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工程技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工程技术

相关日志

报奖评奖跑奖,我们的工程技术奖大部分应是管理或组织奖
Taylorwang 2020-6-29 09:02
国内不少科研院所,甚至大中型企业都热衷于报奖。奖项也五花八门,有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甚至高校和企业自身也可设立各种奖项,获奖本身除了一定的物质、经济和精神奖励外,还有许多潜在的其它收益。小如单位内先进选举,职称评审,大如参选国家级的 “院士”,有时能否获奖,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因数。 既然获奖有这么多好处,不少单位与个人,热衷于报奖也就成为必然。有好的技术或管理方法,能得到推广应用,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与价值,通过报奖,评奖,让这些好的技术或管理方法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应用,当然是一件好事,值是肯定。但在激烈的评奖竞争中,往往也会鱼龙混杂。吹虚夸大者有之,材料做假者有之,跑奖贿赂者有之。即使象我这种偶尔做一次评委的科研教学人员,每到评奖季节,都会收到不少很熟的或不熟的朋友各种电话、短信、微信等要求帮助的信息,很多时候我都是失望地告诉他们,我不是评委。 虽然大部分时候我不是评委,也确实参加过几次技术奖的评审,感觉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 “技术大奖”,往往要求创造很高的产值和价值,这样,要获奖,就要有大单位,项目的大包装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项目中有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却往往被忽略了。 不少大项目是由多个单位,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协作完成的。而大项目的实施,投资大,牵涉的社会资源也比较多,其组织者通常都是大单位。一旦项目获得成功,创造了巨大的产值和价值,作为组织者的大单位,也就难以抑制报奖的冲动。要报奖,就有排名,这排名第一的,肯定是项目的组织者,然后参加单位的排名,理论上讲,应按照对项目的贡献大小,在实际操作上,也就变成了谁在项目上占有的股份多少或投入资金的多少。而真正的核心技术贡献者,有可能都不在获奖者名单中;若组织者有良心,将名字排上,排名肯定也比较靠后了。听讲国内有一家知名的大企业,在一个项目报奖并最终获奖时,将提供了关键技术的国内另一家著名的科研单位漏了,而引起纠纷。多年前,我们参加了国内一个大型水处理工程,该工程使用了我们的核心专利技术 ——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技术,后来该项目参加了地方的报奖并获奖,他们的做法还算好的,将我的名字也列入获奖者名单中,只不过排名已是第 5 名开外了。 有些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这些项目评奖就没办法从钱的角度去衡量。对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则评奖的关键指标肯定是创造了多少价值,通俗一点就是赚了多少钱。有经济实力,且有更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的大公司,一定占尽了各种优势。若项目采用了一些列通用的差不多透明的技术,项目的组织者无疑是项目的最大贡献者。即使采用了一个关键的新技术,按国内的报奖方法与报奖要求,新技术的关键作用常常也难以显现,绝大部分情况,组织者仍是项目的最大贡献者,当然也就是获奖人排名的第一人。 抗疟药青蒿素的开发与应用,这是一项对人类健康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项目,这种首发性的具有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研究,获奖是理所当然的。但青蒿素的药效发现与提取,许多人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是全国许多科技工作者与工厂生产人员团结协作的结晶。若生产青蒿素的某制药集团申请报奖,有可能让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作为第一人来报奖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肯定会找出一个这项目重要的组织者来作为第一人来报奖。 宏伟的港珠澳大桥,不仅有漂亮的横跨海面的桥身,还有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沉管式海底隧道。欧洲荷兰做海底隧道做得早,我国建设者想向他们学习,请他们做技术顾问,他们竟然报出了天价的顾问费。韩国也做成功一段沉管式海底隧道,但也对我国提出了苛刻的合作要求。后来,靠我国科技人员的勤劳和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做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沉管式海底隧道。若从技术奖的角度,荷兰做成功的第一个沉管式海底隧道,对这个技术的开发应用所作贡献显然是最大的。而这目前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项目,荷兰人确实没有做我们的技术顾问,但他们已做成功了沉管式海底隧道,通过这个信息,我们至少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是行得通的。有时,这种方向的确定,意义也是极其重要的。而我国建设者做成了世界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沉管式海底隧道,这正是充分发挥了我国制度的优势,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且成功地决定与组织实施了这个大工程,同样,也应获得这种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项目 “组织奖,管理奖”,而不应该是技术奖。
0 个评论
Springer 发表的EI索引的1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邹晓辉
geneculture 2019-11-6 16:56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0 个评论
“为什么发SCI的和搞应用的相互看不起”:科技工作者互贬是悖论
热度 3 ericmapes 2017-1-19 21:22
看了 郑永军 教授博文“为什么发SCI的和搞应用的相互看不起”: 开场白“ 从网上读到张鸣的一篇文章,说的社会科学界的怪状:相互看不起,都觉得本学科最伟大。我感觉在理工科,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有时也相互瞧不起对方。 ” 结语为“其实吧, 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和应用科学研究的, 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板。互掐,不是办法,合作才是王道。” 我再评论如下: 科技本质不同,但有相通之处,那一方面做到极致,都是特别值得尊敬的高手科学家或技术专家,不存在相互看不起的问题,两者兼顾或一头为主也是高手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相互看不起是悖论,表现明显则俗人也。 但在主要高校科研机构,科学研究能力不强理论上难以生存,技术开发能力真强符合国家现实需要活得才滋润,出些技术相关核心创造力科学论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由此可见,科学研究者与技术开发者相互贬低对方万万使不得,应该纯属悖论! 附上: 为什么发SCI的和搞应用的相互看不起 郑永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607do=blogid=1018520 从网上读到张鸣的一篇文章,说的社会科学界的怪状:相互看不起,都觉得本学科最伟大。我感觉在理工科,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有时也相互瞧不起对方。 国内搞基础科学研究的群体,常常自我吹嘘: 攻击对方: 国内搞应用研究的群体,常常自我吹嘘: 抹黑对方: 其实吧, 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和应用科学研究的, 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板。互掐,不是办法,合作才是王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148 次阅读|3 个评论
“院士也没有胡说八道的权利”:钟南山敢说、能说、小错没耽误事
ericmapes 2016-12-23 16:26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或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属于终生荣誉,当然类似于封神演义、封神英雄榜成员,如民间歌谣描述传诵般那样。 获此称号之日起最低按副部级待遇,以后提升较快。 目前为止,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者,都是杰出院士。 屠奶奶和莫言是本土两位诺奖得主,目前在国人心目中地位比两院院士和全国最高科技奖这两尊神更高,至少屠奶奶如此。 因此,我国科技领域三尊神: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16938.html ),应该受到普遍敬仰。 至于对应公务员待遇级别,省部军级是低的,在军队非院士都达到了,院士享受中将大军区正副职待遇比较普遍,资力高贡献大享受上将原总参总政首长军委委员待遇实属正常。 但院士也是人,说错话难免,指出、讨论就可以了。 错不在院士,在全民造神! 况且,钟南山院士敢说、能说、说对的很多,在这儿说错,是一般数据,他老人家没有按论文严谨对待,科研医疗任务很重,太累思考不够所致,错了旨在引起重视,实际危害并不大。 SARS期间,他是民族英雄,后来一直起到社会良心的表率作用! 附上: 院士也没有胡说八道的权利 文克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3426do=blogid=1022080 钟南山曾经说过: 《自然》杂志刊登的论文80%是没用的(本评论作者张德礼补充一点:“针对“顶尖杂志与顶尖成果”一点评论:NS论文标准及可能评审歧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19937.html )。还说过雾霾使中国的肺癌发生率增加,两年后又说没有根据。但是都没有他这次的话更雷人。请看网上疯传的一段报道: ---------------------------------------------- 钟南山称“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遭质疑这说法靠谱吗?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在某论坛上抛出一席惊人之语,引爆无数个家长的朋友圈。   据《广州日报》报道,前日下午,由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主办的“关注婴幼儿室内环境、关爱婴幼儿健康成长”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发表了《室内空气污染与婴幼儿健康》的演讲。   钟南山在演讲中引用了据称是中国环境保护协会有关统计资料称: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过豪华装修, 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 ;80%的家庭装修甲醛超标;70%孕妇流产和环境污染有关; 每年我国因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11.1万人 。室内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现代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 ------------------------------------------------- 这里钟南山明显地自打耳光。死于豪华装修的儿童是死于室内环境污染的人数的一部分,怎么可能部分是整体的19倍? 其次,“ 每年210万儿童死于 豪华装修 ”完全不靠谱的另一个理由也与此相似: ---------------------------------------------------   而“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的数据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新闻报道当中,此后经常被不同的媒体和网站文章所引用,有个别媒体还引用了“结果还显示,其中100多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因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的语句。   虽然从2003年至今也有不少网友提出对该数据表示质疑,认为该数据明显不可能成立,但是一直未能引起较大的关注,直至近日钟南山院士引用了该数据,经媒体报道后才成为讨论的一个焦点。   12月15日下午,腾讯网较真栏目刊登了一位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胡远东对“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的看法。胡远东认为该说法完全不靠谱,根据国家卫计委和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发布《中国死因数据集2014》, 2014年我国儿童总死亡数不到107万 ,其中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人数为11万,只是钟院士讲话中引用的“210万”的一个零头。  -------------------------------------------- 又是部分大于整体! 无知不是错,无知还要在公共论坛上胡说八道来吓唬老百姓就是大错特错了。 院士也没有这个权利啊! 【后记】 北京市的 高层次党外人士的挂职期为一年。施一公副局长挂职期已满。 要攻击施一公的博主,请自行发博文。而且,院士挂职副局长,理论 上是降级使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文克玲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3426-1022080.html 上一篇: 再谈““刻舟求鱼” 下一篇: 徐晓也落水了 ​ 当前推荐数: 15 推荐人: 徐令予 李竞 李东风 高山 尤明庆 蒋德明 王毅翔 王大岗 王家冰 冯大诚 徐耀 dito scientist lg8811128 zxk7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评论( 28 个评论)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6-12-2320:29 广州室内环境质控学术会议“今年12月12日广州召开的一个室内环境质控的学术会议上,我谈到了室内环境污染对婴幼儿健康的损害,其中有一张幻灯片引用了某协会的资料,提及......”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钟南山致歉:所引数据未证实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2/364184.shtm 举报 杜敏彪 2016-12-2320:26 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钟南山院士致歉:未严格证实 http://health.sohu.com/20161223/n476763785.shtml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6-12-2319:51 如果是“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的错误数据,那肯定是误导。 我还以为是什么专业技术协会的错误数据昵! 如果没收会议组织方的钱,也不好说,收了就不好说,收得多就没法说了。 不过,他毕竟公开向公众道歉了!这还好。 我在北大医学部免疫学系博士后期间,有美容公司邀请我做细胞因子报告,我怕误导大众公司 美容产品有此作用拒绝了。但科普报告我同意做,出场费还得是中山大学教授的二倍。作为社会的良心捍卫者,我从未参加为商企站台。想必,钟院士更不会吧!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6-12-2318:25 “钟南山致歉”:SARS民族英雄、社会良心表率作用的评价没错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43885do=blogid=1022864 “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钟南山致歉:所引数据未证实”: “SARS民族英雄、社会良心表率作用”的评价没错吧! 博主回复(2016-12-2319:38) : 果然,有网络资料: 本会的会员由从事与室内环境卫生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使用、安装、维修、清洗,杀虫、消毒,除味、保洁,检测、评价等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在这种团体组织的会议上发表演说,和“社会良心表率作用”的关系可正可负。 博主回复(2016-12-2319:04) : 想一想,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是个什么“利益集团”? 博主回复(2016-12-2319:02) : 想想“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是个什么“利益集团”? 博主回复(2016-12-2319:01) : “社会良心表率作用”的评价,难说!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6-12-2317:16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在非全校公共选修课上,2007年后我给本科生指出教科书上一些错误,说明以我口头讲的为准,考试也如此,而不是都以书为准,PPT差书就远了,不是出版物,错误比较多。不上大学,靠网上自学,成了梦想! 博主回复(2016-12-2318:20) : 这个谣言诞生于2003年之前,虽反复转载,因为实在太离奇,并无多大影响。这次因为被院士引用,方才有人有兴趣辟谣。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6-12-2316:11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或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属于终生荣誉,当然类似于封神演义、封神英雄榜成员,如民间歌谣描述传诵般那样。获此称号之日起最低按副部级待遇,以后继续提升。目前为止,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者,都是杰出院士。屠奶奶和莫言是本土两位诺奖得主,目前在国人心目中地位比两院院士和全国最高科技奖这两尊神更高,至少屠奶奶如此。因此,我国科技领域三尊神: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应该受到普遍敬仰。至于对应公务员待遇级别,省部军级是低的,在军队非院士都达到了,院士享受中将大军区正副职待遇比较普遍,资力高贡献大享受上将原总参总政首长军委委员待遇实属正常。但院士也是人,说错话难免,指出、讨论就可以了。错不在院士,在全民造神,况且钟南山院士敢说、能说、说对的很多,在这儿说错,是一般数据,他老人家没有按论文严谨对待,科研医疗任务很重,太累思考不够所致,错了旨在引起重视,实际危害并不大。 博主回复(2016-12-2317:03) : 网络资料: 在今年12月12日广州召开的一个室内环境质控的学术会议上,我谈到了室内环境污染对婴幼儿健康的损害,其中有一张幻灯片引用了某协会的资料,提及“我国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这个材料经过不少专家的查证是不切合实际的,而且可能引起公众的过度恐慌。这个协会所引用的资料未经过严格的流调研究证实,我引用了它是不恰当的。在此,特向公众表示歉意。为了不辜负公众及社会对我的信任,今后在参加学术活动及各种发言内容中,我将严格地只收集基于有科学实验依据的资料,避免误导公众。 举报 lg8811128 2016-12-2316:02 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钟南山致歉:所引数据未证实 !-- 编辑 --举报 张德礼 2016-12-2315:29 我国科技领域三尊神: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16938.html 举报 徐耀 2016-12-2210:49 院士只要是人,就不能胡说八道。 举报 wyz8610 2016-12-2208:29 院士待遇副部,基于学术,挂职副局,是被认可的行政能力水平。 博主回复(2016-12-2212:21) : 科学家挂职,属于互补和沟通性质,不是真要他们去当官。 举报 张珑 2016-12-2208:16 为啥他进的是工程院,不然早进科学院了。 举报 王家冰 2016-12-2208:02 钟院士的“胡说八道”比起科学网某些博主歇斯底里的胡说八道只是小巫见大巫! 举报 a666168 2016-12-2202:34 知识的完备和案例的特殊 举报 王毅翔 2016-12-2122:49 老文一看到施院士就删帖了? 博主回复(2016-12-2123:07) : 你以为院士会看得上副局长的位置? 博主回复(2016-12-2122:52) : 你要攻击施一公,请自行发帖! 举报 蒋德明 2016-12-2120:43 这不能怪院士,要怪只能怪大家。人人都见到院士都称神,久而久之院士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神了。领导也一样,其实懂得不多,但是由于人人都说他是专家,于是他自己也把自己当专家了,闹出笑话来怪谁?当然不能怪领导。 博主回复(2016-12-2120:47) : 看来我也有责任! 没有调查过,不知道有多大比例的院士相信自己是神。 举报 尤明庆 2016-12-2114:10 可能周围的人不敢提醒他,因而一时疏忽,也是有的。 博主回复(2016-12-2115:08) : 比崔永元不知道氯化钠是食盐更奇葩! 博主回复(2016-12-2115:06) : 他可是“医学专家”,对这种基本数据,居然一无所知! 举报 赵明 2016-12-2111:29 文老,咱俩说的两码事 很多人当院士以前,主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关键是当了院士以后,这个体制让他们变成了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了。 博主回复(2016-12-2111:56) : 大多数院士还是在干老本行。 举报 ttee1 2016-12-2111:04 曾经英雄,现在英雄不再;英雄气还在;自律不严,难免以气唬人。 博主回复(2016-12-2111:08) : 举报 赵明 2016-12-2110:44 钟南山因为非典一举成名,快把他老人家捧成神了,是这个社会和民族的悲哀! 院士神话该结束了,这个群体对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综合起来看,恐怕是负能量多于正能量 博主回复(2016-12-2111:04) : 作为参考,我认为90%以上的我的同事是值得我尊重的。 博主回复(2016-12-2110:58) : 我估计,98%以上的院士在本学科领域当选院士的时候是一流的,虽然不一定是最出色的。 博主回复(2016-12-2110:49) : 95%以上的院士是值得我尊重的。 这是我和40位以上的院士有过近距离接触后得出的结论。 举报 牛登科 2016-12-2110:08 院士也有说错话的权力。问题是我们的社会把院士们造成了神,而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人,不出问题才怪。 博主回复(2016-12-2110:46) : 这次的问题是错得太离谱,影响太坏,许多老百姓信以为真。 举报 dialectic 2016-12-2109:05 某些报道还是不要轻信为好!! 举报 朱锦天 2016-12-2108:50 院士有权有势,他的胡说八道有人听,特别是有官员听。 而你只是nobody,就算你说的是真理,也没人把你当回事。 博主回复(2016-12-2111:08) : 主治医师(相当于讲师和助理研究员)胡远东的话,显然比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话更能被大家接受。 博主回复(2016-12-2110:54) : “每年210万儿童死于豪华装修”这话官员也不爱听,只有什么“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的人爱听! 举报 李东风 2016-12-2108:39 靠博眼球上位的院士还是低调点好。 举报 李竞 2016-12-2107:52 现今的院士会不胡说八道吗? 有一次开一个不大的会,该单位是专门邀请一般人包括某院士,台上人家做报告,这位院士根本不予理会,竟然当着大家的面接听起电话来,一点也不回避不说,而且时间还不短,视周围为无物,这院士也是醉了。 举报 王又法 2016-12-2107:34 钟老师讲错也不是第一次。Sars时,就犯了一个学术错误。其实,科学网也有一些犯错误还死不改,还认为别人错误的人。 举报 dito 2016-12-2100:53 普通人通常可以胡说八道,这是言论自由的权利(RIGHT);公众人物通常不可以胡说八道,这是滥用公信力的权力(POWER)。 举报 徐令予 2016-12-2100:52 这种院士缺乏最起码的常识和推理能力,应立即逐出工程院。 举报 dito 2016-12-2100:49 院士更没有胡说八道的权利!影响越大的人胡说八道的负作用越大。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义数系思想在机械工程和理论数学中的运用
LINJIANRONG 2016-1-3 10:29
摘要: 广义数系思想就是通过观察工程技术领域的现实问题,逻辑推理建立包括 整个抽象数、数码、数进位制、已知数系等数学对象组成的集合 模型 , 构造一个更加完整的广义数系。在广义数系中,任意的抽象数 A * 有标准的离散型表达式: A * (C , D , S* c )→ SEC{ V* + constant } 其中数进位制 S* c 表示一个数进位制基数的数组集合,每个进位制基数的数组集合又对应有一组专门的结数集合。当把 CIMS 信息分类编码系统的分类表关联到广义数系的结数集合就完成了 CIMS 分类编码。当把广义数系数学运用到理论数学中,就能够解决集合论的 Richard 悖论 问题。 主题词 : 抽象数 数码 结数 数系 广义数系 分类编码 Richard 悖论 ( 本文是参加 2002 年北京世界数学家会的材料,它来源解决公司产品零件编码系统设计问题。事实上,所有数学思想都是自然客体在人类精神世界的投影,我们经常为自然客体大树的投影变化而惊叹,其实真正美丽的是大树本身。今天许多数学家自己相信 --- 数学都知道?可是在处理现实问题过程里,就会发现自己并不知道许多基础数学的概念,更加不知道如何处理了。例如:前面博文《广义几何——》谈的球面渐开线的极坐标方程问题 , 年轻的数学家也没有什么可以内疚,因为 200 多年前欧拉遗留的工作。数学家能够在数学世界里选择回避,但是我们的工程师却会在处理锥齿轮设计的现实世界里迎面撞上欧拉遗留的工作。就如同在计算机编码设计里,我们会迎面撞上阿基米德遗留的工作,面对古希腊繁冗的数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首创了记大数的方法,突破了当时用希腊字母计数不能超过一万的局限,今天工程师同样也必须采用 8 位编码表达百万以上的零件号。) 一、前言 在现实世界中,数系是一种最古老的编码工具。数系能够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物质对象先进行抽象编码(信息压缩),然后再进行整体排序、赋值、算术计算分析。数系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工具。在数学中,对具有古老历史的数系进行系统研究始终是数学这门科学一项最基本的工作(见表 1 )。 表1 常用数系术语表 the daily nomenclatures 1 Abstract Number 抽象数 25 Mathematical symbols 数学符号 2 Algebraic Number 代数数 26 mathematics 数学 3 Alphabetical Number systems 字母表数系 27 multiplicative grouping system 字码数系 4 Analytic model of a language 语言的解析模型 28 Natural equation 自然方程 5 Arabic numerals 阿拉伯数码 29 natural number 自然数 6 arithmetic 算术 30 Natural sequence 自然序列 7 Automatic translation 自动翻译 31 Natural systems 自然数系 8 base symbols 基本符号 32 Nodal Numbers 结数 9 bijection 映射 33 number 数 10 cardinal number 基数 34 Number base 数基 11 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剩余定理 35 Number field 数域 12 Ciphered numeral system 定位数系 36 Number radix 数根 13 ciphers 数学记号 37 Number scale 数进位制 14 crytography 密码学 38 Number systems 数系 15 Coding theory 编码理论 39 Number theory 数论 16 Contracting mapping principle 压缩映射原理 40 Number, representations of 数的表达 17 digits 数码 41 Ordinal Number 序数 18 endow value 赋值 42 Positional value 位置值 19 Fundamental sequence 基本序列 43 Real Number 实数 20 geometry 几何 44 Simple grouping system 简单分群数系 21 Grammar formal 形式文法 45 Structural linguistics 结构语言学 22 Integer 整数 46 totally ordered Number systems 广义数系 23 Linguistic deciphering 语言破译 47 Totally ordered set 全序集 24 Mathematical model 数学模型 48 zero 零 二、广义数系 利用现代数学的整体思维方法考察整个抽象数、数码、 数进位制、 数系等数学对象的集合,就能够发现,除了在目前人们已经了解使用的数基、简单分群数系、乘法分群数系、字码数系、定位数系、印度 - 阿拉伯数系、任意基数系之外 ,还存在着一个统一连续的广义数系(集合)。在广义数系中,广义的抽象数 A * 有标准的离散型表达式 : A * ( C , D , S* c )→ SEC{ V* + constant } —— C 位数的个数 —— D 数码(符号)数量的个数 —— S* c 数进位制 —基数的集合 —— V * 赋值(集合) —— v (c) A * 位数个数的赋值 —— v (d) 数码(符号)数量个数的赋值 —— v (s) 数进位制 —基数(结数)的赋值 —— SEC 是表示任意抽象数 A * 的有关加密赋值方法(通常值是无, V * 为显式) —— constant 是表达任意抽象数 A * 的有关数值转换系数 在广义数系中, S* c 一般是一组根据反映抽象数 A * 的物质对象各个要素总量空间确定的数组;而在常定位—常 数进位制 数系中, S* c 的集合中常常只有一个基本常定数值,例如我们已经了解的常定数值 1* 、 2* 、 4 、 5 、 10 、 12 、 20 、 50* 、 60 、 360 等等。 在广义数系中, S* c 中的数组个数一般不大于表示任意抽象数 A * 位数的个数, S* c 数组见表达式 :采用 S* c = S c ( s c 1 , s c 2 , … s c c ) 当 s c 1 , s c 2 , … s c c 中的数组是采用同余表达式时, 任意抽象数 A * 的完全数表达式具有密码结构。 2.1 广义数系的定性分析 2 . 1. 1 广义数系在 s c 1 ≠ s c 2 ≠… ≠ s c c 时的一般性质 在现实生活,比较简单的广义数系有中国人的传统姓名广义数系 A * 表达式 。 A * → {C=3 , D=1500 , S c ( 100 , 1000 , 1500 ) } ≤ 1 .5 *10 8 —— s c 1 为百家姓 100 —— s c 2 为辈份常用汉字 1000 —— s c 2 为常用汉字 1500 — 1 . 5 *10 8 为标准十进制数字集合 如果对 A * 在 1 .5 *10 8 标准十进制数字集合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够得到中国人传统姓名的点状离散分布云图。仅仅分析姓名广义数系只会引起少数人口学家和政府官员的注意,更加有意思的是采用同样方法分析反映中国人传统文化精神的唐诗广义数系 A * 的点状离散分布云图,这里一定能够吸引到一大批文化人的目光。 在今天 21 世纪的生活中,广大社会的普通人更加关心的是解决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自然语言的翻译问题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却是所有科学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这里遇到的困难是需要建立自然语言完整的数字化模型,而实际的经验已经告诉人们语言的翻译不可能采用单词系统处理。为了分析表达自然语言的数字化模型,我们必须从自然语言的基本单元——单个句子开始考察,例如日常简单英语完整陈述句(符号 +0 when +1who\which\what+2actioc+3 who\ which\ what+4how+5where+6 whe n + 符号)有 9 个基本单位,它在的广义数系中的表达式为 : A * → { c= 9 ,D =5000 , s c ( 14 、 50 、 1500 、 100 、 1500 、 100 、 50 、 50 、 14 、) } A * ≤ 5 .5125 *10 17 —— 数进位制 —基数集合( 14 、 50 、 1500 、 100 、 1500 、 100 、 50 、 50 、 14 、)数组中的值为估计数 ——标准十进制大数字集合 5 .5125 *10 17 实际是在告诉人们当语言进行(有 9 个基本单位)句子翻译时所需要处理的数字空间的大小。当然对于有 1 ~ 8 个基本单位的句子翻译时所需要数字空间较小。 2.1 .2 广义数系在 s c 1 ≠ s c 2 ≠… ≠ s c c 并且有 D < S c (max) 时的一般性质 当广义数系在 s c 1 ≠ s c 2 ≠… ≠ s c c 并且有 D < S c (max) 时,在每一个位数 c 上可能有多个数字码,此时的抽象数 A * ( C , D , S* c ) 对于表达抽象数位数 c 的数码具有隐含形式。例如在著名的电子表格— S heet 广义数系中,它在的广义数系中的表达式为 : A * { c =2 , D=36 , S c ( 256 、 65536 ) } ≤ 16777216 —— c =2 (列和行) —— D =36 ( 26 个字母码加 10 数字码) —— s c 1 =2 8 =256 —— s c 2 =2 16 =65536 (这个 s c 2 随着计算机芯片技术的发展在变化) —— 16777216 为标准十进制数字集合 2.1. . 3 广义数系在 s c 1 = s c 2 =… = s c c 时的一般性质 当广义数系在 s c 1 = s c 2 = … = s c 的时候,广义数系等效于标准的任意基定位数系。这时除了人们熟知的标准十进制 N ∞ 1010 ( C <∞ , D ≡ 10 , S c ≡ 10 )定位数系之外;还有普通数学家了解的中国古代的二进制八卦 N 822 ( C ≡ 2 or4or8, D ≡ 2 , S c ≡ 2 )定位数系;中国古代禅师的万物归一 N 111 ( C ≡ 1 , D ≡ 1 、 S c ≡ 1 )定位数系;西方数学家的“印刷问题” N 655050 ( C ≡ 65 , D ≡ 50 、 n n ≡ 50 )定位数系。其中“印刷问题”定位数系造就了 10 110 这样全系列组合的超级大数字集合。 广义数系在 s c 1 = s c 2 = … = s c 时,抽象数 A * 具有数字表达和数字赋值(结数)的标准显式结构,虽然这样的显式结构具有计算方便的优点,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标准任意基定位数系本身有以下问题: a) 数字位数不定而且巨大, b) 数进位制 / 基数集合的全系列统一而造成数码资源严重浪费。 2.2 、广义数系的赋值分析 对于抽象数字 A * 的 V* 赋值(映射)分析是需要考察集合 SEC{ V* + constant } 的结构,在通常的情况,人们不考虑特殊的 SEC 和 constant 运算,并且把抽象数字 A * 的 V* 赋值先有序映射到一个有良好代码结构的 8 位数字和字母代码全集,然后在进行赋值排序、计算、解码。标准的 8 位数字和字母代码全集有 510 个子集,其在广义数系中的一般表达式为 : A * {C ≤ 8 , D=36 , s c ( 10 ) / ( 26 ) / ( 10 or26 ) } ≤ 2901711956368 当抽象数字 A * 赋值 V* 计算的基准点对应自然数(序列)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排序分析,例如在实际的电子表格— S heet 广义数系抽象数 IV65536 就可以对应于标准十进制数字集合的最大数 16777216 进行分析计算。 当抽象数字 A * 赋值 V* 计算的基准点(常值)是人为规定时,电子表格— S heet 广义数系抽象数字 A * 集合对标准十进制数字集合 16777216 的赋值就可以是移位序列。 当将实际的信息(例如产品成组零件号 ) 有序映射到数字集合 2901711956368 并且把产品成组表射映到广义数系的特殊结数表(有许多组)上,那么,对广义数系中的抽象数字 A * 进行 V* 的赋值分析,就能够高效地处理象企业 CIMS 编码(类似语言翻译)这样巨大系统的编码—解码数学问题。 当抽象数字 A * 赋值 V* 计算的基础是人为规定的算法或随机无序散映射集合(数据库),则在抽象数字 A * 的 V* 计算中就必须带算法或编码—解码数据库计算。 三 广义数系在机械工程的运用 在企业 CIMS 编码系统中,从工程技术系统的产品工艺设计到车间的加工制造,如果能够采用统一的方法设计产品编码将提高产品信息使用效率。但是不同的产品标识码 是在不同的类别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由于各个标识码的数量没有等量关系,所以这些编码的信息传递一致性必须采用包容转换(新的数学建模)的方法处理。 企业 CIMS 编码系统必须设计出具有兼容性的智能化 CIMS 编码。 在 企业 CIMS 编码系统中 各种编码一般使用三类编码:纯数字码、字母码和数字字母混合码。 目前,企业 CIMS 编码的各个分系统普遍存在编码混用的情况,其中1、11、111、1111、AAA、AAA111等代码集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如何在企业 CIMS 编码系统中保证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对系统集成至关重要。编码使用是编码的生命。虽然编码的唯一性是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编码的唯一性只能够在分系统中完成。 CIMS 编码的集成也必须是适应这种情况。企业 CIMS 编码系统必须具有兼容性,满足各类信息集成的需要,这的一个长期和复杂的技术工作。其中的技术关键就是数学建模。 目前,世界各国正致力于研究的 CIMS 技术就是要将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集成。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有两种基本技术: 一是通过软件接口将独立发展起来的单元链接起来,如英特网技术的方法,但由于那些孤立系统本身只考虑了局部设计,整体系统的数据质量依然需要改进。二是通过信息的数据化(标准化)来简化数据交换问题,建立具有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公共数据库为核心的集成方法,这就要求将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简化、要素化和标准化,进行信息的相似性处理,使信息共享共用,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 近年来,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逐步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出现了各类独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如 CAD 、 CAPP 、 CAM 、 PDM 、 MRP-II 等,如何提高独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之间配合效率已经是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开始面临新问题。目前,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应该采用两种技术并行方法。其中,通过软件接口将独立发展起来的单元链接依靠的是现代计算机平台技术的发展;而建立具有统一的数据库 CIMS 管理系统企业必须依靠建立先进信息分类编码系统。 3.1 计算机信息分类编码 企业各类独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就是企业 CIMS 系统的分系统。信息分类编码系统作为一种沟通企业 CIMS 系统各环节的共同语言,实际就是 企业 CIMS 系统 的统一公共数据库,而企业各类独立的计算机分系统数据库必须按统一公共数据库的有关字段展开。 CIMS 统一公共数据库基本划分原理见表一。 表一 CIMS 统一公共数据库的层次 第一层次为事物的标识码 (公共数据集中管理) 第二层次为事物特性表 (分系统数据分布管理) 说明 人员标识码 人员标识码+事物特性表 特别注意数据的重合部分 产品标识码 产品标识码+事物特性表 产品设计数据在最新标准应用协议中就规定了十四个描述界面(事物特性表): 1 高级边界表示 2 授权 3 材料清单 (BOM) 4 设计活动控制 5 设计信息 6 有效性 7 最终项标识 8 多面体边界表示 9 带拓朴流型 10 曲面和线 11 带拓朴的线 12 形状 13 零件标识 14 资源管理 … … … 应该看到组织满足 企业 CIMS 系统 的不同需要的信息分类编码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目前在最新的 Pro/E 三维设计软件中可以看见了运用 集成产品设计数据成功的事例,其中的 信息分类编码的处理是主要的 技术秘密,从 Pro/E 三维设计软件 集成十四类产品设计数据到 CIMS 技术 集成上百类的企业数据还有更加艰苦的工作。 3.2 企业编码的总体结构 企业 CIMS 信息分类编码系统总体结构一般包括 9 个分类系统。其中包括 部门类别码、产品类别码、人员类别码、物料类别码、装备类别码、资金类别码。 见表二 表二 信息编码系统总体结构 分类序号 编码集合 代码容量 类别码 举例 1 部门类别码 企业部门代码;客户代码;供应商代码; 2 11A1111 产品类别码 (见专用软件) 3 A 1111111 人员类别码 企业员工代码;工作岗位代码 4 时间类别码 时间代码 5 事件类别码 产品作业;工艺代码;办公作业代码; 6 物料类别码 金属材料代码;有色金属材料代码; 7 信息类别码 编码 图型文件技术资料计划广告销售 8 装备类别码 厂房建筑物代码;工作中心代码; 9 资金类别码 货币代码;帐号代码;价格代码;付款代码;票据代码 说明 1 应该保证相同的分类编码有相同的编码集外观结构。(见附件1) 面向 企业 CIMS 系统 具有柔性和分层次的 企业 CIMS 信息分类编码系统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事物的标识码(一级码;前台码;文件号;零件号;计算机号;计算机文件号;员工代码等),标识码编码原则小于 15 位。第二层次为事物特性表(二级码;后台码;成组 GT 码;数据库等),每一“事物特性表” 二级码都从属于一标识码。用来详细、准确地描述事物对象的各种属性或特征,从而满足 企业 CIMS 系统 的不同需要。 3.3 分类编码的基本方法 对事物的理解和确定事物在编码系统中的分类十分重要。认识事物从分类开始的,必须把相同和不相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才能认识事物。对于企业 CIMS 编码系统 这样复杂的工程,要实现功能集成、物流集成,首先必须实现信息集成。企业 CIMS 信息分类编码系统基本原则: a) 选择事物或概念的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或依据; b) 具有兼容性,编码系统应满足各类信息集成的需要。具有扩展性,编码体系结构应考虑留有适当的后备容量; c) 分类要尽可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有助记忆,便于填写。 企业 CIMS 信息分类编码的组成: 企业 CIMS 信息分类编码 ={ 标识码 + 事物特性表 } ——标识码:( 统一登记的代码)标识码由类别码加注册码组成,按每一个类别码建立注册码,类别码描述了一类事物,而标识码描述了某个具体的事物对象,标识了一个实例,从而实现 了一个事物一码,标识码代表了某一独立事物的“主关键字”,作为识别该项目的总标识,描述该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代码,均通过该键字存贮、检索、维护、调用。通过该关键字可建立不同的事物特性表,分别描述该事物的各种属性或特征,以满足 CIM S 各组成的需要。 ——类别码 :统一登记的代码。(注册码不可更改) ——注册码: 顺序码或随机码。注册码以特性或顺序(随机)代码来规定标准化、系列化的事物。(注册码不可更改) ——事物特性表:(编码表或数据库)事物特性表作为本编码系统的第二个层次,用来详细描述具体事物对象的特性,并统一规定存录和显现模式,具体事物对象可能按全部特性功能和属性建立几个不同的事物特性表。(事物特性表中同标识码重叠部分不可更改;其他部分可更改) 3.4 编码的内容和数量 确定了事物分类,事物的编码工作必须决定事物的基本内容和整体数量情况。 CIMS 信息分类编码系统 要求 每个编码都要说明编码对象基本内容和整体数量。 CIMS 信息分类编码系统的每套分编码都要根据编码对象基本内容和数量统一进行码位设计和代码集分配。 CIMS 编码的码位设计和代码集统一分配就是 CIMS 编码的详细设计的第一步。例如:企业员工编码的码位设计和代码集分配。 其中的数量 =4*99*99 (生日年份) *999 (数值码 8 位)。见表三 表三 CIMS编码申请表 类别码 (名称) 说明 1 说明 2 说明 3 说明 4 说明 5 数量 人员类别码 企业员工代码 世纪/性别 (取值范围1-4): 1=19XX年男;2=20XX男;3=19XX年女;4=20XX年女 民族 (取值范围00-99见GB3304-82/91标准): 01=汉族; 年份XX (取值范围00-99): 00=00年 … 99=99年 顺序号 (取值范围0000-9999用于4万人以上的公司; 数值码11位 码位设计:码位设计就是设计编码数量小于代码集的容量!其中代码集的容量计算,例如 A 1111111 代码集的容量计算 26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260000000 。当编码的个数接近 99999999 时,就应该采用同数值代码集 11111111 或数值字母代码集 a1111111 有相同码位和结构的代码集,如 1 a111111 ; 111a1111 …等。 代码集分配:当编码的个数接近 999999999 时,当确定采用 a 1 111111 代码集为企业员工编码的工作就是代码集分配。 3.4 数学代码集资源的管理 为了保证 CIMS 信息分类编码系统的每套分编码都能够统一进行统一的码位设计和代码集分配管理,必须统一编码使用的代码集管理。编码 代码集的使用管理方法包括确定“ 编码 代码集资源分布表”(见表四)。 表四 编码 代码集资源分布表 代码位数 总数 有效数 字母个数 字母个数 代码位数 总数累计 有效数累计 1 2 2 0-1 0 1 2 2 2 4 4 0-2 0 2 6 6 3 8 8 0-3 0 3 14 14 4 16 16 0-4 0 4 30 30 … … … … … … … … 说明: 1 编码 代码集是所有 编码的数学理论基础。 2 编码 代码集包括了许多现代 数学的基础理论,其中包括集合论和数论(见《广义数系的基本概念》)。 “ 8 位代码集的广义数系编码谱” (见表五)和编制“ 编码的 代码集 使用 表” (见表六)。 “ 编码的 代码集 使用 表” (见表六 )将反映 编码和编码 代码集使用情况。 表五 8位代码集的 广义数系编码谱 (其它的代码集合)…… 32\111a1\260000 490\aaa1aa11\11881376000 0\1\10 (基本赋值 101000000000000 ) 33\111aa\676000 491\aaa1aa1a\30891577600 1\a\26 (基本赋值 102000000000000 ) 34\11a11\260000 492\aaa1aaa1\30891577600 2\11\100 (…) 35\11a1a\676000 493\aaa1aaaa\80318101760 3\1a\260 36\11aa1\676000 494\aaaa1111\4569760000 4\a1\260 37\11aaa\1757600 495\aaaa111a\11881376000 5\aa\676 38\1a111\260000 496\aaaa11a1\11881376000 6\111\1000 39\1a11a\676000 497\aaaa11aa\30891577600 7\11a\2600 40\1a1a1\676000 498\aaaa1a11\11881376000 8\1a1\2600 41\1a1aa\1757600 499\aaaa1a1a\30891577600 9\1aa\6760 42\1aa11\676000 500\aaaa1aa1\30891577600 10\a11\2600 43\1aa1a\1757600 501\aaaa1aaa\80318101760 11\a1a\6760 44\1aaa1\1757600 502\aaaaa111\11881376000 12\aa1\6760 …… 503\aaaaa11a\30891577600 13\aaa\17576 71\aa1aa11a\11881376000 504\aaaaa1a1\30891577600 14\1111\10000 472\aa1aa1a1\11881376000 505\aaaaa1aa\80318101760 15\111a\26000 473\aa1aa1aa\30891577600 506\aaaaaa11\30891577600 16\11a1\26000 474\aa1aaa11\11881376000 507\aaaaaa1a\80318101760 17\11aa\67600 475\aa1aaa1a\30891577600 508\aaaaaaa1\80318101760 18\1a11\26000 476\aa1aaaa1\30891577600 509\aaaaaaaa\208827064576 19\1a1a\67600 477\aa1aaaaa\80318101760 \ 合计 \2901711956368 20\1aa1\67600 478\aaa11111\1757600000 …… 21\1aaa\175760 479\aaa1111a\4569760000 (注意其它的高位代码集合) 22\a111\26000 480\aaa111a1\4569760000 23\a11a\67600 481\aaa111aa\11881376000 24\a1a1\67600 482\aaa11a11\4569760000 25\a1aa\175760 483\aaa11a1a\11881376000 26\aa11\67600 484\aaa11aa1\11881376000 27\aa1a\175760 485\aaa11aaa\30891580000 28\aaa1\175760 486\aaa1a111\4569760000 29\aaaa\456976 487\aaa1a11a\11881376000 30\11111\100000 488\aaa1a1a1\11881376000 31\1111a\260000 489\aaa1a1aa\30891577600 说明: 1. 广义数系编码 30\11111\100000 的中 30 —— 表示“编码谱序号”; 11111 —— 表示“编码谱中数码表示符号”其中“ 1 ” 表示数值码、“ a ” 表示字母码; 100000 —— 表示“编码谱中数码表示符号集容量” 2. 基本赋值常数能够保证不同代码集数值计算时的空间屏避。 3. 目前人们因为代码集容量问题而经常使用 15 位代码集。(代码容量不够的原因其实是数系计算方法落后)对于企业的 CMIS 的信息编码计算,应该充分利用合计数量达到 2901711956368 的数值空间。 表六 编码的 代码集 使用 表 代码集代码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代码集容量 代码集说明 10000 1 10 10001 a 26 10002 1 1 100 10003 1 a 260 10004 a 1 260 10005 a a 676 10006 1 1 1 1000 10007 1 1 a 2600 10008 1 a 1 2600 10009 1 a a 6760 10010 a 1 1 2600 10011 a 1 a 6760 10012 a a 1 6760 10013 a a a 17576 10014 1 1 1 1 10000 10015 1 1 1 a 26000 10016 1 1 a 1 26000 10017 1 1 a a 67600 10018 1 a 1 1 26000 10019 1 a 1 a 67600 …… 四 广义数系在 理论 数学的运用 在集合论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悖论,其中 Richard 悖论的一般描述是说: 每一个整数都可用若干个字母的词描写出来。例如,36这个数可以描写为为thirty-six( 三十六)或four times nine(四乘九)。第一种描写用了九个字母,第二种用了十三个字母。描写任一给定的数都不止一种方法,但这是无关紧要的,现在把所有的正整数分成两组,第一组包括所有那些(至少有一种方法)可以用不多于100个字母描写出来的数,第二组包括所有那些不论怎样描写都需要最少是101个字母的数。用100个或更少的字母只能描写有限多个数、因为用不多于100个字母最多只能有27 100 个表达式(而且其中有些是没有意义的)。于是在第二组中就有一个最小的整数,它可以用下列词组来描写:“the least integer not describable in one hundred or fewer letters.”(不能用100个或更少的字母描写出来的最小的整数。)但是这一词组中的字母就少于100个。因此,不能用100个或更少的字母描写出来的最小的整数,就用少于100个字母描写出来了。 4.1 Richard 悖论的基本分析 考察集合论的 Richard 悖论开篇:“ 每一个整数都可用若干个字母的词描写出来…。” 在数学中,数的定性描写和数定量描写是二个不同的概念,数的定量描写包括数的表达式和数在数系中的赋值二部分。通常当数在数系中有显式结构时,人们对于数的表达往往不使用其抽象表达式而直接使用数的赋值部分。而数系的实际赋值部分通常是有限的集合(对于自然数列往往也有书写困难的限制)。而对于无穷集合整数的完整定义进行讨论的时候,仅仅能够使用的数的表达式(含数系)完成。 人们总是把数赋值表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有序、非无穷大、就是自然数系往往只是精确到 15 位)实际集合,然后在赋值集合中采用特定数系规则计算。当采用自然语言为数在数系中的赋值大集合时, Richard 没有注意到数(数的无穷大个数)是不能够采用自然语言(单句)进行完全定义描写出来的事实,虽然自然语言(单句)的广义数系中的一般表达式的个数的赋值大集合也很大,见表达式( 3 )、 表达式( 4 )。 A* → { C=9 ,D=5000 , s c ( 14 、 50 、 1500 、 100 、 1500 、 100 、 50 、 50 、 14 、) } ( 3 ) A* ≤ 5.5125*10 17 ( 4 ) ——( 14 、 50 、 1500 、 100 、 1500 、 100 、 50 、 50 、 14 、)数进位制—基数集合数组,其中的值为英语陈述句的估计数 —— 5.5125*10 17 是赋值大集合(标准十进制大数字集合) 通过以上分析当整数的集合中的元数的个数超过 5.5125*10 17 的时候,自然语言(单句、包括词组)的赋值大集合就无法同整数的集合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集合论的 Richard 悖论开篇的前提条件“每一个整数都可用若干个字母的词描写出来”本身就不成立。 4.2 在广义数系中使用有限的抽象数表达式 A* 精确表达数的无限形式 继续考察集合论的 Richard 悖论的其它部分: “…现在把所有的正整数分成两组,第一组包括所有那些(至少有一种方法)可以用不多于 100 个字母描写出来的数,第二组包括所有那些不论怎样描写都需要最少是 101 个字母的数。用 100 个或更少的字母只能描写有限多个数、因为用不多于 100 个字母最多只能有 27 100 个表达式(而且其中有些是没有意义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讨论所有整数是需要采用任意抽象数 A* 才能定义,而不能够采用自然语言赋值定义。虽然理论上使用任意抽象数 A* 的表达式能够精确定义无限形式的数,但是在处理 Richard 悖论时,还要求任意抽象数 A* 数表达式采用有限个元素描述问题,因为在数学中,任意大的整数在某个常进位制数系中会使任意大的整数位数 C 趋近∞。 在广义数系中,任意的抽象数 A* 有标准表达式 A* ( C,D,S* c ),其中的十进位制数,数的表示数码个数和数进位制基数 D,S* c 不变,精确定义(无限形式的)数必然导致十进位制数系中整数的位数 C 趋近∞。当抽象数 A* 的表达式基本要素( C,D,S* c )的 C 、 D (数的位数和数码数)受到限制时,如果要精确定义数的无限形式,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化数的单位进位制基数——“ S* c ”。 当 s c 1 , s c 2 , … s c c 中的数组是采用同余表达式时,任意抽象数 A* 的广义数系中的表达式具有表示任意大整数的隐型(密码)结构。事实上: Richard 悖论中的那个神秘数“ the least integer not describable in one hundred or fewer letters. ”在广义数系 A* ( C,D,S* c )中,他就一个特殊定义的结数,并且这个特殊定义的结数本身就趋近∞,根据部分无穷大可以等于整体无穷大的等价定义。这个特殊定义的结数就等于∞。于是“ the least integer not describable in one hundred or fewer letters. ”在广义数系 A* ( C,D,S* c )中的赋值运算式就是:“ the least integer not describable in one hundred or fewer letters. ” =1{C=1 ; D=50 ; S* c(S* c= ∞) }= ∞ 其中 D=50 中, 50 是英文印刷常用字母符号的数量。 四 总结 数学是始终是工程技术关键中的关键,在现代工程关键技术企业 CIMS 系统中,有关编码数据的数学模型建立始终是一个各个企业十分关心的关键技术。在现代工程技术的竞争中,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始终是工程技术上的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在所有未曾解决的现代工程技术的背后一定隐含着一个十分深刻的数学难题未曾解决。从当年的“谜”密码到今天信用卡模型,有关数据编码(解码)的广义数 系 模型依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数学研究。广义数 系 模型的建立不仅仅是机械工程的需要,同时对于理论数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 ) 比较广义数系和定位数系,可以知道广义数系对于全系列组合的定位数系来说,广义数系的数字具有很好的数字字码利用率。虽然广义数系的数字(码)在算术计算时需要经过转换到标准十进制中进行附加标准值计算,但是在处理象位数 C 和表达数码 D 有个数限制的企业 CIMS 信息编码这样超级大数字集合系统时,广义数系的数学编码也许就是人们唯一选择。 2 )通过数在广义数系中的表达分析,能够确定任意的抽象数 A* 的无限形式不存在一个具体的赋值表达形式;具体的任意大数在广义数系中,能够在采用特殊的进位制基数(自然语言集合实际对应数系中的结数集合)然后用有限个位数和数码表示任意大的整数表示,从而使 Richard 悖论的假设条件——大整数的两组具体划分并不存在(大整数趋近∞);由于 Richard 悖论的假设条件不成立,集合论的 Richard 悖论本身不成立。 参考文献 ISO 10303-1:1994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and integration -- Product data representation and exchange -- Part 1: Overview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Howard E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1990 George Gamow, ONE, TWO, THREE, ---INFINITY, The Viking Press, 1964. C《版权所有》 作者联系: 林建荣 lin jianrong (Harte) 所长 Director 研究总院 知识产权研究所 Intellectual Property RD.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GuangXi LiuGong Machinery Co., Ltd. 545007 中国广西柳州 柳太路一号 545007 1# liutai Road Liuzhou Guangxi,China 座机 TPhone: +86 772 3886170 传真 Fax: +86 772 3886188 手机 MPhone: +86 13978042361 外邮 Internet Mail: ljr@liugong.com ; linjianrong@126.com
个人分类: 数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29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高校商学、管理和会计学科领域科研产出数据对比2010-2014
idmresearch 2015-12-20 11:50
2015 年4月,里瑟琦智库采集了SciVal数据库(其底层数据库为Scopus数据库)816所高校2010-2014年的文献数据。这816所高校是QS、THE、ARWU和USNEWS四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至少上榜过1次的高校。 Scopus 是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领域,包括了27个一级学科。Scopus提供了超过5300万条记录,每天实时更新数据,搜索的内容来自:5000多家国际出版商的超过21915篇文章;20000 多种同行评审期刊;367家商业出版物;421套从书系列;75000种图书;550万条会议论文;3750多种期刊和出版商的“即将出版论文”。 此次推出的是根据总被引频次排序的商学、管理和会计学科领域数据,共有5所国内高校(均为香港高校)进入总被引频次TOP100,大陆高校排名最好的清华大学位居102位。 整体来看,商学、管理和会计是中国高校,尤其是香港高校的优势学科,香港理工大学位居全球首位。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前五名的大陆高校包括三所以理工科见长大学,分别是排名第1、2位的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排名第4位的西安交通大学;二是大陆文献篇均被引最高的是医学类高校—— 首都医科大学(篇均被引4.1),排名2-4位的是三所理工见长的高校——西安交通大学(3.8)、东南大学(3.7)、上海交通大学(3.6);三是归一化影响因子名列前两位的是上海交大FWCI1.74、东南大学FWCI1.63; 四是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在文献方面表现一般,总被引频次位于东南、大连理工、同济等理工科高校之后;五是港澳台高校整体表现优于大陆高校,尤其是香港高校,包揽了总被引的前五名。 尽管文献数据不是表现商学、管理和会计学科实力的唯一指标,但在当前普遍看重文献数据的大趋势之下,高校还是应该对其有所关注。 下表是具体的数据,请大家批评指正。 全球排名 国内排名 大陆排名 院校名称 文献数 文献增长率%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 归一化影响因子 1 1 - 香港理工大学 1645 11.6 8320 5.1 1.78 18 2 - 香港城市大学 973 15.1 4360 4.5 1.66 43 3 - 香港中文大学 559 8.8 3104 5.6 2.09 55 4 - 香港大学 624 -14.4 2772 4.4 1.55 66 5 - 香港科技大学 397 11 2461 6.2 2.09 102 6 1 清华大学 695 24.2 1860 2.7 1.3 103 7 - 香港浸会大学 307 34 1841 6 1.39 113 8 2 上海交通大学 488 2.2 1754 3.6 1.74 120 9 - 国立成功大学 477 14.8 1712 3.6 1.12 134 10 3 北京大学 483 30.1 1562 3.2 1.61 140 11 4 西安交通大学 393 -2.6 1487 3.8 1.18 146 12 - 国立台湾大学 546 56.1 1421 2.6 1.26 169 13 - 国立交通大学 340 -4.8 1273 3.7 1.22 204 14 -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291 56.4 1063 3.7 1.49 205 15 - 国立政治大学 363 -14.5 1061 2.9 1.26 206 16 5 复旦大学 404 61.9 1046 2.6 1.21 219 17 - 国立中央大学 278 3.6 999 3.6 1.11 229 18 6 浙江大学 744 -16.6 956 1.3 0.75 233 19 7 大连理工大学 325 -66.7 913 2.8 1.02 236 20 - 国立中山大学 241 8.7 899 3.7 1.29 265 21 8 中山大学 353 62.3 818 2.3 1.55 276 22 9 华中科技大学 426 -59.5 783 1.8 0.94 278 23 - 岭南大学 212 22.5 778 3.7 1.65 280 24 10 东南大学 208 -58.1 776 3.7 1.63 303 25 11 南京大学 276 -19.7 671 2.4 1.09 312 26 12 中国科技大学 208 0 651 3.1 1.33 323 27 - 澳门大学 256 46.7 631 2.5 0.95 324 28 - 国立清华大学 180 65.5 625 3.5 1.62 342 29 13 同济大学 418 -32 572 1.4 1.05 376 30 - 国立中兴大学 220 -5 491 2.2 1.16 388 31 14 南开大学 235 -46.8 459 2 0.82 392 32 15 厦门大学 263 -44.1 452 1.7 0.76 394 33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362 -15.2 449 1.2 0.75 395 34 - 台北科技大学 105 52.9 449 4.3 1.29 399 35 17 上海大学 262 -38.6 433 1.7 0.7 418 36 18 华南理工大学 353 -68.4 404 1.1 1.07 431 37 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70 -50 377 1 1.59 439 38 20 北京理工大学 273 -37.1 354 1.3 1.04 445 39 21 武汉大学 547 -67.4 347 0.6 0.5 447 40 22 吉林大学 210 -40 342 1.6 1.05 468 41 - 亚洲大学 78 25 304 3.9 1.4 469 42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39 19.2 301 2.2 0.81 475 43 23 山东大学 252 -48.7 296 1.2 0.6 480 44 24 四川大学 235 -17.1 281 1.2 1.07 484 45 25 武汉理工大学 516 -73.2 269 0.5 0.41 491 46 26 北京师范大学 164 11.1 257 1.6 0.89 522 47 27 天津大学 332 -32.7 228 0.7 0.59 535 48 28 华东师范大学 117 -44.4 214 1.8 0.88 546 49 29 中南大学 160 -73.1 194 1.2 0.77 588 50 30 中国农业大学 108 -27.8 144 1.3 0.59 626 51 31 兰州大学 53 -60 107 2 1.17 646 52 32 华东理工大学 106 -71.4 89 0.8 0.61 674 53 33 中国地质大学 158 -86.9 63 0.4 0.13 685 54 34 首都医科大学 14 -100 58 4.1 1.21 711 55 - 国立阳明大学 7 -33.3 38 5.4 1.26 785 56 - 台北医科大学 12 - 4 0.3 0.31 文献增长率的对比区间是2005-2009年 (作者:于鲁江,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专员;WeChatID:idmresearch;里瑟琦智库官方邮箱 research@shrbic.com ;里瑟琦智库官方网站: http://www.idmresearch.com )
个人分类: 智库数据|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校商学、管理和会计学科领域科研产出数据对比2010-2014
idmresearch 2015-12-1 14:26
2015 年4月,里瑟琦智库采集了SciVal数据库(其底层数据库为Scopus数据库)816所高校2010-2014年的文献数据。这816所高校是QS、THE、ARWU和USNEWS四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至少上榜过1次的高校。 Scopus 是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领域,包括了27个一级学科。Scopus提供了超过5300万条记录,每天实时更新数据,搜索的内容来自:5000多家国际出版商的超过21915篇文章;20000 多种同行评审期刊;367家商业出版物;421套从书系列;75000种图书;550万条会议论文;3750多种期刊和出版商的“即将出版论文”。 此次推出的是根据总被引频次排序的商学、管理和会计学科领域数据,共有5所国内高校(均为香港高校)进入总被引频次TOP100,大陆高校排名最好的清华大学位居102位。 整体来看,商学、管理和会计是中国高校,尤其是香港高校的优势学科,香港理工大学位居全球首位。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前五名的大陆高校包括三所以理工科见长大学,分别是排名第1、2位的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排名第4位的西安交通大学;二是大陆文献篇均被引最高的是医学类高校——首都医科大学(篇均被引4.1),排名2-4位的是三所理工见长的高校——西安交通大学(3.8)、东南大学(3.7)、上海交通大学(3.6);三是归一化影响因子名列前两位的是上海交大FWCI1.74、东南大学FWCI1.63;四是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在文献方面表现一般,总被引频次位于东南、大连理工、同济等理工科高校之后;五是港澳台高校整体表现优于大陆高校,尤其是香港高校,包揽了总被引的前五名。 尽管文献数据不是表现商学、管理和会计学科实力的唯一指标,但在当前普遍看重文献数据的大趋势之下,高校还是应该对其有所关注。 下表是具体的数据,请大家批评指正。 全球排名 国内排名 大陆排名 院校名称 文献数 文献增长率% 总被引频次 篇均被引 归一化影响因子 1 1 - 香港理工大学 1645 11.6 8320 5.1 1.78 18 2 - 香港城市大学 973 15.1 4360 4.5 1.66 43 3 - 香港中文大学 559 8.8 3104 5.6 2.09 55 4 - 香港大学 624 -14.4 2772 4.4 1.55 66 5 - 香港科技大学 397 11 2461 6.2 2.09 102 6 1 清华大学 695 24.2 1860 2.7 1.3 103 7 - 香港浸会大学 307 34 1841 6 1.39 113 8 2 上海交通大学 488 2.2 1754 3.6 1.74 120 9 - 国立成功大学 477 14.8 1712 3.6 1.12 134 10 3 北京大学 483 30.1 1562 3.2 1.61 140 11 4 西安交通大学 393 -2.6 1487 3.8 1.18 146 12 - 国立台湾大学 546 56.1 1421 2.6 1.26 169 13 - 国立交通大学 340 -4.8 1273 3.7 1.22 204 14 -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 291 56.4 1063 3.7 1.49 205 15 - 国立政治大学 363 -14.5 1061 2.9 1.26 206 16 5 复旦大学 404 61.9 1046 2.6 1.21 219 17 - 国立中央大学 278 3.6 999 3.6 1.11 229 18 6 浙江大学 744 -16.6 956 1.3 0.75 233 19 7 大连理工大学 325 -66.7 913 2.8 1.02 236 20 - 国立中山大学 241 8.7 899 3.7 1.29 265 21 8 中山大学 353 62.3 818 2.3 1.55 276 22 9 华中科技大学 426 -59.5 783 1.8 0.94 278 23 - 岭南大学 212 22.5 778 3.7 1.65 280 24 10 东南大学 208 -58.1 776 3.7 1.63 303 25 11 南京大学 276 -19.7 671 2.4 1.09 312 26 12 中国科技大学 208 0 651 3.1 1.33 323 27 - 澳门大学 256 46.7 631 2.5 0.95 324 28 - 国立清华大学 180 65.5 625 3.5 1.62 342 29 13 同济大学 418 -32 572 1.4 1.05 376 30 - 国立中兴大学 220 -5 491 2.2 1.16 388 31 14 南开大学 235 -46.8 459 2 0.82 392 32 15 厦门大学 263 -44.1 452 1.7 0.76 394 33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362 -15.2 449 1.2 0.75 395 34 - 台北科技大学 105 52.9 449 4.3 1.29 399 35 17 上海大学 262 -38.6 433 1.7 0.7 418 36 18 华南理工大学 353 -68.4 404 1.1 1.07 431 37 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70 -50 377 1 1.59 439 38 20 北京理工大学 273 -37.1 354 1.3 1.04 445 39 21 武汉大学 547 -67.4 347 0.6 0.5 447 40 22 吉林大学 210 -40 342 1.6 1.05 468 41 - 亚洲大学 78 25 304 3.9 1.4 469 42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139 19.2 301 2.2 0.81 475 43 23 山东大学 252 -48.7 296 1.2 0.6 480 44 24 四川大学 235 -17.1 281 1.2 1.07 484 45 25 武汉理工大学 516 -73.2 269 0.5 0.41 491 46 26 北京师范大学 164 11.1 257 1.6 0.89 522 47 27 天津大学 332 -32.7 228 0.7 0.59 535 48 28 华东师范大学 117 -44.4 214 1.8 0.88 546 49 29 中南大学 160 -73.1 194 1.2 0.77 588 50 30 中国农业大学 108 -27.8 144 1.3 0.59 626 51 31 兰州大学 53 -60 107 2 1.17 646 52 32 华东理工大学 106 -71.4 89 0.8 0.61 674 53 33 中国地质大学 158 -86.9 63 0.4 0.13 685 54 34 首都医科大学 14 -100 58 4.1 1.21 711 55 - 国立阳明大学 7 -33.3 38 5.4 1.26 785 56 - 台北医科大学 12 - 4 0.3 0.31 文献增长率的对比区间是2005-2009年 (作者:于鲁江,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专员;里瑟琦智库官方邮箱 research@shrbic.com ;里瑟琦智库官方网站: http://www.idmresearch.com )
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医学、工程
benlion 2015-5-28 11:29
近年的发现:明清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影响与俄国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的思维模式,以及近代科学发展的路径,经中亚、中欧丝绸之路,中古代中国到近现代查理曼欧洲和英伦文明的发展。 在中国中古代,“儒释道”的书院学术传统与“农与医学、墨和画家”等工匠作坊、集市的传统,却是彼此分离,在印度和希腊、罗马则偏重于冥想和思辨的传统,经阿拉伯(波斯区域)时期而走向2个传统的交汇,而后,大航海时代,转向了欧洲文明的历程 - 科学是哲学的思辨和技术的实践传统结合。 古代学院,在欧洲开启于宗教与法律、医学和文史等学术传统,随着工程技术、艺术和手工业、商业与城镇的发展,而后,17世纪到19世纪建立科学范式和工业模式,以及工艺美术设计等。 科学与工程、手工业与工业,构成中古代与近现代的范式和模式转换,以及近代与现代的君权与民权社会转型。 实验科学的建立,传统医学转换到科学的医学,“生物”医学(分析)模式形成,欧洲传统医学转换到实验医学,系统科学的建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整合)模式发展,则导致了中国传统医学向系统医学的转换。 基础医学属于科学,而临床医学属于工程,涉及到科学与工程、医学与伦理、传统与现代、模式与方法和对象与机理等复杂系统;然而,医学的研究,属于科学范畴,医学的实践属于应用范畴。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生物科学范式转换过程,就体现在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概念、系统遗传学的机理研究、系统生物工程的技术和系统医药学的应用等区别。 - (2011年-2015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2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工程与机器制造
benlion 2015-3-8 11:57
查理曼欧洲和中欧向近现代文明的转型,11世纪-12世纪波斯湾与咸海到里海-黑海区域的迁徙,13世纪的元朝蒙古汗国、15世纪明朝的大航海等,丝绸之路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发展了工艺美术、手工业加工等,也积累了实践经验的知识,包括,声学、光学、磁学和化学等,以及机械、乐器、钟表、光镜、纺织、印染、沙盘、风筝、筹算和4大发明等。 欧洲近代和现代建立的实证科学、工业制造和媒体技术、设计艺术等,从印刷技术到3D打印技术,恰好形成了一个制造技术的周期 - 即,软的文字和硬的机械等规模化、标准化复制。 水利和建筑、交通和运输、通讯与传媒等,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设,矿物、生物(农牧)等资源,构成经济发展的原料和能源基础,而生物工程设计与改造物种,发明与制造人工机器等,则构成企业经济的核心技术进展。 从动力机的蒸汽机、内燃机到发电机、电动机,从机械计算、提花机到自动化机械、计算机,从转基因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到细胞工厂、生物反应器、生物计算机和纳米机器等,构成知识进步的关键。 原则上,人工设计蛋白质结构、酶反应链,细胞工厂可以制造人所需的任何结构类型的有机分子,采用人工分子可以设计与制造任何结构和形态的纳米机器;因而,可能导致未来的生物工业革命。 -(未来科学与工业)-
个人分类: 201415|21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塔河油田加热炉腐蚀治理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ecorr 2014-7-23 13:53
7月20日左右,从塔河油田腐蚀隐患治理现场获悉,由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防腐中心组织开展的加热炉腐蚀及防治技术对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将减少加热炉腐蚀穿孔引发的经济损失费用达210.28万元,4年内可收回隐患治理投资,为从根本上解决塔河油田加热炉盘管腐蚀、结垢难题,确保油气田安全生产找到了一条经济可靠的技术途径。   据悉,加热炉是油气集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设备,塔河油气田单井、计转站、联合站油气集输均采用加热输送工艺,加热设备以加热炉为主,其中单井加热炉占油气田加热炉用量的80%。   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加热炉服役年限的延长,加热炉盘管腐蚀穿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塔河油田现场主要是通过停产维修或更换新盘管的方式来解决加热炉结垢腐蚀问题,维修周期长,不仅带来设备维修成本增加及停产损失,而且还存在运行中因穿孔造成油气泄漏的安全隐患,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和控制腐蚀。   今年以来,西北油田分公司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和中国石化有关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安全隐患及薄弱环节查找治理工作,力求通过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标本兼治方案,延长加热炉设备有效使用寿命,彻底解决制约安全生产运行的腐蚀问题。   针对塔河油田加热炉盘管突出的腐蚀、结垢问题,分公司组织防腐技术人员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攻坚克难,大胆创新,并研究形成了以控制水质硬度+除氧为主导的措施方案,该方案通过采用离子交换法(树脂软化)对加热炉用水进行水质软化处理,确保加热炉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业锅炉用水要求,从根本上控制腐蚀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同时,技术人员还提出通过采用锌铝稀土共渗材质改性表面处理技术,在盘管表面形成一种阳极性金属覆盖层,延长设备有效使用寿命,保障安全生产运行。   据测算,加热炉 腐蚀 治理项目实施后,在加热炉设计使用年限内,每年将减少加热炉腐蚀穿孔引发的经济损失费用达210.28万元,4年内可收回隐患治理投资。负责该治理项目的工程院防腐技术首席专家羊东明说:“该项目实施后对提高塔河油田加热炉安全运行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保障油田高效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个人分类: 科技焦点|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基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的被迫调整
热度 7 zhx1030 2014-1-23 22:14
最近和本校生物技术中心张老师课题组进行了一次课题组间的学术交流,他们工作做得很出色,一直做白僵菌的相关基础研究,先后获得了5项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除了佩服外,特别欣赏他们在一个微生物物种中长期坚持基础研究。实际上,我所在的大学是鼓励从事基础研究,而不是鼓励工程技术研究,从职称评定上,要想评上教授,就得有基金项目的支持,即使你拿其他课题,也没有用。因为,在我们这种学科,能够上A类项目的除了国家自然基金,还有点戏外,其他863项目、973项目为A类项目的,我们基本没戏作为主持人去竞争。 因此,为了基金,也为了在该大学里能够生存下去,我们也不得不放弃了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方向,将每年招生指标非常紧张的研究生向生物学基础方向转移。为了发表一下所谓的高档次的文章,也不得不将产量放在一边,去探索基础科学问题。我想,这也是在一所不重视工程技术研究的大学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科研成果转化是这些大学里的口号,而不是真正在政策上、职称评定上给予与从事基础研究的同等地位。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改变自己的方向,无奈之举!
3634 次阅读|11 个评论
从电视节目推测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不一定推测正确)
热度 1 wangxh 2014-1-14 18:04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在播放具有纪录片性质的电视剧《毛泽东》,是不是预示着中央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有所调整或改变?无论如何,总算有了一个明确的政治方向——“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等。 不过,剧中出现了许多“常识性”的错误,不仅仅是影视剧常识性错误,更有历史事件常识性的错误,俺就不说了。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还是历史顾问,说实话,俺真怀疑他们组创人员完成后是否认真“审核”过每一集。 另外,前些日子 中央电视台二套播出了《大国重器》系列纪录片,表明了我国主体经济的调整动向:制造业——“转型”与“升级”。改革开放三十年,其实我们只解决了一个吃穿住行的基本问题,看看街道上、公路上跑的汽车就知道,看看手里拿着的手机品牌就清楚,在制造业方面我们给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么大一个国家,不作调整不行啊! 但愿我们的许多大科学家、教授们能够适应新的变化——重视 工程技术的发展 !【科技进步奖奖励一个工人出身的“革新家”是不是表明某些信息呢?】
个人分类: 国家|21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工程技术人员的9大境界
liuchao666 2013-12-19 18:26
工程技术人员的 9 大境界 第一层:自给自足 模仿他人产品,经适当的定制处理,供个人日常生活使用。 第二层:市场交换 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推向市场,与其他社会人进行产品交换。 与第一层的区别是: 此阶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所有的劣质产品,不规范经营等,大多出现于这一层次。 第三层:社会领域 深入研究领域原理,使得产品能够推动所属领域的发展。 与第二层的主要区别在于: 产品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具有广大的用户基础以及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在这一阶段,工程技术人员既需要深入技术,也需要更多的与他人进行合作, 第四层:方法论 己山之玉以攻他山之石,用自己的产品渗透相关领域,形成解决一些列问题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系列性工具。 与第三层的主要区别是: 形成了一系列产品,且产品具有自相似性,连贯性与一致性。 第五层:形而上学 从方法论中抽象出领域事物的运动模型,能够推演有关领域众多参与者的生灭运行之道。 与第四层的主要区别是: 在问题解决上有了一定的取舍,明确了事物的界限,定义了因果律。 第六层:自我发展 从事物的发展原理探索生命的意义,以具体的模型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 与第五层的主要区别是: 将理论上升为人生观,以技术融入生活。 第七层: 宗教学派 传道授业,扩大模型理论的影响力,形成时代潮流,建立宗教学派。 与第六层的主要区别是: 寻求社会的认可,推广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八层:强势发展 与政治权力结合,形成社会垄断。 与第七层的区别是: 不再局限于用理论扩大影响力,逐渐的学会借助于社会的政治力量。 第九层:自我否定 经过历史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的机率越来越大,进而为新生事物的所取代。 与第八层次的区别在于: 产品及理论已经取得一定的社会政治地位, 不存在上升的阻力,逐渐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保守力量。 经过 9 个阶段的发展,在多数情况下,从开始走到最后的创导者已经不在人世,其产品及理论也将在矛盾中不断的自我完善或者被新生事物取代。在此发展过程,偏重于技术,就会形成科学学派,偏重于模型,就形成宗教,偏重于政治,就形成了垄断集团。 综上, 技术人员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无论何时何地,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当下,不骄不躁,不抛弃,不放弃——既敢于自我否定,也敢于为天下先。
2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展人机工程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热度 2 twhlw 2013-9-22 03:51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回顾了 人机工程技术国内外 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人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应用领域;其次通过对人机界面技术及 视觉-目标拾取 认知技术 研究 的规律分析,对 当前人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进行了探讨;最后对 人机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一、 让技术人性化的科学——人机工程学 1、 什么是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安全、舒适、高效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人机工程学研究在设计人机系统时如何考虑人的特性和能力,以及人受机器、作业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人机工程学还研究人的训练,人机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同人机系统有关的生物学或医学问题。对于这些研究,在美国有人称之为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人因(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在欧洲有人称之为ERGONOMICS,生物工艺学,工程心理学,应用实验心理学以及人体状态学等待。日本称之为人间工学,我国目前除使用上述名称外,还有译成工效学、宜人学、人体工程学、人机学、运行工程学、机构设备利用学、人机控制学等。人体工程不同的命名已经充分体现了该学科是人体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实际上,这一学科就是人体科学,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它是以人体科学中的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生物力学、人体测量学等为一肢;以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保护学、环境医学 、环境卫生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监测技术等学科为另一肢,而以技术科学中的工业设计、工业经济、系统工程、交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躯干,形象地构成了本学科的体系,从人机工程学的构成体系来看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研究的领域是多方面,大致包括电话、电传、计算机控制台、数据处理系统、高速公路信号、汽车、航空、航海、现代化医院、环境保护、教育、互联网等,人机工程学甚至可用于大规模社会系统,因此可以说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关系。 2、 人机工程学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人机工程技术是21世纪信息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美国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中的基础研究内容为4项:软件、人机交互、网络、高性能计算。其中,人机建模研究在信息技术中被列为与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并列的六项国家关键技术之一,并被认为“对于计算机工业有着突出的重要性,对其它工业也很重要”。美国国防关键技术计划不仅把人机交互列为软件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专门增加了与软件技术并列的人机界面这项内容。日本也提出了 FPIEND21 计划( Futur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其目标就是要开发 21 世纪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我国 973 、 863 、十一五计 划及未来的十二五计划均将人机交互列为主要内容。 在中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即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但系统和深入的开展则在文革以后。1980年4月,国家标准局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划、研究和审议全国有关人类工效学的基础标准的制定。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家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发展。此后在1989年又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再在1995年9月创刊了学会会刊《人类工效学》季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较早开展了人-机系统工程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其中袁修干教授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该专业的博士学科点,至今已发展成为全国的重点学科;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大、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也先后成立了该专业。此外,从事其他人机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单位就更多了,如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自动化所/心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当前,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会日益重视。进入21世纪后,人机工程技术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正酝酿着新的技术创新时代,它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已全面浸入到航空航天、通信、计算机科学、兵器、航海、交通、电子、建筑、能源、煤炭、冶金、管理等领域,并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在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中发挥积极作用。 3 、 人机工程的应用领域 ( 1 )工作事故,健康与安全 包括事故与安全;事故调查;事故改造;健康与安全;健康人机工程;危险分析;健康与安全课题;健康与安全规则的应用;工业工作压力;机器防护;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安全文化评价与改进;警示与提醒技术;安全概率分析; ( 2 )人体工作行为解剖学和人体测量 解剖学;人体测量;人体测量和工作空间设计;生物力学;残疾人设计;姿势和生物力学负荷研究;工作中的滑倒、差错研究;背部疼痛;听觉障碍研究; ( 3 )认知工效学和复杂任务 认知技能和决策研究;法律人机工程;团队工作;过程研究; ( 4 )计算机软件人机工程 软件设计;软件发展;软件人机工程;执行和可用性; ( 5 )计算机终端:设计与布局 计算机产品和外设的设计与布局;计算机终端工作站;显示屏设备与规则;显示屏健康与安全;办公环境人机工程研究; ( 6 )显示与控制布局设计 显示与控制信息的选择与设计; ( 7 )控制室设计 控制台和控制室的布局设计;控制室人机工程; ( 8 )环境人机工程 环境状况和因素分析;噪音测量;工作中的听力损失;热环境;可视性与照明;工作环境人机工程;振动; ( 9 )专家论证:多工作环境 专家论证调查研究;法律人机工程;工业赔偿申诉;伤害诉讼;伤害原因;诉讼支持; ( 10 )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价 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发展;知识系统;人机界面形式; HCI/MMI 原型; GUI 原型; ( 11 )人的可靠性 人的失误和可靠性研究;人的失误分析;人因审查;人因整合;人的可靠性评价; ( 12 )工业设计应用 信息设计;市场 / 用户研究;医疗设备;坐的设计与舒适性研究;座椅设计与分类;家具分类与选择; ( 13 )工业 / 商业工作空间设计 工业工作空间设计;工业人机工程;工作设计与组织;人体测量学与工作空间设计;工作空间设计与工作站设计;警告、标签与说明;工作负荷分析; ( 14 )管理与人机工程 变化管理;成本 - 利益分析;突发事故应变研究;人机战略实施;操作效能;操作负荷分析;标准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人机规则和实践; ( 15 )手工操作负荷:安全与培训 手工操作评价与培训;手工操作与举力;手工操作负荷; ( 16 )办公室人机工程与设计 办公自动化;办公室和办公设备设计;办公室设计人机工程; ( 17 )生理学方面和医学人机工程 生理学;生理能力;医学人机工程;医学设备;心理生理学;行为期望;行为标准; ( 18 )产品设计与顾客 人机工程销售与市场;产品设计与测试;产品中人机工程;产品发展;产品可靠性与安全性;产品缺陷;产品材质;服装人机工程; ( 19 )风险评估:多种工作状况 风险与成本 - 利益分析;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风险预测;总体骨骼、肌肉风险研究; ( 20 )社会技术系统与人机工程 组织行为;组织变化;组织心理学;人机工程战略;社会技术系统;暴力评估与动机; ( 21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整合;系统需求;电信系统与产品;人机系统;人员配备研究;三维人体模型;实验设计;系统设计标准与类别;通信分析; ( 22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与工作设计;任务分析与综合;团队协作; ( 23 )管理培训与人员培训 人机工程培训;整体培训;认知技能 / 决策分析;工程师培训; STUDIO 中的训练;训练模型;培训需求分析; ( 24 )可用性评估 可用性评估与测试;可用性审核;可用性评估;可用性培训;试验与验证;仿真与试验;仿真研究;仿真与原型; ( 25 )用户需求与用户指导 用户文档;用户指导;用户手册与说明;用户界面设计与原型;用户需求分析与类别;用户实验管理; ( 26 )车辆与交通人机工程 航空人机工程;头盔显示;乘客环境;铁路车辆与系统;交通设计;车辆设计;车辆人机工程;车辆安全性 ; ( 27 )其它特殊的人机工程应用 原子能;军队人机工程;过程控制;文化调查;调查与研究方法;自动语音识别 二、 当前人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1 、人机界面技术研究 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最重要的一个研究分支,它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人机界面:在人机系统模型中,人与机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面”,称为人-机界面,人与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都发生在人机界面上。机器的各种显示都“作用”于人,实现机-人信息传递;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接受来自机器的信息,经过脑的加工、决策,然后作出反应,实现人-机的信息传递。人机界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机关系的合理性。研究人机界面主要针对两个问题:(1) 显示;(2) 控制。 狭义的人机界面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人机界面。人机界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又称人机接口、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是计算机科学中最年轻的分支科学之一。它是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两大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吸收了语言学、人机工程学和社会学等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以研究用户及其与计算机的关系为特征的主要学科之一。尤其,80年代以来,随着软件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和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推动,人机界面设计和开发已成为国际计算机界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机界面学的发展,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高科技化 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了计算机业的巨大变革。计算机越来越趋向平面化、超薄型化;便捷式、袖珍型电脑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办公模式;输入方式已经由单一的键盘、鼠标输入,朝着多通道输入化发展。追踪球、触模屏、光笔、语音输入等竞相登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及强有力的视觉工作站提供真实、动态的影像和刺激灵感的用户界面,在计算机系统中,各显其能,使产品的造型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变化纷呈。 (2)自然化 早期的人机界面很简单,人机对话都是机器语言。由于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窗口系统等软件技术的进步,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直观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等交互原理和方法相继产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取代了旧有键入命令式的操作方式,推动人机界面自然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屏幕显示或打印输出信息,进一步要求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形体、手势或口令,更自然地进入到环境空间中去,形成人机直接对话,从而取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3)人性化 现代设计的风格已经从功能主义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天的消费者纷纷要求表现自我意识、个人风格和审美情趣,反映在设计上亦使产品越来越丰富、细化,体现一种人情味和个性。一方面要求产品功能齐全、高效,适于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认知精神需要。 现代电脑设计,已经摆脱了旧有的四方壳纯机器味的淡漠。坚锐的棱角被圆滑;单一的米色不再一统天下;机器更加紧凑、完美,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软界面中颜色、图标的使用,屏幕布局的条理性,软件操作间的连贯性和共通性,都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使之操作更简单、友好。目前,人机交互正朝着从精确向模糊,从单通道向多通道以及从二维交互向三维交互的转变,发展用户与计算机之间快捷、低耗的多通道界面。 (4)和谐的人机环境 今后计算机应能听、能看、能说,而且应能善解人意,即理解和适应人的情绪或心情。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必须使计算机易用好用,使人以语言、文字、图像、手势、表情等自然方式与计算机打交道。 国外一些大公司如IBM、微软等在中国国内建立的研究院大多以人机接口为主要研究任务,尤其是在汉语语音、汉字识别等方面,如汉语识别与自然语言理解,虚拟现实技术,文字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等。我们应该在人机交互方式技术竞争中,特别是在人机界面的优化设计、视觉-目标拾取 认知技术 等方面取得主动权。 2 、视觉-目标拾取 认知技术 研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谈将就人的许多心理活动的规律。人类的信息加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来自外界的的信息有 80 ~ 90 %是通过人的眼睛获得的。眼动的各种模式一直与人的心理变化相关,对于眼球运动即眼动的研究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吸引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工效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运动学等领域专家的普遍兴趣,其研究成果在工业,军事,商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 视觉-目标拾取 认知技术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对信息流的获取(输入)和信息流的控制(输出)这两个问题。据研究 人对外部 信息流的获取 有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由于视觉的重要性,有关视觉 - 眼动系统的研究始终是科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有关人眼的搜索机制早就引起了神经病学家、眼科学家、生理学家、解剖学家以及工程师们的极大兴趣,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对视觉 - 眼动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 NASA 、哈佛、麻省、剑桥、牛津等著名科研机构或大学都设有专门的 视觉 - 眼动系统 研究部门。而 人对外部 信息流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手、脚、口等效应器官进行的,其中研究人的目标拾取运动这一基本、重要的作业运动形式,可以为人机界面系统的设计、评估、操作提供量化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因此,该研究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并一直是工效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眼动仪在人机界面设计上受到高度重视。美国空军最早在新的人机交互设计中运用视觉追踪技术,最初的主要目的是要把视觉追踪用于战斗机座舱的设计。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表明,视觉追踪技术不但可以用于战斗机座舱的设计,而且还可以运用视觉追踪技术,把人眼作为计算机的一种输入工具,形成视觉输入人机界面。另外,日本的 ATR 通讯系统研究实验室和东京工业大学已将眼动测量用于对虚拟现实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大的视场和高精度的图象显示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性能摄像机的出现和图象处理技术的发展,眼动仪将朝着高精度、高实用性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国内对视觉测量的研究起步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般都是引进了国外设备作实验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自主开发研制眼动仪样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北京邮电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环境工程研究所九十年代末开展了飞机座舱人机界面评价实验台的研制,利用 视觉与眼动系统(态势感知)分析控制面板仪表布局是研究内容之一。 由于人是人 - 机 - 环境系统的主体,只有深刻认识人在系统中的作业特性,才能研制出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及人机系统的整体能力的优质高效系统。人的目标拾取运动作为人的一种输出形式,具有速度—精确度的折衷关系,即目标拾取运动的运动的完成时间与命中目标的精确度成反比。这种特性广泛存在于人的各种输出和其他控制系统中。所以如何建立人的目标拾取运动过程中实用、精确的速度—精确度折衷关系理论模型就成了研究的主要任务。 三、 前景展望 现代人机系统中,作业人员是在特定环境中操作和管理复杂系统和各种数字化设备,当人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时,既要靠眼睛来观察环境,又要靠细致的注视来完成精确的控制动作,通过人机工程技术分析,就可知道人在操作时如何分配注意力、体力,同时了解仪表、屏幕以及外视景如何设计和合理分配才能获得最好的人机交互,既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又避免出错,切实提高人机工效。这对于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交通运输、工业设计、军事领域以及 社会系统中重大事变(战争、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的应急指挥和组织系统、复杂工业系统中的故障快速处理、系统重构与修复、复杂坏境中仿人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等问题的解决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本文选自 刘伟、袁修干 , 《 人机交互技术与评价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7
58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城市资源循环利用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开放基金评审结果公布
gjingting 2013-8-28 14:55
根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要求,经过公开征集, 2013 年共受理 14 项有效课题申请, 经业内相关专家及企业科技部门评审 ,以下 5 个项目获得批准(执行期限 2013 年 10 月 -2015 年 10 月): 序号 课题立项编号 项目名称 申请人 依托单位 1 URRT2013001 建筑垃圾造路用再生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 戴宏亮 湖南大学 2 URRT2013002 利用建筑垃圾制备低聚合物胶凝材料产品及制品研究 闫东明 浙江大学 3 URRT2013003 废旧锌锰电池的生物淋滤法回收技术可行性研究 王玉涛 山东大学 4 URRT2013004 废旧电路板微波热解新技术的关键机制研究 王文龙 山东大学 5 URRT2013005 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潜力和途径评估 李欢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3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生物学 – 理论与工程
benlion 2013-6-12 15:56
近代欧洲文明,经历艺术、科学与宗教分离,英国的经济学和市场机制、法国的法律学和民主制度、德国的研究型大学与教育学等建立,奠基了科学与工业模式的社会基础。 从实验到系统科学,建立了物理学 - 化学、生物学 - 心理学和社会学 - 语言学,以及机械、化工、电气工程和信息、生物技术等,不但发展了物质和能源科学,而且生命与信息科学的方法体系。 20 世纪中叶贝塔朗菲论述了以系统理论和数学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的概念,系统生物学词汇提出于 1968 年美国西保留地大学举办的系统理论与生物学国际会议。 数学理论:经历了数学和计算机建模的理论生物学时期,生物化学系统论、代谢反应控制论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超循环理论,以及神经 - 免疫网络和代谢链网络、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等发展,包括,数学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等范畴。 工程技术:经历了传感器酶工程、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和转基因生物等,以及差异显示分析技术、微 - 纳生物芯片( 90 年代)技术和生物信息软件技术等发展,包括,纳米生物学、化学生物学( 90 年代)与合成生物学等范畴。 也就是说, 20 世纪 60-80 年代发展了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形态, 90 年代开始系统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形态。 21 世纪的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科学家,基本属于 2 类: 一类是早在 20 世纪就开展生物和医学的系统理论、数学模型( biosystems modeling )和计算机模拟( simulation )方法研究的科学家; 一类是新开始采用组学( omics )技术和数据软件( in silico )、计算机辅助设计、 DNA 分子人工合成与转基因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的科学家。 - (究竟什么是科学?) -
个人分类: 2013|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胶接技术中力学问题浅谈
热度 6 hbxuwei 2013-5-31 19:10
胶接技术中力学问题浅谈 许巍 杨森 提起“胶接”,不少人可能不以为然,那不简单吗?用胶水把信封封口贴封起来,用乳胶把木板粘接成一个盒子,用502胶把开裂的皮鞋恢复一新,如此等等而已,难道还有高深的科学问题吗?当然,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胶接”活儿只要细心些就ok了。但是你知道吗?在许多高新制造工艺中也离不开胶接技术,其中就涉及到不少的力学问题呢! 一般而言,“胶接”专指一种用胶黏剂来实现构件连接和固持的方法。它是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传统机械连接方法的重要补充,在机械、建筑、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其它连接形式相比较,胶接具有如下优点:(1)胶接采用的胶黏剂密度较小,可以有效地降低连接件的重量,满足构件的轻质的要求;(2)采用胶接手段时不需要在构件上预留孔洞,从而避免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破坏,延长构件的使用寿命;(3)胶接在工艺上更加简便,更易实现。最初人类用的胶黏剂大多为天然橡胶,随着现代高分子化工的飞速发展,新型合成胶黏剂不断涌现,使得粘结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硅橡胶、聚氨酯橡胶、异戊橡胶等都是合成胶粘剂。与天然胶黏剂相比较,合成胶黏剂的品种更多,它们具有更强的胶接强度、更好的耐久性和更广的适用性。 在高新技术中,胶黏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除了要实现构件结合这个基本的功能以外,还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功能,例如用来实现密封、绝热、导电、吸能减振等等。这样就促使了各种用途的专业胶黏剂的产生和发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胶黏剂被称为结构胶,这类胶黏剂的特点是具有高模量和高强度,能够有效的传递应力并承担结构载荷。按照力学的术语,“应力”是指由于载荷、温度、湿度等因素引起物体内部某一点处单位截面上的内力,也就是受力物体截面上内力的集度;“强度”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模量”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弹性模量,即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时应力和应变比值。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胶接技术的确和力学有不解之缘呢! 如上所说,通过结构胶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各种构件的结合。通过胶黏剂而粘结而成的组件统称“胶接接头”,“被粘物”泛指胶接接头中除胶黏剂外的固体材料,“粘结”则指被粘物所承受的载荷通过胶黏剂传递到胶接接头的现象。胶接接头不但可以实现不同材质构件的结合,还可实现不同几何形态构件的结合,图1给出了板材搭接、管材搭接和对接、型材对接等常见几何形态构件的胶接接头形式,其中板材搭接形式在工程中最为常见。 图1 不同形式的胶接接头(红色为胶黏剂,灰色为被粘部件) 除了实现构件的连接外,结构胶还可用于各种新型材料的构造。其中,轻质夹层板就是一种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船舶工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新型结构材料,比如飞机机舱、高铁的车厢等。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在上下面板之间设置一个轻质芯体,从而具有了轻质、高强韧、耐撞击、隔热和降噪等多种功能特点。而胶接是这类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图2给出了轻质夹层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粘结层是实现面板和内部芯体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泡沫芯体还是蜂窝芯体,都必须通过胶接工艺实现与上下面板的结合,从而构造成轻质夹层板。 图1所介绍的胶接接头和图2中所介绍的夹层板材都可以看成是粘结构件,它们在实际服役期需承受多种不同形式的载荷。当载荷超过一定的容许范围时,构件将可能发生破坏,而粘结界面通常是整个构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破坏最容易从这里发生。为了提高粘结构件的整体可靠性,就需要对粘结界面在受载状态下的力学行为有着清晰的认识,以便为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相关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对粘结界面的破坏规律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涉及到的力学问题就更多了!图3给出了飞机机身中粘结体系的使用情况,图4则示出了粘结界面失效破坏的一个例子。 (a) 泡沫芯 (b) 蜂窝芯 图2 轻质夹层板的构造(灰色为面板,红色为胶黏剂,黄色为芯体) 图3 飞机机身中粘结体系的使用 图4 粘结界面的失效破坏 关于粘结界面破坏的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早期工作主要是基于实际使用过程中各种经验数据的积累,通过记录粘结构件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研究粘结体系的具体性能,但缺乏相应的控制和优化手段。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各类专业力学测试设备的发展,针对粘结构件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逐步开展,其中包括有关疲劳性能和冲击动力学性能这一类难度较大的实验研究。大量实验结果的出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但是,实验自身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实验参数的改变意味着大量实验需要重复进行,而且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有些研究甚至难以进行。因此,针对胶接体系开展理论建模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初期,相关的研究集中于分析模型(或称解析模型),主要依靠建立严格的数学关系式来描述胶接体系的受力状态,并试图寻求数学上的封闭解(解析解)。尽管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的胶接体系不但具有几何上的复杂性,在受力状态上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很难通过建立严格的数学关系寻求其封闭解。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快速发展,为粘结构件力学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限单元法及其商业化的数值计算软件(例如ANSYS和ABAQUS)的产生和发展,为解决绝大多数相关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进行计算机模拟过程中,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以及一些材料参数的确定,这个时候依然需要一些针对性的实验,这样的实验规模就变得较小了。比如在使用粘聚力单元进行模拟时,需要知道粘接剂的一些本征参数(临界位移、分离强度等),它们都是通过实验来测定的。在测定粘结剂参数的实际试验中,使用的粘接结构一般是比较简单的,比如SLJ、DCB结构(参见图5)。在这些实验中,人们会对待测的粘结结构施加外力(如图中P所示),观测其变形和破坏历程。 这里,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力学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吧。胶层厚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如果对粘接没有任何研究的话,在使用粘接剂时,会以为是“多多益善”,也就是涂抹得越多越牢固。然而大量的力学实验表明,在粘接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放置的粘接剂越厚,强度越低,能承载的力越小。图6给出了基于SLJ结构的一些实验结果:随着粘接厚度t的增加,整个结构所承载的最大强度σ不断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这个稳定的值等于粘接剂本身的宏观强度。更为有趣的现象是,在厚度较小的时候,整个结构所承载的最大强度可以比粘接剂本身的宏观强度大很多,可以是很多倍的情况(如图6所示)。 (a) SLJ结构示意图 (b) DCB结构图 图5 用于测试粘结剂性能参数的一些简单结构 图6 SLJ结构破坏强度与粘接厚度以及粘接剂宏观剪切强度实验结果 当然,粘结界面力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诸多方面仍然面临挑战。首先,对粘结界面的形成及界面破坏的微细观物理机理还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主要是由于胶黏剂材料的种类繁多,粘结界面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缺乏统一的理论来解释界面粘结的实验现象和物理机理。其次,对粘结层材料自身物理模型的描述仍需进一步完善,尽管目前可采用某些界面模型来描述界面的相关属性,但这些模型尚不能准确描述特殊环境(如极端温度)和特殊载荷条件(如冲击、侵彻)下的界面性能。人们只能通过模型相关参数与实验数据的拟合实现间接描述,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能够直接描述特殊环境、混合加载及动态载荷条件下的界面本构模型。最后,亟需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粘结界面的跨尺度力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近年来,除了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大型粘结构件,还有在微机电系统的微纳器件中广泛应用的小尺度构件,粘结界面在尺度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其在力学性能上的差异,从而需要进一步寻找相关规律。在这类研究中,更需从方法论上有所发展,除了采用宏观理论和连续介质方法对粘结界面的力学行为进行表征,还应该从微观尺度出发,利用分子动力学、第一性原理等模拟手段探究粘结界面力学行为的微观机理。 所以,在胶接技术中,还有许多力学问题在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通讯邮箱: xuwei@lnm.imech.ac.cn )
个人分类: 科学探讨|615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仿生学
zsunnywell 2013-4-24 21:47
人类仿生的行为虽然早有雏型,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并没有自觉地把生物作为设计思想和创造发明的源泉。科学家对于生物学的研究也只停留在描述生物体精巧的结构和完美的功能上。而工程技术人员更多的依赖于他们卓越的智慧,辛辛苦苦的努力,进行着人工发明。他们很少有意识的向生物界学习。但是,以下几个事实可以说明:人们在技术上遇到的某些难题,生物界早在千百万年前就曾出现,而且在进化过程中就已解决了,然而人类却没有从生物界得到应有的启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使舰艇在水下隐蔽航行而制造出潜水艇。当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原始的潜艇时,是先用石块或铅块装在潜艇上使它下沉,如果需要升至水面,就将携带的石块或铅块扔掉,使艇身回到水面来。以后经过改进,在潜艇上采用浮箱交替充水和排水的方法来改变潜艇的重量。以后又改成压载水舱,在水舱的上部设放气阀,下面设注水阀,当水舱灌满海水时,艇身重量增加使它潜入水中。需要紧急下潜时,还有速潜水舱,待艇身潜入水中后,再把速潜水舱内的海水排出。如果一部分压载水舱充水,另一部分空着,潜水艇可处于半潜状态。潜艇要起浮时,将压缩空气通入水舱排出海水,艇内海水重量减轻后潜艇就可以上浮。如此优越的机械装置实现了潜艇的自由沉浮。但是后来发现鱼类的沉浮系统比人们的发明要简单得多,鱼的沉浮系统仅仅是充气的鱼鳔。鳔内不受肌肉的控制,而是依靠分泌氧气进入鳔内或是重新吸收鳔内一部分氧气来调节鱼鳔中气体含量,促使鱼体自由沉浮。然而鱼类如此巧妙的沉浮系统,对于潜艇设计师的启发和帮助已经为时过迟了。声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语言,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优美的音乐使人们获得艺术的享受,工程技术人员还把声学系统应用在工业生产和军事技术中,成为颇为重要的信息之一。自从潜水艇问世以来,随之而来的就是水面的舰船如何发现潜艇的位置以防偷袭;而潜艇沉入水中后,也须准确测定敌船方位和距离以利攻击。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海洋上,水面与水中敌对双方的斗争采用了各种手段。海军工程师们也利用声学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侦察手段。首先采用的是水听器,也称噪声测向仪,通过听测敌舰航行中所发出的噪声来发现敌舰。只要周围水域中有敌舰在航行,机器与螺旋桨推进器便发出噪声,通过水听器就能听到,能及时发现敌人。但那时的水听器很不完善,一般只能收到本身舰只的噪声,要侦听敌舰,必须减慢舰只航行速度甚至完全停车才能分辨潜艇的噪音,这样很不利于战斗行动。不久,法国科学家郎之万(1872~1946)研究成功利用超声波反射的性质来探测水下舰艇。用一个超声波发生器,向水中发出超声波后,如果遇到目标便反射回来,由接收器收到。根据接收回波的时间间隔和方位,便可测出目标的方位和距离,这就是所谓的声纳系统。人造声纳系统的发明及在侦察敌方潜水艇方面获得的突出成果,曾使人们为之惊叹不已。岂不知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蝙蝠、海豚早已对“回声定位”声纳系统应用自如了。 蝙蝠能用耳朵与嘴“看东西”生物在漫长的年代里就是生活在被声音包围的自然界中,它们利用声音寻食,逃避敌害和求偶繁殖。因此,声音是生物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信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很早以前就发现蝙蝠能在完全黑暗中任意飞行,既能躲避障碍物也能捕食在飞行中的昆虫,但是塞住蝙蝠的双耳、封住它的嘴后,它们在黑暗中就寸步难行了。面对这些事实,斯帕拉捷提出了一个使人们难以接受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与嘴“看东西”。它们能够用嘴发出超声波后,在超声波接触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时,用双耳接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0年,哈台认为蝙蝠发出声音信号的频率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并提出蝙蝠对目标的定位方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郎之万发明的用超声波回波定位的方法相同。遗憾的是,哈台的提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工程师们对于蝙蝠具有“回声定位”的技术是难以相信的。直到1983年采用了电子测量器,才完完全全证实蝙蝠就是以发出超声波来定位的。但是这对于早期雷达和声纳的发明已经不能有所帮助了。 蜻蜓的翅膀对造飞机的启示另一个事例是人们对于昆虫行为为时过晚的研究。在利奥那多·达·芬奇研究鸟类飞行造出第一个飞行器400年之后,人们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使人类实现了飞上天空的梦想。由于不断改进,30年后人们的飞机不论在速度、高度和飞行距离上都超过了鸟类,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才能。但是在继续研制飞行更快更高的飞机时,设计师又碰到了一个难题,就是气体动力学中的颤振现象。当飞机飞行时,机翼发生有害的振动,飞行越快,机翼的颤振越强烈,甚至使机翼折断,造成飞机坠落,许多试飞的飞行员因而丧生。飞机设计师们为此花费了巨大的精力研究消除有害的颤振现象,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在机翼前缘的远端上安放一个加重装置,这样就把有害的振动消除了。可是,昆虫早在三亿年以前就飞翔在空中了,它们也毫不例外地受到颤振的危害,经过长期的进化,昆虫早已成功地获得防止颤振的方法。生物学家在研究蜻蜓翅膀时,发现在每个翅膀前缘的上方都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区——翼眼或称翅痣。如果把翼眼去掉,飞行就变得荡来荡去。实验证明正是翼眼的角质组织使蜻蜓飞行的翅膀消除了颤振的危害,这与设计师高超的发明何等相似。假如设计师们先向昆虫学习翼眼的功用,获得有益于解决颤振的设计思想,就可似避免长期的探索和人员的牺牲了。面对蜻蜓翅膀的翼眼,飞机设计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以上这四个事例发人深省,也使人们受到了很大启发。早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各种生物已在大自然中生活了亿万年,在它们为生存而斗争的长期进化中,获得了与大自然相适应的能力。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说明,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极其精确和完善的机制,使它们具备了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生物界具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本领。如体内的生物合成、能量转换、信息的接受和传递、对外界的识别、导航、定向计算和综合等,显示出许多机器所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生物的小巧、灵敏、快速、高效、可靠和抗干扰性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仿生学的意义 开水壶的启示让瓦特发明火车仿生学是连接生物与技术的桥梁 自从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在1782年发明蒸汽机以后,人们在生产斗争中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在工业技术方面基本上解决了能量的转换、控制和利用等问题,从而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各式各样的机器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工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和增强了人的体能,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脱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蒸汽机以后又经历了电气时代并向自动化时代迈进。 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更是给人类科学技术的宝库增添了可贵的财富,它以可靠和高效的本领处理着人们手头上数以万计的各种信息,使人们从汪洋大海般的数字、信息中解放出来,使用计算机和自动装置可以使人们在繁杂的生产工序面前变得轻松省力,它们准确地调整、控制着生产程序,使产品规格精确。但是,自动控制装置是按人们制定的固定程序进行工作的,这就使它的控制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自动装置对外界缺乏分析和进行灵活反应的能力,如果发生任何意外的情况,自动装置就要停止工作,甚至发生意外事故,这就是自动装置本身所具有的严重缺点。要克服这种缺点,无非是使机器各部件之间,机器与环境之间能够“通讯”,也就是使自动控制装置具有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要解决这一难题,在工程技术中就要解决如何接受、转换。利用和控制信息的问题。因此,信息的利用和控制就成为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生物界给人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人类要从生物系统中获得启示,首先需要研究生物和技术装置是否存在着共同的特性。1940年出现的调节理论,将生物与机器在一般意义上进行对比。到1944年,一些科学家已经明确了机器和生物体内的通讯、自动控制与统计力学等一系列的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1947年,一个新的学科——控制论产生了。控制论(Cybernetics)是从希腊文而来,原意是“掌舵人”。按照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维纳(Norbef Wiener,1894~1964)给予控制论的定义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虽然这个定义过于简单,仅仅是维纳关于控制论经典著作的副题,但它直截了当地把人们对生物和机器的认识联系在了一起。控制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动物(尤其是人)与机器(包括各种通讯、控制、计算的自动化装置)之间有一定的共体,也就是在它们具备的控制系统内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根据控制论研究表明,各种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都包含有信息的传递、变换与加工过程。控制系统工作的正常,取决于信息运 行过程的正常。所谓控制系统是指由被控制的对象及各种控制元件、部件、线路有机地结合成有一定控制功能的整体。从信息的观点来看,控制系统就是一部信息通道的网络或体系。机器与生物体内的控制系统有许多共同之处,于是人 机器手臂们对生物自动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采用物理学的、数学的甚至是技术的模型对生物系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控制理论成为联系生物学与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成为沟通生物系统与技术系统的桥梁。生物体和机器之间确实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可以表现在对生物体研究的不同水平上。由简单的单细胞到复杂的器官系统(如神经系统)都存在着各种调节和自动控制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把生物体看成是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机器,和其它机器的不同就在于生物体还有适应外界环境和自我繁殖的能力。也可以把生物体比作一个自动化的工厂,它的各项功能都遵循着力学的定律;它的各种结构协调地进行工作;它们能对一定的信号和刺激作出定量的反应,而且能像自动控制一样,借助于专门的反馈联系组织以自我控制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例如我们身体内恒定的体温、正常的血压、正常的血糖浓度等都是肌体内复杂的自控制系统进行调节的结果。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为生物系统与技术系统的连接架起了桥梁,使许多工程人员自觉地向生物系统去寻求新的设计思想和原理。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工程师为了和生物学家在共同合作的工程技术领域中获得成果,就主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编辑本段仿生学的诞生 随着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生物系统是开辟新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自觉地把生物界作为各种技术思想、设计原理和创造发明的源泉。人们用化学、物理学、数学以及技术模型对生物系统开展着深入的研究,促进了生物学的极大发展,对生物体内功能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迅速的进展。此时模拟生物不再是引人入胜的幻想,而成了可以做到的事实。生物学家和工程师们积极合作,开始将从生物界获得的知识用来改善旧的或创造新的工程技术设备。生物学开始跨入各行各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行列,而且首先在自动控制、航空、航海等军事部门取得了成功。于是生物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孕育出一门新生的科学——仿生学。 仿生学是独立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仿生学正式诞生于1960年9月。由美国空军航空局在俄亥俄州的空军基地戴通召开了第一次仿生学会议。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分析生物系统所得到的概念能够用到人工制造的信息加工系统的设计上去吗?”斯蒂尔为新兴的科学命名为“Bionics”,希腊文的意思代表着研究生命系统功能的科学,1963年我国将“Bionics”译为“仿生学”。斯蒂尔把仿生学定义为“模仿生物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特征的科学”。简言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学。确切地说,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特质、功能、能量转换、信息控制等各种优异的特征,并把它们应用到技术系统,改善已有的技术工程设备,并创造出新的工艺过程、建筑构型、自动化装置等技术系统的综合性科学。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仿生学属于“应用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从工程技术方面来看,仿生学根据对生物系统的研究,为设计和建造新的技术设备提供了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径。仿生学的光荣使命就是为人类提供最可靠、最灵活、最高效、最经济的接近于生物系统的技术系统,为人类造福。
个人分类: 仿生智能|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
gjingting 2013-4-7 09:27
“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 2012 年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联合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研究机构,设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心以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面向工程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基于联合实验室发展规划及项目研发需要,现面向海内外诚聘 1-2 名博士后: 职位:博士后 一、研究方向:城市矿山开采、电子废弃物处理、有价金属回收、碳标签 二、招聘人数: 1-2 名 三、应聘条件: 1. 具有环境工程、采矿、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2. 具有在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协调组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英文读写与交流能力。 四、工作要求和待遇: 参照《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后管理办法》及深圳市相关条例 (1. 目前考核合格者经深圳市人事局审核通过,除了正常工资外,还可享受深圳市政府每年 8 万元全额生活补贴 ;2. 两年日常科研补助 1.5 万元 ;3. 出站后自主择业留深工作的,可申请共计 10 万元的科研资助并能够享受深圳政府相关人才政策 ) 。 五、应聘材料: 1. 应聘申请,包括本人意愿、工作设想、预期目标; 2. 本人简历 ( 从大学至今,时间不间断,附近照 ) ; 3. 充分反映本人学术及教学水平的有关材料,包括:论著 ( 译著 ) 目录、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获奖情况和主要承担课题或工程情况等; 4. 两位推荐人的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于5月1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龚老师 gjingting@163.com 。通过简历筛选者将通知面试,面试被录用者将直接电话通知本人,未通知者即未被录用,不再另发通知。应聘材料恕不退还,期间恕不接待来电来访。
2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招聘
gjingting 2013-4-7 09:26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招聘 “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 2012 年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联合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研究机构,设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心以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面向工程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基于联合实验室发展规划及项目研发需要,现面向海内外诚聘 1-2 名研究人员: 职位:研究人员(合同制) 一.研究方向:城市矿山开采、电子废弃物处理、有价金属回收、碳标签 二、招聘人数: 1-2 名 三、应聘条件: 1. 具有环境工程、采矿、材料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 2. 具有在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经验,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协调组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英文读写与交流能力。 四、工作待遇: 根据深圳市劳动合同有关规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待遇参照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相关标准执行。 五、应聘材料: 1. 中英文个人简历、近期免冠 1 寸照片; 2. 研究成果目录和证明文件; 3. 学历、学位证书和工作经历证明等材料扫描件。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于5月1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龚老师 gjingting@163.com 。通过简历筛选者将通知面试,面试被录用者将直接电话通知本人,未通知者即未被录用,不再另发通知。应聘材料恕不退还,期间恕不接待来电来访。
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大三学生算账:读研成本至少55600元
毛宁波 2013-3-17 12:51
据长江日报3月17日报道:(各大媒体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716.shtm ) 昨日(3月16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大三学生任英算了一笔账,从备考到硕士毕业,花费至少在55600元。不少学生看了直呼“读研不划算”。 “报辅导班1500元,资料费不低于500元,生活费每月800元,计算下来备考1年花费超过万元。读研期间,生活费以每月800元、每年9个月计算,花费达21600元。再加上每年8000元学费,硕士毕业各种花费至少55600元。”任英说,“我只计算了考研的基本开销,日常补脑保健品、校外租房等费用都还没计算在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杨芬则认为,每个人每月生活费、不同考研培训机构收费都不同,总花费也有较大的差别。另外,读研期间会有不少奖助项目,只要努力,一样可以“挣回”一大笔。 心理咨询师张平分析,有计划,有目标,不盲目,学会预算成败得失,说明现在的孩子更成熟、更理性了。 更多阅读 2014年秋起内地研究生将全部自费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中心2013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热度 1 gjingting 2013-2-18 19:4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 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或“中心 ” )于 2012 年 5 月 12 日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设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内。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秉承资源循环利用的宗旨,重点开展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产业化和政策研究,构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应用试验开放平台,培养城市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二、开放基金的资助范围 2013 年度将重点资助典型城市资源循环利用政策和体制机制、产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技术经济评价研究,以下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 1、 电子废弃物拆解、处理与资源回收 2、 稀贵稀有金属回收 3、 材料再制备 4、 建筑垃圾和生活废物循环利用 5、 一次性干电池中有价金属的回收 6、 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污染控制 三、开放基金重点资助对象和资助额度 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固定研究工作人员 , 均可在以上规定的范围内提出申请。 资助金额为每项 3-10 万元,拟资助 8-12 项课题。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欢迎和鼓励获得项目资助的申请者来本中心开展研究工作或派研究生到本中心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申请者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也可以在原单位进行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 四、开放基金项目申请办法 1. 2013 年度本研究基金的申请截止日期为 2013 年 3 月 31 日 ( 邮寄申请书以投递日邮戳为凭 ) 。 申请人应按规定格式填写《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审核批复后,寄送到本中心 ( 一式三份 ) 。邮寄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L 栋 214 ,龚靖婷,邮编: 518055 ,同时发送电子版一份,电子邮箱: gjingting@163.com 。 2. 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 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 在读研究生、在站博士后和已离退休的科研人员不得作为申请项目的负责人,但可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研究。 3. 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目数, 连同在研的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报告或结题报告和主要研究成果 ( 一式一份 ) 。 4. 关于基金项目的审批、立项与管理请见《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五、 项目结题和成果标注 1. 基金资助项目完成后,请认真填写项目结题报告,交中心主任签字通过、存档,并作为下一期申请的依据之一。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标注: 中文: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 518055 英文: Joint 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Resource Recycling Technology of Graduate School at Shenzhen,Tsinghua University and Shenzhen Green Eco-Manufacturer High-Tech,Shenzhen,China 并标注获得“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 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2. 自带项目和经费在本实验室工作取得的成果或发表论文需注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 3. 基金资助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收集到的资料、研究报告、相应软件及其测试检验报告等)归研究者及本中心共同所有。 六、此申请指南由本中心负责解释。 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来本中心交流!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格林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 年 1 月
32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讨论河南大桥倒塌事件原因遇到公然威胁!
热度 8 laserdai 2013-2-6 21:29
一直在关注最近国家大动脉,连霍 高速公路, 河南义昌大桥突然倒塌事件,和这里的所有博文的讨论。 这是一起公众意外事件,造成交通上的不便利,又是春运最紧张的时节,这首先妨碍了公众的利益,必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科学网上科学工作者居多,因此必然都是从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角度讨论,没有见到言论出格的,更没有出线的。 其次,讨论也会给大家带来收获和利益,比如,今后开车就不要和大货车走在一起,要么尽快甩开前行,要么后面远处跟随。 第三,相信国家也很不喜欢出现这样的意外和灾难,必然组织专家力量调查研究,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后减少甚至消除同类的事情。 今天见到很好的一篇讨论博文, 洛克比空难调查与义昌垮桥事故调查 , 竟然见到随后的评论中出现了赤裸裸的威胁! xxx 2013-2-6 11:03 建议公众和非调查组的专家学者们不要讨论国内的事故话题,因为真相很复杂,也许是在某份调查组专家签署的带有鉴定结论和证据的某级别保密协定里。既然是带有级别的保密协定,就不能乱说出口。我是根据以前参与一起发生在某地的重大事故的调查经验这样子说的,因为真相与公布的结论差得十万八千里,但是不能说出来,不敢泄密! 所以讨论也没用,知道真相也没用 ,只能很肤浅地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牛头不对马嘴的论调敷衍过去。 博主回复(2013-2-6 11:15) : 我感兴趣的是,害怕什么? xxx 2013-2-6 11:35 回博主 ,一旦参与到政府保密事件中,就如同陷入漩涡,身不由己,害怕的无非是身家性命,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做到人生入戏 ?如果要活得现实,要活命,就只能妥协,变成一个既不属于好人又不能算是坏人的正常人。 其实在参与分析真相时是不知道最终的命运的,但是等历史推进到那一天就变成一个拥有一部分人生被埋没在秘级文件里的人了。 等你某天参与涉密事件时就知道那不是怕什么,而是选择或没得选!因为你以个人名义说出的真相狗屁都不算,而且还得担心活路的问题,你就会觉得费这个力去做一个理论上的圣人就不划算了的! 而且一般都有解密的期限,解密那天真相还是可以大白的,只是利益双方可能都化为黄土而已了吧! 算了,说不清楚,也不想多说了! 能够肆无忌惮并积极自觉参与公共事件的真相讨论,真是比明知确切真相却不能随意乱说却还总有人不断想来打探什么形成骚扰之类的要活得幸福得多哦! 博主回复(2013-2-6 12:45) : 哦,不好意思,是我没有讲清楚。我是说,那些刻意隐瞒真相的人害怕什么。 很不明白,当今盛世,还有这样的人拥有如此阴暗的心理!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173 次阅读|34 个评论
工程技术积累和美国差异还是很大
热度 4 outcrop 2013-1-5 12:25
工程领域的很多东西,讲究一个积累,除了学习基础,很多东西,基本是无法跨越的。 在工程技术积累方面,我们和美国差异还是很大的。 比如刚整理资料,发现一本美国的工艺手册,能从 1914 年至今,出版了 28版 ——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1914年我们在干啥? 美国这家百年的工业出版社,坚持这么多年,也不容易。 还是直接上截图: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3378 次阅读|7 个评论
源于“科研误国,工程兴邦”的思考
hrbeusjh 2012-12-5 13:16
科研也好,工程也罢,都缺少真正的“实干家”,数不胜数的“大家”都会叹息自己“无暇”顾及“真正的科研或者工程”吧。二者,我们的国家都是需要的。科研不等同于“发表论文”,我们对其的理解都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今似乎“发表论文式的科研”与“工程”成了“生死冤家”......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只能说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做得不好,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方方面面都是较为“落后”的。在中国即需要基础科学研究也需要工程技术的发展,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对于社会的贡献不会立竿见影,可能会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研究的“闪光点”会很少,更多的研究结果会随着时间“灰飞烟灭”,而只有浩瀚的夜空才能突显星星的光芒。但是无论如何,基础科学研究确是工程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例如:计算机、网络、通信、激光等领域。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造福于社会,自然而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垂青”。我们更加缺少服务于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工具”,我们目前所用到的高质量“工具”都是进口的。我们的这个社会需要思考的东西太多.......
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界的男女平等 ---- 分析历史345年,预测未来100年
xupeiyang 2012-12-5 11:03
有人叫我找一篇400年前的医学研究原始论文,我找不到,觉得很对不起人家。 他们分析了345年的历史,是怎么做的? 中国科学计量学的专家也应该学一学,做一做。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对1665年到2010年这345年间的1800个学科领域当中,男女学者所发表的文章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显示:虽然女学者的学术文章发表形势正在好转,但在200万篇学术文章中,女学者的各项指标比例均明显低于男性。具体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 男女平等 ,还要再等100年 那么,在学术界,人们有无希望看到男女平等呢?今年2月17日《科学》杂志刊登文章称,要想看到在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男女各半的现象,至少还要再等100年。 有学者认为,这一比例大概在2050年才能达到50%。但即便是一半的教师为女性,那也最少需要40年,才能保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数学领域的教授一半为女性。 《科学》称学术界“男女平等”还需100年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12/201212592113526.htm 我们分析BMJ的110年,觉得也很厉害啦。 《英国医学杂志 BMJ》中国作者论文分析报告 1900-2010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381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座‘圣杯’ 二氧化碳转化碳氢化合物研究初获成功
热度 2 crossludo 2012-11-17 17:12
温室气体或可直接转化为燃料 二氧化碳转化碳氢化合物研究初获成功 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和局部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果有种技术能把温室气体直接转化为燃料,既满足能源需求,又解决了环境问题,那会怎样?犹他州大学生化学家兰斯·希菲尔德说:“那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座‘圣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最近,美国犹他州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巴西巴拉那联邦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已经小规模实现了这一目标! 他们通过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了一种固氮酶蛋白的结构 ,使它能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11月1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二氧化碳非常稳定,要还原或“打破”二氧化碳分子非常困难。希菲尔德和该校博士生杨志勇(音译)长期从事 细菌酶 研究,他们知道有一种“固氮酶”可以还原氮,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又发现了一种 钼固氮酶能将二氧化碳变成碳氢化合物 ,并在2011年3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这一发现。希菲尔德称:“利用这些知识,我们退回了一步,去寻找类似的能转化二氧化碳的反应。” 曾在中国南开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现为犹他州大学博士生的杨志勇说:“这项反应还提供了一条学习途径,让人们更多地掌握怎样才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品和燃料。接下来的难题是弄明白这一反应的运行机制,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构建出更稳定、更高效的催化剂,这样才能利用这种技术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有用的燃料。” 研究人员还指出,二氧化碳是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量最大的气体,要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氢化合物,他们的发现还处于初步阶段。杨志勇称:“现在我们只能将少量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工艺效率不高,反应过程很慢。但我们既然已经开始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就能为这种转化建立起力学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其他化学家也能参与,共同设计出更好、更高效的催化剂,完善反应过程。” 希菲尔德说:“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会破坏环境,如能捕获这些副产品用来生产替代燃料,必将带来长远利益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调查称美国1/4高科技公司由移民创建
热度 6 jinwsapa 2012-10-4 13:19
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在美国每年的高科技创业公司中,四分之一的公司由移民创建。这项研究对呼吁放宽移民政策的人士来讲是个好消息。 这项名为“美国新移民企业家:过去与现在”的调查表明,全美24.3%的科技型创业公司中,至少有一名身居要职的合伙人或创始人是外来移民。 创业者一般要吃得起苦,要有激情和梦想,新移民往往在大公司有玻璃天花板,自己创业反而更来劲.另外在新移民中,一般受教育程度高,创意多,胆子大,冲劲足,适合自己创业. 此次研究由考夫曼基金会赞助。他们通过调查硅谷335家工程科技创业公司,发现其中有43.9%的公司至少由一名移民创建。在硅谷,IC企业通常被戏称为由印度和中国人创办的公司.在加州由亚裔创办的公司占40%,而且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成功地创业者会帮助和激励更年轻的学子和创业者. 研究报告特别指出,近10年来,外籍人士创办高科技公司首度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以来,全美由外籍移民创办的科技公司从25.4%减至24.3%, 美国高科技创业重镇硅谷,更是从52.4% 降至43.9%.移民创办新科技公司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美国签证名额受限制,和许多亚洲科技人才选择回国创业. 该调查的作者们称“拥有高技术的移民仍然是维持美国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财富”。美国的移民政策对科技企业发展帮助很大.在美国年轻一代,学经济,金融和管理的居多,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偏少,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外留学生和新移民. 在这一调查研究中,有一位名为Vivek Wadhwa的调查者还呼吁为创业者提供专门的签证。他在邮件中说“如果设定专门的创业者签证,我们全美国各地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创业公司。” 该研究显示,近年来,由于创业者能够更容易找到种子资金,大量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硅谷成立。许多立法者支持允许更多的移民创业者来到美国。经济成长和就业繁荣,主要动力来自创业公司.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在美国生活的4000万人都是出生在国外的外来移民,这一数量占了美国总人口的13%。新移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偏中上. 移民政策改革历来是总统大选的重要话题和拉拢选票的诱饵之一.美国工会一般是反对放宽移民政策,理由是这将冲击影响本国居民的高薪就业机会.但多数国会议员支持对技术和创业移民适当放宽,但华盛顿特区的游说团体,不希望只开放企业家移民而不特赦大批非法移民.奥巴玛曾经表示他第一任内没有完成移民改革是一大失误. 会在下一任有所作为. 罗姆尼则相信他将实施的新移民法,这 将得到拉丁美洲西班牙语裔的认可和支持.保持高素质,由文化的技术移民,对维持美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很有帮助. 该调查报告的作者,正是来自非营利机构,考夫曼基金会,这是促进创业及投资的民间机构. 中国人口众多,不适合开放移民,但缺乏高端人才,应该学习美国适当开放尖端人才的移民政策,尤其是海外华人双重国籍,以及绿卡发放的名额. 这对中国高科技发展大有好处. 在中国创业的成本要低好多.引凤入巢,利大于弊.对中国创新创业以及企业/产品/服务国际化, 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Has Stall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Decades, Kauffman Foundation Study Shows http://www.kauffman.org/newsroom/immigrant-entrepreneurship-has-stalled-for-the-first-time-in-decades-kauffman-foundation-study-shows.aspx
个人分类: 人力资本|51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李晓霞,姚远:我国西北地区工程教育肇始与演化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2-9-26 09:50
李晓霞,姚远:我国西北地区工程教育肇始与演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7):26-30 摘要: 通过原始文献分析和考证法,全面审视抗战期间国立西北工学院工程教育发展,探讨近代西北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肇始与演化。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工学院立足本土,以其全面的学科与课程设置、雄厚的师资队伍、逐渐完善的实验设施以及从严治教、通专并重、讲求实际,经验与学理试验三者并重的科学教育观念,逐渐构建了独立而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迅速提升了西北工程教育的总体水平,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国立西北工学院不仅首开西北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奠定了西北地区工程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西北乃至中国工程学科的发展,其教育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工程实际,从而加快了西方科学教育在中国西北本土化以及整个西北科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 国立西北工学院; 工程教育; 科学教育; 抗日战争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李晓霞,姚远:我国西北地区工程教育肇始与演化——以西北工学院工程教育发展为例.pdf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2740 次阅读|2 个评论
挑战工程技术的极限——航空发动机
热度 2 andrewwang 2012-9-1 09:55
(来源:航空知识 2012年8) 编者按: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军民用航空装备的瓶颈,也是整个航空工业发展的短板。如何根治飞机“心脏病”,加快航空动力的发展,已成为国人关注的热门话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我国最知名的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先生,他长期奋斗在航空发动机科研工作第一线,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记:刘院士,很多人说我国飞机存在“心脏病”问题,您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怎么看?   刘: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创建于抗美援朝时期,经历了“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自行研制”等发展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体系,拥有几个研究所、十几个工厂和一些配套的附件厂;建立了一些重要试验设备,虽然尚不齐全,但基本的科研条件已经具备了;“太行”发动机虽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但仍是以自我研制为主,实现了从涡喷到涡扇、从中推到大推、从二代到三代的三大 “跨越”,现已小批装备部队,将成为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主力发动机。现在可以说,我国已基本具备了自主研发第三代发动机的能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提出的飞机“心脏病”问题,尽管近些年有所缓解,但航空发动机整体落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至今未完全扭转,已成为制约航空装备可靠使用和升级换代的“瓶颈”。下决心根治飞机“心脏病”是当务之急,已刻不容缓!   记:我国发动机技术达到了三代水平,但世界先进国家已到了第四代,请讲一讲我国发动机技术落后主要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刘:建国60年来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成绩很大,但问题也不少。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没有走出自主研发道路,没有完全脱离仿制模式,没有完成由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的战略转变。其二,技术基础较差,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过去我们做的创新研究少,主要是围绕型号中出现的问题。因为型号都是仿制的,装备部队出了问题,就去排除故障,问题出在哪里,就解决哪里。即使做试验,也主要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来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预先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对较少。其三,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较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动机的发展。 当代飞机对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第四代战机F-22和F-35,不开加力要实现以马赫数1.4~1.6超声速巡航,这就要求增加发动机不开加力时的推力,F-22飞机上使用的F119发动机燃烧室出口燃气温度已高达1 900~2 050K ,如此高温任何金属都承受不了,需采用特制的耐高温材料,目前我们还没有这种质量高而又很稳定的耐高温材料。其四,还没有建立起经过试验考核、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设计体系和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   总体来说,我们的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材料、工艺、制造技术都有一定差距。即使能设计出来,有的做不出来,即使能做出来,往往超差件较多。另外,以前我们所走的道路主要是测绘仿制,对许多技术没有消化吃透。日本花1分钱引进,会用4分钱去消化吸收,韩国会花6分钱去消化吸收,否则就难以实现技术创新。我们常常是把零部件样子做出来了,有点儿照葫芦画瓢,许多关键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外,过河必须有“桥”和“船”,这个桥和船就是你的软件和硬件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既没有“桥”也缺少“船”。再有就是过去对知识的积累重视不够,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虽然做过一些试验,但试验数据并未完全保存下来,也没有形成规律性的东西,无法进行系统研究,有点儿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就无法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比如说一些老同志,他们干了三四十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到六十岁人退休了,知识和经验也随着“退休”了。接班的年轻人来了,又得从头开始摸索。所以,我常常说搞好知识管理很重要,要把这一代人的经验储存到计算机里。现在叫“专家库或知识库”,就是把专家的经验放到计算机里,这些经验都是经过大量的实践、花了很多“真金白银”才得来的,这些宝贵的经验,要通过“专家库”的形式一代一代传下去。我觉得后人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步,这样才能螺旋式上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攀登新的高峰。   过去我们有点儿忽视这些工作,没有建立起来 。现在领导重视了,却又遇到了新问题,上面的管理机关多,缺乏有效的协调,下面又是单位所有制,因部门利益而互相竞争,再加上保密和成果归属问题,近些年来社会上的行业垄断和互相封锁现象已日趋严重,即使在行业内部、甚至在一个单位之内也互相封锁。结果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做同样的研究,你做我做他也做,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有限的资金也难以用在刀刃上。在这方面,经济完全市场化的西方国家有时反而做得好一点。他们在国防军工领域不是千军万马一窝蜂地上,而是采用公开公平竞标,谁中标了,就由谁来干,他们可以把加工制造乃至许多研究工作扩散到全世界,利用全球资源,组织浩浩荡荡的大军为其服务。我国航天做得就比较好,组织联合团队,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必要时也可搞多方案并行研究,但成果属于国家,实现共享、共用,从而实现1+1大于2。我始终认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如不认真解决,即使花再多的钱,恐怕也难以奏效,只能事倍功半。这种“多龙治水”不是纯技术问题,主要还是体制机制和管理问题,希望能引起各级领导们的高度重视。   记: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很大,很多人又不太理解,其研制究竟难在什么地方?   刘:据日本通产省分析,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假如船舶为1,那么小汽车为9,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 400。这说明航空发动机是当代高科技的结晶,被人们誉为“工业之花”、“皇冠上的珠宝”。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是军民用飞行器和航空工业发展的源动力,是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一代发动机,一代新飞机。目前,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国家安全和强国地位的重要战略保障。 航空发动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热力机械,需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交变负荷的极端恶劣条件下长时间可靠地工作,并满足推力(功率)大、油耗低、重量轻、寿命长、噪声小、排污少、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研制和维护成本低等众多相互矛盾而又十分苛刻的要求。一台现代发动机拥有上万个零部件,须用轻质、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制造,加工精度已达微米级;高性能压气机叶片的形状既薄又要具有弯、扭、掠的性能,高速旋转时要长时间承受自身重量2万倍的离心力;薄薄的机匣要长时间承受40~50个大气压而不变形和不损坏,相当于蓄水175米的2.3个三峡大坝底部所承受的水压;涡轮叶片的气流环境温度已高达2 100-2 200K,远超过其金属材料的熔点,要求发动机在每分钟1万~2万转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可靠工作;现代民用发动机寿命已长达3万小时以上,将来要超过10万小时,而对于空中停车率的要求是发动机每10万飞行小时不能大于0.2~2次,这充分说明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大、周期长、耗资多、风险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一直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 正如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划》所描述的:“这是一个技术精深得使新手难以进入的领域,它需要国家充分保护并利用该领域的成果,需要长期数据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国家的大量投资”。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美、俄、英、法等少数航空发达国家一直把优先发展航空发动机作为基本国策,将航空动力工业发展成高附加值的国家高科技战略性产业,把航空发动机技术列为严密封锁、严禁出口转让的关键技术,并逐步形成了对航空动力技术和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目前,世界上能独立设计生产飞机、坦克、舰船的国家有几十个,能研制核弹、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也不少,但能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却只有美、俄、英、法等少数发达国家。   记:有专家说发动机是试验出来的,您同意这种观点吗?研制一种新型发动机,究竟需要做多少试验?   刘: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在航空发动机研制全过程中,人们常说设计是龙头,材料是基础,制造是保障,试验是关键。我认为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设计是龙头。设计是发动机研制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设计水平高,才会研制出高水平的发动机,减少不必要的反复,提高“成功率”,自然会缩短研制周期、节省费用。设计一旦搞错了,后面的制造和试验都是错的,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建立包括设计软件、标准、规范、手册,数值仿真系统在内的、经过试验验证的、高水平高精度的设计研发体系,还要有相应的工程和试验数据库。通过这种研究还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设计、研究和管理人才,是搞好航空发动机设计工作的第一要素。   材料是基础。无数事实表明,“一代新材料,一代发动机”。没有先进的材料,就难有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据预测,在未来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提高中,新材料的贡献率将达到50%;新结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对发动机减重的贡献率将达到70%。为此,国外十分重视在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之前,提前安排新材料、新工艺的基础研究,建立高水平的航空发动机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标准、规范、手册和试验数据库。   制造是保障。要想有高质量的产品和装备,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技术。制造技术的水平和成熟度是航空发动机质量稳定性、合格率高低的关键所在。制造水平不高,技术不成熟,必然会造成质量不稳定,产品合格率低,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保证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试验是关键。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技术,不是纯理论就能解决的。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出来的、飞出来的。发动机的所有边界,只有通过高空台模拟试验和原型机试飞才能真正得出。发动机寿命、可靠性只有通过大量地面和飞行试验,才能得到考验和不断提高。所以,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对零部件、系统和整机进行大量的地面台、高空台和飞行试验。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验,提前暴露问题,不断修改完善,才能达到最终的要求。   据统计, 国外典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都要经过10万~20万小时以上的零部件试验、4万小时以上的附件系统试验、1万小时以上的整机地面试验,5 000小时左右的高空模拟试验和3 000小时以上的飞行试验,其中仅用于试验的发动机整机台数就需要50~60台(美国F100发动机的试验样机多达114台),只有使发动机得到充分的试验验证,才能确保其研制成功 。   另据国外分析,航空发动机投入使用的初期是故障高发期,一般飞行10万~20万小时才能进入成熟期。所以,试验研究贯穿于发动机整个寿命周期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美、俄、英、法等国均不惜花费巨资,建立了以高空模拟试车台为标志的配套完整、规模庞大的航空发动机地面试验设施群,以保证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的需要。   记:您能否具体谈谈都需要进行哪些试验?   刘:好的。因为要做的试验太多了,我仅举几个典型例子。   “吞鸟”试验。这是民航发动机必须要做的最关键的试验之一,因为在飞机起飞和空中飞行时,有时难免将鸟吸入发动机,现在军用发动机也要做这个试验。具体做法是,使发动机处于旋转状态,用气压炮模拟飞机的飞行速度,一般 模拟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然后把一个重量为三四千克的大鸟打进去,叶片不能断,发动机能够照常工作 ,这就说明发动机叶片达到标准了。试想,当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即使鸟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一旦撞上就相当于一颗“炮弹”打进去了。世界航空史上军民航飞机发生过很多飞机与鸟相撞的事故,有些事故甚至造成了上百人机毁人亡的惨剧。   包容试验。什么叫包容试验呢?就是说一旦飞鸟撞进发动机或其他原因使叶片打断了,这些碎片可能会击穿机匣,打漏飞机油箱,点燃燃油,严重时会引起飞机爆炸。这种包容试验就是对转子外面的机匣进行强度试验。 具体做法是在风扇叶片上埋一点儿炸药,当发动机转到最高转速时,采用远距离遥控引爆炸药,将发动机叶片炸断。因为发动机转速很高,被炸断的叶片就会把后面的众多叶片“剃光头”,里面被打得稀里哗啦。在这种情况下,看看机匣是否能把这些碎片都包容起来,使碎片不能打穿机匣,所以要求机匣要有足够好的强度和包容性 。 结冰试验。发动机在空中结冰之后必须很快除冰,一旦结冰,叶片的叶型就会发生变化,效率和压比会随着改变,严重时会造成压气机失速喘振。   冰雹试验。飞机一旦在空中遇到冰雹怎么办?所以要做冰雹试验。具体做法: 就是用一台机器把类似鹌鹑蛋大小的冰雹打进发动机内。试验时,要求 一分钟打进去一吨冰雹 ,观察发动机能否安全稳定工作。   持久试车。按“通用规范”要求,军用航空发动机定型之前,要用两台发动机各完成两个300小时的持久试车,以考核其性能、可靠性、结构完整性和寿命。   加速寿命试验。现代发动机(特别是民用发动机)的寿命越来越长,用原来300小时持久试车的方法来考核寿命已不合适,为此,国外研发了一个“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就是尽量减少小状态试验,增加大状态试验,从而缩短整个寿命试验的时数。因为小状态对发动机寿命影响不大,所以就可以“抓大放小”。 但是,如何把这种试验的结果转换算成发动机的真实载荷,如何合理地给出发动机寿命,这其中有一个科学的换算方法,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   此外,还有矢量喷口试验、反推力试验、飞行包线边界试验、空中起动试验等等,大约有几百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记:您在北航担任航空发动机仿真研究中心主任,据说通过计算机数值仿真,可以节省实物试验的时数,您能否讲一讲这方面的情况?   刘:早期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模式,是设计完了就加工,加工完了就试验,试验出了问题就进行修改设计-再加工-再试验,如此反反复复,完全是用试验来暴露发动机的设计问题,人们将这种方法叫“传统设计”,一个循环下来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所以,研制一款新发动机往往要用十几年时间。面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大量试验,随着计算机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国外已开始研究和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将新兴的信息技术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试验逐步减少部分实物试验的工作量。有了数值仿真技术,发动机设计完成后,可以先不加工零部件,先把它放到计算机里做试验,也就是在虚拟环境下做试验,设计人员可以清楚地看到气流在发动机里是怎么流动的,是否发生了气流分离,在哪一级分离。一旦发现,就要重新设计,修改完成后再进行模拟仿真试验,如此反复,直到大家都公认没问题了,再进行零部件、整机加工和试验,这样虽然可能在试验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反复次数会大幅度减少,从而提高了发动机设计的“成功率”。   计算机数值仿真试验在方案设计和参数优化阶段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有了它可以减少反复次数,可缩短研制周期、节省研制费用。据2002年3月美国空军研究机构(AFRL/PRTA)介绍,采用数值仿真及信息化技术后,可减少约30%的试验时数,节省约40%的研制经费。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计算机数值仿真不可能完全取代实物试验,要想把发动机研制成功,大量的实物试验还是必不可少的。而仿真系统能否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关键还要看能否建立起一套高水平、高精度的航空发动机数值模拟仿真系统,如果不准确,数值模拟仿真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舍得在先期投入一笔资金来开发和建立这套系统,也需要用大量的试验数据来验证它的准确性,这个难度是很大的。目前在航空发达国家的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中,都拥有各自的仿真系统,但他们不可能卖给我们。这必须靠我们自己来开发,一定要尽快地把我国的先进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系统(数值试车台)建立起来。   记:您对当前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形势怎么看,根治飞机“心脏病”能取得成功吗?   刘:21世纪前30年,是我国和平崛起、加快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当前我国航空发动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要大于挑战。    一方面,跨入21世纪后,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高速发展态势,航空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更加严格了,竞争在加剧。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搞得不好,我们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做为一个世界大国要向强国转变,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是不行的,没有强大的航空发动机产业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动力强则航空强,航空强则军力强,军力强才能国家强。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无论是民机、军机和通航飞机、都对航空发动机提出了迫切需求,压力在不断加大,靠买国外的发动机是根本不可行的。正如温总理所说:发动机在初始阶段可以买一点,但最终要自主研制。发动机、机载设备和复合材料等,如果长期靠进口,不仅成本高,而且关键时刻靠不住。我们只能靠自力更生,背水一战,坚决打好航空发动机“翻身仗”,尽快扭转航空动力落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我们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迎来了航空发动机的春天。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高瞻远瞩,明确指示同意列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下决心把航空发动机搞上去。这对加快我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解决长期制约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和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国之力,彻底根治飞机“心脏病”一定能取得成功,也一定能为军民用航空装备提供健康强劲的“中国心”,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保障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一个航空动力强国必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十分感谢您的采访。我衷心祝愿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航空知识》杂志越办越好。
147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lijizu 2012-8-25 09:45
为做好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下简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的申请组织工作,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指南。 一、资助原则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贯彻国家科技政策和出版方针,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打造精品,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按照“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资助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学术著作,繁荣科技出版事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资助范围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面向全国,资助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优秀的和重要的学术著作的出版。 按照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范围分为以下三类: 1.学术专著: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 2.基础理论著作: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基础理论方面从事多年深入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资料和前人成果,经过分析论证,撰写的具有理论创新的,对科学发展或培养科技人才有重要作用的系统性理论著作。 3.应用技术著作:作者把已有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撰写的能促进产业进步并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著作。 重点资助: 1.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的学术著作; 2.推动西部开发和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科技发展的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3.英文版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下列情况暂不属于资助范围: 1.译著、论文集、再版著作; 2.科普读物; 3.教科书、工具书。 三、申请办法 本年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请采取网上提交申请材料和邮寄原始材料并行的办法。 (一)基本要求 1.著作者须在完成80%以上或全部书稿后,方可提出申请。 2.著作者一次只允许申请一个项目,在获准资助项目出版之后,方可申请下一个项目。 3.丛书中的每一本著作,均须分别按单个项目独立申请。 4.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不能申请。 5.上一年度申请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但未获得资助的项目,不得在第二年度申请。申请者可根据专家意见对书稿认真修改后,于第三年度提出申请。 (二)申请程序 1.系统注册和浏览器配置 (1)登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http://168.160.18.201/pfp进行注册。 (2)系统注册完成一个工作日后,经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审核后,才能登录进入申报系统。 (3)进入申报系统,按照系统首页要求配置浏览器。下载ActiveX控件,运行SetupOCX文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 2.网上填报申请书 点击申报系统首页上“项目申报”中的“填写项目申请书”,按照申报系统流程逐项填写。 学科代码请在系统提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中选至3级类目,如“代数几何”的申请代码填“A010207”。 具体要求请在申报系统首页点击查看《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请书填写说明》。 3.网上提交申请材料 网上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评审材料、样章和附录。 (1)评审材料文件名为“×××评审材料”(×××为申请人姓名,下同),内容包括前言、目录(至少到节一级)和主要参考文献,按顺序合成一个PDF格式文件后上传,文件总长度不超过10MB。 (2)样章文件名为“×××样章”,应包括反映出该书稿最高学术水平的重要章节。样章按顺序合成一个PDF格式文件后上传,文件总长度不超过50MB。在文件长度不超过50MB的条件下,提供样章数量应为50页以上。 (3)附录文件名为“×××附录”,内容包括省部级以上奖励和鉴定材料扫描文件。该文件不是必须提交文件,如没有相关文件可以不提交。附录精选并合成一个PDF格式文件后上传,文件总长度不超过10MB。 4.查看申报项目状态 (1)按照以上第1-3项要求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后,返回首页点击“申报项目列表”中的书名查看申报项目状态,项目状态为“待审查”时表示申请材料已提交成功。 (2)网上提交完成3个工作日后,再次查看申报项目状态。如果状态为“审查通过”,表示已完成网上申报;状态为“审查返回修改”,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后重新提交。 5.邮寄提交(或直接送交)材料(用于存档) 提交材料包括:《申请书》1份、《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出版意向协议书》1份、80%以上或全部书稿光盘1份。 申请材料原则上一律不退还,请申请者自行留底。 邮寄提交《申请书》有关注意事项: (1)网上提交工作完成后,用A4纸打印《申请书》。 (2)《申请书》中合著者签字、推荐专家签字和出版社盖章均须为原件。 (3)纸质专家推荐意见可另附,但推荐意见内容须与网上提交内容一致,专家签字应与推荐意见在同一页纸上不能分离。推荐专家须为三个不同单位,且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出版意向协议书》有关注意事项: (1)协议书可从网上下载,由著作者与出版社正式签订。 (2)协议书中应明确申请项目的书名、第一作者。申请项目经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受理进入评审程序后,即不允许改动。如出现获得资助项目擅自更改书名、第一作者等问题,将取消出版单位下一年度承担出版任务的资格,收回资助资金。 (三)审批程序 1.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组织项目形式审查和专家学术评审。 2.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确定当年资助项目。 3.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在科技部网站上公示当年资助项目。公示结束后,公布最终资助项目并书面通知申请者。 (四)申请受理时间 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 四、通讯地址 (一)项目申请受理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研处 北京市复兴路15号(公主坟,中央电视台西侧)100038 联系电话(传真):010-58882505 (二)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100862 联系电话: 010-58881621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 办 公 室 二○一二年七月十一日
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理科(基础学科)的人看不起工科(工程技术学科)的?
热度 12 sincos 2012-7-22 11:13
基础学科的人更习惯于或者说更喜欢用SCI、影响因子等来衡量研究工作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的确相形见绌。但是,这只是术业有专攻而已,而不是工科的研究没有理论,没有难度,没有深度。 记得一位教授对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得很好: 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自然存在、或只在纯理论中存在的事物的规律 —— 比如物理、数学; 工程技术学科 主要研究人造的事物的规律 —— 比如计算机、通信、电气、信息工程。 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显然不应该拿同一标准衡量。
6280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热度 1 liyadong 2012-7-10 08:38
   苏州医工所是由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受中国科学院委托,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负责筹建和管理运行。   ——面向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生物医学战略需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与企业发展与需求。   ——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型研究基地、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基地、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领域   激光诊断治疗技术   临床检验分析技术   生物医学影像技术   医用电子技术   人工器官与医用材料   生物试剂 christian louboutin cathay peep toe slingbacks sale christian louboutin sandals christian louboutin sandals christian louboutin pumps yves saint laurent pumps/a christian louboutin hot red pumps christian louboutin classics peep toe pumps moncler coats moncler pants christian louboutin boots christian louboutin shoes christian louboutin shoes christian louboutin boots moncler women jackets coach juicy couture pet clothes juicy couture shoes juicy couture sale yves saint laurent pumps yves saint laurent sandals christian louboutin boots christian louboutin shoes christian louboutin shoes christian louboutin boots christian louboutin pumps christian louboutin sandals christian louboutin pumps christian louboutin black suede yopi pumps christian louboutin blue green pumps moncler moncler jacket juicy couture sale yves saint laurent tribtoo rock-leather boots blown ysl pumps coach handbags abercrombie abercrombie outlet 劉德華 成立公司   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以临床检验仪器为主要业务   苏州医工半导体光源技术有限公司     ——以大功率LED为主要业务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成果转化有限公司/中心   ——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加速推进医工所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五个高端设备   1、新型流式细胞仪   2、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3、纳秒级钬激光碎石系统   4、乳腺癌早期诊断扫描仪   5、实时三维成像系统 科研项目进展   1.长脉冲绿激光血管病变治疗仪   2.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   3.LED落射照明荧光显微镜   4.小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5.新型快速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6.洗板机(为多功能酶标仪配套)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352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创新力量
benlion 2012-6-16 23:04
中国的创新力量
经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新的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平台,这将是一个新的可以从头开始新的管理文化和体制的区域 – 中国的创新力量所在。 直接在创业园区建立面向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开发新的研究机构,全部引进新的人才,建立应用和工程技术开发研究实验室。引进 PI 可以是 3 到 5 年的签约和研究经费,开发成功的新产品可以获得融资成立企业转入中试和投产,即使不能到达产业化,也完成了研究任务和产生论文和专利,至少是项目的一个研究报告。从而可以使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能够以高投入产出的效率孵化。
个人分类: 2012|1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科教师与工程师的区别在于创新
热度 2 rxd1981 2012-6-9 19:23
进来科学网上关于工科教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讨论的很热闹。身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年轻教师,我虽然从业时间并不上,但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工科教师到底还应该做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工科教师应该做工程项目。下工厂,下工地,做设计,做顾问,熟悉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回到学校,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们。培训大量的工程师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种观点认为,工科的教师应该做工程技术与理论的研究。在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采用先进的理论与实验手段对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新的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甚至能够在科学层间建立新的认识。同时带领学生从事基础而深入的研究,培养从事工程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 写到这里,大家是否对上面的两个观点似曾相识,也许还有人记得当年的清华大学,蒋校长与钱校长的分歧,他们两人当年所坚持的观点,就与上面两个观点,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现在也有人提出要两条腿走路,既要熟悉工程技术,也要懂基础理论,两方面都做出成绩和贡献,甚至能够将两方面很好地结合。 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 工科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工程项目工作或者基础研究工作,但是要保证工作具有创造性,对于创新的追求才是工科教师与工程师的最大区别。 特别是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工作时,要在其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专利申请等,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要着力避免一味从事大量的重复性的体力式的工程项目工作。同时,创造性的工程技术工作,与SCI论文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甚至还是发表SCI论文的非常好的素材。
个人分类: 专业探讨|6934 次阅读|4 个评论
SCI毁掉工程师们【更新补充说明】
热度 21 taol 2012-6-8 22:37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 SCI 成为的创新的代名词。“ SCI= 创新 ”的等式在高校和研究所中流行开来,评职称、评奖、评优博,学校的、组织的、个人的,从基础科学领域蔓延的工程技术,大有“千秋万载,一通江湖。”的气势。 本来一件很好的硬件指标被 异化 成为了神一样的 指挥棒 。 在基础科学范围内泛滥的同时,工程技术领域也没能幸免。大棒所至,所向披靡。 阅读了林中祥老师的博文《 ‘ SCI 论文指标’将工科专业导向那里? 》,李学宽老师的评论“ 我认识一个北京一个非常著名医院的普外主任,他告诉我如果我病了不敢让我们单位的博士做手术。博士就想着法文章,对手术没有兴趣。没有文章不能提职称。单位要求只能进博士,主任认为能做手术的不能进单位。 ”,更加感到问题确实很严重,说得更激烈一点就是让人感觉到很惊悚。 单单想一想医生不会治病,就够恐怖的了! 工程技术视经济实用为第一己任,在《 “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科学有什么用? 》文中提到过“科学使人类窥探到宇宙的神秘,正如一个新生婴儿的诞生; 工程技术以精细绝妙的设计使其成为具有惊人力量的巨人。 ”工程技术帮助科学发现的新生儿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巨人,工程技术的精细设计总是在工程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谓精益求精,不断完善。 很多时候只是一点点的优化,一个样机模型甚至要改进数十个版本,才能达到经济实用的效果,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改进是 SCI 评价范畴之内的么? 不是有了电磁感应定律就能出来电机的,不是发现了巨磁阻效应就有了今天的大容量的硬盘,不是有了风就一定能风力发电……这些“效应”、“原理”、“定律”经过聪明的工程师的巧手改造成了一件件伟大的工程,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这些“能工巧匠们”直接参与推动着。可是,这是 SCI 衡量的吗? SCI 指挥棒,再往极端里面说论文指挥棒,单一的评价机制造成了太多的畸形和异化,尤其是 SCI 为中心的评价机制蔓延到理、工、农、医等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了工程师们的负担。他们不但要把东西做到经济实用为人们所用,完成工程技术上的改进创新,还要绞尽脑汁地为 SCI 文章发愁——原创么?新颖么?是否具有科学价值?有理论创新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已经 100 多年了,各种电机仍然在持续地改进创新。 “有理论创新么?” “电磁感应定律已经发现 100 多年了” “新颖么?” “各种大小、用途的电机已经在全球广泛地应用了” “原创么?” “电机设计教科书市面上有很多,另外还有很多设计手册。” “是否具有科学价值?” “您是在说电磁感应定律么?,它是法拉第的婴儿” …… 我所在的电气工程领域现在慢慢也开始追求 SCI 和高影响因子,电气工程相关的 SCI 期刊少得可怜,而且影响因子最多在“ 1 ”左右。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慢慢地一些人瞄准了基础学科的一些期刊,物理的、化学的找到一个“ 2 ”的期刊相对容易太多了,这在电气工程领域可是一个“吓死人”的数字!当然,如果要是能与医学期刊沾上边就更了不得了!(如果我没有记错,医学的期刊有 70 的吧?)沾边就算,评职称、评奖、评啥啥啥的时候没人看你文章是写的什么,人家只看 SCI 和影响因子,因为这个最简单——三个字母和一个数字嘛,中学生也能看动,多方便啊! 有的工程师手很巧,很聪明,做的东西非常好,但是没有文章,连助研都不是!没办法,为了升职称只好也写写文章,可是他做的东西要么就是需要保守商业秘密的,要么就是和所谓纯粹学术研究相差甚远, SCI 不稀罕。正如林中祥老师文章中提到的“将一个反应条件改变了一下,将其中催化剂改一下,反应温度降低一点等,也可以发表文章。”,和这些人比那位工程师可能一辈子都要低人一等,没 SCI 你算老几啊?。但是也许改几个条件,去灌灌 SCI 的水,只要别人没有做过,犄角旮旯的东西拿出来,都不用有“意义”,当然也不用负责。假如工程师们也改改条件灌灌 SCI 的水(假设能灌的话),这东西没有人敢用,可能的结果,设备上电就烧毁;建楼建房就倒塌;治病越治越重…… 上面的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我又一次去山东出差,在火车上遇到山东某高校的一位“青椒”,交谈中他就提到了他们学校类似的情况,他是一个做工程技术的(此处隐去专业)。他谈到学校的评价体系的时候很是郁闷,SCI是主导,但是不看学科专业,真正的一刀切,弄得他们专业的老师都很郁闷—— 选错了专业 ? 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完全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事物,评价标准完全应该依据各自的性质区分。一刀切最简单,但是太滑稽。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我们都需要,以评价爱因斯坦的方式评价爱迪生们,合适么? 科研评价体系直接表现为激励机制,对整个科研体系影响非常之大,不能图方便一刀切。 一个美剧中的笑话:近几年很火的美剧《 the big bang theory 》,几位物理学天才(当然还包括一位 MIT 毕业的工程师——修理航天马桶的)的搞笑故事。一天他们几个开车出行,中途熄火了,开车的物理学家 Leonard 问谁懂发动机,另外三位物理学家很不屑“很古老的知识了”, Leonard 又问谁会修发动机?三位均看着窗外不再做声。 也许,这只是美剧中的一个笑料。但是现实中正在不断的上演这出喜剧,也许不久就笑不出来了。当然,那个时候医生不再会做手术看病、农业的研究者不再下田、工程师们也不会设计机器和完成工程的改造,但是大家都写得一手好好文章——“ SCI” 。 【 补充说明 】博文之后很多老师和同学给予了评论和评价,有两位老师还发了站内信讨论。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中发现我博文中的一些表述很不准确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我不得不补充解释一下。 1 、是“ SCI ”毁人,还是“一刀切的唯 SCI 评价体系”毁人? 如果您仅仅看了博文标题,很可能认为我“炮轰 SCI ”。真对不住,标题中的“ SCI 毁掉工程师们”确实让人有这样的错觉!这是我的问题,确实有歧义。不过, 如果您看了全文,哪怕是看了第一段,就不会认为我给 SCI 泼脏水了 —— 。“ 本来一件很好的硬件指标被 异化 成为了神一样的 指挥棒 。 ”我相信这句话表达得还算清楚。 2 、工程技术不需要理论指导? 这个玩笑开大了! 我从来没有轻视任何理论研究的作用! 相反,我在博文《“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科学有什么用?》中已经表明了态度, 基础科学的研究非常重要,没有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这个“婴儿”,就不会有后来人类电气化时代的文明 。我在文中表述, SCI 不能衡量一切,不是狗皮膏药包治百病! 3 、工程技术人员不需要发 SCI 么? 当然需要!但 SCI 不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在工程技术领域有太多的东西重于 SCI 。而且,不同的大方向都需要细分,而不是一刀切的看影响因子,这点喻海良老师的博文《我是研究机械材料加工学科的,不是“物理学家”》也说得很清楚了。 综合前三点,做个小补充, 我相信在工程技术的实践中完成理论创新,那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当然要 SCI 一下,是好事! 最后,我从来都是就事论事,没有针对任何人。但愿这段补充能够补充我博文中的失误和疏忽。 相关博文: 林中祥:‘SCI论文指标’将工科专业导向那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79685 喻海良:我是研究机械材料加工学科的,不是“物理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579474.html 林章凛:一个清华教师的忧思(II): 从清华看我国科技评价制度之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1918do=blogid=579566
个人分类: 看法|10337 次阅读|46 个评论
到酒城泸州参加博士后论坛
wmy9039 2012-5-27 16:46
4月24日,我和实验室的两名学生一起酒城泸州参加主题为“生物产业发展与文化·民生”的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泸州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这也是全国博士后论坛首次在非省会城市和企业举办。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薛万里副处长、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邱春雷副秘书长、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徐毅副厅长、中共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建国、泸州市人社局局长陈剑波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4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博士后工作负责人、博士后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泸州老窖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沈才洪主持会议。 参加本次论坛印象最深刻的是泸州老窖公司热情的接待,提供了较好的食宿条件,而且派车到成都、重庆等地接送,充分显示了对泸州老窖公司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尊重。 在晚宴期间,恰巧和安徽省酒业协会参观团在同一个酒店,在泸州老窖公司副总工程师、酿酒大师张宿义的引荐下,我和李文汉会长、古井酒厂李安军、双轮的王化斌、迎驾的叶玉琼等企业技术负责人见了面,能在泸州和家乡的朋友见面真是格外高兴,晚宴后,我们又到江边一大排档畅饮交流。 泸州老窖公司一直重视科学技术开发与创新,组建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白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泸型酒质量控制中心等八大科研平台,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引领着白酒行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泸州老窖“白酒厂防火防爆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固体发酵工艺系统优化项目”成为国家863备选项目。
个人分类: 参加会议|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鸡粪变能源;技术走向美国
热度 4 liuli66 2012-5-20 19:41
鸡粪变能源;技术走向美国
孤魂先生的 博文(20120520) 提到TA老人家亲自下基层访问德青源生态养殖场。AN说这个名字好像很熟悉,查阅“科研日记”,原来在“第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20120413-14)上听过有关它的演讲;又在“ 中国-瑞典生物质能源发展合作研讨会 ”听了一次,并与报告人合力清源科技公司副总潘先生交流。 据他说:德青源养了数百万只鸡,年产数亿个鸡蛋,鸡粪可以堆若干个足球场山那么高。如何变废为宝?(AN按;把臭山变成“香山”)他们走出了鸡粪发电的产业发展路子(详见附件)。 他还提到,他们高层领导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美国,获得了一个技术输出的大订单,在美国搞生物质发电。孤魂先生证实了我的记忆,他回复并发感慨说:“ 是听他们介绍,承接了美国养殖场的一个类似项目,用这样的技术输出赢的老外的尊重,俺看比那些狗屁SCI赢得的廉价表扬不知道强多少。”武夷山老师接着说:“据说德青源在美国做沼气发电投资项目后,名声大振,不少美国来京旅游者都想去德青源参观。”又查阅到资料为证(见附件2)。 德青源,了不起,为解决“三农”问题、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升国际形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AN在这里鼓与呼;并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鼓与呼。 潘先生发表演讲20120506 ———————————————————————————————— 附件1: 北京延庆鸡粪+秸秆 带来农村低碳生活新模式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xqxb/2012-04-12/content_5669205.html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2日讯(记者杨颖)记者近日从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得知,本月内,由其子公司合力清源承担的“延庆一万户绿色燃气工程”――大型沼气站将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内完工。项目总投资大约为1.6亿。这是北京市延庆县推进“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北京市首个畜禽粪便类沼气多镇联供工程。这项工程有啥新内容,将给农村新能源利用带来什么变化呢?    工程技术有多处创新   臭烘烘的鸡粪能有什么价值?德青源利用高浓度沼气发酵技术,将生态园每年产生的8万吨鸡粪变成了1400万度电,并且还在2009年成功并入了华北电网,实现了变废为宝。这在当时是世界第一个纯鸡粪沼气发电项目。   记者从合力清源得知,现在将要动工的大型沼气站工程将采用第二代技术,即把鸡粪发酵后产生的沼液和秸秆混合产生沼气、经提纯压缩后变成生物燃气输送给村民使用。   “这在应用方面,全世界范围内做的都是比较少的。”德青源公司副总裁、合力清源公司总经理潘文智介绍说,这项沼气工程将在秸秆收集、预处理、秸秆产气效率上实现多项创新。以产气效率为例,纯用鸡粪和纯用秸秆都不如沼液和秸秆混合产气效率高。厌氧发酵最好的碳氮比是25:1,鸡粪是9:1,秸秆是50:1,都不是特别好的产生沼气的效率。秸秆和沼液混合,预处理是个难点,“但是我们储备了这种技术,所以能够实现效率高成本低。”   据介绍,合力清源还将建立一个示范性质的加气站,为农业机械设备加气。一升汽油和一方天然气热值相似,能跑同样的公里数,但燃气的价格相比较汽油还是比较低,在油价高企的今天比较有诱惑力。以后合力清源将通过技术进步逐步扩大规模,实现商用。   德青源公司市场总监张烜告诉记者,德青源的第三代技术——城市厨余垃圾的处理,在美国已有小型的应用项目了;第四代技术还将处理所有的农林废弃物和人的粪便。    多镇联供实现规模化   潘文智告诉记者,这项工程计划在在德青源健康养殖生态园内,建设秸秆厌氧发酵装置及沼气纯化压缩系统等设施,同时在延庆县的39个村配套建设村级供气站以及铺设燃气管线。工程完工后,纯化沼气生产能力约为7650立方米/日,可满足延庆县一万户以上农村居民生活燃气用能需求。这将改变以往农村沼气利用自给自足的模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记者调查发现,在德青源生态园附近的村庄,也建有秸秆气化站、牛粪沼气站等,主要由村集体运营。但秸秆收集、设备维修等运营成本比较高,成为村集体头疼的问题。潘文智说,高运营成本导致有些村沼气站“建起来用不起来”。企业运营可以进行技术革新,有效降低成本。   记者采访得知,这些中小型气站村民用气都很便宜,有的甚至每立方米才0.25元,德青源的定价会不会比这高?潘文智说,定价虽然会比村里的定价高,但“将低于北京市定价。”村里的秸秆气化站虽然单价低,但热值低,老百姓使用起来用量大,如果使用新的生物燃气,将和城市居民使用的天然气热值一样,这样总体算来,不会增加成本。 来源:中国经济网 ———————————————————————— 德青源与美国Smithfield公司在美国共建“未来农场“产业模式 原发表日期: 2012-02-21 文章来源: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caaa.cn/show/newsarticle.php?ID=239387 ------------------------------------------------------------------------------------------------------- ( 德青源公司董事长钟凯民先生与美国最大肉类供应商Smithfield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 Pope先生会晤) 几千年来,农业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丰富着消费者的选择,但是,随着农业文明的日益发达,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及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如何降低农业生产给地球造成的负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引发了对全球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未来的农业将如何发展?未来的农场将会怎样?不为人知的是,对于这一理念的发展和践行,中国早已悄然地走在世界前沿。 在生产优质食品的同时对环境友好 2012年2月16日,中、美农业研讨会在美国爱荷华州(Iowa)得梅茵市(Des Moines)举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期间,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中国最大蛋品企业德青源公司董事长钟凯民先生与美国最大肉类供应商Smithfield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 Pope先生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德青源集团旗下合力清源公司与Smithfield集团旗下Murphy-brown公司将进行合作,利用合力清源的核心技术在美国开展清洁能源业务,建设养猪场沼气工程。 德青源公司董事长钟凯民先生表示,作为中国的生态农业企业,德青源与美国Smithfield达成了以下战略合作:2012年,双方将合作建设 1MW的沼气示范工程,年产沼气350万方,年发电700万kWh,年减排二氧化碳42000吨。双方还将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蛋品企业,拥有从祖代、父母代到商品代的全产业链养殖模式,在北京建设了存栏量300万只蛋鸡的生态园,每年为消费者提供5亿枚高品质鸡蛋,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1%。但是,养殖场每天还会产生212吨鸡粪和300吨废水,这些废弃物如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不仅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德青源公司重视并践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德青源通过技术集成与研发,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转化成为生物质能源,建成了全球第一座以鸡粪为原料的沼气发电工程,年发电1400万kWh,每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4000吨,形成了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有机种植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未来农场的理念。德青源这种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农业模式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组织成“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 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减少最终排放废物的产生量,防止环境污染。 在拥有农场的同时还拥有能源产业 当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新的困境。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摆脱困境,以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经过世界各国的有益实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结构和功能优最化是目前全世界农业、养殖业所共同追求的生态模式。 德青源以“未来农场“产业模式,在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循环性经济效益。德青源以高效“零排放”的生态园建设和绿色天然的高品质产品,为蛋品行业和其他农业企业发展做出了榜样,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引领了农业产业化,为未来国际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农场”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农业生态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全球农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球农业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Smithfield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 Pope先生表示,Smithfield公司是美国最大肉类供应商,占美国市场的22.5%,Smithfield公司非常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将通过与德青源的合作,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进一步资源化利用。 未来的农场 目前中、美两国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科研与教育和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2001年至2010年,两国农产品贸易额由41亿美元增加到245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5.1倍,年均增幅高达22%。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月16日访问美期间将在当地与美国农业官员讨论两国农业贸易问题,涉及的主要有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也可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同步化标准等问题。 中美两国农业部经过多次磋商,期待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加强在生物技术、农业环境保护、畜牧业生产与废弃物处理、可再生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德青源与Smithfield公司的战略合作,将推动中美两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推动“未来的农场”在中美两国的深入发展。
1239 次阅读|4 个评论
工程哲学指导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kejidaobao 2012-5-10 11:11
陈清泉,电机、电力驱动、电动汽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学会院士(IEEE 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资深会员(IET Fellow)、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HKIE Fellow)及前会长。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荣誉讲座教授及原系主任、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办人及轮值主席。任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政府顾问、著名企业科技顾问或独立董事。曾获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国际演讲勋章、香港工程师学会最高荣誉金勋章,并获印度“电动汽车技术之祖”称号。著有300多篇学术论文、11本专著,并拥有10余项专利。 随着能源短缺、全球暖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以燃油汽车为主导的传统交通方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以我国为例,2010年交通领域所消耗的原油约占原油总消耗量的68%,其中汽车消耗量占57%左右。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全年汽车年成品油消耗将达到3亿吨,按照60%的成品油率来换算,年消耗原油约5亿吨,由此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该在12.5亿吨到15亿吨之间。这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从而逐步降低对燃油汽车的依赖将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电动汽车产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它势必会对传统燃油汽车产业造成冲击。随着插电式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对现有电网领域的冲击和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所有参与到电动汽车产业的各方都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妥协的心态,共同努力来促进该产业的快速且健康的发展。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电动汽车产品的研发、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模式的设计、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多个方面。因而我认为,要以工程哲学来指导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工程?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角度来界定,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科学是对自然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探索、发现和揭示,并最终归纳为真理。科学家的探索往往是出于好奇心,并没有明确的实用目的。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技术本质上是改善人类社会生活的手段,它可以是方法、装置、工具、仪器仪表或过程。技术讲求的是技巧。工程则是集成科学和技术,并以此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说来,工程是利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在一定边界条件下进行集成优化和综合优化,有目的地完成设计、构建、运行等项目。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征。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工程师们一方面要了解科学家有什么新发现,另一方面更要了解社会有什么需求,不仅把科学家的发现和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还要把知识、行动和道德结合起来,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断拓宽基础,拓宽视野,拓宽使命感。创新是工程的灵魂。创新就是要把新的技术商业化,这意味着成功地提出新的事物,该事物必须具备相当的技术含量,并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创造价值。 工程哲学就是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概言之,工程哲学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系统集成优化贯穿产、学、研、用、管等各个环节。而系统集成优化的思想原则又可归纳为如下6条:① 辩论、定义、修订和追求目标:系统有能力完成目标,结果印证措施的正确性;② 整体思想:整体大于个体的总和,个体大于整体的分解;③ 创造性:看到树木之前,先看到森林;④ 遵守学科程序:分而攻之,合而治之;⑤ 考虑人的因素:人是会犯错误的,需要反馈监管机制;⑥ 管理项目和团队精神:大家为人人,人人为大家。这其中①到④是思想方法问题,⑤和⑥是管理问题。 就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路线而言,我认为集中力量发展纯电动车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原因在于:首先,我国对能源、环保的压力要比外国大,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很快,我国应该抓住机会,直接快速进入;其次,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我们很难同丰田等国外成熟的车企竞争。对方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内燃机和变速器的改进、整车能量控制器等方面都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很难实现有效突破。事实上,如果有能力的厂家成功开发出混合动力车并受到市场的接受,那也是令人鼓舞的好事,但政府应重点支持纯电动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支持动力电池系统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得很快,单体容量比国外同类产品大,价格也相对便宜。但也存在两个弱点:第一,缺乏深层次的机理分析,业界应该从电化学材料、物理、电工、机械、散热、安全性、可靠性、智能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以提高产品质量;第二,缺乏有效的电池系统评价体系,不能较快地、科学地评估电池系统在电动汽车工况下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政府应更积极地支持动力电池的研发和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从矿产、原料、装备、工艺到系统组装、测试、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发展。 电动汽车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为:① 价格不高于传统车;② 使用方便程度与传统车相当;③ 能耗和排放低于传统车。目前最难做的是第一个。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比较,多了又重又贵的动力电池,怎么能做到其价钱跟传统汽车一样呢?这就要把电池的附加值发挥出来,使电池的初始成本不要只让车主来承担。为了降低成本,必须以整体思想来考虑问题。应该认识到,电动汽车不但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还是一种能源工具。电动汽车集群将形成一个庞大的电能储存系统,如果能和电网交互使用,不但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而且还将有助于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在政府主导下,消费者、电动车制造商、电网运营商、能源服务商等共同设计出一种多赢的商业模式,则电动汽车的附加价值会得以充分体现,从而促使其价格大幅下降,最终为消费者所接受。 总之,发展电动汽车产业要做到三好:① 好的产品。即,性能优良、价格合理;② 好的基础设施。即,方便和经济,可采用智能充电、慢速充电、快速充电、更换电池、储能充电等多种模式;③ 好的商业模式。要大胆采用创新的商业模式,集合汽车、电力、能源、信息、服务、金融、保险、销售等多个行业的优势互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这需要参与各方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精诚合作,在利益分配上采取相互妥协态度,共同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关乎到我们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还重要吗?(120409)
热度 14 ymin 2012-4-9 14:09
数学,还重要吗?(120409) 闵应骅 数学对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技术发展到今天,仍然那么重要吗?恐怕也不见得。 1950年代学生们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直到今天,所有升学考试,没有不考数学的。许多家长让几岁的娃娃去学“奥数”,搞一些偏题去难为他们。中国的孩子一般数学比美国孩子好。考美国大学要考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中国的学生或者中国培养的外国学生,数学成绩几乎都达到800满分,可美国学生却差一截。可是到后来做科研、出成果、得诺贝尔奖,中国学生却干不过美国学生。 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最著名的例子是1861年发表的麦克斯维尔方程,它刻在美国工程院大厅的大理石上,预示着1895年无线电的发明,以后花了半个世纪才达到申农的信道容量极限。理论物理学整个建基于数学,去解释宏观和微观世界。许多工科的博士生说:论文里面不搞一些数学公式,你就别想在学报上发表。好像有了数学公式,就有理论了,文章水平就高了。其实,倒也不然。有的文章搞几个数学符号,引入什么几元组,定义了好多符号,就是没有退出来的什么结论。只有符号,没有结论;只有定义,没有定理,这种符号不是做样子的吗?不过,引入数学模型,基于该数学模型进行推理,使人容易抓住你的核心思想、你假设的条件、你的结论适合那些场合。一大堆文字描述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放大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非常容易误导大众。我们常常看到,经济学家的结论,向国家献策,采用if_then_else的形式,但if里面的条件很不充分,他们的预言常常不正确,常常是张家这么说,李家那么说,大众就无所适从。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完全走老路是不行的。过去机械系的学生,刚入学就先学机械制图。看图、制图是工程师的基本功,他们一辈子要花费大部分的时日在制图桌前。但现在不同了,有了计算机,许多机械设计软件,使你很容易地就可以完成制图的任务。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画出来。软件工程并不要什么数学。有了Matlab和Maple这些工具,一些经典的数学不必要人参与了。就像用了计算机,大家书法就退步了,甚至提笔忘字。并且,现在许多问题牵涉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未定义、未知的因素,不太容易数学模型化。所以,数学的用处受到了局限。 不管怎么样,数学的思维方式是大众都不可缺少的。过去中学里教几何,很注重证明,因为证明真正体现了你的逻辑思维。思维混乱的人写不出好的证明。不过,听说好像现在放松了。“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还用证明吗?科技文章里就怕有许多所谓“不言自明”的推论,恰恰是这些推论可能是错误的。看来,培养数学严谨的思维还是必要的。
个人分类: 做学问|7794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摄影测量与遥感
mafei863 2012-3-22 08:25
:《摄影测量与遥感》系统讲述了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原理和作业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影像信息获取及其基本知识、单张航摄像片和航摄立体像对解析、立体测图原理及方法、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基础、数字高程模型、像片纠正原理与正射影像图、摄影测量外业工作及遥感技术基础知识。 《摄影测量与遥感》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课程的教材,对从事测绘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任务及发展 1.2 摄影原理与航空摄影机 1.3 航空影像的获取及空中摄影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第2章 单张航摄像片解析 2.1 中心投影的基本概念 2.2 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统 2.3 航摄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2.4 空间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个人分类: 关注方向|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管理一词,在中国和外国的不同理解
热度 2 Greg66 2012-3-21 22:42
外国(西方)理解为safety management,就是safety solutions,包括工程技术内容和行为协调内容。所以你看看外国叫做safety management 的书,有法规内容、管理体系内容,也有工程技术内容,如高空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防护、个体防护等等。 中国的情况是,有时候的理解与上面相同,但很多时候是safety administration的意思,即指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或者协调,当然要从三个层面上来做:文化、组织行为、个人习惯和动作。
514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般意义的科学远非自然科学
热度 2 Education 2012-3-2 19:15
今天下午去看电影《钱学森》,看那国内外领导和工农兵皆口口声声叫他大科学家。 钱学森干的科研是火箭,写的书是《工程控制论》,他是不折不扣的工程师。 将军高官分不清科学与技术可以理解, 科学网里的人原本应该能分清。 许多搞自然科学的,比如数理化,常会借用工程技术的重要来说自然科学重要, 其实是分享了工程技术给社会做大的科学蛋糕。 对比德国,他们教授职位很少水平很高,很大比例的教授有七年以上的企业经历,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造就了在欧洲首屈一指的教育,工业,经济水平。 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产业指挥科研,不要部委指挥科研,科研都交给私营机构管理,理工结合和科研企业的 结合问题即可解决。 人皆说中国搞理科的瞧不起工科 ,其实不是搞理科的人有问题,而是科研脱离企业和经济建设的 中国体制问题。 老百姓和文件里说的“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等等提法, 其中的“科学”,和中学文理分科的“理科“,多半指的是技术和工科。 因为工程技术涉及的人财物毕竟比自然科学多百倍千倍,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钱学森,袁隆平,瓦特,爱迪生,诺贝尔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其实是某些教授们看不上的工程师。 教授和科学家如果拿别人如爱因斯坦牛顿的成就和工程师比,那个别科学名人当然占优势。 正确的比较方法,是在学历学校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理科和工科毕业生的成就。 中美科研的根本差距不在于自然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7101do=blogid=537356 我曾被南方科技大学伤害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889do=blogid=544323 57楼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5553-640334.html 在德国亚深工大,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管是硕士,博士还是博士后,都不能直接留校,必须都产业界去工作,至少干五年才有机会申请教授职位
个人分类: 教育|4606 次阅读|4 个评论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talentblog 2012-2-16 15:15
( 中国海洋大学)人才招聘启事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于2005年立项建设, 2009年5月通过验收正式成立。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活性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有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与防护技术。 为了充实实验室人才队伍,促进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实验室工作需要,现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带头人、科研人员及技术人员。 一、招聘岗位 1、高层次人才 ⑴ 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4名 ⑵ 青年英才工程 6名 ⑶ 高级工程/实验技术人员 2名 2、青年教师 ⑴ 研究人员 8名 ⑵ 工程/实验技术人员 6名 二、岗位职责及招聘条件: 1、筑峰、绿卡人才工程 (1)研究方向:海洋环境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 (2)招聘条件及待遇按中国海洋大学有关规定执行(筑峰 http://222.195.158.131/rsc/025450.htm 、绿卡 http://222.195.158.131/rsc/025452.htm )。 2、青年英才工程 (1)研究方向: 活性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有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与防护技术 (2)招聘条件: 获得国外博士学位或在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两年以上;年龄40岁以下;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主持过或具备在短期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已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其他条件及待遇按中国海洋大学相关规定执行(青年英才工程 http://222.195.158.131/rsc/025454.htm )。 3、高级工程/实验技术人员 (1) 岗位职责: 负责实验室大型仪器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大型仪器的开发研究、使用和管理工作,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和使用;负责建立大型仪器操作章程和相关制度,指导实验室人员和访问研究人员严格按操作章程和相关制度使用仪器设备。 (2)招聘条件: 具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本科、研究生原则上应毕业于“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或重点科研院所),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质谱类或色谱类等仪器管理及相关工作经验;年龄40岁以下。 4、研究人员 (1)研究方向: 活性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有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与防护技术。 (2)岗位职责: 协助方向首席科学家进行研究工作;协助相关责任教授开展人才培养、团队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3)招聘条件: 具有博士学历(本科、研究生原则上均应毕业于“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或重点科研院所),获得国外博士学位者优先考虑;年龄35岁以下;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科研工作基础,具备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的能力,已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 5、工程/实验技术人员 (1)岗位职责: 负责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色谱、质谱等仪器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样品的分析测试,完成相关责任教授安排的有关工作;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维护、费用收支等情况,负责提供与仪器设备有关的各种统计报表及数据资料,编报仪器设备的年度申购计划,负责仪器设备的调入/调出、报废等工作。 (2)招聘条件: 具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本科、研究生原则上应毕业于“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或重点科研院所),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质谱类或色谱类等仪器操作经验;年龄30岁以下。 三、招聘程序 1、应聘者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投递个人详细简历(包括学习工作经历、奖惩情况等)、学历学位证书(海外留学人员须提供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身份证复印件以及其它反映个人能力水平的相关材料(如代表性论文、岗位证书等)。请务必在邮件标题中注明应聘岗位。 2、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综合考察,初步确定拟录用人选。考察方式和时间另行通知到应聘者本人。 3、学校研究审批,确定录用人员。 4、学校与录用人员签订协议。 5、自即日起开始报名,至招聘到合适人选为止。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李老师 联系电话:0532-66782301 E-mail:mctl@ouc.edu.cn 通讯地址:青岛市松岭路238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 编:266100 网站: http://www2.ouc.edu.cn/mctl/
2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夫、智者袁隆平
kejidaobao 2012-1-31 15:14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农民。民以食为天,为解决吃饭问题,科学家们不知在培育粮食优良品种上花费了多少心血。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半个世纪奋斗,2011年9月中国杂交水稻在湖南隆回县超级稻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记录。官方曾这样评价袁隆平: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袁隆平是一介农夫,他也是一位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已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喜讯传出,我们赶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采访了袁隆平院士。当我们问起杂交水稻亩产从1999年突破700公斤,2004年突破800公斤,此次突破亩产900公斤是如何实现的?袁隆平回答:概括起来呢,就是“三良”:良法、良田和良种。其中,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种是高产的核心。这次的试验田选在了湖南的隆回县,总面积是108亩,一共18块,产量最低的一块平均亩产量901.2公斤,最高的是962公斤,平均亩产量是926.6公斤。这次在品种上主要是利用了两方面的新技术,一个是亚种间杂交,亲缘关系远,杂交优势明显;第二个是利用了分子生物技术,把野生稻中的增产基因Q72转移到有名的恢复系扬稻6号(9311)中,才实现了高产量。对于下一步实现亩产1000公斤,袁隆平院士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把常规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另一个途径是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概括起来就是这样几句话:优良的株型,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高光效的C4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院士总结几十年的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经验,提出以三系法为主的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杂交水稻研究发展战略,使杂交水稻育种向着程序从繁至简方向发展,杂交优势从品种间、亚种间往远源杂种优势利用方向推进。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有一次高潮出现,都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水平。 袁隆平院士算过一笔账:如果全球1.1亿公顷的水稻田,能有50%种上杂交水稻,保守估计,每公顷仅增产2吨粮食,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1亿吨粮食,按人均每年消费300公斤粮食算,意味着可以多养活3.6亿人。他说,实际上每公顷增产可能不止2吨,面对世界粮食短缺,中国杂交水稻可以更大步伐走出去,在更大程度上造福人类。 (图片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李娜撰稿)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再制造工程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zidiao 2011-11-30 13:40
再制造工程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理论与方法 费敬银,辛文利,王卫康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 ( 710072 ) Email : jyfei@nwpu.edu.cn Mobile: 13991120876 网址:www.brush-plating.com.cn 摘要 再制造工程理论与应用日益受到政府与企业的关注,它是传统维修技术与新型修复方法的集成。在国外,再制造技术手段主要以加工备件和更换总成为主。在国内,热喷涂、热喷焊、等离子喷涂、等离子喷焊、电弧喷涂、复合胶粘、冷焊、激光熔覆、电刷镀是最常用的再制造手段。本文简述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以便从业人员能够在零部件的再制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提高再制造工件的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 1 .前言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再制造工程已逐步成为一套系统、科学的维护、保养和修理机械装备的新方法。由于机械设备在运行或停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由于磨损、疲劳、断裂、变形、腐蚀、老化等原因,导致设备输出性能逐渐劣化、甚至出现故障。因此,及时进行零部件的再制造,恢复设备应有性能,提高在役设备的加工精度、保证产品质量,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是十分必要的。 再制造工程是传统修理方法全面的升华。传统的维修方法,如机械加工修理法(修理尺寸法、附加零件法、局部更换法)、焊修法(补焊、钎焊、堆焊)、电镀法(低温镀铁、镀铬)、胶粘法(无机胶粘、有机胶粘、以及复合胶粘技术)等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在20世纪中期之后,相继出现了用于零部件批量维修的热喷涂技术、热喷焊技术(火焰喷涂、火焰喷焊等),等离子喷涂技术、等离子喷焊技术,电弧喷涂技术、爆炸喷涂技术以及超音速喷涂技术。由于喷涂技术存在结合力差、喷焊技术存在热应力变形、开裂、机械性能降低等问题,在20世纪末期,冷焊技术(补片技术)、微弧冷焊技术(气体保护熔丝焊技术)、激光熔覆(激光焊)技术和电刷镀技术等在设备维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再制造工程理论及应用日臻完善。尽管如此,每一种用于再制造工艺手段、方法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每一种再制造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实例。 2 .热喷涂(焊)技术及其特点 有人经常将热喷涂技术和热喷焊技术混为一谈,并不清楚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从施工方式上看,两者极为相近;但是,从实质上讲,两者完全不同。 2 . 1 热喷涂技术 热喷涂技术是一种利用高温热源(通常是氧气——乙炔火焰)将喷涂材料(粉料或丝材)加热到熔融状态,用高速气流将其雾化并喷射到工件的表面上形成涂层的一种表面修复技术。 热喷涂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产效率高,涂层厚度大,特别适合于修复超差达到毫米级的工件。由于喷涂过程中,工件升温一般不会超过300℃,所以喷涂后的工件不会产生热应力裂纹、也不会因热影响而导致工件的变形或基体材料组织、机械性能的发生明显变化。正是由于喷涂施工过程中工件一直处于低温状态,所以喷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差,喷涂层孔隙率高且疏松。即使采用超音速喷涂新技术,其结合强度一般不会高于电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热喷涂原理、过程、涂层结构、特点如下图所示: 图1 热喷涂施工现场 图2 喷涂后的工件 图3 修磨后的涂层 图4 喷涂层断面结构 图5 喷涂层受力破坏实物 图6 适合喷涂大型工件(如表面防腐) 2 . 2 热喷焊技术 与热喷涂技术不同,热喷焊技术则是用中性火焰将已喷涂在工件表面上的自熔性合金粉末加热重熔,使涂层金属进行一次再冶金过程,涂层与基体间可以发生互熔或扩散,实现冶金结合,并能进一步改善涂层本身的致密性。 热喷涂与热喷焊的最大差别在于喷焊时使用的粉末是自熔性合金粉末(含有脱氧、造渣元素),并在喷粉之后进行高温重熔(950℃以上熔融),实现自熔性粉末的再次冶金。由于喷焊层与基体间是冶金结合,所以喷焊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力远高于喷涂层。 由于喷焊过程中需要对涂层再次进行加热重熔,所以喷焊技术的最大缺点也源于喷焊时的高温重熔过程。除了刚性极大的工件外,喷焊后的工件大多会产生热应力变形或热应力裂纹,还会导致工件本身材料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变化,如疲劳寿命降低等。因此,常将喷焊技术用于对尺寸、形状要求不高工件的修复(如易磨损部件的修复与表面强化)。 热喷焊原理、过程、涂层结构、存在问题如下图所示: 图7 喷自熔性合金粉末 图8 喷粉后加热重熔 图9 喷焊层断面结构 图10 喷焊后出现的热应力裂纹 3 . 其他形式的喷涂或喷焊技术 3 . 1 等离子喷涂(焊)技术 等离子喷涂(焊)技术与热喷涂(焊)技术原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等离子喷涂(焊)过程中所使用的热源不是一般的火焰(可燃气体与助燃剂混合后燃烧产生的火焰),而是等离子焰(等离子焰的性质可以通过控制等离子发生器的相关参数来调节)。 由于等离子焰的温度极高(至少在10000℃以上),目前可用于喷涂的所有材料都可以被等离子焰熔化,所以,用于等离子喷涂(焊)材料品种多样,不受材料熔点的限制。因此,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温陶瓷材料等均可用作等离子喷涂材料。但是,等离子喷涂(焊)技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热喷涂(焊)技术固有的问题,因此,除了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外(如军工产品的表面加工),在日常维修中,较少采用等离子喷涂(焊)技术。此外,等离子喷涂(焊)技术还存在噪声、辐射等环保问题。 3 . 2 电弧喷涂 电弧喷涂与热喷涂的基本原理相似,主要差异在于热源的类型、喷涂材料的形态(丝材)与热喷涂不同。电弧喷涂是利用两根带电的金属丝材短路时产生的电弧热来熔化丝材,在高速气体的作用下,熔化的丝材被雾化,并喷射到工件表面上形成涂层。电弧喷涂的基本特性与热喷涂相似,由于用于电弧的喷涂材料是常见的金属丝材(而不是粉末),所以生产成本低廉。但是,电弧喷涂不能喷涂导电不良的材料或非金属材料。 电弧喷涂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涂层厚度大,适合于修复超差达到毫米级的工件。由于在电弧喷涂过程中,可以不预热工件,所以工件不会升温,喷涂时对工件本身不会产生热影响。也正是由于电弧喷涂过程中工件一直处于低温状态,所以喷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差,涂层孔隙率高且疏松。即使采用当前流行的超音速电弧喷涂技术,虽然可适当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但一般不会高于电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3 . 3 超音速喷涂 超音速喷涂包括超音速火焰喷涂、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和超音速电弧喷涂三大类。超音速喷涂与前面提到的各种喷涂技术的本质差异仅在于喷涂时气体的速度更高,高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5米/秒),这也是称之为超音速喷涂的理由。高速气体喷涂带来的直接好处是提高了涂层的致密性和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 超音速喷涂技术的本质性改进在于喷枪(实际上是喷嘴)的结构,通过改进喷嘴的结构特征从而改变了一般喷枪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使得喷出气体的速度超过音速。其它附件的构成与一般的喷涂并无本质不同。 尽管超音速喷涂的涂层质量优于一般喷涂技术,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方式(机械结合),其主要缺点仍然是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较差。 3 . 4 爆炸喷涂 爆炸喷涂是将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气体在火花塞点燃下发生爆炸,借此加热喷涂粉末并将其喷射到工件的表面上形成涂层。其突出特点是喷射速度远高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因此涂层的密实性、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比超音速喷涂更好。 但是,爆炸喷涂设备复杂、昂贵、生产效率低,施工时会产生噪声污染严重,因此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种设备维修技术而广泛使用。 4 .新型冷焊修复技术 4 . 1 冷焊方法之一——补片修复技术 冷焊(补片)修复技术是在电阻焊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维修方法。设备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脉冲电源和用来填补缺陷的金属片。当基体金属和金属片之间有较高的接触电阻时,在脉冲电源瞬间输出大电流脉冲的作用下,局部产生的电阻热将金属片与基体粘结在一起。单位面积上产生的脉冲电流越大、电脉冲次数越多,金属片与基体的粘结强度就越高。由于补片时只是在电极接触部位出现瞬间高温,因此,在补片过程中工件本身不会升温,工件受到的热影响小。 但是当凹坑深度远高于金属片厚度时,需要多次补片、修磨、补修,施工效率低下。因为补片修复时,金属片与基体之间是局部粘结,而不是整体焊接,所以金属片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不高,层间夹杂有很多空隙。另外,由于补片层与基体之间无法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所以对冷焊后的工件进行修磨时,在基体与补片部位之间不能形成平滑过渡,不宜修复密封性、平整性要求高的零部件(如油缸、滚筒等)。 图11 补片用脉冲电源 图12 补片用金属片 图13 补片施工过程 4 . 2 冷焊方法之二——气体保护熔丝焊修复技术 气体保护熔丝焊修复技术简称微弧冷焊技术。微弧冷焊是在传统的气体保护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维修技术。微弧焊设备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脉冲电源和用来填补缺陷的金属丝。在冷焊过程中,带电的金属丝与工件接触的瞬间产生电弧(温度一般在6000℃以上),电弧热将金属丝熔化,用保护气体(惰性气体)把熔化的金属液滴吹射到工件的局部缺陷处,从而填平工件表面的凹坑或划伤,再通过机械修磨的办法加工冷焊部位,从而满足修复后工件的精度要求。 与一般意义的气体保护焊技术不同,微弧冷焊时在工件上不形成熔池,被熔化金属材料的是焊丝,而不熔化基体材料本身。由于在修复部位不形成焊接熔池,所以在微弧冷焊的施工过程中,工件温升小,不会产生明显的热影响。 与补片修复方法相比,微弧冷焊修复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焊层与基体结合牢固。不足之处是生产效率低,焊层多孔,有微观缺陷,表面粗糙。一般采用对焊层修磨后再刷镀一层金属镀层的方法来提高工件表面的光洁度。 图14 微弧冷焊原理 图15 微弧冷焊施工过程 图16 微弧冷焊后的实物 图17手工填丝微弧冷焊施工过程 图17局部微弧冷焊后的实物 4 . 3 激光熔覆修复技术 与热喷焊技术相似,激光熔覆是利用激光作热源,将喷涂在工件表面上的自熔性合金粉末或丝材加热重熔,进行一次再冶金过程,使涂层与基体间发生互熔或扩散,从而实现冶金结合,熔覆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力远高于喷涂层。由于在激光重熔的过程中,热量只集中在激光照射的局部区域,工件本体温升较低,因此避免了热喷焊存在的热应力变形或开裂问题。但是这种方法的修复效率低、灵活性差(内孔、异型件等施工不便)。若果使用特大功率的激光器进行熔覆,其修复后的效果趋向于热喷焊。 图18 激光熔覆技术 5. 电刷镀 前面按类别介绍了不同种类维修技术的特点及不足。经过综合对比、分析可知,目前迫切需要一类快速、高效、经济、环保在常温下能够得到与基体结合牢固(金属键结合)的新型修复技术。 由于电刷镀维修技术简便易行、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在常温下就能实现修复层与基体之间的冶金结合,因此,在众多的现代维修方法中,电刷镀修复技术已逐渐成为修复磨损件、局部缺陷件的主要维修方法。 刷镀是一种不需要镀槽的常温快速电镀方法,依靠镀笔提供电沉积金属镀层所需要的镀液,镀笔所到之处就能快速沉积金属镀层。改变镀液种类或操作参数,就可沉积出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金属镀层。由于镀层是在基体金属上以金属原子为基本单元规则堆积而成,所以镀层致密,与基体结合牢固。刷镀的电流越大、时间越长,镀层越厚(镀层厚度大于3~5毫米)。正是因为用刷镀方法可以在修复部位获得结合力好、厚度大、微观结构致密、硬度范围宽的金属镀层,刷镀维修技术在设备维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图19 刷镀原理图 图20 刷镀修复现场 6. 结论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在设备再制造工程领域,不同的维修方法有不同的用途,彼此间可以相互补充。喷涂技术生产效率高,喷焊方法结合力好,冷焊方法热影响小,激光熔覆结合力高,电刷镀修复无热影响。了解每种修复技术的有缺点,可以充分发挥每一种方法的优势。针对工件的损坏特征及使用场合,灵活应用新型修复技术,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零部件的再制造。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请登陆“中国刷镀网”(www.brush-plating.com.cn)查询。 参考文献 费敬银、辛文利、王卫康,FJY系列刷镀技术应用指南。2010版
个人分类: 技术前沿|3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乔布斯的创新在哪里?
热度 22 chrujun 2011-10-19 18:57
不少人认为,乔布斯没有什么创新,他利用的技术早已经存在了,他就会搞拼装,他根本无法和爱迪生比。这是一个在国内普遍存在的看法,许多人看不见乔布斯的伟大之处。由于本人从事智能地球物理仪器开发,乔布斯搞的东西基本能够搞明白。也用过苹果的两种产品,特意向不明真相的群众普及一下乔布斯的伟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乔布斯以前搞的产品就不说了,我就说现在苹果的产品iPod, iPad, iPhone有什么创新。 乔布斯的产品从大类上可以归为工程技术产品,从小类上可以归类为娱乐产品、通信产品,或许归类为多功能电子产品更合适。 对于工程技术领域,最大的难题就是如果提升产品的性能。对于乔布斯的产品,其挑战在于如何使产品实现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电池续航时间更长、存储空间更大、计算性能更强、用户使用更方便。 这里面的很多因素是相互制约的。例如,要使产品的电池续航时间更长,就需要加大电池重量。电池重量增加后,产品的体积和重量都会增加。 要使产品内部的处理器计算能力更强,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就会更多,同样会增加产品的重量和体积。 乔布斯的创新在于,在多种因素互相制约的环境里,将产品的各项性能都发挥的最佳水平。举一个比方,乔布斯能够用50万军队消灭100万敌人,而竞争对手最多能够用50万军队消灭20万敌人。这里面就需要大量天才性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够开发出如此完美的产品。这不仅仅是发明一个电灯的问题,而是需要指挥千军万马,让数十万人都能够发挥最佳能力的大战役。乔布斯的东西虽然很小,但涉及的人力资源不亚于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甚至比载人航天工程需要的人还多! 全世界有数百万人在为乔布斯打工,这就是乔布斯能力。 他是工程技术领域的韩信,能够实施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战役。 我们再回头头看看乔布斯的产品。他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厚度最薄、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电池续航时间最长、用户使用起来最方便、性能最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乔布斯的产品是最好的。 同时,全球有数百万人在为乔布斯设计和生产硬件,有数百万人在为乔布斯的产品编写程序。乔布斯直接或间接领导了近千万人为他干活。这就是乔布斯的伟大之处,他是目前为止工程领域最大的帅才,领导了庞大的帝国。这一切,完全源于乔布斯的天才和创新! 乔布斯去世之所以在美国以致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因为他的去世相当于红色中国失去了毛泽东。乔布斯领导的技术王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的去世绝对是美国的重大损失。 也许乔布斯创造的商业帝国能够继续傲视全雄,也许因全雄并起而削弱乔布斯创造的帝国。乔布斯的去世给美国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乔布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直接的可比性,但他们对世界的影响是相同的。乔布斯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工程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我们只有时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更重要的是,工程领域不仅仅是需要大兵团作战,更重要是需要奇思妙想,需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鬼才。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2456 次阅读|43 个评论
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应当肩负的重任
热度 6 武际可 2011-9-21 11:52
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应当肩负的重任 (在第五届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退休教授 武际可 提要 本文提出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和教学中应当关注的三个问题:力学学科的性质问题、 发掘搜集和整理我国的力学学科的历史资料问题和力学史需要放眼世界的问题。 关键词 力学史 基础学科 中国力学史料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过:“历史不仅是镜鉴,而且是今日行动之出发点。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公众能接受之历史,等于让亿万人之行动出诸暗中摸索。”这话对于科学技术,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科技界对以我们科技发展的历史没有一个公众能够接受的历史,那么我们的科技行动也会陷于暗中摸索。 力学学科的历史和方法论研究,虽然经过从无到有,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进行过多次学术交流,可以说有了一个初步发展。不过在整个力学界还没有一位专职从事力学史研究或教学的教员或研究员,可以说,从事力学史研究和教学的都是一种业余活动,我们还是需要为力学史作为一门正业而不是业余,受人重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学问而努力。为此我们还是有不少紧迫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积累资料,需要开展学科史的教学,通过这些研究活动逐步确立我们的地位。一句话,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我认为当前需要投入力量阐明和研究的几个紧迫的问题是: 第一、 力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在老一辈力学家们争论了许多年,力学到底是技术科学还是基础科学,后来终于在认识上达到了一致:力学既是技术科学也是基础科学。可是这些年来的实践表明,力学最后还是被认定是技术科学。综合大学的力学系纷纷换招牌并入工学院或挂航空航天的牌子。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实际上还没有容纳力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环境。整个社会还不能给作为基础学科的力学一点生存和发展的狭缝,更不要说给它充分发展的空间了。 力学能不能被接纳为基础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真正尊重科学的试金石。在西方社会,力学一直是既作为技术科学又作为基础科学看待的。早在 1883 年,大科学家马赫在他的巨著《力学史评》中总结说:“必须把机械经验与力学科学区别开来,而后一术语的含义是我们现在要使用的。毫无疑问,机械经验是很古老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古代埃及和亚述的遗址,我们会发现他们用图画表现了许多种类的工具和发明;至于谈到这些民族的科学知识,则要么完全缺少,要么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在我们这里,就一直把力学划归于技术领域。由于力学这个学科作为基础科学,是具有影响全局的至关重要的学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作为科学的力学在早期历史上几乎是空白,我们的数学、物理也由此牵连与西方相比落后得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在一百年以前,我们不认识力学的基础性,是由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就是重技术轻基础的传统所决定的。那末,在今天,看不到力学的基础学科特点,就不能不带有它时代的特点。因为,现今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那末在现今要无视力学的基础性,就不得不制造新的理由。这些理由,主要是。 一,对力学理论来源的误读。认为力学理论是从工程中来的,第一流的力学家都是工程师出身。把工程技术研究好了,自然会生出好的力学理论。简单地认为只有从生产出发,才能够发现力学的新理论。甚至直接认为现今的力学就是工程力学。 不错,有不少杰出的力学家有着工程师背景,如 Timoshenko 、 v.Karman 、和 Prandtl 。不过也有许多并不是工程师的杰出的力学家。如 W.R.Hamilton 、 Newton 、齐奥尔可夫斯基等。我们尊重莱托兄弟和布劳恩这样的航空和航天事业的开拓者,我们也同样尊重像 G.Cayley 和齐奥尔可夫斯基这样论证航空和航天事业可能性的学者。在我们组织科学队伍时,是不是应当给这后一种研究者以应有的地位呢。 其实,有些基本理论研究一开始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直接的。正如周培源先生说的:“牛顿为什么没有直接从生产实践中,而是从自然现象的科学实验中总结出物体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呢?这是因为,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时,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吸引力占主导地位,其他各种相互作用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地位。这样,主要矛盾突出,万有引力的本质就比较容易暴露出来了。在牛顿的时代,物体的运动定律为什么不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呢?这是因为,即使像马拉车这样常见的例子,作用在车子上的力还是较复杂的,在当时还看不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主要矛盾。”〔 1 〕所以把人类的一切真知都说成是直接来自生产的观点,对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不留任何空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二,对基础理论脱离实际的误解。 有的学者把力学的发展机械地分为两个阶段,认为在 20 世纪之前力学是属于理论发展的阶段即经典力学阶段,而从 20 世纪开始力学就转变为应用力学或工程力学的阶段。认为既然力学整个学科已经进入到与工程紧密联系的发展阶段,还强调力学的理论研究,不说是脱离实际,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说:“古人从两方面来研究力学,一方面是理性的,用论证来精确地进行,另一方面是实用的。一切手艺都属于实用力学,力学之得名就是为这个缘故。”可见早在牛顿之前研究力学就有侧重于理论与应用的区分,这也就是力学既是技术科学又是基础科学的另一种表述。实际上从阿基米德开始力学一方面就是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应用研究,阿基米德可以说是理论与应用兼长的典范。牛顿在这里说的从两方面来研究力学,是说理论和实用只是研究力学的两个侧面。两方面是互为依存的、合作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诚然,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学科,力学在各门基础学科中其应用部门是最发展其队伍也最大。于是人们就误以为,力学只是工程应用,理论研究是脱离实际的。 其实,从国际范围来看,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并没有分家。力学中侧重理论研究的学者和侧重应用研究的学者合作得很好。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也还是一个统一的组织。许多搞应用研究的学者对理论研究也有兴趣,侧重理论研究的学者更关心得到成果的应用。还有许多学者既是理论力学家也是应用力学家。力学界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并没有发展到分家的地步。 就以我国主张加强力学基础研究的三位学者周培源、钱伟长和谈镐生来说,他们除了在力学理论研究上都做出突出贡献外都十分关心理论的应用。周培源就进行过弹体入水和水下弹道的应用研究。钱伟长进行过仪表弹性元件和穿甲力学的应用研究。谈镐生则进行过与航空和航天的空气阻力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应用研究。谈镐生先生说 : “有人说,谈镐生否定力学的应用性,那样说是不公平的。我只是要求大家不要丢掉基础。过去我们对基础不重视,在科学发展上吃了大亏。”〔 2 〕 可见问题并不是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的问题,而是从急功近利的角度不允许从理论上长远上考虑问题,不给理论研究留任何空间的一种鼠目寸光的短视见解。 三,对进入 20 世纪后,力学学科是否还有基础理论问题可研究的误解。 最后需要澄清的一个带本质的问题是,力学学科内是否还有基础理论问题可研究,如果力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山穷水尽了,提倡给基础理论留有发展的空间,不就是无的放矢吗? 认为力学的基础理论已经完备,没有可研究的问题了。这是在 19 世纪末科学界的一种思潮。有鉴于经典物理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一些人满足起来。他们认为“绝大多数基本原理都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下一步的发展看来主要在于把这些原理认真地应用到我们所注意到的种种现象中去。”连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开尔文( Kelvin , 1824-1907 )也曾经认为:未来的物理学的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之后的第六位去寻找。连物理学都是这样,比较发展更早更成熟的力学更不在话下了。人们经常是容易对已经取得的成果满足的, 19 世纪末是这样, 20 世纪末不是也出现了约翰 • 霍根著的《科学的终结》一本书吗,这本书认为“科学发现的伟大时代已经过去了”,所有的科学都“正面对着知识的极限”已经是科学的“黄昏”。 事实是,在 20 世纪,不仅在物理学上有量子力学和核物理方面的重大突破。即是在人们认为古老的力学学科基本理论的面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突破牛顿经典力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湍流理论的研究进展、动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和混沌概念的产生、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的奠定、固体断裂与强度理论的发展等,无不都是影响深远的基本理论成就。更不要说,力学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相邻的学科,与它们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力学介入到宇宙论、天体演化、星系结构、太阳风、大气、洋流、海浪、地壳运动、地幔对流等领域,和天文学,地学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还有生物力学、物理力学、化学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等离子体动力学等交叉学科,以及与数学交叉的动力系统、控制理论,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计算力学等等。 在力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我们需要说服的并不仅是力学界的一些专家,正确地说,我们需要说服的对象是我国整个社会!特别是在教育、人事、科技、企业等各种部门掌权的那部分人。 第二,发掘搜集和整理我国的力学学科的历史资料。 如果把 1627 年由传教士邓玉函编写王征笔录的《远西奇器图说》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力学传入我国开始,迄今近四百年。为我国开拓力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代有杰出的人士为之奉献。道路是曲折的,发展是艰苦的,然而毕竟与世界的先进水准,逐步接近。其间充满了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历史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整理和发扬。 我国治史的历史悠久,不过只是对政治和政权的更替以及政治名人的历史比较重视,至于科技史,有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很少。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兄弟学科对他们的学科历史着手整理得比较早。而力学只是近一些年才开始。 就以 1949 年之后来说,我们有三代力学学者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现在,第一代大多已经过世,第二代也已经退休,现在工作在第一线的是第三代人。由于这 60 多年来,早先我们在不断搞运动中度过的,所以根本没有顾及积累学科史的工作。而目下退休的第二代学者,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如果能够利用现在的时机,组织他们写回忆、对他们采访,写学科的口头历史,将会留下最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供后人继承和研究。再以 1949 年以前来说,由于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很少,所以资料尤为宝贵,需要下大力气搜集整理。 在搜集和整理力学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从力学学术的观点来评价成果和人物。由于我国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传统,更由于在 1949 年之后的若干次运动中经常是把学术问题当做政治问题来处理,所以在评介成果与人物是难免掺杂政治观点,而不能从学术角度客观地来评价人和事。因之,从发展力学学科和推进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力学学科史和方法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力学史需要放眼世界 前两个方面是关于我国国内的力学史的搜集和整理问题,但是科学既然是一种没有国界与民族界限的领域。我们就不可能脱离世界范围的力学发展来单独看待我国的力学。 我们这个民族,有时会被一些闭关锁国的政策和狭隘“爱国“情怀所鼓动,对于世界上、外来的先进事物采取排斥的态度。文革期间批判相对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经历。与此持完全相反的另一种立场是,外国的一切都好,自己的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的力学理论研究成果大半都是首先由外国人认可的。就是说我们这里既有民族狂妄自大也有自卑自弃两种倾向。追踪这些倾向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探讨这些倾向的根源,乃是我们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下,这两种倾向的表现似乎并不明显。不过,对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评价上,还是有所体现的,例如本来不是原创的而且国外已经发表过多年的工作,甚至是国外历史上早有的原创工作之上,做一点有如习题难度的普遍意义不大的工作,有些人却评价很高,甚至获得国家奖。而另一方面对真正的国内原创性的工作,却贬得很低,“海龟”永远是优于“土鳖”的,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为了克服这种偏向。我们必须熟悉全世界的范围力学的发展历史。从全世界力学的学科发展的意义来评价我们的力学研究成果。其实只有熟悉世界力学发展的过程、成果和这些成果的意义,并且采取科学家应有的客观立场,我们的评价才会公正合理。所以,熟悉和发展力学史的研究的教学,会对建立客观公正的我国科学评价体系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总起来说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力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水平,并且针对我国目前的时弊,正确阐述这些力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搜集和整理我国力学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周培源,努力把基础理论搞上去,《科学普及》杂志, 1977 年 11 月号 谈镐生,力学的展望,《力学与生产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 p.17-19
个人分类: 科技史|696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简介
nanyq 2011-8-29 22:37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于1956年,原属国家纺织工业部,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是纺织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和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全院现有职工3300余人,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开发队伍和较为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及中试车间,是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纺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的依托单位,也是纺织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近年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以建设纺织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建设,以集团和下属企业两级研发体系为核心,广泛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联合,从事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集成、配套,为合作企业提供中长期技术储备,为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服务;纤维材料工程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纺织标准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纺织科技文献库、绍兴纺织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四大纺织技术服务平台面向纺织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成果转化,开展标准、计量、检测等服务;化纤纺织成套设备、纺织新材料、纺织化工与生物技术为主的科技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扩能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50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全国各地的纺织企业、高等院校有着密切的合作和广泛的联系,与联合国有关组织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公司建立了交流与合资、合作关系,实现了多方的共赢和互动发展。
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曹谊林与饶毅一样惨
热度 8 xupeiyang 2011-8-25 10:30
  上海交大医学院,我的母校,曹教授的科研成果,我一直很关注,曾为母校感到自豪和激动。 曹教授今年当院士,在我们校友看来是毫无疑问的,真的没有想到这个结果。 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尽快调查清楚,给大家一个事实真相。 ----许博主 上海交大教授曹谊林被指学术造假,“一只假耳朵骗了3亿科研经费”;国家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继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后,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也没有出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谊林的名字。   “人耳鼠”是先用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做成人耳的模型支架,然后让细胞在支架上繁殖生长。“耳朵”长好后,在无毛鼠背上割开一个口子,植入“人耳”。随后,“人耳”的支架会自己降解消失,“长”在老鼠的背上。   曹谊林    男,1954年出生,上海奉贤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首席科学家(连续两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在国际上首次应用组织工程技术在裸鼠体内再生了人耳廓形态软骨,从而第一次展示了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组织。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获得了国际整形外科学界最高荣誉奖JamesBarrettBrown奖,这是迄今为止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亚裔人。 候选院士曹谊林研究人耳鼠被质疑学术造假 http://www.news365.com.cn/xwzx/jykjws/201108/t20110824_3118477.htm 上海交大:“人耳鼠”技术真实成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563.shtm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5910 次阅读|9 个评论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发布
热度 2 llc 2011-8-17 11:37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了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全文下载地址: http://www.most.gov.cn/tztg/201108/W020110817511177659664.doc )。核心是要造就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队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重视建设科技管理与科技服务和科普等人才队伍。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其中一组数据很诱人: 科技人才现状与主要发展目标 年份 RD 人员 (万人年) RD 研究人员 (万人年) 每万劳动力中 RD 人员 (人年 / 万人) 每万劳动力中 RD 研究人员 (人年 / 万人) RD 人员人均 RD 经费(万元) RD 研究人员人均 RD 经费(万元) 2008 196.5 105.0 24.8 13.3 23.5 44.0 2015 280 150 33 18 38 71 2020 380 200 43 23 50 100 但是,真的可以惠泽“臭老九们”么? 其一,预计RD人员经费达到50万元/年,RD研发人员达到100万元/年。但是目前,至少我们单位的RD人员经费远未达到23.5万元/年。 另外就是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预算、决算和财务审计在科研项目中占的分量越来越大,预算编制的绞尽脑汁、预算调整的东奔西走,与科研项目本身的“探索未知”或者说“验证假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相去甚远。 并且,很多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类的项目在发改委、工信部等其他渠道,各申报渠道互不通畅,就是科技部内部各部门的渠道都不甚畅通。“科研贩子”圈走了大量经费,真正“雪中送炭”的经费越来越少。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214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莲田养鱼高产新模式工程技术
xushui 2011-8-11 20:26
莲田养鱼高产新模式工程技术 石城县莲田养鱼历史悠久,而且养殖简易,群众容易接受并有丰富的经验。莲田养鱼是立体经营的一项成本低、效益高开发性经营门路。莲子一身是宝,发展莲田养鱼前景好、潜力巨大、意义深远、作用不小,是我县广大农村增加收入比较灵活、易行的养殖方式。特别是近几年来 , 我县莲田养鱼得到了蓬勃发展 , 从几百亩发展到现在全县莲田养鱼 4.5 万亩 , 全县共建立莲田养鱼示范面积 8000 余亩 , 亩平均产鲜鱼 90 — 120 公斤 , 通心白莲亩增产 12.06 公斤 , 增长 7% 。 第一节 莲田(池)养鱼可行性分析 莲田(池)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由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者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莲田(池)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子有氧气、二氧化碳、水、土壤、有机碎屑、矿物质,以及日光提供的光和热能等,生物因子有莲藕、杂草、微生物(包括光和细菌等)、浮游植物(如蓝藻、绿藻、硅藻、甲藻等)、浮游动物(轮虫、枝角虫、桡足类)、底栖生物(如摇蚊幼虫、水蚯蚓、螺、蚌)等。在各种生物中莲藕是藕田(池)生态系统的中心和主体,它大量吸收日光能并通过转换、运转和储存,它们并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益的产品,相反还与莲藕争营养、争光能、占据地面和空间等。 而莲田(池)养鱼后,莲田(池)中的杂草、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昆虫、细菌等都可被鱼摄食,这样就可以把这些物质充分地利用起来。同时,鱼类的粪便和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盐,可以作为莲藕的肥料;鱼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莲藕进行光合作用的炭源;鱼类的摄食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打破土壤表面胶泥层封固,有利于莲藕的生长。这样,由于莲藕田(池)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及相互关系发生了调整,物质循环在途径和分量上随之变化,使能量和营养物质向莲藕、鱼两者的方向流动,从而大大提高莲田(池)的产出能力。 第二节 莲田(池)养鱼效益 一、生态效益 (一)生物除草作用 草鱼、团头鲂是草食性鱼类及杂食性鱼类,大多可以摄食杂草的嫩草。由于鱼的除草作用,可使一部分肥料被保存下来,并直接用于莲藕的生长。 (二)增肥作用 鱼摄食了各种食物,除部分用于自身增重和能量消耗外,大部分变成粪便排泄出而返回田(池)中,并经分解、矿化后而供莲藕吸收利用。 (三)生物除虫作用 莲田(池)中的害虫(如食根金花虫等)大都是鲤、鲫、罗非鱼等鱼的饵料。由于鱼将害虫吃掉,所以起到了生物除虫作用。 (四)松土作用 鱼的潜底及钻泥等活动,在客观上起到了持续中耕松土的作用,因而有利于莲藕生长。 (五)增氧作用 鱼在莲田(池)中不停地活动,能增加水体溶氧,并可使溶氧入到土层,加速有机质的分解、矿化,增加肥效,从而使植株保以健壮地生长,而溶氧的增加也有利于鱼的生长。 二、经济效益 (一)可使藕、莲子的产量有一定提高 由于藕田(池)放养鱼类除草、灭虫、增肥、松土等作用和沟、渠在光、热、气等方面的边际优势,促进莲藕的生长旺盛,使藕、莲子增产增收。 (二)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莲田(池)中养鱼,不仅减少了莲藕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节约了治虫用药的费用和中耕除草的用工,从而使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三、社会效益 (一)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莲田(池)中养鱼,一地两用,藕鱼共生,充分挖掘了土地的生产潜力。这是一种比较好的集约经营形式,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也是现代水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在莲田(池)中养鱼,一水两用,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在水资源趋于紧张的今天,具有(开源节流)的优势。 (三)节省劳动力 单一种植莲藕,往往花费不少劳力进行除草、治虫、施肥、松土等劳动,而莲田(池)养鱼后,可以节省很多劳力。 第三节 养鱼莲田选择及田间工程建设 一、养鱼莲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莲田是和鱼类生长发育的共同场所,莲田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莲藕和鱼的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因而发展莲田养鱼,应按照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好莲田,搞好规划建设。 (一)水源、水质条件 用于莲田养鱼的田块,要优先选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较好、酸碱度适宜、没有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进水、排水又比较方便的田块。 (二)土壤条件 用于养鱼的莲田要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这样可使田间水保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鱼沟、鱼(溜)的水能经常稳定在所需要的水深。 (三)环境条件 养鱼莲田要求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饵、肥来源比较方便,且不易受附近农田用药、施肥的影响。 二、养鱼莲田田间工程建设 (一)加固加高田埂 加固加高田埂不仅能有效的防止鱼的跳逃,而且有利于蓄水、保水,有利于鱼的生长。田埂的高度可根据莲田原有地势和养殖鱼的品种来确定。一般要求在 80 - 100 厘米,埂顶宽 60 - 80 厘米。田埂要夯实,不能留有缝隙或小洞,以确保莲田进水后田埂不渗透、坍塌和不易逃鱼。 (二)开挖鱼沟 鱼沟是莲田水较深的地方,它们不仅是鱼类栖息生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莲田在施农药和肥料时鱼类避难和高温时避暑的地方。鱼沟、鱼溜的开挖,也有助于莲田中鱼的饲养和捕捞。 1 、鱼沟 鱼沟可分为田内沟和围沟。田内沟宽 1 米左右,深 0.5 - 0.8 米,小的田块可开挖“十”字形,大的田块开挖“井”字形或“丰”字形。环沟宽可为 1 - 3 米,深 0.8 - 1.2 米。鱼沟可在栽植前开挖,这样操作比较方便。 2 、有个别地方根据大田面积而定,开挖鱼溜深一般为 0.8 - 1.5 米。鱼沟、鱼溜的开挖面积占总面积的 8 %- 20 %以内。 三、开挖进、排水口,安装栏鱼栅 在莲田长边对角线的两端开挖进、排水口,并与沟、溜相通。进、排水口两侧及底面最好用砖块或石板砌平,以避免流水长期冲刷而发生变形或崩垮。在进、排水口必须安排栏鱼栅(网),以防逃鱼和防止野杂鱼、敌害动物进入田内。栏鱼栅(网)多用竹栅、金属网或纤维网等,栏鱼栅(网)安装时要高出田埂 20 - 30 厘米,下部插入泥中 15 - 20 厘米,栏鱼栅可插成“︿”形或“︵”形。 第四节 莲田常规鱼养殖技术 一、主要常规鱼类介绍 (一)草鱼 草鱼是草鱼性鱼类,性活泼、活动能力强。多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但也可在其它水层活动和觅食。有时还能跃出水面摄食近水面的水草等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0 ℃- 32 ℃,高于 32 ℃或低于 15 ℃时生长速度减慢。低于 10 ℃时停止摄食,处于休眠状态。 (二)鲤鱼 鲤鱼为底层鱼类,善于用吻掘泥摄取各种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动、植物性食物均可摄食。 (三)鲢鱼 鲢鱼为中上层鱼类,性情活泼,能跳跃水面,受惊扰时四处跳跃,喜生活于肥沃的水体,不耐低氧,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20 ℃- 32 ℃,生长速度快。鲢鱼以浮游生物为食,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幼、成鱼则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也摄食人工饲喂的糠、麸等精饲料。 (四)鳙鱼 鳙鱼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不善跳跃,易于捕捞,适宜生长水温为 20 ℃- 30 ℃,水温低于 15 ℃时生长明显减慢,耐低氧能力略强于鲢鱼,能适应肥沃的水质。鳙鱼与鲢鱼同样,也是滤食性鱼类。 二、鱼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设施修整 在鱼种放养前要对莲田的鱼沟、鱼溜进行一次修整,以保证其深度和宽度,使水流畅通无阻。同时,还要疏通进排水系统等。 (二)莲田消毒 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但以生石灰的效果最好。它不仅能消毒防病,而且能改良水质和泥质。 (三)施肥 主养草食性鱼类的,可少量施肥,主养杂食性鱼类或放养的鲢鱼鳙鱼较多时,可适量多施肥,亩施腐熟的粪肥 150 - 300 公斤。 (四)接种芜萍、浮萍 可在鱼沟、鱼溜内接种芜萍、浮萍,以供草食性、杂食性鱼类放养后摄食。 三、鱼种放养 (一)放养时间 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水温稳定在 6 ℃- 8 ℃时即可放养(四大鱼)。对于热带性鱼类罗非鱼等,水温稳定在 16 ℃以上时进行。放养应在晴天进行,避免雨雪刮风天气放养。 (二)放养鱼种的质量要求 鱼种质量好,摄食能力强,生长快,无疾病,抵抗能力强,成活率高。质量好的标志是:规格适宜、整齐、鱼体鳞片完整、无伤、体质肥满,体色和眼睛水晶体鲜亮有光泽,游泳活泼,逆水力强,离水后尾不弯曲,口和鳃盖不张开,体表、鳃、丝无寄生虫等。 (三)鱼种消毒 鱼种往往带有一些病原体,直接放入莲田中易引起疾病。所以,放养前最好对鱼体进行药物消毒,可用 3 %- 4 %的食盐水浸浴鱼种 10 - 15 分钟。 (四)放养密度与改善方式 1 、放养 密度:放养密度应根据鱼沟、鱼溜面积大小、水面的大小,水源、水质状况,鱼种的种类和规格,饵肥供应状况。计划出池规格,技术管理水平等情况而定。一般每亩放养总数为 200 - 500 尾。 2 、放养方式在莲田中养鱼,以各种鱼类混养为好。以下是一些放养模式,供参考。 ( 1 )以草食性鱼类为主的放养模式(一亩面积) A1 品名 规格重量( 1 尾) 数量 草 鱼 150 - 200 克 40 - 50 尾 团头鲂 50 克 50 - 60 尾 鲢 鱼 125 - 150 克 60 - 70 尾 鳙 鱼 150 - 200 克 10 尾 鲫 鱼(优质) 50 克 50 - 60 尾 A2 草 鱼 75 - 100 克 80 - 100 尾 鲤 鱼 50 - 75 克 50 - 60 尾 鲢 鱼 75 - 100 克 60 - 80 尾 鲫鱼或罗非鱼 50 克 30 - 40 尾 ( 2 )以鲤鱼为主的放养模式(一亩面积) 品名 规格重量 (1 尾 ) 数量 鲤 鱼 50 - 100 克 150 - 220 尾 草 鱼 50 克 40 - 50 尾 罗非鱼 20 - 50 克 70 - 90 尾 ( 3 )以优质鲫鱼为主的放养模式(一亩面积) 品名 规格重量 (1 尾 ) 数量 鲫鱼(优质) 50 克 280 - 330 尾 草 鱼 150 - 200 克 20 - 30 尾 团头鲂 50 克 15 尾 鲢 鱼 100 - 150 克 60 - 70 尾 鳙 鱼 100 - 150 克 10 尾 (五)放养技术 鱼类为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如果水温在短时间内变化较大,会引起鱼体不适、抵抗力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因此,在放鱼前应测量莲田水与运鱼水的温度,若二者的温差在 3 ℃以下,可直接投放,超过 3 ℃以上要进行温度调节,待温度接近 2 - 3 ℃时鱼种才能下田。 四、田间种、养管理 (一)田水管理 1 、水位控制 鱼要求田间水深、水量大,而莲藕则要求前期浅、中期深、后期浅的水位。二者有互相冲突的时期。因此,在水位控制方面一定要兼顾两头,做到既能满足莲藕不同生长阶段对水位的要求,又能使鱼类生长。根据莲藕的生长。水位随着增加到 25 - 40 厘米。 2 、水质调节 莲藕水质应保持良好,这对鱼、莲藕都有好处。要加强水质检测,学会看水色判断水质好坏和肥度,适时注、换新水调节水质。 (二)饲料与投喂 鱼类在生长过程中,莲田内的饵料不能满足鱼类的生长,还需投喂青饲料、颗粒饲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喂养。鱼类主要生长季节的投饲量,可占到鱼生长期总投饲量的 70 %- 80 %,其余季节占 30 %- 20 %。每日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天气及鱼的摄食情况而定,并且要坚持“四定”原则。 定质:青饲料要求鲜嫩、无根、无泥,鱼类喜吃。配合饲料要求营养全面,颗粒大小适口,在水中不易散失,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 定量:每日投喂量要相对均匀,不能忽多忽少,以免鱼类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并引起鱼病发生。 定时:每天投喂时间要相对稳定,中午 8 - 9 时。天凉时每天投喂 1 次,天暖时每天投喂 2 次。 定位:投喂要有固定的地点,一般设在较宽深的鱼沟内。 (三)防治鱼浮头莲田水位较浅,且大部分田面被荷叶所遮盖,水中光照相对不足,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够,产氧量偏少。所以,在饲养管理方面若不注意,即会导致鱼浮头。 防治方法: ( 1 ) 莲藕生长旺盛期要除去老的水面片,增强水面的光合作用。 ( 2 )要合理施肥,有机肥要经发酵腐熟的,施肥量不宜过多,施无机肥要施复合肥,少量多次,应施用 8 - 10 斤。 ( 3 )加注新水。水质过浓时,应及时注入新水。对已接近败坏的田水要立即换去,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四)鱼 病防治。在莲田中养鱼,鱼也会发病,生石灰对防治藕、鱼病都有较好的作用,施生石灰按水溶量 667 立方米亩用生石灰 10 - 15 公斤溶水泼洒。 7 - 8 月份每 20 天用漂白粉泼洒 1 次,浓度为 1 毫克 1 升,发病季节可定期投喂鱼类抗菌药饵等,预防鱼病发生。 治疗鱼病方法: ( 1 )肠炎病:按 100 公斤鱼用磺胺康啶 5 克,拌入饲料投喂,同时泼洒鱼虾安,浓度为 0.3 毫克 / 升。 ( 2 )细菌性烂鳃病:用五倍子全田泼洒,浓度 2 - 4 毫克 / 升。三氯异氰尿酸全田泼洒,浓度为 0.2 - 0.3 毫克 / 升。 ( 3 )水霉病:用亚甲蓝泼洒,浓度为 0.5 - 1 毫克 / 升。 ( 4 )赤皮病: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田泼洒,浓度分别为 1 毫克 / 升和 2 - 4 毫克 / 升。 ( 5 )草鱼出血病:每 50 千克草鱼每天用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各 63 克,再加食盐 250 克拌饲料投喂,连喂 5 - 7 天。 ( 6 )暴发性出血病:败血宁拌饲料投喂,每 50 千克鱼用量 15 - 20 克,每天 1 次,连用 3 天。 五、莲田日常管理:莲田日常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巡田,检查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水质变化情况,鱼有无浮头现象,是否有鱼病、敌害发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2 )经常检查田埂有无漏洞和塌陷, 7 - 9 月份是多雨季节,要进行加固田埂以防暴雨冲垮田埂引发逃鱼。要检查栏鱼设施是否完好,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以免引发逃鱼。 ( 3 )检查水位,田间要保持适当的水位和水量,天旱时要及时注水,天下大雨时应及时排水。 ( 4 ) 要严防有毒、有害的水进入莲田,否则,会使鱼发病或死亡。 ( 5 )及时清除进入莲田内的有害生物。水老鼠、水蛇、水鸟等,均能危害所养鱼类,随时要清除掉。 六、常规鱼类的捕捞 起捕前,首先要疏通鱼沟,同时准备好捕捞工具,如小拉网、手抄网、水桶、网箱等。选择晴天夜里慢慢排水,到天亮时排干田面水,这时鱼已集中到鱼沟、鱼溜中。用网具围捕,先捕上层鱼,捕大留小,及时注入清水,待翌年莲田放养时作鱼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 第一节 认识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 1 、从产业地位看:养殖业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养殖业是一个带动能力极强的中枢产业,它不仅能推动种植业发展,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而且还能带动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更合理、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2 、从产业效用看:养殖业是深化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散户饲养比重下,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蓬勃发展,规模养殖正在为我县农民持久增收和稳定就业创造条件。养殖业在区域经济、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攀升。农村的二、三产业 60% 依托养殖业,农民的增收 50% 依存养殖业。 3 、从发展前景看:养殖业是我县农业扩大、开放、增收的主要产业。养殖搞得好的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提高。 4 、从食品安全来看:水里的水产品比陆地的养殖动物产品安全得多,尤其是生猪、鸭子、鸡,它的安全系数更差,这些产品要通过检疫才能上市。鱼不要检疫就可以上市出售,这就说明水产品的食品安全系数就高。 因此,我们要认识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水产养殖模式及鱼类的生活习性 水产养殖的产业要搞立体开发,达到四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综合利用,成本低、效益高。要养好鱼,首先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鱼的食性。 一、养殖模式: 1 、禽→草→鱼 2 、猪→沼→果(鱼) 3 、禽→沼→鱼 4 、牛→沼→鱼 二、鱼类的生活习性分为上、中、下三层鱼类: 1 、上层鱼:鲢、鳙、鲳(白鲳、红鲳) 2 、中层鱼:草鱼、鳊鱼、鲂鱼、 3 、下层鱼:鲤鱼、青鱼、鲫鱼、罗非鱼、泥鳅、黄鳝(鲶鱼)、彭泽鲫、湘云鲫 三、鱼的食性分为三大类: 1 、植物性饲料(包括浮游植物)如:草、鲂、鲴、鲮、鲢 2 、动物性饲料(包括浮游运动性饲料):鲇鱼、乌鱼、鳜鱼、河鲶、青鱼、黄鳝、鳗鲡、鳙也称为肉食性鱼类。 3 、杂食性鱼类(动物、植物饲料都吃)如:鲤、鲫、罗非鱼。 第三节养鱼八字精养法 “八字精养法”又叫养鱼八字经,是我国广大渔业工作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鱼高产技术的核心。 即“水、种、饵、密、混、轮、防、管”这八个字。 1 、水,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水是鱼类生存的起码条件。这里主要是指水质、水温、水深、水的透明度,水源状况等。管好水是管好鱼的基 本条件之一,作为池塘养鱼,对水质有它的特殊要求。水质的调节是日常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工作,我国的渔业工作者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了衡量水质好坏的直观标准,即要求水质“肥、活、嫩、爽”。只要达到这四个字的要求,就说明水质调节得好。 “肥”水——即天然的饵料多,并且大多是鱼类易消化吸收的种类。 水质清爽不混浊,透明度适中,溶氧量较高。不仅使鱼的溶氧需要得到保障,也有利于水体中有机物的分离转化。 “活水——是指水的颜色要随光照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不同种类而使水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水色的变化不仅说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丰富,数量大,而且说明浮游植物正处于繁殖的高峰期。 “嫩”——水呈绿豆色,这是因为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多为易消化的种类,如果水色呈灰蓝或蓝绿色,说明有些浮游植物的细胞已经衰老,这种水俗称“老水”,不利于池鱼的生长。 清“爽”水——是指水质的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水体的溶氧量较高。 水质的调节工作应从注新水,投饵施肥、药物改善水质等几方面入手。注水的方法是分期注水,注水量过大会使水色变淡,水质变瘦,水温过低。投饵要掌握“四定”的原则,施肥要掌握“量少、勤施”的原则。每亩池塘通常 20 — 30 天定期施生石灰 20 — 25 公斤,对防治鱼病也有较好的效果,还能改善水质并使其偏碱性,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 水温——养殖水域的温度是鱼类要求的较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水温还因对鱼类的天然饵料的增殖有重要作用而间接影响鱼类。水体温度的主要来源是光照。即太阳光的照射。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各种鱼类适应温度的范围不一样。概略地说,在适温范围内,温度高,鱼的生活活动就强,肯吃肯长;水温低,鱼的活动力减弱,食量下降,鱼生长就慢了。我国主要养殖鱼类,适应水温范围是 15 — 32 ℃, 10 ℃以下停止吃料。 水深——渔谚“深水养大鱼”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是越深越好。一般来说:鱼苗培育池的水深应在 1 米左右。成鱼养殖地,特别是多品种混养的鱼池,因为上中下层均有鱼的分布。它们的游泳活动可以使上下层水体得到交换,水可以深一些,但一般为 2 — 3 米。水的溶解氧——也称溶氧(即溶解到水中的氧气)。鱼类跟其它动物一样,要吸收氧气才能存活。因此,溶氧是养殖水域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 水中溶氧的主要来源,是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约占总量的 90% ,其次是由空气扩散溶入水中的约占总量的 7% ,其余 3% ,是由加水带入的。 水中的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耗氧,约占总量的 84% ,其次是鱼类呼吸作用耗氧,约占总量的 15% ,其余约 1% 是向大气中扩散了。 我国主要养殖鱼类,较适宜的溶氧是每升水中含氧 5 毫克以上。 水的酸碱度——用 PH 表示,低于 7 是酸性水,高于 7 是碱性水。酸碱度适宜范围是 7 — 8.5 ,高于低于对鱼都不利。调节酸碱度主要是用生石灰,每个月最少用二次。 水的透明度——一般来说:透明度在 30 — 35 之间较较为适宜。水深 1.2 尺— 1.3 尺显示。透度度低说明水质较肥,透明度高,说明偏瘦。 水中营养盐类:指溶解在水中的氮盐(由铵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组成),磷酸盐,硅酸盐。这三大营养盐类在水中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水体自身含量较少的氮盐、磷酸盐,是浮游植物吸收的重要营养物质,为大量繁殖水中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量多质优的天然饲料,就要向池内投放氮、磷肥。 2 、种——包括优良的种苗,鱼种的繁殖培育,新品种的引进驯化,苗种的提纯选优以及投放品种的合理搭配。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养殖,就为后期生长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在池塘中进行合理的品种搭配,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水层,增加养殖密度,也能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达到节约饵料开支的目的。投放的鱼种应该是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疾病。 3 、饵——包括投饵的方法,饵料的种类。配合饵料的配方和加工、饵料与水质的关系、饵料与鱼病的关系等。投饵要做到适时适量,可归纳为“匀、足、好”三个字。投饵方法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投饵量要依据看天、看水、看鱼的“三看”原则。另外还包括施肥培养池中的天然饵料。 4 、密——指合理密养。因地制宜地确定科学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鱼的种类有较大的关系,水的深度有关。农村一般的池塘放养密度亩放养量为:草鱼 150 — 200 尾,鲢鱼 80 — 100 尾,鳙鱼 20 — 25 尾,鲤鱼 90 尾。 1 亩池塘培育鱼苗放养量为:夏花鱼种,(水深 1 米):草鱼 3000 — 5000 尾(规格 0.5 — 1 寸),鲢鱼 1000 尾,鳙鱼 300 尾,鲤鱼 1000 尾,团头鲂 1000 尾。 池塘草、鲢鱼为主的放养和收获(中产)模式 品种 放养数量 重量 收获重量 草鱼 100 尾 规格 0.4 千克 / 尾 1.5 千克 / 尾 草鱼 140 尾 规格 20g / 尾 0.4 千克 / 尾 鲢鱼 250 尾 规格 150g / 尾 550g / 尾 鲢鱼 300 尾 规格夏花 150g / 尾 团头鲂 300 尾 规格 25g / 尾 150g / 尾 鳙鱼 65 尾 规格 150g / 尾 550g / 尾 鳙鱼 80 尾 规格夏花 150g / 尾 鲤鱼 30 尾 规格 30g / 尾 500g / 尾 鲫鱼 100 尾 规格 5g / 尾 130g / 尾 罗非鱼 500 尾 规格夏花 合计 毛重 500 公斤 净重 400 公斤 1 亩 注:成活率 85% 计算。 池塘草、鲢鱼为主的放养和收获(高产)模式 品种 放养数量 重量 收获重量 毛产量(㎏) 草鱼 80 尾 500 g / 尾 1.5 公斤 / 尾 240 草鱼 120 尾 200 g / 尾 0.2 - 0.5 公斤 / 尾 30 草鱼 200 尾 10 g / 尾 团头鲂 600 尾 25 g / 尾 0.25 公斤 / 尾 140 鲢鱼 150 尾 250 g / 尾 0.5 - 7 公斤 / 尾 285 鲢鱼 350 尾 150 g / 尾 02.5 公斤 / 尾 90 鲢鱼 450 尾 夏花 鳙鱼 50 尾 250 g / 尾 0.5 - 0.7 公斤 / 尾 65 鳙鱼 50 尾 150 g / 尾 鲫鱼 1000 — 2000 尾 5 厘米长 0.1 - 0.2 公斤 / 尾 190 罗非鱼 500 尾 夏花 0.1 公斤 50 合计 1090 净重 900 公斤 注:成活率 85% 计算。 各型水库存放养规格最小标准(厘米) 放养 品种 小型水库 ( 千亩以下 ) 中型水库 ( 千亩—万亩 ) 大型水库 (1 万亩— 10 万亩 ) E 型水库 (10 万亩以上 ) 鲢鱼 9.9 - 11.6 11.6 - 13.2 13.2 厘米以上 0.25 公斤 / 尾以上 鳙鱼 9.9 - 11.6 11.6 - 13.2 13.2 厘米以上 0.25 公斤 / 尾以上 草鱼 11.6 - 13.2 13.2 - 16.5 0.1 千克 / 尾以上 0.25 千克 / 尾以上 鲤、鳊鲂鱼 5 - 6.6 6.6 - 9.9 9.9 以上 0.25 千克 / 尾以上 不同营养类型的大、中型水库放养密度 项目 富营养型水库 一般营养型水库 贫营养型水库 放养密度 (尾 1 亩) 140 - 110 尾 110 - 80 尾 80 - 50 尾 各种鱼类的 搭配比例 % 鲢鱼 40 - 35% 35 - 30% 30 - 25% 鳙鱼 50 - 55% 55 - 60% 60 - 65% 草、鲤、鳊 5 - 15% 5 - 10% 5% 小型水库的放养:小型水库,一般为几十亩到几百亩,水深在 10 米以内,有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的生长,两种方式。 稀放粗养(小型水库)位于平原地带,集雨面积大,集雨区内多村镇、农田、水浅而肥,天然饵料丰富,鱼类生长快的,多属于富营养型。 每年每亩放养长 12 — 13 厘米鱼种, 100 — 150 尾(其中鲢鱼占 45% ,鳙鱼占 50% ,草鱼、鳊、鲤等占 5% ),这类水库若能精心管理,当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亩产量 100 市斤左右。 位于丘陵地带、集雨面积不大,集雨区内村镇少,农田少,水较深(在 10 米左右)但水尚肥的,多属于一般营养型。一般每年每亩放养长 12 — 13 厘米鱼种 80 — 100 尾(其中鳙鱼占 50 — 60% ,鲢鱼占 30 — 45% ,草鱼、鳊鱼等占 5 — 10% ),此类水库若能精心管理,鱼产量每亩可达 25 — 30 千克,高的可达 40 千克。 位于山谷地带、集雨面积小,集雨区为荒丘、山岗,大部分为沙土、黄土,水深且瘦,天然饵料贫乏,鱼类生长慢的,多属于贫营养型。一般每年每亩放养 12 — 13 厘米鱼种 50 尾,其中鳙鱼占 60% ,鲢鱼占 30% ,草鱼、鳊、鲤占 10% 。此类水库鱼产量每亩约为 15 — 20 千克。 密放精养:这类水库的面积不大于百亩,养殖鱼类的生态条件易于控制。养殖的品种、数量等应根据饲料、肥料、水库营养状况和管理能力而定。 富营养型水库,能取得足够的肥料,以放养鲢、鳙鱼为主,即每亩放养鱼种 150 — 200 尾(规格长 12 — 13 厘米,草鱼 0.1 公斤 / 尾)。其中鲢占 50% ,鳙占 30% ,草鱼占 15% ,鲤、鲫、鳊等占 5% 。 贫营养型和一般营养型水库,若有充足的青饲料,则可放养以草鱼为主,搭配鲢、鳙鱼。即每亩放养鱼种 150 — 200 尾,其中草鱼占 65 — 70% ,规格 0.2 — 0.3 千克 / 尾。鳙占 20 — 15% ,鲢占 15 — 20% ,鲤、鲫、鳊等占 5% 左右,规格 12 — 13.5 厘米。 确定放养密度的计算方法 计算法是根据计划产量,鱼种规格和成活率,预期养成规格及各种鱼的搭配比例等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单养公式 (1) 按净产量计算 F= F ——单位面积放养尾数 W0 ——预期单位面积的净产量 D ——计划养成商品鱼平均尾重 D1 ——放养鱼种的平均尾重 n ——估计成活率 2 、按毛产量计算 F= F ——单位面积的放养尾数 W ——预期单位面积的毛产量 D ——计划养成商品鱼的平均尾重 n ——估计成活率 5 、混——指合理混合搭配,包括不同品种的混养,以及同一种鱼大中小规格的混养。这种既可达到充分利用水体和天然饵料的目的,又为轮捕轮放打下了基础。 6 、轮——指捕大留小,轮捕轮放。 7 、防——指防治鱼病,防治虫、鸟、兽的危害,防逃、防偷盗;防止水源和水质的污染,防止水质的恶化和缺氧浮头等。这是饲养管理中较重要的措施之一,与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防治草鱼老三病的方法(经验处方): ① 佛派酸亩用量:每百斤鱼重用 10 — 12 片。 维生素 C , 20 片 1 百斤鱼重 维生素 E , 20 片 1 百斤鱼重 用面粉 4 斤,细糠 6 斤 ② 硫酸庆大霉素, 12 — 15 片 维生素 C , 20 片 1 百斤鱼重,拌料同上。 ③ 土霉素每百斤鱼重用 20 片 维生素 C , 20 片,拌料同上 以上三种处方每 13 — 15 天用药 1 次,交叉进行。 ④ 痢特灵,每百斤鱼重用 8 — 10 克计算。连续 3 天,拌料同上。 8 、管——是养鱼八字经的关键,以上叙述的七个方面的技术和措施,最终都要落到这个管字上。主要包括饲养管理、巡塘、看管拦鱼设备,要管好养殖的鱼,不仅要求饲养人员有较好的技术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四节 推广优良品种 1 、湘云鲫、彭泽鲫、白鲫、罗非鱼 2 、班点叉尾鲴,倒刺耙、镢鱼 3 、泥鳅养殖(上饶农业局、下属场站) 第五节种草鱼 1 、春播: 1 年生牧草,播种当年即可完成整个生长过程,开花结籽后死亡。如:苏母草、墨西哥玉米、齿绿苦荬菜。 2 、秋播:二年生牧草,播种当年不开花结果子,第二年开花结籽后死亡。如:黑麦草、紫云英、甘草。 3 、多年生牧草,寿命二年以上,高的可达 5 — 6 年或几年以上。如毛花雀稗、矮象草(高产)、白三叶、紫花苜蓿等。石城县目前种草品种:黑麦草、苏丹草、玉米草。种菜养鱼:麦菜、黄牙苞(产量最高)、白菜等。 第六节介绍几种养鱼方法 1 、茶枯养鱼(每亩用 6 块,每月用 4 次):既消毒杀菌,又可喂鱼。 2 、化肥养鱼: 1 米水深,亩用碳肥 6 市斤,过磷酸钙 2 市斤一次,隔 7 天施一次,看水质而定,生石灰每月 2 次, 25 斤一次。 石城县农业局 曾柏芳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2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返物理记:(1)至尊至清的物理学
热度 1 jmluo0922 2010-12-14 12:29
正如物理圈首语“析万物之理”所云,物理学是研究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最基本现象的学问。人类发展史已证明,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物理学重要成果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电器时代和信息时代,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我认为物理学是“至尊”的科学, 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选择物理学研究作为终生职业的人,应该有“清贫一生”的思想准备,因为物理学研究可能耗尽您毕生精力,只为了发现和证实一个规律,或构建一个新的理论认识体系。所获得的成果往往是认识层面上的,它属于人类对自然认识共同财富,不像实用的工程技术具有专利保护权利。一个物理学家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只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得到证实和社会承认而满足。而工程技术人员应用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科学成果进行技术开发,不仅可以获得应用技术的成就,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专利应用获得可观的收入。事实上工程技术是由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成果构建成的华丽建筑。用砖瓦建造建筑的工程师可以名利双收,而制砖造瓦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往往清贫一生。 因此物理又是“至清”的学问。 科技强国是社会的普遍共识,强大的科技是由技术创新来支撑,而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突破性成果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根本动力。争取基础研究的“诺贝尔奖”不仅是为了一个国家脸面,更重要的是为一个国家科技的未来。我们不能把基础科学研究置于次要的地位,更不能为了眼前可见的利益而放弃投入大见效慢的基础研究。 因此,对于献身于像物理学这样“至尊至清”难于有个人丰厚利益的有志之士,全 社会应该给与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国家应在科研项目的资助方面给与必要的政策支持。
个人分类: 杂谈|3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工程技术文献资源查找与利用
icstu1 2009-11-24 12:14
工程技术文献资源查找与利用
个人分类: F 描述场景与回溯某个实例|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领域254位ISI HighlyCited高被引学者
cwhm 2009-9-6 13:31
Browse Results by CATEGORY - ENGINEERING Home Browse Results Results 1 to 50 (of 254) Page 1 of 6 Name Institution Country Category Acrivos, Andreas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Adrian, Ronald J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Alexander, Martin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Microbiology Engineering Anderson, Brian David Outram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ustralia Engineering Antonia, Robert Anthony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Australia Engineering Asada, Minoru Osaka University Japan Engineering Asbeck, Peter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trm, Karl Johan Lun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und University Sweden Engineering Atkinson, Rog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Chemistry Ecology/Environment Geosciences Atluri, Satya 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Averback, Robert 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nited States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Babuska, Ivo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Baliga, B. Jayant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anerjee, Soumitro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dia Engineering Barmish, B. Ro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athe, Klaus-Jrge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azant, Zdenek P.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ejan, Adrian Duk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elytschko, Te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ernstein, Dennis 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even, Keith John Lancaster University England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Bidleman, Terry F. Science Technology Branch, Environment Canada Canada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Biersack, Jochen P. Hahn-Meitner-Institut, Berlin Germany Engineering Billings, Stephen A.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England Engineering Bimberg, Dieter Technische Universitt Berlin Germany Engineering Physics Bowers, John 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rady, John 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ras, Rafael 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Brown, Robert 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russeau, Mark L. University of Arizona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Budiansky, Bernard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urrus, C. A. Lucent Technologies, Bell Labs Innovation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Byer, Robert L.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Canny, Joh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Capasso, Federico Lucent Technologies, Bell Labs Innovation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Cass, Glen R.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Charpak, Georges CERN Switzerland Engineering Chemla, Daniel Simon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Physics Engineering Chen, Sheng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Highfield England Engineering Cherry, John 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Chiou, Cary T.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wan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Cho, Alfred Y. Lucent Technologies, Bell Labs Innovations United States Physics Engineering Chua, Leon 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Clarke, David W. University of Oxford England Engineering Coldren, Larry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Cosby, Bernard Jacks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win, Stephen C. City Colleg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Crisfield, Michael A.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England Engineering Crochet, Marcel J. Universite Catholique de Louvain Belgium Engineering Dagan, Gedeon Tel Aviv University Israel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Results 1 to 50 (of 254) Page 1 of 6 function goToLinkHelp() { win_browser = window.open("http://hcr3.isiknowledge.com/help.cgi?h=hover.htm", "HCR_help", "width=665,height=475,toolbar=yes,scrollbars=yes,menubar=yes,resizable=yes"); win_browser.focus(); } =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opyright 2008 Thomson ISI Browse Results by CATEGORY - ENGINEERING Home Browse Results Results 51 to 100 (of 254) Page 2 of 6 Name Institution Country Category Dandridge, Anthony 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avis, Randal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avis, Stephen 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eKleer, Johan Xerox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entai, Andrew G. Lucent Technologies, Bell Labs Innovation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oolittle, Lawrence R.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oyle, Barney L.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oyle, John C.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ressendorfer, Paul V.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Driscoll, Charles T. Syracus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Dubois, Didier Institut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de Toulouse France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Dutton, Robert W.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astman, Lester F.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kstein, Wolfgang Max-Planck-Institut fr Plasmaphysik Germany Engineering Eisenreich, Steven J.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Evans, Anthony 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 Faeth, Gerard 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Farhat, Charbel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Engineering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Fleck, Norman A.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ngland Engineering Fleetwood, Daniel M. Vanderbilt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Florez, L. T. Telcordia Technologies, Inc.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Fossum, Jerry G. University of Florid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Franca, Leo Penna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Francis, Bruce Allen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Engineering Frind, Emil O.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Galloway, James Ne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Geosciences Engineering Garner, Francis A.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Gelhar, Lynn W.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Geman, Donal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Geman, Stuart Brow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Gillham, Robert W.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Glover, Keit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ngland Engineering Goodwin, Graham C.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Australia Engineering Gpel, Wolfgang Germany Engineering Gossard, Arthur 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nited States Physics Engineering Gresho, Philip M.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Groeseneken, Guido IMEC -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 Engineering Grosjean, Daniel DGA Inc.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Grossberg, Stephen Bost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Gschwend, Philip Michae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Gupta, Vinod Kumar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oorkee India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Haralick, Robert M.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arame, David L. IBM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aus, Hermann 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enry, Charles H.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ildemann, Lynn M.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Hinton, Geoffrey 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Engineering Hites, Ronald Atlee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ffair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Ho, Chih-M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offmann, Michael 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Results 51 to 100 (of 254) Page 2 of 6 function goToLinkHelp() { win_browser = window.open("http://hcr3.isiknowledge.com/help.cgi?h=hover.htm", "HCR_help", "width=665,height=475,toolbar=yes,scrollbars=yes,menubar=yes,resizable=yes"); win_browser.focus(); } =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opyright 2008 Thomson ISI Browse Results by CATEGORY - ENGINEERING Home Browse Results Results 101 to 150 (of 254) Page 3 of 6 Name Institution Country Category Hopfield, Joh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opfinger, Emil J. LEGI France Engineering Horn, Berthold Klaus Paul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ornberger, George M.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Hornik, Kurt Wirtschaftsuniversitt Wien Austria Engineering Hu, Chenm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uang, Thomas 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ughes, Thomas J.R.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Hutchinson, John W.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Iga, Kenichi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pan Engineering Incropera, Frank P.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Isidori, Alberto Universit degli Stud di Roma La Sapienza Italy Engineering Itoh, Tatsu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Jain, Anil K.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Jones, Kevin C. Lancaster University England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Joseph, Daniel 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Jury, William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Kailath, Thomas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Kanade, Takeo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ay, Steven M.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eer, Leon 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elly, Rafael CICESE Mexico Engineering Kemmer, Josef KETEK GmbH Germany Engineering Khargonekar, Pramod P. University of Florid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ikuchi, Noboru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ile, Daniel E. U.S. Geological Surve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Kim, Joh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itanidis, Peter K.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Knauss, Wolfgang G.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o, Ping K.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Peoples Rep China Engineering Kokotovic, Petar V.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oren, Uziel CyOptic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Koyama, Fumio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pan Engineering Kusiak, Andrew University of Iow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Law, Chung K.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Leal, L. G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Lee, Chin 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Lee, T. P. Bellcor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Leitmann, Geor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Liew, Kim Meow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eoples Rep China Engineering Liu, Wing Ka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Luthy, Richard G.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Lutz, Gerhard Max-Planck-Institut fnr Physik Germany Engineering Mackay, Don Trent University Canada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Maes, Herman E. IMEC Belgium Engineering Malcolm, R. L. University of Alaska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Mallat, Stphane G. cole Polytechnique France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Marple, S. Lawrence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McCarty, Perry L.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Mendel, Jerry M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Results 101 to 150 (of 254) Page 3 of 6 function goToLinkHelp() { win_browser = window.open("http://hcr3.isiknowledge.com/help.cgi?h=hover.htm", "HCR_help", "width=665,height=475,toolbar=yes,scrollbars=yes,menubar=yes,resizable=yes"); win_browser.focus(); } =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opyright 2008 Thomson ISI Browse Results by CATEGORY - ENGINEERING Home Browse Results Results 151 to 200 (of 254) Page 4 of 6 Name Institution Country Category Meyerson, Bernard S. IBM Corporatio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Miller, David A.B.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Physics Engineering Miller, James A.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Mishra, Umesh 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Mittra, Raj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Moin, Parviz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Morari, Manfred ETH Zrich Switzerland Engineering Morko, Hadis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Materials Science Physics Engineering Muir, Derek C.G. Environment Canada Canada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Nakazawa, M. Engineering Needleman, Alan Brow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Nemat-Nasser, Siavouc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Neuman, Shlomo P. University of Arizon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Nguyen, Duc T.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Nicolet, Marc-Aurel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Noor, Ahmed K.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Oden, J. Tinsley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Olshansky, Robert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Olsson, Nils Anders Semrock, Inc.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Orszag, Steven A. Yal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Ortiz, Michael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Parker, John (Jack) C.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Payne, David N.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England Engineering Pearton, Stephen J. University of Florida United States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Pedrycz, Witold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Engineering Petersen, Ian R. University Colleg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Engineering Philipps, V. EURATOM Association Germany Engineering Pignatello, Joseph J. Connecticut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Poggio, Tomaso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Pope, Stephen B. Cornell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Prade, Henri CNRS France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Raithby, George D.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Engineering Rao, P. Suresh Chandra Purdu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Reddy, Junuthula N. Texas AM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Reinhard, Martin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Rice, James R. Harva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Roberts, Paul V.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Rodi, Wolfgang Alfons Universitt Karlsruhe Germany Engineering Rosenfeld, Azriel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Roth, Joachim Max-Planck-Institut fr Plasmaphysik Germany Engineering Sangiovanni-Vincentelli, Alberto Luig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araswat, Krishna C.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aruwatari, Masatoshi NTT Japan Engineering Sauli, Fabio CERN Switzerland Engineering Savage, Stuart B.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Engineering Schwank, James R.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chwarzenbach, Ren P. Vorsteher Institut fr Gewsserschutz und Wassertechnologie Switzerland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Seinfeld, John H.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Geosciences Ecology/Environment Sejnowski, Terrence J.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United States Neuroscience Engineering Sharir, Micha Tel Aviv University Israe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Results 151 to 200 (of 254) Page 4 of 6 function goToLinkHelp() { win_browser = window.open("http://hcr3.isiknowledge.com/help.cgi?h=hover.htm", "HCR_help", "width=665,height=475,toolbar=yes,scrollbars=yes,menubar=yes,resizable=yes"); win_browser.focus(); } =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opyright 2008 Thomson ISI Browse Results by CATEGORY - ENGINEERING Home Browse Results Results 201 to 250 (of 254) Page 5 of 6 Name Institution Country Category Shih, Choon Fo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Engineering Shur, Michael S.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igmund, Peter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 Denmark Engineering Simo, Juan-Carlo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lotine, Jean-Jacques 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ontag, Eduardo D.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parrow, Ephraim 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peziale, Charles G.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tein, Gunter Honeywell Inc.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tinchcombe, Maxwell B.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toica, Peter Uppsal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weden Engineering Stork, Johannes (Hans) M.C. Texas Instruments Inc.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Sudicky, Edward A.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Suematsu, Yasuharu Koc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apan Engineering Suen, Ching Y. Centre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CENPARMI) Canada Engineering Sugeno, Michio RIKEN Japan Engineering Takagi, Takeshi Ryoka Systems Inc. Japan Engineering Taylor, Robert 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Terzopoulos, Demetr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Theocaris, Pericles S. Greece Engineering Thurman, E. Michael U.S. Geological Survey United States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Tien, Chang-L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Tompkins, Willis J.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Tucker, Rodney 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Engineering Tvergaard, Viggo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enmark Engineering Ulaby, Fawwaz 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Unser, Michael cole Polytechnique Fdrale de Lausanne (EPFL) Switzerland Engineering Vafai, Kambi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van Genuchten, Martinus Theodorus USD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Van Stryland, Eric W.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Vetterli, Martin cole Polytechnique Fdrale de Lausanne (EPFL) Switzerland Engineering Viskanta, Raymond Purdu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ampler, William R.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ang, Yue J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eber, Walter J.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logy/Environment Webster, John 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eilhammer, Peter CERN Switzerland Engineering Welch, David F. SDL Inc.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estbrook, Charles K.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hite, Halbert 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Economics/Business Wiegmann, William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Physics Williams, Forman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inokur, Peter S.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inter, Jrg Ruhr-Universitt Bochum Germany Engineering Wold, Svante Umetrics Inc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Wonham, W. M.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Wright, Richard F. Norwegian Institute for Water Research Norway Ecology/Environment Engineering Wyatt, Richard England Engineering Yager, Ronald R. Iona College United States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Yariv, Amno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Physics Engineering Results 201 to 250 (of 254) Page 5 of 6 function goToLinkHelp() { win_browser = window.open("http://hcr3.isiknowledge.com/help.cgi?h=hover.htm", "HCR_help", "width=665,height=475,toolbar=yes,scrollbars=yes,menubar=yes,resizable=yes"); win_browser.focus(); } =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opyright 2008 Thomson ISI Browse Results by CATEGORY - ENGINEERING Home Browse Results Results 251 to 254 (of 254) Page 6 of 6 Name Institution Country Category Yoshida, Kosaku Kitam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pan Engineering Zames, George D. Canada Engineering Zhu, Jian Zhong UES-software Inc. United States Engineering Zienkiewicz, Olgierd Cecil 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Wales, UK Engineering Results 251 to 254 (of 254) Page 6 of 6 function goToLinkHelp() { win_browser = window.open("http://hcr3.isiknowledge.com/help.cgi?h=hover.htm", "HCR_help", "width=665,height=475,toolbar=yes,scrollbars=yes,menubar=yes,resizable=yes"); win_browser.focus(); } =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opyright 2008 Thomson ISI
个人分类: 科教数据|4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pony1984621 2009-7-13 23:33
附件下载: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2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煮鸡蛋说起——谈谈我对中国工程技术的一些看法
pinjianlu 2009-3-21 11:05
可能你也许会问:ldquo;煮鸡蛋有什么好说的?很简单的事情!说这个很无聊!rdquo; 那么我请问你:ldquo;你煮鸡蛋是怎么煮的?是凭感觉还是估计?约莫过了多久、大概差不多了,就可以了。rdquo;是这样的么?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里又体现出了我们国家和老外的思维方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正是决定了我们工程技术不如别人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德国的工程技术很强,美国、日本也远远优胜于我们?我觉得思维方式的差别能决定最终的结果。 那么思维方式的差别在哪里?我就从ldquo;煮鸡蛋rdquo;开始说起。 很久以前就看过老外做的一个实验:把一批鸡蛋丢在水里一起煮,从 3 分钟后开始,每过一分钟就捞起一个,切开了看看蛋黄和蛋清的情况。 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鸡蛋煮了十分钟后,就有 99 %的概率是煮熟了,而且还没煮老,刚好合适。 这样量化之后,再煮鸡蛋不是就可以有一个时间的度了么?可以有一个时间上的量度了,而不是再凭感觉,不论是谁去做同样的一件事,都可以有同样的一个结果。 而我们也许就没有这个量度,凭感觉去做事。或者用肉眼去看,这样人为因素就很大,不同的人去操作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的做事方式是不太适合于工程技术的发展的。 举个例子,上海地铁一号线是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线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我们凭感觉,觉得入口先上升的几步梯子和下梯子后的转弯都是浪费,就省去了这些东西,结果就出了问题,实践证明,德国人设计的这些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做事就只凭一种感觉、完全靠感性认识,不会去量化,然后用数学工具去分析问题,那么也许做事很简单,但就可能因为人的错觉而造成重大问题。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