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改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改革不仅没能有效削弱权力,反而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hhanb 2009-3-4 10:56
改革不仅没能有效削弱权力,反而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想写这个题目已经有些时日了,为什么拖到今天才动手呢?因为昨天在科学网看到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对于高等教育的十大建议,笔者的看法是完全赞同。其中有一条就是官员虚假文凭泛滥,已经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太大的官笔者没有条件接触,但某些九品小芝麻官笔者还是能接触到的,凡手中多少握有权力资源的,无论官职大小,都有可能通过非法途径或者变相的非法途径获得文凭。这就是权利被强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另一个现象就是学术向官场献媚,学界和科研界早已出现官场热效应,一方面是许多人不安心学术和研究,却一门心事向官场靠拢;另一方面是学术主动向官场讨好,例如举办什么高级官员培训班之类的。第三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愈演愈烈的公务员热,不要说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趋之若骛,就连一些高学历者也对处长这个职位垂涎三尺。第四就是如今的官员经手的资金数额之大,经手的工程、项目之多都是张青山,刘志善们远不能及的。 然而,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就是权利下放吗?当然,如果不切实权利下放的话,改革的成果就要大打折扣了。笔者断言,新一轮机构膨胀已经显现,因为权力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就必然要孳生腐败,结果就要新增设所谓的监督部门,等过了些时候,又要再增设对监督部门进行监督的部门。这是一个必然的循环过程。显然人们只看到权钱交易的危害,没有看到权学交易的危害,其实权学交易的危害远大于权钱交易。因为这样一来知识与文凭就彻底斯文扫地,广大学子还会把真正的学业当回事吗?鬼才信。可是一旦这样的话,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社团改革与科技自主创新
yangwenzhi 2009-2-14 18:30
科技社团改革与科技自主创新 杨文志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北京 100038 ) 摘要: 科技社团缘起于无形学院,它有力地推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科技社团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交流的重要机制,是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科技社团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与科技发展的要求相比,目前在体制与机制、经营管理、组织文化、主体意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适应,科技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我国科技社团改革创新。科技社团作为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社会力量,应坚持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方向,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坚持学术交流主业,鼓励科学兴趣,促进原始创新,开好学术会议、办好学术期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网上学术交流;开展专题研究和决策咨询,以及技术中介服务,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开展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各项服务,增强对会员与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强化经营与营销理念,增强科技社团实力;建设科技社团文化,提升服务品质;创新体制与机制,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科技社团工作人员素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准;加强政策支持和理论研究,提升服务素质。 科技社团 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结社的社会组织,是科学共同体组成部分, 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社会角色, 是 科技自主创新 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共同体的自组织,它不同于正规的、刚性化的科技组织,是一种 基于学术自由、平等交流、互动自主机制的柔性组织。我国科技社团正处在转型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确立的突出科技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将给科技社团带来新的无限发展机遇。我国科技社团只有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范式和科技社团发展规律,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在新的形势下,为推进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中进一步发挥优势和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一、科技社团是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社团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体制化、建制化的产物,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社团的发展,对推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无形学院与科技社团源起 无形学院 ( InvisibleCollege ) 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博伊尔在 1646 前后提出来的。它是指一些有科学兴趣的人士组成的柔性弹性研究网络,如科学沙龙、假日聚餐会、周末茶话会、学术车间、业余闲聊等非正式的交流团体。早期的无形学院,有意大利伽利略首创的山猫学会;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喜欢的卢茨咖啡馆;爱因斯坦为院长的奥林匹亚科学院;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组织的混沌会;英国剑桥的三一中心和卡文迪许实验室等。在无形学院内,无资格资历之别,地域派别之异,更无性别歧视,在探索科学奥秘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就给予畅所欲言的机会。无形学院基于爱好和兴趣,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研讨问题的自由度很宽广,在良好的学术议论辩论环境中,能更好地打开思路,激发潜藏很深的发明创造力,让别人的启发之火星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炬。许多杰出的科学大师在无形学院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同时为潜人才转变为显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如,爱因斯坦、索洛文和哈比希特等原先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后经过奥林匹亚科学院的深造,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从科学发展史上看,早期的科技社团正是由无形学院演变而来。 无形学院最早产生于 17 世纪初的英国,当时英国自然科学家异常活跃,经常 聚会讨论自然科学问题,并约定把神学与政治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这种自发的、非正式的组织形式,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组织基础。人类虽然进入信息社会,但无论是现代科技社团,还是传统科技社团,仍须保持着无形学院这种组织的行为 特征,即科学研究人员从学院派的小圈中钻出来,打开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枷锁,舒展自如地互相交流学术心得,倾诉科学实验的种种困惑与障碍,展开广泛地争鸣。在科技社团的学术讨论中,允许意见相左,允许观点悬殊,允许激烈地对抗,在学术研讨中,淡化职务职称上的差异。只有坚持这一点,科技社团才会有生存的空间,才会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会担当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社会角色。 (二)英国皇家学会与现代科学发展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的确立和形成,发生在 17 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其主要标志是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的建立。正如刘易斯 . 科塞在《理念人》中描述的那样,科技社团在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到划时代的里程碑作用。他认为,科学事业的传播和自然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社会学的因素。最突出的是英国皇家学会( RoyalSociety ),它缩小了科学家和受过教育的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为科学探索赢得了合法地位,并促进了作为社会秩序中一个具有很高价值的成分的科学之制度化。 在近代科学的起源阶段,一些人因对自然界的事实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聚集在一起,其中大多数人并不是科学家,而是票友式的业余爱好者,而不是职业专家,形成了一个使后来更为严格正式的科学得以成长壮大的基础。当英国皇家学会在 1662 年获准成立时,它的第一批 96 名会员中,有 14 名贵族、男爵和骑士, 18 名准骑士, 18 名医生, 5 名神学博士和 2 名主教,还有不少生意人和实业家,他们中间真正的科学人士还不到 1/3 。他们对实验科学有兴趣,对科学发现近来向学问人和普通人所展示的新景象感到好奇。当时一些好奇的年轻人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组成了一个午餐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商定每月聚会一次,他们聚在一起研究物理学、解剖学、航海、静力学、机械学和自然实验等。 在对自然界事实广泛的好奇心驱使之下,这些人在皇家学会成立之前的各种非正式聚会中相聚,后来则在更为正式的英国皇家学会的场所聚会。他们不再满足于教会人士和经院哲学家确信的东西,努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而不是演绎推理,向大自然索取秘密。他们试图通过辩论和提出证据,而不是依赖权威性人士来获得知识。在这个时期,清教伦理无疑是提高科学修养的重要动力。他们认为,研究自然既是为了更好地荣耀上帝,也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它能使上帝壮丽的创造物得到更充分的赞美,也能通过技术发明使控制自然成为可能,从而为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功利上的考虑和纯科学的关心有着同等的重要性。随着经济企业,尤其是交通和航海事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不断感到解决这些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压力。在一个目睹对外贸易迅速扩展的时代,先进的航海设备具、有头等重要性,天文学在确定纬度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确定潮汐的时间也是航海所必需的。伦敦的商人,不论是学会的会员,还是仅仅对它抱以厚望的人,自然会施压让其考虑对自己有实际意义的题目。国王和宫廷也迫切要求可能有益于国家的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它们是军事技术、商业还是工业问题。这种与新的清教徒精神相结合的功利主义追求,有助于使科学研究在受教育者的心目中取得合法地位。 正是于此,查理二世 1662 年授予英国皇家学会以特许状,并宣布:朕有此志久矣哉!开疆扩土,不惟针对帝国,亦针对真正的艺术与科学。故朕对一切形式的学问皆予关护,鼓励哲学研究,凡以实验建立新学,或令旧说更完备者,尤当称许。为使此类研究在吾民中发扬光大,令天下学人永远承认朕乃信仰的卫士,一切真知的热爱者和保护者朕决定应当成立一个学会应称之为皇家学会。英王钦准把赞许和承认给予科学活动,甚至将其放在与宗教活动同等的位置上,使从事科学者的地位几乎达到了身份等级制的顶点,而在这个地位上向来只有教士代表着知识界。从此,科学在西方社会中的显赫地位便再也没有被剥夺,这正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起点。正如《理念人》中所描述的那样,在科学家和普通人之间的鸿沟上架起桥梁;帮助科学研究获得合法地位;保证科学得到掌权者的承认;提高科学家的地位和使科学事业不断吸收人才;增加科学家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把他们从个人孤立状态带入公众世界通过所有这些和许多其他方式,英国皇家学会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环境,没有它,英国的近代科学至少要面对一个更艰苦的旅程。离开了这个策源地,近代科学迅速而持久的繁荣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从科技社团的起源中,我们看到科技社团不仅要满足科技工作者做学问的兴趣需要,也必须满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功利需要。正是这种兴趣与功利的结合,成就了科技社团,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提出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科技社团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个国家目标,不仅能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新贡献,同时也会使科技社团发展获得新机。 (三)科技社团与科学共同体 从事科学知识生产的人群一般被社会学研究者称为科学共同体。 众多的科学家可按不同维度分属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如,以研究领域,相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全体自然科学家是一个大的科学共同体;按学科可分为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学科之中又可按专业划分为专业科学共同体;在同一学科或专业内部,由于研究的课题、学术观点、思想和工作方法之不同,可形成相互竞争的不同学派或学术团体;不同学科或专业的交叉领域可形成新的专业,出现交叉学科专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国家或地区来划分,可分为如中国科学共同体、美国科学共同体之别,中国科学共同体是在更为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是国际性的,科学产品的内容有客观性、普遍性、公有性,科学共同体可以超越民族、种族和国家的界河。 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普赖斯从科学家之间的科学交流、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人际关系中的联系网络 等科学研究的社会过程中发现,科学共同体中存在着二类亚群体:一类是正式的,有组织的科学家集团,如大学、研究机构等;另一类是非正式的非组织化的科学群体,由于这类亚群体是通过科学交流、信息网络连接起来的,如无形学院、学会、协会、研究会等。 科技社团的结社是基于科技工作者的学科、专业、兴趣等的纽带,是科学共同体的第二亚类,是科学共同体非组织化的重要形式。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的职业化、机构化、社会化使科学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遍及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研究所、实验室,五花八门、门类齐全的各具特色的科学中心、研究中心,形成了庞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越庞大,横向交流和联络的内在需求越大。在这种日益庞大的科学共同体中,为形成有机的联系,在刚性化的组织基础上,越来越迫切需要有一种柔性化的组织系统和机制出现,并承担科学交流、信息网络的功能,这就是科技社团。 20 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呈现出综合性、联系性、整体性等特征,科技职业者人群不断扩大,以及与公民社会和社团革命的浪潮相伴,催生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科技社团。如,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1968 年)、国际科学理事会中的绝大多数跨学科机构、东南亚及太平洋工程学会联合会( 1978 年)、国际科学技术促进协会联合会( 1991 年)、国际数学联盟( 1950 年)、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 1990 年)、国际电子显微学会联合会( 1951 年)、国际计算力学协会( 1986 年)等。目前,这类国际科技社团发展到 160 个,其中科学类 95 个,医学类 65 个;同时,地区性、国家性的科技社团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些科技团体 正式的科学讨论会或学术理论研究会,令人眼花缭乱 的专业学术期刊杂志等,构成了庞大、正式的科学研究的社会网络,并强有力地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种机制,科技社团必须根植于科学共同体的土壤,科技社团的组织行为必须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范式。为此,科技社团改革发展须高举同行认可、社会认可的旗子,建立完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科学交流和同行评价,促进科技创新。 (四)科技社团与科学交流 科学的组织化和非组织化是彼此交叉、相互影响的,都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一个科学家,尤其是杰出的科学家常常既是一个有形 的正式的科学组织或机构的成员,同时又是非正式、非组织化的科技社团、无形学院中的活跃分子和积极参与者。他们有选择、有目的地不断编织学术联系网 络。尽管这些网络是非正式的,但实践表明是十分有效的。一般的科学家想要通过正式的交流系统捕捉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前沿的状况是困难的,更不用说踏上同一研究起点。因为,正式的交流系统可是刚性的、科层制的,有明显的滞后效应。科学家想要有效地进入研究前沿,就必须介入这个领域的学术圈子,在科技社团、无形学院中获得席位。 尤其是现代科学活动中,一个科学家如果只是单枪匹马地从事科学研究, 脱离正式或非正式科学交流的网络系统的话,那么他将一事无成 。不论是研究课题或方向的确立,研究工作的进行,还是研究成果的评价和确认,都离不开科学的交流。 科技社团是进行科学交流的重要机制,科技社团的科学交流一般分成三个维度。第一,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即通常所说的学术交流。科技社团开展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可以帮助科技工作者获得学术问题的答案,帮助科技工作者开展新课题的研究工作,帮助科技工作者熟悉新的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帮助科技工作者认识有关领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获取同行对其研究工作的评价或批评等。同时,具有扩散科技信息,促进科学传播;启发科研思路,激发创造灵感;评判学术成就,促进同行认可;促进互相合作,建立科学团队等重要作用。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学科的融合交叉、科技人才的成长提高,从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二,科学与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即科学的学际间交流。科技社团开展科学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基于一种价值观、功利性的交流。如,科学与人类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可能是一种价值观的交流,也可能是一种功利性交流,即把科学技术引用到其相关的领域;科学与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交流,更多的带有功利性色彩,即利用科学技术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种交流,不仅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需要。第三,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即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社团开展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既是让公众理解科学、了解技术,以利于更好重视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社团在这三个维度上的科学交流,都会从不同的角度促进科技的发展。 对科学共同体来说,科技社团缘起于科学家交流的需求,科技社团承载着科学交流的基本功能。科技工作者之所以参加科技社团组织及其活动,是因为他们有通过科技社团获得科学交流的满足。 1984 年 12 月,美国科促会与象牙海岸科学协会共同发起召开非洲地区科学与工程学会在发展中的作用研讨会。会前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学会作了一次较系统的调查,在学会成立目的这个问题中, 100% 学会的回答是促进学术交流;在会员对学会的期望问题中,会员提出对学会的主要期望是为科技同行交流提供方便。据中国科协 2003 年调查,所属学会负责人和专职人员认为,学会最好 给会员提供优惠参加学会业务活动机会 (91.3%) 、为会员提供信息 (88.9%) 、给会员提供相当会费金额的刊物 (56.3%) ;同时 学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最愿意参加的学会活动是:国内学术交流 (83.2%) 、国际学术交流 (61.5%) 、科技讲座 (46.3%) 、继续教育培训 (44.6%) 。 科技社团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机制,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和各地方科协组成, 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要,认真搭建学术交流服务平台,切实做好学术交流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据统计,中国科协系统县级以上 四级科协和省级以上两级学会组织,每年举办学术会议 2 万余个,发表论文 40 多万篇,参会科技工作者约 300 万人;同时主办科技期刊 2000 多种,占我国自然科学杂志的数量 2/5 ,每年发表论文 40 多万篇;每年编著论文集、科技专著 2100 多种。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社团作为学术交流重要机制,在科技自主创新和建立创新国家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科技社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为科技事业和科技团体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其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伴随着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技社团日益成为促进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兴力量,在政府和企业之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科技社团必将大有作为。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社团取得长足发展,但与科技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很不相适应。从深层次来看,我国科技社团还存在主体缺位、文化落后、经营不善、体制不顺等诸多问题。 (一)主体缺失 我国现有科技社团是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下建立和传承下来的,由于科技社团与国家的政府边界交织,科技社团的权力不是受到正式制度的保障,而是通过与政府的互动获得,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从社会基础看,现代科学发端于西方,我国科技社团机制实际上引自西方,由于我国社会缺乏与西方孕育科技社团的类似土壤无形学院机制。特别是我国现有不少科技社团是在全能政府的权力选择下建立起来的,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而不是完全基于科学共同体的社会选择。政府选择的结果,使这些 科技社团的生存 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他们必然以政府的嗜好作为 科技社团 存在和发展的标准,长此以往形成了 他们 以满足政府需要为基本目的,而忽视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兴趣和内在需求。这样,我国不少 科技社团的取向偏离了科学共同体,在科学共同体中缺乏根基, 存在的社会基础差、会员主体缺失也就自然而然; 科技社团 对会员的服务能力弱,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差,也就顺理成章。 科技社团主体缺失直接导致我国科技社团改革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组织缺乏生气。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这些改革的发起都是组织的主体所有者所发起的,使所有者强制推行的。 作为 结社性的科技社团,其主体和所有者本应是全体会员,而这种会员基础和社会基础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少科技社团会员主体的缺失,从而进一步带来了今天我国一些 科技社团改革动力的不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将人的行为机制分为四种,即 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 花自己的钱给被人办事;花别人的钱给自己办事; 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 ,而我国多数 科技社团的行为机制 是在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 (二)文化滞后 文化对科技社团起着目标导向、激励凝聚、管理实践、行为影响和规范、组织变革与发展动力的作用,是一种看不到却能感觉得到的经营资源,它决定科技社团的素质和竞争力。虽然我国科技社团的文化建设取得一定进步,民主办会、学术自由得到弘扬,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 草根文化不足、科学文化氛围不浓、学术创新和争鸣不够、自律自立自力意识缺乏等诸多问题 。 第一,无形学院机制失灵。 科技社团的结社性,决定无形学院式的草根性、志愿性文化是其应有的基本属性。在政府、企业、科技社团等组织中,科技社团对科技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科技社团能志愿性地满足科技工作者科学自由、科学交流、信息联络的要求。但在无形学院性与志愿性的背景下,科技社团拥有的资源和生存空间有限,既不会有大量的经营收入,也不可能有强制性的税收,当这种自发的机制在资源方面得不到满足时,科技社团就会寻求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合作,由于政府权力的进入、市场利益的进入,就可能会干扰科技社团的宗旨,偏离无形学院机制,扭曲科技社团的行为,出现无形学院和志愿失灵。这是目前我国科技社团发展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失掉了无形学院和志愿机制,也就失掉了科技社团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 第二,公信危机。 社会公信力对科技社团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公信力高,科技社团就会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从而也能够获得较多的社会资金的支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科技社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步被社会所认识。但现阶段一方面由于科技社团自身社会形象和能力等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全能政府的惯性作用,政府、社会对科技社团还存在偏见,所以科技社团仍存较为严重的公信危机。据中国科协 2003 年对所属全国性学会的调查资料,学会负责人和专职人员、会员和科技工作者认为学会没有能接受政府转移职能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和转移职能未到位 (74.1%) ;政府有偏见,对学会不重视 (50.4%) ;学会竞争不过其他机构( 49.6% );学会公信度不够 (43.2%) 。所以,科技社团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拓展社会发展空间,还面临严重的公信危机。 第三, 隔代冲突。 目前,我国主流的科技工作者群体主要出生于 20 世纪 60 70 年代。据中国科协 2003 年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我国科技工作者总数为 2639 万名,平均年龄为 38.97 岁,其中年龄在 40 岁以下的占 62.40% , 3140 岁年龄段占 42.70% , 60 岁以上占 1.60% 。与这样的群体相比,我国 科技社团 与它们之间的代际鸿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科技社团 领导层年龄老化现象。据 2004 年中国科协对所属全国性学会的调查,全国性学会中, 67.1% 的理事长年龄为 61 岁以上, 62.9% 的副理事长年龄在 56 岁以上, 52.2% 的常务理事年龄在 56 岁以上。另一方面是学会工作人员的年龄和知识老化现象。据 2000 年对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秘书长年龄的统计,当年秘书长平均年龄 57.71 岁、副秘书长平均年龄 53.05 岁。近几年,虽然 科技社团 工作人员年龄老化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不容乐观。据 2004 年对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的调查, 56 岁以上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分支机构负责人分别为 40.7% 、 33.9% 、 43.6% 。另据 2003 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中, 51.0% 的专职工作人员年龄在 46 岁以上;大学以上学历者仅为 42.2% ;在 科技社团 服务 16 年以上者为 37.3% 。年龄较大、学历较低、不能流动等是 科技社团 工作人员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状况与我国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造成的科技人员的年龄断层有关,也与我国 科技社团 换届周期过长、工作人员终身制等许多因素有关。 科技社团 应是基于同喻文化人文生态环境的科学家共同体,它的互动源泉来自于诸多同质性的科技工作者自身。 目前,我国 科技社团 中科技工作者群体主流,与 科技社团 领导层、执行层面主体间缺乏同质,存在代沟,存在文化理念、行为方式的冲突,很难形成互动。目前这种代沟正在障碍 科技社团 的改革发展,离解 科技社团 的凝聚力。 第四,数字鸿沟。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科技工作者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化的条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工作者获得学术信息和情报有多种途径,其中互联网络是科技工作者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据 2004 年中国科协对 1727 名科技工作者反馈的问卷分析,目前科技工作者获取学术信息最常见的渠道是学术期刊( 88.4% )、互联网( 69.3% )、学术会议( 65.2% )。但目前我国 科技社团 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其信息采集、整理、传导与科技工作者需求之间极不对称。据 2003 年的调查显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办事机构日常与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分支机构、地方学会,甚至会员的信息沟通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通讯、会议、刊物等方式为主,而通过学会网站或电子邮件仅为 21.8% 。到 2004 年 10 月,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中有 81% 的学会( 152 个)建立了独立网站(网页),其中有 42 个学会仍然使用静态网页。在已建网站(网页)中, 70% 的网页栏目单一,仅发布学会活动信息,信息更新不及时;有 16% 的网站,信息长期没有更新,基本处在停滞状态。 (三)经营乏力 非营利并不等于不盈利,国外成功的科技社团一般赢利水平都很高, 相比而言,我国科技社团不仅凝聚力、服务能力较差,而且综合实力很弱,不少科技社团处在求生存的边沿。 据 2003 年中国科协组织对其全国性学会的问卷调查,科技工作者和学会工作人员认为学会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没有资金和项目支持( 71.9% ),说明目前我国学会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经费问题。另据资料分析, 2004 年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 167 个,平均每个学会会员 2.45 万人,会均年收入 267.89 万元;省级学会 3617 个,平均每个学会会员 1248 人,会均年收入 12.5 万元,其中在省级学会总收入 4.53 亿元的构成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重庆六省市省级学会的总收入在 2500 万元以上,占到全国省级学会收入总额的 49.15% 。而国外一些科技社团收入水平相当高,如 美国化学会 2 亿美元( 1999 )、德国钢铁学会 4060 万美元( 1994 )、 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的组织覆盖世界各地,每年收入达到 1.9 亿美元(目前有 105 亿美元的资产)。 与国外相比,我国科技社团的盈利水平显得非常低。 同时,由于科技社团的盈利水平较低,使我国科技社团维持其自身运转的行政费支出比例较高。据资料分析,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的行政费支出超过了 40% ,这与国际公认的 30% 左右的比例相比,明显偏高。行政费支出比例过高,影响到科技社团业务活动的经费保障,影响到业务活动的开展,这也是科技社团不愿对会员公布财务状况、会员不愿意缴纳会费的原因所在。 我国科技社团的营销意识不强,经营乏力,综合实力不强,已经直接影响到科技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认为他们不愿意加入学会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学会合适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学会吸引力不足 (74.2%) ;学会宣传不够,科技工作者不了解学会 (74.0%) ;是不是学会会员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任何益处 (73.8%) 。增强我国科技社团的服务能力和经营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社团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制度安排不利 目前,我国科技社团基本处在半官半民、自立自力自律不利的尴尬境地,科技社团的登记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挂靠管理部门、理事会的主要领导者、执行机构的专门工作人员等的权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规范和约束,科技社团成员的基本权利还不能得到完全保障。 这种治理风险分担、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没有充分考虑科学共同体的特点和科技社团的成长机制,对科技社团改革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分层管理虽有防范治理风险、保证社会稳定的政治作用,但对科技社团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确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肢解科技社团组织,形成条块分割,增加维持成本;形成科技社团内部竞争,形成内部利益主体和矛盾复杂化;弱化基层组织,忽略科技社团资源的非均衡性;降低组织效能,弱化我国科技社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等。 挂靠管理一方面可以为科技社团生存发展提供了资金、制度、业务等重要保障。但另一方,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一些科技社团原来的挂靠单位被撤销、归并、转制、重组、改制、拍卖等,对科技社团带来不稳定因素;形成科技社团资源来源分配的不公平;形成办事机构归属权、管辖权、监督权等的分离和分散,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导致科技社团办事机构边缘化,职业化滞后等严重问题。 现有制度安排中,我国科技社团面临的外部环境还不是很宽松,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导致科技社团内部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够,能力建设滞后,组织基础薄弱;对学术建设重视不够,学术活动质量和水平不高,对会员科技生活的影响较小,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科技社团工作人员知识、年龄老化,管理能力薄弱,服务不热心、不到位,工作打不开局面等现象。 三、改革科技社团,促进科技自主创新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着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正在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科技社团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必须从深化自身改革入手,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任务的突出位置,坚持做好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一)坚持改革方向,做好三个服务 科技社团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坚持改革方向,牢固树立三个服务的思想,按照三个服务一个加强的客观要求,搭建服务平台。 第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学术建设服务。 学术交流是科技社团的生存之本,是其凝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基础。科技社团如果没有学术交流,就无法融入科学共同体,就不可能借助科学共同体的范式来凝聚科技工作者;就不可能借助学科的发展来扩大组织成员,发展组织本身;就不可能树立起科技社团在学科、领域、行业中的科学性和学术权威性,从而确立自己在社会的不可替代地位。 开好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为了实现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的互动平台。目前,我国科技社团每年举办了数万次学术会议,已经形成较大影响。但也应看到,我国科技社团的学术会议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科技社团要扭转学术会议对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吸引力下降;论文难征、水平不高;学术交流不充分,讨论机会太少等不利局面,要对其他学术会议举办主体的竞争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要做好科技社团学术定位和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活跃学术气氛,鼓励学术争鸣,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和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精心策划组织各种系列学术活动,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搭建高水平的、与时俱进的同行交流、同行评议、同行认可的学术交流平台。要倡导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学术行为规范,促进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素养的提高,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确立学会的学术权威,使科技社团成为原创性学术思想和观点的 孵化器 和 加速器 。 办好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科技社团 要 认真办好学术期刊,重视学术论文质量,按照同行评议的原则建立严格、公正、科学的审稿制度;采取积极措施缩短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鼓励创办半月刊、旬刊甚至周刊,扩大学术期刊刊载容量和发行量,提高期刊的影响;提高期刊的编辑出版水平,探索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现途径,推进编委会和审稿工作的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要加强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时的了解和跟踪国际 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 要充分发挥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独特优势,探索加强多边和双边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开辟新的活动领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优秀科技工作者参加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活动,扩大和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声誉和地位;逐步增加学术期刊英文版的创办数量,逐步改变国际学术界长期不能全面、客观、系统了解我国学者科研活动及科技成果的现状;按照国际水准举办学会的学术会议,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学者参会并做学术报告;积极申办和争取国际组织的重要学术会议在我国召开,自主举办和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要利用科技社团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的机制,就科技及其相关领域,发表我国科学家、科技界的观点和主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加强网上学术交流。科技工作者获得学术信息和情报有多种途径,科技工作者通过互联网获取学术信息的份额已经达到渠道 69.3% ,仅次于学术期刊,高于学术会议。科技社团要为学术建设服务,必须搭建网上学术交流的平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 搭建科技咨询和科普平台,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科技社团要结合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相应的专题研究和决策论证,为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和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论证,专家研究,献言献策;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组织专家开展前期论证,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结合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建设发展的需求,开展专题研讨,提供实施方案。 科技社团要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介评估、科技咨询、技术鉴定、成果转让、技术推广、金桥工程、厂会协作、村会协作、科技与经济结合等方面发挥服务优势;在设立相关科技成果奖项、开展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进行技术标准制定及技术鉴定、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组织研究发布重大科技进展等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转移的有关职能;通过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科协和学会的社会地位,增强社会影响,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科技社团是科普的中坚力量。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根据所属学科的特点,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会员,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担负起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科技社团应建立科普机构,配备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扩大科普期刊的影响,不断提高办刊水平,扩大发行,并创造条件创办新的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科普刊物;整合科协和学会的内部资源,合理调度和优化配置社会科普资源,努力推动全社会创办更多的、类型丰富的科技博物馆,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科普活动场所。 第三,搭建会员服务平台,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 要坚持以会员为本,探讨新形势下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要把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科技社团工作的基本标准,根据科技工作者自身发展和提高的需要,设立相关的科技人才奖项,评价和举荐人才;为会员定期提供学术和活动信息,吸引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积极承接和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国际互认工作,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紧密结合,提高继续教育的受益面;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及时反映会员的意见、建议和呼声。 要建立直接吸收个人会员的制度,通过大力开展学术建设,加强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创造方便科技工作者入会的机制;多渠道发展会员,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组织的科技工作者和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入会,坚持把高标准发展会员作为增强科技社团凝聚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提高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推进包括资深(高级)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以及团体会员在内的多层次会员组成体系;办好网站和《会讯》,加强 科技社团 与会员的联系,建立相互之间交流和互动;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实力 服务的关键在能力,三个服务的关键在于科技社团的能力建设。能力对于科技社团来说至关重要,科技社团能力不足,就无法做好三个服务,就无法解决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因此,科技社团必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与改革创新,增强服务能力。 第一,强化经营理念,增强服务能力。 科技社团 主要依靠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纽带维系,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组织状态稳定性差,虚拟性强,约束力小。 要与时俱进,发挥科技社团特点,大力倡导经营理念,促进 科技社团 非营利营销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科技社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 第二,建设组织文化,提升服务品质。 要与时俱进,大力倡导科技社团的先进文化建设,突出社团特点和个性,倡导社团文化的多元化和特色性,突现组织的价值观,促进其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技社团的改革发展,凸现科技社团的社会形象,增强科技社团的凝聚力。 第三,提高职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准。 要 坚持 科技社团 发展的宗旨和方向,逐步 建立科技社团工作人员职业准入制度,要逐步建立一套包括秘书长、副秘书长培训(特别是新任职的)和任职资格结合、部门负责人、分支机构负责人培训和任职资格结合,以及 科技社团 管理人员聘用和培训结合等职业准入制度,提高 科技社团 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经营的能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准。 第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要与时俱进,大胆扬弃我国不符合适宜科技社团管理制度,要改变 科技社团 民主办会治理结构滞后、民主意识不强、自我约束不力、诚信不够,以及依赖性较强、独立性欠缺等状况。 科技社团应 从自身和内部管理体制着手,正确定位业务主管单位、办事机构挂靠单位、理事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 科技社团 办事机构职责,逐步把办事机构的归属权、指挥权、人事权、监督权等还给理事会。要改善科技社团民主办会状况,增强合法性。 要 按照非营利组织的客观要求和科技社团的具体实际,建立完善民主办会治理结构,倡导善治,围绕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 民主办会 原则,建立完善有效的学会理事会和执行机构,促进 科技社团 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五, 加强理论研究,促进服务创新。 我国科技社团改革发展 已进入一个转型成长的关键时期,遇到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不是以前的理论所能够解释。国际上社团发展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我国社团发展实践也取得很大进展,把这些理论引入并对科技社团改革发展进行理性总结,这是 科技社团 改革发展工作方面的当务之急。要加强对 科技社团 改革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加强试点和实践探索,及时总结推广科技社团改革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加强对科技社团改革的支持帮助和分类指导。 (三)发挥优势,促进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自主创新需要有以人才为根本,构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需要有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科技人才,不断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科技社团要紧紧抓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有利机遇,积极发挥其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创新思维活跃的知识高地和创新源地,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的网状组织体系优势,加强学术建设,深深扎根于科学共同体,促进科技人才辈出,促进学科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认真总结过去管理和服务的经验,逐步实现管理观念的转变,促使管理的理念转变为服务的理念,把管理的重心逐步下移,在工作布局、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向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重点 集中。做好 科技社团 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在管理方式上,逐步改变现存的落后方式,促使对业务主管由预防式管理向问责式管理转变,由维护式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变,增强对 科技社团 组织建设、营销经营、组织活动的宏观业务指导能力。要抓住时机,研究制定 十一五 科技社团 的规划和计划,将科技社团的各项工作置入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 参考文献: 01 郝明松,无形学院与有形成果,科学时报, 2000.8.31 。 02 库 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 。 03 克 兰,无形学院,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 04 李汉林,科学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 05 吴 忠 , 后期默顿的科学共同体社会学,自然辩证法研究, 1986 ( 6 )。 06 杨文志,学术交流是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科协论坛, 2005.3 。 07 李国秀主编,科学的社会视角,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 08 杨文志、吴国斌主编,现代科普导论,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 。 09 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10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选编,科技社团的实践与探索,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11 冯长根,科技队伍建设中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人民日报, 2003.5.9 。 12 冯长根,科技队伍建设中的社团认可价值体系,学习时报, 2004.8.30 。 13 杨文志,强化经营学会,促进学会改革,学会, 2003 ( 4 )。 14 杨文志、姚丽斌、陆家为,学会的非营利营销理念与策略,学会, 2003 ( 8 )。 15 杨文志、孙铭,构建民主办会的治理结构,科协论坛, 2004 ( 1 )。 16 杨文志,学会改革的目标和路径选择,科协论坛, 2003 ( 5 )。 17 杨文志,开创学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学会, 2004 ( 6 )。
个人分类: 科技社团|5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改革的一点看法
guonianxiang 2009-2-10 11:32
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改革的一点看法 目前全国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 3000 多万人。随着每年工资的不断增长,国家财政对这部分人员的负担愈来愈重。另外,据预测到 2030 年前后,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 4 亿左右,即每 3 人当中就约有 1 个老人。若继续保持现行的退休养老制度,势必造成我国财政不堪重负。再加上现行的我国退休养老制度致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远远高于企业同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有失基本的职业公平和职业伦理,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因此,中央决定今年在我国 5 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养老金改革的试点工作,将现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工资标准降至企业退休人员的一样。 前段时间网上广为流传广东各院校的科研人员纷纷申请提前退休。原因是工龄满 30 年的科研人员可比原退休年龄提前 5 年退休,退休工资执行现行退休工资标准,以后退休的执行企业退休养老金标准,前者退休工资约为后者的 2 倍。 暂且不说上述消息所说之事是否属实,但本人认为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的改革不应是退休时间相差几天或几个月,退休工资相差就天壤之别的模式,而应采用循序渐进,逐步降低的方式进行。例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退休工资可在原退休工资标准下,按 4% 左右逐年递减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为止的方式来进行改革。这样,整个改革大约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达到原定目标。又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工资标准,也可按参加工作的时间段(例如 86 年以前为一时间段, 87 年~ 96 年为一时间段, 97 年~ 2005 年为一时间段, 2006 年及以后为一时间段)不同而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改革,参加工作的时间段愈后退休工资所占原退休工资标准的比例愈小,直至为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 总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工资的改革应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能够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来进行改革,既能照顾到各方面人员的利益,又能稳步过渡,最终达到 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标准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看齐的目的。 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改革的一点看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高考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chensh 2009-2-9 23:32
我是1982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我是理科生,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共计七科。政治100分,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7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生物50分,共计660分。虽然是理科考试,但与现在相比,考试科目并不少。现在看来,当时各科的设置和分值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突出了语文和数学两门核心主课。重视了主要课程,也对一般素质提出了要求。 目前的高考据说已经不靠政治科目了,我觉得比较合适,不是说政治知识不重要。从考试的角度来说,不需要单设科目。其实,政治科目在当时对理科生来说,对补充文科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那时候,高中分科很晚,基本上是在高考前2个学期。因而,对理科生来说,偏科现象不太突出。再说,那时录取比例很小,如果偏科,总分就上不去了。很难达到大学录取线。 随着自己在大学里学习、工作的时间延长,觉得高中文理分科对人才成长还是很多不好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科学发展,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相互交叉得很厉害。 不少理科专业在研究社会问题,比如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甚至物理科学都在研究社会现象。而不少文科专业也在大量应用理科知识、方法研究社会问题,比如数理统计、计算机模拟、网络试验等等,没有理科知识,还是非常困难。经济学没有不说它不是文科,但经济学的数学要求比理工科要求还要高。其实,文科一词只是一个通俗说法,是简洁的统称,文科覆盖的范围很宽,除了文学、新闻和艺术创作类等专业外,绝大部分文科专业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因此,以我个人的感受来看,高中不要文理分科,高考必须改革。可以参考1982年的高考方案,参考该方案的思路进行改革。假如高考不分文理科,像1982年那样考7个科目,可以做如下具体设置: 总分660方案: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7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生物50分,史地100分 总分800方案: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00分,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60分,史地120分 语文、数学对文科、理科都很重要,是基础中的基础。英语重要,但不应放到与物理、化学相提并论的地位,何况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英语主要是会使用就行。物理化学主要属于自然科学,史地主要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具有一些交叉特征。 有人可能说,考试科目可能比目前多,学习负担重。其实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关键是如何考的问题。真要考难,即使只考语文和数学两科,设计出考上3天的题目丝毫不难。 以上是自己对高考的体会,愿与大家交流。毕竟高考对大家都很重要而又确实需要改革。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与思考|4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家之言-(转帖)
sunapple 2009-2-9 09:39
精英是如何毁掉了国有企业 朱福群 2009-01-29 第一步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所谓包字进城,用利润承包加厂长任期制对厂长经理实行逼良为娼,逼迫厂长经理为了实现任期利润只能牺牲企业的技术改造,并且在三年任期内,谁搞技术改造谁的任期内就会成本高利润少,谁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政治自杀者,从而使国有企业形成了持续数年的杀鸡取卵式的掠夺经营,彻底摧毁了国有企业的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税负高达38%,还要负担工人医疗住房养老的情况下,却对没有任何负担的外资企业减免税收,并给予种种的优惠待遇,同时整个国家的购买力最大限度的分配给外资企业,从而把国有企业置于了事实上的被宰杀地位。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极端悬殊的不平等竞争,给予了国有企业以致命的打击,国有企业就此一蹶不振,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了。这堪称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空前荒谬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是千方百计保护本国企业,同时排斥外资企业,彼此排斥的发展不下去了,才聚集到一起搞了个wto,其核心原则就是各国都要给外资企业以国民待遇原则,和本国企业享受同样待遇,不得歧视和排斥外资企业。世界上哪有用政策帮助外国资本排斥本国企业的呢?   精英集团摧毁国有企业的第二步,就是以减员增效、优化组合为名的所谓国有企业第二轮改革,今天西山派的许多人物都是借那轮改革成名的。在所谓减员增效、优化组合 的旗号下,数千万年富力强、技术娴熟、经验丰富、正值人生最佳创造力的工人被迫下岗,后来为了彻底甩掉工人搞买断工龄,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发生了:成千上万工人一辈子工龄卖的钱,不值精英集团的一顿饭钱,不值满大街奔跑的一条宠物狗的价钱!被赶出工厂大门的人数之多,可以说是自1929年世界大危机之后最大的一次失业灾难,一夜之间三千万工人被抛向街头,真是泪血地而成泥啊!和1929年大危机唯一不同的是,那时工人是被赶出了别人的工厂,仅仅是失去了工作;而现在的工人却是被赶出了自己的工厂(宪法规定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既失去了工作又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工厂财产。杀人不过头点地,赶尽杀绝还不算,还要编出歌来加以羞辱,什么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无耻下流的语言吗?对于那些大半生甚至一生都投入了企业,除了一副病体什么都没有的工人来讲,他们怎么从头再来?又靠什么从头再来?这句被网上评为当年十大最无耻语言之首的歌词,充分反映了那些所谓知识精英的良知和人性已经沦丧到了何种程度!如果说第一轮改革是摧毁了国有企业的技术基础,那么这第二轮改革则是打垮了国有企业的脊梁。基础被摧毁、脊梁被打断的国有企业,就只有被宰割瓜分的命运了。   于是,第三步的大瓜分,便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先是国退民进,抓大放小,后来感觉不过瘾,就干脆直接瓜分,打着管理层收购(mbo)的旗号,不花一分钱的把企业资产划到了自己名下。可怜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可20年不长工资,勒紧裤腰带用血汗拼出来的国有资产,14万个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就通过mbo变成了精英集团的私人财产(其中还不包括大量的集体企业和市级以下的国有企业)。如果不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国务院紧急叫停,不仅现在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剩不下来,恐怕连全国的江河湖海都mbo成精英集团的私人财产了。精英集团把中小国有企业抢光后,为外资全面收购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扫清了外围障碍,国际资本大鳄开始登陆,对中国的核心产业和装备工业张开了血盆大口,这次狼真的来了!为配合国际资本顺利吞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控制中国的核心产业、装备工业等经济命脉,精英集团又提出了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机遇,把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口号,全世界的资本巨头都来了,全世界的生产线源源不断的向中国转移,与当初英国、日本的 世界工厂不同的是,这是在世界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把整个世界的资源消耗工业和污染工业转移到中国,形成全世界发达国家一起都来消耗中国资源的局面,如同四邻八舍都拿着锅到我们家来做饭,表面看上去我们家里锅多人多gdp增加了,实际上是大家都在吃我们,等四邻八舍吃完后,我们的子孙吃什么?精英卖国,莫此为甚!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2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三R的思考
黄安年 2009-1-14 22:22
关于三 R 的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14 日发布 三 R 是 1933-1939 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救济 (Relief) 、复兴 (Recovery) 、 改革 (Reform) 的简称。为了应付 1929-1933 年大危机 , 美国政府花了 6 年时间并借助反对国际法西斯战争的准备 , 总算渡过了难关,以为危机在短期之内就可以挨过去是不现实的 , 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不是在短期内度过的 ,2008 年秋以来的迅速波及全球的危机指望很快恢复也是不可能的。 美国 30 年代反危机的进程将 1933-1939 年分成 1933-1935 , 1935-1939 年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前阶段主要的重点在救济和复兴,后阶段的重点在改革。救济、复兴 、 改革三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 但是不同时期的重点是明确的。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当今应对危机处理是有着借鉴意义的。 在 2009 年的今年 , 笔者以为救济和复兴显然是重中之重 , 最大限度地缓解失业困境,帮助失业和低收入群体渡过难关,恢复生产、外贸和消费发展势头显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 但是无论是救济还是复兴要和进一步改革联系起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准备条件,而改革是根本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 我们讲救济是为改革创造条件的救济,是为了最终摆脱救济,不是依赖性救济,更不是劫富济贫 , 养活懒人。 我们讲复兴不是复制过去,而是为未来增添新的活力 , 为改革开拓新的情景。 2008 年秋金融危机以来的严峻事实告诉我们急需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 尤其是需要健全就业、失业、再就业保障机制、医疗保障机制、老年保障机制、低收入群体保障机制、基本住房保障机制、基本教育保障机制、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基本食品和安全保障机制、基本环境保障机制、民生和社会矛盾缓解机制,没有这些保障机制,我们将难以应对新的危机的突然袭击和逐步建设名实相符的和谐社会。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4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教育改革
zhguoqin 2008-12-27 14:21
再谈教育改革 张国庆 上一周对高考发了一通牢骚,我觉得不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觉得意犹未尽。 教育的任务是培育文明人,而不是将全体国民培养成计算机器式的科学家! 我国的教育,教育专家们总是想把所有的国民培养成伟大的全才科学家、艺术家,大家都去拿诺贝尔奖!他们把人的教育与科学家教育、全才教育划上等号,把能力培养与科学家教育、全才教育划上等号,把素质教育与科学家教育、全才教育划上等号! ( 1 )其实,能力教育指的是人的生存能力培养,包括独立生活能力、逆境生活能力(包括心理素质训练)、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等,而不是等同于简单的用算术方法解决复杂方程问题、用初等数学方法去解决复杂高等数学问题的能力,因为,人,是个复杂的社会 - 生物 - 生态聚合体,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器,用那种愚蠢的训练方法,是不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的,只会使人更加平庸。 人,首要问题是生活,只有活着,健康地活着,才能工作。社会需要的,是大多数普通平凡的人,而不是计算机式的科学家、艺术家! ( 2 )素质教育,包括了能力教育。除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还包括个性教育(培养良性个人魅力,包括个人气质修养培养,非恶性霸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爱心教育。 因此,高考,要抓住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个唯一目标不放,教育以培育高素质公民为核心,来进行全面教育改革: one 学制改革: 0-4 岁启蒙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国家编制指导性的启蒙教育教材,内容以婴幼儿启蒙教育为主,如颜色、形状、味觉、字符、声音、口头语言训练,亲人、社会关系、公共秩序等知识教育,简单体能训练等。 5-6 岁幼儿教育:简单工具使用,初级情感教育,简单字符、数字使用训练,口头语言训练,体能训练等。 7-11 小学教育:基本生活能力训练,初级书面语言训练,基本算术训练,体能训练,基本社会公德、爱心教育、个人品德教育和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12-17 岁中学教育:逆境生活能力训练,中级书面语言训练,初等数学训练,基本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教育,体能训练,个性教育,社会公德、爱心教育、个人品德教育和环境教育、危机教育。 18-20 义务兵役:除了生理缺陷不适合服兵役外,其余人在这个年龄阶段,全部服兵役。服兵役阶段,主要是军事训练,培养集体精神,此外还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继续完成中学教育学业。 21-25 高等教育:兵役结束后,一部分愿意继续服兵役的,可以留下,进不同的军事院校训练后成为正式职业军人;一部分人,进入高等职业学院学习职业技能;一部分人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这三部分人,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自由流通,以保证人尽其才。 高等教育阶段,除了学习本专业课程外,还要进行个性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爱心教育、环境教育。 注意:这里的体能训练,不是现在学校里推行的数字式的体育教育,而是注重因人施教,进行人的体能训练。 two 高考,可以借鉴: 文科:   语文 200  数学 200 (文科) 英语 100  社会知识 200 理科:   语文 200  数学 200 (理科) 英语 100  社会知识 200 总分: 700 说明: 1. 文理科考卷上,只区分数学和社会知识,其它完全一样。文科社会知识包括历史、社会常识和生活常识;理科社会知识包括物理、理科常识和生活常识。 2. 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可以根据平时表现、学校推荐,单独参加有关学校举行的特长生入学考试。 3. 坚决反对目前的文理混考方案! 4. 强烈建议取消目前中小学教材中所有有关用 初等方式 解决 高等问题 的内容、习题及考卷! 5. 强烈反对大学内容下放到高中,高中内容下放到初中,初中内容下放到小学的行为! three 学习时间: 幼儿教育: 9-11 时、 15-16 时,每周 5 天,寒假 1 月,暑假 2 月 小学教育: 9-11 时、 15-16 : 30 时,每周 5 天,寒假 1 月,暑假 2 月 中学教育: 8 : 30-11 : 30 、 15-17 时,每周 5 天,寒假 1 月,暑假 2 月 课余时间、节假日,鼓励学生参加家庭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并进行鼓励性考评。 幼儿、小学期间禁止早读和晚自习,中学早读和晚自习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安排,但早读不得早于 7 : 00 ,晚自习不得晚于 8 : 30 。
个人分类: 发展学|255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联储成立95周年(1913-2008)随想
黄安年 2008-12-25 08:48
美联储成立 95 周年 (1913-2008) 随想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5 日发布 美国一个世纪前的进步主义时代是 20 世纪改革浪潮的先导,几乎在 20 世纪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内容 , 全都可以从进步主义时代的改革潮中找到源头,其中伍罗德威尔逊的新自由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 其中发生在 95 年前的 1913 年有三件大事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件是 , 根据 1913 年 2 月 25 日批准的宪法第 16 条修正案国会有权制订并征收任何一种收入的所得税 , 不必以税款分配于各州,威尔逊政府提出实行累进所得税法。该法案对于调节财富起了重要作用。第二件是 , 在 1913 年 10 月 3 日 , 威尔逊总统签署国会两院通过的安德乌德 -- 西蒙斯关税法案,根据这一法案,对 958 种商品包括重要工业品降低进口关税, 86 种商品提高关税, 307 种商品维持不变 , 平均降低关税 27%-37% ,多余不怕国外竞争的商品例如羊毛、糖、铁矿、生铁、木材等产品免税或者减免一半 , 开启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新时期。 第三件是 ,1913 年 12 月 19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通过欧文 - 格拉斯法案( Owen-Glass Act ),又称,联邦储备法案, 12 月 23 日威尔逊总统签署生效。法案规定将全国划分为 12 个区 , 每个区设立一所联邦储备银行,总统任命财政部长和其他 6 人组成联邦储备局(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ederal Reserve Board ,全称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简称美联储 ), 经美国国会上院之参议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为十四年 ( 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四年,可连任。纽约成为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中心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拥有货币的发行权、贷款和管理金融的权力 , 实际上成为银行的银行。政府通过联邦中央银行调控一些垄断性银行活动 , 有利于金融融资。联邦储备银行和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国家银行、第二国家银行、国民银行不同 , 也不同于欧洲的英格兰银行 , 有人称美联储的蓄水池功能,起着储蓄、再贴现、调节三大作用 , 因为字母开头是 R ,所以又称三 R 银行。 美国 1907 年金融危机彻底暴露了金融垄断集中于东部少数私人银行家手中的严重弊端,威尔逊总统无意彻底动摇私人金融垄断的格局,但是他强调需要改革金融 , 加强对银行的监控,将金融的领导权由少数银行家手中转移到代表全体银行家和企业主利益的政府机构手中,这个机构的核心就是建立联邦储备体系。威尔逊总统改革方案经过国会两院讨价还价后获得通过 , 是 19 世纪第二国家银行以来在银行体系中的最重大的改变 , 这种富有灵活适应经济发展变通需求的货币管理制度 , 不仅大大加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困境的能力,而且也大大削弱了私人垄断金融寡头对美国金融命脉的控制 , 强化了国家对于金融货币的监管职能。然而法案的通过和实际执行并不是一回事。美联储成立以来虽然对于调控金融财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但是他的成员中大多数依然是私人银行巨头的代言人,如果美联储主席及其成员不能真正代表美国广大人民掌权,而成了大银行家所有、大银行家所享 , 大银行家所治的代理人,那么这样的监管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对全球造成的危害 , 已经清晰地看出美联储制度的弊端,美联储的势在必行。 附三篇报道 : ************************************8 2008.12.22 2008 年:美联储面对危机角色演变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政部长保尔森多次应国会议员要求到国会说明拯救经济方案。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 (IIP) 《美国参考》 Andrzej Zwanniecki 华盛顿──分析人士认为,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联邦储备系统 (Federal Reserve) 为推动信贷市场和刺激经济所采取的非常政策,或许将给未来美联储在经济中的作用重新定位。 2008 年,联邦储备系统同财政部一起作出积极努力,向一些金融机构大量注资购买其不良证券或优先股,并帮助另一些金融机构合并和收购。美联储还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套换以满足对美国货币的国际需求,并与它们协调减息行动以利于刺激下滑的全球经济。 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经济学教授、美联储史专著作者梅尔策 (Allan Meltzer) 说,近一年来,美国中央银行在经济中作用的扩大程度超过了以往 94 年。他在书中描述了货币政策决策者在过去 94 年中是如何谨慎行使权力的。例如,在 1921 年经济衰退期,联邦储备系统拒绝救援农场,理由是解决农场困难不在其职责范围内。 媒体常常形容美联储 2008 年行动的主动性及范围和规模为前所未有。 弗吉尼亚州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高级经济师、联邦储备系统史作者赫策尔 (Robert Hetzel) 说, 2008 年中央银行将私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的程度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据联邦储备系统提供的数据,其资产负债表从 2008 年初的约 9600 亿美元增加到 12 月中的 23000 亿美元。 中央银行对民间市场的大力干预──从大型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到房地产抵押公司──促使《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 略带讽刺性地把美联储称作万不得已的投资者,而联邦储备系统的传统作用则是万不得已的贷款银行。 一场异常深重而范围广阔的危机使联邦储备系统一贯使用的政策手段──确定基准利率──不再同样奏效。 在将联邦基金利率实际降到零的可谓火力将尽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又采取另一非正统举措。 12 月 16 日,联邦储备系统宣布了一项政策承诺:只要它认为有必要,就会注入更多资金。梅尔策说: 在其历史上, 只有一次采取过类似举措,那是在 1942 年,当时,他们承诺将长短期利率保持在某一水平,而这一利率水平一直持续到 1951 年。 联邦储备系统的大胆行动引起了争议。有些人指责美联储主席伯南克 (Ben Bernanke) 和财政部长保尔森 (Henry Paulson) 采取行动救助某些金融机构而让另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有些批评人士抨击联邦储备系统开始降息太晚,奖励市场上的过分冒险行为,近来还指责他们 拿纳税人的钱下赌 。 自由派研究机构卡托研究所 (Cato Institute) 学者廷伯莱克 (Richard Timberlake) 在 9 月份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央银行应坚持维持 平均货币价格的绝对稳定 ,因为如不这样,就会破坏在整个经济中最有效分配资源的稳定性,招致 各种未来的货币灾难 。 但集中关注通货膨胀并非是一致被承认的联邦储备系统的角色。赫策尔在其著作中提到有些经济学家直至 1970 年代还认为,遏制通胀不属于美联储的职责范围,或者认为通货膨胀不可能被大幅降低。 赫策尔说,今天,对于决策者是应集中关注信贷流通、货币增值、还是减轻经济周期影响,仍然没有定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其资产购买政策影响其中的任何一方面。他说: 目前的政策行动结果将有助于确定中央银行未来应扮演的角色。 在当前危机的严重性显现之前曾批评联邦储备系统的梅尔策,现在转向称赞其采取的行动。他说: 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在寻找应对市场问题的途径方面很有创造力。 但是,一旦经济开始复苏,联邦储备系统必须开始松解所持证券并减少经济中的现金。到那时,它可能会发现在其帐本上的高风险证券难以出售。 当选总统奥巴马 (Obama) 说,在他 2009 年 1 月 20 日宣誓就职后,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将是他最先采取的立法举措之一。他还将有机会填补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的三个空缺。 专家们表示,无论总统和国会作出什么决定,联邦储备系统制定的新战略几乎肯定会使其在未来经济中发挥更为扩大的作用。瑞士信贷 (Credit Suisse) 首席经济学家索斯 (Neil Soss) 在 12 月初发给客户的业务通讯中写道: 任何地方都没有摆脱这一困境的脱身之术。 ( 完 ) http://www.america.gov/st/econ-chinese/2008/December/20081223183023saikceinawz0.5103876.html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出自 MBA 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 ( 重定向自美联储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ederal Reserve Board ,全称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简称美联储 ) 美联储官方网站网址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目录 * 1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介 * 2 美联储的基本职能 * 3 联邦储备银行 * 4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介   联邦储备系统的核心机构是联邦储备委员会 (Federal Reserve Board ,简称美联储;它的全称叫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即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也可以称之为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 ) ,它是一个联邦政府机构,其办公地点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 (Washington D.C.) 。该委员会由七名成员组成 ( 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员五名 ) ,须由美国总统提名,经美国国会上院之参议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为十四年 ( 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四年,可连任 ) 。 美联储的基本职能    1 、通过三种主要的手段 ( 公开市场操作,规定银行准备金比率,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要求的贴现率 ) 来实现相关货币政策;    2 、监督,指导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    3 、监管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    4 、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的预算及开支;    5 、任命每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    6 、批准各个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提名的储备银行行长人选;    7 、行使作为国家支付系统的权利;    8 、负责保护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的实施;    9 、依照《汉弗莱霍金斯法案》 (Humphrey Hawkins Act) 的规定,每年 2 月 20 日及 7 月 20 日向国会提交经济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 ( 类似于半年报 ) ;    10 、通过各种出版物向公众公布联邦储备系统及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详细的统计资料 , 如通过每月一期的联邦储备系统公告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    11 、每年年初向国会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报告 ( 需接受公众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 及预算报告 ( 需接受美国审计总局的审计 ) ;    12 、另外,委员会主席还需定时与美国总统及财政部长召开相关的会议并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并在国际事务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Eccles Building (Headquarters) 联邦储备银行 联邦储备银行区域   由国会组建的作为国家的中心银行系统的操作力量的 12 个联邦储备银行 , 是按照 1913 年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在全国划分 12 个储备区,每区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分行。每家区域性储备银行都是一个法人机构,拥有自己的董事会。会员银行是美国的私人银行,除国民银行必须是会员银行外,其余银行是否加入全凭自愿而定。加入联邦储备系统就由该系统为会员银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担保,但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存款准备金,对这部分资金,联邦储备系统不付给利息。   在克林顿竞选总统之前,美联储就已经运用货币政策这一唯一杆杆对经济进行调控,即把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并正式决定每 6 个月修订一次货币供应量目标。 l993 午 7 月,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突然宣布,今后以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是由于美国社会投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流动资金很难被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必然联系被打破,因此以中性的货币政策促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预期下增长,进一步考察。美联储是以实际年经济增长率为主要标准作为调整利率主要依据的、全部政策安排以逆向思维为基本出发点。美联储认为、美国劳动力年均增长率为 1.5 %、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 1 %、因此,美国潜在的年经济增长率认为 2.5 %左右,美联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控利率、使年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在 2.5 %左右。以解除通胀之忧。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简称 FOMC) 。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机构。它由十二名成员组成,包括 : 联邦储备委员会全部成员七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它四个名额由另外 11 个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该委员会设一名主席 ( 通常由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担任 ) ,一名副主席 ( 通常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担任 ) 另外,其它所有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都可以参加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讨论会议,但是没有投票权。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最主要工作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 ( 主要的货币政策之一 )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上货币的储量。另外,它还负责决定货币总量的增长范围 ( 即新投入市场的货币数量 ) ,并对联邦储备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进行指导。   该委员会主要的决定都需通过举行讨论会议投票产生,它们每年都要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八次例行会议,其会议日程安排表每年都会向公众公开。而平时,则主要通过电话会议协商有关的事务,当然,必要时也可以召开特别会议。 来自 http://wiki.mbalib.com/wiki/%E7%BE%8E%E5%9B%BD%E8%81%94%E9%82%A6%E5%82%A8%E5%A4%87%E5%A7%94%E5%91%98%E4%BC%9A http://wiki.mbalib.com/wiki/%E7%BE%8E%E8%81%94%E5%82%A8 ********************************8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美联储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宪法大道的爱扣斯大厦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英语: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或者 Federal Reserve ,非正式称为 The Fed )简称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 , 在中国大陆又被称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由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中央管理委员会和 12 家分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本伯南克( Ben Shalom Bernanke )为现任美联储管理委员会主席。 目录 * 1 历史 * 2 角色及责任 * 3 组织构成 * 4 利率 * 5 储备银行 * 6 谁拥有美联储? o 6.1 政府影响 * 7 货币发放和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 * 8 批评 * 9 其他条目 * 10 外部链接 o 10.1 相关文章 * 10.1.1 历史 * 10.1.2 其他 历史 美国最早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是 1791 年获批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 1837 年至 1862 年间的自由银行时代美国没有正式的中央银行,而自 1862 年至 1913 年间,一个 ( 私营的 ) 国家银行系统起到了这个作用。 美联储是由美国国会在通过欧文 - 格拉斯法案( Owen-Glass Act ,又称联邦储备法案)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于 1913 年 12 月 23 日签字。 角色及责任 美联储的主要任务是: * 管理及规范银行业 * 通过买入及售出美国国债来执行货币政策 * 维持一个坚挺的支付系统 o 美联储不能发行美国国债 其他任务包括: * 经济教育 * 社会超越 * 经济研究 组织构成 爱扣斯大厦南侧 美联储包括一个管理委员会。七名委员会成员由美国总统指定并由议会通过。成员任期 14 年,并且不能连任。一个成员可以在本身任期之余接任另一个成员剩余的任期。联邦开放市场委员会由七名委员会成员和 5 名联邦储备银行的代表组成。来自第二区纽约的代表是永久成员,其他银行成员以两年或三年为限轮值代表席位。 现任美联储管理委员会成员为: * 本伯南克,主席 * 唐纳德科恩, 副主席 * 弗雷德里克米什金( Frederic Mishkin ) * 凯文沃尔什( Kevin Warsh ) * 兰德尔克罗兹纳( Randall Kroszner ) 利率 五十年来联邦基金利率图解 联邦基金利率是美联储执行其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其它次要手段包括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整贴现率等。联邦基金利率是一个银行互相支付过夜借款利息的利率。其交替影响最低贷款利率后者通常高于联邦基金利率大约 3 个百分点。最低贷款利率是银行向其最好客户提供贷款的利率。 低利率通过降低借贷成本来刺激经济活性,使顾客和企业采购和建设更加轻松。高利率通过增加借贷成本来放慢经济发展。 ( 详见货币政策 ) 美联储通常每次调整联邦基金利率 0.25 或 0.50 个百分点。从 2001 年初到 2003 年中,美联储 13 次降低利率,从 6.25 %一直到 1.00 %,以应付不景气。 2002 年 11 月,利率被降至 1.75 ,许多利率都低于通货膨胀率。 2003 年 6 月 25 日,联邦基金利率被降至 1.00 %,自 1958 年来的最低值,当时的过夜利率平均为 0.68 %。从 2004 年 6 月末开始,美联储开始提升目标利率以回应对过于活跃的经济带来的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的可能的关心。例如 2004 年 12 月,利率随着一系列的微小提升而到了 2.25 %。 储备银行 联邦储备区域 由国会组建的 12 个联邦储备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心银行系统的操作力量,其组成形式更像一个私营公司很有可能引起对其所有权概念的混淆。例如:储备银行向成员银行发行股票。然而,拥有储备银行股票完全不同于拥有私营公司股票。储备银行不是为了营利而运作,根据法律拥有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是成为其系统成员的必要条件。股票不可以被出售、交易或者作为贷款抵押;根据法律,红利每年被控制在 6% 以内。 支付给成员银行的红利被认为是对美联储持有的成员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不支付利息的部分补偿。根据法律,美国银行必须维持一定的部分准备金,其中大部分保存于美联储的帐户上。美联储不向这些基金支付利息。 美联储 1913 年遵照联邦储备法案建立,后者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银行系统用以增加国家金融系统的灵活性和实力。这个立法提供了一个包括十二个地区性储备银行和七个成员的管理委员会的系统。所有的国家银行必须加入这个系统,其他的银行也可以加入。储备银行 1914 年 11 月开始营业。国会制造美联储纸币并以弹性货币补给供应整个国家。纸币发行给储备银行并后续传输到其它银行机构且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8%81%94%E5%82%A8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6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贫道理解的“不折腾”  
huangwd99 2008-12-21 12:43
贫道理解的不折腾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不折腾三个字引起大家最大注意。很多人在猜测不折腾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说谁在折腾,干什么事叫折腾。右派说,不折腾三个字是在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三句话中的。因为前面说的不动摇、不懈怠是指改革开放,因此后面的不折腾就是指有人反对改革开放,或者接着反思改革进行折腾。左派则说不折腾就是指现在类似仇和等瞎搞。说实话,贫道也不知道所谓折腾是指什么,不折腾是在告诫谁。       贫道尝试这样认识不折腾。       首先,不折腾与前面的不动摇,不懈怠两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两句不动摇和不懈怠,并不是指改革开放,而是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事业,改革开放是完成这项事业的手段,是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对于事业来讲,才存在不动摇,不懈怠问题。而一项任务就不存在这样的要求。完成任务一般用把握目标不乱折腾。因此三句话的意思是:       要毫不动摇,一点不松懈地实现建设一个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以改革开放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在完成改革开放的任务中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不要折腾。       那么在完成改革开放这项任务的时候什么行为属于折腾了呢?就是需要改革的不去改,不需要改革的乱改。因为所谓改革,就是对原有的体制中,不利于加快中国现代化的部分进行改动,改成有利于加快中国现代化的体制。这样,改革就会受到有利于加快现代化这个目标的限制。超出这个限制就叫折腾。限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不能没事找事,把根本不属于影响快速发展的部分进行改动。如果改了,就叫瞎折腾。第二,对于已经显示出现代化特征的东西,不能改动成反现代化的模式。如果改了,也叫瞎折腾。第三,对于已经看见有些国家怎样一改出现问题,或者本来准备照某种体制改,现在那个体制已经出问题,就不要轻易改动。如果咋呼着改,更属于瞎折腾。贫道这样分析,应该不错吧。       那么,咱们就分析一下,究竟什么事情让总书记觉得需要提醒大家一下。       我们知道,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体系是什么呢?就是资源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不再由计委配置。开放是指什么呢?是指允许外商来中国直接投资,给他们以中国国民的待遇。这两项什么时候完成的呢?显然,是在 90 年代初。 90 年代初,允许私人投资工商业,拨改贷、取消计划价格,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放开,公众公司设立(股份制)完成后,无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都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造。严格来讲,这个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同时,早在此之前,中国就开放了 13 个沿海城市,并且外资对内地投资也在 90 年代初就允许了。所缺少的,一个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没有改革,这影响了要素自由流动。另一个,是金融体系还没有与西方最新金融体系接轨。别的还有什么吗?贫道看是没有了,如果谁认为还有,可以提出来一起研究。       那么,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改革的吗?严格来讲除了以上两点,没有了。如果说改革还没有完成,是因为经济体制选择了市场经济以后,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的配套体制。这就是:在农村集体经济消失,没有了投资主体的时候,如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和公共医疗问题;在市场化必然带来贫富分化情况下,在越来越多工人在没有劳动保障的私营、外资企业就业后,如何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最低工资制度和转移支付体系。也就是说,新的改革对象变成改革带来的其他问题。因为只有这些方面也改革了,才能实现和谐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       但是我们看看此后的所谓改革做了什么呢?首先,户籍制度根本没提,其次,金融体系改了怎么样吃不准没有动;动了哪里呢?一是以产权明晰化为理由进行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一个是教育、医疗市场化。       那么这些改革怎么称呼好呢?叫瞎折腾比较合适。       首先,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由市场配置。对于进入市场的主体究竟究竟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某部门,并没有要求。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成分有的也很高,英国工党时期最高也达到 30% ,西方经济理论对国有经济到底占多大成分也是处于争论状态。而所谓产权明晰问题,本来只是西方一派学说的论述,并不属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是产权明晰化真的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你看看日本企业就会发愁了,日本企业基本找不到企业产权究竟是谁的。因此,这项改革最终搞的好处看不见,坏处多的是。本来市场化就带来了贫富分化,私营企业比重大就带来了原来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减小。结果 5000 多万国企职工下岗,私营企业比例扩大,使本来要改革的任务更加大了而不是小了。这不是添乱吗?添乱就是折腾。       有人会说,不对,正是我们在 90 年代以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才使中国实现了持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       这才叫奇怪呢。最近 10 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世界经济发生了变化,世界贸易额激增,西方产业资本向中国大规模转移,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算算贸易顺差占 GDP 净增长额就知道经济增长到底是因为什么了。而西方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世界贸易额激增,是因为中国早在 90 年代初就建立了一个市场经济体系,并且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难道这些改革是 90 年代才做的吗? 90 年代以来所谓国企改造,所谓医疗教育改革,与西方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世界贸易额激增有什么联系吗?赵本山忽悠范伟买拐,起码还能找到厨师切菜与重心的联系,重心与腿的联系。谁要能找到国企改造医疗教育改革与出口的关系,就能上今年的春晚了。       同时开始的教育、医疗改革也明显不具备改革的属性。上世纪以前,全世界的教育、卫生本来都处于市场状态,各国政府很少干预他们。但卫生、教育有明显的公共事务特性,上世纪初以来全世界无论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和卫生用非市场的,政府主导和干预的方法进行资源配置。到上世纪中叶,政府对卫生和教育的干预程度大大加强,很多国家的卫生和教育资源几乎全部由国家调配,这才是历史趋势,是现代化的基本走向。但是我们的医疗、教育改革走了一条与世界潮流相反的道路。把一个本来完全合乎现代化要求的体制给改了,这还叫改革吗?不,这叫倒退,叫逆历史潮流而动。结果,折腾得国家不得不宣布医疗改革没成功,教育也不得不调整,而且矢口否认教育改革了。这不叫添乱吗?添乱就叫折腾。       还有,金融体制是没与西方接轨,没接轨倒是福气,因为要接的那部分已经崩溃了,显示出那个体制自身毛病就不小。但是你看看无论银监会还是证监会的头们都一个劲儿的说,虽然西方金融体系出了问题,但并不说明我国金融体制不需要进一步改革。这不明摆着打算添乱吗?如果十七大时候胡总书记自己也看不清楚,现在还能看不清楚?于是说这叫瞎折腾。       还有别的折腾没有呢?有,就是有人提出要按照西方标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比如西方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比如零八宪法。不在于这些提法好听不好听,合理不合理,关键是你看不到实行这些改革的国家得到什么好处了。要搞票决体制,首先要全体公民的生活方式一致,基本诉求一致。任何在这些方面没有能取得一致的国家,结局就是混乱。比如台湾,蓝绿在对待大陆问题诉求基本相悖,因此票选基本就是胡来,就是混乱。比如泰国,贫富分化非常严重,大量在农村生活的农民与城市居民无论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利益诉求上都格格不入,因此所谓票选根本进行不下去,还是街头革命。东欧改为票选,也因为大国地缘关系和贫富分化造成群体分割,票选也往往搞成街头革命。这些都是胡锦涛看着发生的,他会不知道中国目前各群体的生存方式,利益诉求一致还是不一致?因此,现在提出要按照西方模式搞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给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实现添乱,一定也属于瞎折腾。       胡锦涛总书记看见了有这四个瞎折腾,前两个已经出问题,后两个现在还有人咋呼要搞,自然要告诉全党全国人民,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方面不动摇,不懈怠,在改革开放方面重点强调了不折腾。       胡总书记的不折腾是不是指反思改革呢?显然不是。因为反思改革无非是一种思潮,是一批没有掌握任何舆论工具,没有任何行为能力的人在网络上的一些说法,而不是行为。如果真是指反思改革,那用不乱想才合适。一些想法和说法怎么叫折腾呢?       不知道贫道理解的对不对。也算一种看法吧。  
个人分类: 转载|1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汽车工业的救援与改革
黄安年 2008-12-21 08:11
美国汽车工业的救援与改革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21 日发布 不救援 , 美国三大汽车工业的破产不可避免 , 只救援、不改革 , 美国三大汽车工业的破产同样不可避免。美国的三大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失去竞争力,打从 8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汽车王国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动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认真解决 ; 美国的老百姓对于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援汽车工业利益集团的贪婪已经越来越失去耐心,三大汽车业巨头每年拿着巨额薪酬享有超级富豪的待遇,而无需对企业经营不善负责 ; 汽车工业工会成了十足的工人贵族维护特殊利益集团的丰厚利益 , 而无需为汽车工业可能破产担忧,这些人无须改革技术和管理 , 照样享受特权和特殊利益 , 一旦发生危机破产信号就向政府要求救援,这种做法和华尔街的大小蛀虫和懒人没有本质区别。现在给予汽车工业以必要的救援但是需以限时改革为条件,没有救援的改革等于用纳税人的钱来养活蛀虫和懒人,等于打水漂 , 救援必须与改革相连。 在华尔街贪婪的大小蛀虫多得很 , 每年的高薪和丰厚红利分掉了金融赢利中的相当份额,一旦出现负债则向政府要求救援,他们自身利益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 即使银行倒闭,这些人不仅可以拿到半年的高薪报酬,而且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入另外一家或者对家金融机构,继续享有高薪,只是由于这些人懂得如何内线运作 , 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用人单位要心中有数,他们只认钱。 在汽车工业问题上 , 只讲救援不讲改革 , 不求改革 , 既不是真改革 , 也不是有效的救援。是不是改革不能看口头上 , 不能以党派划线,以为奥巴马什么都想改 , 小布什什么都不想改 , 恐怕是一种误区。 *************************************** 布什宣布将提供紧急贷款救助美国汽车业 2008 年 12 月 19 日 23:34:02  来源:新华网 12 月 4 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左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拉利(右二)以及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纳尔代利(右一)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当日,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负责人重返美国国会,请求国会批准向三家公司投放救助资金。新华社记者张岩摄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9日电(记者胡芳 刘洪)美国总统布什19日宣布,美国政府将提供紧急贷款以救援陷入困境的美国汽车业。 据悉,这项贷款总计174亿美元,是从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中拨出的,其中134亿美元将在本月和下个月到位。通用汽车公司将获得94亿美元,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将获得40亿美元。福特公司则表示暂不需要政府的紧急帮助。 另外40亿美元需在布什政府或接任的奥巴马政府从国会获得金融救援方案的第二部分资金之后才能到位。 11 月 18 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阿灵顿一家通用汽车装配厂,一名工人在装配线上检查车辆。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下滑让美国汽车业陷入困境,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计划于 19 日就如何救助汽车业举行听证会。 新华社 / 路透 作为条件,接受救援的美国汽车公司必须在3个月内拿出以实现自立为目标的改革计划。如果在3月31日之前拿不出计划,汽车公司必须归还政府的贷款。 布什当天上午发表讲话说,让汽车公司倒闭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汽车公司破产不可能有助于汽车行业,同时还会给美国人带来无法接受的痛苦打击。 12 月 7 日,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进行的一场题为混合动力的希望的推介活动上,人们为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祈祷。 美国政府提供紧急贷款的决定是在国会参议院本月11日否决了总额为140亿美元的汽车业救援方案之后作出的。这一方案此前已获得众议院批准。 受高油价、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冲击,美国汽车业濒临破产困境。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表示,要渡过目前的难关,它们必须得到34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援助。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汽车业积弊甚深,如果要帮助汽车业彻底走出困境,美国政府的援助资金可能将高达1250亿美元。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9/content_10529239_1.htm 美国公布汽车业救助方案细节 公司人员薪酬受限 2008 年 12 月 21 日 03:17 中新网      图表 : 美国政府推出 174 亿美元汽车业救助方案背景资料 : 美国东部时间 12 月 19 日上午 9 时,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了题为《汽车业重组及资产盘活救助方案》的汽车业救助方案,根据方案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将获得总共 174 亿美元的政府资助。 上传时间 :2008 年 12 月 20 日关键字 : 美国政府 汽车业救助方案福特 克莱斯勒 通用中新社发 ANP 摄   中新网 12 月 20 日电美国财政部周五公布了汽车生产商救助方案的细节。这份只有 15 页的文件清楚地说明了何时发放贷款以及如何限定公司管理人士以至普通雇员的薪酬。   华尔街日报报道,此前美国政府宣布,为稳定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的经营状况,将向两家公司提供 174 亿美元的政府贷款。根据方案的细节,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将于 12 月 29 日开始领取政府贷款。财政部的文件显示, 174 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 简称 TARP) 资金中的大部分将发放给通用汽车。该公司将于 12 月 29 日支取 40 亿美元政府贷款,随后将于 2009 年 1 月 16 日支取另外 54 亿美元贷款。一旦国会批准划拨第二笔 TARP 资金,则通用汽车将于明年 2 月 17 日获得另外 40 亿美元的贷款。   克莱斯勒将获得总计 40 亿美元的政府贷款,并能够在 12 月 29 日领取这笔资金。   在获得政府贷款的同时,两家公司管理人士的薪酬也将受到限制,且限制条款与其他通过 TARP 获得政府救助的银行及其他机构受到的限制相同。此外,该条款还禁止在没有白宫批准的情况下向薪酬最高的 25 位雇员发放红利或奖金。   作为重组方案的一部分,两家公司必须在 2009 年年底前将美国雇员的薪酬下调至在美国经营的日本同行业企业的薪酬水平。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还必须提交控制支出的计划,该计划应该包括在假日聚会、旅行和购置新地产方面的支出细节。两家公司进行的每笔超过 1 亿美元的资产出售及其他交易都必须获得白宫批准。   另外,这两家公司必须在 2009 年 2 月 17 日以前向政府提交重组计划。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还必须从本周开始每周向政府提交经营状况报告,并在领取贷款后每两周提交一份流动性状况报告,此外还要提交遵守支出政策和薪酬政策的月度证明。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812/1221_16_931592.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7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拭目以待:以科研为主导 师生协同创新-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吴信 2008-12-2 08:17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2008年11月26日 作者:唐景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以科研为主导 师生协同创新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核心提示】   ●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研究生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导师招收培养研究生,必须依托其科研工作进行,并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   ●培养机制改革为学校层面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起一主一辅两个调节手段相配合的调整机制。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科研需求决定培养规模是主要调控手段,根据学科发展战略需要对某些特殊学科采取倾斜扶持是辅助调控手段。   ●改革过程中重点推动了一项制度创新,就是要求改革的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目的就是统筹使用有关经费,用于扶持资助具有前瞻性但目前暂缺经费的研究项目,以及为构建合理的学科生态而需要加强或发展的学科。   ●研究生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和保证研究生安心学习潜心研究,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制约瓶颈。必须在提高培养单位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国家投入,改善和提高研究生待遇。 ■本报记者 唐景莉    二○○八年一月十九日,全国一百二十万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二○○八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图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现场,考生们在认真答卷。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资料图片)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从明年开始,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所有研究生全面收费,而教育部也很快澄清:教育部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和类似的材料。为什么要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这一改革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玉良院士。    记者 : 自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所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在教育部、财政部的推动和支持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请问杨司长,如何理解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意义?改革后,导师有学生无课题、研究生有题目无项目的现象会不会得到根本改善?    杨玉良 :2006年哈工大等3所学校实行培养机制改革试点,2007年实施改革高校增至17所;今年,改革已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2009年,改革将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是培养机制改革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主观动力和客观保障。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最主要的因素。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研究生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导师招收培养研究生,必须依托其科研工作进行,并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因此导师对研究生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就不仅仅是出于道义和责任感,同时也关系到导师和学科的切身利益,其提高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就有了更为坚实、持久的基础。从研究生方面来看,由于研究生的奖助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强度进一步提高,奖助的评定也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表现结合起来,研究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就成为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观动力。没有这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增加的投入、外部的管理以及各种各样的评估评优,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成效,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结合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往往就意味着有高水平的导师、高水平的学科。强调研究生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就使得研究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有了客观保障。   二是培养机制改革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提供重要的微观基础。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调控,包括对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的调控。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调控即成为政府管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职责和重要手段。国家对规模、质量、结构的各项调控和管理措施往往不能完全达到理想效果,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微观基础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国家对研究生规模的调控,往往遇到学校和导师保规模、争指标的扩张压力,虽然这与国家的资源配置政策有一定关系,但传统机制下导师招收研究生利大责轻、利责失衡,加之缺乏一种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使得相当一部分导师脱离科研实际多争招生指标,也是产生上述规模扩张压力的重要原因。通过培养机制改革,形成一个进一步强化导师责任和科研需求决定招生需求的新机制,就使国家规模调控具有了一个理性、有效的微观基础。   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也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目录的管理、学位授权点审核、招生计划配置等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诸如专家评议、限额控制、分数线控制等措施,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要依靠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但一个学科需不需要招收培养研究生、需要招收多少研究生,不论在国家宏观层面还是在学校的微观层面,都是一个争论不息的敏感话题,其结果往往是增加容易减少难,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学校这个微观层面,缺乏一个理性、有效的调整机制,宏观调控政策由于缺乏微观基础而难以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培养机制改革为学校层面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起一主一辅两个调节手段相配合的调整机制。在这两个调节手段中,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科研需求决定其研究生培养规模是主要调控手段,学校根据学科发展战略需要对某些特殊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采取倾斜扶持是辅助调控手段。   由于强调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新的培养机制有效调节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现有培养规模中的其余部分,以及现有培养能力的剩余部分,将逐步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研需求较小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甚至可能将其主要培养能力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将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是培养机制改革是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创新目标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任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过程,是一项活动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培养的科研主导机制,将在微观层面使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向其优势学科集中、向高水平的科研任务集中,在宏观层面使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和地方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以及企业立项开展的重大开发改造项目相匹配。国家的教育投入、科技投入在学科结构上将能更好地协同配合,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个目标的实现都有了更充分的保证。   四是培养机制改革将成为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培养单位的招生、培养、学生管理、导师队伍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培养机制的改革,将全面带动培养单位人事、科研、财务制度的改革,这将是一个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个核心,明确导向、统合政策、理顺机制的过程,对于各培养单位进一步确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机制改革对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招生计划分配、招生政策和招生工作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适应培养机制改革需要,围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这一核心目标,对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   比如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就重点推动了一项制度创新,就是要求改革的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创立该基金的目的,就是统筹使用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专项经费、科研项目经费中可用于研究生培养的部分经费、单位自筹经费以及其他渠道投入的经费,用于扶持资助具有前瞻性但目前暂缺经费的研究项目,以及为构建合理的学科生态而需要加强或发展的学科,如人文、基础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对于基金的使用也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指导教师申请、专家委员会评定。基金资助的项目资金应优先用于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所需开支的各项经费。    记者 : 据了解,有的学生和老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不十分理解。有人将改革内容总结为三个多一些,师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能不能这样说,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围绕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这一核心,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另外,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现在已经实施改革的学校的主要改革措施?    杨玉良 :实施改革学校贯彻了关于培养机制改革的原则和要求,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这一核心,普遍实行了下述一些改革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强调科研主导。通过导师资格遴选考核、招生计划分配、导师依托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和助研岗位等机制,实现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结合。学科和导师对科研工作重视程度和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2.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实行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   在要求导师对研究生负有资助和指导责任的同时,赋予导师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权力,调动了指导教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的积极性。   3.合理配置招生计划。采取与科研任务、科研经费挂钩等办法,有效调控了每个导师的招生数量和学科(或学院)的招生规模,优化了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   4.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本着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的思想,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各种创新与扶持基金等途径,以及实行动态评定和导师参与评定等机制,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强度,强化奖助的激励作用,研究生的生活保障程度和学习、科研积极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5.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改革政策。如对基础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给与倾斜和扶持。   6.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培养机制改革科研主导、导师资助等政策的导向和影响,很多培养单位都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更加重视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了解,强化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有的单位加大了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的比例,希望这些学生能尽可能早地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增加研究生对科研的贡献。部分培养单位还对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术型、应用型等进行分类,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要求,按照分类对课程体系和培养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7.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通过设置专门基金,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以及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学生来校攻读学位的力度。   8.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对来自国家、学校、导师三方面资金的统筹管理,试点单位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力度普遍加大,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记者 : 研究生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制约瓶颈。明年开始,所有中央部委属高校都将开展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在加大投入、改善和提高研究生待遇方面有何考虑?    杨玉良 :对于下一阶段工作的考虑,我简单地概括为三句话,就是加大投入,加强指导,加强研究。   我们推动开展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主要涉及培养单位内部的机制,完善奖助体系、扶持学科发展、鼓励支持创新等需要增加的经费,主要还是依靠培养单位自筹资金,各改革单位都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我们要对各培养单位的改革工作继续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当然,对培养机制改革工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还只是推动和引导该项工作的一个政策手段。要实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目标,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学科支撑。学科建设需要超前、持续的投入支持。单位受自筹资金的能力限制,投入力度有其局限;企业的科技投入必须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不可能在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学科领域发挥主力作用。建设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国家必须加大投入。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除改革培养机制外,还必须提高生源质量。当前,对优秀博士、硕士生源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间高层次人才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已经从教育家的个人理想演变为国家的竞争战略。研究生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和保证研究生安心学习潜心研究,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制约瓶颈。必须在提高培养单位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国家投入,改善和提高研究生待遇。   对于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国家除给予教育事业费拨款外,还应该给予必要的科研事业费支持。对于有研究生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还应该允许在科研经费中预算合理部分用于支持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范围不断扩大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比如,改革的高校在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结构、研究生培养的层次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改革工作有什么影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改革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应该采取哪些差异化的改革措施,等等。对于改革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既要认真研究,又要积极探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尊重和发挥培养单位的首创精神,形成各具特色和充满生命力的培养机制。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6日第2版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3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图)
sxzx 2008-11-26 21:20
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图) 作者:三峡在线 三 十年,时尚的百转千回,让三峡在线人感慨万千。让我们一起重拾时尚30年,你就会发现,每一次时尚的变迁,就是一种对往昔再造的过程。在历史的流转中,它和建筑、音乐、绘画一样有着相似的轨迹。应新浪编辑之邀,三峡在线与大家一起回顾:改革30年时尚回顾之19982007。 1998:伟哥和格格    伟哥走红折射两性意识的开放。Viagra主治ED,非常有效,以致台湾省叫它威尔刚,而内地和香港称呼它伟哥。从此,伟哥大名带着强烈的暧昧弥漫了中国在国人看来,它就是种蠢药。伟哥引发的全球社会效应前所未有:在美国,一77岁老翁要求卖给他1000粒,以便讨回他多年来的损失;它在台湾省一上市,一些老太太就投诉说,她们清晨在公园里运动时,有部分老先生对她们毛手毛脚;一名60岁埃及男子视伟哥为唯一的救星,但收效不佳,一气之下引火;Viagra尚未在内地上市前,其中文伟哥商标之争已引发多起官司,1999年,沈阳飞龙集团销售伟哥开泰胶囊被禁事件受到广泛关注。     格格热。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琼瑶在1998年推出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大热。连续火了两年后,至今仍有电视台重播。女主角小燕子的扮演者赵薇一跃成为中国内地最热门的偶像明星,甚至引发社会上小燕子热的大辩论因为其拥趸都是少年儿童。 1999 建立中国式品牌意识    曾经,我们的身边似乎很少看到有中国式品牌意识。那时的时尚开始和世界接轨,前卫、冲动、幼稚甚至可笑混杂在一起。中国第一代名模马艳丽、热衷于向古典要时尚的香港设计师张天爱,都洋溢着怀旧情愫。怀旧的时尚主题断断续续地流行着。这一年,三峡在线看到我们已经在建立中国式品牌意识。秀水街成为关键词,仿货当道。班尼路,真维斯成为流行品。    1999年9月9日。在整个20世纪再也找不出比这个日子更合适结婚的了,本着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意,中国婚龄男女有相当一部分都选择了这一天结婚。 2000 痞子蔡的网恋和超模吕燕 E时代到来,都市里,对互联网经济的痴迷已到令人盲目的程度,E时代就这么来临了。网站遍地开花,以致泡沫泛滥。这股热潮引发了大跃进式的炒作概念热、网恋异军突起,也带动了电脑的普及,CNNIC机构统计,到2000年1月,中国上网电脑有892万台,上网用户数达2250万人。     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以jht为笔名,在网上电子公告栏完成了长达34篇的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让网恋成为最时髦的恋爱方式。    同步,MP3逐渐替代CD机成为年轻人喜欢的音乐播放器。     这一年,世界超模大赛爆出大冷门,亚军吕燕。在2000年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上,小眼睛、厚嘴唇、雀斑点点的中国少女吕燕获得亚军,这是中国模特迄今在世界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前段时间一直以金黄头发形象示人的吕燕,这次在一个时尚聚会上出现时,又变成了一头黑发的中国娃娃。 2001 旗袍唐装年,中国式美丽成为专有名词    唐装享誉全球,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国家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齐刷刷地穿着大红色和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刹时光彩四射,此情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传遍全球,中国唐装迅速流行。         《花样年华》掀旗袍热,带动旗袍热片中张曼玉身着旗袍的造型性感、优雅,使旗袍弥漫了第二年的春夏秋。    2001年中国首次时尚颁奖盛会风尚大典在北京21世纪剧院隆重举行,从此中国娱乐界、时尚界开始了颁奖盛典时代。     贵族车发表宣言,虽然1994年劳斯莱斯就在中国现身,但直到这一年,劳斯莱斯才正式在内地建立了专门的展示厅。 2002 蕾丝、BOBO、白骨精和汤加丽     蕾丝是该年里最受欢迎的服饰。它们被点缀在服装中所有能够点缀的地方,从领口到裤脚。    8月,环球小姐大赛第一次设立了中国小姐的席位。卓灵获亚军。随后一年,世界小姐正式落户中国举办。     新概念炒翻天:白骨精综合了以前对白领、骨干和精英的称谓;BOBO族一词开始流行。BOBO族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享受、崇尚自由解放、积极进取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一类人。    江诗丹顿 1755年问世的、排名世界第二的手表江诗丹顿在北京开第一家专卖店。     直到2003年9月,这本2002年9月出版的写真集,仍然跻身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它就是号称中国第一本人体模特署名的《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     手机短信拜年火爆。三峡在线听说这一年的春节期间,共有70万条短信从手机发出。 2003 非典口罩成必备品     彩屏手机的兴起。彩屏手机。在02年已经出现,随着价格的走势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在03年,它才真正摆满了各大手机专柜。     SARS口罩热。今年的流行元素并不突出,但一种流行疾病却让大半个中国陷入恐慌。那就是非典。非典的出现也导致口罩热销。这样的场景三峡在线相信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吧?    杨利伟。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小朋友们的心中的最高理想比成为科学家又多了一个选择,成为一名航天员!     7月,中国男模首获国际排名,李学庆成为世界10大男模,排名第9,中国男模首次获得国际排名。 2004 外滩3号和性小康生活,讨论性不再罪不可赦        外滩改造升级,外滩三号时尚人聚集地。全球首站,2004年对于中国,特别是对于上海来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尚年。这一年里,许多顶级国际品牌将新品发布的全球首站或亚洲首站设在中国,设在上海,各种国际水准的豪华派对也在上海滩频繁上演,上海俨然已成为世界时尚的第六大都市。    性小康,有关统计,2004年网络上的关键词是刀郎、宝马、性小康。性小康还有性商,更是从2004年的年初就进入了火热讨论阶段,直至2004年的年尾仍是经久不衰。     刘翔!刘翔!刘翔赢了!那一个名字在一刹那之间响彻了全世界,大家也都记住了那个双手高举着五星红旗,张扬地跳上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小伙子。刘翔,你是中国的骄傲! 2005 超女带来中性风潮    超女中性风潮,金牌电视人制作人王平操刀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掀起全国热潮,冠军李宇春的中性风潮引起很大争议,并迅速在中国流行普及,成为亿万少年少女模仿的对象。     中国模特登《TIME》封面。杜鹃以中国模特身份第一次登上《TIME》副刊封面,并代言多个国际品牌,世界名牌有了中国面孔。 2006 中国整型术赶日超韩     黄金甲带动丰胸热。三峡在线注意到,在黄金甲中,包括女主角巩俐在内,几乎所有女性都穿着低胸宫廷服,展示着丰满的胸部。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想到引来了另一种热潮丰胸。不少整形美容医院趁此也抓住商机,搞起了满城尽带丰胸热。韩星簇拥中国整形业,韩国艺人俊男美女如云使得韩国鬼斧神工的整形医术扬名国际,但06却是韩国艺人选择来中国整容最多的一年。杭州、成都、昆明等大都市都成韩星整形首选。究其原因,中国整容技术好,费用低廉是最大诱因。     zara进入中国。2006年,在国际时装业界享有盛誉的Inditex集团,在上海核心商业区设立了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Zara首家旗舰店,并以此做为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标志。 2007 环保时尚年,街上塑胶袋减少,棉花袋越来越多     中国选手获世姐冠军,在世界小姐落户中国后的第五年,中国选手张梓琳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世姐冠军。        我不是塑料袋环保布袋引发抢购狂潮。禁止或劝导少用塑料袋,已逐渐成为国际趋势,这也是地球意识提升的具体表现。     hm进入中国。法国里昂内衣展在里昂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内衣商,法国本地品牌商占30%,海外品牌商占70%,中国内衣品牌爱慕首次以品牌的名义亮相里昂。 这是一名 liuxh333的留言,有画龙点睛之妙,三峡在线特意修改到正文之中,与大家分享! 改革三十年,变化实在大; 科学大发展,性趣也不差; 国人破茧出,当惊世界殊; 伟哉是中华,壮哉唯华夏。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7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忧虑
wanghongcai 2008-11-15 01:02
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经在许多大学推开,其中后果如何不好预料。就我个人而言,我有几点忧虑: 1,我认为这个机制改革存在着严重的理论欠缺,首先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改革,所以许多大学改革也只是为了推行上级指示而已。有的猜测是为了提高研究生待遇,有的认为是为了激励导师是多拿课题,但各种说法没有一个是能够站得住的。但我认为这个改革很重要的假设是认为:导师招研究生是为自己招雇工,所以导师就得出钱!如果我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就要反思一下导师有多大的自主权了,导师能不能招到自己满意的人了。如果该项制度不匹配,那么这个改革从根本上讲是不公平的。 2,这个改革能否提高研究生的待遇呢?表面上是可以的,实际上是把原先的自愿制度变成了一个强迫劳动制度,即导师合情合理地认为我出了钱,你就应该给我干活。但是你干得我不满意怎么办呢?或者说你认为干得比实际报酬多又怎么样呢?这样究竟是否真正提高了研究生待遇?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 3,这个改革能否激励导师多拿课题呢?我觉得效果不会太好。因为就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导师不希望多拿课题,只是他有没有这个机会去拿课题的问题。如果用经费的杠杆逼迫他,他也只好要么不招研究生,要么也学会去走关系跑课题去。我想这对本来就不健康的课题评审制度而言是一个更大的压力,换言之,学术风气就会恶化。 4,这样改革能否提高创新能力呢?我想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可能性不大,因为利益关系的约束,使大学更注重眼前利益,更急于求成,所以所谓的科学成果更倾向于泡沫化,越发难以出现具有真正科学水准的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了。要是出现了这个后果,我想这是这个改革的大失败。 5,这个改革对教学关系是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想这会促进学术资本主义的形成,即导师的老板化,学生的雇工化。师生都会非常计较自己的得失,在这样的状况下容易出现矛盾。估计大学内部的关系会因为这个改革而造成紧张,而不会造成和谐。 6,这个改革会加剧大学内部的矛盾。首先这个改革中经费是被学校当局硬性扣除的,这引起教师的相当的抵触情绪,因为教师普遍认为自己为不太满意的学生付费是不情愿的。当有钱的教师可以多招学生是因为他们先得优势,这无形中会加剧学校内部的两极分化形势。大家内在的不满情绪就会日益加剧,相信学校再无安宁的校园了。 当然,这些忧虑也许压根就不会发生,我的忧虑纯属杞人忧天,但愿决策者能够考虑这一层,不要头脑一热就搞什么创举。我了解美国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都不是这么武断执行的,为什么中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进行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呢?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3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点看法
songlijie 2008-10-26 20:48
我们学校今年的研究生教学改革,革掉以前研究生的固定公费自费制度,改为现在的奖学金制度。这样改革,肯定有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随之而来的弊端。 既然采用奖学金制度,那肯定就要对学生评出一个高低出来,第一学年最直观的就是考研最后成绩来定高低;对于三年制的学生来说,第一学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研究生阶段的课程,那么可以肯定第二学年的奖学金肯定很大程度上会通过研究生阶段考试成绩来定高低,这样一来似乎有转到了大学的学习阶段,学生积极备战考试;而在第二学年的学习期间,学生肯定都会拼命想着发论文,因为这很有可能成为他们评第三学年奖学金的至关重要的筹码,这样一来,学生怎么可能潜心下来搞研究,当把论文作为研究的唯一成果的时候,这个研究就很容易变味,实际上现在就已经变味了,这样一来肯定会更加加剧这一现象。 上面是学校个改革,而我发现我们学院更有一个让我不能理解的做法,就是取消了研究生阶段的数学课程,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我真的很难理解这一决定。 教育改革说大点事关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发展,说小点就直接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真希望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职能部门经过慎重思考之后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一个实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精英们”成功地把中国经济忽悠到了危机边缘
huangwd99 2008-9-20 11:08
精英们成功地把中国经济忽悠到了危机边缘 http://www.zuguowang.com/bbs/thread-50575-1-1.html 作者:邋遢道人 关于西方要发生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引发世界性 经济 衰退的警告,关于 中国 必然会同所有新兴市场国家一样遭受一次金融洗劫的警告,是早在几年前就有很多人讲过了,还都有专著或论文,这些人包括 中国 的学者和西方学者。他们都指出新自由主义带来的西方 经济 虚拟化,赌博化对全世界,包括 中国 都不是福音,早晚会发生雪崩,甚至很多人就预计大约发生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甚至把危机发生的条件和步骤都说得比较清楚了。在那个时候, 中国 主流学者都在拼命鼓吹新自由主义 经济 理论的正确性,鼓吹私有化万能,鼓吹小 政府 大市场,鼓吹金融创新带来的繁荣。而 中国 政府 基本按照这些主流精英的思路制定了这些年的 经济 政策,并没有理会非主流学者的警告。   如果说这些学者的警告在当时还不能从世界经济现象上看出来兜端(这只是指西方金融危机,而新兴市场国家挨个被金融洗劫是10年前发生的,历历在目),那么到2007年 美国 发生次贷危机时就应该可以看出来了。贫道记得2005年看到王建一篇文章,就预计 美国 房贷很快要发生危机并引发严重金融危机。即使次贷危机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许中央政府还心中无数,但2008年6月以后起码就应该叫真相大白了。而且整个过程几乎每一步会是什么样子,大致发生在什么时间,都被非主流学者不幸言中。  自去年开始,西方这次金融危机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多数西方学者都很悲观,把这场危机描绘成如同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人大有人在,连这场危机的主要操纵者格林斯潘都说:会是100年来最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但是,推动中国走到目前境地的主流精英们没有一个对此发表过什么看法,他们聚集在一起在总结30年 改革 的成就,嘀咕着要进行政治 改革 。似乎对马上面临的世界性灾难一点也不在乎。更有一些 官员 和主流学者明看着已经发生的灾难,无视全世界都知道的引发灾难的原因,就在这几天还在说:   对中国来说,现在最缺的是金融创新,如果因噎废食,那就太傻了   中国几乎没有纯粹的证券化业务,更不用说复杂的担保债权凭证(CDO)等工具,国内也没有股指期货市场。但官员表示,中国现有环境下的利率和汇率正逐步放开,所以发展金融对冲避险工具的需求迫在眉睫.他并说,银行业必须朝收入来源多样化发展   中国不应对金融衍生产品说不   当然中国应从美国的动荡中有所借鉴,但这绝非是暂停国内金融改革或止步不前的借口   中国政府不应裹足不前,而应趁机在海外市场低价买进   贫道不知道年初温家宝总理说的2008年日子不好过到底包含什么内容,但显然,中国的主流精英一点没显示出悲观情绪,而是兴高采烈地在欢庆胜利。   假如发生一次类似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会是什么样子,难道这些主流们不知道吗?   且不说世界主要 股市 都跌去90%多,美国1933年的GDP还达不到1929年三分之一,直到1941年才接近1929年水平。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也倒退到一战前,也就是十几年前的水平。大量银行、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这十几年西方工人阶级和城市贫困阶层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仅美国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最严重的一年,纽约街头每天拉出十几具冻死饿死的尸体。以后几十年中,西方人还对这次危机谈虎色变。   贫道在以前几个帖子中多次指出,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凡是离全球化越近的国家遭罪最大;凡是离世界经济活动越远的国家遭罪最小。只有一个被西方封锁,完全隔离与全球经济外地苏联反而沾了便宜,经济大发展。   主流们自己评判一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呢?究竟是已经被深深卷入全球化中间,还是还有一定距离,或者还在圈子外呢?   也许精英们会说:中国现在还没完全卷进去,因为中国金融还没完全与世界接轨,因此中国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是,卷入全球化程度并不是以经济政策来确定的,而是以经济活动与全球经济的关联程度确定的。中国在2006年出口依存度接近40%,这个数字是自有世界贸易以来,所有大经济体(小国完全可能)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数字。 日本 、美国最高没达到15%,德国等关联国贸易很强的欧洲国家,最多也就是32%。新兴市场国家比较高,但 韩国 、墨西哥等也无非是三十多。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深深卷入世界经济主流里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危险。中国不是个资源大国和技术大国,中国是个出卖劳动力的大国。中国经济两头在外,能源、原材料靠进口,产成品靠出口,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原材料价格外国说了算,出口价格也是外国说了算。只要价格一波动,中国最先有感觉。以前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现在再发生经济危机,是西方没企业可破产(都挪到你那里了),西方没工人可失业(没工人了),而是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中国发生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只要世界贸易总需求降低,受损的首先是中国。可这件事情一定会出现,1929年经济危机世界贸易总额就大幅下降!  发展内需?中国什么时候没说过要发展内需?从2001年北戴河会议上江泽民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内需。结果是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没什么起色,倒是外贸出口不断扩大。原因很简单,中国早在1997年前后已经达到西方传统经济危机的标准了,也就是大量低收入群体无力消费,导致生产过剩。只是因为1996年 人民 币大幅贬值,使出口能力扩大,才掩盖了这个问题。   中国看起来市场很大,但由于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别扩大,大量群体根本不在这个市场中。即使按国家统计局数字,2006年,占城镇居民10%的高收入群体(5771万人)年消费支出为11734亿,而占农村居民80%的低收入群体(58994万)只有11480亿。5771万人消费总额比近58994万人还多。如果参考王小鲁的研究文章,这个数字还悬殊。绝大部分农民(80%月均支出现金162元,全部农民也不过月均支出现金221元),40%以上的城镇低收入群体(月均支出现金425元)基本不具备购买现代产品的能力。也就是说有10亿人基本不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靠什么提高内需?  而解决收入差距,或者说解决涉及将近10亿人低收入问题,并不是一句话的事情,没有惊人的大动作,没有一定时间,根本没戏。而金融危机可不等人,最多给中国两年功夫。   还有一点,中国农民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民,2006年,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来自务工部分已经达到32%,收入增长部分53%来自工资性收入。到楼市崩盘,基本建设停滞,大量建筑业民工失业;出口企业萎缩,大量民工失业;股票楼市一崩,中产阶级消亡,大量服务业日子不好过,服务业农民工也失业。只要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会是两位数的负增长!    这根本不是吓唬谁,这些数字都在那里摆着,因果关系的描述也并不牵强。别说专家了,像贫道这样的闲散人等都能算出来,怎么中国精英集团就视而不见,照样在这里忽悠呢?   有些网友批评贫道,说贫道把这些所谓专家看的太重了,太抬举他们了。那是这些人根本不注意观察。 改革开放 30年,哪一步不是他们先忽悠,然后政策就出台了呢?除了政治改革以外,凡是他们鼓吹的经济政策,有哪一个最终没坐实呢?看看前面,贫道能不心惊胆颤?   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中央政府还一个劲儿地听他们忽悠,言听计从,事情就不妙了。
个人分类: 转载|12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被撤职的一段经历——打破教育垄断,引进民间教育[转]
flower 2008-9-1 12:36
人物档案: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 、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1981至1988年担任武 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在任内,他率先推行了一系列 教育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度等,在国内 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88年因与教育部上司有分歧被免职。 原武大校长刘道玉出自传 解释当年被免职原因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携自传抵穗,爆17年前被免职内幕,我已经没什么顾忌 了,写自传是给社会一个交代。昨天下午,头发花白、身着风衣的刘道玉出现在广州 购书中心的大堂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对很多人来说,刘道玉的名字也许陌生,而对于武大学子而言,73岁的刘道玉是他 们心中的一段传奇,一种向往。刘道玉被誉为武汉大学的蔡元培,他首创并推行的 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等等,使武大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 。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创作的。但1988年,刘道玉 因为改革激进,被突然免职。在沉寂了十几年之后,刘道玉带着他亲笔撰写的自传《一 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 尽管已是古稀老人,但刘道玉的思维依然敏捷锐利。中国的大学要做世界一流的 大学,至少还有30-50年的差距在昨天的见面会上回答读者问题时,刘道玉就中 国教育侃侃而谈。   记:在中国的大学校长中,您可能是第一位为自己写自传的。在上个世纪七八十 年代,您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个风云人物。但从1988年,您离开武大校长一职后,这 十几年逐步淡出公众视野。为何在您古稀之年要抱病写自传?   刘:我经历过新中国以来的种种政治运动,也曾经当过工具。中国有句古语: 七十而从心欲不逾举。我到了七十古稀之年,对一切都已置之度外,写这本书时, 我已经没有什么顾忌了,我手写我心。我从69岁开始着手写这本自传。写这本自传 ,是出于我的一种怀旧情结,也是我对自己的一次全面彻底的反省,回忆检查自己一生 所经历的主要事情,让大家知道我为人所知的一面,也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鲜为人知的 一面。是给我自己一个交代,也是给社会一个交代。   记:除了出于您个人的一种生平总结外,从社会大环境而言,是不是也使您想公开 地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   刘:我出这本自传,我想,也是现在教育形势下的一种需要。现在高等教育的情况 ,是大众议论的一个热点。这种关注,一是大众认识到教育是兴国之本;第二是因为大 众对中国的教育有着种种不满。教育原来是一片圣洁的净土,而现在教育也腐败了。我 感到很焦急。我认为,出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应该出来说一说了。 如果是校长我会留住陈丹青   记:在大学教育界,今年的确出了不少震动的事件,比如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辞职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申请退学、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停招研究生等等。您对这些事 件怎么看?   刘:我认为,像陈丹青这些人的举动是出于对中国大学教育现状的一种失去信心的 无奈之举。我理解他们,他们的举动是一种勇敢之举,因为他们洁身自好,不愿滥竽充 数。   如果我还当大学校长的话,如果他们在我的大学里,我会劝阻他们,请他们留下, 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给这些教授、学生更灵活的自主权。可惜,我一直没有看到这些 教授、学生所在校方的一种回应,对此,我感到失望。 教育部应该放权   记:文革之后,您为中国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高考在中国已恢复了近三十年,现在公众对高考的批评却不少。   刘:文革后,恢复高考是时代的需要。现在的统一高考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也是必要的。现在教育部门也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我认为这是添枝加叶式的,关键还是要从源头抓起。教育部应该要放权,让高校招生 有自主权,比如一些重点大学可以自主出题、自主招生。选拔考生,不能再光看分数。 现在经济都多元化了,考试也应该多元化。 大学校长应是职业教育家   记:大学校长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职位。今年由博客中国网站发布的一个中国大 学校长公众认同度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有69.8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 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您认为,理想的大学校长是什么样的?   刘:我把现在中国的大学校长归为学者型的、双肩挑式的校长,因为既要做学术, 又要管业务,因此既要保住博士帽,也要保住乌纱帽。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应该有 良好的学术背景,有人文素养。但是当他当上校长,他就要下决心不再做自己专业研究 的工作,而应该做一个职业的教育家,掌握教育的规律。而怎么样当好这个校长,调动 员工的积极性?靠提拔、靠发奖金,这不行;应该要抓改革,在改革中比比看谁是英雄 好汉。 教育改革情结难消除   记者:十几年前,有人说您是因为改革过于激进而被免去校长职务。现在,您还是 把改革挂在心中。   刘:教育改革的情结在我心中一直挥之不去。这是我的理想主义。我会把我这本书 的稿酬捐给刘道玉基金会,让基金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一些事。我在教育战线上是改 革的弄潮儿。我想,我会呼吁教育改革一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杜鹃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我相信教育改革的东风一定能唤得回!   为什么被免职后不做官或离开武大?我为什么不愿当官?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做官 与做学问是两个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为什么在这里挨整而不愿离开呢?因为 我在这里度过了浪漫的青春时代,贡献了人生最宝贵的壮年时代,经历了如火如荼的改 革的黄金时代。那些整我的人,既没有把我打倒,也未能把我整垮,惟一的就是要 把我赶走,如果我调离学校,那不正是中了他们的计谋吗? 找出中国教育危机的祸根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培养创造力   记者:当年你走马上任当武汉大学校长时,认为当务之急要开刀改革的是哪些问题 ?   刘道玉:我被任命为校长,完全出乎意料。本来我辞去教育部的官职回到珞珈山( 武汉大学坐落在珞珈山麓。记者记者注),是要从事我的化学教学和科研业务,没 有想到回来不仅没有摆脱行政管理事务,反而还把我推到了校长的位置。不过自古华山 一条路,上任了我就不能退却。既然报纸上说我是年轻校长,就得有年轻校长的样 子朝气蓬勃,立足改革,提出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口号,要改变武大老牛 拉破车的落后状态。   我当时最想做的,首先就是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我 既崇拜蔡元培,也崇拜马寅初:蔡元培提出的大学独立、学术民主、自由的办学理念, 是世界各著名大学办学之通则,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写道:政治家是以 谋现世幸福为其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了。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 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挨批,他写了一份《附带声明 接受〈光明日报〉的挑战书》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 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他们的办学理念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校长,应该有这种瞻望民 族前景的长远目光,应该有这种坚持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在校内创造适合科研和教学 的自由空间。   第二个,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时我推行一系列教学制度的改革,允许冒尖 ,允许跳级,就是为了在制度上适应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为富有创 造力的人才的脱颖而出,从制度上给予保证。   当时我在武汉大学实行转学制时,没有请示任何人,认定我作为校长就有权这么做 。这个制度实行后,学生在校内可以转系转专业,文理科可以互转,校外的也可以转来 北大、上海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武汉医学院等校都有学生转到武汉大学来。平 心而论,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不一定赶得上他们,但为什么这些学生向往武汉大 学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比较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尊重学生志趣的气氛。   第三,办学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办学的参与者 ;既是改革成效的检验者,也是教学改革的依靠者。我就花了很多时间参加学生的活动 ,接待学生,与学生通信这也有利防止我的思想僵化。   记者:对,你当时对校长办公室有三条要求:凡是学生写给你的信不能扣押;凡有 学生要见你不得挡驾(但可以约时间);凡学生举行的活动应当通知你。 被免职最遗憾的是壮志未酬   记者:你得知被免职时是如何想的?   刘道玉:自从我选择改革那一天起,就没有凖备后退。我预料到我的下场可能不妙 。果然,我的任期还没有满,突然地,以电传的方式免除我校长职务。我本来不想当官 ,对这个校长职务本身我并不留恋,如果说有遗憾的话,主要就是我正在制订武汉大学 改革的第二个十年规划,还没有出台,更没有来得及实践 至今我那些设想还没有 人提出来呢。   例如,我要改变文理科分科招生的模式。现在我们实行的分科招生,其实是为 了提高升学率。1949年以前和五十年代学生学理科学文科,都是自己真正有兴趣,如钱 锺书、吴晗这些人为何选择文科?因为他们热爱。但1961年之后,分文理科主要是为了 升学率,部分考生认为自己数理化基础不强,进大学把握不大,于是就转向文科。这就 造成了某些学生的素质缺陷。   其次,我要改革文科的教学模式。文科到现在停留在表述性的教学模式上,基本上 没有形成形象化、实践性的教学手段。我当时凖备在文科建立五大实验室:以哲学系为 基础建立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实验室;在经济学院建立经济模型实验室;在法学院建立模 拟法庭,拥有民事审判的正式权限,有法官、庭长、书记员一整套编制美国就是这 样,他们的一流法学院就有民事审判权;在图书情报学院建立信息工程实验室;在新闻 学院建大众传媒实验室,可以制作影视作品。这样就把理工和技术手段引进文科,彻底 改造文科教学。   第三,如果说我八十年代中期重点是放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上,那么第二个十年想推 出来的,是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多年以来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系,都是重视知 识的传授,而不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传授,我们90%的课程都是知识型的像你们这 一辈学生都是灌出来的,中文系弄那么多小说选读课,老师一篇一篇去讲主题、结 构!我想大幅度地改革课程,将大部分、至少一半学时,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些想法不能付诸实践,才是我最大的遗憾。到现在我没看到哪个学校想到这些问 题,更没推出改革措施。 为何得罪国家教委和省委负责人?   记者:你被免职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你的书中写了,你被免职后,当时国家教委主 任李铁映在北戴河召见你,肯定你的教改,希望你去北京领导国务院属下一个教育改革 与发展规划的机构,或者选择任何大学再出山当校长。有人由此推测,你被免职,可能 是一个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人事算计之谜。你自己如何分析?是当权者认为你离经叛道 ,还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触犯,还是有某些恩恩怨怨? 。记者:你被免职究竟 是什么原因?   刘道玉:原因是多重的:改革理念的分歧、功高盖主引起的嫉妒、我的所作所 为对某些领导人的权威提出的挑战但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利益的冲突。例如国家 教育部门那位主管,就认为我威胁到他的地位。1982年,教育部长蒋南翔任职到期,谁 来接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到教育部来,对处长以上干部进行一次部长候选人的民意 测验,我的得票是第一位,当时的这位副部长得票比较低,据说他为此还气病了。当然 ,我是坚决不想当的,当时我就到中组部去陈述说,我已经在1979年当了一回教育部的 逃兵,任命了我也不会来的,千万不要任命我,免得我也被动,你们中组部也被动 。   这是这位主管第一次感到我威胁到他的位置:论年龄我比他年轻十岁,论在群众中 的威信我比他高,论教育论着我也比他多。1985年,中央要把教育部改成比部高半级的 国家教委,据说人事方案之一是由万里副总理兼任教委主任,我担任第一副主任,这消 息传得非常广,我得知后,再一次到中组部去陈述我不能担任这个职务的理由。我非常 高兴后来中央决定了另一套人事方案,但这位主管又一次感到我是他的威胁。   关于改革理念,我与他们也说不到一起去,发生过三次冲突。一次是关于学分制 的。这位主管在会议上公然说,搞什么学分制啊,美国搞学分制失败了,苏联不搞学 分制,卫星上了天!有次我与他辩论说: 同志,如果你不是健忘,你就是无知 。你从哪里得知美国学分制失败了?据我所知美国现在各大学依然还是学分制,而 且更有发展。至于苏联不搞学分制,我们也没有说学分制是大学培养人才唯一的制度, 可以试验嘛。   第二次是关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他批评我们武大说:提出创造型人才 ,就是好大喜功,好高骛远,大学四年怎么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我说:培养 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提出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有一个渐进过程。我 们这么提,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他们今后从事创造性的工 作奠定基础;也不排除少数出色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出创造性成果,现在不是就有学生 出版了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吗?你认为大学四年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就不能提这个 目标,我倒要反问你:现在提要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是否能保证大学四年树立这样的世界观?如果说学生做不到,是不是我们也不能这样 提?   第三次,是关于政治辅导员问题。一百个大学生配一个政治辅导员的制度,是1962 年由清华首创,推广到全国,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反修防变的产物。我调查 研究发现,这个制度并不受学生欢迎,政治辅导员队伍也极不稳定选业务好的教师 来干,他不安心;选业务不强的教师来干,他没有威信。1985年,我将这个制度取消了 。那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教委主管指责我说:你取消政治辅导员,就是削弱思想政 治工作。我说,加强思想工作不在于形式而重在实效,我们将英国牛津、剑桥的导师制 引进来,规定每个讲师以上教师都要带十个学生,将教书育人制度化,这就是加强思想 工作。   这几次争论,他虽然输了理,但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对我耿耿于怀。   记者:武汉大学归国家教委和湖北省委双重领导,湖北省委的态度如何?   刘道玉:我跟湖北省委主要负责人也发生过冲突。那是1984年5月的事,武汉大学 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为建房,争占杨家湾80亩水塘,民工打起架来,双方都有人受伤。 我当时在上海开会,回来得知后批评了我们学校有关部门。省委书记的秘书是水院毕业 的,不知他怎么汇报的,这位书记就召集武大和水院两边领导和基建负责人开会。   那是一个星期天,开会是临时通知的,我事先并不知道。一大早我去汉口同济医院 看望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参加医院关于他病情的会诊。回家后,家里人说你赶快 到省委去开会。我赶去了先检讨说因没接到通知,来晚了。省委书记大发雷霆说:你们 武大欺人太甚,逼得人家水利电力学院师生员工没路走了!我说,你这话可不符合实际 ,难道水电学院五六千人现在每天不能走路?他又说,这块地你们两家谁也不给,省里 要收回!我说,在中央的政策是支持教育,为大学发展拓宽用地,你要将属于学校的土 地收去,是跟中央精神背道而驰。如果你一定要收,我保留直接向中央申诉的权利。他 说,这块地也不是你的呀!我说,我们查过了,是1934年武汉大学从农民手上买的,地 契至今保存完好。他说,国民党的地契,共产党不承认!我说,此话差矣。香港是满清 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给英国的,我们1949年以后也没有解放香港啊?我们是历 史唯物主义者嘛!他气得说不出话来,说:你是个名人,说话要注意影响!我说: 我不是什么名人,今天我是在你省委书记主持的会议上,我是党员,是武大党委副书 记,是省委委员,我不过是行使权利发表意见而已。   会后,我就到东湖宾馆去找胡德平。他是胡耀邦的儿子,当时是中央派到湖北来的 整党联络组长。我说,如果两个农民发生了矛盾,生产队长会先听甲方的道理,再听乙 方的说法,背靠背做工作,差不多了再弄到一起调解。省委书记可倒好,将两所大学的 领导弄到一起,当众支持水电学院来压我们这连生产队长的水平都不如嘛!   这个话我在学校里也说过,有人向省里打了小报告,书记、副书记大动肝火,说这 个刘道玉狂妄到了顶点,竟然说省委书记不如生产队长的水平!后来国家教委副主任彭 佩云问我是否说过,我说:我是说了,但我是特指他处理这件争地纠纷的水平。 教育失败的总祸根是当局决策失误 记者:在你被免职十七年后的今天看中国教育,我承认,我对中国教育当局的思路 十分困惑。从表面上看,主管更迭了好几届,都并未因人废言,没有由于你个人的 悲剧性遭遇而否定你的教改实践、你的教育观念,甚至也没有阻挠你率先创立的那些现 代教育制度,在各大学推广、施行。但是,他们对你教育思想的核心培养创造性人 才,都避而不谈;他们与你所憧憬的前景,似乎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你对教育现状怎 么看?你认为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记者:你对教育现状怎么看?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刘道玉:时至今日,不管是一般市民还是关心教育的广大知识分子,教育成了大家 议论的热点,这既体现了民众对教育的关注,也反映出了民众对教育的不满。   大学合并,闹得天翻地覆;大学扩招,弄得天怨人怒;研究生、本科生质量下降, 学术腐败日益蔓延,学者剽窃抄袭时有报道;教授数量扒堆但素质却严重下滑,有些人 不务正业,在外兼职捞外快成风。学术成果不能说没有,但是真正原创性的、能够跟国 外的重大发明创造相提并论的成果,几乎没有当前的危机,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一句 话:大学失去了理念,失去了正确方向,失去了严谨学风。   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有政治体制上缺乏民主制衡和监督机制的问题;有市场经 济导致消费急剧增长,人们一切向钱看;从学术上讲,没有自由民主,影响到学术的健 康发展。现在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简直就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 国家。我们年轻的时候还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人民服务,信仰奉献精神,现在什么 信仰都没有了,就是信钱。金钱成了人们最想要、唯一想要、永远没有满足的东西。西 方资本主义发展中也经过了早期敛财致富的过程,为什么没有中国这么乱?他们的基督 教对人们的道德起到了规范和制衡功能。中国没有这个东西,什么制衡都没有了。   根子追到哪里?我想去想来,可能还得归结为最高教育当局决策管理上的失误。 教育产业化的口号究竟最先是谁提出的?教育部后来否认说没有这么提。我觉 得问题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实际上怎么做。大学合并尽管遭到许多人反对,但还是要强 行合并,从上一直合到下,提出要打造教育界的航空母舰,牌子是谁批的?教育界 掀起持续的升格热,中专升格为学院,学院升格为大学,大学的系升格成院是 谁点头的?建设211工程(即要在21世纪建设100所重点大学),是谁订的?建 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是谁提的?还有,各个学校急剧扩大招生,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高产,在拉动教育消费的思想指导下,超过学校承受能力的高速扩招指标,又 是谁下达的? 现在不少重点大学积极参加高校教育成果交易会,签订那么多毫无约束力的 意向合同,这不是产业化又是什么?美国虽然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他 们也没有要求学校自给自足,中国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怎么反要求搞创收呢?现在大 学都在搞圈地运动,校园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高,办公室越来越豪华,勤俭办学 的宗旨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据说某重点大学创办了三个科技园,还在全国各地建 了五个研究院,大力发展所谓成人教育学院,实际上是降格以求的变相本科教育 这不是搞以创收为目的的产业化又是什么呢?国家安全靠国防,国家兴旺靠教育 ,这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两个命根子,保证国家安全的国防,谁都知道不能当成买卖;保 证国家兴旺的教育,怎么可以当买卖呢?这是最危险最可怕的买卖!国家在这个买卖中 巧取豪夺,教师在这个买卖中弄虚作假,百姓在这个买卖中不堪重负。 创建一流大学也是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喊出的口号,接着出现 千军万马争一流。一流大学是靠提口号建起的吗?哈佛大学有名,是在三百 多年的历史中逐渐自然形成的。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是一朝一夕竖一个竿子就能见到影子 的,它是长期的、甚至是上百年的积累。 教育决策失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致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是个分水 岭。譬如211工程、校长学者化、振兴教育行动工程都是在那时候; 一流大学、大学合并、985工程、大学扩招、研究生大发展等也都是九十年代 末的事。八十年代,中国大学还有一批职业教育家,他们都有比较强的决策能力,全心 全意办学,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可是,九十年代初以后的大学校长都是双肩挑的学 者,多数人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没有独立办学权,只能上传下达,照章办事。中国历 来有刮风的习惯,上面一刮风下面就跟风,教育领域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 想到教育问题,我就想用醉汉来比喻,酒鬼明明喝醉了,他就是不承认;教育 明明出了问题,教育当局也是不承认,反而自我感觉良好,沾沾自喜。这是非常危险的 ,讳疾忌医,到头来只能酿成大病,现在中国教育就是一个患了浮肿病的病人。 出路在于改革教育部领导体制 记者:用什么办法能够对教育界起到强刺激作用呢?教育如何走出危机? 刘道玉:还是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从源头改起从教育部领导体制改 起。关键是教育部要放权,大力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不能再维持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 制了,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通过控制、分配资源来领导全国教育了。大一统 的领导体制,一旦上面决策失误,就是从上到下全局性的、长远性的,上面决策错了, 下面跟着执行就要跟着错么。如果是大学独立办学,你上面错了,下面可以不执行嘛。 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我参加了那次会议,那个文件就 是强调要放权,但现在基本上没有实行。美国是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但是美国就没有像 中国这种教育部。美国于1980年才成立教育部,它只有两项职能:一是教育信息统计, 为全国提供信息;二是监督制衡教育公平问题,其它都不管。中国呢,教育部的权太大 了,基本上控制了中国教育的一切资源,这和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委控制一切经济资源 是一回事。因此,教育部必须放权,从招生、科研计划、教学计划、教材、人事任免、 基本建设、评奖统统要放权,有的是放到重点大学你看哈佛、耶鲁,不都是自 己管自己嘛,它归教育部官员管吗?有的是放到各省市像美国的公立大学,主要就 是州里管。放权之后,国家教育部就是制订法规,制定宏观政策,负责监督制衡。 记者:当局或许担心这会危及对青年学子的全面控制,不是光教育部门改得了的 。 刘道玉:是的。有个记者就对我说:教育现在成了中国最保守的一个领域,甚至 比科技体制、比文化体制还要保守。科技、文化体制也都放开了,可教育体制迄今一 直还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在运转。说起来这真算荒唐的笑话了,连大学生在校可以结 婚,教育部也发个文。有宪法、有婚姻法,你教育部该管大学生结不结婚吗?你凭什么 管?还发了个幼儿园管理的文件,国家教育部管幼儿园!由于它是按照计划经济的 思维方式来管教育,所以一举手一投足就错! 再比如招生,只给大学5%的招生权,自己控制95%!北大、清华招生,自己不能做 主吗?规定他们对5%的学生,分数线可以下滑30分。这要你教育部管吗?哈佛大 学招生招什么人,要谁不要谁,完全是它自己的事,你国家管不着。还要规定下滑30 分31分都不行?太可笑了。 说到底,教育部要放权,照老子讲的无为而治 。否则,中国的教育没有希望。 其次,要实行教育家治校,不能按照学术威望的高低来选拔校长,一定要选拔 那些懂教育、热爱教育、愿意献身教育的职业教育家来做校长。现在大学办得不好,校 长要负一部分责任,虽然他们很辛苦。我就公开提出来,教授治学,校长治校,要由治 学的人来选拔治校的人,要将选拔校长的权力由党的组织部门转交给大学的教授们,他 们才懂得选什么样的校长。学术声誉并不是与领导能力划等号的,专门学问家与教育家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当。同时,不能把校长当成一个官员,不能给他规定任期,规定行 政级别。只要他干得好,教授们接受他,他就可以长期干下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招收的学生四年才能毕业,时间短了,怎么能检验他培养的学生好不好?我统计 了美国著名大学的校长,干得好一般是都在20年左右,哈佛校长艾略特干了40年。耶鲁 大学的校长列文耶鲁本来与我们武大结成姊妹学校,他干了13年,是干得最好的。 列文13年来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没有教过一节课,他就专心致志地当校长。 要做一个职业校长,当完全的、整个的校长,而不能当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命分式 的校长,所谓命分式的校长就是一个人有了妻子,还想着情人。现在我们绝大部 分校长,又要当校长,又要参加人大、政协,又要出国开会还要带研究生这就 造成了不公平竞争:你校长带研究生,申请基金、申请成果,别的教授当然抢不过你! 当了校长,就不得再从事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我个人认为,校长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热 爱、值得献身的事业,小者影响千万人的学业,大者影响国家民族的命运。杰出的大学 校长常常是历史转型期时的民族精神的导师。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当前正 应该涌现出民族精神导师式的大学校长! 第三点,我认为应该大力整肃学风。虽然不能搞运动,但是要广泛宣传和检查,要 花大力气。这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乱世必用重典,不矫枉过正是纠正不 了的。 鱼渔和渔场 记者:你在武汉大学校长被免职之后,去搞民办学校,是怎么考虑的? 刘道玉:我这个人是理想主义者,我能做成一些事,是理想主义;我的某些失败, 也是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者对现成的东西是维护的,追求眼前利益。理想主义者对现实 往往是不满意的,他总想变,追求完美,追求终极的关怀、终极的价值目标。我觉得一 个校长就应该是理想主义者,他播下理想主义的种子,才能够培养有理想的学生,才能 够从有理想的学生中收获精英。 但是理想主义者往往又是失败者。因为要实现理想就必然要改革,必然跟现实的利 益、与既定的体制发生冲突。我当时想办民办大学,没有办成,因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对民办大学控制得非常严格,国家有个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民办大学要求严加 控制上面要严加控制,下面就是一律禁止。我到珠海、到深圳、到海南 去尝试,都没有搞成,上面不批准,特别我又是个有些人眼中敏感的人。后来 没办法,去办民办中小学。我的想法也很天真:我是搞创造教育的,实行创造教 育需要从幼儿开始,趁思维还没有定型,就要培养创造性。这所学校办了六年,确实 还积累了很多经验,发表了很多文章,我还写了一本书《爱的学校》,由湖北人民出版 社出版,获得了武汉市教育成果一等奖。那本书,就是我办民办中小学的一个记录,包 括教育理念、方针、方法、校训、学风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我设计了一个在中小学 实施创造教育的一主二辅三结合模式,很成功,但是后来这所学校因为资金不足垮 掉了,教育改革也不得不被迫终止。   当时我以为民办大学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权,可以实现我的办学理念,其实这种理想 主义是根本不可能在当前中国实现的,私立学校的空间很小很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 全国出现私立中小学热,现在垮了80%。为什么垮?大部分是政府和公立学校打压 的结果。本来武汉市的私立学校办得很好,但是政府要重点中学搞一校两制,要他 们打着自己的公立重点学校招牌办一个民办中学,搞高额收费。中国的市民还是信 公不信私,所以几年之内,武汉市乃至全国,真正的民办私立学校很多都垮了。 民办大学境况当时相对来说稍微好一点,但也很艰难。现在呢,上面出了新招:出 现了所谓独立学院这就是公立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私生子:民间企业家 出钱投资,重点大学出招牌,迎合群众上好大学的心态。这实际上就是重点大学在变相 地卖文凭!真正独立的民办大学呢,空间就又被打压 他们总是打压! 与国外联合办学,卡得非常严,得教育部批准,外资轻易进不来。依我看,50年内 ,甚至100年内,像美国那样创建一批著名的私立大学,是不可能的。   记者: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比较中美教育,现在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给人知识,不如给人获得知识的技能),这句话的思路,对于将中国目前灌输知 识的教育方式转到培养素质,是有用的。但我认为,美国教育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给 学生以渔场提供让他们自己在捕鱼的实践中,锻炼提高技能的广阔空间。 用这个思路来看中国现在教育的问题,根本弊病就是当局对资源的高度垄断,限制民间 资金和外来资金,致使渔场无法扩大。不知你怎么看?   刘道玉:有道理。你这个鱼、渔和渔场的比喻,确实很形象地点明了 中国教育问题之所在。像我吧,对教育可以说非常锺情,但我如果没有渔场我能干 什么呢?一个热爱教育的人,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学生,就什么事也做不成。渔场 被他们牢牢地把持在手里啊!柏拉图,罗素,杜威,他们有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就能自 己办学,中国早期的教育家,也能办实验学校。 可是现在中国一切都要教育部大一统!有的民间教育家像南洋集团董事长任靖玺, 我还当过他的一段顾问呢,参观过他的民办南洋学校,他是晋商的代表,很有头脑,培 养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碰到由教育部统管的体制,他培养的学生就是素质再高, 过不了升学率这一关,家长要看升学率,学生也要看升学率   记者:他在2004年无偿地捐出自己的所有股份,退出了,写了个小册子,愤怒地 抨击教育部的利益集团压制民办教育。 刘道玉:最后他无法做下去就像北宋的宋江一样,你不被招安,就没法生存; 受了招安,就得接受他们那一套。我当年办学也是这样啊!所以现在我不办了,我年纪 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我现在就是思考问题,写文章,参加讨论,传播我的教育理念。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探讨:中国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危害?是什 么原因造成的?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怎样救教育?怎样救中国? 刘道玉: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道玉先生的悲剧,决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这是一个中国人至今没有走出,而且还将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两代人的悲剧。不少发言 者对导致道玉先生下台的当事人耿耿于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看到,这个事情 还有更加深厚得多的时代背景,某当事人不过是影子而已。 有一位发言者提到,刘道玉的武大是当时中国的小深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直白地表达了武大当时在全国教育领域里的改革地位。可是,在一个对当代中国一无所 知,却了解世界现代文明的人看来,一所大学的重要地位需要借助于一个经济特区的比 喻来表达,真有点莫名其妙。 真正大学,从来就是一个特区。近代文明就是城市工商运动与大学运动相呼应的产 物。巴黎大学之于法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之于英国,柏林洪堡大学之于德国,哈佛大 学之于美国,福泽谕吉的庆应义塾之于日本,魏兹曼的希伯莱大学之于以色列等等, 每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莫不是以大学特区为中心。即便在现代中国, 蔡元培的北 大也是现代中国的真正起点,国共两党政权崛起的关键分别也是黄埔、延安这两所准 大学,西南联大对现代中国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今天国人却有一个经验这是只有当代中国人才有的特殊经验,中国的繁 荣与深圳这个地名联系在一起。这里竟然不是大学,不是教堂,不是革命根据地,而仅 仅是南方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是它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凭什么?因为对面是香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与国际接轨。换句话说,中国 不是由内部智慧引领和创造的,而是由外部力量拽着走的。因此,与所有其它成功的现 代国家不同,它的特区不是自己的大学,而是这个能看到外国榜样、能与之直接沟通( 虽然还只是二手货)的小渔村。刘道玉是幸运的,那是在改革初期,中国人内心的生命 力还在激荡的时候,大学招生造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的振奋,也带来了大学文化的繁荣。 80年代初期,这位最 年轻的大学校长,这位最有胆识的大学改革家身上,聚焦了这个 民族新生的希望。他是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洪堡、福泽谕吉、魏兹曼,有可能成为新时代 的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的,有可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的。 也许刘道玉本来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居然放弃了做团中央书记,放弃了做武汉市长 ,甚至放弃了做教育部长的机会,只是专心做一个大学校长。这在当代中国人看来是匪 夷所思的,却不知在现代文明的国家,名牌大学校长是全社会最高的名誉。然而,这是 在中国,在一个只顾经济建设的中国,一个以跟踪别人既有时尚为发展之路的中国,一 个由一帮愚昧的、鼠目寸光的经济学家主导的中国,一个以GDP的增长为转移的中国, 一个居然想得出以大学产业化来拉动GDP增长这样荒诞主意的中国。 在这里,人是不需要拥有自己的大脑的,大学仅仅是服务于经济目标的工具。而且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学的独立思想和创造力不仅不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而且还构 成政治稳定的威胁。这样,大学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刘道玉,这面80年代大学改革的旗帜,可谓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他的命运原来早 已注定。1989年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是教育,似乎有了刘道玉命运的一线 转机。但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补充说,教育失误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失误。此后,刘 道玉彻底淡出了中国大学的视线。从来没有一个现代民族的真正崛起,不是以自己真正 的大学为核心的。   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改革 原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 2008年3月22日 一、大学教育改革应从体制改革入手 1. 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回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它的重大意义怎么 估计都不为过。其中有两位历史功臣,一个是冒险为很多人平了反的胡耀邦,他是 中共的良心;另一个是赵紫阳,推动了农村改革。回忆自己参与关于教育体制改革草 案的制定。可惜的是这个草案后来不了了之。邓小平讲话中谈到对教育问题的高度 重视,可惜没有落到实处。 2. 何谓从体制改革入手。这才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的困。要减政减权, 有系统的进行改革,要扩大学校自主权。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质。衡量教育的 标准是人才,而不是经济指标。可惜现状并非如此。 3. 为何要从体制入手。教育体制属于中观的体制。中国自古有大一统集权的体制传 统,教育体制也不例外。特点是垄断一切教育资源。甚至出现教育部的法盲行为,管得 过宽,与现有法律都产生了抵触,如限制学生结婚、租房甚至买电脑这在刘道玉的 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大学。教育体制的集权还体现在工程思维上,巧立名目,炒 作。各种各样的教育工程计划,教育部直属的大学也越来越多。各种评比,搞形式主义 。浪费宝贵资源,好大狂的做法。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计划教育。这 与市场经济是相悖的,与教育规律是相悖的,与时代精神是相悖的。 4. 形式主义与官僚作风盛行。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大学普遍没有特色,缺乏创造性? 这和瞎指挥和冒进有关。比如合并大学,是以行政命令的方法合并的,不能体现大学自 身的需要。211工程搞了10余年,劳民伤财。毫不客气地说某些大学虽然进了211,但是 本质上是垃圾。大学的发展和合并,就要像自由恋爱,而不是包办。本科教学评估, 逼良为娼,形式主义,不能再搞了某参加教学评估的校长这样告诉他。 在这样形式主义盛行的中国教育界,却没有大学抵制,这一定程度上和中国人同 向思维的定势有关,也难怪现在豪华建校的浮夸建设之风。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事业 的悲哀。 二、独立、自由、自主是大学的精神 1.大学的理念。回忆了大学的起源。大学的理念精神决定办学思维和体制。中国 大学没有教育家,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家都不懂哲学。西方的哲学家很多都是教育家,哲 学家很多研究教育。因为不懂哲学就不懂思维,不懂思维就不懂教育。而中国的哲学家 却专门研究政治。 大学的理念很重要的就是独立,或者说是对外界的冷漠。独立,追求真理,精 英教育,分权管理是大学理念的重要信条。西方大学的起源在教会学校,那是学者们 与世隔绝专心治学之地,和世俗纷扰甚少。中国的大学以国立大学为起源,早期的教会 大学并没有得势。中国的大学从一开始就和集权有关,不独立,是实用主义的产物。 2.中国大学的问题。移植西方大学没有灵魂的躯壳,模仿出不伦不类的体制。 用他自己编的谜语:中国的教育体制剥了壳的熟鸡蛋,外面是白的,是西方的, 里面是黄的,中国的。 三、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体制 1.必须改革大一统的体制。举例美国教育部,职能范围很窄,只管教育公平与统计 事务。按老子的话说,无为而治,当是给当下中国教育部的箴言。教育部如果太 有为,下面的学校就无为了。 例如:应该在高校民主选拔校长,作为民主改革的突 破口。因为高校是最具有理性的机构,选民素质条件具备。解放前的武大,校长的选拔 权就给了学生和老师的。作为一个校长,他学术贡献并没有其教育思想更能衡量其资格 。 北大从前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校训很好,可惜现在有一个不伦不类的校训。 2.招生体制必须改革。统一高考在现在不适用了,作为参与恢复高考和高考30年进 程的人他如是说。制衡办法:三权分立。教育部制定监督,考试院独立组织考试,大学 自主录取。举例美国模式。 3.改革教学与管理体制。80年代武大的成功改革,连北大的教授都想来武大,高考 状元来武大,成功就在体制改革。比如学分制。但是现在的学分制,很多学校是真的学 分制还是假的学分制还有待商榷。 4.改革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专才还是通才?以前学习苏联,培养专才,但是现在 俄罗斯大学已经抛弃那一套了,中国为什么还坚持?以前反对这种模式就是右派了,而 今天坚持这种模式是实用主义在作怪。大学要全面培养素质,而不是进行职业教育。不 是名校名师出人才,人才靠的是志趣、兴趣、信念、执着、成功。中国的科学家研究的 不是自己的兴趣, 而是国家的任务,这就是中国为何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的动力在于好奇心和闲暇。亚里士多德(?)如是说。 总之,中国需要大学教育精神的启蒙。   一个大学校长的最后自白 前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 2008-03-23 既然计划经济不能振兴我国经济,难道工程思维就能够振兴我国经济吗? 中国教育是大一统体制。教育部把持,也垄断着一切教育工作的决策与管理 权。他讽刺地说到现在大学生结婚还要教育部批准,这群人就是法盲!还有大一的 学生不让带电脑,不让在外租房,这完全是没有意义的回想他当年上学的那会,班 上有结婚的,有怀孕的,还有生小孩的,恋爱,结婚是每个成年人都享有的权利,而教 育部连这个都不懂。他指出现在的教育部就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又要管,这就 是没有抓准方向! 他还说到,我国现在的教育就是一种工程思维。这是一种计划经济的思维模 式,是典型的好大狂和形式主义。但是,既然计划经济不能振兴我国经济,难道工 程思维就能够振兴我国经济吗?文革前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为23所,78年为34所 ,现在为76所,越来越集权!现在流行什么教育工程,什么211工程,973工程,阳光工 程明显带有炒作之嫌。而这样做会对我们的大学造成很消极的影响: 大学无个性 ,千人一面,万人一格;无创造性,瞎指挥,大跃进;相互攀比,评估造假;形式 主义盛行。对于大学的合并热潮,他幽默地打趣道这是逼良为娼,我们一定要提 倡自由恋爱 中国大学的体制是剥了皮的煮鸡蛋外白内黄 独立、民主、自由是大学教育的精髓。他从大学的起源讲起:西方大学起源于意 大利和法国,世界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都是由教会主办的,现在的大学精神 都源于那个时代。中国最早的5所大学也是教会主办的,可惜没成气侯,国立大学走上 了主流,鄙校就是当时最早的一所。中国的当代教育主要还是学西方,可悲的是,我们 只学会了形式而没有通其本质,移植了躯壳而没有灵魂,搞得不伦不类,没有自己的理 念。 他言辞犀利又不乏幽默:谜语:中国大学的体制打一个双色熟食 谜底是剥了皮的鸡蛋外白内黄套用西方的模式,但是还是沿用中国的传统 思维模式。 我一生搞教育,思考得越多就越痛苦。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因为 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学术体制!那么中国怎么才会有?究竟要用什么样的体制?我认 为,要用道家的无为,上不为,下才会有为!中国需要一场教育改革的启蒙运 动,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教育如何搞?老校长提出了他的建议 : 首先,要改革校长选举制度。哲学教人思考,校长一定是要具有思想家的素质的 教育家。但是中国很怪:教育家不懂哲学,而学哲学的有不搞教育,他们专心政治。还 有就是要民主选举校长,校长治校,教授治学,要治学人选举治校人,这样才有出路! 其次,改革招生制度。他主张三权分立,教育部拥有决策权,独立考试院拥 有考试权,大学拥有招生权。取消全国统一考试,采取大区、省、重点大学和艺体院四 类分别考试的方法。指出大学录取一定要有针对性。 接着,改革教学与管理体制。移交于制度的改革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民主、自 由的体制。他回想武大当年的辉煌,北大教授、学生都想转到武大来但是,现在落 伍啦!他有一点无奈,现在好多大学弄的都是假的学分制度,如果一个学校不许学 生自由转系,自由听课,那么它就没有学分制。 最后,要改革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我总结人才的成功模式就是:志趣信念 理想执着成功他这样评价自己:年老未敢忘忧国。他坚信,执着追 求会让中国教育的明天充满阳光! 互动环节 刘: 人生本来就是不断的选择,在我刚从苏联回来的时候周总理当时让我去从事军 事,我没去,如果当时去了,我可能成为一个将军了。我热爱教育!并且执着从事教育 改革,对于这项事业我一直很激动。是的当时是有人跟我说过,如果我做了教育部长也 许回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京官难当呀!在皇帝身边,你快了,他说你 冒进, 慢了,他说你落后那个舞台不适合我,我只有在武大这个小舞台上呐喊,现在这个舞 台也没有了,我的舞台就是我的家,我的书。我一年出一本书,十篇论文,谈教育改革 话题,六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一次性出版。我相信,只要坚持,中国的改革就会有希望 !你们要记住:历史是沿着改革的道路前进的! 问:顾海良书记前几天发出公告说,武汉大学明年开始招收35%的高价生,说是为 了偿还债务。刘爷爷,你作为武大前校长和教育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问题到底如何解决还是要慎重,如果只是为了还债 ,那么还真是值得考虑,我们不能够把债务转嫁给家长。当然各个学校的标准也不一样 ,例如美国的学费就很高,但是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很多,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大学生 几乎不用问家里要钱就可以生活;印度的学费很低,但是还有很多人支付不起。学费上 涨牵一发而动全身,物价上涨都要听政,学费上涨也要听政再做决定也不迟呀!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15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9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中国教育的十条建议
lingfeng 2008-7-16 23:44
1, 教育投入增加一倍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低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是绝对数量低,而且占GDP的比例也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经费总额占GDP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上个世纪末,教育经费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5%2.3%之间波动,2003年是3.28%,2006年是接近3%。比重最高的是2000年,4.3%,但是国家预算内的教育经费也只占教育经费总量的54.19%。也就是说政府只承担了一半,另外一半的教育经费是由老百姓自己承担的。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且也是人口大国,可以说国情相似,但是虽然印度GDP只占我国一半稍多,我国的教育经费无论是按人均还是学生数平均都不及印度。 所以对于中国教育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大幅增加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应该增加到占GDP的6%到7%。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要优先发展不能仅仅喊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到实处。增加经费可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绝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和高等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应该首先增加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 2, 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中国的应试教育之所以成为一种难治的顽疾,其实是由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决定的。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老师评价学生、家长及社会评价学校和老师都是以升学率为核心指标,而升学率又是由考试成绩决定的,所以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整个教育系统的关键指标并与学校老师的利益和学生的奖罚息息相关。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又有哪个学校哪个老师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实行虽然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利但是却不能提高成绩和升学率因而对自己不利的教育呢?即使会有也绝对是少数。 所以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一套能够与学生能力及日后发展密切相关的评价体系,无论是政府评价教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或老师评价学生都以这个评价标准为基础。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建立起来虽然比较困难,但却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应该包括健康水平、基础知识、创新能力、成功素质、心理健康及正确的人生观等多个方面。 3, 重视教师的再教育 教师的素质同样有待提高,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教师的素质都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有多少教师会熟练的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有多少教师会熟练地进行文献检索?有多少教师能熟练的操作电脑,会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进行科学实验?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的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该有计划的让每一位教师每隔一定时间例如三年就去接受培训学习,可以去高校、研究所、开设的培训班、国外的中小学、比自己学校更好的学校等。此外还可以建立教师岗位轮换的制度,例如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交换工作岗位一段时间。 4, 重视民办教育 在国家的投入不足的今天,民办教育不需要政府投入但却可以为社会提供教育资源,是有利于社会的,应该值得提倡,同时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只要发展得好,民办教育完全可以赶上和超过公办教育。中国的民办教育刚起步不久,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规范管理并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假以时日,肯定可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5, 改革高考 似乎中国基础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高考,所以高考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起着一个指挥棒的作用,正因如此,高考的改革至关重要。现行高考的不足是过于重视记忆知识和解题技巧的考察,对于批判性思维创新等考察不足。所以改革的方向就是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给出一则材料,看完后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或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提出n种解决方案,或者为了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设计实验等。语文可以模仿GRE的argument来考察学生的逻辑严密性及批判性思维。 6, 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培训 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并重的教育组成部分,而目前家庭教育同样存在诸多缺点,许多家长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因而在教育小孩存存在许多误区。常见的有溺爱小孩,例如给小孩太多的零花钱,不让小孩做一点家务,对于小孩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有求必应;给小孩太重的学习压力,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小孩回家后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大量家庭作业还要完成家长额外的学习任务,小孩基本没有玩耍时间;强迫小孩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例如钢琴、围棋、舞蹈等;强迫小孩完成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而不顾小孩自己的兴趣等。所以对于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告知他们一些家庭教育常识及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将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7, 课程改革 减少记忆方面的知识,增加网络资源利用、研究性学习、演讲、礼仪及人际交往、发明创造、人物传记、人生规划和成功学等方面的课程。 8, 废除奥林匹克竞赛 上中学时我没有参加过几次奥林匹克竞赛,不多的几次也战绩不佳,当时还稍有遗憾,现在却庆幸不已。奥林匹克竞赛虽然需要一定天赋和思维能力,然而其训练过程却正是一个完美的扼杀天才和创造力的工具。更可悲的是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多少金牌而全然无视落后的科技。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奥林匹克竞赛还成为了一种麻醉品,我们用它来麻醉自己的虚荣心并逃避科技的竞争。因此强烈建议废除奥林匹克竞赛! 9, 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总是以为做研究那是研究生的事情,在小学中学大学只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殊不知真的到了读研阶段却往往已经丧失了研究的能力了!其实研究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小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和进行试验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10 ,基础教育走出国门 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曾说道中国的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在过去20年与世界其它国家有较多交流,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却在过去50年中缺乏国际交往。与此不无关联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从内容到方法与50年前没有本质的差别。在中国和世界各方面急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说要检讨和改革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似乎为时不早。派一批中小学教育人员到国外花一些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可以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吸取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激励中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出现新颖的思想,有助于制定符合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好的教育改革方案。饶毅教授此言极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处于一种闭目塞听、坐井观天的状态,其结果就是进步缓慢。所以派遣中小学老师去国外中小学参观学习,肯定可以启发思维,发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的。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11446 次阅读|5 个评论
改变
lingfeng 2007-5-30 20:08
改变 年轻时浮想联翩, 立志要把世界改变, 如今长大明事理, 现实把理想破灭。 于是我缩小目标, 改变国家就很好, 但是看来, 国家也难撼动分毫。 当我步入暮年, 改变家庭是我愿, 可亲人却不肯, 听从我任何意见。 现在走向坟墓, 我方初次领悟, 只有先改变自己, 才能带动家庭进步。 有了他们的帮助, 兴许能让国家走改革之路。 谁知道,这改革之风, 不会吹遍世界各个国度? 这是我在一本书上摘抄下来的,已经忘记是哪本书了,不过很喜欢,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喜欢的诗|517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对象
lingfeng 2007-5-28 17:47
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对象 关于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一句两话能够说清的,因为问题实在太多,原因也太多,没有时间一一写出来。在此只是简单的想说一下,如果中国真要进行教育改革,重点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重点应该教育哪些人。因为只有抓住重点才能事半功倍。 一是级学校的校长。 教育界有句话叫做: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显然,一位有胆有识,勇于改革的校长可以对一所学校的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校长充分认识到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充分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正确的做法,他就可以在自己管理的学校推行新的政策。一个关心教育的老师人微言轻,正如我们一样只能发发牢骚罢了。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个校长不会屈服于当前错误的教育评价体制,不是一心一意追求上面所看重的升学率,或者是论文数量。 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领导。 因为,有些事情还不是校长可以说了算的,还得经过教育部门的同意。有这些教育部门的领导中也还是不乏真正愿意振兴教育的人士,如果他们对教育改革更关注更清楚,就可以对改革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是师范学校的学生。 他们是未来的老师,是将来亲临教育一线教书育人的人,年轻人往往易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愿意有所突破,因而比去教育那些年纪较大的老师更有效,而且在校的师范学生比较集中,更易于进行教育。使师范学生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清楚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这样当他们开始走上讲台之后,就不会抹杀学生创造性,不会一切向分数看齐。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550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