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产量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产量

相关日志

转基因专家在同一篇报道中就自相矛盾!
热度 1 wya 2015-11-9 08:32
http://news.163.com/15/1109/02/B7UP99I10001124J.html 多位专家表示,相比其他技术,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在国际上走在前列。“中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绝对是世界领先水平, 转基因棉花研究与美国处于统一水平,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胡瑞法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瑞法给羊城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转基因水稻与普通水稻, 产量差别不大 ,可是农药施用可以减少90%。 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 是一个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卢宝荣说。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8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大豆喜获丰收:亩产432.8斤
热度 2 蒋高明 2015-10-29 17:55
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大豆喜获丰收:亩产432.8斤 曾彦 蒋高明 最近,我们对弘毅生态农场种植的40亩有机大豆产量进行了测产:“六不用”(即不用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和转基因)夏大豆产量,经去杂处理,自然干晒后的产量为432斤。36亩大田(4亩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试验田没有统计在内)内共收获160袋没有去杂的大豆。 在大豆种植地里随机选择了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取样一平方米,共3个充分。称量三个区域每样方平均重量分别是为,323g,328和324g。以每亩666平方米计算,平均亩产为216.4千克。 山东大豆种植大多分为春播和夏播两种,而如在大豆花期碰到雨水,会有绝产的可能性,很不幸的是,今年所在几个村种植的春播大豆就惨遇绝产。弘毅生态农场的大豆为夏播,不仅每亩收获的越900斤的有机小麦,还收获了432斤非转基因优质有机大豆。 大豆播种时,我们未在地里施任何肥料包括有机肥,起身肥是利用小麦季的有机肥,两季有机肥用量为5吨腐熟牛粪。我们采用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欣院士团队的根瘤菌进行拌种,选用非转基因大豆——徐豆14号。因大豆种植面积相对较少,没有成熟的大豆播种机器,而采取人工播种的办法进行播种。大豆播种三天内,进行灌溉或者下一场及时雨,否者就会出现大豆发霉情况,幸而在我们播种后第二天就一场知时节的好雨如期而至,省却我们不少麻烦。 弘毅生态农场试验站周围村庄春大豆产量多在200到300斤左右,我们的夏大豆已超出农民的春大豆产量。这是弘毅生态农场试验9年来,第5种“六不用”技术生产的作物或水果超出普通种植的产量,前几种分别是小麦、玉米、苹果和花生。对于蔬菜等经济作物,我们将继续试验中。 根据陈文新院士的介绍,如果合理利用根瘤菌,即使完全不使用化肥,保持稳定的产量是可以实现的,在美国等国已有成功记录。我们接种陈先生的根瘤菌后,产量超过农民用化肥生产的产量,且为后茬作物提供了大量优质有机氮肥。我们种植的大豆结根瘤很多,是丰产的重要原因。农民以为是我们的大豆品种好,不断偷割试验田的大豆留种。据为我们生产的农民介绍,仅次一项,我们损失约500斤豆子。 在栽培技术上,我们没有使用除草剂,而是人工锄了3遍草。这几遍草,成功躲过了干旱,促使大豆根系生长,避免的病害。对于人工除草的好处,农民开始怀念了,人工他们的春大豆也搞人工除草,躲过干旱,促进根系生长,就可能不会生病。春大豆损失的不仅仅是大豆一节,他们还少收获了一节小麦。可见,有机农业一些必要的人工是不能省略的。 即使与蒋家庄以往的大豆产量对比,弘毅“六不用”大豆产量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产量。 弘毅生态农场此次与中国农业大学陈文欣院士团队合作,也是希望中国的“六不用”大豆,也包括普通的大豆,能在产量上有个更好的表现。 下图可见大豆上的丰富的根瘤菌。大豆收获后放羊的来了,没下除草剂的大豆地,零星的杂草也是可口的食物。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办公室主任)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国土部:确保今年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
redtree 2015-6-20 20:56
国土部:确保今年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 作者:潘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16 8:39:16 本报讯 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该报告显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体系,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页岩气勘查开发基本实现绿色环保。 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标准的制定,已初步形成技术标准体系。石油公司借鉴已有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形成了页岩气钻井工程、采气工程、健康安全环保等百余项技术规范和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页岩气调查是2015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总投入达到6.8亿元,确保实现2015年65亿立方米、2020年300亿立方米的产量规划目标 。(潘玉) 《中国科学报》 (2015-06-16 第6版 能源)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级稻减产”的启示
热度 7 ning198729 2015-4-14 16:34
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咱们今天不谈转基因,单说杂交。 传统的植物杂交育种是极好的,至少在我心目中是“完美的”,因为: 1 自然界本身,通过多种方式,存在着多种“杂交”形式,例如:异花授粉,远缘杂交,突变自交,突变姊妹交等…… 2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进行的多种杂交,产生的新的生物品系,尤其是在农学和园艺中的应用让今天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3 这种通过人工选育,“婚配”似得组合种质资源是“顺应自然,符合天性的”“速度适中渐进的”“基于染色体片段一组一组的”“表观遗传学上打包的”“人们生理和心理上可接受的”;这一点是我个人主观的好印象的原因。 今天看到新闻《袁隆平谈超级稻减产:出点小问题 不能说都有问题》, 结合自己过去从事植物生态学和玉米杂交育种的经历,我再次深深的感受到: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科学总是克服障碍的过程中进步的。 我们一条一条的来梳理看: 首先,几乎不可能(或者说很难)将所有“好”的性状集中于同一个品种身上,而不产生任何“负面的”问题。 (这里的形容词“好”和“负面的”都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性状,站在不同的主体思维下,其意义是可能截然不同的。) 这一点即在无数的大田试验中得到验证, 例如:2007年夏天,我在山东省莱阳市协助张老师完成玉米杂交实验,其中目的之一就是将两个品系的优质性状合二为一,即“糯的”+“甜的”=“糯+甜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是异常困难的,用张老师的话而言,“这就好比是找对象,找到合适的,也不见得过得下去,更何况大多数时候是不合适的” 多么形象的比喻,现实中的对应啊。任何一个物种在自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哪怕大多数的优质性状集大成于一身。这就好比现实中的我们,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绝对圆满的,即使我们从来不拒绝所有滋味。 其次,狭义的“杂交遗传育种”的本质是染色体片段的迁移,这种迁移是相对不那么精确的。“好”“坏”片段可能会同时携带,或同时丢失。这样就造成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规律。这可能是一种哲学上甚至是“神学上”自然的平衡。 在我国,吃饭问题永远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产量。在杂交选育过程中一旦突出产量这一性状,难免就会打破这一规律,使得其他性状失衡,例如:抗逆,抗倒伏,病虫的免疫等…… 再次,作物真正的生境并不是温室,也不是实验室。而是大田,广袤的大田。因此,环境的互作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植物生态学中研究植物入侵领域,有两个假说叫“新武器假说”“快速进化假说”, 前者讲的是一个外来种,来到新的自然群落当中,可能会对代谢通路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这种调整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通过这种调整,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产物会对其它的本地种带来抑制效应,使得本身获得某种“先机”,继而变的“入侵”。 而第二个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前者,在专业上,我多年一直坚持,将这两个假说合并。 正是由于“快速进化”事件的发生,才使得“新武器”的研发有了前提,而“快速进化”是一定会涉及到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迁移。 自然群落中的资源是有限的,植物的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植物内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合成“新武器”多了,“常规武器”和“国家建设”的物资就自然少了,因此天平失衡了。 同理,产量上去了,抗逆性下来了,这种变化是再正常不过了。这是符合自然和科学法则的客观存在。 这也是可以改变的,我相信“两优0293”这类品种还需要再进行多次的选育和“过筛”才能达成农民们满意的新品种。 作物遗传育种,加油吧!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271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生态农场再传好消息:有机模式下小麦玉米周年亩产量1.25吨
热度 3 蒋高明 2014-10-13 17:56
蒋高明 刚刚收到博士生刘海涛在科研一线发来的信息——我们连续8年的有机作物种植试验田玉米产量突破1364斤/亩,加上小麦,达到2491斤,逼近1.25吨/亩。这个消息令人兴奋,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非常感谢研究生和一线农民们,是他们多年合作攻关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尽管期间走了不少弯路。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朝周年亩产1,5-2吨有机粮食努力。最近,农业部韩长赋部长撰文农业产量要“藏粮于地”,如何藏粮于地呢?改良土壤有非常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比改良种子的做法来讲,在当前形势下可能还要有效。我们的产量是在低产田基础上获得的,我们种地的办法是“六不用”,即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激素、转基因,其原理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民的劳动,精耕细作,让一亩地获得5亩乃至10亩的产量,让一亩地产出满足8-10口人以上的年粮食需求,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农业之路。这样获得的粮食品质优于欧美有机认证标准,市场前景看好,对农二代有吸引力。关于品质表现,我们正在努力攻关,说清楚其中的科学机理。。。 下面是学生的来信: 蒋老师: 您好! 好消息!今天已经完成院里有机玉米的测产工作,今年有机玉米产量为 1364.7斤/亩 ,行距71厘米,株距30厘米,亩穗数3130株/亩,连续取4个15穗风干称重(风干后含水量13%左右),平均每穗0.22kg。加上今年有机小麦 1126.98斤,今年周年产量为2491.68斤/亩。 敬颂 大安! 海涛 2014-10-13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4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钢铁产量排名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4-9-5 21:15
全世界钢产量排名: 第一名: 中国 (不包括 河北 省); 第二名: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 第三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 第四至八名:日、美、印、俄、韩; 第九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瞒报产量; 第十名:德国。 孟津: 从中国铁矿业说起 钢铁生产方面我国已提前20-25年实现现代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760962.html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904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齐鲁周刊:蒋高明和他的生态农业
蒋高明 2014-7-11 19:56
蒋高明和他的生态农业 时间:2014-07-04 来源:齐鲁周刊 本文链接:http://www.3ncy.com/a/shengtainongye/2014/0704/10575.html 在大农业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背景下,蒋高明决定寻找一种更合理的生产方式,他进行了关于生态农业的实践,用数据呈现给我们一个令人振奋的成果:生态农业不仅能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能让退化的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进而重塑农村,找回久违的乡村味道。   变异的故乡   蒋高明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即使在城市生活了近30年,做了超过25年的北京市民之后,他还是对别人介绍自己说“我是山东平邑人”。   从1989年到2002年前后,蒋高明几乎没有回过平邑。他忙着结婚、生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中科院里提副研究员再到研究员,压力大得让人很难有闲情愁绪,除了在家的父亲,他甚至很少想到家乡。   一直到2005年,他被山东省评为“泰山学者”,在科研需求的刺激之下,他被重新唤起了对家乡的情感。蒋高明开始思念村里高高的树林和窄窄的金线河。小的时候,他在金线河里游泳,在河边沙滩上抓鸟抓知了,他说“如果真的一直不回去,可能就慢慢淡忘了,但是我又不甘心”。然而等到他阔别多年后回到家乡,却发现又什么都和记忆中出现了偏差:村子多了个臭烘烘的养殖场,大树被砍得差不多了,金线河再也不是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村里人说,现在连喝的水都已经发苦了。   以前蒋高明总是对乡亲们解释不清他的专业——什么是生态学,现在他觉得他的专业可以派上用场了。   “六个不用”   2006年,蒋高明在村里承包了25亩最差的地,建起了一个生态农场,取名弘毅生态农场。 名字来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蒋高明回乡承包的土地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土层厚度只有薄薄的15厘米,下面是一些碎石。这块地里打不出多少粮食,30年前公社生产队曾将这片地辟为秋收晒场。但蒋高明承包后,却在这里书写了生态农业的传奇。   简言之,蒋高明种地的秘诀是“六个不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关于这一点,他的父亲怎么都不理解:“种菜怎么能不用化肥不打药呢?”   这一种地办法,听起来甚至有点荒唐,但却是蒋高明的坚持。其思路是培肥地力,形成生态循环,即“农作物—秸秆—微储鲜秸草或青贮秸秆—牛—牛粪—沼气—农田”。此外,还包括用昆虫(用牛粪养殖的蚯蚓、黄粉虫)、害虫(通过诱虫灯捕杀)来散养禽类(鸡、鹅),而禽粪又能肥田。这样的生态循环系统建立后,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恢复了生物的多样性。现在的弘毅农场,麻雀、燕子安了家,各种害虫的天敌,乃至刺猬、野鸡、蛇都相继出现。   弘毅农场通过“物理+生物”的方法防治害虫,整个生长季节用诱虫灯捕获害虫,捕获的害虫可用来养鸡,或直接在玉米田里养鸡,将害虫变成鸡的饲料。农田里的杂草通过“人工加生物”的方法控制,农作物生长初期,由人工锄草三四次,待农作物长高后,将鹅直接赶入农田吃草。收获的无农药、无除草剂的杂草,直接作为鹅、淡水鱼、蝗虫等经济动物的饲料。在弘毅生态农场,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了一个完整、无污染的生态链。   由于实行了生态农业,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发挥防虫作用,现在弘毅农场的害虫已自然、显著地减少。农场里安装了几十盏脉冲式杀虫灯,蒋高明所带的研究生们每天要对所诱杀害虫成虫的数量、重量做测定和记录。几年来的记录显示,害虫捕获量从0.45 公斤/天(2009)下降到 0.02 公斤/天 (2012); 每盏灯的年捕获量从33.8 公斤 下降到 2.4 公斤。这一成果,正是他“借助自然力”恢复理论的成功实践。   欲取之,必养之。蒋高明用有机肥养地4年后,完全不用化肥的小麦、玉米产量,比常规化肥农业模式(856.5公斤/亩)不仅未下降,反而增产17%。到第7个年头,经济效益上,秸秆养牛、生态养猪、林下养鸭、养鸡、有机粮食、有机水果的净收入达40万元/年,带动了10个大学生和农民就业,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还将农场规模扩大到了120亩。蒋家庄村民看到了效益,开始主动与弘毅农场合作。   用自然创造自然   “我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告别了化学化主导的对抗模式,这个模式人类尝试了一个多世纪,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蒋高明对本刊记者说。   “生态农业远离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项不可持续的技术,但不排斥现代的物理与农业机械技术。农民种地再也不用担心虫害危害,而是有专业的队伍负责创造无虫害的农田环境,其动力来自太阳能;农民开的拖拉机、收割机里燃烧的是沼气等生物质能。农民不仅生产了人类赖以为生的健康食物和衣物,还生产了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有机中草药,还生产了城市消费的宠物、花卉、苗木,还生产了能源。这一切生产过程中,都没有增加对大自然的掠夺,他们利用仅仅是太阳能,利用的是大自然创造的万物圣灵。”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蒋家庄不到一千人口,却已经走出去了一百多人,离开的人,都没有再回来。但“生产方式的改变会改变农村凋敝的现状”,蒋高明对这一点相当自信。   “在弘毅生态农场里,我们建立了一栋三百多平方米的科研楼,装上了抽水马桶,屋前屋后种了二十多种树;在农民种植了杨树的丰产林里,我们恢复了多年不见的本地树种,国槐、枫杨、朴树、核桃、李树、楸树、黑松、紫荆、苹果、杏、板栗、银杏。几十年以后,我如能常常回去,坐在院子里看着故乡,而身旁已是大树参天。” 来源:齐鲁周刊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世纪的怪论: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会饿死人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4-5-17 04:29
新世纪的怪论: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会饿死人 蒋继平 2014 年 5 月 19 日 我在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报道,说中国不搞转基因主粮化会饿死人的。 我当时看到这条报道很不理解, 为什么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会饿死人。 不过, 由于转基因主粮化这个话题在国内非常敏感,支持方和反对方互相指责,都认为对方是妖魔, 而中间方可能受到双方的攻击。 虽然我一直是实事求是地站在中间的立场, 根据我的专业知识和从美国获得的真实信息来发表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还是受到来自双方的共同攻击,因而, 使我对这个话题几乎不敢涉足。最为使我感到奇怪的是, 那些搞转基因的专家或者支持转基因主粮化的专家, 不是用科学的原理和美国的实际情况与我争辩, 而是采用对我无端的诋毁的手段来损毁我的信誉的方式来为他们的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生产做宣传, 还会有意或者无知地故意扭曲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后来我经过反复的思考, 觉得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使我闭嘴, 不要让国内的大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和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实际境况。 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 越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越是会奋争。 所以, 这些人的算盘可能打错了。 从现在开始, 我将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 凭着知识分子的良知, 实事求是地将我知道的信息提供给国内感兴趣的人。我希望我的信息如同姜子牙的三味真火, 能够烧出原形。 到底反专的是妖, 还是挺转的是魔, 各位看官看玩全部信息后自做判定。 今天的博文是这股三味真火的第一波。 我认为“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生产会饿死人”的说法是新世纪的一个怪论。 我的理由如下。 转基因研究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解决饥荒而设计的。 世界上一开始搞转基因研究主要是科学家们的好奇心驱使, 后来获得成功后, 就用来解决一些自然界的实际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是很专业的, 比如说, 为了对付一个病害而转入一个抗病基因。 中国的转基因专家王大元说中国的抗病毒转基因烟草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是因为烟草不是粮食, 对不对? 后来美国研发的第一个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保鲜蕃茄, 也不是美国人的主粮, 是不是? 转基因作物出口大国本身就是产粮大国, 他们国内的供应过剩。 现在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生产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阿根廷和巴西。 这三个国家大量出口转基因产物。 但是, 他们出口粮食不是因为转基因作物大大地提高了产量, 而是因为节省了他们一些生产成本。 这些国家即使不生产转基因作物, 也是产供过剩, 有粮食用于出口。 他们之所以喜欢种植转基因作物, 是因为转基因作物适合大面积农事操作, 节省人工, 节省能源。 一位美国的大农场主在美国有线新闻网的一篇文章中说他为什么喜欢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原因是因为可以节省他去田间观察虫害发生和打药治虫的次数, 从而节省一笔 能源费, 而不是因为增产的原因。 这些国家的一个普遍特色是, 地多人少, 人工金贵, 农场面积很大, 机械化程度很高, 生产的粮食很多, 本国消费不了这么多。 所以, 很明显, 这些国家生产转基因作物不是为了解决饥荒的, 是不是? 转进去的基因没有增产效果。 据我的专业知识和信息, 到现在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机构成功地将一个增产基因转入植物的遗传物质之中。 现在最常见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含有抗鳞翅目昆虫的毒蛋白基因, 即 Bt 基因,抗草甘磷除草剂基因, 和一些抗病毒基因。 比如, 带有 Bt 基因的玉米和棉花, 带有抗病毒的转基因木瓜和烟草,带有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最近已经有带两种转基因的作物培育成功。 比如说, 带有 Bt 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 但是, 不管那种转基因作物, 它们不能因为转入的基因而提高这个品种的产量。现在的转基因作物的产量还是由这个品种的其他特性决定的, 而这些特性是通过传统方式培育而成的。 饿死人是因为自然灾害而不是因为没有转基因作物。 饿死人的事是有的, 所以是真实的。 可是, 饿死人通常是因为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的发生。 比如说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发生期间, 听说饿死了很多人。 不过, 在那样的情况下, 即使有转基因作物, 又有什么用呢? 能保证不饿死人? 再来说现在有了转基因玉米和水稻, 要是发生大面积干旱或者洪水, 能保证这种转基因作物比其他非转基因作物受到较小的损害吗? 我认为不可能。 这种带有 Bt 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和水稻不可能抵抗干旱和洪水, 会吗? 所以, 在我看来, 不推行转基因主粮化生产会饿死人是新世纪的一个怪论, 既不符合科学原理, 也不符合社会事实 。 预告: 在这个系列的下一篇中, 我将讨论“转基因阴谋论”的真相。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401 次阅读|5 个评论
预防为主,创建无虫害健康农田生态环境
热度 1 蒋高明 2014-5-15 22:10
预防为主,创建无虫害健康农田生态环境 蒋高明 本文2014年4月发表于环保部《绿叶》杂志 【本博按】经过本研究团队 8 年多的艰苦探索,在这里我非常高兴地代表中科院植物所弘毅科研团队,首次宣布我们的重要科研成果。采取预防为主的办法,即利用物理 + 生物方法,在害虫雌虫阶段即开始控制产卵,逐渐恢复生态平衡,完全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虫害问题基本解决。我们仅利用传统农药的 30% 左右 ( 重点防治蚜虫 ) ,实现产量不减少。在不造成物种灭绝的前提下,使不同的所谓“害虫”物种还原回食物链的自然成员,不引起危害,实现不减产。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小麦、玉米、花生等农田、果园、菜园都进行了验证,效果十分明显。目前已在全国 10 几个省, 20 多个农场推广。我们的治虫思路,告别了人类流行 100 多年的对抗做法,转而应用和谐平衡的做法,让害虫无害化。非常感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乌云塔娜、博文静、孟杰、郭立月、刘海涛等人的辛苦工作,是他们每天监测的大量数据,才使得本成果得以问世。下一步建议国家尽早采纳我们提出的生态平衡办法,大大减少乃至告别农药,还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环境,为城乡提供无农药残留的食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指的无虫害,不是指无虫,即虫子可以有,但不危害。如果该技术造成害虫灭绝,那将是不是好技术,我们是不会推广的。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时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于创建无虫害基本农田环境的研究报告与建议 郭立月 刘海涛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经过亿万年的演变,任何物种都拥有了自己的生态位。自然界中的物种,通过竞争、捕食、共生、合作等关系形成稳定的生物链。传统的农业,是在自然平衡状态下,从事农业生产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然而,随着 人口膨胀,耕地不断减少,造成食物短缺, 为保证粮食产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们开始越来越不能容忍昆虫夺走一部分粮食,从而进行“虫口夺食”,并将昆虫分为有益昆虫和有害昆虫,称能直接或间接造福于人类,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是有益的昆虫为益虫;称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病,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的昆虫为害虫,并发明了对抗害虫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农药。 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对抗”农业实践证明,农药不仅杀害了害虫也杀害了害虫的天敌。由于害虫天敌的生命形态比害虫高级,其繁殖速率远远低于害虫的繁殖速率,失去天敌的制约,剩余害虫迅速繁殖,数量暴增。另外,在生态学中,害虫大多为 R 对策者,当环境越恶劣时,害虫会增加更多的后代;同时,害虫的基因变异率较高,对某种农药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这样害虫越杀越多,而农药越用越多,毒性越来越大,形成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导致“越打农药虫子越多,虫子越多越打农药”,从而破坏农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破坏农田的生物链。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990 年 中国农药用量 73.3 万吨, 2010 年已至 175.8 万吨,全国人均农药 2.62 斤 / 人。如今,农民盲目、片面施用农药,不仅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而且逐渐暴露出农田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病虫草害抗性增加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这种“对抗”的方法违背了生态学的原理,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及物种之间的平衡力,破坏了生态平衡。 为了寻找环境友好型的害虫防治对策,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在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摒弃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项有害技术,转而使用生态平衡的栽培与耕作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粮食产量由实验初期的亩产 500 多千克 ( 玉米小麦两季 ) 提高到 1000 多千克,实现了吨粮田。这里介绍我们对害虫的防治措施。 本研究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结合物理(诱虫灯)和生物(害虫天敌)的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害虫天敌,利用大自然的恢复力,改善农田环境,逐步恢复农田生态平衡,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高频紫外诱虫灯通过引诱成虫扑灯,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专用接虫袋中并及时收取害虫,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诱虫灯可诱杀小菜蛾、甜菜夜蛾、白飞虱、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天蛾、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二化螟、稻三化螟、叶蝉、棉铃虫、烟青虫、红铃虫、盲蝽蟓、造桥虫、蝼蛄、金龟子、玉米螟、谷子钻心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吸果夜蛾、桃蛀螟、天蛾、松毛虫、灯蛾、松天牛、杨树白蛾、卷叶蛾、大青叶蝉、米蛾、药材甲、黑粉虫、麦蛾、地老虎等。 农田害虫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很多,涉及 19 个目、 120 多个种,其中,蜻蜓目、螳螂目和脉翅目的全部种类(共 33 科)均具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涉及膜翅目、双翅目、捻翅目、鞘翅目及鳞翅目等 5 个目,分属于 98 个科。此外,还包括除昆虫以外的其它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如蜘蛛、捕食螨、寄生螨、线虫、益鸟、两栖类、兽类及鱼类等。 本研究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地处中纬度区,海拔 200-400 m ,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2.3-13.3 ℃,年平均降雨量 824.8 mm ,全年无霜期为 188.8-212.0d ,全年日照时数在 2539-2490 h ,为农作物提供了较长的生育期和充足的光照。该地区农耕历史悠久,农业生态系统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为大蒜、花生。全村耕地总面积 68 公顷,人均耕地 0.073 公顷 (1.097 亩 ) 。 我们以小麦 -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为诱虫灯控虫区和常规化防区。诱虫灯控虫区分三个处理,处理 1 :不施农药;处理 2 :在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处理 3 :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常规化防区为处理 4 :常规防治害虫(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小麦开花后、玉米苗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具体防治措施和农药用量见表 1 。 表 1 山东农村农药防治害虫措施及农药用量 作物 农药名称 施药时期 施药方式 药量 (克 / 亩 / 次) 农药费用 (元 / 亩 / 次) 施药劳动力费用 (元 / 亩 / 次) 小麦 辛硫磷 小麦播种前 土施 500 5 10 小麦 阿维 . 吡虫啉 小麦开花前、后 喷施 30 3 20 玉米 辛硫磷 玉米苗期 浇灌 500 5 10 玉米 玉米丢芯剂 玉米大喇叭口期 丢芯 800 5 25 注:土施为耕地前将农药和土拌匀后撒到地面;喷施为将农药兑水后用喷雾器喷施;浇灌为配合浇水施入;丢芯为人工将农药丢入玉米芯内。 于 2013 年 5 月 6 日在挂灯区悬挂 12 盏普通杀虫灯和 10 盏太阳能杀虫灯,于次日早晨 6-7 点收集害虫,至 2013 年 10 月 23 日结束。平均每盏灯年捕获害虫 1499.1 g ,其中蛾类 7045 头,重 357.4g ,占总重的 23.84% ;金龟甲类 862 头,重 344.5g ,占总重的 22.98% ;蝼蛄类 544 头,重 287.2g ,占总重的 19.16% 。 那么,高频紫外诱虫灯的防虫效果是怎样的呢?我们在生态农场内进行了连续 5 年的观察,害虫捕获从 2009 年的 4.5kg/d 下降到 2013 年的 0.02kg/d; 每盏灯年捕获量从 33.8 kg 下降到 2.4 kg 。那些物种还存在,但基本不对庄稼构成产量威胁了。其科学原理在于,害虫都是有性繁殖的,交配后的雌虫无法回到地里产卵,这样害虫从卵这个阶段就控制了。并且,我们的做法是在惊蛰时就开始让诱虫灯工作,每天除下雨自动关灯外,生长季节天天捕捉,害虫几乎无构成大种群的能力。并且停止农药后,益虫(夜间不活动或少活动)益鸟(夜间不活动)数量增加,残余的害虫又成为益虫益鸟的食物,如此“物理 + 生物”的立体防治,就构成了无虫害的农田生态环境。害虫物种还在,但远不能对产量构成威胁。 为了明确诱虫灯的控虫范围,我们以金龟甲为研究对象,在距诱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用不同颜色标记的金龟甲,金龟甲捕获情况见表 2 。可以看出,距离诱虫灯 70 米处的金龟甲依然能够被诱虫灯捕获,但是在距离诱虫灯 45 米以内捕捉到的金龟甲占 70 米以内捕捉到的金龟甲数量的 84.6% ,故初步确定诱虫灯捕捉半径为 45 米,控虫面积约为 10 亩。但由于释放个数和重复次数较少,距离设置间隔太大,诱虫灯的控制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 2 诱虫灯不同距离捕获金龟甲效果 离诱虫灯的距离(米) 诱虫灯控制范围(亩) 释放个数 捕获个数 捕获占有率(%) 15 1.1 10 6 46.1 30 4.2 10 3 23.1 45 9.5 10 2 15.4 60 17.0 7 1 7.7 75 26.5 7 1 7.7 合计 —— —— 44 13 100 注:捕获占有率为某距离处捕获的金龟甲占距诱虫灯 75 米以内捕获总数的百分比。 在诱虫灯控虫区,无农药处理与有农药处理的小麦产量差异显著( p 0.05 ),但玉米产量不显著,小麦和玉米周年产量均达到 1 吨。说明在利用诱虫灯控虫的前提下,只需要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即可,防治地下害虫和玉米害虫对产量的贡献不大。我们还发现,施 2 遍农药处理比施 3 遍农药处理的周年产量少 4.03 千克,小麦和玉米都按 2.0 元 / 千克算,合计 8.06 元,但施 2 遍农药处理比施 3 遍农药处理产生的费用少 15 元,而且农药用量少 37.6% 。因此,防治 1 遍小麦蚜虫,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防治 1 遍害虫更加合算。同时施 2 遍农药处理的周年产量与常规化防处理的周年产量相差不大,甚至高于常规管理,但农药用量减少 55.4% 。这很可能是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表 3 )。能否进一步减少农药用量,比如只在小麦季防治 1 遍害虫,而在玉米季仅利用诱虫灯,并保证达到吨粮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追踪。 表 3 小麦和玉米每亩每年产量、农药用量和费用 处理 小麦产量 (千克) 玉米产量 (千克) 小麦 + 玉米产量 (千克) 施药量(克) 农药减少量( % ) 费用(元) 诱虫灯 481.26 ± 0.95b 523.45 ± 3.44a 1004.71 ± 4.38b 0 100 19.2 诱虫灯 + 两遍农药 498.15 ± 1.01a 555.75 ± 12.58a 1053.90 ± 13.37a 830 55.4 72.2 诱虫灯 + 三遍农药 501.84 ± 5.60a 556.08 ± 10.75a 1057.93 ± 14.58a 1330 28.5 87.2 五遍农药 498.47 ± 1.20ab 546.80 ± 19.15a 1045.28 ± 18.21ab 1860 0 106.00 注:两遍农药指在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三遍农药指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五遍农药指在小麦播种耕地时防治一遍地下害虫,小麦开花前、小麦开花后、玉米苗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分别防治一遍害虫。费用包括农药费用(表 1 )、施农药劳动力费用(表 1 )、诱虫灯折旧费、诱虫灯安装电线折旧费、诱虫灯安装人工费、收取害虫费用以及诱虫灯电费,诱虫灯每 10 亩一盏,诱虫灯 5 年折旧,诱虫灯支架 10 年折旧,每盏普通供电式诱虫灯 350 元,每个支架 100 元,则每亩诱虫灯折旧费为 7 元、诱虫灯支架折旧费 1 元;以 1000 亩为一个单位,需要电线 8000 米, 2 元 / 米,每 10 年换一次线,则平均每亩电线折旧费 1.6 元;诱虫灯安装费 5000 元,每 5 年检修一次,则每亩地每亩诱虫灯安装人工费 1 元;每 1000 亩安排两人收取害虫,按每年收取 170 天,每人每天 20 元,则每亩一年收取害虫费用为 6.8 元;诱虫灯功率为 20 瓦,平均每天开灯 10 个小时,年开灯 150 天,每千瓦时 0.6 元,则每亩电费投入 1.8 元。 鉴于以上研究发现,我们特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第一,由国家出资,提供诱虫灯及电线,创立农村基本农田生态系统无虫害环境。今后农民种地不用担心虫害,虫害由国家专业人员统一防治。以中等规模农村 1000 亩为例,仅需要 100 盏诱虫灯, 100 个支架,电线 8000 米,诱虫灯 350 元 / 盏,支架 100 元 / 个,电线 2 元 / 米,共计 61000 元。诱虫灯安装由所在村庄和电工完成,所涉及的少量费用可由所在村配套支付。建议国家在进行水利、道路等农田基本建设时,将害虫防治统一考虑在内。 第二,成立防治农田害虫的企业,管理几个或者十几个村庄。每 500 亩安排一个人,或由村组织专门人员,按时收取诱虫灯捕捉的害虫。由公司或者村发放工资,国家提供少量运转费。同时可收取农民害虫防治费 10-15 元 / 亩 / 年,作为公司的利润。国家对害虫防治的专项经费直接给防虫公司,公司成员可由农民组成。 第三,充分发挥各级植保站的功能。植保站工作人员应常去田间地头,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植保站人员工资由国家支付,除非常必要的收费外,禁止植保站向农民收取服务费。 第四,国家设立对农田生态系统方面研究的专项研究资金。鼓励科学家走到在一线农田,不要求他们急功近利发文章,以防虫效果为考核目标,不以文章为考核标准。严格禁止从事植保的科学家从事贩卖农药的活动,减少乃至杜绝农药污染,从而保证中国农田始终处于生态健康的状态。 (郭立月、刘海涛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羊城晚报再揭真相:转基因“增产”一说无任何可靠证据
蒋高明 2014-3-23 23:37
羊城晚报再揭真相:转基因“增产”一说无任何可靠证据 本文链接:http://www.szhgh.com/Article/health/zjy/201403/47737.html 2014-03-23 18:45:2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记者 点击:3752 评论: 8 (查看) 分享到: 22   方舟子发微博称“要创造条件让国人都吃转基因”,这句话让崔永元四次赴美、日实地调查转基因食品真相,并制作出了纪录片《转基因报告》。2014年3月16日,凤凰卫视播放了许戈辉对崔永元的专访,崔永元谈到,虽然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但实际上国内已出现了非法滥种现象,包括我们的主粮,比如说玉米、小麦、水稻。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大辩论持续升温,继3月1日本版发表《转基因食品纷争重重为哪般》后,我们继续刊文,披露转基因的一些事实真相。 与孟山都公司对簿公堂的加拿大农民施迈瑟    1   从一桩官司看转基因作物   究竟会不会感染传统作物?   转基因在很多国家属于知识产权,农民购买转基因作物种子需与种子公司签订专利使用许可协议,除了向种子公司支付种子价格外,还要支付专利使用许可费。农民用转基因种子种植收获后,不得留作来年的种子,迫使农民每年都必须向种子公司购买转基因种子。   种子公司的钱就是这么赚来的,除了卖种子外,还卖专利许可。   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出了一种具有草甘膦抗性基因的油菜种子,农民如果耕种这种转基因种子,就可以在油菜田里放心使用孟山都公司“Roundup”商标除草剂而不至于伤害油菜。这种油菜种子1996年进入加拿大市场,到1998年就占据了加拿大四分之一的油菜种子市场份额。   1997年,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布鲁诺的农民珀西·施迈瑟在自己的传统油菜田里除草,他在农田边的周围喷洒了“Roundup”除草剂,以防野草侵入农田,但他发现,农田边一些被喷洒了除草剂的油菜并没枯死。而按正常的情况,他种植的传统油菜由于里面没有防除草剂的基因,是会被除草剂杀灭的。   于是,他便把“Roundup”除草剂在这块约20亩的油菜田里进行除草试验,结果有60%的油菜存活下来。收获时,施迈瑟把从这块油菜田里收获的油菜籽单独存放,1998年用这些油菜籽种植了6000亩油菜。   油菜长出来后,孟山都公司发现施迈瑟种植了具有“Roundup”抗性的油菜,便要求施迈瑟与公司签订协议支付专利使用许可费。孟山都公司的这一要求遭到施迈瑟断然拒绝。   施迈瑟称,他从未买过孟山都公司的油菜种子,1997年他种植的传统油菜是被周围的转基因油菜感染了,他用被感染了的油菜籽种植不属于专利侵权。因为种子属于有形资产,他有权处置自己的有形资产。   1998年8月6日,孟山都公司把施迈瑟告上了加拿大联邦法院。8月10日,庭外和解谈判破裂,施迈瑟反诉孟山都公司诽谤、侵犯私有领地和污染农田,并向孟山都公司索赔1000万加拿大元。   2000年6月5日,该案在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联邦法庭审理。施迈瑟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称,他在1997年根本就没种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油菜种子,他种植的传统油菜被周围其他农户种的转基因油菜给感染了。   孟山都公司则称,“Roundup”抗性基因是孟山都公司的专利,公司有权控制任何油菜上“Roundup”抗性基因的使用,当然也包括那些被“Roundup”抗性基因偶然感染了的油菜。   施迈瑟反驳道,他对在自己农田里收获的作物有支配权,包括那些被意外播撒到他田地里的种子成长后收获的果实,有形资产权优先于专利权。   法官审理认为,施迈瑟所称在1997年并没有使用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油菜种子,无法合理解释其油菜“Roundup”抗性基因浓度达到95%-98%的商业品质。   而孟山都公司却向法庭提供了“Roundup”抗性基因不会意外感染施迈瑟油菜的证据。   法庭判决,因为施迈瑟知道他1998年播种的种子虽然是传统的油菜种子,但因感染了抗性基因而成了具有“Roundup”抗性基因的油菜种子,但他还是照样播种,构成故意侵犯专利权行为;施迈瑟虽然对不管以何种方式播种到他农田里的任何种子有对其果实的支配权,但是,作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基因,他无权在未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不管这种基因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的。   施迈瑟一审败诉后,该案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被称为是“一个农民与世界巨无霸种子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少反转基因组织还捐款资助施迈瑟把这个官司打到底。   施迈瑟上诉到萨斯卡通联邦上诉法院,2002年5月15日,联邦上诉法院做出了维持原判的判决。   这个官司一直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2004年5月21日,联邦最高法院以5票对4票的微弱优势裁定孟山都公司胜诉,但施迈瑟也赢得了一定的胜利,最高法院裁定他无需为1998年种植的含有“Roundup”抗性基因的油菜向孟山都公司支付赔偿,并裁定施迈瑟免付孟山都公司本案数十万加拿大元的诉讼费用。虽然这个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已结案,但至今仍存有不少争议。    2 转基因作物让一些种子公司年赚77亿美元   从上文的转基因官司可以看出,种子公司之所以热衷于开发转基因作物,是因为转基因可为他们带来滚滚财源。对传统作物来讲,农民收获后自留种子供来年播种。但对转基因作物来说,研发企业会利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农民购买转基因种子必须签订专利使用许可协议,承诺用购买的转基因种子种植后收获的果实不用于再种植。种子公司的解释是,必需控制转基因种子市场,避免侵权行为,确保公司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研发更多的转基因作物。   孟山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种子公司,根据该公司2013年年报,2013财年(2012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总销售收入149亿美元,毛利润77亿美元,利润率高达51.7%。这样高的利润率,除了制药行业外,其他行业是难以达到的。另外,孟山都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0%,即15亿美元。从这组数据可以推测出,孟山都公司每年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多少钱。    3   种子公司在一些国家因虚假宣传惹官司   转基因是种子公司的摇钱树,摇来的是农民的钱。为此,种子公司大力宣传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劝说人们放心吃转基因食品。试想,种子公司投入了15亿美元研发转基因作物,如果被证明不安全,不能上市,这15亿美元就打了水漂。   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的科学家,要么是种子公司自己的雇员,要么是受到种子公司的资助,这些科学家自身的利益与转基因捆绑在一起。研发出一种转基因作物就会成为富翁,发表一篇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论文就可得到种子公司的慷慨奖赏。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为了自身利益,一些科学家便在转基因研究中放大其优点,甚至无中生有杜撰其优点来,缩小甚至隐匿其缺陷和毒副作用。这和瘦肉精一样,科学家为骗取名利,故意隐瞒瘦肉精的毒副作用,当被人们食用多年吃出人命后才东窗事发。正因转基因科学家也是转基因作物的利益当事方,他们的研究结论一直广遭质疑。   1999年,英国广告标准局对孟山都公司在英国的一项100万英镑的产品推广计划提出谴责,因为广告中用了大量虚假和没有证实的所谓科学研究结论,孟山都公司为此公开道歉,但辩称这并非故意所为,而是“英美文化差异”造成的。   2012年,巴西联邦法院也对孟山都公司的虚假广告宣传判罚25万美元,并禁止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种子在巴西销售。联邦检察官称,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实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会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另外,为了使自己研发的转基因作物尽快获得市场准入许可,或阻止政府出台对转基因食品销售不利的法律,种子公司也游说政府和立法人员以及学术机构。《卫报》2011年1月3日刊文称,美国在欧洲的外交官大多充当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种子推销员。   根据“解密”官网2012年9月17日发布的数据,孟山都公司2011年为推广转基因种子游说费高达630万美元。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孟山都公司向民主党和共和党共捐献了186250美元,其中42%捐给了民主党,剩余的58%捐给了共和党。在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中,孟山都公司按同样的比例向两党捐献了305749美元。   为了阻止加利福尼亚州转基因标识法的通过,孟山都公司投入810万美元进行游说和宣传,最后该法律以53.7%的微弱多数被否决。为了阻止联邦和各州政府出台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律,截止到2013年10月,孟山都公司和杜邦公司(世界第二大转基因种子公司)共投入了1800万美元进行游说。到2013年11月,美国有27个州正在进行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康乃迪克州已通过该项法律。位于华盛顿的生物技术产业协会在2010年到2011年间也为转基因的推广游说活动支出了1643万美元。   《自然》杂志2013年9月26日发表了迈克尔·爱森斯坦的研究文章,文中提到,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耐旱转基因玉米在2011年12月获得美国农业部市场准入许可,但该种子对农民来说几乎带不来额外利益。路透社在2012年3月13日发文称,耐旱转基因玉米的优势被夸大了。    4   “转基因作物增产”一说没任何可靠的证据   种子公司推广转基因种子的宣传亮点就是“增产”。自从1995年美国转基因作物被批准商业化以来,种子公司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称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是解决世界未来粮食短缺的唯一途径。说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可为农民带来利益,农民才选择转基因作物。说转基因作物是解决世界未来粮食短缺的唯一途径,就可游说政府出台鼓励推广转基因作物的政策。   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CS)植物病理学家、资深科学家兼美国环保局生物工程顾问道格·格里安-谢尔曼在2009年4月发布的一个报告认为,世界粮食产量远远大于需求,饥荒和粮食价格上涨,这都是经济和政治因素造成的。而转基因作物的始作俑者,不断散布世界粮食短缺的谣言制造恐慌,声称转基因作物可以增产,如果拒绝转基因作物,就会饿死很多人。格里安-谢尔曼经过对美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转基因作物增产”说没任何可靠的证据。   忧思科学家联盟通过对美国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过去15年的产量分析得出结论,过去15年的产量确实增加了,但增加的产量主要归功于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和农业投入,转基因技术对产量的影响非常有限,即使这15年间没有转基因作物,粮食产量照样增长。农民增加产量的手段包括育种、合理使用化肥、使用除草剂、使用杀虫剂、轮作、用有机方法确保农田肥沃等。   还有一个事实不要忽视,种子公司宣传的转基因作物的产量,一般都是在试验田最理想的作物生长条件下获得的,用转基因在试验田里的产量与传统作物正常种植时的产量比较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果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在相同地块、相同条件下种植,前者与后者的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地球开放资源”组织的研究人员迈克尔·安东尼奥、克莱尔·罗宾逊和约翰·费根在2012年6月发表了长篇研究报告《转基因生物的秘密与真相》,报告提出,宣传说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产量完全是谎言,没有任何数据支持这一说法。在同等耕作条件下,转基因作物充其量与非转基因作物的产量相同,转基因大豆和某些转基因玉米的产量甚至低于非转基因作物的产量。   美国农业部在2002年《农业经济报告》第810期也发表研究文章指出:“那些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并不具有增产的潜力,实际上,转基因作物的产量甚至会下降。”   孟山都公司耐旱转基因作物课题组领导人马克·艾奇也坦言,耐旱转基因作物并不能保增产,只是让作物“有些保险”。他自己证实,在孟山都公司自己的试验田里,耐旱转基因作物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只有少数能存活下来,到第10天下雨了,这些存活下来的作物就有了收成。区别就在这里,耐旱转基因作物只有在其耐旱极限期内下雨,才能给农民带来些许的利益,如果耐旱极限期内无雨,耐旱转基因作物照样会枯死。   孟山都公司推出的转基因大豆被农民实际种植证明产量低时,该公司又推出了新品种转基因大豆RR2,仍宣传称这种转基因大豆可增产。但对2009年美国5个州20个种植RR2转基因大豆的农场研究表明,新品种转基因大豆产量仍没有到达预期目标。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也显示,转基因大豆的平均产量并没有增加。   根据路透社2010年6月25日的报道,西佛吉尼亚州对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种子RR2虚假广告宣传进行调查,州检察长称,由于孟山都公司的广告宣传称这个转基因大豆可增产,农民花高价钱买了这个种子,可产量并达不到广告宣传的那么高,让农民的利益受损,孟山都公司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   很多农业科学家也质疑,转基因作物在农业投入如此之大的美国都无法做到增产,在南美、亚洲和非洲地区说增产只能说天方夜谭。   5   转基因作物进入泛滥期,应建立传统作物种子储存库以作安全防范   2011年和2014年,孟山都公司两种转基因大豆专利(专利号5352605和RE39247)保护期满,这就意味着农民无需从孟山都公司购买这两种转基因大豆种子,可以用收获的大豆留作种子供来年播种,从而省了一笔专利使用许可费,节省了种植成本。加之其他转基因作物的专利保护期相继期满,人们可以随意种植这些失去专利保护的转基因作物,可以预见,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很快就要泛滥成灾。   本文开始的转基因作物诉讼案件已说明,转基因作物可以感染传统作物。2007年,美国农业部对Scotts Miracle-Gro公司罚款50万美元,因为该公司对本特草的基因进行移植试验,距离试验田21公里处也有近亲草类,农业部认定这是转基因“漂移”造成的。   《自然》杂志2001年11月刊也刊文称,墨西哥一农场的转基因玉米与毗邻的传统玉米发生了杂交。之后,其他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转基因玉米与传统玉米杂交证据。   这些事实警示我们,一旦转基因作物泛滥失控,很快就会让所有传统作物受到感染,地球上恐怕就都是转基因作物了,让传统作物绝迹。万一某一天得到确凿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那时就很难找到传统食品可吃了,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威胁。所以,建议政府尽快建立传统作物种子储存库,保存足够多的传统作物种子以防万一。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EIA3月份发布油气钻井生产能力报告
mhchx 2014-3-20 14:08
根据美国EIA3月10日发布的油气钻井生产能力报告显示: 美国每台钻井设备新井的石油与天然气的生产量如下: 每台钻井设备新井的石油生产量(桶/天) ​ 每台钻井设备新井的天然气生产量(千立方英尺/天) 区域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变化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变化 Bakken 485 492 7 488 497 9 Eagle Ford 453 463 10 1,272 1,280 8 Haynesville 23 23 - 5,142 5,167 25 Marcellus 30 30 - 6,402 6,476 74 Niobrara 340 345 5 1,723 1,713 (10) Permian 108 109 1 269 274 5 设备新井的平均产量 257 259 2 1,394 1,386 (8) 按区域的美国石油与天然气的生产量如下: ​ 石油产量(千桶/天 ) ​ 天然气产量(百万立方英尺/天) 区域 2014年3月 2014年4月 变化 ​ 2014 年3月 2014 年4月 变化 Bakken 1,073 1,091 18 ​ 1,135 1,156 21 Eagle Ford 1,325 1,359 34 ​ 6,446 6,566 120 Haynesville 54 54 - ​ 6,466 6,390 (76) Marcellus 39 40 1 ​ 14,470 14,758 288 Niobrara 301 304 3 ​ 4,560 4,572 12 Permian 1,433 1,444 11 ​ 5,330 5,369 3 总计 4,225 4,292 67 ​ 38,407 38,811 404 虽然页岩气资源与生产在美国许多地区被发现,但是,EIA的重点是在美国本土48个州中6个最丰富的地区。2011年到2012年,这6个区域占美国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接近90%,以及事实上所有国内天然气生产的增长。因此,通过上述6个区域的油气新钻井产量及区域油气产量,可以大致判断美国油气生产总体情况。
个人分类: 油气|1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主与法制时报:转基因七辩
蒋高明 2014-1-20 23:17
【明辨是非】转基因争论到了不开交叉的时候了。但我们至今为止,没有看到两类人表态,他们根本就不发声:一是掌握转基因核心专利的孟山都公司,另一类是农业大军的科研队伍。前者希望中国普及转基因,最终专利费照收不误,正如微软先鼓励盗版,后收专利一个模式。后者队伍有10万人,但搞转基因的不足1000人,而这1000人中,80%的人原来根本就没有做过转基因研究,他们为什么不发声?有苦难言,拿了钱,但明知方向错误,但为了同行和自身利益,打破牙齿望肚子咽。因此,常常出面辩论的都是老面孔,是那200人中的少数,约20人左右。就是那么几十人,绑架了61名院士中的非农院士,造成了中国转基因大跃进的5年辉煌。真不知道,转基因重大专项到期后,拿什么来交账。 转基因七辩 http://www.mzyfz.com/cms/minzhuyufazhishibao/fayuan/html/1260/2014-01-20/content-950940.html 发布:2014-01-20 11:16:55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本社记者 叶 俊 浏览: 200 次 【 大 中 小 】 !-- 操作 -- 从“黄金大米”事件,到甘肃省张掖市禁止转基因落地,到61名院士上书,再到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以及最近的方舟子起诉崔永元,一年多来,“转基因”话题充斥着各大媒体。然而,争论并没有得出最终结果,反倒使得普通老百姓如坠云雾。 转基因到底是否安全?是否值得推广?国外转基因状况如何?这些问题从目前来看,任何一方都无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焦点一: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事实:2012年9月,法国凯恩大学的科学家,通过为期两年对200只实验鼠进行的分类试验发现,用转基因玉米NK603和被“Roundup”(商品名“农达”)污染的饲料喂养的实验鼠,容易患肿瘤及内脏损伤。 观点: 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对这些已经揭示的灾难性后果和科学家们的一再警告,我们是否进行过严肃的分析、客观的评估以及科学的论证?我们匆忙引进的科学依据何在?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国际对于转基因的安全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包括欧盟食品安全局,都做过很多声明和报告,明确指出目前经过严格科学的评价,依法批准种植、应用和进出口的转基因产品和非转基因是一样安全的。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长期食用转基因食物的后果非常可怕。它不会造成食物中毒,但是会损伤肝肾,扰乱激素,导致肿瘤,缩短寿命。 焦点二: 能否保证粮食安全? 事实: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进口粮食从2283万吨增至7236万吨,粮食自给率降至88%。我国大豆进口量从1996年的110万吨增至2012年的5838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3/4,对外依存度达到8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 观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占领未来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推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一粒种子平天下”是完全错误的农业路线,转基因更是错上加错。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中国已经没有拒绝转基因的资本。 焦点三: 推广时机是否成熟? 事实:2013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61名院士上书建议,推动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对科研影响非常大。 观点: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2009年到现在,转基因水稻还没实现大面积应用,原因很复杂,但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我个人观点是,并不是说因为转基因水稻有不安全因素才不能推广。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世煌: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使我国拥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但企业大规模商业推广还为时尚早,很多条件还不具备。 焦点四: 在监管上是否有问题? 事实:2012年8月30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表示,美国一科研机构发布了其对24名中国湖南省儿童进行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的结果。这项研究共选取了72名6到8岁的健康儿童,受试儿童全部是湖南省衡阳市一所小学的学生。对此,绿色和平组织表示强烈谴责。中国疾控中心随后对此进行了调查。 观点: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监管是非常重要的,跟美国相比,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国内以前确实有不少问题存在,但是在转基因食品安全上,我们国家做的不比国外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湘穗:我国转基因生产管理混乱。建议国家成立“转基因安全国家调查”,以国家安全、军队及有关部委对转基因安全问题进行国家调查。 焦点五: “转基因技术”受制于人? 事实:目前,在全球转基因育种市场中,美国孟山都一家公司占据85%的份额。美国目前在转基因技术上是全球领先的,这个领先比常规育种更大,是全球垄断。有网民存疑:“我国使用转基因技术是否有美方的专利?这样的话会不会受制于人?” 观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湘穗:少数政府部门人员、转基因科研人员与外国转基因企业存在利益关联。导致转基因安全的话语权失控,被美国企业、美国企业顾问和参与转基因科研的国内合作者所把持,难以向领导、群众说清情况。 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罗媛楠:中国三种正在等待商业化种植资格审批的转基因水稻,在研发过程中涉及了5-12项国外转基因技术及被转入的基因等专利。这些专利大都被少数国外生物技术公司掌控,一旦这三个品种获得商业化种植,这些专利可能会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对中国的粮食主权从背后发起偷袭。 焦点六: 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吗? 事实: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800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7%。按照现在的趋势,再过2至3年,美国玉米、大豆都将是转基因的。 观点: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美国科学界的态度是一致的,转基因食品经过安全评价,所以也不需要标记,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时间最长的国家。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顾秀林:美国农业部的统计说明:美国植物食品中转基因成分不超过2%,而这个事实被我国的主流媒体刻意掩盖和曲解了。 焦点七: 未来发展方向? 事实:1月15日,在农业部举行的2014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对转基因产品,农业部采取的是“积极研究、慎重推广”的方针。 观点: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转基因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和传统的技术进一步结合,使我们原来想到做不到的事可以实现,所以说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国家应该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将转基因涉及的领域统一纳入法律管理。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原副秘书长蒋高明: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才知其是否安全,包括从小白鼠到大鼠、兔、猴子,再到人类志愿者。但到目前为止,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没有做完整的实验。。。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玉米万岁
jiangming800403 2014-1-15 21:53
粮食增产靠玉米,玉米万岁,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玉米产量增加了2倍多,小麦只增加了1倍,水稻更少,只有50%。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友针对某科学网红人转基因言论提出八大疑问
热度 3 蒋高明 2014-1-13 22:50
【明眼看人】今天的科学网很热闹,为挺转基因,某科学网红人赤膊上阵了。那篇被置顶的文章,又是资格论,又是毛左论,又是阻碍科学发展论,从中看出了当年的柯贝的身影。针对其言论,我不做专门的发言,特转载下面网友的八大问题,看看该红人如何说?综合国内外大量的正反两方面意见,我对转基因的基本定论为:一不增产,二不环保,三存在健康风险,四公众知情权严重被剥夺,五转基因不是为了解决粮食短期问题而是国外公司为垄断全球种子制作种种借口。让时间来检验这一切吧。 以下评论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f78d.html 看来饶毅先生还真是学术权威派头十足啊,就你回答崔永元的部分提几个问题 1,你是怎么确定什么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人绝大多数认为转基因安全的,如果您认为自己是一个严谨的学者,请告诉我你的这个绝大多数是多少的百分比,你是用怎么样的统计方式得到那个数据的 2,请问您对所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3,请问您对权威的AAEM机构以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机构对转基因的谨慎态度怎么看? 4,请问您对与塞拉利尼实验一样的仅仅采取每组10只老鼠的实验,却不被质疑,怎么看 :Hammond B, Dudek R, Lemen J, Nemeth M. Results of a 13 week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glyphosate tolerant corn. Food Chem Toxicol.Jun 2004; 42(6): 1003-1014. :Hammond B, Lemen J, Dudek R, et al. Results of a 90-day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corn rootworm-protected corn. Food Chem Toxicol.Feb 2006; 44(2): 147-160. :Hammond BG, Dudek R, Lemen JK, Nemeth MA. Results of a 90-day safety assurance study with rats fed grain from corn borer-protected corn. Food Chem Toxicol.Jul 2006; 44(7): 1092-1099. 5,请问对于范晓虹依据Huber给出的线索与方法发现的不明蛋白,您是否认为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 6,请从生物学原理出发回答一下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所表达的蛋白一定可以在真核生物中找到分子伴侣,而表达出正确的蛋白质3D结构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一定不会被真核生物中的RNA沉默部分基因,而发生表达的变异 你是否认为外源基因插入真核生物基因一定能够表达出蛋白质,而不会因为插入位置错误等原因,不表达蛋白,而成为内含子,最后被RNA剪切出怪异蛋白? 7,既然您认为转基因安全已经成为昧国共识,昧国法律却要求在农田间设立生态庇护所,这是为什么? 8,现在的转基因并不能增产,您认为不能实质增产的转基因对于中国可能遭遇的粮食短缺风险有什么益处? 要应对中国可能面临的粮食短缺风险,中国最需要的是不能直接增产的转基因还是杂交以及其他可以直接增产的技术?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17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学家培育出非转基因大豆品种:产量是转基因大豆的两倍
热度 8 蒋高明 2013-12-2 18:43
【微评论】中国专家培育出来产量为美国转基因大豆2倍的大豆品种,中国人完全可以不必要冒着生态环境与健康的风险,去消费他人的转基因大豆,有关部门为什么不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当农业远离了农业属性,当农业没有了人气,只剩下机器、化工与转基因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农业无论总产还是单产,无论品质还是安全程度,包括栽培物种与养殖物种的多样性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美国人走过的弯路,中国人一定要重蹈覆辙吗?美国人少地多,他们伤的起,我们伤的起吗? 吕永岩按语:中国有东方智慧的高产安全可持续的农业高科技发明,完全应该排除美国不高产有危害有专利垄断的转基因僵尸农业手段。张掖继宣布禁止转基因种植之后,又传来非转基因大豆产量高过美国转基因大豆产量一倍的消息,并且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这是科学的胜利,是中国的胜利,是华夏民族的胜利,也是华夏民族的希望。这个事实再次无可辩驳的说明,中国人有能力用东方智慧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中国不走转基因僵尸农业路线,才能迎来农业发展的漫天朝霞,也才能保证人民的健康幸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转基因僵尸农业是美国戕害中国的一张王牌,只能使中国和中国人民走上亡国灭种的不归路,这是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odu.html 重磅新闻:非转基因高产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 在张掖市顺利通过国内专家鉴定   ------甘肃省张掖市一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今年九月一日,由全国著名农学家,育种专家,高级农艺师张大跃主持完成的《甘肃省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的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验收鉴定。在百亩示范基地测得亩产396.24公斤,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该品种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200910117345.4,保护号20090421.8)。   “张豆1号”大豆新品种以诱变材料TK-1为母本,野生大豆M-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大豆杂交种。2011年元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2011001)。2012年在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达桐村试种50亩, 平均亩产达365公斤 ,同年在庆阳市环县樊家川乡旱地全膜栽培示范7亩,平均亩产315公斤;2013年仍然在凉州区双城镇达桐村示范300亩,平均亩产352公斤;同年又在张掖市甘州区绿洲农业试验、示范区100亩示范点上,邀请省上育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并同时特邀农业部及全国农技推广总站领导、专家组成两级鉴定委员会,对“张豆1号”进行了成果鉴定。    2013年全国示范推广31.14万亩,平均亩产324公斤。目前,美国大豆亩产平均为170公斤,巴西为180多公斤,阿根廷为190多公斤,世界大豆平均单产151公斤 ,中国只有135公斤/亩,甘肃大豆多年在100公斤/亩左右徘徊。我市培育的“张豆1号”新品种不仅为非转基因,而且亩产遥遥领先,高出国内外两倍以上( 应为高出一倍以上,或为国内外的两倍,本博注 ),值得高度重视!   “张豆1号”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大豆亩产,填补了我国无高产大豆品种的空白;二是该品种适应推广的区域在1.7亿亩左右, 如果大面积推广,可以替代转基因大豆的进口数量(2013年进口5838万吨),保证食品安全;三是由于该品种抗旱性强,可做为干旱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推广 。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路线合理,措施得当,数据翔实,经济效益显著,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张豆1号田间长势情况      农业部、甘肃省部分专家在田间测产      农业部、甘肃省部分专家在田间测产      农业部、甘肃省部分专家在评审会现场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662 次阅读|9 个评论
大豆危机乎?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11-24 10:41
年 份 粮 食 谷 物 #稻 谷 #小 麦 #玉 米 豆 类 ​ ​ ​ ​ ​ ​ ​ 1978 30477 ​ 13693 5384 5595 ​ 1980 32056 ​ 13991 5521 6260 ​ 1985 37911 ​ 16857 8581 6383 ​ 1990 44624 ​ 18933 9823 9682 ​ 1991 43529 39566 18381 9595 9877 1247 1992 44266 40170 18622 10159 9538 1252 1993 45649 40517 17751 10639 10270 1950 1994 44510 39389 17593 9930 9928 2096 1995 46662 41612 18523 10221 11199 1788 1996 50454 45127 19510 11057 12747 1790 1997 49417 44349 20073 12329 10431 1876 1998 51230 45625 19871 10973 13295 2001 1999 50839 45304 19849 11388 12809 1894 2000 46218 40522 18791 9964 10600 2010 2001 45264 39648 17758 9387 11409 2053 2002 45706 39799 17454 9029 12131 2241 2003 43070 37429 16066 8649 11583 2128 2004 46947 41157 17909 9195 13029 2232 2005 48402 42776 18059 9745 13937 2158 2006 49804 45099 18172 10847 15160 2004 2007 50160 45632 18603 10930 15230 1720 2008 52871 47847 19190 11246 16591 2043 2009 53082 48156 19510 11512 16397 1930 2010 54648 49637 19576 11518 17725 1897 2011 57121 51939 20100 11740 19278 1908 虽然与2200万吨以上的年产量峰值有所下滑,但中国豆类(主要是大豆)年产量仍保持在1900万吨左右,与20年前相比大约增加了50%,这一增幅仅低于玉米,远高于水稻和小麦。 中国大豆产业濒临崩溃的断言看来是“狼来了”。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前农民种粮亩收入折黄金不到上世纪70年代的6%
热度 2 蒋高明 2013-9-1 23:01
蒋高明 让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产量普遍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上刚要: 400 斤 / 亩;过黄河 600 斤 / 亩 , 跨长江 800 斤 / 亩。这里的粮食指一年收获的在北方一年两熟制为小麦和玉米,《刚要》为《国家粮食中长期规划刚要》简写,一般以十年期,这里的刚要是指上世界 70 年代中;黄河,黄河流域;长江,长江流域。即国家在不同水热区域规划的粮食产量。 当时农民耕作一亩地收入折合黄金是多少呢?我们取其中粮食亩产 600 斤计算。 1976 年 1 美元兑换 1 . 88 元人民币,折合 20.67 美元,可以兑换 0.59 盎司 ( 16 . 75 克 )黄金,即当时的黄金价格为 2.32 元 / 克。也就是说,农民每亩地收获 600 斤粮食,扣除 30 斤种子,按照当时粮食 0.2 元 / 斤计算,相当于收获黄金 49.1 克 。 今天的黄金价格为 274 元 / 克,山东一带玉米小麦周年产量很容易过 1600 斤,但其中一半是成本 ( 种子、化肥、机械、灌溉、农药、除草剂、收获等折合 ) ,小麦玉米平均价格 1.1 元 / 斤,净收入的 800 斤粮食,不计算劳动力成本,相当于收获了 2.91 克 黄金,仅为上世纪 70 年代的 5.9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 70 年代农民基本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尽管物质相对贫乏,但那个时候医疗、教育、住房都是免费的,农业生产资料几乎都是生物质的,几乎没有化学物投入,投入最多的就是劳动力。由于人勤快,农田里基本见不到什么杂草,不用农药虫害也很难爆发,当时全国供应的食品都是有机食品。 今天,农民亩收入整整比上世纪 70 年代,以黄金计算,贬值了 15 倍!因此,农民不可能在粮食生产上投入太多的劳动,投入越多亏本越多。 10 元一瓶的除草剂替代了一亩地的人工锄草,多么简单的事,谁还管什么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如果雇佣人工锄草,约花费用 280 元(人工锄草 4 遍,小麦玉米各两遍)。 有人说,这不是科技进步了吗?化学除草剂和化肥替代了人工,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民还省力气了,这是好啊。但是我们没有计算的是,环境污染造成了健康代价,乃至农民生命的代价——农村大量癌症病人的的出现与涉农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还有,这种“杀鸡取卵”的农业模式还能够持续多久?短短 30 年,中国农田耕地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出路在那里呢?出路就在于,农民的劳动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按照黄金不动价计算,现在的粮食价格绝对不是 1 元 1 斤,而是提高 10-15 倍。即城市消费者肯花 10-15 元 / 斤,农民就会为你生产达到“特供水平”的有机食品。否则,我们的农民兄弟就只有一辈子在城里打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510 次阅读|3 个评论
齐鲁周刊:中国没必要在转基因商业化上敢为人先
热度 1 蒋高明 2013-8-23 12:33
中国没必要在转基因商业化上敢为人先 2013-06-24 06:47 未知/ 王欣芳 / 2513 次 http://www.qlweekly.com/News/Topic/201306/248040.html   在著名植物学专家、中科院博士生导师蒋高明看来,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从来不只是科学争议,而涉及文化、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而争论的底限就是“转基因主粮不能商业化”。   转基因主粮不能商业化   《齐鲁周刊》:农业部批准三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引发外界“闪批”猜测,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又开始了,从食品安全到经济,到政治。   蒋高明:最初抛出转基因概念,其假设是中国粮食不够吃,需要增加粮食单产。当时有人提出“转基因是唯一的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   渐渐转基因问题的争议不只是科学争议,成为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问题的争议,科学利益共同体主导了中国粮食主粮商业化种植。这个批准过程是不透明的,决策是不民主的。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呈现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应接受阿根廷、巴西、印度盲目推广转基因大豆、棉花的教训;接受国产大豆、棉花被他国鲸吞的教训,积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产业。   《齐鲁周刊》:那转基因技术能够增产吗?   蒋高明:水稻单产的记录目前仍由我国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所保持,长期进行转基因技术研发的美国,其水稻单产水平落后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还没找到作物中所谓的增产基因。而且我国不存在粮食短缺的现实危险。   《齐鲁周刊》:关于转基因问题的争论底限在哪里?   蒋高明:转基因科学技术中国人一定要搞,而且要集中力量搞,要像当年中国人搞“两弹一星”一样,搞出来是吓唬人的。但是转基因主粮不能商业化,小一点还可以做做,比如烟草。大米、玉米、小麦、花生、大豆不能搞,现在所有品种几乎都覆盖了,已经覆盖到中药。   由转基因专家带头长期吃转基因食品   《齐鲁周刊》:我国有必要在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上“敢为天下先”吗?   蒋高明:各国对转基因都很谨慎。日本、德国的人均耕地并不比我国多,但坚决拒绝主粮转基因。即使转基因技术的策源地,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亦不敢对其主粮小麦进行转基因化。作为主粮,水稻在全球范围内都未进行商业化种植。中国既不存在粮食短缺现实危险,又不存在粮食短缺前景,所以没必要敢为人先。   《齐鲁周刊》:许多专家都在阐释转基因“为何不可怕”。   蒋高明:我还是那个观点,由转基因专家带头长期吃转基因食品。   每一个搞转基因食物的都说食品没有问题,那么他们应当带头食用。仅食用自己的转基因食品还不能说明问题,还必须食用其同行搞的转基因食品。   将一日三餐中的90%以上食物改为转基因的,从粮食、蔬菜、肉、奶、水产、水果以至于猪羊等动物,至少连续吃十年以上。试验在媒体监督下进行,这样所有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将不攻自破。   我们担心的是,目前搞转基因大跃进,将人类适应了上万年的食物几乎全部转基因了。目前已经对上百种农作物进行了转基因手术,包括中草药,颁发转基因安全证书达1110件,其综合效果是大大降低食物的安全性,降低了人类的免疫能力,造成灾难性的健康后果。   《齐鲁周刊》:现在很多单位为了避免转基因等食品安全问题,都吃特供了。   蒋高明:是挺多的,很多单位自己承包或者建设农场,还到弘毅农场来学习,其实反映的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尴尬。   未来农业之路在生态农业上,我们也在农场里做了很多实验,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所谓的六项现代农业技术,将农民手里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小麦玉米周年亩产2000斤粮食以上)。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8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