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职业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消防职业化不如消防全民化
dfedhw 2017-3-28 15:30
消防职业化的目的是提高灭火效率与减少伤亡,然而这一概念的实施本身就存在矛盾性, 矛盾的潜在 根源自然是来自于火灾的压力,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减轻防火压力的另一路径当属消防全民化。 消防全民化并非只限于常规意义上的消防教育培训,增强防火意识,火险隐患排查,提高灭火技能,而是 通过灭火技术方式的根本创新,提升广大民众扑灭或控制初始火灾的能力 ,全面降低扩大成灾的概率,反守为攻,以攻代守,这比传统意义中的“防”更进一步,增强全民“消”的能力,以此提高“防”的水平。 防火问题综合时间和空间来看,都是一个“无限”的概念,且具有随机性,以消防职业化这样相对“有限”的手段来应对,效力很容易就被“稀释”掉,无异于杯水车薪。消防全民化的实施主体是每一个人,随时随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看似轻微的个体力量,一旦借助技术形成合力,既可降低火灾事故的起数,又可降低扑救难度,由此提高灭火效率,降低各类人员伤亡。 防火灭火的关键在于专业性和即时性,消防职业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前者,而后者却成为一道永远迈不过去的“坎”, 在火灾与时间的“乘积”面前,专业也可能应对乏力或收效甚微 ,一旦真正实施起来,各种阻力及后遗症还会层出不穷。 推行消防职业化是在现有火灾防控水平下提出的改善选项之一,也是为缓解火灾问题衍生出来的一个两难问题,简单地肯定或是否定都难以服众,必须找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消防职业化也是现有技术条件下习惯性思维 形成的产物 ,战术水平(或者说“武器”装备水平)造成了战略高度的局限性,然而,职业化绝非减轻防火压力的唯一途径,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见效周期、可操作性、可行性、经济性、灵活性和持续性,消防全民化有望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则消防职业化的取舍问题将因此得以化解。 让中国消防员职业化可能会帮倒忙 消防员职业化未必是妙药
2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漳州大爆炸看中国的消防职业化
热度 3 fpe 2015-4-7 11:46
从漳州大爆炸看中国的消防职业化 事先说明,我说的是消防职业化,不是消防员职业化,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认为后者,以为中国流行的消防警察和兵役消防是全世界的普遍真理,这是一种错觉。除了法国的两座城市坚持拿破仑传统,消防警察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一家。所以我主张的消防职业化,很少有人听懂,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职业化消防从业人员,执行的是一套完全非职业化的消防制度,所以你说我说的消防很可能不是同一件事,这让我经常感到很无奈。 什么是消防?消防不仅仅是灭火,消防是对付公众安全问题的一种对策,包括抢险,救灾,救火,急救等现场工作,也包括安装、施工、调试、维护等运行工作,还包括设计、批准、验收等管理工作。现实生活中,消防是一种表达安全的语言,根据当地的规模,有多少消防栓、消防压头几何、消防车距离多远,这都是保证安全的消防参数,搞安全的人一定能听懂。你要我保证安全? 100%的安全一定没有,我只能告诉你现在的消防水平,是否安全,要看你的其他投入和管理水平。 福建省漳州古雷腾龙项目为什么能够上马?因为 古雷开发区管委会某常务副主任曾经经过大量的公关,让当地民众相信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安全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谁能够保证不会发生爆炸?美国的地方政府也不能保证,但可以邀请第三方监督,经常称做 AHJ ( AuthorityHaving Jurisdictions )的人,从事安全项目的评估、批准和验收工作。问题在于,中国没有职业化的消防制度,所以中国各级政府,懂得消防这种安全语言的人凤毛麟角。一方面,消防战线的退伍军人无法进入需要专业知识的政府部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各级官员都没有消防的专业知识,都是提着脑袋作决策和决定,根本对消防安全问题心中没谱。这就形成了廉价的中国消防制度的最大浪费,即虽然消防工作整体投入很低廉,节省了大量的民脂民膏,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直接的知识,中国各级政府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民脂民膏去培养合格的安全从业人员,这不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结果吗?最省钱的制度是最浪费的制度,因为社会的管理对象不同了。如果大家还是面对的简单燃料(木头),有力就可去灭火;现在大家面对的是高度危险的可燃可爆材料,没脑千万别逞能。我想,那位古雷开发区管委会某常务副主任一定后悔不迭,当初让他说这话,就是准备牺牲这个冤大头的。在非职业化的制度之下,他干不了管委会,还可以干市长,干不了市长还可以干书记。而在职业消防之下,他如果犯职业错误,就基本毁掉了前程。所以,在西方社会,很少说当事人的坏话,他在职业化体系之下已经废掉了,我们还需要谴责什么?中国人很纳闷,为什么美国发生那么大的事故,都很少有人被判刑?第一,美国有保险,保险解决经济问题。第二,判刑需要主观动机,这很难判定,特别是那种前无古人的事故,说当事人失职,是没有科学基础的,仅仅是臆测和推断。第三,判刑成本高,与其判刑,不如补偿死者。第四,在职业化道路上,他已经完了,没必要落井下石。这是一种文化。 美国小镇的公务员收入清单,往往是镇长第一,消防队长第二。镇长靠选举,消防靠专业;镇长为管理,消防保安全;镇长轮流坐,消防一辈子;镇长搞外交,消防搞内政;镇长喊口号,消防拍胸脯。一个是政治,一个是专业,这是他们的差异。 公元前 135 年发生了几次奇怪的大火,当时的热血中年董仲舒,向汉武帝上书,提出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被外儒内法的汉武帝关到监狱,差点掉了脑袋,可以说他被吓破了胆。可是他的思想被继承下来,凡灾都是人祸,这种唯心主义的观念,被新儒家“宋明理学”的旗手朱熹同学发扬到极致,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既然天灾是人祸,那么我把当事人砍了,是否问题就解决了呢?从汉武帝到现在,中国砍了不知多少当事人,是否解决了安全问题?一个社会是否发达,在于他对待灾难是否理性,是否超出热情去对待教训。我在舆论中经常会发现那种不当的热情和杀人的激情,而我国政府是非常注重民意的,所以浪费了很多的教训。 我国民众为什么不相信政府的保证?因为我们的消防制度中缺乏一个所谓的第三方 AHJ 环节,政府可以啥也不懂,但可以聘请懂技术的人来保证安全水平。凡是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都需要第三方懂消防的人来监督。我国只有两方,所以相互都不信任对方,这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最大困境。凭什么我要相信你没有放水?你连合格的消防从业人员都没有,凭啥拍胸脯保证安全?说起来,中国纸面上的志愿消防队员比美国还要多,但他们有前途吗?说起来,中国社会的安全需要有大量的岗位,但有合格的人才来源吗?中国最省钱的消防制度,让将来不能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去从事,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当那些啥也没深入的消防队员走入社会,是对公共安全的极大的不负责任。 漳州大爆炸,因为没有死人,可能会调查深入一点。在中国,缺乏专业的保障,让人的因素显得很微妙,有死人没死人有很大的差别,那些医院的医闹,就是利用这种微妙。如果没有职业化消防制度,我们该相信谁呢?现代社会,呼唤职业消防。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2155 次阅读|7 个评论
说说美国文凭证书趋势
热度 20 fpe 2015-2-23 04:17
说说美国的文凭证书趋势 看了戴老师的博文《 中国文凭证书情结,当代郑人买履 》,我立刻意识到中美的文化和观念差异。美国社会别的本事没有,就是考试比中国多,一场机考 100 美元,真金白银谁不想赚?但是美国的考试性质和目标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我认为这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里冒着被人指责“崇洋媚外”的风险,说说中国未来考试领域的发展趋势。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个斯诺登没有文凭,根本没有上过大学,他凭什么能比大学教授挣得还多?也许有人说天分,不错,他很聪明,但是聪明也要有证据,他的证据就是一堆证书。能够通过证书考试,起码你拥有了专业资历,再加上他能够通过美国政府的高等级 Security Clearance (从事国防安全的证书,也是需要花大价钱投资,请人评估资历和背景,证明家世清白),所以他能够没有文凭而高薪工作。当然任何考试都不保险,他的思想出轨了,证明美国的 Security Clearance 也是有缺陷的。这是题外话。 关键在于,美国从事这条途径找到工作的人很多,最近遇到一位,曾经给谷歌安装数据中心,对网络的那一套知根知底,绝对的硬件高手。他也没有大学文凭,最得意的一件事是他不到 18 岁就通过了 CCNA 考试,成为 Cisco 防火墙的专家,于是 20 年下来,什么都有了。收入吗?和同等年龄的教授差不多。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如何让人成为高度专业化的螺丝钉和顶梁柱?靠专业考试。 1850 年前后,美国的医生和工程师的收入差不多,可是现在,医生是工程师的一倍以上,为什么他们的收入那么高,因为培养年限长,通过考试多,通过各种考试壁垒,让不够条件的人自动离开,于是导致了医生和律师的高收入地位。最近美国工程领域有一项 2020 工程,就是在 2020 年左右,让各州的注册工程师门槛提高,以前需要 4 年本科,现在需要本科以外,还需要 30 个学分的 Post-graduate 教育,几乎可以说,就是硕士文凭,或等价 6 年的高等教育。何以至此,一方面由于美国高教学费太高,美国本科的工程学位缩水,以前 180 个学分,现在只要 130 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了。所以,很多雇主感到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课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开创局面的缺乏文凭的老家伙退休离职,剩下来的员工都是有高等学位,如何选拔这些不同高校的毕业生?靠硕士学位,所以很多上进的美国学生,刚刚离校,就要联系硕士课程,远程教育发展,让挣钱和教育两不误,这是职场压力,大势所趋。 上面是文凭问题,那么为什么中国也开始关注证书了呢?专业证书是为了找工作用的,雇主一看证书,就知道你是否能够帮他解决问题,起码节省了雇主将来让你脱产培训的费用,所以证书在找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证书的兴旺,意味着背后专业协会地位的提升。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专业考试。你可以不拿证书,但是这意味着你很难与拿证书的人竞争,这是证书热背后的压力。 中国历代重视的考试,其实是通用考试,通过了这种考试,证明你不笨,但未必证明你有用。 而美国社会重视的是专业证书考试,则是证明你有用,未必证明你聪明。 事实上,很多专业考试内容都不是在学校可以修课获得的,而是参加专业协会举办的 Workshop 或 Seminar ,通过专业人士手把手的培训获得经验之后,基本可以过关。但是一个星期的脱产和学费,是取得证书的起码投资。美国的网络兴旺,至少有 7~8 种考试。最近的大数据兴旺, SAS 和 SPSS 的考试也是热门。社会发展那么快,靠校园教育是远远不足的,远程教育可以解决一部分理论教育问题,工程经验和某些软件操作,仍然需要手把手的培训。美国是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任何职业都有专业协会的管理,不考试就是专业协会的失职,所以专业协会有开发考试的动力。最近中国考试多起来了,起码说明,这个社会开始加强专业协会的作用,淘汰不称职的员工,走职业化的道路,包括我们的消防工程师考试,中国也在学美国。 为什么我们认为考试很烂,文凭贬值,证书廉价,也可能和我们长久以来的集体为本宣传有关。我国的文化氛围历来认为政府举办的考试一定是公平的,私营的考试一定是腐败的。美国的人所受的教育刚好相反,政府有可能腐败,私营考试很难腐败。因为私营公司靠规模和门槛取胜,如果他不能维持这个公平和筛选效果,很快就有别家公司取代他,所以私营公司不敢放水,连 ACT 、 GRE 、 GMAT 等考试都是私营的,他们一旦放水,就破产了。中国的专业协会表面是私营的,实际?我不知道,但政府是不会放手的,比如牙防组。所以存在考试放水的可能性。当然,水平和门槛都是逐步提高的,等大家都意识到证书的重要性,可能考试会更公平,更有价值。 门槛提高的过程一定是渐进的,让那些民办教师突然下岗,是不可能发生在自治自传自养的专业协会的。所以,也许现在考试很烂,但是通过市场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过程,逐步会发挥其专业筛选的功用,到那时,我们会发现,中国还是在学美国的教育市场化路线。面对大量的同质化教育的产物,我们除了提倡额外的考试,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对科研来说,考试是鸡肋;对雇主来说,考试达到培训目的的最直接手段。中国和美国的最大差距,不是赚钱能力的不同,而是专业协会的独立性不足(或者说市场化不足),导致各专业的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当然局面正在改进。这个话题有些敏感,不说也罢。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22306 次阅读|53 个评论
从哈尔滨大火看消防职业化
热度 4 fpe 2015-1-4 23:23
从哈尔滨大火看消防职业化 看了李健老师推荐给我的消防职业化讨论,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104/19168913.html 我觉得这篇文章并没有触及关键性要素,消防职业化不仅仅是待遇和培训问题,还有一整套治国理念问题,这里尝试理清一二。 说起消防职业化,首先要理清三个观念:国防,国安与公安。 国防是解放军,之所以还叫做解放军,是因为台湾没有统一,内战状态仍然继续,所以保留了原有的名称。否则,你说自己的国防军是解放军,不是赤裸裸地要侵略外国,搞大国沙文主义吗?周边国家当然不肯罢休。 国安是武警,1989年邓小平动用解放军平乱,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所以解放军一直在裁军,武警一直在扩军,武警大概相当于美国的国民警卫队,比如水上警察就相当于美国的Costal Guard,是维护稳定的国家机器。公安,是警察为主体的地方服务队伍,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中国消防的定位,在投入上属于国防支出(即当兵),在功能上属于武警国安(即维稳),在内容上属于公安服务(即公安),所以,中国消防存在先天的定位不清的问题,这和我国的军政训政与宪政发展不清不楚有关,我也不敢搞得太清楚。 公元110年(暖相气候高峰年,所以火灾多发),小亚细亚总督小普利尼给罗马皇帝写信,咨询是否可以仿效首都成立消防部队,罗马皇帝回信,给设备,不能把人组织起来,人多的地方有阴谋。所以他的态度是反对的,他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美国独立运动的一个触发点是所谓的“波士顿大屠杀”,就是当地的有组织的志愿消防队伍故意挑衅英国殖民当局,发生开枪流血事件,曾经参与消防活动的John Adams却作为律师,为英国殖民当局辩护,反而赢得了殖民地人民的尊重,成为他走进政治舞台,出任美国第三任总统的基石。 基于防范谋反的考量,中国的消防队伍是按照异地服役的原则设立的,忠于中央的原则是坚决贯彻的,但是产生一个问题,缺乏对地方的熟悉与热爱,所以你看国内火场救火工作经常性的迟到,迷路,不熟悉,束手无策,这都是保持消防部队忠诚的代价。在这一原则之下,消防部队参与地方谋反的可能性很小,却有被中央阴谋家利用的可能性,比如周永康政变未遂事件,就是利用武警的力量,虽然没有成功,但武警集权的危害已经明显了,下一步是如何整治的问题。 消防职业化,意味着消防队伍效忠地方政府,从事地方自治性质的管理,服务于地方安全的综合改进。过去,我国的地方首长是三年一迁,就怕对当地太熟了,有分离倾向,所以地方首长从来都没有兴趣为地方作长远的考量,办消防是花钱多,收效慢的一个长线投资,按照当前的考核制度,谁也不会干。我来栽树,后人乘凉,是高风亮节,也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地方消防事业,从未成为考核地方政府的内容,因此被地方政府推诿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 就拿哈尔滨大火来说吧,消火与防火是两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和关注。消火(即消防队工作)是代表中央进驻地方(比如消防队员大部分是外地人,不让本地人服务本地,是军事消防的最大弊端),他们只管消火,待遇很低,只有津贴,到时退伍,看不到前途。防火者,是地方和中央共同出钱,待遇不错,还有审批权带来的额外收入,这是中央财政下放给地方的潜规则,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也。中国制度最大问题是两伙人无法交流,也就是消火者无法进入防火领域,防火者没有根基,消火者没有前途。所谓消防职业化,就是要让消火者有上升渠道,防火者有实践的经验。但是,所有的消火队伍都是军校培养,事实上垄断了消火队伍的入口端,听话是听话了,就是没有服务地方的热情,他们是空降的,与地方一点感情也没有,一个外地的队员到新地方服役,连门都找不到,工作效率自然打折扣。等他熟悉了,也就要退伍了(好像是7年服役,也有2年服役期的说法,我是搞不清,搞清就算泄密了)。美国消防队员,干十年以后才能入室灭火,中国消防队员,入伍4个月就火场阵亡了,这是制度的设计问题。 防火者,相当于过去的衙役,是地方财政养活的,官是要升迁的,吏是不动的,所以对地方熟悉一点。而且防火单位有审批权,即台湾电影所谓的黑金,所以收入是不错的。但他们缺乏理论和经验,这两条都控制在武警手中。武警用当兵服役作门槛,任何高手都别想进来,只用自己培养的人才,是独立的封闭的小团体,注定了中国消防的技术水平难以提高。中国消防设计的最高水平,是军校毕业生决定的,等他们搞清技术问题,早已落伍了。 大约是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之后,中国开始有《消防法》,授予所谓的执法权。问题在于,半由技术,半由民意,消防法太简单,所以有很大的寻租空间。中国没有合法的建筑,也没有不合法的建筑,关键在于你怎么解释《消防法》。每一次出事,都是不合法,这是因为执法者知道哪里预留逃脱的余地,所以除了深圳舞王大火(替罪羊而已),我很少看到执法者的过失,因为《消防法》有很大的模糊性。靠消防法来维持消防安全,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杀头的生意有人作”,关键是经济杠杠没有搞好,让人“亏本生意无人干”,后者才是消防管理正道。有了过于简洁的《消防法》作武器,任何人都可以搞防火,降低了防火工作的门槛。所以,没有职业化的后果是门槛低,什么人都敢说消防如何如何,就像18世纪的英国“绅士”,敢于在火场指手画脚。如此,全面降低了全国的消防技术水平。你要让白痴懂防火,怎么会有经验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呢?为什么所有事故都存在一个消防执法不力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唯一武器是行政处罚,而对象是会算经济账的,如果行政处罚更便宜,他还费力投资消防吗?中国消防执法不力的关键,是保险索赔与依法索赔这两个经济杠杠,因为政府的介入而不能发挥作用。美国企业哪有那么高的消防觉悟?都是被法律和保险押着改的。 说起消防的经济杠杆,不能不提国内的保险与法律问题。由于火场调查是一家独大,火灾保险公司完全没有议价权,所以中国的火险保费是相当高的,这就是哈尔滨大火受害者没有消防保护原因之一。保险公司没有能力和兴趣改善当地的消防水平,因为所有的火调权全部归中央。中央吃饱,全国跌倒,这就是火场调查的现状。美国好像是50万损失以下归保险公司和地方处理,50万以上归ATF和FBI,全国性影响的大火,则让NIST的研究者插手,摆脱地方势力的影响。中国动不动派出国务院专家,其实还是挂另一个牌子的同一批人。不能引进科研的力量,不能分散火调的权威,是火调工作难以公开有效的关键。 由于各单位都没有保险,所以国家或政府是以最大保险公司的面目出现的,反过来,又让受害者得不到充分的赔偿,所以火场调查一定不能反映真相,真相往往会让受害者抓狂。这就是政府干扰市场,卷入市场过多引起的连锁反应。为什么要软禁踩踏受害者?因为执法权、司法权和监督权,都是同一批人,而这一批人担心问责制和人祸论,所以不让受害者闹事,也不让受害者调查。总之,任何灾难在现行体制下是不可能有真相产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自称了解真相,至少他们不了解中国消防制度的运作,也不懂问责制和人祸论的杀伤能力。问责制和人祸论的威力在于严惩替罪羊是为了扭曲真相,得不到教训和赔偿,以及一笔糊涂账。 有人也许问,你不在国内怎么知道这些鸡毛蒜皮?嗯,我一天也没有在国内干消防,参考美国消防现状和世界消防历史琢磨中国消防运作方式的结果。所以,我也不能保证我的看法绝对正确,但至少可以从中认识到中国消防职业化之后的样子。中美地理气候条件那么相似,没有理由中国不学习美国的经验,所以我就胡扯了。中国和美国对国安投入是差不多的,中国的消防从国税来(消防归国防支出),美国的消防从地税来(地税主要用于办医疗、教育和消防),很多人并不懂其中的细微差距,以及背后支撑的一整套历史、经济、传统和文化考量,所以消防职业化道路将会是无比艰难的,但又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中国梦,看消防。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240 次阅读|4 个评论
校长职业化,中国高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热度 5 lin602 2014-8-24 20:42
8月24日‘光明日报’05版有篇文章:‘院长职业化是大势所趋’(作者:李洪山,徐卫国),这里的院长是医院院长。 中国的大学校长(包括正副校长及书记)的职业化比医院院长职业化更为迫切。因为一所大学有数千教师,数万学生及研究生,这就要求校长全力以赴地百分之百地投入精力为大学的发展、为教学科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管理与保障。 即使校长做科研,也是几个校长上去了(也不一定都能够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整个学校耽误了。 为什么国家不让官员办企业,我想这不用多解释,如果总理可以办企业,他的权力可以让他‘富可敌国’,让比尔.盖茨‘相形见拙’,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 现在许多大学校长的研究经费可以‘富可敌校’,说得好听点是‘近水楼台’,说得不好听就是‘以权谋私’。 校长职业化不代表是外行领导内行,好的校长应该是教育家,是职业教育家,办教育本身就是专业。 让做其他专业的教授们当校长,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他们是真正的外行,这是才是真正的外行领导内行。 大学管理即校长们的专业是:教育学及管理学。 所以校长职业化是大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27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另眼看消防队员之死
热度 5 fpe 2013-1-3 23:53
另眼看消防队员之死 一般而言,我是反对授予任何死者以英雄或烈士的称号,人死必有原因,如果授予烈士称号,就妨害我们调查真相,更不利于后来者吸取教训了。后来者需要学习烈士的“勇于牺牲”的精神,那么我们教逃生的,不是对牛弹琴了么?从另一方面看,我国职业相关的保险事业不发达,跟随烈士称号的有一定的待遇,所以可以看作对保险不足的补偿,所以我无法反对授予烈士,只是希望后来者不要盲目学习,为了“烈士”称号,误了卿卿性命,这就体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职了。 那么,从消防队员之死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制度性的不足呢? 1. 死者的来源很值得玩味,三位都是外地人,干消防是打工,不是热爱的职业。这就是我国现役制消防的最大弊端,无论如何培训他们,他们都身处外地,无法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科普给周围的人,所以国家推广的消防常识和技能,基本局限于系统内部,包揽包干,无法发动群众。消防车为什么会迟到?因为迷路。消防车为什么会迷路?因为他们不熟悉本地情况。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如何能够融入大都市的消防工作?天知道他们是如何从事消防管理的。安全问题牵扯的环节很多,不能终身积累,持久努力,是消防工作者的无奈,也是制度的不足。 2. 死者的年龄也值得玩味,除了一位服役9年的中队长,另外两位死者都是一二年的工龄,放到美国,他们是没有资格进入火场的(当然可以在火场之外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后勤工作)。即便是那位9年的老战士,从他的来源(河北易县)来看,不排除是为了留在杭州而超期服役的可能性。从这三人的背景可以看出,我国的消防工作基本都是农民工从事的。不是说农民工不行,而是突出他们缺乏对职业的热情,只是糊口而已。也就是说,我们的消防队伍很难招收到,热爱本土,体力充沛,经验丰富,测试合格的消防队员,这是非职业化消防制度的弊端。 3. 死者的伤亡原因也值得深究。一般而言,消防队员的自助呼吸装置只能保证30分钟的供气,就是为了匹配一般人从事高强度体力活最多可以维持30分钟,过长供气会让消防队员体力超支,带来牺牲的严重后果。这一次发生体力超支现象,到底在火场多少时间没有公布,至少说明火场调度管理有混乱。负责火场行动的指挥员,需要对此承担一定的责任。与此可以对比的是美国1999年伍斯特仓库大火,现场指挥有点恐慌,向火场排出3批搜救人员,结果连同第一批被搜救者,全部牺牲。不过,他们的牺牲与建筑倒塌有关,消防队员火场烟气中毒,是国内突出的培训不足带来的问题。 4. 消防队员在火场迷失方向,这是消防队员筛选过程的不足。一般消防队员需要经过体能测试和迷宫培训,避免自己救不了自己的局面。虽然报道突出了陈伟在参军之后的体能改进,但这种欲盖弥彰的报道,只能说明他的体能测试和方向感测试有问题。为什么城市兵要在体能上落后农村兵,这又要归功于我们伟大光荣的教育制度了。读书把人读傻了,是指体能下降,反应迟钝而言。人人都要读书,可是有些人天生就不是适合读书的。合理的教育制度应当分流,各尽所能,以人为本。可是需要体力活的消防制度被垄断,垄断者自然很难保证最合适的人参与。纽约市的消防队员职位,竞争者众多,让人难以想象。 5. 能够调集30个消防中队、63辆消防车和近400名消防队员,充分体现了以集体为本的应急体制的优越性。可是,集体为本的代价是个体不足,为什么本来随手可灭的小火,一定要等外地的消防车到达之后才能开始灭火行动?仓库堆积了那么多的燃料,虽然是管理者的责任,可是作为监督者的城市消防部门难道一点责任也没有么?这就是国内制度的问题,强干弱枝,外来管理,难以熟悉本地情况,责任监督相互脱节,而火灾是按照“木桶理论”发生的,哪里有短板,那里有风险。消防部门待遇不足,缺乏监督,责任不明,自然效果不彰。 6. 一般而言,加强入口筛选,提高日常培训,可以减少火场伤亡。可是我们的战士是那津贴工作的,没有正式的收入,养不了家,也就无法参与日常培训(培训需要花钱和投入,谁会为临时工投入?)。“防患未然”,前提是“深入本土”,方能“保境安民”。可是我国的消防工作是国防体制的一部分,理论上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当地的治安工作,不管当地的财产损失的。让他们干消防是兼职工作,有点不务正业,出师无名。这又是制度不清不楚的地方。 7. 据我所观察,国内反对消防职业化的主要理由在于,投资太大,为干体力活的农民工提供保险和福利是否值得?(不错,由于体能的优势,城乡差距在消防领域甚为明显,现在也是如此。)职业化最大的好处是: 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提高长线培训的效率(一次培训,终身管用), 提高社会普及的效果(如果消防队员待遇好,人人才好奇,从消防队员身上学到一点消防常识。否则,有谁关注过农民工的常识和技能?)。现代消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燃料越来越复杂,消防队员越勇敢,火场牺牲越大,抚恤赔偿越多,最后发现职业化消防制度是最省钱的办法,美国1855年就开始从事职业化实践(大概是圣路易斯大火的影响),这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国是唯一的例外。 8. 最后,影响消防工作者地位的关键是新闻管制。很多问题不是没有发生,而是新闻被封锁了。一旦新闻放开,消防队长的地位和权力立刻上升到接近镇长或市长的水平,而且镇长市长有任期,消防队长更稳定,因为他们的专业性质和安全内容,保证了消防工作的稳定性和重要地位。如此以人为本,中国就算赶上美国了。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672 次阅读|6 个评论
研究生待遇问题的思考
热度 2 jzhou65 2012-12-15 20:24
两年来,有关研究生待遇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受关注,大学和研究所有关研究生待遇的巨大反差,以及各个大学之间待遇的的差异都成为社会焦点。思考解决问题的主要目的是想提高中国研究生的待遇,促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在国家给博士生发1000元每月的补助后,各所院校都纷纷制定新的补助政策和补助金额,瞬间就是全国一片沸腾,研究生的待遇改善确实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我强烈支持提高研究生的待遇。虽然研究生的待遇得到提高,但是各个院校却又不一样,总是高高低低的,研究生的心思也就高高低低的;补助高了总是能自顾自己了,研究生确实也安分了,科研的劲头也上来了。 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饥渴是空前的。承认自己国家的不发达,就要从发达国家引进人才,这个人才引进就动了血本。先是国家培养好的大学生或高中生,留学出国,在国外成长归来就有好的待遇;只是有的长期留在了国外。我想说的是,我们的聪明才智不需要发挥在外国,我们可以的;现在有很多的专家学者都知道提高研究生的待遇问题的重要性,要我们年轻人有所贡献,就要让我们安心做科研,搞学术,促创新和发展。说引进人才,是应该的;但是创新人才还是远不足够,钱学森先生之问什么时候能有好的答复,我想靠引进人才是不够的,真正的创新人才还是在国内,需要国家的培养和发现。真性情的创新人才是苦中来,懂的生活,就想莫言诺奖获得者。 浙江大学提高研究生待遇问题有“薪酬”一说,也许从哪里听说吧,我想说的是:应该实行研究生的职业化。把读研究生当做一种职业,因为研究生做的工作就是创造,虽说学习,但是读研究生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却比所谓正常工作付出的还要多;再则,研究生的年龄已经不小,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钱来解决,不能说不吃饭做科研;三是研究生期间若是家庭承担费用,那研究生不能独立,作为成人,其苦不堪言;四是,国家要真正做科研创新的人才,就是需要真性情的人才,一心一意搞科研的研究生很多,耐得住寂寞,是真性情;五是,研究生已经和学生身份脱离一些关系,进公司工作的大学生也要经过培训,时间有的也很长,而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有的只是学分课,真正的学习靠研究生自身听报告、培训、读文献等。。。。。研究生职业化很好,我想我是支持的,关于研究生职业化,我想说没有学费,工资导师出,或有国家补贴,但是相比现在研究生待遇,工资必须提高很多,1-3倍。这也就让研究生活的体面,让研究生知道,付出就有收获,多劳多得。另外,我想说,谈创新人才,就要让研究生空出所有时间搞科研,研究生学历可否取消,那就是看制定的制度了。 我在此可能说的不好,想的不对,但是我想有想法要说,有建议就要说。国家正在发展改革,我想,中国应该从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激情和斗志,把聪明才智奉献在科研上,而且青年人,30岁以下是科学发展真正的源动力,有理由相信,年轻人做的更好,我也很期待;青年人的未来真的是青年人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敢做敢为,实干强国,在年轻人身上才是名副其实。 强烈要求国家大力提高年轻人的生存状态,让年轻人释放聪明才智;不要说关注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因为“关注“一词,是懦夫的言语,我想实干体现了办事的力度和执行度。
5809 次阅读|6 个评论
读报随想-3:关于大学校长的思考
热度 4 sqdai 2012-7-3 05:29
大学校长及其教育理念对一个大学的成长和发展起一种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常在思考:我们的大学需要怎样的校长?读到《中国科学报》上郭英剑的文章《中美大学校长有何区别》(载于 2012 年 6 月 20 日 第 7 版),颇受启发。 此文在概述中美大学校长的三大区别后,提出如下基本观点: “ 要使大学校长放弃学问或者减少学术时间,其实并非难事,但这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高校制度建设问题。高校应该建设怎样的制度和规范,从而保障大学校长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为教育家的作用,这才应该成为人们关注好研究的焦点。 ”博主很认同这一观点。 文中以翔实的资料和分析,列举了中美两国大学的三个不同之处: 第一, 美国高校校长的年龄都较大,任期也较长。 作者罗列了 8 所常青藤盟校校长的年龄和任期,其中有七位的年龄在 65 岁左右,迄今的平均任期为 10 年,现年 64 岁的耶鲁大学校长列文已任职 19 年。中国的大学校长任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第二.美国大学校长的权限较大。 大学校长是学校的象征和最高代表。在美国,拍在校长之后的是管理各个学院的院长,副校长一般不多,大都与学术无关。各大学的体制有所不同,但有一点趋同,各校的学术发展主要依靠校长、教务长及其所领导的学院院长。国内大学则校领导人数众多,分工明细。 第三, 美国高校的校长以职业化为主。 美国的校长大都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有较长期的管理经验,原意奉献,并能为大学师生、校友乃至社会各界所接受。 他们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上任前大多当过学院院长甚至教务长,若无意外,担任校长到退休为止;二是任期内一般会专注于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为此放弃自己一流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例外,但任职后的学术成果定会减少,大学师生也能接受这种状况。 与之相比,中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特别强调所谓“双肩挑”。 以上引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若有理解失当,有博主负责。此文只给出了一种对比,而对今后如何改革,并无直接建言。 这里,想举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看一看上海大学的老校长钱伟长。 如所周知,钱伟长先生入长上海工业大学及新组建的上海大学以来,学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从名不见经传的二三流大学,成长为许多人知道的“ 211 ”大学,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相当有力,经常开全国高校的风气之先。 缘何如此?因为有了钱伟长先生那样独特的校长。他的特点是: 1) 年龄大,任期长 。他 70 岁就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98 岁时辞世在上海大学校长任上,历时 28 载,其中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计有 20 年。 2) 权限大,自主性强 。因为他的社会地位高于上海市领导,历届上海市市长都是登门拜访钱校长。他可以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法的指导下自行其是,他的改革措施好重大的办学要求一般能得到领导的积极支持。 3) 职业化,办学理念优秀 。 1983 年到上海履任后,他专门从事校长工作,只是“业余”做一些科研、教学工作,由于他一直奋斗在高等教育战线,当过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教务长,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所以把上海大学办得有声有色。 人们会说,钱伟长老校长是个别案例,具有不可复制性。然而,从这个个例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校长的任期不必受年龄限制;校长应该职业化;校长必须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什么时候在校长的任命上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措施,则中国的高等教育幸甚! 写成于 2012 年 7 月 3 日晨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474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培养好的科学家,从培养优秀的保姆开始
热度 11 陈安博士 2012-1-25 15:15
我们在自己的身边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目前社会对于保姆这一行当的评价很低,有的家庭甚至一年能换好几个保姆,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些家庭开始偷偷地引进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职业保姆(所谓“菲佣”、“印佣”)。 很多人就纳闷了:难道偌大个中国,连个好的保姆都找不到吗? 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来从海外引进科学家、创新型人才,难道中国在 4000 多万涉入到科技的人员中,连几千个(或者几百个)像样的科学家都找不出来吗? 如果我们再继续深入观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其实回答应该是:在中国找到具备保姆素质的人才和具备科学家素质的人才,不是难事。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之外,其他方面具备的能力挤占了他们以之为生的职业所具备的空间。换句话说,本来他们可以在社会赋予的职业上做出很好的工作,可是,偏偏他们却不能很好地职业化,只承担职业所具备的角色,而是多个角色的混合体使得他们混淆了自身应该的特色。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我们国家应该先做好职业化教育,然后推而广之,将这一思路扩大发展到更宽广的领域去。 有了培养优秀保姆的土地,还怕没有优秀的科学家出来吗?
个人分类: 人论|3785 次阅读|27 个评论
校长职业化!
热度 2 lin602 2011-12-1 22:42
校长做科研,听起来天经地义,因为他们也是学者,有自己的专业,有自己的实验室,有自己课题,做自己的科研,得自己的奖,最后凭本领得院士。 但是,这在中国高校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为什么? 1 他们垄断了太多的资源为自己科研服务。仔细看看,中国每个大学的校长(副校长)都是科研经费‘大户’,完全是他们的科研能力?未必!当上校长就科研能力大提高,就理所当然地许多许多经费,许多许多实验室,许多许多研究生,最后得到超人的奖项? 2 他们应该是大学的决策与管理者,他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的管理中去。如果如此多的经费与课题要做,如此多的研究生在自己名下,课题结题、写申请书、跑关系等,尽管许多事情手下人做,但他们还要是过问的,因为他们是项目‘负责人’呀,特别是对外接待,他们不能不到场,否则对不起尊贵的‘官人’,下次拿钱就别想了。你说,他们还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做‘校长’的事情呢? 3 做科研,就要经费,要经费,就要求人,就要拉关系,他们经常用学校的权力与资源拉关系,为自己的科研服务。请领导们来视察、吃饭、送礼品、安排他们让安排的亲戚好友到学校来工作、关照领导们的子女亲戚等等。 4 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安排自己的实验室面积,用公款买自己用得上的仪器,利用权力多带研究生。君不见,有多少校长们实验室小?有多少校长没有自己用得着的‘仪器’?有多少校长不是‘学科带头人’,‘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会领导’等。其他人,即使学术做得好,这些都没有你的份。看看各大学的网站吧,他们在诉说着什么。 还是让专门搞教育的职业学者来做校长吧,他们的职业就是高等教育管理,不需要他们有课题与研究生。 高等学校的公平与发展,是需要职业校长来做的。 让校长不做科研,写进高等教育法中!!!
28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校长不能拿科研经费!
热度 5 lin602 2011-9-11 23:22
统计一下中国的大学校长们(书记与校长的正副职),他们的科研经费已经占了许多大学的很大很大比例!!!许多科研处长就是为这些校长们拿经费服务的,他们的课题及项目经费经常是不公开甚至是秘密的。也就是说,许多项目是见不得太阳的。 当领导是为大家服务的,如果为自己服务,那么这个校长如何让大家心服呢。 前段时间就有人私下建议,让大学校长职业化,当时我还与之争论,现在看来,他们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基督教中的神父不让有家庭,就是给大众传递福音。否则福音先满足自己。
2930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文化没有professionalism?
zhumengjin 2010-9-12 00:02
======= ============================================================= Professional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1420年,但professional与职业、专业之意挂钩的现代用法始于1811年,而单词professionalism更是1856年才出现,其出现时间比美国的年龄还短了数十年,可见professionalism并无多少历史沉淀。根据牛津词典,英语单词professionalism意指competence or skill expected of a professional,或者the practising of an activity, especially a sport, by professional rather than amateur players(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professionalism?view=uk )。 根据上述解释,professionalism的直接意思可简单 地理解为专业(家)能力、专业(家)技艺,或者是职业化运动(与业余相对)。 当代汉语没有与professionalism精确对应的专用词汇。如果直译,professionalism可生硬地译为专业主义或职业主义,国内一些文章多用专业主义。除了与外行、业余相对的直接意义之外, p rofessionalism的深层内涵还可延伸为一种信奉、推崇专业化、职业化的哲学观点,或者说是一种职业至上、操守为重的信念,可以理解为人在道德、甚至在信仰层面上坚守职业道德、恪守行业规矩的内省精神。 尽管当代汉语确实没有与professionalism完全等同的固定词汇,但不能以此认定中国文化缺乏professionalism的概念。在这一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我不同意置顶博文《继中外优秀传统 改目前庸俗学风》的论断。 事实上,不论是professionalism的直接意义还是延伸意义,不论是当代中国还是古代中国,中国文化从来都不缺乏professionalism的概念,只是涉及一个表述形式和显化程度的问题。比如,在当代中国,人们为了表示做事能力强,常说自己做事很专业;又比如责怪语你做事能不能专业一点以及对事不对人等;再比如公司管理理念标语专业化是质量和效率的保障等等等。这里所提的专业等就体现了professionalism或大致与professionalism的含义相当。我国古代也很讲究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我国自古就有道有道法,行有行规的说法,几乎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有道德或信念层面上的道规。即使是不讲道德的不正当行业也有它们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比如,古代文人骚客仿作字画赝品有行规,一定要故意留下蛛丝马迹的破绽,以要求赝品模仿者遵守起码的道德底线。古人云:盗亦有道,就连土匪、强盗也有最低的道规和戒律。当然,古代虽有72行,但职业分化不明显,所以professionalism内涵的显化也不明显。 总之,中国文化中的professionalism基因自古有之,中国文化中的professionalism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从来都不缺professionalism,只是其表达形式、显化程度略有不同而已。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166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从辅导员发展史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论坛发言
dongzengshou 2010-4-12 10:14
我们在座的都是辅导员,所以也非常关心我们的发展问题,认为在我们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道路上既存在着机遇,有存在着挑战,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 从辅导员发展历史来看,当前呈现出最好的发展时机。 我国实行辅导员制度是从 1953 年清华开始的,但由于当时还没有普遍推广,后来呢又出现了十年动乱,所以我们现在研究辅导员制度习惯上从 1978 年恢复高考制度开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1978 1989 (前职业化期)的 l0 余年间,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凸显了以下特点:一是辅导员专业建设尚未起步。这一期间,党和政府虽然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德育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但是这些努力止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范围,辅导员的专业建设几乎为零,二是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模糊。辅导员起初主要由教师兼任,其身份主要是教师,其后在身份上又与政工师等同,到了 1987 年 5 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颁布后,其身份又定义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三是辅导员专职化尚未起步。辅导员多为兼职,专职较少,更勿论专职化。四是辅导员工作在高校中名重实轻。辅导员岗位形同虚设,无法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辅导员的地位与作用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第二个阶段是 1989 2000 职业化准备期,在这个阶段完成了辅导员的职业准备,大家都知道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发生的学潮,虽然有着不可避免的国际政治等原因,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也是导致学潮的重要原因。因此党中央 1990 、 1993 两次发文,国务院 1994 年、教育部 1995 年先后对辅导员建设问题发文这一时期,身份界定逐渐明朗。将辅导员工作归为政工系列,编制归为教师,辅导员专职化思想开始出现。但是兼职化一直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主要做法。 第三个阶段是 2000 年以后(职业化初期),一直到现在,辅导员职业化的情况我们就比较清楚了,由于大学的扩招,使原来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学生大量涌入校园,相应的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等多方面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所以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重视明确了辅导员身份、编制等等,意味着专职化的形成和专业化建设的开始,但我认为目前的身份依然不够明确,建议将来能够像国外一样或者说向国外借鉴,比如美国的辅导员被称为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学科上单列,叫做大学行政管理,从整体上给辅导员一个名称,不要模糊,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既是什么,又是什么这样就造成什么都不是,还是一种管理者的狡猾。 那么从辅导员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寻找一下每一个阶段对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推手,第一个阶段,显而易见,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高校停招, 77 、 78 是第一届,最主要的是人们当时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相当严重,(内向的人多),再加上当时的环境下,对于政治学习非常重视,在这个阶段出现政治辅导员实非偶然;在第二个阶段出现了学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思潮的大量侵入,势必会在大学生中产生影响,所以这正是出现了政工干部式的辅导员推手,当前推动辅导员建设的最大动力就是扩招,这个动力和以往的动力不同,以往的动力有着偶然的因素,而大学的扩招已成为必然,大学教育的普及也将变得越来越可能,所以这个动力还将在今后长时间的存在,并且由于大学教育的普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的出现(三本、全日制工程硕士),这个动力还将越来越强劲。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大力推动,预祝我们共同关注的事业有更将辉煌的明天。 谢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6)
slowlight 2009-4-14 23:03
今天是余世维《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的最后一讲,主要内容是职业化要从主管开始,领导要以身作则。只有上行下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古人早就说过,已所不欲,勿使于人。这可以解作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看作是处事的道理。老百姓的话更通俗: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不是领导,充其量也就算一个小组长,但在这个小组里面也有一个职业化的过程,哪些是职业化的表现呢? 编好的稿件眉清目秀,题目、作者、单位等要素齐全,语句通顺,图表清晰,这就是职业化。 采写的稿件能按时上交,主题明确,表述规范,没有错别字,这就是职业化。 对待作者、读者的来信来电,能迅速正确地答复,这就是职业化。 Email写的信件简洁明快,礼貌周全,这就是职业化。 做的采访提纲,难易适中,有深度,有广度,有新意,这就职业化。 写信或者写信封时,能把字写得大方,工整,也是职业化。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现在离职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存在做事不周全的地方,有的事情不能按时完成,安排给别人的有时也没有严格要求。此次学习让找到了不少问题,每周多了一次思考的机会。 虽然编辑部做期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但在新形式下如何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随着情况的发展,今是而昨非,今是而明非的事情肯定会出现,这就需要我们能辩证地看待职业化的内涵。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针对一个岗位,职业化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这一点虽然不涉及具体的要求,但我想同样重要。 理想的职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如果能不断接近,我想此次培训的目的也就算实现了。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5)
slowlight 2009-4-7 22:26
不知不觉中,职业化培训已经进行了五次了,今天讲的仍然是职业化的工作道德,重点讨论了品牌的含义,如何建设品牌。有一些东西以前接触过,但有机会能够安静地思考思考平时的工作,未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品牌是一种集体意识,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来维护。 一个企业的发展,正常的过程是从 小 开始, 稳 扎稳打,先做 强 ,再做 大 ,最后追求长 久 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也就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余世维讲到,很多国内的家庭企业,从小直接到大,忽略了打基础的两个步骤,所以能做到长久的几乎没有。这一点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我们,同样重要。把事业做大很重要,但一定要注意站稳,做强。 建设或者维持一个品牌,余世维提到,要注意三点:坚持,力求完美,多走一步。坚持的道理大家都懂,愚公移山也好,龟兔赛跑也好,讲的都是这个理。力求完美,要求则高一些,在按照程序把工作做好的同时,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更完美的效果。多走一步,则往往可以使企业领先整个行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课间的讨论中,大家就这一点发表了很有启发性的意见。 对于学术期刊,我们追求什么?我们把快速的反应能力做为重点,为作者尽快安排审稿,尽快发表,开发各种绿色通道。那么,这个快字是否就是我们工作的所有?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作者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什么?论文出版后,我们有没有送上论文的电子版,还是等待他们发邮件要?我们希望作者能多引用期刊的论文,而我们自己有没有想到在论文被引用时发一个邮件告诉作者。在SCI,EI的标准下,很多刊物都是平等的,如何吸引作者能够持续投稿,或者说建立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多走一步,也许就能发现答案。 对于一种产品,如何让顾客喜欢,进而信任,最终依赖?具体到期刊,我们如何让读者喜欢其中刊登的内容,信任期刊的信息或者放心地把稿子投给我们,把刊物作为获取某种信息的唯一渠道或者发表的论文的首选? 我们有好几种期刊,有的人就是喜欢在这本期刊做广告,有的就是喜欢那种。为什么有这种选择性,如何引导? 搞清问题,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4)
slowlight 2009-3-31 21:16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什么是认真做事,什么是用心做事? 余世维用他自己公司的案例,向我们做了解答: 他有一个家具店,一次一位客人来买一件非常高档的床头柜,但碰巧店里没有合适的。店长对客人说,可以帮他找一下,并请他来选购。店长从别的店里为客人准备了三款,最终客人满意而归。 按照一般情况,如果店长对顾客说:先生,很抱歉,您要的家具我们店里没有,请您别家看看。我想,顾客除了有点失望之外,对店长的答复也不会有什么意见,这样做也是对的。但要想把事情做好,后面的事情才是关键。 把事情做对,是员工的职责所在;但把事情做好,就需要我们有主人翁的心态,为顾客负责。 主人翁精神,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内容,在小学初中时的作文中经常引的。虽然目前决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当不了主人翁,但有这种精神还是会激励我们去认真做事,努力做事。 联系到日常工作,最近做了一份有关编委的名单,虽然花了很大精力去做,但没有做好,不够细致。这是一个虽然认真做了,但没有用心的反面例子。 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做到位其实并不容易。 最新一期的《读者》有一篇小文章读了之后很感触,它把员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才,一种人力。应该说两种人对公司的发展都有帮助,但对于公司的发展,两种人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要想在职场有所作为,把人力作为目标显然是不够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HR翻译成人力资源并不是非常恰当。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3)
slowlight 2009-3-24 21:36
今天学习的是职业化的形象,在有了职业化的技能之后,我们需要有职业化的形象,也就是象做那一行的样子。这个题目有装门面、弄虚作假的嫌疑,而且这种事情在国内也是屡见不鲜:全国各地政府的网站,有多少发挥了应有的功能?素质教育讲了多少年,大多数高中的孩子不还是早起晚睡,应付老师的题海战术?但作为企业、个人,具有职业化的形象,并且能持之以恒,对于公司发展和个人进步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余世维提到,在国内有三个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最好,也最具有职业化:酒店、银行与航空。所以才有公寓号称是酒店式公寓,有客车号称提供航空般的服务,空姐也被认为是最漂亮的一个群体。 那什么是职业化的样子?一个公司怎样才算有职业化的形象?一个人在公司的表现怎样才算职业化? 一家酒店如果没有清洁的环境、衣着整洁的员工,那不能算是有职业化的形象;一名员工对待工作三心二意,衣着邋遢,不能按时上班,效率低下,肯定也不是职业化的表现。 在我看来,职业化的形象就是认真细心做好每一件小事,作为编辑写一封email不要出现错别字,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到了会场才发现没有带录音笔,作为一名广告人员认真对待客户的每一个电话。 职业化的内涵很简单,每一个公司、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但能始终做到的却很少,这也就是很多公司不能长久的原因。 一名职业化的编辑应该给人知识渊博、熟悉出版规律、了解行业动态、信息畅通的感觉:给人的这种感觉就是职业化的表现。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化的养成与塑造(2)
slowlight 2009-3-20 22:07
有的时候感觉集体听课形式大于内容,愿意学习的会主动去做,而不愿意学习的看了效果也不大。但有了学习,效果自然有些,如果没有了约束,估计看的人十有一二就不错了。我的感觉是能够听一些没有想到的话,了解更多的案例,学习更多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余世维的报告中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听得津津有味,但他有提到对于公司员工要用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这样做的如IBM。不去说具体的内容,有两句话值得我写下来,认真思考。 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 这一点对于编辑非常重要。大部分文章编辑对于细节不甚了解,需要审稿专家的帮助才能判断其是否达到了发表的需要。编辑一方面尽量扩充知识面,事事关心;另一方面需要对审稿专家有比较广泛的了解,谁做什么方向,什么方向的稿子找谁审。做采写的,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更是必需,采写能力与专业知识缺一不可。能做采写的人不少,但具体到专业上可选择的又不多。行业期刊与一般的科技杂志报纸(如《科技日报》)又不同,要求采写要更专业,准确、有深度。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对于采写除了看书多写多练外,别无它法。在专业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距离一名好的采写编辑的要求还很远。今天周会,安排了一个写读书笔记的任务,希望这能弥补大家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但可能还需要一点激励措施。 比顾客懂得更多 在专业方面,我们与业内专家有不少差距,这无法避免,但在某些方面,我们应该更有说服力,如对整体的把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在以前做一篇报道的时候,深有感触。去年在做一篇关于医疗用激光器行业监管的报道时。当时只想到找国内的专家评论一下,并找到了刊物的编委福建师范大学的陈荣教授。他欣然同意发表一些看法,并建议我能再找一些其他的专家,使报道更全面客观。由于种种原因,只是做了一个很小的报道,而且在专业记者眼中肯定是一篇不成熟的报道。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教训:做策划一定要考虑全面,做出了计划就要严格执行。 今天余世维提到了要多读书,现代人读书、读厚书的越来越少了,快餐、感官文化大行其道。在网络面前,很多人放弃了书本,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的交通工具让我们行万里路并非难事,但要一字一句地读书,看似容易,却因为外界诱惑太多,而成了不可完成的事情。突然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古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