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改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淮北地区不要轻易改玉米为旱稻
tjm9518 2009-3-19 19:09
提醒:玉米粗缩病重、产量不稳等问题可以解决;旱稻产量偏低,对栽培条件有较高要求 邳州市一农资销售商反映,近年来当地种植的麦茬、蒜茬玉米粗缩病重,而且受不良天气影响抽穗结实差,产量低而不稳。当地一些农民听说改玉米为旱稻,稻谷亩产量可达 450 ~ 500 公斤,因而纷纷想改种旱稻。他问,绿旱 1 号、郑旱 6 号这两个品种是否适合在当地种植。在谈到通过推迟玉米播种期避粗缩病的时候,这位农资销售商说,上述准备改种旱稻的田块,沟渠等排灌设施差,推迟玉米播种期至 6 月底 7 月初以后,出苗期正逢当地雨水较多的季节,而当地农民一般不愿意在田间开墒沟,很容易出现芽涝,玉米出苗和生长不良。最近一段时间,沿淮及淮北地区另有多位农民和农资销售商反映类似情况、咨询类似问题。 改种旱稻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邳州是绿旱 1 号、郑旱 6 号等旱稻品种的适种区域,当地可以接麦茬、蒜茬直播种植这些旱稻品种。需要提醒的是,将一直种植玉米的田块大面积改种旱稻,并不一定很合适。 一是旱稻产量水平不高。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旱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适合江苏黄淮海麦茬稻区种植的品种有 绿旱 1 号、郑旱 6 号以及 旱稻 277、 旱稻 502 、皖旱优 1 号 、 郑旱 2 号、辽优 14 、辽优 16 、丹旱糯 3 号等多个品种。这些品种 与以前一些品种相比产量潜力有了较大提高。但 从审定公告看,各旱稻品种的亩产量大致在 300 公斤左右,而且这些品种大致代表了国内旱稻单产的最高水平。在栽培条件较好的田块,旱稻亩产达到 400 ~ 500 公斤是有可能的,但在大面积生产上,旱稻亩产期望值大致只能定在 300 ~ 350 公斤,其产量潜力远不及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水稻品种。 二是旱稻对水源条件要求比玉米高。 旱稻对水源条件的要求虽然比水稻低,但相对于玉米等旱作物来说,其抗旱性较差,对水源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旱稻出苗期间,必须有足够的水分才能正常出苗;在对水分敏感的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需要保证田间土壤有较高的湿度。 三是 旱稻栽培对化除技术要求高。旱稻一般采用直播方式种植,田间杂草容易发生和危害。在习惯种植玉米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整套玉米田化除技术,市场上也有与之相配套的除草剂销售。突然大面积改种旱稻后,必须采用适应于旱稻直播种植的化除技术,所使用的除草剂与玉米田除草剂也有很大差别。与玉米田杂草化除相比,旱稻直播田杂草化除总体来说对技术要求更高,所需要的化除成本通常也高些。 据了解,在徐州一些地方,多年前就有农户种植旱稻,之后由于产量不稳定、米质较差等方面原因,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近几年在一些低洼地上,又有农户开始种植旱稻,但总体来说种植面积不大,丰县、沛县等地旱稻种植面积相对大一些。 由于直播稻田杂草化除技术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除草剂产品,旱稻直播田杂草化除效果能得到保证,加上旱稻品种产量潜力提高,总体来说目前生产上旱稻的单产水平和稳产性都有所提高。在一些地势较低洼的田块,如果种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容易受到涝害,而且很难解决,可以在掌握相应技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改种旱稻。 促进玉米稳产的措施 相对来说,旱田种植玉米是比较稳妥的办法。近年来淮北地区玉米粗缩病重、产量不高、不稳,是有其内在原因的,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 前些年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区玉米出现空秆率高、抽穗结实不良等问题,主要是在玉米生长期遭遇了特殊的连续阴雨或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条件,特别是地势低洼、湿渍害较重的田块,或者容易受旱的田块,玉米产量普遍不高、不稳。通过选用穗型较小、适宜密植、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如选用本省选育的苏玉系列品种等,加强栽培管理,还是能使玉米高产、稳产的。 近年来玉米粗缩病传毒媒介灰飞虱我省连年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特别是徐州等地一些地方,由于以前灰飞虱发生量小、玉米粗缩病很少发生,农民普遍缺乏玉米粗缩病防治经验,近几年当地玉米特别是蒜茬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严重。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将春玉米播种期安排在 4 月 20 日之前,夏播玉米播种期安排在麦收后 1 周左右,使玉米敏感生育期( 1 ~ 9 叶期)避开麦收前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能有效减轻粗缩病发生和危害。通过合理安排播种期避病的方法,多年来在盐城等沿海玉米产区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于玉米出苗期容易发生芽涝,主要原因还在于灌排设施不配套。在灌排设施不配套的情况下,种植旱稻同样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旱稻播后苗前施用丁恶草乳油等土壤封闭处理剂后,如果遇到雨涝,很容易引起除草剂药害,导致水稻不能出苗,或在出苗后生长不良;在旱稻对水分十分敏感的孕穗期至扬花灌浆初期,遇旱必须灌水,否则产量会大减。一般来说,种植旱稻对灌排设施和田间沟系配套的要求比种植玉米更高。容易受涝的田块,无论种植玉米,还是种植旱稻,都需要配套灌排设施,才能保证高产稳产。(水清) 资料链接: 绿旱 1 号 绿旱 1 号由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选育,属籼型常规旱稻, 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05053 ),适宜在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部分稻瘟病轻、旱情轻的丘陵地区作一季旱稻种植。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 107.2 天,比对照中旱 3 号早熟 2.5 天。株型紧凑,株高 91.1 厘米,每亩有效穗 20.1 万,穗长 20.3 厘米,每穗总粒 105.0 粒,结实率 75.3% ,千粒重 25.0 克。抗性:稻瘟病平均 3.9 级,最高 5 级;穗期抗旱指数 0.86 ,抗旱性评价 7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52.4% ,长宽比 2.9 ,垩白粒率 37% ,垩白度 6.2% ,胶稠度 5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25.5% 。产量表现: 2003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91.19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15.67% (极显著); 2004 年续试,平均亩产 340.47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30.26%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315.83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22.96% 。 2004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02.25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45.29% 。 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弱,米质一般。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一般应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及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 4.5 ~ 5.0 公斤,条播,行距 26.7 厘米。播种后 1 ~ 2 天如无阴雨天气,应及时浇灌水一次,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肥水管理上,每亩施 45% 三元复合肥 40 公斤作基肥, 3 叶 1 心期每亩追施尿素 7 ~ 8 公斤。抽穗扬花期根据田间墒情及时灌水,以确保正常抽穗扬花。 郑旱 6 号 品种名称:郑旱 6 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 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05055 )。该品种在黄淮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 115 天,比对照旱稻 277 晚熟 1 天。株高 87.1 厘米,穗长 17.2 厘米,每穗粒数 82.2 粒,结实率 83.1% ,千粒重 24.8 克。抗性:抗旱性 5 级,叶瘟 5 级,穗颈瘟 5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5.9 %,垩白粒率 19 %,垩白度 1.7 %,胶稠度 8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5.4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2 级。产量表现: 2003 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61.0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5.2 %(不显著); 2004 年续试,平均亩产 321.9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12.7% (极显著)。 2004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16.3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8.7% 。 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安徽、江苏、陕西汉中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适期早播,一般要求在 6 月上旬麦收后抢时足墒播种或播后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每亩播种量 7 ~ 8 公斤,行距 20 ~ 30 厘米,播深 2 厘米。出苗前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肥水管理上,施足基肥(氮、磷、钾肥及硅、锌微肥); 5 叶期结合灌水第一次施追肥,每亩施尿素 10 公斤;两周后每亩追施尿素 10 公斤;抽穗前酌情每亩追施 3 ~ 5 公斤尿素。黄淮地区一般年份需灌 4 ~ 6 次水,在播种后、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各灌一次水。分蘖期和抽穗期注意防治螟虫和稻飞虱,在破口、齐穗期喷施三环唑,防治稻瘟病。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7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