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剧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700吨剧毒氰化钠——足够全球人类70亿自杀十次
热度 19 laserdai 2015-8-20 19:03
看到博文, 津爆核心区可以产生神经性毒气 ,随口说几句。 前几天突然冒出700吨氰化钠的时候,我根本不相信这个数字,觉得70吨就够吓人了。 后来微信中传来一个链接,比较详细讲述为什么氰化钠的用量这么高,后来竟然被疼训给禁止了点不开了,原来是个极左派网站/媒体。 我觉得氰化钠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几乎接近0,就算氰化钠的桶/瓶子破了,消防员用水喷上去,产生了一些剧毒的氰化氢(HCN),但是着火的可能性很低(着火燃烧后就完全没有毒性了!坏事成了好事:水,二氧化碳和化肥),爆炸更不会。于是,网络上关于氰化钠着火、爆炸的内容是十足的造谣。 回头说氰化钠的剧毒(他兄弟氰化钾完全一样),在于氰化钠遇到水(空气中水汽,口水,胃中消化用的酸水)后, 1。电离为氰根离子(CN-)和钠离子(Na+),钠离子对人体无害(食盐也释放钠离子),但是这个氰根离子CN-)跟过渡金属的亲情非常强,只要被几个氰根离子抱住就别想挣脱开(所以采用来提炼黄金,还有电镀行业),除非刀砍火烧,全豁出去了才能解除这种关系。每个细胞中都有几个过渡金属离子的,这样被氰根离子抱住后动弹不得,任何生物功能顿时失去,导致细胞的生物功能顿时失去,这就是毒性的根本,也说清楚了一旦中毒根本没救的原因。相对比,一氧化碳(CO)跟血红蛋白中的铁原子结合较紧密,妨碍了氧的拍拖权利,就导致了煤气中毒,这样的中毒是缓慢的,而且很多不太严重的情况下是有救的。 2。就会分解,释放出剧毒的氰化氢(HCN),这个氰化氢随风飘荡,吸入少量进入鼻腔、气管和肺部就会立即死亡,原理同上,别指望抢救,更别指望有解药。 更重要的,因为氰根离子CN-)跟过渡金属的亲情非常强,见面犹如干柴烈火那样类似的过程,所以中毒过程非常快,都是秒计,用不着分钟。跟铊杀比较,这氰化钠就是接近光速了(不能超光速!)。 顺便,杏仁中含有氢氰酸,因此,没有处理干净千万不要吃。 百度百科都说 : 大剂量中毒 常发生闪电式昏迷和死亡。 摄入后 几秒钟 即发出尖叫声、发绀、全身痉挛, 立即呼吸停止 。 小剂量中毒 可以 出现15~40分钟的中毒过程 :口腔及咽喉麻木感、流涎、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加快加深、脉搏加快、心律不齐、瞳孔缩小、皮肤粘膜呈鲜红色、抽搐、昏迷, 最后意识丧失而死亡 。 听说,希特勒的最后时刻,还有他们身边那些人就是用这个氰化钠/氰化钾自我处理的,看看电影《第三帝国的灭亡》就清楚了。希特勒名垂青史的事迹都知道有闪电战,但是很少人知道有这种闪电死亡。 氰化钠的致死量是多少?10毫克,就是说如果每人10毫克,绝对超过50%立刻去阎王那里报道。 下面开始数学估计了: 10 毫克= 10 X 10 克 = 10 X 10 -6 公斤; 一亿人 = 10 8 人, 毒掉这一亿人需要氰化钠, 10 8 X 10 X 10 -6 = 1000 公斤= 1 吨; 也就是说,1吨氰化钠可以干掉一亿人; 如此类推, 13亿人需要13吨氰化钠, 全球70亿人需要70吨氰化钠,700吨足够十次。
个人分类: 科普|23406 次阅读|78 个评论
[转载]中国遭万亿吨剧毒洋垃圾围城 医疗针头被孩子当成玩具
redtree 2015-1-4 15:31
中国遭万亿吨剧毒洋垃圾围城 医疗针头被孩子当成玩具 来源:央视财经频道 发布时间:2015/1/4 12:14:05 长期人工分拣废塑料让很多工人成为识别塑料种类的行家 在塑料分拣厂能看到不同国家的塑料垃圾 焚烧洋塑料垃圾产生大量浓烟 污水入河 鱼虾死绝 【很多人都知道什么是垃圾,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洋垃圾是什么,洋垃圾又分为多少种,进入我国又需要什么手续。一个名叫王久良的摄影师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对中国沿海多个省份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进口洋垃圾的内幕。】 “洋垃圾”分拣厂工人关节肿大无法伸直 医疗针头被孩子当成玩具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生态中心垃圾回收部,每天都有大量的居民垃圾在这里经过分类筛选,回收利用。回收部门经理丹尼尔称,如果是塑料,那无疑会流向中国市场。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好了。中国的买主能出别人两倍以上的价钱。 纪录片《塑料王国》的导演王久良通过追踪拍摄发现,每年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远不止来自美国一家,这些垃圾最终都进入到了大大小小的废塑料回收厂。 王久良: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东,到华南,整个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每省份都有一些大型的、相对集中的废塑料产区,更何况还有数不清的分散小厂。所以我就感受到首先这不单单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的问题。 在国内一个沿海地区,王久良拍摄到一个废塑料园区,当地的一位塑料分拣厂的老板老郁说,全干得是洋垃圾,全国各地都有塑料市场,谁也灭绝不了它。虽然说是垃圾,它能利用上,它能让农民创造了财富,你也不能说它不好。 由于长期人工分拣废塑料,很多工人成为识别塑料种类的行家。 老郁:这个东西很杂,有几十种,几百种,甚至上千种。什么是聚酯,什么是聚氯,什么是S(塑料),什么是苯,什么是聚甲醛,经过点火看烟,闻味辨别出来。比如聚氯,你看一点火它就发黑了,离开火就灭了,一种不好闻的气味。 厂里的工人是来自附近村庄的农民,大部分为妇女。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超过了70岁。 分拣工人:垃圾东西,又不是新的,没有味?什么味都有。 王久良:她一个月挣七八百块钱,而且天天干,她连续干这个产业干了20多年,自从有这个产业就开始干,就不停地分拣塑料,一直干了20多年,到现在每月收入七八百块钱。你翻她的手,就关节,每一块都是变形的,都是横向的S型弯曲,关节肿大,而且它永远是这样。 在这个废塑料工业园,不仅可以见到来自美国加州的塑料,还可以看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塑料垃圾。这些分拣垃圾的农民并不认识上面的字,整个分拣过程也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最多带上一副手套,一个口罩。厂房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到处可见成群飞舞的苍蝇。 分拣工人:我这个手总是扎,好了又扎,这东西最怕扎破皮了,扎破皮,污染厉害。 王久良:比如说我碰到一个老太太,她捡到了一个瓶子,她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她想把里边液体倒掉,她想回收这个瓶子,结果不知道里边是氢氟酸、一种强酸,就把一个指关节全烧焦了。 最让王久良揪心的还是厂区里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或者是父母在工厂里打工,或者自己家便是从事塑料分拣行业,还有的尚在襁褓中。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危险一直伴随在他们的左右。 王久良:我拍了一个小孩在分拣垃圾,一个小姐姐,她一边捡着,她两个弟弟在边上守着,给我一个,给我一个,什么呢,针管子,就捡了好多好多针管子,小孩这么大一捆针管子放到口袋里这样玩儿。 在这些进口的塑料垃圾中,时常还可以看到严禁进口的医疗垃圾。这些布满细菌甚至可能携带病毒的医疗垃圾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却成为了玩具。 至于被这些废弃物扎破皮肤,更是家常便饭。然而为了生存,这些母亲却不得不将孩子带在身边,甚至连哺乳也是在垃圾堆中完成。 王久良:虽然说是废旧塑料,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所谓再生资源的概念,实际上塑料里面什么东西都有,臭肉烂馅,泡沫烂衫子什么都有。包括那些已经变质的鱼肉啊、罐头的这种食品,还有就是牛奶盒残留的牛奶变质之后,那味道极其难闻。 在王久良调查期间,大部分工人都知道这些塑料垃圾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种种危害,但是为了生存,他们却不得不坚持下去。 分拣工人:可熏得慌了,哎呀可熏死我了,熏有什么法。 分拣工人:其实俺也不愿意干,这东西又脏又有污染,俺自己也知道,对俺自己也不好,但是俺为了生存,没办法。 分拣工人:空气空气不好,水水不好。这什么好,说句开玩笑的话,就是钱好。 清洗焚烧洋垃圾 空气有毒鱼虾死绝 村民苦不堪言 然而,并不是每一份塑料都能够得到回收利用。根据王久良的调查,一吨塑料垃圾,即使是运气好的话,也只有85%的塑料能够回收,其余的塑料垃圾则多数被就近处理掉。在郊外的一处农田旁,王久良发现处理剩下的洋塑料垃圾被随意地丢弃在这里。不仅污染了附近的河流,也侵蚀着旁边的农田。 当地农民:(垃圾)到了地南头,一刮北风就到了南头去了,这花生还好,等种了麦子,割麦子的时候,看不见就弄里面。 除了被扔到郊外,还有许多废弃的洋塑料垃圾则直接被焚烧处理。在王久良调查的三年中,经常可以看到画面中这股腾空而起黑黢黢的浓烟。这些便是焚烧洋塑料垃圾的产物。 王久良:比如说我们到了广东佛山那边,它附近有一个垃圾焚烧厂,他们在焚烧塑料,拉出去之后进了焚烧厂,我们看到冒着烟,周边的民众也是好多的意见。像华北的某些地方,很多地方它就没有焚烧厂,直接进入填埋厂,甚至说就是野垃圾厂,就是村外边一些地方。几乎全部是靠焚烧去处理。如果不烧的话,你想想攒十年,不用攒十年,一年垃圾不烧,垃圾就满了。 在洋塑料垃圾的回收中,更为严重的是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洋塑料垃圾在回收环节要经历分拣、清洗、粉碎等多个环节,其中清洗、粉碎都要利用大量的水资源。 分拣工人:洗衣粉往上一撒,就洗干净了。 王久良调查发现,许多洋塑料回收工厂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加工环节产生的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到了附近的河流里。河水里面经常会漂浮着一层白色的泡沫,鱼虾更是早已死绝。 王久良:因为塑料很脏,它要清洗塑料,用大量的清水,要加入洗衣服,甚至是说氢氧化纳,火碱、烧碱,清洗废弃塑料废水,几乎每一个塑料产区都没有一个相对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有些塑料产区比较大的地方说也有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它自己的作用,而有些就是摆设,大部分的污水还是直接排到自然界中。 除了对地表水的污染,更为隐蔽的则是对于地下水的破坏。在王久良调查的村庄里,当地的农民已经不再喝自家的井水,而是靠买水度日。 王久良:为什么不喝井里的水了? 村民:他们说污染了。 村民:都让那干塑料干得污染了,河里的水都污染了,洗塑料的污水都过来了。 王久良:你想想整个地表水都是那么肮脏的时候,你怎么能保证地下水是干净的呢,而且这个产业一存存到一二十年,地下水我通过村民了解来看,他们来说十几年前我们村民就不再喝井里的水,他说水打上面之后,你烧水白垢太多不说,上面就明显就浮了一层沫,像类似油脂那种沫,味道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所以地下水不能喝,他们只能买水。那有钱的人,每月花几十块钱买水,好像还不算什么,那些没钱的人呢,我碰到一个老太太,买一次水花了四块钱,这四块钱她要欠着,她没有现钱, 在调查期间,王久良认识了一名送水的小伙子。他告诉记者,附近地区像他这样送水的车有好几百辆。 送水的小伙子:周围的人都喝这水,买水的人很多,好几百辆车。 王久良:你想想整个地表水都是那么肮脏的时候,你怎么能保证地下水是干净的呢,而且这个产业一存存到一二十年,地下水我通过村民了解来看,他们来说十几年前我们村民就不再喝井里的水,他说水打上面之后,你烧水白垢太多不说,上面就明显就浮了一层沫,像类似油脂那种沫,味道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所以地下水不能喝,他们只能买水。 对于环境污染,每一个参与洋塑料回收行业的成年人都心知肚明,即便是普通的工人也并不避讳这个话题。然而用环境乃至生命换来的金钱,到了这些工人甚至小工厂老板的手中,却又少得可怜。 王久良:那她们像这么割一斤塑料多少钱? 分拣工人:一斤一毛钱,剩两千多块钱。 王久良:你跟你媳妇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分拣工人:一个月除了生活费, 王久良:那你这么辛苦赚钱是为了什么? 分拣工人:为了孩子,为爸爸妈妈。 如果不能强力制止洋垃圾的入侵,我们美丽的国家,就会沦为世界的“垃圾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手里有这样一组数据,足可以证明洋垃圾的危害。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仅在2012年,就有17个集装箱、总重达420吨的生活垃圾从英国运往亚洲,而其中七成被确认运往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国家。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自2000年至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垃圾废品交易额从最初的7.4亿美元飙升到115.4亿美元,2011年占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仅次于农作物、电脑和电子产品、化学品和运输设备。2012年6月,网上一则消息称,宁波海关在进口货运渠道查获一批来自日本的1127吨辐射超标废金属,经检验检疫部门测定,辐射源为铯-137,辐射值超国家规定200%,为国家明令禁止进境的货物。因此,对于洋垃圾,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警觉。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他总是不懂?
ljxm 2009-3-20 17:25
惊 悉六里屯垃圾发电厂列为重点工程,公民反对强烈!!!呜呼简单的道理,她们为什么不懂?上风的小小 二恶英会随风“飘飘洒洒”到北京的市区。。。。 看看周边的情况: 环境保护部: 未经公告 六里屯垃圾焚烧厂项目不得开工 ​ “未经核准,北京市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不得开工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祝兴祥在3月11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和任务”专题采访中,对北京市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明确表态。 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建设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祝兴祥就环境保护部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作出三点说明。 第一,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应该进一步论证,首先是北京市环保局1995年审批了该项目依托的垃圾填埋厂的环评,并明确提出了填埋厂外界500米左右不应该新建永久性住宅、现有建筑予以搬迁的要求。但这个论证还没有认真落实,所以厂区周围的人口数量和环境功能实际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二,要更大范围地听取公众意见。2005年11月以来,这个项目周围,我们的城市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和控制,周边居民显著增多,导致可能受项目潜在环境风险影响的人数明显增加。“我们注意到,公众已经通过群众来信、上访等形式对该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表示了关注。” 第三,未经北京市环保局核准不得开工建设。 祝兴祥表示,垃圾焚烧技术方面的问题,环境保护部也很关注。现在国内建成的垃圾焚烧厂还不是很多,从目前运行的情况看还是不错的。对人们普遍关注的二恶英问题,环保部有专门的监测指标,一直在跟踪监测。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补充说,垃圾发电和垃圾焚烧技术在国外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他认为,焚烧处理可以使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这是垃圾处理的方向。 “当然,与此同时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吴晓青说,主要还是垃圾焚烧发电可能产生二恶英。其次,垃圾焚烧厂与城市建设规划有矛盾。再次,垃圾运输过程可能会产生问题。 对垃圾焚烧厂的建设,环境保护部已联合有关部门在2006年环评管理中提出了从标准到建设的具体明确的要求。2008年,环境保护部又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相关垃圾焚烧的管理和技术要求,其中特别强调环境保护部门要从厂址的选择、污染物的控制、卫生防护治理,特别是公众参与等方面严格把关,坚决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科学时报》 (2009-3-16 A2 国内) 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军: 敏感问题要加强民众参与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军特意在委员的“社区民意”中加了一条:建议北京市海淀区不要建六里屯垃圾发电厂。 “我头一天提的建议,第二天政协委员会回应,他们表示会把我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认真审议。”李志军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李志军告诉记者,2008年12月份,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居民向他反映了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事情。 “作为一名委员,我有责任反映一下民众的呼声。”李志军说。为此,他提了四条建议,其中之一就是不要在六里屯建垃圾焚烧厂。 仔细看了居民递交上来的材料,李志军先到网上查询了相关资料。“我在网上查到,原国家环保局局长、国家环保总局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曲格平,也认为‘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选址是非常不适当的’,我认为事态比较严重。” 今年2月初,李志军特意来到拟建六里屯垃圾焚烧厂所在地附近考察,“走近那里,我就闻到了六里屯垃圾填埋厂散发出的臭味。”李志军发现,无论是要建的垃圾焚烧厂,还是垃圾填埋厂,都离附近的小区很近。 “我虽然不是学环保的,对技术方面的事情不是很清楚,但是从我个人的直观来说,在那个位置建垃圾焚烧厂不太合适。”李志军说,六里屯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社区,像百旺茉莉园等小区都已经是有一定规模的社区,而且一些高技术企业如用友软件已经将总部迁至那里。因此,在选址上,那个地方肯定是不合适的。 李志军认为,我国城市垃圾由于没有做好分类工作,垃圾中除了有机垃圾,如剩饭剩菜的生活垃圾,腐烂以后会产生沼气外,垃圾中很大一部分是塑料制品,塑料制品正是二恶英的一个重要来源。既然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问题从技术上还没得到有效控制,建议不将垃圾焚烧厂建在这个人口密集区。 此外,作为北京的上风上水,六里屯也不适宜建垃圾焚烧厂。 除此之外,李志军还提出了第二个建议:应尽快将六里屯垃圾填埋厂填平,建成能供周边居民休闲的绿化带。 李志军告诉记者,六里屯垃圾填埋厂所在地最早是北京的一个取土坑,在周边还没有楼盘时,这个取土坑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海淀政府把这个取土坑改造成了一个垃圾填埋厂,“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一方面现在垃圾填埋厂已经对周围的地下水、土壤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填埋厂散发的刺鼻臭味已经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这个垃圾填埋厂不适宜继续使用下去。 李志军提的第三条建议是,将北京市的垃圾进行统筹安排、处理。 他认为,北京市的垃圾不应按城区进行处理,而应统筹起来,选择几个适合垃圾处理的地方进行集中处理。同时,他建议,垃圾的最终处理,应从源头抓起,抓好分类,使垃圾尽可能资源化。鉴于中国人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应由小区物业承担起垃圾分类的工作。 “最后我特别想说的是,对这种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建设,尤其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应加强民众的参与度,多听听群众的意见。”李志军说。 《科学时报》 (2009-3-16 A2 国内) 垃圾焚烧:是否会烧出新的环境问题 春节刚过,雁子(化名)就迫不及待地赶到北京,和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厂附近的居民一道,去拜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赵章元。 雁子是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附近小区(阳光威尼斯)的一位普通居民。2007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扩容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将本已是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建成世界第二大垃圾焚烧厂,焚烧能力由1500吨/日扩容到3500吨/日,可接纳城市垃圾的范围也将由原先的4个区增加到7个区。 消息一出,周边居民开始不安。“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位于中环和外环之间,周围是一个居民密集区,离得最近的小区与垃圾焚烧厂的直线距离只有500米,仅这个小区居民就达5万人。” “我们很想弄清楚垃圾焚烧到底是不是‘最环保’的处理方式?垃圾是否真能一烧了之?”雁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心中共有的疑问。 焚烧引发的纷争此起彼伏 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采用填埋、堆肥方式。然而,鉴于填埋、堆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事实,焚烧一度被认为是更环保的处理方式。 1985年,深圳从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成套引进两台日处理能力为150吨的垃圾焚烧炉,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此后,北京、厦门、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开始兴建垃圾焚烧厂,其余大城市如武汉、成都等也规划了垃圾焚烧厂。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武汉将加快建成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而北京更是规划在“十一五”期间上马20台垃圾焚烧炉。一时间,垃圾焚烧仿佛即将成为“潮流”。 正在这场“潮流”愈演愈烈之时,垃圾焚烧引发的各种纷争也此起彼伏。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关于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兴建。 2006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附近一居民从中国建设招标网上查到有关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的招标情况,该消息在六里屯一带不胫而走。2006年12月15日的《京华时报》报道,为解决六里屯垃圾填埋厂臭味扰民问题,海淀区政府正在筹建一个密闭式垃圾焚烧厂,并计划在2007年3月中旬动工,投资超过8个亿。 六里屯要建垃圾焚烧厂的消息得到了确认。然而,由此引发的群众争议一直没有间断,致使该垃圾焚烧厂没能按期开工,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一时间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07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关于北京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行政复议决定。复议决定指出,该项目在进一步扩大范围论证前应予缓建。 北京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停息,上海等地也出现了类似问题。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扩容问题,也引起附近居民的强烈抗议。 “不仅仅是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也有类似情况,那里的居民也给我打过电话。”赵章元说。 是否烧出新的环境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谈论垃圾焚烧,关注焦点都在“选址”问题上。例如,很多专家认为,垃圾焚烧炉应建在远离居民聚集区的地方。 如广州的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就坐落在荒山旷野中。这个垃圾焚烧厂于2002年12月18日正式建成,日处理垃圾能力900吨。据悉,广州李坑垃圾发电厂位于白云区太和镇永兴村,距市中心约23公里。该厂二期工程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2000吨,目前已经建成投产,日焚垃圾3040吨,据称为世界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垃圾焚烧之所以让人厌恶,一个重要原因是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具有不可逆的‘三致’毒性,如可能引起生殖缺陷类病症、器官结构伤害,还可能造成儿童的免疫能力、智力和运动能力永久性障碍等。这在不少地方已经积累了血的教训。”赵章元说。 不过,经过多年对垃圾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垃圾焚烧问题的关注,赵章元近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垃圾焚烧法,实质上是属于一种污染转移行为。赵章元担心,大气层中的污染物是相互流通的,主要是在大气对流层底部距地面一二百米以内空中,通过对流回旋到各地区。除部分易降解物会随时间有所减少外,其余的大部分有毒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还是会存在。把污染物由本地固态变成气态转移到他地上空,迟早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关于垃圾焚烧是否会对大气污染产生影响,记者又走访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石广玉。 “垃圾燃烧对治理大气污染肯定是有贡献的。”石广玉说,如果垃圾能完全充分燃烧,污染会少很多,但中国垃圾中所含的有机物质过多,塑料等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混杂在一起,很难使燃烧中不产生有害气体。 石广玉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在北京上空五六百米的范围内有一层灰色的云团笼罩,而这正是目前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棕色云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玮曾对棕色云团进行过专门研究。在其《亚洲棕色云综合影响及我国应对战略研究》中,对“棕色云团”进行了详细阐述:大气棕色云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组成,成分主要是碳黑、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飞灰和矿物颗粒,同时还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各种有机化合物等。 “不过,很遗憾,目前对大气棕色云的分析只是一些元素的测量,而不是化合物的测量,如果要详细了解垃圾焚烧会对大气棕色云的产生有多大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石广玉表示。 科学处理方式仍待探究 在我国的垃圾处理问题上,经历过填埋、堆肥、焚烧几种方式,其中,填埋产生的沼气,也就是臭味会污染空气,而且沼气容易自燃自爆,而渗漏液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滋生病毒蚊蝇;堆肥发酵,同样会使异味污染周边空气,也会有渗漏的问题。 焚烧曾一度被认为是垃圾处理的最有效方式,可以减少垃圾的体积,不少地方还利用垃圾焚烧所产生的能量发电。不过,伴随着焚烧所暴露出来的新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的强致毒性,焚烧也逐步受到质疑。 “实际上,目前国际上垃圾焚烧的发展趋势是处于萎缩之中。”赵章元说,就连西欧、日本等使用焚化炉最多最早的发达国家,也都在逐渐关闭。如德国、荷兰、比利时早已相继颁布了“焚化炉禁建令”。日本已有4600座停用,美国也已有超过137座停用。我国的50多座焚烧炉,有不少炉子也一直未能满额度正常运转。 垃圾不得不处理,究竟什么才是最科学的处理方式? “垃圾还是要分类。”石广玉说,分类之后,大部分垃圾都可以得到资源化利用。 据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占总量的60%,无机物约占40%,其中,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约占总量的20%。 不过,垃圾分类工作在中国推行了多年,至今仍未见明显成效,推广程度也不高。很多小区内的垃圾桶虽然也简单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也仅仅是一个摆设,后续工作没有跟上。 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也逐步受到很多企业的追捧。2008年5月,西安市阎良区建起一座垃圾资源化处理车间,该车间采用“生活垃圾清洁化资源化实时处理技术”。北京洲际环发的董事长郑顺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技术能使垃圾中的有机物质迅速分解、转化为植物所需的有机肥料,金属、玻璃、纸张、电池等将被分离回收再利用。 “资源化处理确实是垃圾处理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出路,无论是企业,还是研究人员都在探索这条道路,这才是今后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赵章元说。 《科学时报》 (2009-3-16 A2 国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8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