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马世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热度 10 wangdh 2015-12-19 17:06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王德华) 2015 年 12 月 4 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马世骏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 12 月 5 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马世骏院士学术思想纪念会”两个活动。 参加了这两个活动,听了会议安排的报告和马先生的学生、家人和同事等的回忆,心理上有不少触动。老一辈科学家的胸怀和追求,后辈们自叹不如。 马先生是中国生态学会的创始人,曾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一任和第二任理事长。他是《生态学报》的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马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有很多第一,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也有很多第一。这就是大家风范。 马先生为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胸怀,他的胆略,他追求科学的精神,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今天的生态学人。 今天我们纪念他诞辰 100 周年,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着特殊的意义。 马先生是自己一直敬仰的科学家。纪念会期间有朋友问,你见过马先生吗?我脱口而出“见过啊”。过后静下来细想,真不敢肯定是否见过他了。自己潜意识里总是觉得好像是见过的。我还给人描述马先生当时的办公室在老动物研究所(中关村路 19 号,后改为北四环西路 25 号)主楼一层东头,瘦瘦的,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戴着眼镜,给人感觉非常智慧精干。再仔细想,似乎没有见过他,我是1993年到的动物研究所,马先生于1991年突遇不幸。那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还有一个印象,就是我在西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申请国家开放定位站,记得马世骏先生是专家组的。好像是见过他的,再仔细想,就又模糊了。 我的硕士导师是当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后调任北京动物研究所所长的王祖望先生,博士导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孙儒泳先生。孙先生应该是接替马先生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的理事长,后来王祖望先生也担任过中国生态学学学会的理事长。由于这些原因,听两位先生讲马先生的次数比较多。这也是我一直向往和积极参加中国生态学会学术会议的原因之一。记得前几年在长沙举行的中国生态学会的学术会议上,我在理事会会议上汇报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的时候,还专门回顾了一下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发展历史上的贡献和学术地位,强调说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位著名动物生态学家担任过学会的领导职务。 作为一名动物生态学界的后生,对马先生的学术思想有多少了解呢?印象中马先生的文章很多是关于生态学的新思想和新领域的,很多新的名词都是陌生的。记得做学生的时候捧着《现代生态学透视》、《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等这些马先生主编的学术著作一字一句精读,尽管有很多学科领域也看不懂。马先生关于“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 的理论,关于生态经济、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见,对于生态县 ( 村 ) 建设的实践,对中国生态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关于马先生的学术贡献,在怀念他的纪念文章中,已经有很好的总结了 ( 见后面的附件 ) 。现摘录马先生生平中的文字: “马世骏先生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 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一生都在赶路、开路和引路。从研究昆虫到人类,从经典的实验科学到现代系统科学,从生态科学到环境科学,从人类到社会,马世骏先生在 40 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永不停歇地探索了不同的新思路,开创了不同的新领域,发展了现代生态学。” “作为一位才思敏捷的思想家,他将中国传统的系统思想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将科学、哲学、美学与工艺相融合,奠定了中国系统生态学的基础框架。他一生穷根究底探索的是那个古老而又艰深的有关有限与无穷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生与死之间,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生态关系和系统方法的科学议题。他从时、空、量、序四个方面,技术、体制、行为三个层级独辟蹊径,创立并发展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控制论方法,摸索了一条从生态关系的系统分析出发去掌握人与自然关系奥秘的新思路 。” “ 他是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典范、年轻科学工作者的楷模。马世骏的爱国情怀、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生态学工作者去进取、攀登、继往开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做出贡献。” 链接: 马世骏 院士 诞辰 100 周年 纪念 活动 成功 举行 : 附件: 1、马世骏教授对生态学科的重要贡献 2、深切悼念马世骏教授 3、勇往直前 锐意进取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12534 次阅读|22 个评论
导师的八十大寿生日感言和老友的祝福
热度 15 wangdh 2014-5-1 16:55
导师的八十大寿生日感言和老友的祝福 (王德华) 为了准备导师王祖望先生的八十大寿,今年着实花费了一点心思和时间。庆典很成功,导师很高兴。我自己也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相关链接: 德艺双馨,良师益友 学界传承的是精神和文化 有很多事情让我感动。毕业的学生在国外访问的时候,还惦记着这事,在逛书店的时候,发现了专门为80寿辰设计的优美的生日贺卡,给我发来了照片,问我哪一款好。我们组专门录制了祝福视频,学生们唱着欢快喜庆的《祝寿歌》,还做了一本纪念册,作为给先生的生日礼物,题目叫《来自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的祝福》。纪念册中,除了展示研究组跟先生在一起的那些幸福的时光,毕业的和在学的很多学生还都专门写了些文字,讲述与先生接触时的感受和体会。 为了办好这次活动,我们研究组全体动员起来。大家齐心协力,每天都努力准备着,期盼着4月15日这一天的到来。我曾早上发现学生熬了通宵,心里有些歉意。 生日庆典那天,我特意穿了很少穿的西装。结果在发言的时候,由于过度紧张,还是忘记了把因热而临时放在椅子背上的西服穿上,就上了发言台。在跟先生合影的时候,以及下午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就刻意记住要穿上西装了。 先生在庆典上发表了生日感言。他特意准备了发言稿。他写完初稿的时候,曾发给我让我看看是否合适,我当时读过就感动了。庆典前一天,我问是否需要给他打印一份出来,先生说他又做了一些修改,不需要我打印了。我估计到现场先生会有些感慨和感动,但没有估计到先生发言的时候竟然哽咽了,好久没有恢复到常态,哽咽着念着自己的发言稿一段时间。 先生的发言的确很感人。他首先感谢天国的父母,感谢供自己上学的姐姐和妹妹,接着感谢他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学问道路上的老师们,感谢与他并肩协力的西北高原所和动物研究所的领导班子,感谢与他一起完成动物学大典的老朋友们,感谢他的学生们,最后深情地感谢他的老伴。 这里摘录先生生日感言中的部分文字: “感激生我养我的父母亲,我父亲一生从事电讯业务,在灾难深重,民族危亡之际,他拒绝为日本人服务,携儿带女从绥远 (现呼和浩特) 逃到内地,在亲戚的帮助下,先后在西安电报局和铁路部门服务。解放后一直在上海铁路局南昌分局工作。我一直很崇敬我的父亲,因为他一生很有骨气,像一个男子汉;我母亲受过私塾教育,身高不到1米5,在抗战时期,父亲在外地工作,她只身挑起抚养六个孩子的重任,白天要躲避鬼子飞机的轰炸,晚上在煤油灯下,为六个孩子缝衣补鞋。” “感谢在我上小学、中学、大学时期的老师,我今天已不能一一列出他们的姓名,但他们在特殊的年代,给予我的启蒙教育和传授的科学知识与实验技巧,让我终身受益。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位学者让我终身难忘,一位是夏武平先生;另一位是罗泽浦先生。夏先生是我进入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引路人,在文革后期(1973-1976)他带领我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条件下,了解国际生态学研究动向,在1975年,夏先生率先提出建立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点位站,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他和马世骏先生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科学家,可惜他晚年失明。1991年马老不幸因车祸去世,生态学界顿失一位领军人物,实在不幸;第二位是罗泽浦先生,这是一位才华四溢,学贯中西的才子, 1955年由于受到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的牵连,他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发配”到青海,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图书馆工作,文革中先蹲“牛棚”,后在食堂打杂,他是我在文革中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外语老师,他教我懂得一个人如何在逆境学习、积累资料,增长知识,锻炼自己的韧性。… …他是一位诗人,他一生最喜欢讴歌春天,1989年他写下最后一首讴歌春天的诗。” 先生特意朗读了这首诗的片段,以表达对罗先生的崇敬、感恩和怀念之情: “ 只要你心里有春天, 你便能从一棵树一片草叶, 从一只飞鸣而过的鸟, 从一个善意的微笑, 从一次真诚的握手, 从一颗无私无邪的心, 真正感受到春之暖意, 使你心里的春天和身外的春天, 水乳交融合为一体。” 也就是在朗读这几句诗的时候,先生竟一时激动而哽咽。 我也是第一次读到和听到先生感谢他的老伴:“我还要感谢我的老伴朱桂茹女士,她是独生女,在我最倒霉的时候嫁给我,风风雨雨走过了50多个年头,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顺利时期,或者是风雨飘摇,大祸临头的雾霾时刻,我们都能坦然面对,有了她我才渡过了这布满了沟沟坎坎的艰苦人生, 有了她的宽厚与仁慈才有这个温馨的可爱家,谢谢她带给我的幸福。” 我说过,作为学生没有资格评价自己的老师。先生的老友钟文勤先生的发言,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先生的人格和品行: “回想起1964年秋天,经华北生物所的郑宝赉先生介绍,初次认识王老师,至今巳经走过半个世纪。在这风风雨雨的五十年间,您对生态学事业的那种执着,那种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您对前辈科学家的敬重和细心关照;您对同行朋友的真诚,做了领导也没有丝毫改变的那种人间真情------ ,这些都巳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尤其您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坚守着中国知识份子的良知。这让我和我的朋友们十分欽佩!您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您开创了高寒草甸小哺乳动物的能量生态学和次级生产力研究,是我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拓者之一。 几十年来,您潛心致力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成果丰硕,为发展我国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您还担负编撰大典的重任,仍在孜孜不倦,发挥余热,让我感动。” 很幸运,我们研究组的全体成员能有机会参与和参加这个活动。有老师说这是很好的一次文化传承的机会。我在给我们组的答谢信中,我写了几句感慨: “我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感悟点什么,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领悟点什么。 这些机会不是谁都有的。王先生这样的学者,也不是你想遇到就遇到的。这就是我们的福气。我愿意与大家去分享这份福气,这份幸运。 … … 写这么多,我希望大家在当今的人情淡薄、利益至上的时代,多学学我的老师那一辈的精神和胸怀。回过头来看,那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王先生感谢父母,感谢姐妹,感谢老师,感谢朋友,感谢学生,感谢他的老伴。当他朗读罗泽浦先生讴歌春天的诗歌时,几度哽咽。我可以理解他的心情。当时他的脑海里一定是有一个影子在闪现。一个人在那样的环境下,被下放青海,还能讴歌春天,那是一种希望,还是绝望呢。罗先生后来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副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上海分社社长,上海作家协会主席 ...... 我不如我的导师,我没有我的导师那样的胸怀、那样的追求。我希望大家能够从他的身上给自己长点底气,不要太世俗了,不要太现实了。幸福是算总帐的,眼光要长远一些。”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21361 次阅读|2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