年种蒜,年年覆盖地膜,大部分地膜被低温焚烧了,造成了严重的长寿的致癌物二噁英不断向环境输出。笔者对此连续呼吁了十年,希望有关部门叫停地膜,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如今,被事实教育的农民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信心。优质农产品市场,让连续使用 20 年的地膜覆盖陋习出现了叫停的苗头。 蒋家庄的村民看到我们的小规模实验成功,看到我们的大蒜不受市场波动影响,纷纷希望加入“六不用”种植模式。有的农民表示,如果加强田间管理,他们有信心超越普通大蒜产量,即超过 5000 斤鲜蒜 / 亩 ( 当地农民普通种植方法的鲜蒜产量在 3000-5000 斤 ) 。很多农民对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也不愿意使用,毕竟对人体也有害。他们自己吃的是用传统的办法种植的,只有卖给市场的用那些东西。而今,“六不用”农产品有了市场,他们终于盼来了农业拨乱反正的一天到来了。 政府最近出台了《土十条》,拟对严重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土壤污染很多情况下是人为的,目前的农业模式,就是一边生产食物一边制造污染,农膜覆盖就是非常典型的污染做法。但愿有关部门,能够对农膜覆盖这一做法进行认真的研究,不要试图搞什么“可降解”地膜,那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从源头引导农民不使用才是硬道理,才是治本的措施。 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讲,自觉拒绝化学农业产品,自觉消费安全食品,尤其消费那些不覆盖地膜,不使用农药,少使用化肥或不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剂,不使用人工合成激素的食品,才能从源头即保障自身健康,还带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消费者手中的钞票就是最好的选票,你投到哪里,哪里就会形成产业,但其结果迥异——持续环境破坏和持续环境改善。生态农业对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改善作用更是不言自明的。 农民种植的大蒜:农膜+农药 (上海自然之友沈亦可先生提供 ) 弘毅生态农场种植的大蒜:六不用+间作菠菜 (上海自然之友沈亦可先生提供 ) “六不用”种植大蒜的土壤是松软的,这是有机肥的功劳(上海自然之友沈亦可先生提供) 不覆盖地膜的大蒜田是干净的 覆盖地膜的大蒜地可见残膜 田间地头的地膜,可见焚烧的痕迹。在低于850度焚烧时可释放致癌物二噁英 弘毅生态种植花生也不覆盖地膜 农民种植花生依然覆盖地膜,但其产量并没有高过我们的“六不用”模式 农民种地依然覆盖地膜,远处可见政府禁止农民焚烧秸秆的标语,什么时候能禁农膜呢?禁膜比禁烧更急迫。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64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系统的水利用效率与水平衡分析
热度 1 WeiQin 2016-3-5 00:13
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系统的水利用效率与水平衡分析 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要提高旱地农业作物产量和水利用效率,则需要对多年的产量及水平衡之间建立定量关系。在山西农科院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合作项目中,覃伟、池宝亮和Oene Oenema深入分析了一个在黄土高原上进行的长达30年的旱地冬小麦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数据被用于校准AquaCrop模型,然后分析水平衡的组分(即:降雨、植物蒸腾、土壤蒸发等)。该文章发表于《 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 》。研究表明,作物产量与水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然而,作物蒸腾只占总水量的三分之一,作物蒸腾即实际被作物吸收和使用的水分量;剩余三分之二为土壤蒸发(注:土壤蒸发为田间水损失,对作物生长没有实际贡献),作物生长期的土壤蒸发占总蒸发量的40%,休耕期的土壤蒸发量占60%。小麦产量在0.6-3.9吨/公顷之间,水利用效率在0.3-0.9千克/立方米之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秸秆覆盖或塑料薄膜覆盖,最高可以翻倍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显著减少土壤蒸发。通过研究,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低生产力的原因主要包括(一)降雨量有限;(二)休耕期土壤蒸发损失大,土壤蓄水低;及(三)冬小麦生长季节与雨季同步性差。模型试验表明,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利用效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原文链接: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78828
5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柑橘种植体系水肥一体优化方案
WeiQin 2016-3-4 18:44
柑橘种植体系水肥一体优化方案 水肥一体化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作为一项农业新技术,其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优势显而易见,但由于成本较高,目前为止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于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柑橘是人类健康饮食中最重要的水果之一。柑橘树对低温敏感,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因此,种植柑橘通常需要大量的水肥投入。水和氮是柑橘生产的两大限制因素。其中,水氮投入量以及时机对于水肥一体化是至关重要的,但最优策略尚未确立。 最近,覃伟、Marius Heinen、Falentijn B.T. Assinck和Oene Oenema通过模型分析,探索了地中海气候条件下柑橘生产体系的水肥一体化优化方案。这项研究通过耦合土壤-作物模型,一共检验了47个水肥一体化方案,其中27个主要方案为3x3x3析因设计,包含3个灌溉水平(即:420,520和640毫米,相当于80%,100%和120%灌溉需求),3个氮投入水平(即:100,200和300公斤/公顷)和3个不同的氮分施比例。另外20个方案则测试了极端降雨年(干,湿)、不同土壤质地以及其他氮分施比例对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该论文发表在 《Agriculture,Ecosystems Environment》 杂志上。 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柑橘产量主要受氮投入量和分施比例的影响,受灌溉水平影响较小。增加水和氮输入会导致氮损失量的增加(主要通过淋溶和反硝化作用)。对于氮损失而言,水和氮投入量存在显著的正相互作用。从平均值看,低氮水平下(100公斤/公顷)的氮损失最小(16公斤公顷),但产量也最低(33吨/公顷,减产25%)。高氮水平下(300公斤/公顷)的产量最高(43吨/公顷),但氮损失量也最高(104公斤/公顷)。最佳氮水平(200公斤/公顷)可显著减少氮损失(45公斤公顷)并保证高产。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在最佳氮投入水平,改善氮分施比例也可以显著增加产量13%,降低了氮损失40%。 结论:由于水氮投入以及氮分施比例在柑橘产量以及氮损失中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因此水肥一体化优化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过量的水和氮投入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氮损失。减少灌溉(水需求量的80%)和平衡氮施肥(200公斤/公顷)可显著减少氮损失并保证高产。氮的分施应当根据作物生长的氮需求来调整。该研究主要针对地中海气候和地区的柑橘生产体系,但方法和结果可以被应用到其他地区以及其他作物系统。 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7880916301153
5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专家在同一篇报道中就自相矛盾!
热度 1 wya 2015-11-9 08:32
http://news.163.com/15/1109/02/B7UP99I10001124J.html 多位专家表示,相比其他技术,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在国际上走在前列。“中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绝对是世界领先水平, 转基因棉花研究与美国处于统一水平,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胡瑞法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瑞法给羊城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转基因水稻与普通水稻, 产量差别不大 ,可是农药施用可以减少90%。 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 是一个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卢宝荣说。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8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大豆喜获丰收:亩产432.8斤
热度 2 蒋高明 2015-10-29 17:55
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大豆喜获丰收:亩产432.8斤 曾彦 蒋高明 最近,我们对弘毅生态农场种植的40亩有机大豆产量进行了测产:“六不用”(即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夏大豆产量,经去杂处理,自然干晒后的产量为432斤。36亩大田(4亩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试验田没有统计在内)内共收获160袋没有去杂的大豆。 在大豆种植地里随机选择了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取样一平方米,共3个充分。称量三个区域每样方平均重量分别是为,323g,328和324g。以每亩666平方米计算,平均亩产为216.4千克。 山东大豆种植大多分为春播和夏播两种,而如在大豆花期碰到雨水,会有绝产的可能性,很不幸的是,今年所在几个村种植的春播大豆就惨遇绝产。弘毅生态农场的大豆为夏播,不仅每亩收获的越900斤的有机小麦,还收获了432斤非转基因优质有机大豆。 大豆播种时,我们未在地里施任何肥料包括有机肥,起身肥是利用小麦季的有机肥,两季有机肥用量为5吨腐熟牛粪。我们采用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欣院士团队的根瘤菌进行拌种,选用非转基因大豆——徐豆14号。因大豆种植面积相对较少,没有成熟的大豆播种机器,而采取人工播种的办法进行播种。大豆播种三天内,进行灌溉或者下一场及时雨,否者就会出现大豆发霉情况,幸而在我们播种后第二天就一场知时节的好雨如期而至,省却我们不少麻烦。 弘毅生态农场试验站周围村庄春大豆产量多在200到300斤左右,我们的夏大豆已超出农民的春大豆产量。这是弘毅生态农场试验9年来,第5种“六不用”技术生产的作物或水果超出普通种植的产量,前几种分别是小麦、玉米、苹果和花生。对于蔬菜等经济作物,我们将继续试验中。 根据陈文新院士的介绍,如果合理利用根瘤菌,即使完全不使用化肥,保持稳定的产量是可以实现的,在美国等国已有成功记录。我们接种陈先生的根瘤菌后,产量超过农民用化肥生产的产量,且为后茬作物提供了大量优质有机氮肥。我们种植的大豆结根瘤很多,是丰产的重要原因。农民以为是我们的大豆品种好,不断偷割试验田的大豆留种。据为我们生产的农民介绍,仅次一项,我们损失约500斤豆子。 在栽培技术上,我们没有使用除草剂,而是人工锄了3遍草。这几遍草,成功躲过了干旱,促使大豆根系生长,避免的病害。对于人工除草的好处,农民开始怀念了,人工他们的春大豆也搞人工除草,躲过干旱,促进根系生长,就可能不会生病。春大豆损失的不仅仅是大豆一节,他们还少收获了一节小麦。可见,有机农业一些必要的人工是不能省略的。 即使与蒋家庄以往的大豆产量对比,弘毅“六不用”大豆产量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产量。 弘毅生态农场此次与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欣院士团队合作,也是希望中国的“六不用”大豆,也包括普通的大豆,能在产量上有个更好的表现。 下图可见大豆上的丰富的根瘤菌。大豆收获后放羊的来了,没下除草剂的大豆地,零星的杂草也是可口的食物。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办公室主任)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9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国土部:确保今年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
redtree 2015-6-20 20:56
国土部:确保今年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 作者:潘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16 8:39:16 本报讯 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该报告显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体系,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页岩气勘查开发基本实现绿色环保。 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标准的制定,已初步形成技术标准体系。石油公司借鉴已有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形成了页岩气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健康安全环保等百余项技术规范和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页岩气调查是2015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总投入达到6.8亿元,确保实现2015年65亿立方米、2020年300亿立方米的产量规划目标 。(潘玉) 《中国科学报》 (2015-06-16 第6版 能源)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级稻减产”的启示
热度 7 ning198729 2015-4-14 16:34
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咱们今天不谈转基因,单说杂交。 传统的植物杂交育种是极好的,至少在我心目中是“完美的”,因为: 1 自然界本身,通过多种方式,存在着多种“杂交”形式,例如:异花授粉,远缘杂交,突变自交,突变姊妹交等…… 2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进行的多种杂交,产生的新的生物品系,尤其是在农学和园艺中的应用让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3 这种通过人工选育,“婚配”似得组合种质资源是“顺应自然,符合天性的”“速度适中渐进的”“基于染色体片段一组一组的”“表观遗传学上打包的”“人们生理和心理上可接受的”;这一点是我个人主观的好印象的原因。 今天看到新闻《袁隆平谈超级稻减产:出点小问题 不能说都有问题》, 结合自己过去从事植物生态学和玉米杂交育种的经历,我再次深深的感受到: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科学总是克服障碍的过程中进步的。 我们一条一条的来梳理看: 首先,几乎不可能(或者说很难)将所有“好”的性状集中于同一个品种身上,而不产生任何“负面的”问题。 (这里的形容词“好”和“负面的”都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性状,站在不同的主体思维下,其意义是可能截然不同的。) 这一点即在无数的大田试验中得到验证, 例如:2007年夏天,我在山东省莱阳市协助张老师完成玉米杂交实验,其中目的之一就是将两个品系的优质性状合二为一,即“糯的”+“甜的”=“糯+甜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异常困难的,用张老师的话而言,“这就好比是找对象,找到合适的,也不见得过得下去,更何况大多数时候是不合适的” 多么形象的比喻,现实中的对应啊。任何一个物种在自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哪怕大多数的优质性状集大成于一身。这就好比现实中的我们,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绝对圆满的,即使我们从来不拒绝所有滋味。 其次,狭义的“杂交遗传育种”的本质是染色体片段的迁移,这种迁移是相对不那么精确的。“好”“坏”片段可能会同时携带,或同时丢失。这样就造成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规律。这可能是一种哲学上甚至是“神学上”自然的平衡。 在我国,吃饭问题永远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产量。在杂交选育过程中一旦突出产量这一性状,难免就会打破这一规律,使得其他性状失衡,例如:抗逆,抗倒伏,病虫的免疫等…… 再次,作物真正的生境并不是温室,也不是实验室。而是大田,广袤的大田。因此,环境的互作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植物生态学中研究植物入侵领域,有两个假说叫“新武器假说”“快速进化假说”, 前者讲的是一个外来种,来到新的自然群落当中,可能会对代谢通路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这种调整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通过这种调整,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产物会对其它的本地种带来抑制效应,使得本身获得某种“先机”,继而变的“入侵”。 而第二个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前者,在专业上,我多年一直坚持,将这两个假说合并。 正是由于“快速进化”事件的发生,才使得“新武器”的研发有了前提,而“快速进化”是一定会涉及到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迁移。 自然群落中的资源是有限的,植物的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植物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合成“新武器”多了,“常规武器”和“国家建设”的物资就自然少了,因此天平失衡了。 同理,产量上去了,抗逆性下来了,这种变化是再正常不过了。这是符合自然和科学法则的客观存在。 这也是可以改变的,我相信“两优0293”这类品种还需要再进行多次的选育和“过筛”才能达成农民们满意的新品种。 作物遗传育种,加油吧!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268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生态农场再传好消息:有机模式下小麦玉米周年亩产量1.25吨
热度 3 蒋高明 2014-10-13 17:56
蒋高明 刚刚收到博士生刘海涛在科研一线发来的信息——我们连续8年的有机作物种植试验田玉米产量突破1364斤/亩,加上小麦,达到2491斤,逼近1.25吨/亩。这个消息令人兴奋,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非常感谢研究生和一线农民们,是他们多年合作攻关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尽管期间走了不少弯路。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朝周年亩产1,5-2吨有机粮食努力。最近,农业部韩长赋部长撰文农业产量要“藏粮于地”,如何藏粮于地呢?改良土壤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比改良种子的做法来讲,在当前形势下可能还要有效。我们的产量是在低产田基础上获得的,我们种地的办法是“六不用”,即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激素、转基因,其原理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民的劳动,精耕细作,让一亩地获得5亩乃至10亩的产量,让一亩地产出满足8-10口人以上的年粮食需求,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农业之路。这样获得的粮食品质优于欧美有机认证标准,市场前景看好,对农二代有吸引力。关于品质表现,我们正在努力攻关,说清楚其中的科学机理。。。 下面是学生的来信: 蒋老师: 您好! 好消息!今天已经完成院里有机玉米的测产工作,今年有机玉米产量为 1364.7斤/亩 ,行距71厘米,株距30厘米,亩穗数3130株/亩,连续取4个15穗风干称重(风干后含水量13%左右),平均每穗0.22kg。加上今年有机小麦 1126.98斤,今年周年产量为2491.68斤/亩。 敬颂 大安! 海涛 2014-10-13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2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钢铁产量排名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4-9-5 21:15
全世界钢产量排名: 第一名: 中国 (不包括 河北 省); 第二名: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 第三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 第四至八名:日、美、印、俄、韩; 第九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瞒报产量; 第十名:德国。 孟津: 从中国铁矿业说起 钢铁生产方面我国已提前20-25年实现现代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60962.html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899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齐鲁周刊:蒋高明和他的生态农业
蒋高明 2014-7-11 19:56
蒋高明和他的生态农业 时间:2014-07-04 来源:齐鲁周刊 本文链接:http://www.3ncy.com/a/shengtainongye/2014/0704/10575.html 在大农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背景下,蒋高明决定寻找一种更合理的生产方式,他进行了关于生态农业的实践,用数据呈现给我们一个令人振奋的成果:生态农业不仅能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能让退化的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进而重塑农村,找回久违的乡村味道。   变异的故乡   蒋高明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即使在城市生活了近30年,做了超过25年的北京市民之后,他还是对别人介绍自己说“我是山东平邑人”。   从1989年到2002年前后,蒋高明几乎没有回过平邑。他忙着结婚、生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中科院里提副研究员再到研究员,压力大得让人很难有闲情愁绪,除了在家的父亲,他甚至很少想到家乡。   一直到2005年,他被山东省评为“泰山学者”,在科研需求的刺激之下,他被重新唤起了对家乡的情感。蒋高明开始思念村里高高的树林和窄窄的金线河。小的时候,他在金线河里游泳,在河边沙滩上抓鸟抓知了,他说“如果真的一直不回去,可能就慢慢淡忘了,但是我又不甘心”。然而等到他阔别多年后回到家乡,却发现又什么都和记忆中出现了偏差:村子多了个臭烘烘的养殖场,大树被砍得差不多了,金线河再也不是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村里人说,现在连喝的水都已经发苦了。   以前蒋高明总是对乡亲们解释不清他的专业——什么是生态学,现在他觉得他的专业可以派上用场了。   “六个不用”   2006年,蒋高明在村里承包了25亩最差的地,建起了一个生态农场,取名弘毅生态农场。 名字来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蒋高明回乡承包的土地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土层厚度只有薄薄的15厘米,下面是一些碎石。这块地里打不出多少粮食,30年前公社生产队曾将这片地辟为秋收晒场。但蒋高明承包后,却在这里书写了生态农业的传奇。   简言之,蒋高明种地的秘诀是“六个不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关于这一点,他的父亲怎么都不理解:“种菜怎么能不用化肥不打药呢?”   这一种地办法,听起来甚至有点荒唐,但却是蒋高明的坚持。其思路是培肥地力,形成生态循环,即“农作物—秸秆—微储鲜秸草或青贮秸秆—牛—牛粪—沼气—农田”。此外,还包括用昆虫(用牛粪养殖的蚯蚓、黄粉虫)、害虫(通过诱虫灯捕杀)来散养禽类(鸡、鹅),而禽粪又能肥田。这样的生态循环系统建立后,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恢复了生物的多样性。现在的弘毅农场,麻雀、燕子安了家,各种害虫的天敌,乃至刺猬、野鸡、蛇都相继出现。   弘毅农场通过“物理+生物”的方法防治害虫,整个生长季节用诱虫灯捕获害虫,捕获的害虫可用来养鸡,或直接在玉米田里养鸡,将害虫变成鸡的饲料。农田里的杂草通过“人工加生物”的方法控制,农作物生长初期,由人工锄草三四次,待农作物长高后,将鹅直接赶入农田吃草。收获的无农药、无除草剂的杂草,直接作为鹅、淡水鱼、蝗虫等经济动物的饲料。在弘毅生态农场,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了一个完整、无污染的生态链。   由于实行了生态农业,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发挥防虫作用,现在弘毅农场的害虫已自然、显著地减少。农场里安装了几十盏脉冲式杀虫灯,蒋高明所带的研究生们每天要对所诱杀害虫成虫的数量、重量做测定和记录。几年来的记录显示,害虫捕获量从0.45 公斤/天(2009)下降到 0.02 公斤/天 (2012); 每盏灯的年捕获量从33.8 公斤 下降到 2.4 公斤。这一成果,正是他“借助自然力”恢复理论的成功实践。   欲取之,必养之。蒋高明用有机肥养地4年后,完全不用化肥的小麦、玉米产量,比常规化肥农业模式(856.5公斤/亩)不仅未下降,反而增产17%。到第7个年头,经济效益上,秸秆养牛、生态养猪、林下养鸭、养鸡、有机粮食、有机水果的净收入达40万元/年,带动了10个大学生和农民就业,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还将农场规模扩大到了120亩。蒋家庄村民看到了效益,开始主动与弘毅农场合作。   用自然创造自然   “我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告别了化学化主导的对抗模式,这个模式人类尝试了一个多世纪,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蒋高明对本刊记者说。   “生态农业远离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项不可持续的技术,但不排斥现代的物理与农业机械技术。农民种地再也不用担心虫害危害,而是有专业的队伍负责创造无虫害的农田环境,其动力来自太阳能;农民开的拖拉机、收割机里燃烧的是沼气等生物质能。农民不仅生产了人类赖以为生的健康食物和衣物,还生产了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有机中草药,还生产了城市消费的宠物、花卉、苗木,还生产了能源。这一切生产过程中,都没有增加对大自然的掠夺,他们利用仅仅是太阳能,利用的是大自然创造的万物圣灵。”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蒋家庄不到一千人口,却已经走出去了一百多人,离开的人,都没有再回来。但“生产方式的改变会改变农村凋敝的现状”,蒋高明对这一点相当自信。   “在弘毅生态农场里,我们建立了一栋三百多平方米的科研楼,装上了抽水马桶,屋前屋后种了二十多种树;在农民种植了杨树的丰产林里,我们恢复了多年不见的本地树种,国槐、枫杨、朴树、核桃、李树、楸树、黑松、紫荆、苹果、杏、板栗、银杏。几十年以后,我如能常常回去,坐在院子里看着故乡,而身旁已是大树参天。” 来源:齐鲁周刊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世纪的怪论: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会饿死人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4-5-17 04:29
新世纪的怪论: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会饿死人 蒋继平 2014 年 5 月 19 日 我在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报道,说中国不搞转基因主粮化会饿死人的。 我当时看到这条报道很不理解, 为什么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会饿死人。 不过, 由于转基因主粮化这个话题在国内非常敏感,支持方和反对方互相指责,都认为对方是妖魔, 而中间方可能受到双方的攻击。 虽然我一直是实事求是地站在中间的立场, 根据我的专业知识和从美国获得的真实信息来发表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还是受到来自双方的共同攻击,因而, 使我对这个话题几乎不敢涉足。最为使我感到奇怪的是, 那些搞转基因的专家或者支持转基因主粮化的专家, 不是用科学的原理和美国的实际情况与我争辩, 而是采用对我无端的诋毁的手段来损毁我的信誉的方式来为他们的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生产做宣传, 还会有意或者无知地故意扭曲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后来我经过反复的思考, 觉得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使我闭嘴, 不要让国内的大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和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实际境况。 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 越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越是会奋争。 所以, 这些人的算盘可能打错了。 从现在开始, 我将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 凭着知识分子的良知, 实事求是地将我知道的信息提供给国内感兴趣的人。我希望我的信息如同姜子牙的三味真火, 能够烧出原形。 到底反专的是妖, 还是挺转的是魔, 各位看官看玩全部信息后自做判定。 今天的博文是这股三味真火的第一波。 我认为“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生产会饿死人”的说法是新世纪的一个怪论。 我的理由如下。 转基因研究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解决饥荒而设计的。 世界上一开始搞转基因研究主要是科学家们的好奇心驱使, 后来获得成功后, 就用来解决一些自然界的实际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是很专业的, 比如说, 为了对付一个病害而转入一个抗病基因。 中国的转基因专家王大元说中国的抗病毒转基因烟草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是因为烟草不是粮食, 对不对? 后来美国研发的第一个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保鲜蕃茄, 也不是美国人的主粮, 是不是? 转基因作物出口大国本身就是产粮大国, 他们国内的供应过剩。 现在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生产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阿根廷和巴西。 这三个国家大量出口转基因产物。 但是, 他们出口粮食不是因为转基因作物大大地提高了产量, 而是因为节省了他们一些生产成本。 这些国家即使不生产转基因作物, 也是产供过剩, 有粮食用于出口。 他们之所以喜欢种植转基因作物, 是因为转基因作物适合大面积农事操作, 节省人工, 节省能源。 一位美国的大农场主在美国有线新闻网的一篇文章中说他为什么喜欢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原因是因为可以节省他去田间观察虫害发生和打药治虫的次数, 从而节省一笔 能源费, 而不是因为增产的原因。 这些国家的一个普遍特色是, 地多人少, 人工金贵, 农场面积很大, 机械化程度很高, 生产的粮食很多, 本国消费不了这么多。 所以, 很明显, 这些国家生产转基因作物不是为了解决饥荒的, 是不是? 转进去的基因没有增产效果。 据我的专业知识和信息, 到现在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机构成功地将一个增产基因转入植物的遗传物质之中。 现在最常见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含有抗鳞翅目昆虫的毒蛋白基因, 即 Bt 基因,抗草甘磷除草剂基因, 和一些抗病毒基因。 比如, 带有 Bt 基因的玉米和棉花, 带有抗病毒的转基因木瓜和烟草,带有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最近已经有带两种转基因的作物培育成功。 比如说, 带有 Bt 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 但是, 不管那种转基因作物, 它们不能因为转入的基因而提高这个品种的产量。现在的转基因作物的产量还是由这个品种的其他特性决定的, 而这些特性是通过传统方式培育而成的。 饿死人是因为自然灾害而不是因为没有转基因作物。 饿死人的事是有的, 所以是真实的。 可是, 饿死人通常是因为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的发生。 比如说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发生期间, 听说饿死了很多人。 不过, 在那样的情况下, 即使有转基因作物, 又有什么用呢? 能保证不饿死人? 再来说现在有了转基因玉米和水稻, 要是发生大面积干旱或者洪水, 能保证这种转基因作物比其他非转基因作物受到较小的损害吗? 我认为不可能。 这种带有 Bt 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和水稻不可能抵抗干旱和洪水, 会吗? 所以, 在我看来, 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生产会饿死人是新世纪的一个怪论, 既不符合科学原理, 也不符合社会事实 。 预告: 在这个系列的下一篇中, 我将讨论“转基因阴谋论”的真相。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401 次阅读|5 个评论
预防为主,创建无虫害健康农田生态环境
热度 1 蒋高明 2014-5-15 22:10
预防为主,创建无虫害健康农田生态环境 蒋高明 本文2014年4月发表于环保部《绿叶》杂志 【本博按】经过本研究团队 8 年多的艰苦探索,在这里我非常高兴地代表中科院植物所弘毅科研团队,首次宣布我们的重要科研成果。采取预防为主的办法,即利用物理 + 生物方法,在害虫雌虫阶段即开始控制产卵,逐渐恢复生态平衡,完全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虫害问题基本解决。我们仅利用传统农药的 30% 左右 ( 重点防治蚜虫 ) ,实现产量不减少。在不造成物种灭绝的前提下,使不同的所谓“害虫”物种还原回食物链的自然成员,不引起危害,实现不减产。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小麦、玉米、花生等农田、果园、菜园都进行了验证,效果十分明显。目前已在全国 10 几个省, 20 多个农场推广。我们的治虫思路,告别了人类流行 100 多年的对抗做法,转而应用和谐平衡的做法,让害虫无害化。非常感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乌云塔娜、博文静、孟杰、郭立月、刘海涛等人的辛苦工作,是他们每天监测的大量数据,才使得本成果得以问世。下一步建议国家尽早采纳我们提出的生态平衡办法,大大减少乃至告别农药,还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环境,为城乡提供无农药残留的食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指的无虫害,不是指无虫,即虫子可以有,但不危害。如果该技术造成害虫灭绝,那将是不是好技术,我们是不会推广的。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时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于创建无虫害基本农田环境的研究报告与建议 郭立月 刘海涛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经过亿万年的演变,任何物种都拥有了自己的生态位。自然界中的物种,通过竞争、捕食、共生、合作等关系形成稳定的生物链。传统的农业,是在自然平衡状态下,从事农业生产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然而,随着 人口膨胀,耕地不断减少,造成食物短缺, 为保证粮食产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们开始越来越不能容忍昆虫夺走一部分粮食,从而进行“虫口夺食”,并将昆虫分为有益昆虫和有害昆虫,称能直接或间接造福于人类,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是有益的昆虫为益虫;称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病,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的昆虫为害虫,并发明了对抗害虫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农药。 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对抗”农业实践证明,农药不仅杀害了害虫也杀害了害虫的天敌。由于害虫天敌的生命形态比害虫高级,其繁殖速率远远低于害虫的繁殖速率,失去天敌的制约,剩余害虫迅速繁殖,数量暴增。另外,在生态学中,害虫大多为 R 对策者,当环境越恶劣时,害虫会增加更多的后代;同时,害虫的基因变异率较高,对某种农药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这样害虫越杀越多,而农药越用越多,毒性越来越大,形成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导致“越打农药虫子越多,虫子越多越打农药”,从而破坏农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破坏农田的生物链。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0 年 中国农药用量 73.3 万吨, 2010 年已至 175.8 万吨,全国人均农药 2.62 斤 / 人。如今,农民盲目、片面施用农药,不仅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而且逐渐暴露出农田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病虫草害抗性增加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这种“对抗”的方法违背了生态学的原理,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及物种之间的平衡力,破坏了生态平衡。 为了寻找环境友好型的害虫防治对策,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在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摒弃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项有害技术,转而使用生态平衡的栽培与耕作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粮食产量由实验初期的亩产 500 多千克 ( 玉米小麦两季 ) 提高到 1000 多千克,实现了吨粮田。这里介绍我们对害虫的防治措施。 本研究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结合物理(诱虫灯)和生物(害虫天敌)的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害虫天敌,利用大自然的恢复力,改善农田环境,逐步恢复农田生态平衡,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高频紫外诱虫灯通过引诱成虫扑灯,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专用接虫袋中并及时收取害虫,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诱虫灯可诱杀小菜蛾、甜菜夜蛾、白飞虱、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天蛾、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二化螟、稻三化螟、叶蝉、棉铃虫、烟青虫、红铃虫、盲蝽蟓、造桥虫、蝼蛄、金龟子、玉米螟、谷子钻心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吸果夜蛾、桃蛀螟、天蛾、松毛虫、灯蛾、松天牛、杨树白蛾、卷叶蛾、大青叶蝉、米蛾、药材甲、黑粉虫、麦蛾、地老虎等。 农田害虫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很多,涉及 19 个目、 120 多个种,其中,蜻蜓目、螳螂目和脉翅目的全部种类(共 33 科)均具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涉及膜翅目、双翅目、捻翅目、鞘翅目及鳞翅目等 5 个目,分属于 98 个科。此外,还包括除昆虫以外的其它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如蜘蛛、捕食螨、寄生螨、线虫、益鸟、两栖类、兽类及鱼类等。 本研究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地处中纬度区,海拔 200-400 m ,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2.3-13.3 ℃,年平均降雨量 824.8 mm ,全年无霜期为 188.8-212.0d ,全年日照时数在 2539-2490 h ,为农作物提供了较长的生育期和充足的光照。该地区农耕历史悠久,农业生态系统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为大蒜、花生。全村耕地总面积 68 公顷,人均耕地 0.073 公顷 (1.097 亩 ) 。 我们以小麦 -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为诱虫灯控虫区和常规化防区。诱虫灯控虫区分三个处理,处理 1 :不施农药;处理 2 :在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处理 3 :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常规化防区为处理 4 :常规防治害虫(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小麦开花后、玉米苗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具体防治措施和农药用量见表 1 。 表 1 山东农村农药防治害虫措施及农药用量 作物 农药名称 施药时期 施药方式 药量 (克 / 亩 / 次) 农药费用 (元 / 亩 / 次) 施药劳动力费用 (元 / 亩 / 次) 小麦 辛硫磷 小麦播种前 土施 500 5 10 小麦 阿维 . 吡虫啉 小麦开花前、后 喷施 30 3 20 玉米 辛硫磷 玉米苗期 浇灌 500 5 10 玉米 玉米丢芯剂 玉米大喇叭口期 丢芯 800 5 25 注:土施为耕地前将农药和土拌匀后撒到地面;喷施为将农药兑水后用喷雾器喷施;浇灌为配合浇水施入;丢芯为人工将农药丢入玉米芯内。 于 2013 年 5 月 6 日在挂灯区悬挂 12 盏普通杀虫灯和 10 盏太阳能杀虫灯,于次日早晨 6-7 点收集害虫,至 2013 年 10 月 23 日结束。平均每盏灯年捕获害虫 1499.1 g ,其中蛾类 7045 头,重 357.4g ,占总重的 23.84% ;金龟甲类 862 头,重 344.5g ,占总重的 22.98% ;蝼蛄类 544 头,重 287.2g ,占总重的 19.16% 。 那么,高频紫外诱虫灯的防虫效果是怎样的呢?我们在生态农场内进行了连续 5 年的观察,害虫捕获从 2009 年的 4.5kg/d 下降到 2013 年的 0.02kg/d; 每盏灯年捕获量从 33.8 kg 下降到 2.4 kg 。那些物种还存在,但基本不对庄稼构成产量威胁了。其科学原理在于,害虫都是有性繁殖的,交配后的雌虫无法回到地里产卵,这样害虫从卵这个阶段就控制了。并且,我们的做法是在惊蛰时就开始让诱虫灯工作,每天除下雨自动关灯外,生长季节天天捕捉,害虫几乎无构成大种群的能力。并且停止农药后,益虫(夜间不活动或少活动)益鸟(夜间不活动)数量增加,残余的害虫又成为益虫益鸟的食物,如此“物理 + 生物”的立体防治,就构成了无虫害的农田生态环境。害虫物种还在,但远不能对产量构成威胁。 为了明确诱虫灯的控虫范围,我们以金龟甲为研究对象,在距诱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用不同颜色标记的金龟甲,金龟甲捕获情况见表 2 。可以看出,距离诱虫灯 70 米处的金龟甲依然能够被诱虫灯捕获,但是在距离诱虫灯 45 米以内捕捉到的金龟甲占 70 米以内捕捉到的金龟甲数量的 84.6% ,故初步确定诱虫灯捕捉半径为 45 米,控虫面积约为 10 亩。但由于释放个数和重复次数较少,距离设置间隔太大,诱虫灯的控制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 2 诱虫灯不同距离捕获金龟甲效果 离诱虫灯的距离(米) 诱虫灯控制范围(亩) 释放个数 捕获个数 捕获占有率(%) 15 1.1 10 6 46.1 30 4.2 10 3 23.1 45 9.5 10 2 15.4 60 17.0 7 1 7.7 75 26.5 7 1 7.7 合计 —— —— 44 13 100 注:捕获占有率为某距离处捕获的金龟甲占距诱虫灯 75 米以内捕获总数的百分比。 在诱虫灯控虫区,无农药处理与有农药处理的小麦产量差异显著( p 0.05 ),但玉米产量不显著,小麦和玉米周年产量均达到 1 吨。说明在利用诱虫灯控虫的前提下,只需要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即可,防治地下害虫和玉米害虫对产量的贡献不大。我们还发现,施 2 遍农药处理比施 3 遍农药处理的周年产量少 4.03 千克,小麦和玉米都按 2.0 元 / 千克算,合计 8.06 元,但施 2 遍农药处理比施 3 遍农药处理产生的费用少 15 元,而且农药用量少 37.6% 。因此,防治 1 遍小麦蚜虫,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防治 1 遍害虫更加合算。同时施 2 遍农药处理的周年产量与常规化防处理的周年产量相差不大,甚至高于常规管理,但农药用量减少 55.4% 。这很可能是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表 3 )。能否进一步减少农药用量,比如只在小麦季防治 1 遍害虫,而在玉米季仅利用诱虫灯,并保证达到吨粮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追踪。 表 3 小麦和玉米每亩每年产量、农药用量和费用 处理 小麦产量 (千克) 玉米产量 (千克) 小麦 + 玉米产量 (千克) 施药量(克) 农药减少量( % ) 费用(元) 诱虫灯 481.26 ± 0.95b 523.45 ± 3.44a 1004.71 ± 4.38b 0 100 19.2 诱虫灯 + 两遍农药 498.15 ± 1.01a 555.75 ± 12.58a 1053.90 ± 13.37a 830 55.4 72.2 诱虫灯 + 三遍农药 501.84 ± 5.60a 556.08 ± 10.75a 1057.93 ± 14.58a 1330 28.5 87.2 五遍农药 498.47 ± 1.20ab 546.80 ± 19.15a 1045.28 ± 18.21ab 1860 0 106.00 注:两遍农药指在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三遍农药指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五遍农药指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小麦开花后、玉米苗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费用包括农药费用(表 1 )、施农药劳动力费用(表 1 )、诱虫灯折旧费、诱虫灯安装电线折旧费、诱虫灯安装人工费、收取害虫费用以及诱虫灯电费,诱虫灯每 10 亩一盏,诱虫灯 5 年折旧,诱虫灯支架 10 年折旧,每盏普通供电式诱虫灯 350 元,每个支架 100 元,则每亩诱虫灯折旧费为 7 元、诱虫灯支架折旧费 1 元;以 1000 亩为一个单位,需要电线 8000 米, 2 元 / 米,每 10 年换一次线,则平均每亩电线折旧费 1.6 元;诱虫灯安装费 5000 元,每 5 年检修一次,则每亩地每亩诱虫灯安装人工费 1 元;每 1000 亩安排两人收取害虫,按每年收取 170 天,每人每天 20 元,则每亩一年收取害虫费用为 6.8 元;诱虫灯功率为 20 瓦,平均每天开灯 10 个小时,年开灯 150 天,每千瓦时 0.6 元,则每亩电费投入 1.8 元。 鉴于以上研究发现,我们特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第一,由国家出资,提供诱虫灯及电线,创立农村基本农田生态系统无虫害环境。今后农民种地不用担心虫害,虫害由国家专业人员统一防治。以中等规模农村 1000 亩为例,仅需要 100 盏诱虫灯, 100 个支架,电线 8000 米,诱虫灯 350 元 / 盏,支架 100 元 / 个,电线 2 元 / 米,共计 61000 元。诱虫灯安装由所在村庄和电工完成,所涉及的少量费用可由所在村配套支付。建议国家在进行水利、道路等农田基本建设时,将害虫防治统一考虑在内。 第二,成立防治农田害虫的企业,管理几个或者十几个村庄。每 500 亩安排一个人,或由村组织专门人员,按时收取诱虫灯捕捉的害虫。由公司或者村发放工资,国家提供少量运转费。同时可收取农民害虫防治费 10-15 元 / 亩 / 年,作为公司的利润。国家对害虫防治的专项经费直接给防虫公司,公司成员可由农民组成。 第三,充分发挥各级植保站的功能。植保站工作人员应常去田间地头,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植保站人员工资由国家支付,除非常必要的收费外,禁止植保站向农民收取服务费。 第四,国家设立对农田生态系统方面研究的专项研究资金。鼓励科学家走到在一线农田,不要求他们急功近利发文章,以防虫效果为考核目标,不以文章为考核标准。严格禁止从事植保的科学家从事贩卖农药的活动,减少乃至杜绝农药污染,从而保证中国农田始终处于生态健康的状态。 (郭立月、刘海涛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4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羊城晚报再揭真相:转基因“增产”一说无任何可靠证据
蒋高明 2014-3-23 23:37
羊城晚报再揭真相:转基因“增产”一说无任何可靠证据 本文链接: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jy/201403/47737.html 2014-03-23 18:45:2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记者 点击:3752 评论: 8 (查看) 分享到: 22   方舟子发微博称“要创造条件让国人都吃转基因”,这句话让崔永元四次赴美、日实地调查转基因食品真相,并制作出了纪录片《转基因报告》。2014年3月16日,凤凰卫视播放了许戈辉对崔永元的专访,崔永元谈到,虽然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但实际上国内已出现了非法滥种现象,包括我们的主粮,比如说玉米、小麦、水稻。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大辩论持续升温,继3月1日本版发表《转基因食品纷争重重为哪般》后,我们继续刊文,披露转基因的一些事实真相。 与孟山都公司对簿公堂的加拿大农民施迈瑟    1   从一桩官司看转基因作物   究竟会不会感染传统作物?   转基因在很多国家属于知识产权,农民购买转基因作物种子需与种子公司签订专利使用许可协议,除了向种子公司支付种子价格外,还要支付专利使用许可费。农民用转基因种子种植收获后,不得留作来年的种子,迫使农民每年都必须向种子公司购买转基因种子。   种子公司的钱就是这么赚来的,除了卖种子外,还卖专利许可。   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出了一种具有草甘膦抗性基因的油菜种子,农民如果耕种这种转基因种子,就可以在油菜田里放心使用孟山都公司“Roundup”商标除草剂而不至于伤害油菜。这种油菜种子1996年进入加拿大市场,到1998年就占据了加拿大四分之一的油菜种子市场份额。   1997年,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布鲁诺的农民珀西·施迈瑟在自己的传统油菜田里除草,他在农田边的周围喷洒了“Roundup”除草剂,以防野草侵入农田,但他发现,农田边一些被喷洒了除草剂的油菜并没枯死。而按正常的情况,他种植的传统油菜由于里面没有防除草剂的基因,是会被除草剂杀灭的。   于是,他便把“Roundup”除草剂在这块约20亩的油菜田里进行除草试验,结果有60%的油菜存活下来。收获时,施迈瑟把从这块油菜田里收获的油菜籽单独存放,1998年用这些油菜籽种植了6000亩油菜。   油菜长出来后,孟山都公司发现施迈瑟种植了具有“Roundup”抗性的油菜,便要求施迈瑟与公司签订协议支付专利使用许可费。孟山都公司的这一要求遭到施迈瑟断然拒绝。   施迈瑟称,他从未买过孟山都公司的油菜种子,1997年他种植的传统油菜是被周围的转基因油菜感染了,他用被感染了的油菜籽种植不属于专利侵权。因为种子属于有形资产,他有权处置自己的有形资产。   1998年8月6日,孟山都公司把施迈瑟告上了加拿大联邦法院。8月10日,庭外和解谈判破裂,施迈瑟反诉孟山都公司诽谤、侵犯私有领地和污染农田,并向孟山都公司索赔1000万加拿大元。   2000年6月5日,该案在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联邦法庭审理。施迈瑟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称,他在1997年根本就没种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油菜种子,他种植的传统油菜被周围其他农户种的转基因油菜给感染了。   孟山都公司则称,“Roundup”抗性基因是孟山都公司的专利,公司有权控制任何油菜上“Roundup”抗性基因的使用,当然也包括那些被“Roundup”抗性基因偶然感染了的油菜。   施迈瑟反驳道,他对在自己农田里收获的作物有支配权,包括那些被意外播撒到他田地里的种子成长后收获的果实,有形资产权优先于专利权。   法官审理认为,施迈瑟所称在1997年并没有使用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油菜种子,无法合理解释其油菜“Roundup”抗性基因浓度达到95%-98%的商业品质。   而孟山都公司却向法庭提供了“Roundup”抗性基因不会意外感染施迈瑟油菜的证据。   法庭判决,因为施迈瑟知道他1998年播种的种子虽然是传统的油菜种子,但因感染了抗性基因而成了具有“Roundup”抗性基因的油菜种子,但他还是照样播种,构成故意侵犯专利权行为;施迈瑟虽然对不管以何种方式播种到他农田里的任何种子有对其果实的支配权,但是,作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基因,他无权在未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不管这种基因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的。   施迈瑟一审败诉后,该案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是“一个农民与世界巨无霸种子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少反转基因组织还捐款资助施迈瑟把这个官司打到底。   施迈瑟上诉到萨斯卡通联邦上诉法院,2002年5月15日,联邦上诉法院做出了维持原判的判决。   这个官司一直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2004年5月21日,联邦最高法院以5票对4票的微弱优势裁定孟山都公司胜诉,但施迈瑟也赢得了一定的胜利,最高法院裁定他无需为1998年种植的含有“Roundup”抗性基因的油菜向孟山都公司支付赔偿,并裁定施迈瑟免付孟山都公司本案数十万加拿大元的诉讼费用。虽然这个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已结案,但至今仍存有不少争议。    2 转基因作物让一些种子公司年赚77亿美元   从上文的转基因官司可以看出,种子公司之所以热衷于开发转基因作物,是因为转基因可为他们带来滚滚财源。对传统作物来讲,农民收获后自留种子供来年播种。但对转基因作物来说,研发企业会利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农民购买转基因种子必须签订专利使用许可协议,承诺用购买的转基因种子种植后收获的果实不用于再种植。种子公司的解释是,必需控制转基因种子市场,避免侵权行为,确保公司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研发更多的转基因作物。   孟山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种子公司,根据该公司2013年年报,2013财年(2012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总销售收入149亿美元,毛利润77亿美元,利润率高达51.7%。这样高的利润率,除了制药行业外,其他行业是难以达到的。另外,孟山都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0%,即15亿美元。从这组数据可以推测出,孟山都公司每年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多少钱。    3   种子公司在一些国家因虚假宣传惹官司   转基因是种子公司的摇钱树,摇来的是农民的钱。为此,种子公司大力宣传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劝说人们放心吃转基因食品。试想,种子公司投入了15亿美元研发转基因作物,如果被证明不安全,不能上市,这15亿美元就打了水漂。   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的科学家,要么是种子公司自己的雇员,要么是受到种子公司的资助,这些科学家自身的利益与转基因捆绑在一起。研发出一种转基因作物就会成为富翁,发表一篇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论文就可得到种子公司的慷慨奖赏。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为了自身利益,一些科学家便在转基因研究中放大其优点,甚至无中生有杜撰其优点来,缩小甚至隐匿其缺陷和毒副作用。这和瘦肉精一样,科学家为骗取名利,故意隐瞒瘦肉精的毒副作用,当被人们食用多年吃出人命后才东窗事发。正因转基因科学家也是转基因作物的利益当事方,他们的研究结论一直广遭质疑。   1999年,英国广告标准局对孟山都公司在英国的一项100万英镑的产品推广计划提出谴责,因为广告中用了大量虚假和没有证实的所谓科学研究结论,孟山都公司为此公开道歉,但辩称这并非故意所为,而是“英美文化差异”造成的。   2012年,巴西联邦法院也对孟山都公司的虚假广告宣传判罚25万美元,并禁止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种子在巴西销售。联邦检察官称,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实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会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另外,为了使自己研发的转基因作物尽快获得市场准入许可,或阻止政府出台对转基因食品销售不利的法律,种子公司也游说政府和立法人员以及学术机构。《卫报》2011年1月3日刊文称,美国在欧洲的外交官大多充当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种子推销员。   根据“解密”官网2012年9月17日发布的数据,孟山都公司2011年为推广转基因种子游说费高达630万美元。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孟山都公司向民主党和共和党共捐献了186250美元,其中42%捐给了民主党,剩余的58%捐给了共和党。在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中,孟山都公司按同样的比例向两党捐献了305749美元。   为了阻止加利福尼亚州转基因标识法的通过,孟山都公司投入810万美元进行游说和宣传,最后该法律以53.7%的微弱多数被否决。为了阻止联邦和各州政府出台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律,截止到2013年10月,孟山都公司和杜邦公司(世界第二大转基因种子公司)共投入了1800万美元进行游说。到2013年11月,美国有27个州正在进行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康乃迪克州已通过该项法律。位于华盛顿的生物技术产业协会在2010年到2011年间也为转基因的推广游说活动支出了1643万美元。   《自然》杂志2013年9月26日发表了迈克尔·爱森斯坦的研究文章,文中提到,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耐旱转基因玉米在2011年12月获得美国农业部市场准入许可,但该种子对农民来说几乎带不来额外利益。路透社在2012年3月13日发文称,耐旱转基因玉米的优势被夸大了。    4   “转基因作物增产”一说没任何可靠的证据   种子公司推广转基因种子的宣传亮点就是“增产”。自从1995年美国转基因作物被批准商业化以来,种子公司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称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是解决世界未来粮食短缺的唯一途径。说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可为农民带来利益,农民才选择转基因作物。说转基因作物是解决世界未来粮食短缺的唯一途径,就可游说政府出台鼓励推广转基因作物的政策。   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CS)植物病理学家、资深科学家兼美国环保局生物工程顾问道格·格里安-谢尔曼在2009年4月发布的一个报告认为,世界粮食产量远远大于需求,饥荒和粮食价格上涨,这都是经济和政治因素造成的。而转基因作物的始作俑者,不断散布世界粮食短缺的谣言制造恐慌,声称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如果拒绝转基因作物,就会饿死很多人。格里安-谢尔曼经过对美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转基因作物增产”说没任何可靠的证据。   忧思科学家联盟通过对美国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过去15年的产量分析得出结论,过去15年的产量确实增加了,但增加的产量主要归功于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和农业投入,转基因技术对产量的影响非常有限,即使这15年间没有转基因作物,粮食产量照样增长。农民增加产量的手段包括育种、合理使用化肥、使用除草剂、使用杀虫剂、轮作、用有机方法确保农田肥沃等。   还有一个事实不要忽视,种子公司宣传的转基因作物的产量,一般都是在试验田最理想的作物生长条件下获得的,用转基因在试验田里的产量与传统作物正常种植时的产量比较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果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在相同地块、相同条件下种植,前者与后者的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地球开放资源”组织的研究人员迈克尔·安东尼奥、克莱尔·罗宾逊和约翰·费根在2012年6月发表了长篇研究报告《转基因生物的秘密与真相》,报告提出,宣传说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产量完全是谎言,没有任何数据支持这一说法。在同等耕作条件下,转基因作物充其量与非转基因作物的产量相同,转基因大豆和某些转基因玉米的产量甚至低于非转基因作物的产量。   美国农业部在2002年《农业经济报告》第810期也发表研究文章指出:“那些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并不具有增产的潜力,实际上,转基因作物的产量甚至会下降。”   孟山都公司耐旱转基因作物课题组领导人马克·艾奇也坦言,耐旱转基因作物并不能保增产,只是让作物“有些保险”。他自己证实,在孟山都公司自己的试验田里,耐旱转基因作物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只有少数能存活下来,到第10天下雨了,这些存活下来的作物就有了收成。区别就在这里,耐旱转基因作物只有在其耐旱极限期内下雨,才能给农民带来些许的利益,如果耐旱极限期内无雨,耐旱转基因作物照样会枯死。   孟山都公司推出的转基因大豆被农民实际种植证明产量低时,该公司又推出了新品种转基因大豆RR2,仍宣传称这种转基因大豆可增产。但对2009年美国5个州20个种植RR2转基因大豆的农场研究表明,新品种转基因大豆产量仍没有到达预期目标。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也显示,转基因大豆的平均产量并没有增加。   根据路透社2010年6月25日的报道,西佛吉尼亚州对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种子RR2虚假广告宣传进行调查,州检察长称,由于孟山都公司的广告宣传称这个转基因大豆可增产,农民花高价钱买了这个种子,可产量并达不到广告宣传的那么高,让农民的利益受损,孟山都公司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   很多农业科学家也质疑,转基因作物在农业投入如此之大的美国都无法做到增产,在南美、亚洲和非洲地区说增产只能说天方夜谭。   5   转基因作物进入泛滥期,应建立传统作物种子储存库以作安全防范   2011年和2014年,孟山都公司两种转基因大豆专利(专利号5352605和RE39247)保护期满,这就意味着农民无需从孟山都公司购买这两种转基因大豆种子,可以用收获的大豆留作种子供来年播种,从而省了一笔专利使用许可费,节省了种植成本。加之其他转基因作物的专利保护期相继期满,人们可以随意种植这些失去专利保护的转基因作物,可以预见,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很快就要泛滥成灾。   本文开始的转基因作物诉讼案件已说明,转基因作物可以感染传统作物。2007年,美国农业部对Scotts Miracle-Gro公司罚款50万美元,因为该公司对本特草的基因进行移植试验,距离试验田21公里处也有近亲草类,农业部认定这是转基因“漂移”造成的。   《自然》杂志2001年11月刊也刊文称,墨西哥一农场的转基因玉米与毗邻的传统玉米发生了杂交。之后,其他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转基因玉米与传统玉米杂交证据。   这些事实警示我们,一旦转基因作物泛滥失控,很快就会让所有传统作物受到感染,地球上恐怕就都是转基因作物了,让传统作物绝迹。万一某一天得到确凿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那时就很难找到传统食品可吃了,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威胁。所以,建议政府尽快建立传统作物种子储存库,保存足够多的传统作物种子以防万一。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EIA3月份发布油气钻井生产能力报告
mhchx 2014-3-20 14:08
根据美国EIA3月10日发布的油气钻井生产能力报告显示: 美国每台钻井设备新井的石油与天然气的生产量如下: 每台钻井设备新井的石油生产量(桶/天) ​ 每台钻井设备新井的天然气生产量(千立方英尺/天) 区域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变化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变化 Bakken 485 492 7 488 497 9 Eagle Ford 453 463 10 1,272 1,280 8 Haynesville 23 23 - 5,142 5,167 25 Marcellus 30 30 - 6,402 6,476 74 Niobrara 340 345 5 1,723 1,713 (10) Permian 108 109 1 269 274 5 设备新井的平均产量 257 259 2 1,394 1,386 (8) 按区域的美国石油与天然气的生产量如下: ​ 石油产量(千桶/天 ) ​ 天然气产量(百万立方英尺/天) 区域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变化 ​ 2014 年3月 2014 年4月 变化 Bakken 1,073 1,091 18 ​ 1,135 1,156 21 Eagle Ford 1,325 1,359 34 ​ 6,446 6,566 120 Haynesville 54 54 - ​ 6,466 6,390 (76) Marcellus 39 40 1 ​ 14,470 14,758 288 Niobrara 301 304 3 ​ 4,560 4,572 12 Permian 1,433 1,444 11 ​ 5,330 5,369 3 总计 4,225 4,292 67 ​ 38,407 38,811 404 虽然页岩气资源与生产在美国许多地区被发现,但是,EIA的重点是在美国本土48个州中6个最丰富的地区。2011年到2012年,这6个区域占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接近90%,以及事实上所有国内天然气生产的增长。因此,通过上述6个区域的油气新钻井产量及区域油气产量,可以大致判断美国油气生产总体情况。
个人分类: 油气|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主与法制时报:转基因七辩
蒋高明 2014-1-20 23:17
【明辨是非】转基因争论到了不开交叉的时候了。但我们至今为止,没有看到两类人表态,他们根本就不发声:一是掌握转基因核心专利的孟山都公司,另一类是农业大军的科研队伍。前者希望中国普及转基因,最终专利费照收不误,正如微软先鼓励盗版,后收专利一个模式。后者队伍有10万人,但搞转基因的不足1000人,而这1000人中,80%的人原来根本就没有做过转基因研究,他们为什么不发声?有苦难言,拿了钱,但明知方向错误,但为了同行和自身利益,打破牙齿望肚子咽。因此,常常出面辩论的都是老面孔,是那200人中的少数,约20人左右。就是那么几十人,绑架了61名院士中的非农院士,造成了中国转基因大跃进的5年辉煌。真不知道,转基因重大专项到期后,拿什么来交账。 转基因七辩 http://www.mzyfz.com/cms/minzhuyufazhishibao/fayuan/html/1260/2014-01-20/content-950940.html 发布:2014-01-20 11:16:55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本社记者 叶 俊 浏览: 200 次 【 大 中 小 】 !-- 操作 -- 从“黄金大米”事件,到甘肃省张掖市禁止转基因落地,到61名院士上书,再到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以及最近的方舟子起诉崔永元,一年多来,“转基因”话题充斥着各大媒体。然而,争论并没有得出最终结果,反倒使得普通老百姓如坠云雾。 转基因到底是否安全?是否值得推广?国外转基因状况如何?这些问题从目前来看,任何一方都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焦点一: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事实:2012年9月,法国凯恩大学的科学家,通过为期两年对200只实验鼠进行的分类试验发现,用转基因玉米NK603和被“Roundup”(商品名“农达”)污染的饲料喂养的实验鼠,容易患肿瘤及内脏损伤。 观点: 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对这些已经揭示的灾难性后果和科学家们的一再警告,我们是否进行过严肃的分析、客观的评估以及科学的论证?我们匆忙引进的科学依据何在?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国际对于转基因的安全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包括欧盟食品安全局,都做过很多声明和报告,明确指出目前经过严格科学的评价,依法批准种植、应用和进出口的转基因产品和非转基因是一样安全的。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长期食用转基因食物的后果非常可怕。它不会造成食物中毒,但是会损伤肝肾,扰乱激素,导致肿瘤,缩短寿命。 焦点二: 能否保证粮食安全? 事实: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进口粮食从2283万吨增至7236万吨,粮食自给率降至88%。我国大豆进口量从1996年的110万吨增至2012年的5838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3/4,对外依存度达到8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 观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占领未来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推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一粒种子平天下”是完全错误的农业路线,转基因更是错上加错。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中国已经没有拒绝转基因的资本。 焦点三: 推广时机是否成熟? 事实:2013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61名院士上书建议,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对科研影响非常大。 观点: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2009年到现在,转基因水稻还没实现大面积应用,原因很复杂,但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我个人观点是,并不是说因为转基因水稻有不安全因素才不能推广。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使我国拥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企业大规模商业推广还为时尚早,很多条件还不具备。 焦点四: 在监管上是否有问题? 事实:2012年8月30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表示,美国一科研机构发布了其对24名中国湖南省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的结果。这项研究共选取了72名6到8岁的健康儿童,受试儿童全部是湖南省衡阳市一所小学的学生。对此,绿色和平组织表示强烈谴责。中国疾控中心随后对此进行了调查。 观点: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监管是非常重要的,跟美国相比,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国内以前确实有不少问题存在,但是在转基因食品安全上,我们国家做的不比国外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湘穗:我国转基因生产管理混乱。建议国家成立“转基因安全国家调查”,以国家安全、军队及有关部委对转基因安全问题进行国家调查。 焦点五: “转基因技术”受制于人? 事实:目前,在全球转基因育种市场中,美国孟山都一家公司占据85%的份额。美国目前在转基因技术上是全球领先的,这个领先比常规育种更大,是全球垄断。有网民存疑:“我国使用转基因技术是否有美方的专利?这样的话会不会受制于人?” 观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湘穗:少数政府部门人员、转基因科研人员与外国转基因企业存在利益关联。导致转基因安全的话语权失控,被美国企业、美国企业顾问和参与转基因科研的国内合作者所把持,难以向领导、群众说清情况。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罗媛楠:中国三种正在等待商业化种植资格审批的转基因水稻,在研发过程中涉及了5-12项国外转基因技术及被转入的基因等专利。这些专利大都被少数国外生物技术公司掌控,一旦这三个品种获得商业化种植,这些专利可能会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对中国的粮食主权从背后发起偷袭。 焦点六: 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吗? 事实: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800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7%。按照现在的趋势,再过2至3年,美国玉米、大豆都将是转基因的。 观点: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美国科学界的态度是一致的,转基因食品经过安全评价,所以也不需要标记,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时间最长的国家。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美国农业部的统计说明:美国植物食品中转基因成分不超过2%,而这个事实被我国的主流媒体刻意掩盖和曲解了。 焦点七: 未来发展方向? 事实:1月15日,在农业部举行的2014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对转基因产品,农业部采取的是“积极研究、慎重推广”的方针。 观点: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转基因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和传统的技术进一步结合,使我们原来想到做不到的事可以实现,所以说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国家应该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将转基因涉及的领域统一纳入法律管理。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原副秘书长蒋高明: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才知其是否安全,包括从小白鼠到大鼠、兔、猴子,再到人类志愿者。但到目前为止,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没有做完整的实验。。。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米万岁
jiangming800403 2014-1-15 21:53
粮食增产靠玉米,玉米万岁,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玉米产量增加了2倍多,小麦只增加了1倍,水稻更少,只有50%。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友针对某科学网红人转基因言论提出八大疑问
热度 3 蒋高明 2014-1-13 22:50
【明眼看人】今天的科学网很热闹,为挺转基因,某科学网红人赤膊上阵了。那篇被置顶的文章,又是资格论,又是毛左论,又是阻碍科学发展论,从中看出了当年的柯贝的身影。针对其言论,我不做专门的发言,特转载下面网友的八大问题,看看该红人如何说?综合国内外大量的正反两方面意见,我对转基因的基本定论为:一不增产,二不环保,三存在健康风险,四公众知情权严重被剥夺,五转基因不是为了解决粮食短期问题而是国外公司为垄断全球种子制作种种借口。让时间来检验这一切吧。 以下评论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f78d.html 看来饶毅先生还真是学术权威派头十足啊,就你回答崔永元的部分提几个问题 1,你是怎么确定什么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人绝大多数认为转基因安全的,如果您认为自己是一个严谨的学者,请告诉我你的这个绝大多数是多少的百分比,你是用怎么样的统计方式得到那个数据的 2,请问您对所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3,请问您对权威的AAEM机构以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机构对转基因的谨慎态度怎么看? 4,请问您对与塞拉利尼实验一样的仅仅采取每组10只老鼠的实验,却不被质疑,怎么看 :Hammond B, Dudek R, Lemen J, Nemeth M. Results of a 13 week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glyphosate tolerant corn. Food Chem Toxicol.Jun 2004; 42(6): 1003-1014. :Hammond B, Lemen J, Dudek R, et al. Results of a 90-day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corn rootworm-protected corn. Food Chem Toxicol.Feb 2006; 44(2): 147-160. :Hammond BG, Dudek R, Lemen JK, Nemeth MA. Results of a 90-day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corn borer-protected corn. Food Chem Toxicol.Jul 2006; 44(7): 1092-1099. 5,请问对于范晓虹依据Huber给出的线索与方法发现的不明蛋白,您是否认为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 6,请从生物学原理出发回答一下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所表达的蛋白一定可以在真核生物中找到分子伴侣,而表达出正确的蛋白质3D结构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一定不会被真核生物中的RNA沉默部分基因,而发生表达的变异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插入真核生物基因一定能够表达出蛋白质,而不会因为插入位置错误等原因,不表达蛋白,而成为内含子,最后被RNA剪切出怪异蛋白? 7,既然您认为转基因安全已经成为昧国共识,昧国法律却要求在农田间设立生态庇护所,这是为什么? 8,现在的转基因并不能增产,您认为不能实质增产的转基因对于中国可能遭遇的粮食短缺风险有什么益处? 要应对中国可能面临的粮食短缺风险,中国最需要的是不能直接增产的转基因还是杂交以及其他可以直接增产的技术?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17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学家培育出非转基因大豆品种:产量是转基因大豆的两倍
热度 8 蒋高明 2013-12-2 18:43
【微评论】中国专家培育出来产量为美国转基因大豆2倍的大豆品种,中国人完全可以不必要冒着生态环境与健康的风险,去消费他人的转基因大豆,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当农业远离了农业属性,当农业没有了人气,只剩下机器、化工与转基因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农业无论总产还是单产,无论品质还是安全程度,包括栽培物种与养殖物种的多样性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美国人走过的弯路,中国人一定要重蹈覆辙吗?美国人少地多,他们伤的起,我们伤的起吗? 吕永岩按语:中国有东方智慧的高产安全可持续的农业高科技发明,完全应该排除美国不高产有危害有专利垄断的转基因僵尸农业手段。张掖继宣布禁止转基因种植之后,又传来非转基因大豆产量高过美国转基因大豆产量一倍的消息,并且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这是科学的胜利,是中国的胜利,是华夏民族的胜利,也是华夏民族的希望。这个事实再次无可辩驳的说明,中国人有能力用东方智慧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中国不走转基因僵尸农业路线,才能迎来农业发展的漫天朝霞,也才能保证人民的健康幸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转基因僵尸农业是美国戕害中国的一张王牌,只能使中国和中国人民走上亡国灭种的不归路,这是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odu.html 重磅新闻:非转基因高产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 在张掖市顺利通过国内专家鉴定   ------甘肃省张掖市一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今年九月一日,由全国著名农学家,育种专家,高级农艺师张大跃主持完成的《甘肃省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的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验收鉴定。在百亩示范基地测得亩产396.24公斤,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该品种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200910117345.4,保护号20090421.8)。   “张豆1号”大豆新品种以诱变材料TK-1为母本,野生大豆M-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大豆杂交种。2011年元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2011001)。2012年在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达桐村试种50亩, 平均亩产达365公斤 ,同年在庆阳市环县樊家川乡旱地全膜栽培示范7亩,平均亩产315公斤;2013年仍然在凉州区双城镇达桐村示范300亩,平均亩产352公斤;同年又在张掖市甘州区绿洲农业试验、示范区100亩示范点上,邀请省上育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并同时特邀农业部及全国农技推广总站领导、专家组成两级鉴定委员会,对“张豆1号”进行了成果鉴定。    2013年全国示范推广31.14万亩,平均亩产324公斤。目前,美国大豆亩产平均为170公斤,巴西为180多公斤,阿根廷为190多公斤,世界大豆平均单产151公斤 ,中国只有135公斤/亩,甘肃大豆多年在100公斤/亩左右徘徊。我市培育的“张豆1号”新品种不仅为非转基因,而且亩产遥遥领先,高出国内外两倍以上( 应为高出一倍以上,或为国内外的两倍,本博注 ),值得高度重视!   “张豆1号”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大豆亩产,填补了我国无高产大豆品种的空白;二是该品种适应推广的区域在1.7亿亩左右, 如果大面积推广,可以替代转基因大豆的进口数量(2013年进口5838万吨),保证食品安全;三是由于该品种抗旱性强,可做为干旱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推广 。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路线合理,措施得当,数据翔实,经济效益显著,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张豆1号田间长势情况      农业部、甘肃省部分专家在田间测产      农业部、甘肃省部分专家在田间测产      农业部、甘肃省部分专家在评审会现场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662 次阅读|9 个评论
大豆危机乎?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11-24 10:41
年 份 粮 食 谷 物 #稻 谷 #小 麦 #玉 米 豆 类 ​ ​ ​ ​ ​ ​ ​ 1978 30477 ​ 13693 5384 5595 ​ 1980 32056 ​ 13991 5521 6260 ​ 1985 37911 ​ 16857 8581 6383 ​ 1990 44624 ​ 18933 9823 9682 ​ 1991 43529 39566 18381 9595 9877 1247 1992 44266 40170 18622 10159 9538 1252 1993 45649 40517 17751 10639 10270 1950 1994 44510 39389 17593 9930 9928 2096 1995 46662 41612 18523 10221 11199 1788 1996 50454 45127 19510 11057 12747 1790 1997 49417 44349 20073 12329 10431 1876 1998 51230 45625 19871 10973 13295 2001 1999 50839 45304 19849 11388 12809 1894 2000 46218 40522 18791 9964 10600 2010 2001 45264 39648 17758 9387 11409 2053 2002 45706 39799 17454 9029 12131 2241 2003 43070 37429 16066 8649 11583 2128 2004 46947 41157 17909 9195 13029 2232 2005 48402 42776 18059 9745 13937 2158 2006 49804 45099 18172 10847 15160 2004 2007 50160 45632 18603 10930 15230 1720 2008 52871 47847 19190 11246 16591 2043 2009 53082 48156 19510 11512 16397 1930 2010 54648 49637 19576 11518 17725 1897 2011 57121 51939 20100 11740 19278 1908 虽然与2200万吨以上的年产量峰值有所下滑,但中国豆类(主要是大豆)年产量仍保持在1900万吨左右,与20年前相比大约增加了50%,这一增幅仅低于玉米,远高于水稻和小麦。 中国大豆产业濒临崩溃的断言看来是“狼来了”。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5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前农民种粮亩收入折黄金不到上世纪70年代的6%
热度 2 蒋高明 2013-9-1 23:01
蒋高明 让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产量普遍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上刚要: 400 斤 / 亩;过黄河 600 斤 / 亩 , 跨长江 800 斤 / 亩。这里的粮食指一年收获的在北方一年两熟制为小麦和玉米,《刚要》为《国家粮食中长期规划刚要》简写,一般以十年期,这里的刚要是指上世界 70 年代中;黄河,黄河流域;长江,长江流域。即国家在不同水热区域规划的粮食产量。 当时农民耕作一亩地收入折合黄金是多少呢?我们取其中粮食亩产 600 斤计算。 1976 年 1 美元兑换 1 . 88 元人民币,折合 20.67 美元,可以兑换 0.59 盎司 ( 16 . 75 克 )黄金,即当时的黄金价格为 2.32 元 / 克。也就是说,农民每亩地收获 600 斤粮食,扣除 30 斤种子,按照当时粮食 0.2 元 / 斤计算,相当于收获黄金 49.1 克 。 今天的黄金价格为 274 元 / 克,山东一带玉米小麦周年产量很容易过 1600 斤,但其中一半是成本 ( 种子、化肥、机械、灌溉、农药、除草剂、收获等折合 ) ,小麦玉米平均价格 1.1 元 / 斤,净收入的 800 斤粮食,不计算劳动力成本,相当于收获了 2.91 克 黄金,仅为上世纪 70 年代的 5.9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 70 年代农民基本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尽管物质相对贫乏,但那个时候医疗、教育、住房都是免费的,农业生产资料几乎都是生物质的,几乎没有化学物投入,投入最多的就是劳动力。由于人勤快,农田里基本见不到什么杂草,不用农药虫害也很难爆发,当时全国供应的食品都是有机食品。 今天,农民亩收入整整比上世纪 70 年代,以黄金计算,贬值了 15 倍!因此,农民不可能在粮食生产上投入太多的劳动,投入越多亏本越多。 10 元一瓶的除草剂替代了一亩地的人工锄草,多么简单的事,谁还管什么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如果雇佣人工锄草,约花费用 280 元(人工锄草 4 遍,小麦玉米各两遍)。 有人说,这不是科技进步了吗?化学除草剂和化肥替代了人工,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还省力气了,这是好啊。但是我们没有计算的是,环境污染造成了健康代价,乃至农民生命的代价——农村大量癌症病人的的出现与涉农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还有,这种“杀鸡取卵”的农业模式还能够持续多久?短短 30 年,中国农田耕地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出路在那里呢?出路就在于,农民的劳动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按照黄金不动价计算,现在的粮食价格绝对不是 1 元 1 斤,而是提高 10-15 倍。即城市消费者肯花 10-15 元 / 斤,农民就会为你生产达到“特供水平”的有机食品。否则,我们的农民兄弟就只有一辈子在城里打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510 次阅读|3 个评论
齐鲁周刊:中国没必要在转基因商业化上敢为人先
热度 1 蒋高明 2013-8-23 12:33
中国没必要在转基因商业化上敢为人先 2013-06-24 06:47 未知/ 王欣芳 / 2513 次 http://www.qlweekly.com/News/Topic/201306/248040.html   在著名植物学专家、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蒋高明看来,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从来不只是科学争议,而涉及文化、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而争论的底限就是“转基因主粮不能商业化”。   转基因主粮不能商业化   《齐鲁周刊》:农业部批准三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引发外界“闪批”猜测,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又开始了,从食品安全到经济,到政治。   蒋高明:最初抛出转基因概念,其假设是中国粮食不够吃,需要增加粮食单产。当时有人提出“转基因是唯一的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   渐渐转基因问题的争议不只是科学争议,成为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问题的争议,科学利益共同体主导了中国粮食主粮商业化种植。这个批准过程是不透明的,决策是不民主的。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呈现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应接受阿根廷、巴西、印度盲目推广转基因大豆、棉花的教训;接受国产大豆、棉花被他国鲸吞的教训,积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产业。   《齐鲁周刊》:那转基因技术能够增产吗?   蒋高明:水稻单产的记录目前仍由我国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所保持,长期进行转基因技术研发的美国,其水稻单产水平落后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还没找到作物中所谓的增产基因。而且我国不存在粮食短缺的现实危险。   《齐鲁周刊》:关于转基因问题的争论底限在哪里?   蒋高明:转基因科学技术中国人一定要搞,而且要集中力量搞,要像当年中国人搞“两弹一星”一样,搞出来是吓唬人的。但是转基因主粮不能商业化,小一点还可以做做,比如烟草。大米、玉米、小麦、花生、大豆不能搞,现在所有品种几乎都覆盖了,已经覆盖到中药。   由转基因专家带头长期吃转基因食品   《齐鲁周刊》:我国有必要在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上“敢为天下先”吗?   蒋高明:各国对转基因都很谨慎。日本、德国的人均耕地并不比我国多,但坚决拒绝主粮转基因。即使转基因技术的策源地,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亦不敢对其主粮小麦进行转基因化。作为主粮,水稻在全球范围内都未进行商业化种植。中国既不存在粮食短缺现实危险,又不存在粮食短缺前景,所以没必要敢为人先。   《齐鲁周刊》:许多专家都在阐释转基因“为何不可怕”。   蒋高明:我还是那个观点,由转基因专家带头长期吃转基因食品。   每一个搞转基因食物的都说食品没有问题,那么他们应当带头食用。仅食用自己的转基因食品还不能说明问题,还必须食用其同行搞的转基因食品。   将一日三餐中的90%以上食物改为转基因的,从粮食、蔬菜、肉、奶、水产、水果以至于猪羊等动物,至少连续吃十年以上。试验在媒体监督下进行,这样所有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将不攻自破。   我们担心的是,目前搞转基因大跃进,将人类适应了上万年的食物几乎全部转基因了。目前已经对上百种农作物进行了转基因手术,包括中草药,颁发转基因安全证书达1110件,其综合效果是大大降低食物的安全性,降低了人类的免疫能力,造成灾难性的健康后果。   《齐鲁周刊》:现在很多单位为了避免转基因等食品安全问题,都吃特供了。   蒋高明:是挺多的,很多单位自己承包或者建设农场,还到弘毅农场来学习,其实反映的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尴尬。   未来农业之路在生态农业上,我们也在农场里做了很多实验,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所谓的六项现代农业技术,将农民手里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小麦玉米周年亩产2000斤粮食以上)。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802 次阅读|1 个评论
铁皮石斛花产量和价格是什么?
cnruby 2012-12-2 04:13
每亩 铁皮石斛 花产量只有一公斤(鲜的还是干的?)。 每 公斤 铁皮石斛 花 价格已达到 一 万元 (鲜的还是干的?) 。 * 信息来源: http://yn.xinhuanet.com/nets/2012-10/25/c_131929263.htm
个人分类: 石斛兰|4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河北瞒报钢铁产量近5000万吨
jiangming800403 2012-9-10 20:31
河北瞒报钢铁产量近5000万吨 2012年9月5日06:55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国第一产钢大省河北省瞒报实际钢铁产量,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 这一“秘密”令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名誉会长、原冶金部副部长吴溪淳大为恼火,并多次在内部会议上抨击 河北钢铁 产量统计数据造假。 9月1日,吴溪淳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组织的“2012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上公开表示,“去年我国粗钢产量实际已超过7亿吨,约为7.3亿吨。” 这一数据高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8327亿吨。多出来的近5000万吨粗钢产量从何而来? “河北省上报的数据再次低于其实际产量。”吴溪淳表示,河北省地方统计部门上报国家统计局的2011年河北省全省产钢量为1.64507亿吨,而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统计其会员(即河北省重点冶金企业)2011年产钢为1.669103亿吨,“重点企业的产钢量都已经超过全省了,这符合逻辑吗?还有更多中小企业的产量跑哪里去了?” 今年8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文章《开启经济强省新征程》中有一句话证实了河北省瞒报产钢量,“比如, 河北钢铁 产量已达2亿多吨,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这意味着,河北省有近5000万吨产钢量没有上报。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1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光明网:一份来自美国科学家就转基因增产神话的调研报告
蒋高明 2012-4-21 10:10
2012-04-16 14:04:14   来源:光明网卫生事业部   贾志光 译 沈阳 校   查看评论   进入文化论坛   手机看新闻 10 发送给好友 http://health.gmw.cn/2012-04/16/content_3974839.htm !--enpproperty 39748392012-04-16 14:04:14.0贾志光 译 沈阳 校一份来自美国科学家就转基因增产神话的调研报告(1)_卫生频道_光明网转基因,美国,科学,产量,29222卫生原创/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2009年3月,这份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组织的专家格里安. 谢尔曼撰写的题为《 转基因 未能兑现的产量----转基因作物的性能评价》报告公布后,引起了全球、特别是美国公众的强烈反应,很多美国人这时才发觉,自已近40年来一直都被转基因产业大享所忽悠,因为大家最初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研发,特别是听到了他们曾经承诺了一些十分响亮口号,包括:“转基因能最大限度地增产!” ,“转基因能解决全世界穷人的饥饿问题” 等等,我们把“ 科学家关注联盟 ”网站上的有关这份报告的介绍翻译出来,让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找出该报告去深入细读。我们也希望读者能把您的意见反馈给我们光明网卫生频道的同事,让我们共同关注全球转基因主粮的安全问题。小标题是译者所加。 一、《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研究背景 多年来,转基因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以标榜能养活整个世界大肆鼓墟,并声称转基因作物会产生更高的产量。 格里安. 谢尔博士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起组织的“科学家关注联盟” 专家 格里安. 谢尔曼 (Doug Gurian-Sherman) 先生在2009年3月发布了题为《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认为以上这些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一贯标榜的承诺都是空谈:他用了美国近20多年的数据研究和13年转基因商品化了的资料分析,证明基因工程并不能够显著增加美国农作物的产量。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是以农作物的产量作为指标仔细评估基因工程的整体效果的第一份报告,对比转基因与其他农业 科技 差异。报告综述二十几份玉米和大豆的学术研究资料,它们都是种植在美国的两种主要基因工程食物和作物。基于这些研究数据,《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得出结论认为: *美国的基因工程种植的耐除草剂大豆和耐除草剂玉米产量并没有增加。而抗虫玉米只是稍微提高了产量。 *报告还发现:过去的13年美国的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育种和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而带来的。 二、《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主要结论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提出时,正值全球食品价格暴涨和局部地区粮食短缺,国际社会关于如何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提高产量呼声很高。 “产量”一词是指一个在特定时间内,每单位土地面积生产的农作物数量。转基因生物技术公司一贯认为要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一目标,离不开基因工程的技术支持。 例如,孟山都公司正在全球传播的宣传广告,涉及世界人口爆炸问题的广告词说“......先进的种子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揭穿了孟山都公司这种广告词的说法,用数据证明:粮食生产要在未来增产,基因工程不起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物技术产业一直声称有更好的产量,但《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阐述了实施于基因领域以提高产量的实验在20年中并无显著成果。 三、《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的主要内容 1、区分“产量潜力”和“产量预期”概念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还把农作物的“产量潜力”和“产量预期”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区分,它们常在行业中被混为一谈并被他人误解。 农作物的“产量潜力”是指在最好的生长条件下,作物的最终达到的生产量能力。而“产量预期”是指在排除病虫害,干旱和其他环境因素造成的损失后的产量水平。 2、三种转基因食品和饲料数据研究结论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研究了美国三种最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和饲料作物,即耐除草剂大豆,抗除草剂玉米,抗虫玉米(Bt玉米,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之后,其基因使玉米抵抗多种昆虫)的“产量潜力”和“产量预期”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是: 耐除草剂的大豆、抗除草剂玉米和Bt玉米未能增加内在产量。与传统方法相比,抗除草剂大豆和耐除草剂的玉米也没有提高经营产量。 该研究报告同时披露新发现的一个结论: 与典型的传统种植方法相比,Bt玉米在“产量预期”方面可能提高3-4%的边际产量。由于Bt玉米已经在1996年开始商品化,其产量每年只是平均增加0.2-0.3%。若以此数据做背景,美国过去几十年玉米产量平均每年都能增加约1%,这明显高于Bt基因性状提供的产量。 四、《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的建议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除了用历史数据评估美国基因工程外,还反思了该技术在未来几十年里可能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在价值。 报告作者并不否认基因工程最终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报告也用数据告诉大家: 想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支持去实现大幅增加农作物产量无实际意义,这一点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十分重要。 此外,《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也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有机质肥料,和类似的耕作方法已经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贫困农民用低成本获得双倍作物产量回报。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建议:美国农业部、美国的国家农业机构和大学要用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研究和开发农作物增产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这些方法应该包括: 现代传统植物育种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质肥料耕作农业,以及不需要农民支付大量前期种植成本投入的先进耕作方法。 该报告还建议,美国的粮食援助机构将这些有前途和低成本的农作物增产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传授给发展中国家农民使用。 格里安.谢尔曼说:“地球因人口过多和气候变化方面带来的饥饿问题,我们想找出解决办法并真正起作用,只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采用传统育种、耕作办法比转基因工程更有用。” For years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has trumpeted that it will feed the world, promising that it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will produce higher yields. That promise has proven to be empty, according to Failure to Yield, a report by UCS expert Doug Gurian-Sherman released in March 2009. Despite 20 years of research and 13 years of commercialization,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fail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U.S. crop yields. Failure to Yield is the first report to closely evaluate the overall effect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had on crop yields in relation to othe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t reviewed two dozen academic studies of corn and soybeans, the two primar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 and feed crops gr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ose studies, the UCS report concluded that genetically engineering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and herbicide-tolerant corn has not increased yields. Insect-resistant corn, meanwhile, has improved yields only marginally. The increase in yields for both crops over the last 13 years, the report found, was largely due to traditional breeding or improvement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e UCS report comes at a time when food price spikes and localized shortages worldwide have prompted calls to boost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r yield -- the amount of a crop produced per unit of land over a specified amount of time.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maintain that genetic engineering is essential to meeting this goal. Monsanto, for example, is currently running an advertising campaign warning of an exploding world population and claiming that its “advanced seed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crop yields…” The UCS report debunks that claim, concluding that genetic engineering is unlikely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has been promising better yields since the mid-1990s, but Failure to Yield documents that the industry has been carrying out gene field trials to increase yields for 20 years without significant results. Failure to Yield makes a cri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potential—or intrinsic—yield and operational yield, concepts that are often conflated by the industry and misunderstood by others. Intrinsic yield refers to a crop’s ultimate production potential under the best possible conditions. Operational yield refers to production levels after losses due to pests, drought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study reviewed the intrinsic and operational yield achievements of the three most common genetically altered food and feed crop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herbicide-tolerant corn, and insect-resistant corn (known as Bt corn, after the bacteriu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whose genes enable the corn to resist several kinds of insects).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herbicide-tolerant corn, and Bt corn have failed to increase intrinsic yields, the report found.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and herbicide-tolerant corn also have failed to increase operational yield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Meanwhile, the report found that Bt corn likely provides a marginal operational yield advantage of 3 to 4 percent over typical conventional practices. Since Bt corn becam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in 1996, its yield advantage averages out to a 0.2 to 0.3 percent yield increase per year. To put that figure in context, overall U.S. corn yields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have annually averaged an increase of approximately one percent, which is considerably more than what Bt traits have provided. In addition to evaluating genetic engineering’s record, Failure to Yield considers the technology’s potential role in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The report does not discount the possibilit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eventually contributing to increase crop yields. It does, however, suggest that it makes little sense to support genetic engineering at the expense of technologies that have proven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yields, especially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ddition,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rganic and similar farming methods that minimize the use of pesticides and synthetic fertilizers can more than double crop yields at little cost to poor farmers in such developing regions as Sub-Saharan Africa. The report recommends that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state agricultural agenci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proven approaches to boost crop yields. Those approaches should include modern conventional plant breeding methods, sustainable and organic farming, and other sophisticated farming practices that do not require farmers to pay significant upfront costs. The report also recommends that U.S. food aid organizations make these more promising and affordable alternatives available to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f we are going to make headway in combating hunger due to overpop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we will need to increase crop yields,” said Gurian-Sherman. “Traditional breeding outperforms genetic engineering hands down.”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美国5个州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6%
热度 1 毛宁波 2012-3-16 05:41
2011年美国5个州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6%
据美国EIA报道,2011年美国5个州(德州、阿拉斯加、加州、哦克拉荷马州、 北达科他州 )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6%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5390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28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海油确定今年产量3.3-3.4亿桶油当量
毛宁波 2012-1-20 12:08
据财新网报道: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1月18日提出,2012年其净产量目标设定为3.3亿-3.4亿桶油当量。这与2011年几乎持平。 公司预计2011年产量为3.31亿-3.32亿桶油当量。 中海油当日公布了2012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2012年,为加大深水和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开发力度,中海油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93-110亿美元,其中,勘探投资、开发投资和生产资本化投资分别占17%、68%和14%。中海油首席财务官钟华表示,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将给中海油带来成本压力。 按计划,中海油今年在中国海域将有4个新项目投产,其中,番禺4-2/5-1调整项目新增产量,预计可于2014年达到峰值约5.7万桶/天。钟华表示,未来中国海域的海上油气田调整项目将会成为中海油的工作重点之一。 在海外方面,2012年中海油加拿大的Long Lake油砂项目和伊拉克的Missan油田将带来产量贡献。钟华说,中海油会本着“资源、回报、风险”3R原则,适当进入非常规油气领域。 勘探方面,中海油计划钻探114口勘探井,其中在南中国海的深水区域计划钻探3口自营深水井,计划采集二维地震数据1.83万公里及三维地震数据1.92万平方公里。中海油将2012年的储量替代率目标定为100%以上。 中海油2011年的净产量仅处于去年年中设定的产量目标(3.31亿-3.41亿桶油当量)区段的低位。 对此,钟华表示,2011年因为FPSO-102号故障、台风和蓬莱19-3油田停产这三个事件,分别导致减产310万桶、330万桶和590万桶油当量。 对于蓬莱19-3油田何时能够复产,钟华表示公司仍在协助康菲处理后续事宜,目前已经完成对总体开发方案(ODP)和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修订,正等待有关部委的审查。 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表示:“在2011年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公司仍完成了年度产量目标,实属来之不易。未来,公司仍将通过中国海上在产油田的区域开发和综合调整,同时推进深水勘探开发,努力完成2011-2015年年度复合增长率6%-10%的产量增长目标。”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油生产前5位的国家
毛宁波 2011-12-24 12:02
石油生产前5位的国家
http://www.eia.gov/energyexplained/images/charts/top_petroleum_producing_countries-large.gif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2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铁皮石斛栽培要点-购买种苗时需注意的事项(3)
duanjunscib 2011-11-11 08:58
铁皮石斛栽培要点-购买种苗时需注意的事项(3)
接上篇博文[铁皮石斛栽培要点-购买种苗时需注意的事项(续)] 总体说来,种植者在购买种苗时,最好向种苗生产企业问清楚以下问题: 1、是否为真正的铁皮石斛。 2、所购种苗的种源来源地。 3、种植出来后的群体是否有分离现象。 4、是否抗寒、抗热、抗病等。 5、适合种植的具体区域。 6、产量潜力,即种植2年左右时最高产量可以达到多少公斤一亩。 7、种植出来后的成品的最高多糖含量能达到多少。 8、其它你所关心的问题。 铁皮石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4MDU5MzYw.html )( 深圳商台)
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铁皮石斛栽培要点-购买种苗时需注意的事项(2)
duanjunscib 2011-11-10 20:43
铁皮石斛栽培要点-购买种苗时需注意的事项(2)
接上篇博文(铁皮石斛栽培要点-购买种苗时需注意的事项) 4、产品质量: 此处讲的质量不是种苗的质量,而是种出来后的产品(成品)质量。  在购买种苗时,最好能问清楚该种苗种出来后,成品最高多糖含量能达到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中,对铁皮石斛产品的多糖含量有明确要求:“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铁皮石斛多糖以无水葡萄糖( C 6 H 12 O 6 )计,不得少于 25.0%”  。    我近年从全国各地收集到铁皮石斛资源80多份,多糖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品种)的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差别是非常大的,在广州种植时,高的可超过40%,而低的不到20%。 5、产量: 不同种源来源的铁皮石斛的产量潜力是不同的,在相同地方种植且栽培管理措施一致,在产量上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在种植2年左右时,有些可以达到700公斤一亩,有些却可能只能达到200公斤一亩。 (未完待续)    破解铁皮石斛种植难关 ( http://jingji.cntv.cn/20100825/104282.shtml )( 中央7台)
4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化肥依赖症”是农业鸦片
热度 1 蒋高明 2011-8-25 20:32
本文出处: http://opinion.dahe.cn/2011/08-25/100822128.html 2011年08月25日07:48 来源:大河网 贱言献车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贱言献车   记者在我国产粮大省黑龙江、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化肥的施用对近年来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让部分农民患上“化肥依赖症”,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业内人士指出,化肥过量施用将带来土壤品质性质退化、粮食减产等后果,致使黑土地越种越“瘦”,危及粮食安全,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总量的9%,但所耗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35%和20%。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平均用量比世界水平高2.5至5倍,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这些年,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收的喜讯让人高兴,但越来越严重、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依赖症”,也越来越让人焦虑。   农民种地,是不是非得用化肥不可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用自己的试验,证明了不用化肥农药,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这种现代农业技术,而用牛粪代替化肥,用物理杀虫法代替杀虫剂,实现了生态修复,实现了高产,比如夏小麦,亩产达480.5公斤,而周边农民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种田,夏小麦的亩产只有三百多公斤。但问题是,蒋高明修复生态用了三年的时间,前两年的收成并不好,甚至是羞于启齿。   “依赖症”是一种慢性毒药,是饮鸩止渴,但一旦上瘾,要戒瘾,就得花费很大的代价,如当年的鸦片一样。更重要的是,要靠生态修复来摆脱“化肥依赖症”,还面临着三个现实的难题,一是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蒋高明的技术、耐心和决心,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站都是在“不务正业”,与农民的需求没有真正对接;二是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精耕细作”农业的价值,在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涨的现实下,生态修复不如“化肥依赖”对增收见效快。三是生态农业必须坚持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要让农民普遍接收这样的生态方式,短期内还有一定的难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无疑也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即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化肥依赖症”本质上是一种不道德的农业,但要他们在“普遍道德血液含量不高”的社会境遇里,保持慎独,无疑是一种痴人说梦。简单地说,用三年时间来修复生态,农民这三年的种地收入如何弥补呢?从国家层面看,生态修复带来的粮食增收阵痛如何化解也是一个现实难题。   固然,宣传推广很重要,对耕地质量保护进行立法也很重要,但市场经济下,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推广开来,还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逻辑。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要保证农民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纯收入比目前“化肥依赖症”下的农业生产收入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生态农业补贴,至少要保证农民在生态修复期的收入水平不下降;二是要用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来引导农民尝到了甜头,提高其积极性;三是要加强监管,增强有机农产品的公信力,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   不仅是为了农业本身,也是为了我们整个生态环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化肥越用越多,黑土越种越瘦,这种恶性循环不能再继续了。但如何中止这种恶性循环,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农民的自觉上,需要政府给力的综合措施。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4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基因技术提高蚕丝产量-Cell Res.
热度 1 vpssa 2011-3-10 20:43
转基因技术用于作物,让不少人担惊受怕。不过,当前生物科学研究它已经作为一种常用技术被广泛使用。比如说衣服。转基因棉花已已经被广泛用于生产服装(注: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种植在我国是被准许的)。不过,丝绸衣服是昂贵的,如果能提高蚕丝的产量,那么穿上地道的丝绸衣服,就会变得越发轻松。这点成为许多蚕农、科研人员、服装商关注的焦点。 对于家蚕产丝的研究,日本具有领先优势。特别在工业化生产上,优势明显。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西南大学,二是SIBS植生所。 本月初,汤姆森路透旗下Science Watch、BMC Genomics高访问率论文关注了西南大学夏庆友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论文,该论文入选《Science Watch》“Featured Emerging Research Fronts(重要研究前沿)”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领域的“The most-cited paper(最高引用率论文)”。另外,BMC Genomics称鲁成教授领衔完成的家蚕细胞凋亡研究论文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去年,SIBS植生所李胜研究组申请了《 一种提高蚕丝产量的转基因方法》的专利(专利申请号201010118072.8)。这不,最新一篇Ras1CA overexpression in the posterior silk gland improves silk yield. 发表于国内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 Research(8.151)上。 同样在去年,印度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世界上首次开发出抗病毒转基因蚕宝宝,可稳定蚕丝产量。 夏天来了,我渴望着穿点绸缎,蚕丝产业化腾飞期待真知灼见的朋友来推动。
个人分类: 研究资讯|2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吗?
热度 2 蒋高明 2010-10-18 00:08
蒋高明 几年前,我们建议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但听到这样的反对意见:搞生态农业中国会饿死人的。这样的论调一直被农业专家所认可,甚至一些院士也深信不疑。就是在这样的声音淹没之下,生态学家不敢再提生态农业,生物技术专家才发出了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因是唯一可取途径的狂言。 2007年起至今,我们连续开展了4年的实验,今年终于有了理想的结果。我们的实验数据说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饿死人,而且让人吃得更好。除了增加了可食动物蛋白外,即使单纯的粮食产量,生态农业也表现不凡。 下面的图片是我们在弘毅生态农场内,拍摄的利用0%的化肥种植的有机玉米在收获前的情景。这些有机玉米产量,据保守的估计(多数当地农民估计在千斤以上,准确的估产正在进行中),大约在900-1000斤/亩之间,接近或者超过当地农民施加100%化肥的玉米产量。得到这个产量,我们对土地进行了三年的调整,前两年有机玉米小麦的产量的确低于常规产量,严重时仅为常规产量的50-60%。对于严重退化的耕地,进行生态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在3年左右。如分阶段进行,则对产量影响不大。 而在我们的10亩实验大田里,生态农业表现更不凡。我们仅仅利用常规化肥的50%,其余以有机肥补充(以N含量折算),得到了最大的玉米产量536.1kg/亩。下面的数据仅为初步结果,详细的结果我们将以学术论文正式发表: 100%化肥+0%有机肥:478.7 kg/亩 50%化肥+50%有机肥:536.1kg/亩 25%化肥+75%有机肥: 475.9 kg/亩 0%化肥+ 100%有机肥: 455.8 kg/亩 这个实验澄清了一些强加在生态农业上的一些不实说法,即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事实有力地说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饿死人,而且可能是中国未来农业的方向。 如果这个实验在更大范围上得到验证,那么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中国至少50%的化肥厂可以关闭,其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图1 长势喜人的有机玉米 图2 有机玉米露出了笑脸 图3 有机玉米方阵 图4 有机玉米高产的原因之一是在收获时,顶部的光合有效叶依然是绿色的。施加纯化肥的玉米在收获时,通体叶子枯黄。 图5 有机玉米田里的杂草是被鹅除掉的。我们没有给鹅发工资,而鹅还给人类带来了肉及其洁白的羽毛。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169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农民为何重新喜欢有机肥?
蒋高明 2010-8-13 08:21
蒋高明 李媛媛 李静 本文于2010年8月13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版 由于今年大蒜、土豆等蔬菜价格上涨,种植大田蔬菜作物效益高,山东一带农民种地养地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最近,从山东弘毅实验农场传来好消息:一百多头肉牛产出的牛 粪供不应求,许多买不到的农户前来预订牛粪。 今年5月,我们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即弘毅生态农场所在地)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看好的不仅仅是养牛本身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更看好的是牛粪 带来的粮食与蔬菜增产等间接效益,如在大量有机肥还田的前提下,种大蒜可实现亩毛收入五六千元。从2005年起,在科学家带动下,蒋家庄共有9户农民养牛,总规模在150左右 。饲料就地取材,多为农户遗弃的庄稼秸秆,以玉米、花生、小麦秸为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之间相互送秸秆和牛粪,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农户互助模式:养牛户得到非养 牛户富裕的秸秆,非养牛户得到牛粪,用以添加沼气池或种地。据调查,如果不计劳动力,每头牛养殖成本2000~3000元,利润也在两三千元之间。有了大量牛粪,农民买化肥的少 了。由于尝到了甜头,多户农民表示扩大规模继续养殖。 肉牛是消耗秸秆最多的大型家畜,每头牛日消耗干秸秆5公斤,年消耗1.8吨,但能够产生多少粪便呢?按日产鲜牛粪12.5~15公斤计算,年可积肥4.5~5.5吨。牛真实名副其实的 造粪机器。由于养牛带来了大量有机肥,养牛户每亩地施牛粪达到2吨; 每亩减少化肥25~75公斤,最多的户化肥使用量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每亩节约成本100~200元,尚可增产 75~100公斤。如果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增产效果更明显。 市场上充斥有各类化肥,农民为什么不全部用化肥呢?买化肥国家有补助,甚至送货上门,而买有机肥得自己上门去拉,还得自己装车、卸车,且有机肥价格也不菲,有些地方牛 粪价格达到150~200元/吨。即使如此,农民在种植能够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作物时,他们还是选择少买化肥而多买有机肥。中国农民是务实的群体,他们懂得只有有机肥才能够养 地,能够让他们的土地持续保持肥力,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中国有上千五千年历史,中国农民在同一土地上持续耕作,耕地质量并没有退化,反而养育了大量人口,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呢?一百多年前,有位 姓金(F. H. King)的美国农学家,揭开了这个迷,他在其著作《四千年的农夫》里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精耕细作、用有机肥养地等做法。遗憾的是,过去30多年来,我们采取西方现 代化农业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耕地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退化:除了土壤酸化、氮素过量外,中国耕地里增加了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土 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肥力只有依靠大量使用化肥来弥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们懂得,提高产量必须从有机肥抓起。而由于大量饲料添加剂使用,农民对鸡粪和猪粪也不那 么看好了,开始青睐牛粪,这就是山东一带农民大量购买牛粪肥田的真正原因。 实际上,蒋家庄的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将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通过有机肥的形式埋葬在地下。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如果将中国18亿亩农田的有机质提高1%,那么约有301亿吨二氧 化碳被埋葬在耕地里。即使我们用3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有机质增长过程,那么耕地固碳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大量秸秆过腹还田,还可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焚烧问题。在蒋家庄 ,由于养牛户增多,秸秆焚烧越来越少,既利用了生物质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国家为解决秸秆焚烧,推广秸秆发电,每利用1公斤秸秆补助0.3元, 如果用同样的钱来 补助农户养牛增肉、增产、增收、产肥、产能、固碳,那么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肯定是非常巨大的。 土壤有机质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是无容置疑的。有人估计,每亩地提高0.1%的土壤有机质,可增收40~53公斤粮食。今年夏天,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仅利用常规化肥量的25%,其 余亏损的氮以牛粪补充,在中产田上实现了小麦产量483公斤,比传统纯化肥农业模式增产13.6%。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山东农民用地养地做法,将用来补助化肥行业、搞配方施肥、发展生物技术的大量资金、各种三农资金、各种碳汇资金、农村环保资金, 直接用来补助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民种地养地积极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政府引导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循环农业道路。 (李媛媛为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本科生,李静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硕士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2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郑风田:转基因主粮神话
蒋高明 2010-3-27 21:52
转基因大米赞成者给我们虚构了不少神话,包括解决饥荒问题、降低农药施用量、无毒无害、美国人天天吃等,其实这些都是神话,具体如下: 10亿人的饥荒靠种植转基因作物解决不了问题,转基因作物增产潜力极有限。 不少转基因研究者神化转基因技术,认为目前全球有10亿饥民,通过发展转基因作物就可以解决全球10亿人的饥饿问题。其实这完全是误导。目前全球10亿人饥荒主要在非洲,那里一直在发生部落冲突与战争,根本没有心思种地,大量的土地在闲置着。河北的农民跑到非洲种菜就可以发大财,如果没有战争,仅靠常规技术就完全可以解决非洲的饥荒问题。战略是什么技术都解决不了,更不要提转基因了,只有结束战争才能解决饥荒问题。 目前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潜力远没有宣传的大。以这次批准的Bt水稻为例,据说产量可比普通水稻提高大约8%,这个增产效果也太有限。目前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太高而收购价格太低。稻农们一年忙乎下来,除去成本一亩地能够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就不错了,劳作一年的收入还不比出去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所以原来可以种三季的,就选择种植一到两季。目前我国水稻不是产量不够,而是供需基本平衡。如果国家真的缺少大米了,农民们如果能够真正地可以从种植水稻中获得好的收益,南方的一季改为两季三季所带来的生产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与这些价格收益带来的潜力相比,目前转基因水稻所带来的10%以下的增产潜力可以忽略不计。 转基因大米安全是神话:驳Bt无毒无害 不少研究人认为BT蛋白已使用了棉花、大豆上没有问题,所以放在大米里也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声称已做了试验,专门验证了BT蛋白对人没有毒性。其实这些研究者有几个误导成份: 其一假定BT与大米基因结合没有产生其他成份。目前他们一直在声称BT蛋白无毒,一直没有提供BT蛋白与大米基因结合后会不会产生其他的新的物质,包括大食用了这些转基因蛋白有没有产生其他的反应都没有。 其二是小白鼠实验安全不等于用在人身上安全。目前短短的几年观察还都是在小白鼠身上做试验,这些研究者假定只要小白鼠没问题了,人吃就应该没问题。其实人类远比小白鼠复杂,小白鼠没问题,远不能得出结论说人吃了也没问题。 其三是安全试验观察时间几年太短。 转基因大米究竟安全与否,几年或者十几年的实验是远不够的,因为过去的食品安全出问题都有一个慢长过程,某项技术的副作用一般都是在使用二三十年之后才显现的,比如那个瘦肉精,刚开始出现时一直作为一个新技术被大力推广,当年中国出口的猪肉如果不加瘦肉精就出不去,使用二十年之后才发现其毒性太大而被禁止;DDT也是在刚出现时效果神奇被大力推广,三十年之发现副作用危害大而被禁止。转基因大米由于人为地在大米基因中置入BT基因,这个新的基因组合会不会产生对人类身体有害的东西,目前根本没有去测量,所以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高化肥农药靠转基因也解决不了问题 转基因赞成者还给大家描绘了另外一个神话就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农药的施用量。其实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农药施用量也是个神话,因为农药是工业化农业的后遗症,工业化农民不注重传统的技术防治原理,片面依靠化学,才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转基因技术本身就是化学农业的一种,长期使用只会加大农药的依赖。比如转基因棉花在种过几年之后发现还需要更多的农药才能防治。 美国人天天吃转基因食品? 至于某些人讲美国人天天都在吃转基因更是忽攸。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油中并不含转基因成份,转基因玉米主要供燃料乙醇与饲料使用,美国的大米、小麦根本没有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种植。更不要提美国人天天吃转基因了 靠转基因标签管理不可行 也有些人可以种转基因,但要用标签。我认为也不可能。有标签的产品价格一定会低于没标签的,所以为了多赚钱,那些作假者一定会把这个来自欧美的管理制度给迅速消化掉,让标签成为一个没什么作用的东西。中国的作假者成本太低,目前执法打击根本无能为力。所以想用标签来解决转基因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b597f0100hq7n.html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外对话》报道我们的生态农业实践
蒋高明 2010-3-3 00:19
蒋高明 去年9月,《中外对话》的孟斯记者前来我们山东的生态农场进行现场采访。她的报道文章现在写出来了,发表在《中外对话》上。 《中外对话》是世界上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第一个完全双语网站,该网站提供了高质量和丰富的新闻信息和分析文章,并对以中国为重点的全球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当今中国正在飞速 发展,它随之而面临的环境挑战也日益严峻。根据官方估计,中国在环境问题上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其GDP的10%;同时,污染、沙漠化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已被中国国内外的人们所广泛认知。气候变化、物种消亡、污染、水资源匮乏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国之内,而是全世界所有居民都要面临的挑战。现在中国 的崛起正在给他们带来一个新的紧迫任务。应对上述这些挑战需要全世界达成共识,并且共同努力。《中外对话》目标正是促进这种共识的达成,而达成共识的 手段就是直接对话和追寻解决我们所共同面对的环境危机的途径。 《中外对话》由国际著名新闻记者伊莎贝尔希尔顿于2006年创办。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关注中国环境问题的理性分析,不回避现实,寻找合理 的环境治理出路。他们关注的话题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该杂志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理论文章。 孟记者的文章代表她的观点,她的文章题目用的是《生态农业:大众化还是贵族?》,这样就将我们的实验摆在似乎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可从网友的评论中可以读出来(另文发表)。我们的实验是要证明生态学的方法所得出的 效益大于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六个技术之和,定位当然是所谓的有机农业,即卖上好价钱。实际上,我们不添加瘦肉精的牛比市场上添加瘦肉精的还低几 毛钱/斤,即卖的价格反而比普通的价格还低(目前做真的食品会赔钱的)。之所以添加瘦肉精的卖的贵,是因为屠宰企业感到牛肚子小,出肉率高;往肉里注水的空间大。而用生态的办法养殖的牛肚子大,牛是食草动物啊!但瘦肉精可使人毙命,但养殖户、牛贩子、屠宰企业不管,那是卖给城里人吃的。即使在肉牛低价格下,我们带动了约10户农民搞生态农业,秸秆养牛从2头扩大到141头。最大的变化在于,农民使用化肥的量大大减少了,减少的幅度从50%到75%,产量还提高了。 如果国家将用于转基因研究的巨量经费用来搞生态农业,我们有信心证明生态农业是能够让中国人吃得饱,还吃得好的。我们的理论依据是,被农民烧掉的秸秆,被农药毒死的害 虫和益虫,被除草剂杀死的杂草,变成了肉,变成了可吃的热量。这个过程需要农民的劳动,但他们的劳动得到了经济的回报。当然,我们并不抬杠,科学家家在种子,肥料领域的新成果还是要应用的。肥料可以减少到一半而不影响产量,至于农药还需要研究治本的措施。添加剂和转基因是完全可以不予采用的。让动物们长的快为得是什么?如果市场有大量的动物蛋白供应,逐渐形成的市场也是源源不断供应的。添加剂起的作用是造成了养殖户之间的恶性竞争,竞争的造成的低成本是城里人的健康换取的。 然而,遗憾的是,国家主管部门并没有对我们的实验进行应有的补贴,他们将费用补贴到了农药、化肥、种子、添加剂、农膜、转基因头上了,补偿到了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头上,而对于 环境的保护者没有费用支持。国家下达到农村的三农资金到了县这一级基本就被截留住了。 在起步阶段,我们希望弘毅生态农场的产品,能够以有机的价格出售给城市里的所谓贵族,贵族的自觉消费就带动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中国能有5%的农田实现 了生态化种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现在,遗憾的是,这个比例很小,只有农民给自己吃的粮食蔬菜才是真正有机的,但是,农民们不卖。 中国的优势在于有亿万勤劳的农民,这一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欧美人远远不具备这个条件。中国的有机农业才起步,市场逐步在形成,以假乱真降低了 贵族们的购买信心。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没有有机肥,哪里来的有机农业? 文章发表时还有记者现场拍摄的10张幻灯片,这里我不再转发,有兴趣的话,可去中外对话的网站看原文。 幻灯片:生态农业,大众还是贵族? 孟斯 2010年2月26日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3502-Slideshow-organic-overtures 孟斯拜访了中国东部的一个实验性农场,了解在那里实行的自然的耕种方式。她用拍回来的照片,向大家讲述农业改革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农民蒋高钰在蒋高明的帮助下,尝试林下养鸡。长长的网围栏防止鸡跑出林外。蒋高明希望并已经开始着手,借助各方力量,打造蒋家庄的生态农业。 2008年末,中国山东费县传 出一则剧毒花生的新闻,花生中的残留农药致人死亡。此消息后被官方查证为谣言。人们继续放心大胆地食用花生,但花生种植中的严重问题并没得到解决:使用剧毒农药和 农用薄膜。 种植花生的农民知道,许多因素能让花生减产,比如金龟甲幼虫(当地群众称之为大牙)。对于大多数农民,应对减产的方法只有使用毒性够强的农药,比如国家早已禁用的 六六六。此外,为了保水保肥和防杂草,农用薄膜(农膜)被广泛用于花生及一些其它作物种植。但由于收集困难,绝大多数废旧农膜使用完即被丢弃在土地上,造成土壤污染 。 我们的农业生产,切断了生态系统循环。我们现在要做的,则是让它重新回归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外对话的专栏作家蒋高明这 样说道。 自2007年起,蒋高明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山东平邑县蒋家庄租用农民40亩耕地,建立弘毅生态农场,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研究,开始探索具有经济竞争力的生态农业模 式,试验生产中国最纯正的有机食品。 生态农业的概念兴起于欧洲,至2000年,已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目前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 地面积较小。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加强,中国也开始追赶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的时尚。然而高昂的价格和认证的良莠不齐,让许多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既不 舍得,又不踏实。 我们全面停止了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添加剂,根本不用转基因,验证生态学在维持农业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短短3个年头,生态学的强大威力就显示出来了。 蒋高明说。 蒋高明做生态农业并非赶时髦。事实是,他觉得如果中国的农业再不走上生态之路,日益贫瘠的土地将失去最后的肥力。如同许多经济活动未把环境效益计算在内,土地的效益也 被农业生产长期忽略。农膜、化肥、农药、杀虫剂,使土壤由黑变白。 然而完全不用农药,真的行吗?农药自发明以来就在防治病虫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五分之一的人口,这奇迹里面,包含每年120万吨以 上的农药使用量。 老百姓种花生施加剧毒农药花费的费用,每亩约50元,但依旧控制不了虫害。而我们控制虫害的成本远低于剧毒农药。蒋高明称。在弘毅生态农场不大的试验田 里,两盏发出 特殊光谱的脉冲诱虫灯,替代了农药和杀虫剂。诱虫灯不能消除全部昆虫,但每年坚持诱捕,会达到生态平衡,即这个物种还在,但不再对作物造成 危害。 农场最多时每只灯每晚可捕获4.5公斤各种害虫。但由于生活习性的原因,这里一年只有70天左右能捕到虫子。今年,弘毅生态农场总共收获了100多斤富含蛋白质的幼虫做饲 料补充。 此外,农场用人工或割草机除草,来喂养蝗虫和淡水鱼,而不使用除草剂。这两项收益可以提供两个农民全年就业,等于蚂蚱和鱼给农民发了除草的工钱。农场饲养的 120头肉牛 利用秸秆做饲料,牛粪进入沼气池,提取能量供应农场使用;腐熟的牛粪和沼渣沼液还田,用牛来生产优质有机肥料。 蒋高明的研究认为,中国化肥使用总量的70%都未能进入农产品而白白浪费,他认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中存在严重的化肥施用过量,而生态农业概念能够将中国农业长期以来的高 投入、高产出、高污染改为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 靠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方法生产的有机食品,能比普通农产品成本更低么?农场的有机粮食和蔬菜在市场上的价格是普通粮食和蔬菜的3~5倍,而山东平度的韭菜和芹菜卖到每斤20 元。 然而有人认为,蒋高明提出的低成本是可能的,这个人是日照益康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战培林。他的公司生产的微生物有机肥,是用海带加工中的废渣和从日本 引进的微生物菌类发酵而成,试验证明并不逊色于化肥。但他认为,国家在化肥上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削弱了生物肥料的市场竞争力。 不过对于蒋高明的生态农场,战培林觉得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仍是问题。一旦产量扩大,就会发现市场还很小,除非用于深加工,提取动物蛋白。参观完蝗虫饲养棚的战培林说 。他认为单一农户走多元化农场的模式意味着较高的管理成本和营销成本,而在食品安全的法制和审查水平仍有待提高的现状下,改善中国农产品质量, 唯有走企业化道路,靠管 理和企业信誉解决农产品无可追溯性的问题。 农场正帮助农民蒋高钰尝试林下养鸡,利用被称为生态位的植株间隙放养肉鸡。理论上讲,生态农场的规模越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突出,管理的成本就越小,带动的 就业人数就越多。蒋高明说。他的近期目标是发动老百姓拿出100亩做有机农业;远期目标是将整村的1000亩地连同村落做成生态农庄。 除了花生,弘毅农场里还种植有近20种有机粮食和蔬菜,如小麦、玉米、大豆、绿豆、韭菜、芹菜、土豆、葱、蒜等等。这些过去农民家里用普通种植方法收获的作 物,被贴上 有机的标签,定义为标准最严格、质量最高的农产品,明确要求生产中绝对禁用农药、化肥、添加剂及人工合成物质。似乎在经历了化学添加剂带来 的增产喜悦和过量使用带来 的担忧,面对日益变质的土壤,中国农业的探路者们下了决心,与化学添加剂彻底绝缘。 虽然第一茬玉米因为芽涝而产量不佳,但蒋高明和他的学生仍怀有很大信心。他们认为,发展有机农业需要耐心和不断尝试。正是急功近利,使得农业长期忽视了养地 的重要作用,换来的是被化肥、农药和农膜污染的土壤,板结、贫瘠、不可持续。 蒋高明认为,弘毅生态农场的标杆意义远高出其经济意义。然而农民不能靠信心维生。只有可靠的示范和收入的刺激,才能说服他们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许多农业专家正在同蒋高明一道艰难尝试,期待以生态方式拯救土地和农业。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国家863计划新型多功能生物肥料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的课题已进行 了七年。袁隆平,这位79岁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盼望到他90岁时,实现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而现在,对于13亿人而言,不但吃饱,而且吃的健康,还不那么容 易。 孟斯,中外对话北京分部执行编辑。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7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基因作物提高产量是否美丽神话?
蒋高明 2010-2-25 00:46
2010-02-23 03:28:52 作者: 傅勉 来源: 和讯网 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产量是挺转基因技术人士手中的一张王牌,而反对者认为粮食增产还有更好的选择。  薛达元相信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提高方面还是有一定前景的,他说:我认为如果转基因真有可能增产8%,那还是很了不起的。 pv('转基因作物提高产量是否美丽神话?',450,400,'videocontent')   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产量是挺转基因技术人士手中的一张王牌,而反对者认为粮食增产还有更好的选择。 转基因水稻产量提高8%,微不足道或伟大进步?   华中农业大学介绍:我校研发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主要优点是控制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实验证明可减少80%化学农药用量,提高约8%的产量(我国水稻单产近20年来年增长从未超过1%)。这只是我们与全国水稻专家共同实现'绿色超级稻构想的第一步。'绿色超级稻构想的基本目标是: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使水稻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2008年以来,我校科学家在水稻生长发育调控、抗旱等功能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受到世界育种界的关注。今年1月,我校主持的863计划 '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重点项目已经获准立项,相信会有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超级水稻新品种问世并获得批准。   对于增产8%的表现,蒋高明认为可以忽略不计,他以美国为例,指出美国是掌握转基因技术最早、最多的国家,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该国粮食总产量仅3.63亿吨,远低于中国5.01亿吨;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   本报记者了解,中国每公顷玉米的产量是5.3吨左右,美国对应的数字是9.3吨,中国大豆亩产130公斤左右,美国对应的是200公斤以上,美国玉米、大豆的产量远高于国内,对于记者的质疑,蒋高明答道:中国北方是玉米与小麦两季,美国多为一季。另外,单产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总的粮食产出,中国是5.01亿吨,18亿亩,美国是3.63亿多吨,29亿亩。美国可能单产地块超过中国,中国也有高产田,但比例低。中国复种指数高,这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有经验的农民,这是我们人多的优势,中国农民满足自身粮食安全就是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如果走美国的路子,让2%的农民养活98%的人口,非出乱子不可。美国没有农民多这个优势。转基因是针对虫害或草害,不是为了提高产量的,转基因水稻在产量方面相比袁隆平的杂交稻可能不具备优势。   薛达元相信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提高方面还是有一定前景的,他说:我认为如果转基因真有可能增产8%,那还是很了不起的。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转基因(技术)能够直接提高产量,一般只是通过抗虫抗病而间接增产。但是转基因技术应该有直接增产的潜力,将来直接能够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一定会出现,因此,虽然转基因技术目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但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增产潜力还是可盼的。   蒋高明对记者表示:决定粮食产量是'农业八字宪法的8个方面,种子是其中一个方面。目前制约中国粮食的是生态和人的因素。中国农业的基础正在受到破坏,这很令人揪心。   蒋高明说: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18亿亩耕地要生产出13亿张嘴吃的食物,这在全球任何国家中都是难度最大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基本实现了用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21%的人口的奇迹。即使如此,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这正是中国科学家试图通过转基因生物技术措施来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的核心理论依据所在。   但是蒋高明认为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并非治本的措施。他介绍,据国土资源部不久前完成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我国耕地优等地和高等地仅占32.6%、中等地占50.6%、低产地16.7%,其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耕地平均质量较低。上述结果是 综合 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及投入等因素得出来的,是比较科学的。这就是说,我国18亿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三分之一,中低产田占近三分之二。如果中产田改造为高产田,将低产田提高到中产田,我国粮食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粮食产量是以大化肥、大农药、大量消耗地下水为代价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恢复并提高地力、减少环境污染需要生态学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生物技术所能够解决的。   蒋高明建议,下一步农业的重点是要按照农业八字宪法的科学原理,恢复30年前的农田基本建设,走合作化与生态化道路。他说:据李昌平估计,如果全国农村走互助合作之路,我国粮食产量在5~10年内可增长10%~20%;而据我们估计,发展生态学主导的大农业,增加30%'大粮食产量是没有问题的。   蒋高明一再强调:转基因会带来生态问题,能够用生态学办法解决的,尽量不要转基因,毕竟转基因是破坏生态平衡的,是有潜在风险的,无论是食物本身,还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73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黑龙江日报:摘下转基因大豆光环
蒋高明 2010-2-23 22:21
黑龙江日报记者 张桂英 2009年4月27日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42704932/ 给国产大豆带来致命冲击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竟然不增产,它转入的只是一种对除草剂有超强耐性的基因,可以使大豆在种植过程中随意使用灭杀性的除草剂,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进口转基因大豆之所以能在国内市场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是因为它品质好产量高价格又低廉;相形之下,国产大豆的产量低、品质不好,是因为不是转基因的长期以来,国产大豆节节败退的落魄,让人们对进口转基因大豆充满艳羡。然而当记者较真地专题采访进口转基因大豆究竟好在哪时,却得到完全出乎意料的答案 转基因大豆只方便除草 转基因大豆是个非常大的帽子,凡是把其他物种或品种的基因转到大豆中,都是转基因大豆。目前对我们造成冲击的是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它是把对草甘膦除草剂耐性非常强的基因转到大豆中,大豆其他的遗传性状并未改变。这种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可以使用药性强杀灭范围广的灭生性除草剂,而不必担心把大豆苗杀死。我国著名大豆专家刘忠堂教授非常肯定地说。 竟然是这样!仅仅是解决了杂草的危害,就把国产大豆比得一无是处!应该说是我们对转基因大豆的认识误区,导致了今天的结果。如今,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认真审视这件事。 大豆的生产过程中,草害是威胁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外,大豆生产基本都是大规模生产,控制杂草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减少人工支出,他们多用灭杀性除草剂,但它易造成药害,连大豆都一起杀灭了,所以才有了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但在我国,由于大豆种植规模相对国外要小很多,人力又多,除草并不是大问题,所以根本没必要用这种转基因大豆。不仅如此,关于打垮我们的转基因大豆,还有更多的不知道 转基因大豆不增产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查阅了大量国外文献,得知转基因不但不会提高大豆产量,相反,转基因技术会导致产量降低5%~10%,大豆含油率也不会因为利用了转基因技术而发生改变。转基因大豆降低除草成本的周期只能维持三年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害虫和杂草也会产生抗性,增加农产品农药残毒,甚至使一些农作物变成超级杂草。 让转基因大豆高产的是科学的耕种方式,而非品种。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的生产不但规模化,而且机械化,大机械的深松整地作业为大豆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豆是深根作物,最深能扎到地下1米,只有深松深翻,才能满足大豆的生长需要,实现高产。而我省农村多是小四轮子种地,耕层浅严重制约了大豆产量种性的发挥,所以产量不如国外;相比之下,同样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我省垦区,大豆单产并不比国外低。目前美国大豆产量每亩175公斤左右,南美单产每亩可以达到180公斤~190公斤左右,而我省垦区,大豆平均亩产在170公斤以上。 转基因大豆争议不断 相比其有限的优点,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性更应引起足够重视。众所周知,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际上还没有定论,也是阻碍转基因大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其不安全性主要包括资源环境安全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等,它可能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可能引起耐除草剂杂草的蔓延,造成大豆生产环境资源恶化;目前一些国家已证实转基因大豆存在一定过敏性,其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还包括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和内部系统,可能会影响人体对抗生素产生抗性,可能引起跨物种感染等。 据了解, 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大约在81%左右,巴西大约在50%左右,阿根廷则全部为转基因大豆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世界大豆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美国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与出口到我国的转基因大豆,价格竟差到一倍左右 !令人费解的是,同是非转基因的大豆,我国产的不但卖不上高价,却要与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在同一价格平台上竞争。 或许,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将可能找到解决我国大豆问题的最佳方案。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219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当前播麦三个主要问题
tjm9518 2009-12-31 21:02
由于水稻腾茬迟,加上初雪来得早,前一段时间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江苏有较大面积的田块小麦播种、出苗迟,到 12 底仍一定面积的田块小麦还没有播种。最近一段时间,仍有较多农民咨询晚播麦的相关问题,主要是现在播种的小麦,以后能不能正常抽穗和取得一定的产量,播种量多大为好,如何进行催芽播种。 现在种麦仍有收成 小麦需要在苗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期,通过春化作用后才能进行正常的穗分化发育。不通过低温春化,麦苗将长时间处于营养生长阶段,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这在冬性小麦品种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江苏沿淮地区主要使用半冬性或春性小麦品种,淮南麦区主要使用春性小麦品种。这两种类型的小麦,通过春化对低温绝对值和低温持续时间的要求都不太高,特别是春性小麦品种要求更低,很容易通过春化,即使在冬季播种、早春出苗,仍能顺利通过低温春化而正常地抽穗结实。 另外,小麦属长日照作物,对光照的敏感性通常都很强,在春季日照长度达到一定值时,有一定营养体的小麦即很快开始穗分化发育。因此,在小麦生产上,同类型的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即使播种期和苗期生长相差很大,其抽穗期和成熟期也基本相同,生产上有早睡晚睡,一起天亮的形象说法。 从生产上的经验看,江苏沿淮及淮南麦区冬季播种的小麦,只要管理得当,即使到春节过后才出苗,以后抽穗结实仍基本正常,并能取得一定的产量。小麦在冬季低温期播种后,出苗和苗期生长慢,但春季气温回升后麦苗能迅速生长和发育。与适期播种的同类型小麦品种相比,拔节期较迟,但生育进程会加快,抽穗期仅比适期播种的小麦略迟些,能在 6 月上旬基本与适期播种的同类型小麦品种同期成熟。 在滨海等地,常年一般在 11 月底以前播种的小麦,产量相对较高; 12 月份以后播种的小麦,一般到开春气温回升后才能出苗,出苗后生长较快,能与正常栽培的小麦差不多时候抽穗和收获,但通常因田间密度大、生长时间短等原因,秆较矮,穗子小,产量低,亩产在 200 公斤左右。在南京, 2 月初播种的春性小麦,能在 6 月份成熟,只是产量通常较低。 最近几年,暖冬气候明显,冬春季温度较高,有利于晚播麦前期生长和最终产量的形成。像上一年度,苏中地区有较大面积的小麦前期因受异丙隆冻药害出现大量死苗现象,部分田块在 2008 年 12 月中下旬至 2009 年 1 月初播种或补种,最终都收到了较高的产量。其中,毁耕后重新播种,管理得当的田块每亩成穗 40 万左右,亩产量在 200 公斤以上,高的可超过 300 公斤;对苗稀处补种的田块,补种苗相对弱小,拔节期和抽穗期较迟,但也能和田间早播种的小麦基本同期成熟,不影响收割,最终产量通常比毁耕重种的高,有的田块产量与正常田块相仿。 据有关方面分析,今年仍属暖冬年份,冬春季温光条件有利于晚播麦苗期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在江苏沿淮及淮南麦区,现在播种小麦,只要管理得当,最终仍能取得一定产量和收益。 播量根据情况而定 过晚播种的小麦 苗分蘖少,靠主茎成穗;营养生长期短,主茎叶片数减少,光合产物积累少,通常穗形小、结实率低。为保证有一定的产量,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基本苗数量和成穗数量至 40 万左右。 在正常播种后温湿度条件较好的条件下,一般播种 0.5 公斤种子能出 1 万苗。生产上晚播麦最高亩播种量不宜超过 20 公斤,否则成苗数过多,以后会造成田间群体过大,后期容易倒伏,穗粒数也较少,不利于高产稳产。 过晚播种的小麦, 播种期温度低,出苗时间长,种子长时间留在土中易滋生霉菌,导致出苗率较低。特别是在播后田间土壤湿度过大的情况下,出苗率更低。此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增加播种量, 一般每亩用种量需达 25 公斤左右。 目前小麦仍没有播种的田块,大多在前期田间土壤湿度过大,不能实施机械作业,部分田块目前田间土壤湿度仍然较高。这些田块,小麦播种后难以保证较高的出苗率,一旦成苗数量较少再无补救机会,因而可以掌握宁多勿少的原则,适当增加播种量,保证基本苗数量,以后根据出苗进行管理。同时 应注意配套田间沟系,防止遇雨田间积水使麦种失活。田土较烂的田块,宜板茬播种,播种后用稻草或有机肥覆盖露籽,等土壤墒情较好时及早机开沟,用沟泥覆盖护苗。采取催芽后播种的方法,可以提高出苗稳定性,保证出苗,有利于控制用种量,并有利于晚播麦稳产、高产。 催芽播种利于稳产高产 冬季播种小麦,影响出苗和成苗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温度低。特别是麦种吸水至萌发出芽这段时间,温度对麦种能否正常萌发影响极大。一旦种子萌发,长出幼芽,其成苗能力就显著增强了。 小麦播种后,首先是外部的种皮和果皮以及内部的淀粉等营养物质快速地机械吸水,吸水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种胚很快开始萌动,几乎与此同时,种子内的淀粉酶被激活,将胚乳中的淀粉分解为糖分供种胚萌发生长利用,一直到麦苗 2-3 叶期,种子内的淀粉才被完全降解和利用,之后麦苗断乳,完全通过自身叶片光合作用和根部吸收养分进行生长和发育。 小麦播种后土壤湿度大甚至积水,麦种很快完成机械吸水过程并过度吸水,容易使种子失活,难以萌发或成苗。土壤湿度适宜,麦种很快完成机械吸水过程,但如果此时温度低,种胚不萌动或者萌发速度很慢,种子内的淀粉仍然会在淀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为糖分,出现饴糖现象,种子难以萌发或在萌发后难以成苗,种子内糖分外泄,还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致种子腐烂。 温度条件对酶的活性及小麦种胚和幼苗的生理活动影响很大,温度适宜时麦种萌发出苗快,温度低时萌发出苗慢。一般来说,麦种从播种到出苗约需 0 ℃以上积温 120 ℃左右。最适合小麦发芽的温度是 15 ~ 20 ℃,低于 2 ℃或高于 30 ℃对发芽不利,而且容易感染病害。在 15 ~ 20 ℃适宜温度下,播种后一般 1 周左右就出苗了。温度较低时,出苗速度下降。在 7 ~ 8 ℃时播种后 20 ~ 30 天才能出苗。温度低于 3 ℃,麦种通常不能萌发出苗。冬季气温稳定在 3 ℃以下时,麦苗地下部生长停止,但根系在 0 ℃以上条件下仍能缓慢生长。春后日平均气温在 3 ℃以上时麦苗开始返青, 4 ~ 6 ℃为返青适宜温度。 近期江苏气温持续较低,日平均气温在 3 ℃以下,播入土壤的麦种萌发出苗缓慢甚至不能萌发。在土壤湿度较大甚至较长时间积水的地块,播入土壤的麦种失活或者腐烂的可能性较大。采取催芽播种的方法,能有效地控制麦种萌发期的温度和水分供应,使麦种在短期内集中萌发,提高麦种萌发率,并有利于控制基本苗。另外,萌发的种子播入土壤后,能有效地感受低温,保证顺利通过春化;能在冬春低温期缓慢生长,提早出苗,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及早进入旺盛生长期,增加拔节前的营养积累,有利于形成大穗,提高稳产、高产性。 小麦浸种催芽大致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 )浸种。将种子浸没在水中泡 24 小时左右,使种子吸收适量水分,捞起沥干明水。水温高时可以适当缩短浸种时间。( 2 )催芽。将浸好的麦种堆放在室内,用麻袋覆盖,保温催芽。催芽温度最好控制在 15 ~ 20 ℃。种子数量多时,可放在室外,采取覆盖薄膜等增温措施。有条件的可以在温室、大棚等设施内保温催芽。催芽期间翻动两次,使内外温度一致,发芽均匀整齐。温度适宜时, 12 小时后种子可破胸,再过 15 小时左右根芽具齐。( 3 )晾芽、炼芽。麦种鼓嘴露白后逐渐降低温度炼芽,趁冷尾暖头土壤墒情适宜时播种。如果芽比较长,播种前适当摊晾,使芽体变软,减少断芽断根,并在温度逐渐降低的条件下得到锻炼,更能适应播种后的环境。采取机条播的,根芽短一点有利于条播。撒播的,可以在播后田间加开沟,用沟泥严密盖籽,护苗越冬。 水清 2009-12-31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5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肥是把双刃剑?
FSD 2009-7-22 17:35
国内一些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倡导者,不加分析地照搬发达国家里某些人的观点,到处宣扬不用或少用化肥。一些媒体记者更是捕风捉影,大肆渲染,人为地在使用化肥与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地力下降)之间建立必然联系,给大众造成化肥一无是处,使用化肥没有任何必要,使用化肥必然造成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的印象。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刀切、非此即彼、绝对化、一窝蜂是一些国人看问题、处理问题的传统。但是,科学要不得这样的传统。科学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具体到国内化肥使用的多少上面,需要分析哪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呢?   首先,化肥使多了还是少了,除了看一季作物之外,还有看全年。美国的种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不到 100% ,中国的种植指数大约 170% ,二者生产力相差很大,因此不能把中国的化肥用量与美国的简单比较,何况两国的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化肥的质量有很大差别,怎能进行简单的类比!   其次,施肥多少要与产量,也就是作物的实际需要相联系。生产一定量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所需要的氮磷钾等各种矿质养分的数量对于特定的作物而言是有一定数量和比例要求的。供应多了是浪费,甚至造成减产和环境污染;供应不足则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从而达不到一定的产量。特定地点的产量潜力决定于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而实际能够达到的产量水平和计划达到的产量水平则制约于管理技术措施、化肥与农产品的比价等因素。   第三,某一元素的施用多少除了看它本身的用量之外,还要看各种养分的比例。就氮肥使用而言,不能笼统地说要减少或增加氮肥用量,而要具体分析什么作物、什么生态条件下、什么产量水平、其它养分的数量是否与氮素按作物需要的比例配合施用。这是由最小因子律所决定的。   第四,施肥多少合理还有看与其它管理措施的配合(如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播期、密度、植保、土壤耕作、品种、灌溉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实际产量水平,也就是作物队各种养分的实际需要。   至于施肥是否会带来环境污染,要看施肥是否过量(也就是超过实际需要),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否容易造成化肥污染,使用的化肥种类和剂型、养分比例是否合理(即与作物和土壤条件相对应),使用时期和方法是否科学。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是不应产生污染和土壤退化问题的。   以特殊代替一般,以个别现象作为普遍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不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工作者应该设法避免。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由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的和种植作制度的不同,没有可比性。上世纪 90 年代,农业部在全国推广吨粮田技术,当时曾在一些农学家和一些农业经济学家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农业经济学家认为吨粮田不必要、不可能、不合算;而农学家则认为吨粮田既必要、也可能、又合算。现在看来,二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而言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从实际情况所涉及的技术、社会和经济环境、生态条件等方面看又都是不全面的。因此,综合、系统、动态、辩证、相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科视角会得出不同结果)、跨学科(需要生态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技术经济学、农艺学综合起来看这个问题)地分析问题非常重要。   因此,不能盲目提倡减少化肥施用,而应该是提倡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以及一切肥料,包括有机肥)。   中国农业大学的刘巽浩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化肥是庄稼的伙食,搭配合理、数量合适,庄稼就会茁壮成长,太多、太少或偏食庄稼就会营养不良。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在保护环境和土壤生产力的基础上养分供应合理、充足从而获得一定的作物产量是最终目的。化肥是没有好坏的,问题不在于化肥好不好,而在于用得好不好、合适不合适。吃饭可以撑死、噎死,使用化肥不当自然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就笔者在河北平原进行的多年研究结果来看,平均而言,在小麦 - 玉米一年两熟粮食生产中农民使用氮肥的数量与其小麦生产所达到的产量水平相比略有偏多,而与夏玉米所达到的产量水平和产量潜力比严重不足,同时磷肥和钾肥严重不足。通过试验和示范证明,合理调整施肥的比例和时期以及品种选用、播期、播量、密度、灌溉、植保等技术措施的配套,在不减少化肥投入的情况下(个别小麦上投入氮肥过多的农户需要减少氮素投入;玉米上增加化肥投入,包括氮肥),全年产量提高了 30% 以上,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无论从提高土地生产、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还是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污染的角度看,都不能片面强调减少化肥或减少氮肥投入。   这一讨论涉及到的几个基本的原理罗列如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有关书籍:    1 、最小因子原理(木桶原理):参看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方面的著作;    2 、限制因子原理:参看生态学方面的著作;    3 、生产潜力原理:参看生态学、农学方面的著作;    4 、生产函数(响应函数)原理:参看技术经济学、植物营养与施肥方面的著作;    5 、因子间相互作用原理总生产函数:参看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   (农业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的拙作《农业效益发展层次论》对上述几个方面都略有涉及。)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结论:减少化肥(包括氮肥)投入的说法不够科学严谨,应该讲合理投入─该减的地方减,该增的地方增;该减的作物减,该增的作物增;该减的养分减,该增的养分增。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淮北地区不要轻易改玉米为旱稻
tjm9518 2009-3-19 19:09
提醒:玉米粗缩病重、产量不稳等问题可以解决;旱稻产量偏低,对栽培条件有较高要求 邳州市一农资销售商反映,近年来当地种植的麦茬、蒜茬玉米粗缩病重,而且受不良天气影响抽穗结实差,产量低而不稳。当地一些农民听说改玉米为旱稻,稻谷亩产量可达 450 ~ 500 公斤,因而纷纷想改种旱稻。他问,绿旱 1 号、郑旱 6 号这两个品种是否适合在当地种植。在谈到通过推迟玉米播种期避粗缩病的时候,这位农资销售商说,上述准备改种旱稻的田块,沟渠等排灌设施差,推迟玉米播种期至 6 月底 7 月初以后,出苗期正逢当地雨水较多的季节,而当地农民一般不愿意在田间开墒沟,很容易出现芽涝,玉米出苗和生长不良。最近一段时间,沿淮及淮北地区另有多位农民和农资销售商反映类似情况、咨询类似问题。 改种旱稻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邳州是绿旱 1 号、郑旱 6 号等旱稻品种的适种区域,当地可以接麦茬、蒜茬直播种植这些旱稻品种。需要提醒的是,将一直种植玉米的田块大面积改种旱稻,并不一定很合适。 一是旱稻产量水平不高。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旱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适合江苏黄淮海麦茬稻区种植的品种有 绿旱 1 号、郑旱 6 号以及 旱稻 277、 旱稻 502 、皖旱优 1 号 、 郑旱 2 号、辽优 14 、辽优 16 、丹旱糯 3 号等多个品种。这些品种 与以前一些品种相比产量潜力有了较大提高。但 从审定公告看,各旱稻品种的亩产量大致在 300 公斤左右,而且这些品种大致代表了国内旱稻单产的最高水平。在栽培条件较好的田块,旱稻亩产达到 400 ~ 500 公斤是有可能的,但在大面积生产上,旱稻亩产期望值大致只能定在 300 ~ 350 公斤,其产量潜力远不及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水稻品种。 二是旱稻对水源条件要求比玉米高。 旱稻对水源条件的要求虽然比水稻低,但相对于玉米等旱作物来说,其抗旱性较差,对水源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旱稻出苗期间,必须有足够的水分才能正常出苗;在对水分敏感的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需要保证田间土壤有较高的湿度。 三是 旱稻栽培对化除技术要求高。旱稻一般采用直播方式种植,田间杂草容易发生和危害。在习惯种植玉米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整套玉米田化除技术,市场上也有与之相配套的除草剂销售。突然大面积改种旱稻后,必须采用适应于旱稻直播种植的化除技术,所使用的除草剂与玉米田除草剂也有很大差别。与玉米田杂草化除相比,旱稻直播田杂草化除总体来说对技术要求更高,所需要的化除成本通常也高些。 据了解,在徐州一些地方,多年前就有农户种植旱稻,之后由于产量不稳定、米质较差等方面原因,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近几年在一些低洼地上,又有农户开始种植旱稻,但总体来说种植面积不大,丰县、沛县等地旱稻种植面积相对大一些。 由于直播稻田杂草化除技术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除草剂产品,旱稻直播田杂草化除效果能得到保证,加上旱稻品种产量潜力提高,总体来说目前生产上旱稻的单产水平和稳产性都有所提高。在一些地势较低洼的田块,如果种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容易受到涝害,而且很难解决,可以在掌握相应技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改种旱稻。 促进玉米稳产的措施 相对来说,旱田种植玉米是比较稳妥的办法。近年来淮北地区玉米粗缩病重、产量不高、不稳,是有其内在原因的,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 前些年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区玉米出现空秆率高、抽穗结实不良等问题,主要是在玉米生长期遭遇了特殊的连续阴雨或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条件,特别是地势低洼、湿渍害较重的田块,或者容易受旱的田块,玉米产量普遍不高、不稳。通过选用穗型较小、适宜密植、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如选用本省选育的苏玉系列品种等,加强栽培管理,还是能使玉米高产、稳产的。 近年来玉米粗缩病传毒媒介灰飞虱我省连年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特别是徐州等地一些地方,由于以前灰飞虱发生量小、玉米粗缩病很少发生,农民普遍缺乏玉米粗缩病防治经验,近几年当地玉米特别是蒜茬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严重。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将春玉米播种期安排在 4 月 20 日之前,夏播玉米播种期安排在麦收后 1 周左右,使玉米敏感生育期( 1 ~ 9 叶期)避开麦收前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能有效减轻粗缩病发生和危害。通过合理安排播种期避病的方法,多年来在盐城等沿海玉米产区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于玉米出苗期容易发生芽涝,主要原因还在于灌排设施不配套。在灌排设施不配套的情况下,种植旱稻同样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旱稻播后苗前施用丁恶草乳油等土壤封闭处理剂后,如果遇到雨涝,很容易引起除草剂药害,导致水稻不能出苗,或在出苗后生长不良;在旱稻对水分十分敏感的孕穗期至扬花灌浆初期,遇旱必须灌水,否则产量会大减。一般来说,种植旱稻对灌排设施和田间沟系配套的要求比种植玉米更高。容易受涝的田块,无论种植玉米,还是种植旱稻,都需要配套灌排设施,才能保证高产稳产。(水清) 资料链接: 绿旱 1 号 绿旱 1 号由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选育,属籼型常规旱稻, 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05053 ),适宜在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部分稻瘟病轻、旱情轻的丘陵地区作一季旱稻种植。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 107.2 天,比对照中旱 3 号早熟 2.5 天。株型紧凑,株高 91.1 厘米,每亩有效穗 20.1 万,穗长 20.3 厘米,每穗总粒 105.0 粒,结实率 75.3% ,千粒重 25.0 克。抗性:稻瘟病平均 3.9 级,最高 5 级;穗期抗旱指数 0.86 ,抗旱性评价 7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52.4% ,长宽比 2.9 ,垩白粒率 37% ,垩白度 6.2% ,胶稠度 5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25.5% 。产量表现: 2003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91.19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15.67% (极显著); 2004 年续试,平均亩产 340.47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30.26%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315.83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22.96% 。 2004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02.25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45.29% 。 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弱,米质一般。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一般应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及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 4.5 ~ 5.0 公斤,条播,行距 26.7 厘米。播种后 1 ~ 2 天如无阴雨天气,应及时浇灌水一次,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肥水管理上,每亩施 45% 三元复合肥 40 公斤作基肥, 3 叶 1 心期每亩追施尿素 7 ~ 8 公斤。抽穗扬花期根据田间墒情及时灌水,以确保正常抽穗扬花。 郑旱 6 号 品种名称:郑旱 6 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 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05055 )。该品种在黄淮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 115 天,比对照旱稻 277 晚熟 1 天。株高 87.1 厘米,穗长 17.2 厘米,每穗粒数 82.2 粒,结实率 83.1% ,千粒重 24.8 克。抗性:抗旱性 5 级,叶瘟 5 级,穗颈瘟 5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5.9 %,垩白粒率 19 %,垩白度 1.7 %,胶稠度 8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5.4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2 级。产量表现: 2003 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61.0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5.2 %(不显著); 2004 年续试,平均亩产 321.9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12.7% (极显著)。 2004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16.3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8.7% 。 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安徽、江苏、陕西汉中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适期早播,一般要求在 6 月上旬麦收后抢时足墒播种或播后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每亩播种量 7 ~ 8 公斤,行距 20 ~ 30 厘米,播深 2 厘米。出苗前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肥水管理上,施足基肥(氮、磷、钾肥及硅、锌微肥); 5 叶期结合灌水第一次施追肥,每亩施尿素 10 公斤;两周后每亩追施尿素 10 公斤;抽穗前酌情每亩追施 3 ~ 5 公斤尿素。黄淮地区一般年份需灌 4 ~ 6 次水,在播种后、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各灌一次水。分蘖期和抽穗期注意防治螟虫和稻飞虱,在破口、齐穗期喷施三环唑,防治稻瘟病。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7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