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油气勘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马永生院士等著《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第2版)》出版发行
yazheng 2022-9-15 22:22
本书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100万字,高级亚光铜版纸彩印,大16开圆脊精装,封面书名烫亚银,低定价发行(280元/册)https://mp.weixin.qq.com/s/SdwPA57h6l9sYF3Zk7nYxw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好书推荐|1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马永生院士等著的《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第2版)》即将出版发行
yazheng 2022-9-1 17:29
本专著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100万字,亚光铜版纸彩印,圆脊精装。
个人分类: 地球科学好书推荐|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诗人地质学家朱夏》有感
热度 4 smallgrass 2016-12-18 21:18
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合肥参加工作时,就曾听过老一辈谈过朱夏先生的一些轶事,但了解不是很多。来到无锡工作时,对朱夏先生的了解,主要是知道他在无锡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为油气普查进行资源评价理论研究的盆地研究室,我们所里一直以来常引以自豪,他也是我心目中的地质学大师级人物。但对于朱夏的生平细节,工作细节并不了解。由罗静、王月清、张渝昌等著的《诗人地质学家朱夏》一书今年刚刚出版,我有幸获得一本,利用三个晚上时间,读了两遍,让我对朱夏先生的传奇人生有了细致的了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对于朱夏先生的天赋、才情、为人、信念、对于挫折的态度,对我国油气勘探的巨大贡献,书中已经有详细的叙说和评价。我从书中对朱夏先生一生的描述,从个人角度,总结了朱夏先生的几个优秀品质和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地方。 一、天资聪颖,做喜欢做的事 朱夏1920年出生于诗礼之家,幼承家学,少年诗作已有佳句名篇。他曾说过:“要是我不搞地质而专心从事诗的创作,成就可能不在地质之下。”高考时,曾想选学新闻去当记者,可像徐霞客那样游历山河,但父亲不允。在父母的选择下,朱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朱夏对学物理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图书馆博览群书时,读到一些地质学的书籍,儿时的憧憬悄然苏醒。背着家人放弃了学了一年的物理学,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读上自己心仪的专业,一向聪明、勤奋的朱夏置身于名师云集的学府中,如鱼得水,心无旁鹜,在地质学上显示了不同于常人的悟性,开始了他日后成为地学大师的起步,也进入到科学与文学交融的生活天地。 朱夏的天资是客观的,这一点不是每个人能具有的,也不是能够学来的。但他的勤奋好学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年轻的他敢于改变违心的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潜能。当然在这里需要劝告的是,现在有很多考上理想大学但没能读上喜欢专业的学生们,以及没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就读于不是自己喜欢大学的年轻人,要么好好学习本领,在本领域打造一片天地;要么象朱夏一样改变现状,当然要以自己的势力和条件做为保证,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不是大学四年一直怨天尤人,自甘堕落,浑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却又自命不凡,这既辜负了父母,又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这样的年轻人在当今的大学里不占少数,该醒醒了。 二、博学多才,孜孜以求 这里说朱夏先生博学多才,是指他从事过多个地质学的跨专业的工作,由于他干一行专一行、孜孜以求精神,每个专业的工作他都能做的相当好。他就象行走于江湖的大侠,哪里不平哪里就有他,当然这里“不平”是指矿产、石油地质勘探的重大问题,走到哪里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从1940年开始参加工作到去世的50年里,从事过地质测绘、大学教书、锰矿、铅锌矿、金矿、铁矿地质勘探、煤矿地质勘探、石油普查工作。先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大学、浙江地质调查所、华东工业部地质处、北京地质部地矿司、地质部石油普查委员会、地质部新疆631队、青海柴达木632队、东北吉林地质部指挥部、北京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部华东地质矿产研究所、江苏石油勘探指挥部、无锡地矿部石油中心实验室、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全国的15个单位工作过,这一数量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地学界的一个记录。而这一工作变动、调动过程中,与升迁职务并没有关系,都是根据勘探需要,为了解决勘探问题而请他前往,有的调动则是他自告奋勇。他是发现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奠基者之一,主导了青海柴达木盆地油气普查,发现冷湖浅层工业油流和马海、盐湖构造的天然气。他是大庆油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工作中可能也会从事不同的专业或管理工作,都应该学习朱夏先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及时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新工作环境,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干一行专一行。 三、胸怀宽广,易与协作 朱夏先生胸怀宽广,与人为善,团结协作。他总是这样教导学生:人生世上有许多坎坷不平,可能受人毁谤,也会被人误会,但只要自己光明磊落、胸襟开阔,总可与人为善,而且是得道多助的。他一直在告诫学子们要处理好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科学家是在竞争中成长的,没有竞争就没有成绩可言,但脱离协作孤立地搞是不行的。他提倡君子之争,而不是用犯规的动作来战胜对方。仅举一例,1981年,他与莫逆之交的刘光鼎、业治铮,一起形成了同济大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沉积专业教学的框架,在同济大学刚筹建的小小海洋地质系,居然有三位学部委员(现称院士)来兼职教授培养研究生,为造就新一代地质学家倾注心血。他们是真正指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而不像现在有的导师,把自己学生完全放羊,或者完全丢给手下的老师带,导师却去忙于别的事情,甚至有的导师几年下来都不认识自己名下的学生。朱夏先生能够做到强强联合,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不像有些学者,都自认为自己是老大,互不合作或相互拆台。朱夏先生的思想和胸怀中根本没有一丝一毫“文人相轻”,对他来说,这个词就好像不存在。科学家需要强强合作的胸襟,才能出大成果,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四、站得高,看得远 1955 年,朱夏为了多从事野外实践,自告奋勇去地质部新疆631队工作,踏上了西北石油勘探的漫漫征程,从而也翻开了他人生篇章中新的浓墨重彩的一页。在“大跃进”、“三面红旗”、“天灾人祸”、“文革十年浩劫”中,朱夏先生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分子”,关牛棚,挨批斗,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朱夏先生仍一直站在地质的前沿,从未停止对理论的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在牛棚里翻译了《板块构造的岩石学记录与历史实例》,以非常之精神挺过了非常之岁月”(引用刘光鼎先生的话)。 有的人因为囿于当下,在看似不是机会的机会面前错失良机,终归碌碌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人生的历程中遭受挫折是难免的,是自甘沉沦还是卧薪尝胆,只要你是个有追求的人,挺过艰难岁月,必然迎来光明。朱夏先生的选择为我们后人上了明确的一课。 五、好的科学团队带头人 朱夏先生对学术的追求,是为了满足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解决国家的当时之需,不以名利为目的。虽然朱夏先生也曾担任过行政职务,以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或副总工程师居多,他没有把精力放到行政事务、追求升职上,他的工作精力主要还是投到了科学研究上,和团队的建设上,人才的培养上。他也是一位好的技术领导,也为科学界的团队带头人树立了榜样。 我上述对朱夏先生的优秀品质的总结,也许有人会问,你自己做的怎么样?我可以惭愧地说,我是一个凡人,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成绩不多,如果时光倒流,让我早点了解朱夏先生,我想我可能会做的比现在更好。好在现在也不晚,这本书对朱夏先生的传奇人生的阐析,为我努力工作增添了一份正能量。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6152 次阅读|8 个评论
The Effects of High Pressure on Oil-to-Gas Cracking during L
陈中红 2015-10-4 18:04
The Effects of High Pressure on Oil-to-Gas Cracking during LaboratorySimulation Experiments Chen Zhonghong,* Ma Zunjin, Zha Min, Sha Xiaoy, Zhang Shouchun and BaoYoushu.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Vol. 37(2), April 2014, pp 143-162. The effects of high pressures on the yield and kinetics of gas generatedby the cracking of crude oil were investigated in laboratory simulationexperiments. Samples of a low maturity nonmarine oil were recovered from the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 The oils were cracked to gas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conditions in an autoclave. Initial temperatures of 300 °C were increased to650 °C at rates of either 30 or 100 °C/h. Reaction products were analysed atthe end of each 50 °C temperature increase. Pressure conditions were either 0.1MPa (i.e. atmospheric) or 20 MPa. Results show that high pressures inhibit ordelay oil to gas cracking and retard the initiation of the cracking process.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oil was cracked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formation of C1–5 hydrocarbons increased under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demonstrating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on the kinetics of the oil to gascracking process. High pressures and high temperatures inhibited the conversion of C2-55 hydrocarbons to methane during secondary cracking. In addition, highpressures retarded the generation of N2, H2 and CO during cracking of oil. Thepresence of water increased the yields of total cracked gas, C2–5 hydrocarbonsand CO2 in high-pressure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2 and C2–5 hydrocarbons have similar yields during oil-to-gas cracking. Using the kinetic parameters determined from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s,the yield and production rate of gas generated during the cracking of oil fromMember 4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Minfeng-Lijin sag (Dongyingdepression)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ly limited volumes of natural gas in this area werederived from the cracking of oil, and that most of the gas was derived from the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kerogen.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3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油气勘探发展方向思考
xluan 2015-7-25 11:58
中国及各油区油气储产比分析和对发展战略的启示 2015-07-25 中外油气服务 作者 | 张抗(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储产比是当年剩余储量与产量的比值,他的变化是油气生产形势的反映。对2l世纪以来全国和各大产区石油和天然气储产比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油气发展态势。认为经过约30年的努力,油气勘探开发的第二次战略展开已基本完成,实现了油气并举的战略意图,各产区间发展趋于平衡,建成了新的油气工业基地。实践表明,老油区的挖潜是油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向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开拓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方向。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但近年储产量增速明显降低、储产比减小、开发较早油田出现某些老化现象,迫切需要在深化老油田(区)挖潜的同时及早准备开展新一轮的战略接替,开拓新领域和新产区。在发展战略上应注意: (1)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并举。在常规油气范畴内投资的排序是:老油气田已开发储量的增储上产、未动用储量的开发、新油气田和产区的开拓,但应保障足够的风险探井的实施。在非常规油气中要促进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开发。 (2)继续开拓陆上深层、探索海上中生界等海相油气新领域。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3)大力推进对已经证明有含油气远景的新产区开拓,如西藏高原保存条件较好的羌塘等地块的海相层和以班公湖一怒江为代表的以陆相为主体的裂谷带,北方除华北、塔里木等地块以外地区、以海相为主体的上古生界、南海大陆架以外的深一超深水区。 1 概述 储产比是描述特定时间(某年末)生产状况的参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并预测近中期趋势。本文通过对21世纪初期中国,特别是各大油气区储产比及相关问题的分析,讨论油气形势并提出发展战略的建议。 1.1储产比概念 油气田、油气区、国家和世界年底剩余储量(Reserves)与该年产量(Products)的比值称为其储产比(R/P),在中国多称为储采比,它是一个无量纲值。这就意味着使用该术语时应同时给出明确的时间和地域范畴。构成该值的分子分母是反映油气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因而它也成为油气生产者和研究者常使用的参数。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需要说明的是,储量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按反映的可靠程度一般分为探明(proved)、控制(probable)、预测(possible)3级储量;按可采性可分为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后者在中国又可分为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要求更严格,一般其值低于技术可采储量。在市场经济中更重要的应是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按开发状况,还可分为已开发储量和未开发储量。油气田开发后按规定应定期对原探明储量系列(从地质储量到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进行复核,以新的更详细准确的资料核减或增加其值,这意味着其可靠程度应高于未开发时测算的储量。油气田一旦投入开发其可采储量就应有相应减少,因而从其保有的地下财富、从其对未来生产的影响看,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其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在国际上,各国、各公司报表中的储量就直接公布其探明剩余可采储量,而约定俗成的不需在储量一词前加什么说明的定语。而中国和前苏联在多种报表中如不加说明的用储量一词往往是指探明地质储量,某些时候(特别在报刊上)甚至包括控制(即所谓2P)储量、预测(即所谓3P)储量,而由其衍生出的更严格的概念倒是需要在储量词前加上定语,如经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等。这是我们在使用不同来源资料时必须注意到的。与国际通用概念相应,本文一般情况下所指的储量指累计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在计算储产比时所使用的储量就应指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可简称为剩余储量,不再赘加说明。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1.2储产比含义分析 通俗地说,储产比可以理解为如果保持该年的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均不变,还可开采多少年。但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由于分子分母值都在变,因而这个分数值也会不断变动。储产比作为参数之一,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未来变化的可能趋势,但绝不能认为该值就意味着其只能再开发这么多年。在实际生产中,衰竭的油气田可能因产量剧减导致储产比反而增大,也可能因储量计算的偏差而使剩余储量出现负值从而使储产比亦为负值。进一步看,如果探明油气田并没有全部被开发,那么产量只能来自已开发的储量。目前,国内外计算储产比时的分子都是使用油气的全部剩余可采储量。 当油气田开发程度很差、有大量储量尚未被动用时,这时所求得的储产比会因此而明显偏低,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已开发油田的实际状况。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采白相应年度的((中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和《全国油气田油气矿产探明储量表》。与其一致,石油包括原油(生产中往往称黑油)和凝析油,天然气分为气层气和溶解气。在本文中对特定问题讨论中如仅指原油和气层气则加以说明。2013年中国石油储量中凝析油所占比例为11.43%,但储量动用率仅50.59%,故在产量中所占比例更低,仅1.67%。所以在分析某些问题时(如不同油区大油田对比),仅用原油反而能更确切地说明问题。 2 中国石油储产比分析 2.1石油储产比总体明显偏低 这可表现为两方面。 第一,从石油稳定生产有效接替和对相关经济部门影响上看,比较理想的是使陆上油田(油田群)相对稳定地开发30年左右。也可理解为:在其他因素影响不大时为保持较长期稳产和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开发方案设定初期年采油量为可采储量的1/30左右,即储产比在30或略高是较合理的理想值,开发中期则希望能保持在20左右,后期则以逐渐降低的产量仍保持较高的储产比以延长开采年限。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由于海上开发前期投入巨大,从早日偿还投资改善财务状况角度多采用高速开发方案,各阶段的储产比均要比陆上相应阶段低,开发末期的低产阶段可因经济下限值高而远比陆上油田开采时间短。从中国的开发实践上看,陆上储产比降到15左右时,仅靠老油田本身挖掘潜力、提高采收率来实现稳产已是相当困难。而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大部分年度储产比都低于15。 第二,从与世界的对比上看,2000年、2013年世界石油储产比分别为40和53.3,呈明显的升势;而以上两年度中国的石油储产比分别为15.75和12.21,呈降势(表1)。中国石油储产比明显低于世界值。世界石油储产比的升势与其在非常规油气(特别是与加拿大的沥青砂、美国的页岩油、委内瑞拉的重稠油)上的大力开拓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则在这 些方面进展不大。 2.2东部开发程度高,储产比较低 从发展历史和油气地质特点上可将中国分为几个大油气区,其主体为:东部、中部、西北、海上。而南方(区)只有很少储产量,西藏尚无探明储量和油气产量,这两个地区都未在本文的全国储产量表格中出现。东部的主体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陆上,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南襄、江汉、苏北3个盆地埽1,从其产量和长期以来保持储产量的缓慢增长上,表1中以苏北盆地为其代表。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分布在内蒙古的二连盆地、特别是银根盆地在地理上看可划分为中部区,但从地质特点和生产归属上业内多将其放在东部区讨论。 东部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初步建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基地,开发早、开采强度大。总体上看,储量动用率已达92.27%,明显高于全国均值84.48%。2013年东部储产比(11.92)也是全国各油区中较低者,低于全国均值12.21,仅略高于海上的11.17。在长达四五十年的高强度开采中,东部各盆地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但持续提高采收率、在老油区不断发现新油气田,而且开拓了新的产油气盆地。2000年后投入工业开发的新盆地有海拉尔、彰武、银根等。 东部石油构成中凝析油占比甚低,2013年在储量、产量中分别占0.12%、0.17%。从石油储量上看:东部2013年比2000年增加88723 X 104t,占全国同期增量241175×104t的36.8%,居陆上各区之首;13年间的储量年增率为1.29%,仅为全国同期年增率2.58%的1/2。艰苦细致的增产挖潜使其保持了石油相对稳产的态势,东部2013年比2000年仅减产1380 X 104t,同期产量年降率仅为0.99%。从而使东部储产比从2000年的14.92降到2013年的11.92,13年间仅降低3个百分点。表1还反映出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全区2013年的储产比略高于其主要盆地,特别是高于占该区产量93.65%的主力盆地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这是由于近年开拓的海拉尔、银根等盆地还有较高的剩余储量,储产比较高(分别为70.83,99.85)之故。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在讨论发展不平衡性时,人们常引用所谓“二八律”,即约20%的成员作出80%的贡献。以此思路研究这占极少比例的主力油田的状况可更集中、典型地反映整体趋势性的变化。表2列出了2013年各大油田的主要生产参数。考虑到情况不同,对陆上和海上大油田储量值下限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在东部的松辽盆地,按其具有统一的油水边界将大庆长垣顶部储量表中被分列的7个油田恢复为一个油田并约定俗成地以其最大三油田(喇嘛旬、萨尔图、杏树岗)各取其首字称为喇萨杏,它成为中国最大的油田 。由重油轻气向油气并举的两者相对平衡发展的转变已经完成。天然气开拓的成功特别表现在中部气区上,鄂尔多斯和四川两盆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剩余储量、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5.18%、59.53%、53.70%,已建成为中国首要的天然气工业基地。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4.3老油区的挖潜是油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东部老油区的石油产量在松辽和渤海湾两个主力盆地的石油产量达到历史峰值后开始下降,但由于在产层和探明面积上不断开拓,使探明储量一直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提高采收率上取得很大进展,从而大大缓解了其产量的综合递减,2000--2013年间的产量年降率仅分别为1.79%和0.49%。堪称艰苦卓绝的增储上产、挖掘油气潜力的努力使这个陆相大油区保持了40余年高产和相对稳产,这代表了中国在油气开发上的国际先进水平。再加上海拉尔等几个新产油盆地的贡献,2013年东部剩余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83%和50.56%,东部老油区一直保持着中国最重要的石油基地的地位。 老油区挖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启发人们,它不仅适用于东部也适于其他地区。前面的讨论表明,其他地区开发较早、开发强度大的油田已进入壮年阶段、甚至是该阶段的后期。实际上,不仅东部,其他地区的许多开发较早的油气田也都已进入以提高采收率为主的挖潜阶段。2013年全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为24.37%,东部的松辽盆地为36.95%,其最大的萨尔图油田则达54.22%,而东部的老油田仍在不断地从提高采收率中获得收益。以上一组数据形象地说明了提高采收率的潜力。目前中国的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增加1%的采收率就等于增加了3.5 X 108t的可采储量,为2013年新增可采储量的1.99倍。以上这组数据雄辩地启示人们:老油田挖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可持续做出巨大的贡献。进一步看,探明储量时所标定的采收率不仅受地质条件本身制约,还受技术水平和经济门限值的影响。东部挖潜的经验显示其所依托的技术体系在不断发展着,而其生产管理体系的改善也在降低成本中起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正进行的石油工业体制的重大改革会在这方面带来可观的“改革红利”。显然,快速提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上会有所抬升的油价客观上为不断提高采收率创造着条件。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从上述角度上可以说,增储上产的挖潜对老油田生命的延续是战术性接替,而对于整个油气工业,则是其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 4.4向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开拓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战略方向 低品位油气是生产中约定俗成形成的概念,它包括低品质(如重油、稠油和酸性天然气)、低丰度、低渗透和致密油气,乃至人们现在常说的非常规油气。但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海上中、小油气田,它们数量多,在中国海上增产中有重要地位,但在海上高经济门限条件下过去却无法开发,应充分依托现今已有的开发基础,引入群体开发概念,充分发挥大 距离水平井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总之,低品位油气有采收率低、开发技术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等特点。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稠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各主要盆地埋藏较深的致密油气等都属这类低品位油气。以丰度为例,中国现行储量规范规定,油田低丰度值为(8~25)X 104m3/km2,低于其下限者为特低丰度。位居塔里木盆地大油田前列的塔河和哈拉哈塘油田油气丰度分别为7.20×104m3/kin2和4.1l X 104m3/km2,属特低丰度者,且储层皆属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非均质性特强,年自然递减率可达两位百分数,再加上塔里木盆地各类油气层均埋深大,多在4000~5000m,甚至可达6000~7000m。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其发现、探明、开发和稳产的难度都相当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位居鄂尔多斯盆地大油田前列的姬塬和安塞油田油气丰度分别为10.29 X 10'm3/km2和10.96 X 104m3/kin2,接近低丰度的下限,且又都属低渗油田,大部分可归于致密(砂岩)油田,它们主要靠大量使用水平井和分段压裂等非常规技术手段进行开发。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从油气田类型上看,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早期的油气勘探开发目标以构造油气田为主;而在新一轮(特别是近年)开发中所面对的多是以岩性或以岩性为首要因素的构造一岩性油气田(包括在碳酸盐岩中起重要作用的岩溶储层以及近年崭露头角的火山岩储层),这也增加了勘探开发难度。在中部、西部油气开发中可以发现,时间偏晚、规模偏大的油气发现中多是这种低品位者,其在储量、产量中的比例在明显增大。表2、表4显示,它们一旦投入高强度开发,较短时期内就可使储产比降到较低的水平。 近年的勘探表明,石油新增地质储量中低品位储量比例已从“十五”期间的不到50%上升到2013年的90%以上,特(超)低渗透在低渗透资源中占81%。另外还应注意,即使对早先己探明的中、高品位油气田,开发总是从品位最高的储量“甜点”入手,因而长期开发后的剩余储量、长期未能建产能的未开发储量大都属于低品位者,显然它们将成为未来的主要目标。在今后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必须更加重视对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的开拓,重视这类资源开发中的成本降低并使之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与此相对应,人们必须完成勘探开发思路的更新和理论的发展,完成相应技术体系的创新完善,这也是一个战略性转变。 5 做好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战略展开 前文已指出,从局限于东部到全国油气产区的相对均衡分布看,第二轮油气生产战略展开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我们知道,每一次油气产区战略接替都会开辟新的油气生产基地,使油气生产跃上新台阶,为持续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它表现为20世纪末以来油气年增储量、产量明显而持续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明显提高。但也应注意到近十余年来油气增长速度变缓。从石油看,全国近13年的剩余储量和产量的年增长率仅分别为0.17%和2.15%,2013年储产比仅为12.21。特别是属于重点开拓的西北部和海上似乎较快地走过了其新区快速增长的青年阶段,增速明显下降,储产比也仅为13.01和11.17。后起的天然气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已开始了向壮年阶段的转变。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换言之,无论从新区开拓还是从天然气发展来看,已有产区已开始出现某种老化的趋向。这种形势令人担忧,特别是与持续以中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调整优化能源构成的要求不相适应 o第二轮油气战略展开的重要指向也正是在于对中国海相油气的深入开拓,它虽然在中部和西北部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显然还需继续进行开拓。 中国大陆的海相地层时代偏老、埋藏偏深,使其油气赋存有许多特点,其中之一是受古隆起背景上的岩相分布和古岩溶发育控制。古台地边缘的礁、滩相可以有发育的原生孔隙。古岩溶形成在多种类型的古侵蚀面(间断面)下,既发育与长期剥蚀有关的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也存在相对隐蔽的地质时间较短的组、段、甚至化石带级的地层缺失。后者多需要精细的地层学(包括依托品质良好的地震剖面进行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才能认识。正因为如此,它可能伴随着早期形成的油气散失、破坏,有形成规模较大的油气田群的可能性。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从形成岩溶的岩石看,既有石灰岩(类),也有原生白云岩和次生白云岩。从岩溶成因上看,除古地表水外,还须注意古热液活动,以及有机质演化形成的有机酸的影响。从油气藏类型上看,多属于地层一岩性油气藏,但比多数这类油气藏(如常规的砂岩尖灭油气藏、非常规的页岩油气藏)有更大的非均质性,也往往有更大的自然递减率,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证实中国海域(特别是东海和南海北部)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中生界海相地层,在局部地区(如南黄海盆地的中部隆起)甚至发现有震旦系至三叠系的海相地层,与之相邻的同期地层中已发现油气显示。显然,这是一个新的值得长期探索的含油气领域。 中国有油气远景的海相地层共同的难题在于多数埋深大,按中国储量规范绝大部分属于深层(3500~4500m)、超深层(大于4500m)。为了认识它,需要有在深层取得良好信息的地震资料;为了揭示它,需要完成深井一超深井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钻井、测井、甚至储层改造作业。这不仅对钻井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在于它带来的勘探开发高成本。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海相地层勘探开发的关键。 5.3向油气新产区开拓 前面指出,开拓西部的战略设想在上一轮发展中实际成为开拓西北部,原因就在于未能在西藏高原的主体开展规模性的油气勘探。但近十余年来由国家主持进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油气普查性工作,获得大量新认识,在西藏的海相和陆相两个领域都部署了一些地震、钻井工作,更加明确了对其油气远景的认识和今后的工作方向。近年来西藏经济有较大发展,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有重大改善,这为在该区逐步投入较大工作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可以指望近中期能在保存条件较好的羌塘等地块的海相地层和以班公湖一怒江为代表的以陆相为主体的裂谷带等两大领域上取得油气新发现,从而实现对新产区西藏的油气突破。 如果说南海北部浅水区是油气的老区,那么整个属于中国的南海深水(500~1500m)、超深水(大于1500m)区域则应属于新区范畴了。近年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大踏步地迈向深海。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有: ①在使用国产设备大力推进整个南海的地震概查的同时,完成了北部地震普查,在深水、超深水区圈出了一批新盆地,其地质构造与北侧的珠江口等盆地相近,也证实在新生界之下有厚度颇大的可能属海相的中生界存在。 ②水深1500m左右的荔湾3—1大气田探明并开始产能建设。 ③在已具有适于浅海的整套海工作业设备制造能力之后,以海洋石油981为代表的“5型6船”适于超深水勘探开发的船队建成并投入使用,继之一批适于不同深度的深水作业专用船陆续投产并将海工设备制造列入工信部的发展重点。国产海工作业设备已出口到欧洲、南美。 ④以永兴岛为代表的岛上基础建设的开展,不仅可作为海防、也可作为油气和渔业发展的前进基地和后勤支撑点。这些意味着把包括深水、超深水区在内的整个南海作为油气新区开拓的新阶段已经开始为此,笔者建议采取先北后南、由西向东稳步发展的路线。首先完成西沙群岛、西沙海槽以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而后向中央深海盆以南地区发展;在西缘先着手在中建南等盆地开展勘探开发,以实际行动(建立海上石油平台)确保中国主权,而后向东向礼乐滩等盆地发展。当然,整个过程必须与外交等多种手段互相配合并服从国家利益的大局。 从传统的大地构造认识出发,人们往往称华北一塔里木地台以北到东西伯利亚地台之南的广大地区为“中亚陆间区”,属古生代的活动带、褶皱带;在石油地质上认为松辽盆地的上古生界、准噶尔盆地的下石炭统下部地层已属于变质基底,无油气远景。但近年的基础地质工作开始认识到该区主体晚古生代已成为相对稳定的陆块,其上发育了以海相为主体、末期(晚二叠世)发育有陆相(可夹海相)的上古生界,其成岩程度较高但仍未有区域性变质。在该套地层中不仅有大套海相、陆相烃源岩,而且已发现原生性油苗、井下油气流,特别是在准噶尔盆地东北部和三塘湖盆地D21探明了以下石炭统海相地层为烃源岩的大型气田群,在其内部扩大了二叠系的油气成果,在松辽、二连等盆地及其周缘中生界之下发现了属于上古生界的大面积分布的稳定地震反射层。这些新成果使人们改变了传统认识,把它列入值得开拓的油气新区新领域。需指出的是,这些认识已扩展至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目前该盆地的勘探者已把它列为勘探和研究对象。怎样称呼从东北到西北(包括内蒙古)这样大地区的这一新领域呢?业界尚未有统一认识,笔者暂将其称为大北方上古生界。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以上关于新领域和新区的区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实际上二者往往是密切联系的。如作为新区的大北方上古生界,海相地层的研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页岩油气很可能有先于常规油气的重大发现;在鄂尔多斯盆地既要进行深层一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探索,也要进行非常规的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开拓。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石化 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软件服务勘探开发
毛宁波 2013-1-22 06:15
时间:2013-01-21 来源:国际石油网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利用自主研发的“NEWS软件”完成的科研生产项目已达29个,落实油气勘探目标62个,提出建议井位33口,已钻探井位的勘探成功率达到了80%以上,其中8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   该院软件研究所与国内多家油田科研单位、高校院系、业内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批物探采集、处理、解释软件产品。其中,iCluster成像软件计算规模达到万核级,并行效率超过90%,完全达到规模部署的要求。其波动方程叠前偏移、逆时偏移等技术在南方山地复杂构造、高陡构造、西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东北复杂断陷、海外盐丘构造等实际数据偏移成像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成像效果与国外主流商业软件相当。   该院研发的NEWS油气综合解释系统,是目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综合性能最强、集成度最高的油气综合解释软件之一。它集综合数据管理、叠前 /叠后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井中资料综合解释、层序地层及地震沉积解释、开发储层精细描述以及地质成果图件制作等功能于一体,为地震、地质、测井及测试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提供了一体化综合研究平台。   该院另一个拳头产品iCluster地震叠前偏移成像系统,拥有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单程波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等先进的系列化地震成像技术,还拥有配套的速度建模技术系列和数据管理工具。   12月,该院将发布全新版本的采集、处理、解释软件及物探软件综合开发平台,为中国石化上游勘探开发提供更好的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和技术服务保障。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301/98829.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装备的现状与展望
毛宁波 2012-7-27 06:38
江怀友:我是来于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我们多年从事跟踪国外海洋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我现在就把我们多年的综合成果向大家汇报。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装备的现状与展望,共分12个部分。 一、概述。 发达国家海洋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日渐成熟,海上油气产量继续增长,开采作业的范围和水深不断扩大,墨西哥湾、西非、巴西等海域将继续引领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潮流。 二、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现状。 海洋油气的储量占全球总资源量的34%,目前探明率为3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油气资源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占60%,深水和超深水占30%。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浅海和深海的划分标准,水深小于500米为浅海,大于500米为深海,1500米以上为超深海。目前从全球来看,形成的是“三湾两海两湖”的格局。海洋油气产量,海洋油气产量在迅速增长,以上是第二部分。 三、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历程。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上石油的延续,经历了从浅水深海、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1887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海岸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的序幕。 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特点。 1.工作环境的特点。与陆上相比,海洋有狂风巨浪,另外平台空间也比较狭窄,这是美国墨西哥湾在05年因为飓风的平台遭到了损坏。 2.勘探方法的特点。陆上的油气勘探方法和技术,原理上来讲,陆上和海洋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把陆上的地质调查到海上就很难大规模开展,主要是要受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就是钻井工程的特点。无论是勘探还是采油都要钻井,但是在海上,要比陆上复杂得多,因为海上我们要到平台上进行钻井,根据不同的水深,有不同的钻井平台。 4.投资风险特点。因为海上特殊的环境,因此它的勘探投资是陆上的3-5倍,这张图,随着深度的增加,成本在增加。但是海洋勘探开发也有优势,比如说在海洋的地震,地震船是边前进边测量,效率比陆上要高。以上是第四部分。 五、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的概况。 我们讲一下世界海洋的格局,找到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海洋工程装备指海洋工程的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的装备,但是目前把开发装备认为是主体,世界海洋油气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的格局,目前全球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集中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及欧洲等国家,新加坡和韩国以建造中深和浅水域平台为主,目前也在向深水海域发展。美国和欧洲等国则以研发和建造深水超深水的平台装备为核心。目前我们划分三个阵营,第一个阵营主要是欧美的公司,它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的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和关键配套设备的供货。第二个阵营是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制造领域快速发展,而且占有一席之地,我国还是在制造一些低端的产品,因此我们处在第三阵营。 六、欧美公司在装备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世界领先。 这个主要的公司有法国公司、意大利公司和美国公司。亚洲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日渐成熟,在亚洲,韩国、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是主要的海洋工程制造国,韩国垄断了钻井市场,到09年底,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现代重工和STX造船手持钻井船33艘,市场占有率达到94%。韩国和新加坡则占据了FPSO改装和新建市场,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67%和82%。亚洲虽然在装备造中,目前发展较快,但是在装备设计方面,与欧美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我们国家在2000年以来,共建造的平台是40余座,但是70%以上是欧美公司设计,其中自升式平台的设计主要是美国、荷兰的公司,半潜式平台设计有美国、挪威和意大利等公司。 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大国也进入了工程制造领域,因为近年来,依托本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巨大需求,巴西和俄罗斯开始培育本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因此也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新的竞争者。 1.世界海洋油气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目前海洋的油气工程服务市场,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装备发展的方向,另外可以找到装备的市场。 2.海洋物探技术服务市场。目前的现状,物探行业市场增幅开始放缓,09年呈下降态势,04-08年地震市场价值翻了一翻,2008年物探市场容量创历史新高,主要物探公司收入持续增长,08年四季度开始,包括到09年底,市场开始回落。我们看一下,这张图是在08年以前物探市场总的价值,增长非常明显。 这是主要的物探公司收入的对比图,这是08年和07年、06年的,我们看06、07、08增幅非常明显。我们再看一下海洋板块的服务情况,CGV、PGS增幅也很明显。全球物探市场队伍不断增大,物探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球有71支海上地震队伍在全球作业。我们看一下地震作业队伍的趋势图,从这个图上看,非常明显,在上升,红颜色是地震作业队伍的数量,蓝颜色是利用率,就是说目前队伍的利用率也很高。海上地震的服务市场的日费,在金融危机以前,从曲线来看上涨很明显。目前海上物探市场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3D勘探船,这张图是海上地震拖缆服务能力的情况,这都是国际上大的物探公司的分布情况。 金融危机下旧船提前退役,新船推迟建造,这个主要是09年的形势。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出现饱和的资源闲置情况,特别是常规的二维勘探船和老化船只,但是从长远来看,三维多缆船和新技术船仍然旺盛,全球海上3D船将持续增长。这是海上三维地震船的数量,因为三维地震对我们来说,对勘探来讲,三维地震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可以把地下的储藏在三维空间描述得非常清楚,这样我们在油气的生产的时候就非常便利。 物探新技术公司遭到重创。这个指的是09年,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很多的油公司多用一些低成本的常规技术,物探的新技术公司,像EM、GS,这是海上电磁勘探,还有船舶技术的ION公司,它的收入受到了重创。这张图是08年和09年一季度的对比,这是ION、EM、GS也是08年一季度和09年一季度,下降非常明显。第二方面我们介绍一下国际物探市场总的发展趋势,行业总体保持垄断竞争的格局,强者更强,竞争更加激烈,因为长期以来,物探行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并购活动,尤其是以行业巨头为最,经过新一轮的洗牌,像CGG通过合并,成为行业老大,WGC也不断收购一些特色公司,在迅速发展。目前WGC、CGV、PGS和BGP掌握了全球竞争性的物探市场,份额在70%以上。行业整体供过于求的基本矛盾将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更加突出,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进一步凸显,油公司加大对一体化服务的需求,目前地球物理技术已经跨越了勘探阶段继续向油藏评价、油田开发与生产延伸,高密度、大信息量、采集处理解释集成一体化的物探技术与装备成为发展的趋势。数字化将引领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方向。 行业领导型企业从软件、设备到技术的集成度不断提高,为行业设置了更高的技术壁垒。竞争重视低成本,向低成本技术和服务质量并存转移,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大,油公司一方面要求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求提供新的技术和高服务质量来满足其需求。油气勘探重点向海洋转移,当前陆上的常规油气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陆上石油在201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不断增长的油气需求将更大规模依赖于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因此海洋将逐渐成为新的勘探开发的热点,非洲、中东、南美将是物探的热点区,海上地震勘探市场主要集中在四大海域,墨西哥湾、西非、巴西和亚太,东南亚地区的油气资源也非常非常,随着该区的政治环境逐渐改善,有望成为下一轮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在上述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除欧洲、北美以及少数政局比较稳定的地区和国家外,多出处于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尖锐、恐怖活动时有发生,地区安保形势十分复杂。 资源国有化浪潮改变了各石油公司传统的竞争地位,国家石油公司日益成为物探公司的重要客户。07年5月,世界石油当时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勘探的终结,确切来说是国际石油公司的终结,因为新一轮的国有化浪潮是国际石油公司可获得的常规油气勘探的机会越来越少,一些未勘探的远景区几乎都掌握在国家石油公司中,这就意味着国家石油公司的勘探市场,就是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市场越来越小,国家石油公司在资源国有化的浪潮中不断做大做强,已成为石油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他们现在主张自己开采本国的资源,直接找油田服务公司为其提供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支持,这就为国际物探公司创造了直接为国家石油公司提供服务的机会。全球物探市场将再经历一个短暂的冬季后影响新的繁荣,预计2010年到2015年物探市场将迎来新的繁荣,物探的装备也将迎来新的辉煌。以上是物探市场。 3.下面介绍一下海上钻井工程服务市场。 首先是海上钻井市场的现状。海上钻井装置需求旺盛,近年全球获得重大的勘探发现中有50%来自于深水,我们讲到的是大于500米的深水,美国墨西哥湾和以外的海域,钻井装置的利用率在95%左右,甚至达到了100%,一些在建的钻井装置也签下了多年钻井工程承包合同。这个是到07年全球钻井船,实际上是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一个趋势。海洋钻机的日费不断上涨,由于需求旺盛,导致海上钻井装置日费持续上涨,在北海,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日费05年6万美元,到08年8月份,20万美元,增幅非常大。全球深水半潜式平台的日费05年17万美元,08年50万美元。许多新的深海的钻探的费用也在飘升,墨西哥湾钻探的成本达60万美元,但是在02年才是15万美元。这是2000-2007年钻井船日费的变化情况,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海洋装备还是大有可为。装置作业能力更深,08年全球有近70家公司投资建造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几乎全是海上钻井承包商,海上钻井装置的发展趋势,环境适应能力更强,额定作业水深更大,钻深能力更强,结构设计更优化,钻机及其配套设备更可靠,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更高,作业更安全、舒适、高效。海上钻井装置的造价不断攀升,随着海上钻井平台现代化的程度、作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08年自升式钻井平台的造价是1300-2000万美元,半潜式平台造价为4000-6500万美元,最高达7800万美元,钻井船造价从去年1000万美元到目前的5000-6500万美元,最高达到7400万美元,因此装置的造价也在攀升。 大型跨国公司成为深水勘探开发的主力军,因为深水开发需要强大的财力和技术支持,就同样一口勘探井的钻井成本来比,比如陆上石油,浅海石油和深海石油的成本是1:10:100甚至更高,全球有100多个进行海上勘探开发的国家中,目前有50多个国家在进行深海的勘探。几个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深水勘探的主力军,目前拥有深水储量的,排在前十位的世界大公司,第一是BP,然后是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道达尔、埃泥、雪佛龙等,市场份额非常大。 海上钻井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弱,总体而言,廉价石油时代已经结束,随着短期内金融危机导致的油价波动,从长期来看,石油市场供求关系还会趋于紧张,石油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对世界能源的需求仍然起到主要的作用,钻井将继续在石油勘探开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钻井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从国际市场上来看,钻井业务占整个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54%左右,这样我们钻井装备所占的份额也是非常大的,随着经济的复苏,钻井服务市场的规模将会得到恢复和加大。以上是钻井的情况。 4.下面介绍一下测录试市场。 国际测录试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金融危机带来了短期的调整,这是99-2008年市场变化情况,从99年到2008年,增幅也是非常明显,因此可以说这个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 国际测录试市场格局未发生根本的转变,竞争依然很激烈,测井市场斯伦贝谢、贝壳休斯、哈利伯顿三大公司的垄断地位没有改变,威德福通过并购等发展跻身了测井四大巨头的行列,这四家公司拥有82%的市场份额,斯伦贝谢一家独大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目前的市场份额是45%。录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大公司的退出和转移,中小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哈里伯顿逐渐退出国际录井市场。 以技术为主和为导向的市场局面仍然存在,国际大型技术服务公司通过多年的市场经验已经认识到,通过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壁垒和规模,才能获得垄断性的地位和超额的利润,有许多大型国际服务公司即使在业务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的研发,向市场推广新的技术和服务。每年拿出收入的3%-4%的投入到研发中。斯伦贝谢08年的投入是8.19亿美元,保证了其在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我们讲装备的时候,其实技术和装备是不分的,技术是通过装备来实现。 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迅速,随钻测井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侵蚀电缆测井市场的份额,国家石油公司主导地位越发加强,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提出新的挑战。国际商务环境逐渐恶劣,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在恶化,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的举措,引起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样加剧了各国经济的困境,延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勘探开发的难度和环境风险不断加大,油公司已经从陆相已经向深海甚至极地地区进军,对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地海域的条件将更为严峻,这样对我们的技术和装备要求也更高。中小型地区服务公司的迅速蔓延加大了行业的竞争,如测井市场威德福的迅速崛起,主要是通过收购和兼并其他测井公司,测井收入在99年的时候是1.45亿美元,到08年是9.85亿美元,年增长率在30%,打破了像斯伦贝谢等三家大公司的垄断地位。 以上是第六部分,下面讲第七部分: 七、世界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与装备。 海洋油气地质调查,我们在讲技术的时候是靠装备来实现的,所以有的时候我是提到技术不提装备,主要是海岸、岛屿地质观察。二,浅海的地质观察。三,海洋航空地质观测、海洋地貌调查、海洋地质图的绘制,海洋非地震物探方法。海洋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低成本的,目前也得到国际上一些大公司的青睐,海洋磁法勘探、电法勘探,这是目前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最先进的电磁法勘探的装备,这是斯伦贝谢公司电磁法勘探的装备。 海洋四维勘探的装备和技术目前延伸到开发阶段,可以描述出剩余油,因此也受到了油公司的重视。海洋地震船的调查,全球共有22家公司从事海上地震勘探的作业,共有船只125艘,我们看一下整个的地震船的情况,前面是地震船的名称,下面是参数,我们把目前世界上的地震船参数都列到这个表里了。(PPT)这张图是世界范围内地震船的数量和作业项目,海洋勘探钻井,因为海上主要是用多分子井、大位移井,这个装备是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双塔式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勘探的时候主要用的是深水钻井船,这是全球钻井设备的使用情况,分类的时候,这样有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等,这是全球设备的使用情况,我们是按地区,像西非、东南亚、地中海、波斯湾等。 海洋油气开发技术与装备,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开发技术,海洋的开发,技术上和陆地上,在技术上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海洋开发时间比较短,15-20年左右,因此海洋技术和陆上技术又有区别,首先是低井网密度、高采油速度。因为陆上,井打得越来越多越好,海上要少打井,一套井网开采多套油层,因为陆上不同的井网开采不同的层析,海上就不一样,一定要用一套井网。人工举升增大生产压差,提高采油速度。采用面积井网注水开发油田。海洋的联合群体开发,因为海洋开发成本都比较高,这样我们在开发一个大油田的时候,比如这个油田比较好,这样我们建一套的装备和管线,把周围的小油田,用一套设备把它开发出来,这就叫联合群体开发,这样降低了整个油田的开发成本,这样油公司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海上油田的开发模式,我们的装备也是两种,首先是半海半陆式的,我们采油的这些装备在海里,但是油气分离的装备是在岸上,这样我们叫半海半陆式开发。这张图是英国北海的一个项目。另外还有一个全海式开发方式,什么叫全海式?就是采油采气在海上,但是油气分离也在海上,我运到岸上的时候,油和气就是商品,首先有几种方式,向装机固定平台的全海式方式,这是半潜式平台的,我们可以看不同的装备,这个浮式,这个是墨西哥湾的一个全海式,下面是挪威北海油田的全海式,这样的也是挪威北海油田的FPSO全海式开发方案,下面是巴西海域的。 这个是全球浮式生产设备的统计情况。 八、开发装备。因为开发装备随着从浅水到深水划分得比较系统,开发装备划分了像定位系统、设备模块、海工结构物、外输系统、水下装备、工程船舶等。首先看一下钻采平台,这个是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水深要有不同型号的装备。油气系统,我们在陆上开发的时候有一个计量间和中转站,还有一个联合站,实际从计量间到联合站,应用的装备是油气水分离的,FPSO油气水在船上实现了分离,这样不用建很长的管线,减少成本,所以FPSO降低了开发成本。 目前海上连续油管作业装备是一个比较大型、比较先进的装备,有注入头、滚筒、控制室、惊吓钻机组合、井控系统等。这个是哈利伯顿公司目前的装备。(录像)这一套装备是集成的,这个是连续油管,进到注入头,给它动力,将它下到井底。下一个是进入储层,定位非常准确,可以停到任何一个位置。下注过程中可以监控出它的深度。海上钢丝绳的作业,目前油公司也比较欢迎这种作业,是一个比较经济有效的。国外直井很少,多数是多分子井、大位移井或者水平井,所以钢丝绳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驱动轮。在海洋的生产过程中,目前都是压裂投产,我们看一下哈利伯顿一个世界领先的技术。这个装备下入一次完成两种作业,然后再进行第二个储层,到第二个储层进行定位,然后进行射孔,然后进行压裂。这项技术在海洋勘探开发中是非常适用的技术。下面我们看一下贝克休斯进行油管作业的一个装备,这套自动化的装备是怎么完成它的作业的,现在是把作业工具下到井底,然后有一个定位系统,我们看一下是一个液压系统进行定位,膨胀,然后定位,定位以后就可以进行作业,下面有一个切割的装置,连续油管给它切开,这样可以打捞上来,就完成了作业。 目前我们讲到了海洋主要都是多分子井,其他多分子井,划分的时候,种类也叫水平井,目前我们在海洋作业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要求我们的装备在不同储层有不同的倾角,装备作业的时候,要实现你的自动化程度高,而且进入储层要非常准确,我们看一下哈利伯顿的一项目前世界顶尖的技术,它是一个定向射孔的技术。是一个定向射孔的装置,就是我们说的设备,可以完成大段上百米的储层进行射孔,因为海上勘探开发的油田,一般都要找它的储量丰度比较高的,就是单井产量要高。下面看到的是它的定位系统,这个定位系统设计得非常巧妙,根据中国人从小玩不倒翁,在这个原理基础上通过一些非常巧妙的设计完成它的定位系统。 下面是下入的过程,刚才讲到了常规油气资源,目前开发已经达到了饱和,而且目前我们找到的都是一些资源环境比较差的地方来开采海洋的油气,而且地质构造都比较复杂,我们看一下它在下入井筒的过程中,现在是一个直井段,射孔装置在直井段下入,这个储存,储层几乎平行于海平面,我们在压裂射孔的时候,就是压裂投产,这是目前的油公司油气井生产的必备技术,我们看到这个储层是上下的,所以我们叫做定向射孔。而且射孔,可以365度地进行射孔,哈利伯顿的这项技术射孔是定位以后点火,进行射孔,下面看一下它射孔以后储存的图形,射的是一个薄层,只能沿两个方向射,要是厚层可以365度,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装备我们就介绍到这儿。 九、国外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发展的经验。 第一,是重视基础地质研究、调查评价工作,尤其重区域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类比。 第二,重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科技攻关,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美国曾多次国家出钱,在墨西哥湾开发一些海上技术和装备,用于深水的油气开采,效果也很明显。另外在国外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实施改革和对外开放,鼓励引进外资和合作进行勘探开发。美国95年通过了一个矿区使用费补助法,规定随着水深的增加,矿区使用费逐渐减少,推动了墨西哥湾的勘探和开发工作。还有其他国家有很多,包括印度尼西亚都是,深水的时候可以免收你的使用费,这样发展了深水技术和装备。 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的展望,目前它的发展方向还是智能化,现在有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电子化、自动化、深水化、环保化。 结论与认识,墨西哥湾、西非及巴西等海域将继续引领全球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的潮流,发达国家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日渐成熟,以上是结论。我的汇报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4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全球油气投资或近6000亿美元
毛宁波 2012-7-25 15:26
7月19日,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其《2012年国外石油科技发展报告》上披露,尽管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但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依然活跃,投资持续增长。 继2010年增长16%后,2011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继续增长10%,预计2012年仍保持10%的增长速度,达5980亿美元。 同时,全球油气剩余探明储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1年油气剩余探明储量分别增长3.6%和1.5%,为2086亿吨和191万亿立方米。此外,在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持续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物探服务市场增长8.5%,钻完井市场增长15%,测井服务市场增长17%以上。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7/79035.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3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胜利油田微地震监测技术日趋成熟
毛宁波 2012-7-25 15:18
胜利油田微地震监测技术日趋成熟
近日,胜利油田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渤页平1井和樊154平2井压裂裂缝进行了实地监测试验,监测记录信噪比较高,事件记录清晰,与采油厂提供的开发数据显示出良好的对应关系,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物探技术。其原理是通过采集水力压裂、注水等引起的微地震事件,分析确定出裂缝参数和油藏状态等信息,从而达到描述裂缝破裂过程,评价压裂效果,为火烧油层方案和布井方案调整提供依据的目的。   与传统的井中微地震监测相比,地面微地震监测是在目标井附近的地面埋置检波器,既可以用常规地震检波器,也可以用专用检波器,成本更低,施工条件要求更简单,并且消除了伤害井筒的风险。   目前,许多国际石油公司已经对微地震监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井下微地震水力压裂监测技术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如MSI公司已完成10,000多段压裂监测。而在国内,该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2011年,为适应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需要,胜利油田组织处理、解释、计算机等专业人员,针对微地震事件识别和震源成像定位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技术攻关,从正演模拟、采集、处理三个阶段出发,对双差成像定位方法、快速步进算法等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并设计成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微地震处理解释软件系统。试验成功后,胜利油田将继续在该项技术的实用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以尽快投入生产应用。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7/79049.html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8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981”开钻——南海油气资源之三大科技命题
lindasmile 2012-7-11 15:02
2012年5月9日9:30,中国首座代表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第六代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以下简称“981”)在南海正式开钻。这是中国首次独立在南海深水区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南海资源开发与南中国海领海争议息息相关,因此牵动国人神经。政治因素之外,单就油气资源开发而言,亦有许多重大科技问题包含其中。近期在中国科协主办的以南海资源为主题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科技导报》记者就收获了3个与南海资源开发相关的重要科技命题。 资源丰富源自被动大陆边缘 目前世界上深水油气资源的热点区域,如墨西哥湾、巴西东岸、西非等均集中在大西洋沿岸。为什么属于西太平洋海域的南海会形成如此丰富的油气资源储藏呢?专家表示,因为南海与大西洋成因类似,都属被动大陆边缘,对油气资源形成和储藏特别有利。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方之乔介绍了两点原因。首先,被动大陆边缘深海扇比较发达,后者正是油气开采的重要地区之一。大陆上的剥蚀区沉积物经过剥蚀之后被河流体系带入海洋,首先在河口浅水地带的三角洲、陆架把沉积物堆积下来,然后经过一个坡带很快达到深海二三千米甚至更深地带,形成深海扇。大西洋作为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地区和深海基本连在一起,中间无板块边界,沉积物从陆地上剥蚀下来直通海底,极易形成深海扇。 被动大陆边缘还有另一好处,此处所有的深水区、半深水区早先都是陆地,海水进来变成陆间裂,最后变成海洋,所以保存着包括大陆时期沉积,河流、湖泊沉积,河流河口三角洲的沉积,濒岸、近岸的沉积等各阶段沉积,最后流入深海,可以说保持了一整个沉积体系。不光有储油层,还要有能将有机质转化成石油天然气的生油层,才能构成一个具有规模的油气藏。 据方之乔介绍,南海虽未开张到大西洋的规模,但它的裂开方式、演化方式、形成过程和大西洋比较接近。南海浅海地区的泥沙、浊积物,在海啸、波浪、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失稳而泻,从坡上直达深海地区,形成深海扇,这种机制对石油天然气形成和储藏非常有利。不过,南海也有不利条件,大西洋两岸盆地生成石油的年代主要是在8800万年前,而南海的开张充其量是在4000万年左右,错过了最利于生成石油的时代。好在南海构造复杂,其构造过程比大西洋多了一个轮回,叠加上一层动力机制,这一点有利于南海油气资源生成。 南海未来资源之星:可燃冰 地球能源进入后石油时代,各种有限的能源正在日趋减少。未来能源的危机如何应对呢?可燃冰目前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解决问题的未来能源之星。 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外观似冰,高压下可在10℃左右以固状存在,由水和甲烷共同组成,可燃烧,是一种凝固汽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张洪涛介绍,全球有116处发现可燃冰,大多数在海洋,其中包扩中国南海。“在南海找可燃冰大有希望,我们对全海域可燃冰资源量粗略估计是690亿吨当量(笔者注:可燃冰储量有不同算法,该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南海占大部分。” 据悉,中国科学家2007年在南海水深1000多米下首次采到天然可燃冰样本,“区域是15平方公里,质和量都非常优越”。张洪涛表示,现在要做的是精确掌握南海可燃冰的储量、分布、厚度等。特别是可燃冰开采以后引起的环境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2011年,中国科学家启动了可燃冰成矿规律的新一轮研究项目,2012年将再次对这个海域进行精确测量,如结果利好,2013年有望再次开钻以获取新的可燃冰实物样品,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储量。 不过,方之乔教授也指出,可燃冰在海洋中广泛存在的可能性的确很大,但他比较忧虑的是,其分布可能较分散,不容易集中开采。另外,可燃冰在条件不稳的情况下很可能挥发,因此开采时会否造成海底的滑坡和坍塌等地质灾害,都需要慎重考虑。 深水开采关键技术指标:深度 “981”钻井平台的开钻,之所以被称为我国深水战略迈出的坚实一步,主要原因在于其最大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 据悉,早在1983年,我国就具备了300米以内水深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能力。但20多年来,由于缺乏深水勘探开发的大型装备,大规模的南海深海油气开发还无法全面展开。在“981”建造之前,国外深水钻井能力已达3052米,而我国海上钻井能力最大作业水深约505米。“981”标志着中国终于有能力进军深海油气。可见,深度是深水油气开采的决定性指标,为什么深度开采特别困难呢? 深度开采的困难之一来自钻井过程。据《科技日报》报道:水深增加,海底温度低,井底可能高温,给钻井作业带来很多问题;浅层的疏松地层和不稳定海床、浅层水流动等易导致地质灾害风险;地层的破裂压力梯度降低,致使破裂压力梯度和地层孔隙压力梯度之间的窗口较窄,极易发生井漏、井喷等复杂情况。 另据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纪伟介绍,深海勘测对仪器也有特殊要求,要耐高压、耐低温、耐腐蚀,尤其深海温度一万年变化1‰℃,所以要求传感器精度非常高。另外,水深每下降1000米,都相当于技术方面更高一级的严峻挑战,且随着深度对技术含量要求的提高,成本也会逐级增高。 “我国海洋技术研究起步较晚,通过15年的努力,和国际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不过在传感器、平台技术方面与国际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希望尽快在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下赶上来,能够100%或者90%用我们自己的仪器来开展海洋技术研究。”田纪伟表示。■
个人分类: 专业文章|2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翟光明院士:中国油气勘探水平全球一流
毛宁波 2012-6-25 08:52
来源:腾讯科技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9日 领域介绍 油气勘探是油气开采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油气开采工程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中一种应用广泛的最重要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 ( 一般是在地下不深处的爆炸 ) 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产生的反射波或折射波,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人物简介 翟光明,石油地质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玉门油矿采油厂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总地质师、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等职。 翟光明院士口述实录: 生产效率惊人 在地质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我们生产了近一亿九千万吨石油,所以说中国在油气地质方面是比较靠前的 …… 我们国家的石油资源情况,我觉得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国家的油气地质情况是非常复杂。在地质情况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我们现在生产了一亿八千多万吨将近一亿九千万吨的石油。 这是 2008 年的生产量。从 1949 年开始到现在,全国累计的生产量已经达到了 50 亿吨。像我们这样一个油气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地区,从生产这么多的原油产量来看,世界上是没有的。比如说现在世界上几个大产量国家,沙特阿拉伯和俄国,都是 4 亿到 5 亿吨左右。 俄国是五个块组成的,块都比较大,一个新西伯利亚,一个是第二巴库,这都是非常大的地区,而且是一整块的地区,比如说新西伯利亚有 330 万平方公里,第二巴库有将近 400 万平方公里,东西伯利亚有 360 万平方公里,这些面积都很大。 沙特阿拉伯属于中东油区。中东油区虽然有 10 多个国家,但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它是一个块体,属于一个单元。这个单元是 750 万平方公里,非常大。 我们国家虽然是 960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在地质发展过程当中,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很多块体拼接而成的。根据现在最新的板块构造理论,它在构造上是由 50 多个小块拼接起来的。 比如准噶尔是 13 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最大是 56 万平方公里,鄂尔多斯 32 万平方公里,这些地方都是一个个单个的块体,是板块移动过程中碰撞结合而成的。 这种地质结构的复杂性,给油气的找寻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它不像中东和俄国那样,产油区都是一个个很大的构造单元,找起来方便不少。 如果让美国人来这种零零碎碎的小块体上开发油气,它根本就办不到。 美国人曾经在塔里木和南海地区打过几口井,要么是空井,要么嫌产量不大放弃了。 鄂尔多斯一口井只产几百公升,有时候甚至是几十公升,我们都在开采。但是美国人不会干这种事情。所以,他们在中国是落荒而去。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产油区的地质状况是多么复杂,在中国勘探开采石油有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找到这么多的油气资源,达到一亿八千多万吨的年产量,目前其他国家还没有做到,这说明中国在油气地质工作方面是比较靠前的。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苏丹,它的地质结构也比较复杂,某些方面有点像中国东部的产油区,断层非常多,纵横交错,一个横向 600 平方公里的区域,有 400 条断层。 在中国的石油公司去苏丹之前,美国很大的石油公司雪弗龙在那里开采石油,他们始终没有很好的打开局面,但是我们的人到了以后,很快就上手了。 这是因为我们对苏丹地区复杂的地质情况驾轻就熟,上去之后就很快打开了局面。举这个例子是说明我们国家油气地质条件是相当复杂的,我们的油气地质勘探队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出了过硬的实力。 美国大公司,比如埃克森美孚这些大公司,它都想在别的国家一下子找到大油田,一旦遇到地质条件这么复杂的油田,它就往外退缩。但是我们不会这样做,我们上手后一下就拿下来,把地质条件的困难克服掉。 勘探水平一流 在利用数字地震仪来进行勘探工作的水平是第一等的。中国勘探队伍在复杂环境锻炼出过硬的实力 …… 前面说到东部产油区地质状况非常复杂,这个地区最高的产量曾经达到过 500 多万吨到 600 万吨。这么复杂的地区,居然能够开采出来,确实不简单。 现在它的产量已经超过胜利油田。胜利油田从 1964 年到现在,产量已经开始降低了。过去是 3000 多万吨,现在已经降到 2000 多万吨。对于油田来说,任何一个油田都是这样的,它的产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减。 而我们要想增加总体产量的话,必须先弥补这减少的 1000 多万吨。 我们全国的原油的产量到现在一直是往上升的,虽然上升产量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这说明我们在地质上做了相当艰难辛苦的工作,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寻找新的油区,以弥补减少的产量。 在寻找石油的技术方面,我们的地震技术发展得很快,在国际上应该是属于前列的。包括过去我们生产不了数字地震仪,现在有能力生产了,不过在这方面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在利用数字地震仪来进行勘探工作的水平,是第一等的。 比如新疆克拉 2 气田的发现,我们地震组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海拔高差很大的山上,开展地震这个技术,在世界上来讲是非常高的。这个高不单是技术上的高,而是对我们技术工作来说有了新的发展。 克拉 2 气田有的地方,地形像尖刀一样,地震组就怕这种地形,开始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但是最后我们也把地下的情况也弄清楚了,然后进行打钻,结果一钻就成功了。 在油气地质勘探上,地震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寻找油田都要先了解地质构造,这是在地面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地震的方法,也就是放炮,它所产生的地震波一直穿透到地下,因为下面都是有层次的,地震波遇到不同的层次反射回来后,通过仪器接收后进行分析。 这是一般的原理,在平原和海上很容易做,但在山区就不容易了。山区高高低低,非常困难。 我们的地震队克服了这个困难,很多国家都来请他们帮助开展勘探工作。 中国油田开发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在开发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根据地下地质和油气的情况,分析研究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它,现在通常采取内部切割注水的方法,把油田内部切成几块,根据块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开采。 在复杂的环境下,我们的油气产量能保持慢慢的增长,我认为是中国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努力寻找新油田、新气田,努力提高新技术的结果。 因来之不易,应厉行节约 人们应该明白,这些成果来得不容易,应该珍惜,不要浪费。 中国油气消费的速度太快了。现在国家还在大量的发展汽车,汽车的(油气)消耗量是相当大的。有一些家庭,一家人有三辆车。北京现在定的按号限行,对这样的家庭丝毫不起作用。这些富裕的家庭还在一股劲的增加(车辆),一人一辆车,这样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油气被浪费得实在太厉害了。我们国家产一点油,是费了很大的力气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国务院组织做了一个能源的研究,我参加了这个研究。原来计划 2020 年期间,我们油的年总消耗量是四亿五千万吨,但是现在已经差不多了。 这种消费速度过快是不能忍受的。我们不是中东,跟中东没法比,中东现在就有一千亿吨资源储量,我们没有。 能源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消费品,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所以我疾呼节能,反对过渡消耗,反对消费速度过快的增长。
个人分类: 中国能源|2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十大石油科技进展(国际篇)
mafei863 2012-1-26 18:48
1.浅水超深层勘探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推动墨西哥湾成熟探区巨型气藏新发现 墨西哥湾大陆架地区作为经过近百年密集油气勘探的成熟探区,在油气地质勘探理论技术不断完善与推广应用的推动下,近几年在浅水区深层不断获得油气发现,特别是2010年年初在浅水区超深层发现DavyJones气藏,可采天然气储量20万亿~60万亿立方英尺,标志着成熟探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在深层勘探中的灵活运用,深化了对墨西哥湾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扩展了勘探思路,优化了勘探决策,改善了油气勘探效果,为取得勘探突破奠定了基础。(1)通过对区域性二维、三维地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该区大陆架和深海区仅仅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工程区域,而非不同的地质区域,消除了对构造地质背景的误解。(2)采用富方位角地震采集技术和Q-Marine单检波器技术,结合精细速度模型和高保真偏移算法,改善了盐下构造成像,搞清了超深层油气构造特征,为准确预测油气分布和部署勘探战略奠定了基础。(3)首次尝试了地震测线拐弯时继续放炮并采集资料的新方法,在处理时采用先进的噪声压制算法,提高采集效率和资料质量。(4)利用先进的可控源电磁技术、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较准确地预测了岩相模式及圈闭的形态、规模,有效降低了勘探风险。 最近,这一重要发现被相关部门确认是墨西哥湾近几十年最大的油气发现之一,并由此可能打开墨西哥湾浅水陆架区超深(25000英尺)层油气勘探的一个全新领域,这将成为墨西哥湾地区新一轮油气勘探的热点目标。 2.有望探测剩余油分布的油藏纳米机器人首次成功通过现场测试 目前,油气采收率平均只有30%,大量剩余油(30%至70%)有待发现和开采,因此需要了解油藏井间基质、裂缝和流体的性质及与油气生产相关的一些变化,但现有的测井和物探技术在探测范围或分辨率上还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有效探测和开采剩余油,一些大型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开展纳米机器人的研究,期望利用纳米机器人探测甚至改变油藏特性,从而提高油气开采效率和采收率。 纳米机器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机器人,而是一种化学分子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垂直分辨率远高于测井和岩芯分析,探测范围介于测井与地震勘探之间,非常有助于进行油藏表征。在油气勘探与开采中具有多种用途:辅助圈定油藏范围、绘制裂缝和断层图形、识别和确定高渗通道、识别油藏中被遗漏的油气、优化井位设计和建立更有效的地质模型,将来还可能用于将化学品送入油藏深处进行驱油。这些应用有助于延长油气田的开采和供应年限,提高累积产油量和采收率。因此,油藏纳米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沙特阿美公司继2008年完成油藏纳米机器人的可行性研究后,2010年6月首次成功地完成了油藏纳米机器人的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证实:纳米机器人具有非常高的回收率;携带纳米机器人的流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目前送入油藏的Resbots纳米机器人尚无探测能力,沙特阿美公司计划在2年内将第一代Resbots送入油藏,并逐步增加探测与驱油能力。 3.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加大频谱采集范围有效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难题 随着勘探区域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油气越来越难发现,为了获得更加清晰的高分辨率图像,需要获得更宽的频谱信息,即同时获取低频和高频信息,这对于获得深层目标及薄层和小型沉积圈闭高分辨率图像尤为重要。 目前,国外有多家物探服务商的宽频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取得了新进展:PGS公司的GeoStreamer技术在增加低频信息的同时保护高频信息;Spectraseis公司的低频地震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与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多家公司联合开展了低频地震合作项目,在墨西哥湾Burgos盆地开展的低频地震勘探最低频率可达0.03赫兹;2010年,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与壳牌合作,开展的低频可控震源试验获得成功;CGGVeritas公司专门推出了宽频地震技术系列,为陆上、海上、海底地震勘探提供宽频方案。其中EmphaSeis陆上宽频采集方案能够获得高分辨率宽频子波;BroadSeis海上宽频采集方案能够获得最尖锐的子波和最佳分辨能力,可记录低于5赫兹的信息,并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海底宽频采集方案包括先进的光纤系统、Searay电缆和创新高效的Trilobit节点技术。 4.微地震监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应用热点技术 微地震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90年代逐渐开始在其他行业应用。2006年,威德福公司推出FracMap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首次在油气勘探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主要应用包括储层压裂监测、油藏动态监测等,可缩短和降低储层监测的周期与费用。 目前CGGVeritas、斯伦贝谢、贝克休斯、道达尔、哈里伯顿等多家公司推出微地震技术服务。道达尔公司在中东和南美分别进行了注蒸汽微地震监测研究。一些专门从事微地震技术服务的公司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微地震技术服务公司研发出一套基于地表的微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其专有的FracStar?技术在非常规资源开采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地震技术在页岩气储集层中进行实时压裂监测效果显著,贝克休斯公司采用IntelliFrac服务解决了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实时监测难题。 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物理界的热门技术之一,是储层压裂过程中最精确、最及时、信息最丰富的监测手段。随着对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可视化的深入研究,微地震技术将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5.先进技术集成推动超大位移井不断突破钻井极限 大位移钻井存在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井眼清洁困难、摩阻扭矩大、不易下套管等特点。通过不断研发完善和提升随钻测量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测量技术、先进的钻杆技术、钻井液技术及固井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应用,推动了大位移钻井不断创出新的世界纪录,同时钻井周期大幅缩短。 2008年1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应用钻井性能管理流程和井眼质量整合技术,结合作业前“纸上钻井”演习等措施,在萨哈林岛的Chayvo陆上油田创造出大位移钻井测深11680米的世界纪录,水平位移超过1万米,整口井钻时仅为68天。马士基石油公司在卡塔尔海上通过改进钻柱设计、应用轻质钻杆、使用高扭矩螺纹连接、综合钻井液优选、当量循环密度控制技术、优化井身结构设计并使用旋转地质导向系统等多项先进技术,用时36天,以完钻总深12289米的业绩刷新了埃克森美孚4个月前创下的测深世界纪录,并创下水平位移11569米、水平段长10902米、水垂比最大10.485等一系列新的世界纪录。2010年4月,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亚海上应用钻井效能管理流程、井眼质量整体控制技术、先进的导向工具、下套管流程等,创下海洋固定式平台钻机钻出的最长大位移井世界纪录,水平位移达到10138米;应用快速钻井技术,钻井速度提升80%。 大位移钻井技术的持续进步,不断突破钻井极限,将为全球各类油气田利用大位移钻井技术进行海油陆采及海上油气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6.导向套管尾管钻井技术实现钻井新突破 套管钻井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控制井眼问题的先进钻井技术,适用低压带、页岩层、煤层以及多压力带地层,在钻井提速、降本增效及解决循环漏失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好效果,越来越受到油气钻井业的重视。近年来与旋转导向技术相结合,套管钻井成为导向钻井技术的新方向。贝克休斯、斯伦贝谢、TESCO等公司纷纷投入研发,斯伦贝谢与贝克休斯先后推出商业化产品并成功进行现场服务。 定向套管钻井(DCwD)技术,使用可回收的导向式井底钻具组合(BHA),实现套管钻井过程中的导向,导向工具既可使用旋转导向系统,又可使用容积式马达。该技术由斯伦贝谢与TESCO公司共同研制,适用于易发生漏失和井壁稳定性差的低压油田或老油田,目前已在北海和中东地区获得应用。2010年,DCwD技术在马来西亚一座海上平台作业,创造了13-38英寸DCwD套管作业深度最深(1201米)、套管倾斜角度最大(58°)、机械钻速最高(100米/小时)的世界纪录。 可导向尾管钻井系统(SDL),是世界上首个实现可导向的尾管钻井系统,由贝克休斯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该系统结合贝克休斯的EZLine尾管钻井系统、AutoTrak旋转导向系统、X-treme马达、EZCase套管钻井专用钻头四种先进技术,可在尾管钻井的同时实现旋转导向。该系统可承受大钻压及高扭矩,并可在井下进行BHA更换操作。2010年1月,SDL系统在Statfjord油田完成第二次先导性试验,机械钻速与常规钻井速度相当,导向效果令人满意。 可导向套管尾管钻井技术的推出与成功应用,解决了定向钻井和水平钻井的井眼问题,为部分老井加深、深井延伸困难等问题提供一种有效解决方案,也为套管钻井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7.元素测井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地层评价对油气勘探和开发非常关键,元素分析是地层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新推出的新一代元素测井仪通过全面的地层元素测量,提供岩性和矿物学信息,可对复杂矿物地层进行快速精确评价;还可与实时数据采集软件结合,快速准确地提供现场与边远地区的地层元素可视化结果。新一代元素测井仪精度的提高及功能的增强,对重晶石、油基泥浆钻井,及碳酸盐岩、页岩和煤层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一代元素测井仪器利用测量的伽马能谱推导地层中的各种元素含量,重要的技术突破在于能够测量碳酸盐岩中的锰,提高了镁和铝的测量精度。这些都是油藏描述中非常重要,也是至今为止最难测量的元素。此外,新仪器用脉冲中子源取代了化学源,更加安全、环保、高效。同时,通过对井内伽马射线与热中子的屏蔽,大幅降低井眼周围的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了信噪比和测量精度。新仪器耐温350华氏度、耐压20000磅平方英寸,可以在淡水、盐水、油基泥浆及空气等多种井眼介质中工作。 新仪器通过对新增加元素的测量,可以更好地确定矿物成分,改善对孔隙度、饱和度、渗透率的评价效果,为储量计算、优化完井和增产设计等提供重要信息。目前,新仪器已经成功完成试验和现场测试,并获得令人满意的试验结果。 8.高精度数字式第三代地震监测系统在阿拉斯加管道投入运行 为了对阿拉斯加等地震高发区的油气输送管道进行有效监测和地震预警,为震后紧急救援和决策提供依据,目前阿拉斯加第三代管道地震监测系统已投入运行。 全长1280公里的阿拉斯加管道(TAPS)有865公里的管段抗震设防烈度超过7.0级。1977年建成投产以来,阿拉斯加管道就建设了一套地震监测系统。这套地震监测系统主要由11座数字式大地强烈运动加速度记录仪组成。1998年,阿拉斯加管道采用新的软硬件对第一代地震监测系统进行了更新,但传感器的数量并未增加。由于第二代监测系统是沿管道线性分布的,且传感器数量较少,难以精确指示管道潜在损害的位置。为此,阿拉斯加管道运营公司经过论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第三代地震监测系统,有效提高监测精度。 第三代系统由管道沿线的500多座高精度数字式大地强烈运动加速度记录仪组成,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与实时监测。新系统在上一代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将一维监测系统拓展为二维监测系统,监测区域向管道两侧延伸,提高了地震监测的灵敏度。一旦管道沿线发生超过里氏3.5级的地震,系统就会发送电子邮件给予提醒。通过这套管道地震监测系统的监测,可以及时决定管道是否需要关闭或减输;分析管道及附属设施的受灾严重程度,确定管道受地震影响需要检修的区域或设备部位,节约检修维修时间,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9.纤维素乙醇生物燃料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由丹麦诺维信公司开发的纤维素乙醇首次在全球实现了商业化量产,生产的酶制剂产品CellicCTec2成功问世,成为开启纤维素乙醇创新之门的关键,有望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汽油替代品。 不同于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作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该纤维素乙醇以非粮作物为原料,通常是玉米秸秆、玉米芯、小麦秸秆、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或林业废弃物,甚至是城市居民生活废弃物,添加酶制剂后,经过水解、发酵和蒸馏等环节处理后,制成乙醇燃料,而酶制剂则是发酵法生产纤维素乙醇的关键成分。以这些生物质为原料加工纤维素乙醇,与传统的汽油相比,可以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 纤维素乙醇是业内公认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目前国际上已建设有多套工业示范装置,诺维信公司在其试验装置中将纤维素乙醇生产成本从4.13美元/加仑降低至2.35美元/加仑,约合人民币5330元/吨,并计划到2011年底前将生物乙醇产能扩大到37万吨/年,其中25%是纤维素乙醇,原料是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在目前的美国市场上,这一成本可与汽油和常规乙醇相竞争。 10.世界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建成投产 世界首套煤制烯烃装置2010年8月在中国内蒙古包头市建成投产,所生产聚丙烯和聚乙烯产品完全符合聚合级烯烃产品的规格要求,甲醇转化率为99.9%,乙烯加丙烯选择性达到80%以上。该装置拥有五台气化炉和两台备用炉,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 该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气流床气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利用合成气制成甲醇,甲醇再通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DMTO技术进一步转化为烯烃,再进一步生产为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同时副产硫黄、丁烯、丙烷和乙烷以及C5+等副产品。该项目总投资170亿元,主要生产装置包括5×1500吨/日投煤量煤气化装置、180万吨/年甲醇装置、60万吨/年MTO装置、3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30万吨/年聚丙烯等装置。该装置主要在九个方面进行验证和示范:一是产品方向;二是工艺路线;三是技术可靠性;四是工程规模扩大可行性;五是技术装备能否满足生产要求;六是水资源的需求量;七是对环境的影响;八是经济可行性;九是工艺流程复杂性在管理上的要求。 该装置成功投产,开辟了烯烃生产的新技术途径,为实施替代能源战略、创立煤制烯烃新产业,实现传统煤化工向石油化工产业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报)
个人分类: 关注方向|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
热度 1 毛宁波 2012-1-24 15:19
1.勘探理论和技术创新指导发现牛东超深潜山油气田   华北地区中浅层潜山油气藏勘探程度高但富油凹陷剩余油气资源依然丰富。通过创新提出富油凹陷精细二次勘探理念,集成和发展超深潜山油气藏勘探理论和关键技术,现场实施获得牛东超深、超高温、特高产潜山油气田重大发现。   在成藏理论方面,揭示了潜山油气运聚成藏新机理,建立了超深断阶等多种潜山成藏新模式,提出了深层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油气源条件和超深潜山储集物性基本不受埋深影响等新认识;在勘探技术方面,集成创新了超高温碳酸盐岩储层深度体积酸压改造技术等两项关键技术。   勘探理论和技术创新有效指导了我国东部油气资源勘探实践,取得超深潜山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在冀中坳陷发现的牛东超深潜山油气田油藏底部深度达6027米,温度达201摄氏度,测试获高产油气 流,是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发现的深度最大、温度最高的特高产超深潜山油气田。该发现对推动深层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里程碑意义,也表明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资源丰富。超深潜山是重要的勘探新领域,勘探潜力巨大。   2.陆上大油气区成藏理论技术突破支撑储量高峰期工程   中国陆上大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与技术攻关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了油气储量高峰期工程。   创新发展了低孔渗碎屑岩岩性大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与有效储层叠前预测技术,攻克了低孔渗碎屑岩地震资料保真处理与有效储层预测等技术瓶颈;创新发展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大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与缝洞单元量化描述配套技术,解决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面临的技术难题;创新发展了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大型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与储层及流体预测技术,形成了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大气区的形成与分布新观点;创新发展了复杂高陡深层构造大气区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与高陡构造地震叠前成像技术,攻克了宽线大组合地震采集等关键技术,成像质量大幅提高;创新发展了火山岩岩性地层大油气区成藏地质理论认识与“四步法”火山岩储层描述技术,攻克了火山岩有效储层预测技术瓶颈。   成果的应用保障中国石油“十一五”期间形成15个5~10亿吨规模储量区。   3.油田开发实验研究系列新技术新方法获重大进展   我国油气资源类型日趋复杂,认识和揭示储层特点、流体性质、渗流规律和油气生产特征更加重要。   研发成功5项实验新技术,解决了油气水三相流体和微流量流体计量等世界级难题;自主研发了多维多尺度高温高压物理模拟实验平台等3套标志性设备及与之配套的7项实验新方法,申请专利35项,已获专利授权16项,并形成4项国家标准和6项石油行业标准,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理论取得4项重要创新:形成水驱/化学驱/气驱过程物理模拟的关键相似准则和物理建模方法,突破了流体动态饱和度场测试难题,找到了陆相沉积油藏原油—二氧化碳体系关键状态参数的表征关系,建立了以拟泡点压力和气体突破压力为特征的泡沫油采收率与生产压力关系。   作为油田开发和三次采油的基础,油田开发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有效支撑973、863等国家和公司的重大基础研究,推进了开发实验测试方法的升级换代和行业开发实验技术标准化,为中国石油在油气田开发实验领域持续创新以及三次采油技术保持国际领先做出重要贡献。   4.复杂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突破支撑“海外大庆”建设   中国石油的海外资源多为油藏条件复杂、开采环境恶劣、技术难度大的油田,缺乏成熟技术可借鉴。   经过持续攻关,特殊环境下复杂类型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取得四项重大突破:揭示了以微裂缝为主要渗流通道的层状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首创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细分层系分层注水及气顶屏障注水与油环面积注水相结合的注采方式,碳酸盐岩油气田采收率提高13%以上;揭示了超重油降压开采机理,创新了不连续分散溶解气泡沫驱替能量高效利用的设计方法和丛式水平井整体布井冷采工艺技术,超重油冷采采收率提高2.6%;揭示了高凝油固相析出机理和水驱温度场变化规律,创新了大型高凝油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相结合的控温无伤害注水开发技术,集成发展了国内注水开发和剩余油挖潜技术,砂岩新油田实现快速建成产量1575万吨,砂岩老油田采收率提高5.6%。   复杂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益目标,为建成“海外大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5.中国石油首套综合裂缝预测软件系统研发成功   裂缝检测是裂缝性储层预测的关键。中国石油研发成功的地震综合裂缝预测软件系统不仅是国内首套针对叠前地震资料裂缝预测的工业化软件系统, 也是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的十大利器之一,对提高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意义重大。   裂缝预测软件系统以各向异性理论为基础,采用当前先进的面向服务架构设计理念,集成井震联合交互裂缝分析、各向异性叠前裂缝预测、叠前/叠后综合裂缝预测和三维可视化多尺度裂缝雕刻等特色技术,可同时在三大主流操作系统下高效运行,并可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多种信息,为复杂裂缝储层预测提供综合一体化解决方案。   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裂缝预测软件系统,其关键技术指标领先于国内外同类软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软件系统已在部分裂缝储层预测中应用,显示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6.精细控压钻井系统研制成功解决安全钻井难题   控制压力钻井是当今世界钻井工程前沿技术之一,是解决窄密度窗口钻井难题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推进,控压钻井技术的需求增大。   自主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控制软件,可在各种钻井工况下进行环空压力监测与控制、回压补偿、近平衡与欠平衡精细控压钻井作业,集水力学计算、设备在线智能监控、应急处理于一体,实现了环空压力闭环监控和多策略、自适应安全钻井作业。针对不同的地质特点和生产需求,研发成功PCDS-I型和CQMPD-I型地面压力控制装置,并开展现场试验与应用,系统性能稳定,有效解决了“溢漏共存”等窄密度窗口的钻井难题。该系统在冀东油田的工业化应用效果显著:在易漏地层实现零漏失,机械钻速大幅提高。   中国石油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细控压钻井系统,其核心技术及各项指标总体达到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提升了我国复杂深井钻井技术水平和钻井工程技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7.随钻测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迫切需要相应的随钻测井采集和评价技术,以实时获得地层测井信息,有效指导地质导向和地层评价。   中国石油组织研制成功方位伽马感应电阻率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井仪器。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器采用两个发射频率及四发双收的六天线对称设计,以及智能化自动调节电磁波发射、脉冲信号解码时间摄动和人机交互智能解码等技术,提高了数据存储量和传输能力。该仪器的探测深度大,测量精度高,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随钻可控源中子孔隙度测井仪器采用脉冲中子发生器取代化学放射性源。该仪器的脉冲中子发生器、中子探测器和处理电路集成在一根钻铤上,可以在钻井过程中测取地层孔隙度。   现场试验及实际应用表明,这些随钻测井仪器已形成基本的地层评价随钻测井系列,能准确提供岩性、饱和度和孔隙度等地层评价参数。其实时上传的数据能反映地层层位和地质参数的变化,有效指导地层评价和地质导向。   8.输气管道关键设备和LNG接收站成套技术国产化   中国石油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中所用的大功率电驱压缩机组、燃驱压缩机组和大口径阀门等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此前已经建成及正在建设中的LNG工程同样依赖国外提供专有技术。   中国石油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建设为依托,成功实现20兆瓦级高速变频直联电驱压缩机组成套装置、30兆瓦级燃气轮机驱压缩机组成套装置和48英寸、40英寸的900磅级及600磅级大口径全焊接球阀三大关键设备国产化,并已实现商品化供货,摆脱了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实现长输油气管道工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通过技术攻关,形成设计、施工、材料以及运行管理在内的成套LNG接收站工程建设技术,为LNG接收站运行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LNG接收站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江苏等地的LNG接收站,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降低工程投资和管理成本,而且为后续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对我国提升LNG接收站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9.委内瑞拉超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完成首次工业化试验   继委内瑞拉超重油渣油供氢热裂化技术工业试验成功后,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委内瑞拉超重油减压渣油延迟焦化工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初步掌握了委内瑞拉超重油热加工技术,将为委内瑞拉超重油改质降黏、储存运输和集中加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委内瑞拉超重油供氢热裂化技术在年40万吨工业装置上试验成功后,又在年100万吨工业装置上实现成功应用。通过供氢热裂化处理后,委内瑞拉超重油黏度降低率大于99%,改质油通过长周期储存稳定性试验,可满足远洋船运对油品的黏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委内瑞拉超重油延迟焦化工业试验在年100万吨规模工业装置上实施,采用100%委内瑞拉超重油减压渣油,应用供氢体循环抑制结焦等关键技术,实现安全平稳加工减压渣油3万余吨,焦化液体收率大于60%,加热炉热效率达到92%以上。   委内瑞拉超重油是世界上最难加工的劣质重油。热加工技术的成功开发,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石油在该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0.单线产能最大丁腈橡胶技术工业应用达到长周期   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年5万吨丁腈橡胶成套工艺技术,现已成功应用于兰州石化,装置实现连续长周期运行,生产的新牌号橡胶性能超过同类产品水平。   这项技术实现多项创新:(1)改进工艺配方核心技术,实现助剂国产化,采用新的乳化技术,凝聚系统用氯化钙替代浓硫酸,自主开发多种新产品。(2)创新工艺流程,具有国内外最大的单线聚合能力(年2.5万吨),使用改进型聚合釜,采用双塔串联工艺,有效降低脱气乳胶的残留丙烯腈含量(AN50ppm),准确掌握分子量调节剂的加入量和加入点,通过调整聚合活性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回收丁二烯,丁二烯外排量仅为6%(国外15%左右)。(3)采用数字模拟技术,可模拟各种工艺条件改变,不需要大量试验,降低成本,提高准确性。    本文来自: 全球石油化工网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1/64054.html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全球油气勘探开采投资将达5950亿美元
毛宁波 2012-1-20 12:14
中国石化报 报道 纽约投资机构达尔曼·罗丝公司的最新调查显示,尽管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对欧洲和美国主权债务充满担忧,但2012年全球能源公司在油气勘探及开采领域的投资仍将维持强劲增长态势。 调查显示,受油气公司增加非常规页岩资源以及深水项目投资的刺激,2012年全球能源公司在油气勘探及开采领域的投资将达到5950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9.3%。 页岩油气刺激美国油气投资增长 2012年美国油气勘探和开采领域的投资将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到页岩油气领域水平钻井投资强劲增长的刺激。2012年,美国油气勘探和开采领域的投资预计增长11%,增长速度位居全球第一。雪佛龙、康菲、埃克森美孚和道达尔等全球石油巨头正加大美国页岩油气领域的投资力度,部分较小的独立公司也将或多或少增加投资。 2012年新年伊始,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以2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在俄亥俄州发现的一系列页岩气区块的少数权益,这包括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横跨俄亥俄州10个镇、面积为61.9万英亩的页岩气资源的25%权益。道达尔将向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支付20.3亿美元,向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早些时候的合作伙伴EnerVest公司支付2.9亿美元。 1月3日,中国石化宣布,其所属全资子公司国勘公司与美国德文能源公司日前签署协议,以22亿美元价格收购德文公司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奈厄布拉勒、密西西比、尤蒂卡俄亥俄、尤蒂卡密歇根和塔斯卡卢萨5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1/3。 美国以外全球其他地区油气勘探和开采投资将增长9%,这是连续第二年出现增长,主要是因为受到国际石油巨头加大投资力度的刺激,其中投资增速最快的是非洲和亚太地区,俄罗斯、拉美和欧洲地区投资增速最慢。 全球42%的油气公司增加勘探预算 巴克莱资本公布的报告同样对2012年的勘探开采投资保持乐观。该机构认为,2012年全球油气公司在勘探与开采项目上的支出将创纪录达到5980亿美元,比2011年上升10%。 在针对全球350家油气公司所作的调查报告中,该机构称,埃克森美孚2012年在全球油气项目上的资本支出将维持最高水平,预算达350亿美元。中国石油的开支预计近300亿美元,雪佛龙及巴西石油公司的开支未来几年也可能接近这个数。美国和加拿大2012年的资本支出预计要比2011年提高8%,其他地区像拉丁美洲、非洲、欧洲、中东及俄罗斯的支出预计会攀升11%。 该机构称,油气公司2012年的资本支出预算是建立在美国基准油价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均价为87美元/桶、欧洲基准油价布伦特原油均价为98美元/桶基础上的。这表明油气公司对提高支出计划是非常有信心的。 该机构还表示,勘探活动支出可能是2012年全球油气公司支出增长最突出的部分。2010年,有32%的油气公司计划增加勘探项目的预算。该比例在2011年提高至38%,2012年则将上升至42%。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1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KLseis5.0版本正式发布
毛宁波 2011-11-10 21:33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物探技术研究中心收获了又一科研硕果——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KLseis5.0版本中正式发布。 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KLseis,是东方物探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KLseis1.0版本于2000年成功发布后,迅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全国物探专业领域广为应用,成为国内地震勘探采集的主流软件,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探技术研究中心坚持“开发一流软件、服务油气勘探”的理念,在做好市场推广的同时,对软件本身不断完善、更新,先后推出了四个新版本,促进软件性能的提升。 此次发布的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KLseis5.0版本,较以前相比有两个方面进展明显:一是增加了转换波三维折射静校正功能,更适应目前三维地震勘探的使用;二是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开发,提升了三维设计的技术水平。同时,系统整体使用功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软件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参加软件发布的中石油、中石化各油田用户,对以往版本的KLseis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产品操作使用方便,模块性能超前。 据悉,新发布的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KLseis5.0版本,将于2011年11月在个别工区试用,年底前投入正式生产。(曹莉敏) http://www.cnpc.com.cn/bgp/xwgg/xjsxzb/20071031001.htm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烃源岩热演化与有机组分相关性(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陈中红 2009-4-4 18:15
牛 38 井湖相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负异常与有机组分含量相关性 陈中红 , 等。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 24 ( 1 ): 29-34. 对东营凹陷牛 38 井古近系沙河街组有机碳富集的沙三中、下层段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达到 2.0% 、 4.0% )进行了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及研究,发现该层段烃源岩存在明显的 R o 抑制现象(负异常)。研究结果表明, R o 异常值与壳质组含量、腐泥组含量呈正向线性统计关系,而与镜质组含量呈负向线性统计关系,与惰质组关系不明显。在剖面分布上, R o 抑制层段对应较高含量的壳质组与腐泥组。 H 含量及 H/O 比呈负向线性统计关系,与 O 含量呈正向线性统计关系。单从有机成因角度分析,高含量富氢的壳质组、腐泥组是 R o 出现负异常的主要原因。针对该盆地的深层油气勘探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 R o 负异常现象。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烃源岩 R o 异常 成熟度 镜质组反射率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RESSION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from NIU-38 WELL in Dongying sag AND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omponents Chen Zhonghong, etc. Journal oc Xian Shiyou University, 2009 , 24 ( 1 ): 29-34.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61) The member 3 of Shahejie Formation, main source rock section of Well Niu-38 is closely surveyed and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obvious suppression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 R o ) of th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The abnormal value of R o is from 0.01%~0.25%. The stat. show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the abnormal value of R o and exitinite and sapropelinite contents, and the stat. show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value of R o and hydrogen content, H/O, and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value of R o and oxygen content. The section of suppression of R o is corresponding to high contents of exitinite and sapropelinite. The results shows: high contents of hydrogen-rich exitinite and sapropelinite is the controlling factor for the suppression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the suppression appeared when liptinite content is over 40% (hydrogen content is about 2%).
个人分类: 科研成果|3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最大的赌博
dilingjun 2009-3-20 17:51
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近四十年了。从地质工到研究院的研究员以及油气勘探项目经理,凡和石油天然气勘探沾得上边工种可以说都干过,究竟参加了多少探井论证,勘定了多少井位,自己也记不清了。每当有人问及我是干什么的,我总是调侃道:搞赌博的,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赌徒!这句话对行外人来说很难理解。然而,对业内人士来讲,这话谁都不敢说不对!谁都不敢说这话不无道理。这是因为从石油天然气勘探所面对的客体来说,历尽沧桑变迁地球具有时间演变的漫长性,空间延拓的广阔性,地质体的的多层次性,地质现象的模糊性,地壳演化的多阶段性,以及地质事件的多解性,造就了地球物质系统的复杂巨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常常存在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综合因果等复杂现象,且人们只能看到结果而不能见到地质过程本身。因而把不同的可能的因或果组合到一起,就成为地质学探索活动的重要内容。赋存于这一复杂巨系统中的油气,埋藏在数千米的地下,蕴藏环境受亿年地质时代、各种地质条件所控制,加之油气是一种流体矿藏,有十分活跃的可动性,较之其它矿藏的寻找更具特殊性和巨大的风险性。迄今为止,人们对石油的存在状况和条件――从石油成因起都带由科学猜想的性质。这种地质的模糊性、流动的复杂性,使石油勘探处于一个复杂的黑箱之中。为解决此黑箱问题,依靠的是人们向黑箱输入的信息,如:生成、储集、封盖、圈闭、运移、聚集、保存等可靠、保真的信息,(缺一不可,且都是一票否决),以及人们从该黑箱得到的输出信息。正是由于地质体中非线性因素太多其变数信息太复杂,除非能够掌握全部的变数与信息,否则就存在着不可确定的因素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油气勘探中因某个伪信息的输入或工程因素而功亏一篑,被戏称为狗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的事时有发生。另外,从找油技术手段上,无论多么精密的仪器其解释结果都是间接的。有时由于地面或地下各种干扰因素,即使再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也无能为力。所以说,油气勘探无疑是一个非线性系统,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无法对前景和未来作出百分之百正确的预测,在这黑箱内部环境中的那怕是最小的不确定性,都往往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也许仅隔不长时间,刚预测出的重大成果就可能变成一派胡言了!这样的实例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石油勘探史上也不胜枚举。 美国石油专家们曾对全球油气钻探的成功率进行过测算:常规油气藏的储量为一万亿桶,非常规油气藏的储量为23 万亿桶。常规方法的局限性日渐明显。而且即使那些被探明的构造圈闭或非构造圈闭,也不一定是有效圈闭。因此,钻探成功率长期徘徊在10%~20%左右。1942年皮尔逊对全球油气钻探成功率也做过统计即:任意钻井法(野猫子井) 5.8%, 地质法8.2%,地球物理法14.1%。可见几十年了,尽管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钻探成功率变化并不太大。 油气勘探是对相当大面积上十分复杂的被掩盖的未知地质体的认识过程,是调动千军万马的实践活动;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商业冒险行业。由于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和不可靠性,打空井在所难免――投资上千万元甚至数亿万元,如果钻井后找到了石油,财源就会滚滚而来。反之钻探费用就打了水漂。因此,油气勘探最后的成败往往取决于钻孔这一狭小的点上,就如大海捞针!从这样一个特殊的的探索过程和性质看,的确像是一场世界级的超级赌博。在某种意义上讲,称油气勘探是世界上最大的赌博,此话不无道理,道出了油气勘探的真谛。为慎重起见,本人对赌博一词专门查了词典:即对一个不确定的结果作出预测判断,并以所押的钱来为自己的决策承担后果。赌博的四要素:下注、竞争、不确定性和冒险。广义上讲,人们在面对任何不确定性而采取行动时,皆是是一种赌博行为。由此看出,油气勘探过程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简单的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区域或盆地打了数十口甚至上百口油气探井都没碰上油气,靠偶然几率,即瞎猫碰上死耗子,或歪打正着,碰上一口出油气的井。然后,什么神机妙算、英明决策、科学技术领先、理论创新、管理到位等等等等...,一经包装,顶级大奖就捧上了,见过好多不学无术的官员,所谓名士、专家爵号就是这么整出来的。 总之,找油找气的石油地质理论是一种非线性理论、黑箱理论。即在一个已知的含油气盆地里,只要舍得投资,契而不舍,上下左右地反复钻探,总有一个幸运之人碰到运气,成为所谓的发现者!!说句难听话,从油气发现概率上讲:某些时候,教授、专家乃至更大的人物预测的结果和大黑猩猩区别并不是太大! 对于偶然一词,波安卡来说:所谓偶然,是指导致某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异常的复杂。斯宾诺莎说:偶然以此表达于我们的认识尚处于不完全的状态。罗布莱说:所谓偶然是人类对事物发生的原因无知的表现。 当然,油气资源本身作为地球物质客体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随机事件的出现虽然不在预料之中,但必然性正是通过大量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的,无物不存在于系统之中,在偶然性后面常常隐藏着必然性。 B.B.波尔菲利也夫有一句名言:石油的本质问题是地质问题。从目前油气勘探的赌博性质来讲,亦是我们对地质学乃至于地质体中油气赋存的认识尚处于不完全清楚的原因所致。因此,对于地下油气的探索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仍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对目前的油气勘探现状从哲学角度做一形象的比喻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树叶从枝头落下是必然的。但怎样飘落,落向哪里,却是人和计算机无法解答的。即偶然。不过,人们可以推测出树叶飘落的大概位置。这就是所谓的概率。也就是说,目前石油钻探的成功与否仍是概率预测的范畴。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赌博,一点没错!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0448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